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及诞生日
光影理论是构成电影基本原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便开始有人运用简单的光学原理,作光影投射,映显物像。到了宋代,产生了供世人娱乐的灯影戏,深得民众喜爱。后来,法国人将从中国流传进来的灯影技术改制成“法国影灯”,在法国颇为走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灯影戏是电影原理的发现与运用的最早渊源。
一、“视觉滞留原理”与电影放映机的发明
电影原理的真正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了“视觉滞留现象”,并逐渐形成了“视觉滞留理论”。
白天天上下雨,下的其实是水滴。然而,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根根雨丝、雨线,甚至雨帘;在夜幕下按圆圈挥动燃烧的火把,看上去就像有一个火环,眼睛刚闭上时还会有火环闪动的感觉。这就是引起人类兴趣的“视觉残留现象”,即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这一光学现象。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滞留理论”: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过程中的形象时,每一个形象消失后仍将在视网膜上暂时滞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假如一些单独的但又互相关联的形象快速接连地在人们眼前移动经过,那么,由于视觉滞留的作用,大脑就会把这些单独的片断组接成为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流动系列。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就完全可能将前后运动着的有关联的若干形象组接成连贯的活动的画面。1825年,欧洲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运用“视觉滞留原理”制作成的名叫“留影盘”的玩具:在一块圆形硬纸盘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上一只空鸟笼,以硬纸盘直径为轴迅速转动,便产生了一幅鸟被关在鸟笼里,或鸟飞进鸟笼里的景观。
1832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布拉多又发明了“诡盘”的玩具,实为“留影盘”的变种。布拉多从中发现形成连续性动作的最佳速度是每秒钟移动16个影像,从而成为了电影放映所依据的原理。
1834年,一名奥地利将军开始尝试把活动影盘和幻灯组合在一起,制成烛光幻灯投影器,使投影的影像映现出明显连贯的活动。这就是放映机的原始形成。
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在1889年把电影放映机研制推进了一步,他发明了“电影视镜”。这种外形像个大木箱的玩意,有一个五分硬币大小的镜孔,箱内装有首尾相接并绕在小滑轮上的50英尺的胶片,用手摇或开动电机后,胶片就以一定的速度移动,观者通过透镜便可看到被放大的胶片上的活动影戏内容。这种只能供一个人用一只眼睛通过镜孔观看的“电影视镜”,由于爱迪生的短视以及缺少艺术家的眼光,终究未能把它改造成在银幕上放映的供大众一起观看的电影。
二、照相原理的发现与电影摄影机的发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发现了照相的原理:用一个完全不透光的密封暗箱,由人掌握有意识地让光线从一个孔洞穿透进去,就会有影像倒转地复现在对面的壁上。1515年,达·芬奇设计的暗匣开照相术之先河,1822年,终于出现了人类第一张照片《餐桌》。
1851年起,英国人阿歇尔、法国人杜波斯克等人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取得了使单张的静止的照片拍摄变成了“活动照相”的拍摄的成功,即在短时间内,将一组连贯的动作姿态,用逐张拍摄的方法分解性地拍摄出来。它的出现意味着直接拍摄活动形象有了可能。
1878年,移居美国的英国摄影师爱德华·梅勃立奇用24架照相机连续摄影的方法,将奔马飞驰的动态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飞跃,人类的第一个电影镜头就此产生。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摄影机,名叫“摄影枪”。用一架摄影枪取代了多架照相机拍摄的功能,并再现出更为流畅的分解动作。
1888年马莱的同雷诺创造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拍摄了第一部动画片。
差不多同一时期,美国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制作成功赛璐璐软片,从而革新了感光材料。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至此,电影摄影机发明和制作已趋于完成。
三、活动电影机发明与活动电影的诞生
大科学家爱迪生的短视,正好为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执著追求创造了机会。
在法国里昂经营照相器材厂的卢米埃尔兄弟,对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埋首于实验室,反复研究试验,制成一架应用“杭勃罗欧偏心轮”和爱迪生“电影视镜”巧妙结合的连续摄影机,聪明的卢米埃尔兄弟发现,既然这架摄影机可以拍摄“活动照相”,反过来,当然也可以把摄取的“活动照相”放映到银幕上。于是,他们请朋友的制造厂制成一架他们设计的“活动电影机”——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作为放映机,他们成功地解决了在银幕上放映所必须解决的胶片牵引速度均匀稳定的问题。这架“活动电影机”一机多用,三位一体,它能够把影片放映到远距离的白色幕布上,同时供许多人观看,比起“电影视镜”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轻便灵活。卢米埃尔兄弟终于超越了其他一切竞争者,给电影机械的发明打上了句号。活动电影机的发明,标志着电影的呱呱坠地。
当时35毫米的电影胶片的宽度,至今仍作为普通银幕拷贝的标准。同时,当时采用的每秒16格画面的速度,后来也成为整个无声片的标准放映速度。
1895年12月28日晚上,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正式公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电影。在这场名副其实的首映式上,卢米埃尔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十二部影片,其中最有名的和最被人们仿效的两部作品是《火车到站》和《水浇园丁》。
《火车到站》开始是一个空无一人的车站,然后一个搬运工推着行李手车在月台上出现。接着从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黑点,很快地越来越大,不一会儿火车头便占满了整个银幕,向着观众冲来。列车沿着月台停下,许多旅客走近车厢,围着苏格兰披肩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夫人带着两个孩子夹杂在旅客中间。车门打开,旅客上上下下,一对青年男女从摄影机旁走过,男的手拿一根木杖,女的面对摄影机,面有羞色,迟疑了一下,他们一起登上了火车。
当银幕上的火车由远至近,冲着观众而来时,观众顿时惊慌地尖叫起来,他们以为自己真会被冲来的火车压死。这就是说,观众看到的东西已经和摄影机看到的东西融为一体了,摄影机第一次变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同时,它也表明电影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强烈的逼真性,足以使观众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其规定的情境之中。
《水浇园丁》没有《火车到站》在技术上造成的那种惊人效果。然而它的剧情却很成功。故事很简单:一个儿童用脚踩住了一条橡皮水管,花园浇花的园丁发现没有水喷出,以为水管出了毛病,正对着管子口想看个究竟。这时,调皮的儿童把脚挪开,水突然从管子里喷出,溅了园丁一脸……
这一喜剧噱头的采用,让观众不由地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这一最早用影片叙述的成功为以后的电影艺术开辟了道路,同时其中的喜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电影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并为喜剧影片的发展开了先河。
从此,1895年12月28日便被世界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由于电影诞生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在这七种艺术中,电影无疑是幸运的。因为“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不象其他多种艺术的诞生日期已经无法稽考。”(匈亚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