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秦淮
2011.6.15
在这个“江雨霏霏江草齐”的夏日,踏上六朝胜迹这块“江南佳丽地”,烟雨蒙蒙中,鳞次栉比飞檐雕栋的古色环阁,如凝固的音符般凌驾于小舟扁扁、画船悠悠的十里秦淮河水之滨,那三分古香七分仙气,便牵动着我的思绪,去触摸这里的千古岁月,解读跨越时空的六朝华章。
“秦淮风景胜姑苏,几许烟波入画图”,站在汉白玉和花岗岩砖块铸造的文德桥上,轻纱似的雨帘中,桥上游人如织,色彩斑斓的雨伞遮起了秦淮的一方天空。桥下画舫穿梭,波心微荡。依栏俯首,虽未及玉月出宫之时,则也不免想起文德桥旁的酒楼上,农历十五之夜,那个酷爱月亮,醉意朦胧,心荡神摇,步桥扶栏,看到月亮掉在水里,急得靴子也顾不上脱,一跃跳下桥去捞月亮的诗仙李白来,那晚的圆月,被你一个纵身水中,分成了两半。你可知道,由此,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夜,文德桥下总各有半边月,你喝酒赏月的那座楼也就命名为“得月楼”。“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今天,还有多少文人雅士来得月楼是为了临水赏月作诗的?恐怕也只有微数可数的春江花月夜那样的江楼上独凭栏的人了。
乌衣巷陌堂前燕,雨日独来小巷飞。这个让我魂牵梦萦的江南烟雨小巷,今天,当故地重游,步入“金陵帝王州”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赏“朱雀桥边野草花”,看“乌衣巷口夕阳斜”了。走过文德桥头,双脚便浸入了黄昏中的小巷,轻轻踩着细雨中泛着光亮的青石板,静静地听那雨丝轻洒伞面的声响,伸手抓一把湿湿的微凉的风,已然又将那千古前的小巷人文风情抓在了手中。乌衣巷,这个东晋时期的驻军营地,你名贯古今,不仅因为那个扶佐创立了有着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的王导、那个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苻军的谢安居住在这里,还因为王谢两家高门华阀居住了近三百年,出现了一批对东晋南朝的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朓等等等等也住在这里。王、谢两世家由于家学润博、文化教养、知识品位、从政经验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加上个人的努力,学有专长,出了不少有真才实学和卓越成就的人才。东晋王羲之的二儿媳,那个“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思敏捷、多才善辩的才女谢道韫,也居住于此。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这三位诗人更是乌衣巷中诗坛的杰出人物,谢氏山水诗自然可爱,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用“清发”概括谢诗风格,倾倒之至。乌衣巷,其地、其名、其境,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向往、游览的胜地,徜徉于此,恍惚之间,仿佛折射出昔日辉煌的历史画面,并将多姿多彩的历史信息传承下来,将人们的思维融入了深层次的意境,你以跨越时间的人文魅力,有如磁石般地吸引着诗人墨客纷至沓来,访古探幽。
来燕堂前燕归来,步入雅致的王谢故居,经过回廊向右,东院便是华丽典雅的“来燕堂”。“因随燕影追唐韵,便拂花光溯晋风”,堂前檐下双柱上的对联,又让我想起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那个美丽的神话来。这乌衣巷与堂前燕,吸引着历代无数诗人游客来此寻踪赋诗,托物寄怀,“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来燕桥”畔燕子来。在听筝厅,一位约莫弱冠年华的男孩,一曲不知名的柔曼的古筝曲把我带出了乌衣巷,带到了“朱雀桥”,带到了为“来燕堂”而建的“来燕桥”。雨中独立桥上,看路人行色匆匆,我则凝神思及“王谢海泊入燕子国”那个优美的传说。柳丝轻拂,雨丝绕开雨伞,打湿了我的脸,转身,离开。“秦淮烟月板桥春,新筑红楼唤媚香”,湿湿的略带凉意的清风中,于来燕桥畔的“媚香楼”前,驻足凝望,那把血染的桃花扇犹在眼前,秦淮八艳中,那位崇尚节气、拒绝当时地方最高长官田仰纳其为妾的邪念而以头撞地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玉洁冰清千秋正气,扇奇艺绝一代名姝”,你让多少朝代的人来此流连,为你而歌,为你而咏,香弥久远。
烟雨江南恋秦淮,朱雀桥边自徘徊。乌衣巷里忆王谢,来燕堂前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