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评选2012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创新奖评选标准
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海评选2012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总结、宣传本市近年来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扩大社会建设和管理成果的影响力,不断激发本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创新活力,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社会建设研究会于今年7月开展“喜迎十八大——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申报的项目主要以2009年全市社会建设大会以来,施行6个月以上,涉及服务民生、社会保障、社区共治自治、培育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城市综合管理等社会建设方面中的新举措、新办法、新机制、新经验。
经评审委员会初审,依据“有创新性、成效显著、示范效应”标准,从261个申报项目中遴选出50个候选项目,项目内容简述如下,诚挚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本次票选活动。同时,本次活动还设置了网络评选,广大市民可以登录“上海两新互动网www.shl xhd.gov.cn”参加网络评选,网络评选事项详见网站“喜迎十八大——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专题。
1.组团式服务联系群众
2011年3月以来,针对当前社会建设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根据市委“要建立基层党组织主动走访联系身边群众制度,切实落实居民区(村)党组织每年普遍走访一遍居(村)民家庭”的要求,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所有街镇、居村全面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由街镇和居村干部、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志愿者等联合组团走进群众家庭,以面对面走访、手拉手联系、心连心服务的方式,探索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通过划块明责、组团聚力、亮牌承诺、普遍走访,建立块区——居村——街镇——区级以上职能部门“四级联动”的诉求回应问题解决机制,全市居村共划分3.35万个服务块区,组建40万人左右的组团队伍;90%的居村在居民楼道和村民居住地的醒目位置公布本块区负责人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和服务承诺;2011年走访789万户家庭,2012年上半年走访348万户家庭;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8万多条,收集的问题90%得到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矛盾得到化解或有效缓解。
2.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由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政策等引发的群体性矛盾,本市先行先试,于2009年在全国省级地区较早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事项,要求在决策或审批前开展评估,主动预测风险,制定防控预案,采取措施减少和降低风险。评估事项确定后,相关单位采取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特别是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全面识别风险概率及其影响,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形成评估报告,将其作为决策与审批的重要依据。2009年至2011年,本市已开展评估并实施完成重大事项109个。一些项目通过评估优化了原有方案,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重大事项的顺利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设
根据中央要求,2011年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正式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力求真实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全面凝聚“民力”、共建美好“民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让“民意”和政府之间有了“直通车”,通过对各类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汇总、梳理分析等,使群众的“金点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设也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建议意见“开花结果”。如今,人民建议《专报》、《摘报》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得到了批量化解,一批群众的真知灼见得到了论证优化和应用采纳。建议征集工作中的“完善政策规定、批量化解矛盾”、“完善社会管理、源头消减矛盾”等做法,对本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的建议征集工作将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
4.村娃学医返田头乡亲看病不出村
2007年起,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受市卫生局委托,培养乡村医生专业学生788名,缓解了本市乡医“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从本土选“新苗”:面向本市郊区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定点招生,录取后与其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协议进行定向培养,落实免费培养政策,享有一定的生活补助。精心培育“春苗”:新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活学活用,培养了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人才,有效提高了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村娃在村头为村民服务,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绿苗”扎根乡间:现有278名大学生乡医毕业后把“根”扎到田里、把“心”留在乡间,毕业生参加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技能考试的平均通过率高达90.4%。既能看病又会家乡话的“科班医生”受到村民欢迎。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医务人员,他们正为本市郊区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创新社区服务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确保公共投入公开、公正、透明的运作和管理,自2009年起,市民政局以福彩公益金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创投)工作。将福彩公益金“改拨为招”,委托第三方按照“立项→招标→投标→评审→公示→审批→实施→监督→评估→公告”的操作流程,对社区“安老、济困、扶幼、助残”等领域的公益服务项目进行专项资助。开展3年来,共资助项目477个,受益人群200余万。坚持规范性、专业性、开放性和可复制性原则,制定管理制度和地方标准,强化“资金投入+技术管理支持”的服务指导,实施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和第三方监管评估,并逐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购买服务。该项目进一步满足了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打造了一批社区公益服务品牌,其中两个项目成为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项目。
6.创新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近年来,面对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矛盾难题和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市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多靠前、少断后”,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牢牢抓住“社会协管力量整合与统管、信息集中采集与共享以及行政执法协调与联动”三个重要环节,牵头搭建了“协作、指挥、信息和考核”四大平台,创新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联动机制。即:建立区、街镇、居村委三级网络,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建立基础信息的排查、处置机制,达成“问题联处”的目的;建立联合整治机制,体现“执法联动”的效果。截止目前,全市有244个派出所在各层面建立各类平台905个;整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1913家,联动力量60余万人;开展联动联勤巡逻近13.3万余次,整治各类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安全隐患近40余万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万余起。
7.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给患者一个明白,还医院一个清白
近年来,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2011年6月,市政府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定专门规定。之后,此项工作在本市全面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主要做法是:(1)建立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市和区县两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办公室,作为此项工作的组织、指导、管理机构。同时,各区县均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医患纠纷。(2)引入专家咨询,提供专业支撑。建立了由医学、法律、心理咨询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3)明确受案范围,规范调解流程。制定规范性文件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受案范围、调解实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4)增强部门联动,落实保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共同研究落实保险理赔、秩序维护等各项工作的衔接机制。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截至2012年8月,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共受理纠纷2534件,调解成功1842件。
8.上海地铁志愿者服务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
上海地铁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坚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上海地铁文明建设,秉持“地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理念,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体系,依靠科学管理手段,实施信息管理方式;运用条块结合资源,推广志愿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方式;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设服务排行榜,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使地铁志愿者的服务和管理,在维护地铁运营安全、创建社会文明环境上做出了探索和实践,在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特色化上形成了上海地铁志愿者服务管理特色,形成了每天有近500名志愿者在上海地铁开展服务的良好局面。
2010年,上海地铁志愿者服务总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该志愿者服务总队和服务基地,分别被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2010-2012年先进集体”和“2010-2012年志愿者服务优秀基地”。
9.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自2011年7月1日起,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共下达11.4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本市各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各类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吸引市民群众的热情参与。2011年全市8家公益性美术馆、艺术馆参观人次逾83万;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3360万,读者活动参加人次逾311万;市、区两级文化馆举办组织各类演出、培训、讲座吸引360万人次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各类演出、培训、讲座共45万余场,吸引了6000万人次参加,均较2010年有大幅提高。根据上海市民巡访团对本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巡访测评的报告,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效果良好,被市民誉为大众“求知的学校、幸福的家园、文明的殿堂”。
10.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为全市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本市每年出生人数达到19万以上,为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2007-2008年,市卫生局在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在儿科医院、儿童医院等6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依托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作用,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绿色通道”和“安全网络”。据统计,自建立危重会诊抢救网络以来,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共救治危重孕产妇1500余人,其中2011年救治392人,成功率96.42%;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共救治危重新生儿8000余人,其中2011年救治3729人,成功率90.16%,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为稳定和降低本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在生命起跑线上为全市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11.促进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能力建设项目
2010-2012年,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在黄浦等6个区实施“促进流动人口计生协能力建设项目”,在标准化菜市场、合资企业、餐饮美食街、大型农贸市场、轻纺市场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完善了计生协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织网络。按照基层计生协评估认定标准,建立流动人口宣传服务阵地,传递人口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知识、计生协活动信息。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理念,开展“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员需求调查”,组织“同在上海、同爱上海”知识竞赛,举办“情系两地、共建和谐”活动周,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青春健康展风采”等主题活动,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做好源头基础工作。
3年来,共建立流动人口项目点104个,新增流动人口会员9802人。培育流动人口骨干886人次,编印发放各类宣传品15类15300件,惠及20000余人,提升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12.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由上海市社团局立项,福利彩票公益金提供资金支持,以残障人士在现代服务业集中就业与社会融入为切入点,与社会各界共同探索高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关注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孵化园开园2年来,为园区内各公益组织引入政府资金798万元,吸引企业资金865万元,先后组织公益活动357场,形成残疾人餐厅、聋人设计学院,残障人士绘画室、盲人呼叫中心等公益品牌,并带动全市已有的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孵化园为残疾人提供的专业化培训和就业,比单纯地给钱给物更有助于残疾人以健全的人格回归社会。这也为今后解决贫困、老龄化和外来人融入等其他社会问题提供了借鉴。
13.2012上海青年风尚节大型公益活动
上海青年风尚节是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青年组织搭建的培育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展示组织风采、倡导青年文化、促进相互交流的创新项目。
2012年风尚节以“我们的年轻范”为主题,以青年参与公益的兴奋点来倡导并掀起大规模的风尚公益集结。活动以社会动员为主、组织动员为辅的方式,组建了近300支风尚小队,在全市19个风尚驿站等场所,开展“低碳生活、创意无限、随手公益、多元文化”四个“够范”的环节活动,向全社会展示在城市价值取向引领下,在青年群体间引领“我文艺、我创意,我公益、我够范”的风尚热潮。活动共有近2000名青年自发报名,为至少1000名视力低于0.4的来沪务工子女筹款近28万元,帮助他们免费验光配镜。有了青年风尚节这个平台,积极健康的青年组织有了向社会展示的舞台和机会,社会也已开始关注、认可这些在公众视野中若隐若现,但正为社会建设默默奉献的青年组织,同时更多的青年社会组织被发掘、得到发展。
14.把脉妇女心理呵护家庭幸福
“白玉兰开心家园”妇女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妇联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品牌项目之一。2009年起,项目在市、区、街镇三级已设立142个服务点,开通咨询热线和网上互动平台,形成同城效应。
项目注重常规服务,融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个案服务、危机干预于一体,服务妇女和家庭。项目依托专业部门,在民政婚姻登记处设立“离婚劝和室”干预危机家庭,进入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看守所、检察院未检部门、街镇综治中心,将心理服务融入法律援助、诉讼调解、安置帮教、治安稳定等工作。项目对接特殊需求,设计、申请、承接、运作各类子项目,服务特定人群。如市妇联“知心妈妈”家庭关护项目,杨浦区非因病辍学初小学生心理关爱项目、嘉定区吸毒家庭困难妇女关爱项目等,深受家庭欢迎。
截至2011年,项目共提供心理面询服务1739例,提供离婚劝和服务2412例(劝和率达30%左右),实施危机干预、避免多起自杀等恶性事件。
15.阳光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建立阳光基地是本市科学应用庇护性就业援助理念,解决就业困难残疾人“就业难”的社会创新实践。阳光基地作为集生产劳动、职业康复、就业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采取“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残疾人做一点”的模式,开发引入适合残疾人的劳动生产和职业培训项目,为在基地劳动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是残疾人实现社会就业的“加油站”;为在基地劳动的残疾人发放劳动补贴和劳动津贴,是残疾人生活的“保护伞”;为在基地劳动的残疾人落实社会保险,是残疾人保障的 “安全网”。经过历时近4年的发展,全市建成170家阳光基地,援助就业困难残疾人约5000人,开发劳动培训项目约300个。阳光基地是继阳光之家、阳光心园之后,本市残疾人阳光品牌系列服务的又一创新与发展,使援助对象解除了后顾之忧,共同享受着上海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感受着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阳光般温暖的真切关爱。
16.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人道救助项目
为应对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老龄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最后生命尊严和生存质量。2009至2012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开展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人道救助项目工作。本项目采用护理用品救助、志愿者上门服务、为老人家属及照护人员进行介护知识培训(即“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综合服务。从制订实施意见到签订项目实施协议;从组织志愿者上门探望老人,发送护理用品到组织专业人员评估督导;从对家属进行老年介护知识培训,到开展项目满意度入户调查;从建立项目数据系统、提供便捷的审批、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到开设专题网页,提高项目公信度;从物资统一招标采购、逐家发送到动员爱心企业参加项目捐赠,形成较完善的红十字社区救助项目运行机制。目前,全市红十字系统已为13.5万人次的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提供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本项目通过直接服务特困老人家庭,使失智家庭得实惠、基层组织得人心、周围居民受感动。
17.创新、合作、成长的社会服务生态园
浦东公益服务园坐落于大陆家嘴区域的峨山路613号,是浦东推进政社合作、调动各方力量、开展社会服务的创新举措。园区入驻各类公益机构31家,包括4家基金会,1家研究中心,26家公益社会组织。依托支持性社会组织,提升机构能力,孵化新的公益组织;凭借先行的经验和长期实践,为公益界提供行业标准和规范;汇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为机构输送各类人才;通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为入驻机构提供服务;优先吸纳有项目发展能力的社会组织,发展符合社区需求的项目;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的对接平台,促进多方合作。通过专业孵化、规范引领、人才输送、公共服务、项目发展、供需对接六个机制的运作,公益园提高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效能;提升了公益机构的能力和影响力;满足了社区及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深化了社会管理的多部门合作,示范引领和溢出效应不断发挥,对上海、全国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产生积极影响。该项目于2012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18.“1+X”村民自治模式
浦东新区合庆镇“1+X”村民自治模式主要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就“政策法规之外,道德情理之中”且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集体资产管理、征地安置对象确定等问题建章立制,形成村民自治章程(“1”)和若干实施细则(“X”),成为村干部日常工作中的办事依据;同时建立村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治理架构,形成“村情民知、村官民选、村策民觉、村事民定、村务民督、村绩民评、村利民享”的工作机制。实施两年来,在维护群众权益、规范村务管理、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群众称为“咱老百姓的草根宪法”,也得到市、区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实践证明,该模式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转型期解决群众问题、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和良好途径。
19.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其核心就是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也能享受到和养老院同样的服务。周家渡街道是浦东最老的街道之一,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28%,且街道养老服务资源相对较少。为此,街道充分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以远程监控、移动通信、GPS定位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形成“老人—服务平台—服务商”之间双向信息沟通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围绕社区养老“日常生活有人照料、身体健康有人医护、精神层面有人关爱”这一目标,积极打造具有远程关爱、健康监测、应急救助等功能的科技助老信息平台,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以专业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区关爱服务网络,让90%以上的老年人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与机构养老同样的服务,使社区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身娱乐、学习教育、心理疏导、生活援助等各类需求基本上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满足。
20.社区小弄堂共治大平台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老弄堂众多,为实现“环境舒适化、设施便民化、管理自治化”的老弄堂改造目标,该街道探索建立老弄堂管理新模式——“弄管会”。“弄管会”是由居委会牵头,选出居民代表开展居民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在此基础上,街道还成立 “弄管协会”,对各个弄管会进行指导,搭建交流平台。“弄管会”成员由居民推荐或自荐,并经选举公示方式产生,接受所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弄堂内一般事务由“弄管会”讨论决定,重大事务由“弄管会”通过召集居民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决定。“弄管会”的日常工作围绕弄堂的各类公共服务等展开,包括改善弄堂环境,配合职能部门完成弄堂房屋修缮,改造居民生活设施。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停车、保洁、保安等居民关心的问题。推进弄堂平安建设,通过在弄堂口设置门卫室、在弄内安装路灯和监控设施、组织志愿者在弄堂内加强值守等,使社区内各类案件发生数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大幅提高。
21.集聚社会力量巧解医患心结
为推进医患纠纷化解工作,徐汇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办公室。通过发挥第三方优势,依托调解员的丰富临床经验或法律专业优势,重建医患双方互信。创新调解模式,主动与医疗机构对接,探索流动式现场调解,增强化解工作的主动性。加强工作联动,促进区医调委与区法院诉调中心的工作对接联动。将医调委调解与“巡回法庭”审理相结合,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形成医患纠纷化解的整体合力。加强医疗安全培训,定期组织专家等到医疗机构开设讲座,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11年6月成立以来,共计接待群众来电、来信及来访1405批次,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成功370例,赔付1215.64万元,减免医疗费120万元,调解成功率72.7%,社会反响良好。
22.四医联动,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
困难群众无力负担医药费,看不起病、看不好病一直是困扰各方的社会问题。长宁区委、区政府聚焦困难群体,积极探索创新。2007年开始基层实践,2010年底,区政府在全市首创面向全区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简称“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体医疗经济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医联动”模式将单一救助基金扩展为救助资金、服务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三元要素的联动,凸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和社区卫生作为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受助居民在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转诊至区属定点二级医疗机构就医,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个人自负部分分别按95%、90%享受免费,个人分别只要承担5%、10%,大大降低了医药经济负担。截至2012年8月,共发放“四医联动”保障卡10208张,对困难对象覆盖率达93.5%,受益人次达16.15万,保障对象对“四医联动”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3.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服务民生的生力军
想做个心灵SPA,可以找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闲暇时想学学摄影,请来经为摄影工作室;刚踏上工作岗位有疑惑,就去问问胡明胜劳动人事工作室;邻里有小麻烦了找俞静、找李琴;身体不适了,陈华工作室就在你身边……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长宁区注重发挥区域内各类党组织的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力量,培育扶持了一批促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补充社区服务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
长宁区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是以党员为主体,以公益、志愿活动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目的的群众组织或团队。1995年6月第一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芙蓉花苑工作室”正式建立。17年来,这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有社会管理、矛盾调解、文化建设和公益服务等四大类工作室118个,参与工作室活动的党员2000余名,吸引了2300多名热心参与工作室志愿服务的群众,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成为长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4.探索实践“两个电子日志制度”深化推进“三个实有”工作
华阳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通过建立电子走访日志、电子巡查日志两项制度,进一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丰富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手段、完善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提升了社区“三个实有”综合服务管理成效。电子走访日志制度是依托该街道实有人口综合信息系统的技术应用功能,依托居委会组团式走访机制,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电子巡查日志制度是发挥消防、民防、食药监、安监等专业力量和行业协会、平安志愿者作用,实现网下巡查处置、网上记录备案,实时更新,动态管理,进一步夯实社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基础防线。
“两个日志”启用以来,对社区内实有人口已走访21.6万余人次,其中对1186名特殊群体、重点群体走访1.9万人次。电子巡查日志共巡查点位4625次,共检查出安全隐患332处,立即整改67处,限期整改265处,整改率达到100%,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得到有效提升。
25.共建共治和谐新家园
紫藤苑小区曾是普陀区治安案件、邻里纠纷较多的小区之一,居民主要从“两湾一宅”动迁而来,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多达两千余人,几乎占居民总数的一半。近年来,小区在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带领下,依靠广大居民群众,发挥政社合作、警民互动的优势,探索实有人口分级分类管理、社区为民服务社、群防群治等工作方法,研发便民“社区信息词典”,组建巡逻护卫队、护绿护洁队、法制宣传队等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小区治安综合治理,2010年实现入室盗窃发案率“零”的突破。从乱到治,小区从一个灰色情绪的“发酵场”,变成了一个充满关爱的和谐家园。中央、市委有关领导对紫藤苑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给予肯定。2012年10月12日,“杨兆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6.建立行业工会“3·3·3”维权机制以行业规范促社会管理
普陀区建筑行业工会通过行业集体协商,确定了18个主要工种岗位工资标准,从而托底保障职工收入。近年来,该区总工会探索建立以制定行业岗位工资、劳动定额和工资增长“三个标准”为核心的行业工会“3·3·3”维权机制,规范行业管理,成为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地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力抓手。今年3月,全总在该区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做法。一是根据行业工种相通、岗位相近特点,科学制定行业岗位工资、劳动定额和工资增长“三个标准”,增强工资分配透明度;二是建立行业集体协商、职代会和劳动法律联合执法监督检查三项制度联动机制,围绕行业职工核心利益问题开展集体协商,协商代表和议题经由职代会表决,同时由行业工会会同政府职能部门对协商结果履行情况进行督察,确保依法有序有效维权;三是推进签订实施行业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三份实现职工利益诉求的合同。
27.群众张嘴求帮助,干部跑腿解难题
闸北区委、区政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大力推行信访代理制,分别在区、街镇、居(村)委会、楼组建立信访代理机构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四级代理”的组织网络,同时吸收社会群众团体、律师中介、心理咨询室等机构参与信访代理工作,形成了群众将信访事项告知代理机构,由代理机构代为去相关部门反映诉求的工作模式。
闸北区某街道曾接待一位居民,因为患了中风要治病,把动迁款用光了,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廉租房。街道干部帮他代理后,让他回家等着,由街道干部到市里、区里跑部门,仅仅一个月就把所有相关手续办好了。该居民十分感动,还专门来信表扬感谢。“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代理机制既畅通了百姓诉求渠道,避免了群众往返奔波;又强化了基层干部主动服务的理念和责任,有力化解了各类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自推进信访代理以来,闸北区信访总量明显下降,信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政法委领导专门对闸北信访代理制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28.在“少儿驿站”等爸妈
“孩子谁来接,过马路会不会不当心,会不会碰到坏人,沉溺网吧怎么办……”自各小学取消晚托班后,大批家长面临“3点半压力”。闸北区教育局与临汾路街道办事处率先创新晚托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项目运作,举办少儿驿站项目,实现社区小学生晚托服务的全覆盖,使小小晚托班解决了社会大问题。
少儿驿站由临汾路街道提供扶持资金,区教育局提供教室,临汾社区少儿工作站作为民非组织来实施项目。目前在三所小学开设了少儿驿站,采取“1+X”模式开展服务,“1”即督促学生自觉完成作业;“X”即开展绘画、阅读、写作等综合素质培养。该项目通过社工与志愿者相结合来保持低廉的收费(240元/人),以退休教师为志愿者来保证质量。一位双职工家庭孩子的父亲表示,少儿驿站开设在孩子就读的学校,不但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的安全,还能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和开展兴趣活动,且老师素质高、收费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29.为社区居民构筑防范意外保险网
天有不测风云。当火灾不幸降临一个家庭,甚至殃及比邻,受灾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最需政府帮扶。而过去政府主要靠补助和募捐来帮扶,由于资金有限,难以帮助受灾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走出困境,造成闹访多,矛盾多。
十七大后,虹口区政府与太平洋产险上海分公司合作,创设以火灾险、公众责任险为主体险种的社区综合险,由街道与保险公司签约,一旦发生火灾或社区公益活动发生人身伤害,经认定后,由保险公司依约理赔,火灾险单个家庭财产部分最高补偿5万元,人身伤亡部分单人最高补偿10万元;公众责任险,单人最高补偿10万元。虹口区为社区居民购买社区险的做法,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社区综合险列入市府实事工程,在全市街镇推广,多家保险公司踊跃承保。社区综合险全市推广以来,仅在太保公司获得受灾补偿的家庭1348户,赔付金额近4000万元。社区综合险的创设,放大了政府有限救助资金的效用,增强了受灾居民的抗灾能力,减少了邻里因灾矛盾,深受百姓欢迎。
30.发挥“新家园”物业管理老娘舅的作用
2011年《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颁布,将街道推到了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一线。面对业委会组建、换届和居民物业管理利益诉求多元等难题,凉城街道培育成立“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在全市开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综合管理的先河。
“新家园”以项目化运作、契约式管理、专业性服务立业,成为街道推进小区综合管理的臂膀、业主物业管理的老娘舅。将社会学专家、律师、物业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引入业委会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公开、公正、透明的业委会组建和换届程序;在开展售后公房物业服务达标补贴中,将业主需求和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和服务承诺纳入考评项目。“新家园”成立以来,有效发挥了第三方专业优势,弥补了街道直接管理住宅小区人手不足、不专业等缺陷,有效推进了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截至目前,“新家园”已完成16个居住小区业主大会和业委会组建、换届工作,在39个售后公房小区开展物业服务达标补贴工作。
31.网上知民情 网下解民忧
社区工作模式的创新已成为上海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在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社区——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通过网络这一新的手段来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将网络舆情疏导与解决民生需求难题、维护社区稳定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管理的新路,并在全市得到推广。
2008年新江湾城率先在全市尝试“双版主、双进入”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城区的18个小区业主论坛,累计发帖近60万帖,平均日在线人数超过3000人次。近年来,街道针对网上反映热点,解决了路面坑洼、河道管理等80余项难题,化解了政悦路拓宽改建、闸殷路开关站建设等矛盾。街道还凭借论坛的“高人气”问计于民。2008年至今,街道每年实事工程的确定有半数来自网上,如引进银行网点、设立1201路穿梭巴士、建江湾公寓社区卫生点、老小区技防设施改造、增设便民菜店等,使社区管理更符合民意。网民与“小巷总理”、业主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区自治氛围。
32.四个“睦邻中心”温暖十万居民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老龄化程度高,原先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想新建服务场所却难觅空间。面对社区10万居民的各类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党工委、办事处依托社区共治平台,借势借力联手联动,通过租赁、收购等形式,整合区相关单位在社区内5000多平方米闲置的房产资源,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4个社区睦邻中心。睦邻中心内设置了为老服务、文化娱乐、健身娱乐等14大类30多个项目,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项目。
优良的服务设施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手段来衬托,为此街道积极探索“政社合作”新路,委托上海知行事务所、新途健康促进社等五家社会组织对睦邻中心通过项目化运作开展专业管理和服务,并加强引导、管理和考核。经过近三年的运作,目前,各个睦邻中心累计服务25万人次,居民对睦邻中心的管理满意度也达到96%。许多居民称道“睦邻中心”:这里没有气派的装潢,没有豪华的设施,却有我们需要的服务。
33.“三站式”群众诉求矛盾回应解决“直通车”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以“三站式”直通车为载体,及时畅通民需民意渠道、回应解决群众诉求,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内对社区3.6万户家庭普遍走访,收集民情信息3.8万条,提供服务4万余人次,90%的基层民众诉求在当年获得了妥善解决。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给予了关注报道。第一站:责任区层面将社区划分为127个责任区,配置由街道机关干部、社工等5类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以“短、平、快”方式快速了解需求、化解矛盾。第二站:居民区层面以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和监督评议会等“三会一代理一公约”方式帮助群众反映正当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第三站:街道层面以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民生实事项目征询契约制有等“五会”配“五制”方式搭建社区共治平台,对社区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4.文化大联盟让高雅文化“近水楼台”
社区文化大联盟是南京东路街道依托社区文化单位,面向居民,提供低价、免费观影、品戏、鉴赏、教育等服务的自组织。加盟单位含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37家,在全市率先实现将耳熟能详的文化“重镇”联手送到居民身边,“搭起戏台”合唱“公益大戏”。文化大联盟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称“南东社区羡煞众人的地理优势终于能让社区居民畅享近水楼台”。社区文化大联盟为居民谋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如上海大剧院送戏进社区;上海音乐厅免费提供场地;逸夫舞台举办专场公益演出;各演艺剧院提供免费观摩票;学校提供免费活动场地;文化大篷车开进小区、楼宇、军营、来沪务工人员集中地;建设职工书屋、青年书吧、军营图书室;专题网站实时发布公益文化信息……
社区文化大联盟实现了居民长久以来享受“高贵但不贵”艺术的盼望,激发了社区活力,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日益成为居民的和谐家园。
35.不是一家人,也进驿家门
白领驿家成立于2009年,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静安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服务凝聚20万白领的综合平台,它是静安从增强社会领域党建有效性、优化发展软环境、服务白领民生等角度出发,采用政府支持、社会化运作、公益性服务的运作模式一个社会组织。三年来,它始终围绕白领的“趣缘、爱好、需求”,整合区域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白领交友、白领缓压、白领公益”三大品牌,建立7个商务楼宇服务站,构建了“生活、活动、公益”的服务体系,满足了白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截至目前已发展会员4万余人,建立白领社团18个,党支部7个,共举办“相约二号线”、“成年人过儿童节”等400余项服务和活动,累计服务白领达25万人次。
白领驿家的工作,开辟了在无行政权力下开展党建工作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形势下符合现代社会人生活方式和特点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白领驿家作为全市唯一的党建案例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
36.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2007年,静安区委、区政府为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突破传统管理思路,在上海率先成立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即“1”),又相继在5个社区(即“5”)和劳动、文化、教育等系统(即“X”)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5+X”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5年来,“1+5+X”社联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把握社会组织政治方向;坚持培育发展,不断壮大队伍;坚持提升能力,打造社会组织公益品牌;坚持培育人才,打造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队伍;坚持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探索,是党和政府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渠道,是具有时代特征、富有静安特点的“民管民”模式。2010年1月,区社联会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37.同心家园引领社会建设的社区实践
近年来,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引导下,坚持以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建设同心家园、打造幸福社区”为目标,在探索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同心家园创新了党在社会领域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活动方式,采取了创设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平台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从“区属”体制内单位向“区域”体制外社会的延伸。开展了“幸福百分百”行动,动员社区单位认领,两年来完成了420个“同心惠民项目”,提升了社区党组织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创新了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与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同心家园通过激活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多种关系纽带,有效促进了辖区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亲人社区实现转变。“同心家园开辟社区党建新格局”的做法作为案例收录在《2011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中。
38.“大联动”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做法:闵行区建立区、街镇、居村委三级大联动组织架构;整合各单位、部门管理资源和力量,构建多方联动模式;统筹社区和街面巡管力量,开展社区和街面网格化巡管工作,形成无缝衔接网格全覆盖管理;建立覆盖全区、联通共享的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向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公开大联动信息,搭建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互动平台。
成效:各单位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思想更加统一,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从各自为政到职能融合,管理力量有效整合,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效能;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延伸,从事后执法向前端管理转变,从执法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并重转变;实现了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有机统一,平战结合,以城市日常管理为主,做好应急处置基础工作;畅通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建立了内部考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了基层组织管理网络,延伸了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
39.完善多渠道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闵行区积极探索农民长效增收机制:(1)建立镇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区、镇两级统筹,鼓励镇村集体经济盘活存量与开发增量土地、改造及回购经营性物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多途径解决好“缺资金、缺资源”村的发展问题。(2)建立集体资产收益农民共享机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民对集体资产的产权与股份份额,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做大做强镇级农民长效增收平台,使农民更好地分享土地、物业的增值收益。(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农民增收项目贴息扶持。建立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归集各街镇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资金,由有基本农田的镇进行落实,补偿标准连续增长五年。
目前,闵行区享受镇级农民增收平台收益的农民超过6万。31个村完成产权制度改革,2010年,已改制村实现人均分红1.8万元。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2万元,增长到20201元,实现“八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1:1。
40.探索创新镇管社区体制机制
闵行区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加强镇管社区工作,探索形成具有上海特征、闵行特点的镇管社区工作模式。在创新体制方面,推广以浦江、梅陇等镇为代表的“1+1+X”镇管社区模式,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整合居民区党委、社区办、社区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实体化运作,并赋予镇社区管理机构对社区各项事务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在完善机制方面,鼓励基层发挥首创精神,在社区党建、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社情民意收集处置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亮点工作。
该区镇管社区模式成效表现为:与设立街道相比,行政管理成本较低,并借助镇级财力资源,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强化了镇社区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避免社区工作多头管理、多重负担;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健全一批长效化群众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
41.星星村沈行社区探索试行村宅社区化管理模式
从杂乱无章的农村到井然有序的社区,从办事不便到“一站式”服务,从村委管理到“居民自治共管”,宝山区顾村镇的星星村走出了一条城郊结合部的村宅社区化管理新路子。一是采用封闭式管理。研发社区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出入门禁系统,让村民持卡“无障碍”通行。还在主要道路口设有治安岗亭,配备安保人员,加强对进出人员和车辆的有序管理。二是注重自治和自我管理。成立沈行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制定章程及自治公约,促进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建立沈行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集基层党建、物业、治安、就业指导等各项社区管理功能,推进社区服务和管理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卫生环境整治有力,治安秩序明显改善,刑事、治安案件下降幅度达到90%以上。来沪人员普遍认同,他们和本地人一样可以平等参与社区管理,做社区的主人。群众满意度提升,基层党组织威信提高,凝聚力得到增强,大家对村“两委”的工作更加支持了。
42.社区“睦邻点”建设
在居委会党组织的引导下,由热心居民自觉发起,活动内容自行设计,成员自由组合的新型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嘉定镇街道社区“睦邻点”近年来不断孕育发展,成为街道百姓生活中的一道“精神大餐”。志同道合的人们定期聚在其中一位成员家中,学习娱乐、体育健身、聊天议事、邻里调解、精神慰藉……邻里互动,其乐融融,使自古以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的传统的邻里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传说中的“金邻居”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目前,街道已建各类社区“睦邻点”243个,覆盖辖区近万人。通过睦邻活动,进一步融洽了邻里间的感情,陌生的邻居熟悉了起来,疏远的邻居亲近了起来,寂寞的楼道热闹了起来。社区“睦邻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独创,历经7年的文化孕育、5年的建设推动,成为嘉定镇街道创新社会管理的创造性举措和工作品牌。
43.真新首创“大联勤”综合治理面貌新
嘉定区真新街道针对城郊结合部,社会治安不稳定现状,积极探索 “一元化统筹领导、常态化综合管理、现代化技术支撑、社会化力量参与”的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勤”模式。通过创新组织领导模式,实现联体指挥;创新执法勤务模式,实现联队管控;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实现联动处置;创新社会参与模式,实现联手监督。实现了“由事后处置‘被动出击’向事前管理‘主动发现’的转变,由分散执法‘各自为阵’向团结协作‘主体合一’的转变”。
两年来,联勤大队共出动巡逻38530人次;跨门经营等及时处置率达97%以上;报警类110总量同期下降9.5%;“两抢”案件为近三年发案平均数的54.5%。2011年经市零点公司测评,公众安全感为89.8分,居民治安满意率为96%。居民反映“综合治理好,真新大变样,安居乐业真舒畅”。解放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44.“民警兼任村官”化解纠纷保障平安
2009年以来,金山公安分局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先后在吕巷镇、廊下镇、金山工业区以及漕泾镇进行了“民警兼任村官”的试点工作。分局34位民警兼任37个村(居)委会的副书记、主任助理或书记助理,占全局社区民警的27.9%。“民警村官”由基层派出所推荐,地方党委、政府任命。每周驻村(居)工作不少于2日。围绕“民安、民情、民生”,“民警村官”加强治安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为民服务,效果显现。今年1-9月,试点5个派出所报警类“110”接处警数同比下降8.9%,入民宅盗窃案件同比下降10.5%,化解各类纠纷矛盾236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全局名列前茅。“民警村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村居,奉献双岗位,赢得了百姓的肯定和拥护。今年9月27日,金山区召开“民警兼任村官”工作推进会,将在全区各村(居)推进这项工作。目前,首批64名覆盖全区各街镇(金山工业区)的“民警村官”名单已确定。
45.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建设
2011年起,松江区区民政局启动了松江区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建设。通过在每个居委会建设“志愿者之家”,引导广大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居民自治意识。
主要做法:一是抓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建设。以提升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长效化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二是抓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管理。通过成立社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指导各站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每个工作站在实践中建立“五册一簿”,规范站点建设和管理。三是抓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活动。工作站定期开展帮困,法律、法制宣传咨询,群众性文艺演出,平安巡逻等九大类活动。
取得成效:一是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受益面进一步拓展。目前注册社区志愿者为4.4万人。二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领军人物,市社区十佳志愿者张根娣等已成为区志愿者典型。三是打造了一批优秀品牌项目,“爱心洗衣队”等一批项目已深入人心。
46.“讲理堂”为村民疏情明理
到哪里去讲理?由谁来评理?青浦区华新镇杨家庄村民用“讲理堂”回答了这个问题。2011年4月开堂以来,先后解决了企业噪音扰民、村民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讲理堂的法力在于“四个结合”。一是法理和情理相结合。在听取双方意见的同时听取政策解释,把村民之理纳入社会法理之中;在明辨是非的同时播下和谐的种子,促进相互尊重和彼此谅解。二是讲理与评理相结合。除争议双方外,还有政策宣讲团和40人组成的民意评审团全程参与,在双方辩论、政策解释后,民意评审团投票作出评审结果。三是讲理与行事相结合。评审结果认定书经双方确认签字,便遵照执行。四是堂上与堂下相结合。村委会改进管理服务;有关部门协调和完善政策;村民法制意识、政策水平和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讲理堂是公说公议的明堂、民意收集的平台、村民自治的舞台、乡风文明的通道。因其适合乡村文化传统和民主管理潮流,显示出独特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47.合作社党建助推“三农”发展
奉贤是上海农业相对集中的区县之一,耕地面积42万亩,农村总户数13.5万户。近年来,奉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速,成为农业生产力最活跃的领域。应对这一“三农”发展的变化,奉贤着力“四个新型”开展合作社党建工作。
一是加强行业党建,构建产业联动的新型管理网络。二是推进属地党建,构建统分结合的新型党组织体系。三是强化服务为先,构建党建功能再造的新型服务机制。四是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多元融合的新型资源支撑平台。截至目前,在全区391家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53家,组建党小组108家,覆盖196家合作社;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18名,覆盖195家合作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100%覆盖。合作社党建工作推动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实现引领合作社发展、引领农民致富、密切各方联系。391家合作社入股社员和带动农户已占到全区农户总数的近70%,销售额占全区农业销售额的50%,占全市合作社销售总额的32%。
48.村级办事承诺制变群众的需求为村干部的追求
村级办事承诺制是崇明基层民主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于2003年全面实施,它从机制上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于村级组织运作的整个过程,具体流程为:(1)科学定诺。年初村“两委”班子通过“民情日记”大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梳理出反映比较集中的合理要求,并结合村重点工作,拟定承诺事项,承诺事项需经全体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并签订《承诺书》。(2)规范践诺。年中,承诺事项及推进落实的时间节点、责任人等必须对外公布,对于落实有困难确实需要调整的事项,村“两委”必须向村民作出说明,并报乡镇党委政府备案,避免承诺的随意性。各村组建监督评议小组负责村“两委”践诺的日常监督。(3)民主评诺。年底,村干部要公开述诺。监督评议小组会同乡镇插村干部,对践诺情况进行考核,并组织全体村民代表进行评议。考核评议结果直接与村干部的报酬奖金、评优选先等直接挂钩。
49.“新航驿站”新的航程
建立背景: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是全国率先成立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安置帮教的社团组织,在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指导下协助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所管辖的安置基地“新航驿站”,对上海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中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提供安置帮教服务。
主要做法:完善制度,建立、完善了入站制度、流程、登记注册管理细则及请销假制度。加强管控,签订帮教协议、明确出站规定,形成良性循环,保障驿站正常运作。预防重新犯罪,教育在先、干预在先、依靠教育干预机制、预防重新犯罪。
主要成效:共接纳“三无”人员105名,出站90名,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目前有15名在驿站就业、住宿。基本解决入站人员生活保障,恢复了入站人员做合法公民的自信心,杜绝了因生活困难上访、闹访等事件。
50.建立民营医院星级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规范服务创新
上海共有社会医疗机构1379家,是本市医疗卫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少数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损害了民营医院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如何让老百姓恢复对绝大多数民营医院的信任,政府在思考这个问题,行业管理者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也在深入研究这课题。协会在国内首创了民营医院星级评价机制新模式,制定了《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指标和标准》,由专家委员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从医院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方面考核评价并给予星级认定。
今后,上海老百姓可“看星选医”,看病大可放心。上海在全国首创的民营医院星级评价机制新模式,健全了社会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维护了经营者和患者的共同利益,同时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出诚信服务的良好市场氛围,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优质民营医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版板所有
Copyri ght(c) 2003 Wenhui-xinmin Uni ted Per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阅读
中国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十大缺失案例 2016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发表日期:2014-01-26 来源:世界社会责任实验网2013年已经过去,中国社会责任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责任》杂志联合世界社会责任实验网、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根据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盘点外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十大缺失案例,以此
2012年电热水器十大品牌排行榜 十大电热水器品牌
电热水器作为家居生活必备用品,近年来,以其外形小巧时尚、加热速度快、使用安全的独特优势从热水器市场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目前电热水器行业鱼龙混杂,针对众多电热水器品牌,电热水器哪个品牌好?电热水器十大品牌排名
2012年中国十大公益诉讼入选案例 公益诉讼案例
2012年中国十大公益诉讼入选案例【中国公益诉讼在缺乏法律规范和司法支持的环境下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诉讼人物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公益诉讼案例,它们是当下中国公益诉讼现状的真实体现,是
《2012中国房地产业十大知名企业家》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 深圳知名企业家
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编号2012051101《2012中国房地产业十大知名企业家》2011年,是房地产市场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一年。回首这一年的楼市江湖,多少房地产知名人物,指点江山、临波涛汹涌而镇定自若;多少房地产领袖人物,挥斥方遒
2012国外墙纸壁纸十大品牌排名 墙纸品牌十大排名
2012国外墙纸十大品牌排名来源:土拨鼠网文章导读:如今在家庭装修中,墙纸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已经有和墙面漆分庭抗礼的架势。墙纸因为其样式、图案、颜色多样光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不过在为自己的家选择一款墙纸的时候很多人犯难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