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群: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

今天主要讲五个部分的内容:(一)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二)经济强国的标志和目标;(三)世界上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四)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机遇与挑战;(五)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

先讲讲背景。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用历史的宽广眼光,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我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宣示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和担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因此,深入研究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界称之为“中国奇迹”。从五个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据统计,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8.26万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42.5倍(本文数据主要根据我国各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IMF等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得出)。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0年达到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部分省市人均经济总量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 为6094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较为靠后(第87位),但我国广东、江苏、山东东部部分发达省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三市的人均GDP分别为15 069美元、13 967美元和13565美元,已接近或超过一些欧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根据联合国统计,2011年我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

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一个国家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结果。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66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2.5倍,位居世界第二,并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外汇储备位稳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已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底已达到33 116亿美元,这对于我国继续运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支持整个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际风险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特别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走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路子,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过大;目前人均收入仍然偏少、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发达。这些问题说明,我国迈向经济强国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二、经济强国的标志和目标

(一)经济强国的标志

大体说来,经济强国的标志可从以下6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并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步入经济强国的门槛条件之一,是一国的经济总量至少应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6%。据统计,2007年末,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9%,应当说已经迈过最低门槛了。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094美元,按照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标准来衡量(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实现人均收入的明显增加,则是我国迈入经济强国行列的重要任务。

第二,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相当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一个经济强国必然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往往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强国,最主要在于这些国家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具备把这些科研成果与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体制机制。

第三,具有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具备高端化与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并能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是经济强国的基本标志之一。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试图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第四,具有高度的城市化,并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群。城市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世界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的过程就是其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发动机”。此外,经济强国普遍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拉动区域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例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德国的莱茵—鲁尔城市群等世界性大城市群,成为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第五,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本国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能够被国际交易所接受,并成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同时拥有较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和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可称之为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当前,虽然国际货币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但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目前,世界上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进出口贸易用美元计价和结算,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的50%以上以美元为对手货币。

第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拥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要拥有一批跨国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其次,要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世贸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全球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等国家正是利用这些经济组织不断巩固其经济强国的地位。再次,要能够主导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强国分别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区域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组织为维护这些国家的区域经济利益提供了平台。最后,还要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强国的目标

按照以上经济强国的标志,可以用5个综合指标,比较世界上已有经济强国的指标体系与衡量标准,来为中国的经济强国之路设定具体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经济强国的门槛条件。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分别为:21.8%、11.5%、8.3%、4.7%、3.6%。从对比数据可知,经济总量上迈过经济强国门槛的有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四个国家。

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可以通过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数量、发明专利数量、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研发经费这四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据统计,按照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比较,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为第18位。我国近些年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科技创新强国相比还有较远的距离。

服务业所占比重。一般认为,一个具有高端化产业结构的经济强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应在70%左右。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9.7%、71.4%、71.1%、79.8%,中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比仅为43.7%。从服务业产值占比来看我国与经济强国的差距,的确还有相当的距离。应当说,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跨国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城市化率。城市化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美国、日本、德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2.6%、91.7%、74.1%。我国的城镇化率目前仅为52.67%(我国的“城镇化”包括建制镇在内)。这个统计口径包括了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实际上城镇户籍人口也就在35%左右。按照国际衡量标准,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超过70%。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这对于实现经济强国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当然,鉴于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可以不必追求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过高的城市化率。

国际储备货币占比。一个国家的本国货币能被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流通、计价、结算货币,尤其作为储备货币,则无可置疑地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的集中体现。按照一般的衡量标准,一国货币在世界储备货币中占到4%左右,可被认为是一种国际化货币。据IMF的统计,2010年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分别为62%、26%、4%、4%,而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还不到1%。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定价权非常有限,离金融强国支撑的经济强国还有较远的距离。

当然,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内涵还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我们选取的判断经济强国的指标,既充分考虑了体现经济强国的基本内涵,又充分考虑易于计算和便于理解的通行原则。

根据这些标准和指标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可以明确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战略步骤和目标。据中国社科院的报告预测,在2020年这个战略节点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战略步骤和目标可表述为“两步走”: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步,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达到20%左右;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迈入世界前五名国家的行列;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左右;具有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与世界知名品牌;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并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达到4%左右。到那时,我们就可以郑重地向世界人民宣告我国实现建设经济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世界上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

经济强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经济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主导与优势地位的获得,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中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路径。回顾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对于我国抓住“两个一百年”战略发展阶段,胜利实现经济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据专家研究,15世纪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九个国家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或强国(唐晋主编,2006 年版,《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第1 页),美国、日本和德国则是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史,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条件和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背景下,依靠对外殖民扩张之路实现经济崛起已不可复制。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决不能走对外扩张的老路,而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但是,研究总结世界上经济强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还是有必要的。从世界上已成为经济强国的国家发展进程看,大体上说都有以下“七个重视”。

第一,重视抓住发展的机遇。纵观500多年中世界经济强国走过的发展道路与留下的经验教训会发现:每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紧紧地抓住历史与现实赋予的战略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借助地理大发现的巨大历史机遇,广泛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建立起庞大的经济版图,实现了国家的崛起。而其他没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国家,则被抛在了后头。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都意味新的发展机遇。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后起之国,紧紧地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从而实现了经济强国的目标。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处于深刻的调整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掀起人类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浪潮,全球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应高度重视和紧紧抓住这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经济强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唯有依靠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并不断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先导,英国在18世纪掀起了一轮技术发明与创新的浪潮,为英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以爱迪生的发明为先导,美国成为19世纪电气革命和20世纪电子信息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建立了完善的鼓励技术创新与科技发明的体制机制,各种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在全球经济中独占鳌头。日本依靠技术引进及改良创新,建立了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并依靠科技的力量迅速赶超先进国家水平。德国则非常重视基础科研与应用科学创新,正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德国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领域成为具有极强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奠定了基础。

第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无一不是依靠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创建发达的教育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为实现经济崛起提供了重要条件。美国是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强国,美国的高水平大学、高端科研机构的数量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上迅速重建经济,其奥妙之一就是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为实现经济起飞奠定了人才基础。德国在二战之后,依靠政府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使得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迅速得到了发展,为实现经济崛起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四,重视城市化的推进。纵观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是成功之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自由市场经济萌芽于城市的原始形态——城堡之中,崛起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之中。19世纪的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庞大的铁路交通网络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张,186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61.3%,高度城市化为英国实现经济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 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美国,在雄厚的物质条件支撑下,美国着力发展大城市群、合理布局中小城镇,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战后的日本、德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优先发展大城市、引导产业集群与集聚,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重视体制机制的变革。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充分表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变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决定性条件。无论是葡萄牙对航海探险基金机制的创新,还是西班牙对个人产权制度的改革;无论是荷兰对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的创新,还是英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无论是美国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德国对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都有力地证明了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重视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其实质就是海洋强国的发迹史。海洋是连接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血脉和桥梁。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的崛起无一不是依靠海洋上力量的优势,都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都是在重视海洋强权的战略中形成了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确立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18世纪的英国,正是依仗其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击败了荷兰的海上有生力量,并将海洋军事、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这三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日不落帝国”。此后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强国都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先盛于海洋,后盛于世界”。当今的美国更是重视发展航空母舰、潜艇等海洋军事力量,并积极控制海上战略要地和建立海洋战略基地,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紧紧与海洋强国战略捆绑在一起,为巩固其经济强国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重视对外开放的扩大。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崛起。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美国等经济大国崛起的历程可以看出,开放的全球市场和自由贸易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联动,是影响大国崛起的重要外部因素。18世纪的英国通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将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倾销到世界各地。美国利用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利用在国际金融、国际政治中的强势地位,不断巩固其经济强国地位。德国和日本都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并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的治理,不断适应世界市场体系的变化,为国家经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四、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机遇和挑战

综观全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迈向经济强国的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战略机遇

从国际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加。资本、商品、技术、信息和劳务的国际间流动正在加快,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世界经济强国正加快将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更多地从外部获得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进步。同时,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利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从世界发展史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必然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新的科技进步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通过引进、再创新等途径吸收消化发达国家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大幅度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实现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生产力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经济体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对以美元等货币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要求对世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建立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四,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前,虽然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继续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世界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提供着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方面来看:

第一,我国经济具备更大规模发展的实力。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能够抵御国际国内的经济风险、持续扩大经济规模与人均收入水平。

第二,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坚实。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升等等,都为我国迈向经济强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城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我国城镇化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国内消费和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第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内开放政策有效发挥的情况下,我国“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的机遇。不少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资金匮乏,与我国扩大投融资合作的意愿增强,在一些领域对我国放宽了投资的限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正在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已经并正在形成更加适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规则和标准。

第五,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将为经济发展开辟广阔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人民凝聚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无穷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攻坚克难,可以攀登高峰,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二)严峻挑战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之路不会是平坦的,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

从国际上看,有四个方面因素,包括:

第一,世界现有经济强国的制约因素在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秩序红利、格局红利,不愿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会不惜代价试图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反倾销起诉、干涉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等事件频频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日渐加剧,“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论”、“贸易保护主义”等大有抬头的趋势。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到反倾销调查的金额达到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策划和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这个框架协议涉及范围和最终标准都超过以往任何贸易协定。美国还同欧盟谈判签订“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TP)”。这个协定旨在“制定被全世界,特别是还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标准。”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压力。

第二,全球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美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和一系列新的计划与措施;欧盟提出“增强型工业革命”,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工业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重塑和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这些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更加严重,并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各个领域扩散,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日趋严峻。

第三,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有明显好转。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走出困境。同时,一些新兴国家经济体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总体上看,未来全球总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可能要持续一个较长时间。这是我国扩大外需的重要障碍。

第四,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交织显现。近些年来,世界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反映出现有的国际体系不能有效地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近年来,中亚、北非等地区政局动荡不安,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全球生态与环境的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但国民收入分配重大关系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仍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进一步暴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消化产能过剩会产生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矛盾突出,亟待加以解决。

第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偏低,产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但是原创性的发明、关键核心技术不多,中国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我国研发经费比重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不多,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第三,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原油、天然气、矿产品等重要能源资源的供给制约因素在加剧,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与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废水排放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北方大面积雾霾天气频频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第四,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财税体制弊端凸显,税制不合理,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现代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大;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体制出现不少新矛盾;上层建筑中一些环节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和体制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

文章根据党的十八大制定的未来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使我国顺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需要实行以下“七大战略”。

(一)实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未来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中,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不仅是实现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更是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增长。在我们这么样一个人口大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否则就业等社会矛盾就会激化。同时,必须在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靠过渡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十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同时又提出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经济学主要讲费用和效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根本要求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用)。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惜代价、不顾成本,就会忽视质量和效益。必须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改善需求结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三是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四是要把握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扩大经济总量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五是要推动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包括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和强化能源节约使用,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新能源和节约能源资源。

(二)实行优化经济结构战略,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魏礼群: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区域结构。一是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是在十三亿多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抓好的头等大事。二是要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失时机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要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这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培育新的增长源、扩大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注重发挥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工业化,促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加强财税、金融、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三是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特别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各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三)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建设经济强国的核心位置。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二是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一个主要由市场主体决定投资决策的体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三是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四是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要制定一整套财政、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帮助创新者的优惠政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的法治环境,要有一整套严格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四)实行推进城镇化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合理把握城镇化速度、规模、结构、布局和方式。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不能超越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城市群,推动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多元、多极、网络化”国家城镇空间布局。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产业支撑作用。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城市病”。

(五)实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着力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关系到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且关系到我国的国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我国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要更加重视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着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一是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加大海洋资源特别是海底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二是要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要有效管理、控制部分海域,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高海洋军事实力,建设强大的海军,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驾护航。四是开展多方面的国际海洋合作,维护中国国际贸易的海上通道安全,以确保我国海外战略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安全。五是要加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建设,要强化海上维权执法协调机制。通过海洋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实行全面推进改革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推进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创新。一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二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三是特别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支持创新发展,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四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基础。五是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六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生态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总之,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建设经济强国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体制和环境,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是要创新开放模式,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统筹沿海内陆沿边开放,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模式。二是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支持各类大型企业和相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三是要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四是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外资使用结构。五是要通过壮大经济实力和发展资本市场,努力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成为国际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力度,合理利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充分发挥我国一些行业的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七是要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对外援助方式,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步伐。八是要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着力促进跨国经济带建设,推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要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使我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中始终奋力前行,顺利实现建成世界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8977.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辩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黑龙江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东北亚地区人杰地灵,具有尚待开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廉价、素质甚高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很有潜力的购买力市场。东北亚地区许多重要的技术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对

战争强国钻石兵种 汽车大国与汽车强国的战争

大国与强国本来并不冲突,甚至两者之间会有先后顺序之分,比如,中国可在已经实现汽车大国的基础上,再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然而,现实有时候会发生许多不如意的悖论,当我们将最终的目标予以改变的时候,突然发现,汽车大国与汽车强国之间其实

声明:《魏礼群: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为网友燈塔放暎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