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亚立 海英
写作时间 2010年9月3日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县城,它的名字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众多著名的"第一"中,它占据了让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知晓的一席.它的名字又与我们有着一种不可割舍的亲情关系,让已故的亲人与我们在心灵上彼此沟通,相互交流.它,就是于都.
为了追溯那段悲壮的历史,为了怀念我们的亲人,我们从井冈山下来,途径吉安,直奔赣南名城赣州.在赣州没有停留,随即赶往于都.
2007年11月14日14:00,我们乘坐的赣州至于都的汽车出发了,1个多小时后到达于都汽车站.坐上县城的小公交车到了红军长征渡口外面的公路上,徒步经过于都二中和一座小村庄,来到了贡江边.
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一,三,五,八,九方面军就是从这里渡过贡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远就看到了屹立在江边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纪念碑基座上写着:于都县城东门渡口.
P1.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巍然屹立于贡江之畔,四周松柏长青,碑旁江水奔流.
P2.长征渡口.在贡江边上,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四个大字.
P3.渡口边.江水平静,几只舟船行驶于江中,对岸村庄掩映于绿丛之中.70多年前,这里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P4.渡船上.江边几只木船,向人们揭示红军当年就是乘坐这样的小船等交通工具,一批批驶往河对岸,踏上长征路.
P5. 贡江.河面宽阔,数万红军要渡过去在当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我们从江边渡口来到不远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当年红军的许多文物,照片,事迹介绍.
在纪念馆里,有一面墙,让我们驻足,注视凝望良久,这就是"长征出发地红旗谱".上面挂着几十位出生于于都县的红军战士的照片,他们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都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P6.红军长征出发地红旗谱.于都籍的开国将军都在这上面.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我们的亲人--老姨夫段德彰将军.他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和那双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大眼睛.
老姨夫1913年3月24日出生于于都县车溪乡羊坑村,18岁参加革命,第二年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934年10月
16日就是在这里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在长征途中,老姨夫写了一首诗<<露宿康庙寺>>,记述了行军的艰苦,那时他是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诗歌后来收录在<<将帅长征诗抄>>中.
露宿康庙寺(一九三五年初夏)
段德彰
彻 夜 倾 盆 雨 ,
卧 篷 逐 水 流 .
蹲 立 待 报 晓 ,
一宵 胜 千 秋 .
一九三五年五至六月间,余随红一方面军进入川西北藏民区.是夜,搭简陋
树枝篷,卧于康庙寺附近山坡.暴雨骤至将篷子冲光,在寒雨中坚持到黎明.
P7.红牌谱的英雄们.
老姨夫是在到达延安后,与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老姨相识相爱结成伉俪的.到解放战争时,他已是第四野战军46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一直在海军工作,曾任青岛海军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6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老姨夫代表参加长征的三十万红军将士发表了讲话.
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亲人也离我们而去,此时回忆与怀念是我们唯一能做到的.
P8.于都县车溪乡照片.绿野乡村,孕育了多少英雄儿女.
从纪念馆出来,再望一眼那高高耸立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再望一眼那让人难忘的长征渡口,再望一眼奔流不息的贡江江水,告别于都,告别亲人.
回到赣州,已是夜幕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