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里奇,一个风靡全球的名字,这位琴艺卓绝的女钢琴家自50年代后期崛起于世界乐坛以来,她的每一场音乐会、每一张新出的唱片、每次出行或每个不同场合的露面,都会引来乐迷们的关注和期待。40多年来,阿格里奇这名字就像世界乐坛上的一道风景,这景致是瑰丽多姿的,却也是耐人寻味的。但不管你怎样寻味,她都会让你产生新的期待和感动。那么,她何以具有这样的魁力?又何以在强手如林,新秀迭出的世界乐坛上保持其不坠的势头呢?让我们走近阿格里奇……
1941年6月5日,阿格里奇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优越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当外交官的父亲对她的偏爱厚宠,使阿格里奇从小就显得十分倔强和任性。父亲原本想培养她当一名画家,但她因为一个孩子说她不会弹钢琴,便执意不仅要会弹钢琴、还要弹得好过那孩子。而且竟无师自通地很快就真的超过了她的对手。就这样,她的钢琴演奏才能也就不期然地一下子显现出来。女儿能有这样的天赋,父母当然十分高兴。于是,她很快便成了着名钢琴教育家斯卡拉穆扎(V-Scaramuzza)的学生。不过,毕竟是孩子,又是那么地任性。小阿格里奇耐不住枯燥的练习,经常借故逃避练琴、甚至到了憎恨钢琴的地步。可她又的确是个音乐神童,琴练的虽然不够,可琴技却大有长进。几年下来,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6月,刚满8岁的阿格里奇终于真正地登台了。这登台不是一般的独奏,而是和百十号人的交响乐团在一起协奏。那天晚上,首都最豪华的科隆大剧院里座无虚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的簇拥下,阿格里奇为听众分别演奏了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其精彩的演奏引来听众的热烈欢迎。翌日,全阿根廷都在传诵:“一个天才的钢琴神童诞生了。”
此后,阿格里奇一面继续随斯卡拉穆扎学琴,一面也时不时地应邀到国内各地去演奏。期间,一些国际着名的钢琴大师,如阿劳、鲁宾斯坦、巴克豪斯和古尔达等人在来阿根廷访问时,都听过她的演奏,也都对她的琴音给予赞赏和好评。为了使女儿的琴技再获发展,在阿格里奇14岁那年,父母带她来到了欧洲。
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心和大本营,其丰厚的音乐宝藏令少年的阿格里奇眼界大开,为之心动。她先是在维也纳,被着名钢琴家古尔达(F-Gulda)收为学生。古尔达系当时的“维也纳钢琴三杰”之一,不仅琴弹得好,教学上也很有一套,特别是教阿格里奇这样天赋极好的学生。他没有刻意硬塞给阿格里奇什么,而是录下她的演奏,先让她自己去体会,然后再告诉她:“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从而使阿格里奇不仅琴技大增、掌握了德奥音乐的工整构架,更使她的音乐悟性得以大为提高和扩展。随后,她又来到瑞士,长时间拜另两位钢琴名家马卡洛夫(N-Magaloff)和帕蒂夫人为师,进而领悟到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法国音乐风范、以及巴赫和肖邦的钢琴音乐真髓。这些,对阿格里奇日后在演奏上的发展和成熟,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阿格里奇的钢琴演奏生涯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她16岁时拿过的两个国际音乐比赛大奖。因为这奖拿得实在是有几分传奇色彩。
那是在1957年。匆忙中,她已经在古尔达门下学了两年。那么这琴到底学得怎样?到底能不能战胜新的对手?阿格里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决定到国际音乐的赛场上去试试身手。于是,她报名参加了这一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以意大利着名钢琴家布索尼(F-8-Busonil866-1924)的名字命名的这项国际钢琴比赛,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也是规格最高的音乐比赛之一。其要求之严和淘汰率之高也是出了名的,可以说,没有非凡的琴技是难以闯过三关的。阿格里奇第一次参加国际性音乐比赛便挑上这个赛场来比试,能否开张对她实在是个大的考验。第一轮的初赛过关了,她心里没底。第二轮的复赛也过去了,此时她已经很满意,因为她原想能进复赛就是胜利。所以,也就不再为决赛的曲目去练习。孰料她又进了决赛。于是,她匆匆忙忙溜了两遍决赛曲目后,便登了场。结果,竟赢得了这届布索尼大赛的冠军。
初试赛场便拿了个头彩,照理说该踏实一阵才是。可阿格里奇偏不。她又要参加三周后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而这个赛场也是世界闻名的赛场之一,其过关的难度几乎和“布索尼大赛”不相上下,也许还要高上一筹。阿格里奇的这一着棋明摆着是在冒险,再拿块金牌自然是锦上添花,可若拿不到呢?那前一决金牌势必就会打点折扣。再说,距开赛的时间这么短,哪有时间来准备参赛的曲目呢?不少人劝她不要去,而布索尼大赛的评委们更是坚决反对。理由是一样的,假如你失手的话,布索尼比赛的权威性就会被人怀疑、甚至会让人嘲笑。尽管如此,阿格里奇还是去了日内瓦。结果,正像她临行前给布索尼比赛评委们的信中所说:“请放心,我是绝不会给你们丢脸的。”阿格里奇以她的自信和过人的琴技在这届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又赢得了冠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摘取两块最高规格的国际音乐比赛的金牌,这是世界乐坛上所极为鲜见的,遂引来轰动,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而阿格里奇这名字也不径而走,蜚声全球。
陈亮声
Lyda Chen
阿格里奇18岁时,和华裔学作曲的 Robert Chen 一见钟情, 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立即成婚。婚后育有一女,名丽达-陈(LydaChen)。和她熟悉朋友解释,这是她对多年来母亲一直在计划、安排她生活和无止无休的练琴的反叛。结婚两年后,陈声称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离婚并赢得了女儿的监护权。母女分离直到女儿成人后才重逢。
陈亮声,英文媒体里对他的介绍不多,只提到他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华人。中文对他的报道渐多,因为他在84年再婚,成了名演员斯琴高娃的第二任丈夫,虽然他比她年长二十。现侨居瑞士,曾任瑞士日内瓦青年交响乐团指挥,在当地的音乐学院任教,原籍上海。
当年他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回校,1960年从Princeton大学音乐系得到了硕士学位。父女曾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LydaChen曾师从林耀基。现成为一中提琴手,和她母亲曾同台演出。
可惜网上找不到有关陈亮声在欧洲指挥的材料。在国内他曾指挥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现任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和哈尔滨歌剧院指挥。
傅聪
阿格里奇,傅聪,迪图瓦加郑京和,这四个主角的关系可以写小说了,阿格里奇和迪图瓦结婚后,婚后似乎并不和美总是吵架,阿格里奇和傅聪关系暧昧,间接还是直接导致傅聪先生和老婆离婚,而离婚后的傅聪又喜欢上了小提琴家郑京和,而郑京和喜欢上的却又是迪图瓦(这家伙艳福不浅)而阿格里奇又有了新情人(科瓦塞维奇?),大囧,阿格里奇和迪图瓦有个女儿,是记者。
且看下面资料:
据索尼唱片公司的一份介绍资料透露,傅聪住在伦敦期间,认识了小提琴家梅纽因的长女弥拉,1960年两人结婚,生有一子,9年后,两人分手。1973年,傅聪与韩国驻摩洛哥大使的女儿玄禧晶结婚,三个月后又破裂。原因是玄禧晶无法忍受傅聪与女钢琴家阿格里奇之间的藕断丝连。
就在这时,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的出现,又在他内心中激起了涟漪。但是郑京和却另有意中人,不愿接受傅聪的情感。颇有戏剧性的是,1974年,阿格里奇与她的丈夫、指挥杜托瓦同赴东京巡演时,两人因故争吵,阿格里奇赌气飞回了瑞士。这时傅聪才发现,郑京和的意中人原来正是阿格里奇的丈夫杜托瓦,而阿格里奇也有了新的情人。妻子与情人双双离他而去,音乐大师又陷入了感情危机的痛苦中。后来,在钢琴家鲁普的介绍下,傅聪结识了在香港长大的钢琴家卓一龙,两人结婚后,傅聪漂泊的“航船”,才停靠进了平静的港湾。现在,一家四口生活在伦敦,其乐融融。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尽管非常喜欢音乐,却没人愿意继承他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