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之实践篇 医食同源酵素能减肥吗
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为两仪。
1,从静态地立场看:对立、统一、互根。
阴阳对立是应用于诊病症的时候有归类作用。
阴阳统一是应用于审病和治疗的过程。
阴阳互根是应用于分辨病证的复杂程度。
2,从动态的立场看: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是应用于分辨正邪二气的进退情况而判断病情的变化。
阴阳转化是应用于治疗手段的选择和确定治疗方案的先后顺序。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就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双方不断的消长运动中实现的;若各种形式的阴阳消长运动处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表现为动态平衡,整个事物就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往往陷于异常状态。
审病和治疗的过程(就是画一个圆圈,以整个人为开始点,也以人作为是终止点。):人——症——望闻问切——证候——药方——阴阳平衡——人。证候相同则治疗方法亦相同;证候不同则治疗方法亦差异!
临床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1,整体察病;2,四诊并重;3,病证合参。看病不离阴阳、治病不离五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患病的原因。热证寒治、寒证热治。
诊病思路:察神为先、其次辨气、最后看精;
得胃气者为得神一、语言自述病情清晰为得神二、外表看人体重要的部位仍然有光泽为得神三;重症首先看胃气存在与否;轻症看光泽存在与否。
肌肉无弹性为失气一、皮肤出现褐白红这三种斑(其中之一或者全部出现)为失气二、诸症混杂为失气三;凡失气一为轻症,若失气三为重症,轻容易治疗、重症难治疗。
症的含义:病象、患病者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为不通才出现症状、不舒服、疼痛。
现代人所定义的病名,通常源自病位、生理解剖学的立场形容人体某器官或者某组织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喉咙不舒服就是咽喉病(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喉咙肿痛等等病名)。
证的含义:证明、判断、下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是根据人体属于一个有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而判断人体某部位的不舒服或者出现疼痛都跟“与之相关联的组织器官”有密切影响,甚至要考虑其他组织器官病变之后而影响相邻的组织器官,另外还要参考疾病的发生、发展时间、季节以及参考发病的地理环境和饮食、起居劳逸情感等因素所导致的病因,从而综合判断病根(证据)以及确定治疗方案(目标)。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就像自然界一样,人之所以患病的原因就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分配的比例失调、传导出现故障。现代人从解剖学的立场把人体划分为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而古人把人体比喻成大自然:五脏十腑(传化之腑与奇恒之腑)、经络(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别络等等经络)、气血津液等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的功能。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一肛门一尿口);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望色而知表证;闻声而知里证。
问情而知表证;切脉而知里证。
——通过望诊知道五脏六腑以及气血津液的病变情况,从而查出病位。
——通过闻诊了解病情的深浅以及局部病位;
——通过问诊明白病因是源自外界致病?还是由于身体内部积疾成病?以及区别旧病复发或新病诞生?同时印证、理解三诊(望诊、闻诊和切诊)的综合信息——共同病症与差异病症,从而帮助用药组方,以确定治疗方案(治本还是治标?)。
——通过切诊应用八纲与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望头而察脏腑;望肢而辨气血。头脑有五官五脏腑。木肢和气木,心脾在四肢。
望神色察形态;闻呼吸听疼痛。神志、五色、形体、病态。快慢声音、大小声音。痒痛全面、痒痛片面。
问病史询饮食;探起居查嗜好。病因、经过、病治;饮食习惯;睡觉休息划分时间。性情对事物的喜好而厌恶。
切脉浮沉迟数;粗细张驰连歇。
阴阳确定病症;四诊反推证辨。
四时对症下药;把握先急后缓。
药疗食疗气疗;酸碱五味四性。
留意七情六欲;病内疾外反复。
暴怒伤肝 思虑伤脾
极忧伤心 过悲伤肺
过饱伤胃 多恐伤肾
多笑伤腰 多言伤液
多睡伤津 多汗伤泽
多泪伤血 多交伤髓
久视伤精 久听伤神
久卧伤气 久坐伤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忌湿地而座 忌冷着汗衣
忌热着晒衣 忌汗出扇风
忌灯光照睡 忌子时房事
忌凉水着肌 忌热水灼腰
忌阴室乘凉 忌早起磕头
面要常擦 目要常揩
耳要常弹 齿要常叩
津要常咽 胸要常护
背要常暖 腹要常摩
腰要常揉 足要常撮
通过阴阳概念的划分,在四诊的时候可以迅速归类,从而判断到病的焦点集中于什么部位是病根。然后,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和脏腑的功能与经络的关系以及血、津、液、气的情况判断治疗疾病的方案和观察病状的发展态势、人体的变化现象。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性别而言: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以数字一为阳、二为阴的立场而言:头为阳气聚居之所、两脚为阴气下坠之地。阳中有阴的意思:头脑有七窍——七个凹洞(双眼眶、双鼻孔、双耳孔、口嘴);阴中有阳的意思:脚有五指(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小指)。
七窍(双眼眶、双鼻孔、双耳孔、口嘴)为阳、二窍(肛门与尿道口)为阴。
上牙不动则属阴、下牙会上下运动则定义为阳。左脸为阳属肝、右脸为阴属肺——肝气主上升、上升属阳;肺气主肃降、下降属阴。额为阳、下巴为阴。
肚脐以上的部位为阳、肚脐以下的部位为阴。阴中有阳的意思:腿脚必须经常运动。人的生殖器官也要有规律的运动——做爱、过性生活、进行性交活动。阳中有阴的意思:胸背腹腰颈头不能灵活运动的意思;不像腿那样左右前后曲伸上下都可以运动。
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胸部为阳、腰部为阴。
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为阳、脚为阴。前臂为阳、上臂为阴;(上臂:手臂从肩到肘的部分。前臂:肘与腕之间的部分。)小腿为阳、大腿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足背为阳,足底为阴。手掌为阳,手臂为阴。
以数字一为阳、四为阴的立场而言:拇指为阳;食指、中指、环指、小指皆为阴。
以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的立场而言:皮肤在外、所以皮肉为阳,筋骨在内、所以筋骨为阴。
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阴受气于五脏,阳受气于四肢。
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下焦故为阴。
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脾有脾阴、脾阳,肺有肺阴、肺阳,胃有胃阴、胃阳等。
举例: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因此皮肤病属阳病,内服外治都需要阳药——热性药(比如,桂枝这个助阳化气的药)以及防风、细辛、附子这些温热药作为君药,而那些治疗疥疮疹癣疖疔癞痱肿痒痛痹药作为臣佐药,祛风寒的药作为使药。
总之,人体组织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对立统一。
刚为阳,柔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凸为阳,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
阳为有形之物体、阴为无形之性质。阳为血、阴为气;左边身体为血症血病、右侧身体是气症气病。
胸为阳,腹为阴。(阴中之阳为肝,阴中之阴为肾。)
胸腹为阳,背腰为阴。(阴中至阴为脾。)
背为阳,腰为阴。(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
拇指为阳,四指为阴。
左眼为阳,右眼为阴。
瞳孔为阳,眼白为阴。
春病在阴,夏病在阳,秋病在阳,冬病在阴。
白天属阳,夜晚属阴。
早晨至中午属阳中阳,中午至傍晚属阳中阴;傍晚至鸡鸣为阴中阴,鸡鸣至清晨属阴中阳。
阳主外表主上;阴主内里主下。
阳为独为奇为单数;阴为群为偶为双数。
阴阳的划分对诊病有归类作用并且对针灸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内传等。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
脏腑的功能:藏而不泻——储存而且不排出“人体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物的核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心的功能:供血、藏神;肺的功能:宣发司气、肃降、通调水道;肝的功能:疏泄、藏血;脾的功能:运化、升清、统摄血液;肾的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藏精、蒸化津液、纳气;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而形容五脏的相互关系就是一对四的关系:A,一生四;B,一克四。不管相生关系还是相克关系都是传导精微物质的动态过程所产生的利弊特征,相生的意思是指一个脏旺则对其他四个脏有帮助作用;相克的意思是指一个脏弱则影响其他四脏的运行。无论五脏的相互关系是起源于胃与脾的共同作用,通过胃对食物进行消化,然后经过脾的提炼而形成精微物质,根据五脏的相互作用关系,精微物质在脾诞生之后,散布到其他四脏:肺、心、肝、肾。散布的过程就是四脏的运动过程,精微物质通过脾的上升功能,升到肺脏,肺吸收了精微物质之后,精微物质通过肺的下降功能,直达肾脏,肾吸收了精微物质之后,精微物质通过肝的疏泄功能,直达心脏,由于心是藏神,精微物质藏于血之中,通过心脏对血液进行加压或者减压,从运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达到营养全身内外上下地目的。所以,气血充足,脏腑和调,那么,给别人的印象就是精神奕奕、气定神闲、不会乱发脾气、做事有节、做人有度、不失分寸。
舌为午藏舌边主丁心、舌苔主己脾。
十二经脉名称
对应脏腑
气血物质
足少阳胆经
胆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A、EPA、DHA、硫、纤维素
足厥阴肝经
肝脏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A、辅酶Q10、VE、EPA、DHA、铬、锗、铁、锰、钼、磷、锌、硫、纤维素
手太阴肺经
肺脏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VA、B群、VC、钙、镁、VE、VP、EPA、DHA、辅酶Q10、铜、锌、碘、铁、锰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A、纤维素
足阳明胃经
胃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A、锗、钠、纤维素
足太阴脾经
脾脏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E、VA、EPA、DHA、铬、铁、钼、硒、锗、钠、锌、纤维素
手少阴心经
心脏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E、辅酶Q10、锰、钾、钠、纤维素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A、辅酶Q10、纤维素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硼、铜、锗、锰、钼、磷、锌
足少阴肾经
肾脏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E、VA、辅酶Q10、硼、铜、锗、锰、钼、磷、锌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VE、辅酶Q10、EPA、DHA、铁、锰、磷、钾、硒、纤维素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腑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纤维素
病因分内外,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人的精神、心理为治病之本,医生的医术和药物的功效是治病之标,标本配合好就出现神奇康复身体的现象。三头六臂
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神志分辨表证或者里证: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五色分辨虚实寒热证:
白色,主虚主寒 主失血。
黑色,主肾虚。
黄色,主虚主湿。
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红色,主热。
各经络气血的分布口诀: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比如,肺经多气少血、肝经少气多血、阳明经多气多血。气不是指空气,功能性物质的战斗力(菏尔蒙和酵素等携带七情等生命信息的功能性物质)。血不仅是血液而且是装备(自身各种细胞和器官的原材料)和营养成分。营气就是营养,卫气就是抵抗力。
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中医认为:
一、麻(痹):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硬):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软):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臌):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疼):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瘙):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
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如语声高亢而有力的,多为外感有余之病;若语声低微,少气不足以息,多为内伤不足之证。
如说话声音粗壮、话多、有时怒骂叫号、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前后颠倒而没有次序,声音粗壮的是为“谵语”。二者多为热证,如高烧病人多见谵语。
所以,古人有“实则狂言、谵语,虚则郑声”的说法。
若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行低微的叫做“郑声”,多属于气脱阳虚的虚证。说话多出差错,乱无条理,过后自知,但再说又错,这叫“错语”,见于虚证。无人时自言自语,但人来即止,讲话无对象而喃喃自语,谓之“独语”,常见于癔病或老年性精神病等。
通过患者语声变异,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如病人表现安静,但不时发出惊呼的,多属骨节间病;如病人失音或言不清彻的,多属心膈间病;如病人语声细小而长的,多为头脑中病。这是从病人语声中辨别疾病所在部位的几个简单例子。
望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其中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和辨证的重要依据,现在症状的问诊主要有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胸胁、问胃脘、问腰腹、问饮食、问睡眠、问情志、问二便,还包括妇女、小儿某些情况的询问。
问诊时,除倾听病人主诉外,可询问下列项目: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当前症状、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等,对妇女还须问月经史、生育史。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针对妇女、小儿等不同对象,详察细辨。
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
妇科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一)一般问诊,包括年龄、职业、民族、婚配、婚后生活和配偶健康状况。
(二)问主证与病期主证即患者就诊时最为痛苦的症状。围绕主证询问起病时间,起病原因,发病经过,曾做过哪些检查,曾否诊断治疗过,疗效如何等。
(三)问兼证即围绕主证询问有无其它症状,如除外阴发痒,白带增多主证外,还有无心烦、失眠、倦怠等兼证。又如,有腹痛主证外,还有无发热、阴道流血、妇科肿瘤史。
(四)问病史 妇科不孕症患者须问清曾否怀孕过,有无流产史、难产史、腹部手术史及其它病史。
(五)问月经不孕妇女就诊必须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行经时有无腰腹疼痛或其它症状。
(六)问旧病 注意询问与现病有关的其它病症及其治疗经过或手术情况。
(七)问家族 了解父母、兄弟、姐妹有无同样的病史。
(八)问其它 除上述情况外,尚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为嗜好、卫生习惯、工作性质、夫妇是否同居一地、夫妇感情如何等。
注意事项
要有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要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问话要通俗,不要使用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如问肝郁气滞的病人“胁痛吗?”问感冒的病人“恶寒吗?”这里所问的“胁痛”、“恶寒”都是医学术语,没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医生问诊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在需要询问时可分别问其“两肋叉痛不痛”、“怕不怕冷”等通俗易懂的语言。
要重视主诉。因为主诉常是病人自觉最痛苦的病情。根据主诉,再深入询问,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病情和辨证。
要善于抓住重点询问,启发诱导,但不能依主观意愿套问病人,这样才能抓住要领,获得可靠资料。
对危急病人,要扼要询问,不必面面俱到,便于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抢救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
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次从血的虚滞言之: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再从津的虚滞言之: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香红少苔并见。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间接性通过手腕的“尺关寸”——动脉而知道心脏之外的其他脏腑是怎么样的病变情况)。
八纲辨证运用时,
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内外和病势深浅;
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
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和动物,如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最高等最复杂的人类。也叫有机体。机体不断地产生热量,又不断地向外环境散失热量,两者处于动态平衡。机体的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两者尤如天平两侧的托盘,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对于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即维持正常体温于37℃。若产热或散热的平衡失调,将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个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为了掌握患者的体质以及目前的身体状况而存在的。弄清楚患者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就能导出“证”。所谓“证”,是订立治疗方针的“目标”与“证据”。如果能正确地判断“证”,以此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法,这叫随证疗法。
找到了“证”,就能订立治疗方针,所以定不定病名都无所谓了。治疗的目的不是确定病名,而是弄清楚具体的症状,依据患者的情况开出适合患者体质的药,指导患者改善生活,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所以,治病的第一步不是“确定病名”,而是弄清楚“证”。
但是,有的时候,很难确定“证”,所以不知道应该开什么药。这时可以让患者去舔一下药,如果觉得“好吃”,就把药开给他,实际上这种方法确实很奏效。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一旦觉得“症状有所改善,差不多该停药了”,他们可能会对医生反映说,“这些药以前觉得好吃,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总觉得变得难吃了。”这是因为身体通过味觉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人的身体真的是太神奇了。
八纲辨证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表寒和里寒;表虚和表实。),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表热和里热;实热和虚热。),虚实与寒热表里相联系(虚寒证和实热证。)。
比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
比如,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
*****六淫为外邪,七情为内邪。病由外向内发展;治疗由内向外减轻。外表孰阴孰阳?表热实为阳证;内里孰阴孰阳?里寒虚为阴证。表热里热—→表寒里寒;表虚里虚—→表虚之中的虚热虚寒与实热实寒。
八纲分类
阴/阳
解释
1
表证
阳
表证主要由外邪如风及寒等引起
2
里证
阴
里证主要由体内失调如脏腑失调等引起
3
寒证
阴
寒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四肢寒冷、恶寒、尿清或便濡(大便质软)。这些症状与非亢奋性生理功能有关。
4
热证
阳
热证主要表现为面色红、发高烧、恶热、尿黄或便秘等。这些症状与亢奋性生理功能有关。
5
虚证
阴
体质虚弱、疲倦、气短、声低息微、头晕等都显示虚证的问题。这些症状常与正常功能不足有关。
6
实证
阳
实证常表现为行动重堕、声高息粗、疼痛拒按(按时疼痛),这些症状与外邪过盛或者代谢废物的积聚有关。
7
阴证
阴
阴表现的总纲,包括里、寒、虚证。
8
阳证
阳
阳表现的总纲,包括表、热、实证。
通过”望神色察形态“来分辨阴证或者阳证。
阳气过快则热,阳气过慢则寒;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阴气过慢则热,阴气过快则寒;
正能量不足则虚;邪能量充足则实。
正能量即营养吸收丰厚;邪能量即:六淫和代谢废物的积聚。
正能量充足则身体正常;邪能量不足则健康身体。
诊病之阴阳类象:
阳症:表面、上面、前面、左边;实证;发散、运动、躁动、烦恼不安、摇摆不定、痒、热、温、露、仰卧、口渴、耳鸣、稠液、开、裂、腻、数量少、疏、吐、有汗。
阴症:里面、下面、后面、右侧;虚症;收敛、静止、安静、嗜睡昏沉、麻木酸痛、斑、寒、凉、藏、卷缩、口润、耳聋、稀液、闭、滑、腐、数量多、密、泻、无汗。
身体症状
阳的症状
阴的症状
1
面
面红、发热、热感、躁动不安。
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冷感、肢冷、倦怠无力。
2
声音
呼吸气粗、口干、口渴
声细、胃口差、口淡、不口渴
3
排泄方面
大便秘结、矢气恶臭
小便清长
4
舌
舌质红绛、苔黄或苔黑
舌质淡白胖嫩
5
脉象
脉浮数、洪大、滑实
脉沉迟、虚弱
就脏腑的位置分布以及相互规律而言,像64重卦的爻与爻之间上下呼应(中正应比乘承),比如,肺在上则大肠在下而形成里表的呼应特征;心脏在上,小肠在下而形成里表的呼应特征;左右扶助:脾和胃的里表关系;肝和胆的里表关系!
六大关系链:机体与时空这两种环境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里表关系,经络与生物电能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关系,五官与五脏的关系,五色与虚寒实热四证候的关系。机体是指: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和动物,如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最高等最复杂的人类。也叫有机体。机体不断地产生热量,又不断地向外环境散失热量,两者处于动态平衡。
从横向而看下面这个表就是数往知来的逻辑思维:由里至表,看五官五体五证五志就知道五脏五腑的情况。 比如,过酸伤筋,风气也是伤筋。怒气能伤肝,病变则表现为握。
五脏:心、肺、肝、脾、肾;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而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所有脏腑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泻;传化之腑的功能是泻而不藏。
肺脏之病变而连锁效应
皮毛
太阴经
燥
经络
鼻
肺脏 ←→ 脾经
↓↑ ↓↑
大肠腑←→ 胃经
悲忧
咳嗽
阳明经
湿
表里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色
五证
五志
五常
五声
病变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白色
主虚主寒 主失血
悲忧
燥气
哭泣
咳嗽
水
肾
膀胱
耳
骨齿
黑色
主肾虚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
恐惊
寒气
呻吟
战栗
木
肝
胆胰
目
筋爪
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怒愤
风气
呼叫
握
火
心
小肠
舌
脉面
红色
主热
喜乐
热气
笑嘻
忧郁
土
脾
胃
口
肉唇
黄色
主虚主湿
思虑
湿气
歌唱
呕吐
从纵向而看下面这个两表就是由此至彼的正反合三个思考方向的思维;比如,由季节知道肝脏有没有疾病。由食物的五味吸取份量就知道有没有伤到五脏的情况。
过食辛味
肺(金)
金克木
伤肝
筋脉拘挛,爪甲干枯。
过食咸味
肾(水)
水克火
伤心
血脉凝滞,面色改变。
过食酸味
肝(木)
木克土
伤脾
肌肤皱缩,口唇干裂。
过食苦味
心(火)
火克金
伤肺
皮肤枯槁,毛发脱落。
过食甜味
脾(土)
土克水
伤肾
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从望诊立场观察五色就知道五脏的盛衰情况。从发病时间知道经络所联系的五脏处于孰旺孰弱的情况。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季节
春季
夏季
长夏
秋季
冬季
星宿
太岁
荧惑
镇星
太白
辰星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凌晨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谷
麦
黍
稷
稻
豆
五色
青绿
赤红
黄褐
白色
黑紫
五味
酸
苦
甜
辣
咸
五气
臊
焦
香
腥
腐
五畜
鸡
羊
牛
马
猪
成数
八
七
五
九
六
脾应宫其声漫而缓笙;
肺应商其声促而清钟;
心应徵其声雄而明琴;
肝应角其声呼而长箫;
肾应羽其声沉而细鼓;
如何调理五脏
1、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吧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切记)晚上吃为好。
2、养心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3、养脾最好的食物: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在西方的医学界吧黄豆列为劣等蛋白,认为黄豆的蛋白质很难吸收,这个观点只适合西方,对中国人来说,黄豆是非常优质的蛋白质,原因是西方很少吃大米,而中国人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什么时候吃都好。
4、养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别是大白萝卜,白萝卜只有生吃才能养肺,切记。什么时候吃都好。
5、养肾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别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味道和五脏的关系】
1、酸养肝,但是过酸则伤肝。如醋酸,每天吃点酸作料就好,不要多吃。
2、苦养心,苦味的食物可以泄心火,特别是苦瓜。
3、甘养脾,甜味的食品养脾,比如各式各样的水果。
4、辛伤肺,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离不开辣椒,则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5、咸养肾,盐是养肾的,但是过咸则伤肾,每天吃盐控制在6g以内就好。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药物特性包括:形、色、气、味。
1,药形包括植物的根、茎、花、果、皮、干、枝、汁等以及动物的皮毛、肌肉、筋、骨、髓、血、液、精、脏、腑、器官组织。
2,药色包括青色、红色、白色、黑色、黄色这五个主色之外,以及其他或深色或色浅等等颜色。
3,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4,药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五种味。以及味淡,共六味。其中辛、甘、淡属阳主升,酸、苦、咸属阴主降。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阳举陷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麻黄、桂枝、黄芪等,分别有发散风寒、升阳举陷等升浮作用;一般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桂枝、蝉衣等,分别有解表散邪、透发麻疹等升浮作用;
而具有泻下通便、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凡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大黄、芒硝、山楂等,分别有泻下通便、消积导滞等沉降作用。凡种子、果实、介壳、矿石等质重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葶苈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分别有降气平喘、消积导滞、潜阳熄风等沉降作用。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药物炮制后升降浮沉会发生变化: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泻热通便主治下焦热结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疗目赤肿痛上焦热证。再如知母主清肺胃之火,盐炒知母则主泻下焦肾火。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
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味,能流泄能下渗、利窍、能引精微下归。
相辅:酸收苦坚;咸下淡下;甘补酸收;辛散咸软。
相阻:辛散酸收;苦坚咸软;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 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 等。
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等。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降气之最———沉香
止痛之最———元胡
化瘀之最———水蛭
止咳之最———杏仁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清痰之最———贝母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辛凉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黄
理气之最———枳实
平肝之最———羚羊角
舒肝之最———郁金
凉血之最———犀角
活血之最———丹参
止血之最———三七
补血之最———当归
补气之最———人参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用药法象很独特抄下来供大家学习。
1十二经引经药(略)和一般医书上的一样
2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三 六淫各证用药
(一)风
1风证--防风 荆芥
2风热--薄荷 双花
3风寒--羌活 薄荷
4风湿--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证--生姜 葱白
2实寒--麻黄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叶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风--荆芥穗 薄荷
4暑湿--通草 薏米
5暑热--石膏 黄连
6暑泻--厚朴 扁豆
(四)湿
1湿邪--猪苓 泽泻
2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湿热--滑石 石膏
4风湿--防风 萆薢
(五)燥
1燥邪--黄芩 生地
2暑燥--乌梅 麦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参 冰糖
(六)火
1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气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栀子 黄芩
5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肝火--龙胆草 栀子
7胆火--龙胆草 栀子
8肺火--桑叶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肾火--知母 黄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四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五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红参 方冰箱里 冷冻 至少两小时 冻透 吧其他的药称好 完了 吧红参放进去 一起粉末就可以 最好粉完之后 烘干一下免得以后变质 或者直接放冰箱冷藏贮存】
六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 黄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鼻渊:苍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七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 薄荷
2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八 口病用药
1口糜 生地茵陈
2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口苦 黄连 栀子
5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口咸 知母 黄柏
8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九 舌病用药
1舌胀 百草霜 海盐 蒲黄
2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五行药物汇总: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 桂心)。
2、木中火 椒 蜀椒
3、木中土 姜 (生姜 干姜 炮干姜) 粳米 阿胶 伏龙肝。
4、木中金 细辛 细辛根 矾石 山萸肉。
5、木中水 附子 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 旋覆花 鸡心。 2、火中木 大黄 代赭石 葱叶 芥子。
3、火中土 泽泻 黄饴。
4、火中金 厚朴 葶苈子。
5、火中水 消石(硝石) 芒硝 栝蒌 戎盐 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 人參 牛脾。
2、土中木 甘草(炙甘草) 升麻 半夏 黄芪。
3、土中火 大枣 鸡子黄。
4、土中金 麦门冬 白酨浆 苦酒 酢。
5、土中水 茯苓 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
1、金中金 五味子 犬肺 胡麻油。
2、金中木 枳实 石膏 雄黄 牡丹皮。
3、金中火 豉(咸豉) 皂角。
4、金中土 芍药 杏仁。
5、金中水 薯蓣 王瓜根 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
1、水中水 地黄 猪肾 熟地黄。
2、水中木 黄芩 栀子 薤白 韭叶 柴胡 麻黄 知母 葱白 赤小豆。
3、水中火 黄连 栗子。
4、水中土 白术。
5、水中金 竹叶 龙胆草 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
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
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
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
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
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 (弟肝、母肾、孙心、财脾、鬼肺)
(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③、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④、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⑤、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②、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③、火中金,补神气、益肾、和中、敛(清热)血;降逆平喘,燥湿行水。
④、火中水,补精气神、补血、调节阴阳;润燥软坚,清热导滞。
⑤、火中木,补血、养神、益精、敛气、调节阴阳;逐瘀通经,潜阳降逆。
(3)、土性药: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②、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
③、土中水,补精、和中、补气血、敛神;降逆散结,利水祛湿。
④、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
⑤、土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益胃除烦,缓和药性。
(4)、金性药: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补气、益精、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敛汗降逆,止渴止咳。
②、金中水,补精、养血、补气、敛神、调节阴阳;补中活血,养阴润肠。
③、金中木,补气血、补精、养神、调节阴阳;清热散瘀,行积除痞。
④、金中火,补神气、养血、敛精、和中;调中下气,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补神气、和中、敛(清热)血、敛精;敛阴潜阳,柔肝止痛。
(5)、水性药: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补精、补气血、敛神、调节阴阳;益阴填髓,凉血生津。
②、水中木,补精、补血、养神、敛气、调节阴阳;升阳解郁,滋阴燥湿,解表散结。
③、水中火,补精、补神、养血、和中、敛气;清热燥湿,养胃强筋。
④、水中土,补神气、养精、和中、敛(清热)血;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清热燥湿,通经利尿。
注:
1、抑,压、压制,引为抑制之意,指中医学中之反侮关系,药物之“轻泻”或“轻下”的作用。
2、调,调节、调整,是不同于滋(扶)阴补(升)阳的敛阴潜阳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3、敛,引为收敛、收缩、压缩、减小之意,指中医学中之相乘或相侮关系,药物之“泻”或“下”的作用。
4、亦阴亦阳为中。补中,为补阴阳之气;和中,为补气养血。
三、80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甘、苦,性凉。入肝经。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蜀椒,木中火。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生姜,木中土。辛,温。入肺、脾、胃经。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平,温。入肺、心、脾、胃经。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甘、苦,平、微寒。入脾、胃、肺经。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甘、平。归肝、肺、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细辛,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酸、涩,寒。归脾、大肠、肝经。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苦参,木中水。苦,寒。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2)、火性药(阳):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旋覆花,火中火。苦、辛、咸,微温。入肺、脾、大肠、胃经。消痰降逆,行气下水。
鸡心,火中火。咸。入心经。补心安神、镇静神经,治五邪。
②、火中土(至阳中阴)
泽泻,火中土。甘、淡,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黄饴,火中土。甘、酸,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③、火中金(阳中太阴)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葶苈子,火中金。苦、辛,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平喘,逐饮行水。
④、火中水(阳中至阴)
戎盐,火中水。甘、咸,寒。入心、肝、肾、膀胱经。平血热,助水脏,清热利水。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芒硝,火中水。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热导滞,润燥软坚。
硝石,火中水。苦、咸,寒。入心、脾经。利尿泻下,破坚散结。
海蛤,火中水。苦、咸,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⑤、火中木(阳中太阳)
大黄,火中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
代赭石,火中木。苦,寒。归肝、胃、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葱叶,火中木。辛,热。入胃、肺经。利五脏,清热散寒,发汗通脉,消水祛肿。
芥子,火中木。辛,温。入肺、胃经。温中散寒,豁痰利气,通经止痛。
(3)、土性药(亦阴亦阳):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①、土中土(亦阴亦阳)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牛脾,土中土。甘、微酸,温。入脾经。补脾健胃,消积除痞。
②、土中金(中之少阴)
麦门冬,土中金。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苦酒,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酢,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③、土中水(中之至阴)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瓜蒂,土中水。苦,寒。有小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④、土中木(中之少阳)
炙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升麻,土中木。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经。发表透疹,解毒升阳。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土中木。甘,温。入肺、脾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⑤、土中火(中之至阳)
大枣,土中火。甘,微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缓和药性。
鸡子黄,土中火。甘、平。入心、肾经。滋阴养血,益胃除烦。
(4)、金性药(阴):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大肠、小肠经。疗疮滑胎,凉血止痛,生肌解毒,治瘖生发。
犬肺,金中金。酸,温。入肺经。温中补肺,止咳降逆,行气下水。
②、金中水(阴中正阴)
薯蓣,金中水。甘,平。归肺、脾、肾经。健脾补肺,益肾养阴。
王瓜根,金中水。苦,寒。入胃、大肠、心、肺、膀胱经。泻热利水,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益气生津。
地榆,金中水。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③、金中木(阴中少阳)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牡丹皮,金中木。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石膏,金中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雄黄,金中木。辛,温。有毒。归肝、胃经。解毒杀虫,祛痰。
④、金中火(阴中正阳)
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皂角,金中火。辛、咸,温。入肺、大肠经。祛风痰,开窍闭,除湿毒,消肿,杀虫。
咸豉,金中火。甘、辛、微苦,偏凉。归肺、胃经。发汗解表,调中下气,清热除烦,除躁降逆。
⑤、金中土(少阴中阳)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杏仁,金中土。苦、微辛,微温。有小毒。归肺、膀胱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5)、水性药(阴):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①、水中水(阴中至阴)
地黄,水中水。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清热生津。
熟地黄,水中水。甘,微温。入肝、肾、脾经。滋肾填髓,补脾益阴,利脉止泻。
猪肾,水中水。咸、苦,平。入肾经;滋阴补肾,益气固精,敛汗聪耳,消积利水。
②、水中木(阴中太阳)
黄芩,水中木。苦,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栀子,水中木。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韭叶,水中木。辛、微酸,温。温脾益胃,止泻散冷,助肾补阳,固精暖腰,散瘀逐痰。
柴胡,水中木。苦、微辛,凉。入肝、胆、三焦、心包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麻黄,水中木。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知母,水中木。苦、寒。入肾、胃、肺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赤小豆,水中木。甘、酸,平。归脾、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葱白,水中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③、水中火(阴中至阳)
黄连,水中火。苦,寒。入心、肝、胆、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栗子,水中火。咸、甘,温。入脾、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④、水中土(至阴中阳)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⑤、水中金(阴中太阴)
竹叶,水中金。甘、淡,寒。归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龙胆草,水中金。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木通,水中金。苦,寒。入心、小肠、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经下乳(古称“通草”,今称“木通”;今之“通草”,古称“通脱木”)。
第一、从生命的结构上来划分。每个人都是由解剖生理系统和藏象生命系统组合成的“共生体”,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解剖生理系统是有形的,即为可证的,而藏象系统则是无形的、不可证的。《内经》将有形的解剖生理称之为阴,而将无形的藏象称之为阳,例如,《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十分明确地将阴释义为解剖形体,“阳化气,阴成形”,这里的“形”指的就是形体,即是解剖生理系统。“阳化气”则是无形的,因为藏象食气。
第二、从能量来源划分。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各自需要不同的能量来维护。解剖形体需要“味”,而藏象则需要“气”,《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指明两个系统的能量来源不同。《素问?生气通天论》更明确记载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意思是说:解剖生理系统通过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存活。《阴阳应象大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阴与味的关系,它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其中“味归形”一句说得很直白,可以理解为:食物为解剖生理系统所必须,或者说形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
同样的道理,中医将藏象系统通过经络直接从宇宙空间得来的能量名为“阳”,也称为先天之精,它化生阳气。而将从人体解剖系统(脾胃)转化而来的能量统称为“阴”,也称为后天之精,它化生阴气、阴血,《五常政大论》曰:“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第三、从人体与宇宙来划分。人的两个生理系统与宇宙空间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性质很不相同。解剖系统与大气以下的地球环境关系密切,这个环境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如水、空气及各种营养成分。因此中医里,地球环境为阴,“天为阳,地为阴”。
人体的藏象系统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关系密切,它所需要的一切能量都最终来自遥远的星空,故而地球以外的空间环境为阳。因此藏象系统随地球的运行而运行,《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第四、从疾病的来源划分。请注意,中国的疾病理论不是站在解剖生理系统的角度,而是站在藏象生命系统的角度来论述。因此,有了阴病和阳病的区分。但不论是阴病还是阳病,指的都是藏象系统的疾病,而不是解剖系统疾病。如此划分,是为了标明疾病的两个来源。
源于解剖系统而最终影响到藏象系统的疾病称为阴病,例如,《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意思是:饮食没有节制,起居黑白颠倒、房事过度,都会损害解剖生理系统的健康,最后影响到藏象生命体。《调经论》在讲到疾病时也说:“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
而由于藏象系统本身原因而引发的疾病称为阳病,因为藏象系统与宇宙空间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关系密切,它通过经络可以直接侵入藏象系统,故而阳病都来自身体以外,即是指我们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故言“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调经论》曰:“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脉要精微论》曰:“故中恶风者,阳受之。”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第五、从藏象组织结构划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腑脏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这里谈到的是藏象本身的组织划分,换言之,五藏之经络为阴,六腑之经络为阳。五藏受精于脾,脾化精于解剖系统的胃,胃得味于地球环境,故五藏为阴。六腑之经络对应天之六气,直接采气于宇宙空间,故六腑为阳。《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第六、从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来划分。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总体的影响不同,《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里的“生杀”与“长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反映了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的不同作用。
“生”指生命的出现,这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当一个生命诞生之初,生命的本质就决定了此生命无可替代的特性。“杀”(死)是指生命的终结,这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古语说“除死无大事”。“生死”都是生命最本质的两种变化。
“长”指生命的生长,它是生命发展的一种趋向。比如一个人出生以后,生长的情况可以各不相同,长得高一点,矮一点,脸上长几个麻点,甚至长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都是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必然的,因此“长”并非生命的本质。“藏”意思就是存在,指一个生命存在的状态,比如说,虽然死亡是必然的,但何时死亡却是偶然的,心脏病突然发作未必一定意味着死亡,也许手边正好有救心丸,及时救下一命。因此“长藏”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状态,而且是非本质状态。
《内经》中将“生杀”归为阳的特性,即是说藏象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本质,它控制生命两种质的变化。而“长藏”则是非本质的生命现象,它是解剖生理系统存在的状态。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例如《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独立于宇宙天地之中,阳是人的本质,故曰正;阴是人的生命现象,故曰主。后世医家对阳的本质作用也多有论述,如《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曰:“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人是小乾坤,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阳是人体生命的本质,这个观点并非中国所独有,印度《六问奥义书》也持此观点,它说:“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里说得更加清楚,太阳是生命的本质,而形体(太阴)则是生命的原质,这与《内经》“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简直一模一样。
第七、从精神类型划分。人不但有两个生理系统,而且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精神中枢,我们将其称为两个精神主体。神魂魄意志对应五藏,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人类的大脑。中医对上述两类精神因素没有明确的阴阳划分,但人们在习惯上,隐隐约约将神魂魄意志划为阳,称为阳神,《灵枢?行针》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划为阴,将为阴神。
第八、从体内气来划分。藏象生命本身的能量系统可分为两种,即阴阳两气。为什么同样的能量会有不同的名称呢?因为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凡由藏象经络直接从宇宙中吸取的能量称为阳气,凡是藏象系统通过人体解剖系统得到的能量则称为阴气,故阴气、阴血、津液都为阴的范围。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好理解,实际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阴气和阳气还存在一种交换的机制。
我们上面所列举的阴阳划分只是大略,而不是中医阴阳的全部,只要我们能掌握住划分的两个核心,其它情况可以类推。
更多阅读
纤体梅怎么样,能减肥吗 纤体梅能减肥吗
纤体梅怎么样,能减肥吗——简介 纤体梅属食品,以优质的青梅为载体,精选:决明子 ,普洱茶,荷叶等健康食材,采用先进的超低温冷冻萃取技术,提取各类天然草本精华;风味独特,酸甜可口,通过食物“养”和“疗”,而获得健康和美丽的方法。食疗乃养生行
八字食伤太多信息之家 八字食伤旺的人的一生
八字食伤太多信息之家1、言语多,嘴杂,东家长,西家短的,好传话,心里装不少事,留不住话,有话不说就难受2、心胸狭隘,气量小,好计仇,报复心强3、自高自大,多清高,傲慢,鄙视他人,惟我独尊,好贬人,讨人嫌,人缘不好,遭人反感4、好歌舞,好酒色,能吃能喝,大多体胖
易经之家人卦37 学易经会对家人不好吗
风火家人第三十七【原文】 家人④:利女贞。【译文】 家人卦:卜问妇女之事吉利。【注释】 ①家人,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巽上)。本卦专讲家庭之事,所以卦名曰“家人”。【原文】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
南怀瑾周易杂谈之六 南怀瑾 周易
化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的意义和弥纶差不多。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文字艺术,一个呆板的观念,在文字上艺术化,用同义字,以不同的文字艺术来表达。这里范围比弥纶在形态上小一点,弥论的含意深远得多。这句话是说《易经》的学问包
周易预测之如何起卦 周易起卦方法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朝历代皇室,都会设置专门的部门,汇聚能人奇士,负责关乎国计民生的天象、气象、出征占卜、皇宫风水布局、皇室阴宅风水等的观察、研究、总结经验和实施,这些奇方秘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部分传到民间,比如卜筮之术,即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