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千万别信专家》 父母专场专家育儿讲座

前言: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

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现在的父母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育儿知识。经过报刊亭时,他们可以看到很多本育儿资讯杂志;浏览互联网时,只要敲入“育儿”两个关键字,就可以搜索到数以千计的相关网页;来到书店,书架上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籍更是琳琅满目……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被各种各样、千头万绪的教育理论搞得头晕脑花,不知道该听哪种理论,不知道如何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早期教育。比如,在“背诵诗歌”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搜索”到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背诵诗歌会很好地促进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能力等,这些专家是鼓励的、赞成的态度;另一些专家认为,背诵诗歌属于典型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会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这些专家是反对的、不提倡的态度……诸如此类的“争论”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家长到底听谁的呢?到底哪些理论是适合孩子的呢?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具体情况呢?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不管他们有没有参加过游戏班,或者有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早期教育指导,他们的各方面成长都会遵循一个正常的、有规律的轨迹,比如宝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说话、什么时候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什么时候会遵守老师制定的规矩……无论是在动作发展方面、智力发展方面或是社会行为能力发展方面,绝大部分孩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所以家长不要把早期教育看得特别的“高深”,早期教育就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早期教育的过程就是贯穿生活的过程。

那这样来说,是不是我们家长就没有必要开展早期教育,让孩子自然生活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首先,科学系统的早期教育会对孩子各方面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可以很轻松地就获得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其次,尽管很多孩子的成长会秉承一定的规律,但很多家长对这些最基础的规律是不清楚的,甚至会起到一些消极的、错误的引导行为。比如,过早地教孩子学习走路、进行复杂的认知学习等。再有,既然早期教育是基于普通生活上的教育,那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更好地操作,使得在生活中也能科学地体现教育,并且这种教育确实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呢?  所以,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基本的早期教育知识、不清楚基本的幼儿发展规律,那么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非常困难的。

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工作的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对数以千计的当地家庭实施了“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方案”的工作,并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育状况进行了跟踪测试和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家庭育儿方案,这些方案是真正可以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是基于普通生活上可以轻松开展的。同时,通过我们对家庭的跟踪指导,我们还总结了家长在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错误育儿方式和指导行为。本书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实践中凝练而得。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是一本针对家长问题的“育儿指导”书籍,它以测查家长在普通生活过程中是否会引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切入点,让我们的家长通过对自己生活过程的回顾,反思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醒家长及时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成为真正“懂”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同时,在书中我们针对婴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介绍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建议,所以该书也可以用做从事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感谢以下专家、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鲍秀兰教授

中央电视台《生命之初》栏目   粱自珍编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曾明辉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纳志云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杨尔麟教授

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    梁惠莲、杨绚、曹倩、丘丽萍等老师

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能谅解并提出修改意见。

序:教育原来是这样的

我之所以更愿意把这本书称为是一种优秀的“早期教育行动方案”,而不将它称为“早期教育理论”,是想突出本书的最大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理论。它是那么亲切和易于被理解、执行,枯燥的教育理论变成了家庭教育的种种细节。这样的“行动方案”难道不比古板的、让普通家长看了犯糊涂的理论更能深入人心吗?

这本书历经4年,完成之后,曾经先后给数十位家长试阅,得到的是一声惊叹——原来教育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家长们的这种惊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原来早期教育的理论可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实现起来如此之容易,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在陪伴孩子们的每一次玩耍中,在和孩子一起的任何一言一行中,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实现早期教育的理念。

是的,教育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发现这种教育模式,难的是把本来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变得“看起来如此简单”,我想,这里面凝集着龚娅杰等早期教育实践工作者多年来的心血。惊叹的另一个意思恐怕要更深刻一些,那就是,原来早期教育首先是一种“自我教育”。这正是这本书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她虽然没有明说,但却在书中这么做了。在书中,从头到尾,通过无数的生活细节和日常习惯,作者一直在试图追问一个这样的问题——您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先让家长认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告诉您,这样的父母是否合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最后再结合你的情况告诉你如何做。如此循序渐进,层层剥开,最后露出教育理念的核心。这一认知方式是很有新意的,它不再把教育视为家长对孩子的单线行为,而是先从家长自身开始,然后再抵达孩子,构成了一个双线的教育行为。难怪家长们会惊叹——原来教育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一点终于在这里被说出来了——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只有先“教”自己,然后才能“育”孩子,“教育”一词,应当如此一分为二地看。

真正的育儿专家是——您!的确是这样,在具体日常的生活中,只要家长们懂得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和早期教育的理念,又懂得孩子的需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育儿专家。

本书使用说明

1.家长在针对本书中“家长测试部分”要做到客观,以便及时发现您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如果在部分测试项目中,您发现您平时的做法和测试项目中很相似,但不一模一样,比如测试项目中问“您是否带孩子观察过小鸡吃什么”,如果您带孩子观察过其他动物吃什么也算通过。家长要会灵活变通,但要平行变通。

3.本书的相关指导及书中的游戏篇适用年龄段为1岁半到4岁阶段的宝宝。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按照游戏指导过程进行,及时调整游戏难度。我们不提倡某个游戏一定只能在某个月龄阶段玩耍,只要孩子感兴趣而又没有危险,任何游戏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开展,还可以反复开展。

4.在引导孩子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方式来引导,只要孩子能快乐并顺利完成游戏就可以。游戏中任何有关“玩”的建议都有助于您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发现您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只关注了孩子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问题。别忘了,您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您的一举一动会对宝宝的情感、性格、品质、智力等各方面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宝宝,首先就要求您是一位优秀的家长,您需要爱宝宝、好学习,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您的问题。

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

孩子对任何东西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并不代表孩子会思考问题,只有当孩子会对好奇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思考才开始。

所以当您的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草率回答,孩子已经会思考问题了。

※测试——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

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答?

A.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

B.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

C.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

分析:

(1)如果您的回答是A:  您的回答比较符合认知程度稍强一些的宝宝。您能用宝宝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宝宝,尽管宝宝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宝宝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您的回答不但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同时也留下了宝宝可以探索的空间。随着他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会主动去寻找关于“发动机”的信息。

(2)如果您的回答是B:  您的回答最符合绝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您用孩子的语言解答了他的疑问。而且在您的回答里,您还能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尽可能使用科学用语,回答应该更合理一些,让孩子对一些科学概念一步到位。

(3)如果您的回答是C:  您是一位不太善于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您的解释太肤浅,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也没有阐明科学原理。可能孩子还会接着问,您千万不要敷衍了事。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会问“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缘由或目的的想像;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每一个“是什么”都代表了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管用什么办法,当面对孩子的各种提问时,您都要尽可能回答。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您需要注意这些——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1.您的回答要做到科学、严谨、合理,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水平。

2.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尽量使用规范用语,语气要符合孩子的口气,语速要放慢一些,在讲解答案的时候可以借用手势、动作、操作等。

3.如果对于孩子的提问您不清楚的时候,您可以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然后您应该引导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而不要就此敷衍了事。要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4.如果孩子的问题太多,您觉得有些回答不过来或感到烦躁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抱怨宝宝,更不要说:“烦死了,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这样会打击孩子爱思考的学习欲望。您可以这样说:“这是今天妈妈可以回答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明天再开始!”这样即不伤害孩子,也保留了孩子好思考的学习欲望。

5.如果有条件,在您回答问题的时候,您可以采取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答案。

6.在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判断一下,依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及相关经验,孩子能不能解决或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可能,您最好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致家长的话  当孩子会问“为什么”的时候,您身上的教育责任就更重了,您需要为了回答孩子的问题赶快“充电”!

给孩子获得成功的尝试

在2000年—2002年的2年时间里,我们曾在昆明康慧培婴早期教育中心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宝宝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

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房子”,“小房子”的质量很轻,1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轻易地举起来;“小房子”的骨架都是安全的软塑钢材料,孩子的力量就可以轻松地让房子发生变形;房子的四周都是网状,这样孩子在里面就可以看到外面而不会感觉到恐惧;房子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洞,底部有一个方形的洞,孩子可以从这两个洞口出来。

然后我们把孩子放到“小房子”里面,鼓励孩子从里面出来。

我们来看看,孩子们都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出来——

有的孩子尝试把“房子”慢慢推倒,自己的身子也随着倒下,然后从顶部圆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经过观察,托着底部的方形洞口,把“房子”举起来,然后从底部洞口钻出来;

有的孩子努力举高一只腿,用胳膊撑住身体,然后慢慢地从顶部洞口爬出来;

有的孩子在惊慌之中,无意把“房子”弄倒,发现了出口,然后爬出来……

测试结果发现:虽然各个孩子采取的方法不一样,但大部分孩子都能从“小房子”里出来。而且当把孩子重新放到房子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去尝试用新的方法从“房子”里出来。

在这里,我们不想说明用哪种方法爬出来的宝宝“聪明”,只是想通过这个测试,向家长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手段来激发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可能,您也可以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纸箱子,让您的宝宝试一试,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 相关理论  ——创造一个孩子易于进行多种尝试并获得成功的环境

在上面的测试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爬出来,让孩子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多种尝试的机会,会促进宝宝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以,您应该提供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使孩子可以受到鼓励去实验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您给孩子提供的游戏有诸多的限制、有很多的规则,让孩子的尝试行为总出现各种“错误”或是“失败”,这样的游戏是不利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同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尝试的积极性。

容易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方式,会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建立信心。

※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拿棒棒糖  您准备一个普通的放卫生纸的塑料纸桶,再准备一根棒棒糖和一根绳子。然后您把棒棒糖栓在绳子上,并把糖放在卫生纸桶里。您最好用绳子绑在糖的“重心”位置,这样一拉绳子,糖正好可以平平地卡在纸桶的圆口上。然后把准备好的游戏材料给宝宝,鼓励宝宝把纸桶里的棒棒糖拿出来!

【讲解】通过设计巧妙的游戏,让孩子可以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育儿,千万别信专家》 父母专场专家育儿讲座

(2)够东西  您可以把孩子想要的玩具放在高台上,在玩具上栓上绳子,把绳子垂下来,引导孩子去取玩具,但不要提醒孩子去拉绳,看孩子会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就能去拉绳子把玩具取下来。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手边放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比如衣架、小棍子或小板凳,引导孩子用工具拨下来或搬小板凳踩上去够玩具。如果孩子自己不能理解如何去做,家长可以使用工具做一次示范,但不容许手把手地教。

【讲解】学习使用工具不但帮助宝宝建立间接思维能力,而且在游戏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1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看动作就能理解动作事物关联的思维能力,所以要求家长尽可能是肢体动作的示范,而不要过多地手把手的指导。

(3)绕绳子  把绳子两端绑在孩子手腕上,让孩子把绳子从身前绕到身后来。看孩子能否自己完成,然后您再做示范,如何把绳子从脚下绕过来。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绳子不要甩在其他小朋友身上。

【讲解】游戏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促进孩子身体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游戏中孩子可能不配合会大哭起来,家长不要强迫孩子。

(4)摘水果  您可以在屋子里栓一根绳子,在绳子上吊一些水果,绳子的高度适合,能让孩子手提篮子能稍稍跳起一些就够得到。您也可以在四周放一些板子,看孩子是否会动脑筋把板子垫在脚下把水果够下来。

【讲解】 2岁以上的孩子大部分是能够跳起来了,但孩子的跳跃动作却非常的吃力,往往跳起以后还没有原来高,而且上身动作也比较紧张,要想跳起来并伸手去够水果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些可以帮助孩子的工具,但家长不提示,看孩子是否会自己解决问题。游戏的目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跳跃动作,又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怎样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游戏环境?

在宽松的游戏环境下,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宝宝独立性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创设适合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1. 提供的游戏要适合孩子的认知和动作能力发展水平;

2. 提供的游戏要有多种解决方式,以鼓励孩子能进行多种尝试;

3. 游戏材料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安全,可以让孩子独立操作;

4. 尽可能不提供帮助;

5. 生活中经常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 致家长的话  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宝宝成为独立的人,让他会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学会解决问题……这个需要您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

面对宝宝的“无理哭闹”

宝宝太爱探索了,尽管您多次地告诉过他这个危险、那个不能动,但他还是可能对您的警告“置之不理”。如果是不太危险的东西也就罢了,问题是孩子很可能正在玩耍一件特别危险的东西,比如刀子或是洗便盆的草酸。这个时候,您只有采取强制手段及时地从宝宝手中“抢”走危险品并再次大声地强调“不能玩!”您的“突然举动”一定会吓着宝宝,他会哇哇大哭起来。您很想让宝宝多哭一会让他记住,但又很心疼。怎么办呢?

※测试——家长如何处理问题?

1.您已经告诉过宝宝不能玩厕所里的“杀虫剂”,并且强调了非常危险,但不小心还是被宝宝拿到了,您不由分说地抢走宝宝手中的“杀虫剂”,甚至还顺手打了孩子一下,以示“强烈警告”。这个时候宝宝会大哭大叫起来。对于宝宝的哭闹行为,您是怎么解决的?

A.不理他,任他发泄,实在烦了就干脆把他放到卫生间里,留他一个人在那儿哭,让孩子长长记性。否则他以后还玩!

B.好好劝说,再次告诉他这个东西很危险,所以不能玩。如果他还继续哭就任由他哭,冷处理。

C.好好劝说,并以给糖果或玩具作为停止哭闹的条件,防止孩子哭得过激伤害身体。

D.不理他,您在一边摆弄其他玩具,吸引宝宝自己参与过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和他讲道理,并要求宝宝承认错误。

在您的生活中可能没有发生过和测试中同样的情况,但一定有过相似的情况,比如宝宝做了错事,您批评了他、甚至惩罚了他,他会哭闹;当宝宝的欲望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无论您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无理地哭闹。在面对宝宝的这种哭闹行为时,您是否也有和以上测试中相似的感受和行动呢?

※对于宝宝的哭闹,您是怎么应对的呢?

(1)如果您的做法和A家长相似:

您可能是一位缺乏耐心的家长,您的处理结果很可能是:宝宝以后不当着您的面玩,但他会背着您玩。而且,宝宝的性格会逐渐变得胆小,还会无缘无故地特别依恋您。这是因为,您的举动会让宝宝以为您不要他了,所以他会特别地依恋您,甚至会时刻地紧拉住您的衣服,不让您离开寸步。千万别这样做,您过激的行为让宝宝无法应对这突发的变化,他还太小!

(2)如果您的做法和B家长相似:

那您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了解一点点教育的“技巧”。您的处理结果当然会让孩子记得,但您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合适的、积极的调节心理的方法。而不是任由宝宝自己摸索,有的宝宝会一直哭很长的时间,这样会很危险。

(3)如果您的做法和C家长相似:

您的宝宝从此可能会学会“赖皮”的招数来“对付”您,一定要警惕了!同时也要提醒您,对宝宝的教育要做到坚持原则。

(4)如果您的做法和D家长相似:

您是一位比较聪明的家长,宝宝不但完成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判断的过程,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现实变化做出相应的心理调节。如果您摆弄的玩具或游戏特别吸引宝宝,宝宝非常想参与,但他因为做错了事而又有所顾及,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省。

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D家长的方式是最可取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处理,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应该如何教育?

1.您要强忍住怒火,千万不要当时就大动肝火,否则,您的行为只会教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这个样子,继而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

2.当孩子正在“无理哭闹”时,您没有必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宝宝在那个时候都比较激动,是很难听进去任何道理的。等他平静下来您再告诉宝宝他的错误,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惩罚,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采取积极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开展新的游戏、播放孩子喜欢的卡通片等,千万不要采取消极的方式,更不要“恐吓”孩子——再哭就不要他,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4.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让他稍微哭一会儿再采取措施。

5.千万不要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理哭闹”就给予不合理地承诺和物质刺激。

※致家长的话  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您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千万不要打孩子!

您会和孩子说话吗?

语言是进行交流的载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语言,宝宝如何和外界进行交流?您又如何了解宝宝的需求?宝宝又如何知道您的愿望呢?

2岁左右的宝宝,他能说很多话了,即使他不能很好地用句子来表达,但他基本是能理解您的意思了。可有的时候,您会发现宝宝似乎“听不懂您的话”,这是怎么回事?

※测试题——“拿拖鞋”

首先,请您把鞋架上的鞋、卫生间里穿的鞋、卧室里穿的鞋收整齐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您下班了,觉得很累,坐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看电视或吃水果。接下来,您想去洗澡,想让宝宝帮您去卫生间里拿您洗澡时穿的拖鞋,您会怎么对宝宝说呢?

A.宝贝,拖鞋(手指示强调),帮妈妈拿双拖鞋!

B.宝贝,妈妈想去洗澡,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C.宝贝,去那儿(手指卫生间方向),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D.乖宝贝,您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得到答复后再继续)妈妈想去洗澡,你帮妈妈去卫生间里拿那双小狗的塑料拖鞋,好吗?

在平时生活中,您一般采用类似哪种形式的沟通方式?您的宝宝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完成您给他的任务吗?

※您和宝宝说话的方式正确吗?

(1)如果您经常用A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的时候会不理您,对于您下的命令全当“耳旁风”。尽管您可能会重复而耐心地说几次,但效果不佳。您只好自己动手了。您可能会在合适的时候教育您的宝宝,“妈妈给你买好玩的玩具,给你买好吃的果冻,你帮妈妈拿双拖鞋都不愿意?!这可不是乖宝宝!”即便是有这样的“事后总结教育”,效果又如何呢?是不是效果也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是您的宝宝没有爱心,还是听不懂您的话呢?

其实,更多的原因不在宝宝,而在您的说话方式上。因为您的语言里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而您的“事后教育”里又有太多的抱怨。孩子是不能理解他有什么“义务”的,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参与的兴趣。

在这里要提醒您,您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同样的情况,记得要尝试经常去鼓励孩子!

(2)如果您经常用B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会出现执行的错误,他可能会给您拿来一双其他的鞋,或是拿了卧室里的软拖鞋。然后您可能才会反复强调“妈妈要洗澡,你想想,应该去卫生间里拿洗澡穿的拖鞋啊!”

是孩子听力有问题听不懂您的话吗?

不是,是您下的命令语意不清晰、语言信息太少,孩子一时不能判断去拿什么、去哪儿拿,所以出现了执行的错误。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通过直接的口语去快速判断后面隐藏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也要提醒您,您平时和宝宝说话的方式词语可能有些贫乏,给宝宝的语句太简短。这样下去,您宝宝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受到影响了!建议您要习惯使用长一些的复杂语句和宝宝说话,如果宝宝听不明白,您可以重复几次,但不要拆成短句或是词汇来表达意思。

(3)如果您经常使用C模式和宝宝说话:

虽然宝宝能很好地完成您的任务,但您可能会发现,宝宝平时和您说话的时候,也喜欢用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有的时候表达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非常着急,甚至语言结巴。

这是什么问题呢?

这种现象是隐藏在许多家庭中的问题,是您把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弱化了,长期用肢体动作、眼神暗示等形式配合语言来表达意思,孩子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会越来越复杂,这时这种类型的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障碍。

所以,针对2岁以上的宝宝,当您和他讲话的时候,建议您尽可能减少肢体动作。

(4)如果您经常使用D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的宝宝不但很乐意接受您的任务,还会完成得比较好。因为在您的命令中,您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然后用孩子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小狗),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

同时您可能还会发现,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甚至会使用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他经常会使用一些您没有教过他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意思,尽管有的时候他表达得并不那么贴切,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没有关系,您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等把孩子的意思听明白以后,用更标准或更贴切的语言帮孩子总结,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更大地发展。

※相关理论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2岁左右的宝宝进入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理解能力也发展到了长句理解阶段。这个阶段,您在和他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使用适合的表达方式促进宝宝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

1.禁止用娃娃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2.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词汇方式来表达,比如,“香蕉,苹果,宝宝,吃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香蕉还是苹果?”如果您考虑到孩子太小可能听不懂长句才这样做,那您可以多重复几遍,或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3.规范语言,不要模仿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开灯的时候,可能会说“亮亮灯灯”,打电话会说成“叮叮话话”。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孩子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您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就会起到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4.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孩子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配合以肢体动作。

5.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语句要清晰、连贯、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词汇。

※致家长的话  用适合的方式和宝宝对话,宝宝会更理解您的意图。

喜欢反复做事的“傻”孩子

您可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

沙滩上,一个孩子拎一只小桶拿一个沙铲,他不停地往小桶里铲沙,装满后又倒出来,然后再装满,再倒出……

宝宝的儿童房里,他用小积木搭高楼,您很希望他可以搭高一些,但他往往是搭上5、6块,就把高楼推倒,然后再重搭,乐此不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会发现他经常会有这样“莫名其妙”的重复性行为。您怎么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反复做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相关理论  ——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是独立学习的过程

幼儿需要参与到各种积极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并掌握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对游戏材料或动作过程的反复地体验,以便探索和试验这些新概念,或是接受他们暂时不能理解透彻的概念。同时“重复性”学习和自我锻炼过程,也是幼儿自发地提高某种身体能力(大运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的独立学习过程。比如,当幼儿掌握跳跃动作以后,他会反复自我练习,直到他能很随意地跳起。

在这里特别指出:幼儿重复性学习过程是幼儿自发的独立学习过程,他和我们成人鼓励孩子反复练习某种能力的过程是不同的。前者是自发的、主动的,而后者是诱导的、被动的。在宝宝的学习过程中,二者是伴随孩子成长的。

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理解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是进行独立学习的过程,而且还应该在孩子进行这种重复的独立性学习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

※测试篇——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增强他的独立学习能力吗?

当您看见宝宝在反复地做一个动作,或重复地在完成一件“工作”,您会:

A.用其他玩具或事物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巧妙地终止孩子这种“无聊”的行为。

B.询问孩子到底想干什么,然后帮助孩子完成。

C.尽量不打扰宝宝,让他尽可能自己单独操作。

分析:

A.您是一位不太会帮助宝宝巩固学习能力的家长。您以您的学习方式来判断宝宝这样的行为是“无聊”或“无用功”,说明您不太了解3岁以下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您需要学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欣赏宝宝的重复探索行为,让宝宝在自己独立地、反复地探索过程中感知信息,增强能力。

B.您是一位很关心宝宝的家长,但您的做法却不会让宝宝喜欢。您很想帮助他,而他可能根本不“买账”,甚至会因为您过分主动的帮助而感到烦躁,因为您打扰了宝宝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宝宝的反复探索行为,并不一定代表宝宝想获得什么更新的结果,很可能宝宝是在表示一些他没有理解的信息,也可能是在验证自己的某种能力。您不要去打扰他,让他一个人慢慢地来。

C.您是一位很懂得让宝宝独立学习的家长。宝宝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通过这些过程,宝宝增强了自己的某些能力,也巩固了对一些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如果您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再次引导孩子玩同样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穿纽扣  给孩子纽扣和带子,要求孩子穿进去并且学会拉线。等孩子熟练了穿纽扣的动作,您提供两颗相同孔状的小纽扣给孩子,引导孩子用线同时穿过两颗纽扣。在穿之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对齐纽扣孔,然后再一起穿过去。

【讲解】孩子学习穿纽扣并且能拉线需要有较强的双手协作能力。一般来说,孩子做事情不会考虑完整性,以为纽扣穿进去就可以穿另一颗了,往往一松手,纽扣就滑出来。有的孩子不会连续完成两个动作,这也需要加强训练。

(2)拉绳取物   在孩子面前放几样玩具,其中红色的玩具用红色的绳子栓,绿色的玩具用绿色的绳子栓,把绳子交叉放置,先让孩子反复拿同一样东西,反复几次以后,帮助孩子发现规律,强调同颜色的东西被相同颜色的绳子栓着。然后您可以增加更多的东西,在放置的时候故意把线弄得很乱,下命令让孩子去拿××东西,看孩子能不能拿对。

【讲解】同颜色的事物被同颜色的绳子栓着,孩子看见绳子就能联想起相同颜色的事物,这是训练孩子色彩对应关系。通过建立红—红的相同概念,从而建立绿—绿等其他颜色的对应关系,通过这样反复的过程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一种学习能力。

(3)听儿歌做动作  妈妈可以经常反复给孩子念同一首儿歌,并在儿歌的容易识记部分增加动作,刺激宝宝对儿歌声音信号作出动作。比如“小脚踏踏、小手拍拍”(磁带《踏踏步》)。

【讲解】建立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孩子理解并表达语言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儿歌和动作就不再是节奏过于缓慢的动作了,更需要家长给孩子有一定节奏的训练和稍微复杂的动作。

(4)多米诺骨牌   家长帮助孩子排牌,看看谁排的牌一推就可以全部连着倒下。交给孩子自己尝试吧!

【讲解】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平衡、专注、距离、知觉综合训练游戏。孩子在这个训练中提高了手眼的协调性和手控制能力。孩子从推倒骨牌的一瞬间可以得到快感,而为了这一短暂的快乐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搭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倒,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不怕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孩子的坚强意志就是在“坚持一会儿”中磨练出来的。要使骨牌能一个接一个倒下,又需准确的空间距离感,这个游戏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很有益。尽管多米诺效应的物理原理孩子理解不了,但在游戏中,孩子能够感知,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5)螺丝配对  给孩子至少3对不同形状的螺丝(配对螺丝螺母和螺栓颜色要一样),3对螺丝的颜色要各不相同,把螺母和螺栓分开,让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在一起。

【讲解】2岁左右的孩子对事物的不同形状的对应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在考察孩子识别并摆放形板块的能力测试中,尽管大部分孩子不能准确一一完成,但都能反复尝试并最终放进去,说明孩子有图形对应意识了,只是图形识别能力还需要提高。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有颜色配对的暗示下独立完成形状配对。希望家长在游戏中减少直接指导。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独立学习,在生活中您还应该这样做:

1.学会欣赏孩子的反复探索行为;

2.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创建游戏环境,帮助孩子反复玩耍或操作一下曾经掌握的事物或玩具,观察孩子几次探索有什么不同;

3.鼓励孩子独立操作,尽量减少帮助;

4.不可以强迫孩子按照您的意图来反复练习某种能力,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规律。

※致家长的话  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式,成人有成人的学习方式。孩子是以改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环境,而成人则是想努力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的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宝宝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能听完一个故事,教他认图片或做游戏,他可以玩好一阵儿。现在长大了,反而不如原来专心了,无论做什么、玩什么,他都不能坚持,一会就分心了。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力是不是真的很差?”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相关理论

自从宝宝能够轻松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开始,宝宝就进入了探索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是以宝宝会爬行和直立行走作为明显标志的。这段时期的宝宝,他们会对任何他们可以去的地方或能够得着的东西进行探索,而这种探索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并不一定是想“得到什么”,也不一定是想“知道为什么”。发自体内的探索需求强烈地驱使着宝宝“四处乱蹿、到处看看”。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表现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专注力不集中。

宝宝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大约2岁半左右的时候,很多宝宝对事物的探索开始深入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安静”下来。即便是这样,因为宝宝还小,他也最多可以集中7—10分钟。

所以,您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您认为宝宝的专注力真的很差,那您应该检查一下宝宝的生活环境是否太嘈杂,玩具是否太多了,然后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做一些容易安静的游戏,坚持下来就会收到效果的。

※您是一位会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家长吗?

1.孩子的玩具您是怎样放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4960.html

更多阅读

原创:评韩国著名女作家小说《妈妈,你在哪里?》

母爱当颂,母“情”当歌 ——评小说《妈妈,你在哪里?》 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仝保民先生约稿,要我为他编辑的新书《妈妈,你在哪里?》写篇书评,我觉得为名家写书评有点自不量力,推辞不过,只好硬着头皮写点感受以飨读者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孟子曰: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

声明:《《育儿,千万别信专家》 父母专场专家育儿讲座》为网友片小绿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