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圆智杂谈: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

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

昨晚打坐观察了一下因缘,觉得应当给大家讲一堂课,补充一下上次没讲到的内容。大家能录音的,最好同时做个录音,回去反复多听。

今天讲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去年在南通讲课内容的一个发挥,稍稍深入一点,但是大体内容是一样的。而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经》“心无挂碍”的深修问题。

那么怎么深修呢?这个深字的内涵,跟老师在博客里讲的“舍识用根”这个概念有关。也就是把“舍识用根”和“心无挂碍”两个合起来讲。

结合“舍识用根”起修“心无挂碍”,概念上说起来好象比较复杂,但方法上实际很简单,不难领会。前天我们讲课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心经》说的这个“照性”和“色”——色身、“受”——感受、“想”——想法、“行”——我们内在注意力的启动与情绪的冲动、“识”——我们的情绪错觉,烦恼错觉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五蕴——亦即身体与感受的心、想法的心、注意力的心、脾气的心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佛心。当我们明白这个佛性真心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个五蕴不是自己的时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修行呢?这里边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大家要知道要放下。

当你的身体觉得不舒服,你要知道:哦……这个身体只是我的对境,跟我没关系,跟我知道的心没关系,让它去!

当我自己有个想法憋住,我要知道这个憋住的想法它不是我,跟我知道的心没关系,我也让它去!

所有的感受,不管是内心的感受,还是外在的感受,它显现的时候,我们觉察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感受,即便是内在的感受,精神上的感受,它仍然都是我知觉的对境,那不是我,所以我照样不管它,让它去!

然后,我们内在的脾气、性格,就是你们有神通的进入神通观察时,你内心那个竖起来的硬硬的习气心,如果我们迷了,忘掉了我们更深层次的佛心了,那就会把这个心抓得越来越紧。但是,如果知道那个提起竖起来的那个心,你发现它不是我,也让它去,不管它,然后它就轻松了。

所以,大家要觉察到,我们内在的情感,内心里面的烦恼,要爆炸了那种纠结的感觉,同样地我们要知道,这只是我的知觉对境,它根本就不是我,不是我的心,哦……我也让它去,不管它!

就这样子,把色身的挂碍,感受的挂碍,想法的挂碍,内在的注意力、情绪冲动乱跑的挂碍,还有情感烦恼憋住的挂碍,我们统统扔掉,知道那些都不是“我”,来个全部“不管它”!这就叫做“放下”,就叫《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

但是,我们说的这种心无挂碍,比较深入一点。因为在佛教里面,我们通常所讲的“挂碍”,说的都是以自心的注意力为基础的,在外在对境上的挂碍。所以说,如果从浅层次来讲“心无挂碍”,就是要把这个注意力给丢掉。因为你不用去注意,你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很轻松地了知的。就像小孩看画一样,看全部,你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不专注某个点的话,画面就全部都在你的眼睛里面。这样看时,是没有注意力的,内心是松的。这是浅层次的“心无挂碍”,也就是我们内心的意根这个地方它用力不用力的问题。

我们修行人要身心放松,不要过于在意某个特别的对境,不要把心提起来去看它的时候,那我们内心就是松的。我们的心跟外境是没有挂碍的。所以,在佛教《楞伽经》里面,就特别讲究“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按照《楞严经》的原理来说,就是要超越意识作用来观察问题,要“舍识用根”。

这个根是什么呢?根就是我们自然的知觉,自然觉。你不想听,它能听;你不想看,你照样能看;你不想身体有感受,它照样有感受。你完全不想它都有感知的,这叫不可思议的“直觉”。外面有人错把这个当作佛性,但这个还不是佛性,这个是“根识”——我们这个身体、根身的感觉,叫直觉,根心。

大家平常用的知觉,都是有注意力的。有注意力的这个知觉叫意识,这个是用意识心。但是“舍识用根”呢,我在博客上写的,祖师也论述到的,实际上,这个“舍识用根”有两个层次:

首先,就是比较浅的意识层次。我不要注意力我照样能听,这是一个是层次。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就是,我也不要执着我根识的感觉,就像我刚才说的,每一个感觉显现,它都不是“我”,不管是清晰的感觉,还是感觉不透的无明的感觉,全都由他去。

注意!这个第二句非常重要。佛性、藏识、意识,我们的心里三种不同的知觉。

在意识知觉上:心情好,感觉就好;心情不好,感觉就不好;这个意识还没有完全提起来,它已经隐藏着一个心情憋在里面了,就开始产生错觉。然后呢,当我们特别地去专注某一个感觉的时候,譬如说,当我们专注地去看我这个手指的时候,你其他的感觉就被屏蔽掉了,就不容易感觉到了。

就像有些人,他一心一意看一些东西,别人在旁边叫他,他可能听不到;有些人在那里想事儿想走神儿了,别人用手在他眼前晃来晃去,他也没感觉。这个都是属于意识执着所产生的那种无明心的偏执封闭,被无明遮盖了的一种错误认知习惯。如果我们经常地过于专注某种特定事物,一心一意钻进去了,那么我们的很多感觉就会被封闭,无明习气会增长。凡人的神通,也是一心一意去看某个事物,然后其他感觉被封闭起来了。然后这种封闭性的力量,就会形成一种极大的无明和烦恼,会让自己的性格越来越硬,而他自己却不知道。

所以说,首先要知道意识这个层次的错觉,就是跟我们的注意力有关系的,跟我们的脾气有关系的。脾气呢,就是已经加强了的注意力。就是自我注意到这个上面的时候,那个想法的习气啊,所有的习气啊,全部集中在上面,以至自己想撤回那个注意力时也撤不回来,这时它就强化成一个较大脾气了,变成烦恼挂碍了。

所以,所有的烦恼挂碍,所有的脾气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我们盲目注意才产生的。注意,就是着相,就是《金刚经》说的住相,《心经》说的挂碍。因为你把这个东西当真了,你就有挂碍。

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你一心一意在看我这个手,你把心放在我手上,我这个手在动来动去的时候,你的心就跟着动了。对不对?这就好像你那个牛鼻子被别人牵着跑了。但是呢,如果你的内心放松下来,也看我这个手,不想看地很自然的看,不论我的手怎么动,你的心里都是自在坦然的。

所以说,小乘的解脱,首先是意识的解脱。根本就不要用这个有注意力的心,然后这个有注意力的心就一天一天地死亡,到最后死透了,你就成阿罗汉了。这是最浅层次的“舍识用根”,和比较容易做得到的“心无挂碍”。有人说我转移注意力,不管它、不看它行不?那样你看另外的东西还是挂碍。所以,不如内心放松下来坦然无为,这样的“心无挂碍”,内心放松无为,才是放下,才是真放下。从小乘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子。

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呢,地藏菩萨下地狱,他心上背了千斤重,他心里面的负担重得不得了,他那个心松不了的时候,那怎么放下呢?所以啊,这个就要讲究藏识层次的放下,就是所有感觉层次的放下。就像我刚才讲的,我知道这个沉重感觉根本就不是我,它只是我的对境,只是一个感受对境。对这个沉重的感受,我也让它去,也不管它,不把它当成自己,也不挣扎。这个时候才能够明白像地藏菩萨下地狱的那种本事。如果你修到这个本事,那你就是在地狱里也无碍,那就是菩萨乘的大乘。

所以这个“舍识用根”,它舍的是藏识的习气。因为藏识,就是我们的个性心。我们的个性心呢,它会有因果,有受,做了好事要受好报,做了坏事要受坏报,然后呢,肚子饿了要吃,感觉冷了要穿,渴了要喝。这些烦恼,好象跟我们的起心动念没关系。那么这些烦恼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被我们生生世世压抑在心灵深处,已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无明习惯。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心,叫八识的习气。八识、藏识、阿赖耶识,这是佛教里面的说法。最简单、通俗的说法,叫种子识,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的种子这么一个心。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身体?就是因为有一个种子心,它能够让我们生出这么一个身体出来。所以这个种子心就是我们轮回的无明根本。佛教所说的解脱呢,就是把这个种子心里面的糊涂种子全部给净化掉,净化到跟我们满天满地有感觉没感觉我们都知道的无量无边的大心相应,证到这个才叫成佛。

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证到那个大心,但是呢,我能够悟到那个大心,我知道有那么一个大心,这就叫初发心菩萨。佛经里面说,如果你能够真正悟到这个大心,那就叫初发心即成正觉。为什么呢?你知道满天满地、你不想听也能听的全方位的听,满天满地没感觉的地方有多大你也能知道的那个心,它就是透过一切的,这个心就是清静平等正觉。

所以,初发心即成正觉,这是佛心哪,你把自心广大无边的佛心悟到了,省悟到了,然后就住在这个心上,不再迷惑了,那你就是清静的。一念不迷,就是一念的菩萨,你在菩萨的位子上坐了一念的时间。二念不迷,你就是二念的菩萨。你十念不迷,那你就是十念的菩萨。你一天能够多少念不迷呢?当然,你一整天不知有多少妄念了,多数时候是众生,偶尔片刻是菩萨。

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念念地安歇在无量无边的这个大心上,念念地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你念念就是菩萨。因为你已经超越所有现象的迷惑和挂碍,你就能受用一个特别清静特别透彻的正觉,那就是菩萨的快乐。我们挂碍在现象上的时候,就会迷失菩萨的这种快乐,这就是漏!但是,只要我们醒悟到,我们能够透过一切现象超越现象的更深层的本心,当我们一念悟到这个,一念想起这个,那我们就一念坐在菩萨的果位上。因为我们的这个心就是菩萨的频道,不是再烦恼的那个频道了。这就叫初发心即成正觉。

发了这个心,然后,我们时时要省悟,它不靠把持啊,要我们念念反省。那么在生活里面怎么样去保护这个悟境呢?深层的去保护,那就是《圆觉经》所说的,要“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什么叫“知幻即离”呢?就是一个感受出来了,好感受出来了,坏感受出来了,那个感觉上不透彻的感受无明感受也出来了,这个时候你要及时地记住:这个是假的,它根本就不是我那个广大无边的真心,记住不被它骗。你知道它是假的,你就离开它的迷惑了。离开迷惑了,虽然我没有抓什么,但是我已经回到广大无边的心上去了。这叫“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圆觉经》的说法。

在所有佛教经典里面,因为佛的每一部经典,都是因众生去请求,有不同的问题去问佛祖,然后佛祖才会给大家讲课。有些人问的是非常幼儿园的问题,佛祖也给他们讲幼儿园的课;有些是小学的问题,佛祖也跟他们讲小学的课;譬如怎么做生意啊,怎么赚钱啊,佛祖也讲;有人问中学的问题,讲念僧啊,念法啊,念戒啊,这些佛祖也讲;然后呢,大学的问题,大家要知道,要修这个大心,要发大菩提心,佛祖也讲;最后,研究生,参禅的方法也讲。然后参禅,参悟到了满天满地的大心之后,已经成博士了,然后那个博士后的课程,佛祖也讲。

所以说,像《金刚经》啊,他是为阿罗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来讲的,是为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来讲的。这些都是修行已经有所成就的大和尚。就是这个烦恼心、意识心已经息灭了,佛祖为他们讲《金刚经》。然后《心经》呢,是为阿罗汉里面最有智慧的舍利弗讲的。所以《心经》的这个课程,比《金刚经》还要深入一点点。

然后《楞严经》是跟谁讲的呢?《楞严经》是跟当时证到二果的阿难讲的(他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楞严经》讲的,是怎么开悟,怎么证到罗汉,怎么证到菩萨的这么一个课程。所以他比《金刚经》、《心经》要浅一点点,但是它里面也讲到了最深度的,就是如来藏的问题,就是满天满地这个大心的问题。这是《楞严经》讲的。

那么《圆觉经》呢,它是跟十二个大菩萨讲的,直接讲这些菩萨怎么成佛的法门。所以说,《金刚经》讲的是罗汉怎样成菩萨,《圆觉经》是讲怎样从菩萨成佛。

然后像《无量寿经》,它是跟阿阇世国王的母亲韦提希讲的,阿阇世为了夺权,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打到监狱里面,他妈妈心疼,每天就把身体上涂上蜜啊麦麸啊去看他父亲,然后就把他父亲养得白白胖胖的。阿阇世知道后要把妈妈杀掉。别人说,杀母亲这个罪过太大了,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杀母亲的。他没有办法,只好把他妈妈也关到牢里面去。然后,他妈妈在牢里面,就每天哭啊祈祷佛祖。佛祖有感应,就飞过去跟她讲,讲了一个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法门。那么这个法门呢,就是跟还没有出家学佛,还没有明白修行的老百姓讲的。

所以每一部经典,前面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什么人在一起,这是一个听众的介绍;然后问法的这个人,绕佛三匝,三跪三请,这是关于这个问法人的水平介绍。所以我们看经典不要忽视前面这一段序言,要看这个经典他到底是跟谁讲的,跟普通人讲的?跟善知识讲的?跟阿罗汉讲的?跟刚刚修行的人、小果的人讲的?跟菩萨讲的?跟大菩萨讲的?这个课程的深浅是不一样的。

我们佛教修行,讲究要皈依法。皈依法,首先就要归依“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加上“有受皆苦”即“四法印”。

“诸行无常”啊,“诸法无我”啊,就是要从这个广大的心上去认识真理。你说这广大的心里面有我吗?没有我。有常吗?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吗?像空间一样,那个风在里面吹来吹去,空间本性没变,但它的显现在变啊,它在随缘显现一切。然后,有感受就是苦,亦即“有受即苦”,舒服啊,不舒服啊,如果你抓着这个舒服,感觉被憋住了,心就挂碍了,它就是苦恼的。“涅槃寂静”就是你那个心保持在不生不灭绝对超越的状态,这个才是绝对的状态。这就是“四法印”。

佛经中与这个“四法印”相应的,不矛盾的说法,就叫“了义经典”。所以佛教里面说我们要皈依法,要怎么皈依呢?

一个要“皈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就是讲得比较深入透彻的经典,那才是我们应该依止的方向,我们最根本的指导。

二要“依法不依人”。因为佛祖讲经有时候讲的很浅啊很初级啊,你要说他这个初级的就是真理,认为那是佛说的怎么不对呢?这样你就错了,因为他不是了义经。所以说,这个经不管是谁讲的,即便是佛说的,也仍然有不了义的,不能迷信。

再一个叫“依义不依语”。就是你去理解佛经的时候,你要深入他的意思,不要依他的表面说法。就像本焕老和尚讲某某老人的时候,本老说维摩菩萨有智慧,阿罗汉都比不过他,他神通也很大,一伸手到香积国去,拿了一碗饭让所有人都吃饱了。然后本老赞叹说,维摩菩萨功德不可思议、神通也不可思议、智慧也不可思议,接着又说,某某老人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有人看见本老说了一句某某老人功德不可思议,不看全文,也不动脑筋,就说:哎呀,本老赞叹某某老人啦。我说,本老赞叹某某老人的什么啦?某某老人有什么不可思议啊?本老讲了一连串维摩菩萨的智慧功德神通故事,然后赞叹说维摩菩萨不可思议,这叫有理有据。那么本老说某某老人不可思议的依据在哪里呢?没依据是不是?明明没依据却说他不可思议,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本老的真正意思就在这里。这个需要你动脑筋去思考,才能真正明白的。

所以“依义不依语”,就是要通过这个说法弄懂真正的意思。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你好啊”,同样是三个字,但却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比如有人恨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也说“你好啊!”这个意思,与大家平时说的“你好啊!你好啊!”表达的意思和心情是不一样的,对不对?所以,俗话说“听话要听音(因)”,要正确领会内在意义才行。

还有一个呢,叫“依智不依识”。“智”呢,就是绝对理性的,合乎佛教法印的,合乎了义智慧的这个洞察力。“识”呢,就是刚才讲的,脾气,注意力,身心的感觉反应……这叫“识”。我们平时的经验,譬如心情好,感觉就好,心情不好,感觉就不好,那么我们这个心情决定的感觉是对的吗?其实,心情没有对不对,由心情决定的感觉也没有对不对,但是说,如果我们盲目迷信身心的感觉,就容易犯错误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感受都是心情造的,都是假的,知道不要被它骗,这个就叫“智”。因为这个是已经提炼出来的经验,是离相后抽象出来的智慧。

所以说,佛经讲的这“四依四不依”,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明白了义经,要真正的依靠佛教的智慧。我刚才讲的,我们内心意识跟烦恼的关系,我们藏识的无明、身体的直觉跟烦恼感受这个果报的关系,还有一个佛性与满天满地透彻无碍的清净正受的关系,你能正确认识到这些,那就是“智”。如果你被感觉骗了,那就叫“识”。如果你说我感觉不好哦,我怎么办呢?被意识误导,你就迷了,就是“识”。如果你记住这些个都是假的,这根本都不是我啊,只是感受对境啊,管它干啥呢?我还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心能够超越它啊。你能明白如何离于迷惑,如何发菩提心,明白自己修行的方向,这就叫智慧。

我今天讲的这个智慧呢,不是让大家去求什么,而是说,要从我们的识——意识、藏识和佛性的这个差别,首先认识到我们情感性的、有注意力的偏执错觉。还有我们意识上的和藏识上的那个自然性的感受,譬如肚子饿了要吃啊,口渴了要喝啊,累了要睡啊,冷了要保暖啊,热了要求凉快啊,这些都是我们人的种习,一种深层次的无明习气。但是如果你真正的功夫到了,你知道这不是我这不是我,那个时候你就真的可以超越。所以说,那些阿罗汉他能够以禅悦为食,可以不吃饭。像济公呢,他冬天可以什么都不穿,夏天时他可以穿个棉袄,他没有冷热。为什么呢?他能不被感受困扰,这就叫“受解脱”。

这个“受解脱”,只有阿罗汉可以做到,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现在虽然从所学的道理上我们知道:哦,这个感受不是我,我干嘛要在意呢?你时时刻刻安住在这个智慧上,能够一念安住在这个智慧,你就做了一念的阿罗汉,跟我刚才讲的一样,你一念悟到满天满地的觉心,你就是一念的菩萨。因为我们每个众生本来是佛啊,你能安住在佛性上就是菩萨,对不对?然后你离开你的感受迷惑了,不被你的感受困扰的时候,你就是解脱者了,那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阿罗汉的智慧,要知道菩萨的智慧,要时时依止这个了义智慧,然后我们才能真正随时随地地用功,随时随地地修行。这个用功修行,并不是说我要坐下来念经多久的哦,也不是我要拜佛多少次,或在那里傻傻的打坐……学佛修行关键不在形式,而是要有智慧上的观察和反省,时时刻刻地反省。一个感受出来,内心要起动作反应,就马上省悟到,“哦,这个感受不是我,又被骗了!”然后马上理智决定,“这个感受不是我,不管它。”然后你才能远离感受的迷惑,对不对?

所以,起码要养成阿罗汉不断放下的那种智慧理念习惯,然后呢,你才能契入更高一级的菩萨道修法。《圆觉经》说“离幻即觉”,《楞严经》说地水火风空识见七大真性圆融,皆如来藏不生不灭。一切都是真空觉性。这些都是以放下贪嗔妄想分别为基础的。所以修行的基本原则就是:首先理智上知道身心感受的虚幻性,知道它不是我,都不是真的,然后在心态行为上做到:放下,不要管它。这样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坦然自在。

为此,当自己发现什么问题的时候,不要过于较真这个问题。如果一旦烦恼感受现前,就去想“这个不舒服啊,这个怎么办啊?我怎样才能舒服啊……”这样想就错了!一定要安住在理智上牢牢记住:这些都是假的,不要理它,不要被它骗,安然放下,这样才叫智慧。修行人一定要有这个智慧见解习惯,时时刻刻在生活里面记住这个道理,在生活里面,一有感觉你就放下,不管它;一有感觉你就让它去,不管是随内心注意力生起的烦恼感觉,还是身上的饿呀、累呀、困呀、渴呀、冷呀、热呀、痛呀……等等,首先一定要知道这些都是感觉,跟我没关系,只要能够做到不管它,就照样不用管它。首先要学会用这么一个智慧见解来超越烦恼感受困惑才行。

我们凡人呢,就是喜欢执着一个“我”,把这个身体当成“我”,因此这个身体就变成我们的牢房。然后所有的冷热饥渴就变成牢房的刑具,不断地来收拾我们。实际上,这个牢房都是我们自找的挂碍,因为我们太在意了,所以麻烦才找上自己。如果你能不在意它,它就没法收拾你。所以,祖师说,善恶因果,唯人自招。那么,外在的烦恼呢,自己起心动念去抓外境,抓的那个东西挂在自己心上,然后自心便被外境牵制,为外境左右。那就是更笨层次的烦恼了。

作为修行人,要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知道什么都不牵挂,这个身心是多么坦然、多么轻松、多么自在。知道贪着外境反而挂碍,不轻松,不自在,然后决定什么都不贪着,不用去找外在的挂碍,一点点的放下,让它去,随缘安心。所以学佛一定要记住这个智慧,在生活中修。随时随地,走路、睡觉、上厕所、洗澡、做事、做工作,都用这个心态,“这个状态不是我,让它去。”真正一念放下,就超越了。

前几天,我在博客上批卡萨,里面引用了慈诚罗珠堪布的一段话,他讲佛教的皈依,说如果你不皈依佛教,不以佛教的了义见解作为指导,所有的人是不可以解脱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了义见解,就是“无我”这个见解。外道里面,“我要升天”“我要成仙”,我要长生不老啊,甚至有修净土的说,我要打坐啊,念佛啊,我要求生净土啊,这个都是不了义的方便说法。因为这些都是执着这个“我”的。因为他执着这个“我”,所以他就会被“我”这个牢房给困住,永远解脱不了。

我今天讲的呢,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的感受,它只是我心的对境,根本就不是我。当你一念醒悟到这个,你就超越牢房,一念就超越了。所以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屠刀是什么?就是想要跟所有感觉打架的心念,这就叫屠刀。如果我知道,所有这些感觉都不是我,我跟它打什么架啊?这感觉都是假的,有什么好打的?你悟到这一念智慧,当下放下时,多轻松!多透彻!没有我执挂碍,就是解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念放下的这一刹那,你就是立地成佛的。但是,你能立地成佛多久呢?你能够念念放下地坚持下去?还是下一念你又把屠刀捡起来呢?如果你一刹那又妄起贪嗔计较,那你就一刹那又立地成为众生。六祖说: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所以,佛讲一定要念念觉才行。我们要时时刻刻让自己念念不迷,念念记住:这都是假的,不要被它骗。如果你就念念保持这个正确的理念,那你就一直坐在佛的本位上,坐得稳稳的了,没有被任何东西牵着鼻子转,这叫坐在佛位上,坐在自己本来的佛位上。

佛说众生都有佛性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坐在佛性上呢?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由于生生世世的错觉习气,我们都是坐在那个妄想上,坐在那个境界的幻相和迷惑上,跟着错觉迷惑打妄想。总是想着那个事情怎么办呢?这个感觉怎么办呢?那就被迷惑牵着鼻子跑了,把佛性丢失了。就像一头牛一样,总是被烦恼妄想牵着鼻子转。那样就叫愚痴,叫轮回,叫堕落。

所以今天讲的这个内容,学佛的重点,重点就是让大家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知正见,不要被心身感受、被外在现象、被有感觉没感觉这些假象迷惑。时时刻刻要记住放下,不管它,离幻即觉。按照这个方法,不断地放下,不管它,这样下去,那你就能一天天地超越迷惑,一天天坐在这个佛的本位上,坐得稳稳的,不再跟着生死幻觉流浪。所以,今天讲的内容,就是心无挂碍的深修。从意识层次挂碍的超越,和感受层次挂碍的超越,这么一个在生活里面时时刻刻用心省悟与放下的一个修行技巧。

我们很多学佛人,都喜欢打坐,认为这个打坐就是坐着傻傻地不动。实际上这样去坐,都是把感觉抓得紧紧的,是不是这样子?那样都已经忘失正知正见,迷茫了。所以盲目打坐,坐了也是迷,做功课照样是迷。从迷到迷,花这么多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会放下,时时刻刻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说我要把钱财丢掉,把屋子丢掉、老公丢掉、老婆丢掉、孩子丢掉……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心里面不要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象,对这些假象呢,不要太挂碍,不要太认真,随缘就好了。

禅宗里面有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老太太,什么文化都没有,她听说有个祖师大德特别有修行,她也要去跟那个大德学佛,也想得道解脱。然后她辛辛苦苦地跑到那个大德的寺庙庙里,要去见那个大德。那天很多人在那里问问题。老太太就在门外吵:我要见大和尚!我要求解脱法!大德的侍者就跟大德说:那个老太太一直在门口吵着要见你,要向你求法。那个大德忙得不得了,对侍者大声说了一句“不要管她!”然后老太太就听到了,“哦,不管它!好!大和尚跟我说了,不管它。”就这样,她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回去后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记住,什么事都不要管它。后来呢,她家的房子着火,她也不管它;孙子掉到水里去了,照样不管它。她就坚决一个“不管它”,最后竟然断尽所有挂碍,真正解脱了。

大家听明白了么?凡是有所得,就一定有所失。你认为这个我赚了,实际上你不知道失去多少了。佛教说生死本来就是假象嘛,外在的财产也同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嘛,你光顾执着这些,弄得解脱不了,你划算吗?你说这个孩子要死,他死了肯定要转生的,在轮回里面就是这样子,他一天不解脱的话,他这个生死总是没得了的,现在死一下活一下有什么关系呢?你自己如果不解脱,怎么也帮不了他,对不对?所以只有这个“不管它”,才能让我们真正从内心上超越。意识层次的感觉,藏识层次的感觉,我们认识到这些迷惑时,决定不去管它,那就是真正地行于智慧。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放下,不管它!这个放下功夫,你做好了,你就解脱了。

还有一个故事。在明朝,有一个禅宗大德,特别有名气,他姓金,住在碧峰这个地方,别人就叫他金碧峰禅师。因为他修行很精进,很早就开悟得道了。他已经明白,那个满天满地的才是,这个身体不是,其他的都不是这个道理了,很早就明白了。他的空性智慧神通本事都特别好,后来皇帝知道了,就请他当国师,专门送给他一个紫金钵,供养他。结果呢,就这个钵子,给他惹出了一个麻烦。因为皇帝的面子多大啊,他放不下挂碍了,就出麻烦了。

就是后来在他人间的寿命将要终了的时候,阎王爷一看金碧峰的寿数好像到了,就让黑白无常去抓他。黑白无常就跑到碧峰山,在那里找了半天,找不到金碧峰禅师。然后就回去跟阎王爷汇报。阎王爷说:他在那里的,你们看到紫金钵没有?黑白无常说:紫金钵倒是看到了,倒就是没看到人。阎王爷说:他就在那个紫金钵旁边的。那个紫金钵是皇帝给他的,他很爱惜。因为他打坐能够入空定,他能够把自己习气摄入那个满天满地的佛心,所以你们找不到。你们重新再去,去敲响那个钵子,等他从空定出来,你就把他抓过来。

于是,黑白无常就重新再去碧峰山,故意把紫金钵敲得当当直响,这时候,旁边倏地一个和尚显现出来了:“干什么动我的钵子?”黑白无常立即一左一右地抓住他,哈哈大笑地说:“这回可把你抓到了!”然后告诉他说:“阎王爷说你寿数到了,跟我们走吧!”金碧峰听了就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呢?”金碧峰对自己的空定很有信心啊,因为他老早就开悟了,要不然皇帝不会请他当国师,不会给他紫金钵子。于是黑白无常就告诉他,说是因为他的紫金钵子。金碧峰听了,立即恍然明白了自己的挂碍问题,然后回答说:“是这样啊!你们能不能稍等一会儿,让我好好看看这个紫金钵子一下。”黑白无常答应后,金碧峰拿起那个紫金钵,猛然向地上一把摔了个粉碎,然后整个人一下又不见了。这时,空中响起四句话:“要想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黑白无常没有抓到金碧峰,只好回去跟阎王报告。阎王说:“好事啊!轮回中少了一个鬼,法界中多了一尊佛。好事啊!”

所以,放下挂碍,才是解脱。这里说的都是放下的道理。你放不下,看不破,有挂碍,就会被小鬼把你抓到。就像有些人故意气你,他怎么会故意气你?因为他知道你有那个脾气爱好,因为你把某些东西看得太重,就是你有挂碍,你放不下,所以他才能故意气你。有些人,他就喜欢逗人玩哪,他没事就弄得你生气,弄得你哭,弄得你笑。那个时候,你为什么要跟着哭?跟着笑?被别人弄呢?就像那个金碧峰禅师一样被黑白无常抓住呢?问题都是我们自己没有放下,没有看破,那个贼心不死,有那个脾气冒出来,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转。

因此,今天讲的道理,一定要记得好好的!为什么叫你们录音呢?就是要方便你们随时随地地要省悟,到知道一切都是假象,要“知幻即离”,不要被这个迷惑,不要被假象骗,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要记得超越迷惑。这些道理啊,一天24小时都可以修行的。比你在那里念经,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两个小时,4个小时……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你念4个小时又怎么样啊?如果你看不破,放不下,那4个小时也只能越念越执着,越挂碍,那叫造业,不是解脱法。

所以真正的解脱法,就是24小时都要随时随地、分分秒秒地学会离执放下!就用那个无挂碍的心,随缘去做事,这样就是离执,就是轻松解脱自在了,就是菩萨在利益众生。随缘做点好事嘛,对不对?自己虽然无挂碍了,但是为了帮助众生消除挂碍,随缘利他,让大家的挂碍都休息下来,让大家都安心,这就叫菩萨利益众生。菩萨不是什么都不做,他是如幻地去做,随缘地去做。你喜欢吃糖,“好!小朋友,给点糖吃!”这样让大家都得到一种安宁,一种和谐,菩萨就是这样利益众生的。

菩萨在生活中过日子,也就是这样子,为了众生的安乐,去为众生服务,然后众生自然会给他回报,这个回报他不用求的,他根本就不在意这个回报,因为得失就是那么回事。你说一个人,每天就吃那么一点饭,就穿这一件衣服,就睡一张床。你要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对不对?所以有人说,广厦万间,夜来只眠一榻,良田万顷,每天不过三餐。真正自己受用不需要太多,所以出家人,一钵千家饭。他就是随便吃点,然后就用他的清净心创造清静和谐,为这个世界创造最好的气氛,这个才是真正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

因为我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时时都在造作贪嗔烦恼,都在造浮躁脾气。这个脾气,就像厨房的那个油烟啊,像汽车的尾气啊,不断冒出来熏人,就像毒药一样不断地污染别人。只有我们知道学佛修心,知道“这个是假的,不要被它骗,让它去”,这样不断回到清净心的人,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点清静和谐的气氛,秘密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清静庄严,这个才是真正无私的最大功德。

所以,有人说修行人整天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这不是辜负别人的劳动吗?这不是空耗生命吗?不是的。所以说,真正的出家人,修行人,他是在为这个世界造清静和谐的气氛,是在用他所创造的清静和谐的力量,在净化和消除某些不和谐的因素,在用自己的清净感染力不断净化这个世界。这种无形的功德,是一般人很难明白和理解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清静和谐,但是这个清静和谐并不是能够找得来的。你去抓一个快乐,这个快乐很快又变成烦恼挂碍,当你失去挂碍,你只有难受。

所以说,与其去寻找清净和谐,不如直接创造清净和谐。禅宗祖师说,水不搅自澄,树不摇自静。知道都是假的,没事儿,不再当真执着,放下挂碍,不管它,让它去,什么感觉都不要,这样你就能回到本来的最大的和谐安乐。这个本来的和谐安乐,是谁也打不破的,这才是永久的和谐安乐。

所以,大家过来参学好几天了,昨天晚上我好好观察了一下,今天早上打坐中又观察了一下大家内心中的串习,觉得今天有必要给大家讲一堂课。如果不讲一讲,大家回去以后,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修行了,就容易发糊涂,那样修行的进境就太慢了。一天两三个钟头用功,其他二十多个钟头打妄想,就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一暴十寒一样,那样修行没有用处,只能不进反退,没有意义。

因此,今天讲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必须要念念记住:不要被所有的感觉骗,不要管它,那些都不是我,抓到的都不是清静和谐,都是烦恼紧张挂碍。所以说,你不要这些,不去管它,真正心无挂碍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得到最大的和谐安乐。这种修行,与众生的妄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如此。只有不断放下,这样才是修行的真正方向,才能得到究竟安乐。而且按照这种智慧方法去修行,自己证入的清净心,清净和谐安乐的程度,一定会比盲修瞎炼、或者象傻瓜一样打坐,一定会深入很多。因为这些都是智慧解脱法,也就是般若波罗蜜。这种修法,与禅定解脱法啊、念佛解脱法啊、持戒解脱法啊相比,智慧上要深入许多!

佛教大乘觉悟道强调,般若波罗蜜,乃是六度波罗蜜乃至六度万行的眼目所在。所以,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地图,就是指南针,就是方向盘!而且这个地图,和出外旅游的地图不一样,是向无为方向深入自心本性的地图。佛教说众生本来是佛,所以,按照般若智慧这个地图,你根本就不要去做什么,你就能觉悟解脱。那么应当怎样觉悟解脱呢?《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可以完全不用辛苦,什么也不用做,你就歇着,好好放下,不要被身心感受迷惑就行。只要你明白这个智慧,一下子超越自己所有的心身迷惑,你就能够放下屠刀直接立地成佛,所以这个才叫快当!

所以说,菩萨的六度波罗蜜,这六种解脱法,亦即持戒的解脱法,忍辱的解脱法,布施的解脱法,禅定的解脱法,精勤的解脱法,还有智慧的解脱法,这六度之中,唯有般若波罗蜜,也即智慧解脱法,才是核心中的核心,是眼目,是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大家今天明白了,哦,原来这些都是迷惑,不要被它骗,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只要大家时时刻刻记住这个智慧,不要被自己的感觉、错觉、意识的这些幻象迷惑,那大家就住在这个般若波罗蜜上了。你坐在超越迷惑的智慧上,那觉悟解脱当然就快了。所以说,没事儿时不要多想事儿,感觉显现时不要被感觉骗,知道都是假的,那些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真心,我的真心广大无边,跟这些都没关系……就这样念念觉,参破烦恼迷惑就很快。记住了没有?

今天这个讲课录音,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反复多听,没事时就拿到耳边听,不断用心领会。一天天地,你记住这个道理了,习惯这种方法了,然后你修行中才能熟能生巧,就不容易迷惑,就会很快解脱烦恼迷惑。懂了没有?

禅机揭谛——“南泉杀猫”解义

公案原文:

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景德传灯录》)

白话翻译:

南泉禅师因为东堂和西堂互争一只猫儿,被他刚好遇见,就对两堂僧众说:你们若能说出个道理,即可救了这猫,如果说不出来,就杀了这猫。结果两堂僧众都没人有什么反应,南泉禅师便杀了此猫。赵州从外面回来,南泉禅师就把前面发生的事告诉赵州,赵州听说后,就脱下鞋子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禅师说:你刚才如果在场,即可救得猫儿了。

---------------------------------------------------

圆智行者解说:

南泉斩猫这个公案,以杀生形式来演示禅宗修行的关键心要,这在戒杀的佛教里面应该算是一种异行。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异行,才使得这段公案让许多人记忆尤深。

南泉斩猫,从表面上看斩的是猫,但实际上斩却的却是东西两堂僧众对猫的挂碍贪着。其事相上虽然表现为杀生,但意义上却是挽救僧众的清净心行,其举措犹如壮士断腕一样悲壮。

赵州禅师脱下鞋子顶在头上走出去,这个答案中,“鞋子顶在头上”,意为颠倒。鞋子本应放在哪里?应放在脚下——“放下”啊。那么“走出去”,意思就是说只有“离相”才能解脱。

东西两堂僧众先是贪着于猫相,不知“放下”;即南泉捉猫相问,众人也不解离相离执,无人知说“放下”。为此,赵州为示众人之过,只好将本来放在脚下的物事顶在头上,直让众人皆知颠倒而忍不住地想说,“你将它顶在头上作什么?干吗不放下?放下……”那么什么才是放下呢?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贪嗔妄想、离开境界迷惑便是。

所以,南泉捉猫所问以及赵州顶鞋走出所示,其答案皆不外乎禅宗教导弟子修行时常说的几个字——放下!离相!

——仁者看了上述解说,对于南泉斩猫这个公案所隐藏的“放下”“离相”之意,是否已然明显了悟、并且铭记于心呢?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这种不立文字、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也就正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功用所在。

如果有人担心杀生果报,这个也大可不必。须知南泉乃得道高僧,超度一只猫儿应属小事。所谓“刀可杀人,也可救人”。能令更多众生放下妄想、觉悟解脱,这才是最大功德。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

公案原文: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灵山会上,佛告大众:我不久当般涅槃,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尔时梵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献佛,舍身成座,请佛开演未曾说最上大法。如来坐此宝座,但拈莲华,无说无言。与会大众,皆止默然。唯长老摩诃迦叶,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属摩诃迦叶。

白话翻译: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记载:灵山会上,佛陀告诉大众说:我不久行将入灭,诸位大众,意下若有需要开示的问题,可以随意询问。这时,大梵天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供献佛陀,并用身体变成法座,恭请佛陀开演以前未曾宣说的最上乘大法。佛陀坐上这个宝座后,只是手拈莲华,无说无言。这时,与会大众全都默然,没有动静。唯有长老摩诃迦叶,廓然破颜微笑。佛陀如是宣告说:就是如此,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的、经教之外的特别传承,交授给摩诃迦叶了。

圆智行者解说:

拈花微笑,乃是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起源与发端相关的一段公案。这段公案,一方面揭示了佛教最上乘教法的不可思议,由此彰显出大乘觉悟道与小乘声闻道以及知识学问的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大彻大悟并非那么容易和简单。

一、先说佛法不可思议的原理

说佛教最上乘教法不可思议,许多人对此会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故弄玄虚蒙蔽众生。实际上,这都是过于执迷和相信自己的感知经验所构成的认知障碍。如果大家对于自身的感知机能与相关感知经验有所认识并且有所反省的话,想要明白一点其中的原理并非绝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两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就是自己的眼睛突然遭遇光明与黑暗的突变时,视觉上都会感到一时不太适应,需要经过一阵子之后,视觉才能对新环境有所感知;耳朵的听觉,对于寂静与喧闹的突变,感觉上也是如此。

第二种经验,就是当自己特别快乐开心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色声香味触法等任何感觉都特别好;而在当自己特别烦恼郁闷的时候,则会觉得色声香味触法等任何感觉都让自己特别反感。

以上两种经验,实际上都揭示出我们的感知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种与生理反应相关,第二种与心理情绪相关。这种问题,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但是,真正能够对其有所反省、有所研究,由此而超越自心感知误区的,恐怕只有少数真正深入佛法实践的修行者才能做到。

因此,佛教的某些内容之所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原因并非是佛教在故弄玄虚,而是由于众生内心的习惯性认知障碍,让众生难以了知更深层次的微妙因缘之故。而某些佛法修行者之所以能对某些微妙因缘有所了知,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断运用智慧深入调整心身内外因缘,由此超越心理和生理两种认知障碍的结果。

二、再论知识学问与佛教修行的差别

能够认识到佛教的不可思议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世间学问与佛教修行的差别所在。知识学问通常是依靠他人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推理而得出结论。而佛教修行则是通过不断调节自我心身,以此超越心身两种认知障碍的影响,而获得对事物深层因缘的真切认知和省悟。这两者,一个来自他人的表面认识经验,一个来自内心的深层观察认知。为此,对于当事人的心身行为来说,这两者的决定性意义是绝然有所不同的。

俗话说,说食不饱,画饼不能充饥。禅宗说,数别人的家珍,背别人的道理,对自己的安乐毫无用处。如果缺少对某些深层因缘的切身认识,要想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受用,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佛教虽然有许多经典,但是佛教却从未教导众生从理论上寻求心身安乐,佛教特别强调的是内心认知障碍的超越,并且认为只有如此,才是真正解决心身烦恼感觉困扰、达成究竟安乐的正确之道。

由于真切认识到知识学问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认知障碍的重要性,所以,与一般其他不同的宗教相比,佛教特别提倡修心离惑和觉悟,并且创造性地推出了佛教的止观禅修方法体系。其中,止,就是理智对待浅表感受的迷惑,有效止息内在心理活动的影响;观,就是深入洞澈习惯性认知障碍所掩盖的实相,达成对心身事物深层微妙因缘的觉悟。禅,就是完全超越认知障碍的迷惑,随顺觉悟智慧行于无为。

在止、观、禅这三大修行方式中,除了修止时必须部分借助思维来安心之外,通过修观而逐步超越众生的习惯性认知障碍之后,其所获得的深层认识,便已经非世间学问所能及、开始变得令人难以思议了。而完全超越一切认知障碍的究竟觉悟智慧,对于缺乏同样认识的众生来说,那就是真正不可思议了。

所以,佛陀在灵山会上,直接将超越一切文字、不可思议的智慧心法,以拈花示众、无言无说的方式传授给摩诃迦叶,这种示现,对于那些执迷知识学问、不能真正超越内心认知障碍的迷人来说,无疑是堪以促令猛醒的一记响亮的棒喝。

三、更说达成禅宗无上觉悟的难度

在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中,大梵天王请佛说法,佛陀拈花而示,为何万众默然、唯摩诃迦叶一人独悟而破颜微笑呢?

须知佛陀在将临入灭之前,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座下弟子中,已入圣流乃至证得灭心阿罗汉的圣者无数,包括该法会的请法者大梵天王,更是娑婆世界之主,具足大神通、大能力者,为什么佛陀拈花示众时,这些众多的弟子,都未能获得同摩诃迦叶一样的领悟呢?

为此,拈花微笑这段公案里面,实际上隐藏着一个非常严肃的道理:

——真正觉悟禅宗所说的实相无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并非象某些口头禅信口乱说的开悟那么容易和简单,而必须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行。

因为,摩诃迦叶所以能够因佛陀拈花示众而开悟,乃是与其长年精进修行佛法的善根积累相关的。据相关经典资料介绍,摩诃迦叶早在佛陀拈花之前,就一向苦修禅定,坚持在种种逆境中不断灭心,早已做到“意根坐断”,而被佛陀赞叹为“头陀行第一”。

佛陀在《楞严经》中曾有介绍:“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禅宗经典《楞伽经》中说,“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只有完全“意识灭尽”,才能实现“意根坐断”,由此完全超越心理和生理两种认知障碍的影响,回到自心深层的本来清净正觉。

在灵山会上,摩诃迦叶所以能够因佛陀拈花示众而有所领悟,得到佛陀于经教之外特别传授的实相无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原因就在摩诃迦叶对心身认知障碍的超越程度以及事先对于自性清净正觉的开显。

禅宗有云:“偷心不死,道心不成”。所谓偷心,就是执迷于心身认知障碍的错觉印象、对心身感受与名闻利养的贪求之心,以及企图通过错觉经验的推理和揣测不可思议境界的贼心。这些心态,实际上都是超越心身认知障碍与回归本来清净正觉的障道因缘。

长期以来,常有迷人向文字道理学禅,妄对永嘉玄觉《证道歌》“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一类的说法错生俗解,盲目忽视其中“绝学无为”的根本要求,而谬将“不除妄想”当作禅行,由此堕入为所欲为的狂禅,以至步入最终被王法所禁的邪路。

《楞伽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只有真正“心行寂灭”,才能绝对超越心身认知障碍,由此达成对自性无上清净正觉的圆满证悟。

为此,佛陀虽然在初成正觉之时,便已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为妄想所覆不能显了”。但是,鉴于众生超越妄想与发露正觉的因缘不同,佛陀在《金刚经》中又进一步指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灵山会上万众默然、唯“久灭意根”的摩诃迦叶一人独悟的关键所在。

所以,真正禅宗的开悟,乃是以众生放下妄想、降伏自心、超越迷执的真实修行为基础的,并非如某些口头禅随意宣说的某某有悟那么简单。

四、略谈佛法修行超越认知障碍的因缘差别

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从梵王求法、佛陀拈花、大众默然,到迦叶微笑,其与会者的行为明显表现出四种态势,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因缘差别呢?

圆智在前面,已经解说了众生心理和生理的两种认知障碍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佛陀是大觉悟者,是心身两种认知障碍的完全超越者。那么,佛陀以及梵王、大众、迦叶,他们对于心身两种认知障碍各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的分类,众生心身认知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这就是:见惑、思惑、无明惑。其相关具体内容的定义如下:

1、见惑——即执迷于各种由浅表认识经验形成的观念和成见,内心因理论上的偏执错误而导致的认知障碍。这种障碍,源自内心对妄想概念的把持,所以又叫做理障。

2、思惑——即由往昔浅表认知行为经验所形成的、内心不自觉的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性错误行为所导致的认知障碍。这种因在外在条件激发而显现的、由内心中隐藏的习惯性错误行为所导致的认知障碍,因为与事相上的理智把持力不足有关,为此,又称事障。

3、无明惑——即与生命肌体的感知器官的机能相关的、内心对肉身机能难以如实知见的实相缺乏深刻明察的认知障碍。这种障碍,与生俱来,又叫根本无明,从根本上障蔽心性,所以又称心障。

以上诸惑,见惑属意识取向问题,思惑属心意决断问题,无明惑属知觉明察问题。其中,见思二惑与心理因素相关,无明惑与生理因素相关。若超见惑,便可洞见真理,成为智者;若超思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系缚;若超无明,即为菩萨;无明断尽,觉行圆满,即是成佛。

如果能对上述“三惑”的内涵有所了知,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佛法修行,本质上也就是见惑、思惑、无明惑的断除,其具体内容也就是错误的意识观念、意想行为、知觉明察的修正和超越。佛教《楞伽经》指出:“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说名涅盘。”

在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中,大梵天王,其由清净广大善德在初禅天最先出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为娑婆世界之主。其乃色界初禅天之王,统领大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且能造物,具大威德神通力,无能胜者。

摩诃迦叶,乃仙人之后,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成为佛陀弟子,八日后即发正智,证入灭心阿罗汉境地,随后又长期勤修苦行,不断超越生理认知障碍,实际上早已成为正觉菩萨。据《增壹阿含经》记载,迦叶曾经坦然告知佛陀说:“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佛在《楞严经》中介绍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其已经证入离念清净正觉的肯定。

这里,大梵天王,代表有为法中第一意识的觉知;众阿罗汉,代表超意识的心识的觉知;摩诃迦叶,代表超心识的自性觉知。——这些,实际上都是超越心身认知障碍过程中,众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显现,只有不断超越这些,众生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好啦!拈花微笑这个公案,总算基本解说完毕。读者读过此文,若能通过这个圆智对不可思议问题的解释,而有所了知自己心身的两种认知障碍,并且决定想要超越这些认知障碍的话,那么,你这种内心中的转变也就是圆智的最大安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愿一切众生皆成无上正等正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本新译

(《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纲要》)

我佛子阿难是在这样听说这部佛经的:

一时,释迦牟尼佛安住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一起聚会。当时,释迦牟尼佛进入深广明察中安然静坐。其时,大众之中有位遍观无碍的大觉悟者圣观自在菩萨,亦同时修持用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其本妙觉智洞然照见五种有为的蕴集皆空无实性,由此而超越一切痛苦厄难等境遇。

这时,佛子具寿舍利弗受到佛力感召,合掌恭敬地请教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希望学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当怎样修学?

圣观自在菩萨告诉具寿舍利弗说:

舍利子,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乐意修学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该思维并牢记五种有为的蕴集(五蕴)皆空无自性。舍利子,色质的蕴集无异于空相,空相无异于色质的蕴集,色质的蕴集即是空相,空相即是色质的蕴集。觉受的蕴集、思想的蕴集、业行(造作行持)的蕴集、情识(情感意识)的蕴集,也同样的是空相。

舍利子,一切事物皆是空相,性如虚空,无有生起,无有消灭,无可玷污,无可洁净,无从增加,无从减少。因为这样的缘故,空相中无有色质,无有觉受、思想、业行、情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能知意识(六识),无形色、声音、香臭、滋味、感触、概念等所知信息(六触),无眼睛可看的境界、无耳朵可听的境界、无鼻子可嗅的境界、无舌头可尝的境界、无肢体可触碰的境界,乃至无意识可缘念的境界等各种可供感知的存在(六境)。无不自觉省的无明,亦无无明的穷尽;无妄行造作,无意识知觉,无名词形色,无六识认知(六入),无心境接触,无心灵领受,无耽想爱着,无心理取拒,无心念有持,无集生窜习,亦无妄行、意识、名色、六入、接触、领受、爱着、取拒、有执、生习的穷尽;乃至无老衰死亡(流变),也无老死的穷尽(十二因缘)。无痛苦感受、无习气纠集、无受想灭尽、无神圣道行(四谛),无智慧也无得失。

舍利子,因于本无得失的缘故,悟知此理的有情众生,依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的缘故,心中无所挂碍。心无挂碍的缘故,也就无有恐怖,由此而远离错缪的思想及行为,圆满归于安乐。过去、现在、未来中一切觉悟圆满的佛陀,就是因为依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的缘故,从而获得极顶高妙、极顶圆满、极顶真切的觉悟经验和超越智慧。

由此可知,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是大神妙真言,大光明真言,最高无上,无与伦比,能够消除一切心身苦恼,真实不虚。由此演诵真言说:

达亚塔,嗡,噶德噶德,般若噶德,般若僧噶德,菩提所布诃。

Tayatha 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obha.

就是这样,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对于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应该按照这样进行修习。

圣观自在菩萨讲说完毕,释迦牟尼佛即时从深广明察的心灵状态脱出,赞叹地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修习超越智慧调伏心身法行就应该这样,按照这样修行,一切圆满把握真理的大觉悟者都会随之欢喜。

随着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具寿舍利子大喜充遍,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也大生欢喜,当时众多与会天、人、非天、空行等一切众生,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好评,全都大生欢喜,并满怀信心地接受、宣扬与赞叹佛陀的意旨。

(圆智行者陶贵堂2003-5-20校译)。

《佛道色身见修原理的本质探讨》

——致道家某同修书信摘要之一

对于色身问题,佛道两家向来有些争议,各自都有不同的见解。

在佛教中,一般显传的经教派为破除身见执,多视身体为牢狱,并称其为臭皮囊。许多大修行,特别是禅宗的许多祖师,除了寒山、拾得以色身隐入岩石之外,很多人即使已经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但到最后都一样弃之不顾。只有密宗尤其是宁玛派(红教),比较讲究转色身为道用,以之成就无死虹身。这一点,与道家仙宗的意趣大体相同。一般来说,道家比较重视人身的修炼,尤其是渐修式的下品丹法,必须借助于人身安炉炼炁,然后才能进行更高一级的修炼。以此,道家好生而讲究养身,并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之说。对于这种见解,佛教则不那么绝对,佛教密宗甚至有专门的中阴成佛之法教授。所以,佛教虽然也比较重视人身的价值,但是一旦人身碍及修行方便时,往往就随缘弃之。这种态度,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颇为相仿。
(4)圆智杂谈: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

为什么佛道两家对于人身的见解存在如此差异?拙以为,其中的关键乃是对于自性本真的把握问题。

在佛教修行尤其是禅宗的修行中,往往特别强调心见性(心性的体认),一开始就修习心性的解脱,修行者一旦打好这个基础,他们对于生死轮回往往就能有所把握,比较容易摆脱色身的牵制。所以,色身对于他们来说,好像只是一件衣服,当这件衣服(色身)破损时,就另外换一件,免得修修补补浪费正经功夫。就像密宗噶举派(白教)的大宝法王,现在已经转生了十七世,其每一次转世,都会事先留下遗言,告数弟子他将要转世的地方、下一世父母的名字、在哪一年出生等,然后便抛却原来的身体去投胎转世,过三五年就回来,重新履行教化众生的义务。

而在道家修行中,由于是从色身上开始做功夫,由此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等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元神离体再修炼神还虚时,才在色身之外做功夫,如果按《老子》中的“外其身而身存”一句验之,实际上只有这还虚才是正经功夫。前面的修为,只是准备而已,按照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说法,都是顺应人的贪生怕死习气而绕的弯子。这些准备功夫,由于都是有为的方法,没有不生不灭的真种子在,实际上根本不能长生不死,仅仅是落个舒服好玩而已。

所以,求无上之道,要想成就不生不灭的长寿佛身,首要悟真——即认明自心中不生不灭不变的真性。这个真性,佛家谓之佛性、觉性、自性、如来宝藏,儒家谓之明德,道家谓之真意、天心。只有以这个为基础,才能修出一个永恒的东西。所以,不论道家、儒家,还是密宗,在修身的起手功夫上,与禅宗都是一模一样的。你可以看看《张三峰全集》、《王重阳语录》、《青华秘文》、以及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等文章,几乎每个真正有成就的大师,都特别强调通过修心(炼己)悟明真心,而后依真起用,转凡胎色身为真空妙色身,由此成就无死之果。

所谓不生不灭的真性,并不是入静后额头前出现的那一点白光,白光只是业力造作凝成的幻丹,是有生有灭靠不住的东西。一般道书上所说的太极阴阳有无之类,也皆是境界上事,了无真心本性的影子存在,如果不把八卦四相两仪太极无极放到心态上去三还五返,也绝不可能知道真性为何物。如此修行,尽在成住坏灭之中。只有于阴阳有无之中,彻悟知有知无的自心本性,才能有效跳出阴阳变幻的生死轮回。

我们知有知无、恒常能知有觉无觉的本性,是遍含虚空有无万象的,远超我们起心动念的制约。如果你尽量控制自己的感觉,坚决不让他去感受任何外境,如此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照样能够对外境有所觉察,在你的自心中,有一种不受你自己控制的深层知觉存在,这个,就是你内心中近乎不生不灭的相似佛性或者相似真性。这种相似真性,只有当你的贪嗔取舍的动心灭尽之时,方能大显全真,变成真正含摄一切有无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将动心灭尽呢?其关键在于炼意修心。这个必须发大善心、大舍心,并且长期持之以恒才可以成功。这层功夫,必须在中黄庭也就是心轮中去调整,必须时时警觉内心注意力的生起,并及时回心转意将其打消于萌芽状态,这个叫做观心息念,是比较粗浅的止观功夫。其注意力生起之处,也就是道窍,玄牝之门。道门中最秘而不宣的东西。

修观心息念的炼己功夫,达成佛教所说的绝对寂灭之后,这时,相似觉的观察力也会达到相当清净的程度,而使道窍洞开(注意:如果道心不净不坚,贪功强开道窍,极易失心成疯,藏密觉宇派祖师玛吉拉珍因为第二子强开此窍,疯癫十七年才愈),由此灭却凡心,使后天心识与天心觉性合一,圆成与太虚万物一体的清净法身。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以太虚法身的无相神力“体外运缸”,由此转粗重色身为真空妙色身。也只有这步功夫,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外其身而身存”。而所存的这个身,也就是仙体,佛家称之为报身,密宗则叫做虹光身。

一般来说,从观心息念到道窍洞开,然后到转化色身,这个过程如果全靠自己按心要起修,大概需要两个七年时间才能完成,六祖从得法到出山其中用了十五年。所以,要想真正超越生死,没有绝对的道心与长期持之以恒的修持,是不可能的。为此,一般停留在文字教义信仰水平上的佛道宗教徒,往往受思想习惯的左右,连自心的感觉都不能认识,由此盲修瞎炼做轮回功夫,不知法报化之门何在,所以只当佛道教派有别,而不知佛道均共修一心、及其结果亦殊途同归。真正聪明一点的,如果能够反省一下,为什么达摩西来之前就见东土有大乘气象、以及吕洞宾参黄龙禅师得道之后的道教法脉情况如何,也不会在教派上起分别之心。

所以,真正将色身修成无死长寿身的秘密,不是一般那些在色身上用功的道教徒以及气功爱好者所想像得到的。知你道心坚固且与我有缘,我特将此中关要直授于你,望你能克己舍境,悟取本真,而后成起大用。

从我自己来说,直到九五年二月以前,由于乙肝带菌,十多年间,每年春旺之际,因为肝区胀痛,总会有一次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坐卧不宁,九二年底更是并发肺结核症状,住院治疗时,一用抗结核药物,肝功能就不正常,主治医生只好采取保守治疗方式,通过补充营养让我自行康复。但是,当我于九五年二月初四傍晚与道友吃茶之际参破禅门初关时,刹那间,全身百脉俱通,随后不到半年,所有疾病皆不药而愈,整个心身状况直至感觉,都犹如换了一个人。这些变化,都是在我完全抛弃了无效的气光音修法之后,通过修心的量变而达成质变的,没有半点的修身动机在内。也只是经历了这一巨变,我才真正明白佛教舍身无我、以及《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深刻道理所在。

陶贵堂初写于2001年12月16日,于2002年5月31日再次修改并加标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7171.html

更多阅读

《艾诺迪亚4》攻略:职业技能加点-狂战士

在《艾诺迪亚4》中,主角卢森(被许多粉丝爱称为Loser)也已经成长为一位翩翩青年。同时游戏的画质比起以前也有很大提高,十足是一款值得期待的RPG大作。《艾诺迪亚4》攻略:职业技能加点-狂战士——狂战士必加技能《艾诺迪亚4》攻略:职业技

史上最贱小游戏4全攻略:2 第6至10关

史上最贱小游戏4全攻略:[2]第6至10关——简介看过贱的没见过这么贱的。这次小贱人到奥运赛场来搞怪了。史上最贱小游戏4全攻略:[2]第6至10关——工具/原料史上最贱小游戏4史上最贱小游戏4全

张智威:财政收入滑坡样本

张智威:财政收入滑坡样本《财经》杂志 2015-02-02财政收入滑坡样本_财经评论_深度调查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50202/3813217.shtml伴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

八字杂谈:奶茶妹妹章泽天为什么会爱上刘强东?

八字杂谈:奶茶妹妹章泽天为什么会爱上刘强东?2014年4月6日,微博曝光刘强东与奶茶妹妹章泽天在美国纽约约会的照片,照片中二人在街头,亲密揽腰,并拥抱。2014年4月7日,刘强东发布微博证实关系:我只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和决定自己生活的权

声明:《(4)圆智杂谈:谈谈舍识用根与心无挂碍的深修》为网友我宣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