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在高处行走(11)
2014年9月21日(星期日),类乌齐多云;类乌齐县——丁青县
在宾馆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吃了早饭,27元。
昨天到类乌齐时天已擦黑,又下着雨,没来得及看清类乌齐的样子。如今细细打量时,街头的美景却让我们眼前一亮;整座县城被四面群山环抱,山上苍柏葱茏,在浓浓晨雾的遮掩中时隐时现,像羞答答戴着面纱的少女,撩动着人们的心……
昨天从类乌齐寺经过,因为下雨没停车。今天天气好了,打算先去看看类乌齐寺,于是,边赏风景边往回开了29KM去类乌齐镇。
一路行驶在美景当中......
路上不乏建筑、修路施工的地方。
人们曾经无数次在青藏高原行走,感受这片神秘高原的粗犷与细腻,感受这片神圣高原的庄严与静谧。在高原的高原阿里,人们曾经回到青春的狂野;在秀美如歌的林芝,人们可以感受绿色的花卷绵延;在辽阔的羌塘高原,人们能够感受野性的生命欢乐……在西藏昌都类乌齐,一个曾经被无数旅人和影者忽略的地方,我们还能感受什么?
这里没有阿里高原的粗犷,没有羌塘高原的野性,没有林芝的绿树参天与润泽,也没有山南那么厚重与古老的文化遗存……
由于偏离旅游热挤的318线,这片美丽的地方一直鲜为人知。前往类乌齐,感觉像是突然进入了佛祖的后花园。放眼望去,美景之中除了牛羊和森林,便只有行走中的我自己。
我印象中的西藏,总是辽阔、粗犷、雄浑的,而类乌齐却如同高原的另类一般,秀美如画,恬静如诗,是青藏高原的华美所在,是藏东的江南——温婉而浪漫。类乌齐,是川藏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西藏的“小瑞士”;类乌齐,云端上的美丽,高原上的仙境。
类乌齐的山川风貌素有阿尔卑斯风光之类比,类乌齐寺更是名满藏地。
直奔距类乌齐县城29公里外的类乌齐古镇,这个镇曾是茶马古道重镇,不仅古道东西穿过,南北间云南、青海的商人也多在此通行和贸易,现仍为连接藏、滇、青三省的214国道必经地。由于古道废弃、县城南迁,使得该镇多少有些落寞。
类乌齐寺始建于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寺是西藏东北部著名的噶举派寺院,具有藏、汉及尼泊尔结合的建筑风格。查杰玛大殿通常是类乌齐寺的代称,无论外观、内部的形制都与其它各教派的寺院有所不同:方方正正的三层建筑,外墙涂以红、黑、白竖条,酷似一间萨迦派寺院,为此当地文人将之译为“条花殿”,经文解释说,那是三怙主的象征:白色代表观世音,红色代表文殊,黑色代表金刚。
类乌齐寺在藏区有重要影响和特殊的政教地位。相传,元朝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她将自己的一半财产作为该寺的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类乌齐寺第三世法台杰哇坚赞为国师,并赐封册、印信和衣帽;清雍正帝赐封第十三世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御封第二十一世法台衮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爵位。由此可见类乌齐寺在西藏尤其是藏东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如今,寺庙中藏有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的九龙镀金马鞍、格萨尔王部下的宝刀、明清时期的唐卡以及不同时期的佛像、经版等。
类乌齐寺就在G214国道的东侧,远远的将车停在大殿对面的便道上。不知大殿让不让进去,附近也没见到有售票处,只好试探着往里走。对于游客来说,大殿中央那两扇高大的木门背后充满了神秘,神秘的让人有些畏惧。
就在我们往里面走的时候,后面跟来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我问那大一点的男孩这里面是否让进,男孩说他也不清楚。男孩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他我从北京来,孩子回答我的是善意的微笑。
男孩子上五年级了,汉语说得很好,他告诉我,在学校除了学习汉语、藏语,还学数学,希望长大后能去北京上学。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为兄妹俩拍了一张照片,可爱的孩子,愿你梦想成真。
进入大殿木门后,还有一道布门帘;掀开布帘,见没人阻拦,便大胆地走进大殿,两个孩子一直跟在我们后面。
隔着木板窗看到僧人们正在吃饭,每人一小碗稠稠的粥,用舌头舔着吃,吃完粥还把碗舔得很干净。两个值日的小和尚在忙着为大家盛饭;有的僧人面前还放着经书,看来是边吃边读。
值日僧在忙着给大家盛饭.
我们被允许从一个侧门进入经堂,而且也允许拍照;经堂里响着一阵阵诵经的声音。
门口桌子上是朝拜的人送来的粮食.
有当地人来朝拜了.
我远远地看着,没敢轻易上前.出于礼貌,进入大殿后要把帽子摘掉.
查杰玛大殿的最底层是一圈经桶,经桶的外表看上去有些旧;没有了外层耀眼闪光的金碧辉煌,像是将花纹和文字直接刻在了木头做成的转桶上,这反而少了些浮华,让人感到一种低调的庄严。
不少当地藏民在绕着经桶转圈,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经桶,便跟着那些转经筒的人走了一圈。据说围绕大殿转经一圈,相当于念六字箴言10万遍。那些老人们为了记录自己转经的圈数,每转一圈就在经桶旁放上一粒小石子,这一堆堆石子就是一颗颗虔诚向佛的心。
放在经桶旁用来计数的石子
走在转经的人们身边,感受信仰的力量。
大殿门前的狗狗们很享受。
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些僧人们下课休息了,他们三三两两走出经堂,来到大殿前的广场上。离我们停车不远的地方两个僧人蹲在路旁说话,一会儿一个僧人先站起身来,还蹦着双脚轻轻跳了两下,在他刚刚蹲过的地方留下一小片水洼。过了一会儿,另一人也起身离开,依然是留下一小片水洼。我坐在车里整理东西,无意中的发现让我有些诧异,再看大殿前广场上那些蹲着的僧人,才搞明白这宽阔的场地处处都是方便之所,有那红袍子的遮挡,这些人随时都能方便方便,于是,督促老公赶紧开车离开。
今天的计划是到丁青县,从类乌齐开始要走G317川藏北线,经丁青、巴青到那曲,从那曲上G109国道走青藏线到拉萨。
回到类乌齐县城,从这里去丁青县,丁青距此145KM。
加油140元(西藏的加油都是实名制,所有加油人员要登记身份证、驾驶证号及车牌号,所加油品的品号、数量、用途等等,凭加油登记小票加油)。
从类乌齐去拉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G317川藏北线;还有一条是从这里到昌都,然后走G318川藏南线,我们选择了前者(因为在2012年第一次进藏时走的是G318)。
按照指示牌的提示走上G317去丁青的路,第一眼看到这条路时心中不禁一凉:被翻起的土路上到处碎砖瓦砾,还有挖土机正在作业。不过这种路面在进藏的路上常会遇到,而且知道G317正在修路,遇到修路段也不奇怪,所以我们并没有很在意,还是执着的走上了川藏北线——一条充满了艰险的进藏之路。
川藏北线类乌齐到丁青全线修路,大部分路面都被破坏,稍好些的是砂土路。一路上拔山涉水,还下了雨,使得本就难走的路更加泥泞。有些水毁路段只能从水里开过去,混浊的泥水常常令人无法判断深浅,有一处水深的地方险些遭遇误车,每一次涉水都会为司机捏把汗。这段路比2012年时走过的川藏南线还要烂,最平坦的路面车速达不到40KM/h。
类乌齐县到丁青县全县修路,见到多处这样的施工路段。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土质疏松的地方用铁网拦住,在铁网内填入石块,垒起一道防护墙。
这种水毁路段随处可见,常常需要涉水而行。
最好的路面上,车速不足40KM/h。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路上居然遇到一处交通安全限速检查站。
一路上除了见到施工车辆和当地藏民的私家车,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旅游车还真不多,只在半路上见到一辆重庆车牌的车。经过乡镇村庄时,当地人看我们就像看西洋景一样,目光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是啊,这么远的路跑到这里受此折磨,图啥呢?此时连我自己都有些不理解。我在想,这几天走勒巴沟转了神山,转了新寨的千年嘛尼堆,今天又绕着类乌齐寺转了一圈,不能说我们心不诚,可结果怎么还是遇到这种烂路了。不过还算幸运,雨下得不太大,下得时间也不很长,否则真是雪上加霜了。
穿城而过的公路上也是一片狼藉。
当地人像是生活在废墟上。
村口处正在修建的庙宇。
虽然路况很糟糕,看到这样的风景时也会受到鼓舞。
老天总是公平的,考验我们意志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美丽的风景。
但见车窗外,青色的石山直刺蓝天,像康巴汉子承载生活的双肩;山坡上草木丰茂,色彩斑斓;山坡下河水潺潺,滋润着草原,牛羊蠕动间便享受着这份安闲;风中飘动着五彩的经幡。依河而居的藏家屋前,翠绿的草地被石头垒起的院墙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格子,挂满青稞的晒架静静地立在格子里,远远望去,分明就是一幅藏地田园牧歌图。
都说走川藏线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此话不假,路虽难走,但却一路风光无限,让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车来拍几张照片。
走过这座“桥”,需要多大的勇气?
看着导航上的显示,距离丁青县城越来越近了,但剩下的路也越来越难走了。沿河依山,路窄弯多,加之道路坎坷泥泞,山体多有滑坡,此时已无心观景,两眼直直的盯着前方的路。
艰苦的川藏线,不仅考验人的身体素质,更考验人的心理素质。
这条泥泞的烂路从类乌齐一直延续到丁青县城内,就连丁青县派出所、公安局门前也是一片狼藉,所有车辆都在那烂泥塘里挣扎。就这样,145KM的路程走了8.5小时,8个半小时后终于到了丁青县城。
丁青算是比较大的县城,街道纵横交错,楼房林立,看上去也比较繁华。执勤民警推荐我们去了“丁青迎宾馆”,像是四川人开的,有餐厅可以接待婚庆宴会,到这时只剩了一个标间,还是在四楼,宾馆没有电梯,199元/天,不含早餐;宾馆大院门口是110便民服务岗,24小时有人值班。
全天行程203KM。
(未完待续)
半农
2015.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