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书目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上海:商务,1922)
《新史学》Robinson,J.H.,何炳松译, (上海:商务,1923)
《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7)
《通史新义》何炳松, (上海:商务,1928)
《社会科学与历史方法》Seignobos,Ch.,张宗文译, (上海:大东,1930)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上海:商务,1933)
《历史统计学》卫聚贤, (上海:商务,1934)
《史学通论》李则纲, (上海:商务,1935)
《历史研究法》杨鸿烈, (长沙:商务,1939)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尚思, (昆明:中华, 1940)
《中国历史研究法》吴 泽, (重庆: 峨嵋,1942)
《史学家与科学家》Salvemini,G,周谦冲译, (重庆:商务,1945)
《史学原论》李思纯译, (上海:商务,196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
《西洋现代史学流派》田汝康、金重远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西方史学史概要》郭圣铭编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杂志社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
《历史科学概论》葛懋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史学概论》白寿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历史学概论》田昌五:,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欧洲近代史学史》孙秉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葛懋春、项观奇编, (济南:山东教育,1985)
《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乔 默等编, (北京:中国青年,1985)
《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严中平, (北京:人民,1986)
《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1986年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 (西安:陜西人民,1987)
《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 (成都:四川人民,1987)
《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 (北京:人民,1987)
《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历史研究方法论集》历史科学规划小组编, (郑州:河南人民,1987)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Barraclough,G.,杨豫译, (上海:译文,1987)
《中国历史研究法》赵光贤, (北京:中国青年,1988)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王清和译, (北京:华夏,1988)
《历史方法论大纲》王 瓘译, (上海:译文,1988)
《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郝名玮译, (北京:社科文献,1988)
《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金观涛、刘青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欧洲史学新方向》伊格尔斯:,华夏出版社1988年
《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蔡少卿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新史学》姚 蒙编译, (上海:译文,1989)
《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 (北京:华夏,1989)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 (开封:河南大学,1989)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Iggers,G.G.,陈海宏等译,(北京:华夏,1989)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美)肖(Shaw,W.H.)著;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苏双碧, ( 上海:人民,1990)
《历史学概论》杜经国等, (北京:高等教育,1990)
《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 (北京:华夏,1990)
《八十年代的西方历史学》陈启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当代比较史学》范达人, ( 北京:北京大学,1990)
《史学理论与方法》宁可、汪征鲁, (北京:中央广电大学,1991)
《史学探渊》蒋大椿编, (吉林:吉林教育,1991)
《比较史学》范达人、易孟醇, (长沙:湖南,1991)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 (北京:书目文献,1991)
《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 (上海:译文,1991)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 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史学概论》贾东坡、郭卿友编,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92)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 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历史心理学》胡 波,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1993)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陈启能:,团结出版社1993年
《历史学概说》孙恭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贾基松、沈斐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 豫、胡 成, (南京:南京大学,1996)
《苏联史学理论》陈启能等,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罗凤礼主编, (北京:中央编译社,1996)
《现代西方史学》张广智、张广勇, (上海:复旦大学,1996)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徐浩、侯建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与批判的》严建强、王渊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穿越历史的丛林》彭卫:,三联书店1997年
《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于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史学理论与方法》王旭东,(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历史主义的贫困》波普尔:,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史学思想史》吴怀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与史学批评》瞿林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史学要论》李守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何兆武主编, (北京:商务,1999)
《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S·肯德里克等:,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陈其泰:,学苑出版社1999年
《历史哲学》黑格尔:,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历史的真相》阿普尔比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历史主客体导论:从宏观向微观的深化》魏小萍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彭刚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史学理论卷(二十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于沛主编, (兰州:兰州大学,2000)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Dennis Smith,周辉荣等译, (上海:人民,2000)
《史学理论大词典》陈启能、蒋大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袁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英)保尔·汤普逊著;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论历史》罗素:,何兆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德·伯克:,姚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鲍绍霖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杨念群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历史哲学:导论 》(英) 沃尔什著;何兆武, 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霍布斯鲍姆:,马骏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历史的话语》汤因比等:,张文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
《历史中的意义》狄尔泰:,艾彦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拉迪里:,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学的意蕴》朱孝远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韩震, 孟鸣歧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等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撰;王睛佳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德到赫尔德的历史探询》(美) 唐纳德·R·凯利著;陈恒, 宋立宏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3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王晴佳, 古伟瀛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历史之岛》萨林斯:,蓝居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论治史》阿隆:,冯学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
《历史哲学:批判的论文》(英) 格鲁内尔著;隗仁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史学会, 云南大学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3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杨念群, 黄兴涛, 毛丹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美) 汪荣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罗志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时间·历史·叙事》李纪祥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二、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
吉林大学《史学集刊》
三、20世纪前半期史学理论著述
(一)史学通论及方法论著述
《史学通论》:曹佐熙 著,湖南中路师范学堂,1909年
《历史的研究》:周希贤 编,宁波新学会社,1913年
《中国史研究法》:周嵩年 著,1910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史学研究法大纲》:李泰棻 著,北京武学书馆,1920年
《史地新论》:杨鸿烈 著,北京晨报社,1924年
《史学要论》李大钊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年
《历史研究法》:何炳松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年
《史学研究》:罗元鲲 著,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
《史学概要》:卢绍稷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史之梯》(一名《史学概论》):吴贯因 著,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
《历史ABC》:刘剑横著,上海ABC丛书社,1930年
《通史新义》:何炳松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史学概要》:罗元鲲 著,武汉亚新地学社,1931年
《历史学与社会学》:李璜 著,上海大陆书局,1932年
《史学通论》:赵吟秋 著,上海大中书局,1931年
《史学通论》:周容 著,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
《史学常识》:徐敬修 著,上海大东书局 ,1933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何炳松历史学批判》:刘静白 著,上海辛垦书店,1933年
《历史统计学》:卫聚贤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史学通论》:李则纲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史学概论》:胡哲敷 著,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历史之理论与实际》:李季谷 著,北平国立大学学报社,1935年
《历史研究法》:杨鸿烈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
《史学通论》:杨鸿烈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
《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尚思 著,昆明中华书局,1940年
《怎样研究历史》:林楚 著,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吴泽 著,重庆峨嵋出版社,1942年
《史学纂要》:蒋祖怡 著,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
《历史研究法》吕思勉 著,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年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 著,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46年
《中国历史的翻案》 华岗 著,作家书屋1946年
《历史方法大纲》:陆懋德 著,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年
《历史论》:刘节 著,正中书局,1948年
《中国历史教程绪论》 吴玉章 著,新华书店 1949年
《中国史读法》:管听石 著,中华书局,1949年
《史学概论讲义》:柳诒徵 著,商务印书馆函校学社国文科
《怎样读历史》:王平陵 著;重庆文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
《历史研究法》:商鸿逵,中国大学讲义
《历史丛谈》:傅吾刚 著;甦报社,1942年
《史学概论》:吴贯因 著;上某考研辅导班化书局,1937年
(二)研究传统史学的相关著述
《史微》:张尔田 著
《史学通论》:陈汉章 著;中山大学,大概在1929-1930年
《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钱基博 著,上海中山书店,1929年
《史学研究法》:姚永朴 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
《中国史学通论》:朱希祖 著;独立出版社,1942年
《史通评》:吕思勉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刘知几之史学》:傅振伦 著,北平景山书社,1931年
《中国史学概要》方壮猷 编著,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
《廿五史论纲》:徐浩 著,世界书局,1947年
《中国正史编纂法》:董允辉 著,正中书局,1936年
《国史要义》:柳诒徵 著,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中国史学概要》:傅振伦 著,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中国史学ABC》:曹聚仁 编,上海ABC丛书社,1930年
《正史概论》:张立志 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中国史学史》:卫聚贤 著,大公报社,
《中国史学史》:何炳松 著,见《中国文化史丛书》,商务印书馆, 1936~1937出版
《中国史学史》:陆懋德 著,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内部发行,具体时间不详。
《中国史学史概论》:王玉璋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
《中国史学史》:魏应祺 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
《中国史学之进化》:周谷城 著,生活书店,1947年
《中国史学史概要》:傅振伦 著,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
《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 著,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
《通史叙例》:陈鼎忠、曾运乾 著,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
《正史考略》:范文澜 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
(三)历史哲学方面的相关著述
《历史哲学》:朱谦之 著,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
《历史哲学大纲》:朱谦之 著,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朱谦之 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 著,新知书店,1938年
《孔德的历史哲学》 朱谦之 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
《历史哲学概论》:胡秋原 著,祖国社编,重庆时代日报印刷所,1940年
《历史哲学论丛》:常乃德 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
《历史哲学概论》:胡秋原 著,上海民主政治社,1948年
《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著,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重庆商务印书馆,1940年
《时代之波》: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
《唯物论与唯物史观及其批判》:李旭 著,南京拔提书局,1947年
《唯物史观批判》:毛起鵕 编,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辩证唯物论之透视》:周肖鸥 著,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
《唯物史观ABC》:刘毅芝 著,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
《唯物史观》:中国青年社 编,上海书店,1925年
《唯物史观研究》(上下册):华汉 著,上海现代书局,1930年-1933年
《科学历史观教程》:吴黎平、艾思奇 著,上海辰光书店,1939年
《唯物史观》:吴黎平、艾思奇著,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39年
《历史唯物论浅说》:莫英 著,上海士林书店,1949年
《历史唯物论序说》:李达 著,新华书店,1949年
《唯物史观精义》:吴恩裕 著,上海观察社,1948年
《唯物史观研究》:中华学艺社编辑,中华学艺社,1926年
《生物史观与社会》:常燕生著,上海大陆书局,1933年
《生物史观与唯物史观》:常燕生等 著,成都国魂书店,1940年
《生物史观研究》:常燕生等 著,上海大光书局,
《历史动力论》:陈易 编著,大东书局,1932年
《历史之重演》:陈登原 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
《世界史之地理因素》:陈叔时 著,生活书店,1935年
《历史艺术论》:姜蕴刚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
(四)西方史学理论译著
《史学通论》:浮田和民 著,李浩生 译;开明书店,1903年
《新史学》:鲁滨生 著,何炳松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史学方法论》:伯伦汉 著,陈韬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史学概论》:司各脱 著,余楠秋、谢德风 译;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
《史学与史学问题》:史高脱 著,翁之达、谢元范 译;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
《史学原论》:朗格诺瓦、瑟诺博斯 著,李思纯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
《史学家与科学家》:沙耳非米尼 著, 周谦冲 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历史研究法》:传舲 著,李树峻 译;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
《历史方法概论》:弗领 著,薛澄清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历史之地理基础》:哈兴额 著,张星烺 译;商务印书馆,1943年
《新史学与社会科学》(上下):巴兹 著,董之学 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
《历史哲学》:沙耳列·拉波播尔 著,青锐 译;上海辛恳书店,1930年
《历史哲学概论》:Flint 著,郭斌佳 译;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
《历史之科学与哲学》 施亨利 著,黎东方 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历史唯物论批评》 施亨利 著,黎东方 译;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
《历史哲学纲要》:黑格尔 著,王灵皋 译;神州国光社,1949年
四、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史学理论学术论文目录
1. 张越. 全面研究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的力作——简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东岳论丛,2005,(5).
2.胡逢祥,张耕华. 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5,(6).
3. 李传印. 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合理维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 瞿林东.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比较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5. 朱佳木. 史学理论建设三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
6. 李伯重. 迎接我国的第二次“新世纪,新史学”. 中国史研究,2005,(S1).
7.梁民愫.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5,(4).
8. 曾学文. 传统史学与王朝政治. 史林,2005,(5).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五次史学理论座谈会.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6).
10. 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在昆明举行.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6).
11. 仓修良.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新版序. 史学月刊,2005,(9).
12. 朱佳木. 如何建设历史学科的创新体系.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3).
13. 刘新成,邹兆辰. 一个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刘新成教授访谈录. 历史教学,2005,(10).
14. 郑先兴.社会学与章节体: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理论的构建之一.南都学坛,2005,(3).
15. 石一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
16. 丁向荣. 历史学科学性问题批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7. 李剑鸣.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史学集刊,2005,(3).
18. 王和. 体悟哈贝马斯——兼谈历史学的功能、价值与智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9. 卢钟锋.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5,(3).
20. 王学典.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6).
21. 郑雪. 由《文史通义·博约》析章学诚学术见解.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2. 刘治立. 总结史学遗产 促进史学创新——“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固原师专学报,2005,(2).
23. 曹守亮. 翦伯赞和1949—1966年间的历史教学思潮. 宜宾学院学报,2005,(5).
24. 甄娜.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
25. 卢汉超. 史景迁谈史. 史林,2005,(2).
26. 胡逢祥. 李平心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27. 冯金朋. 论雷海宗的理论史学与实践史学思想——解析《历史过去的释义》. 重庆社会科学,2005,(6).
28. 卢东兵. 《文心雕龙·史传》研究概述. 殷都学刊,2005,(1).
29. 罗婧,王湘林. 中国史学界交往问题研究综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0. 王春霞. 简论比较史学的原理. 华夏文化,2005,(1).
31. 向燕南,尹静.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2. 侯建新,马克垚,刘新成,齐世荣,丛日云,于沛,李文海,龚书铎.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
史学理论研究,2005,(2).
33. 赵吉惠. 十年磨一剑 意欲启山林——评《史学学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四届史学理论研讨会.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5. 徐国利,王志龙. 当代中国的口述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6. 陈茂华. 史学与政治——美国"共识"史学初探.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7. 徐浩. 史学理论结构的非平衡发展——西方和古代中国的比较.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8. 刘军. 全球化与全球化史观:一种长时段的观点.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39. 刘德斌. "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40. 杨雪冬. 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41. 俞可平. 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42. 李世安.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史学理论研究,2005,(1).
43. 黄广友. 毛泽东历史观对刘大年史学“革命意识形态”的塑造.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44. 理查德·伊文斯 ,潘振泰. 职业历史学家必须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东岳论丛,2005,(2).
45. 王海光.他山之石的启示:关于中国治史理路的再认识—兼评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46. 张仲民.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重庆社会科学,2005,(3).
47. 吴晓群. 我们真的需要“全球史观”吗?. 学术研究,2005,(1).
48. 郭小凌. 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 学术研究,2005,(1).
49. 于沛. 全球史观和中国史学断想. 学术研究,2005,(1).
50. 周文玖. 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 齐鲁学刊,2005,(1).
51.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简介. 江西社会科学,2005,(1).
52. 宁可. 关于对黎澍和史学理论研究的点滴记录. 博览群书,2005,(3).
53. 陈国威. 从近代史学革命看心态史学. 中州学刊,2005,(1).
54. 刁培俊,张德安. 历史学的传承与启新——冯尔康先生访谈录. 史学月刊,2005,(1).
55. 徐良. 美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评《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 安徽史学,2005,(1).
56. 杨念群. 当代中国历史学何以引入中层理论. 社会观察,2004,(7).
57. 韩兵 ,杨风华. 史学大师汤因比. 社会观察,2004,(1).
58. 赵亮. 非此即彼之间——社会史的再思考. 桂海论丛,2004,(S2).
59. 王艳勤. 中国口述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史林,2004,(S1).
60. 侯杰,姜海龙. 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危机. 河北学刊,2004,(6).
61. 徐国利. 中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进步的一个标志”——《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读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62. 罗婧. 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综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3. 周莉萍.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美国妇女史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64. 周文玖.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刍议.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
65. 李宏图. 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重构历史——近年来西方史学变革的解读. 浙江学刊,2004,(6).
66. 王凌.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1—4期(总49—52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04,(4).
67. 何平. 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史学理论研究,2004,(4).
68. 乌仁其其格. 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森. 前沿,2004,(11).
69. 张岂之.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认真编好《史学概论》.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70. 朱清如. 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湘论坛,2004,(6).
71. 史佳 ,宁镇疆 ,濮茅左 ,明慧 ,戴鞍钢.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学术月刊,2004,(3).
72. 约恩·吕森,隋俊 ,王昺. 历史思维中的道德与认知:一个西方的视角. 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73. 唐力行,吴建华,徐茂明,张翔凤,邢丙彦,吴强华,罗婧,申浩,徐松如,王健,申浩.论题: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4,(5).
74. 耿天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趋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75. 张旗.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理论走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6. 程群. 六十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河北学刊,2004,(5).
77. 张仲民.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 东岳论丛,2004,(4).
78. 陈茂华. “中外史学理论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研究,2004,(8).
79. 赵沛霖.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齐鲁学刊,2004,(4).
80. 曹守亮. 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思想.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81. 叶昌友. 略论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中州学刊,2004,(4).
82.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东月,张修海 ,王昺. 给中国青年历史学者的几点忠告——
访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历史教学问题,2004,(4).
83. 钟放. 国际问题研究之我见——写给“三个”四十周年. 云梦学刊,2004,(3).
84. 陈海宏 ,房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的美国史研究又上新台阶. 学术界,2004,(3).
85. 常建华.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下). 河北学刊,2004,(3).
86. 董正华. 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
史学月刊,2004,(5).
87. 刘北成,张耕华,彭刚,赵立行,郭艳君.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史学理论研究,2004,(2).
88. 高芳英. 借鉴与创新是推进世界史研究的关键. 学海,2004,(1).
89. 丁海燕. 宋代史学三厄. 史学月刊,2004,(3).
90. 石楠. 关于环境史分层研究的构想. 史学月刊,2004,(3).
91. 张文生. 中国百年间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92. 许殿才.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3. 胡逢祥.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略论李平心的史学道路. 历史教学问题,2004,(1).
94. 徐国利. 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总结.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5. 邹兆辰.2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理性认识与方法借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6. 张常勇.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 中国农史,2004,(1).
97. 罗炳良.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创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8. 向玉成. 历史与历史学新理解论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9. 江湄. 社会史:新的史学范式与新的通史观念——评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史学月刊,2004,(2).
100. 刁培俊,韩能跃. 探索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高敏先生访谈录. 史学月刊,2004,(2).
101. 李振宏. 近五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2004,(1).
102. 向燕南. 引领历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统论及其史学影响. 齐鲁学刊,2004,(1).
103. 董国强. 略论新理论新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4,(1).
104. 李宏图. 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 世界历史,2004,(1).
105. 曾凡英. 论《史通》的流传与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06.张笑川. 杨翼骧先生及其中国史学史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07.潘祖伦. 法国年鉴学派述评.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08.罗炳良. 求会通而重理论——瞿林东教授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3,(12).
109.邰凤琳.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国史研究的贡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
110. 张振利,张志昌. 从“中国中心观”到“历史三调”. 中州学刊,2003,(1).
111. 周益锋. 拓荒者的自白——《韧的追求》读后. 新长征,2003,(7).
112. 齐虎田. 坚持唯物史观促进史学发展之沉思.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13.李长莉.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4. 薛其林,钟声. 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 韶关学院学报,2003,(11).
115. 黄东.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新时期史学概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116. 周妤,王梅兰. 梁启超史料观初探. 求索,2003,(5).
117. 张铁男. 应以客观的态度讨论“历史客观性”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18. 晋荣东. 《史学要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构史学理论的最初尝试. 历史教学问题,2003,(2).
119. 汪建武. 世纪之交与史学改革. 理论月刊,2003,(2).
120. 刘宝军. 史学研究 任重道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
121. 王军福.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 晋阳学刊,2003,(4).
122. 王秀丽. 章学诚“时会说”与史学的与时俱进. 晋阳学刊,2003,(1).
123. 刘庭华. 史学研究纵横谈(下). 军事历史,2003,(2).
124. 刘庭华.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军事历史,2003,(1).
125.陈其泰. 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及唯物史观的价值.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26. 周文玖. 关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思潮的认识.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27. 张剑平. 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郭沫若学刊,2003,(1).
128. 齐虎田. 坚持唯物史观促进史学发展的思考.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29. 徐国利. 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30.瞿林东. 继承侯外庐先生的学术遗产,推进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中国史研究,2003,(2).
131. 刘爽. 当代西方史学多元走向评析. 学习与探索,2003,(3).
132. 许殿才,史硕彦. 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纪要. 史学史研究,2003,(1).
133. 王玮. 二十五年磨一剑 三百万言铸丰碑. 史学月刊,2003,(9).
134. 雷戈. 论史料. 史学月刊,2003,(8).
135. 李传印. 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 史学月刊,2003,(4).
136.史文,薛义. 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瞿林东教授访谈录.史学月刊,2003,(1).
137.王凌.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1—4期(总45—48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138.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史学理论研讨会.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139. 朱和双. 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3,(4).
140. 周溯源. 史学理论要引导史学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141. 马宝珠. 加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与总结.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142. 董正华. 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 史学理论研究,2003,(3).
143. 于沛.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下) 重视中西史学比较中的社会学视野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3,(3).
144. 张克非. 卓尔独立,贵在求真——读《赵俪生文集》兼论其他. 史学理论研究,2003,(2).
145. 刘子奎. 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3,(2).
146.徐浩,彭卫,王和,姜芃,俞金尧,刘军.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上).史学理论研究,2003,(2).
147.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座谈会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3,(1).
148. 朱佳木. 当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5).
149.赵兴彬. 宏观经济理论的突破对历史学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50. 赵兴彬. 论史学方法体系的重建. 齐鲁学刊,2003,(4).
151. 于沛. 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 历史研究,2003,(1).
152. 王以欣. “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历史教学,2003,(1).
153. 张越. 重视理论建设 继承进取创新——读瞿林东教授著《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回族研究,2003,(2).
154. 侯建东. 关于史学人才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才,2003,(12).
155. 魏铭. 北大历史系首届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结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56. 卞利. 断代史学史研究中的一枝奇葩——评傅玉璋、傅正著《明清史学史》. 安徽史学,2003,(6).
157. 周文玖,张子侠. 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安徽史学,2003,(6).
158. 张剑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罗尔纲史学研究的影响. 学海,2002,(4).
159. 陈国庆. 梁启超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唐都学刊,2002,(1).
160. 赵兴彬. 论历史学的人文学科方法. 泰安师专学报,2002,(5).
161. 李吉江,纪新青. 史学逻辑方法探赜.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4).
162. 王贵忠. 21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知识创新.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63. 何兆武,邓京力. 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何兆武先生访谈.历史教学问题,2002,(3).
164. 贾高建.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逻辑分层问题. 理论前沿,2002,(7).
165. 田得宏,冷东. 浅析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166. 吴怀祺. 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67. 李小树. 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 北京社会科学,2002,(3).
168. 杨艳秋. 2001年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10).
169. 洪认清. 何炳松史学思想的特色. 学术月刊,2002,(3).
170. 周文玖. 两种新史学:梁启超与何炳松. 学术研究,2002,(12).
171. 罗炳良. 新史学对良史的期望. 学术研究,2002,(12).
172. 何平. 历史进步观与18、19世纪西方史学. 学术研究,2002,(1).
173. 于沛. 西方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和方法. 史学史研究,2002,(4).
174.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 史学史研究,2002,(2).
175. 夏学花. 美国新社会史述评. 史学史研究,2002,(1).
176. 耿天勤. 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 史学史研究,2002,(1).
177. 李振宏. 20世纪中国的史学方法论研究. 史学月刊,2002,(11).
178. 李芳.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尚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史学月刊,2002,(10).
179. 刘家丽. 章学诚的史意与史料观. 史学月刊,2002,(8).
180. 侯云灏.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新时期史学思潮. 史学月刊,2002,(6).
181. 张剑平.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 史学月刊,2002,(5).
182. 白云.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 史学理论研究,2002,(2).
183. 钱念孙.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 史学理论研究,2002,(2).
184. 周文玖. 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思考. 齐鲁学刊,2002,(1).
185. 李伯重. 问题与希望: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研究现状. 历史研究,2002,(6).
186. 高世瑜. 关于妇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历史研究,2002,(6).
187.罗志田.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历史研究,2002,(1).
188. 姜芃. 城市史是否是一门学科?. 世界历史,2002,(4).
189. 李珍. 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 高校理论战线,2002,(9).
190. 杨祥银. 中国口述史学现状.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191. 于沛. 历史研究:从过程描述向理论描述的转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192. 戴逸.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4).
193. 钱念孙.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 安徽史学,2002,(2).
194. 何兆武. 《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自序. 书屋,2001,(9).
195. 毛曦. 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如何走出误区.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0).
196. 雷戈. 从“不可能处”思考史学理论.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97. 于沛.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学海,2001,(4).
198.何兹全. 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会科学,2001,(4).
199. 苏全有. 史学研究状况忧思录. 邯郸师专学报,2001,(2).
200.田小惠. 再读《历史研究》——汤因比《历史研究》的系统分析.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01. 雷戈. 关于史学史的理论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02.江湄.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对史学危机的一种回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203.向若. 开拓埃及学研究的新园地——记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04. 雷金瑞.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初探. 兰州学刊,2001,(5).
205. 徐庆群. 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侧记. 理论前沿,2001,(5).
206. 王勋敏. 陈寅恪历史阐释两题.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207. 陈其泰. 论范文澜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地位. 河北学刊,2001,(5).
208. 秦进才. 胡如雷先生学术贡献管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09. 张旗,赵会可.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学术化与宏观化——兼评《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10. 安瑛. 史学的价值与创新.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3).
211.袁征.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创见——层累造史理论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2001,(3).
212. 骆墨. 《史学新书评(1996~1997)》.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4).
213. 李华瑞. 漆侠先生访谈录. 史学史研究,2001,(3).
214. 张越. 记“纪念白寿彝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座谈会”. 史学史研究,2001,(2).
215.邹兆辰,杨丽珍. 罗荣渠的现代化研究及对当代史学的影响──访林被甸教授.史学月刊,2001,(3).
216. 周祥森. 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 史学月刊,2001,(2).
217.东月.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国际史学家盛会——记“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研讨会.史学理论研究,2001,(4).
218. 梁民愫. 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史学理论研究,2001,(4).
219. 王利红. 形象研究的意义——评鲍绍霖著《文明的憧憬》. 史学理论研究,2001,(3).
220. 戴桂菊. 近十年来的俄罗斯史学. 史学理论研究,2001,(3).
221. 周巩固. 关于中国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2001,(1).
222. 《史学集刊》2001年总目录. 史学集刊,2001,(4).
223. 何平. 作为历史研究本体论范畴的历史进步观及其内涵. 史学集刊,2001,(2).
224. 于卫青. 论波斯帝国的交往性特征. 人文杂志,2001,(6).
225. 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历史研究,2001,(3).
226. 张越. 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教学建制与课程设置. 历史教学,2001,(12).
227. 郭娅.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建设”之作. 江汉论坛,2001,(3).
228.杨雁斌. 世纪之交的史学盛会——“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览.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29. 何兹全.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230.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笔谈. 中州学刊,2000,(1).
231. 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 新长征,2000,(8).
232. 吴江. 考据之学未可废. 炎黄春秋,2000,(10).
233. 白云. 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 学术论坛,2000,(2).
234.毛曦. 走出低谷 ──关于我国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问题的思考.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35. 王彦章. 拨开历史天空的迷雾—心理历史学几组概念厘析. 绥化师专学报,2000,(1).
236.史克祖. 研究外国史学理论,为加强中国历史学科建设服务——访于沛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37. 黄月. 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 历史教学问题,2000,(2).
238.庞卓恒,邓京力. 史学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访庞卓恒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0,(2).
239. 王杰. 中国历史哲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理论前沿,2000,(5).
240. 周文玖. 五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之回顾. 河北学刊,2000,(3).
241. 张文杰.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河北学刊,2000,(3).
242. 张子侠. 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43. 于沛. 新世纪中国世界史研究断想.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44. 吴怀祺. 新世纪史学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45. 张磊. 关于史学的回顾和展望. 广东社会科学,2000,(1).
246. 骆墨.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6).
247. 周一平. 建立计量党史学. 北京党史,2000,(4).
248. 杨俊才. 梁启超的传记理论及其贡献. 北方论丛,2000,(1).
249. 蔡美彪. 通鉴体史书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 中国图书评论,2000,(5).
250. 林甘泉.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0,(4).
251. 易宁. 马克垚先生访谈录. 史学史研究,2000,(2).
252. 邓京力. 向历史学特性的回归──历史认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史学月刊,2000,(6).
253. 邹兆辰,江湄.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发展──访林甘泉研究员. 史学月刊,2000,(1).
254. 周文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学史研究述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55. 王凌. 1999年史学理论方法论论文要目索引. 史学理论研究,2000,(4).
256. 易木. 走向深入的史学理论研究——第1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史学理论研究,2000,(4).
257. 张广智.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4).
258. 赵世瑜.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 史学理论研究,2000,(4).
259. 于沛.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0,(3).
260. 吴莉苇. 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取向——从几部论著看后现代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史学理论研究,2000,(2).
261. 东月. 《史学万象丛书》即将出版. 史学理论研究,2000,(2).
262. 瞿林东. 历史学的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史学理论研究,2000,(2).
263. 何平.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4. 黄敏兰.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5. 王和. 史学研究呼唤理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6. 马宝珠. 总结遗产 创造新篇.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7. 蒋大椿. 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断想.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8. 张芝联.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史学理论研究,2000,(1).
269. 雷戈. 史学理论多元化构想. 社会科学辑刊,2000,(1).
270.李勇.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容的突破——史学理论创新的两个问题. 社会科学辑刊,2000,(1).
271. 张艳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社会科学辑刊,2000,(1).
272. 周文玖. 何炳松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 求是学刊,2000,(4).
273. 王学典. 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 齐鲁学刊,2000,(3).
274. 深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方向.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6).
275. 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历史研究,2000,(5).
276. 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历史研究,2000,(1).
277.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2000,(1).
278. 蒋大椿. 八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四). 历史教学,2000,(9).
279. 蒋大椿. 八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二). 历史教学,2000,(7).
280. 邹兆辰. 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评论问题——访周溯源编审. 江西社会科学,2000,(2).
281. 张连国. 超越中国近代史学范式危机. 江苏社会科学,2000,(2).
282. “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纪要. 近代史研究,2000,(3).
283. 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近代史研究,2000,(1).
284.邓鸿光. 对史学批评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285. 《世界历史》《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世界历史,2000,(3).
286. 齐世荣. 加强队伍建设,是根本大计. 世界历史,2000,(1).
287. 廉慧斌 ,胡晓渊. 历史教学方法拟改建议.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2).
288. 黄绍湘.
让科学理论指导美国史研究——解读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中引录的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规律的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2).
289. 张天社.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发展.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1).
290. 徐畅. 历史发展是多元因素的作用——访茅家琦教授. 探索与争鸣,1999,(5).
291. 雷戈. 理想的史学.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
292. 雷戈. 史学评论与史学解构. 求索,1999,(3).
293. 雷戈. 史学观的理性基础与历史观的理论指导.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94. 徐国利,刘卫.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史学的近现代化. 民主与科学,1999,(2).
295. 尹青. 寒松纵老风标在──黎澍的史学精神. 历史教学问题,1999,(3).
296. 雷戈. 历史的重写与史学史的超越. 晋阳学刊,1999,(4).
297. 孟广林.对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存在问题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298. 吴怀祺. 新中国史学50年. 河北学刊,1999,(5).
299. 李喜所. 国魂与史魂. 河北学刊,1999,(5).
300. 吴怀祺.史学创新与历史研究──关于发展当前史学的思考.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01. 刘华正. 邓小平与中国史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02. 陈支平. 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 东南学术,1999,(4).
303. 李军生.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贡献. 池州师专学报,1999,(4).
304. 邰凤琳.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北京党史,1999,(6).
305. 徐松巍. 中国史研究应有世界的眼光. 北方论丛,1999,(3).
306. 步平. 让历史学与世界接轨. 北方论丛,1999,(3).
307. 方晓珍,孙晓峰. 强化史学研究的五种意识.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08. 瞿林东.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309. 蒋大椿.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310. 史文.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回溯. 学习与探索,1999,(2).
311. 项翔,宋发清,王加丰,李宏图.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上). 学术月刊,1999,(7).
312. 赵兴彬.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得与失. 学术研究,1999,(7).
313. 陈虎. 20年史学的反思及其发展前瞻. 文史哲,1999,(3).
314. 张秀平,罗炳良. 邵晋涵与宋史研究. 文史哲,1999,(2).
315. 宛闻. 《中国史学史教本》即将出版. 史学史研究,1999,(4).
316. 侯云灏.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程. 史学月刊,1999,(2).
317.王培华.在史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读瞿林东著《史学与史学评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18. 王记录. 论华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319. 1998年史学理论方法论论文要目索引. 史学理论研究,1999,(4).
320. 蒋大椿.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领域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1999,(4).
321. 何晓明.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读《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研究,1999,(3).
322. 李建国. 读《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教学,1999,(8).
323. 赵晖. 论毛泽东史学思想及其特点. 江海学刊,1999,(5).
324. 茅家琦. 书评是繁荣史学的有效手段. 近代史研究,1999,(1).
325.祝贺白寿彝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举行.回族研究,1999,(3).
326. 高嵩. 美国史学家维克多·格林教授. 世界历史,1999,(3).
327. 陈启能. 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 世界历史,1999,(3).
328.刘华正. “提高”与“普及”两条腿走路——市场经济大潮下史学的出路.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2).
329.林甘泉. 林甘泉在《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一文中剖析:历史研究中“左”的思想影响.广西地方志,1998,(5).
330. 雷戈. 对世纪末史学反思的再反思(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331.冯景源. 打开特色社会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钥匙──马克思晚年史学方法论研究. 新视野,1998,(6).
332.张宗华,刘夏蓓.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重大影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8,(2).
333.高石钢. 何炳松对中国史学近代化所作的杰出贡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34. 赵兴彬. 史学理论中的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8,(2).
335. 赵兴彬. 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反思.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8,(1).
336. 邵建. 历史是什么——人:文化历史导论.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8,(2).
337.张文生. 《史学概论》的属性及其学习方法.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338. 张广智. 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4).
339. 张岂之. 北大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华夏文化,1998,(2).
340. 曹景文,杨淑婷. 新时期社会史研究崛起原因探析. 贵州文史丛刊,1998,(2).
341. 孙厚生. 关于加强史学概论学科建设改进史学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东疆学刊,1998,(1).
342. 雷戈. 史学与人学.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 8,(1).
343. 李平. 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简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344. 李德芳.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1998,(2).
345. 胡成. 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问题. 文史哲,1998,(3).
346.张广智.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1978~1998).史学史研究,1998,(4).
347. 海涛. 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1).
348. 朱绍侯.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与中国史研究. 史学月刊,1998,(6).
349. 史讯. “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史学月刊,1998,(4).
350. 郭德宏. 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 史学月刊,1998,(2).
351. 张越. 《新史学通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月刊,1998,(1).
352.侃伦.史学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史学理论研究,1998,(4).
353. 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1).
354. 陈新. 史学批评还是历史批评——与雷戈先生商榷. 史学理论研究,1998,(1).
355. 秦颖. 浅析德罗伊生的史学思想. 史林,1998,(3).
356. 赵建群. 当代史学与跨学科研究. 江海学刊,1998,(6).
357. 陈锋. 史学研究与当代社会. 江汉论坛,1998,(8).
358. 张海鹏. 一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近代史研究,1998,(2).
359. 施建雄.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启迪之二.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4).
360. 武吉庆. 反思性历史研究刍议. 张家口师专学报,1997,(2).
361. 孙厚生.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研究.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362. 李曙新. 李达和吕振羽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历史贡献. 文史杂志,1997,(4).
363. 赵兴彬. 研究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浅析历史认识论的教学内容.泰安师专学报,1997,(S1).
364. 王兴华. 略论历史哲学. 泰安师专学报,1997,(1).
365. 卞杏英教授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66. 张文生. 历史比较研究的原则类型与程序析论.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367. 张广智. 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5).
368. 心史.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翦伯赞与中国现代史学. 历史教学问题,1997,(3).
369. 王守正. 再论《史通》的史学比较.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997,(2).
370. 王宇博,唐炎宝. 法国年鉴学派评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371. 刘晗. 应科学地界定历史事实与史学客体. 济宁师专学报,1997,(1).
372. 雷戈. 论历史学的学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373.朱发建,张晶萍. 论何炳松在通史理论上的创新.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374.克尤木·巴吾东. 在庆祝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西域研究,1997,(4).
375. 雷戈. 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理论构想. 学习与探索,1997,(6).
376.张广智. 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读《现代社会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学习与探索,1997,(3).
377. 钟少华. 中国口述史学漫谈. 学术研究,1997,(5).
378. 李松茂. 编写回族史学史的构想. 史学史研究,1997,(4).
379. 赵世瑜.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 史学月刊,1997,(6).
380. 翟林东. 史学寻找自己. 史学月刊,1997,(3).
381. 金计初. 拉美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史学理论研究,1997,(4).
382. 雷戈. 史学批评学论纲. 史学理论研究,1997,(3).
383. 陈其泰. 梁启超在构建近代史学理论体系上的贡献. 史学理论研究,1997,(2).
384. 重视和加强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学如何走向21世纪的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1997,(2).
385. 潘振平. 第二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史学理论研究,1997,(1).
386.姜桂石. 在“法老王国”里的辛勤探索——评刘文鹏教授的《埃及学文集》.史学集刊,1997,(4).
387.冯景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晚年历史学“笔记”研究之七.人文杂志,1997,(4).
388. 赵兴彬. “史学学”的创建及其意义. 齐鲁学刊,1997,(3).
389. 周晓虹. 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历史研究,1997,(3).
390. 李英. 李大钊与《史学要论》. 历史教学,1997,(7).
391. 崔志鹰.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1997年年会综述. 世界历史,1997,(6).
392. 徐再荣. 世界历史所举行首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世界历史,1997,(2).
393. 苏畅. 《苏联史学理论》评介. 东欧中亚研究,1997,(4).
394. 赵兴彬. 历史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泰安师专学报,1996,(4).
395. 王宇博,俞荣生. “计量史学”研究评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1).
396. 邱昌胤. 心理分析法: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397. 梁民愫. 对中国史学研究之历史分期问题的反思.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2).
398. 五、历史学.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6,(5).
399. 陈国荣. 夏先生史学思维初探.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6,(3).
400.一部凝聚理论思维的创新之作──评张静如著《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北京党史,1996,(1).
401. 任吉悌,王豈霞. 博学不穷 笃行不倦──读《金隆德文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402.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6).
403. 童敏. 一部弘扬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力作──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
西域研究,1996,(2).
404. 张艳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学术研究,1996,(2).
405. 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思想战线,1996,(1).
406. 殷永林. 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思想战线,1996,(1).
407. 赵建群. “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透析. 史学月刊,1996,(5).
408.韩昱. 中共党史学理论研究的新突破──读《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史学月刊,1996,(3).
409. 1996年《史学理论研究》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1996,(4).
410. 陈丽菲. 回应现实——《史之心旅》编后感. 史学理论研究,1996,(4).
411. 1995年报刊史学理论论文要目. 史学理论研究,1996,(3).
412. 朱政惠. 探赜索隐,着眼未来——1995年史学理论研究述要. 史学理论研究,1996,(3).
413. 郭春生. 目前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6,(3).
414. 张广智.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2).
415. 何兆武.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史学理论研究,1996,(2).
416. 东月. 云南企业家积极赞助史学理论会议. 史学理论研究,1996,(2).
417.李长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评述——兼与张广智先生商榷.史学理论研究,1996,(1).
418. 东月. 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史学理论研究,1996,(1).
419. 赵兴彬. 论历史学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20. 张广勇. 论美国史学理论取向. 史林,1996,(4).
421. 沈永兴. 第四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世界历史,1996,(1).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工作汇报会纪要.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2).
423.侯且岸.凝聚理论思维的党史学新著──简评《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24. 贾熟村. 增广阅历,充满信心. 安徽史学,1996,(1).
425. 陆方. 治学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 安徽史学,1996,(1).
426. 王家俭. 如何才能成为史家?. 安徽史学,1996,(1).
427. 毛曦. 我国史学发展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唐都学刊,1995,(4).
428. 赵兴彬. “史识”新解. 泰安师专学报,1995,(4).
429. 李璞. 归来的洪堡学者和他的史学研究. 神州学人,1995,(10).
430. 李勇. 他山之石有锐钝──谈史学变革中的引进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1995,(6).
431. 郑剑虹,胡维芳. 试论历史资料的心理学研究.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3).
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贺信. 黑龙江史志,1995,(5).
433.何永林同志在全省国史(地方简史)暨当代黑龙江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龙江史志,1995,(5).
434. 刘兵. 试论科学史研究中的心理史学方法. 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2).
435.李勇. “史学危机”与史学改革开放的紧迫性.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436. 干树德. 郭沫若按照时代要求治史的原则. 郭沫若学刊,1995,(1).
437. 王宗琦. 关于史学的两点意见. 史学史研究,1995,(1).
438. 陈富安. 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 史学月刊,1995,(5).
439. 战继发. 史义与传统史学的经世功能发微. 史学理论研究,1995,(4).
440. 仲伟民,孙竞昊. 新时期以来唯物史观理论研究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1995,(3).
441. 蒋大椿. 史学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深入点. 史学理论研究,1995,(3).
442.
443. 朱政惠. 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1995,(3).
444. 徐浩. 评《外国史学名著评介》. 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45. 丁守和. 评《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 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46.沈固朝. 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47. 李秀虹. 新形势下应重视高校公共历史课教学. 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48. 李杰.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释疑. 史学理论研究,1995,(2).
449. 石玉. 也说历史研究中的伪问题:一个反批评及其它. 史学理论研究,1995,(1).
450. 郑备军. 新经济史学方法论述评. 史学理论研究,1995,(1).
451. 蒋大椿 ,陈启能. 《史学理论大辞典》前言. 史学理论研究,1995,(1).
452. 张博泉. 对中国古史研究与改革的几点构想. 史学集刊,1995,(3).
453. 王方宪. “八五”国家重点书——六卷本《世界史》将于今秋出齐. 历史教学,1995,(4).
454. 仲伟民. 新时期以来史学理论体系研究述评. 江汉论坛,1995,(5).
455. 陈慕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二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1).
456. 倪志福. 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二次理事会贺信.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1).
457. 王守正. 学史断想——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札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994,(1).
458. 王景琇. 从史学危机中看史学的发展.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2).
459. 张书学.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 浙江学刊,1994,(2).
460.朴文一. 关于新时期中国朝鲜族史学界科研方向的几点思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461. 靳艳. 一部颇具特色的史学理论专著. 社科纵横,1994,(2).
462. 江连山. 浅论历史研究的现代化. 绥化师专学报,1994,(4).
463. 毛曦. 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464. 蒋莲华.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历史科学理论的贡献. 历史教学问题,1994,(6).
465. 沈毅.非同凡响的史学批评力作——读赵俊著《<史通>理论体系研究》.历史教学问题,1994,(3).
466. 郑先兴. 王充的史学理论──王充系列研究之一. 南都学坛,1994,(5).
467. 纪念侯外庐教授诞辰90周年暨中国思想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晋阳学刊,1994,(1).
468. 何顺果. 新现代化史观. 读书,1994,(12).
469. 王也扬. 梁启超对史学认识论的探讨. 长白学刊,1994,(2).
470. 刘爽. 俄罗斯历史学现状及趋向评析. 北方论丛,1994,(4).
471. 徐松巍. 八十年代以来史学评论缺失刍议. 北方论丛,1994,(3).
472. 吴怀棋.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8).
473. 霍俊江. 历史科学基本范畴的几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1994,(3).
474.刘修明. 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时代——全国第8届史学理论研讨会学术纪要.学术月刊,1994,(1).
475. 李洪岩. 要懂一点西学. 学术研究,1994,(4).
476.赵吉惠.史学理论研究的新作──评李清凌著《史学理论与方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477. 许殿才. 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座谈会侧记. 史学史研究,1994,(4).
478. 张文建. 学衡派的史学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4,(2).
479.赵吉惠. 史学概论教材与史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兼评李清凌著《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研究,1994,(4).
480. 张芝联. 当代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困惑. 史学理论研究,1994,(4).
481. 段渝. 古史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以巴蜀古史研究为例. 史学理论研究,1994,(4).
482. 1993年史学理论研究论文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1994,(3).
483. 李洪岩. 杨鸿烈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研究,1994,(3).
484. 东月. “中外史学信息交流会”在京举行.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485.沈汉. 构建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尝试——评介朗西曼的《论社会理论》第一卷和第二卷.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486. 冯秀文. 墨西哥史学理论探寻.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487. 何兆武. 评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两百年后的再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488.张艳国.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本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研究之一.
史学理论研究,1994,(2).
489.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4期(总第5-8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1994,(1).
490. 刘为. 为了理性——纪念E.P.汤普森. 史学理论研究,1994,(1).
491. 庞卓恒. 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启示. 历史研究,1994,(2).
492. 王也扬.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 历史教学,1994,(9).
493.侯云灏. 理论工作者贵在有超前意识──读陈启能著《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江汉论坛,1994,(5).
494. 张椿年. 中国史学应走向世界. 世界历史,1994,(5).
495. 于沛. 转型中的历史科学. 世界历史,1994,(5).
496.廖学盛. 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庆祝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 世界历史,1994,(5).
497. 孔圣根.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3).
498. 高鉴国.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简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499.王先明.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 近代史研究,1993,(4).
500.张耕华. 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兼与陈启能先生商榷.史学理论研究,1993,(4).
501.郑礼文. 世纪转换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纪要.
史学理论研究,1993,(4).
502. 赵世瑜. 文化景观学与史学研究的突破. 史学理论研究,1993,(2).
503. 陈启能. 悼念旦公. 史学理论研究,1993,(2).
504. 王正. 克罗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史学理论研究,1993,(1).
505. 孙晓. 当前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3,(1).
506.王先明.论马克思的社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兼论宏观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关系.世界历史,1993,(5).
507.诸大建. 科学革命编史学的若干问题——科学史理论研究之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508. 李荣.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课程的建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509. 汪建武. 试论年鉴学派及其史学模式.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510. 华茗. 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广东社会科学,1993,(6).
511. 张磊. 读史使人明智——我的史学观. 广东社会科学,1993,(4).
512. 洪玉荣. 评《新史学》和我国史学的新格局.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3,(2).
513. 张广勇. 当代美国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史林,1992,(3).
514.一哲.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深化史学理论研究——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1992,(2).
515.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4期(总第1—4期)总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16. 蒋大椿. 开创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17. 黄敏兰. 史学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史学实践.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18. 张志刚. 走向深层 走向世界.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19. 邹兆辰. 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20. 刘家和. 一点看法.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21. 何兆武. 史学理论应该有一个大发展.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22. 努力开创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史学理论研究,1992,(4).
523. 李振宏. 论历史主义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3).
524. 黄德楠. 愿史学在改革大潮中加快前进步伐. 史学理论研究,1992,(3).
525. 舒嘉. 我国计量史学研究的新收获. 史学理论研究,1992,(2).
526. 王汝丰.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繁荣中国近代史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1992,(2).
527. 李学勤. 中国古史研究要多做切实工作. 史学理论研究,1992,(1).
528. 胡纯武. 关于史学方法论的一些浅见. 史学理论研究,1992,(1).
529. 瞿林东. 世纪之交的双重任务. 史学理论研究,1992,(1).
530. 张椿年. 史学理论研究必须面向实际. 史学理论研究,1992,(1).
531. 柴毅龙. 关于马克思的“笔记”和“手稿”问题. 世界历史,1992,(1).
532. 士心. 学术研究四十年——记历史学家田昌五教授. 社会科学家,1992,(1).
533. 张和声. 论汤因比的史学宗旨. 史林,1990,(3).
534. 葛承雍. 理论的活力与中国唐史研究. 学术界,1990,(1).
535. 李勇.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读《中国现代史论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536. 王晴佳. 第四届中国留美历史学会年会侧记. 世界历史,1990,(6).
537. 吴廷嘉. 千古得失寸心知——史学评论与史学之关系. 世界历史,1990,(5).
538. 叶建华. 龚自珍史学理论述评. 浙江社会科学,1990,(6).
539. 彼得·博古斯基,陈星灿. 欧洲考古学的理论趋向. 东南文化,1990,(Z1).
540. 平欲晓. 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新时代. 江西社会科学
五、台湾相关史學概論與史學方法論课程列举参考书目
麥勁生,《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台北:五南,2000)。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台北:巨流,2000)。
楊豫、胡成,《歷史學的思想與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杜維,《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增訂新版)。
李守常,《史學要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于沛主編,《現代史學分支學科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王旭東,《史學理論與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周樑楷等,《史學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1993)。
姜義華,《史學概論》(台北:水牛,1992)。
甲凱,《史學通論》(台北:台灣學生,1985)。
蔣祖怡編著,《史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81)。
王爾敏著,《史學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77)。
周簡文編著,《史學通論》(台北:正中書局,1977)。
陸懋德著,《史學方法大綱》(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
周培智著,《歷史學歷史思想與史學研究法述要》(台北:1973,史學出版社)。
李家祺,《歷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灣商務,1970)。
柳怡徵著,《國史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梁啟超著,
〔唐〕劉知幾,《史通》。
〔清〕章學,《文史通義》。
☆ 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與歷史哲學
杜維,《中國史學史》(二)(台北:三民,1998)。
杜維,《中國史學史》(一)(台北:三民,1993)。
周佳榮,《中國史學名著概說》(台北:唐山,1989)。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 西方史學史、史學理論與歷史哲學
周樑楷,《史學思想與現實意識的辯證─近代英國左派史家的研究》(台北:合志文化,2001)。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 (台北:允晨文化,1998)。
嚴建強、王淵明,《西方歷史哲學:從思辨的到分析的與批判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羅鳳禮主編,《現代西方史學思潮評析》(北京:中央編譯社,1996)。
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蔡石山,《西洋史學史》(台北:茂昌,1996二版)。
張廣智、張廣勇,《現代西方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郭小凌編著,《西方史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何兆武,《歷史與歷史學》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陳勇、羅通秀編著,《西方史學思想導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
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台北:淑馨,1992)。
韓震,《西方歷史哲學導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2)。
史學理論叢書編輯部編,《當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周樑楷,《近代歐洲史家及史學思想》(台北:唐山,1990增訂版)。
劉昶,《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台北:谷風, 1989)。
張廣智,《克麗奧之路—歷史長河中的西方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孫秉瑩,《歐洲近代史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郭聖銘編著,《西方史學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田汝康、金重遠主編,《西洋現代史學流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六、史学概论课程相关网址:
http://202.205.144.107/sxgl/review.htm高等教育出版社史学概论教学资源网
http://202.113.103.194/history/ 天津师范大学史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中央研究院翰典
http://zhjyx.hfjy.net.cn/asp/pat ...f=/Special/Subject/
中教星教育资源库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mulu/cnovel.html亦凡书库
http://www.chiculture.com/ 中国文化研究院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史学连线
http://xys.dxiong.com/ 新雨丝
http://www.wangf.net/ 往复
http://www.**.com/ 国学网
http://www.xiangyata.net/ 象牙塔
http://www.cass.cn/webnew/index.asp 中国社会科学院
http://www.hist.pku.edu.cn/Article_Class.ASP?ClassID=34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http://www.chinathink.net/downxp/documents/200405/310.shtml中国思维网免费图书目录:
历史书籍
转自:zhangminrun.blog.tiany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