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应该被叫做《天国王朝导演版》,而不是《天国王朝》--后者专指已在影院上映的那部被剪得七零八碎的大制作电影,而现在这个片长194分钟的导演版,才是这部电影原本的样子。这不是简单的加长,也不是赚钱的另一种手段,因为导演版剪出来的是另一部电影,与影院版那个完全不同,从内容到人物到主题都不是同一个境界。
虽然早已得知这一点,我还是选择先看完影院版再来看导演版,因为我想自己来验证,究竟福克斯公司的大剪刀,是怎样毁掉一部本应传世的经典杰作的。
是的,经典杰作。导演版完全担得起这样的赞誉。甚至,在昨天第一次(今天是第二次)看到导演版时,我激动地想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史诗片,我终于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史诗片,与之相比,《角斗士》更应该被称为“个人英雄片”,而那部看的时候觉得很舒服的《特洛伊》,简直就像商业片。
这绝对是被人们忽视、被福克斯公司冤杀了的一部经典。
1
期望值往往带来心理落差,如果事先听了别人的描述渲染,自己看时便不由自主有一种求证的心理,这样反而容易得到相反的感觉。比如我一直都听说《特洛伊》拍得很烂,结果今年暑假看到的时候,倒觉得好看得不得了。再比如我向好友F强烈推荐《红磨坊》,恰好她一个亲戚也向她推荐,无形中期望值太高,看完后对我说很糟糕(我一直都想不通《红磨坊》怎么可能很糟糕呢?)。另外还有《加勒比海盗》,几年前就知道里面有个万人迷的约翰尼德普,待到我自己来看时,对杰克船长全无感觉,反倒是那个英俊的小铁匠(怎么又是铁匠……),看得我心潮澎湃不已。
当然这一点并不绝对,当事实明确得不容否认时,啥干扰性因素都不会起作用。和F谈论,有些电影你早就听过关于它的太多太多的吹捧,可你自己来看时,还是能由衷地觉得它是经典,那么这部电影确实就是真正的经典,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末了,我补充一句:“就像《特洛伊》里的海伦,尽管影评者、观众和我都说她不够漂亮,等你看到她的时候,估计还是会觉得她真的不够漂亮。”
《天国王朝》两个版本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接连看完这两个版本后,我知道我得对媒体和大众的评论乖乖点头赞同:确实,如他们所言,这不是一部电影的放映版与加长骗钱版,而是完全不同水准的两部电影。
2
看到导演版(网上好多人都说它应该叫做“还原版”,因为这才是原应上映的)之前,我一直都想不通,仅仅通过五十分钟的加长,是怎样让一部被骂得很惨的电影脱胎换骨的。加长能做到的大概是让剧情更加连贯,一些看不懂的地方能交待清楚,可是对于整部电影,能发生质的变化吗?还有奥兰多·布鲁姆那不太让我满意的表演,就算加长的五十分钟里他每一个镜头都非常出色,可五十分钟的精彩又能抹去另外两个多小时的差强人意吗?
所以说,尽管有了很高的预期,《天国王朝导演版》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绝不、绝不仅仅是剪辑的功劳,并不是导演版的剪辑高超到化腐朽为神奇,而是这部电影原本就具备了各方面的优秀,主题、人物、对白、传述、结构……只不过影院版用假象将其掩盖了而已。多出来的五十分钟绝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仅起到让故事更加完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原本流畅、富于感染力和层次感的叙述被还原了,那些让人诟病的地方,现在才发现都是影院版造成的误导,原来巴利安杀死神父并不是因为神父偷了他亡妻的十字架,也不代表他冲动、暴躁,他其实是被欺压到忍无可忍;原来树林里那场残酷的战斗并不是“抓逃犯”这么简单,而是领主的儿子为了继承权而对亲人痛下杀手(看影院版的时候我还说这是为了刻意地炫打斗场面造成夸张失实呢:“他有必要这么卖力地抓逃犯吗?”);原来公主揭开麻疯国王面具的场面不是为了吓唬观众,巴利安也不是傻到因不愿杀人而宁愿眼睁睁看着国家落入奸人手中……那些看似平常或莫名其妙的镜头,原来都是另有含义,许多让人难以信服的BUG,现在也都不存在了。只看过影院版的人,不要以为巴利安的成长历程太假、剧本生硬牵强地拔高男主角,也不要以为男女主角的爱情太莫名其妙,去看导演版吧,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同样被冤杀的还有奥兰多·布鲁姆的表演,这是我万万没有预料到的。看影院版时我就觉得他难以让人满意,总觉得他的眼神和表情都太空洞,整个人显得有一点迟钝,还有出场的那个打铁的动作,动作幅度太大、太过激了,一个职业铁匠怎么都应该表现得技艺娴熟、自如些吧?而在导演版里,从他在狱中那一场开始,完整却简练地叙述他怎样失去孩子、妻子自杀得不到救赎(基督教认为自杀是有罪的,会下地狱,并且要把死者的头砍下来)、自己被陷害入狱,仅仅因为尚有利用价值才被放出来,那种痛苦到了麻木的地步、整个灵魂都被掏空的感觉,奥兰多那样空洞的眼神、呆滞的动作和神情,太合适、太到位了!而打铁的激烈动作,现在一看就明白,那正是他外表极度压抑内心却已到疯狂边缘的写照。
至于女主角,听说她当初愤然拒绝出席首映式,我很理解,因为影院版的电影已经基本上和她没有什么关系了。看影院版的时候我觉得她又难看又多余,要不是一部电影必须有一个女主角的话,真应该把她完全删掉;看了导演版,我承认她又美丽又有魅力,演得也非常出色。(真的,她被剪得只剩下一些最难看的斜眼的镜头和激情戏,然后还莫名其妙地疯了)
此外还有一个被影院版剪得一点不剩的人物:公主的儿子。这个漂亮的小男孩被删掉真是太不厚道了,人家小朋友这么认真地表演,公主忍痛毒死他的那一场又是那么动人。更重要的是,他才是历史和影片中继承了王位的人,把他删掉,背离历史不说,影片情节的变动也就太大了。难怪有人看了影院版后都说巴利安不是脑子坏了就是虚伪,居然因“不愿杀人”就拒绝权力、让盖伊当国王,害得无数无辜的人死去;公主也跟着不晓事理,居然那么爽快就册封盖伊为王。实在是中间跳过去了一大段情节啊)
3
喜欢《天国王朝导演版》的人纷纷痛骂福克斯公司的大剪刀,然而,谋杀了雷纳德·斯科特导演和奥兰多的心血之作的,不仅仅是福克斯乱七八糟的剪辑而已。上映前的宣传也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宣传根本同投资达1.4亿的大制作不相称,上映档期又选在了《星球大战》压上的不利之时,只看它宣传时对观众的引导,便已害人不浅了。媒体太喜欢渲染“战争场面”“史诗”之类的字眼,又太喜欢拿这部电影跟斯科特导演的经典作品《角斗士》《黑鹰坠落》等比较,无形中将观众的思维引向岐途。我在看到电影之前,一直满心期待看到一位威武、强悍、富有领袖气概甚至是霸气的草莽英雄形象,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下,不禁觉得巴利安这个角色塑造得太弱--他始终没像我预想的那样强悍和霸气地突显出来。直到看导演版,我才渐渐习惯不带那样的心理去看巴利安,醒悟到巴利安根本不是、也根本无需是马克西莫斯的翻版,《天国王朝》也不是《角斗士》那种以塑造主人公形象为表达中心的英雄剧,在这里,历史与历史观才是影片的中心,一切人物和情节都为了这个中心而存在。《天国王朝》把握住了这个分寸,奥兰多演绎得也很好,巴利安完美地融入了整部影片中,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主人公既是影片精神主题的诠释者,又不至于太扎眼而破坏了影片整体结构。
喜欢这样的巴利安,喜欢他镇静而淡然的神情,无论是残酷命运的颠簸还是数十万敌军压境的严峻,他始终默默扛起一切重担,平静但不冷漠,淡泊而绝不逃避,以造福苍生为己任,却并不慷慨激昂、锋芒毕露。我觉得这与中国古代的尚德、尚仁,倒是有相似之处。无论是浩浩史册还是好莱坞大片中,都从不缺乏开创了宏图霸业的王者和叱咤风云的将军,但像巴利安、像《天国王朝》这样的,好像真的没有。听说施瓦辛格原本很想演这个角色,斯科特导演为这部心血之作酝酿了十几年,却没有把主角交给好莱坞成堆的硬汉中的任何一位,而是选择了年轻的奥兰多,必定有重要的理由(以斯科特导演的名气地位,绝对用不着为了某个演员的人气之类而选择他)。有些人认为奥兰多的表演不够娴熟和老练,不能撑起这样一部史诗片,但我觉得那正是奥兰多独有的长处,好莱坞在演技和为人处事上都不缺乏娴熟老练的人,所以这个年轻人的澄澈才更加珍贵吧。
4
据说斯科特的作品屡屡有上映时被批判和漠视、后来又渐渐被承认为经典的类似经历,因为他的思想比较超前,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我总疑惑《天国王朝》是否真能有被正名的那一天,尽管看过导演版的人多承认它是不错的作品。它太真实;我无法想象,还要再过多少年,人们才能直面这种真实。宗教题材的影片不是没有,但有几部敢这样直视从古延续至今的宗教矛盾和争端,并带着穿透历史的犀利眼光?
很多人将影片结尾、战争结束后巴利安与萨拉丁的对话视为经典:“What's Jerusalemworth?”答案是Nothing,也是Everything。一语道破了座令人类从古流血纷争至今的古城的本质。在现实中,耶路撒冷已经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维系了太多太多的利益关系,政治,信仰,经济,文化,宗教,领土,国家主权,世界力量对比……这些无法承受之重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代人加诸其上的,它在历史惯性的洪流中颠簸着,越来越深地陷入泥潭中无法自拔。也许,从本质上,它其实只是“Nothing”。就像巴利安的战前演讲所说(我很喜欢他的这段话,不是声若雷吼的鼓动,而是很动情):
“What is Jerusalem?
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le that the Romanspulled dowm,
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
Which is more holy?
The wall?The mosque?The sepulcher?
Who has claim?
No one has claim,
All have claim!”
(耶路撒冷是什么?
你们的圣地座落在遭罗马人拆除的犹太庙上,
旁边是穆斯林的圣地。
何者更为神圣?
哭墙?
清真寺?
圣墓?
谁有权?
谁都无权!
谁都有权!)
他说,上一代的恩怨,如今我们来承担。其实耶路撒冷的恩怨又何止是上一代呢?上一次基督教占领耶路撒冷,屠杀无数,血流及膝,今日守城与攻城之人,那时都还没有出生。耶路撒冷是什么?怎样的国度,是有良知的道义之邦?怎样的土地,才可称天国的王朝?这个骑士用最朴实的话说出了真谛:耶路撒冷不是指筑城的石头,而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基督徒,穆斯林,以及其它人……
这是三教庇佑的圣地,却是人间最悲惨的世界。当巴利安告诉父亲“I havedone...murder”,父亲说:“有谁没杀过人吗?”在他们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懵懂眼神的路人天真而兴奋地反复喊着“To killan infidel,the Pope has said,is not murder.It is the path toHeaven.”当初巴利安来到耶城,只是为了替自杀的亡妻和杀了人的自己赎罪。他寻到钉死基督的圣山,凛冽寒风,苍色夜暮下,他在山顶独坐至清晨,圣城,圣山,神没有给他任何的启示。即使是导演版,这里的情节还是被删去了:在他上山的时候,给了一个乞丐一枚硬币,立刻有更多乞丐围过来,他无奈之下抛洒出一把硬币,那群人争嚷着、抢夺着……而远处爬行来圣地朝圣的人们,亦两次在镜头里出现。“KingdomofHeaven”竟是这般光景,对于基督徒和穆斯林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国家,它早已是数千年战火中争来抢去的种种具体利益。影片没有给基督教任何偏袒(尽管这是美国电影),所以巴利安说“如果这是天国的王朝,那就让神的意志来决定它吧”;所以他要烧掉战死者的尸体以防瘟疫,“上帝不会怪罪的,如果怪罪,那就不是上帝,我们也无需顾虑”;所以麻疯国王在临终前拒绝向主教忏悔:“待我见到上帝时,自会向他忏悔,而不是向你。”
穿透历史和宗教立场的迷雾,以最本原的角度看这座城市和围绕着它的所有问题,得到最真实的答案。纷纷扰扰中,世人各自奔忙,而巴利安却坚信着他最纯粹的理想。拒绝了国王托付给他的倾国之权,不仅因为接受权力就意味着要杀掉盖伊并清洗其势力范围,更因为“君命或不可违,但人不可不问一己之良心”。“无愧于心”,听起来多么简单,真正去做,又包含了多少内容。或许他的完美主义骑士精神在耶城的现状中没有容身之地,但他明白自己必须坚持,“耶路撒冷必须是一个仁义的国度,否则一无是处。”(Itis a kingdom of conscience...ornothing.)如果他的过于真实和正确的理想在任何时代都会显得不合时宜,那么错的一定不是他而是人类(有人说“看了《天国王朝》,觉得人类就是猪头。”),而正是那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努力,才让人不至于错得更多。“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于天;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小,无怪天理;这是你的誓言。”
“你的父亲举足轻重,而封地却无无足轻重。”“正合我意。”当他带着淡然的微笑接受贫瘠的封地时,我们知道,天堂的国度,已在他心中生根。他和当地百姓一起努力,打井,砌石,挖渠,当沟渠贯通之时,汨汨水流汇成小溪,热闹的劳动场景,轻快漂流的小纸船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那一刻我忽然感动得想流泪。(如果是中东人看到这一幕的话,肯定已经哭出来了吧!)“圣城”身份带来的不应是纷争和杀戮,而是和平安详的生活,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在一起,各种宗教和睦相处。也许这话有那么一点老套和傻,可是伴着伊贝兰人民的笑脸说出时,却显得那么真挚、动人。那才是心中的天国,真正的天国。
因为这个信念,巴利安为掩护撤退的百姓,义无反顾地带领仅有的几十人阻击敌人的几十万大军(全片中最震撼的一战);因为这个信念,他在危难之际拒绝离开,担负起守卫耶路撒冷的重任,为这座城市拼死血战;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在最后,在顽强抵抗多日之后,他用这座城市换取了所有人的平安离开。就像他对公主所说:“Yourbrother's kingdom is here (mind)...and here (heart)...That kingdomcan never be surrendered.”Kingdom ofHeaven存在于心中,仁义、良知、幸福的土地,即是真正的天国。而圣城耶路撒冷,属于所有的人。也许这听起来太理想化,灾难深重的耶路撒冷,直到今天还是看不到一个明朗的未来,就像电影的结尾,狮心王率领他的部队踏上征途,暗示着耶城又陷入了无止境的战火的轮回;但我们仍然可以回忆巴利安在小屋门口轻嗅花枝的微笑样子,回忆他面对狮心王的征召时,一脸的云淡风轻。这是《天国王朝》历史、宗教观的中心,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不能够漠视这悲悯的情怀。
5
《天国王朝》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史诗片,重要的不是古代历史,而是历史观。“历史观”指的不仅是对影片题材的事件的评价,更要有一种穿透历史事件的深邃眼光,以寻求真善的悲天悯人之心,俯瞰岁月长河中人类行为,并道出其实质。斯科特接手《天国王朝》时绝不可能预料到之后的“911”,以及它给西方及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但后来他回顾时说,觉得《天国王朝》跟现实真是相似!有什么不一样吗?事件不一样了,时间不一样了,穿的衣服不一样了,武器变得更有杀伤力了,可人还是那样的一群。“人居然TMD一点都没变,这是最悲哀的。”他如此说。
喜欢影片的总体氛围,无论是幽蓝的夜色,还是黄沙飞扬的大漠,无论是激烈的大战,还是空漠的叹息,在大气浑成、深邃厚重之中,渗透着彻骨的悲凉。兼具宗教和异域风情的背景音乐非常出色,既有史诗的宏大肃穆,又有轻灵的韵味,更始终有一缕勾摄魄般的凄婉。全片的主色调是清冷如夜般的苍青,开始时漫天飘着不知是雪花还是芦花,远处的马蹄声踏破了寂静,遥远古代的气息扑面而来,随后,发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一幕幕悲欢,死亡与生命,残酷与温情,隐忍与疯狂,扭曲与良知,美好与绝望,杀戮与救赎……都张弛有序、从容不迫地层层展开。斯科特驾驭史诗大片的能力果不虚传,无论是作为重头戏的攻城战,还是随处点染的小细节,都把握得很到位。据说他一向擅长在紧张激烈的大战和主线情节中适时插入动人的抒情,此番也不例外,巴利安在山顶上从深夜独坐至清晨,轻吻亡妻的十字架,一声“你在我心里,又怎么会下地狱呢。”,让我在看影院版时便已十分感动。麻疯国王临终前和姐姐梦呓般的对话,怅然忧伤中带着神往,是诠释这位英年早逝的王的归宿的最好方式(让我想起了《银河英雄传说》最后莱因哈特之死,感觉太像了:“姐姐,我做了一个梦……”)。巴利安之父一句“Sodo I”和巴利安闻言时泪水上涌又强行抑制的神情,传神刻画出这对父子的感情。
至于衡量史诗片的一项重要指标--大战场面,每部史诗片或英雄片中都不缺少,很难拍出新意,而经过《指环王》之后,评论者和观众眼界都更高了。但《天国王朝》在这方面仍堪称经典。《指环王》2、3中的两场大战是表现冷兵器战争的巅峰之作,气魄宏大节奏流畅,宏伟的城堡、滂沱大雨、精灵部队、空中戒灵和猛犸象阵将奇幻色彩渲染到极至。如果说《指环王》中的大战是激动人心的,那么《天国王朝》则是一种无机质的冰冷和残酷。铁甲和重剑,满面血污和尘土,照亮夜空的火球,堆积如山的尸体,战后满天空盘旋的秃鹫……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耶路撒冷城墙被炸开缺口之后那一幕,两边的士兵都向缺口涌去,成千上万人拥挤淤塞在一起,苍青的冷色调下,镜头从平视逐渐越升越高,俯瞰着这纷纷的人类;密密麻麻的人群起初还涌动着,后来画面定格,虽然战火中喧嚷杂乱,却有种死一般的寂静。战争是什么,为一个主子去打另一个主子,抑或是为一个神去打另一个神,无论怎样,在这样俯瞰之下,都显得可笑、可悲。
==================【蓝色海遇 http://blog.sina.com.cn/eblue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