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昌乐开发区黄埠村采访纪实
刘福新
昌乐县境内有两个黄埠村,一在城南街道(原南郝镇),因位于另一个黄埠村南边,俗称南黄埠;一在昌乐开发区(原城关镇和原朱刘镇各一部分),因位置在北,俗称北黄埠。两个黄埠皆以村后有黄土埠而命名。两村的区别是:南黄埠正式名称是“黄埠子”,北黄埠正式名称为“黄埠”。南黄埠立村早,在宋朝末年;北黄埠立村晚,在明朝。南黄埠可以划为丘陵地带,北黄埠属于平原地区。相同的是,两个黄埠村面积都比较大,人口较多,姓氏也多。
6月23日下午,天气阴,要到开发区的北三里村和纸厂(老厂址)对面的福臻饭庄送照片,行进路线:方山路——过天桥——横跨309国道——西管庄——北三里——北三里村后土路——折入宝昌路——纸厂和福臻饭庄(纸厂位于宝昌路北端)——再北行一里——从西而东进入北黄埠。
对于北黄埠,我以前是比较熟的,只是近年来生疏了。“文革”期间我去过该村,是去找一位益都师范的前级同学赵清芬(后改名赵斌),迄今犹记得赵清芬宅前有一水井,水井周围用青石垒砌,高出地面约一尺。当时我还说了一句话:“这里有个记号呢,再来就好找了。”有一位昌乐十三中(前身是南郝中学,后身是昌乐县第一农技中学和昌乐职业中专)老同事刘桓庆也是这个村子。刘桓庆退休后关系拨入我们昌乐二中,如今春秋两次旅游又在一起了。
我是自西而东进入北黄埠村的,在黄埠村西端遇到两个农妇,她们说住在西头,姓李。突然想起了昌乐五中有一体育教师(后改行)也是这个村子,他叫李新玉,肯定住在村西部了。我熟悉的姓氏还有赵姓、刘姓(见上面正文)等等。
此次到北黄埠,由于天气不好,时近傍晚,时间仓促,采访仅是走马观花,难以细致周到,但还是有收获的。
收获之一:有幸在大街遇到了赵会功老两口,赵会功老人七十有三,他老伴七十一岁,论说比我大不了多少,但称呼他们大叔大婶也是应该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赵会功与其老伴精神矍铄,一看就是有福之相,根本不像古稀之年的人,他们有四个孙子、两个孙女,其中三个在读大学,是一个很值得别人羡慕的农村兴旺家庭。
收获之二:村北还有土圩子墙遗址,虽说只剩了很短的一段,但也算是这个村子的古迹了。
2012年7月14日21:19完稿
1、我从西而东进入了北黄埠村
2、村西头有两棵白杨
3、在村西大棚边,听两个妇女说,西头大部分姓李。
4、一条南北胡同
5、村民们
6、街北有一所老宅院
7、原来这所老宅院里的主人叫赵会功,今年73岁,曾在昌乐一中工作过。
8、怪不得我一见到赵会功先生的老伴就觉得与一般农村妇女不一样,原来如此呀!也可见我的眼睛“够厉害”的了。这对老人,一个73,一个71,精神矍铄,不像“古稀之年”的人。他们有四个孙子、两个孙女,其中三个在读大学,是一个很值得别人羡慕的农村兴旺家庭。
9、一条南北胡同
10、同上
11、来了一辆车,喇叭震天响,原来是送液化气的。
12、又一条南北路,黄埠村好大呀!这条南北街到铺了沙子,是一条比较重要的街道了。
13、因为我老远看到这里有棵不大的国槐,询问二人,她们告诉我,就在这个大门口,原来有一棵很老的槐树,早就没有了。
14、这是老槐树的后裔了,但不知是那一辈的?
15、又是一条东西街道,这样的东西街道我也数不过来了。不禁感叹:北黄埠好大的村庄!
16、公交2路车不知为何跑到这里来了?
17、又是一条东西胡同
18、打听到村后有一段残剩的圩子墙,我朝着村子西北角走去。
19、寻找圩子墙是我很感兴趣的呀!
20、大棚边一个干活的农妇告诉我,这里就是。她说:“就剩这点儿渣渣了。”
21、树木多。光线不清晰。
22、圩子墙残剩的一小段就在这个大棚南侧。
23、我沿着村后一条东西路归家。东北角有一处饭店。天阴,也快黑了,已经有吃晚饭的了。
24、问路,听到一阵咿呀声,原来是个聋哑人。
25、走出老远了,这里有一个蔬菜大棚。让我想起了这一大片有许多蚂蚱,我与老伴曾带着孙子来这里扑蚂蚱。现在打农药,蚂蚱绝迹了。太想念扑蚂蚱的那些情趣了。
26、这个饭店岁不大,却会做广告,马路边还竖着一个牌子。
27、从上图的牌子到这里足足有一里路,再次说明北黄埠是个大村庄。这个地方我最熟,因为以前我到北黄埠就是走的这条路。
【相关博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