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曹湘凡的名字又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再一次受到公众关注。这位41岁“高龄”的大学生即将从湖南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忙着四处寻找就业的机会。这些年来,人们对他的议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有人赞扬和肯定,有人关心和同情,有人表示不理解,也有不少人讽刺、嘲笑,送给他“高考王”、“高考钉子户”、“史上最牛高考生”、“当代范进”等多顶“桂冠”。现在他要毕业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人更是幸灾乐祸,在一旁看笑话。
我读了曹湘凡的故事,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能难可贵的品质和精神,因而油然对他产生了钦佩之情。我从心底里对他说一声:“曹湘凡,向你致敬!”
我钦佩曹湘凡,是因为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曹湘凡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起,屡败屡战,一直坚持了13年,最终圆了大学梦。人们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妻子也不支持。在这期间,他受到过很多冷嘲热讽,有人甚至认为他有精神病。但他顶住巨大的舆论压力,毫不动摇、不退缩,目不旁顾,一直前行。如果用世俗和功利的眼光去看问题,曹湘凡的做法的确有些不合情理。他抛开妻儿老小,去追寻一个毫无确定性的梦想,不仅要面对不少困难,需要作出很多牺牲,而且自己的理想最终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他想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象其他许多人一样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本身是没有错的,应当受到尊重。其实,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应当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始终不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正象哲人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钦佩曹湘凡,是因为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创造、积累、应用和传承为前提的。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样离不开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上大学虽不是唯一选择,但毕竟是接受知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现实背景下,固然知识并不能与名誉、地位、财富划上等号,以至于有人发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感叹,但一个人有无知识、有多少知识,其境界、情趣、思维层次、处事的方式、生存的能力等等,是大不相同的。毫无疑问,曹湘凡如果不从长远着眼,放弃当初的选择,去找一个工作,挣点收入,一家人现在的生活肯定会好得多。但几年的学习生活还是让他收获了不少,让他提高了知识层次,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多了一些对职业和工作的选择。他自己感觉到“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包装自己,陶冶了情操,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积累人脉,也让他改变了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所以,知识至少可能使他的人生得到改变,几年的辛苦不会白费。
我钦佩曹湘凡,是因为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曹湘凡是3个孩子的父亲,也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除了要支付本人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还要挣钱养家,经济上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他作为年龄最大的学生,与那些学弟学妹相比,学业上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因此,他从进入学校开始,就不得不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去做家教。他坦言自己的大学是“跑完的”,不管是炎天酷暑,还是三九严寒,都不得不在外面奔走,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晚上12点才能休息。不仅如此,他还是唯一没有亲友、没有同学到学校看望的大学生。他的这种不折不挠、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坚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钦佩曹湘凡,是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如今大学的学习风气已远不比从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很多学生满足于混个毕业文凭,高呼“60分万岁”。有的学习不认真,考试搞舞弊;有的一进校门就开始谈恋爱,迷恋网上游戏;有的跟踪时尚,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求高消费,吃穿用讲名牌,甚至开着私家车上学。曹湘凡尽管迫于生存压力,在家教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始终没有放松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没有补考过,并连续两年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他的这种学习精神,给当今的大学生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优越却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对照他应当感到惭愧。
曹湘凡的故事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我们对他不仅应当理解和宽容,而且应当从他身上发现和吸取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而不是讽刺、嘲笑。如今曹湘凡就要走出校门,带着自己的梦想寻找新的生活。善良的人们与其站在一旁议论,不如给他一点支持和帮助。希望这个社会能够给他机会,并祝愿曹湘凡能够如愿以偿。
201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