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志记载说:“郑板桥微时曾在沙沟设塾授徒。”
郑板桥怎么来沙沟坐馆的?那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郑板桥的一生,真的是又吃生姜又喝醋,他出生三岁生母汪氏去世,十四岁时继母郝氏又去世,只靠善良的乳母费氏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感情上的尉藉。
说是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郑板桥又揭不开锅了。熟读诗书的郑板桥羞于在年关岁尾向人伸手,无奈之下,他找来红纸,写了一付对联贴在大门上。上面写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八个大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天县老爷汪芳藻下来体察民情,他看懂了,当即吩咐随从说,回去拿些粮食衣物来送给这户人家。随从不解地说,人家也没有伸手跟你要啊。县老爷说,你看那对联,明明是缺衣(一)少食(十)。
当县老爷推开大门,进内一看,他惊住了。原来在二门上贴着一付“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对联。
当时兴化有一座文峰宝塔,在郑板桥家的东南边,又有一座花园叫做百花洲,在西边。这是中原才子宗臣修建的。县老爷看到这家主人虽然穷困潦倒,但有鸿鹄之志。他欲登文峰之巅,盼望百花之盛。这穷小子不但文才过人,还有蟾宫折桂的高远理想呢。县老爷不但资助郑板桥的一时困难,还资助他去考秀才。
秀才虽说是个功名,但是一不能当饭吃,二不能当钱用,所以人们常常嘲笑这些人是穷秀才,酸秀才。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了解决温饱,郑板桥只有首先去教几个小小的顽童。
郑板桥来到沙沟,人地生疏,就被安排在一间破败的空房里,教三五个顽童。这几个孩子平日里四处游荡玩惯了,让他们坐下了读书,简直比挨打都难过。郑板桥心想,不要读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了,先让他们捺住性子吧。为了让这几个孩子坐得住,郑板桥就触景生情,就地编了三句顺口溜:
东边一排柳,
西边一排桑,
中间是个破墙框。
三句真情写照,让这几个孩子还真的感到有兴趣了,还认里不真地坐在那里扭着身子熟背。
这事让沙沟的一位读书人知道了。他认定这是教书先生在发泄不满,于是找巡检司反映这情况。
不久,孩子和郑板桥就搬进了镇上几间瓦房。这就是现在沙沟镇后大街78号煤建巷东边的赵月华家。
教学条件改变了,促使郑板桥更加认真地教育更多的孩子。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说是在一年的夏天,郑板桥带几个孩子去沙沟西边的郭正湖游玩。熟悉水性的孩子抢着划小船,在广阔的芦苇以及荷花丛中穿梭。不料,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躲又没处躲,藏又没处藏,眼看冷雨淋湿大家的衣裳。郑板桥心疼孩子,急中生智,随手摘下身边高大的荷叶,让孩子当作斗笠。可是不一会儿,这阵所谓的“跑风雨”忽然间飘走了,乐得郑板桥在船中,摇头晃脑地吟诗:
忽然湖上片云飞,
不觉舟中雨湿衣,
折得荷花浑忘却,
空将荷叶盖头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