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
(1)本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之为费雪方程式。假设M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 。从这个方程看,P的取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不过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数量T对产出量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费雪强调,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则。这说明,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名义收入、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式中,Y代表实际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为名义货币需求,则该式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前者为 ,后者为M=kPY。假若把费雪方程式中的T代替成等同于剑桥方程式中的Y,即用交易商品量等同于收入量,再把V视作既代表交易货币的流通次数,又代表与收入水平对应的流通速度,即,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
(3)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侧重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为现金余额说。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存在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就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1、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在基本肯定传统货币树林论的结论的基础上,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式中, 表示名义货币量; 表示价格水平;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 表示货币收入;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2、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流通速度V(或者)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注意: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式中,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但凯恩斯的货币寻求函数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