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阅鹏:《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

(2010-11-11 13:26:40)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

“催眠”的前世今生

打从现代催眠学创立之始,“催眠”一词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

19世纪,被视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詹姆士·布莱德(James?Braid,1795~1860年),借用希腊语hypnos(希腊神话里的睡眠之神)创造了催眠(Hypnosis)、催眠术(Hypnotism)等术语,他当时的见解是“催眠是一种神经疲劳而引起的睡眠状态”。

Hypnosis这个词只描述了催眠的局部现象,而非全部,而且容易误导人们以为“催眠=睡眠”。

过了几年之后,他对催眠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晓得催眠与睡眠其实是不同的,想要另创术语时,Hypnosis一词已经大为流行,覆水难收了。

在汉语里,“催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日本的学者翻译来的,然后传入中国,一路沿用下来。

平心而论,把Hypnosis译成“催眠”,算是神来一笔啊!

只是顾名思义,“催眠”者催人入眠也!这岂不是又一个误导大众的名词?

就这样,一百年来,“催眠”一词也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习惯用语了。

英语世界里,人们提出很多术语想来取代Hypnosis;日本学者也作了很多努力,想要用别的名词来淘汰“催眠”;华人的催眠师、学者,三不五时也自创新词,希望能达到正名效果。

无论是英文的Hypnosis,还是中文的催眠,都不是最精确的词汇,却成了普遍流行的术语,这似乎也暗示了“催眠”这门学问总是披着一层朦胧的面纱,暗示了人类对于神秘的心灵世界一种渴望看清楚又看不明、说不清、掌握不了的困窘。

在我眼中,催眠其实是直接与潜意识沟通的艺术,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人进入改变意识状态然后进行内在运作的学问。

改变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或译成变动意识状态、转化意识状态,简称ASC,是相对于平常生活里的普通意识状态而言,当我们通过某些方法,如静坐、服用某些药物、遇到某些意外、特殊的声光刺激,使得我们的意识状态开始改变、变动、转换、膨胀、扩大或漂移至另外一种意识状态,我们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与内在源泉的联结程度也跟着变异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对自己、对世界有很不一样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里,其实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就滑入ASC,又飘回平常意识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催眠到底是什么?

正如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催眠有许多种面向,一般人多半对催眠只有一点片面的认识,可能会以为催眠是一个离我?的生活很远的冷门玩意儿。而我看待催眠时,心里有一张多层次的立体地图,所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催眠的踪影。

廖阅鹏:《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
只要改变观点,就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因此,我们可以说,催眠有无限多种的定义。

我最常给的第一个定义是:“通过连续、反复的刺激,引导被催眠者进入一种高度可被暗示的意识状态,这个过程就称为催眠。”

也可从意识状态来描述。

“当人进入一种身体放松、内心宁静的状态,而且意识清晰,甚至比平常更清晰,我们就把这个过程称为催眠,把这种状态称为催眠状态。”

而且,往往我还会多加一?形容词,说这是“好品质的催眠状态”。

这种好质量的催眠状态,是最适合催眠治疗之用,也是我们在自我催眠时很容易体验到、从中受用到好处的,值得我们特别留意。

任何心智正常的人,只要经过一小时的训练,都会有能力在三分钟内自我催眠,让自己进入这种好质量的催眠状态。

从知觉的范围来说,也可以这样定义:“催眠是一种知觉窄化聚焦的状态。”

例如,观众在看电视广告时,往往非常投入,以至于听不见旁边有人呼唤他,这时,他的知觉范围窄化到只注意到广告,广告之外的讯息就忽略掉了,这是常见的“广告催?”现象。

例如,足球选手专心一意于那颗飞向他的圆球,这时候,他的知觉窄化到将观众的呼喊声置之度外,他的注意力聚焦于球儿的运动轨迹而没有任何杂念,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知觉窄化的催眠状态。

也可以从意识的清醒程度来谈。

有些人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会出现类似睡眠的那种对于当下环境刺激没有反应的现象,然而,大部分的催眠状态其实是清醒的,甚至比平常还更清醒,可以具有比平常更深邃的智慧与洞察力。

所以,这时我会说:“催眠状态其实是清醒状态,甚至是超级清醒状态。”

经常的,在我临床催眠时?个案会进入“良心显现”的状态,得以对自己进行无情的检讨,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再总是把批判的箭头射向别人。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形,则是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接通了更高的智慧,而获得新的领悟、新的体验,对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洞见。

在临床经验中,我发现,催眠之后,被催眠者往往能够直觉式领悟梦境的意义,领悟平常抓不到方向的隐喻与象征,领悟生活中应机而生的征兆。

所以,也可以说:“催眠是通往超意识的交通工具。”

从应用上,我喜欢说:“催眠状态,其实是最好的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

?前坊间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记忆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没有明讲,但是它们一定大量利用了催眠的观念与技巧。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心思就像泥沙沉淀后的清水,这时,因为心思透明清澈,得以充分发挥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轻松不费力地调动灵感。

有的时候,人们甚至会进入某种特别的高等心智状态,产生惊人的功效。例如我曾经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信中叙述他自我催眠后,常常会进入一种心如明镜、过目不忘的状态,在这种仿佛超导体般轻盈、迅捷的心智运作模式下,只需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学习完毕,而且学习成果稳固持久。

所以当老师的人,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先巧妙地给学生做个身体放松、心灵清晰而专注的催眠,保证学习效果倍增。

人的意识状态就像电视频道一样,有很多频道,可以随着意愿转移到不同的频道,所以,有时我会说:“催眠是一门控制转化意识状态的艺术。”

也可以从潜意识的角度来描述。

“催眠就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人可以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直接与潜意识沟通。”

有时候我甚至会进一步说:“催眠,就是与内在的最高负责人打交道。”

往往在催眠教学的过程中,随着谈论范围的改变,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7091.html

更多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曹斌锋教学设想《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

《每天读一点英语》每天《看见》柴静 看见 柴静 txt

每天沉闷在朝六晚十、家校一线的节奏中,慢慢地连回到家开电视、翻本书的欲望都没了。人就“脱俗”了——脱离俗世生活!期末复习期间,我快刀斩乱麻,扫荡出一片时空,给自己折腾点真正的生活。午后,太阳真好。懒得理学校里日复一日的有着细黑

《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 男朋友不懂人情世故

名人推荐在这个江湖里头混吧,你总得通晓人情世故,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得这么说,什么话得那么说。不通人情世故,恐怕活下去都有困难。——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主持人 窦文涛人情大于王法,甚至人情大于圣旨,甚至人情大如天。也

声明:《廖阅鹏:《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为网友颜值区总司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