听完几位专家的作出的结论,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志们认为,只有最后带上图片和“实物”上门请专家作鉴定了。
6月17日,史志办的同志听一老人说,20世纪30年代在营口生活一位牙医当年曾收藏有一斤多“龙骨”碎片。
18日,韩晓东和李占坤等人找到了该牙医的孙女,但她不愿意提供其父亲的电话,史志办的同志只好另想办法。
下午,史志办的同志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牙医的老儿子,他向史志办的同志讲述了幼时听父亲讲看到“龙骨”展出的事情。
接着,史志办的同志又来到了牙医的另一个儿子家,他讲述了当年同父亲一起在营口西大庙偏东方向观看“龙骨”的情景。
并说当时有很多人对着“龙”的骨骸烧香、磕头,西大庙里的和尚还为“龙”念经超度,希望“龙”能够重返天庭。
6月21日,韩晓东在重新翻阅《盛京时报》时突然间发现,营口发现的“龙”除了头部有两只角,头部左右各有三支甲外,而且还竟然有“爪”。
文中描述“龙”在搁浅后,“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
这更增添了史志办同志要把“龙骨”之迷解开的兴趣。
也就在这一天,沈阳晚报记者发表了一篇名为《古脊椎动物专家道破“玄机”---5块“龙骨”应是“原始牛”牙齿》的文章。
该报记者在没有到营口采访,没有亲眼见到“龙骨”和当年图片的情况下,竟然根据其它媒体上发表的图片,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多年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的研究员傅仁义先生进行鉴定。
傅仁义先生看后认为,5块骨头早已石化,应该是“原始牛”的牙齿。
而且“原始牛”生活在陆地上,适应寒冷环境,体态比现在的牛壮大,有两只长角。他同时认为,这5块“原始牛”对研究营口的古地理、古气候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6月23日,韩晓东接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刘锦生的电话,说他的一位如今任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营口分会会长的同学高枫的岳父赵喜耕当年亲眼看到过“龙骨”展出。
但可惜的是,高枫岳父已经故去了。
赵喜耕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从她的后人身上是否能了解到一些有关“龙”的消息?
于是,韩晓东和李占坤来到了高枫的家里,高枫和他的爱人向史志办的同志讲述了当年赵喜耕老人给他们说的“龙”的故事。
6月24日,营口日报社记者韩瑞祥告诉韩晓东,说营口日报工作人员梁世贤的父亲亲眼见到过“活龙”。
“活龙”?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龙”存在?
听罢此信息,韩晓东和李占坤立即又赶到梁世贤那里。
梁世贤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当年父亲与大伯在田庄台上游亲眼看到“活龙”的过程,而且说当时为了防止“龙”被晒死,人们给“活龙”搭了架子,盖上苇蓆,并往“活龙”身上浇水,并说自己的父亲和大伯都曾给“活龙”身上浇过水。
6月28日,星期一一大早,史志办的刘素英就向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
曾经在《家有敝帚》中发表“有‘龙’起兮”的营口日报社记者姚志刚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辑过一篇名为“我在营口见过‘龙’”的文章。
文章发表在《营口日报》上,作者是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并配发了他根据当年记忆画下的“忆写童年奇观――于营口所见”的漫画。
但具体是八几年,几月和几日已记不清楚了。
得到这个消息,韩晓东和李占坤等人立即又赶到营口图书馆,开始翻阅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报纸。
时间在一分一分地过去,报纸在他们手中一张接一张地翻过……转眼已经快到了中午。
突然,李占坤高声喊到:“找到了!”
这兴奋的一喊不要紧,吓得周围其他查阅资料的人一大跳。
“就是它!”几位同事的目光同时对准了1987年10月28日的《营口日报》“我在营口见龙”。
找到这篇文章后,韩晓东立即上网查找有关李滨声先生的信息,并了解到李滨声先生目前生活在北京。
7月9日,为了找到李滨声先生的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韩晓东先后给中国文联等单位挂电话,询问李滨声先生联系方式。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联络,终于找到了李滨声先生的工作单位,北京市文联,并得到了李滨声先生家中的电话。
当韩晓东播通李滨声先生家中的电话时,刚刚从桂林回来的他正好接电话,韩晓东询问了有关其在营口见过“龙骨”的经过。
李滨声先生在电话中讲述了当年从沈阳的外祖父家到营口与家人团聚,并亲眼看“龙骨”的过程,当年自己的舅舅和表姐还特地从沈阳来到营口,他们不但观看了“龙骨”展,而且舅舅还用老式玻璃板相机照了一张“龙骨”照片,并送给自己一张,他保存了很多年,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龙”骨照片没能保存下来家。
此后,他再与别人说起小时候见过“龙骨”的事,人们都只是付这一笑,自己也很无奈,因为唯一能够证明他见过“龙骨”的证据不在了。
6月29日,韩晓东得到一个信息:
《北京科技报》发表了有关营口“龙骨”的消息和专家鉴定意见。
很快,他找到了“辽宁营口‘龙骨’再现,70年前谜团又起”这篇报道。
该报记者张星海拿着“龙骨”的照片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著名专家徐星副研究员和董副研究员。
徐星副研究员比较慎重,他说没有亲眼看到化石,很难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董副研究员认为,如果是化石的话,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不是什么恐龙之类。
看到这则消息,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志们一头雾水,1934年《盛京时报》所载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到底是什么?他们不得而知。
不日,《深圳商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新兴的城市里传播开来,人们急切地喝望有人能揭开这个谜底。
7月的一天,王帛副主任从刘书牛老师处获知,市公安局的郑德库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时,好像是在《奥秘》杂志上看到有一篇介绍关于一位老人在黑龙江省某地亲眼见过“活龙”的文章,但具体时间和期号都记不清楚了。
得到这一线索,课题小组的同志们又来了精神,韩晓东立即给郑德库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而后“龙骨”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志又赶到市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单位,但遗憾的是,这些单位都没有留存该杂志。
于是,李占坤又与《奥秘》杂志社联系,请求编辑同志给予协助。但由于具体年代和期号不清,编辑同志查找后告知没有查到。面对困难,课题组的同志没有放弃,而是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征集。
韩晓东有一位黑龙江籍网友,当这位网友听到让他查找这条线索时,爽快地答应了韩晓东的要求,而且在第三天就有了回音。
《考证大庆“掉龙”传说》终于在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
文章介绍了已故杜尔伯特人任殿元,在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陈家围子村看到“活龙”的事儿。
文中所描述的“龙”与营口当年人们见到的“龙”体态、形状基本一样。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还发表了由杜尔伯特县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县博物馆任青春整理的题为《我所看到的黑龙》一文。
这一发现,使课题小组的同志们感到,“龙”并非只有营口才出现过,更促使他们要把此事搞清楚,以给营口的父老乡亲一个交待。
很快,韩晓东通过中国科技报记者找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电话,李占坤开始与该所联络,终于与邢老师取得了联系。
邢老师说“龙”是根本不存在的动物,但他答应可以看一下当年的史料、照片及孙正仁老人捐献“龙骨”的照片。
当韩晓东把照片通过电子邮箱传过去以后,邢老师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他们只看到资料中有记载头上长一只角的海洋动物,但长有两只角还没有发现,对营口“龙骨”照片需要会同海洋生物所的几位专家一起研究论证。
随后,李占坤多次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的邢老师联络,但答案一直是:还没有结果。
就在这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编导奚洋给韩晓东打来电话,她说在有关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有关营口“龙骨”的报导,希望韩晓东能够把相关的史料及“龙骨”照片给她用电子邮箱传过去。
资料传过去以后,中央电视台很快决定拍摄一集《“龙骨”之迷》纪录片。
并将随“龙骨课题研究小组一同到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9月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编导奚洋、摄像赵发仲带着摄像设备风尘仆仆地来到营口,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营口市史志办的周丛一主任、王帛、韩晓东副主任及李占坤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当晚就研究了《“龙骨”之迷》拍摄方案。
奚洋认为,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其它地方发现所为的“龙骨”和“龙”的照片,世界上有好多未解之迷,营口“龙”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就是想把自然之迷用科普的形式,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出来,以给观众一个满意的说法。
周丛一主任说,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特别希望通过央视这次来营口,帮助他们破解营口“龙骨”之迷。
第二天,韩晓东、李占坤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开始了拍摄活动。他们陪同央视记者先后到市档案馆、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查找有关“龙”的资料,然后又前往几位当年的见证人及其后人。
9月8日,他们又在杨义顺老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当年“龙”搁浅的河北岸苇塘中,并找到一位群众演员进行纪实拍摄。
在很少有人进入的芦苇塘中,蚊子们可算开了荤。它们不顾一切地飞到他们的身上,疯狂地叮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的手上、脚上被叮满了包。奚洋的腰上也叮了好几个大包。
他们在苇塘中穿梭,蚊子随着他们前行,但是他们没有顾及这些,而是把一组又一组的镜头圆满地拍摄好了。
从河北岸回来后,奚洋提出要拍一组海水涨落潮及岸边的镜头,周丛一主任不由分说立即陪同他们前往辽河上游,用了半天多时间拍摄了一组满意的镜头。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营口拍摄期间,记者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课题小组的同志,大家每天都是陪同记者从早晨紧张地工作到午夜。
9日早6时,周丛一、王帛、韩晓东等同志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带着当年的《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照片和孙正仁老人捐献“龙骨”前往大连水产学院。
学院办公室张元庆主任为他们请来了两位专家,进行了初步分析。
但水产学院的专家考虑到营口“龙”为大型水族动物,因此建议他们到大连自然博物馆请专家进行鉴定,并为他们联系到了博物馆的馆长。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刘馆长把他们一行介绍给馆里的赵永波副研究员和刘金远高级工程师。
两位专家先对孙正仁老人捐献“龙骨”进行了肉眼和显微镜下鉴定,他们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营口“龙骨”为史前第四纪,距今约一万多年的野马化石,而与《盛京时报》发表的“龙骨”非一体。
要对“龙骨”进行准确年代鉴定需要到北京用C14进行同位素鉴定;
但他们对《盛京时报》上的“龙骨”照片究竟为何物却产生了意见分歧。
赵永波副研究员认为:有可能是当年一条搁浅的须鲸;而刘金远高级工程师认为:因为照片不是特别清晰,但根据形状看有可能是恐龙。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室里,周丛一和韩晓东分别拍摄了一组各种恐龙和各种类别鲸的标本。
课题小组回到营口后,把各种标本照片与营口“龙骨”照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全体成员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他们认为,营口“龙骨”照片上的海洋生物有可能是须鲸。具体分析如下:
一、成年须鲸的长度一般是一二十米长,而营口“龙”的长度是13米左右,这是第一个相近的地方;
二、须鲸的胸鳍腐烂后暴露出来的刺状骨像爪子,而营口“龙”在发现时恰有“爪”,能不能是须鲸的胸鳍?这是第二个相近的地方;
三、须鲸的下额骨腐烂暴露出来后,非常像两个弯弯的“角”,而人们发现营口“龙”时,他已经腐烂,能不能是他的下额骨由于腐烂而与头部分离,使人们误认为他是“龙”的角,然后人工将下额骨安装到了须鲸的头上,这是第三个值得注意的事情;
四、关于有些人曾说看见过“活龙”,唯一健在的当年只有9岁的肖素芹(主女)老人称没有注意“龙”长没长角,但肯定有爪。
课题小组的同志想如果她看到的“龙”有角,恐怕不应该忘记。
至于已经故去的两位亲眼见过“活龙”的老人的后代声称其父曾经见过“龙”有角、爪子和鳞片,而且与画上的“龙”长得非常相象,因为有鳞的海洋生物不应该是哺乳动物,因此也不可能是鲸。
实际上最主要的,当年的“龙”没有遗骨和鳞的照片留下,我们也就不能妄加评论了。
课题小组的同志们深感遗憾的是,当年《盛京时报》上刊登的“龙骨”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下落,现在他们特别期企当年在营口县立师范中学校和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从教和读书,如今仍然健在的师生们能够提供“龙骨”的线索和实物去向。
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组到营口拍摄了《破解七十年谜团》专题片,讲述了1934年营口发现龙的整个过程,并提出营口龙是鲸鱼。
12月4日播出当晚,柴寿康老人即给笔者挂来电话,质疑中央电视台结论他反对。
因此他当年曾亲眼在天空中看见过龙,并说有童年的小伙伴作证。
随后笔者随同他费尽千辛万苦(因为这些童年小伙伴已经多年没有与柴寿康联系了)。
在两个“小伙伴”的住处,我没有让柴寿康说话或者诱导,我问他们发现龙的经过。
他们都说:八九岁的时候,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儿。
突然,柴寿康喊叫了一句:“你们看,天上有龙!”
这时大家向天空上望去,真的有一条龙在天空中游荡。它的颜色是黑灰色的,模样和画中的龙相似。龙有爪、角和鳞。
他们讲述中所不同的是,龙在天空中游动的时间不一,有的说十多秒,有的说二十多秒。
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他们的家中都没有钟或者表,时间差异应该不算什么。
因此说,笔者从讲述和他们的更好看,他们事先没有串通,更没有撒谎。
央视节目播出后,柴寿康老人执着地认为龙在现实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为此他专门给北京国家古动物馆写信,并寄去了回信的邮票。同时专程到中央电视台,讲述他当年看见龙的经过,可惜啊……
2005年9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再次来到营口拍摄了《龙骨遗影》。
12月底播出,而且又于2006、2007、2008重播了9次,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次中央电视台没有确认营口的龙就是鲸鱼,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
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在营口市史志办拍摄《龙的故事》。
2006年,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来营口拍摄了专题片《龙的故事》。可惜我们没有看到片子拍的怎么样。
与此同时,营口电视台拍摄了《营口龙之谜》电视专题片,辽宁电视台拍摄了《龙出辽河》,都在国内较强反响。
今天,课题小组的同志们认为,虽然不能用已经科学去评判未知科学,但龙终归在历史上有过记载。
难道是多年来,由于营口从来没有过大型水族动物出现,因此一旦出现,人们难免不认知,从而误认为是“龙”现世?
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在整个寻访“龙”和“龙骨”过程中,课题小组认为: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给人带来吉祥的龙应该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
但绝不可否认有可能有一种动物和龙相象。
比如说,我给你们提出几个问题。你们家新买来的好大米有虫子吗?你们家新买的白面应该也没有蛾子吧?你们家的拖布用水洗干净后放几天不动,应该没有虫子吧?但夏天大米会生虫子,拖布下面会生潮虫。
《营口龙之谜》光盘封面。
朋友们,我问你们一个老话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问题可以说大家回答不一,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没有道理。但却敢证明这个道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先有鸡!为什么呢?
上述例子就是说,科学家说:人是猿变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还比如说,熊猫是珍惜动物,现在我们很多小朋友都看到过,假设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不能为其拍照和录像,有一天熊猫灭绝了。若干年后,我们都七八十岁了,对晚辈们谈起当年看到过熊猫的事情,可惜没有实物,更没有照片和录像,晚辈们会相信我们吗?
最近几年,笔者陆续接到一些外地的电话,有山东的,有黑龙江的,有辽宁的,他们都说本人看到过或者长辈们看到过龙,而且他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自己的数十元长途电话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地给笔者挂电话说这些事情,他们都愿意留下电话和有关信息,有的还愿意带笔者去见这些老人。
至此,营口市史志办追踪“龙骨”纪实告一段落。
虽然龙到底是否存在对我们来说还是个谜,尽管以上分析结果可能不太令人满意,而且和炎黄子孙的美好愿望相背离,但是科学终归是科学,谁也不能用凭空想象去下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但我也不赞成随意去否定龙的存在。
如果这样就没有科学而言了。
但愿有一天人们能够发现营口“龙骨”的下落,以便为我们给营口“龙骨”之迷一个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答案。
【后记】
想必大家在中央电视台都看过讲述营口1934年发现真龙的专题片《破解七十年谜团》和《龙影遗骨》吧!
今天,笔者在这里发表《与“龙”同行》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了解更多有关龙的信息,进而进一步了解龙,当然能最终证实龙的存在就更好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真诚的希望知道龙的线索的朋友能够把你所知道的信息以跟帖的形式写下来,当然要把你们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最好是留下电话,留邮箱地址、QQ号也可。
笔者真实姓名:韩晓东,电话:13940788799,邮箱:hxd884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