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长江支队”下 第B3版:人文·讲坛 20110609期 上 交警支队长江考场

我所知道的“长江支队”(下)





壶关籍长江支队队员靳铜山南下前与战友和家人合影。



部分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南平合影

服从党安排,进军福建

上期谈到,因渡江战役进展迅猛,“长江支队”原定接管的苏南地区,已由华东局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四支队接管。党中央将会把“长江支队”派往何方?成了“长江支队”队员们心中的悬念。

苏州学习待命期间,“长江支队”队员们想到,南京、苏州没赶上接管,那就等着接管上海、杭州吧。但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解放的进程加快了,原定一九五零年才考虑进军的福建、两广、大西南,中央决定提前进军。此时,二野接到了进军大西南的命令,陈赓、陈锡联提出让长江支队随二野进军大西南。

二野是刘、邓大军,曾经战斗在太行、太岳,同太行、太岳根据地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江支队队员都愿意随二野进军大西南。而时任华东局组织部长的张鼎丞(中央已决定任福建省委书记),向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提出,福建是东南海防,还担负着解放台湾的任务,急需干部,要求将长江支队调给福建,一贯以大局为重的小平同志很痛快地答应了,同时表示,“西南需要的干部我们再另想办法吧。”

从原定接管最富裕的京(南京)沪、杭地区,突然调配到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气候炎热,人生地不熟的福建,队员中曾一度产生思想波动。对此,支队领导及时组织大家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有关文件,张鼎丞同志亲自到苏州作形势报告,向大家介绍福建的情况,使大家更加明确了形势和任务,更加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除少数队员不辞而别外,绝大多数队员都表态接受党和人民考验,服从党的安排,到福建去,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育和期望。

1949年6月1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福建省委在苏州组成,张鼎丞为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在苏州迅速组建了南下福建的干部队伍。经中央批准,把冷楚率领的从华北太行、太岳老解放区成建制抽调的南下干部——“长江支队”分配给福建省委,并从华东局调入200多名南下干部到“长江支队”。同时,在上海招收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2000多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

1949年7月13日,“长江支队”从苏州出发,随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八月五日,长江支队冒着南国盛夏的酷暑,陆续到达闽北重镇建瓯,8月11日,新组建的福建省军政领导机关在建瓯大戏院召开南下干部和坚持地下斗争干部胜利会师大会。至此,“长江支队”从动员选调到随军入闽,在半年时间内,途经八省六十五县,行程三千多公里,经历了武安、苏州、建瓯三次会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实践证明,“长江支队”不愧是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经得起考验的干部队伍。

业绩留八闽,再铸辉煌

建瓯会师大会后,从太行、太岳南下的这批干部,按照原“长江支队”六个大队的编制,组成六套地委班子,分赴福建的建瓯、南平、闽侯、福安、晋江、龙溪等六个地区接管政权。

长治南下干部较为集中的“长江支队”第二、第三大队分别接管了福建北部的建瓯(11月地委机关迁到建阳,改称建阳地委)地委和南平地委。解放初期建阳地委管辖建阳、建瓯、邵武、浦城、崇安(后改名为武夷山)、松溪、政和、水吉、光泽等9县;南平地委管辖南平、沙县、尤溪、古田、顺昌、将乐、泰宁、建宁、屏南9县。1956年6月,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后,南平专区辖建阳、建瓯、邵武、浦城、崇安(后改名为武夷山)、松溪、政和、水吉(1956年9月撤销)、光泽、南平、沙县、尤溪、古田、顺昌、将乐、泰宁、建宁、屏南、建西(1968年撤销)、三元、明溪、闽清等共22个县。1971年沙县、尤溪、将乐、泰宁、建宁、三元、明溪7县划归三明地区管辖,古田、屏南2县划归宁德地区管辖,闽清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到达各自岗位后,努力克服语言、饮食等各种困难,尽快熟悉南方的环境,与当地干部、南下服务团干部、部队转业干部、华东南下干部一起,迅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巩固政权,支前剿匪、土改反霸、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之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据统计,仅剿匪一项工作,从1949年8月至1951年7月两年时间里,福建全省就消灭土匪71250人。一些南下干部在剿匪斗争中英勇牺牲。

伴随着接管政权、维护政权、巩固政权的任务,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北方干部成建制随军南下接管政权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福建解放初期的许多县级政权中,曾出现一个县内掌权的干部几乎均为北方某县籍干部的现象。例如,由沁县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二大队一中队,接管了建阳县(现为县级市);沁源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二大队三中队,接管了邵武县(现为县级市);长子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二大队四中队,接管了浦城县;屯留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二大队五中队,接管了崇安县(现武夷山市);黎城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三大队三中队,接管了尤溪县;平顺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三大队四中队,接管了古田县;壶关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三大队五中队,接管了顺昌县。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这些县开党政干部会议,往往北方某县口音唱主角,于是,有人戏称建阳县为“小沁县”、顺昌县为“小壶关”等。直至“文革”,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

在与福建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协作建设家园中,“长江支队”涌现出一批深受人民爱戴和怀念的好干部,如荣登“双百人物”的“治沙造林书记”谷文昌,“红色农业专家”赵顶良,发挥余热的“古陶专家”粟金旺,“为民请命的书记”靳苏贤,带领连城人民艰苦奋斗,建起了被誉为“客家秀水”的石门湖水库的李振经等同志。“长江支队”以其六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太行、太岳老区干部是一支党性强,作风正,质量高的干部队伍。他们以天下为公的精神和四海为家的胸怀,离开故土,告别乡亲,在战火纷飞中随军南下,克服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新解放区,和当地干部紧密配合,团结一致,在接管政权、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民主建政以及全国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新解放区的开创事业,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愧是太行、太岳人民的优秀儿女。“长江支队”入闽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题词:福建解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深深凝聚着长江支队四千健儿的心血和汗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说:长江支队为福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用“功在八闽”四个字概括了福建人民的心声。

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对“长江支队”的评价更是恰如其分: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

同时,党和人民给予“长江支队”很高的荣誉。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支队”四千五百多名队员中,先后有六十四人担任省级领导,四百零六人担任地、市级领导,一千三百一十五人担任县、处级领导、一千三百一十九人享受地、市级待遇。“长江支队”是南下干部的缩影和代表,太行精神是长江支队的灵魂。今天,无论是在晋冀豫,还是在八闽大地,研究“长江支队”历史的机构越来越多,宣传长江支队精神的形式丰富多样。晋城有长江支队纪念林,长治有南下干部纪念馆,河南济源有长江支队纪念碑,福建宁德有长江支队纪念园。福建的福州、宁德、南平、厦门、三明、龙岩,河北的邯郸,河南的济源,山西的晋城、阳城、长治市、长子县、长治县都有长江支队研究会、联谊会。以长江支队为代表的“南下干部”那种不畏艰险、敢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已化作一座座高风亮节的丰碑,谱写了与日月同辉的篇章。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追忆“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的历史,追寻老一辈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太行精神的体现,是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本期主讲人

赵福龙

我所知道的“长江支队”(下) 第B3版:人文·讲坛 20110609期 上 交警支队长江考场
赵福龙,1958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小随父调动工作辗转八闽大地,1975年回乡插队,1978年考入晋东南师专。从事过教师、企业干部等工作,现任职于长治福建商会。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文艺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漳河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篇。1998年,撰写的《籍贯》在长治日报举办的“改革开放二十年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8069.html

更多阅读

我所知道的吴晗同志——夏鼐 夏鼐 定陵

夏鼐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1)30年代初的清华园,是《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一座“世外桃源”。校园中的古月堂,据住在这里的诗人吴雨僧(宓)教授说,就是大观园中的怡红院,虽然红学专家们都不同意这种说法。校园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荫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 渭南师院附近的小姐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刘亦农1962年我考上渭南瑞泉中学,在校园看到了一则废旧的招生简章,开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巍巍秦岭山下,滔滔渭河之滨,有一座美丽的高等师范院校,这就是渭南师院……。这段文字使我最初

我所知道和理解的湘西放蛊 湘西的水阅读理解答案

我所知道和理解的湘西放蛊彭学明在外界,人们往往只以为湘西女人才会放蛊,也只以为湘西苗族女人才会放蛊。实际上,湘西的土家族苗族,湘西的男人女人都有会放蛊的。几乎湘西的每个村寨,都有会放蛊的人。土家族和苗族放蛊不同的是,苗族放蛊

声明:《我所知道的“长江支队”下 第B3版:人文·讲坛 20110609期 上 交警支队长江考场》为网友丶限量版帥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