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临床经验集5 余国俊临床经验集

血消风服五剂而痊愈。

本例患者原有慢性湿疹史,这次左臂擦伤后,继起大片皮损糜烂,大量渗水,淋漓不止,并见全身起散在小片集簇的丘疱疹。中医认证为湿热俱盛,

—98—

重用利湿清热凉血之剂,并外用湿敷法,渗出已见控制;但又因吃了虾米鸡蛋汤,渗水复见增多,皮损范围扩散,而且胃纳欠佳,在前方基础上加用健脾理湿之品,病情很快控制。对此等症,中医强调忌口,禁食鱼虾海味,五辛发物,不谓无因。

附湿疹论治

中医对湿疹的命名,大致可分为局限和泛发两大类。例如泛发全身,浸淫遍体,渗水极多者名“浸淫疮”;周身遍起红粟,搔痒极甚为“粟疮”;抓之出血者名“血风疮”;若局限于一处,称为“湿毒疮”。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发于耳廓者称“旋耳疮”;发于手背者称“莴疮”;发于小腿者称“湿臁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胞漏疮”;发于脸部之脂溢性湿疹称“面游风”等等。此外婴幼儿湿疹称“胎敛疮”“奶癣”等。

湿疹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

1、湿:脾主湿,脾失健运,饮食失宜,湿从内生。如多饮茶酒而生茶湿、酒湿,多餐鱼腥、海味、五辛发物而生湿热。多吃生冷水果,损伤脾阳而水湿内生。

2、热:心主火,心主血脉,凡心绪烦扰,神志不宁,心经有火,血热内生。青年人血气方盛,婴儿胎中遗热,都是血热的由来。脾湿血热,湿热相结,浸淫肌肤而成疮。

3、风:或因流水日久,伤阴耗血:或因湿热内蕴,复受外风;或因过食辛辣香燥之物,而使血燥生风。

[辨证论治]

临床上有内治外治二方南,常见的可分下述几型:

(一)湿热型: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具有下术各证者。

99—

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蜕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治宜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龙胆草9克黄芩9克黑山栀9克茯苓皮9克泽泻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包)六一散9克(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薄公英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如发于下肢的湿疹,亦可用萆藓渗湿汤(31)。

(二)脾湿型:由于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性湿疹,具有下述各证者。

证见: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痒出水。或有胃脘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尿微黄等。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宜: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用:苍术9克陈皮9克川朴9克猪茯苓9克(各)泽泻9克六一散9克(包)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克佩兰9克,芳香化湿。

(三)血热型: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生疹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治宜: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豨莶草9克海桐皮9克苦参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六一散9克(包)。

(四)阴伤型: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

—100—

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宜:滋阴养血,除显止痒。以滋阴除湿汤。

方用:生地30克元参9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藓皮6克蛇床子9克。病情减轻后,改服除湿丸(64)。朱老医生指出:滋阴除湿之法,看来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利湿可能伤阴,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生地、元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不致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较好。

外治法:

1、溻渍法(相当于湿敷):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或马齿苋或生地榆,选用一种。每用30克煎水取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五分钟重复一次,每次共20~30分钟,每日约3~5次。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作用。

2、药膏(包括软膏或糊剂):急性、亚急性期,渗水不多可用湿疹膏(98),湿毒(97)、五石膏(101)、皮湿一膏(99);慢性期,皮损肥厚浸润可用皮湿二膏(100);皲裂性湿疹,可用狼毒膏(104)。以上可选用一种,亦可几种交替使用。

粉剂: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期,一般用药粉加植物油(芝麻油或菜子油等)调成厚湖状,比药膏较薄,涂于皮损上,此剂型比药膏较易于渗透。常用的如青白散(129)、湿疹粉(1300。

丘疹性湿疹,可用三石水(161)或九华粉洗剂(160)。

101—

附婴儿湿疹论治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为胎敛。由于皮损形态有干、湿不同,又有湿敛和

干敛之分,后者又称为奶癣。

异位性皮炎:如婴幼儿湿疹至儿童期仍断续发作,皮损渐限局手肘、腘窝,或足踝部,常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

胎敛之症,中医认为由于母食五辛发物,遗热于胎儿所致。可分干、湿两型论治。

一、湿敛:属于湿热型。多见于发育良好肥胖小儿。证见:皮损潮红、糜烂、渗水、结痂、大便干,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

治宜:利湿清热。

内服:牛黄清热散(成药)一瓶分二天或三天服,或用西黄化毒丹(80)。大便干,用二号化毒丹(79)。外用:渗水多时用湿敷法,后用湿疹粉(130),香油调搽,或湿疹膏(98)外搽。

二、干敛:(奶癣)属于脾虚型。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小儿。

证见:皮损为红斑、丘疹、鳞屑、渗水少。消化不良,大便溏。

舌淡,苔薄白等证。

治宜:健脾化湿。内服化湿汤。

方用:苍术6克陈皮4.5克茯苓6克泽泻6克炒麦芽9克六一散9克(包)。

外用:紫草油(紫草9克麻油150毫升熬粘去渣)。异位性皮炎皮损苔藓化者,可外用祛湿膏(108)。

[防治](1)忌用热水、肥皂洗澡。(2)乳母、患儿忌食鱼腥发物。(3)防止搔抓,把患儿两手包扎好或用超肘之小夹板绑好,防止患儿屈肘搔抓。头戴柔软布帽。(4)不要穿羊毛衣。

—102—

[附录]

225例各型湿疹证因论治探讨

我科在朱老医生指民下,于1963年至1965年期间,于门诊条件下,共观察治疗各型湿疹225例。对湿疹的病因论治,作了初步探讨。临床上按其皮损表现,结合全身症候,舌苔脉象,加以辨证论治。大致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28),血热型以凉血除湿汤(30);脾湿型以除湿胃苓汤(290;风湿热型以凉血消风散(6)及胎热型(婴儿湿疹)以西黄化毒丹(80)为主,更按其风、湿、热三者,孰轻孰重,随证加减。如血热重者,重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湿热重者,重用龙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清热:渗水多者,重用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六一散淡渗利湿。湿痒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除湿止痒;风痒用当归、蒺藜、苍耳子、豨莶草等祛风止痒。外治法:渗水多时,主要以黄柏水作溻渍(湿敷),外用药以五石膏(101),慢性的以利肤膏(106)、祛湿膏(108)为主。

疗效统计:临床治愈107例,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65

例,进步38例,无效15例。

二、辨证治疗145例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观察,慢性阴囊湿疹,属于中医所称肾囊风范畴,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在厂矿中尤为多见。由于病期长,瘙痒导师烈,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工作和学习。皮科在朱老医生指民下从1974年初为止,共治疗观察14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四型:(1)阴伤型:阴囊皮损肥厚,干燥皲裂,瘙痒剧烈。(2)风湿型:阴囊皮损浸润黯黑,搔之稍见渗水。(3)阳虚型:阴囊潮湿发凉,汗出发痒。其中以阴伤型占多数,主要服滋阴除湿汤(3)或便于服用制成除湿丸(64)此外风湿型服活血疏风方(33),阳虚型服温肾健脾方(32)。外用药以五倍子

103—

膏(103)为主。(4)湿热型;即急性发作的病例,同急性湿疹的处理。

治疗效果:治治愈74例,显效(尚留小片皮损)49例,进步17例,无效5例。在治愈74例中,经二年的追踪,仅有9例复发。

荨麻疹(十二例)

人工荨麻诊(四例)

[例一]董××,男,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9月10日。

主诉:皮肤瘙痒,搔后起条痕,已半年有余。

现病史:半年来皮肤发热瘙痒,搔后立即呈条状隆起,尤以晚间为甚,稍有碰触,亦立刻发红隆起。

检查:背部作皮肤划痕试验(+)。

脉弦滑带数。舌质红紫,苔净。

中医诊断:风瘾疹(血瘀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瘀滞阻络,血瘀生风。

治则:活血祛风。

方药: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防风9克蝉衣6克丹皮9克银花9克五味子9克生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9月14日)药后皮肤瘙痒已轻,搔痕已不明显。嘱继服前方加茜草9克,白蒺藜9克,三剂后治愈。

[例二]余××,女,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

—104—

5月27日。

主诉:全身皮肤发痒,搔后随手起风团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全身皮肤发痒,搔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或散在小风团,曾服凉血清热方,诸证略减,但仍起。经血每月两行,呈多,色红。

检查:皮肤划痕试验(+),口舌糜烂。

脉细滑,舌尖红起刺,苔净。

中医诊断:风瘾疹(血热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消风。

方药:生地30克当归9克白蒺藜9克荆芥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紫草15克赤芍9克元参9克生甘草6

克四剂,水煎服。

二诊:(6月3日)药后瘙痒已轻,月经将临,宗前方佐以活血祛风。

方药:当归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荆防风6克(各)白蒺藜9克蝉衣6克甘草6克紫草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六剂。

三诊:(6月10日)风瘾疹已少起,瘙痒亦减,经已来潮,未感腹疼,仍服前方五剂。

1975年4月底追踪复信:称前证已不起,近因服内科药,偶而皮肤略痒,自服前方有效。

[例三]张××,女,1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8月23日。

主诉:皮肤瘙痒,搔后条索状隆起已一年多。

105—

现病史:一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搔后即起成片风团或隆起呈条索状,尤以晚间受热时为甚,曾服搞过敏药及中药多剂,未见效果。

检查:遍体搔痕累累,皮肤划痕试验(+)。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瘾疹(风热型)。

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

证属:风邪久郁,未经发泄。

治则:搜风清热。

方剂:乌蛇驱风汤。

方药:乌蛇9克荆芥9克防风9克蝉衣6克羌活9克白芷6克黄芩9克马尾连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

二诊:(8月30日)称服药后皮肤痒已减轻,搔后风团亦少起嘱断服原方六剂。

三诊:(9月9日)共服药九剂,皮肤已不痒,风团、划痕亦完全不起。

[例四]李××,男,34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6月13日。

主诉:皮肤发痒,搔后起风团已年余。

现病史:近一年以来每日晚间,初发皮肤淫淫作痒,搔后皮肤即起条条风团。瘙痒无度,发无虚夕,发时心烦难受。

脉弦细,舌尖红,苔净。

中医诊为:风瘾疹(血热型)。

西医诊断:皮肤划痕症。

证属: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106

治则:凉血压计消风。

方药:生地30克紫草15克当归9克荆芥9克防风6克白蒺藜9克桃仁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蝉衣6克生甘草6克六剂,水煎服。

二诊:(6月19日)药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尚起瘾疹。舌质红,脉弦细。仍宗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法。

方用:生地30克丹皮9克紫草15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银花9克连翘9克蝉衣4.5克荆芥9克六剂,水煎服。

三诊:(6月26日)皮肤略有发痒,搔后瘾疹儿近不起。舌质紫,苔净,脉沉细弦,仍宗前方,继服十剂。

10个月后追踪,荨麻疹已愈,未见再发。

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中医称风瘾疹。上举四例,病程都在半年至一年以上,顽固难愈。根据中医辨证,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例一舌质紫红,有血瘀之症,故用活血祛风之法。例二、例四根据其舌尖红起刺,口舌糜烂,有心火之名:例二,月经一月两行,亦为血热之证,两例均先以凉血消风,后佐用积压血祛风之剂而获效。例三脉象沉弦细,舌红苔薄黄,证属风邪久郁,未经发泄,故以搜风清热而得治。说明同一病证,而治法不同,只要辨证明确,按证投药,症虽顽固,就不难迎刃而解,短期获愈。

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一例)

[例五]何××,男,40岁,病历号196734,初诊日期:

1967年5月18日。

主诉:全身出现风团一周,两小腿出现瘀斑五天。

现病史;一周来全身泛发风团,夜间尤甚,瘙痒无度,夜寐不

—107—

安。近五日来两小腿伸侧出现紫红色瘀斑,无自觉症状,小腿部浮肿,伴有恶心呕吐。称1957年亦有类似之发作。曾注射维生B12、钙剂及内服酵母片、维生互丙等,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风团,色红,两小腿伸侧可见密集之鲜红和暗红色瘀点,呈粟粒大小,高出于皮面。两踝部轻度浮肿。

脉弦滑,舌红,苔薄布。

中医诊断:风疒疒(血热型)。

西医诊断:1、急性荨麻疹。2、过敏性紫癜。

证属:风热伤营,血溢成斑。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

方药:生地30克丹参9克赤芍9克茜草9克侧柏叶9克黑山栀9克大青叶9克生石膏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忍冬藤15克四剂,水煎服。

二诊:(5月22日)药后紫癜已趋消退,风团亦不再起,予以前方去石膏改生地15克,服三剂后即愈。

本例急性荨麻疹,伴发过敏性紫癜,由于风热伤营则血热,血热外溢则成斑,关键问题在于血热,治疗上应症重凉血清热,血热得清则斑自消,风块亦不起矣。

慢性荨麻疹(七例)

[例六]张××,女,32岁,病历号174795,初诊日期:1967年2月17日。

主诉:全身反复起风团四年。

现病史:四年来反复起风团,几乎每天发作,尤以夜间为甚,温度转暖即发,洗冷水亦起,屡治无效。先后曾服用玉屏风散加桂枝汤固卫御风之法。

—108—

二诊:(2月23日)服前方六剂,风团发作加重,又值经血来潮,伴有恶心、畏寒。

脉细弦。舌质

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疒疒(血热型)。

西医诊治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热内郁,营卫不和。

治则:散风清热,凉血和营。

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9克连翘9克赤小豆9克杏仁9克生甘草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蝉衣6克炙僵蚕9克桑白皮9克大力子9克丹参9克赤芍9克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三诊:(3月8日)服前方四剂后,风团已少发,较前显见减轻。前方去知纯净为僵蚕,加忍冬藤9克。

四诊:(3月15日)服药五剂后,风团已近不发,但又值经前,伴有头晕、恶心、神疲,改以平肝熄风法。

方用;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炒竹茹9克菊花9克钩藤12克(后入)丹参9克煅牡蛎9克白蒺藜9克服药五剂后风团即停止发作。

本例慢性荨麻疹,病程缠绵四年,不论冷热均起,初诊时用固卫御风法不应。在认证上虽值经临时伴有恶心、畏寒现象,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尚属风热之证,治疗方剂,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四剂后即少发,再五剂后已几近不发;又值经前期而有头晕恶心,肝阳上旋之象,改用平肝熄风法,五剂后风团即停止发作,四年宿疾,不到半月而治愈。

[例七]李××,男,成人,简易病历,初诊日期:

—109—

1973年4月15日。

主诉:全身出现鲜红大片风团十个月。

现病史:从1972年6月开始全身起大片风团,呈鲜红色,一般下午出现,晨起才消,发无虚夕。先后间断服中药消风清热,固卫御风、健脾除湿等方均未见效。发作与饮食无关,大便干,隔日一行。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大块风团,呈鲜红色。

脉浮数,舌千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邪外客,郁久化热,风热相搏,发为疒疒。

治则:搜风清热。

方药:乌蛇9克蝉衣6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羌活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6克大黄6克(后下)五剂,水煎服。

二诊:(4月20日)药后开始加重,后即明显减轻。继服上方五剂。

三诊:(4月25日)药后偶起风团,患者因工作忙,服汤药有困难,要求服成药。予以小败毒膏五并。日服半并以巩固疗效,药后三年,不复再起。

本例风疒疒先后十月,虽方药遍尝,犹发无虚夕,谆以风邪久羁,郁而化热,改进搜风清热之剂,乌蛇、蝉衣、荆芥、羌活、白芷搜剔风邪从肌表而出,故初服时加重,佐以黄芩、黄连、银花、连翘、大黄、甘草通腑泄热:亦是表里双解之法。五剂后减轻,十剂后即不复再发。

[例八]沈××,女,25岁,病历号60139,初诊日期:

—110—

1963年7月12日。

主诉:全身泛发风团三年。

现病史;在1957年4月感全身发痒,搔后皮肤即呈条索状隆起,三天后才消失,以后每年发作一次,发作前未服过任何药物或特殊饮食。1960年安冬,骤然全身起风团,睡在被窝内即消退,起床即发,奇痒难忍。卧床两周逐渐痊愈。从1961年10月2日起,即每日泛发风团,连眼结膜、口腔、阴道均发。曾先后服中药三十剂、抗过敏药物、自血疗法、针炙、钙剂等,疗效均不著。平时怕热,喜冷饮,容易出汗,汗出后及用冷、热水洗后均易起。与饮食关系不大。

检查:全身散在大小不等之风团,色红,皮肤划痕试验阴性。

脉弦滑,舌尖红,苔净。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血热内盛,肌热腠开,汗出当风,风邪外袭。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固卫。

药用;丹皮9克赤芍9克蝉衣6克制僵蚕9克白蒺藜9克防风9克白术9克黄芪9克忍冬藤12克木通3克四剂水煎服。

二诊:(7月16日)服药后已起不多,接服十剂后,风团即不再起。

1964年7月20日:事隔一年,因感冒咳嗽三月未愈,继发风团小片。形如麻豆。谅以肺主皮毛,卫气失固,外风又袭,先以宣肺化痰,佐以固卫却风。

药用:荆芥9克蝉衣6克大力子9克杏仁9克桔梗3克前胡9克黄芪6克炒白术9克防风9克七剂。

111—

二诊:(7月27日)药后咳嗽已轻,汗出差上水,仍起风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改以固卫御风。

防风9克黄芪9克炒白术9克桂枝6克蝉衣6克炙僵蚕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甘草6克三剂后即未再起。

本例发病的规律是:起床即起风块,睡在被窝内即退,又汗出后即起,者表现有怕风现象。谅因卫外失固,汗出腠开,外风易袭所致。又以皮疹色红,舌尖红,渴喜热饮,里有血热之象,故以凉血清热,消风固卫,药后即不发。隔年又因感冒咳嗽后引起风块发作,则为肺失清肃,卫气失固。治则是先投肃肺化痰为主,后以固卫御风为主,10剂后即治愈。

[例九]张××,男,69岁,简易病

历,初诊日期:1972年11月3日。

主诉:全身反复发作风团并打喷已五年,今年每天出现风团已四月。

现病史:五年来全身反复出现风团,约十余日即愈。今年7月因吃豆角、桃子后又发风团,已历四月,经治未效。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风团,大小不等,融合成片,中间色白。

脉细滑,舌淡,苔净。

中医诊断:风疒疒。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

证属:肺气虚,卫外失固,外风易袭。

治则:益肺固卫,以御外风。

方药:黄芪9克沙参9克防风9克白术9克柴胡6克陈皮6克茯苓皮9克地肤子9克白藓皮9克大枣5个。

—112—

嘱服五剂,药后即未起。

1973年9月4日来诊(一诊):称去年药后风团即未发作。今年自7月初开始打嚏、流涕、略有咳嗽,在感冒后又发生风疒疒,迄今未愈,服抗过敏药稍能控制,但仍复起。

脉弦滑,舌红,苔净。

证属:肺失清肃,外受于风。

治则:固卫御风,清肃肺金。

方药:沙参9克防风6克辛夷3克黄芪9克炒白术9克桑白皮6克枇杷叶9克甘草6克大枣5个五剂水煎服。

二诊:(9月10日)药后风疒疒已少起,打嚏、流涕亦已减少。苔脉如前,仍宗前方出入。上方去枇杷叶、桑白皮,加五味子9克,柴胡6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9月15日)前证均已不起,略有咳嗽。上方去柴胡,加前胡克。

四诊:(9月22日)前证均轻,仍有咳嗽,舌苔净,寸脉较有力。前方去辛夷加桔梗3克,百合9克,大力子9克,以肃肺气,五剂后治愈。

1974年9月2日来诊,诉从今年8月份开始又起过敏性鼻炎,打嚏流涕,日趋加频。脉细弦滑,舌苔净。仍予益肺固卫之剂。

药用:沙参12克黄芪9克防风6克辛夷6克苍耳子9克炒白术9克五味子9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大枣5个。

五剂后即停止发作。

本例原有过敏性鼻炎,常秋凉发病,称吃豆角、桃子等物易引起,发时打嚏、流涕、咳嗽,同时起荨麻疹,已有多年历史。朱老

113—

医生认为:鼻为肺之窍,肺主皮毛,皮肤又为肺之外卫,由于肺气虚弱,卫外失固,腠理不密,风邪易袭,而致鼻炎及发风疒疒。治疗上应着重补益肺气,以固外围。药用黄、防风、白术固卫益气;沙参、百合、五味子补益肺气;佐以苍耳子、辛夷清肺窍;桑白皮、枇杷叶,大力子、桔梗清肃肺金等加减治之。

[例十]郝××,男,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8月1日。

主诉:全身出现风团反复发作已十余年。

现病史:于十年前出现风团,每年发作一次,服药不久即。即近年来发作频繁,每月一次,发时呕吐、腹痛、大便溏泄。自诉有十二指肠溃疡病,至今胃纳欠佳。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风团,色较淡。

脉缓滑,舌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疒疒(脾胃型)。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肠胃型)。

证属:脾胃湿胜,外受于风。

治则:健脾除湿,理气固表。

药用:苍术9克陈皮6克猪茯苓9克(各)泽泻9克木香3克乌药9克防风9克羌活9克黄芪9克炒白术9克五剂。

三月后来称:药后迄今前证未起。

本例为典型的肠胃型荨麻冷气,中医则认为脾虚失运湿从内生,卫气不固,风邪外受,故以健脾理湿,固表理气,服五剂即愈。

[例十一]郭××,男,29岁,病历号188288,初诊日期:1967年5月15日。

主诉:反复起风疒疒四月余。

—114—

现病史:去冬开始,每逢寒冷刺激,即于颜面、四肢裸露部位起风疹块,近四个月来几乎每日发作,伴有关节酸楚不适。曾服抗过敏药物,注射钙剂,内服中药浮萍丸、紫云风丸、防风通圣丸及凉血消风等中药,均未奏效。

脉弦细,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疒疒(风寒型)。

西医诊断:冷激性荨麻疹。

证属:营卫不和,风寒外袭。

治则:调营固卫,祛风散寒。

方药:当归9克丹参9克赤芍9克黄芪9克防风9克炒白术9克麻黄9克桂枝9克蝉衣6克羌活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二煎分服。

二诊:(5月19日)服前方四剂后,风疒疒已少起,关节疼轻,脉舌同前,前方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三诊:(6月1日)服前方八剂,于手臂、头面露出部位,稍有冷热不调,仍起风团,前方赤芍改用白芍9克,服药四剂后,有明显好转,风团已基本不发。

四诊:(7月1日)于阴湿天气,两手腕处,尚起少数小片风团,原方去黄芪加荆芥9克、赤苓9克,服药五剂后,痊愈。

本例为冷激性荨麻疹,吹风着冷即起,中医认为由于营卫不和,风寒易袭,属于风寒型。以前所服药物,如浮萍丸、紫云丸、防风通圣丸之烃,治一般风热型风疒疒较有效,而对此例,药未对症,因此无效。必须着重调营固卫,庶能奏效。

[例十二]耿××,女,4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12月5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风团二月。



115—

现病史:两月来全身经常出现大片风团,如碗口大,瘙痒无度,服药未效。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大片风团,大者如碗口,颜色不红,以头面、四肢为多。

脉弦滑,舌淡,苔白腻。

中医诊断:风疒疒(风湿型)。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证属:风湿之气,蕴于皮腠。

治则:祛风除湿。

药用:荆芥9克蝉衣6克浮萍9克苍术9克陈皮9克茯苓皮9克赤芍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服三剂后即不起风团。

1974年9月12日来诊:曾经吃了鱼腥发风动气之物,又起风块,焮红而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带数。

证属:风热袭于腠理,营卫不和(风热型)。

治则:疏风清热。

药用:荆防风(各)9克浮萍9克蝉衣6克大青叶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芩9克苍术9克服药三剂后即减轻,继服三剂即痊愈。

本例两年内发作风疒疒前后两次,前一次,证见大块风团,颜色不红,舌淡,苔白腻,脉弦滑,属于风湿型,故以祛风除湿,三剂即愈,后一次发作,风块焮红而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带数,证属风热型,故以疏风清热,六剂后愈。中医着重辨证论治的特点,即在此。

—116—

附荨麻疹论治

荨麻疹是一种症状,各种各样病因均可导致荨麻疹。荨麻疹中医称风疒疒。俗称鬼风疙瘩或风疹块。有些典籍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称风瘙瘾轸。朱老医生在多年治疗本病积累经验中,初步探索到一些规律。认出为风疒疒的成因,不仅仅是外因引起,有不少是由于内因产生的,有的内因、外因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一般急性期,多见风热、风湿两型,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至于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风外出。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即有内因,复感外风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便泄,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又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溃凶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焮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阴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着重活血祛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来”。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应当详究,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辨证论治]临床上常见下述几型: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5 余国俊临床经验集

(一)风热型: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由于风热外袭,客于肌腠,伤及营血。证见风疹发红,大片焮红,瘙痒不绝,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脉弦滑带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以消风清热饮(8)或疏风清热饮(35)加减治之。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泄,风

—117—

疹发作一二年不愈,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15)治之。

(二)风寒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脉紧或缓,舌淡苔薄白。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10)加熟附子治之。

(三)风湿型:属于丘疹性荨麻疹一类,小儿患者较多见。由于脾运失健,外受风湿之邪,周身散发丘疹水疱或大疱,焮起红块,晚上痒重。治宜祛风胜湿汤(9)。脾虚失运加枳壳、白术。

(四)脾胃型: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运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吕便溏泄。脉弦缓,苔白或腻。治宜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11)或搜风流气饮(37)加减治之。

(五)血热型: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一般身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脉弦滑带数,舌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6)加减。

(六)血瘀型:由于瘀阴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黯,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脉细涩,舌拷贝比黯。治宜活血祛风汤(12)或通经逐瘀汤(39)加减。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

—118—

药疹(八例)

猩红热样药疹等(五例)

[例一]王××,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3月2日。

主诉:因注射青霉素,头面,手臂突然红肿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因患急性扁桃体炎,在当地卫生院肌注青霉素40万单位,两小时后脸面、双手背、前臂及阴部突然红肿,出现水疱。称以前曾注射过青霉素未有反应,因此未作皮试。发现后经用苯海拉明和静注葡萄糖酸钙。未能控制。

检查:脸面部灼热红肿,双目合缝,双手背及前臂下三分之一焮红起浮肿,可见集簇之丘疱疹,阴部亦红肿,起小水疱,部分渗出。体温380C。

脉弦滑带数

,舌质红,苔薄布。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中药毒之气,发为风毒肿。

治则:凉营,清热,化毒。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9克木通6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9克三剂,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90克,分成三份,每日用一份,水煎成400毫升,待凉后用干净小毛巾沾液,分别湿敷面部,手臂,阴部等处,每日做四、五次,每次湿敷20~30分钟。

二诊:(1970年3月5日)三日后复诊,脸面、手背红肿基本

119—

消退,阴部尚未完全消肿,略见渗水。嘱继服前方三剂,阴部继续湿敷,三日后全部消退。

[例二]李××,男,6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6月26日。

主诉:全身出现皮疹二天。

现病史:因患腹泻,于五天前口服痢特灵和复方穿心莲片,服药后三天,周身出现大片风团和红色粟粒样皮疹,瘙痒甚剧,烦躁不安。

检查:全身可见大小不等之风团,并见大片潮红麻疹样皮疹。

脉滑数,舌尖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之气,热盛生风。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竹叶9克茯苓皮9克冬瓜皮9克二剂。

二诊:(6月28日)药后上半身皮疹减轻,风团较前为少,皮疹颜色较前为淡,下半身皮疹未见变化,仍觉剧痒。脉细弦滑,苔薄黄腻。

上方去茯苓皮、冬瓜皮加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三剂,水前服。

三诊:(7月1日)皮疹已疹已基本消退,稍痒,前方继续服二剂。

四诊:(7月3日)皮疹已全部消退。停药观察。

[例三]袁××,女,60岁,病历号62391,初诊日期:

—120—

1963年9月3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潮红皮疹三天。

现病史:三天来全身出现大片潮红水肿之皮疹,刺痒甚剧。谓以往左前臂疼痛时,服用安眠药鲁米那,即能止痛,于三天前又服前药,次日即发全身潮红发热搔痒,口渴思饮,不思饮食,寐寐不安,二便如常,形寒微热,有时干呕头晕。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弥温性潮红如猩红热样皮疹,大部融合成片,明显灼热感。

脉细带数。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热入营血。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元参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菊花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竹叶9克生甘草9克三剂。

二诊:(9月7日)药后复诊,红斑完全消退,尚觉轻度瘙痒。脉弦细,舌苔薄布,断予前方去知母、生石膏,二剂后治愈。

[例四]魏××,女,2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11月10日。

主诉:因患痢疾,服药后反复出现风团月余。

现病史;一月前因患急性痢疾,口服痢特灵后治愈。但于一周后全身泛发风团,瘙痒,每日起,至今不愈。曾服抗过敏药不见效。

检查:来诊时未见风团。

脉细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风瘾疹。

121—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型)。

证属:中药毒之气,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消风,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竹叶9克蝉衣4.5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诊:(11月14日)服药三剂后,风团已少起,继服原方。

三诊:(11月18日)服药三剂后复诊。已不起风团,嘱继服三剂,巩固疗效。

[例五]袁××,女,65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9月13日。

主诉:患者于9月7日患痢疾,即服痢特灵二片,二日后又服一片,于前日下午曾肌注黄连素一支,昨日起背部及四肢出现大片潮红针尖大皮疹,并发气喘,晚间在××医院静脉点滴5%葡萄糖溶液加氢化考的松100毫克,输液五分钟后即感气喘加甚及憋气,停止输液,立刻输氧后,才逐渐缓解。

检查:自动体位,体温390C(腋下),脉搏126次/分钟,呼吸28次/分钟,全身可见潮红麻疹样皮疹,尤以胸背,四肢为多。

脉滑数,舌苔黄厚。

中医诊断:风毒肿。

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

证属:内中药毒之气,风毒发肿。

治则:凉血清热,败毒消肿。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麻黄3克杏仁9克(打)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二剂,水煎服。

二诊:(9月15日)患者年老,未来复诊,家属代诉:药后全

—122—

身皮疹大部已消,气喘较缓,咯痰不爽,难于着枕,体温380C左右。

治拟:清解余毒。化痰平喘。

药用:麻黄6克杏仁9克(打)生石膏60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郁金9克桔梗6克远志9克茯

苓9克三剂。

三诊:(9月18日)皮疹已完全消退,气喘缓解,但咳嗽尚频(原有慢性气管炎)着重治咳化痰。

药用:麻黄3克杏仁9克黄芩9克马尾连9克薄荷6克(后下)桑白皮9克贝母粉6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炒远志9克百部9克花粉9克枇杷叶9克三剂。

药后家属诉:皮疹已消。后转内科治气管炎。

本例因服痢特灵引起的药物性皮炎。朱老医生认为系中药毒之气所致,来势较猛,治疗着重大剂凉血清热解毒,急解药毒,师清瘟败毒饮之意,方中犀角地黄汤(摒除用贵重药犀角)凉营清热;白虎汤中知母、生石膏以解肌热;舌苔黄厚用黄芩、马尾连除湿清热;用银花连翘以化药毒;参用麻杏石甘汤,以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服药两剂后,周身皮疹即见消退,药物性皮炎很快得以控制。一般用痢特灵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型),持续时间较长。本例因开始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点滴有反应,单用中药治疗,两天后大部皮疹即见消退。

123—

固定性药疹(二例)

[例六]冯×,男,12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22日。

主诉:服去痛片后,口周和手臂出现红斑、水疱三天。

现病史;五天前因腿痛,服去痛片(索密痛)后两天,口唇周围及前臂出现红斑、水疱,以前也发生同样情况两次,逐次加重,但未考虚到与服药有关。

检查:口唇周围、下颏、前臂远端、两手背,可见钱币大红斑皮疹,中心见有水疱,境界清晰,呈对称性。口腔粘膜糜烂。

脉细滑,舌质红苔剥。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证属:药热入于营血,化为风毒。

治则: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叶9克连翘9克竹叶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诊:(75年11月24日)服药二剂后皮损显轻,红斑渐退,水疱干涸结痂。嘱继服前方三剂。

三诊:(75年11月27日)手背、前臂皮损已消,口唇周围皮损趋轻,留有色素沉着,仍服前方三剂后治愈。

[例七]孟××,男,4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1月7日。

主诉:口服APG后,阴囊红肿,流水三天。

现病史:患者因感冒服APG一片,一天后阴囊突然红肿起水

—124—

疱,瘙痒甚剧,破后结黑痂。即往服APG后无此反应。

检查:整个阴囊轻度红肿,有散在丘疱疹,稍有渗出,可见指甲大小黑痂一个,有红晕。

舌质紫黯,苔薄黄。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证属:炎毒下注,热胜肉腐。

方药: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竹叶9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三剂,水煎服。

外用:生地榆15克马齿苋15克,每次煎水300毫升,凉湿敷,每日敷4~5次,每次敷半小时。

二诊:(11月11日)阴囊红肿已轻,黑痂脱落,见有银币大之溃疡面,无脓性分泌物,苔脉同前,继服前方及湿敷三天。

三诊:(11月14日)阴囊红肿全消,只留小片溃疡,较前缩小。仍服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当归9克、元参9克、桃仁9克,六剂,水煎服。

四诊:(11月25日)溃疡面又缩小,外用桃花丹(147),外盖玉红膏(123)纱条,内服八珍丸日服一丸,10天后收日痊愈。

剥脱性皮炎(一例)

[例八]宁××,男性,61岁,初诊日期:1970年10月5日。

主诉:打针后全身皮肤潮红,脱屑已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因全身皮肤瘙痒而到某公社医院治疗,肌注卡

—125—

古地钠注射液二针。二天后全身皮肤弥温潮红,起红色粟粒疹,随之皮肤如麸皮样脱落,手足部皮肤成片脱落如脱掉手套、袜子一样,经服激素后,病情有所控制。

检查:面部、躯干、四肢皮肤弥温性潮红轻度脱屑,手足部仍可见未完全脱落之厚皮,口干思饮。

脉细滑带数,舌质红,苔光剥。

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剥脱性皮炎。

证属:毒热入营。伤阴耗液,肤失所养,致使肌肤甲错,层层剥落。

治则:大剂滋阴增液,清营解毒。

方用;生地30克元参15克金石斛12克(先煎)炙龟板12克炙鳖甲12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茯苓皮9克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二诊:(10月11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潮红明显减轻,脱屑亦少,瘙痒程度见缓,饮水渐少,脉细弦,舌苔渐润,宗前法增减,佐以养血熄风止痒之剂。方似:

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9克炙鳖甲12克丹参15克丹皮9克茯苓皮9克白藓皮9克煅牡蛎15克珍珠母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三诊:(10月16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潮红脱屑已不显,略有瘙痒,舌苔薄润,脉细弦滑。法拟滋阴熄风,养血润肤。

方用:生熟地各15克白芍9克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茯苓皮9克煅牡蛎15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783.html

更多阅读

口苦和慢性胆囊炎治疗之专方(余国俊) 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

主方: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主治:口苦、慢性胆囊炎。口苦的病机比较单纯,胆火上炎。大家知道,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

闲雅小品集观 (依仁山人空间) 小品集

闲雅小品集观《闲雅小品集观》的副题是“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精装上下两册,黄卓越编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版。这是一套好书,是明代性灵派观点的具体体现。从中可以看到文人们的自由个性,真正的率性之作。人能达到这样的境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分集剧情介绍 神探狄仁杰4分集介绍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分集剧情介绍 第1集 第一个故事:《黑衣社》唐武周年间边事频仍连年征战大周朝国帑虚竭守边将士军心不宁这一天皇帝武则天邀集众臣商议转运钱粮赴边之事忽有钦天监来报说飞鸟触柱、池鱼殃死、天现异兆根据天象台地动

声明:《朱仁康临床经验集5 余国俊临床经验集》为网友灰色的漩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