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市福鼎六中2015届高中毕业班1月份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福建宁德市

福建宁德市福鼎六中2015届高中毕业班1月份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

一、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6)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B.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纳:采纳

C.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别:另外D.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属:通“嘱”

3.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②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③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⑥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 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3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l)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3分)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 )( )(5分)

A.为抗议士兵对学生活动的破坏,觉慧与同学们到督军署情愿,署里的赵科长出面讲话,承诺督军署会派人慰问受伤的学生,让聚集在广场上的同学早点回去。于是,学生们离开了广场。可是,赵科长的诺言迟迟未履行(《家》)

B.“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子夜》)

C.在“愚人王”的选举中,卡西莫多因外貌奇丑而当选,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巴黎圣母院》)

D.“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开,走开!”这是当马斯洛娃听到西蒙松决定和她结婚时,拒绝后说的。(《复活》)

E.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此题为选做题)(5分)

选做题A《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过了数日,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某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某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这里的“某”是谁?他想出的是什么计?最后结果如何?请简述。

选做题B“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说的是谁的理家办事才能?其理家才能在协理宁国府办丧事中表现得最明显。请简述其协理宁国府的原因和过程。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什么事?依据刘姥姥所说的方法,平儿如何处理这件事的?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注】 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化、发展、革新,一旦凝固下来,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所谓变化、发展、革新,无非有两条路线: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陈子昂、韩愈都是走的这条路线。中国三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从先秦诗骚,到汉赋,到南朝骈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一代一代不断有新的支流加入整个文学的长河之中。

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三千年来文学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来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来了。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学也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改变了自己的旧面貌。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事实上,“五四”以后的小说和传统的文言小说、白话章回小说相比,“五四”以后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相比,在体制风格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这就是统观了中国文学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里,赋和骈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难以复兴。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五四”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阶段。小说是“五四”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五四”以后的散文创作改用白话文,但和其他体裁相比,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风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可是“五四”以后的新诗,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几乎割断了传统形式,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个领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节选自《中国文学概论·余论》,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诗为词、以赋为词和以文为词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学在变化、发展、革新过程中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的结果。

B.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三千年来的发展与翻新之后,再也无法在本土翻出新鲜的花样。

C.在“五四”运动以后发展的中国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成就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学体裁。

D.“五四”运动之后的新诗,主要借鉴西方文学,但在继承传统特色上明显不足,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

11.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哪些方面才能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3分)

12.作者认为“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的依据是什么?(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军刀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福建宁德市福鼎六中2015届高中毕业班1月份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福建宁德市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雕塑家的父亲是29军的军官,他把喜峰口战役的动人故事告诉了雕塑家。

B.“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渴望军长能身先士卒,一同出战的迫切心情。

C.文中的第三段对宋元哲将军的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

D.“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E.本文通过雕塑家的口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场上的悲壮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4.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4分)

15.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6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11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①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②(lù),“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1)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1分)

(2)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树上落满了厚厚一层雪。有的树承受不住厚厚的雪,或整棵树倒下,或折断树枝;雪松却完好无损。仔细一看,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承受住了厚厚的雪。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15届高中毕业班1月份教学质量检查参考答案

1.(1)乱花渐欲迷人眼(2)俯察品类之盛 (3)响穷彭蠡之滨(4)茕茕孑立

(5)庄生晓梦迷蝴蝶(6)舞幽壑之潜蛟(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8)萧鼓追随春社近

2、D(属:写)

3.D(④表明李苗的忠诚与勇敢 ⑤李苗为国献身⑥是指李苗从小的节操志向)

4.B(文中没有交待此次作战的结果)

5.(1)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遭受灭亡。(疾、坐、受)

(2)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去、绝、“贼没水死者”定语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

李苗,字子宣,他的叔父叫李畎。李畎担任梁川刺史,有很大的威望和声名。王足征伐蜀地时,梁武帝命令李畎在涪抵御王足的进攻,并把益州许诺给他。等到王足退兵后,梁武帝又改变了授任。李畎愤怒,将要另有他图,后来事情败露被杀。李苗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志向。他在延昌年间归附北魏,一再陈述谋取蜀的计策。大将军高肇向西征伐,皇帝命令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向导。军队驻扎在晋寿时,宣武帝去世,只得班师回朝。李苗有文武才干,因为大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家族的耻辱还没有洗雪,他经常怀有慷慨激昂的情绪,于是李苗上书陈述平定长江以南的计谋,其文理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孝明帝年幼,还没有远扩的想法,最终没有采纳。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6.(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l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l分)。

(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l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l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l分)。

7. (5分)BD(B“五四”活动纪念日应为“五卅纪念节”那天。D这是当马斯洛娃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和她结婚时,拒绝后说的。)(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 选做题A(1)周瑜(1分)(2)美人计(1分)(3)这一计策被诸葛亮识破(1分),他派赵云保护刘备到东吴,并通过私会乔国老、智激孙夫人等妙计,使刘备顺利与孙权妹妹成亲(1分)。周瑜的计策落空,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吐血(1分)。

选做题B(1)王熙凤(1分)(2)秦可卿病亡,尤氏旧病发作(1分)宝玉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1分)(3)她先理清头绪,摆出存在的五大问题(1分)然后不辞辛苦,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奖勤罚懒,立见成效(1分)。

9、1)D(手舞足蹈的原因是不能抑制由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所产生的快乐,“恶可已”是“怎么可以抑制”之意。)

2)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

盂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10.(3分A(A.这种现象应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的例证)(3分)

11.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3分)

12.(3分)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遗产丰富,为诗歌复兴提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肥沃土壤。(倒数第三行)②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农业国,外国的优秀文学在当代中国被广泛接受,为诗歌提供了吸取其他民族更多文学营养的平台。(化用第一题,从第三段概括)

(甲)13、13.(5分)BE(解析:B项这里战士们并没渴望军长身先士卒,一同出战。E项是对文本的无限延伸,没有依据。)

14.答:(1)军刀是小说的线索。(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侯万山):背刀出征挥刀杀敌----(雕塑家):创作军刀赠“我”“军刀”(2)军刀烘托了人物形象。军刀的刚毅、冷峻烘托了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3)军刀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军刀表现了将士们对家庭亲人和国家民族的赤子之爱的精神。(答出一点2分,两点三分,三点4分)

15.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意图二,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意图三,“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意图四,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161)但(“然而”“但是”等表转折的关联词皆可,1分)2)禄(1分)

3)“自然和农居生活”改为“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介词残缺2分)

17(观点1分,能说出2点充分的理由4分,表达流畅、语句通顺,结构完整2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观点一:英语需要掌握,但母语更不能忽视。首先,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掌握英语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其次,尊重、认同中华文化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再次,与其抱怨英语学习充斥国人的生活,不如知耻后勇,在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底蕴方面,努力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观点二:现代社会有些人操着半洋不土的“夹生语言”,却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依,是一种悲哀。其一,尊重、认同本国文化,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社会上出现过度的“英语热”,责任不全在个人,各领域的各种考试中英语总是绕不过的必考科目,对国人是一种误导;其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作为终身不能停止的必修课。

18.作文参考立意

从“雪松”角度,抓住“完好无损”,可以提炼论点:1、面对承受,学会减压。2、承受也是一种幸福。3、看淡压力。4、要学会随机应变。

从二者综合的角度考虑,为什么有的树承受不住雪的压力,而雪松面对厚厚的积雪却“完好无损”?因为有的树本性就比较脆弱,或者不像雪松那样懂得弯曲,在承受不住时,弯曲一下,让雪从枝头滑落。由此可提炼论点:1、要坚韧地面对苦难。2、妥协有时也是一种智慧。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成功的要素。4、人生贵在承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251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福建宁德市福鼎六中2015届高中毕业班1月份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福建宁德市》为网友涐吔開惢飲鐹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