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孟子》等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07年福建高考语文必考:《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07年福建高考语文必考:《孟子》成语、俗语集释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篇》)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篇》)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篇》)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篇》)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篇》)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篇》)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不为己甚:“仲尼不为己甚者。” (《离娄篇》)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篇》)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篇》)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章》)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章》)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章》)释:如今行仁的人,好象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章》)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章》)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章》)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章》)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章》)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 (《尽心章》)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尚书》,不如无《尚书》。” (《尽心章》)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章》)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章》)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尽心章》)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07年福建高考语文必考:<<庄子>>成语解释
庄子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庄子与《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庄子与《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
庄子与《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庄子与《东施效颦》
庄子在哲学有很多辩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启迪。例如,庄子反对孔子复古的思想。庄子说道:
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如果一个坐惯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么终身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朝和鲁国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广到鲁国,这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也只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于能使天下太平。正如苹果、梨、橘、柚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虽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礼仪法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同,不能一成不变。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盲目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至今国家也没有实现复兴。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下了庄子的辩证法理论,或者不会犯这类似的东施效颦的错误。
对于个人的前途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社会上不断掀起的许多热潮,如下海热、股票热、计算机热、MBA热、网站热、电子商务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年轻人每天周转于热潮中,不断做各种热身,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每年高考前期的“状元热”,全国各地往年的状元纷纷在网站、电话热线中讲解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许多考生按他们的指点,赶紧模仿。其实这些做法是否适合自己呢?大多数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并不考虑,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庄子与《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庄子与《呆若木鸡》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黄明坚)
评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庄子与《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 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庄子与《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只顾东巡享乐,朝政由大臣杨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见。杨素的一个侍妾爱慕李靖的才华,连夜投奔李靖。这个侍妾姓张,因为手持红色的拂尘,所以称为红拂。在他们逃出京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着络腮胡子(虬髯)的客人,他始终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只说也姓张,排行第三。张是我国第一大姓,叫"张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这个张三非同寻常。他喝酒的时候用人心当下酒菜,并且说,这是天下负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终于砍下他的头,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遗憾。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张三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从张三的行径和他的家财来看,他原先应该是个江洋大盗,否则不可能积攒这么多财富。后来李靖靠着这些财富,果然帮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后,张三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于是率领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看起来,这个虬髯客张三,真是一个盗亦有道的侠盗典型。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庄子与《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庄子与《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出自《论语》的成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孟子》,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孔子孟子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庄、老》,读点儿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孟、庄、老》变得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其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孟子》等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在孔子部分里我们例举了《论语》中出现的成语、俗语40条。在孟子这部分里,再扩展一些《论语》中的成、俗语,大家复习一下。
(1)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
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2)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
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讲信用。
(3)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
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大凡事物的规律。
(4)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或说真正有智慧)。
(5)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6)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
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7)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
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8)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
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9)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释:有文采而且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0)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
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1)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
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2)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
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3)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
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4)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
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5)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
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6)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7)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
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8)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
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
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
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
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
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
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
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
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
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
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
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
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
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
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
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
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
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
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
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
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
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更多阅读
《论法的精神》中的三权分立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美国的三权分立
《论法的精神》中的三权分立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内容提要通过剖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光辉思想内容,了解到了三权分立制约思想在那历史时代的巨大进步意义、与之相关的政治自由理念对人类思想进步的重大启示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孟子。该文出自《孟子·告子上》。目录注音原文 出处及作者 出处 作者注释与译文 注释 译文特殊用法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写作结构 段落分层 写法介绍内容赏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 训练一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阅读及训练(一)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出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出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曾有个时期,在歌厅里流行过一种游戏:两人相对而坐,口中念着一套词语,双手配合着做出相应的动作,动作和词语不对应者为输。输者通常是罚喝一杯酒。其中有一句话是:人在江湖漂呀,哪能不
S.H.E《中国话》争议的悖论 中国话 s.h.e无损下载
S.H.E《中国话》争议的悖论陈加伟台湾偶像组合SHE从2007年5月推出《中国话》歌曲至今,由于歌词中有“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而在台湾引起争议。一些亲绿艺人认为歌词“媚中”太过头,闪灵乐团主唱Fredy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