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确实防止通货膨胀率在较长时间居高不下甚至在目前水平上继续上升,那么继续实行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必然的。这里没有用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说法,是考虑到扩大财政支出救灾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些话可能意思不清楚。
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考虑,抑制总需求是关键,也可以说两者是一件事情。考虑到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情况,目前控制总需求主要是控制内需,也就是控制投资和消费的名义总支出。在这个前提下,增加救灾和灾后重建支出必须压缩其他的社会支出。
具体到财政支出,一个办法是加税,用增加的税收作为救灾开支。考虑到加税可能同时抑制税收负担者的消费和储蓄,增加的税收还要比救灾开支大一些才能保持总需求不变。这个效果和直接社会捐助的效果一样。另一个办法是压缩其他财政开支,将压出来的钱用于救灾开支。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在不加税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总支出,那就是扩大总需求,这样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从总需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清楚的,只是在涉及货币政策和财政这些词语时有一些歧义。如果从更广义货币的角度看,扩大财政赤字或者减小财政盈余的财政政策本身,就是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如果是扩大财政赤字,就要增加国债发行,而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几乎是等价的,两者的货币功能难分高下。所以增加国债几乎等价于增加货币供给。如果是将本来可能的财政盈余拿出来用于救灾,效果也一样,因为财政盈余可以用来还债。
压缩其他财政开支的具体内容还涉及另外一些问题。压缩财政的投资性支出确实有压缩总需求的效果,但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效果和加税差不多。这是因为,财政投资性支出增加了,将来的国有资产多了,可以少收税,反之未来的消费者要多交税。这样说没有考虑财政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效率问题。如果是在保持政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压缩财政的消费性支出,那就对政府雇员以外的消费者没有影响。压缩国有企业的同类开支也一样。这样的压缩开支,具有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政府开支对其他人来说是浪费,不论有没有自然灾害都应当压缩。不过,如行政管理费这样的开支,在过去几年猛烈增长,没有灾害可以从缓压缩,有了灾害就可以考虑从快压缩,遭遇的抵制应当会小一些。
单从控制当前总需求的角度考虑,更明确的提法应当是,在不扩大财政总支出的前提下增加财政的救灾支出。这不是说救灾支出的增加要以压缩其他开支为前提,其他开支压不下来就减少救灾支出。救灾当然要做到合理合情,如果其他财政开支实在压不下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只好增加赤字或者减少财政盈余来救灾。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货币政策就应当更紧一些,才能抑制总需求。
以倾斜的银行信贷政策来支持救灾是最糟糕的选择。如果需要银行支持救灾,可以直接向银行加税,拿这个钱去救灾,也是亲兄弟明算账的意思。过去的银行信贷,有些分不清楚商业功能和财政功能,引起了很多麻烦。
这样的事情,简单看起来又能办事又不要财政花钱,其实最后财政往往要花更多的钱。到了报亏损的时候,政策性亏损是个大口袋,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你要他帮你一阵子,他可能赖你一辈子。■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