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0《宝莲灯》河北梆子 1976年 宝莲灯1976

2011-07-26 09:15:02|分类: 戏院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http://6660409.blog.163.com/blog/static/47241969201162691447913/?followBlog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0

《宝莲灯》(河北梆子)1976年





传说华山之上,恶瘴时起,伤害生灵。圣母常以宝莲神灯,排除瘴雾,万物得安。采药人刘彦昌敬仰圣母解救生灵之德,圣母爱慕刘彦昌济世之行,愿缔良缘。二郎神闻之,横加干涉,被圣母用神灯逼退。于是,圣母与刘彦昌结为夫妇。一年后,生子沉香。二郎神乘圣母欢度生子百日之时,命哮天犬将宝莲灯盗去,因而擒获圣母,压于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去,授以武艺;十五岁时,前往华山救母。在众人相助之下,斧劈华山,救出生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oGINjmPhIA/全剧139:28(清晰度较低)

改编:河北梆子跃进剧团集体,王昌言执笔

导演:陈怀皑、陈方千

摄影:聂晶

美术:俞翼如

演出:河北梆子跃进剧团

河北梆子宝莲灯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集:http://v.ku6.com/show/xWVlARUkI2W0SLlY.html70:39



下集:http://v.ku6.com/show/gMpBVStCmu-v4sKa.html68:44



河北梆子《宝莲灯》新版 李玉琦毕妍妥慧慧(保定)

http://www.56.com/u13/v_NTQ3MDgwMjE.html144:53



河北梆子《宝莲灯》选段

http://www.artsbj.com/Html/stage/xjss/93157.html

《宝莲灯》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众多剧种争相搬演,剧名还有《二堂舍子》、《劈山救母》等。故事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等,皆已失传。清焦循《剧说》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安庆梆子曾搬演《沉香太子劈山救母》。后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均演出此剧。

该剧最着名的版本当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959年的演出版,此本是王昌言在河北梆子旧本基础上参照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由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首演。改编本删去刘彦昌再娶王桂英和生子秋儿等情节,加强了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的渲染,1976年摄制的戏曲艺术片便是这个版本。

剧情:传说,华山之上,恶瘴时起,伤害生灵。三圣母常以宝莲神灯排除瘴雾。采药人刘彦昌敬仰圣母之德,圣母爱慕刘彦昌济世之行,遂缔良缘。三圣母之兄二郎神闻之,横加干涉,被圣母用神灯逼退。一年后,圣母生子沉香。二郎神乘圣母欢度生子百日,命哮天犬盗去宝莲灯,擒获圣母,压于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去,授以武艺,十五岁时,大败二郎神,斧劈华山,救出圣母。

上面提到了对河北梆子版本起到关键作用的舞剧《宝莲灯》,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共有3幕6场,分别是"定情下凡"、"沉香百日"、"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李仲林、黄伯寿编导,张肖虎作曲,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1957年首演于北京,赵青、傅兆先等主演。舞剧在继承中国戏曲舞蹈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舞蹈素材,并给以创造性的发挥,对建立中国舞剧的民族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三圣母的长绸、刘彦昌的水袖、沉香的剑、霹雳大仙的拂尘以及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艺,均是在戏曲舞蹈基础上的发展创造,很富于表现力。而"沉香百日"一场所展现的扇子、手绢、"莲湘"(一种带响的花棍)、"大头舞"(假面)则以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舞很好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日本和苏联曾学习演出过该剧。1959年本剧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剧片。1994年编导应香港市政局舞蹈团邀请在香港排练上演。主要演员有胡军、曹宝莲、周全毅等。

《二堂舍子》(亦名《二堂放子》)是许多剧种旧有的传统剧目,重要情节是:圣母被囚华山,刘彦昌中状元,娶妻王桂英,生子秋儿……沉香、秋儿在书馆失手将太师之子打死,刘彦昌拟舍一子抵命,念及圣母,欲留沉香。最终,王桂英大义舍子。此折戏为京剧生旦名家的常演剧目,情节动人,但节奏偏慢,除刘彦昌的一段[二黄快三眼]"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脍炙人口外,其余处理均乏善可陈。

越剧名家张桂凤和吕瑞英曾在1954年2月首演此折的移植版,其中张桂凤在"训子"中的[流水]、[二凡]唱腔广为传唱。据说徐天红、许金彩也有演出本。此剧近来有两次较大的改编。一次是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观摩研讨期间,中国京剧院李维康和耿其畅的演出本。这一版本的价值在于适当注入了人性化元素,以纠正旧版的陈旧主题,尤其新加的"反二黄",感人至深,化平淡为光彩。另一次是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海京剧院投入巨资为该院的五位"研究生"量身度做了一台豪华《宝莲灯》,编剧罗怀臻,导演孔小石,主演史敏、李军、奚中路、严庆谷、胡璇等。可惜,此版并无预期的好评和轰动。

(实习编辑:庞云鸽)

《宝莲灯》选段“十五年前登此峰”

十五年前登此峰

人正青春花正红

此处得见圣母面

红纱留诗情意浓

宝莲灯前把情定

生下沉香小娇生

恨二郎凶狠豺狼性

华山下压圣母诂恶行凶

娇妻幼子无踪影

彦昌独自受孤零

何年圣母重出世

华山依然庆升平

(伴唱)

一年一度三月三

回忆旧情在庙前

不望七夕鹊桥会

实盼圣母见青天

但愿圣母多保重

有朝一日再相逢

恨不能将华山双手推到

一霎时头昏眩无力支撑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0《宝莲灯》(河北梆子)1976年 宝莲灯1976
《宝莲灯》是怎样拍成电影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559610.html

《宝莲灯》是一出久演不衰的传统戏,自清代以来就有演出,并成为京剧、舞剧和一些地方戏的保留剧目。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960年改编的新版《宝莲灯》,获得成功,毛泽东观看后赞赏有加。1976年春天,有关部门指令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将《宝莲灯》拍成彩色录像,结果拍成了彩色影片。

《宝莲灯》是一出神话剧,又叫《劈山救母》,源自宋元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和元人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演的是宋时华山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缔婚,三圣母之兄二郎神怒妹思凡,将其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于山中生子名沉香,遗婢将沉香连同宝莲灯送交刘彦昌。这时,刘彦昌又娶了宰相之女王桂英,并生子名秋儿。沉香长大,调皮好动,在南学打死秦府公子秦官保,逃入山中,遇霹雳大仙点化,脱去凡胎,并赐以神斧。沉香于是持神斧来到二郎神庙,留诗诟骂。二郎神找沉香问罪动武,沉香战败二郎神,接着刀劈华山,救出生母。应该说,《宝莲灯》是一曲天上人间喜结良缘,沉香救母惩恶扬善的赞歌,颇具人民性,所以这出戏在民间流传甚广,久演不衰。

1958年河北省省会从保定移驻天津后,"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于1959年元旦正式挂牌(因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取了一个极富时代性的名称),简称"青跃".1960年,"青跃"扩建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迄至今日。

"青跃"成立后,很快投入了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因为都是从全省选拔的尖子演员,文武剧目迭出,令全国文艺界瞩目。其中最有亮点的是1959年剧作家王昌言改编的《宝莲灯》。

新改编的河北梆子《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参照赵青的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这是一出全新的《宝莲灯》。若从剧情简介看,新版《宝莲灯》与前边提到的原传统剧目《宝莲灯》的剧情大同小异,但却有了根本性的改造。一是摈弃了"一夫二妻"的情节,主题更加鲜明,剧情更为集中;二是剧中刘彦昌的身份,不再是书生,而改为一位民间医生,不仅使他上山采药邂逅三圣母的情节更加合理,而且草根医生与三圣母的身份反差更大,二人的结合更为感人;三是剧中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四是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舞台美术也有了许多重大突破。全剧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冲击力很强。演员也集中了全剧团的精华,裴艳玲饰沉香,韩淑英、齐花坦饰三圣母。

1960年3月,《宝莲灯》开始排练。经过反复彩排后进行公演,不仅在省会天津引起轰动,而且赴福建、上海、南京等地巡演时,同样广受欢迎。但是,1960年5月1日进京演出时,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出"反历史主义"的戏,更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质问:"《宝莲灯》有阶级性吗?"剧本寄到《剧本》月刊社,也被退了回来。

尽管出现了这点小风波,但没有动摇省里主管领导的决心,因为实践证明,这是一出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表演上乘而广受观众热捧的好戏。遂决定继续打磨,并安排选择时机进京演出。1962年暑期,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执行一年一度的在北戴河为中央领导人演出的任务。这一年在北戴河西山中直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的是《宝莲灯》。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接见了剧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称赞《宝莲灯》改得好,戏演得好。毛泽东一见到裴艳玲,便指着她说:"小猴子变成小沉香了。"(因在1960年5月1日,毛泽东在天津干部俱乐部曾看过裴艳玲演出的《闹天宫》,她饰孙悟空,印象很深,遂有此言。)毛泽东接着说,"你们这个戏很好,有反抗精神。你们演得也很成功。"又问扮演三圣母的齐花坦:你的绸子功是谁教的?鼓励她要继续努力,好好练功,好好演戏。

正是因为毛泽东看了这次演出,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使得《宝莲灯》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加红火起来。不久,《剧本》月刊也将《宝莲灯》剧本正式发表。从这时起,因为《宝莲灯》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不仅再没有了任何争议,而且更加声名大震,成为召开重要会议和招待外宾时的必演剧目。1976年春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不寻常的岁月。恰恰在这时,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是文化部下达指示,《宝莲灯》要拍彩色录像片,马上去北京领任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毛泽东正在病中,他要看《宝莲灯》。

这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任务,大家不由得忆起14年前毛主席在北戴河看《宝莲灯》的情景。十四五年过去了,所幸演员还在,服装道具还在,乐器也还在,只等领任务回来如何安排恢复排练了。为圆满完成重任,省主管部门把正在河北省京剧团担任支部书记、"文革"前抓《宝莲灯》创作演出的王正西抽出来,亲自抓这项工作。

王正西和有关人员火速进京。在文化部招待所,有关人员交代恢复《宝莲灯》任务:第一,1962年夏天为毛主席演出时怎么演的,还怎么演,必须保持原样,包括原来的演员,要原封不动地恢复;第二,抓紧时间复排,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月;第三,彩排结束后,由天津电视台负责完成彩色录像。

必须按时完成任务,这对于以艺术为生命的一批着名演员来说,自不待言。但也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先把原来演《宝莲灯》的原班人马找齐。二是分配角色后马上练功,恢复功力。从"文革"开始到复排《宝莲灯》,已过去了10年时光,许多演员停止了练功;虽然排演《红灯记》、《龙江颂》等现代戏也需要练功,但那些功与《宝莲灯》需要的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扮演沉香的裴艳玲,1962年给毛泽东演出《宝莲灯》时才15岁,这次复排时已是29岁。裴艳玲是艺术天才,更是个勤奋执着的演员,她是练功不辍的。但她是女武生,"样板戏"中没有她的角色,后来又有了两个女儿,在接到复排《宝莲灯》时,她的二女儿才出生29天。为了复排《宝莲灯》,她把未满月的二女儿送回农村老家。裴艳玲的武功确实了不得,比如拧"旋子",现在舞台上的其他演员拧十五六个,顶多十七八个,就不错了,裴艳玲小时候却一气拧到96个!她说要演好沉香,旋子达不到40个是不行的。她咬牙苦练两个多月,终于一气拧了40多个,创造了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奇迹,又一个神话。沉香下山这场戏,前后40分钟,她表演走边、舞剑、捉虎吃虎,也都一气呵成。但局外人哪里知道,直到电影拍完,她的产期还没出百天!

经过一段时间练功恢复,很快进入排练和彩排。排练和彩排是在一种极其封闭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为了保密,排演地点选择了驻石家庄某部的一个礼堂,只有每天晚上12点以后进行,天亮时马上结束。整个排演时间,都有战士把门,任何外人不得进入。有的年轻战士对传统戏好奇,有时就扒着窗台偷偷地看。若被发现了,马上给轰走。每晚排演紧锣密鼓地进行,仅用了20多天,14年前的《宝莲灯》由原班人马就恢复起来,速度相当惊人。

1976年3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携新排出的《宝莲灯》到达天津。文化部两位负责人看了彩排,给予肯定,并让天津电视台把彩色录像的任务全部包下来。天津电视台说,他们没有设备,无力完成这个任务。这时,文化部的负责人与王正西商量,彩色录像没有实现,是不是干脆拍成电影。王正西马上答应,因为这更是求之不得的。

过了几天,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摄像等专业技术人员赴津,看戏后给予极高评价,说是还没看见过这么好的戏。当即决定:《宝莲灯》由北影拍彩色戏曲艺术片。于是,《宝莲灯》的全体演职员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马上投拍。每天中午12时进摄影棚,化妆后开拍,一直拍到翌日晨四五点钟,最晚至7时。这样,到4月中旬全部完成。《宝莲灯》电影不同于1980年拍的京剧电影《白蛇传》那样,加了许多特技,而是完全按舞台演出的形式,以体现1962年版的原汁原叶。

拍摄成功的河北梆子《宝莲灯》艺术片不能公映,至于病中的毛泽东是否看了电影《宝莲灯》,那就不得而知了。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的1978年,《宝莲灯》电影作为首批传统戏影片向全国公映;同时《宝莲灯》作为传统戏开禁的第一部,也在石家庄公演。被禁锢了十多年的传统戏,一经开放,观众像开了闸的洪流涌向剧场,涌向影院。老年观众温故知新,年轻观众感到好奇。

其实,"文革"期间拍摄传统戏影片,《宝莲灯》并非个例。仅1976年上半年,北影、长影、新影就拍出传统戏艺术片25部,上影厂拍摄21部。这些片子,拍完一部送江青审查一部,审查通过后只准印4个拷贝:一个送中央,一个送文化部,一个送钓鱼台,一个送中央电影局资料库。所有这些,增加了拍摄任务的神秘色彩。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文革"中拍摄了《宝莲灯》等40多部电影,录制了一批传统剧目唱腔,毕竟为后人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戏曲资料,这是值得庆幸的。

创新——河北梆子振兴的必然选择

http://www.niwota.com/submsg/5829245

从《宝莲灯》的一炮而红,到《钟馗》的唱响全国,从《龙江颂》的成功移植,到《大都名伶》、《绝唱》的革故鼎新。50年来,省河北梆子剧院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期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辉煌,也有过无奈。

50载经风历雨,50载筚路蓝缕。

河北梆子是唯一冠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剧种,是戏苑里的一朵奇葩,其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演唱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今天,戏曲演出市场萎靡,但喜迎自己50岁生日的省河北梆子剧院能否回眸过去,展望未来,逆流而上,再塑辉煌呢?

博采众长

《宝莲灯》唱响大江南北

"金琶玉缕曲悠扬,梆子余音尚绕梁。跃进年华鼓新角,幽燕女儿不寻常。"1959年12月,邓拓在天津市观看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演出的《挡马》、《杜十娘》、《陈三良》等戏后,欣然题诗。

1959年1月1日,由省委命名的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挂牌,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张志奎奉命调入。"我最难忘的是拜师学戏的情景。当时的省文化局局长路一带着团里的骨干演员赴京,拜艺术大师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李桂春等人为师,学习加工了《挡马》、《奇双会》、《回荆州》等十几个传统剧目。"张志奎说,艺术要发展就不能固守成见,必须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各剧种的好戏、绝技学到手,把艺术大师的真功夫学到手。这种广泛的学习为剧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9年9月,省河北梆子剧院组织《挡马》、《杜十娘》、《陈三良》等剧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大获成功,剧院因此成为文化部确立的全国着名的8大剧团之一。

有继承更要有发展。1960年4月,人才济济的省河北梆子剧院决定创排第一部属于自己的剧目---新编大型神话剧《宝莲灯》。也正是这一颇具创新精神的剧目让剧院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辉煌。

"初生牛犊不怕虎。创排《宝莲灯》时,我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唱腔上,既保留了传统又有新的变化;舞美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表演上,力求传神、出彩。为了排好这个戏,我们积极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我们曾派人专门到江西学赣剧的唱腔和表演;在表现形式上,我们设置了传统戏剧所没有的插曲、主题歌,让张淑敏、张惠云等嗓子条件好的演员到幕后去领唱。"在《宝莲灯》中扮演刘彦昌的田春鸟说,《宝莲灯》排成后,大家很兴奋,都觉得这个新戏让人耳目一新。

"1960年10月,省文化局组织《宝莲灯》等剧目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慰问完回来时路过上海,准备演出几场。上海方面有顾虑,说观众不认河北梆子,要求先演一场看看情况再说。"在《宝莲灯》中扮演三圣母的齐花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马上要开戏了,大家心里还没底,非常紧张。垫场戏是张志奎的《挡马》,整个剧场里静悄悄的,让人心里发毛。《宝莲灯》演出开始了,剧场里还是静悄悄的。但演出一结束,整个剧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结果,我们一气儿在上海演出了20多天,场场爆满,很多人想看却买不上票。"《宝莲灯》一炮而红后,剧团应邀到北京、南京、武汉、郑州等地公演。此后,剧团又多次进京演出,并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敢于突破

《钟馗》红遍全国

文革期间,省河北梆子剧院的艺术家们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他们成功移植了《龙江颂》、《洪湖赤卫队》等剧目,并根据河北梆子的特点对这些剧目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今天,众多河北梆子演员、戏迷在参加比赛、演出时,还常常选择《龙江颂》中的经典唱段。

改革开放后,河北梆子艺术家们迸发出创作的激情和活力。让河北梆子红遍全国,迄今为止已经演出了600多场的河北梆子经典名剧---《钟馗》横空出世。

要说《钟馗》,须先说裴艳玲。出生在戏曲之家的裴艳玲5岁登台、9岁挑梁,12岁调入省河北梆子剧院。《宝莲灯》中,13岁的裴艳玲扮演沉香,名声大振。十年浩劫后,艺术生命被耽搁了十几年的裴艳玲展翅高飞:1981年,创排《哪吒闹海》;1983年,剧团改革,裴艳玲承包了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

"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带来经济的腾飞,而且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爱好。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前几年剧场门前的热潮好像一下子就消退了……"裴艳玲说,1984年5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高占祥,作了"珍重人民情,振兴家乡戏"的讲话,并找裴艳玲谈话,鼓励她为振兴河北梆子多做贡献。"我深受鼓舞,决心为发展河北戏剧,再找突破口。"

排什么?突破口选在哪?经过慎重考虑,裴艳玲选择了《钟馗》。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一个智慧的决定。"曾任省剧协副主席的王仲德说,说它大胆理由有三:一开剧种之先,河北梆子从未演过此戏;二破坤伶之禁,梨园规矩---女演员不演冥界判官角色;三是解放后的三十多年里,在中国剧坛上,仅演《嫁妹》一折,尚无全剧《钟馗》出现。说它智慧是因为:一、钟馗故事民间广为流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弘扬一个剧种,有时要冲出这个剧种,过去河北梆子没有的,正需要去创造;三、作为一个艺术家,既要突破前人,也要超越自己,以前女演员不演钟馗,一是迷信禁忌,二是难演,但裴艳玲与众不同,她功底深厚,擅演男角。

在剧院老院长肖方等人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9月,《钟馗》开排。1985年5月底,《钟馗》排成,并在首届省戏剧节上亮相。虽然观众反响很好,但评奖时,因属鬼戏和剧本前后结构问题,《钟馗》仅被评为"演出特别奖".裴艳玲不服气,她决定到北京去演出!

10月3日,《钟馗》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看戏的多为戏剧界人士和河北梆子爱好者,座虽未满,但剧场效果却出奇的好,许多观众说:"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河北梆子!"演到第三天,戏票紧张了,许多观众买不到票。戏剧家、名演员都来看戏,北京常演戏曲的四大剧场都想接戏。工人俱乐部、人民剧场、吉祥戏院、广和剧场,一个接一个演,整演了一个月。梅葆玖、李紫贵、金桐、冯牧、黄宗江等戏剧界权威都是几个剧场连着看。曹禺评价说:"《钟馗》为河北梆子戏曲改革更新,为祖国地方戏增添神采,为世界舞台作出光辉的贡献。"

之后,《钟馗》应邀到上海、天津、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演出,并引起轰动。其中,《钟馗》先后9次到香港演出,在当地掀起了"河北梆子热".

《钟馗》成了省河北梆子剧院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2003年,《钟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省文化厅和省河北梆子剧院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用全新的方式修改、加工了《钟馗》。2007年,省河北梆子剧院

青年演员吴桂云在

澳门演出改编后的《钟馗》,受到热烈欢迎。"《钟馗》的成功靠的是创新。"《钟馗》原创剧本的舞美设计于宗文说:"仅以舞美为例,原创《钟馗》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许多试验性、探索性的东西,包括运用了激光等技术,在当时来说这是非常时尚的。"

迎难而上

期待河北梆子再现辉煌

潮涨潮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戏曲滑坡,河北梆子演出市场也开始萎靡。面对困境,省河北梆子剧院苦苦挣扎。

为了适应市场,剧院坚持走创新道路,先后筹拍了《中校张金垠》、《阿Q正传》、《美狄亚》、《尧天舜日》、《杏妹》、《长剑歌》等剧目。尽管《美狄亚》在希腊巡回演出32场,赢得"中国第一歌剧"美誉;尽管《尧天舜日》晋京演出反响强烈;尽管《长剑歌》让着名作家王蒙悄然落泪……但河北梆子曾经的辉煌却没有再现。

"传统戏曲走向衰落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青年观众缺失,一是戏曲后备人才缺乏。"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晓英说,对症下药,剧院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自救。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河北梆子剧院招聘40名新人,为河北梆子输入新鲜血液。齐花坦、张惠云、田春鸟、张志奎、路翠阁等老艺术家对年轻演员进行"传、帮、带",河北梆子后继乏人问题暂时得到缓解。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剧院重点打造了新编剧目《大都名伶》和《绝唱》。"王晓英说,通过重新编排,《大都名伶》和《绝唱》在故事性、思想性、舞台呈现上更加符合多数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许荷英、刘凤岭是《大都名伶》和《绝唱》的主演,他们表示,改编后的《大都名伶》和《绝唱》节奏明快,积极寻求与现代观众审美情趣和需求相契合的点。"舞台呈现上,在保持戏曲本体的前提下,两剧借鉴了话剧、影视的表现手段,使舞台时空转换更自由,节奏更流畅。音乐创作上,保持河北梆子朴实、高亢、激越等风格的同时,借鉴其他流行音乐元素,扩展河北梆子音乐的表现力。视觉上,则充分利用舞台灯光和色彩的变化,吸引观众眼球,给观众以震撼和冲击。"

二炮某部的黄焯军出生于河北,从小爱听爱看河北梆子,是不折不扣的"梆子迷",为看正宗的家乡戏,曾专门从北京跑到石家庄。2008年5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过改编后的《大都名伶》和《绝唱》后,黄焯军说:"我们一直在喊振兴河北梆子,怎么振兴?现在戏剧不景气,年轻观众少,这种状况让人着急。新改编的《大都名伶》和《绝唱》让人眼前一亮,跟以往的老戏不同,它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艺术元素,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张惠云是剧院刚成立时调入的,有人评价,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河北梆子所有的改革、创新她都赶上了。她说:"河北梆子要发展、要振兴就必须走创新这条路。河北梆子是要有乡土气息,但更要有时代感。以唱腔为例,时代发展了,可若是唱腔还是一味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那肯定不行。"张惠云认为,振兴河北梆子,就得排新戏、好戏,就得培养人才。"排出好戏,观众才会去看你;有了人才,才有发展的基础。"

王晓英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对河北梆子给予了扶持,但要振兴河北梆子,却仍然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困难不小,责任很大,但我们有信心。"王晓英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梆子一定能再铸辉煌。

相关链接

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清代同治、光绪之交呈现繁荣昌盛景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建国初期,河北梆子被确定为我省重点剧种。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1959年1月1日,省委命名成立了河北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在此基础上,同年8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正式成立。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担任剧院首任院长。

建院以来,省河北梆子剧院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其中,老一辈的艺术家有赵鸣岐、李淑惠、张淑敏、齐花坦、路翠阁、田春鸟、方辰、方峥、王昌言、姬君超、闫明、张玉照、李石条等;"梅花奖"获得者有裴艳玲、张惠云、彭蕙蘅、许荷英、王洪玲等;中青年编创人才有陈家和、杨晓利、王新生、马海燕、魏青等;在国内外戏剧舞台获取各种殊荣的优秀青年演员有张秋玲、王云菊、刘凤岭、吴桂云、邱瑞德、陈宝成等。剧院排演了《挡马》、《杜十娘》、《陈三两》、《宝莲灯》、《哪吒》、《钟馗》、《美狄亚》、《安提戈涅》、《阿Q正传》、《江姐》、《鬼域逢仇》、《大都名伶》、《浣纱女》、《绝唱》、《长剑歌》、《想种太阳的孩子》等近百出剧目。(作者:河北日报记者刘成群通讯员周长存)

这里会是你的最爱 博文大全 字画走廊 声色入魂有声世界 我的书房探索发现我的收藏 饱你眼福 生活点滴视频典藏经典音乐瓷器总汇 朗诵集锦图文音画 音画欣赏 QQ空间竹簡字畫 古玩字画竹雕盆景 美女世界 收藏集锦乱弹琵琶 诗词朗诵 景美人靓 玉器收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2661.html

更多阅读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4 《牛郎织女》黄梅戏 1963年 牛郎织女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4《牛郎织女》(黄梅戏)1963年转载 :老排长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编剧:陆洪非、金芝、岑范、完艺舟导演:岑范摄影:陈震祥特技摄影:周诗穆美工:张曦白演出: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主演严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6 《花枪缘》豫剧 1985年 花枪缘豫剧全集播放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6《花枪缘》(豫剧)1985年转载:老排长《花枪缘》(1985)故事梗概隋末,瓦岗寨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一天,罗艺打败隋军主帅杨林,山寨正为罗艺、罗成父子设宴成功。忽然山下有二人要与罗艺认亲,称罗艺为父、为爷。罗艺因为年老怕

声明:《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0《宝莲灯》河北梆子 1976年 宝莲灯1976》为网友偏执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