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 纪念长征精神80周年

从沂蒙精神起源与提出看其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

----纪念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

李锦

内容提要

●今年,是115师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75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也是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追根溯源,这三个时节形成历史纵向座标,汇聚于同一个主题: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为我们认识两者本质与内涵,提供新的契机。

●从沂蒙精神起源看,沂蒙精神是诞生在中国共产党主力部队115师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后形成的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具有传承性特色。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是根本目的。

●从沂蒙精神发展看,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为主体创造的一种精神概念。党政军民,同心同德,水乳交融,是建立政权确立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力量。

●从沂蒙精神提出过程看,是1989年苏东事变后人类社会主义面临巨大挫折的背景,以“开拓奋进、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内容的九间棚精神为基础,以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后来引起党中央与山东省委高度重视在而获得不断丰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葆共产党活力的根本基础。

●从沂蒙精神本质看,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生命线。沂蒙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保持党、人民军队同群众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逻辑关系。

●从沂蒙精神内涵看,“爱党爱军”是党的基础力所在,“开拓奋进”是党的生命力所在,“艰苦创业”是党的战斗力所在,“无私奉献”是党的凝聚力所在。都是是解决党和群众关系这一对矛盾中产生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的核心结构是“政党--群众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是“好换好!”

●从沂蒙精神价值看,“开拓奋进”是回答“党爱人民”的问题,“爱党爱军”是回答“人民爱党”的问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回答“党和人民一起干”的问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

●从沂蒙精神时代使命看,充分弘扬其深厚内涵的时代性、先进性特质,发挥其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实践性、针对性的作用,重在解决党群关系,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让群众相信党,继续“跟共产党走”。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其“源头”上,才能寻找其形成强大生存力、创造力的生命密码。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其核心“价值点”上,才能确定其“撬动历史”的推动力和引领力的“支点”。

今年,是115师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75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也是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追根溯源,这三个节日的巧合为我们提供一个纵向的时代座标,有力揭示同一个主题:沂蒙精神的本质与内涵是群众路线。

沂蒙精神诞生在中国共产党主力部队115师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后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山东党政军和沂蒙人民共同培育的山东精神。从沂蒙精神发展看,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主体创造的一种精神概念。党政军民,同心同德,水乳交融,是建立政权确立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力量。沂蒙精神提出于1989年后苏东事变后人类社会主义面临巨大挫折的背景,是以“开拓奋进、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内容的九间棚精神为基础的概念,先引起临沂地区党组织后来引起党中央与山东省委高度重视并且不断丰富发展。沂蒙精神核心是回答了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精神在沂蒙和山东地区的展现,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延续、发展和升华。

党中央一再告诫我们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在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能否恪守“为民”的根本宗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正是群众路线为核心内容,锻造和铸就了沂蒙精神先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实践品格,使她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跨越地域疆界,成为全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支柱。这是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和一再倡导沂蒙精神的原因所在,也是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的需要。

沂蒙精神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关键时期

沂蒙山既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山脉,国家正式版图上本没有“沂蒙山”这三个字的山脉或地名,它因始于党中央对115师东进“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示而扬名于全国,使它成为一座巍然耸立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山。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到达沂蒙山区之后,山东党、政、军机关,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相继建立;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沂蒙精神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党的精神红色烙印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培育特质,本质上集中展现出与党的伟大精神信仰的先进性、实践性、人民性。从更高的坐标来看,正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精神所体现的崇高信仰的先进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作风,滋养和培育了沂蒙精神,支撑和铸就了沂蒙精神率先垂范、联系群众、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以人为本等思想内涵和内在特质。这些内在特质,具有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反映党的伟大精神、适应党的事业需要、凝聚党的组织力量的先进理论品质。

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省委为什么能在沂蒙山区根据地开辟成功站住了脚根?在生产力低下的沂蒙山区为什么会有这么先进的文化扎根,秘密何在?我们的党和干部来到沂蒙,他们开辟根据地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什么?第一是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代表老百姓利益的新的理想和信念;第二是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这个秩序是代表着老百姓利益的公平合理秩序;这种秩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重建了代表贫苦劳众的利益,使得老百姓唱出《跟着共产党走》的歌声。红色革命文化秩序在济南、青岛这样的大城市,很难这么快就能武装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恰恰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很容易产生红色革命文化秩序,因为红色革命文化秩序受益最大的就是受苦受难的大众。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目睹历史变迁的沂蒙人民,从心底认准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中国革命上。当时的沂蒙山区,流行“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村村都是游击队,山山皆有主力军”。“朝阳官庄彭大娘,参军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四儿一女上战场”,这首当年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的歌曲,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宁愿饿死也要抚养好革命后代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群体,沂蒙精神是千千万万齐鲁儿女用小车、乳汁、小米、布头,用血肉之躯,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从沂蒙山区到胶东沿线,从渤海之滨到冀鲁豫边区,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革命根据地风起云涌。八年抗战,山东的共产党员人数壮大到30余万,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4;歼敌60余万,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歼敌总数的1/3。抗战胜利后,从沂蒙山区到东北的部队构成解放中国的强大力量。数字见证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4000万人口的山东,就有1106万人次的支前大军,100万山东青年参军。

在沂蒙精神建构过程中,沂蒙本土文化支持着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文革命化又不断强化、提升着沂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不是沂蒙本土文化的简单相加,它是红色革命文化和沂蒙本土的文化、齐鲁文化相互建构形成的,相互建构就是你渗透我、我渗透你,最后才形成了现在所说的沂蒙文化。这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完成对沂蒙民众洗礼的过程,也是沂蒙地域文化支持着红色革命文化,使其形成强大根基的过程。红色革命文化不断提升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使沂蒙民众被先进文化所武装,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显示了沂蒙百姓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极高精神境界。  

因此,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沂蒙地区人民群众中的启迪和开掘出来的。

沂蒙精神提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沂蒙精神这一文化概念为什么提出于1989年秋季,出现在苏东事变后,从而为人们迅速接受,走向全国,弄清时代背景,意义重大。

纪念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 纪念长征精神80周年

1989年春夏之交,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多元,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管理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文化严重滑坡。人类社会主义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颠覆,“让社会主义进历史博物馆”,成为一时迅速泛滥的思潮。此时,更需要用崇高信仰重刷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底色,用先进的精神砥砺品质,铸就正气,凝聚力量,从而进一步牢固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更好地凝聚起全党全民族共同信仰的伟大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苏东剧变导致中国社会思想混乱,党群关系紧张,形势极为严峻。共产党人能不能在这个时候撑得住,是摆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道考题。笔者在1989年8月开始住到四面是悬崖峭壁的九间棚村52天,还在老百姓中过了春节。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记者为什么要带着被包在一个小山村住那么多天,为什么“九柱擎天”的调查是影响那么大?因为我就是针对党群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去蹲点调研的,要找到共产党争取群众信任、依靠群众、重新组织群众的路径,用九间棚这根“银针”,来扎中国社会发展疾病的“穴位,意图回答执政党怎么办,向何处去的问题。

经过蹲点调查,我找到这里党和群众关系严重动摇、而又重新建立信任的“大洼风波”案例,挖掘出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化解风波摆脱困境的过程,写出“九个共产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写出“只有先进性,才有凝聚力”的思想评论,同时提出“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提出“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路。在1990年1月向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汇报九间棚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后来又当面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秘书彭清华汇报刘嘉坤事迹。宋平同志看到调查,写信给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说“很受感动”,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在短时间内全国100万干部上山参观。1994年9月10日,胡锦涛同志说,“九间棚这个典型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九间棚成为了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后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典型。沂蒙精神这个概念就是临沂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李祥栋为九间棚通讯配发评论的标题。

对沂蒙精神的具体表述,是一个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1989年10月九间棚精神被概括为“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1989年12月12日,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九间棚通讯时配发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1990年2月2日,姜春云在莒南与王渭田等临沂市领导一起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2001年,有关专家曾经将沂蒙精神扩展为“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24个字。

如今,最常见的是运用了2004年7月沂蒙精神第三次研讨会的提法,这是临沂市委1997年提出在2001年被改变后,李群去北京征求姜春云、迟浩田等老同志的意见后重新恢复的,也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九间棚与沂蒙精神的提出,与历史上沂蒙精神的形成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处于极其重要、极其困难的时期,然而此时思想指向更为明确。在党群关系趋于紧张,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重动摇之时,九间棚与沂蒙精神是以九柱擎天之力扭转乾坤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根本上反映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追求,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笔者写出沂蒙精神的第一次研讨会上的论文标题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所在”,副标题是“对九间棚的大洼风波的理论思考”,有着极其鲜明的理论指向,就是针对“政党--群众”这一矛盾主体,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共产党才能永葆生命力。沂蒙精神概念从一开始提出,便是带着维护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重任来到这个世界的,是带着坚持群众路线的意旨来到这个世界的。

沂蒙精神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其真正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共同信仰的先进思想内涵。后来姜春云同志在1990年2月充分考虑到苏东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军队威信被动摇的现实,在敲定概念时强化了“立场坚定,爱党爱军”的内容,更加弘扬和发挥这种精神在苏东事变后那个特定时期的现实作用。显然,,沂蒙精神的形成及以后的提炼、总结、概括和升华,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长期的动态过程。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沂蒙地域群众精神互动互生

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沂蒙山区的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过程,这就使得研究者对沂蒙精神的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的流向,一种解释侧重于沂蒙地域的人民群众精神,一种解释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政党与群众”是沂蒙精神的结构中心,这可以破解种种分歧,找到百川归海的理论途径。

显然,发源于沂蒙革命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虽然具有地域特色,但它绝不是一种封闭的、单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它虽然是一种历史传统的延续和积淀,但本质上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一样具有共同信仰的力量“支点”,与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力量之源一脉相承,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映照、相互融通,这也是它们的共同价值点。它缘起于沂蒙革命老区,却能在全省全国各地传承散播,开花结果,逐步成为具有浓郁山东色彩和鲜明开放性特征的最广大的先进性群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沂蒙精神不能等同于临沂精神,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山东精神的核心与代表,成为全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市委领导到济南征求意见,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在2004年春天向临沂市委领导李群、丁凤云等建议,一是把沂蒙精神展览办到北京去,把影响扩大到全国去,争取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沂蒙精神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山东精神,争取山东省委的认可与支持。这一愿望前一部分不久便得到实现,后一部分则仍在实现过程中。

我们对沂蒙精神的内容是从结构、地理、历史与内容的四度空间来认识的。临沂地区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更多地、更集中地体现为爱党爱军和无私奉献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更多地体现为艰苦奋斗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则体现为开拓进取内容。而笔者则认为沂蒙精神的起于115师开辟根据地的举动,把开拓进取看成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根本动因,是一个起始点;群众路线,是沂蒙精神的本质内容。本质结构是“政党---群众”关系。 

从空间纬度看,临沂有的同志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解放区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从最核心的地方不断向外拓展,然后影响到全山东,向影响全国的方向前进。当然,沂蒙精神对于整个山东的工作,产生了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感召作用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山东从学习九间棚这个典型起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热潮,使沂蒙精神这朵灿烂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而外地的研究者则认为,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外部进入,是与延安精神同时存在的一种革命精神,是由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根据地12年,沂蒙山区根据地11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最长又同时并存的两个根据地。因九间棚精神而起的沂蒙精神概念,更有时代特征,更有现实意义。

再从沂蒙精神形成主体看,当地研究者不少认为这是临沂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这是沂蒙精神与其它革命精神的主要区别。而外地研究者则认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群众在沂蒙山区共同形成的一种精神,其主体是沂蒙根据地的军民。留田突围、大青山反扫荡和以后的孟良崮战役等,这些闻名的传奇与悲壮的战斗,是沂蒙山根据地永存的丰碑。并不是一座山的沂蒙山,却因人民解放军的四支主力部队中的两支部队而巍然耸立,成为一座精神高山。而沂蒙山根据地的“红嫂”、“沂蒙六姐妹”、“担架人桥”、“陈毅担架队”等典型案例几乎都是在这些战役中产生的,形成这些战役的另一面。这些军事战役与群众支援军队的案例是一场战争的两个战场,其精神形成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两个方面。

从内容上分析,“爱党爱军”与“开拓奋进”放在沂蒙精神的句首,是党群关系互动的生动体现。这需要从时代特征、精神本源、社会背景与逻辑关系的四个维度上理解。从时代特征看,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沂蒙精神发展的动力。从沂蒙精神形成本源看,八路军115师开辟沂蒙根据地,一是“开辟”,二是“新的群众根据地”,便是“开拓奋进”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做的则是重新认识,是理论的回归。从临沂发展背景看,创业文化作为思想观念,建立在沂蒙山区地理环境、经济、历史传统等基础上,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物。近些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对于已经崛起的“大临沂、新临沂”的意义是不言自喻的。从逻辑关系看,先有开拓创新的伟大事业吸引人民群众,才可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军的感情,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爱党爱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群众、敬重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的回报与精神反馈。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是“好换好!”首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然后才有人民群众“最后一口干粮做军粮、最后点布匹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郎上战场”。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沂蒙地域的群众精神的互动与发展,这是沂蒙精神形成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离不开民族地域精神,民族地域精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民族地域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精神主体。这种两个离不开,汇聚于人民群众,这是笔者的基本看法。根据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和培育的观点,可以这样认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同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要求每一具体的革命精神要重新回归到群众精神的洪流中去。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同民族精神继续更深刻的结合,才能继续产生新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我们认识沂蒙精神时代使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沂蒙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精髓

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伟大实践,可以发现沂蒙精神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精神核心价值的伟大力量。沂蒙精神的形成与提出,能够拥有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实践作用和凝聚亿万群众的强大力量。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附着在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上,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精髓。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党群之间血肉相连、水乳交融、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力所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浴血奋战,为老区人民争取生存权、发展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老区人民向贫穷落后开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前景激发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极大热情,坚定了他们义无反顾跟党走的决心。沂蒙和山东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政与执政基础。

“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创新、变革图强的先进思想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所在。正是这种秉性,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开辟根据地,使沂蒙儿女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临沂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山东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这是争取群众信任,组织群众,与群众一起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动力。

“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沂蒙人民的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了沂蒙人民把革命建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沂蒙山区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在厉家寨、九间棚、沈泉庄这些典型身上显得极为突出。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所在。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山区人民群众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从沂蒙精神的普遍性看,它的本质特征具有革命传承性特色。通过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与西柏坡精神这五种革命精神的深入阅读和审视,可以认定这五种革命精神的释义、形成、渊源、科学内涵、时代特征以及现实意义,它们是相近的,其内在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每一个前者都是后者的孕育和准备,每一个后者都是前者的成熟和必然。本质上,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一大”与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确立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可以视为重要源头之一。

从沂蒙精神的特殊性看,沂蒙精神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具有群众主体作用的一面。把井冈山等革命精神延伸到人民群众中,是继承,是一种发展,是一种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长时间的反映。我们要高度重视沂蒙精神的人民群众精神的一面,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懈奋斗。我们党完成的“三件大事”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地依靠群众,从群众期待中获得力量,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发展获得最为强大的力量源泉。

从沂蒙精神的理论性看,我们不应当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主义的第一来源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沂蒙精神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形象地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刻显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线的宝贵经验。这种理论基础是不可动摇、不可更改的。

从沂蒙精神的现实性看,当前倡导弘扬沂蒙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政党与群众”是沂蒙精神的结构中心,正在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构中心也是“政党与群众”关系问题。“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为民务实清廉,是时代和实践、党性和民心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沂蒙精神教育就是群众路线教育,我们应当学习沂蒙精神,宣传沂蒙精神,研究沂蒙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动党的建设。

以上这些,是我们认定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内涵是相通的,也是我们对沂蒙精神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思考。

在1989年的特定时期,提出与宣传沂蒙精神,这件事已经过去25年了。在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到来的时候前,我写一本名为《蹲点》的书,去中南海向姜春云同志汇报书中写到九间棚与沂蒙精神的挖掘与提炼过程。姜春云同志说,挖掘与提炼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的过程,也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当时把“爱党爱军”放在前面,体现了党群之间血肉相连、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关系,本质上是强调群众路线。这显然与当时的背景有关,从深层次看是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爱党爱军”与“开拓奋进”是相辅相成的。他欣然为我题写书名。当年主持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总结的临沂老书记王渭田看过书后也从电话中交流,认为沂蒙精神不会过时,是因为沂蒙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群众路线,解决的是党群关系,现在仍然有用。

沂蒙精神是革命精神,也是建设精神、改革精神,归根到底是群众精神;沂蒙精神是群众创造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是理论与新闻战线参与总结的,归根到底来自群众;沂蒙精神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将来,因为其核心内容是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法宝;沂蒙精神属于沂蒙和山东人民,也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属于改革创新的伟大时代。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0455.html

更多阅读

平江一中高111班毕业25周年同学聚会 平江一中贴吧

平江一中高111班毕业25周年同学聚会——策划:叁川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一、主题:《岁月如歌》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转眼间平江一中高111班的同学毕业已经25周年了。2014年7月12日,高111班的75位同学相聚于平江母校,时隔25年的重逢,成了人生的

声明:《纪念沂蒙精神提出25周年 纪念长征精神80周年》为网友十年磨一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