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

四、 震撼的万年《山海图》

有了六把密钥,再逐经分析,反复求证,最后整体把握,才能求得真实的《山海图》。逐经求证、整体把握很重要。有的学者研究《五藏山经》之某一经之路线,初看是那么回事,但一旦放到整个《五藏山经》中,互相参校,则错误频出。

参之以地图,校之以谷歌,考之以中外历史,验之以考古成果,察之以气候学和动植物学,兼顾神话传说,则《山海图》庶几可以复原。但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经多年研究,笔者终于排列出《山海经》之《五藏山经》编次,框定整图,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一头公牛模样的山海图出来了!《山海图》复原图如下:



看到这张图,震憾了吗?!

原来“山海图”是远古亚洲地形图!而且还包括了北美阿拉斯加和北非埃及与苏丹。

《山海图》其西北一线是以大约400米等高线绘成的,是为《山海图》公牛之背脊。北冰洋附近之北地群岛、泰梅尔半岛至中西伯利亚高原为公牛左角,楚科奇山脉至阿留申群岛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形成公牛的右角。鄂霍次克海形成公牛的右眼,朝鲜半岛和日本则形成牛嘴。贝加尔湖至中国渤海形成牛颈,自土耳其至兴都库什山脉的整个西亚形成牛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形成公牛的三条腿,还有一条腿自日本冲绳岛递延至东南亚的帕劳群岛,是为《列子》一书中所说的沉没了的“蓬莱五大仙山”所在地。蓬莱者,帕劳也,音译而已。《山海图》实实在在就是上古亚洲的地形图,它的形状就是一条公牛的形状!《五藏山经》各经路线呈现出来的图案实际上组成了“凤”和“鸡”以及“猴”的图案,这三者汇合起来就是一条公牛的形状!

绿线部分组成的图案实际是一只凤凰的形象,凤头在山东半岛和秦岭,凤身在青藏高原,凤尾在西亚伊朗高原和土耳其。而凤凰下面的红线部分则组成了一只鸡的形象,还是一只肉鸡。鸟头在喜玛拉雅山脉,鸟喙在云贵,鸟腿则为《中次八经》和《中次十二经》二条线路。鸟尾则为浙江和福建。凤凰上面之北疆部分和蒙古高原直到北冰洋部分则形成了一只猴的图案,由《西次四经》和《北次三经》组成,猴尾由蒙古高原直插北冰洋。凤、鸡、猴和中国东北、日本、俄罗斯远东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日本冲绳至帕劳群岛,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公牛的图像,海南岛则是公牛的睾丸。

而这样一幅《山海图》,竟然是4000多年前绘制的地形图! 4000多年前的茹毛饮血的所谓的“原始人”竟然画出了我们近代才开始画得出的亚洲地形图!

震惊吗?!令人震惊的远不止此。

据《山海图》,公牛的四周均是海洋!----而这就是大禹的九鼎山海图!难怪郭璞说“图亦作牛形”!郭璞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那时,亚洲大陆的西部完全是茫茫无际的大海。

北冰洋中竟然还有一片大陆!竟然还是帝都!现在完全沉没于北冰洋海底了!

现在日本到关岛一线,远古竟然有一片大陆,现在竟然整体沉没不见了。

而它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五大仙山之一,蓬莱仙山只剩下了现在的帕劳群岛!而帕劳实际上正是蓬莱的音译。从秦汉以来,中国人找蓬莱二千多年了找不到,原来蓬莱不在山东之渤海,而是在《东次四经》所说的“北海”。渤海竟然是北海的音译,蓬莱也是帕劳的音译。而且传说中的蓬莱仙山竟然是漂移的,现在已漂移到了关岛一线,并且沉没了,原地只剩下现在的帕劳群岛!这是多么巨大的山海巨变!



那时的台湾和菲律宾共同构成了公牛的右前腿!

海南岛则是公牛的睾丸。台湾作家李敖曾说台湾是大陆的睾丸,美国一捏,中国就受不了。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海南岛才真正是中国的睾丸。谁动了中国的睾丸海南岛,中国就会蛋痛,就会丧失大片南海,制海权不保,那才真正要命!

这是一幅雄健的公牛图!

我们的祖先竟然横跨了整个亚洲和北非!触角还伸到了北美!

这样的地形,这样的山海巨变,其年代该有多么遥远!面对这样一幅图,我们固有的历史观念、地理观念瞬间被击得粉碎!

上古竟然如此恢宏!

想想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大禹以前的祖先想像成茹毛饮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岂不可叹!至少4000年前,他们已经掌握了球面投影绘图技术,他们知道地球是圆形的。

震惊之余,你一定会问:这是准确的吗?

当然准确!

首先,整个复原后的《山海图》是牛形的,它符合晋代郭璞关于《山海图》“图亦作牛形”的描述。

关于《山海图》,历史记载中,只有晋代的郭璞和陶渊明看到过。西晋末年的郭璞在对《山海经》作注时曾说“图亦作牛形”。公元4世纪的陶渊明(365—427)曾作《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中一首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郭璞的“图亦作牛形”这句话,是我们获得的《山海图》地图轮郭的唯一信息。可惜这一信息没有得到后人的重视。这一信息,表明了《山海图》的轮廓是牛的形状!

而上图表现的《山海图》就是一条公牛的形象,与郭璞之说吻合。上图《山海图》是上北下南方向。按我们固有的观点,古图都是上南下北的,《山海图》何以上北下南和我们今天的方向一致。其实古图也并不一定都是上南下北的。考古发现,天水放马滩秦墓一号出土的木板地图有七幅就是上北下南方向。所以《山海图》呈上北下南无足于异。只有在上北下南方向,《山海图》才会是公牛的形状,大禹《山海图》是公牛轮廓是无疑的。

为什么陶渊明没有作出这一描述?

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
这应与他们的职业有关。陶渊明是个诗人,他关心的是诗和个人的情操,表现的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郭璞(276—324)不仅是个文学家,更重要的是术数大师,举凡阴阳五行、地理术数、文字训诂,无不精通,无不与现实密切相关,他表现的是现实主义。《晋书》说他:“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很多重要典籍都是经他注释才得以流行后世的。如《周易》、《穆天子传》、《楚辞》等,他甚至还写了一部风水方面的经典之作----《葬经》。除此外,郭璞还有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他曾作过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参预军事,掌管机要。郭璞参预军务和著述《葬经》,自然对地理或地图的观察和理解要比常人仔细而深刻得多。他看出《山海图》的整体轮廓“图亦作牛形”,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参预军务,免不了要和军事地图打交道,同时郭璞又是风水大师,是风水地理界的鼻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郭璞对《山海图》轮廓的描述是准确的。

其次,整个复原后的《山海图》与亚洲地形是吻合的。

亚洲地形是牛形?

不错!亚洲地形确实是牛形。但亚洲西北一线,你至少得以海拔400米等高线画图。

远古亚洲的地形是一条公牛的形状,其外部轮廓至少是以海拔400米等高线所呈现出来的形状。如果低于400米,则亚洲贝加尔湖一侧的牛头呈现不出来,整体轮廓也就不会是牛的形状。

请看一张现代的亚洲地形图。其外部轮廓是不是就是一条公牛的形状?



这是一张球面图,采用的是现代的球面绘图技术绘成的亚洲地形图。牛的背部是以400米等高线成图的。因为图较大,北冰洋及北美阿拉斯加没有呈现出来。如果画出来了,牛角会更像。再补上蓬莱仙山和菲律宾这两条前腿。看到没有?整个亚洲地形这时呈现出的形状基本就是一条公牛的形状。

如果是航拍图,西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将被压缩成牛尾,北美阿拉斯加将被压缩成近乎完美的牛角,一如上面谷歌地图,它整体呈现出的形状就完全是一条公牛的形状。

如果是平面图呢?亚洲地形根本就不会呈现出牛的形状!

那么,郭璞看到的是球面图还是航拍图?

虽然中国古籍中记载上古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如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颛顼帝时:“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帝尧时:“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

秦始皇时,“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

《拾遗记》记载的事物竟然象我们现在的导弹、航天飞机和潜艇。此外《列子》也记载了蓬莱五大仙山的人民能飞相往来的事情。《摩诃婆罗多》中也记载了很多神秘的武器。这类记载,我们实在不敢想像。

但面前这张《山海图》,分明是一张球面图或航拍图。这可是中国所谓的大禹九鼎山海图,是至少4000多年前绘制的亚洲地形图!这张图该怎么解释?要画出这样一幅牛形亚洲地形图,至少得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因为平面图根本就不会呈现出牛的形状来!

我们对上古历史的了解真是太肤浅了!

为什么4000多年以前的上古亚洲地形是这样一幅公牛的形状?

因为大洪水!

这样的亚洲地形图,洪水至少要高于现在的海平面400米,才能形成这样一幅牛形图!特别是牛背形状的出现,就是以400米等高线成的图。

4000多年以前有这么大的洪水吗?

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么大的洪水呢?

这些问题,将在后文逐一揭示!

总之,无论郭璞看到的《山海图》也好,现代400米等高线亚洲地形图也好,还是谷歌地图所表现的400米等高线亚洲航拍图也好,都一无例外地说明了远古亚洲地形确实是公牛图。

如果上古曾经发生了大洪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形象、更直观地昭示后人呢?大禹集九州之铜,铭刻这样一幅《山海图》于九鼎,良苦用心,殷殷可鉴!

可惜的是,后人看不懂。不但看不懂,反而诬之为荒谬!祖先有知,哀莫大矣!

再次,复原后的《山海图》与古时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云贵川的“茶马古道”路径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复原后的《山海图》路线是符合上古亚洲交通实际的。

我们知道,上古的书籍是写在泥板、纸草、贝叶、龟板,再后来是写在竹简上的,而大禹却将《山海图》铭刻在九鼎上,并且置于国家庙堂中,皇室以外人员难得一见。足见他对此图的重视!(如果大禹真的铭此《山海图》于九鼎,那就说明了所谓的《禹贡》是一部十足的伪书!但伪书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尚书》这部伪书应是孔子据自已掌握的资料加上自已的理解编纂而成。孔子对上古历史、地理的理解有错误的地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历史地理,其价值在《山海图》没有复原、《山海经》没有得到正确诠释前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为什么说《山海图》符合上古交通实际?

因为《山海经》描述的各山山麓之连线,其实就是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交通线,掌握了这些交通线,就可以交通东西,纵横亚洲、俯视北非、直插南欧!这张图应该还标明了矿产等资源。在上古,这张《山海图》就是国家绝级机密!它是战争时的军事地图,是金、银、铜、铁、锡还有一些我们现在不知道的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藏宝图,是沙漠行军的水资源指南,还有其它宝藏和上古文明信息,正因为它如此重要,“大禹”才慎之又慎,铭之于九鼎。

这些交通线在西汉凿空西域之前早就存在。

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是公元前136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开通的。史家谓之“凿空”。其实“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早就存在,它就是《山海经.五藏山经》之《西次三经》路线。

《山海经》中的《西次三经》路线为崇吾之山—长沙之山—不周之山--峚山—钟山—泰器之山—槐江之山—昆仑之丘—乐游之山—流沙--蠃母之山—玉山—轩辕之丘—积石之山—长留之山—章莪之山—阴山—符惕之山—三危之山—騩山—天山—泑山—翼望之山。

它对应的就是陕西长武--—同心—-雅布赖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马鬃山---敦煌---罗布泊----喀什----撒玛尔罕一线。(具体见下图)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西山经》图

同时《南山经》首经构成了“丝绸之路”南线之西段路线。即从叙利亚东北---德黑兰---兴都库什山脉西段。

可见“丝绸之路”并不是西汉才有的。究其源头,远在轩辕和黄帝之时。《西次三经》出现轩辕和黄帝二次,足见那时轩辕和黄帝(注意:轩辕和黄帝并非一人)就在此一线活动,其山麓之连线就是当时重要的交通线。

从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西汉之前2000年左右,罗布泊附近就有欧罗巴人的迁徙遗迹。2005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发现了几百具有欧罗巴人特征的干尸,据新疆当地人讲,最初发现的棺材有一千多具,埋葬在漫漫黄沙之下,棺木层层堆积,一共有五层。经碳14测定,年代在前2000年---前1500年之间,此时正是中国史书记载的夏王朝时期。

在公元前2000年前,据《山海经》,夏后启曾经征服了西亚,在德黑兰附近的大运山舞九代。据《摩诃婆罗多》,夏后启(坚战、后照)联合了西亚盟国,发动了复国之战,战争席卷了整个亚洲,18个国家,180万兵力展开大战,双方几乎同归于尽,壮年男子几乎全部阵亡。这段历史,或许可以解释小河墓地的早期干尸的来由。那些棺木里大量的女人,大量的木祖,证明当时那里基本没有壮年男子了,有的也只是老弱病残!这正是战争结下的苦果。

小河墓地表明,新疆与地中海一带早就有往来。他们是一个族群、不同年代的人。经DNA检测,小河墓地最下层黄种人较多,越到上层欧罗巴人种越多。可见这些人是从地中海迁徒来的,并非土著。当时的土著人是蒙古人种。在女性棺木里都发现了木祖,每具棺木的木祖一到三个不等。最下层发现身份较尊贵的是一位老年女性,戴有金耳环。其年代为前2000年左右。瑞典的考古学家贝格曼曾到新疆考古,在其记录中,墓区北部的尸体旁曾发现铜制的镜形器、骨雕人面像、圆形石质权杖头。随同这些欧罗巴人来的,还有两河流域的六倍体面小麦。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从西亚到新疆,交通线早就存在。

直到西周时期,这条路线还是存在的。据《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会西王母于瑶池,走的就是这条路线。《穆天子传》说:

“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据郭璞注文,此舂山就是钟山之同音互译词,而钟山恰恰是《西次三经》之钟山。县圃即《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槐江山之平圃,《西次三经》说:“槐江之山,......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而且平圃(县圃)南面多丹粟,北面多采黄金和银!看来平圃并非花苑或猎场,而是玉石、金、银矿的开采之地!

《穆天子传》又说:“辛丑,至于剞闾氏。天子乃命剞闾氏供食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由上可知,穆天子的路线是从苍梧(今陕西长武)—-舂山(钟山)--槐江山---剞闾(伊犁)—天山--弇山(崦嵫山)—西王母山。

这条路线与《山海经》之《西次三经》路线是吻合的,可见直到西周时穆天子西征走的也是《西山次三经》路线,即后世所谓的“丝绸之路”。

直到周幽王时,关中大地震,西周国势日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之西)。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后,西部从天水一直到敦煌、新疆为少数民族政权所阻隔,加之东部历经250多年的漫长战争,川洛一带又地震等天灾不绝,周朝和西部就彻底中断了联系。丝绸之路就此湮灭无闻了。

此后到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时,其西界不过临洮,而临洮以西至玉门、敦煌、新疆等的广阔西域,从此不为汉人所知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36年,此时汉武帝蓦张骞通西域,前126年张骞自西域返回长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司马迁认为西域是自张骞出使以后才开始与汉人交流的。可见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中断了634年!即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36年。

其实这条路线至少开通于黄帝时期,丝绸之路东部之北段路线为从陕西长武(长武之名即来源于崇吾之山之“崇吾”)—宁夏固原西北—宁夏中卫—戈壁阿尔泰沙漠—甘肃马鬃山---敦煌—塔克吉斯坦奥什州山麓一线;南段路线为《西山经》首经东段 。可见丝绸之路这条路线其实是古已有之。张骞只是重新发现而已,并非什么凿空之举!即便在现在,《西山经》路线仍是重要的交通线。图二之黄色线条即为现在主要交通线。

至于茶马古道,一般认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际。其实茶马古道渊源非常久远。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四川的特产蜀布和邛竹杖,大吃一惊,问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臣在大夏时,见卭竹杖、 蜀布。”。晋代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武帝使张骞至大夏国 ,见卭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人竟然是从印度弄到的。可见远在张骞以前,云贵川先民们早就与印度有贸易往来。由此亦可见所谓的“茶马古道”的交通线在西汉以前就存在了,更不是始于唐宋,只不过是唐宋时在西南开设茶马互市,以此得名而已。

那么西汉是不是“茶马古道”交通线最早的开通时间呢?

事实远不只此!

至少在公元前2300年,这条交通线就一直存在!这条交通线就记载在《山海经》之《南次三经》与《中次十一经》中。

茶马古道其前身即为《南次三经》之西段与《北次十一经》之西段。如上图。

茶马古道在云南之三角区域正好为《南次三经》与《中次十一经》路线的三角区域。上古先民沿喜玛拉雅山脉之南北山麓至云南大理与昆明的交通线早已开通,并记之于《山海经》之《五藏山经》,其开通的年代至少在黄帝时就有了!为什么?因为在《山海经》中,《西山经》首经的路线非常久远,从《西山经》首经描述的秦岭东段的地理特征来看,现在的西安到周至之渭河南部地区,那时尚是秦岭中段部分。也就是说,镐京所在地,那时是秦岭中段。现在的秦岭和西安---周至之间的平原是由于秦岭山崩后才出现的。而这条线路,在远古却是一条通往东南亚和西藏的主要交通线,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茶马古道。

既然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为什么不见于历史记载?

因为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前面所述的俱卢之野大战。从地中海到两河流域、到印度半岛到中南半岛,一直到中国的云贵川,爆发了空前的世界大战,文明差不多被毁灭了!历史被中断。古印度与云贵川的官方交往就此中断。然而,这条路线其实在民间仍在秘密行走。所以到了西汉时,张骞能在西域看到蜀地才有的川布和邛竹杖。

第四,复原后的《山海图》路线和目前的考古发现的遗址是有内在联系的。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与新石器遗址,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它所呈现的路径与《山海图》的路径基本是一致的。

也许有人说,新、旧石器时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你这样将它们当时的聚居地不加区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吗?

其实,旧石器时代的人也好、新石器时代的人也好,其聚居区一般来说是相对固定的。除非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地质变化,其集聚居地才会有变化。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在两河流域,考古学家发现文明总是一层一层地深埋在地底下,哪怕有的年代相隔几千年,人类总是习惯于在原居住区生活。在乌鲁克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总计发现了十二层文明,一层一层累积,最上层与最底层年代相隔四五千年。可见不管旧石器时代也好,新石器时代也好,人类聚居区总是相对固定的。考古学家就是根据这一现象开创了地层发掘法。

同时,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所谓的丝绸之路,其实从炎黄时期就开通了,以后周穆王西征时走的也是后世所说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走的也是这条路,我们现在到新疆走的也是这条路。茶马古道亦然。可见不管年代如何递延,交通线总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我们看一看我们中国目前发掘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看看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东北一线主要有:

黑龙江省呼玛十八站旧石器遗址

讷河市清和屯遗址11800年前

哈尔滨阎家岗遗址

阿城交界镇古人类洞穴遗址17.5万年前

吉林省榆树县周家油坊旧石器4万年前

吉林延边龙人沟1.5万年前

安图县明月镇安图人旧石器初期遗址

这些遗址,自北而南连起来,正好是《五藏山经.北山经》山系的一部分。

山西、河北的所谓旧石器遗址,主要有:

朔县城西北峙峪文化29000年左右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50万年至20万年

山顶洞人 2万年前

许家窑旧石器文化 10万年前

阳原县虎头梁旧石器文化不到20000年

马圈沟旧石器遗址

小长梁遗址

河北阳原东谷坨文化 距今约100万年

这些遗址,正好位于《五藏山经.中次二经》和《中次三经》之间。其走向是东西向的。

山西、河北南段至山东之旧石器遗址,主要有

甘肃镇原寺沟口旧石器遗址

甘肃镇原姜家湾旧石器遗址

庆阳旧石器遗址

陕西长武窑头沟及鸭儿沟旧石器遗址

山西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 27000年左右

沁水下川旧石器遗址24000-16000年前

安阳小南海旧石器遗址13000-50000年前

新泰市乌珠台遗址2-5万年

山东沂源猿人遗址40-50万年

这些遗址,其东西连线,正好是《西次三经》起始线与《五藏山经.中次七经》路线。遗址就分布在此二线附近。

而山西苪城西侯度遗址至蓝田人遗址之连线正好是《五藏山经.西山经》首经之路线!

鄂西至安徽、江浙一线有:

陨西黄龙洞旧石器遗址10万年前

大治旧石器遗址28.4万年 剑齿象

巢湖市银山旧石器遗址20万年左右,

其东西连线正好在《中次九经》沿线。二者走向完全一致。

云贵一带旧石器遗址,主要有:

丽江旧石器遗址

元谋人 170万年前

呈贡县龙潭山昆明人遗址3万年前

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36000-44000年前

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

这些遗址按顺序连缀,其走向正好与《五藏山经.中次十一经》吻合,呈“V”字形走向。

所以,人类的聚居区和交通线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人类总是趋向于在原有的聚居区生活,交通线一经形成,除非出现地质变化,否则不论年代相距多远,人类总是依照原聚居区和交通线活动。

下面我们再系统地看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情况。下面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

  (原图)

(此图只是粗略划线,精确路线见《山海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各山路线与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具有相当高的吻合性。

如上图西北角,新疆天山至北疆至甘肃、内蒙所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其连线正好与《北次三经》路线之首吻合。

东北一线,自吉林到黑龙江,其新石器遗址连线刚好是《北山经》首经一部分。

而红山文化,更是《中山经》首经和《中次二经》路线;龙山文化则处于《中次六经》和《中次七经》之间;陶寺文化则在《中次七经》路线之西;彭头山文化在《中次九经》路线之中部,凌家滩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滨文化之连线与《中次九经》路线更是具有相当高的重合性;马家窑文化则在《西次二经》之东。

这说明《山海经》路线是符合考古结果的。这是从遗址分布来看的。

另外从文化的变迁来看,《五藏山经.中山经》的编次顺序实际上也是文化变迁的顺序。

从《五藏山经》之《中山经》经文顺序可以看出,在上古,中国北方文化有一个自北向南扩张的过程。即从内蒙赤峰一带向南发展,一直到云贵、两广。

那么这是否说明北方赤峰一带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根呢?

从《山海经》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中山经》经文顺序虽然是自北向南描述的,但是《山海图》之《中山经》路线却是自南向北迁徙的!而且是从云南向北发展,一直到达贺兰山和赤峰一带,甚至还有继续向北发展的迹象。

也就是说,《中山经》经次顺序和《山海图》路线指向顺序脱节了!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中山经》经文编译者没有看到完整的《山海图》。也就是说,经文编译者可能是陆续发现《中山经》路线的。他按发现的顺序编成经文,却没注意到经文路线的实际指向。

这也同时表明,在《中山经》经文形成以前,中国文化是从南向北发展的。而且是从中国云南起源的。这才是中国文化之根!

事实上据《山海图》,整个《中山经》的民族迁徙路线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北面的《中山经》首经(在赤峰一带)即红山文化向南迁徙至贺兰山和五台山一线的《中次二经》和《中次三经》;然后南面的龙山文化(即秦岭至山东半岛一线)的《中次四经》向北迁徙至《中次五经》、《中次六经》,与北面的红山文化交汇于山西五台山、贺兰山一线。由此可以推断,此贺兰山至五台山一线的文化必然是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碰撞的产物。

第二部分为山西北部的《中次六经》向南顺次从《中次七经》、《中次八经》并一直抵达云贵高原、湘鄂赣及福建一线的《中次十一经》路线。

第三部分为南面的云贵高原即《中次十一经》向北、向东迁徙至洞庭湖、九江、上海一线,进而到达秦岭---山东半岛一线,后继续北上,到达恒山至贺兰山一线,最后甚至到达了贝加尔湖和北冰洋。这支文化应该就是炎帝文化。因为据《山海经》,炎帝父族少典即《山海经》的囷帝,居于云南大理的帝囷山,即现在的点苍山。其后少典向北发展,建立鼬姓国,鼬姓国的中心区域就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一带。考古发现的彭头山文化就在鼬姓国范围之内。据《山海经》,炎帝文化曾经统治了整个亚洲和北非。这一点后面再谈。

从《山海经》来看,考古绝不应是零碎的发掘,各遗址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现在大型的主要的发掘工作,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这是考古和历史学界将资源集中在华北发掘的结果。事实上据《山海经》,在商周以前,中国南方和大西北要比中原文化发达得多!自炎帝至黄帝,一直到尧舜禹,上古帝王都城一直在昆仑四墟!所谓陶寺遗址是尧帝都的说法是不靠谱的。非但如此,《山海经》中具有高度文明的遗址远未发掘。据《山海图》还有广阔的西北、西南及中国南方的相当重要的文化和文明未被发掘。其原因是什么?是专家们的思维定势所致。专家们以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一直在华北,然而文明的中心难道一直是在华北的吗?文明的中心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山海经》或《山海图》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

据《山海图》,中国人的迁徒范围其实覆盖了整个亚洲,甚至到达了北美和北非。据《山海经》,炎帝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源。炎帝之子炎居当时就统治了埃及。事实上埃及这个名词,就来源于炎帝之子“炎居”的音译。

在《山海经》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名山越密集的地方,往往就是当时的文化或文明的中心所在。《山海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有贵州和湘西的名山密集。据《山海图》复原图,贵州和湘西一带的名山密密麻麻,那里绝对有上古时代的都城,并且是非常辉煌的都城。

第五,复原后的《山海图》与神话传说、科考发现、谷歌地球反映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据《山海图》复原图,我国山东半岛至朝鲜半岛远古本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竟然是汪洋一片了。

事实是这样的吗?

据《中国地理大发现》一书记载,1977年黄海7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泥炭,点火即燃。经碳14同位素测定,泥炭的年龄大于或等于3.6万年,估计为4万年,表明7万----4万年前,黄海为大陆。

如果《中国地理大发现》一书所载没错,那就意味着《中次五经》一线至少形成于3.6万年之前!

同时据《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一书,在2万年前,全球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20-140米。“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出露,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公里。长江入海口相应延长20-45米。”

《中国第四纪冰川》一书说2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曾经是大陆。这一点,《山海经》中似乎没有相关记载。只有山东至朝鲜半岛一线,上古确实是连成一体的。

此外,据《山海经》记载,在今天的北极附近曾经有两座都城,一为帝都,一为幽都。《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风力/力力]。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而据谷歌地图,它们竟然是存在的!

北极都城就在现在的北地群岛东西两侧,《山海经.北次三经》说它东侧有帝都,西侧有幽都。帝都在泰泽中,“泰泽 ”就是大泽。《左传.哀公九年》:泰者,大也。又《礼记.曲礼上》疏:泰者,大中之大也。可见泰泽就是大泽。《北次三经》说在泰泽旁边有一座大山,叫帝都之山,它的北面五百里有錞于毋逢之山,錞于毋逢之山的西边,有幽都之山。这两座山都是帝王都城所在地。帝都之山方圆百里。鸡号之山就是极号之山,也就是北极。

请你打开谷歌地图,下图中标记所在地,就是《山海经.北次三经》中的帝都之山,与《山海经.北次三经》的描述完全一致,而且正好位于一个无底深渊中,那个深渊,就是上古的泰泽!《山海经》说那是帝都所在。这会是帝都遗址吗?这个图布局如此整齐,方方正正,轮廓鲜明,不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还能作什么解释?

  (原图)

另外《山海经》说北地群岛的西侧有幽都,遗憾的是北极被冰雪所覆盖,不能一窥究竟。但荷兰科学家在北极发现了一座城市的遗迹。另外俄罗斯科学家也在北极圈内的克拉半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人类文明的遗迹,其时间在1万多年前,科考的结果表明1万多年以前克拉岛附近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多了。克拉岛就在北地群岛的西侧,应该离《山海经》所说的幽都不远。从《山海经》来看,幽都也沉到海底了。

此外, 关于蓬莱山,《山海经》只有《海内北经》一句话:“蓬莱山在海中。 大人之市在海中。”《史记》中有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东海寻找蓬莱山的记载,没找到,最后连徐福也消失了。事见《史记》: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夫﹑瀛洲,僊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汉书郊祀志》也说:“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曾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患且至,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蓬莱山在哪,一直不明。

但《列子.汤问》却给出了蓬莱山的具体细节。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是神话。然而,请你据《列子.汤问》的线索找一找,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列子.汤问》说,蓬莱山在渤海之东极远的地方,那里有一大壑,是个无底谷,名叫归墟,大壑附近有五座仙山,分别叫岱舆、员峤、方壶、赢洲、蓬莱。五座大山上有仙人,每天飞来飞去。这五座仙山处于不断漂移之中。这里提供了至少四个重要信息:一是蓬莱距渤海非常远;二是蓬莱山在海洋无底之谷附近;三是蓬莱五座仙山一直在漂移!四是蓬莱山有高度的文明,那里的人能够飞翔。

海洋中的无底谷,只有马里亚纳海沟才称得上真正的无底谷。打开谷歌地图,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现在有塞班岛和关岛。《列子.汤问》说那五座仙山曾经不断漂移,那就将塞班岛和关岛平移,看到了吗?关岛、塞班岛一线漂移到西边,那里有帕劳群岛!帕劳?蓬莱!帕劳是蓬莱的译音!而这里正好是《山海经.东次三经》路线。在《东次三经》时代,现在的帕劳群岛向北至冲绳岛一线曾经是大陆!《列子》说它是从现在的关岛一线漂移来的,现在的谷歌地图还留下了它漂移的轨迹:一共漂移了四次!在漂移到今帕劳一线后整体下沉了。详见下图。

  (原图)

《列子》说蓬莱五大仙山“台观皆金玉”,那里的人能“飞相往来”,真的如此吗?不知道。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在琉球群岛和"与那岛"南岛发现了海底文明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的带棱角的平台、以及街道、楼梯和拱门状的类似祭坛状的建筑物。

  (原图)

与那岛的位置和《东次三经》的中父山所在位置比较接近,它是否是和蓬莱五大仙山一块沉到海底的,不知道。但海底下面有台观却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记载、神话传说、谷歌地球、海底科考,五者竟然如此吻合!

面对这结果,我们瞠目结舌!

传说原来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的帕劳群岛一线竟然曾经是大陆,而且是由关岛、塞班岛到日本富士山一线之岛链漂移而来的!在漂移到现在的位置时整体下沉了。据谷歌地图显示的漂移痕迹,它在漂移四次以后才沉入太平洋中!想一想,《东次三经》路线的形成年代该有多么古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6038.html

更多阅读

重温经典: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

重温经典: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

转载 《山行》诗意画 山行 杜牧 注释诗意

原文地址:《山行》诗意画作者:婉约_水墨氤氲《山行》诗意画纸本设色婉约题记:前有傲雪。琳姐姐相邀婉约画《秋林之约》,后有一画好友希望婉约以杜牧《山行》诗意构思一幅图。连续几天的绵绵细雨,让京城仿佛提前进入了秋天,这幅画的创作也

公开课《山行》教案 山行 杜牧教案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回归文学本身看莫言获奖  任铎之/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可以看作当代中国价值观向外输出的胜利,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次友好的举措,诺贝尔委员会到底是出于同情还是爱,才让莫言获得了

声明:《四:震撼的万年《山海图》-山海经解密》为网友可爱笨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