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玄宗天宝进士,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生平坎坷,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官终随州刺史。他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淡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他的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有《刘随州集》。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知己酂侯在,应怜脱粟人。”吉州,是现在的江西吉安;裴郎中,具体身份不详,大约在代宗8年至12年间,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重送”的地点是在鄂州(今湖北武昌),看着自己的友人渐行渐远,同病相怜的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又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送别诗——
![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赏析 吉州](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60839t015e15bb947c3105c5.jpg)
“黄昏时分,苍茫的暮色笼罩江头;送行的人都已散去了,冷冷清清的码头,只剩下我独自伫立;听着远处悲凉凄恻的猿啼。凄楚忧伤涌上心头,可无情的江水全然不顾我满心的留恋,一刻不停地向东边流去。我们都是被贬谪的人,没想到你竟比我贬得更远!你的孤舟随着流水渐渐消失在天际,我再没法陪伴相送;以后漫长的羁旅之途,只有那绵延万里的青山和你的一叶孤舟作伴了……”
诗人在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用极易使他乡羁旅行投之人倍感悲凉凄恻的“猿啼”和“客散”冷清、暮色苍茫的“江头”,营造出一幅令人黯然销魂的“离别图”,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次句紧承首句,看到江水东流,友人的孤舟待发,更觉伤心。然而,江水无情,人生有恨,滔滔“自流”的江水,却流不尽诗人心中的离恨别愁。“人伤心”的主管感受与“江自流”的客观景象妙合无垠的统一,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第三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抒情:客散诗人为什么独留?见流水为何伤心?原来他们“同作逐臣”,共同不幸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宦海的风波,官场的甘苦,他们都有共同的体味。“更远”,又将情感推进一层,诗人贬谪,友人贬得更远;自己不幸,友人更不幸;诗人怜自己,更怜友人。因而更加深了同病相怜、依依惜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那些“散客”所没有而为诗人独有的。
结句的“万里”与“远”照应,“一孤舟”与“水自流”照应,“青山万里”又和“一孤舟”形成鲜明的对比,青山越远,友人越觉孤寂,诗人越是无法释怀。诗人联想出一幅“友人乘一叶孤舟在万里青山之中,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顺流而下”的图景,将无限的怅惘与牵挂不舍之情巧妙地融合其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颇具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妙!
余试以诗解之曰:
日暮送君空江头,猿啼心伤水自流。
离情恰似青山远,万里随君到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