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导游词组图 清东陵被盗案告破

唐毅斌/特编

编者按:近日,河北省遵化市旅游局王局长赠送一本遵化旅游《导游词》,恳切希望借凤凰博报一席之地将遵化的山水风光介绍给大家。盛情难却之下,今日先将位居篇首的清东陵导游词抄录于此,并从网上找来几张图片,希望收到图文并茂之效。

这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图片与清东陵原貌几乎无差异。毕竟,清东陵所在地区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特别说一句:希望更多的朋友到遵化来,游览清东陵,游览遵化更多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旅游词如下: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皇家风水宝地清东陵参观游览:

我是导游员XXX,接下来将由我为大家介绍清东陵的历史、建筑以及这里埋葬的历史人物和有关传说,希望大家在清东陵能够感受皇家山水福祉,并给大家带来好运和快乐!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2008年,清东陵景区被北京市奥组委确定为唯一的一处京外景点,成功地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奥运宾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翠,山秀石奇,气象万千。当时,“后龙”禁地派重兵驻守,负责安全保卫。“前圈”是陵寝分布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水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一座座陵寝依山面野,井然布列在这80平方公里的盆地之内,其间苍松翠柏、楼殿亭阁、门坊城垣、桥柱碑雕,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浃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共建有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寝和一座公主园寝。全部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座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孝陵神道

孝陵神道长达5600多米、宽12米、用砖石铺成。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宝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由于其他各陵的神道都与孝陵神道相连,所以孝陵神道也称为清东陵的主神道。

孝陵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是进入清东陵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是全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石牌坊虽然历经了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但依然岿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石牌坊南有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西对峙,形成陵区的天然门户,被称为“龙门口”,常年水流不断,当年皇帝来谒陵要临时搭建浮桥通行。“龙门跃鲤”历来被誉为东陵八景之一。正南方的这作山峰因为它的形状象汉字的金字,所以叫金星山,此山在清东陵的风水中,是清东陵的前朝山。

大红门

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它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式建筑,是整个清东陵内等级最高的建筑。

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大红门前左右各设一座下马牌,上面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有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须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

具服殿

大红门北侧路东的这座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方便的地方。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

神功圣德碑亭

再往北,迎面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

大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通高约33米,每面檐墙面阔25米多。每面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楼内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形似海龟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其中一子,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

孝陵的功德碑,高6.72米,宽2.17米,厚0.73米,屃头刻6条蛟龙,碑额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满文在右(西),汉字在左(东)。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叫神功圣德碑。按明、清制度,大碑楼要在先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孝陵大碑楼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碑文由康熙皇帝撰写。这篇碑文长达1700多字。在大碑楼外周围是砖墁地,俗称海墁。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亦称擎天柱。大碑楼在四根华表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恢宏。

据传,清朝皇室家法规定:凡后世皇帝有失国土尺寸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可是,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对此只字不提,却以自谦的口吻说自己治理国家的功绩不能和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提并论,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所以自道光以后,清代的皇帝陵前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成为定制。

石像生

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天然形成的影壁山,为清东陵的案山。过了影壁山就是孝陵的石象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据说,在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吓得望风而逃。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清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一对,狻猊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征服天下,朝气蓬勃,不可战胜的气势。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使神道圣洁、庄严、肃穆,气势非凡。

清东陵的风水和选址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清东陵到底有什么好风水呢。我们先看一下前方特别尖的这座山,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金星山。它是清东陵的朝山,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前方特别平坦的山叫影壁山,也称案山,相等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北方向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山峰叫昌瑞山,是清东陵的后靠山,相等于皇帝所坐的龙椅,这三座山天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西侧的山峰叫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侧的山峰叫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这两列山峰如同两列文武大臣侍立两侧。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如同天子临朝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陵区的东侧有一条马兰河,西侧有一条西大河,这两条河似两条玉带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清代诗人张从孔曾作诗一首:万载隆兴地,双峰锁口齐。金星高拱北,玉水曲流西,鸟语崖间树,鱼游石畔溪,举头陵上望,常有彩云栖。

那么,清东陵的陵址到底是谁选定的呢?据史料记载,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后又经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

顺治八年(1652)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来到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上,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于是从身上取下佩韘,向下一扔,对侍卫们说:“韘落处定为穴”,后来,清王朝在这里建造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龙凤门

石像生以北的这座建筑叫龙凤门。龙和凤分别是皇帝、皇后的化身。据说龙凤门是按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皇后之灵经过此门即可进入天堂。龙凤门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由三门六柱和四段琉璃墙组成,龙凤门是横向建筑,而石像生则为纵向建筑,与石象生形成纵横交错之势,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当人们从南面进入石像生范围时,由于龙凤门横置石像生北端,顿时会使视线收拢住,目光集中在石像生上,从而突出了石像生形象。

孝陵的石桥

穿过龙凤门,沿神道北行,依次有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和三路三孔拱桥。这些桥座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敲击这些桥的石栏杆,会发出像打击钟磬般的悦耳之声,或清脆悠扬,或低沉雄浑。因为这些声音与我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似,故称之为“五音桥”。其中以七孔桥和五孔桥最为著名。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拱桥北面就是神道碑亭。因其建筑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一样,只是体量收小,故又称为小碑楼。楼内巨大的赑屃背上驮着一统高5.1米、宽1.77米、厚0.71米的石碑。碑额题“大清”两字,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

东西朝房

东西朝房在神道碑亭以北,神道两侧相向而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前廊,黄色琉璃瓦顶。皇陵祭祀需要大量祭品,主要分膳品桌和饽饽桌两大类。东朝房是内务府差役制作膳品、熬制奶茶的所在,所以东朝房又叫茶膳房。西朝房是内务府差役们制备饽饽供品的地方,所以西朝房又叫饽饽房,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东西值班房

在东西朝房北,宫门的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布瓦卷棚顶的小房子,面阔各三间,进深一间,两房相向对称而建。这两座小房子就是值班房,也叫守护班房。护陵值班的八旗官兵驻守在这里,昼夜看护陵寝。

隆恩门

隆恩门俗称宫门,是陵院的唯一门户,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盖顶。有三个门,中门上方的斗匾上题“隆恩门”三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故称君门。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故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

焚帛炉

焚帛炉也叫燎炉,位于前院南部,东西相向而建。燎炉采用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螭吻、垂兽、跑兽、仙人、斗拱、椽飞、隔扇一应俱全,完全是琉璃件构筑而成。前面有一个炉口,炉座为须弥座形。炉体内部四壁及顶部均为铁板,顶部有出烟孔,下面有出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精巧秀致。每当大祭日,五色纸及金银锞等在此炉内焚化。

东西配殿

燎炉北面就是东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一步,黄色琉璃瓦盖顶。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制帛的地方。每当大祭前,先把祝版和制帛存放于此,届时取出使用。东配殿还是临时供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便把帝、后神牌移放到东配殿临时供奉。竣工后,再将神牌移回原处。皇帝谒陵时,有时临时到东配殿内休息。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皇帝、皇后忌辰大祭之日,则有13名喇嘛在此殿内念经。

隆恩殿

隆恩殿俗称大殿,也称享殿。是供奉死者神牌,举行祭礼活动的场所。重檐歇山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色琉璃瓦盖顶。殿内设暖阁三间,中暖阁内供奉顺治皇帝和孝康章皇后的神牌。西暖阁内供放孝献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内陈设孝陵陵图和后宝山所产灵芝等物。殿前面为月台,上面陈设铜鼎式香炉一对、铜鹤、铜鹿各一对。大殿及月台环以青白石栏杆。隆恩殿是陵寝地面上最主要的建筑,大祭礼在此殿内举行。

陵寝门

陵寝门叫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位于隆恩殿后面,是后院的门户。它有三个独立的门口,均为单檐歇山顶,中门较大。其神门、君门和臣门一如隆恩门。每门前各有一座月台,月台前有石踏跺。中门门跺上身装饰琉璃料中心花和岔角花,下边是石须弥座。两侧的门则无琉璃花和须弥座。

二柱门

穿过陵寝门,迎面正中神道上就是二柱门。此门为礼制性建筑,由两根石柱和一个门楼组成。只有皇帝陵才可以建二柱门。从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二柱门被裁撤不建。

石五供

石五供由五供和祭台组成。五供即一座香炉、二个烛台、二个花瓶共5件器物。祭台是长方形须弥座,通体雕刻莲花以及各种吉祥图案。五供和祭台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香炉不能烧香,花瓶上的花和烛台上的蜡烛均为石质,没有实用价值,只起到一种象征作用。只有帝、后陵才设石五供,清代妃园寝则无石五供之设。

方城、明楼

方城位于石五供以北,宝城之南,是一座用砖砌成的城台式建筑,台面为正方形。台面的东、西、南三面砌雉堞,北面砌宇墙。城身东、西、南三面用澄浆砖干摆,底座为石须弥座。下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隧道,两扇巨大的木门上分别钉着81颗铜门钉。

清东陵导游词[组图] 清东陵被盗案告破
明楼建在方城台面正中,碑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面檐墙各辟一个券门。楼内正中有石碑一统,因碑身涂以朱砂,故俗称朱砂碑。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明楼是全陵最高的建筑。

哑巴院

哑巴院是方城和宝城之间的半封闭式小院。北面月牙墙正中的琉璃壁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转向马道,从此可达明楼、宝顶。传说建陵时,为了保密,传说所用匠夫皆为哑巴,以防泄密。只有皇帝陵有哑巴院。

宝顶

宝顶,就是坟头。孝陵宝顶为长圆形,其他陵寝宝顶多为圆形。宝顶在地宫上面,高高隆起,用三合土(黄土、白灰和砂子)夯筑而成。

宝城

宝城就是围护宝顶的马蹄形城墙。外面澄浆砖干摆。城面外侧做雉堞,内侧砌宇墙,之间是马道。宝城东、西两侧各设挑头沟嘴二个,伸出墙外,以排出马道上的雨水。

地宫

地宫也称玄宫,俗称地下宫殿。清制,皇帝陵地宫结构为九券四门,石门上浮雕八大菩萨。地宫的最后一券为金券,内有宝床,宝床上为3坛骨灰。顺治帝居中,左为孝康皇后,右为孝献皇后。

神厨库

神厨库位于东朝房后偏南,小碑楼以东,由神厨、南北神库、省牲亭组成,环以红色院墙,西面有一门。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神厨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做肉类祭品的地方。南、北神库是存放物品、材料的库房,也是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省牲亭为亭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显三间,内设锅灶、缸座、水池,是杀牛宰羊之所。神厨库所有建筑及围墙顶均覆以黄色琉璃瓦。

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墓主人顺治皇帝6岁登基,在位18年,终年24岁,是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的皇帝。顺治帝1661年死于天花,火化后葬入孝陵,地宫中还葬有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顺治皇帝火化入葬,这是葬在关内的清朝皇帝中仅有的,究其原因,一是顺治好佛,这位法号“行痴”的皇帝选择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圆寂”后火化;二是遵循满族关外习俗,满族原为游牧民族,亲人死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火化后把骨灰带在身边,皇帝崩后火化并不为讳。

孝陵是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寝

在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8年时间里,清东陵遭到了多次盗掘洗劫,不仅帝、后、妃陵寝均遭劫难,就是那些陪葬墓也无一幸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东陵的主陵、规模最大的孝陵在38年兵荒马乱、盗陵成风的岁月里,竟奇迹般地幸免盗掘,地宫至今安然无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野史和东陵地区盛传孝陵是空的,地宫里没有葬人。为什么是空的呢?因为传说顺治皇帝自爱子荣亲王、宠妃董鄂氏死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连皇帝也不想当了,弃天下如敝履,遁入五台山当和尚去了。康熙皇帝后来曾几次去五台山访父、认父。既然地宫是空的,没有葬人,当然也就没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随葬地宫。盗匪自然就不去盗掘了。

二是顺治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均死后火化,地宫里只有三个骨灰坛子。随葬珍宝是放在棺内的,既然没有棺椁,自然也就无法存放珍宝。没有珍宝,自然也就绝了盗掘之念。

三是顺治皇帝平素节俭,反对厚葬。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宫里没有随葬珍宝,盗陵也是徒劳无益的。对孝陵地宫存有觊觎之心的人也就丧失了盗陵的信心。

康熙大帝的景陵

康熙大帝的陵寝在孝陵东面,称景陵。康熙大帝名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他平定三藩叛乱;1683年收复台湾, 1689年又派兵驱逐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并与之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两国东段边界;将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正式归入清朝行政管辖;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派兵入藏,稳定西藏秩序。他一生励精图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整统一,稳定了清朝的统治,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一生显赫的文治武功都以满、汉两种文字记录在圣德神功碑上,因为康熙后人认为他功德隆盛,太多了,故立双碑。碑文是嗣皇帝雍正亲自撰写。清朝皇帝陵前立双碑自景陵始。康熙帝的景陵位于顺治皇帝孝陵以东1公里处,陵园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主体建筑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这里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景物天成,是风水阴宅中的一处“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孝诚、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六个人就落葬于此。

虽然封建社会有皇帝登基就开始建陵的说法,但康熙皇帝登基时年方8岁,即位十几年一直没有给自己选建陵寝,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中宫皇后赫舍里氏因为生子难产死在了大内的坤宁宫,于是康熙皇帝按照传统的子随父葬的做法,派人在昌瑞山孝陵附近选好了万年吉地,好先让皇后入土为安。

当时,大清王朝正爆发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康熙帝特意对建陵事宜做出安排,上谕中说:“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从景陵诞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孝诚皇后意外离世,建造景陵很可能要向后推延。

康熙帝景陵是清东陵内继顺治皇帝孝陵后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清王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景陵满语译作安巴灵武。“景”字在典籍中有多种解释,“光有令绪曰景,耆意大图曰景,明照旁周曰景,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

景陵在清朝陵寝制度方面也有许多开创性的做法:

1、圣德神功碑亭立双碑

打破惯例,将康熙死后庙号称祖。古人是最重死后谥号的,做为帝王,身后的庙号、谥号就是对他一生功过的最终评价,所谓盖棺定论。按照封建世统的规定,康熙帝庙号本应称宗。雍正皇帝却说其父 “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兼开创”,遂钦定庙号曰“圣祖”。

陵寝内的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是彰扬墓主人功德的神圣地方。康熙大帝的陵寝功德碑文长达四千三百多字。康熙皇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享年69岁,死亡地点是京西畅春园。景陵大碑楼位于陵寝最南端,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在立碑之初,雍正皇帝认为父亲“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降诏建两座功德碑,一刻清文,一刻汉字。满、汉合璧,独特的双碑规制成为中国帝陵中的空前之作。

2、丧葬改革

在丧葬方面,景陵首开清朝皇帝陵中先葬皇后的先河。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清王朝为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谥号孝诚皇后——注)、孝昭皇后(康熙十七年薨)举行了奉安大典,而真正的陵墓主人康熙皇帝是在42年后才长眠这里的。这一点在康熙以前的几位帝王中是没有的。第二,也是从这两位皇后开始,清朝皇室中彻底摒弃了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习俗,改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大家知道,满族在早期是一个游牧民族,以渔猎为生,常年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这种生活习惯使满族先人形成了人死火化的风俗。用乾隆皇帝的话讲,就是对尸体弃之不忍,于是火化后将骨灰随身携带,方便祭奠。火化的习俗在康熙朝以前的皇室中也一直沿用,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福临都是火化后入葬的。直到康熙的孝诚、孝昭两位皇后死后,才改变了这个传统。

3、景陵神道碑、明楼硃砂碑和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外的三方斗匾均为雍正皇帝御笔亲书。

4、景陵石像生:孙皇帝的馈赠

景陵有5对石像生,即文臣、武将、马、象、狮子各1对,均为立像。景陵石像生是孙皇帝乾隆给补建的,不仅如此,即清西陵中雍正皇帝泰陵的5对石像生也是乾隆的手笔。

那么,乾隆皇帝不遗余力给祖、父陵添建石像生的用意何在呢?原来,乾隆皇帝本人非常看重自己的陵园有无石像生。但景陵、泰陵在建陵之初均未设置,乾隆帝于是想出了一个捆绑式的办法,即先把祖、父的陵园补添上石像生,然后,自己陵园内自然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添上了。

5、景陵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火灾

第一次,景陵隆恩殿火灾。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早上六点左右,当时仅将殿内供奉的六块神牌抢出,其余均付之一炬。关于景陵隆恩殿的这场火灾有两个传说:一是,相传有一个江洋大盗深夜潜入景陵隆恩殿行窃珍宝,在大殿天花板上隐身,在用供案上的蜡烛照明时,不慎失火,仓惶而逃。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陵寝中的官员们拉帮结派,互相倾轧,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其中一伙就故意纵火烧了景陵隆恩殿,栽赃陷害对方,想来个借刀杀人。总之,到今天,那场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令人惊心动魄的大火还是个不解之谜。

第二次,棺椁喷火。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投降,至9月,当地人张某纠集了300多人盗掘景陵。据肇事者后来回忆,盗匪们劈棺时,突然从一口棺中喷出火来,还当场烧伤了三个人。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吓退这帮利欲熏心的盗墓人,景陵依然难逃厄运。

第三次火灾,景陵大碑楼火灾。这场火灾发生在1952年7月14日,系雷击起火。当时东陵地区大雨滂沱。景陵大碑楼不幸被雷电击中,虽然附近群众赶来全力施救,仍然无济于事。景陵大碑楼被彻底烧毁。这场火灾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至1952年年底,正式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也就是现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前身,开始对清东陵进行有效地管理。1995——1996年,景陵被修葺一新,正式对世人开放。

乾隆皇帝的裕陵

在孝陵西侧,是乾隆皇帝的陵寝,称裕陵。裕陵建筑质量堪称清东陵之冠。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帝,25岁即位,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掌权63年零4个月,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裕陵自乾隆八年兴建,历时9年,当时正值大清鼎盛时期,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所以裕陵的修建极其奢华。建陵时遍选天下美料,广招四海精工。陵寝木料选自川、广、云、贵特有的楠木、杉木,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城砖烧自山东临清 ,金砖制于江苏苏州,就连修陵时使用的土,也是选用陵外纯质细腻、颜色纯正的“客土”。

最初,乾隆皇帝想子随父葬,在他的父皇雍正皇帝的泰陵附近选一块自己的万年吉地。但是。后来他想到,如果后代子孙都效仿自己子随父葬,用乾隆皇帝的话来说,就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了。于是,乾隆皇帝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如果父亲葬在西陵,那么儿子就要葬在东陵,也就是昭穆相葬制度。乾隆皇帝以身作则,命人在清东陵的胜水峪为自己选了一处万年吉地,也就是咱们现在所看到的裕陵。虽然这一制度没有被后代皇帝很好的执行,但却为东西两大陵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裕陵的建筑工艺精美无比,陵前重檐九脊的圣德神功碑楼,内有功德碑两统,高6米多,碑文用汉满两种文字刻写,系嘉庆皇帝御制碑文,由乾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书法家永瑆书写,价值极高。裕陵石像生有8对,文臣、武将、马、麒麟、象、骆驼、狻猊、狮子各一对,其规模仅次于孝陵,比其父亲的泰陵,祖父的景陵还多3对。

裕陵地宫在清陵中最豪华、最有代表性。裕陵地宫满雕经文、佛像,而且雕刻技艺精湛,耗工时达3年多。裕陵地宫由9券4门组成。9券分别是墓道券、闪当券、罩门券、3个门洞券、明堂券、穿堂券和金券,从墓道券算起地宫进深54米,落空面积372平方米,地宫平面成“主”字形。地宫共有4道石门,除第4道石门无门楼外,每座石门门楼都是仿木结构形式,用整块石料雕成,有瓦垄、脊吻、走兽。脊上月光石雕有佛像、执壶、孔雀翎、海螺、法杵等吉祥物。石门两边的门对上雕刻梵文咒语和花瓶,门对下边是须弥座,上刻法轮等图案。四道石门,共8个门,每扇石门上都有一尊生动的菩萨立像,共8尊,每位菩萨身高1.5米,个个眉清目秀,头梳高髻,头戴莲花佛冠,双耳佩环,身披随风飘舞的长巾,着羊肠大裙,周身批璎珞菊花宝珠,袒胸露臂,赤脚立于出水芙蓉之上,脉脉含情,端庄文静。八尊菩萨各持不同法器,能驱除邪恶,使人增长智慧,满足人们的无边善愿。用这些端庄貌美、法力无边的菩萨护佑宫门,据说可使地宫中的亡灵安然进入“极乐世界”。

第一道石门东扇雕的是代表大智的文殊菩萨,右肩花上托宝剑能斩断人世烦恼,左肩花上托经卷,可使人增长智慧。西扇门上是代表大力的大势至菩萨,左肩花上托起的法铃可传播法音,右肩花上托起的法杵,可以驱散邪恶。第2道石门西扇雕刻代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右肩花托画卷,能满足众生无边之善愿。东扇雕有代表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右肩花上擎念珠,象征诸佛无量。第3道石门,西扇雕有代表情德虚空的虚空藏菩萨,右肩花托一弯残月,象征着清凉。东扇雕有代表除去盖障的除盖障菩萨,右手托太阳,象征光明。第4道石门西扇雕有代表大行的普贤菩萨,右肩花执法杵,降妖除怪,成就善愿。东扇雕有代表大富贵的慈氏菩萨,右手托法轮,预示勇往直前,誓不退转。这8尊菩萨,法力无边,保佑亡灵不被侵害。

石门背后及水平墙上的月光石上,雕有“八宝”图案,即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为佛前供品,象征着吉祥如意。

在第一道门洞券里,东西两壁雕刻着四大天王的坐像,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外将,他们各居须弥山的一方,保护着东南西北各自天下。门洞西侧雕刻的两位天王,居南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他能使人善根增长,双手持宝剑,挥动生“风”,守护者南方国土。居北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咜,为乐神领袖,手持琵琶似在“调”音,守护着东方国土。门洞东侧的两位天王,居北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右手持伞,遮风挡“雨”,守护者北方国土,居南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为龙群领袖,他右手托塔,左手缠蛇,宝塔能降服水蛇,使之归“顺”。这“风调雨顺”寓意着帝王死后普度众生,恩泽天下。

在穿堂券两侧对称雕有别致的“五欲供图”,五欲供即明镜、琵琶、涂香、水果、天衣,为佛前的5种供物。我们的眼睛从明镜中可以看到颜色,耳朵可以听到琵琶弹奏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香料散发的香味,舌头可以品尝出水果的味道,天衣遮住身体会有所触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欲,即色、声、香、味、触,通过人们的5种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来反映出来。佛祖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告诫人们,人生下来就布满了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人们对欲望的追求,只有从根本上消除欲望,才能没有烦恼,死后会升入天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五欲供图反映了乾隆想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理想。券顶上雕刻的是24佛,为佛祖的24个弟子,他们坐姿相同却手势各异,月光石上雕刻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整组雕刻为佛祖给24个弟子讲经的场面。

最后的券叫金券,是存放帝、后棺椁的地方,也是整个陵寝最重要的部位。在12米宽的青白石宝床上,正中停放着乾隆皇帝的棺椁,两侧分别是孝贤、孝仪两位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的棺椁。因1928年军阀孙殿英将地宫盗挖,所以,现仅存四具;棺中的宝物已丧失殆尽,仅存他们的尸骨。金券券顶刻着三朵大佛花,外层24个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组成,佛花周围雕有珊瑚、火珠等。

金券东西两侧的月光石上各雕佛像1尊,佛像上面是一组八宝。在地宫平水墙上,全部阴刻梵文、藏文经咒,据档案记载,有藏文29464字,梵文647字,可谓洋洋大观。

据统计,裕陵地宫共雕刻有佛像46尊、菩萨8尊,天王4尊、佛塔2座、八宝3组、五欲供2组、经咒文字30111个,还有狮子、宝珠等其他饰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参观裕陵地宫后,称这座地宫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称裕陵地宫为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裕陵地宫的随葬宝物很多,成为1928年孙殿英盗陵时的主要目标。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先后派手下第八师师长谭温江、第七旅旅长韩大保带两个团的兵力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利用7月4日至7月10日共七天七夜的时间,分别盗掘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陵。

盗掘裕陵的是韩大保。据说他手下有一个老工兵是修陵工匠的后代,在这个人的指点下,匪徒们选中了哑巴院的琉璃影壁下方作为动手地点。由于工程坚固,他们使用了地雷炸药,先将地面炸出一个大坑,又往下挖了一人多深后,露出了墓道券的南口,整个墓道券用大青砖封砌,他们从接近券顶的部位水平向里挖,费了很大力气,打通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的入口。韩大保率人顺利打开了地宫的前三道石门,至第四道石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打不开。他们故伎重演,又使用了炸药。随着一声巨响,第四道石门的西扇门被炸碎,倾倒在地,东扇门斜倚在后面的一口棺椁上。原来,乾隆皇帝的棺椁不知何故从宝床下来顶住了第四道石门。石门被炸开后,匪徒们冲进金券将六具棺椁用刀劈斧砍全部打开,将随葬珍宝洗劫一空。7月10日,孙殿英深夜开车来到东陵,将盗陵宝物整整装了20辆卡车。

孙殿英盗陵后数日,派谭温江去北平将一部分宝物卖给了琉璃厂的“尊古斋”,得款10万元,不料被北平警方拘捕,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消息再也瞒不住了,被各地报纸刊载,震惊中外。

当时已经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住在天津张园,听到东陵被盗后,悲痛欲绝,切齿愤恨,盛怒之下,溥仪先将东陵守护大臣毓彭骂个狗血喷头,开除宗室。之后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和北平卫戍司令部严惩孙殿英,并派兵保护东陵。孙殿英一见事情不妙,不得不把吞进嘴里的肥肉吐出一部分,选出盗陵宝物中的精品,打点上司,并通过戴笠之手,向蒋介石夫妇、何应钦、孔祥熙夫妇等南京政府军政要员行贿。盗陵之事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据有关学者研究,后来溥仪投靠日本与孙殿英盗掘东陵国民政府袖手不管有很大的关系。

8月份,溥仪派出耆龄、宝熙、陈毅等几名清朝遗老,组成一个70余人的“详查筹办东陵被盗善后事宜”小组,赶赴东陵,办理善后。耆龄等人进入地宫将地宫内的积水排出之后,共找到了5具尸骨和一具完整的女尸。在重新安葬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这些尸骨如何安葬。那具女尸毫无疑问单独安葬,而另外5具尸骨却不好辨认。5具尸骨中,乾隆的头骨、胸骨、脊骨等既粗且大,是典型的男性尸骨,其他四位的尸骨无法辨认,分不清哪个是皇后,哪个是皇贵妃,如果将皇贵妃误认为是皇后于理不通,等于给她升了一格;倘若将皇后误认为是皇贵妃,那就属大不敬行为了。最后决定同葬一棺,理由是既然几个人葬在同一个地宫,就等于同穴,同穴就可以同棺。所以,正中间的棺椁中葬的是5个人的尸骨,乾隆皇帝的在中间,其他四位后妃的在周围。

最令人惊奇的是那具完整的女尸。这具女尸身穿黄龙袍,面目如生,脸上多有皱纹,牙齿没有全部脱落,笑容可掬,十分亲切,头发已经大部分脱落,在她的尸体旁边还拣到一双朝靴,用水一冲,颜色鲜艳如新。通过年龄来推测,最后在场的人确认这个人应该是孝仪皇后。经查阅档案,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775年,距当时的1928年有153年,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中尸体能153年不腐烂,真可谓是不解之谜。

裕妃园寝

乾隆皇帝的妃嫔墓地称裕妃园寝,它座落在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之间,是一处风光绮丽,曲径幽深的风水宝地。裕陵妃园寝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二十五年,奉旨大规模扩建,到乾隆二十七年,扩建工程结束,历时近3年。裕妃园寝内葬有乾隆皇帝的1个皇后、2个皇贵妃、5位贵妃、6个妃、、6个嫔、12个贵人、4位常在,共计36人。

乾隆皇帝的这些后妃的命运,大喜大悲,各不相同,十分引人入胜。

乌喇那位皇后,是个十分令人同情的人物,为一等承恩公佐领那尔布之女。弘历为皇子时,就已是一位侧福晋了。孝贤皇后死后,她代行皇后职责,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八月,正式册立为皇后。这一时期,那拉氏是十分得宠的。

可是,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陪着皇帝与太后南巡,命运发生了转折。关于这段历史,档案中记载,那拉皇后由于愤怒,毅然披散开头发,摘下所有头饰,并自行剪断了头发。乾隆皇帝惊呆了。清制,皇太后、皇上驾崩,皇后等后妃剪发,那么,皇后的这种做法,乾隆看来就属大逆不道了。于是,乾隆帝下令,将皇后送回京师,不必再随驾南巡。乾隆三十年五月十四日,皇帝下旨,取销了皇后自入宫以来的所有册封,只有两名宫女在冷宫中陪伴。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被打入冷宫的那拉皇后,终于经受不住孤寂、冷清的考验,默默地死去。这时,乾隆皇帝正在热河避暑山庄,率领皇子王孙行围打猎。

乾隆皇帝得到皇后死去的消息,没有回京料理丧事,也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反而下旨,讥评皇后:“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恰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慑。经今一载有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只可照皇贵妃例行。”

事实上,那拉皇后并没得到皇贵妃的丧礼,她没有自己的墓穴,其棺椁祔葬于纯惠皇贵妃之左;享殿内没有神牌,每年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她都不能享有。想到她悲惨多变的一生,让人思绪万千。

另一位非常引人瞩目的女子就是容妃,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香妃”是乾隆帝的宠妃,也是乾隆后妃中唯一一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姑娘。据民间传说,她“生而体有异香”,“玉容未近,芳香袭人”。

容妃的家族称和卓氏,她的父亲是回部台吉,名叫和扎麦,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对西北用兵,征服叛逆。容妃的叔叔、兄长及堂兄配合清军,打败叛军,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特许容妃的家庭入京定居。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27岁的容妃随父兄入宫,最初封号为和贵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35岁的容嫔晋升为容妃。

容妃在宫中一直很得宠。乾隆皇帝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加之容妃容止佳丽,对她屡有赏封,而且她还随皇帝多次到各地巡幸。由于容妃是维族,在饮食和服饰上多有禁忌,乾隆皇帝为其特制回族朝服,并备有满族的朝服、珠串、首饰等。在宫中,有容妃专用的维族食堂和厨师,其民族宗教和信仰得到尊重。

容妃得宠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太后的宠爱。皇太后钮祜禄氏是乾隆帝的生母,乾隆对她惟命是从。皇太后受汉族礼教影响很深,她对众多儿媳的要求也很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识书达礼。容妃来自礼仪之邦,自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她处事谨慎,处处不失礼节,尤其深明大义。最为可贵的是,容妃善于骑射,工于箭术,这是她与别的妃嫔的不同之处,也是她久宠不衰的重要原因。

把容妃与香妃联系起来,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香妃,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就“香”而言,是指她的生理特征,说她“玉容未近,芳气袭来”。

1979年10月,当时的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派出专门人员,清理香妃地宫,发现了香妃的棺木、头骨、发辫、哈达残片和其他丝织品残片,以及各色宝石、猫眼石、珍珠等。通过对红漆棺头中所书回文古兰经及头骨前额隆出的鉴定,揭开了容妃就是香妃这一历史之谜。

还有一位惇妃,汪氏,满洲正白旗,都统四格之女。惇妃生于乾隆十一年三月初六日,卒于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终年61岁。

关于惇妃,历史上颇多记述,大多说她聪明、年轻、漂亮,而又凶狠、暴戾。这些截然相反的记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郎世宁所绘关于惇妃的画像,果然是一脸的清秀,倒看不出凶狠残暴的特征。汪氏入宫时,年仅18岁,当年乾隆帝已经54岁了。初封永常在,入宫8年后,晋惇嫔,再过3年,即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晋为惇妃,乾隆四十年,惇妃生下乾隆帝的最后一位皇女,称十公主。顺利的封号晋升,标志着汪氏在宫中的得宠程度,而她所生的十公主,聪明而又顽皮,深得老父皇的喜爱,也成为惇妃得宠的资本。惇妃在宫中的这种地位,使得她为所欲为,铤而走险,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将其役使的一名宫女活活打死。

此案东窗事发,乾隆帝大怒,他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谕旨:“昨惇妃将伊宫内使唤女子责处致毙,事属骇见。前此,妃嫔内间有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狠虐,而死者,究竟窘迫自戕。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者,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且不足使备位宫闱之人咸知警畏。惇妃即著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又谕:“事关人命,其得罪本属不轻,因念其曾育公主,故从宽处理。如依案情而论,即将伊位号摈黜,也不为过。”这样,乾隆皇帝将他宠爱的妃子降级罚银,给予了严厉的处罚。

惇妃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受到了教育,对待下人,她再也不敢乱施刑罚了。于是,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加恩,又恢复了她的封号。

慈禧太后定东陵

我们眼前的这两座并排而建的陵寝就是慈安、慈禧的陵寝。西侧的是东太后慈安的陵寝,东侧是西太后慈禧的陵寝。因这两座陵寝在他们的丈夫咸丰皇帝定陵的东侧,所以合称定东陵。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西太后葬东边,东太后葬西边呢?关于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本来确定东太后葬东边,西太后葬西边。可是慈禧总觉得东边的陵修得好,风水也好,而自己的陵哪方面也不如人家,由羡慕转为忌妒,进而变为图谋霸占。慈禧经过精心策划,采用“对奕赌陵”之计,赢了慈安两盘棋,迫使忠厚老实的慈安对换了陵寝。

另一种说法是:西太后为了谋夺东太后的陵寝,费尽心机讨得慈安对她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慈安不备的情况下,施展毒计,害死了慈安。她趁自己一人垂帘听政,独掌朝纲的机会,硬是把东太后葬在了西边的陵内,公开霸占了慈安的陵寝。

这两种传说其实都是子虚乌有,是加在慈禧头上的诬陷之词。要弄清为什么西太后葬东边的奥秘,必须先弄清东、西太后之名的由来。东、西太后之称是根据她们生前居住的位置而起的,与她们的陵寝方位毫无关系。慈安住在紫禁城内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住在西六宫中的长春宫。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为了称呼上简便,约定成俗,于是就把慈安简称为东太后,把慈禧简称为西太后。当然这种称呼是不能当面直呼的。

其次我们还应该知道,在古代,葬位与主子葬位的远近视亲疏尊卑而定,凡较亲较尊者其葬地距主位较近,反之则较远。慈安在咸丰帝生前是名副其实的中宫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事,而慈禧升为皇太后是母以子贵,沾了她儿子的光。所以说,无论从地位、资历上,还是从名望上,慈禧都稍逊慈安一筹。这样慈安的陵自然要距定陵近些,慈禧的陵略远些。定陵在西面,两太后的陵在东面,所以慈安的陵就应在慈禧的西面,这是兆葬制度所决定的。

大量的清宫档案和官方史书也证实,在选定两位皇太后的万年吉地时,就确定西面的普祥峪为慈安的陵址,东边的菩陀峪为慈禧的陵址。东太后葬西边,西太后葬东边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享年74岁,他的父亲是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咸丰元年,18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封为兰贵人,咸丰六年,慈禧生同治皇帝于储秀宫,被封为懿贵妃。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被封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慈禧皇太后由此得名。

1861年慈禧、慈安勾结恭亲王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537.html

更多阅读

复仇者联盟2高清壁纸组图 复仇者联盟图片壁纸

#卡尔微评电影#复仇者联盟2 高清壁纸(英雄大集结)【组图】复仇者联盟,你最喜欢谁?我喜欢:钢铁侠、绿巨人和美国队长。“复联2”,将于5.12登陆中国电影大银幕。在我看来:精彩程度很难超越上一部。因为“复联1”,把场面搞得太壮观,故

范宽《雪景寒林图》的苍茫万古意 雪景寒林图高清大图

范华原《雪景寒林图》写巍峨苍莽的北国风光,大气磅礴,境界森然,图中山石高峻峥嵘,主次与层次皆分明清晰,用“雨点皴”表现山的质感,点密密的林木郁郁苍苍,留出空白表现雪色清寒凛冽,其画骨力雄强,描绘细致精到,体现宋画共同的写实主义特点,范氏

2014成都车展模特高清图:第三季

126北京车展高清图集>2014成都车展模特高清图:第三季 (1/100)   下载2014-08-30 上传相关图片更多图片>>2011上海车展美腿车模_12013上海车展惊艳猫女2012广州车展养眼

声明:《清东陵导游词组图 清东陵被盗案告破》为网友淡墨留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