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播“美”的教育的责任,音乐教学是传播“美”的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兴趣问题建议情感教学音乐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表现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不论是演唱、演奏或聆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情感的因素。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师肩负着传播“美”的教育的责任,使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锻炼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率不高、思维发展受阻等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与创新。
一、现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音乐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的学习成果,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厌其烦的进行单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基本知识学习,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忘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限度的制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更多地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只围绕着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作为具有“知识传授功能”的人而存在,而学生也就成了知识的接受容器,形成了典型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化、程序化
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从教学模式上来说,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的单向教育模式仍然是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与程序化,使得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变得毫无生气,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创新的发展。
(三)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不全面
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为一种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感受力和潜能的培养,特别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可取代的。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音乐课的观点就是唱唱跳跳的娱乐课。在家长和学生们看来,音乐课通过经典作品学习音乐文化与人文知识未免有点儿勉为其难与小题大做。所以始终把音乐课看成“小三门”之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对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建议
音乐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难题,令教师们感到疑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面临的最大的课题。因此,音乐教学的创新是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教学”不仅要“教”,更要“学”。教师不能停留在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听、机械的记就满足的阶段,而要设计、构思出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须建立在平等和互爱的基础上,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
首先,要让学生多聆听音乐。如果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音乐是有灵魂的,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体会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情感。音乐教学中应注重聆听的作用,在课堂上一首歌曲应聆听3-5次,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使人感兴趣。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教师具有独立的人格,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是不会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凭借教师的权威主义和管理主义来教育学生,只会熄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才能。由此还可能使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中,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师必须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音乐课堂教学应强调教法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陈旧、单一与程序化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音乐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对于任何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音乐课相应的氛围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的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例如:在上《小蜻蜓》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猜谜一边画出蜻蜓的样子,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蜻蜓是吃蚊子的,是益虫,是小朋友们的好帮手。这样,学生在处理歌曲情绪的时候就会很好地表现出歌曲中赞扬小蜻蜓的情感。
(2)利用多媒体教学进入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功能,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直观的教学感受。例如:在上《海上风暴》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海上风暴来临时的情境,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3)以实践活动展现情境
“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总是把学生拘泥于教室里进行学习,应当让他们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音乐的存在。例如:课外郊游时,带着学生们在树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教师再通过这自然的声音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2、语言生动,教法多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从表情和眼神中体现,最多的还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实现的。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例如: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语言:“同学们把书翻到多少页,我们先来一遍音乐!”“动作快一点,就你一个人还没完成,拖拖拉拉的!”“你刚才在想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及距离感,如何还能和他进行交流呢?同样的话,很多优秀的教师会用他们动听的声音说道:“同学们,有一只小熊从动物园跑出来了,跑到哪里去了呢?咦?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几页,呀!原来小熊跑到我们的课本中来了,我们来听听看小熊跑来做什么?”“加油!大家都在等着你呢!”“恩,你的表情告诉我,你刚刚跟小熊去跳舞了,没听见老师问的问题,想让我再告诉你一遍吗?”教师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期待会让学生觉得师生间是平等的,老师对学生是尊重的。
在课堂结构上,应避免让学生从头到尾被动的听。能让学生参与的就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启发想象,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勇敢的创出自己的舞步。
(1)发展学生的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
音乐教材所包含的音乐种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尽量为学生提供符合音乐场景的画面,使学生在脑海中对音乐的场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例如:《木偶的步态舞》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从脑海中勾勒出小主人操纵一只木偶在跳舞的场景,使乐曲的音乐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丰富、生动和鲜活。
(2)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题的引入是多元化的,而用讲故事的形式更能迅速的抓住学生的心,能让学生们的注意力瞬间被故事所吸引,从而学会安静的聆听、启发无穷的想象。例如:《龟兔赛跑》一课,教师应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这首歌曲讲的是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很快便调动起来,他们也许会把自己想象成歌曲里的乌龟或是兔子。通过这样的想象,便更容易唱出歌曲中轻松愉快的感觉。
(3)采用唱歌表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教材中的很多歌曲都是有情景故事的。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找几个学生来表演歌曲中的人物。例如:《采山》一课,教师可以请学生来表演歌曲中采山的小姑娘,让学生切身感受歌词里演唱的音乐情境。一边表演一边演唱,学生会感到音乐的学习是件生动、有趣的事情。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是音乐课中的重要教学任务。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能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既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4、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艺术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体验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而丰富的实践和操作实施中体验和探索音乐的奥秘。例如:在中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可以设计各种音乐游戏,寓音乐教育于游戏的乐趣中,其真正目的是以游戏的方式挖掘并且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动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
创造意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几乎是一种天生的本能。音乐课程是最具创造性特征、最具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学科。例如:学习聆听《空山鸟语》一课,老师让学生聆听歌曲,并为歌曲命名。很多同学都命名为鸟声、天空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而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乐曲起了个颇具想象力的名字——“捉鸡”。这些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正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为人们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创造性音乐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拓展音乐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音乐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通过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文化,使他们正确认识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消除单纯为从事音乐工作而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应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在众多艺术中,音乐是最具感染力与创造性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才能做到从容不迫,随机应变,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果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并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说、唱、演、跳,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4】新课程标准•艺术与生活(1-9年级)
【5】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