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沙漠生存记

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描述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许多角度和指标。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沙漠(包括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戈壁、荒漠)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以及沙漠化地区的发展、扩张趋势,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充分表明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必要积极应对沙漠化生存的挑战。

一 、什么是沙漠化生存?

“沙漠化生存”是笔者提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生存模式,它不仅仅指在沙漠地区(包括戈壁、荒漠)直接生存的人类,而且还指那些在沙漠边缘地区和在沙漠化发展趋势地区(可称之为“候补沙漠区”)生活的居民,以及那些生活受到沙漠、沙漠化影响(例如沙尘暴、扬沙、浮尘)地区(可称之为“受沙漠影响区”)的人们,他们的生存模式可以总括为“沙漠化生存”。如果一个国家有半数以上的国土面积,都处于沙漠化生存状态,那么整个国家就可以称之为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1 、候补沙漠区的认定标准

所谓候补沙漠区,是指即将变成沙漠的地区,以及已经呈现出严重沙漠化趋势的地区,其具体技术参数包括:

A 、沙漠占当地总面积十分之一以上,沙化土地占当地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呈现出沙漠化趋势的土地占当地总面积一半以上。

B 、年降水量低于300-400毫米,实际蒸发量(目前气象部门提供的是当地水面蒸发量和陆面蒸发量)持续大幅度超过实际降水量,超过数值越多则沙漠化趋势也就越严重。

2 、受沙漠化影响区的认定标准

所谓受沙漠化影响区,包括两种情况:

A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接近候补沙漠区。

B 、该地区虽然尚未出现沙漠化趋势,但是却频繁受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袭扰,并造成严重的空气指标恶化。

二 、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状况

历史典籍资料表明,中国古代曾经有着非常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大约在公元三四世纪情况出现了变化,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呈现长期减少趋势。在最近的半个世纪,我国北方(东北三省和新疆北部除外,下同)环境恶化出现加剧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阶段。

1 、帝禹山河图记录4200年前绿色华夏

我国古代典籍《史记》、《论语》、《诗经》、《尚书》、《山海经》,以及民间远古神话传说都记述有尧舜禹时期曾经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洪水泛滥。根据笔者对《山海经》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内容,源自帝禹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文献。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曾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考察报告即《五藏山经》。《五藏山经》记述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的26条山脉,共计447座山(包括岛屿和地理标志点),并对每一座山的植物、动物、矿物、水系、居民进行了考察和记录。

1999年9月9日,根据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位的考证,画家孙晓琴绘制出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文字记述的全部内容都用图画绘制出来,从而可以直观地一目了然地知道4200年前的华夏大地,自然环境非常好,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我国北方湖泊众多,黄河前套、后套均为水泽,山东半岛尚被海水分隔,全然是一派绿色生态景观,详细情况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以及《帝禹山河图见证绿色华夏》一文(《中国绿色画报》,2004年4期)。

2 、历史上中国北方水资源长期减少趋势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仍然有众多湖泊。大约从东汉末年起,我国北方水资源总量发生长期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比较明显的标志性事件有,农民起义军黄巾军兴起(直接原因是旱灾农业减产或绝收),公元三四世纪楼兰古国的消亡(与水资源枯竭有关),唐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的是雨水减少),丝绸古道的废弃(沿途水供应出现问题),明朝末年北方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干旱(直接导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兴起),以及首都从西(长安)向东(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从内地向沿海的迁都,表明历史上我国北方水资源呈现出长期减少趋势(只有东北三省地区尚维持着较多的降水)。

事实上,华北平原古代有著名的圃田泽(豫州)、望诸泽(青州)、大野泽(兖州)、奚养泽(幽州)、杨纡泽(冀州),它们都一一消失了,如今只剩下面积很小的微山湖和白洋淀,以及若干以“泽”为地名的深泽、鸡泽、荷泽。当然,其中有些古泽的消失与黄河泛滥有关,但是整体上仍然记录着华北地区水资源减少的趋势(包括降尘对湖泊的淤塞效应)。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3%,如今只剩下不到3%而已。

3 、近代中国北方水资源急剧萎缩

种种迹象表明,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我国北方水资源出现急剧萎缩的情况,其中标志性或者代表性事件包括,60年代罗布泊的干涸;70年代以来北方强降雨逐渐持续减少(60年代华北平原曾有长达7天7夜的强降雨,天津市险些被洪水淹没,当时北方最大的担忧是黄河决口);80年代北方地下水位持续下降;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内蒙古草原退化、草原湖泊进一步萎缩。到了21世纪初,敦煌月牙泉水位下降到不足1米,河西走廊环境恶化、民勤县湖泊干涸,青海湖畔出现沙漠,内蒙古草原湖泊(包括咸水湖)大量干涸,黄河源、长江(金沙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的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沙漠面积不断增加,北方广大地区沙尘暴愈演愈烈。

4 、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中国目前已有267万至30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荒漠、戈壁,以及大约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呈现出沙漠化、荒漠化趋势的区域(具体数字与沙漠化的标准有关,大体包括沙漠、荒漠的边缘地区、长期干旱地区,以及部分半干旱地区),上述地区大体在我国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方,亦即我国大陆性气候区域、缺水带和少水带区域。此外,我国还有1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受到沙尘暴(包括扬沙、浮尘)的强烈或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今日中国已经有半壁江山处于沙漠和荒漠及其沙漠化扩张地区(涉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的大部地区,陕西、山西、河北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以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范围之内(涉及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以及江苏省、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已经跨越淮河流域,抵达长江流域),而且这种沙漠化趋势还在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因此,沙漠化生存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抗、应对、适应沙漠化趋势的主要选择。

三 、导致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的主要因素

1 、水资源与沙漠化形成

地球上的生命属于“水基生命”,因此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命。沙漠地区之所以几乎没有生命,沙漠化地区之所以难以生存,都与水资源的匮乏密切相关。事实上,沙漠的形成就是因为没有水,沙漠化的出现就是因为水越来越少。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数量取决于水的输入量和水的输出量。水的输入量,主要来自降水量和径流流入量;水的输出量,主要表现为蒸发量(准确说是实际蒸发量,而不是理论蒸发量)和径流流出量。与此同时,还与水的储存量有关,水的储存方式包括地表水体(河道、湖泊、冰雪)、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因为深层地下水属于矿产资源),以及土壤含水、植被含水。
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沙漠生存记

当一个地区水的输出量长期持续高于水的输入量,而且当地的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或400毫米,那么这个地区就会呈现出沙漠化趋势,直至成为候补沙漠区。也就是说,该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如果导致水的输出量长期持续高于水的输入量,形成水资源严重“透支”,无异于是在用沙漠化来毁灭自己。

进一步说,我国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同时年蒸发量又远远高出400毫米的地区,如果贸然扩大绿化面积和植树面积(特别是选种那些蒸发量大的阔叶林,例如杨树),那么这些“绿化的树”实际上是水资源的“杀手”,当地的水资源会被这些树吸出来并蒸发掉,从而加剧沙漠化进程。

不幸的是,上述情况正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普遍发生着。

2 、中国西部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中国西部与美国中部的自然地理情况相比,美国有东海岸和西海岸,因此中部地区距离大西洋和太平洋各只有2000公里。对比之下,中国西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为计算点)距印度洋2000公里(可惜有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阻挡),距东海3000公里、距太平洋4500公里(以日本列岛东海岸为准),距北冰洋4000公里,距大西洋7000公里。因此,中国西部和西北地区能够得到的海洋水汽资源,远比美国中部地区要少许多。

事实上,中国北方只有东北三省和新疆北部有着较丰富的降水,那是因为东北三省可以获得来自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水汽,新疆北部可以获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并有着高山可以把水汽转化成为降水。

与此同时,北方春季沙尘天气,以北京为例,大体上是7天一场小沙尘,半月一场大沙尘,从2月上旬到5月上旬,平均有12次沙尘天气。这种沙尘天气的周期发生,实际上也是与中国北方所处在的欧亚大陆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印度板块抬升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也会改变印度洋水汽向中国北方大陆的输送量,但是这属于长期缓慢作用,时间尺度在数万年、数十万年才会有明显影响。

3 、中国经济发展对北方水资源的副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的逐年萎缩,不能排除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除了历史上的兵荒马乱、烧荒毁林之外,近半个世纪中国经济的起飞,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导致北方水资源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A 、人造山脉(高楼大厦、水库大坝)对水资源的副作用

众所周知,自然地形地貌与降水量有着直接关系。据此可知,人类活动改变的地形地貌,也会对降水量产生相应的影响。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建造大大小小水库大坝8万余座,这些水库大坝都建造在水汽通道的山间河流的峡谷上,对来自海洋的水汽向中国内陆地区的输送产生了相应的阻挡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建筑物高度都在20米以下,相当于一棵树的高度,对地形地貌的改变相当有限。但是,近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上百米的高楼大厦比邻而建,这些人造山脉式的建筑物都是一堵堵挡风的墙,其挡风范围通常是建筑物本身高度的四到五倍,相当于出现一道道数百米高的山脉。其中以沿海城市带的高楼大厦,对来自东海和太平洋的水汽所形成的阻挡效应,对中国北方水资源的副作用最大。有关详情可参阅笔者撰写的《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等文,以及2001年撰写的《干旱、荒漠化、沙尘暴,也有沿海城市惹得祸》一文。

B 、人造火山(城市和工业化的高能耗)的影响

除了上述人造山脉对中国北方水资源产生副作用之外,还有人造火山对北方水资源的副作用。所谓人造火山,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所消耗的巨量能源而形成的区域热岛效应,例如工业能耗、生活能耗(取暖、空调、餐饮)、交通能耗(特别是汽车的普及),再加上高楼大厦,使得每一座城市都变成了一座火山,向空中输出巨额热量,以及大量污染物(相当于火山灰和有毒气体)。

事实上,近100年来人类消耗的能源(石油、天燃气、煤炭、核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消耗的能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倍增加。当能源消耗集中在沿海城市带的时候,这些城市就变成了一堵堵火墙,严重阻挡着海洋水汽向内陆的输送。用气象学家的话来说,一只蝴蝶翅膀的煽动,可以导致大洋彼岸的一场风暴,那就更不用说如此大规模的人造火山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二三十年,中国沿海城市带的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能源消耗也随之而迅速增加,而与此同时也正是中国北方水资源急剧萎缩的时候。

4 、欧亚经济各国经济发展对中国北方水资源的副作用

除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北方水资源的副作用之外,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因此其他欧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北方水资源产生副作用。事实上,全世界都在建造高楼大厦,都在烧石油、煤炭和原子能,而且经济发达地区多集中在沿海一带,因此它们对大陆内地的水资源产生的副作用更大(有关深入研究需要相应的科研资金)

A 、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在战后(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起飞,明显地减少了大西洋水汽向中国新疆、青海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的输送量,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世纪60年代罗布泊的消失。

B 、前苏联莫斯科等城市带在战后的经济迅速增长,也在减少北冰洋水汽向中国北方(主要是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的输送量,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内蒙古草原的退化(以往把原因单纯地归结为过渡放牧)。

C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起飞、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起飞,严重减少了太平洋水汽向中国北方内陆地区的输送量。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中国北方沿海城市带,构成三道阻挡太平洋水汽向中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人造屏障。中国北方原本是西风与东风交替气候,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基本上不断有东风送雨。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风越来越少了,已经变成西风持续压倒东风之势,其结果就是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黄土高原降水量持续减少,黄河下游频频断流,北方沙尘暴愈演愈烈。

D 、印度及东南亚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起飞,明显地减少了南太平洋水汽和印度洋水汽(经由孟加拉湾沿横断山脉北上)向中国大陆特别是三江源地区的输送量。

5 、生态财富的两极分化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出现了严重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现象,同时也出现了生态财富的两极分化现象。所谓生态财富两极分化,是指有的地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而有的地方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事实上,生态财富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有着相关性,即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乃是导致生态财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的实质即富人对穷人的生态财富进行掠夺),而生态财富的两极分化也在进一步地急剧沙漠化生存现象。

四 、沙漠化生存趋势难以逆转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状况。那么,这种沙漠化生存趋势能够得到遏制,旱灾得到改善,并从沙漠化生存状况恢复到正常输出状况吗?种种因素表明,中国的沙漠化生存趋势难以逆转。

1 、达氏进化论不能解释人类社会

人类是一种动物,而且是一种达尔文进化论(简称达氏进化论)所不能解释的动物。这是因为,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属于随机进化论,即生物进化完全是随机变异自然选择的过程,没有任何智力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类的行为明显有着智力(从设计到实施)活动,因此达氏随机进化论对人类无效(实际上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智力,包括DNA智力系统和神经元智力系统)。详情可参阅笔者的《进化论不是达尔文的专利,进化论也需要进化,从达氏随机进化论到智因设计进化论》一文,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文章和论文。

正是由于人类不仅仅有DNA智力系统,而且还有功能强大的神经元智力系统,因此人类比任何一种其他生物都有能力去大幅度地改变自然,而且人类运用智力去改变自然的趋势,很难得到自我约束。

2 、人类高能耗生存方式难以放弃

笔者在《举起火把才算人》一文中指出,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类举起了火把,能够使用燃料(地球生物属于水基生命,天然怕火)改变自然。人类使用燃料,实际上就是把动物低能耗生存方式改变成为人类社会的高能耗生存方式。这种高能耗生存方式,以及高楼大厦城市化生存方式,人类基本上不可能放弃。因此,人类的发展所导致的沙漠化趋势也就难以遏制。

3 、我国科研管理存在着体制性弊端

除了上述人造山脉、人造火山等因素之外,导致中国北方水资源持续萎缩的原因还涉及到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产生许多决策性错误,而且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损失之后才有可能去纠正这些决策性的错误。

A 、旱涝保收政策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旱涝保收就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政策。但是,这种政策从科学角度来说,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即旱灾发生时会过渡使用地下水(包括深层地下水),涝灾时则把大量水资源排除掉(无利用地输送到海洋),其结果就是丰水年的水资源不能补充地下水,从而造成北方广大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失衡,并直接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湖泊萎缩干涸,以及沙漠化进程加速。

B 、三北防护林工程严重违背科学

三北防护林工程,即建设横跨中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涉及国土总面积高达407万平方公里;时间从1987年开始到2050年,共计73年。该项庞大的林业工程,目前已投入大约1000亿元资金,然而实际效果远远不如林业部门所说的那么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听证)。事实上,大量防护林并没有成活,许多树木变成“小老树”长不大,许多树林由于树种单一(几乎全是杨树)而被虫害毁灭,即使成活的防护林其防风沙效果也非常有限。

这是因为,三北防护林的立项与实施都严重地违背了科学。对于中国北方大面积国土来说,树林覆盖率,与当地降水量的多少直接相关,在降水量低于年400毫米的地方(约有300-400万平方公里之多),盲目扩展树林面积,特别是种植杨树类阔叶林,不仅难以成活长大,而且会增加当地蒸发量,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的萎缩和枯竭。

C 、空中南水北调迟迟不能立项

事实上,扭转中国北方水资源萎缩的唯一希望,就是空中南水北调工程。所谓空中南水北调乃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实质是人工干预大气环流工程,即通过改变地形地貌的手段,促使海洋水汽能够更多地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并能够更多地转化成为可利用的降水量,从而达到明显增加我国北方水资源总量的目的。空中南水北调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人造水汽通道增加水汽输送量,人造地貌改变地表反光率、改变地表结构,以便减少沙尘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水汽转化成为降水的比率(目前的人工增雨技术属于其中方法之一)。

但是,我国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导致空中南水北调技术方案迟迟难以立项。

其一是传统科学思维定势和利益分配格局,导致官办科研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不会创新、不敢创新、不愿创新。

其二是公民创新难以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例如对于沙尘暴天气的气象指标“能见度”,乃是一种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的参数,应该增加“降尘量”这个参数。为此,笔者于2006年4月17日中午实际测量北京市的降尘量,得出每平方米降尘量20克,北京市总降尘量33·6万吨的数据,并立即撰写《一场扬沙送给北京33万吨尘土(本人亲自采集测量)》一文并公开发表在互联网多家论坛上。此外,亦可参阅《华夏时报》同月19日有关报导,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专栏同月22日的内容。对于本市居民的科研创新,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本应该表示鼓励和支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这个事例表明,当地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习惯性片面依靠官办科技从业人员,严重忽视公民独立科研成果。

其三是科研学术成果的评判机制存在严重弊端,官方专家学者既当运动员(直接从事科研),又当教练员(领导一批资历低的科技工作者)、裁判员(出任科技成果评判人),显然这种评判机制对公民创新成果的认定是非常不利的,也是缺少公正性的。

其四是某些官办科技部门、职能部门及其专家学者,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片面夸大本部门的科技成果,甚至违背事实、违背良知,把坏事说成好事,故意误导公众。例如,对于北京市遭遇沙尘暴,有的专家学者在媒体上近乎无耻地说什么“增加洗车业2000万GDP”,全然不顾这种不带来生活质量提高的GDP增加毫无意义。又如还有专家学者在媒体上说“近年我国北方水土流失减少是一种好现象”,其实这种水土流失减少并不是工作有什么成绩,而是因为降雨量减少到了已经不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程度,充分表明北方水资源萎缩的严重程度。显然,这些专家学者涉嫌是在淡化、粉饰、掩盖沙漠化的严峻形势。

其五是媒体独立监督作用不够,媒体报导创新思维和技术方法的力度不够。

由于上述原因,空中南水北调等一批具有创新价值的增加北方水资源的技术设计方案,长期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至今仍然停留在基本科学原理的论述阶段,而难以进入到具体数据的模拟计算阶段。

五 、如何应对沙漠化生存?

沙漠化生存正在考验中国人的智慧。

1 、受沙漠影响区如何应对沙漠化生存

受沙漠化影响地区,主要包括我国北方的沿海和中部地区。该地区的沙漠化生存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减少沙漠化对本地区的影响,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减少降尘量,可参阅《北京市政府:给我100万元创意奖,能减少沙尘三分之一》等文

二是要减少本地区的生存方式对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副作用,可参阅《干旱、荒漠、沙漠化,也有城市惹得祸》等文。

三是要承担候补沙漠区和沙漠区由于难以生存而形成的生态灾难移民。

2 、候补沙漠区如何生存

候补沙漠区即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地区,以及若干水资源匮乏的中东部及其沿海地区,例如河北坝上。这些沙漠化地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低于300-400毫米,每平方公里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早已饱和。问题是,当地已有的人口,不可能都迁徙到沿海地区,而当地人口还在逐年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坚决放弃耗水量高的产业,千方百计减少生活用水(主要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通过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减少当地实际蒸发量。农业种植的品种,要选择那些耗水量低、固沙能力强、管理投入少、经济价值相对高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减少蒸发量大的阔叶林,改种蒸发量少的针叶林、灌木类(例如沙棘)。退耕退林还原为自然生态(当地能长什么野生植物,就让其自然生长)。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基因工程,重点培育耗水量低的经济作物新品种。

3 、沙漠区的新穴居生活

我国约有10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荒漠地区,这些地区人烟极其稀少。然而,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必须考虑如此大面积无人区的资源利用问题。事实上,上述沙漠和荒漠地区的主要困境在于严重缺水地表水。但是,这里却有着丰富的地下水。不久前,从电视节目中得知,新疆克拉玛伊石油公司修建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修路工人需要抽取地下水,一般在20米-40米就有地下水,不过多为咸水。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我国新疆地下水储量为580亿立方米,内蒙古为248亿立方米,甘肃为133亿立方米。如果这些地下水资源被抽取出来,用在沙漠区的地表生活,那么很快就会被蒸发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在沙漠区地下的新穴居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地下水就可能创造出容纳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人口的生存环境。

所谓沙漠区的新穴居生活,是指人、动物、植物基本上都生存在沙漠区的地表下面,人们在沙漠下面的空间,进行工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生产,形成地下城、地下村、地下户,以及地上和地下交通网络;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人们也可以生活在地面上,或者半地下。与此同时,要解决地下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沙漠区的新穴居生活,冬暖夏凉,可节约能源。当地有条件采取光纤照明技术,发展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开采沙金和稀有金属。利用沙子粘结剂,制造免烧砖,可以就地取材建造地下穴居建筑物。地面不种粮、草、树,让天然植被任其自然生长,或者种植骆驼草、红柳等耐旱植物,以及基因工程耐旱新品种。

地下农业主要种植对光照要求不高的农作物、药材,以及蘑菇等真菌类,可以使用人造光源。地下畜牧业,可以养蛇、养龟等喜阴凉、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地下工业,以高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此外还可以开展仓储业和地下文化产业(包括学校、医院、娱乐业)。其中特别有前途的是游览沙漠区及其新穴居生活的旅游业。

实施沙漠区的新穴居生活,需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可以采取国家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支持支持沙漠区新穴居生活的建设。此外,国家有必要对沙漠区新穴居生活给予政策投入,例如允许当地建设沙漠墓场(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文化),增加在当地的国防和战略物资的地下仓库建设。

综上所述,既然中国已经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那么就让我们用科学创新和公正、理性来迎接这个挑战吧!

联络方式:重构(王红旗) 电话010-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文章编号: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60424ZL43-12000



一场扬尘送给北京33万吨尘土

2006年4月17日晨,从窗外看到地面一夜落下一层黄尘,黑色小汽车穿上了黄土甲,心想这该落下多少沙尘?由于上午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把《进化论不是达尔文的专利,进化论也需要进化,从达氏随机进化论到智因设计进化论》一文发给相关报刊并同时上贴在有关互联网论坛(附件1),二是给《中国当代思想经典》编委会填写“入选者个人简历及主要成就”和“入编者思想精要”并通过电子信和挂号信同时发给编委会(附件2)。

因此,一直忙到中午饭后,才有时间去莲花池(北京西客站西南)采集落尘。我选择的地方是紧靠池水的一处平台,四野开阔,地面材料光洁。拿出卷尺,量出1平方米的范围,小心翼翼地把尘土聚拢起来,用薄金属片将尘土放入小塑料袋里。然后去一家中药店,称得重量21克,除去小塑料袋1克重,得出每平方米降尘20克(误差正负1克),亦即每平方公里降尘20吨。

据此可知,北京市面积16800平方公里,一夜之间扬尘给北京市送来33·6万吨沙尘。这场刚刚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不同地方或为扬尘,或为浮尘),总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公里,如果按北京市的降尘量计算,这场沙尘暴大约扬起6000万吨沙尘。有必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对沙尘暴、扬尘、浮尘的技术参数是能见度,并不能准确反映沙尘暴的性质,应该增加“降尘量”的参数,类似降水量。

关于中国北方频频发生沙尘暴的问题(气象部门有人说近年沙尘暴还不如几十年前多,其实当年的城市气象资料,与当时城市多为土路、裸露地面有关,不能简单地引用)。笔者多次撰文指出(附件3),主要原因是我国北方降水量持续减少,而造成降水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因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水库大坝对下游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南太平洋)向上游输送的阻力,沿海城市带(包括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热岛效应对海洋(东海、太平洋)水汽向内陆输送的阻力,以及沿海城市带热岛对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拉动效应(上述两个地区之间温差越大,我国北方西风就越强)。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空中南水北调科学设想,建议通过人工改变地形、地貌的技术手段,引导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更多地输送到黄河上游和黄土高原地区,只有增加北方降水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沙尘暴以及荒漠化、沙漠化。这是因为,单纯地植树造林,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盲目扩大植被面积,会大幅度增加当地的蒸发量,反而进一步加剧荒漠化扩张速度。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布局和居民生活方式(大面积住宅、高能量消耗)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如今沙尘暴一次又一次地给北京的决策者发出“我来了”的信号,何去何从,该有创新了。

重构(王红旗) 电话010-51843850 电子信箱whqtpw@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60417B66-1200

附件1:《进化论不是达尔文的专利,进化论也需要进化,从达氏随机进化论到智因设计进化论》摘要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进化论与达氏进化论的区别,以及达氏进化论存在的理论缺陷与困境,指出进化论不是达尔文的专利,进化论也需要进化。同时详尽阐述了我本人提出的智因设计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即生命体内有着智力系统,该智力系统对生物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人是有智慧的(即神经元智力系统),那么创造出人的那个东西(以DNA为主)也应该是有智力的,它就是DNA智力系统。

主要小节有,进化论及其理论亚型(拉马克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智因设计进化论),进化论的历史功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事实、进化论确立了科学在生物世界的主导地位),达氏进化论在历史上胜出的主要原因(达氏进化论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假说、日不落帝国的强势文化、优胜劣汰应合西方人的优越感和殖民主义扩张、长期以来没有人能够提出更好的进化论、进化论与达氏进化论被混为一谈、其他因素),达氏进化论的理论缺陷与困境(过渡物种问题、半成品器官问题、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现象、不能解释人类行为对生物进化的作用、不能解释生命起源、不能解释遗传密码的精密性、不能解释物种爆发性增加现象、忽视了生存合作现象、忽视了随机变异的有害性和高成本问题、生物多性状的自然选择准确性问题、适者生存的环境变化预期问题),达氏进化论遭遇挑战(智能设计论咄咄逼人、科学界的困惑),我为什么要提出智因设计进化论(进化论也需要进化、智因设计进化论的形成过程、智因设计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智因设计进化论可以解释达氏进化论不能解释的问题(为什么不存在过渡物种、为什么见不到半成品器官、智因设计进化论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智因设计进化论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对生物演进的作用、间接信息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二重性现象。

附件2:《中国当代思想经典》入选者个人简历及主要成就

王红旗(重构)曾就业于农村、企业、政府机关,从事过民间科研信息开发,研究领域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文学、军事等,注重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注重利用交叉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宏观和战略课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创办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已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著作(包括与画家孙晓琴合著):宇宙的重构、符号之谜、灾祸与生存、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神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谈兵说阵、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言兴邦、预测的玄机、探寻圣人的足迹、追寻远古的信息、经典图读山海经、名言点评、老子隐迹、生活中的神妙数字、财富属于谁等。待出版著作:人类社会三原色、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比较中生存、仙人指路心理咨询苑的故事、黄河与中国发展战略、新世纪扫描等。主要论文:教育目标的重新表述、农民如何进城、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21世纪前50年中国要走的路、从达氏随机进化论到智因设计进化论等。

入编者思想精要

王红旗(笔名重构)根据对远古神话传说的信息解读,指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记录了先夏时期的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事件。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的信息解读,指出中国帝禹时代曾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并据此与夫人画家孙晓琴合作绘制出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根据对地形地貌与大气环流降水量关系的研究,提出空中南水北调科学设想。根据对国学与西学的研究,提出21 世纪中国人要超越国学、西学,创建华学的建议。根据对人类社会研究,提出重构人类社会的主张,实施生活财富公有制、生产财富私有制。根据对宇宙万物的深入思考,提出重构论,指出一种结构物转变成为另一种结构物(即结构形式和内容的重构),乃是宇宙普遍存在并不断发生的现象。提出万有智力论,指出智力就是一种结构物能够识别、控制、使用另一种结构物的能力,它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并促成结构物的转变与重构。智力层次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非生命结构物的智力层次,第二类是生命结构物的智力层次。提出智因设计进化论,指出生命体内存在着智力系统(包括神经元智力系统和DNA智力系统),智力系统对生命体的躯体结构和生存方式有着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作用,生命起源以及物种进化都与生命体内的智力系统密切相关。

附件3:导致中国北方水资源持续萎缩的三大杀手――

以及我国需要采取的战略对策

20世纪50年代,黄河几度要决口;60年代,华北平原七天七夜大雨,天津市险些被毁;70年代,河南暴雨,两座水库溃坝。到了80年代,黄河频频断流,北方大面积地区旱情愈演愈烈;进入90年代,南方几度洪水告急,北方干旱、荒漠化、沙尘暴有增无减。迈入新世纪后,南涝北旱的格局几成定论,长此以往,我国北方的城市和农村将一个个地沦为记忆中的楼兰。

对此,气象学界有几种主要的解释,一是北方的人为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荒漠化;二是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中国的气候和降雨分布;三是季风惹得祸,使得降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不肯继续北上;四是周期性变化,北方30年水多,30年水少,自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北方进入了水少周期。

稍加分析就可看出,上述解释,除了第一条之外,其它三条都是在描述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在揭示其原因。那么,导致中国北方水资源持续性萎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即地表色、水库坝和城市山;由于它们都具有对北方水资源的杀伤力,并且在事实上改变着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因此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三大杀手。

第一个杀手地表色,是指北方地表结构的色彩变化,导致了北方的日照热增加、蓄水能力减弱,并遏制了富含水汽的季风北上,从而减少了北方水资源的来量,促生了干旱和荒漠化,以及频频发生的沙尘暴。事实上,地表色主要是由植被、裸露的土地和地表水构成的,其中植被既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同时也是水汽凝结为液态水的冷凝器。当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草原的草场由于过度放牧而衰退,荒漠、荒原上的野生植被受到破坏(搂发菜、剜甘草等),北方的池塘和众多湖泊被填平(与平整土地、旱涝保收的农业政策有关),这些地区的地表色(包括地貌和地表物质结构)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北方的日照热增加,会影响到南方水汽的北上?这是因为,南方水汽北上的动力是南北方的气压差,而气压差主要取决于南北方(准确说是赤道地区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差。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日照热量增加,促使北方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准确说是温带高气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南方水汽北上的动力,其结果就是降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而不肯继续北上。这种效应对北方水资源总量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人进行准确的评估(需要科研立项),估计减少值在5~10%之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北方除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森林和野生植被等恢复北方良性地表色的措施之外,还可以考虑采取其它的人工构成地表色的高新技术手段。例如,在适当的地区大面积人工铺设银白色的材料(颜料或薄膜),以增加日照的反射率,从而降低该地区的气温,增加该地区与赤道的温度差,这样就可以增加南方水汽北上的动力,达到增加北方降雨量的目的(需要配合水汽转化为降雨的条件)。

第二个杀手水库坝,是指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陆续续修建的86000座水库大坝。由于它们几乎全部修建在南北水汽通道或东西水汽通道的峡谷之间,因此它们明显地减少了南方水汽向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输送量。事实上,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地形突变,它们当然会影响中国的气候。

众所周知,大山脉是水汽输送的天然屏障,也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岭。但是,仍然有一定量的水汽能够越过大山脉(例如太行山、秦岭、巴颜客拉山)输送到我国的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这些水汽主要是通过大山脉的峡谷输送的(估计占70%),也有一部分是从山脉上空输送的(估计占30%,因为海拔越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水库大坝就成了一堵堵阻挡水汽输送的墙;反过来说,既然水库大坝具有风阻效应,那么人工开凿的新的水汽通道,也就应当能够增加水汽输送量,而这正是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所在。

如果峡谷的相对深度为500米,水库大坝的平均高度为50米,那么水库大坝对水汽输送量的减少作用将达到10%。由于,大坝的风阻效应可以影响到大坝高度四倍的空气流通,因此水库大坝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可能要高于10%。也就是说,中国修建的86000座水库大坝,直接减少了北方或西北地区的水汽资源来量的5~10%。当然,更精确的数字,需要通过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后才能获得。

第三个杀手城市高楼山脉,是指我国自20世纪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好与我国北方干旱期同时,似乎不是巧合)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出现了一座座城市山(称之为水泥森林实在是太轻描淡写了),这种地形的大改变减少了水汽从南方向北方的输送量。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筑物,除了极少的寺塔外,几乎全都在10米的高度以下(这也就是普通树木的高度);一般来说,它们对地形的改变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现代的城市建筑物,普遍都高于10米,大量的都在20~100米之间,还有一些则高达数百米,显然它们对地形的改变就不能再忽略不计了。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少则数十平方公里,多则上百平方公里――在季风的眼里,这些城市及其城市带就是一座座山或一道道高低起伏的丘陵或山脉。

事实上,城市山的风阻要比自然山更大。这是因为,其一、城市的建筑物非常的“破碎”(下垫面太粗糙了,这是从风的角度来说),因此摩擦力也就相对要大一些(经常看天气预报,就会发现海平面的风速通常要比陆地的风速高1至2级,因为海平面的风阻要比陆地的风阻小许多),消耗的风能也就要更多;对比之下,自然的山为实体,而且通常都具有流线型或接近流线型的外观,因此风阻要比城市山小许多。其二、城市山同时又是火焰山,城市消耗的大量能源使城市变成了热岛,这些热空气笼罩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一座座更高更大的无形的山,并成为季风移动的一道道屏障。

由于我国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更多地发生在沿海地区或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而这些地方正是太平洋水汽向我国北方输送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上述城市的风阻效应,已经减少了北方原来所能获得的水资源总量,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热带风暴(台风)越来越难以深入或影响到我国的内陆地区和北方地区。至于北方地区由此而减少的水资源总量,我们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字(需要科研立项),估计能达到5~10%。此外,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所形成的水汽屏障,可能也是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古人所说的东风化雨,在今天已经越来越见不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法有必要进行修定,并且要引入城市地形宏观生态学的概念,用立法的形式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城市建筑物的整体造型(使其具有流线型的整体结构),同时提倡城市减少能源消耗,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城市的风阻效应。与此同时,在城市带的兴建中,也要进行地形规划,要求这些城市的布局尽可能采取东南至西北走向,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带对东南水汽向西北输送的风阻效应(具体走向,与当地的自然水汽通道的流向有关)。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十年间,我国仍然将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需要把7~8亿农民吸纳到城市中,这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因此制定宏观城市规划就显得更紧迫了。

综上所述,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在近二三十年发生的持续性萎缩,除了世界范围的环境变化和人为变化因素之外,主要是国内的三大水汽输送杀手在起作用。地表色、水库坝和城市山这三大杀手对北方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大约在15~30%之间。而这种规模的水资源总量减少,又在进一步加速着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进程(今年东北地区也出现了严重干旱,表明问题已经非常的急迫)。再加上水污染和用水量不断增加,更加剧了水资源枯竭的危机。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政府组织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立即开展遏制北方水资源持续萎缩的战略对策研究,并提出遏制北方水资源持续萎缩的战略工程手段(主要涉及到南汽北送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及其工程实施)。在这个影响到中国半壁江山生死存亡的环境危机中,我们不应当再迟疑,不应当再保守,不应当继续墨守那些没有效果的常规方法(没有足够的水汽资源,树也不活,草也不长),只有采纳创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举措才能够救中国!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盐池县治沙造林当中主要使用了杨树。杨树在许多地方长得很好,而盐池县境内没有河流和治溉条件,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毫米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倍,那些杨树纷纷干旱而死,成活率极低,活着的也变成了“小老头”。

一亩杨树从地下汲取、然后“送上天”的水,足可灌溉2亩丰产的小麦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385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别墅,进入庄园时代? 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有人说,2011年,将是中国别墅的“庄园年”。他们的理由是,庄园别墅经过过去2、3年的膨胀,现在已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了;所以庄园才是别墅的风向标,才是“别墅中的别墅”。正像广告里说的,厉害的男人就是“男人中的男人”;而随着中国的富裕阶层

中国进入股权投资时代 中国白酒进入香型制胜时代(4)

四、 普及酱香:结构调整开创白酒未来   酱香型品类在白酒黄金十年获得了长足进步,酱香型白酒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利润指标均实现了巨大突破。首先是酱香型白酒产能短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长期以来,由于酱香型白酒酿造周期长,储

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中国白酒进入香型制胜时代(2)

二、 浓香大战:深度细分创造无限商机   当前,浓香型白酒面临着最为残酷竞争局面。其一,浓香型白酒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必须看到,浓香型是白酒所有香型中体量最大一种,个体体量来看,六大中国白酒百亿军团中,浓香型占据有三席,并且这三大浓

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中国进入大并购时代

     企业并购,就是某些企业通过出让所拥有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而另一些企业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得相应的控制权,它既是企业控制权转移的过程,也是资本扩张的过程。作为一项技术性、策略性都很强的经济活动,企业并购既是企

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中国茶叶进入“妃时代”

中国茶叶行业在快速发展,在展翅高飞,朝着大家都希望的“茶翅高飞,经济腾飞”目前前进!我们都知道,飞越千山,跨越万水,来到消费者面前,进入消费者的茶杯,流入消费者的肠胃,这是茶叶无言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结局。塑化剂的曝光,让我们深刻的体验

声明:《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沙漠生存记》为网友兰花旳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