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文ppt

爱你在心口难开

——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

毕小伟

百度搜索《安塞腰鼓》竟然找不到中意的教案,几次慕名而听《安塞腰鼓》的公开课也总不过瘾,今天《江苏教育》再次刊登语文特级新科状元魏星的暑假备课参考《安塞腰鼓》教学建议,文中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分别从还原法、比较法以及诵读法等三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的。读完之后,仍然觉得教学不够酣畅淋漓,为此不得不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天籁之音,只能聆听,不能演绎。在我们的教学经验中,有两类课文是最难教的:一类看似下里巴人,那种浅白如话的文章,另一类纯属阳春白雪,就是那种辞藻华丽的文章。显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属于后者,文章构思奇巧、主题深刻、语言华丽、字字珠玑,那精、气、神连贯而来,让你目不暇接、无所适从,看得出作家是一气呵成的。但这样的美文却为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果教学不能体现这样的流畅性,实乃不小的遗憾。

在我看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不同的。《安塞腰鼓》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已经多年了,而与小学生还是初次见面,编者也仅仅在原作上稍作处理,其教学难度也可想而知。我斗胆班门弄斧,再来谈谈此文的教学,抛砖引玉,仅供批评。

我以为教学《安塞腰鼓》应注意这么两点:

一、叠床架屋,梳通经脉,进一步澄清文本主题

刘成章写《安塞腰鼓》在章法上是很讲究的,尤其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在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作家是别有用心的。这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机械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是思想和情感的一次次升华。我们说,形式和内容总是相辅相成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作品只有实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完美结合时,才能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所以解读这个文本,不能平面展开,而是应该选择向纵身开掘的思路。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我的思考,在此仅以板书为例,做一番深入的窥探。

舞蹈 壮阔 豪放 火烈

生命 存在 活跃 强盛

民族 痛苦 现实 摆脱

精神 欢乐 梦幻 追求

看着这幅板书,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文本所想要表达的三层意思,也正好吻合了魏星老师在教学目标建议中所指出的“必须教的,可以教的,可能教的”这三个层面,显然上面的板书更能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文就像爬山,学生可能爬到怎样的高度,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但教师对这座山究竟有多少高度心里还是要有数的。

第一层意思是安塞腰鼓的外在形式,这是安塞腰鼓给读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如果要问安塞腰鼓是什么?学生完全可以直接回答:安塞腰鼓是热烈奔放的舞蹈艺术。这是有形的,是读者通过眼、耳、心等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舞蹈这个教学目标上,未尝不可以。而且这个目标比较适合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也是基本上定位于这个层次。

但这篇文章的难度如果仅仅体现在“必须教”的第一层目标,总觉得意犹未尽,如同已经掀起了红盖头不看新娘究竟长得美与丑,好像总不甘心。矛盾之下,还得带着孩子鼓鼓劲再爬一个山头。于是教学进入到第二层目标,可以教什么?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呢?”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追问。其实在文中的很多地方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学生完全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年轻后生的赞美,赞美他们活跃而强盛的生命伟力。这个目标相对应的段落就是课文的第12——16自然段。

那么这篇文章还可能教些什么呢?魏星老师说是单元模块的“文化”主题,即感受黄土文化。但我觉得还不够精确,在我看来这种黄土文化不仅是养育了这帮汉子,更是一种象征,精神的象征。象征了生活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摆脱痛苦的现实,追求欢乐的梦幻。当然这个主题还可以放大,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炎黄子孙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开拓进取,实现国家富强的美好理想。而这个象征性的主题并不是我个人的解读,而是作家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真实目的。这个主题相对应的内容就是课文第17自然段。当然在小学生面前可不可以讲,还得进一步商榷。因为毕竟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让他们感受一下也是可以的,所以说这是个可能教的目标,一切视学生的基础而定。

二、形散神聚,情景交融,进一步构思教学程序

《安塞腰鼓》之难教,还在于教学内容之分散,很多教师索性放开来,让学生自由感悟,自由言说,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郑桂华教授的教学实录中我们能够看到,也就是魏星老师推荐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也都是模仿这样的设计思想来组织教学的。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小学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来独立解读,此其一。其二,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在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更有意义,不宜过分理性化、抽象化及出现散文散教内容分散的现象。

所以笔者还是建议在内容组块、分层设计上做文章。在此我不妨自作多情,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呈现给大家,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至少提供一条教学思路吧。

(一)穿针引线,整体感知情感律动

1、作家刘成章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陕北的山河五谷养育了他,作者的生命和黄土高原是血脉相连。家乡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一次次地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作者又从心底里一次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几次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浏览课文,找出四处抒情句。)

2、这四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

3、分组朗读,初步感受情感的变化。

(二)学习第一层,诵读感悟舞蹈之热烈奔放

1、自由读第6——8段,思考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2、学生自由交流。

3、品读感叹句:“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赛读(2)品语气词“哇”——诗人情感的抒发(3)品标点“!”——感叹号就像一把鼓捶有力地捶击!(4)诵读(5)思考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诵读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学生自读感悟:这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诵读排比句的气势磅礴(3)诵读比喻句的强弱节奏

5、引读对比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热烈奔放的舞蹈!)

6、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第二层,听读想象鼓声之巨大力量

1、作者被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震撼了,作者还被什么震撼呢?(播放隆隆的鼓声、学生闭目听读)

2、学生谈感受:震天动地、震耳欲聋,震撼人心、气壮山河等。

3、教师引读第7——9段。

4、小结: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第三、四层,研读个体生命和民族精神的血脉共振

1、作者两次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之后,没有再作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情感上作了进一步的升华——“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作者为什么这样赞叹呢?自读第12——16段,作进一步思考。

2、为什么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1)理解黄土高原的博大厚重。“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2)感受后生的生命力量。默读第12段,圈注关键词,感悟理解“元气淋漓”——生命的活跃和强盛。(3)追寻生命强盛的原因。引发质疑:那消化着的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研读第17段,感悟陕北后生精神的摆脱和追求。

3、为什么赞叹“好一个痛快了是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诵读第15自然段,感悟舞姿的力与美。

4、分角色(男合——女合——众合)朗诵。安塞腰鼓是一支生命的壮歌,是一部生命的交响,又是一部多声部的混响。

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文ppt

5、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文章写于1986年,这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阶段,整个中华民族正在摆脱痛苦与现实,正在强烈追求欢乐和梦幻。这隆隆隆隆的安塞腰鼓既是生命的赞歌,更是中华民族高歌猛进开创一个崭新时代的凯歌。你看——(学生再读第17段)

6、小结:好一个承载着民族希望的安塞腰鼓!

(五)学习尾声,联想美好的未来。

1、教师深情朗诵尾声部分。

2、“一声渺远的鸡啼”使人联想到什么?

3、总结:这隆隆隆隆的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在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上响了20多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一个民族终于沸腾起来了,一个民族终于豪迈起来了!好一个伟大的民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74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推荐一部已故香港艳星狄娜的成名作《大军阀》 大军阀

原文地址:推荐一部已故香港艳星狄娜的成名作《大军阀》作者:秀辉怀缅香港一代艳星狄娜3月31日,香港一代艳星狄娜与世长辞。狄娜的一生相当传奇,她诞生于富有之家,却走上了艳星之路。息影后又投资国内的航天事业,成为一名著名的左派名人。

声明:《谈一篇难以上好的课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文ppt》为网友流年无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