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诠释上 周易系辞上译注



读《易》须知:为何学《易经》

客:不知不觉已经年近半百了,回首往事,糊里糊涂地过了半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现在想从《易经》六十四卦里学些古老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谋略,只怕为时过晚了。

主: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晚。孔老夫子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生半途,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此时当会对《易经》有更多的理解,学《易》正是时候。话虽如此,年轻的朋友如能及早地从《易经》这口深井里汲取宝贵的智慧之水,作为跋涉人生沙漠的旅途中的饮料,在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加深领会,当然就更理想了。

《易经》是本怎样的书

主:《易经》是本怎样的书

客:《易经》本来是中国最古老的占筮书。起初有几种不同的本子,根据《周礼》记载,夏、商、周三代都有《易》。流传至今的只有周代之《易》,叫《周易》。《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为《易经》,并且冠居群经之首。

主:《易经》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是一部占辞汇编。但是它编排成书以后,虽然保留了占筮的主要功能,更体现了编纂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易经》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崇高地位。

客:一部占辞汇编怎么会形成哲学体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主:从原始占筮记录而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有一个发展过程。《易经》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最初用两个最基本的符号阳爻(一)和阴爻(--)来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分类(爻音yao,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这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而得的概念,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阳爻和阴爻这两种符号,看来是古人占筮时所用的一节和两节草棒的象形。

客:人们常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易经>是这“三圣”完成的,真相究竟如何?

主:伏羲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据说是他把阳爻、阴爻排列起来,每三爻组成一卦(单卦)得出了八种排列方式,这就是八卦:乾、坤、震雷、巽风(读xun)、坎水、离火、艮山(读gen)、兑泽(读dui),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八卦的卦象含义又扩充到类概念,代表八种类型诸多物象。八卦是《易经》“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八卦的八种排列方式,当然是古人在排列草棒(蓍草的草杆)作占卜时悟出来的。

客:据说是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演变成了六十四卦(重卦),并且写了卦辞和爻辞。

主:这是《易经》象征符号系统形成的最后阶段,将八卦符号两两重叠、排列组合的结果是六十四种(8×8=64),这就是六十四卦。

八卦称为单卦,六十四卦称为重卦。六十四卦分别象征六十四种事物和现象的特定情态,而卦中六爻之间的复杂关系,又显示出各种事理的发展规律。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有规律可寻,始于《乾>、《坤》,终于《既济》、《未济》,相邻两卦则多以卦象互为倒置为次序。其中有卦体倒置而卦形不变者计八个,则以六爻之阴阳互换为次序。

总之,从六十四卦相承相受的排序中反映事物产生、发展的转化程序,这就形成了以阴阳爻为核心、以八卦为基础的符号象征体系。这时,产生了解说六十四卦哲理卦爻辞。解说某一卦含义的话是卦辞。每一卦包含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解说每一爻含义的是爻辞。六十四卦和卦爻辞的出现,意味着《易经》的“经文”已经完成。据说这一巨大工程是周文王之功,同时还有别的传说,现在也很难搞清楚了。

客:孔子作易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由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经文”)写得太简单古奥,相传孔子又对经文加以必要的注释,这就是《易经>的“传文”,易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计十篇,称为“十翼”。我们设想,古人占卜不仅仅消极地问某事的结果如何,还会更进一步问应该如何。这样,占卜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当为”与“不当为”、“如何为”,启发人们研究事物变易的微妙契机,昭示人们在屯难时避凶趋吉,在通泰时居安思危,从中积累进取技巧和处世智慧,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千变万化中总结出不变的规律,以简易的符号系统加以表达,发展成《易经》的哲学体系。所以“易”字有“变易”、“不易”(“不变”)和“简易”三重含义。

客:《易经》被公认为一部古奥的奇书,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易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主: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传》)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著作。

打开《易经》卦理奥秘的钥匙

主:《易经》有其特殊的结构体系和表述方式和基本法则,前人称之为“《易》学条例”。弄通《易经》卦理,有一些必备的实用的知识,熟知八卦的卦形及其常见的象征意义,因为《易经》的表现方法是“假象喻意”的,其哲理是通过象征形式表达的。六十四卦皆由八卦重叠而成,八卦是最基本的象征符号。

客:有没有帮助记忆的诀窍?

主:卦形经常看就记住了。朱熹《周易本义》中有《八卦取象歌》,可以帮助记忆: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乾、坤、坎、离四卦的卦形;:乾、坤分别由三阳爻、三阴爻组成。坎的卦形如同古文字“水”字,水存于坑坎之中。离的卦形则与之相反,可与坎联系起来记忆。记忆兑、巽两卦卦形,也有一个取巧的法子。“兑”字上面是两点,兑的卦形上面也是两点;“巽”字下面是两点,巽的卦形下面恰好也是两点。剩下只有震、艮两卦,震的卦形取“震”字中间的四点和一横而成,艮的卦形则与此相反。

主:记住八卦的最主要的象征意义就够用了。

客:八卦象征意义的来历

主:“乾”的卦形为三:三阳并升,犹如天体为阳气积聚而成,所以用来象征“天”;又由于阳性刚健,而天体也是健于运行的,所以“乾”的性质为“健”(刚健)。

“坤”的卦形为三三:三阴同降,犹如地体凝集阴气而成,所以象征“地”;又由于阴性柔顺,而地体也是宁静和顺地承接天体的,所以“坤”的性质为“顺”(和顺)。

“震”的卦形为三:一阳上升之时,受到二阴下降之阻,两相激荡,如雷震动,所以象征“雷”;又由于一阳受二阴抑制必动,而雷也能震动万物,所以“震”的性质为“动”(奋动)。

“巽”的卦形为:二阳上升,一阴从中降下,中空而气体流通,所以象征“风”;而风吹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巽”的性质为“入”(潜入)。另一说,“巽”的卦形是二阳动于上,如同树身,一阴静于下,如同树根,所以此卦又象征“木”(树);又由于树扎根于地,其根深入,所以“巽”的性质为“入” (潜入)。

“坎”的卦形为三:一阳包含在二阴之中,犹如水表阴而里阳(水为阴质,但内含阳性元素,如氢氧均可燃),所以象征“水”;又由于此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而水所存也总是低陷之地,所以“坎”的性质为“陷”(低陷),为“险”。

“离”的卦形为三:二阳显于外,一阴含于内,犹如火表阳而里阴(火为阳性,但内含阴质,故火焰中间温度最低),所以象征“火”;又由于此卦二阳附着于一阴之上,而火的燃烧也必须附着于燃料,所以“离”的性质为“附”(附着)。

“艮”的卦形为三:一阳居于二阴之上,犹如山之顶为阳,其下蕴藏阴质,所以象征“山”;又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的性质为“止”(静止)。

“兑”的卦形为兰:一阴在二阳之上,犹如湖上之水为阴,湖底为阳,所以象征“泽”;又由于湖泽能滋润万物,使之呈现喜悦之色,所以“兑”的性质为“悦”(欣悦)。

上述的八卦象义都是读懂《易经》必备的知识,六十四重卦皆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故八卦象义是研究六十四重卦卦理的基础。

读《易》重在解析六十四重卦,首先要了解重卦的基本结构。

客:重卦的基本结构,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喻示全卦大意)

如《屯》卦:

(卦形)屯(卦名):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

利建侯。(卦辞)

《屯》卦由震三和坎三两单卦组成,有些《易经》版本在之下常加小注:“震下坎上”,又称为下体、上体,下卦、上卦,内卦、外卦。在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传为孔子作的《彖传》和《大象传》,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

1、每卦重卦共有六爻,每爻先标出爻名,再列出爻辞(喻示本爻含意)。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排列的。爻名用两字标出,一字表示位次,从第一爻到第六爻分别称为“初”、 “二”、 “三”、“四”、“五”、“上”;另一字表示爻性,阳爻用奇数“九”字代表,阴爻用偶数“六”字代表。爻名的两个字,第一爻和第六爻表位次的“初”字、 “上”字在前,中间四爻表位次的“二”、“三”、“四”、“五”字在后。如《屯》的六爻,自下而上依次为:1.阳爻,称“初九”;

2、阴爻,称“六二”;3.阴爻,称“六三”;4.阴爻,称“六四”;5.阳爻,称“九五”;6.阴爻,称“上六”。每一爻都有爻辞,爻辞之后都附有以“《象》曰”开头的几句话,是传为孔子作的《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破译《易经》爻象密码的要诀

客:如何理解卦话。

主:《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的卦辞和六则爻辞,通过“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提示该卦所蕴含的事物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卦辞常通过卦象,尤其是上下二体之义释卦,就是说,要看组成这一重卦的上下两个单卦(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这就要熟知八个单卦(八卦)的象征意义,从而推知卦理。而六爻的哲理,则是通过爻象,即爻位特征以及各爻关系来反映,由爻辞用“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把爻辞说成爻象之密码,那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客:究竟怎样破译这些“密码”呢?

主:须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复杂情况,正是万事万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某种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动、发展规律的反映。“密码”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多种类型之中,破译爻象密码的要诀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正是通过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来体现的。

客: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并读懂爻辞,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类型

主:正是。这是获得读《易》、解《易》的特殊技能所必不可少的。

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区分出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上下、贵贱、先后的地位、条件、阶段等,这六个等次构成六个不同的“爻位”。

从六个爻位所处的地位之性质而言,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为喻,初为庶民,二为士人,三为大夫,四为公侯,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从六个爻位代表的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位为发端萌芽阶段,应潜藏勿用;二位为崭露头角阶段,应适当进取;三位为功业小成阶段,应谨慎防凶;四位为新人高层阶段,应警惧审时;五位为圆满成功阶段,应注意处盛戒盈;上位为发展终极阶段,应注意穷极必反。

主:《乾》卦六爻最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观察。此外,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

爻位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分。凡阳爻处于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为阴位),均称为“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阳爻处于阴位,阴爻处于阳位,均称为“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违反规律(背逆正道)。“当位”、“不当位”又称为“得正”、“失正”。

客:照这样说,以前面所举的《屯》卦为例,初九、六二、六四、九五、上六这五爻当位,只有六三不当位。

主:虽然一般说来,当位为吉,不当位为凶,但也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还要看其多种因素,作综合考察。同时,当位与不当位也会有发展变化,所以当位者应守正防凶,不当位者应趋正求吉。

另外,据三国时易学家王弼说,初、上两爻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问题,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一天的子时前后8小时人要睡觉,勿妄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客:爻位还有别的特殊情况吗

主:还有两种重要情况。由于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易经》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人在冷静的情况下,就不容易犯错误。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最灵敏的,越冷静,越接近自然大道。所以,保持冷静,是最佳的避凶趋吉之道。

客:上述爻位特征的种种类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据吗?

主:是的,除此而外,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也是重要依据。所以说,要作综合观察。

在六爻之间,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表现出“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在复杂环境中发展变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条件。

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这时爻义的凶吉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凡相称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谐和、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客:这样看来,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

主:确实如此。比如说,“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和妨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上面所说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以驭繁,《易经》这座神秘迷宫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卦爻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象征意义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的,而卦爻符号的含蓄性、多义性、包容性,又能产生丰富的类比联想,所以,我们在探讨卦理爻象之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综合性:要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使得我们的推演得出顾及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结论。二是灵活性:不生硬理解卦辞爻辞,机械套用卦理爻象,要在哲理的悟解中加以灵活运用。需知《易经》所启示的是“活法”,而不是“死法”,它是变化的哲学,在无穷变幻中显示的根本大法。

客:最后还想请教一个问题,人们常说《易》学是象数之学,这是怎么一回事?

主:象数是《易经》用来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易经》的义理寓于象数,其象数则蕴含着义理,这是《易经》象征特色的体现。何谓“象数”?简而言之,“象”有两种,一为“卦象”,即八卦与六十卦所象征的事物;二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数”也有两种:一为“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数”又可体现为“空间之数”(即卦与爻的位置)和“时间之数”(如“困”之时、“随”之时、“需”之时)。“象”与“数”是不可分的,“象”正是在“数”的时空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易经》正是探讨这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客:何谓“时间之数”?

主:“时间之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卦时”。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背景”就是所谓“卦时”,简称为“时”。

客:就是说,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就是六十四“时”?

主:正是。这六十四时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在特定背景下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否》卦象征“阻塞”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师>卦象征“用兵”之时的事理,《既济》卦象征“事已成”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反映事物在特定“时”中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换言之,六十四卦所表示的六十四时,可以说是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则可以视为在三百八十四种人生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一部完整的行为手册。

客:这样看来,《易经》在社会人生问题上既有很高深广泛的哲理性和包容性,又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我们选用什么版本的《易经》作为读本比较方便呢?

主:这里有一本我自己写的《易经》笔记,除了照录原文外,翻译了全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彖传、象传,每一条都以一句话提其要旨,写成“提示”。我们就以此为纲来讨论,如何?

客:太好了!不胜感激之至!

结束语——占卦真义

客:多承您将六十四卦一一开示,引我进入《易经》的神秘殿堂,得以窥见其万户千门、光怪陆离的内景。真是受益无穷!

主:我只是以浅测深,随意而谈,难免有盲人摸象之见、郢书燕说之误。

客:我还有一个疑问向你请教。《易经》本来就是占卜之书,历史都有人用《易经》六十四卦为占卜,说得神乎其神,无比灵验。这究竟有没有道理?六十四卦到底有没有探测祸福凶吉的功能?

主:占卜是先民在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之下,感到软弱无力,对自身的遭遇或行为的后果感到难以把握,心中迷惘不安,希望借助于神灵的启示,以求逢凶化吉、消灾趋福的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只要未来还是处在茫茫然的迷雾之中,具有某种不确定的神秘色彩,或者人们感到难以对命运的安排作出明确的解说,就会有人企图利用占卜术来预测凶吉。

客:眼前书肆上有关八卦算命的书汗牛充栋,五花八门,有的美其名日:“《周易》预测术”,很是诱人。请问,利用六十四卦占卜究竟有没有预测功能?

主:说实话,这一点非我所知,也无法证实。占卜是否灵验?从概率论看,其命中率为50%。只要你随意向桌上抛一枚硬币,多次重复,你就会发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几乎是一样多。实际上,占卜的“命中率”还要高一些,这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占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辩证性,可以涵盖多种现象,对占辞的解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朝相反方向去解释。其次,由于求卜者的希望、好奇和补偿心理,人们常常忘了那些不灵验的结果,而对其中的“灵验”印象深刻,终身不忘。最后,占卜的预言往往能对求卜者产生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使他不知不觉地随着预言的指向去行动。

客:这样说来,六十四卦占卜纯属无稽之谈了?

主:这又不然。

客:此话怎讲?

用六十四卦占卜有预测的功能吗?

——六十四卦占卜的人生咨询作用及原理

主:据我看来,用六十四卦占卜是否有神奇的预测功能虽然不得而知,但它的思维方法精密而巧妙,助思而益智,富于启示,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人生咨询作用。

客:通过对六十四卦的探讨,我愈益感受到你把《易经》视为人生行为的指南是正确的。六十四卦正是有关社会人生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正是在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我们遇到疑难,只需到这部行为手册中去查考有关专题,加以精研,寻求启示,就可以了,还用得着占卜吗?

主:不知占卜,毕竟还不能善用《易经》。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占卜之书嘛。不过,我们用六十四卦占卜,不是为了预测凶吉,而是为了寻求如何避凶就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带有一些观测凶吉的意味。为所当为则吉,为所不当为则凶,这还是可以预测的吧。所以,我认为,把占卜问卦看作是一种人生咨询活动,这是再确当不过的了。换句话说,占卜问卦就是向《易经》这位人生导师求教。

客:这倒很有意思!愿闻其详。

王:瑞王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G?琼曾经说,他潜心研究《易经》许多年,经常在一棵古树下一坐几小时,先提出问题,再从《易经》中找出答案。《易经》从来没有使他失望,它得出的答案总是令人惊奇,开发人脑的想象力,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深层。关于这方面的例证,你可以查看英国克利斯朵夫?巴克特所著《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的译本(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客:利用占卜问卦作为人生咨询,何以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呢?

主:关键在于,当你进行占卜时,无论是起卦还是解卦,你自始至终要处于一种虚静自然的心理状态。有人说,这种虚静自然的心理状态,会引导你唤醒潜意识,复苏内在的直觉本能。而这种被呼唤出来的潜意识,是与整个人类的潜意识、甚至整个宇宙生命的潜意识相通的,当然足以针对人生问题的质疑作出回答。

客:这似乎涉及到神秘现象了。

主:此说是耶非耶,我们也难以判断,只好置而不论。我们认为,在占卜问卦时进入虚静自然的状态,起码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各种私心杂念,防止爱憎利欲等主观偏见和不良情绪的干扰,离开个人得失利害的忧虑,从而进入对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客观观照的明智清醒的心态。这对于求得人生疑难问题的正确答案无疑是必要的。

客:就是说,要从“当局者迷”的圈子里跳出来,进入“旁观者清”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进行清醒冷静的观察思考,才会得出明智的判断。

主:对了!在我看来,利用占卜问卦而进行人生咨询的原理正在于此,这就是占卜之精髓与真义。无论是起卦还是解卦,都要时刻注意,要处于一种虚静自然的随意心态,要去掉得失心、欲求心、执着心、忧虑心、自私心。要像《老子》中所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去各种私心杂念,才能接近客观真理,才能从卦爻辞中汲取其中固有的哲理,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正确地剖析复杂的人间现象,进而有效地指导人生。

起卦与解卦——占卦方法

客:在这样的原理指导下进行占卦,一定是很能引人入胜的心理实验活动。用哪一种占卦方法为好呢?

主:占卦的方法不宜太繁,也不宜太简。因为占卦的起卦和解卦的过程本身,就能够诱导你进入虚静自然的状态。如果占卦方法太简单,抛一下硬币就决定一切,就起不到这种诱导作用。但是太繁杂也不行。像古代用50根蓍草来起卦的方法就太繁琐复杂了,很难学会,起一次卦要折腾好长时间,经过三演十八变才能求得一卦。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哪有那么多功夫慢慢地摆弄呢?依我看,民间流行的铜钱摇卦法不繁不简,最为实用。

客:用铜钱怎么摇卦?

主:求卦要分两步走,先投掷六次铜钱,得出一个卦象,这叫“起卦”;然后再从卦爻辞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叫“解卦”。占卦常用三枚古代铜钱,用三枚现代硬币代替亦可。把铜钱、《易经》、纸笔放在面前,就可以准备起卦了。当然,这时最好找一个环境幽静、不受干扰的地方,造成一种安宁独处的气氛。最好是在晚间,在自己不忙不乱、不急不躁、不饥不饱、头脑清楚的时候。起卦之前先静坐几分钟,宽衣解带,面带笑容,把全身放松到十分舒适的状态。放松入静之后,再把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在纸上。然后开始摇卦,把三枚铜钱扣在双手中摇动数次(也可以放在竹筒里面摇),然后投放在桌面上,看看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背面(反面)为阳,正面为阴,这一点要记清楚。农夫种田总是背朝太阳的。中医理论也认为人的背面为阳,人的正面为阴。三枚铜钱的组合有这样的四种可能:

一、正正反(两正一反):为少阳,画阳爻符号“一”。

二、反反正(两反一正):为少阴,画阴爻符号“--”。

三、反反反(三个反面):为老阳,画阳爻符号“一?”。加一个黑点表示这是“变爻”,因为阳极要变为阴。

四、正正正(三个正面):为老阴,画阴爻符号“--?”。加一个黑点表示这是“变爻”,因为阴极要变为阳。

这样,每摇动三枚铜钱投掷一次后,就得出一个爻画;投掷六次后,就得到六个爻画,依次从下向上画出这六个爻画,就构成了一个卦象。比方说,经过六次摇卦演成的卦象是。

客:这是什么卦?我一时还认不出来,需要到《易经》里去查找。

主:我这里有一张“卦序表”,专供由卦象查找卦序和卦名

之用,使用起来很方便。请看:

客:让我对照这张表查查的卦序和卦名。下三线为(兑),上三线为(离),从表上看,这是第38卦。再查一下《易经》六十四卦目录,这是睽卦。

主:走到这一步,起卦就完成了。卦象中上九爻带小黑点。表示这一爻是“变爻”。变爻在解卦时很有用。

客:得出卦象和卦名,就按照卦辞、爻辞来解卦吗?

主:是的。不过,依据卦辞还是依据爻辞,依据哪一爻的爻辞,这里面还有许多讲究,也必须了解。通常按照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总结出的办法处理。一卦得出后,其中可能有“变爻”和“不变爻”,无非是以下七种情况,在解卦时要区别对待:

一、六爻不变:卦中六爻都是不变爻,这叫“静卦”,依据本卦的卦辞来解卦。

二、一爻变:卦中有一个变爻,就用这个变爻的爻辞解卦。

三、二爻变:卦中有两变爻,用这两个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上爻爻辞为主。

四、三爻变:卦中有三个变爻,解卦时用本卦的卦辞并结合变卦的卦辞作综合考虑。

客:请允许我插问一句,什么是“变卦”?

主:“变卦”又叫“之卦”,就是在本卦的变爻改变性质(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之后,所形成的新卦。“变卦”的情况,在解卦时经常要考虑到。

客:请你接着讲下去。

主:以下就是四爻变、五爻变、六爻全变,不过在摇卦时很少出现。

五、四爻变:卦中有四个变爻,用另外两个不变爻的爻辞解卦,而以下爻爻辞为主。

六、五爻变:卦中有五个变爻,用变卦的不变爻的爻辞解卦。

七、六爻皆变:卦中六爻都是变爻,如果是乾、坤两卦就用“用九”、“用六”解卦,其他卦则用变卦的卦辞解卦。

客:看起来,摇卦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够复杂的。

主:其实,摇卦时经常出现的是六爻不变、一爻变、二爻变这三种情况,视情况不同采用本卦卦辞和变爻爻辞解卦,这并不复杂。不过,在用爻辞解卦时,经常要参看本卦卦辞和变卦的相应爻辞,作综合考虑,这一点特别需要注意。

客:怎样解读卦象所指出的特定的卦爻辞呢?

主:要记住两个要领:第一,继续排除内外干扰,保持松静自然的心态,充分释放你的直觉潜能。须知,人的直觉具有选择正确答案、进行客观判断的暗示能力。如何开发《易经》这个人类智慧宝库?最精巧的计算机就在你的大脑深处。当你的潜在智力与你所得到的卦象这个“软件”接通时,它就会自动地从许多可能的联系中选择出最佳对策,作为对你的生活咨询的正确答复。只有在你处于松静自然的状态时,你的智力潜能才会得到释放,你的潜意识和意识、理智和感情、直觉和思维才能得到协调,才有可能出色地解卦。第二个要领是,必须明确,卦爻辞所提示的哲理带有很大的抽象性、包容性、多维性、启示性,因而它是广义的、多层次的、富于变化的。要任凭心灵的暗示,作灵活的、随机的领悟,决不可拘泥于卦爻辞文句的直接含义,呆板地理解。固然六十四卦可以视为有关社会人生的六十四个专题,对此也不可以作机械的、僵化的理解,对于每一卦的卦理都可以作多角度的审视,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它们的象征意义与你的特定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善于解卦。

客:究竟怎样起卦、怎样解卦,您是否可以当场替我占一卦呢?

主:好,让我们试着占一卦吧!

让我们来占一卦——占卦实例

客:正好我有一件疑难的事需要问卦。最近有一位熟人,建议我停薪留职,跟他一起去做生意,经营一家娱乐场。我正在为此事而举棋不定。

主:怎么?你也想下海经商吗?你舍得丢下你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吗?

客:专业研究虽然是我的兴趣所在,但是经济收入实在过于微薄,长期坐冷板凳,清贫难耐,何时是了?经营娱乐场,收入丰厚,我不禁为之心动,但又犹豫不决。请老兄为我占卦决疑,如何?

主:好吧,这里有三枚铜钱,请你自己摇卦。让我们先静坐一会,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

(客静坐片刻,然后摇卦六次,得出的卦象是。)

客:此卦上兑下震,让我查一下卦序表,这是第17卦——随卦。这卦倒是有些意思,论随从之道,正与我的疑问合拍。我倒要看看,是随从朋友去经商好呢?还是继续坐研究所的冷板凳好呢?

主:解卦也要保持松静自然的心态,以求得客观准确的解答。请注意本卦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它指出随从之道的基本原则——“利贞”,利于坚守正道。就是说,随从必须以守正为前提,随而得其正才为有“利”,才能“元亨”而“无咎”。如果不随正道而行,跟错了人,不仅无“亨”可言,而且会动则得咎。

客:随人经商难道不是正道吗?

主:经商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正途,对你来说就不一定了。你本是学界人士,是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舍长取短、弃学从商呢?不过,随人经商究竟凶吉如何,还要看看本卦的变爻是怎么说的。你摇出的卦的变爻是第几爻?

客:是六二爻,让我看看爻辞:“系小子,失丈夫。”哎呀,果然不妙!

主:这明明是因小失大之象。六二爻与下面的初九这个“小子”阴阳相比,又与上面九五这个“丈夫”阴阳相应。如果依从于小子,势必要失去大丈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顾此则失彼,所以《象传》说:“系小子,弗兼与也。”何去何从,你自己看吧!

客:看了爻辞,我真有些顿悟之感。忽然感到自己只顾眼前的物质利益,打算放弃从事多年的科研事业,真有些小家子气,非大丈夫所为。孟子说:“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看来,我不能放下本行不做,去和娱乐厅的领班为伍。不过,我在研究所里也干得很不痛快,物质待遇清贫不说,人际关系也很别扭,总觉得研究所非久留之地,感到闷闷不乐,希望有跳槽的机会。

主:既然你仍有疑问,让我们再参考一下变卦的相应爻辞,看看是否会得到一些启示。

客:本卦第二爻是变爻,阴变为阳,得到的变卦是,这是兑卦,第58卦。

主:请看一下兑卦第二爻的爻辞。

客:兑卦第二爻是九二,爻辞是:“九二,孚兑,吉,悔亡。”

主:“孚兑”是指诚信而又和悦地待人,这意思你懂了吗?是否回答了你刚才的疑问?

客:是啊,这对我很有启发。人际关系不理想,还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自己能以诚信与和悦待人,人际关系总是可以改善的,与同事、领导之间的疑忌是会化解的。占了这一卦,我很有收益。我可以替我儿子占一卦吗?

主:问什么事情?

客:婚姻之事。一年前有人替我儿子介绍一位女朋友,两人的感情还好,儿子苦苦追求,但是女方至今还没有同意。我的儿子感到很苦恼。不知这门婚事是否有希望?

主:你的儿子做什么工作呢?

客:在工厂当技术员。女方也是技术员,很有上进心,看来对我的儿子不很满意。

主:现在请您起卦吧,让我们一起研究。

(客静坐片刻,摇卦六次,得到的卦象是。查卦序表,知是第3卦屯卦。)

主:“屯”是艰难创始的意思。看来,你儿子的婚事还处在草创阶段,离结局还早着呢!

客:结局会怎样呢?本卦有一个变爻——六三,爻辞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哎呀,这一卦好像又不妙!

主:“即鹿”是追猎野鹿,在这里正好可以理解为追求女朋友。到山林里追逐野鹿,如果没有“虞人”带路,只能空无所获,白白地深入林海。君子应该见机行事,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放弃勿逐,继续追赶下去只能带来遗憾。

客:“虞人”可以理解为男女双方的介绍人吗?他们是通过介绍人认识的,不是“无虞”啊!

主:“虞人”是双方沟通的媒介,不一定是介绍人。介绍人只能介绍他们互相认识,却不能保证让他们恋爱成功。

客:这样说来,这门亲事毫无希望了?

主:那倒不一定。再看看变卦的相应爻辞吧,也许还会别有机缘。

客:本卦第三爻阴变为阳,变卦是,这是第63卦既济卦,的确还有成功的希望啊!

主:既济卦的相应爻辞是:“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要有殷高宗讨伐鬼方的精神,长期坚持,才有希望获得最后成功。还要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如果在对方眼中只是个渺小的人物,怎么追求也是不中用的。

客:我的儿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刻苦努力,参加本科自学考试,提高自己的文化档次,改善自己在女方眼中的形象。

主:叫他努力下去吧,会有结果的。女方既然很有上进心,他也应该在事业上努力进取,这样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有了真正的媒介,这应该是本卦中“虞人”的含义。“即鹿无虞”会转变为“即鹿有虞”,“往吝”会转变为“往吉”。变卦“既济”,预示着你的公子的婚事虽有坎坷,最终的结局是成功的。

客:但愿如此。我回家后,会把占得的这一卦分析给儿子听的。的确,《易经》的占卦是具有人生咨询的实用价值的,真应该努力发掘。

主:这要看我们怎样占卦,要善于运用。占卦在“二诸葛”、“张半仙”者流手中是骗人的迷信工具,而在睿智之士手中则是帮助我们透视人生、优化行为的良师益友。

上 经

1.乾卦——刚强者的进取哲学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贞:持正而坚固。)

[提示]指出乾的四种本质特征。

客:请你讲解六十四卦。我已下了决心,要啃这六十四个酸果。

主:好吧.我们从乾卦说起。乾坤两卦是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的根本,也可称为“祖卦”。历来研读《易经》者,特别重视这两卦。乾卦以天为象征形象,表述了阳刚之气和强健本质的特征、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中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我认为这就是乾卦的精神实质。

客:就是说,要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我记得著名的古代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来自乾卦的《大象传》。

主:这正是法天而行。

客:我感到奇怪的是,此卦既然以天为象征,为什么不命名为“天”,而命名为“乾”呢?

主:“天”表示的是实体,“乾”表示的则是“天”的本质作用。一为“体”,一为“用”。正如你刚才引用的《大象传》中所说,天体运行是亘古如斯、刚健不息的,是健于运行的,故“健”为“天”的本质作用。而“乾”正是“健”的意思。

客:也就是说,乾之“体”为天,乾之“用”为健;或者说。乾之“象”为天,乾之“意”为健?

主:你弄明白了。

客:你上次说,单卦“乾”的卦形为三,意为三阳并升。两乾相叠得出了重卦“乾”(蚕),与单卦“乾”的含义是否有些区别? '

主:重卦“乾”是乾而又乾,故称“重乾”;其性质是健而又健,故称“至健”。由两个相同的单卦组成的重卦,总共有八个,称为八纯卦。八纯卦与相应的八卦含义是一致的,谈不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当然八纯卦也可以理解为相应单卦意象的加强,如乾的单卦象征天,重卦则象征天外有天;坤的单卦象征地,重卦则象征地下有地;坎的单卦象征险陷,重卦则象征险而又险,如此等等。

客:现在请解释一下卦辞吧。为什么把元、亨、利、贞说成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呢?

主: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的总结。认为“天”的本质是沛然刚健、运行不息的阳气,体现出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这四种特征。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故称为“元”;能使万物品类流布成形,无不亨通,故称为“亨”;’并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故称为“利”;又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故称为“贞”。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自然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客:就是说,卦辞用元、亨、利、贞四字赞美了天的阳刚之气的四大功德。

主:是的,并希望学《易》者从而效法,法天而行。关于四德,<彖传》发挥得比较详尽。我们先看《彖传》。《彖传》是相传孔子为《易经》所作的七种《易传》之一,是解释卦辞的文字。“彖”(音tuan)意为断,断定一卦之义,故名为“彖”。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施,品物流形。

[译文]《彖传》说:浩大啊,天的元始之气,万物依靠它起始产生,它主宰着宇宙自然。浮云飘行,雨水降落,各种物类变化成形。(统:统领,主宰。)

[提示]解释卦辞“元”、“亨”。

客:这段话写得很优美,很有诗意。

主:可以说是对天的礼赞。这几句同时解释了“元”和“亨”这两个本质特征。“元”即天的元始开创之功,强调了创生万物、主宰自然的正是“乾元”——天的元气,也就是乾阳元始之气。“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则是乾之“亨”(亨通)的表现。天道运行于天地之间,无处不通达。万物经过雨露滋润,各自生长变化成形,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岂不是一派亨通气象。“元”是元始开创,“亨”是亨通顺达。元始开创之后继之以亨通顺达。这正是天之道的大功大德。再看《彖传》下文。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译文]太阳西降东升,终而复始。乾卦六爻按照不同的时机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龙在天上运行。(大明:太阳)

[提示]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像天道运行一样有规律。

客:乾卦的六爻是取龙为象的,这里的“六龙”便是指乾卦六爻而言吗?

主:是的,这里的“六位”、“六龙”均指乾卦六爻而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像太阳的升降一样,有开端,有终局,这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历程,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乾卦六爻正是如此,设置六位,取龙为象,通过龙在六位上的潜、见、惕、跃、飞、亢的六种不同动态,说明人事中的行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机条件下的不同的升降变化,并以此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

客:《彖传》在解释卦辞中所述天的本质特征之时,怎么突然扯出了乾卦的六爻?

主:《易经》讲天之道是为了说明人之道。《彖辞》在阐述天之道时往往引申到人之道,依据天道谈人事,通过人事观天道,互相印证,融会贯通。此处正是这样,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正像天道运行一样,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客:这也是出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吧?

主:可以这样理解。下文继续论天,继续解释发挥卦辞中的“利”、“贞”二字。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译文]由于天道的变化,一一赋予万物以各自的本性和生命,而太和元气得以保全、融合,这样就使得物性和谐,各有其利,万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长。(太和:阴阳和合之气。)

[提示]解释卦辞“利”、“贞”。

客:这一小段不甚好懂。

主:解其大意就可以了。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的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使得一切生命体都能和谐生存,皆受其益,这就是“利”;使得万物都能长久地延续生命,不致夭折,这就是“贞”。“元”、“亨”、“利”、“贞”,便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也是天的四大功德。天之所以为天,也正由于此。

客:如此看来,天真是至高无上的了。难怪《孟子》中说: q性天为大,惟尧则之。”圣人是以天为法则的。

主:天正是客观的自然法则。人与天的关系是,人应与天相应,法天而行,不可违抗自然规律。所以《彖传》在最后的结语中又与开头呼应,仍以对天的赞颂收束全文: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天居于万物之首,犹如国君居于众民之首,使得天下都获得安宁。(庶物:万物。)

[提示]指出天是主宰万物的。

客:这是强调天在宇宙万物中的主宰作用,并以帝王君临天下作为比方。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君临天下的统治者,也应效法天道的元、亨、利、贞,以此恩泽天下,才能求得万国咸宁。

主: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也应该这样理解。法天道并应用于人事,这本来就是乾卦的基本精神。到此为止,从卦辞到《彖传》,只讲了“元”、“亨”、“利”、“贞”四个字,借此阐发了乾天产生并哺育万物的基本原理。让我们接下去看《象传》吧。

客:请问《象传》与《彖传》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

主:《象传》也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七种《易传》之一,旨在解释卦象、爻象的象征意义(''象”字意为“形象”、“象征”)。《象传》又有大、小之分,《大象传》每卦只有一条,解释卦象;《小象传》则有六条,分别解释六爻爻象。《大象传》与《彖传》虽然都是针对全卦而言,但二者有很大不同。《彖传》解释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并往往取卦象、爻象来作说明;《大象传》解释卦象.则专取卜下两象来立义,从卦象申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彖传》总是由论天道而论及人事,《大象传》则只讲人事,并且多以“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在研读各卦的《彖传》和《大象传》时可以看得很清楚。

客:《小象传》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专门解释爻象吗?

主:是的,《小象传》根据每爻的特点,分析爻义的吉凶利弊之所以然,所以通行本《易经》都把《小象传》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以便对照爻辞阅览。

客:现在请你讲解乾卦的《大象传》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象传》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发愤图强。(以:以此,因此。)

[提示]指出君子应该观之象天而自强。

主: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著名格言,是从卦象中推衍引申出的人生哲理。请你试作解释。

客:这句话大概是古人直观自然的心得体会。看到天绕地转,昼夜更迭,四时交替,永无止息,永不懈怠,因而想到君子应该效法天象的笸于运行,永不停息地发愤自强。

主:很准确。《大象传》正是如此,是古人在行为哲学方面对易理的推衍、发挥和运用,其中包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格言警句。下面让我们考察乾卦六爻的爻辞吧。

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初九,龙潜水中,暂不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象传》说:龙潜水中,暂不发挥作用,说明阳气初生,居于下位。

[提示]指出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客: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却以龙为象征,这是什么缘故呢?

主:乾卦的卦辞要说明本卦的特点——健,即元、亨、利、贞,取天为象是最贴切的。而乾卦六爻则是从变化的动态中反映健的特点,在变化的各阶段中有潜有见,有升有降,有飞有跃,六爻爻辞再取天为象就不便于说明问题了,取龙为象就非常合适。龙是神话中最高贵的动物,足以象征乾阳的至高无上;同时龙又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所以乾卦六爻取龙为象以明变化。由此可见,只要能确当地表意,取象是灵活的,不必拘泥,能达到假象喻意的目的就行了。

客:乾卦六爻标志着乾阳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吗?

主:是的,事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乾卦六爻以龙为喻,从潜龙到现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形象地展示了阳气萌生、增长、盛壮,直至穷极衰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暗示了人生奋斗的六个阶段的行为策略。我们认为,乾卦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主要就体现在这六个阶段的过程中。

客:第一爻初九,应该是阳气初生的阶段吧?

主:正是。阳气初生,位卑力薄,一切还刚刚起步,需要养精蓄锐,有待于逐渐发展。这时只能潜藏待时,像卧龙一样潜伏水中,不宜有所作为。此时还不是崭露头角、跃跃欲试、发挥作用的时候,万万不能性急。待形势许可,时机已到时,再求发展可也。

客:这使我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在他势单力微、依附曹操之时,一点也不敢露出胸中大志,更不敢出风头,“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煮酒论英雄,指出他是当今英雄,他大惊失色。《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诗说这件事:“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刘备可算得是藏器待时的潜龙了吧?

主:历史上此等人物不胜枚举,这对于我们的人生修养确有启发。当学行未成、人微言轻之时,不可强行出头,多管闲事,因为你还没有兴云作雨的能力和条件,只宜潜伏。让我们再看第二爻,潜龙要初露头角了。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九二,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见:同“现”。)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文]《象传》说:龙出现在田间,说明贤人的恩德可以普遍推行。

[提示]指出进取者应及时显现。

客:潜龙这么快就出来活动了吗?

主:这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从主观因素上看,九二为阳爻,气质刚健,同时又居于本卦下体之中位(得中),具备“刚中”之德。这意味着它既有足够的雄心和魄力,又能守持中道,妥善行事,品格修养已经成熟,具备了成功的素质,故被称为.“大人”。再从客观形势上看,九二已经崭露头角,其才干和品德已为大众所发现。卦有天、地、人三才,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九二居第二爻,位置正是地之上。说明阳刚渐增,纯阳之气已从地下升出地面。这是主客观情势使之然,是事物发展必然结果,这就不必再掩饰躲藏了。

客:这时候就应该一展身手,洒甘霖于世间,施恩德于百姓,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你的抱负、你的事业。

主:就像诸葛亮被刘备发现之后,三顾于草庐之中,请出山来。就应该奋其智能,大有作为。于是《三国演义》在“三顾草庐”之后就续上了“诸葛亮火烧新野”这一回。

客:到了下一阶段,更应该一飞冲天、大展鸿图了吧?

主:不然,事情的发展并不是那样简单直截,请看下一爻。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译文]九三,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也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遒也。

[译文]《象传》说,整天勤奋不息,说明需要反复地遵行正道。(道,合理的行为。) ;

[提示]指出进取者处于微妙阶段,必须更加小心勤奋。

客:九三为什么忽然如此戒备谨慎、心怀疑惧呢?

主:你这一问十分要紧。因为九三的处境很特殊,处于下卦之上、上卦之下,是个多凶的危厉之地,很容易动辄得咎。事业将成而未成,正如龙刚刚飞起在半空,上还没有直趋云天,下又脱离了地面。既不能凭借崇高威望获得尊重,又失去了立足保身j之地。进不能只顾向上飞,因为事业的成就尚未得到公认,恐怕会被讥为小人得志;退又不能返回地面,使事业半途而废,甚至还会有不测之灾。怨不得有人说:人生最尴尬、最难捱的时期。是那种不上不下的时候。

九三所处,正是这样。幸亏九三以阳爻居阳位,是个刚健而又得正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能够健而又健地勤奋工作,并且小心谨慎,即使到晚上也不敢松懈。九三能如此作为,有咎才转变为无咎,这可以说是履险如夷的真本事。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然要反复地磨炼他,有志之士皆有此思想准备。

客:所以《象传》中说二“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主:乾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能直线上升。九三处于乾卦的上下二体之间,正是在或上或下的反复阶段(自上而下为反,自下而上为复),必须反复地坚持遵正道而行。

客:九四的地位也有些类似,居上体之下,又临下体之上,这地位也比较难处吧?

主:你的推测是对的。我们现在就研究九四。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九四,应相机而动,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则无咎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说明相机前进没有害处。

[提示]指出处九四之位应相机而动。

主:“或”是不定之辞。或者跳跃而离渊,或者潜伏在深渊不动,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因为九四的处境也很特殊。“三多凶”,“四多惧”。四迫于君位五,是多惧之地,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受疑忌。形势可进则进,不可进则安居不动,进退掌握时机,则可免咎矣。由于九四正在从下体初入上体之时,地位未定,进退两难。有志之士在此阶段如何白处,自当慎重。

客:客观形势如此,确实令人为难。不过,从主观条件这方面看,九四是能够应付自如的。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因不当位有不利的一面。但也应看到有利的一面,阳主进,阴主退,阳居阴位,能够随时进退,见机而动,故无咎。这使我想起了汉代刘秀在屈居更始帝刘玄之下时的艰难处境和明智对策。

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九四已经开始进入上体,不能总是无所作为,总的指导思想还是要待时而进,伺机奋进。只是要求“待时”、“伺机”,不可盲目冒进罢了,不是要你不进。所以《象传》进一步强调说:“进无咎也。”刘秀在更始帝杀死其兄刘缜之时,不得不深自贬抑,委曲图存。一旦得到了巡抚河北的机会,他立刻乘机而起,独树一帜,终于奠定帝业。

客:这样分析就更全面了。下面一爻,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五之尊”,九四就要度过难关登上尊位了。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九五,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见:同现)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象传》说:龙飞上天,说明到了大德大才之人大有作为之时。(造:有所作为。)

[提示]指出阳气发展的最佳状态。

主:九五为阳爻,故刚健;处于上卦之中位,故居中;五为阳位,阳爻在阳位,故得正。所以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旧称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之九五更是非同小可,因为乾卦全部由阳爻组成,是纯阳至健之卦,所以乾卦九五不仅刚健中正,同时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客:九五与九二都称为“大人”,有何区别?

主:九二之大人虽有高德而无高位,九五之大人便不同了,德高位亦高,其品德、才智、地位兼备。壶客观条件都已尽善尽美,这才是一飞冲天、大展鸿图的时候。这也是一切志士仁人、-一切事业家最向往的境界。

客:象征着进取者的这条龙,而今已飞腾上天,以后又将如何发展呢?

主:物极必反,穷极将变。请看下爻。

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亢:音kang,极高。)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o

[译文]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说明盈满过分,不能长久。

[提示]指出盛极则衰,盈满易倾。

主:盛极必衰。上九之爻,龙已亢,阳已极,不仅在客观形势上处于极盛,在主观意识上也满盈了,到了止进而退的时候。如果进而不知退,往而不能返,就要走向反面,必有过悔,所以本爻的爻辞予以告戒。正如朱熹所说:“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朱子语类》)

客:所谓“蛲蛲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吧?

主:是啊。历史上有不少英雄人物,在艰苦创业之时并没有失败、倒下,而在大功告成、得意志满之时,却摔了大跟斗,甚至一蹶不振。

客:唐玄宗就是一个。此人颇有雄才大略,也很明智,将唐帝国推至极盛的顶峰,从此就变得刚愎自用,昏庸腐败,招引起安史之乱,差一点断送了江山,悔之无及,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先明后暗的典型人物。

主:盈则易倾,如何能久!上九爻辞,确实是警世良言。站到令人眩目的高度,而能保持清醒头脑,不致晕头转向,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英雄啊。

客:这样的奇才在历史上极其罕见,唐玄宗的曾祖父唐太宗,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吧。

主:上九如有太宗的英明,居安思危,慎终如始,警惕戒惧,悔而能改,庶几可以善始善终了。

到此为止,六爻的爻象、特征都已分析了。各卦的卦爻辞都到此结束,唯独乾、坤二卦,下面多出一条“用九”、“用六”。

客:这是何故?

主:这与古代的占筮有关。乾卦“用九”,意味着六个阳爻全部变为阴爻,则乾变为坤。坤卦“用六”,意味着六个阴爻全部变为阳爻,则坤变为乾。这里表现了乾坤互相转化的思想。我们研究一下“用九”辞就明白了。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九”数,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o

[译文]用“九”数,说明天的美德是不以首领自居的。

[提示]指出天德应该刚而能柔,兼具阳刚阴柔之美。

客:“用九”是怎么一回事?

主:“用九”,是指占筮得到六个数都是“九”,奇数“九”为阳爻,故所得之卦为“乾”;“九”又为变爻,六个阳爻都要变为阴爻,那么整个乾卦将变而为坤。值得注意的是,“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却将变为坤;变坤,却又仍然是乾。就是说,处在乾坤转变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

客: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就是刚而能柔了。这二者倒是难得双兼的。

主:刚健者勇于进取,其弊则咄咄逼人;柔和者亲切宽厚,其弊则软弱被动。兼具阳刚阴柔之德,真可谓尽善尽美了,故称为“天德”。

客:这与“群龙无首”有什么关系?

主:“群龙”是乾卦的六个阳爻,性质刚健,一往无前;当“用九”之时,它们全部变为阴爻,除了保持阳刚本性外,同时又兼得阴柔之美。其重要表现是:越是强大,越有地位,越是谦逊谨慎,越是不为物先;处于首领地位,却不以首领自居,这就是“群龙无首”。这一批首领都有此风范,这真是大吉之兆。须知,自为人首者,人们偏偏不愿以为首;不以首领自居者,人们偏偏愿意推戴他为首领。

客:这与《老子》“贵以贱为本”、“后其身而身先”的观点倒是一致的。

主:《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蕴含的哲理确实是深刻的。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领袖尧、舜,不以首领自居,与人民同甘共苦,以谦让精神治理天下,确实得到了万民拥戴。这历来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境界。

至此,我们研究了乾卦的卦、爻象的大致情况。乾卦以天和龙为象征,指出了阳刚之气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事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行为准则,堪称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之结晶。

客:乾卦讲的是天和龙,指导对象是君子、大人,甚至是九五之尊,我总觉得高不可攀,对于我们一般人没有实用价值。

主:这话说错了。乾卦总结概括了火生奋斗的六个阶段的形势特征和最佳策略,对人人都适用。“潜”是人生奋斗之始,“现”是小试锋芒之时,“惕”是初获成就之日,“跃”是一举成功之机,“飞”是事业大成之际,“亢”是事业极盛时期。这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境界。当你胸怀大志,默默无闻地努力时,你就是一条“潜龙”。当你的事业成功,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时,你就是“飞龙在天”了。“人皆可以为舜尧”嘛。

客:除了卦象外,卦爻辞是研读《易经》的关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请你再谈谈这方面的知识好吗?

主:好。卦爻辞一般都由象征形象和象征意义两部分构成,其中描述象征形象的文辞称“象辞”,描述象征意义的文辞称为“兆辞”。如乾卦初九的爻辞:“潜龙勿用。”其中“潜龙”为象辞,“勿用”为兆辞。象辞是前提,兆辞是结果。分清象辞与兆辞,对读懂卦爻辞很有用。

客:卦爻辞的内容奇奇怪怪,五花八门,够让人眼花缭乱的。

主:确实很复杂。其性质大约有这样四类:一是记事类,记古代故事以指示吉凶、祸福。二是取象类,用某种事物作为人事之象征,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各爻以龙来象征人事。三为说事类,直说人的所作所为,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九三爻 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四为占断类,直接论断吉凶、祸福,常用下列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吉:吉祥。

4.吝:遗憾,麻烦,艰难。

5.厉:危险,危难。

6.悔:忧虑,困厄。 ’

7.咎:过错,祸害,危害。重于“悔”,轻于“凶”。

8.凶:灾祸,恶果。

客:就是说,亨、利、吉皆为吉词,含义有些区别。吝、

厉、悔、咎、凶皆为凶词,其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样理解对吗?

主:大致上是这样。

[周易研究] 2.坤卦——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

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有利于像雌马一样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人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必然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坤的阴柔顺从的本质特征。

客:乾象征天的纯阳之气,性质刚健;坤象征地的纯阴之气,性质柔顺。这样理解对吗?

主:大致上是这样,所以乾卦又以刚健而行天的龙为象征。坤卦又以柔顺而行地的雌马为象征。

客:谈乾论坤,说起来也是千头万绪,难得要领。请你大略地讲讲这两卦的要义,好吗?

主:刚才你的话中已经涉及了两卦的要义。需要补充的是:乾、坤两卦揭示了阴、阳这对基本矛盾既对立以依存的关系。这是一。在这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乞阴”则处于附从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并发展。这是二。

客:总而言之,乾阳是主导的、进取的、刚健的,坤阴是依存的、辅助的、柔顺的。

主:所以,乾卦讲的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当然,这是从人事的角度来立论的。坤卦的卦辞就着重指出坤阴的本质特征为柔顺。

客:坤卦卦辞中也有“元”“亨”“利”“贞”四字,这与乾卦有相同之处。

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坤阴配合乾阳,也能化生、创始万物,并使之生长、发展、亨通。所以坤阴也是元始而亨通的,这是与乾阳的相同之处。不同者,坤卦卦辞在“贞”字之前添上“牝马”二字加以限制,是“牝马之贞”,这就与乾卦之“贞”不同了。雄马的本质是刚健自强,坚持刚健便是雄马的正道,是雄马之“贞”;雌马的本质则是柔弱顺从,坚持柔顺便是雌马的正道,是雌马之“贞”。所以“坤”应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正道。

客:就是说,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所以坤须顺乾。这样,才能与乾一起发挥和合化生、元始亨通的大作用、大利益。

主:卦辞的下文又举例进一步发挥“利牝马之贞”的精义,其要旨就是“柔顺”、“居后”、“随从”。好比外出旅行,不能争着走在前头,会有迷路的危险;要随从人后,会有人出来作主的,你跟着走好了。采取这个办法是对你有利的。这便是坤道,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道。能如此行事者,便是行坤道之君子。

客:这岂不是太消极被动了吗?难道总是随人之后才是“君子”吗?

主:这是由于其内因——个性柔弱与外因——处于从属地位所决定的,在此种内外因改变之前,必须依柔霹的坤道行事,遵循“先迷后得主’’的原则。要像《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才是处于坤位的君子必须采取的最有利的行为方针。坤就是应该顺乾的,要以乾为先而己居后,以乾为主而己为辅。所以前人说乾为君道、坤为臣道。拿现代语言表述,乾道为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道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客: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不好懂,什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是什么隐语?

主:《周易》里的这些话同周朝人的方位观念有关。周朝的本土在秦岭以北,西南方多山而背阴,东北方平坦而向阳,故以西南为阴方,东北为阳方。用《说卦传》中的八卦方位图来验证,也是符合的。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着坤阴趋向阴方,同类相聚,所以说“得朋”。向东北走,意味着坤阴走向阳方,失去阴性同类,所以说“丧朋”;但是以阴从阳实是好事,阴阳和合状态得以形成。在此种情况下。坤阴能够坚持以阴从阳就是坚持了柔顺的坤道,就是坚持了坤的正道,当然是吉祥的。总之,坤阴得到乾阳作己之主则吉,失去乾阳之主则凶。坤阴的本质特征就是“柔顺”、“随从”、“辅助”,是以乾为主,以己为从、为辅的,卦辞对此反复地加以暗示。下面的《彖传》,对卦辞的每一句都作了说明,对照阅读,就更明白了。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至善啊,地的元始之气,万物赖以生长,它顺从、承受于天。地体深厚,负载万物,与天之德相合,作用无穷。它含育一切,使之成长,万物因此欣欣向荣。雌马是地面动物,行程无限,温柔和顺,有利于坚持正道。君子有所远行时,争先向前会迷失正道,随后顺从而行才符合常理。向西南走将得到朋友,因为能与同类偕行;向东北走将失掉朋友,最终却有喜庆。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是与大地的无量美德相应合的。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客:经过前面的讲解,《彖传》可以看懂,无非是通过对卦辞的逐句解释,论说坤阴以柔顺为本性,顺奉乾阳而动、配合乾阳以发挥生成万物的功能。《彖传》不用再讲了,请讲下面的《象传》吧。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象传》说:地势是顺承着天的。君子因此要使自己的品德宽厚,能够容载万物。(坤:顺。)

[提示]指出君子应观地之象而增进道德。

客:“坤”就是“顺”的意思吗?

主:乾卦的《象传》从刚健的天道中引申出“自强不息”的意义,坤卦的《象传》则从顺承的地道中引申出“厚德载物”的意义,这都是把自然之道扩展到人事哲理的领域中来。

客:的确,大地像母亲一样,以厚重的身体托载万物,这形象确实给人以莫大的启发,促使人们培养宽厚和顺的德行,勇于承受一切,负重致远。

主:孔子作《大象传》,用意就在于使蕴含于卦象中的象征哲理得以显露。我们看到了大地,就自然地想起君子要以大地的宽厚胸怀包容天下之人,把自己置于这种阔大恢宏的人生境界的陶冶之中,胸襟气质自然不同。好了,让我们看看坤卦六爻的爻辞能给我们哪些教益吧。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初六,踩着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文]《象传》说:踩着微霜,说明阴气开始凝结了。以此规律顺推,坚冰一定会出现的。(“坚冰”二字为衍文,当删。)

[提示]指出慎始防微的重要。

客:“履霜坚冰至”倒是著名的格言,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看见下霜,就该知道天寒地冻的冬天快来了,早作防寒准备。

主:出自《易经》的警句箴言很多,往往用以象喻理的形式表现。初六这一爻,是阴气初生之象。阴生于下,其始甚微,而其势必然增积渐盛,犹如微霜预示着坚冰将至。正如俗话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客:这与坤卦的主旨有何联系呢?

主: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然而行柔顺之道、为辅佐之事也并非易事,困难会接踵而来,一定要及时觉察征兆,见微知著,慎之于始,小心翼翼地预先防范。这是行坤道者首先要注意的事。

客:这样看来,行坤道一开始就要谨小慎微。

主:这正是阴柔品格的特点和优点。不但要细心觉察微小迹象,还要从中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六二,正直、端方、阔大,不用修习,无所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变动,趋向于正直而端方。不用修习,无所不利,是由于地道(坤地之道)广大。(光:即广,广大。)

[提示]指出坤道正直、端方、阔大的美德。

客:六二何以有正直、端方、阔大的好评?

主: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顺而中正,而且居臣之位(下卦),有地之象(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可以说是纯正的坤道的体现者,故有直、方、大之美誉。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所以,以坤道行事的君子应该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
周易诠释【上】 周易系辞上译注

客:只要有此品德,不用修习也可以无所不利吗?

主:须知坤是以乾为主,顺乾而行,乾动而坤应之即可,自己不必另有作为。坤之道因任自然,这就是“不习”的真义。如此行事,对于坤来说是最确当的,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客:不过,一个人如真正做到正直、端方、胸襟阔大,确实也不必执着地追求事功,便可处处心安,这岂不正是无所不利吗!

主:你这样来悟解,也十分正确,说得很透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六三,蕴含美德不是显露于外,这样可以坚持正道。如果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蕴含美德,可以坚持正道,说明六三应当等待时机发挥作用;善于辅佐君王的事业,说明六三的智慧光明远大。(知,即智。)

[提示]指出六三谦逊韬晦、功成不居的美德。

主:六三这一爻的位置值得注意。

客:三位处于下卦之上,象征功业小成,地位接近于上层,一般说来,特别需要小心谨慎,以免猜忌,对吧?

主:对于行柔顺的坤道以事主的辅佐者来说,尤其应该如此。再说,六三的位置不中不正,形势很是不利,当然更需审慎。不过六三以阴(爻)处阳(位),以柔处刚,也有其内在的优点,它能含藏才能而不露锋芒,这是很难达到的修养,也正是六三的过人之处。

客:六三功成不居,这更不容易。

主:是啊。即或从事君王赐命之事,也决不专有其功,功成亦不居功自傲,故能不受嫉害,而获善终。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客:可见其智慧光大,行事得体,合乎其身份地位。

主:六三处在下卦之上,上卦之下,守坤道而行辅佐之事,确实颇多艰难之象。它能含晦藏美,慎行免咎,的确有其过人之智,终于成其事功。常人胸中浅狭,才有一功一善,就要夸夸其谈,抑制不住自我表现的欲望。正如瓶小水多,必然漫出,只有大瓶才能容得大量。能行六三之事,才能成大器啊。

客:“含章”、“无成”的道理,真值得终生铭记。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文]六四,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o

[译文]《象传》说:扎紧囊口,免遭危害,说明谨慎小心才能不惹祸患。

[提示]指出慎其言行以免祸之道。

主:请注意,六四也是危惧之地。

客:六四处位不中,已经离开下体,逼近上层,不上不下,处境尴尬,正是嫌疑是非之位,的确不利于发挥作用。

主:好在六四是个知机的君子,能够以阴(爻)居阴(位),以柔德自处,慎之又慎,行谦退自守之道,故处位不利而能“无咎”。

客:如此说来,他的办法就是,像扎上口袋嘴儿一样,缄口不言,隐居不出。

主:处在六四这个敏感的位置,为了免遭猜忌谗谤,必须如此。所以这里特设诫辞,要像囊袋扎口封闭一样勿言勿动,非如此不能逃祸。你记得《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吧?

客:司马懿由于功高位崇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马懿称病杜门不出,不问朝政。曹爽派人去探听虚实,司马懿装成老病糊涂、不久人世的样子,终于瞒过了曹爽。这便是“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

主:司马懿此举,正是“括囊”之策。

客:这样看来,六四由于位高震主,既要谨防偾事之咎,又要避免成事之誉,进退两难,只有谨言慎行,保持缄默了-。

主:有咎当然会获罪,有誉则可能遭忌,又何尝是福?最佳对策便是“无咎无誉”,做到既没有过失,也没有荣誉,这便是六四的免祸之道。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括囊而无为了,不仅恶不可为,善也不可为,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所以《庄子?养生主》中谈保身之术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样,什么把柄也抓不着,才能安然地度过难关。

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六五,穿黄色裙裳,大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文]《象传》说:黄色裙裳大吉,说明六五有内在的美德。(文:文采,美德。) ?

[提示]指出六五具有和顺谦下的内在美德。

客:为什么穿黄色裙裳就是大吉的象征呢?

主:黄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黄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这是“黄”的含义。“裳”是古人穿在下体的衣服(古人称上体之服为衣,下体之服为裳),象征谦下。坤卦的第五爻,说明坤阴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升居上卦之中的尊位,但仍保持坤阴柔顺的本性,而甘居下体,这是大吉之兆。

客:就是说,一个人处于坤阴的辅佐位置上,虽然地位极高,也要(忠诚)恭顺谦下才是。

主:这样,他的事业才能吉祥如意,顺利发展。《象传》指出,这是他的内在美德决定的,这种和顺谦下是蕴于中而形于外的,是自然而诚恳的,并非做作。你爱读《三国》,你觉得三国时代哪一位历史人物是此种品格的典型?

客:当然是诸葛亮。他虽然大权在握,位极尊崇,而对后主刘禅仍然恭顺谦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来自内心的忠诚。

主:所以诸葛亮始终吉星高照,刘禅左右的小人屡次想陷害他,终于不能得手。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上六,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玄:青黑色。)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龙在原野上争斗,说明坤阴极盛已经发展穷尽。

[提示]指出阴气极盛可能导致阴阳争斗。

客:龙是乾阳的象征物,怎么会进入坤卦之中呢?

主:坤卦六爻本来是坤顺乾、阴从阳的发展过程,到了上六这一爻,坤阴发展到了极盛,过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阳争个高低,顺转而为逆,坤顺蓖变为坤敌乾,甚为与乾交战,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龙战于野”。

客:这局面很糟糕啊。

主:太糟糕了。坤阴一反柔顺从阳的本性,而与乾阳抗争,势必两败俱伤,血流遍野。天为玄(青色),地为黄,“玄黄”是阴阳争斗造成天地混乱、乾坤莫辨的象征,这是再糟不过的事。正如乾阳之道发展至于穷极会导致“亢龙有悔”一样,坤阴之道发展至于穷极则会招致''龙战于野”,以至阴阳不分,乱成一团。作为行坤阴之道的辅佐者,要居卑而静,当其事业和声誉发展到极盛之时,必须警惕与乾阳争斗的局面的出现。这就是上六爻辞提出的告诫。

用六,利永贞。

[译文]用“六”数,有利于永远守持正道。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用“六”数永远守持正道,说明阴以返阳为终结。

[提示]指出地德应该柔而能刚。

主:“用六”的意义与乾卦“用九”一样,可以类推。

客:那就是说,“用六”,是指占筮得到六个数都是“六”,

偶数。“六”为阴爻,故所得之卦为“坤”;“六”又为变爻,六个阴爻都要变为阳爻,那么整个坤卦将变而为乾。

主:完全正确。坤虽变而为乾,坤性仍然保存;坤性虽然保存,却已带有乾的精神。就是说,阴柔之性中带有阳刚之质,这无疑是有利于永久守持坤之正道的。正如主宰者(乾阳)虽应刚

健却不应刚愎自用一样,辅佐者(坤阴)虽应柔顺却不应一味附和,唯唯诺诺。

客:妙得很!乾卦“用九”是刚而能柔,坤卦“用六”是柔而能刚。刚柔相济之旨含于其中,《易经》真是圆通的哲学。

主:这里同时显示出阴阳转化的规礅。阳为大,阴为小。坤卦“用六”,诸爻皆由阴转阳,所以《象传》说“以大终”,可见阴极必然返阳。《易经》的哲理体系确实是十分精巧的。

客:请你把坤卦的要旨再概括一下,好吗?

主:坤卦表现以柔顺为正的坤道。坤道贵在安于守正,安则戒躁,正则远邪,内直外方,胸怀阔大,谨慎恭敬,以无咎无誉为极致。坤卦六爻揭示了坤阴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规律,展现了坤顺乾、阴顺阳的全部过程。初六“履霜”,阴气始集,防微杜渐;六二“直方大”,坤德已具;六三“含章”,晦而不露,功高不居;六四“括囊”,缄默退处;六五“黄裳”,位尊而谦,坤德完美;至上六“龙战”,阴气盛极而转顺为逆,走向反面。这里面凝聚着行坤道者的全部经验与教训,实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之结晶。

[周易研究]3.屯卦——论艰难创始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文]屯卦象征始生:极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着急)有所前进,(要多依靠周围力量的辅助)利于建立诸侯。(贞:守持正固。攸:音you,所。)

[提示]指出艰难创始时期的形势和策略。

客:乾、坤之后的第一卦就是屯卦,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主:在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象征天地,其余六十二卦象征由乾、坤二卦相交错而产生的万事万物。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屯”的古文字像草芽破土而出尚未伸展的形状),故以屯卦作为乾、坤二卦始交而产生的第一卦。古人认为,天地开始产生万物时,万物处在一片混沌之中,这种状态也叫做“屯”。《序卦传》说:“屯者,物之始生也。”

客:卦辞也有“元亨利贞”四字,这与乾卦相同吗?

主:不同。乾卦的“元亨利贞”说的是“天之道”,四个字分开解释,为天之“四德”屯卦的“元亨,利贞”说的是“人之事”,“元亨”意为“大亨”(极为亨通),“利贞”意为“利于坚守正道”。因为事物初生,正待成长,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勃勃生机,所以其势极为亨通。但初生之物毕竟脆弱,必须正其根本,所以又宜于守正。

客:“勿用有攸往”就是不可轻举妄动的意思吧?

主:是的。固然新生事物有大亨之象,将来必然亨达,但目前倒底是萌芽状态,困难不少,必须坚守基地,培固根本,不能轻易有所动作,遽图发展。

客:“利建侯”不大好懂。

主:这是一种比方。当新生力量处于开创局面的艰难时期,在固守基地的同时,应该广求辅助。正如一个君王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分封诸侯,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总之,卦辞指出了在创始的艰难之中的发展趋势和策略原则。让我们看《彖传》吧,《彖传》对卦辞进一步加以发挥,可以加深我们对卦理的领会。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文]《彖传》说:屯卦象征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之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

[提示]解释卦辞“元亨,利贞”。

客:《彖传》似乎强调了“难”和“险”。

主:在事业草创时期确实有不少艰难和危险。从本卦上下二体的关系看,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坎为险,是动而遇险之象。所以一般称创始的艰难为“屯难”。

客:“动乎险中”为何能够“大亨贞”呢?

主:新生事物总是在艰险之中成长壮大的,只要在求发展中能坚持正道(“贞”),其前景无疑是极为亨通(“大亨”)的。问题在于,动则可以出险,当然不容不动;同时,动又要合乎正道(“贞”),动得适宜,才能获得“大亨”。《彖传》接着说: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译文]雷雨将作,乌云雷声充满天地间,正如大自然造设万物于草创之际、冥昧之时,这时应该建立诸侯,不可安居无事。

[提示]解释卦辞“利建侯”。

客:雷雨之象是从组成屯卦的震、坎二体推演出来的吗?

主:震为雷;坎在下为雨水,而屯卦的坎在上,只是云气。此时欲雨而未雨,只有乌云和雷声,阴阳二气充盈天宇,是雷雨将作时的景象,也是刚柔始交、物将萌生时的氤氲状,这正如大自然在造设万物的草创时期那种冥昧状态。当此艰难创始时期,一切都混乱得很,但我们不遑宁处,无法安居,应该建立诸侯,作为自己的辅佐力量。下面的《大象传》也是由云雷之象推演到人事的。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文]《象传》说:乌云与雷声混杂,象征“初生”。君子在初创时期要努力于治理经营。(经纶:治丝,比喻治理。)

[提示]指示新生事物在草创时期要努力经营。

客:云雷交至,雷雨将作,是事物初创阶段的象征。这也是用天象来比附人事。

主:君子见到这种自然景象,就应该想到,愈是初生之物,愈是草创之事,就愈加需要治理经营。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译文]初九,徘徊不前,利于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

(磐桓:同盘桓,徘徊不进貌。)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以下贱之民为贵,可大得民心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徘徊不前,但是思想和行为都没有偏离正道。尊贵者能够处于卑贱者之下,这是大得民心的。

[提示]指出创始之初的行为原则。

主:屯卦六爻告诉人们,处于艰难创始之时,如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恰当地行事,以求化险为夷。

客:第一爻初九的爻义很明白。是说初九处在创始之初期,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在坎险之前徘徊不进,守正而居。这正是爻辞中所说“勿用有攸往”的意思。我的理解对吗?。

主:不错。此时动则难生,虽然初九为刚爻而勇于进,也不得不谨慎。这时初九唯一可做的有益之事是建立诸侯,以求资助。同时还要谦恭下士,以收揽人心。初爻是来自乾体的阳刚之爻,身分尊贵,于屯难之时竟能自处于较为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这样就更得众望之所归了。

六二,屯如,追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年乃宇。

[译文]六二,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如:语气词。邅如:难行不进貌。邅:音zhan。班如:纷纷而来之状。字:许嫁)。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宇。反常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难以前进,由于阴柔凌驾于阳刚之上。过了十年才许嫁,说明终于返归于常道。(反:即返。)

[提示]指出守正待时的重要。

主: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力量柔弱,在艰难创始之时,自身是无力出险的。虽然有济险之志,但在坎险之前也只能徘徊彷徨。如欲出险,非得阳刚之助不可。

客:屯卦中的阳爻只有初九和九五。初九倒是与六二近在比邻,一刚一柔。

主:可是六二居于初九之上,是以柔凌刚,逆而不比,六二无法借助初九之力出险,仍然难以前进。所以《象传》说:“六二之难,乘刚也。”

客:另一阳爻九五,与六二位置相对,阴阳相应,关系密切,一定能够有助于六二吧?

主:九五果然乘马班班而来,迎娶六二。但六二当屯难之时,小心审慎,起先疑为歹人,后来才知道是求婚者。

客:为什么不马上缔结良缘,却等到十年后才出嫁呢?

主:由于处于屯难之时,六二之前有六三、六四两个阴爻阻隔,六二不宜轻动,只有耐心地守正待时,直到十年之后,形势好转,六二方才出嫁。《象传》指出,这是由于十年后一切终于返归于常道。当然,六二得与之正应的九五之力。

客:由此可见,摆脱创始时期的艰难,十分不易,要耐心等待各种条件成熟,有时甚至是长期等待。对屯卦的研讨,使我深感创业之难!

主:下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难处呢。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

[译文]追猎野鹿而没有虞人引导,只能白白地深入林海。君子见机行事,不如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下去会带来遗憾。(虞:虞人,掌管山林鸟兽的官。)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译文]《象传》说:追猎野鹿而没有虞人引导,这是盲目地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不止必然招致遗憾并陷入困境。

[提示]指出在屯难中应借助外力,避免盲动。

客:六二爻辞讲的是婚姻故事,六三爻辞讲的是打猎故事, 倒也有趣。

主:古人打猎,必有掌管山林的虞人把禽兽赶进围场。六三 以阴爻居于阳位,力弱而急于求进,加之不中又不正,又处于下卦之上(震之极),本性决定它躁于进取,有所贪求。正像无虞人相助而逐鹿,必然劳而无功。如果不及时停止,深入山林,不仅有徒劳之憾,说不定还会陷入困境。

客:屯卦六三当创始艰难之际,又处在屯卦上下体之交的位置,处境很困难,本应守静以待,避免盲动,谨遵卦辞“勿用有攸往”之旨。如有所为,也要借助外力,“有虞”才能“逐鹿”。然而它贪求猎物,独往冒进,这是失策的。

主:懂得几微之理的君子就明智得很,知道在此种情况下主客观都不具备出击的条件,不能被猎物诱惑,迷不知返,不如断然地放弃、丢开、罢手,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

客:这则爻辞中,描绘了盲目贪求的浮躁庸人和当止则止的明哲之士的两种形象,互相映衬,十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文]六四,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是吉祥的,无所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译文]求婚者来,前往应婚,这是明智之举。

[提示]指出求贤自辅是明智的。

客:与六四位置、阴阳相应的初九,有可能构成婚姻关系。

看来是初九乘马前来求婚,六四前往应之,爻辞认为这是吉利的。

主:六四为阴柔之质,无力独自度过屯难之险,有待于外援。正好与六四有正应关系的初九向上仰攀,专程来求婚;六四便欣然俯允,前往应婚,喜结良缘。初九既有济险之志又有济险之力,只因所处条件不利,才坐而待时。六四十分明智,自知力量不足以济屯难,毅然地以上求下,取刚济柔,屈尊地与贤者初九合作。初、四两爻一来一往,一求一应,同舟共渡,刚柔相济,必然能够脱出屯难之险。

客:知己不足,求贤自辅,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如此。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译文]九五,处于艰难草创之时,需要普施恩泽。柔小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刚大者,即使守正道也会有凶险。(其:助词,用于祈使句,含有劝勉的语气。膏:膏泽,恩泽。)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处于艰难草创之时,需要普施恩泽,这I说明九五所施的恩泽尚未光大。

[提示]指出居上位者必须广施恩泽。

主:九五虽然是以阳刚之质,居于上体中正之尊位,但处于屯难之时,陷入坎险之中,迫切需要辅助之力。

客:我明白了。作为居于尊位的九五,要想得到辅佐,必须广施德泽,收揽人心。所以爻辞劝告说:“屯,其膏!’’处在屯难之时,赶快普施恩泽!为什么又说“小贞吉,大贞凶”呢?

主:柔小处下者,处理小事,虽然恩泽未施,但能守持正道,尚可得吉;至于刚大处上者,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恩泽不能广施,即使守正道行事,其结局也是凶险的。因为他在人心归向力量对比上不能取得优势。尤其在艰难的创业斗争中,更为明显。所以广施恩泽对于领袖人物特别重要。

客:你的话使我想起楚汉相争时刘胜项败的一个原因。据《史记?高祖本》记载,刘邦的部下分析说,刘邦舍得以官位和城池奖赏有功之臣,广施恩德,“与天下同利”,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吝于赏功,恩泽未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译文]上六,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班如:回旋不进貌。)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译文]哭泣得血泪涟涟,这样的局面怎么能长久呢?

(提示]指出屯极应思变。

客:“班如”二字有不同解释吗?

主:六二、六四爻的“乘马班如”皆指迎亲队伍乘马纷纷而来。这里的“乘马班如”不同。上六位居屯卦之终,处于屯难之极,但它是阴柔之质,没有能摆脱困境,与六三又无正应关系,孤独无援,因而骑在马上盘旋(“乘马班如”),忧惧交加,血泪交流。

客:看来上六走入绝境,没有出路了。

主:不一定。有两种可能:(在绝境之中有两种选择:)或者归于灭亡,或者屯极而通。屯难之极,也可能出现新的变化,绝处逢生,变屯为通。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管出现哪一种可能,目前的困境都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象传》说:“何可长也。”这话里也有穷极应思变的意味。(穷极不思变,死路一条!但变要顺理而变,盲目瞎变,是找死,也是死路一条)

客:屯极而穷,穷则变,变则通嘛。

主:但愿如此。拿破仑流放地中海之后,不也曾一度振起吗?屯卦六爻讨论完了,你是否可以总结一下?

客:我试试看。屯卦论述创始的艰难及其对策。同是处于屯难之中,六爻所处爻位各异,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初九“盘桓”,以居正不出为利;六二“屯遭”,以守正待时为宜;六三“即鹿”,以盲动有吝为诫;六四“婚媾”,以屈尊求贤为吉;九五“其膏”,施恩以防凶;上六“泣血”,屯极应思变。六爻分别剖析事物初生草创时期的种种情况及其凶吉,而以居正慎行为要旨。

主:总之,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告诫人们要认识艰险,不可轻举妄动;同时勉励人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积聚力量,冲破险阻,达到“元亨”的最佳境界。上自国家社会之大业,下至平民百姓的细事,都要处理艰难创始的问题,由此可见屯卦的普遍意义。陈毅将军有诗云:“创业艰难百战多”。让我们在人生的奋战中体验屯卦的古老遗训吧。

[周易研究]4.蒙卦——论启蒙之道(教学之道)

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卦象征蒙昧:亨通。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匪:即“非”。筮:音shi,原指用蓍草占问,此处指学童向蒙师问疑求决。)

[提示]指出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主:教育为本,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蒙卦,在六十四卦中,安排为乾、坤之后的第二卦,列于屯卦之后。“屯”为初生,“蒙”为蒙昧。两卦的卦形正好互为颠倒(墓、蠡),构成一对。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处于蒙昧状态,开发民智便是首要工作,这就是启蒙教育。蒙卦的中心内容,就是论启蒙之道。

客:请允许我插问一句,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先后,都有内在规律可寻吗?

主: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易经》“七传”中的《序卦传》,就专讲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一般说来,反映出事物“相承”和“相反”两种发展变化规律。从卦形上看,每两卦一对,每对不是卦象颠倒(称为“复”,如蒙卦是屯卦卦象的颠倒),就是卦象相反(称为“变”,六爻之阴阳相反,只有四对,如坤卦与乾卦卦象相反)。

客:我大体上明白了。请你接着谈蒙卦吧。

主:我们先看卦辞。蒙卦卦辞首先提出了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客:头一句我就看不懂,蒙昧怎么会亨通呢?难道《易经》提倡“蒙昧主义”吗?(蒙昧亨通,就是指幼年时期正如一张白纸可教可塑。如果是人到成年,顽固不化,那是很费力的事)

主: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就必然是亨通的。好比一面镜子,它本来是明亮的,但蒙上了尘垢,只需擦去尘垢,就可以恢复它的本体固有的光明。“蒙”——“亨”,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可以启蒙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教育思想,也是指向“亨通”驹十分乐观的教育思想。

客:卦辞中强调“童蒙求我”,“渎则不告”,是否在宣扬师道之尊严?

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当然应该是尊严的。不过,卦辞中所说意不在此。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所以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的。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啊!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客:原来如此!《易经》往往有深层含义,而我往往只能看到表层。下文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向先生请教,要向占筮一样抱着至诚的心。如果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已经答复过的同一问题再三发问,实际上等于不要先生指教,那就可以不必再回答,(所以说,学之道,信为先。这是个学习态度问题)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主:据我看完全正确。要有这样的精神。古人为了决疑,用蓍草向神灵占问凶吉,如果对某事回答是凶,但不合问者心愿。就反复占问,不回答“吉”就没个完,这是对神灵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亵渎,神灵就不再回答了。因为这样非但不能决疑,反而增加疑惑。同样,你问先生某事对不对,回答说不对,但你不满意,就再三再四地问,这也是对先生的不信任,也是一种亵渎。这样的态度先生回答他一百遍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他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他的态度。

客:记得《论语》上有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卦辞所说“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也有类似的含意呢?

主:你的话给我很大启发,玩味起来,卦辞中确实也有这层意思。孔子的话是说,“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让他在苦苦思索中领悟要更好些。所以,“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中既有求学者的态度问题,也有施教者的方法问题。

客:“利贞”二字,在卦爻辞中较常见;这里的“利贞,,应如何理解?

主:这是对卦辞的总结,也可以视为补充说明。“童蒙求我”也罢,“渎则不告”也罢,这些教育原则都有利于守持正道,也是符合启蒙的规律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译文]《彖传》说:蒙昧,犹如山下有险阻,遇险阻则止步不前,这是蒙昧之象。

[提示]用卦象解释卦名。

主:这里讲卦名的由来,通过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

客:下体是坎,坎为险;上体是艮,艮为山。所以说山下有险,只能止步不前。为什么说这是蒙昧之象,不大好理解。

主:艮为山,山也有止的含义。因为山巍然不动,性质为止。止则不通,止步不前当然不能通达。通则明,不通则昧(暗)。山下有险为蒙昧之象,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卦名往往是这样,由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推演而得。《彖传》的下文,逐句解释卦辞。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也养正,圣功也。

[译文]蒙昧可以亨通,由于启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则行事,这就是灵活适时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这样双方的志趣才能相应。初次请问给以回答,因为蒙师有阳刚气质,能行中道,有能力发蒙。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一种亵渎,就不再回答,是说滥问亵渎了启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时候,应该涵养纯正无邪的本性,这是圣人施教的功业。

[提示]逐句阐发卦辞之旨。

客:《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基本上可以看懂,有两个问题还要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初筮告,以刚中也”,这里为何提出“刚中”二字?

主:“教不严,师之惰。”施教者须有阳刚气质,才能雷厉风行地推行教育,不容受学者懈怠。同时又应以宽严适宜、灵活适时的中道为准则,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因才施教,无过无不及。所以在卦辞中前面提出“时中”二字,后面又提出“刚中”二字,作为师长的基本修养。从蒙卦六爻看,两阳爻为师长,只有九二刚而居中,能够承担启蒙开智的重任。另一阳爻上九,由于过刚而不中,就失之过严,而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

客:第二个问题是,卦辞又提出“蒙以养正”四字,而且十分推崇,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主:《彖辞》的结尾是解释发挥卦辞最后的“利贞”(利于守持正道)二字,而把“蒙以养正”是视为最大的“正”,最了不起的圣人功业。蒙卦主要是讲“启蒙”、“发蒙”,这里却主张“养蒙”,当然是非同一般的。蒙童虽然处于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但是思想纯洁,天真无邪,此种天性不可失。所以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育在使之开化增长才智的同时。千万不可斫伤蒙童的质朴天真的本性,相反,应该涵养蒙童所固有的纯正无邪的本性。这就是“养蒙”,这就是“蒙以养正”。

客:这个思想十分深刻,也很有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把纯真的儿童教育成了世故的“小大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确实并没有失去他的纯正真朴的童心啊!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I因此用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

[提示]指出启蒙发智应表现为果行育德。

主:上艮为山之象,下坎为水之象。泉水冲破山石的阻碍而流出,象征蒙昧得到消除,智慧得以开发。人的智慧首先应表现在品德修养上,(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就是小人的伎俩而已)所以君子观此象想到要“果行育德”。为此,行动之果决必行要像泉水之流,一往无前;修德之不止不息要如泉;水之出,滔滔不绝。六爻的爻辞则进一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一讨启蒙教育的规律。六爻中二阳四阴,二阳爻为“师” (启蒙 者),四阴爻为“蒙”(受教者)。:(蒙,不一定就是指童蒙,可泛指求学者)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文]初六,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说:即 “脱”。桎梏:音zhigu,木制刑具。) (人在无知的情况下犯错误要给予惩戒,让他知道无知的代价,这样可以督促他去学习,变无知为有知。否则,如果任其下去,必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遗憾。)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译文]《象传》说:施加惩罚手段有利,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则。(正法:以法为正。)

[提示]指出严加管教的必要。

客:这里主张使用惩罚手段,是吧?

主: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向认为“严师出高徒”。初爻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是个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学童。所幸的是,毕竟处在蒙昧的最初阶段,可塑性强。然而必须严加管教,必要时应给以惩罚,非如此不能使归于正途。若听任其滑下去,结果就成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主: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黄连、大黄,其味虽苦,其力虽猛,如用之适时、得当,皆为良药。“小惩而大诫。”对他略施薄惩,正是为了使他今后免受更大的惩罚。“用刑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用脱桎梏。”

客:这与近代英国法学家边沁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的:既然惩罚是承受痛苦,那么只有当它是为了防止更大痛苦时,它才被证明是正当的。

主:这倒是有趣的比较。总之,姑息迁就,后患无穷,虽说爱之,实则害之。发展下去,后悔莫及,这就叫“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九二,包容蒙昧,吉祥;容纳昏暗,吉祥。儿辈能够治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译文]《象传》说:儿辈能治家,这是刚柔相接的结果。

[提示]指出宽容包纳的必要。

客:九二爻辞令人莫明其妙。

主:“包蒙吉,纳妇吉”两句含义相似,是互文见义的,“包”就是“纳”,“蒙”就是“妇”。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能够包容蒙昧的人是吉祥的。

客:“蒙”怎么就是“妇”呢?

主:等一会再解释。“包蒙吉,纳妇吉”即是指九二而言。九二以刚爻居阴位而得中,是刚柔相济、能行“刚中”之教的师长,故能包容蒙昧的受教者。阳为明,阴为暗。昏暗就是蒙昧。所以阳爻象征刚明之师,阴爻象征蒙昧之众。“妇”为阴,阴为暗,暗为“蒙”,所以说“蒙”就是“妇”。言“蒙”是为了强调蒙昧之义,言“妇”是为了指明卦中阴爻。刚明之师能够宽容地包纳蒙昧之众,以“刚中”之道教之,以启其明。上一爻强调的是严以管教,本爻则强调宽以包含,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就全面了。(纳妇:能包容蒙昧的妇女是吉祥的表现,反之,和妇女斤斤计较是不明智之举。不吉)

客: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一致的。

主:《易经》本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与孔、孟所言往往可以相互印证。启蒙者要有普渡众生的博大胸襟,要有“包蒙”、“纳妇”的精神,无所遗弃。这当然是吉祥的,所以爻辞接连用了两个“吉”字作了热情的赞美。

客: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不楚想起了以“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推行平。

主:“儿辈能够治家”,既是教育启蒙的目的,也是其结果。“子克家”特指六五爻这个蒙童而言。六五与九二爻位相对、刚柔相应。九二为师,能行“刚中”之教,诲人不倦;六五为蒙童,能够虚心受教,学而不厌。这就是本爻《象传》中所说的匿“刚柔接也”,也是本卦《彖传》中所说的“志应(志趣相应)}也”。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造就“克家”之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文]六三,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了,娶她为妻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顾也。

[译文]《象传》说:不要娶这样(见钱失身)的女子,因为她的行为违反正道。

[提示]指出品质不端的人难以施教。(要远小人)

客:六三也是阴爻,又是一个受教的蒙童。

主:这却是一个不可教的人。

客:还有不堪教育的人吗?

主:教育不是万能的。初六虽然顽劣愚昧,毕竟处在蒙昧的初始,入蒙未深,可塑性强。严加管教,尚可归于正途。六三则苣不然,它不是愚昧顽劣的问题,而是品性窳劣的问题。苣 客:何以见得呢?苣

主:六三不仅以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且处于蒙卦下体之匡终,乘凌位卑而中正刚明的良师九二,攀附与它同样不中不正而匡处于极位的上九,可谓见利忘义,邪辟妄行,所以《象传》说它“行不顺也”。

客:六三不是与九二邻近相比吗?

主:不错,但是六三为阴柔反而在上,九二为阳刚反而处下,这是一种以柔乘刚的“逆比”,必然不利。六三与上九却是品质相近,气味相投,分别处于上下卦之极而不中不正,形成正应关系,故凌辱本师九二,高攀上九,这并不奇怪。爻辞中用“勿用取女”喻示不可收这样的人为门徒,因为本卦中阳爻为蒙师,阴爻为弟子,故设此喻。这是《易经》中不断使用的象喻法。

客:六三真的不可教吗?

主: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者,外因也)。教育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连号称“圣人”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鲁迅是一贯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青年的一代名师,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他也见到有些青年“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极为失望和愤慨。

客:鲁迅在小说《奔月》中描写了企图射杀师父的逢蒙,指的就是他过去的弟子高长虹。鲁迅还在《捣鬼心传》一文中称高长虹“深得捣鬼正脉”,确实是视为不可教的人了。

主:不过,逐出门庭、弃而不教、鸣鼓攻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施教的特殊方式吧!

六四,困蒙。吝。

[译文]六四,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译文]《象传》说:困于蒙昧的遗憾,说明唯独六四与阳刚之师最疏远。(实:指阳爻。)

[提示]感叹不从师向学的人被蒙昧所困。

客:这一爻说得很清楚。“实”指阳爻吗?

主:阴虚阳实,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在本卦中,阳实之爻指蒙师,阴虚之爻指蒙童。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是指这样的人。

客:在蒙卦中,的确唯独六四这一爻距离阳爻最为疏远,与九二、上九两阳爻既非亲比,又无正应关系。

主:所以,它得不到明师的教化,同时又处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中间,周围都是蒙昧阴暗之气,而它本身又是以阴爻居于阴位。从主观上看气质昏暗,从客观上看锢蔽又甚,是最为昏昧的蒙童,亟待启蒙教化。所以,卦辞对于六四困于蒙昧深感遗憾。

客:正如孔子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主:流浪街头的少年犯,弃学经商的少年儿童,就是这样的人。社会应该帮助他们从“困蒙”之中自拔。

六五,童蒙,吉。

[译文]六五,童子蒙昧,吉祥。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象传》说:童子蒙昧而吉祥,是因为他的恭顺和谦逊。(巽:音xun,谦逊。)

[提示]赞扬恭顺谦逊的好学君子。

客:全卦六爻之中,只有九二爻和这一爻是“吉”的,当然应该刮目相看了。

主: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居尊谦逊,以“童蒙”自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九二与六五正应,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的象征。这也就是卦辞中所肯定的“童蒙求我”,当然是吉祥的。

客:毛泽东曾经提倡过,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群众学习,这正是以童蒙自处的精神啊。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上九,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译文]《象传》说: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说明上下的关系应该保持和顺。

[提示]指出攻治蒙昧宜严不宜暴。

客:蒙卦的两个阳爻代表两种施教方法不同的师长,九二主张“包蒙”,上九却主张“击蒙”。

主:九二刚而居中,能够包容群蒙,治之以宽,所以叫“包蒙”;上九则高居上位,刚极而不中,以严厉措施治蒙,治之以猛。所以叫“击蒙”。蒙师的气质不同,治蒙方式也各异。当然九二所行的“刚中”之教是最为理想的。

客:“击蒙”之法是否可以采用呢?

主:“击蒙”之法容易产生弊病,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够起到防止对方为寇作乱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击之过烈过猛,则击蒙者本身岂不是成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导别人?由于上九阳刚极盛,故告诫它治蒙可严不可暴。

客:这与初九爻所说的“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的精神是一致的,都主张严以治蒙。

生:严格是对的,不过一要目的明确,这是九二爻强调的;二要程度适当,这是上九爻所强调的。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易经》的思维模式总是很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蒙卦以阳爻刚明为蒙师,以阴爻昏暗为蒙童。九二为能行刚中之教的良师,上九为刚极不中的严师。四个阴爻也情况各异。

既有素质极佳的好学君子“六五”,也有品质不端、难以施教的“六三”;既有因幼稚顽劣而蒙的“初六”,也有因不得师教而蒙的“六四”。蒙卦主张要包容蒙昧者而不是排除他们,要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之路。同时,主张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必要时应有严厉的措施。这样,才能解脱蒙昧的枷锁,清除犯罪的根源,转化社会的消极因素。

[周易研究]5.需卦——论等待时机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文]需卦象征等待:真诚地信守此道,前程光明而亨通,行于正途而获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孚:诚实守信。)

[提示]指出善于等待的重要意义。

主:今天我们要讨论需卦,揭示的是等待的哲学,告诉我们要善于等待。

客:等待?这是什么意思?

主: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_等待时机。能进则进,眼下不能前进时,要善于等待。本卦安排瓤蒙卦之后也是有深意的。在事物始生之初的童蒙阶段需要启豢,启蒙之后,民智大开,必然以勃勃的生机求发展,这时往往遇到险阻在前,却不可急躁地盲目闯关。这里就用得着需卦所辨的等待哲学,要懂得善于待时。“需”就是“等待”的意思。

客:从本卦乾下坎上的卦形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乾象征刚健勇进,一意向前;坎为险陷,象征艰难险陷,在前面拦住去路,于是只能等待时机。

主:说得对极了!此时万万不可急躁,要真正认识到待时的重要。等待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等待正是为了前进,是为了辩造条件,捕捉时机,适时而进。这样才能真心诚意地信守待时之道,处理问题才不会有偏差失误,前途一定是光明而亨通的。这样的人既有魄力,又有韧性,既有胆略,又有远见,才能真正担负起跨越险阻、涉过大川的重任,这才是做大事业的干才。

客:记得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人确实往往是没有耐心等待,也往往坏事。我在生活中对此深有感受。

主:耐心待时,这里面大有文章。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译文]《彖传》说:需,意思是等待,因为前面有艰险。乾性刚健,勇于进取,而又能不陷入险中,其意义就在于避开穷途和困境。

[提示]说明需卦的基本卦义。

主:这几句包含两个要点,对我们理解“等待”的意义很有I帮助。

客:一是“等待”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前面有艰险,不能不等待;二是“等待”的主观目的性,为了在进取时不陷入困境。对吧?

主:对了。知险才能待时,而不妄进。乾性刚健,总是要前进的;可贵的是它又能遇险而止,不陷于险。绝不像黑旋风李逵那样,只管抡起板斧鲁莽地砍杀过去,以至掉进敌人的陷井里。而是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既不会走进穷途,也不会落入困境。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译文]需卦象征等待,真诚地信守此道,光明而亨通,行正而吉祥,这是因为九五居于天位,处于正中。利于涉越大河,溯嚣徽文。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客:“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是指九五爻而言吗?

主:是的。五、上两爻为天位。九五居于天位,又以阳爻居阳位为得正,处于上体之中为得中,其德其位都极好,所以能以诚信之心行待时之道。一旦时机到来,则锐意进取,必成大事,“光亨贞吉”主要体现于九五爻,需卦的基本精神也是通过九五爻来表现的,它是本卦的主爻。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象传》说: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提示]积蓄精力,等待时机。

主:需卦乾下坎上,乾为天,坎在下为水,在上则为云。云气升到天上,尚未成雨,只有等它下雨,所以需卦有等待之义。

客:君子观此天象,想到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也有不得不等待的时候。这时不宜急于有所作为,更不必过于紧张,不如用饮食来保养自己的身体,用娱乐来陶冶自己的精神,轻松自如地养精蓄锐,等待机遇来时再大干一场。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文]初九,在郊处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象传》说:在郊外等待,说明初九并不冒险犯难而行动。利用保持恒心,不会有过错,说明初九没有失去常理。

[提示]要耐心待时,不可轻易冒险。

主:古人所居之地称为邑,邑外称为郊。“需于郊”,说明初九刚刚离开所居之地,走到郊外,知道前面有坎水之险,就停下来等待了,所以《象传》解释说:“不犯难行也。”不过初九既是阳爻,就有阳刚之性,很容易冲动。它虽然懂得待时而动的道理,但是能不能持之以恒地等待下去,还是个问题。因此,不仅要能等待,更要紧的是要有“用恒”的耐心。“需”而“用恒”,才是善于等待。刚健之人,或为才能所使,或为意气所动,或为形势所激,或为利益所诱,很容易失去理智的控制,常常在时机不成熟时就犯难而不顾,把事情弄糟。这就是虽能“需”而不善于“用恒”,所以卦辞中特别地提出告诫。

客:在中国历史的政治斗争中,经过长期等待、积蓄力量方才获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周灭商,经过了文王的努力经营,“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了对商都钳形包围,但终于没有起兵,仍在等待时机。武王即位,继续经营,九年后“观兵于孟津”,对商朝作了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八百诸侯前来会盟,但武王仍认为时机没有成熟,还需等待。又等了两年,商纣王杀戮元老功臣,引起朝野危机;商军主力又在东南作战,国都空虚。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到,这才下令东征,大举伐商,于牧野一战击溃商军,推翻了商王朝。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更是尽人皆知的典故。

主:不仅以弱胜强需要耐心待时,甚至以强击弱也需要等待时机。晋渡江灭吴,隋渡江灭陈,虽然都已形成以石击卵之势,仍然作了周密的计划、长期的准备,待时而动,并不轻易冒险,更不盲目蛮干。这不值得深思吗?

客:是啊,会捕鼠的猫总是善于耐心守候的。(猫没有因为比老鼠强大而盲动,老虎狮子也没有因为它所猎食的动物弱小而随意进攻。)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文]九二,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

[译文]《象传》说:在沙滩上等待,可见九二的心是宽舒的。虽然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但坚持等待至终,结果会吉祥的。(衍:宽舒,宽绰。)

[提示]镇定以待,可以避险。

析研究。

客:从需卦的上下二体看,乾在下为内卦,坎在上为外卦。九三虽然位在乾之上,逼近坎险,毕竟没有直接陷入坎险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只要不去招引它就不会自己来。这时要注意不要自找“致寇”,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这样理解可以吗?

主:分析得很好。就是说,即使在逼近危险的情况下,灾祸的形成也是自己招致的,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祸由自招,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

客:祸由自招,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所以韩愈《原毁》开篇就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易经》正是教人以自身反省的智慧。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文]六四,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译文]《象传》说:在血泊中等待,说明六叼能够顺应形势,听从变化。

[提示]陷入险境,从容待变。

客:六四已经进入坎险中,看来已经受伤?只有在血泊中等待时机了。它又怎么从陷穴中逃脱出来的呢?

主:《周易正义》说:“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六四虽已在坎险之中受伤,极其危殆,终于因它本身阴柔而得正(以阴爻居阴位),即使在血泊中仍能冷静地等待脱险的时机。顺应形势,听从变化。能够如此行事,终究会化险为夷,从险陷中脱出。(在危难困险之中能保持冷静,听其变化,随机而动,这就是正道)

客:周王朝的奠基者姬昌(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羡里,镇定自若,静待形势的发展变化。还潜心研究八卦,据说六十四卦就是他在狱中演成的。最后终于获释。这种气度,非凡人所能及,可以说是“需于血,出自穴”的范例了。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文]九五,在酒食宴享中等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在酒食宴享中等待,守持正道可获吉警祥,说明九五居中而得正。

[提示]身处险困,不改其乐。

客:九五倒是快活得很,在酒食中等待,而且可获吉祥,这醛又何乐而不为!

主:这并不是容易办到的事。试想,处于危难之中,时时有黔生命之忧,给你酒食你能吃得下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中,往匿往会胆战心惊,惶惶而不可终日。而九五能够若无其事,安闲地擎醴酒食自养自娱,自有他的道理,这也是了不起的修养。

九五已籀入坎险的中间,本来是最难自拔、最堪忧虑的。但这并不妨碍九五刚健中正而自尊自信,故能处变不惊,履险如夷,不改常酗。爻辞中的“需于酒食”,并不是贪图享乐,更不是醉生梦死,聃是在困境中仍能自得其乐,这当然是洞明事理的结果。这样的聃食之乐当然是正而不邪的,所以爻辞说“贞吉”。

客:你的话使我想起孔子对颜回的赞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主:可见真乐并不是专指丰盛酒食的乐趣,是指在艰险危困匿中仍能不失操守、仍能持中守正的乐观愉快。在险困中饮食自如。'安然自处,以待时变,这才是处险待时的大境界。没有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是很难达到这地步的。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黔吉。

[译文]上六,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黼待,会得到吉祥的。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译文]《象传》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会得到吉祥,说明上六所处位置虽然不当,但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提示]遇险待援,贵在诚敬。

主:上六已经到了坎险的极端,终于掉进陷穴中,无法自脱,只有等待外援。

客:上六是阴柔之性,看来还是有耐心等待的。这时正好来了三个不速之客,倒是很有戏剧性,突然得很,这是从何而来呢?

主:你是否注意到,和上六有正应关系的是九三。九三阳刚,又是阳居阳位,勇于进取,会主动地来援救上六。同时带动九二和初九,三阳连类并进,同来增援。这就是三个“不速之客”,倒是很像富有侠义精神的“三剑客”。

客:三阳来救援,上六当然会“敬之”的。

主:三阳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勇武有力,忠肝义胆,愿意拔刀相助。上六地位虽高,但无力脱险,这时千万要尊重来自下层的义士,不能显示出丝毫“贵族”的派头和架子,如此上下才能契合。幸好上六属阴,性格柔顺,敬重越险而上的三阳,终于获得救援,因而劫难消解,吉星高照,真是幸运得很!

客:上六得以脱险,虽说是得力于三阳救援,也多亏它采取诚敬待援的态度。

主:这是需卦始终强调的基本思想。卦辞就已指出,遇到险陷在前,要心怀诚敬,守正待时,切忌躁进,则可“亨”可“吉”,可“涉大川”。卦中六爻,不论刚柔,无不耐心守静,敬慎待时,故或“吉”,或“无咎”,或“不败”,或“未大失”,皆不呈凶象。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内怀诚敬,外行中正,故遇险而皆能待,入险而皆能出。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谨慎,守正待时,这正是需卦的精神实质。

6.讼卦——论止息争讼(泛指所有的争论和诉讼)

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文]讼卦象征争讼:内心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现。)

[提示]提出处理争讼的指导思想。

主:在屯、蒙、需卦之后,出现了讼卦,讼卦是需卦卦象的颠倒,这两卦是一对。从事物进行发展的最初阶段开始,就难免产生争执。讼卦就专门谈论争讼。讨论《易经》的讼卦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饶有兴趣的。

客: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纷争,恐怕要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部进程吧,这真令人慨叹!人类难道就不能其乐融融地和睦共处吗?《易经》是怎样看待争讼的呢?

主:总的指导思想是,争讼是坏事,不争讼最好。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告诫人如何止讼息争。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忧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客:这太好了,只怕仅仅是美好的理想。中国古人理想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西方神话中也说人类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宁静的“黄金时代”。

主:息讼确实是美好理想,但讼卦中也确实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本卦作者的善良和智慧。

客:卦辞是如何表述的呢?

主:首先,不管对方态度如何,我首先要保持内心诚实,尊重事实而不感情用事,这是基本点,这就是立足于“孚”。其次,要堵塞忿争之心,克制这种有害的欲望,警惕因一时之忿而失去理智,努力从自己这一方平息争讼。第三,确实非争不可时,也要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最好中途退出争讼,这是最吉祥的结局。如果一意孤行,争讼到底,难免劳神伤财,后果很凶险。

客:是啊,旧社会因为打官司而倾家荡产的屡见不鲜啊。

主:争讼本来就是凶事,无所谓胜败,即使在形式上把官司打赢了,也只能是相争结怨,仍然是凶,这就叫“终凶”。

客:“利见大人”是可以理解的,争讼之时,能有公平正直的权威人士来调停裁决,当然是最为有利。但是为什么又告诫说“不利涉大川”呢?

主:“大人”在本卦中指九五而言,九五刚中居正,能够断明是非曲直。“涉大川”指渡过大险大难。涉越大河一定要齐心协心,同舟共济。如以争讼手段而涉大川,人心乖离,纷争不已,不但川不可涉,还会弄翻船的。从卦象上看,讼卦上为乾,下为坎,是乾刚乘坎险之象。以刚乘险,恃刚犯难,使气好胜,极为不利。在危难之中的争吵,更是最不祥的征兆。

客:需卦卦辞说“利涉大川”,讼卦卦辞则说“不利涉大川”,刚好成为对比。

主:这恰恰说明,争讼不可为,争讼也是不能成大事的。《彖传》对此又作了解释。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文]《彖传》说:讼卦,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而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提示]从卦象看争讼者的素质。

客:一只巴掌拍不响。一方刚强,一方阴险,这就斗起来了。这里说得一针见血。

主:乾健遇坎险,当然是产生争讼的一个原因。不过《彖传》的话还可以再进一步剖析。宋代人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是这样分析的:“若健而不险,不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则以讼也。”

客:这几句话说得确实有意思,既简洁明快,又鞭辟入里。个性刚强然而内心并不阴险的人,不会滋事争讼;内心阴险然而个性软弱的人,无力发动争讼;只有内心阴险同时个性刚强的人,最喜欢引起争讼。说得好!

主:这提醒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千万要注意避免与他发生争执。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译文]争讼,要内心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这说明刚健者争讼要保持适中。争讼到底有凶险,说明争讼是成不了事的。利于出现大人,说明.裁决争讼崇尚保持中正。不利于涉越大河,那样会陷入深渊。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客:除了“刚来而得中”一句外,其他都很明白。

主:“刚来而得中”,是从爻象的角度来解释对待争讼的基本态度,主要指九二爻而言。九二以阳刚之爻,来居下卦之中位、两阴之间,这一爻象意味着临险刚健,而能得中。就是说,刚健者处理争讼之事,必须注意不逞刚强,适中为好。

客:九二这一爻从何而“来”呢?“刚来”的“来”字有什么讲究吗?

主:在《易经》的习惯用语中,某卦上下二体的下体中某一爻,如果是另外两爻的异类,这一爻就可以称为“来”。如在讼卦下体(三坎)中,二阴一阳,那么这一阳刚之爻(九二)就是异类,所以称“刚来”。这是一种习惯性说法,不必深究。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象传》说:天向西转,水向东流,互相违背运行,象征争讼的产生。君子因此在办事之初就仔细谋划。

[提示]指出在谋事之始就要防止争讼。

客:讼卦上乾下坎,上为天,下为水。日月星辰等天体从东往西转,地上的江河水流则从西往东流,二者是反方向运行的。

主:古人直观自然,看到这一现象,联想到在反向中存在着矛盾,预示着争讼的可能。因此,善于谋事的君子从一开始就仔细思考,如何协调矛盾,防止争讼的产生。

客:防患于未然,把争讼化解于尚未形成之时,这一思想很有启示性。“作事谋始”,值得牢记。

主:讼卦六爻,九五为听讼之主,其余五爻都是诉讼之人。也很值得玩味。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文]初六,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译文]《象传》说: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说明争讼不可长久坚持。虽然略有言语磨擦,是非可以辩析清楚。

[提示]争端初起,略辩即明,不可长久纠缠。

客:这一爻的文字很好懂。如果从爻象上看,这样说有何根据呢?

主:与初六相应的是九四,初六以柔弱之质居低下之位,而与九四刚强居上位者争讼,根本无法以实力取胜,只有用以柔克刚之法。九四以“言语”侵犯,由于初六阴柔能让,虽然不能不解释几句,小有言语磨擦,毕竟是处争执之初,没有发展下去。

客:看来“不永所事”是初六的指导思想,这是很明智的决策。

主:这个“事”字值得玩味。说“不永所事”,而不说“不永所讼”,可见事端初起,还没有发展成争讼,初六在指导思想上也希望这小小事端不要发展成争讼。所以它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断然地结束争执。

客:是的,有些事略辩即明,有些事甚至不辩即明,纠缠于口舌之争是无益的。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译文]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邑人可以免灾。(克:胜。逋:音bu,逃亡。邑人:领地中的农户。眚:音sheng,灾祸。)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译文]《象传》说:不能胜讼,于是逃跑回来。下面的人与在上的人争讼,招来祸患会像俯身拾物一样容易。(掇:音duo,拾取。)

[提示]争讼失利,要及时中止以免祸。

客:九二与九五处于相对位置,两刚相遇而不相应,造成争讼。九二居下,失败无疑。

主:九二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在坎险之中,地位和形势都极为不利;九五以阳居阳,又是君位,势不可敌,九二怎么是它的对手!九二与它争讼,根本就无法进行,必然吃亏,招来的祸患将俯拾皆是。幸亏九二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发现官司不能再打下去,于是立即打退堂鼓,火速退出争讼而逃避,简直和罪犯逃亡无异!这种急流勇退的行为是不容易的,也十分明智。

客:亏得他在急处抽身,使得他的邑人三百户得以免祸了。

主:古代有连坐法,一人有罪,可能百家受累,那麻烦就大了!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文]六三,安享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或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指俸禄。厉:危险。)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译文]《象传》说:安享旧有的俸禄,是说六三顺从居上位的阳刚得到吉祥。

[提示]无力争讼者要退让免争。

客:这一爻没有谈到争讼之事啊。

主:六三是阴柔之质,本来就不是争讼者。这里谈的是六三当争讼之时如何自处。

客:看来六三只想安享旧有的俸禄,保持既得的利益,这是它的出发点。

主:六三以柔质居于下卦之上(这相当于“士大夫”的位置),有不能争讼、唯食旧德之象。但六三又是以阴爻居阳位,其位不正;更兼处于九二、九四两刚之间,是危厉之境;这里又是上下卦之交,是进退两难的是非之地。六三当争讼之时必然安分守己,与人无争,处危境而知防危虑险,才能保持旧禄不失,获得吉祥。即使从事君王委派之事,取得成绩也不敢自己居功,能这样小心谨慎就差不多了。

客:一般人无不喜欢自我表现,六三能够逃名避功,真是够小心谨慎的了。《象传》又特别强调“从上吉”,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上”指上九,它与六三构成了争讼的对立面。上九以刚健之质居于穷极之地,咄咄逼人,要与六三争讼到底,这是很难对付的。但是六三甘居下风,顺从上九,不与它相争。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场讼事终于作罢。六三由于退让不争而获吉,而居高位、好滋事、喜争讼的上九;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却得到“终朝三褫”的恶果。争未必得,不争未必失。《老子》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刚强的上九向柔弱的六三挑战,最后谁赢了呢?看来是退让不争的六三赢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文]九四,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天命,正理。渝:改变。)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译文]《象传》说: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必无损失。

[提示]争讼无理,要立即回头,改正错误。

客:九四又为何败讼呢?

主:九四与初六位置相对,以强凌弱,以上压下,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得人心。初六则以柔克刚,退而不争,仅仅解释几句,辨明是非,就使九四理屈辞穷了。

客:九四岂能善罢甘休?

主:九四阳刚性健好争,但居于阴位,又有能退之象。它见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自己在道义上失败了,赶快回头转弯,改变蛮横无理的态度,归向于正理正道,修正自己的行为,按常规常理说话。九四能改弦易辙,修正错误,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损失,结果也是吉祥的。

客:九四丢掉一点小面子,确实不算损失,它总算没有最后失去道义、失去人心。这种勇于回头、善于改过的精神还是值得钦佩的。

主:九四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复”(回头)和“渝”(改变),(人亦如是,发现不对,能及时回头,及时改变,乃大聪明也。世俗之人多好面子,内心知道不对,还死要面子,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能够毅然地“复”而“即命”(归向正理),“渝”而“安贞”(安守正道),终于变刚为柔,化讼为和。能够改过当然是吉祥之兆。

客:看来九四象征蛮横粗鲁的人,但是知错必改,这种性格也有可爱之处,像是《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

主:也不尽相同,李逵是不会以上压下、以强凌弱的。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贵族。

九五,讼,元吉。

[译文]九五,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能够决断争讼,大吉,因为九五能行中正之道。

[提示]以中正之道决讼最为吉祥。

客:你在前面说过,讼卦六爻,只有九五是听讼之主,其余五爻都是诉讼之人。九五以阳刚居于中正之位,看来是个贤明的法官。

主:九五象征刚健中正、明快无私的主讼者,也是理想的化身。能如此,方能明断曲直,诉者当然心悦诚服,而无不平之气,这是最大的吉祥。本卦辞中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这位“大人”了。

客:这里也反映出平民对明镜高悬的公平法官的期待,所以包拯、海瑞被民众呼为“包青天”、“海青天”啊!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文]上九,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 (锡:赐。鞶带:大臣命服上的佩带。鞶:音pan。褫:音chi,剥夺。)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译文]《象传》说:由于争讼而得到赏赐命服,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提示]恃强争讼不止,必有恶果。

客:上九为什么会受到肇带之赏,又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呢?

主:上九以阳刚居于讼卦的终极之地,象征恃强争讼到底而不知悔改的人。它的对立面是六三,我们前面分析过,六三是顺从上九不与它争的,使得上九不讼而获胜,并因此而得到升官之赏。但是这完全是由于偶尔遇上了退让不争的六三而占了“便宜”。一般来说,这种强讼不止的人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爻辞在“锡之以鞶带”之前加了一个“或”字,表示偶然性。即使如此,这种通过争讼而获得的高官厚禄也是极不光彩的,必然受到舆论谴责,结果还是保不住,甚至在一天之内被君王连下三道命令加以剥夺。不旋踵间,弄得身败名裂。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客:这和清代官员被拔去“顶戴花翎”差不多。

主:上九所得到的恶果,正好印证了卦辞和《彖传》中所强调的“(讼),终凶,讼不可成也”的告诫。总之,整个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教人息争止讼。

客:的确是这样。除了九五居尊中正,是听讼之主外,作为诉讼人的其余五爻的凶吉,无不体现主张止息争讼的思想。初六和六三是阴爻,以柔克刚,不争不讼,得以“终吉”。九二、九四和上九是阳爻,刚健能讼。但九二、九四都能迷途知返,及时退出争讼,因而也免灾获吉。只有上九一味逞强,争讼到底,虽一时占了上风,终于没有好下场,受到夺赐之辱。

主:你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我们看《史记》中记载的廉颇、蔺相如两人的故事,一个是忍让息争的典范,一个是迷途知返的榜样,最能够说明讼卦的精髓要义。

7.师卦——论用兵之法

坎下坤上

师:贞,丈人言,无咎。

[译文]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可以吉祥,无灾祸。

[提示]提出指导战争的总原则。

客:前一卦是“讼”,争讼的结果会造成兴师动众,所以这一卦是“师”,对吧?

主:在《序卦传》里正是这样讲的。师就是兵众、军队,所以师卦专讲如何用兵打仗。

客: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主:所以卦辞首先强调战争的两大原则。一要把握战争的性质,用兵要守持正道,要师出有名,是正义之师。这是战争的大前提。二是要善于选择统帅,要以贤明而富有经验和威望的将领统兵,这是出师胜负的关键。

客:这两大原则,即使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也是不可违背的。“丈人”是指年高的长者吗?

主:指老成持重、众所畏服的人,不一定是年纪很大的人。对于统帅的具体要求,在《彖传》中作了发挥,我们待一会再谈。

客:还有一点我不明白,卦辞既已论断为“吉”了,又加上“无咎”二字,岂不是重复吗?

主:卦爻辞极为简练,决不会重复,似乎重复的地方更值得玩味。在“吉”之后又补充“无咎”二字,是说用兵之“吉”,仅仅是“无咎”而已。因为战争毕竟是凶事,能有“无咎,,的结局,这也就是上上大吉了。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译文]《彖传》说:师,是兵众的意思。贞,是持正的意思。能使众多的军队守持正道,就可以成就王业了。统帅刚健居中,而与君王相应;进行危险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凭借这些来攻伐天下,百姓愿意服从,这是吉祥的征兆,哪里还谈得上灾祸呢?(王,音wang,统治天下。毒:攻治。)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含意。

客:《彖传》是怎样解释发挥卦辞的?

主:首先用“能以众正”解释“师贞”二字。要使战争中的千军万马成为仁义之师,才能打赢战争。但这又谈何容易!谁“能以众正”,谁就“可以王矣”。不仅要执法严明,以纪律来约束军队,如初六爻辞所说要“师出以律”;还要赏罚公正,使军队乐于听从号令,如九二爻辞所说的“在师中吉”。这样才能把兵众引导到正义之师的轨道上去。

客:《彖传》中“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八个字,就是对卦辞中的“丈人”的具体说明吧?

主:是的。这八个字指出一个优秀统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在本卦中指九二而言。九二阳刚而居中,上与君位的六五相应,正是行师的主帅之象征。九二完全具备统帅的素质,它以刚爻居阴位,又得下体之中,说明它刚而能柔,刚柔相济而得其中,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帅才。九二又居于下位,而与六五这个温和中正的君主相应,象征带兵打仗的统帅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必能大展才能。这就是“刚中而应”四字的内涵。

客:师卦的卦象,下为坎、为险,上为坤、为顺,《彖传》“行险而顺”四字是不是从这里推演出来的?

主:一点也不错。坎险象征战争的凶危,坤顺象征军心的归顺。进行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万众一心,舍生赴死,这也是指挥战争的统帅的特有本领。能够作“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就符合卦辞中“丈人”的标准,可以带兵出征了。

客:《彖传》的最后几句,“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是针对卦辞:“吉无咎”三字而言?

主:《彖传》的最后几句,发挥“吉无咎”的精义,十分透辟。最值得玩味的是“以此毒天下”的“毒”字,既有“攻伐”、“治理”的意思,又含有它的本义“毒害”的意思。战火一起,生民涂炭,战争本来就是灾祸,是毒害社会、伤财损民之举,怎能无咎呢?但是,正义的战争又是非打不可的,这如同用毒药攻治疾病,非到迫不得已不轻易使用。由于是正义之师,最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虽然伤财损民,造成灾难,人民仍然愿意顺从。从正义战争的进步意义来看,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果毕竟是吉祥的,又怎么谈得上灾祸呢!这就是卦辞“吉无咎”、《彖传》“吉又何咎”的深层含义。

客:比如说,武王伐纣的战争,虽然其惨烈到了血流飘杵的程度,但是由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代表了人民的愿望,还是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当然也可以说是:“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主:《易经》能把战争的性质与其价值联系起来思考,并且从民心向背这个角度观察,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密不可分,这道理在《大象传》中也有表述。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译文]《象传》说:地中聚藏着水源,象征兵众。君子因此注意蓄民众。

[提示]指出兵来源于民的道理。 .

客:师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坎、为水,是水聚于地中之象。

主:水藏于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征兵藏于民中,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客:是的,古时是藏兵于民、兵民合一的,平时是扛锄头的农民,战时就是执干戈的士兵。

主:民为兵之本,民众是兵众之源。所以,君子要效法大地蓄水,平时注意蓄养民众,战时兵众的来源才不会断绝。《象传>论兵直溯本源。六爻则分别从六个方面展示用兵的要旨。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文]初六,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译文]《象传》说:军队出动要用纪律约束,说明丧失纪律必然凶险。

[提示]指出纪律是军队的生命。

客:出兵打仗,军纪为先。必须以节制之师,依法度行事,才能所向披靡。

主:初六处师卦之始,正是兵众初出之象。可惜它以阴柔居下,象征着弱才为将,很可能做不到“师出以律”,所以用“否臧”必“凶”的严重后果来告诫它。

客:“师出以律”不说“吉”,而反过来说军纪不佳则“凶”,意思虽然一样,就起了告诫的作用。《易经》在用辞上的细微差异,并非随意着笔,无不有其深意。

主:不说“吉”而说“否臧凶”,还有一层含意。因为“师出以律”只是取胜的一个前提,而不是唯一条件,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就预测胜负,所以还不能判断为“吉”;可是如果军纪不良,就必然打败仗,所以“否臧”就可以断定为“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文]九二,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在师:率师。锡命:颁发赏赐诰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译文]《象传》说: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说明受到了天子的恩宠。君王多次赐命嘉奖,说明怀有安抚天下的志向。

[提示]指出统帅受到君王信用的重要。

客:你在前面说过,九二象征统军将帅。

主:九二是本卦唯一的阳爻,是一卦之主,象征带兵的统帅。它以阳刚居于下卦之中位,与居于君位的六五形成正应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将帅受到君王的委任派遣,出征作战,授有指挥军队之权,非如此就无法打仗;但又不能过分专权,过分专权则会受到君王的猜忌,祸不旋踵。这就要求统帅善于掌握适度的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中”。中则不偏,守持中道就不会有偏差了。

客:这样的统帅就会受到君王的信任、恩宠和嘉奖,所以“吉无咎”,所以“王三锡命”。《象传》最后特别指出“怀万邦也”,用意何在呢?

主:这就是说,君王三次奖赏作战有功的将帅,并不是鼓励穷兵黩武,而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以安抚万方百姓,统兵将领对此应有所领会。这里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战争的正义性,意在防止胜利冲昏头脑,防止战争逸出正义的轨道。这与师卦论战争的总的精神是一致的。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文]六三,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舆尸:以车运载尸体,兵败之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译文]《象传》说:军队可能载尸而归,说明出师完全失败了。

[提示]提示大才疏者用兵必败。

客:六三出师大败,以致用车子载尸逃回,原因何在呢?

主:六三以柔爻居于阳位,而且处于下体坎卦之上,上无阳爻与之相应,下有阳爻又是以柔乘刚。这象征带兵将领力微而任重,才疏而志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不利,贪功冒进,盲目行险,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爻告诫我们,像六三这种类型的人,志大才疏,决非将帅之才,千万不可任用此等人统率军队,否则必有凶险。

客:在中国战争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全军覆没于长平,三国时期蜀汉的马稷一败涂地于街亭,都是任用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之士的恶果。六三爻辞以“舆尸”二字强调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文]六四,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宿营。古人以右为上,左次则为后退。)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象传》说:撤退驻守,没有灾祸,说明未失用兵的常法。

[提示]指出形势不利时应该退守。

客:六三冒进而败,六四却退守图存。

主:六四处在上下之交的“多惧之地”,下面又没有相应的阳爻作为援军,形势也很不利。幸亏六四的个性与六三大不相同,它以柔爻居于阴位,阴柔而得正,性格细心慎重,在不利时不敢轻易冒险,自知一时无力前进取胜,于是暂时退后一步,按兵不动。

客:六四暂时退守保全了军队,比六三强行冒险惨败好多了,所以算它“无咎”。

主:从爻象上看,六四无应(下面没有相应阳爻)而得位(以阴爻居阴位),无应则不可以轻进,得位则可以驻守。所以六四的决策还是明智的。虽然暂时无功,毕竟保存了实力,又可静待形势变化,伺机进击,随时转守为攻,这是不违背用兵常规的。兵法以慎重为常,恐怕一般人不明此意,认为六四的撤退是胆怯,所以《象传》特地申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文]六五,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言:焉,语助词。)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说明九二能以中道行事。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回,说明任用将领不得当。

[提示]指出君王处理战争问题的原则。

客:六五阴柔,处于师卦之君位(上体之中位),又与统帅九二相应,看来是象征战争时期的君王了?

主:正是。在战争期间,作为最高决策人的君王要把握两大原则。一要把握战争的性质,要师出有名,打的是正义战争;二要选择能够胜任的统帅,要善于用人。本卦卦辞中所强调的就是这两大原则,六五爻辞中所讲的仍然是这两大原则,首先以“田有禽,利执言”设喻。

客:就是说,田地里有禽兽损坏庄稼,可以把它捉住,这是应该的,没的过错;比喻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我们起而应战,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这仗当然是应该打的。这样理解对吗?

主:正是如此。爻辞的后面几句话,谈的是任用将领的得与失。“长子”指九二,阳刚而居中,以中道行事,善于指挥战争。六五作为君王,任命它为统帅,无疑是正确的。可惜六五又画蛇添足,同时任命一位平庸小子六三参与军事指挥,去分统帅九二的权,这就坏事了。六三本性柔弱而居于阳位,凌驾在九二之上,只有干扰、破坏统帅的军事布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必然弄得大败而归,载尸奔逃。这完全是君主六五用人不当所致。

客:六五任用九二时是何等明智,怎么又忽然糊涂起来,把六三派到指挥系统中去捣乱呢?

主:六五体柔而居中,又与九二正应,这是它的优点,故能正确地任用九二。但它毕竟又是以阴爻居阳位而失正,所以不能保险它没有糊涂的时候,它任用小人六三去牵制统帅九二,就是出于对九二的猜疑之心作怪,终于导致战争失败。

客:这使我想起唐代的唐肃宗这个皇帝。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他命令名将郭子仪等率军围攻叛军于邺城,又命令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节制各路军马,这分明犯了以六三牵制九二的大忌,结果终于招致唐王朝六十万人马崩溃的大失败。唐肃宗惯于玩弄浅智短计,以小人来抑制功臣,因而引起一联串的变乱。

主:在用人方面玩弄这种权术,是绝对办不好事的。看来唐肃宗正是六五式的君王,可引以为教训。所以爻辞最后发出守正防凶的告诫,用人要光明正大,任人唯贤,才是正道,才能防止凶险。如果心术不正,则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文]上六,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或分封为诸侯,或任命为大夫。小人则不可重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国。殍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象传》说: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提示]指出封赏军功时要防止小人拥有实权。(战乱之时,小人顺势建功,可以重奖,但绝不可以重用,否则,必害国乱邦)

客:上九是师卦之终,象征战争结束,军队班师凯旋,该论功行赏了。

主:按照立功的大小,有的命他立国为诸侯,有的命他有家为大夫,让他分别享有国土和爵位。但是在封赏时要特别注意“小人勿用”的原则。

客:“小人”立了战功,也不封赏吗?

主:“小人”有才无德,即使立了军功,也只能给以财帛田宅的奖赏,绝不能让他们开国承家,获得掌权的机会。小人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他们拥有实权,就会伺机作乱,必然危害国家。只怕外患方平,内乱又起,不得不防。

客:本卦多次强调任用君子不用小人。

主:在战争胜利、封赏功臣的时候,尤其值得注意,以免授小人以权柄,埋下祸根。因为君子往往是推功让利的,而小人则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尤其需要警惕。总之,本卦中告诫之语甚多,六爻的吉断也是凶多吉少,强调兵者凶器,用兵当慎之又慎。全卦堪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表述了基本的战略战术思想。六爻展示了用兵打仗自始自终的过程和指挥战争的要旨,不仅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人生事业的谋划策略也会有很大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8.比卦——论亲附之道

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文]比卦象征亲附:吉祥。要经过考察研究再作决定(是否亲附),(如果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够坚守正道,就不会有灾祸。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将有凶险。(原:考察,推究。筮:(占卜)决定可否。不宁方:不安顺的邦国。)

[提示]指出亲附之道的原则。

主:师卦之后是比卦,这两卦又是一组,卦象互为颠倒。“比”的意思是比附、亲密辅助。战争平息之后,首要大事是和平安定,休养生息,这就必须谋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亲附之道。所以,在师卦之后安排了比卦。

客:师卦讲武力征服,比卦讲政治安抚,这正是古代统治阶级恩威并施、宽猛兼济的两手吧?

主:人不能遗世独立,做任何事业都需要相互合作,这就必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比卦还是值得研究的。卦辞首先肯定:“比:吉。”能够互相亲密比辅、互助合作,是吉祥的。但是紧接着就强调选择亲附对象必须慎重,不可滥交滥比。 客:《易经》常常是如此,讲了事物的这一面,接着就要讲到那一面。

主:是否可以亲附,要经过考察研究才能作出决策,这就是“原筮”。如何考察?卦辞中提出三条标准:“元、永、贞。”要有尊长之德,要能长久不变,要能坚持正道。与这样的对象亲附,才能“无咎”。由此可见,亲附行为并不总是吉祥的。亲附(小人)不得蔫八,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卦辞先说比“吉”,接着又补充说如此方可“无咎”,这又是十分辩证的。

客:决定亲附对象确实要慎重,不能专拣高枝飞。

主:看准了以后,就要抓紧时机,争取结盟亲附,这时就宜速不宜缓,要当机立断,不能再拖拖拉拉,心存观望。这又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了。就是说,当慎则慎,当断则断。卦辞中打比方:说,在有德之君当位时,连不安顺的诸侯邦国(“不守方’’)也来:亲附了,到这时你才姗姗来迟地沟通联系,必然搞不好关系。因为你的行动已经说明你没有互相协作的诚意,人家也不会同你竭诚合作的。其结果当然不妙,甚至在竞争的环境中失去生存的机会。这就是“后夫凶”的含意。

客:史书上记载说:万国朝禹,防风后至;天下归汉,田横不来。结果是防风被诛,田横自杀,这两个“后夫’’的结局果然不妙。

主:因为他们违背了亲附之道,终于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导致失败。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译文]《彖传》说:亲附,会得到吉祥。“比’’是亲附辅助I的意思,指九五以下的阴爻顺从上面的阳刚之君。经过考察研究I而作决定,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够坚守正道,不会有灾祸,因为九五刚健而居中。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说明上下相互应合。后来者有凶险,因为它已走入困境。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客:有一点不明白。看《彖传》对本卦爻象的分析,九五是唯一的阳爻,而且居中得正,处于君位,是本卦的主爻,符合“元、永、贞”的标准,是各阴爻所亲附的对象。但是,《彖传》只说九五以下的阴爻顺从九五(“下顺从”),而把上六除外,这是什么缘故呢?

主:本卦一阳五阴,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主从关系,一阳(九五)为主导,五阴为从属。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皆以九五为亲附对象,上下应合;只有上六迟迟不来亲附,正是卦辞中所说的“后夫”,即“后来者”。这个后来者直到陷入困境,才想到向九五亲附,失去了时机,预后必“凶”。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文]《象传》说: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封建万国,亲近诸侯。

(提示]指出以上亲下的必要。

客:这意思是明白的。比卦上为坎、为水,下为坤、为地。地下有水,水性润下,浸润人地,这现象象征“亲附”(“比”)。先王观此亲比之象,受到启发,因此通过分封建国来亲近天下诸侯。

主:《彖传》侧重于强调以下附上,《象传》则强调以上亲下,二者相辅相成,这才是完整的亲比之义。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

吉。

[译文]初六,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外的吉祥(孚:诚信。缶:音fou,盛酒的瓦器。它吉:它至之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文]《象传》说:在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提示]强调亲比贵在诚信。

客:初六地位低微,遥居“荒外”,位置也不相应,它想亲附于“至尊”九五,恐怕不很容易!

主:与人亲比最重要的是心怀诚信,取得信赖。初六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以诚信求亲附自可无咎。

客:待人以诚,人必报之以诚。诚信确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则,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有孚比之”了。

主:如果能够“有孚盈缶”,诚信充满于内,像装满美酒的瓦缸一样,满腹皆诚,不但可以免咎,最终甚至会得到意外的好处(“它吉”)。《象传》又进一步指出“比之初六”的重要,还是因为初期阶段的亲附更能体现诚意。

客:这与上九的“后夫凶”正好是鲜明的对比。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文]六二,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从内部亲附,说明没有失去自有的正应关系。

[提示]强调亲比贵在守正。

客: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得下体内卦之中,九五以刚爻居阳位得上体外卦之中,二者形成正应关系。六二亲附于九五,条件最为优越,再不会出什么岔子了。

主:不然。居内卦正中的六二与居外卦正中的九五亲比,叫做“比之自内”,当然有极其优越的条件;虽然条件优越,获吉仍然是有条件的。“贞吉”,意味着贞则吉,不贞则不吉。吉与不吉,要看能不能坚持正道。坚持正道,才能“不自失”,不失去六二与九五之间自有的正应关系。《易经》十分重视主观作用。初六的客观条件很差,由于主观上的“有孚”,仍然可以“无咎”,甚至“有它吉”;六二的客观条件极好,如果主观上不能坚守正道,仍将失去其优势。“不自失”三字仍隐含告诫之意,这一点很重要。

客:在亲比问题上,什么是正道呢?

主:古人认为,应该修身正己,以待人君之求,而不要降志辱身,汲汲钻营。历史上的伊尹、吕尚、诸葛亮等名臣都是如此行事的,实现了君臣风云际会式的亲比。

六三,比之匪人。

[译文]六三,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文]《象传》说:亲附而不得其人,岂不是可悲的事?

[提示]指出建立亲比关系需要有基本的客观条件。

客:六三与九五无比应关系,它的应爻上六又是个“后夫凶”,因此想亲附而不得其人。看来六三的处境很不妙。

主:六三的处境极为不利。初六、六二、六三、六四,这四个阴爻都想亲附唯一的刚健中正的阳爻九五。其中六二与九五有正应关系,六四与九五有亲比关系(阴阳当位,以柔承刚),条件都十分有利,皆得“贞吉”之兆。初六与九五虽然也没有正应、亲比关系,条件不利,但是初六处于初期阶段,就捷足先登地以诚信亲附九五,不但“无咎”,甚至可能“有它吉”。最糟糕的就是六三了,与九五既无正应和比邻的关系,又没有捷足先登的机会,这确实是值得悲伤的事!由此可见,建立亲比关系也需要有基本的客观条件。初六、六二两爻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本爻又强调了基本条件的必不可少,顾及了主客观两个方面,这正是《易经》卦理的严密精审之处。

客:难道六三就无计可施了吗?

主:请注意,这里并没有为六三的最终凶吉下断语,仅仅婉惜六三目前的无人亲比,仅仅感叹“不亦伤乎!”这就很值得玩味。可见六三的处境虽然可伤,其凶吉仍在未定。从六三的角度考虑,在条件不成熟时,只有守正以待时变。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文]六四,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译文]《象传》说:在外部亲附于贤人,是说六四顺从于上。

[提示]指出亲附于上要注意守正。

客:六二自内卦(下体)而亲比于外卦的九五,称为“比之自内”;六四居于外卦(上体),亲比于同样属于外卦的九五,当然应该称为“外比之”了。

主: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得正,上承刚健中正的九五。凡是六四承九五者都是吉象,在象征亲附关系的比卦中当然更是如此。不过,这里的“吉”也是有条件的“贞吉”。

客:六四不和与它相对应的初六亲比,而向上比附处于君位:的九五,所以爻辞特别提醒它要坚守正道(“贞”),否则恐怕有:谄媚之嫌,尽管九五是刚明中正的大贤。

主:你说得很有道理,亲附于上,一定要坚持正道,以免被人误解为奉迎讨好。连孔子当年也曾经感叹过:“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只要行得正、走得端,闲言碎语是可以不攻自破的。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文]九五,光明正大的亲比。君王打猎三面驱围,一面放开,听任前方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显:显明。)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译文]《象传》说: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而得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所以听任前方的禽兽选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说明君上实行中道。 (使:用。) |

[提示]阐述光明正大的亲比之道。

主:九五以唯一的阳刚之爻处于君位,群阴都来亲附它,它能保持刚正无私,不偏不党,更不搞暗中交易。这是光明正大的亲比于天下的行为,一切都是显明于外的,所以称为“显比”。

客:怎样才能做到“显比”呢?

主:爻辞里打了个比方。好比君王打猎,只从三面设围,驱赶猎物;在前面却网开一面,任凭禽兽随意逃跑。王者对于亲附于己的民众也应是这样,来者不拒,去者不追,顺从者就收容他,违逆者则放过他。如九五以下的四阴都愿意顺从亲附,则来者不拒,一概收容;只有上六违逆,以阴乘阳,不愿归依,则去者不追,好像打猎时从前面跑掉的“前禽”。

客:真有“来去自由”的度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勉强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暂时依附他的关公离他而去时,他总是想追回。最后终于网开一面“失前禽”,放走了关云长。这毕意算得上“九五之尊”的大胸襟。 ,

主:不仅如此,九五对他属下的人(邑人),也不专门告诫,叫他们格外地亲近自己。意思是天下人一视同仁,并不因近者而采,也不因远者而疏,实行中道。这才是光明正大的“显比”,这当然是完全的“吉”,不附加条件的“吉”。

客:不过,这毕竟有些理想化了。

主:人终究是应该有理想的。《易经》里就记载了古人的很,多理想境界。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文]上六,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译文]《象传》说: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提示]指出亲比迟疑则结果不好。

客: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都求附于九五,最后只剩上六这个姗姗来迟的“后夫”了。

主:上六位高而自傲,在开始时期它不愿与九五亲比。亲比之事最重初始,迟疑观望就谈不上有什么诚意了,然而上六却“比之无首”。直到大家都纷纷亲附于九五,上六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这才被动地求比,然而为时已晚,错过了时机,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这就是《象传》所说的“无所终也”,卦辞所说的“后夫凶”。

客:开头无所始,最后就无所终。初六与上六,恰好是鲜明的对照。初六地位最卑,与九五距离最远,但是能够以诚亲附,比之于初,所以不仅“无咎”,反而有“它吉”。上六地位最高,与九五距离最近,但是不能及时亲附,失去主动,所以不仅“无所终”,甚至有“凶”。

主:正由于上六地位最高,因而高傲自负;它与九五距离最近,反而以阴乘刚,形成“逆比”。上六不能善用其长,有利因素反倒转化为有害因素了。

客: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已经为人所共知。从这个角度看,《易经》比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主:比卦提出的一系列原则确实值得深思,这有益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的和谐运转。比卦特别侧重于人际关系中主从关系晦确当处理,强调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不仅作为本卦唯一阳刚之爻的九五之尊是如此,本卦的五个阴柔之爻的凶吉无不与此有关。九五为人们争相亲比的对象,它实行光明正大的“显比”之道。初六、六二、六四都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守正以求比,各自都得到了吉祥的结果。六三客观条件不利,结局未卜,需要守正以待时。只有上六失去中正之道,不守诚信之诫,条件优越而不善利用,与人相交而先倨后恭,在茫茫人海中无所适从,终于难免陷于凶险。

9.小畜卦——论以阴蓄阳

乾下巽上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文]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提示]指出以阴蓄阳的基本含义。

客:小畜这一卦我预习过了,觉得很难懂,理不清阴阳关系的头绪。

主:小畜卦确实是比较难懂的一卦,历来很少有人讲得清楚。我们知道,<易经>的思维方法总是辩证的,在阴阳这一对矛盾中,既谈阳的主导作用,又谈处于从属地位的阴的反作用。比和小畜这两卦都是以阴阳为象征符号来谈人际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反映了这一关系的复杂变化的深隐微妙之处。

客:前面的比卦由一阳五阴组成,一阳为主导,五阴为从属,侧重于谈阴对于阳的比附,这很好理解。小畜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主:小畜则由一阴五阳组成,虽然阳为主、阴为从,阳为刚健、阴为柔顺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比卦谈的是五阴比附一阳,小畜卦谈的是一阴蓄聚五阳。因为阴为小,阳为大,以阴蓄阳就是以小蓄大,所以此卦称为“小畜”。

客:“畜”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主:“畜”就是“蓄”,作为阴对阳反作用的表述,它的含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大体上说的是一种聚合、吸引、蓄容的作用。因为阴是从属的,它反作用于主导的阳,只能起这种微小的蓄聚作用,故称之为“小畜”。当然,这毕竟也是一种主观能动作用。

客:卦辞称“小畜,亨”,看来这是一种良好的作用了?

主:是的。小畜卦中唯一的阴爻六四以阴居阴位,得正,上下五阳都与它相应,这就是一阴蓄五阳之象。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六四,只能采取“小”的方式,即“阴”的方式、柔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团结、吸引、聚合、容蓄处于主导地位而又性格刚健的五个阳爻。这就是行“小畜”之道。六四能如此行事,以恰当方式把阴阳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实现了阴阳的和谐统一,当然会是亨通顺利的。

客:就是说,“小畜”则“亨”,强调采取“小”的方式去:“畜”则“亨”。这是“小”的另一含义吗?

主:不错。这就意味着不能采取“大”的方式、强力的方式,那样就违反了阴阳主从关系的基本原则了。以阴蓄阳,以小蓄大,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者采取的一种主动姿态,这必须以不违背阴阳主从的基本态势为前提,否则,就破坏了基本态势,就无“亨”可言了。

客:卦辞的下文接上“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两句,很突然,也很难理解。

主:西来的乌云密布,但聚积尚未达到饱和状态,还没有降雨。这正像小畜卦中以阴蓄阳的情况。由于六四这一阴爻力量蝴小,聚阳甚微,还不足以和阳成雨,所以只能采取“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蓄聚五个阳爻。

客:吹西风的天气,云层被风从西方吹向东方,确实难以下雨。所以民间谚语说:“云行东,一场空;云行西,披雨衣。”

主:下雨是阴阳二气和合的结果。“密云不雨”,说明阴气的聚集还不足以和阳化雨,这正是行“小蓄”之道的时候。

《彖》曰:小蓄,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日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译文]《彖传》说:小畜,阴柔得位而上下阳刚都来应它,所以称“小畜”。强健而又顺逊,阳刚居中而志向可以实行,因此是亨通的。

[提示]解释卦名和卦义。

客:“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是指六四而言吧?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当然是“得位”。而与六四相应的阳爻只有初九,为什么说“上下应之”呢? :

主:本卦由一阴五阳组成。“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这是三国魏时青年易学家王弼的解释。所以上下五个阳爻都与六四这个阴爻相应,形成一阴蓄聚五阳的“小畜”之象。“小畜”的卦名就由此而来。《彖传》先从一阴的角度观察,解释卦名“小畜”;接着又从五阳的角度观察,解释卦义“亨”。本卦下为乾、上为巽,乾为健、巽为顺。这就意味着,当“小畜”之时,阳爻虽有强健之性,仍能顺乎形势,接受阴爻的蓄聚,这就叫“健而巽”。“刚中而志行”是指九五而言,它刚健而居中,处于上体至尊之位,对于其余四个阳爻起着统辖作用。而唯一的阴爻六四即在九五之下,以柔承刚,形成亲比关系,使得九五欣然接受六四的蓄聚,从而带动其余四个阳爻也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样,九五之志得以实行,一柔蓄五刚的良好局面得以实现,这当然是亨通的。

客:玩味起来,这里的含义很是微妙精辟。九五作为五阳的主宰,不仅自己接受六四的蓄聚,而且协助一阴蓄五阳局面的形成。九五能如此配合六四,事态的发展无疑是亨通的。九五等阳爻本性刚健,而又能顺逊于六四,对于“小蓄”之道的顺利实行,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啊!

主:所以,行“小畜”之道,不仅要求阴柔的一方能够以“小”蓄“大”,而且需要阳刚的一方“健”而能“巽”。在这种情况下“乃亨”,否则是“亨”不起来的。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译文]浓云密布却不降雨,说明阳气还在上升。风从西方吹来,说明阴阳交和之事已经实施,尚未畅行。(尚:上。)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是对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解释了,却并不好懂。

主:因为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虽然是对卦辞的解释,仍需要再解释。这里无非是说,由于阴气蓄阳不足,所以阳气仍在上升之中,阴气也还不足以和阳化雨。这就是卦辞“密云不雨”的含义。这样,阴阳交合之事虽然已经开始,还没有十分畅行,还没有达到化为一场甘霖的程度;正像风从西方吹来,下不了雨。这就是卦辞“自我西郊”的含义。

客:但是《彖传》终于没有点明的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只是一种状况的象征。它借用阴气的力量弱小,聚阳甚微,不足以和阳成雨这一自然现象,暗示处于从属地位的“阴”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阳”所发挥的反作用,只能采取恰当的特殊方式。这就是小蓄卦中所提示的,只能用“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行“小畜”之道。

主:真是一通百通!这里面包含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在何种情况下实行“小畜”之道?二、为何需行“小畜”之道?三、如何行“小畜”之道?当然,这三个问题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客:不过,《易经》为什么不明白地说出哲理,却采用这种隐晦、含混的象征方式加以表述呢?

主:哲理的包容性极大、辩证性极强。哲理思考本来就是伤脑筋的事,不像跳华尔兹舞那样轻松愉快,然而它的特有的乐趣也在于此。《易经》的表述方式的确特殊,一般只提供具体的象征事物,而抽象的内在哲理有时只是轻轻一点,令人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留给读《易》者自己玩索的无限天地。在这种沉潜玩索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自己步人佳境,从冥思苦想中不断地有所领会,不断地获得发现的乐趣。(正是这样,才能让人发挥出无穷的智慧)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指蓄养美德。)

[提示]指出蓄养道德的必要。

主:《象传》仍然是从卦象推演出自然现象,又从自然现象推演出行为哲学。请你讲讲推演的过程。

客:小畜卦的上体为巽、为风,下体为乾、为天,所以是风行天上之象。风行于天,还处在逐渐积蓄力量的阶段,还未能普及于天下,大展其才能,吹佛大地上的万物生长。君子观此天象,应该想到,要效法风行天上积聚力量之象,不断地蓄养自己的德性,使之逐渐充实,趋于完美。

主:《象传》所言,是对“小畜”的又一种理解。现在让我们接下去考察由一阴五阳组成小畜卦六爻,这六爻展示了阴、阳之间“蓄”与被“蓄”的复杂关系。 ,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文]初九,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自道:自己原来的位置。)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译文]《象传》说,返回于本位,在事理上是吉祥的。(义:事理。)

[提示]阳质薄弱时应避免被阴蓄聚。

主:在小畜卦的六爻中,唯一的阴爻是六四,上下五阳都受它蓄聚,这就是一阴蓄五阳之象。

客:初九与六四位置相对,阴阳相应,形成“正应”关系。

它应该主动接受六四的蓄聚才是,为什么又返回于本位呢?

主:初九上应六四,阳刚好动,动则上行,必被六四蓄聚。但是初九位居最下,阳质尚弱,此时被六四蓄积,必然失去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初九不宜急躁冒进,明智的做法是返身回归于本位,潜伏于下,等待时机。初九能这样慎重行事,就不会有危害。从事理上推断,这样做是吉祥的。

客;这与“以阴蓄阳”的小畜卦义不矛盾吗?

主:从“阳”的角度观察,只有在保持“阳”的主导地位、“阴”的从属地位不变情况下,接受“阴”的蓄聚,以致促进阴阳的和谐协调,才是吉祥的。如果“阳”之本质尚弱,而被“阴”蓄聚,危及“阳”的主导地位,那只能破坏阴阳的和谐协调,那只能造成危害,就无吉祥可言了。

蚕.九二,牵复,吉。

[译文]九二,被牵连而返回于本位,吉祥。’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译文]《象传》说:被牵连而返回,居于中位,也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质。

[提示]阳质薄弱时应联合抵制阴的蓄聚。

客:九二也不受蓄聚返回本位吗?

主:九二的情况与初九相似,它在上行之时受到初九的牵连影响,也退守于下卦中间的本位,同样避免了被六四蓄聚而失去自己的主导性。这样,由于初九和九二地位较低,刚质未盛,被蓄必危,它们就相互牵连地退守本位,联合抵制六四的蓄聚,以求保持自己的阳刚本质。这就是初九、九二两爻皆吉的原因。唯独九三爻贸然上行,被六四蓄聚,陷入被控制的困境。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文]九三,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译文]《象传》说:夫妻反目失和,说明九三不能规正量室。

[提示]阳受制于阴,造成阴阳离异。

客:九三与六四阴阳亲比,形成“舆”与“辐”、“夫,,与“妻”的亲密关系,九三终于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怎么会又造威“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相互离异的结局呢?

主:九三处于下卦的上位,刚亢而躁动,又与六四比近,阴阳相悦,终于被六四蓄聚。但是形势对九三是不利的,六四以阴质居上,乘凌九三,阴盛阳衰,致使九三非但不能以阳制阴。反而被阴所制,失去了主导地位,破坏了阴阳平衡。这样,阴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将造成“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离异结局。因为九三居下,根本就无力''规正妻室”。

客:历史上有不少弱主被强臣控制的例子,恐怕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这是上下级关系中的反常现象。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文]六四,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血:流血,指受到伤害。)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译文]《象传》说:心怀诚信,脱出惕惧,说明六四与在上的九五意志相合。

[提示]以阴蓄阳必须心怀诚信。

客:六四是本卦唯一的阴爻,上下五阳都受它蓄聚,这一爻当然格外重要。

主:小畜卦以阴蓄阳的主旨,正是通过六四表现出来。问题就在于,处于从属地位的六四,怎样才能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九五发挥团结、吸引、蓄聚的积极作用?

客:的确,从属者要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容易,因为很难避免主导者的猜忌.

主:六四处于近君危惧之地,实行以阴蓄阳之事,弄得不好,不仅会遭到猜忌,甚至还会有蒙受伤害的危险。六四要想发挥以阴蓄阳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阴阳和谐协调,而不危及阴阳平衡,不破坏主从关系,最要紧的是心怀诚信,以诚感之,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正是以阴蓄阳、以小蓄大、以下蓄上、以从蓄主的首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合志”,从属者与主导者精诚合作,“小畜”之道才有可能顺利实行。

客:这样的事例真的不胜枚举。蜀汉时诸葛亮如果得不到后主刘禅的完全信任,他就无法发挥才干,完成辅佐的事业,北伐中原的战争更无法进行。我们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深切地体会到他是如何以诚信去感动刘禅的。

主:从六四和九五这一臣一君看,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而得正,上承九五,无疑是个善于以阴蓄阳的能臣;而九五也是个刚健中正的明君,比阿斗(刘禅)强多了,这是刘禅之父刘备那样的人物。所以六四能够取得九五的完全信赖,君臣相得,上下合志,正是“小畜”之道的理想象征。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文]九五,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译文]《象传》说:心怀诚信,紧密合作,说明九五不仅是独自充满诚意。

[提示]九五应以至诚之心促使“小畜”之道实现。

主:既然六四是个善于以阴畜阳的能臣,而九五是个刚健中?正的明君,那么,当六四行“小畜”之道时,九五采取何种态度呢?

客:据我对爻辞的揣摩,六四能够心怀诚信地以阴蓄阳,九五也能心怀诚信地接受蓄聚,积极地予以配合,以消除六四的疑虑,使它充分地发挥能动作用。两者都以诚心交相感应,所以六四和九五的爻辞都突出地强调了“有孚”二字。

主: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主导者的九五的态度对于能否完美地实现“小畜”之道至关重要。我们看九五爻辞,在“有孚”之后又加了“挛加”二字,特别强调,当“小畜”之时,九五尤其要以诚信之心加强与六四的紧密合作,要紧密得像握紧的拳头一样(“挛如”)。非如此不能消除六四对小人离间的疑虑,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六四大展其才,充分发挥它作为从属者的辅佐作用。

客:也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正体现出了作为主导者的九五的主导作用,因为当“小畜”之时,九五的诚信尤其重要。

主:清代易学家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说:“富者,积诚之满也。积诚之满,至于能用其邻,则其邻亦以诚应之矣。”十分有见地。九五不仅自己“富”,不仅自己充满至诚之心,而且“富以其邻”,把这种至诚推广到它的比邻六四,以至诚影响六四,使六四同样以至诚报之,同心同德地实行“小畜”之道。

客:由此看来,九五确实是刚健中正之明君,这是很值得我们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思考的。我又想起了刘备,他对诸葛亮一片至诚,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不由得诸葛亮不感动,也以一片赤诚相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上下级关系的完美范例。三顾草庐,白帝托孤,千古传为佳话,真不是偶然的啊。

主:我们读诸葛亮上给刘禅的《出师表》,他追述当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往事,仍然抑制不住“由是感馓”的心情。可见,主导者九五的至诚之心对从属者六四的巨大影响,确定能产生了不起的力量啊!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

君子征凶。

[译文]上九,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译文]《象传》说: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说明功德的积累已经圆满,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因为形势的发展变化令人疑虑。

[提示]以阴蓄阳过于盛满,会有祸殃。

主:你注意到没有,卦辞中说:“密云不雨”,在上九爻辞中变成了?既雨既处”。

客:据我看,卦辞中的“密云不雨”,是说小畜刚开始时。阴气的积累不足,还不能'充分地蓄聚阳气,难以完成和阳化雨之功。到了上九这一爻,已是一卦之终,小畜之道已经发展到了极盛阶段,“既雨既处”是说阴气已经充分积累,阳气也被充分蓄聚,阴阳和合而降雨,这正是以阴蓄阳功德圆满的象征。

主:讲得很好。当此之时,阴蓄阳已经达到最大限度,阴阳对比已经达到中和平衡的最佳状态,唯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稳定。作为从属者的“阴”的一方要及时地停止以阴蓄阳,要像妇人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以避免盛极必危、物极必反的结局。

客:阴蓄阳的事态如果再发展下去,就破坏了阴阳之间主从关系的平衡稳定,必然会引起阴阳抗争,由和谐转向对立,确实很危险。

主:在这当口,作为主导者“阳”的一方的“君子”应该注意“阴”的动向,控制事态的发展,阴蓄阳的路子不能继续走下去了。如果顺此态势继续朝前走,结局必然不妙。阴盛于阳.必然致使阴疑于阳,“阴疑于阳必战”(坤卦《文言传》),后果必凶。

客:上九爻辞往往以盈满告诫,这里也是“满招损”之一例。

主:继续发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面。这又一次证实了卦辞中“小畜,亨”的主旨:守持“所蓄者微小”之道则“亨”,反之则“凶”。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是“小”者、“阴”者;就蓄聚的程度看,是微小的、不过甚的;就蓄聚的方式看,是柔顺的、小心翼翼的。总之,作为从属者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动能动作用,蓄聚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客:学了这一卦,很受教益。我们可以通过古老的小蓄卦观察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发展变化,从中得出有益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运用于现代的社会生活。

10.履卦——论慎行防危

兑下乾上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文]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音die,咬。)

[提示]提出慎行免祸的行为原则。

主:履卦放在小畜卦之后,也自有它的道理。

客:两者的卦象是互为颠倒的。把小畜卦(蚕)颠倒过来,就是履卦。这两卦是一组。

主:两者卦名的含义也正好相反。 “畜”是畜止、停止。“履”是履行、行走。不过都强调要小心谨慎,止是小心谨慎的止,行是小心谨慎地行。“履”为行走,引申为立身行事。履卦谈的是行为哲学,要求用礼节来规范行为,循礼而慎行。关键是小心谨慎,要像“履虎尾”那样地战战兢兢,就差不多了。

客:“履虎尾,不呸人”,这真是奇特的表述方式,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忘却的。

主:立身处事,不可大意,要有如履虎尾的危机感。紧跟着老虎尾巴走路,可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事了,然而老虎却不咬你。你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小心谨慎的功夫算是到家了,你干什么事都不会出乱子,虽危而无害。让我们继续研究下面的《彖传》,看看这种慎行功夫的要领是什么。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文]《彖传》说:行走,是指阴柔者行走于阳刚者之后。应该和悦地与阳刚者应合,这样就能够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这样行事是亨通的。(说:悦。)

[提示]解释卦辞。以上、下二体解释卦名和卦义。

主:《彖传》首先阐发卦名“履”字,“履”是指“柔履刚”而言,这是由履卦上下二体推演出来的。

客:履卦的卦体上乾下兑,乾在前行,兑蹑其后。兑为柔、乾为刚,形成柔履刚之象,象征阴柔者蹑行于阳刚者之后,又犹如人蹑行于猛虎之后。

主:这是很危险的事,必须慎行以防危,《彖传》提出一条行为准则:“说(悦)而应乎乾”。这条准则也由履卦上下二体推演而出。

客:这个推演过程也很简单明白。兑有和悦之义,上与乾刚相应,象征柔弱者以和悦的态度对待刚强者。这样,刚强者再猛再烈,也将被驯服。只要你不去捋虎须,不激怒它,而是顺着它的毛捋,它就不会咬人。

主:这与《老子》中所说的“柔弱胜刚强”的哲理是一致的。这就是柔弱与和悦的妙用,也就是“兑”的妙用。这也正是“履”之道的要义。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译文]阳刚居中而守正,能够践履帝位而避免弊病,这才称得上正大光明。(疚:毛病。)

[提示]补充卦义。

客:《彖传》所说的“中正”、“帝位”,看起来是指九五爻而言?

主:正是。九五爻在这里成了上体三阳爻组成的“乾”的代表。九五不仅刚健,而又居中得正(居上体之中位为“居中”,以阳爻处阳位为“得正”),所以它能够用刚,而并不刚愎自用;以“九五之尊”登上君临天下的帝位,却能免除位高权重者常犯的毛病。这才算得上是正大光明的“明君”。

客:看来,九五虽有老虎之威严,却并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主:《彖传》揭示了履卦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兑”以“说(悦)而应乎乾”的方式“履虎尾”,一方面是“乾”以“中正”、“不疚”、“光明”的品格“履帝位”。二者的结合,才是“履”之道的完美体现。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译文]《象传》说:上为苍天,下为湖泽,象征循礼而行。君子因此辩明上下名分,端正百姓意识。(辩:辨。)

[提示]指出“履”与“礼”的关系。

客:乾为天,兑为泽,是上天下泽之象。这与“履”有什么关系呢?

主:上天下泽,象征着上下尊卑有别的“礼”的规范;而“履”,正是要求沿着“礼”的道路行走,依“礼”而慎重行事。“履”与“礼”就这样联系起来了。所以君子观察上天下泽之象,就要起到辨明上下的名分,端正百姓的意识。只要依靠“礼”的规范行事,就可以做到“履虎尾,不咥人”了。这是古人的政治行为哲学。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文]初九,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素:朴素,质朴。)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质朴的态度行事而继续前进,说明初九能独自实行自己的意愿。

[提示]初涉世事应以质朴的态度行事。

主:履卦六爻,根据不同的主观特性和客观处境,分别陈述六种不同的处事类型。

客:初九属于处履之初,相当于一个人初涉世事,起步践履,刚刚踏上人生旅途。

主:这时应该以质朴的态度实践人生,这就是“素履”。“素”是事物本质本色,没有虚饰。初入社会,做事应该本分自然,虽然未必得吉,起码可以没有过错。《彖传》进一步指出,初九能够一如继往地行“素履”之道,必须不受世风浇薄的影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初志,这就是“独行愿”的精神。

客:初九本性刚健,又以阳爻居阳位得正。它能行“素履”之正道,并且坚持初衷,并非偶然。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文]九二,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文]《象传》说: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九二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提示]内心安静恬淡,道路自然坦荡。

主:初九是刚刚踏上人生道路的旅客;九二则是在人生道路上安闲行走的旅客,被称“幽人”,安静恬淡的人。

客:九二的主客观条件都很好。首先,它以阳刚而谦居阴位,说明它刚而能柔;其次,它处于下卦之中,得中而不偏。

主:所以,九二的内心是安恬清静的,前途是平易坦荡的。重要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不因人间的纷争而扰乱自己的精神境界。方可得吉。

客:说到底,“不自乱”,外界谁也乱不了你。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文]六三,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虎尾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可以效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译文]《象传》说:独眼却自以为能看,根本谈不上能辨明事物。跛脚却自以为能行,根本不可能同他一起走路。有被老虎咬的凶险,说明六三的位置不当。一介武夫可以效力于大人君主。因为六三的心志刚强。 '

[提示]以匹夫之勇盲目妄动是凶险的。

客:眇一目而强视,跛一足而强行,这是滑稽可笑的形象。《易经》中居然也有这样幽默风趣的片断。

主:六三以阴爻居于阳位(第三爻为阳位),实质虚弱而盲目妄动,如此行事,一定要出问题。好比一个瞎子兼跛子,还自以为视力和脚力好得很,偏要上路乱闯,事情坏就坏在这里。这样稀里糊涂地踏上危机重重的旅途,怎能不被老虎咬伤呢?

客:六三所处的位置很危险,正在乾之下、兑之上,上下二体之间,是属于“多惧之地”。

主:乾之下为“虎尾”,兑之上为“兑口”,六三夹在这里.当然是“位不当也”。它又既眇且跛,任意乱闯,不被老虎吃掉才是怪事!

客:九二是个闲适恬淡的“幽人”,六三却是个眇目跛足的“武人”。一个在安闲地漫步,一个在鲁莽地乱闯。这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倒也煞是有趣!

主:像六三这样的人,虽然心雄万夫,实际上志大才疏,只是鲁莽行事、一味逞强的一介武夫,总要闹到人仰马翻才算完事。不过此种人才智虽弱而气刚胆壮,能够不顾一切,勇猛向前;如果把它置于大人君主的指挥之下,倒可以发挥它不怕危险的长处,以匹夫之勇,报效君主,暴虎冯河,死而无怨。“武人为于大君”,六三是堪当此任的。

九四。履虎尾,嗍嗍终吉。

[译文]九四,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最终可得吉祥。(嗍嗍,音suo suo,恐惧貌。)

《象》曰:嗍嗍终吉。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恐惧谨慎,终于吉祥,说明九四的进取之志得到实现。: [提示]履危知惧可以化险得吉。

主:从全卦看,上体“乾”是代表阳刚的老虎,六三紧跟在老虎后面,有“履虎尾”之象;从各爻看,上体“乾’’的中爻九五是代表阳刚的老虎,九四紧跟在老虎后面,也有“履虎尾”之象。六三、九四,同履虎尾,三凶而四吉,这是何故呢? .

客:依我之见,六三以阴爻处阳位(第三爻为阳位),是虚弱其内,刚强其外,以跛眇之身,鲁莽行事,必然凶险。九四刚好相反,以阳爻处阴位(第四爻为阴位),是内刚外柔,刚而能柔,内具阳刚之质,却能以阴柔的方式行事。所以它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小心翼翼,嗍嗍而行,自然不会出岔子,理应吉祥。

主:说得好!九四内怀刚志,外示柔行,履危知惧,小心仔细,以恐惧谨慎之行,实现其锐意进取之志,所以《象传》称为“嗍嗍终吉,志行也”。可见九四实非等闲之辈,是有勇有谋之人。他与有勇无谋的六三也恰好形成对比。《易经》的爻旨常常在两两对比中得到更明白的显示。

九五,夬履,贞厉。

[译文]九五,刚决果断地行事,要坚守正道以防危险。(夬:音guai,决。)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行事刚断果决,要守正防危,因为九五正处于帝位。(当:处。)

[提示]主宰者要防止武断。

客:这一爻说到身居“帝位”的“九五之尊”了。

主:九五以刚爻居阳位,又处于乾体之正中,《彖传》所说的“刚中正,履帝位”,正是指此而言。而本爻爻辞中却用了“厉”字,指出九五有危象。

客:《易经》总是善于从正面因素中找出反面因素,从大吉的事态中找出不吉的征兆。对于履卦的九五,大概也应该作如是观吧?

主:一点也不错。九五以刚健中正而践履帝位;从上乾下兑的卦象看,像苍天一样高高在上,正面的众人都“说(悦)而应乎乾”。正因为如此,拥有绝对权威,行事果决而独断,这就是“夫履”。同时,由于以阳爻居阳位(第五爻为阳位),气质刚硬而处事方式也刚硬,过刚而不能以柔济之,英明刚决有余,兼听包容不足,主观武断,听不得不同意见,长此以往,必有危厉。

客:这正是当权者的大病,历来难免,令人慨叹!

主:正因为如此,九五尤其要守正防危,不要忘掉“贞厉”二字。于“夫履”之时,行“贞厉”之道。当权者也应该像《尚书》中所说的那位:“心之忧危,若蹈虎尾。”

客:《新序》一书中记载孔子告诫鲁哀公说:“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腐烂的绳子)御奔马(驾驭飞奔的马)。《易》日'履虎尾’,《诗》日'如履薄冰’,不亦危乎!”这段话是值得玩味的。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文]上九,回顾行履的历程,考察凶吉的征兆,反身自省,大吉。(祥:凶吉的征兆。旋:转身,反身。)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译文]《象传》说:践履至终极,才可能获得元吉,这是大有福庆的事。(上:上爻,指履卦之终。)

[提示]处履之终应该总结经验教训。

客:上九是履卦的最后一爻,处履之终,象征着到达了旅途的终点。这时候要回头看看所经过的历程,得失成败的情况,反身自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主:善始者必须善终。只有在践履至终极时,仍能作总结回顾,不怨天不尤人,反身求诸己,才算是最后完成了履之道。所以大吉总是在最后的时刻获得的,这就叫“元吉在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把慎行的精神贯彻始终,获得最终的“元吉”,才是大有福庆的事,才是履之道的圆满实现。

客:这样看来,履卦专论立身行事的哲理。

主:履卦以践履比喻人生之途,以“履虎尾”这个中心意象突出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履卦六爻,形象地展示了从履之初到履之终的六种情况,——加以剖析,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告诫,寓意深长。六爻中,初九居下守朴,九二心安意恬,九四履危知惧,九五果决持正,上九回顾反省,这五个阳爻,虽然气质刚健,都能善处其身,慎行防危,虽危无害;鲁莽妄动,难免凶险。履卦中对此又很多精深入微的缕析,很可以作为人生旅程中的行为守则。

[周易研究]11.泰卦——论阴阳交泰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译文]泰卦象征通泰: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小:指阴。大:指阳。)

[提示]提出阴阳相交而通泰的卦旨。

主:谨慎地践履,事情一定会通泰,所以履卦之后是泰卦。泰卦论述的是保持事物通泰的哲理,历来很受重视。

客:怎样才算是通泰呢?

主:阴阳相交,必然通泰。阴阳代表万事万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但处于对立状态,也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阴阳相交”。在《易经》的概念中,乾为天、为阳、为大,坤为地、为阴、为小。天之阳气下降(如云气冷却下降为雨),地之阴气上升(如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二者必然相交,因而阴阳和畅,万物生长。随后阳气再上升,阴气再下降,再度相交,如此阴阳循环升降而交泰。这就是阴阳相交的通泰之象。所以泰卦乾在下、坤在上,这既是阴升阳降的结果,又是阳升阴降的前兆。卦辞说“小往大来”,就是说阴气(“小”)往上升(“往”),阳气(“大”)向下降(“来”)。阴阳二气交泰,当然是吉祥而亨通的。

客:泰卦强调了“交”而后“泰”的义理。

主:卦辞表述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彖传>则由此推论社会人事的道理。《易经>总是先明于天之道,再察于民之政。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

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译文]<彖传>说:通泰,意味着阴气往上升,阳气向下降,吉祥而亨通。这是由于天地之气交和使得万物生生不息,上下尊卑交和使得人们的意向一致。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里把卦辞中的“小往大来”解释得很清楚。事物的通泰,就在于“天地交”和“上下交”而产生的“通”和“同”。

主: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云行雨施,万物生成,这是大自然的通泰;上下意见沟通,协调一致,是国家或社会的通泰。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

道长,小人道消也。

[译文]阳在内,阴在外;刚健者在内,柔顺者在外;君子在内,小人在外。这说明君子的正道日益滋长,小人的邪道日渐消亡。

[提示]补充卦义。

客:每一卦都有上下二体,下体为内,上体为外。泰卦是乾下坤上,阳刚在内,阴柔在外。

主:阳刚代表君子,阴柔代表小人。就是说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当“泰”之时,“小往大来”,阴柔者“往”于外,处于消亡的过程;阳刚者“来”于内,处于积累的过程。总之,“泰”的特点是阳长阴消,利于君子而不利于小人。

客: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之道在下风,总的趋势是正气压倒邪气。

《象》日: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

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译文]<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要调理实现天地交合的大道,辅助扶持适宜于天地化生的事,以此保佐百姓。(后:君主。财:裁。左右:佐佑。)

[提示]天地交泰之道在政治中的应用。

主:对君主来说,观此天地交泰之象,就要体会大自然的道理,在施政实践中顺应阴阳协调、上下交泰的规律行事,才能保国安民,实现天地之道。

客:《易经》总是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译文]初九,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前进可获吉祥。(茹:连茹,根系相连。橐:音hui,同类。)

<象>日: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前进可获吉祥,说明初九志在向外进取。

[提示]一阳始泰,诸阳皆泰,连类并进。

客:茅草的根在地下是相牵连的,拔出一根茅草,必定连带拔出同一根系的其他茅草。爻辞描述这一现象,当然是一种比喻,不过终究使人茫然,不知所云。

主:初九以阳爻居阳位,处于下卦之初,刚健好动,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它首先上行,与六四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同类九二、九三也都上行,分别与六五、上六相应。所以《象传》说“志在外也”,这就好像拔起了一根茅草,连带出同根同类的其他茅草。

客:就是说,初九与其同类九二、九三都有外应,志在上行,一阳动而三阳皆动。

主:是的。值此天地交泰之时,阳气盛长,一阳始泰,诸阳皆泰,宜于进取,皆得吉祥。君子要像“拔茅茹”一样,连类而及其他,不仅自己上进,还要带动自己的同类一起前进。

客:既然“泰”是“君子道长”之时,当然也就出现君子并进之象。

主:君子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同心同德,相从而动以求进取。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

中行。

[译文]九二,有包容荒秽的胸襟,可以涉越大河,不遗遐远。不结朋党,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冯:涉越。亡:无。尚:佑助,配合。)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有包容荒秽的胸襟,能够辅助中道而行的君主,因为九二光明正大。

[提示]指出治理天下以致太平之道。

客:九二以阳刚居柔位,得下卦之中,上与六五正应,看来是颇有吉相的。

主:九二确实有不少优越条件。以刚爻居柔位,是为内刚外柔,内心刚毅果敢,外表柔和宽大,这是很优秀的品格。得中,能以中道行事。上应六五,是君臣相得之象。总之,当世道安泰之时,九二可以说是“治世能臣’’的象征。

客:记得《三国演义》中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言大喜。九二既然有这样非凡的素质,在具体表现上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主:爻辞指出了九二的四大特点。一是“包荒”。它能够大度包容,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切反面的东西都能容得下。甚至能够包容荒秽小人。

客:这一点果然了不起。包含宽容,含垢纳秽,十分不容易。无此胸襟也就做不成大事业。

主:二是“用冯河”。做成大事,不但要有胸襟,还要有气魄,要有刚决果敢、徒涉大河的勇气。所以,“包荒”之德和“冯河”之勇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外柔”,后者是“内刚”。

客:曹孟德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意,曾作《短歌行》述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谓兼而有之矣!

主:三是“不遐遗”,四是“朋亡”。这也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既不遗弃远贤,又不结党营私。九二之所以能够这样,《象传>指出其原因是“以光大也”,因为它的心迹光明、度量宏大。

客:远者不弃,亲者不昵,这真是理想的“治世能臣”。国家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又何愁不致太平呢!

主:它与六五这个守持中道的君主相配合,正是“泰”之道大行于天下的象征。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

其孚,于食有福。

[译文]九三,没有总是平地而不化为险坡的,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不忘艰难,坚持正道,可以避免过错。不必过分忧虑,要以诚心相信本爻哲理,自有福庆食享俸禄。(陂:音pi,斜坡。恤:忧虑)。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译文]《象传》说:没有总是前进而不返回的,说明九三正处在天地交接的边际。

[提示]处泰而防否,可以避害。

客:“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已经成了著名的警句,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互为转化,泰极成否,否极泰来。

主:九三正处在泰卦上下二体乾坤的交接处,这里正是<象传>所说的“天地际”,是阳刚极盛的临界点,也是由阳转阴的转折点。因此,九三特别要注意处“泰”而防“否”,防止“通泰”转化为“否塞”。

客:因为有平就有坡,有往就有来,有“泰”就有“否”,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主:九三当此“通泰”有可能向反面转化之时,重要的是知“艰”而守“正”,以求“无咎”。过分忧虑是无济于事的,要真诚地相信本爻所表述的哲理,坚持以此为准则行事,不仅可以避害,而且自有福庆降临。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译文]六四,翩然下降,虚心求阳,连带着它的近邻。它们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地下求阳刚。(翩翩:相随飞翔貌。不富:指阴虚不实,不自满。以[其邻]:和,同;带着,率领。以[孚]:而。)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诫以孚,中心

愿也。

[译文]《象传》说:翩然下降,虚心求阳,因为上卦各爻都阴虚不实。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因为内心有应下的意愿。

[提示]阴爻虚心应下,以实现阴阳交泰。

主:泰卦六爻,三阳爻在初九的带动下连类并进,上升求阴;三阴爻则在六四的带动下相从而行,下降求阳。这就形成了上下交泰的局面。

客:所以三阳爻像拔茅草一样牵连向上,三阴爻像鸟飞落一样翩然同下。这两个比喻相映成趣,十分生动。不过,为什么六四能够在三阴爻中起这样的带头作用呢?

主: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处于上卦之初,柔顺谦虚,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初九等三阳爻上升求阴,它首先下降与初九相应。这就带动了它的近邻六五与上六也都相随下降,分别与九二、九三相应了。而三阴爻都是阴虚之质(“不富”、“失实”即指此而言),所以当三阳上升求阴之时,三阴都能以虚怀若谷,下应阳刚,无须相互告诫,不约而同地连翩并降。这样,就实现了阴阳合德,上下交济,呈现出一派“通泰”气象。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译文]六五,帝乙嫁出少女,以此得福,大吉。(帝乙:商代帝王。归:女子出嫁。妹:为少女之称。祉:福泽。)

<象>日: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译文]《象传》说:以此得福而大吉,说明六五以中道实行应下的心愿。

[提示]居尊而下交,是“泰”之道大成的象征。

客:“帝乙归妹”,这个典故我略有所知。帝乙是商纣王之父,史称殷高宗。帝乙把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当时的西部诸侯姬昌,称为“帝乙归妹”。古人称少女为“妹”。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主:帝王的千金是十分尊贵的,仍然需要屈尊下嫁给贤臣,才能获得福祉。爻辞借用这一典故,说明六五以阴爻居上体之中的君位,位尊而性柔,能够屈己之尊与下体的阳爻九二相应,以助成阴阳交泰的实现,这是莫大的吉祥。

客:《象传》的补充说明也很有深意。六五屈尊而下交并不是勉强的,而是“中以行愿也”。由于它能依中道而行,深知与九二上下交济的必要;为了实现应下的愿望,它主动、自觉地屈尊而下交于九二。假如这位金枝玉叶的帝女委屈而勉强地降格下嫁,就不可能有夫妻和美的生活,阴阳交泰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译文]上六,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这时不可兴师动众,要发布自行贬抑的文告。即使坚持正道也难免遗憾。(复:覆。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邑:挹,贬损。告命:诰命,文告。)

<象>日: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译文]《象传》说:城墙倾覆在干涸的城沟里,说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

[提示]指出泰极否来之时如何应变。

客:“城复于隍”,很不吉利!这是大变乱的象征吧?

主:上六在泰卦的终结处,“泰”的终结就是“否”的开端,这就是“泰极否来”的道理。“城复于隍”正是由泰返否的象征。城墙本来就是挖掘城沟中的泥土累积而成的,好比“泰”的局面是由长期的艰难辛苦积累而成的;现在城墙倒了,墙土又填塞在原来取土的城沟里,又回到了原地,比喻到达了“泰”的终极又复归于“否”。这样,泰卦的上坤必然返回到下面,变成坤下乾上的否卦。“通泰”于是转为“否塞”。

客:“城复于隍”,原来含有如此深长的哲理意味。这真是一大悲剧,难道无法避免这个不幸的结局吗?

主:十分遗憾,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所以,《象传》指出这时由于天命到了由治转乱的时候了(“其命乱也”)。“天命”变了,该当如此。

客:就是说,泰极否来,归根结底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主:是这样。不过,可以安慰你的是,“否”也并不会永远“否”下去,“否”之极仍然要复归于“泰”,这又是“否极泰来”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记得雪莱的这句诗吧?

客:这是“历史循环论”吗?

主:历史正是在循环变化中不断地前进,在螺旋运动中不断地上升的。

客:这就是说,“泰极否来”毕竟是事物的发展链条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主:我们认为是这样。所以,当泰极否来之时,即使坚持正道而行,也难免于遗憾,这就是爻辞中“贞吝”二字的含义。

客:那么此时应该怎样地守正以应变呢?

主:作为统治者来说,当此患难之秋,要认识历史趋势的必然,兴师动众已经无济于事,动用武力只有更加坏事。因为泰极而否,众心已变,难以力争,否则只有增加灾难。所以爻辞首先提出的告诫是“勿用师”。其次,要发布文告,表示引咎自责。古时帝王下“罪己诏”,原先就是出于这种精神。

客:上六所处的局面太凶险了。

主:这是警告那些居安而不知思危者,不要忘记泰极而否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如此。其中饱含“处泰虑否”的鉴戒意义。

客:其实九三爻辞中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已经有了由泰变否的预兆了。

主:如果对此预兆视而不见,发展到了上六阶段,泰变否已经由可能变为现实,形势就更加严峻,就不容你视而不见了。

客:九三与上六两爻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显示出《易经>爻象、爻理的严密性。

主:不仅如此,在泰卦六爻中,下面的三阳爻与上面的三阴爻都是两两对应的,必须联系起来思考。因为泰卦正是以上下交济、刚柔应合阐明事物的通泰之理,以乾坤阴阳、相反相成构成对立面的辩证统一;所以,全卦的六爻无不上下相对,互文见义。初九与六四对应,为“泰”之始,象征阴阳交济的开始,初九与其同类三阳爻上升,如拔茅之连菇;六四与其近邻三阴爻下降,如飞鸟之连翩。九二与六五对应,为“泰”之中,是阴阳交泰理想境界的象征,九二如大臣尽其职以事君,六五如人君降其尊以任臣。九三与上六对应,为“泰”之终,是阴阳错乱、泰极否来的象征,九三标志着平变为坡,已示征兆;上六意味着城复为隍,终成事实。

客:可见,成泰不易,保泰更难。所以孔子告诫说:“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

主: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治乱、泰否的演变,早就有了宏观认识。《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正是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变化的形象写照,可与本卦所述的''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城复于隍”互为印证。其中的深沉哲理,是值得反复领悟的。

[周易研究]12.否卦——论处乱世之道

坤下乾上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译文]否卦象征闭塞: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 (否:音pi,闭塞。匪:非。)

[提示]提出阴阳背离、天地闭塞的卦旨。

客:泰极否来,所以泰卦之后是否卦。“否”的含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主:“泰”为通泰,“否”为闭塞不通。“泰”是阴阳交会、天地通泰而万物生长之象,是盛世的象征;“否“是阴阳不交、天地闭塞而万物不生之象,是乱世的象征。

客:泰、否构成一组。“泰”的卦象为乾下坤上,“否”的卦象为坤下乾上,卦象相反,其卦义也相反吗?

主:是的。“否”卦坤下意味着地之阴气沉降而不上升,乾上意味着天之阳气升腾而不降落。这样,阴阳二气反向运动,分离而不相交接,由此而造成天地闭塞不通,这就是“否”。乾、坤两卦经过多次变化而形成泰、否两卦,泰否是乾坤运动的两种主要形态,其区别就在于乾阳与坤阴的交与不交,交则为通、为泰,不交则为塞、为否。闭塞不通非人间之正道,当然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

客:这样看来,“大往小来”就是指天之阳气(“大”)往上升(“往”),地之阴气(“小”)向下降(“来”)的阴阳分离的运动,这与泰卦的“小往大来”正好相反。

主:这正是对于阴阳不交、闭塞不通而致“否”的说明。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

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

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

君子道消也。

[译文]《彖传》说: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坚持正义;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不能交接,以致万物生长不能畅通,君臣上下不能交换,以致天下不成为邦国。阴在内,阳在外;柔顺者在内,刚健者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这说明小人的邪道日益滋长,君子的正道日渐消亡。

[提示]解释卦辞。

客:否卦与泰卦的《彖传》,句型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内容完全相反。

主:否卦卦象所显的卦理,恰好是泰卦的反面。可以参照泰卦《彖传》加以理解,不用多讨论了。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译文]《象传》说:天地之气互不交合,象征闭塞。君子因此收敛才德以求避难,不可以禄位为荣。(辟:避。)

[提示]指出君子在乱世应如何自处。

主:阴阳失常,上下不交,天地闭塞,这是乱世的象征。君子处于乱世,显露才德必然遭嫉而受到迫害,所以要求有才不露,有德不显,超然于荣禄之外,以求逃避危难。这与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精神是一致的。古人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客:孔子确实说过与此类似的很多话,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是懦家对待“出”与“处”问题的准则,其中包含着古代哲人特有的智慧,对中国文人的社会心理影响极大。

主:否卦六爻,下三爻谈阴柔者如何“处否”,也就是在否闭之时如何自处;上三爻谈阳刚者如何“济否”,也就是如何转否为泰。

奏.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

[译文]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君子守持正道可获吉祥,亨通。(茹:连茹,根系相连。彙:音hul,同类。)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象传》说:拔起茅草,守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君子仍然不忘上应阳刚。(君:指阳刚之爻。)

[提示]小人连类趋进之时,君子要自守正道。

客:泰、否两卦初爻都说“拔茅茹,以其彙”,不同的是下文,泰卦为“征吉”,否卦为“贞吉”。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主:泰卦的初九处于上下通泰之时,引导同类三阳爻上行,与三阴柔相应,当行而毅然前行,所以称为“征吉”。而否卦的初六却处于上下否塞之时,虽然与九四本来有正应关系,但由于“否”之时上下隔绝不通,这时就应该自守于本位不动才是。可是初六以阴质处于阳位(第一爻是阳位),是个急功近利、轻举妄动的“小人”,于是像“拔茅茹”一样带动三阴爻,连类而向上趋进。值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应该坚持守正不动,当守而决然自守,可保平安,所以称为“贞吉”。不仅固守而已,同时也是等待事态的变化,以求发展,以利通达,目的仍然是达到与上卦的阳爻相交相应,实现阴阳交济,所以《象传》说“志在君也”。

客:就是说,初爻处于否塞刚刚开始之时,事态还不可能转化;阴阳阻隔,还没有通达的条件。但此时君子心中并没有忘记与阳刚之君相应,自守正道以求安吉,正是为了待机而动,化否为泰,在君臣际会中实现阳阴交泰。

主:你说得很好。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译文]六二,包容奉承,小人得吉。大人闭塞,可获亨通。

<象>日: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闭塞,可获亨通,说明君子不与群小混乱在一起。

[提示]小人道长之时,君子要安于闭塞。

客:六二以柔爻居阴位,而且处于下体之中,有至顺之象。这也是一个“小人”吗?

主:这是一个善于用柔顺手段包容奉承九五之君的小人。本爻象征小人处下,施展其阿谀奉迎的伎俩,以巴结上司,笼络君子。这对于小人来说是吉利的,因为小人的那一套往往能够得手。值此小人得意之秋,君子如何自处呢?

客:君子处此,应该甘居否塞的困境,以缓求未来的亨通,这就是“否亨”,对吧?

主:对了。君子此时要擦亮眼睛,划清界限,不受那群闹闹

嚷嚷、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迷惑。此时需要的是洁身自好,我行我

素,杜门闭户,守正不阿。总之,要自甘寂寞,安于闭塞,藏器

待时,这就是君子安于“否”而求“亨”的“否亨”之道。也正

是孔老夫子“无道则隐”、“邦无道则愚”的处世哲学。这才是

“大智之愚”,是与小人们的小伎俩、小聪明、小鬼点子不可同日

而语的。

客:看来君子的“否亨”之道,关键在于不与群小同流合污,所以《象传》着重提出“不乱群”的告诫。

主:处“否”之时,社会失常,世风邪恶,上下不能以正道交往,小人乘机活跃,混水摸鱼,大获其利。君子与小人本非同类,此时决不能“乱群”,不能受小人的笼络误入邪途,不能受私利的诱惑丧失本心,以致堕入狐狗之群。孔子作《象传》至此,不能不发出警告。君子此时要立定脚跟啊!

客:我不禁想起郑板桥题画崖头竹丛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君子处“否”之时,是需要这种倔强精神的。

主:禅家也有诗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君子处“否”之时,也需要宗教修行家的这种定性。

六三,包羞。

[译文]六三,因包容而蒙受羞辱。

<象>日:包羞,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因包容而蒙羞,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小人会因包容奉承而蒙羞。

主:六三的爻辞和《象传>十分简要:包(容)——(蒙)羞——位不当。之所以包容而蒙羞,其根源在于“位不当”。

客:六三处于上下体之间,迫近于上;而且又以阴质居于阳位,不中不正。的确是“位不当”。

主:可见六三是个地位较高而又不中不正的小人,秉性浮躁。当社会政治失常的否塞之世,它不能像“君子贞”那样安守正道。为了飞黄腾达,它急于高攀,通过与上九在形式上的相应的关系,以媚态包容奉承上九。但是上九是正人君子,严守“君子贞”的处“否”之道,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六三徒然蒙受羞辱而已。

客:一般人都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吧。尤其是当权者,总有一批人在鞍前马后巴结讨好。

主:倒也有不吃这一套的人。据历史记载,有这么一件事。北宋宰相寇准在中书省会餐时,胡须不小心沾上了汤水。寇准的部属丁谓是个喜欢逢迎的小人,连忙上前给“寇大人”擦拂胡须。寇准很看不惯这种嘴脸,当即加以责备,弄得脸皮很厚的丁谓竟也羞愧万分。后世称逢迎讨好为“拂须”,就是从这件事来的。

客:这真可以说是“包羞”了。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译文]九四,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同类相互依附,都能受福。 (畴:即“俦”,同类。离:即“丽”,依附。祉:福祉。)

《象》日: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说明九四的济否之志得以施行。

[提示]转否为泰要顺应客观规律。

客:这里所说的“天命”是什么?

.主:“天命”就是固有的客观规律。泰极转否、否将转泰的变化规律,及是天之所命,是天道的体现。人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利用恰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地推动转否为泰。宋代哲学家朱熹有一首<泛舟>诗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时机不成熟,那是“枉费推移力”的。客观机遇具备了,便有水到渠成之妙,转否为泰只在指顾之间。

客:这可以说是,因风吹火,费力不多。不过,目前已经到了由否转泰的时候了吗?

主:差不多了。九四正处在否塞过中、将要转为通泰的时候,实行转否为泰的时机已经到了。九四以阳刚之质居于阴位,也有此魄力适时地扭转乾坤,此时行动,是顺应“天命”而行,当然不会有过错。同类的三阳爻互相依附,齐心协力,成此大功,都会一齐受福。这就是“有命无咎,畴离祉”之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译文]九五,休止闭塞局面,大人可获吉祥。会灭亡,会灭亡!终于像系于桑树丛上一样牢固。(苞:丛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象传》说:大人的吉祥,说明九五居位中正得当。

[提示]转否为泰时要居安思危。

客:否卦发展到九四,“否”开始向“泰”转化;发展到九五,闭塞不通的局面应该休止了,“休否”的时候到了。“大人”,无疑是指九五而言。

主: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值此否将转泰之时,以消除闭塞状态为己任。可以说是既得其时,且有其德,又居其位。话虽如此说,此刻毕竟还没有完全摆脱否境,要将休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君子仍应有戒惧之心。

客:所以心中要常常自警:会灭亡,会灭亡!以免掉以轻心。惧危则安。正因为有危亡之感,警钟常鸣,才能得到“苞桑之固”。

主:所以,《系辞传》中引证了本爻爻辞说明这样的道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客:“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在事业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愈要防止败亡。这种思想确实是《易经》中的精华,对后人产生过颇为深刻的影响。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译文]上九,倾覆闭塞的局面。有起先的闭塞,才有最后的欣喜。 .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象传》说:闭塞的终极,必然倾覆,怎能长久呢!

[提示]否极泰来,既是自然规律,也有人事作用。

客: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塞必然转为通泰。岂有长闭不通之理?所以《象传》强调指出:“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主:“否终则倾”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否终将倾之时,要因势乘机而动,主动地去“倾否”,不可被动等待。所以爻辞讲“倾否”而不讲“否倾”,是有深意的,强调了“否”之所以“倾”,人事的力量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否闭局面发展到极点时,不须人力就会自然地倾覆。从上九看,它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居于乾体之上,积累乾健之质至于极盛,确实具有刚健勇猛、无坚不摧之力。所以,当否塞穷极之时,它能够乘时而起,一举倾覆否塞局面。

客:“先否后喜”四字也很可玩味,大有苦尽甘来的乐趣。没有先前的闭塞之苦,又哪有后来的“倾否”之喜?爻辞以此嘉勉人们在困境坚持奋斗,争取最终的胜利。有道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主:“泰”与“否”的处境都是人生所常常经历的。“否”。在哲理上体现于对立面之间的不相协调,即阴阳不交、上下不和,形成闭塞不通的局面。下卦三爻皆阴,象征小人用事,胡作非为,君子此时要安于闭塞,守正而慎行。因为转否为泰的时机还未到,故下三爻只谈“处否”之道。上卦三爻皆阳,象征君子顺应否将变泰的客观趋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积极而又谨慎地行事,促使转否为泰的局面的实现。这就是上三爻所谈的“济否”之道。

客:于胜利前进时防倾覆,在艰难困苦中复安康,这就是泰、否二卦所给予人生的积极启迪。而泰与否的互相转化的理论,更为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了实用价值很高的思维方法。

[周易研究] 13.同人卦——论与人和同

离下乾上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译文]同人卦象征与人和同:在原野与人和同,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君子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广泛地与人和同的积极意义。

主:“天下大同”是古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人类应该和睦共处。恩格斯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相互斗争,而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向自然作斗争时,人类就还没有进人自由的王国。“同人”这一卦专谈与人和同,是与“大同”理想的旨趣相通的。“否”是阴阳不交,“同人”是与人和同。“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被“同人”否定,所以在否卦之后是同人卦。

客:请问怎样才算是“与人和同”呢?

主:能够与人同心同德、友好合作、共同为善,就可以算得上是行“同人”之道。重要的是要有“同人于野”的胸襟,这也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一个要点。在古代,“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才是“野”。同人的范围要扩大到最边远的地区,要同天下之人,这才是真正的“亨通”。所以,行同人之道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鸡肠狗肚、鼠目寸光之人是不能行同人之道的,也一定成不了大事业。

客:无怪乎孟子赞扬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主:只有这样,才能够齐心协力地做大事业,同舟共济地涉越大川。这是卦辞中提出的第二个要点——“利涉大川”。

客:第三个要点看来是“利君子贞”了?这句话是《易经》中的“惯用语”,好像是到处都适用的套话。

主:不然,我们应该善于体会这句话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含义。与人和同并不都是有益的。狐朋狗党,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更常见的是,三朋四友,同其嗜好,甩扑克,搓麻将,夜以继日,虚耗光阴,这种“与人和同”难道不是要命的恶习吗?人们常常地互相鼓励、齐心协力做正事,人们也常常会相互影响、大伙一起做坏事。所以唐代儒家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日'利涉大川’;与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贞’也。”

客:的确说得很有道理。

主:因此,卦辞告诫说,与人和同,只利于君子坚持正道。这就不仅仅是一句套话,而显得意味深长。如果以小人之道自媚于世,纵然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亦非君子之所为与君子之愿为,这也不是真正的同人之道。总之,有些卦辞虽然看起来是简单而雷同的,由于出现在不同的“卦时”之中,所以其内涵仍然是丰富而多变的。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译文]《彖传》说:与人和同,由于柔顺者处于正位,守持中道,与上面的刚健者相应,所以能够和同于人。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六二是全卦唯一的阴爻,《象传》就以六二作为“同人”的主体,剖析六二的性质和地位,以解释“同人”二字。

客:六二确实具有与人和同的一些必备条件。它以柔爻居于阴位,得其正位,而且又处于下体之中,象征着它有柔顺谦逊、能行中道等美德。同时,它还与居乾体之中的君位的九五相应,得到刚健者的有力配合。

主:这样,《彖传》首先指出行“同人”之道的三个条件:“柔得位”、“得中”、“应乎乾”。下文接着解释卦辞。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译文]同人卦,指出在原野上与人和同是亨通的,利于涉越大河,这说明刚健者的行动发挥了作用。

[提示]解释卦辞。

主:《彖传》的上文侧重于强调柔顺品格在与人和同之时的重要作用,这里则侧重于强调刚健品格在和衷共济、克服险阻时的决定意义。实行同人之道是为了齐心协力做成大事业,这时柔顺者必须得到刚健者的济助,否则将难以成功。

客:《易经》中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的思想。以九五为代表的刚健者与六二相应,对于促成同人之道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

下之志。

[译文]禀性文明而又刚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配合,这是君子所行的正道。只有君子才能与天下人的心志相通。

[提示]继续解释卦辞“利君子贞”。

主:这里又进一步从卦象入手,指出与人和同的君子应有的素质和行为准则。

客:同人卦下体为离,象征文明;上体为乾,象征刚健,从中引申出君子应有的素质是文明而又刚健。同人卦的六二和九五两爻都居中得正而又相应,从中引申出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处事中正而又互相配合。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象传》说:天、火互相亲和,象征与人和同。君子因此要分析品类,辨别事物,以审异求同。(与:相与,亲和。类:动词,类析。)

[提示]指出与人和同要求同存异。

客:同人卦上体为乾、为天,下体为离、为火。天与火有什么共同点,怎么会互相亲和呢?

主:的确,天与火的差异很大,可以说是绝不相同的两类东西。但是,在不同之中可以找出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天体在上,火的性质也是炎上的,这一点是相同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与人和同时,对万事万物要加以分类辨别,既找出异中之同,又不忽视同中之异。既求同,又存异,这是行“同人”之道时必须采取的科学态度。

客:是啊,看不到异中之同,就无法与人和同;看不到同中之异,就会在不应求同的地方也勉强求同,其结果仍然是无法与人和同。

主:同人卦的六爻,揭示了行“同人“之道的各种复杂情况。

墓.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译文]初九,在门外与人和同,必无过错。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象传》说: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又有谁会怪罪呢。

[提示]与人和同要打破门户之见。

主:初九处于同人卦之始,象征刚出家门就与人和同。

客:走出门外去与人和同,不分亲疏厚薄,这样做当然无人怪罪。这就超越了一门之内的狭隘关系,打破了门户之见。

主:再说,同人卦只有六二一个阴爻,五个阳爻都有与它和同的愿望。初九与位置相对的九四都是阳爻,不发生阴阳相应的关系;却与六二比邻,故刚出门就与六二相遇。这不是出于私意而主动求同,是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又有谁能去责难呢。本爻没有断定凶吉,凶吉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而定,目前无咎则是毫无疑问的。

六二,同人于宗,吝。

[译文]六二,只与宗主和同,会有弊病。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译文]《象传》说:只与宗主和同,这是造成弊病的做法。

[提示]不可专与上司和同。

主:按照王弼的解释,“宗”是宗主,指九五而言。

客:六二与九五两爻,分别居于上下二体的中位,一阴一阳,形成正应关系。它们相互和同,怎么会有弊病呢?

主:六二与九五正应,本来是好的,但是在同人卦中并不好。因为同人之道是广泛地与人和同。而六二却专攀高枝,专与处于君位的九五和同,置其他四阳爻于不顾,违背了卦辞所指出的“同人于野”的精神,有逢迎上司之嫌,其弊病是不言自明的。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译文]九三,伏兵在草莽间,登上高山观察敌情,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译文]《象传》说:伏兵在草莽间,说明九五的敌人刚强。三年也不敢兴兵交战,怎么能贸然行动呢?

[提示]不可以武力争夺同盟者。

客:九三的爻辞形象生动,好像是讲军事。行“同人”之道

怎么会打起仗来呢?

主:因为争夺同盟者而兵戎相见,也是常有的事。在本卦

中,五个阳爻都想与阴爻六二和同。九三在六二之上,以刚乘

柔,本应该可以与六二互相亲比的。但是六二舍近求远,专攀高

枝,已与处于君位的九五结为秦晋之好,对于近在比邻的九三不

予理睬,这就引起了九三的忌恨。上一爻说六二专应九五为吝,

在这里果然体现出来了。九三以阳刚之质居阳位,又处于下卦之

上而不得中,是个质刚而用刚、容易冲动的鲁莽之士。六二亲彼

而疏此,使得九三咽不下这口气。它利用横梗于二、五之间的有

利地势,埋下伏兵,意欲与九五一战,以争夺六二。

客:为什么只是登高了望,终于三年也不敢交战呢?

主:了望敌情的结果,深感九五实力雄厚,自己不能匹敌,

故一再迟疑,以至三年没有交战。从下文九五爻辞中可知,这场

争夺同盟者的战争终于爆发,当然是以九三的失败而告终,这真

是一场悲剧。

客:想不到同人卦中竟然充满着火药味。

主:“同人”之中也有明争暗斗,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译文]九四,登上城墙,又自己退下不进攻,吉祥。(墉:城墙。克:能。)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

也。

[译文]《象传》说:登上城墙,但从道义上考虑是不能发动进攻的。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回到正道上来。(反:返。则:准则。)

[提示]与人和同应以道义为准则。

客:九四也参战了吗?

主:九四性刚,不中不正,又与初九不应,也想与唯一的阴爻六二亲近和同,却被九三像一堵城墙似地隔开,不能与六二相近。九四于是“乘其墉”,登墙攻击,也想以武力争取六二。

客:为什么又停止进攻呢?

主:九四此举,当然也是违背“同人”之道的。九四质刚故能攻,居阴位则又能用柔,在攻而不胜,陷于困境之时,能够反躬自省,知道自己的行为于义不正,因此困而知返,退而不攻,回到了“同人”之道的准则上来。结果仍然是吉祥的。

客:确实,强人所同,是违背“同人”之道的。

主:六二、九五是正应关系,具有天然的、感情上的联系。以武力夺取他人的正应,不仅有亏于道义,也是极不明智的。求人之同,首先是求心之同。以武力勉强于人,岂不是成了“强风情”的呆霸王了?

九五,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译文]九五,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后来欣喜欢笑。大军克服了阻碍,与同盟者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

克也。

[译文]《象传》说:与人和同,起先号眺大哭,因为九五虽然中正而不能与六二相应。大军与同盟者相遇,说明九五克服了阻碍。(直:正。)

[提示]心同志同,就可以克服障碍,实现和同。

客:九五爻辞为争夺同盟者的结局涂上了戏剧性色彩。九五何至于如此大悲大喜、先哭后笑呢?

主:这场战争涉及六二、九三、九四、九五四方,关键在于对唯一的阴爻六二的争夺。九五阳刚中正,与六二是同心相应的天然同盟者;但由于九三、九四横梗其间,割断其联系,使得九五不能与相应者相遇,所以为之痛哭。但是九五毕竟是刚健有力的,尽管九三伏兵于林莽,九四登上城墙进攻,九五仍然决心为正义一战。也许是由于“哀兵必胜”吧,同时也由于九五以中正之道作为行事原则,大军顺利地克服了一切阻碍,终于得以与同盟者六二相遇。这又使得九五破涕为笑。

客:这样看来,九五的先哭后笑是非同平常的,也正反映了它与六二的特殊的感情联系。

主:“同人”之道重在求心之同。心同意同,不用强求而自同。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译文]上九,在郊外与人和同,没有悔恨。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在郊外与人和同,说明求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

【提示]再次强调广泛地与人和同的重要性。

客:你在前面说过,国之外是郊,郊之外是野。上九是同人卦最靠外面的一爻,仅仅是“同人于郊”,还没有达到“同人于野”的地步。

主:上九在与人和同的宽泛性上犹有欠缺,还没有做到我同天下之人,天下之人也来同我,求天下大同之志还没有实现。所以卦辞指出“同人于野”为“亨”,而本爻的“同人于郊’’仅仅可以“无悔”罢了。

客:从本卦六爻看,都没有达到卦辞中所提出的理想要求。无论是同人“于门”、“于宗”、“于郊”,都有所不足,更不用说那些“伏戎”、“乘墉”、“大师克”的争夺行为了。

主:由此可见,在行“同人”之道时,以天下为怀、求天下至公的大同,是极其不容易的。与人和同时最容易挟杂私心,这就是孔颖达所说的“易涉邪僻”,所以卦辞特别告诫说“利君子贞”。在现代人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和同的协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客:卦辞强调了“同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固然令人向往;爻辞更通过“同”与“争”的柔盾冲,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行“同人”之道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从中引申出若干可思、可感、可行、可戒之处,这些都是从前人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结晶品,也很值得认真玩味啊!

[周易研究]14.大有卦——论富有之道

乾下离上

大有:元亨。

[译文]大有卦象征富有:至为亨通。

[提示]提出大有则大通的卦旨。

主: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学生冉有替他赶车。卫国都城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孔子脱口而出:“庶矣哉!”(人真多呀!)冉有是个“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人,就向老师请教:“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富之。,’(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已经富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 “教之。”(要教育他们。)这是《论语?子路篇>里记载的一段对话。孔子道出两个见解:一是在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人民需要脱贫致富;二是人民富起来了,需要加以教育。孔子只用“庶矣哉”、“富之”、“教之”,寥寥数语就说明白了。

客:孔子的话很适合中国的国情啊。虽然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讲的,今天听起来仍很新鲜、很贴切,特别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主:《易经》大有卦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正好讨论了这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致富的问题;二是富了以后如何善处其富、保有其富的问题。“大有”就是“大获所有”、“富有”的意义。

客:当今一片致富热潮,在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大好形势中,也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种种弊病。《易经》大有卦正可以说是充饥之佳肴、应时之良药。

主:大有卦列于同人卦之后,其卦象正好是前者的颠倒,两卦构成一组。“同人”是我与人同,“大有”是物归我有。因为我与人同,所以物归我有。因此《序卦传》中解释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大有卦的卦辞却极其简单:“元亨。”

客:大大的富有当然是大大的亨通,这还用说吗?商家牌号上写的“亨达利”、“亨得利”,就是财运亨通的意思。谁不盼望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呢!

主:但是,怎样才算得上”大有”,怎样才能“元亨”,这里面还大有道理呢。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译文]《彖传》说:富有,阴柔者居于尊位,大而得中,上下阳刚与它相应,称为富有。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大有卦由一阴五阳组成,唯一的阴爻六五居于尊位。柔居尊位,是其大;处于上卦之中位,是得其中。六五既大且中,五个阳爻都归向于它,都为它所有。五阳皆应于我,我有其大,这才是大富大有。

客:而一般人只有小家子气,满足于小富小有,同时也往往保不住他的小富小有,更不懂得什么是大富大有。

主:真正有大抱负者,追求的是全面丰收的大富大有之完美境界。大有卦的卦象,就意味着、象征着这一完美境界。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译文]本卦象征的品德刚健而又文明,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行事,所以是至为亨通的。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辞。

主:卦辞指出的“元亨”,是至为亨通、大亨大通。

客:怎样才能实现“大有”——“元亨”呢?

主:卦象中已经作了暗示。下为乾,象征刚健;上为离、为火、为光明,象征文明。内怀刚健之质则奋发有为,外行文明之道则处事合理。这是就上下二体来申述卦义。再从全卦的主爻六五看,它能够与代表乾阳的九二相应,象征着顺应天道,适时行事,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不与客观规律相违。如此则任凭事态千变万化,都能应付自如,获得最佳效果,所以能够达到大富大有、大亨大通的理想境界。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译文]《象传》说:火在天上,象征富有。君子此时要遏止邪恶,发扬善行,顺应天道,求得美好的命运。(休:美好;使之美好。)

[提示]富有时应该止恶扬善。

客:大有卦上离下乾。离为火、为日,乾为天。火在天上,光照万物,遍及人间,如同古代天子之富有天下,所以是“大有”之象。这样理解对吗?

(当人富有的时候,此时如能勤俭持家,则内心会是十分安宁;如果奢侈浪费,虽然能得到肉欲上的一时满足,但欲壑难填,难免造业,不得善终。当人贫穷的时候,难免会心里不安,难以平静。此时应该求有,待达到一定的富有之后再勤俭持之,这样就会转境,过上安稳日子。)

主:我认为是对的。君子观此大有之象,应该从中领悟到:当富有之时,要涵养道德,止恶扬善,要像火一样以光明驱走阴暗。这样才不致于因逆天行事,而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样才是善处其富,保有其富,才有美好的命运。

客:财富增长,势力扩大,很容易在物欲享受中失去良知,欲壑难填,贪心难餍,以至道德沦丧。非但不为善举,反而愈加作恶多端,最后闹到天理不容,身败名裂。《彖传》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为劝戒,并非无的放矢。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译文]初九,不涉及利害,没有过错。仍然要不忘艰难。才能免除过错。(交:涉及。匪:非。)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译文]《象传》说:大有卦初九爻,不涉及利害。

[提示]富有时要不忘艰难。

主:贫穷固然困难,富有也不容易,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致富之人,是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的。

客:初九是大有卦最下面的一爻,象征刚刚富有、地位低下的人,还没有多大影响,不至于树大招风吧?

主:初九不仅与本卦主爻六五相距甚远,无比无应,甚至与位置相对的九四也没有相应关系。这样,初九也就不涉及上层的利害,一般说来是可以逃避过错、不受怪罪了。这种情况就是爻辞所说的“无交害,匪咎”。然而不可以为“匪咎”而掉以轻心。一定要处富而思艰,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不生骄侈之心,谨慎行事,才能免除过错。这就是爻辞里所强调的“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译文]九二,用大车运载财富,有所前往,必无过失。(攸:所。)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译文]《象传》说:用大车运载财富,积累于其中,不会失败。

[提示]刚健谦和,中道而行,能够保有其富。

主:九二好比一辆载重大车,能够满满地装载财富,稳稳地前进。请讲讲,这是什么缘故呢?

客:因剪九二是阳爻,有刚健之质;居阴位,有谦和之德;又得中,能中道而行;上与居于君位的六五阴阳相应,得到上层人士的倚重和信任。这样,九二在大有之时,有如一辆任重道远的大车,材质强壮,谨慎行驶,承载的东西适量而不超重,沿着中道稳稳地前进,当然可以远行而不会败毁。

主:你说得很精彩。不妨这样看,这辆大车装载的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因为九二以阳居阴又得中,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正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于其中,所以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这就是《象传》所说的“积中(就是德守其中)不败”的含义。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译文]九三,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做不到这一点。(亨:享,朝献。)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译文]《象传》说: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当此大任时必然为害。

[提示]富有而又有地位者,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

客:爻辞中所说的“天子”当然是居于君位的六五。这里所说的:“公侯”是指九三而言吗? ,

主:是的。九三象征不仅富有,而且已经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名望和政治地位的人。因为九三居于下卦之上,刚健而得正(以阳爻居阳位),有公卿侯王之象。九三已经是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这时要向“天子”作出物质上的贡献和精神上的敬意,才能保持其富有和地位,这是明智的做法。所以爻辞说“公用亨于天子”,然而“小人弗克”。

客:小人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鼠目寸光,吝啬守财,往往一毛不拔,无视于“天子”的权威,只能因小失大。在古代,“天子”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无视于天子的权威,在今天也可以理解为无视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吧?

主:对《易经》这部古典著作,作这样灵活的理解,我认为是可取的。这可以说是遗其貌而取其神,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

客:《象传》中进一步指出,如果是小人处于富有而又有地位的情况之下,他就会骄盈傲物,为害社会,所以说“小人害也”。当然,最后也害了小人自己。

主:可见,财富既会给人带来利益、名誉和地位,也会给人带来危险。关键在于,拥有财富者是有贡献于社会呢,还是危害社会。

客: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也正在这里。

九四,匪其彭。无咎。

[译文]九四,富有而不过盛,没有过错。(匪:非。彭:盛大。)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哲也。

[译文]《象传》说:富有不过盛则无过错,说明九四具有明辨事理的智慧。(辩:辨。哲:音zhe,明智。)

[提示]过分富有应自我损抑。(所以说,富有之人应多交税,多做有利于公众的善事,这才是正道)

主:九四在大有卦六爻中已经过中,是富有过盛的象征。事物处在过盛阶段,极易发生问题。九四不仅其势盛大,又近于六五君位,处在多惧招嫌之地,更有一定的危险性。《系辞传》中就明确地指出:“四多惧,近也。”

客:在这种情况下,九四应该怎样行事呢?

主:幸亏九四以阳爻居于阴位,具有内刚而外柔的品质,(如)能够谦以自处,不以富有骄人,能够看到盛极得咎的规律,自觉减损其盛大,(就可)得以免过。这就是“匪其彭,无咎”的含义。

客:急流勇退,自我损抑,这是很不容易的,可谓明哲之士矣。无怪乎《象传》赞道:“明辩皙也!”

主:唯有不大其所有,才能保其大有。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译文]六五,以诚信交接,威严庄重,吉祥。 (厥:其。孚:诚信。如:语气助词。)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

而无备也。

[译文]《象传》说:以诚信交接,说明六五能以自己的诚信启发他人的忠信之心。威严庄重是吉祥的,因为六五的威严是在平易近人中显示的,无须防范戒备。

[提示]首脑人物要诚信威严,柔中有刚,可以保持大有。

客:六五处上卦之中的君位,是个首脑人物。本爻所论,应该是首脑人物如何善处“大有”之道吧?

主:“大有”两字在本爻的含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富有了,应该扩大到政治上的大获人心、富有天下。

客:诚然,对于首脑人物来说,天下归心才是最大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大有。

主:六五是一卦之主,是阴爻处于君位,柔而居中,五个阳爻都归向于它。它以自己对下的诚信启发众人对上的忠信,这就是爻辞所指出的“厥孚交如”,而《象传》更进一步强调这是“信以发志也”。不仅如此,六五虽然是阴柔之爻,毕竟居于阳位、尊位,仍然有一种刚健威严的气象。不过这种威严,并不是作威作福,使人畏而远之。恰恰相反,六五是平易近人的,人们也无须畏惧戒备;然而由于六五温和诚信,坦然无私,受人拥戴,使人心悦诚服地生出敬畏之心,自然地显示出威严庄重的王者气象来。这种平易近人的威严,无须戒备的威严,由威信、威望而产生,是一种祥和的、内在的威严。所以《易传》说:“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客:这也许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吧。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上九,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无所不利。(佑: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译文]《象传》说:大有卦上九爻的吉祥,是由于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

[提示]顺应客观规律行事,可以长保富有。

客:“上天保佑”之说,岂不是迷信天命!

主:所谓“上天”、“天命”,其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象征罢了,古人习惯于用“天”、“道”等象征符号来表达。我们应该舍其表述形式,取其内在含义。

客:上九为何能得到“上天保佑”呢?

主:上九居于大有卦之终,能够以阳从阴,以刚顺柔,谦逊地与下面的六五结成阴阳相比的关系。可见它能察知盈满则溢、盛极则衰的客观规律,富而不骄,慎终如始。这就顺应了客观规律,当然也就受到了客观规律的保护,因而可长保富有,“吉无不利”。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得到了“天助”,这是“白天佑也”,也就是《大象传》所说的“顺天休命”的意思。

客: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其实,“富而无骄”也不容易啊。

主:不仅是富于财产易骄,富于资历、富于学问,甚至富于年龄等等,都可能成为骄傲的资本。修养到了“无骄”的境界,确实不易!

客:人们都在追求致富之方,却很少思考:应该如何善处富有?《易经》大有卦的六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主:初九为富有之始,“艰则无咎”,不能忘记艰难。九二有车载斗量之富,慎行中道方可“无咎”。九三富如公侯,必须有所贡献。九四过分富有,需要自我损抑。六五居于尊位,诚信威严才能富有天下。上九处于大有之终,顺应天道方可长保富有。总的精神是:不大其所有,才能保其大有。这就是富有之道的辩证哲学。

15.谦卦——论谦虚行事

艮下坤上

谦:亨,君子有终。

[译文]谦卦象征谦虚:亨通,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

[提示]谦虚有益,要始终坚持。

主:《韩诗外传》中记载周公告诫的一段话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客:谦卦安排在大有卦之后,也很有意思:以富有骄人是世间常态,然而越是富有越要谦虚。大获所有,到了一定极限就要满盈,就要走向其反面而衰败。为了防止因满盈而衰败,必须谦虚。所以《序卦传》中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主:古人极其重视谦德。“满招损,谦受益”,《尚书》中的这句古语,已经成为至理名言了。从初涉人世的青年到饱经世故的老人,对这句话都会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卦辞首先指出:谦虚处世,必致亨通。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够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但是,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做“君子有终”。

客:俗话说:满瓶子不摇,半瓶子晃荡。内心充实的人总是谦虚的。

主: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确实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令人感叹,更令人深思。所以,谦虚确实是每一个对主客观世界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谦虚不是浅薄,更不是虚伪。

《彖》日: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译文]《彖传》说:谦虚则亨通。天的规律是下济万物而天体却愈加光明,地的规律是低处卑下而地气却源源上升。

[提示]解释卦辞“谦亨”。

客:《彖传>说的“天道”,从卦象中看不出来,是怎么一回事?

主:谦卦下为艮,由乾的一阳来交于坤上爻而形成,有如日光照射在地上而产生光明。这一卦象说明天本来是居上的,却能下降而交于地,更显出它的光明,所以说“天道下济而光明”。谦卦上为坤、为地,地本来是居下的,正因为它居下,才使得地气上行而交于天,所以说“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下济”与“地道卑”皆为“谦”, “光明”与“上行”皆为“亨”。这样,《彖传>就以天与地的自然规律为象征,解释了卦辞中“谦亨”的含义。

主:再看下文,进一步发挥论证“谦”的好处。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译文]天的规律是亏损满的,补益虚的;地的规律是倾陷满的,充实虚的;鬼神的规律是危害满的,加福于虚的;人类的规律是厌恶满的,喜好虚的。(变:倾坏。流:流注。)

[提示]论证谦虚的益处。

主:这里以天地鬼神为比附,意在说明“人道恶盈而好谦”。太阳正中时就要西斜,月亮盈满时就要亏损,可见“天道亏损而益谦”;高山会因地震而倾坏下陷,低谷会因沙石流动而淤积增高(这种现象叫做“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可见“地道变盈而流谦”;自满者往往取祸,谦虚者往往得福,可见“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指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也就是自然和人事的客观规律的象征。天地鬼神都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而人之情也是厌恶盈满、喜好谦虚的,东方人情尤其如此。

客:这就进一步申明了卦辞“谦亨”之义。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够始终保持谦虚。

[提示]解释卦辞“君子有终”。

客:这几句话说得好。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

主: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译文]《象传》说:地下藏着高山,象征谦虚。君子因此取多补少,称量财物,平均分配。(裒:音p6u,取。施:给予。)

[提示]以谦让的精神治理社会。

主:谦卦上为坤、为地,下为艮、为山,是“地中有山”之象。山本来是高耸于地面的,现在却降到地下,以造成山与地之平,这象征着谦虚、谦让以求平的精神。君子见到这种地质变化现象,受到启发,认为也应该用这样精神治理社会,减有余而补不足,平均分配财富,以避免因分配不公而导致动乱。

客:想不到“均贫富”的观念,在《易经》中已经有了。

、主:《大象卦》往往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发挥。下文是谦卦六爻的分析,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主旨是行谦必受益;上三爻皆利而无害,主旨是过谦则无益。上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辩证地表述了谦虚哲学。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译文]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用这样的美德涉越大河,吉祥。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能够以谦卑之道自我修养。(牧:养。)

[提示]谦而又谦,能做成大事业。

客:初六以柔爻处于谦卦最下的位置,是谦而又谦之象,所以称为“谦廉君子”,是吗?

主:是啊,“谦谦君子”的美称,即由此而来。初六处于谦道之初,象征人在初人世时,容易锋芒毕露,不知深浅,尤其需要谦上加谦。有谦谦之德,心地光明,得道多助,就有能力渡越艰难险阻,做成大事业,前途必定顺利吉祥。

客:“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亦“吉”,日常行事还有什么不吉呢!不过,养成谦谦之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主:这就需要“卑以自牧”,坚持用谦卑之道,作自我修养的功夫。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矜之气,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这就叫“卑以自牧”,这四个字是值得好好思忖的。

六二,鸣谦,贞吉。

[译文]六二,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鸣:名声外传。)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谦虚要出自内心。(中心:内心。)

[提示]谦虚要发自内心。

主:“鸣”是名声外传,美名远扬。因为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得正,又得下体之中,柔顺则能谦退,得中则无过无不及。谦退居下,而又能行中正之道,所以谦声外传,远近闻名。

客:既然谦虚的美名远扬,这应该是大大的吉祥了;为什么只评断为“贞吉”(坚持正道可获吉祥),只得到了有附加条件的吉祥呢?

主:附加这个“贞”字很重要,因为有许多人的“美名远扬”不一定是从正道而来。如历史上著名的伪君子王莽,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为了篡夺西汉政权,捞取政治资本,他干了不少笼络人心的事,其中之一是表现得特别谦恭下士。当他的丑恶面目未暴露之前,确实是“美名远扬”,人人传诵,俨然是一个“鸣谦”之士,十足的“正人君子”。当他的真实嘴脸暴露以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唐代诗人白居易读了这一段历史,从伪君子王莽一度得到美名,联想到真正的君子人物周公被流言中伤,一度得到恶名,写诗感叹道:“周公恐惧流言反,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所以爻辞中特地在“吉”字之前加上“贞”字:凡“鸣谦”者,守正方可获吉,以邪道“鸣谦”者,当然无吉可言。作《象传》者怕人家不明此意,又特别强调:“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客:“中心得”就是得于心中,确实是在人生修养中有所心得的结果。因此,谦虚是发自内心的,非勉强可为,更不是假装出来骗人的。

主:是啊!由于谦退之道有得于心中,所以一言一行不必作修饰,就自然而然地合乎谦退之道。这是“得于中而形于外”的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要达到此种境界才是。当然,其谦虚的名声会自然地由近而闻于远。

客:这是“兰在林中,其香自远”啊!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译文]九三,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能保持至终,吉祥。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译文]《象传》说:有功劳而又谦虚的君子,人人都敬服。

[提示]有了功劳而保持谦虚,最为可贵。

主:有了功劳,并不居功自傲,仍然以谦虚自处,这叫做“劳谦”。“劳谦”,是谦虚修养达到新的高度的表现。

客:谦虚已经很不容易做到了,劳谦更是难能可贵!人之常情,谁不爱夸夸其谈、自我推销?

主:所以<系辞传>里引用孔子的话解释本爻说:“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品质极其忠厚的标志。暂时的劳谦,还是可以勉而为之的;如果长久不渝,始终如一,劳谦终生,谁能受得了?不是大德君子无法做到。这样的人,无疑要受到万民的敬服和拥戴,在人民心中立起丰碑,这当然是吉祥之兆。

客:在本卦中为何把“劳谦”的美誉归于九三呢?

主:九三是本卦中唯一的阳爻,一阳处于五阴之中,有出类拔萃之象;同时又以刚居阳,守其正位,是勤劳有功之士。论其功德,九三本应居于上位,现在却止于下体。能者多劳,同时又甘心谦退,这正是“劳谦君子”之象。而九三虽处下体,而上下群阴皆归向之,也正象征着君子谦退而万民归心。

六四,无不利。撝谦。

[译文]六四,无所不利,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 (撝:音 hui,挥手拒绝。)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译文]《象传》说: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无所不利,因为这样做不违背法则。

[提示]要避免谦虚过度。

主:“撝”是“挥”的意思。“撝谦”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是发挥谦虚的美德,另一说认为是挥退过分的谦虚。我们取后一说。凡事超过了限度,做过了头,都不好。过分的谦虚,其中很可能掺杂着虚伪的成分,使人感到并非出于诚心。再说,有时候就该当仁不让,不必点头哈腰,退避三舍。

客:依我看,对待谦虚的人切勿高傲,对待高傲的人不必谦虚!

主:我们看谦卦下体的三爻,初六“谦谦”以自养其德性,六二“鸣谦”已有得于心中,九三“劳谦”而万民悦服,谦虚之道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再谦虚下去就有过谦之嫌了,应该适可而止了。所以谦卦上体的三爻,都有防止过谦之义。到了六四,本来就是阴柔之质,以居于阴位,不患其不能谦虚,而患其谦虚过度。所以这时六四挥手不受谦逊的虚名是对的,是无所不利的。这就是“撝谦”之义。

客:不可不谦,也不可过谦,需要的是适度的谦虚。

主:“过犹不及”(过分与不足同样不好),这就是儒家的“中道”的法则。所谓“适度”就是符合于“中”的法则。所以六四要挥退过分的谦虚。针对可能产生的误解,《象传》特意强调指出:“撝谦,不违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译文]六五,不富实,但能左右近邻。宜于出征讨伐,无所不利。(以:使用,有指挥、调度之意。)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译文]《象传》说:宜于出征讨伐,因为这是征伐不服从的骄横者。

[提示]行谦道仍有骄横不服者,可以征伐。

客:在第十三卦中,行同人之道竟引起了战争;本卦谈的是谦道,更不该打仗了,怎么也发生了征伐之事呢?

主:谦虚宽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来没有停止使用过,这是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实。谦卦六五、上六两爻指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征伐是许可的,是不违谦道的。

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必谦让,甚至诉诸武力、使用强硬手段呢?

主:我们先研究六五爻的情况。《周易》以阳爻为实、为富,以阴爻为虚、为贫。六五居于君位,但它是阴爻,是不富实的,就是说实力并不强;但它仍能左右它的近邻,指挥得动亲近它的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它能行谦道,有谦德。六五以柔居尊得中,能够广泛地施谦于下,善于团结群众,所以部下乐于为它所用。在《易经》中,“富以其邻”是比较正常的,富有实力的阳爻居中处尊,当然足以左右其近邻,如前面讨论过的小畜卦九五爻。然而能够做到“不富以其邻”,这就不简单了,标志着实行谦道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客:但是六五毕竟不富不实,必然会有一些势力不服从它,抗拒它的权威。

主:是的。服从者是从道义上心悦诚服,不服从者是从实力上不甘心为之下。对待这些骄横强暴的势力,六五就不能再一味谦让,姑息养奸,任其坐大,以至不可收拾;必须利用人心归向的道义优势,团结民众,以武力征伐的手段,将其制服。

客:唐代中期地方军阀飞扬跋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以宽容政策招降了河北藩镇田弘正以后,任用李想等将领发动征讨战争,一举扑灭了长期割据淮西以抗朝廷的吴元济,受到了民众的拥护。这次著名的战争,正如本爻《象传》所说,是“利用侵伐征不服”的正义之举。

主:当行谦道民众大悦之时,仍有桀骜不驯者执意为非,只有以征伐加以惩处,这并不违背谦道。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上六,谦虚的名声远扬,利于出兵,征讨附近的邑国。(邑国:自己的领地。)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译文]《象传》说:谦虚的名声远扬,然而其志向没有实现。可以出兵,然而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而已。

[提示]以谦道未能安定天下时,可以动用武力。

客:上六的情况似乎与六五有相似之处。

主:上六和六五,都不是谦虚得不够的问题,而是过于谦虚了,然而谦虚退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最后不得不诉诸武力。上六以柔爻处于阴位,是阴柔之极;又居于谦卦最上,是谦让之极。以至柔之质,处于极谦之地,所以上六的谦名远扬,有“鸣谦”之称。

客:上六虽然位高谦极,足以感化众人,恐怕仍然无法在骄横的强徒身上奏效。

主:因此,上六企图以谦道安定天下之志,毕竟无法实现。所以《象传》指出,虽然“鸣谦”,依然“志未得也”。在此种情况下,横逆者不是以谦道可以安抚的,只有兴兵征讨。由于上六兴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舆论上占有优势,所以是利于出兵的(即“利用行师”)。不过,上六毕竟是以阴爻处于阴位,非刚健之才,只能征讨附近的邑国罢了。

客: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谦让之术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只能起些辅助作用。一般说来,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实力,还是刀兵。本卦对于这些表述得很清楚。到了关键时候,一味谦让有什么用呢?

主:《易经》十分重视谦道,充分肯定了它在缓和一般矛盾、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谦卦的前三爻中;同时强调谦道并不是万能的,谦让过度并不可取,尤其不能解决对抗性矛盾,必要时应辅之以强硬手段,或代之以武力斗争,这主要体现在谦卦后三爻中。

16.豫卦——论处安乐之道

“致安乐之道”。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师。

[译文]豫卦象征欢乐:利于建立诸侯,出兵征战。(师:兵众,军队。)

[提示]和悦顺畅的局面利于有所作为。

主:中国有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否卦(第12卦)、剥卦(第23卦)等都论及处忧患之道,而讨论致安乐与处安乐之道的专卦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豫卦。

客: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贪图享受的风气。热衷富有者不知如何善处富有,追求安乐者不知如何对待安乐。《易经》往往对症下药,针砭时弊,这些都是救治现代流行病的妙方。

主:《序卦传》指出:“大有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意思是说:富有而又能谦让,(温良恭俭让)一定会在身心上感到安逸快乐,所以在大有卦、谦卦之后,接下来就是豫卦,卦象正好是谦卦的颠倒。两卦构成一组。“豫”就是“欢乐”的意思。

客:豫卦象征欢乐,这与“利建侯行师”又有什么联系呢?

主:豫卦上为震、为动,下为坤、为顺。

震动于上,坤顺于下。象征天子在上面封建诸侯,兴兵征战;民众在下面顺从悦服,乐于从征。卦辞说明了一个道理:上下和悦顺畅的时候,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机。因为这时民心可用,士气正旺,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即使出兵打仗也能成功。换句话说,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造成上下和悦顺畅的局面。这就是“豫”的精神力量和积极意义。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译文]《彖传》说:欢乐,这里是指阳刚与阴柔相应,意愿得以实现,顺应情理而动,就感到欢乐。(志:志向,意愿。)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九四是豫卦中唯一阳刚之爻,所有阴爻都来与之相应,因而其志向得以实行,这就叫“刚应而志行”。豫卦下为坤、为顺,上为震、为动,这就构成了“顺以动”的状态。由于刚得柔应,又是“顺以动”而行,合于客观规律,因此一切都是和顺吉祥的,这就叫做“豫”。换句话说,顺理而动则安,动而和顺则乐,既安且乐,谓之安乐,这就是“豫”的本意。这里实际上是从安乐的真义来揭示如何得到安乐的“致安乐之道”。

客:这就是说,“豫”由“顺以动”而产生,顺动才能致豫。对“安乐”作这样的理解,确实颇有令人深思的精警之理。

主:有这样的安乐观,才有这样的致安乐之道和处安乐之道。在这里,“顺以动”很重要,是“豫”的实质内容和必备前提。所以下文就从“顺以动”的角度解释卦辞。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译文]欢乐和谐,既然是由于顺应情理而动所产生,所以连天地的运行都是如此,何况建立诸侯、出师征战这些事呢?

[提示]解释卦辞。

客:是啊,顺乎天理,应乎人心,也就是顺应客观规律随之而动,才会导致喜悦与和谐,才合于“豫”之道。如果违背客观规律,逆天而动,下场必然可悲,又何“豫”之可言呢!

主:自然界的天地星辰的运行尚且不违此理,何况人世间的建侯行师之事,怎能不顾天理人心而轻举妄动呢!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天地顺物理而动,所以日月运转不致失误,四时更替不出差错。圣人顺民情而动,所以刑罚清明,民众服从。欢乐的特定意义大得很啊!

[提示]发挥“顺动”之义。

客:天道、人事都是以“顺以动”为“豫”,只有顺应客观固有的规律而运动,才能得到和谐,产生喜悦。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彖传》不过是略举数例作为印证罢了。

主:所以《彖传》最后总括成一句感叹:“豫之时义大矣哉!”因为说不完、道不尽,只有这样感叹了。

客:什么叫“时义”?

主:“时义”就是由卦时所决定的卦义,也就是某种事物和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背景就是卦时,我们以前在开场白中说过。而这种规律反映了一定的事理,就是卦义。或称“时义”,为了强调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事理。比如说,在豫卦中,“豫之时义”就是“顺以动”。“时义大矣哉”的赞叹在《彖传》中多次出现。有时只说“时大矣哉”,强调抓住时机;或者说“时用大矣哉”,强调因时而用,含义有些区别。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译文]《象传》说:雷声发出,大地振奋,象征欢乐。先代君王因此制作音乐,用来赞美功德,以盛大的典礼奉献给天帝,并让祖先的神灵配享。(殷:盛大。荐:奉献。配:配享。祖考:祖先。) .

[提示]“豫”的精神在政治、伦理上的运用。

客:豫卦上为震、为雷,下为坤、为地。雷声震动,大地上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片和乐之象,这作为豫卦的象征很恰当。

主:由此而产生了礼乐。先王观此景象,看到声音有振奋万物、使之欢乐的作用,受到启发,模仿雷声创造了鼓乐等音乐,用来颂美天地造化万物的功德。就这样逐渐地制礼作乐,举行典礼,祭祀天地祖宗。古人把陶冶民情的“乐”与行为规范的“礼”结合起来,用来教化民众,这就是“豫”的精神在政治、伦理上的运用,也可以说是“寓教化于娱乐之中”吧。

初六,鸣豫,凶。

[译文]初六,因欢乐而自鸣得意,有凶险。

<象>日: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译文]《象传》说:初六因欢乐而自鸣得意,说明志气已穷尽,会有凶险。

[提示]在安乐中自鸣得意者凶。

主:卦辞侧重于致安乐之道,六爻的爻辞则转而讨论处安乐之道。

客:初六自鸣得意,喜从何来?为什么又有凶险呢?

主:初九阴柔居初,位卑而不中正,却与本卦唯一的阳爻九四阴阳相应。犹如小人在下,行为不端,却依靠关系而得到上层强有力者的支持,因而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甚至到处自吹自擂,这就叫做“鸣豫”。

客:这种嘴脸很叫人瞧不起,一付轻贱相!

主:小人偶然得志,就沾沾自喜,可见其器量狭小。因它的志气到此已尽,当然不会有什么出息;又因它狐假虎威,必然为非作歹,甚至还会有难以预测的凶险。所以《象传》说它“志穷凶也.”。

客:东晋宰相谢安指挥其弟谢石、其侄谢玄、其子谢琰等率军抗击秦兵入侵,以少胜多,打赢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谢安正在对客弈棋之时,忽然得书知道淝水大捷,他脸上了无喜色,若无其事,仍然下棋如故。客人询问何事,他只轻描淡写地答道:“小孩子们已经破了秦军。”我每次读到这段历史,都感叹谢安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喜悦不形于色的深沉性格。

主:是啊,这才是了不起的大器量啊!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译文]六二,耿介如石,避开安乐,不待终日,坚守正道可获吉祥。(介:耿介正直。)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避开安乐不待终日,坚守正道可获吉祥,因为六二居中得正。

[提示]在安乐中警惕守正者吉。

主:“介如石”,是说六二有操守,身处安乐之中,却能坚定如石,坚贞自守。因为沉溺于安乐必然导致骄奢淫逸,所以它避之唯恐不速,不待终日。正因为它以柔居阴,居中而得正,能以中正之道作为立身之根本;又无应无比(与其他各爻没有比应关系),意味着它不为外物所吸引,能够我行我素,对于安逸享乐不动于心。这与器小志满的初六恰好形成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

客:读了这一爻,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因为长期脱离鞍马生涯,生活比较安逸,大腿上生出了肥肉,由此想到日月蹉跎,功业不建,不觉潜然流泪。刘备可以说是不贪安乐、不忘功业的英雄了。

主:我们凭借着持中守正的人生哲理,坚定如石,一定不会在安乐之中消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译文]六三,献媚讨好以求安乐,必生悔恨;在安乐中留恋迟疑,必然又生悔恨。(盱:音xu,张目仰视;睢盱,以媚眼讨好。有:又。)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献媚讨好以求安乐,必生悔恨,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媚上以求安乐不可取。

客:奴颜婢膝地巴结上司的人,最没有人品,最为人们厌恶。孔子以“巧言令色”为耻,孟子以“胁肩谄笑”为病,这都是向人献媚时做出的丑态。本爻所说的“盱豫”,大概也是这一类丢人现眼的样子。六三为了营求安乐,怎么会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呢?

主:六三居位不当,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上承唯一的阳爻九四;象征不正派的小人,内怀阴柔,外有所求,张目向上仰视,不择手段地趋炎附势,巴结讨好有权势的上司。“人到无求品自高”;反之,唯利是求的人,利欲薰心,也就不要脸皮,不顾寒碜了。这等人,不仅以巴结讨好求安乐,久而久之,练成了一付奴颜媚骨,也就以巴结讨好为乐,自以为得计,沾沾自喜得很,以为做一个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的奴才是无穷乐趣,这又是“盱豫”二字的又一层含义了。

客:六三如不及早抽身,必然身败名裂,悔之莫及。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译文]九四,人们靠它得到安乐,大有所获。不必疑惧,朋友们会像头发束在簪子上一样聚合起来。(由豫:由之而豫。盍:合。)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译文]《象传》说:人们靠它得到安乐,大有所获,说明它的志向可以充分实现。

[提示]为人带来安乐的人会大有所获。

主:九四是豫卦中唯一的阳爻,得到五个阴爻的相应和悦服。它象征给人家带来安乐的人,人们靠它得到安乐,“由’’它而“豫”,故而称为“由豫”。所以,尽管九四处于上下二体之间的“多惧之地”,也不必疑惧,因为人心已经归向于他,会像朋友一样紧密地聚集在他周围,爻辞中称之为“勿疑,朋盍簪”。

客:“己与人时己愈有。”获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有得”,才有可能“志大行”。

主:正由于九四给人们带来了安乐,它才可能有自己的安乐。这就是对孟子提出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一问题的回答。

六五,贞疾,恒不死。

[译文]六五,长期疾病,却经久不死。(贞:常。)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长期疾病,因为它乘于阳刚;经久不死,因为它还没有失去中道。(乘:阴爻在阳爻之上。)

[提示]指出沉溺于安乐的弊病。

主:六五是个柔弱昏暗之君,它以阴柔之质居于至尊之位,又乘于九四阳刚之上,依托于强臣。这样的君主,处在安乐之时,必然只图享乐,不问国政,以至大权旁落于九四之手,处境十分糟糕。好像一个人疾病缠身,无法治愈了。

客:这样的人,早该“死于安乐”了,怎么还能够经久不死呢?

主:只因为六五居于中位,还没有失去中道,还可以在各种势力的平衡中维持自己的一席地位罢了。不过也只是充当傀儡。得以苟延残喘而已。《三国演义》里的汉献帝,、大概就是这样的角色吧。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译文]上六,已经形成昏昧纵乐的局面,及时改正仍然可以免祸。(冥:昏沉糊涂。)

《象》曰:冥昧在上,何可长也。

[译文]《象传》说:昏昧纵乐已经到了极点,怎能保持长久呢。(上:上爻,最后一爻。)

[提示]乐极则必变,应改恶而趋善。

主:上六以阴爻在上位,处于豫卦之终,是极端享乐的象征,到了昏昏沉沉、迷迷糊涂的程度,这种状况叫做“冥豫”。

客:“豫”本来是好事,到了这种地步就不妙了,要乐极生悲了。西方社会中常有这类病态现象,醉生梦死地一味狂欢,以至失去了理智。

主:这样的狂欢长不了,不在安乐中猛醒,就在安乐中毁灭。总之,“豫”的发展已经到了极点,非变不可了。所以卦辞一方面以“冥豫成”发出警告,一方面又从“有渝无咎”勉励盲目纵乐者迷途知返,从灭顶之灾中自拔,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客:“浪子回头金不换。”极端荒唐的人可以一变而为极其优秀的人,这种情况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作《正气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据说曾经是一个风流放诞的花花公子。近代杰出的文化名人李叔同(后出家为高僧弘一法师),原先也是一个生活浪荡的纨绔子弟。这真令人意想不到。所以,误入歧途的人不应该自暴自弃。

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确实是至理名言。不过,只要能认清沉溺安乐的危害,以安乐为忧患,仍然可以从死中求生,重获新生。总之,豫卦指示我们,要顺理而动,使天下同归于安乐,这是我们应有的安乐观。至于如何致安乐、如何处安乐的道理,都包括在这样的安乐观之中。而豫卦六爻分别情况从正反两方面作了剖析,指出了趋吉避凶的途径。由此可知,“豫”是好事,也是坏事,处理好了就是好事,处理不好就是坏事,这里面大有文章,值得深入研究。

17.随卦——论随从之道

震下兑上

随:元亨,利贞,无咎。

[译文)随卦象征随从: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提示]指出随从的基本原则。

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需要互相协作,互相赞同、顺从,需要讲究人际之间互相随从的道理,这就是随卦的基本精神。从卦序上来看,豫为安乐,随为随从,安居乐业了,人们自然会来随从,所以豫卦之后是随卦。

客:人们互相随从,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这当然是极为亨通的。这就是卦辞中“元亨”两字的本义吧?

主:是的,但是这样说还不全面。所以卦辞接着补充说,还要“利贞”,才能“无咎”。就是说,随从必须以守正为前提,该随则随,不该随的不能乱随,这才是随而得其正,才能“元亨”而“无咎”。言下之意,如果不随正道而行,跟错了人,不仅无“元亨”可言,而且有咎,必然招致过错。

客:《易经》的表述方法经常是这样,将反面的可能性隐藏在正面的陈述之中。

《彖》曰:随,刚来而下揉,动而悦。随。

[译文]《彖传》说:随从,阳刚能前来居于阴柔之下,有所行动一定会使人悦服,乐于随从。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卦义。

主:随卦下震上兑。震为阳卦(长男),兑为阴卦(少女)。阳刚本应居上,现在却来屈居阴柔之下,以刚下柔,以大下小,这是谦恭下士。这样的举动使人悦服,人们自然会来随从。这叫做:“动而悦,随。”

客:随卦下为震、为动,上为兑、为悦,正是此动而彼悦的象征。

主:这是心悦诚服的随从,而不是强迫人家随从你,这才是“随”的真义。你先要有尊重别人的态度,你先随人家,人家才来随你。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译文]坚持大亨通的正道不会有过错,天下人都会适时地来随从。适时地随从,意义大得很啊!

(提示]解释卦辞。

主:上下随从并不是朋党相从,恣意妄为;并不是少数人结成关系网,共同干坏事。而是要坚持正道而行,使得天下人都来随从,都沿着大亨通的正道相随而行。

客:什么叫“随时”呢?

主:《彖传》很重视“时”的概念。“时”在这里是灵活适时的意思,就是适应不同_的时间、条件和情况而灵活处理。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是说孔子是个灵活适时的圣人。本爻《彖传》中“随时”二字,意为“适时地随从”。要因时而定,不能随便盲从。随得对,事业亨通;随错了,动辄得咎。所以《彖传》中强调:“随时之义大矣哉!”适时地随从,事关重大啊!

《象>日:泽中有雷,随。君子以蠁晦入宴息。

[译文]《象传>说:大泽中响起雷声,象征随从。君子因此随着天时在傍晚时入室休息。(蠁晦:向晚。“蠁”即“向”。宴息:休息。)

[提示]以日常作息说明“随时”之义。

客:随卦上为兑、为泽,下为震、为雷。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所以有“随”之象。君子观此自然景象,想到生活要随时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意思太浅显了,好像没有什么微言大意吧?

主:这里正是用生活中最切近、最简单明白的事来作比喻,说明前面所阐发的“随时”的道理。每当我们早起晚睡之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随”之道。这样,就把卦理融汇在日常生活中了。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译文]初九,为主的地位改变了,坚守正道可获吉祥,出门交往能够成功。(官:主。渝:改变。)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译文]《象传》说:改变为主的地位,说明初九随从正道可获吉祥。出门交往能够成功,说明初九的行为没有过失。

[提示]刚下于柔是“随”之正道。

主:按照常规,阳爻为主应该居上,阴爻为从应该在下。但在本卦中,阳爻初九反而在阴爻六二之下,初九为主的地位改变了,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官有渝”。这恰好符合随卦卦辞所说的“刚来而下柔”的精神,阳刚居于阴柔之下。这意味着初九不以“主”自居,变主为从,首先降其尊贵去随从六二。我们在前面说了,你要先随人家,人家才会来随你。所以爻辞断为“贞吉”,《象传》断为“从正吉也”。刚先随柔,这就是守正(“贞”)、“从正”,是吉祥之正道。

客:毛泽东说过: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句话与本爻的精神是一致的。你先要随从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代表他们的利益;然后群众才会随从你,跟随你前进。“出门交有功”又该怎么讲呢?

主:这也是指初九随从六二而言。不在家内,而是走出门外,表明交往不是出于私心,所交对象并非亲属。初九走出门外,举步就和六二相遇、相交而相随,这样的谦恭下士之举当然是会获得成功的。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译文]六二,依从下面的小子,失去了上面的大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译文]《象传》说:依从小子,说明六二不能同时与两方亲近。

[提示]随从之时要避免因小失大。

客:六二下与初九阴阳相比,上与九五阴阳相应,看来“小子”和“丈夫”是指初九和九五这两个阳爻而言了。六二随从哪一个为好呢?

主: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必须二者选一。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它是优柔寡断的。看它的本意,既想系于年轻小子,又不想失去伟岸丈夫,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女不能随二男。在这艰难的选择中,六二终于依从了小子,同时失去了那位大丈夫。

客:六二不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了。年轻小子之所以获胜,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阳居阴下,谦恭有礼,终于获得了六二的芳心。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译文]六三,依从上面的大丈夫,失去了下面的小子。随从于人有求必得,利于安居守正。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译文]《象传》说:依从上面的大丈夫,说明六三意在舍弃下面的小子。

[提示]随从居于上位者要注意守正。

客:六三与上面的九四阴阳相比,就来依附九四这个“丈夫”。以阴随阳,当然是有求必得。而初九这个小子地位卑下,何况它已经被六二所系,所以就被六三舍弃了。这样看来,六三“系丈夫,失小子”,舍下而取上,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主:六三的取舍确也无可指责。话虽如此说,六三毕竟是阴居阳位而失正,给人的印象不太好,现在又舍下而从上,上交于权贵,恐怕会有腆颜媚上之讥,在舆论上有些不利。所以,虽然六三“随有求得”,还是不要得意忘形为好,要注意安居守正,少出风头,否则前景恐怕不妙。爻辞以“利居贞”三字为戒,并不多余。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译文]九四,被人随从而有所获,要守正以防凶。心怀诚信,合乎正道,做事光明磊落,还有什么过错呢?(孚:诚信。)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译文]《象传》说,被人随从而有所获,从九四所处位置的意义看有凶险。心怀诚信,合乎正道,这是做事光明磊落的功效。

[提示]在特定情况下,被人追随要防凶险。

客:九四被六三随从,获得六三的信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怎么会有凶险呢?

主:你的后面有追随者,说明你已经有一定的威望,这当然是令人快慰的事。可是你要留心,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不一定是好事。九四居于九五君位之下,是近君之位,这是容易引起猜忌的危惧之地,特别要小心。九四“随有获”了,已经为人所随而颇得人心了,其威望就有可能超过人君九五,这就太危险了。再加上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失正,处理问题不很妥当,此乃取凶之道。

客:那怎么办呢?怕引起上司的猜忌,难道应该袖手不干、无所作为吗?

主:在此种情况下,九四要注意“贞凶”,也就是守正以防凶。具体说起来,要内怀诚信之心,外行中正之道,所作所为既尽其诚,又合于道,一切归之于心地光明,胸怀磊落。如此则无愧于人,无懈可击,还有什么过错呢!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译文]九五,真诚地随从于嘉言善行,吉祥。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译文]《象传》说:真诚地随从于嘉言善行,吉祥,因为九五的位置正中。

[提示]居尊者应该从善如流。

主:九五的象征意义是:居于尊位,而能以诚从善,必获吉祥。九五既得正又居中,得正则所从皆善,居中则不偏不倚,这是其卓越之处。

客:位高尊崇者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偏听偏信。九五以阳刚居尊,却能中正诚信,从善如流,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很优秀的品质。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译文]上六,拘禁起来才勉强服从。为了维系感化它,君王在西山祭天。(维:维系,捆绑。亨:享,祭享。西山:指西周岐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译文]《象传》说:上六被拘禁起来,说明在最后阶段随从之道已经发展到穷尽的地步了。(上:最后的爻位。)

[提示]对违逆不从者可以先拘禁后感化。

客:随卦谈的是随从之道,怎么会发生拘禁事件呢?

主:这是由对立因素互相转换的规律决定的。在举世从善之时,必然会有逆其道而行之的人,就不得不“拘系之”,强迫其改邪归正。上六居于随之极,随从之道已经发展到了穷尽的地步,极则反,穷则变,于是由随变为不随。上六居于最高爻,以柔乘刚,不愿随从,作为君王象征的九五不得不以阳刚之力强行“拘系”。

客:系得了它的身,系不了它的心,这总不是办法吧?

主:九五的策略是,先强行拘系,然后再用祭天一样的诚意,予以感化,顽石总有点头的一天。上六和九五毕竟是阴阳比近,仍有相随之义;加上九五以阳刚之尊居于上六之下,符合“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的卦旨。这样,在九五诚意的感召下,上六终究是会悦而相随的。

客:解放后对战犯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与本爻提出的策略是一致的。

主:随卦集中展示了人际关系中以正相随的宗旨。随卦六爻,其中初九是刚下于柔,九五是居尊中正,最能体现竭诚从善的“随”之正道;其余四爻,情况各有不同,或有得有失,或守正才能防凶,或被制方可从正。总之,本卦从正、反两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随从”这一行为的得失利弊和相应对策,是古人处世修身经验的宝贵结晶。

(要注意,有小人追随,大人应固守正道,以防险。要尽量与小人保持距离。小人,可利用,不可授之以权。)

18.蛊卦——论除弊治乱

巽下艮上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译文]蛊卦象征除弊治乱:至为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调查研究,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补救缺失)。(蛊:音gu,毒虫;蛊害,蛊乱,蛊惑;治蛊。甲:天干数之始,象征事情的开始。)

[提示]指出除弊治乱的基本原则。

主: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在这种情势下讨论蛊卦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蛊”是象形文字,上虫下皿,本义是器皿中食物腐败生虫,引申出蛊害、蛊乱、弊病,以及治蛊、惩治腐败等含义。蛊卦在随卦之后,构成一组,从卦形上看两卦互相颠倒。随卦讲的是上下相随而天下太平无事,蛊卦讲的是太平日久而产生腐败现象。

客:不过蛊害既然是坏事,卦辞中为什么又断为“元亨”呢?

主:物极必反,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乱是治的根源,蛊乱到了极点,治的局面总是要出现的,必然导致大亨大通。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客:“乱”会自动地变为“治”吗?

主:不是这个意思。由乱变治,由害转亨,只是客观的可能性。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主观的能动性发挥作用。蛊乱和腐败现象必须下大决心坚决整治,治蛊必须奋力冲破障碍,要有涉险济难的精神,才能转乱为治,所以卦辞说“利涉大川”。

客:拨乱反正毕竟是一场艰苦的斗争,需要有“涉大川”那样的勇气、决心和魄力。

主:不仅需要有济险犯难的极大勇气,还要有周密谋划、贯彻始终的科学精神。在卦辞中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来暗示。“甲”是事之始。在治蛊开始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作充分的准备;在治蛊开始以后更要坚决地监督执行,随时地补救缺失。这样才能真正地惩治腐败,根治蛊害。“三日”是多日的意思。

客:治蛊的斗争是十分艰苦复杂的,决不是一时的大嗡大轰可以奏效的,必须事先作出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并且善始善终地贯彻执行到底。否则,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导致失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译文]《彖传》说:蛊乱,由于上下刚柔不交,柔顺而又遇阻,就形成了蛊乱。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客:蛊卦上艮下巽,艮为阳刚在上,巽为阴柔在下。按照阳升阴降的规律看,蛊卦阳在上而更向上升,阴在下而更向下降,这是阴阳背离不交之象。

主:阴阳交济而万物生。现在阴阳背离不交,上下隔绝不通,这是生命力枯竭、造成腐败蛊乱的根源。再说,巽为逊让,艮为阻止,象征软弱退让的人而又遇到阻碍,因循苟且,姑息养奸,必然积弊而至于蛊乱。

客:只有洞察致蛊之由,才能把握治蛊之道。

主:这里正是通过解释卦名论致蛊之由,下文则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

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除弊治乱,至为亨通,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说明旧的告终,才是新的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里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说得很清楚。

主:需要补充的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加上甲日本身,

共为七日。七日正是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周期。物极必反,所以取甲日为转乱为治的象征,以七天为治蛊而得亨通的期限。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吹来大风,象征整治蛊乱。君子因此振奋民众精神,培养道德风尚。

[提示]治蛊要振奋精神,培育道德。

客:蛊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巽、为风,正是风行山下之象。

主:大风劲吹,遇山折回,其力迅猛,势不可挡,枯枝败叶,扫荡一空。君子处于蛊乱之世,观此卦象,想到应该振起民之心,培育民之德,挽救败坏的社会风气,像劲风扫落叶一样涤荡腐败现象,以兴利除弊,弃旧图新。

客:整治腐败、除弊治乱是“破”,而振民育德是“立”。必须树立起新风,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陋习。在专论“破”的蛊卦中,《象传》特地提出“立”的命题,这是很有深意的。“破”与“立”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译文]初六,整治父辈的弊病。有这样的儿子,父辈可以免除罪过了。虽有危险,最终将得吉祥。(干:矫正,整治。考:亡父,先父。)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

[提示]子辈应该纠正父辈的弊端,这才是继承父志。

客:蛊卦谈的是除弊治乱,怎么扯到父子关系上来了呢?

主:蛊害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积久而成,往往要经过一个世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上代人造成的弊端,往往要到下一代人才能得到矫正。所以本卦谈治弊常以父子为喻,本爻则以亡父与儿子为喻。苏轼在《东坡易传》中解释说:“蛊之灾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见,故诸爻皆以父子为言。”再说,弊端多自上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本卦论治弊以父子为喻,也有提倡子治父弊的含意。

客:初六明明是阴爻,怎么比喻成“儿子”呢?

主:初六以柔爻处于卑位,上承九二、九三之阳,阴之承阳,犹如子之承父,在这种意义上,初六正是处于“子”的地位。

客:既然说子应该承父,为什么又改弦易辙,变更前人旧法,甚至“干父之蛊”呢?

主:父辈的成法如果有毛病,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其弊端已经显露,子辈因而加以矫正和整治,这样的“干父之蛊”正是补父之过,使得父辈免除更多的过错,使得父辈、子辈代代相传的事业免遭更多的损失,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继承先父之志。所以《象传》指出:“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客:是啊!后辈人对于前辈人的事业应该在开拓进取中继承并且发展,这才无愧于时代!

主:蛊卦论治弊之道,涉及多种复杂关系。不仅有凶与吉、乱与治、破与立的关系,还有上与下、前人与后人的关系。从本卦看,中华民族并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并不一味强调“萧规曹随”、“三年无改父之道”;相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鄙弃抱残守缺,提倡革故鼎新、“干父之蛊”的精神。

客:禹之父鲧以湮法治水失败,禹舍弃湮法,采取导法治水成功。从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父之道”,实际上是消除了父辈的过错,继承并完成了父辈的事业。这正是“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译文]九二,整治母辈的弊病,不可以过于固执守正。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母辈的弊病,应该掌握刚柔适中的原则。

[提示]治弊应掌握适当的策略。

客:九二在阳爻在下,相应的六五为阴爻在上,这大概就是母子之象吧?

主:正是。九二“干母之蛊”,有不少困难。初九爻辞既称“父”又称“考”,而九二爻辞只称“母”不称“妣”,可见父亡而母存。六五以阴居尊失正,在这里象征仍然在位的前辈领导,其个性阴辟,难以听从正确意见。九二纠正这样的前辈领导的弊端,当然不可操之过急,不能简单地固执守正,强行扭转,以免把事情弄僵。而要委曲周旋,在可能情况下争取治弊的最佳成效。这就是“不可贞”、“得中道”的含意。

客:九二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

主: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并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译文]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虽然会小有悔恨,但是不会有重大过失。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终究不会有过失的。

[提示]治弊既要防止过于刚猛,又要不失锐气。

客:九三以刚爻居于阳位(第三爻),未免过于刚猛了。

主:所以,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就会操之过急,必有不当之处,会遇到一些挫折,而感到小有悔恨。但是九三毕竟是得正位的(以阳居阳),“于父之蛊”是行正直之道;同时,九三居于巽体,这就意味着它在治蛊过猛而失当时,能够适度地退让,调整其策略。因此,虽然出了些偏差,有些小小之悔,归根到底是没有大过失的,不必畏缩不前,丧失锐气。

客:位卑者以刚正不阿的精神整治位尊者的积弊,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当然需要热忱鼓励,大力提倡。有时甚至必须不顾“小悔”,犯难而行。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o

[译文]六四,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将来必然会出现憾事。(往:长此以往。)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长此以往,必然不得治弊之道。

[提示]治弊不可宽容。

客:九三治弊过急,虽然“小有悔”,但是“无大咎”;六四治弊过宽,这就更成问题了。

主:九三以刚居刚,过于刚猛,雷厉风行;六四恰恰相反,

本来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第四爻,)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能够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六四就是这种胆小怕事、不负责任的家伙。

客:“蛊”并不是小灾小病,怎能拖延不治呢!长此以往,

蛊将日深,这岂不是养痈遗患吗!

主:作为事业继承人就应“干父之蛊”,立志整治而责无旁贷。决不能让六四这样的人主持其事。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译文]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因而受到称誉。(用:因此。)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而受称誉,说明六五能用道德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提示]治弊应该刚柔适中,才能得到成功。

客:前面讲过,九二爻“干母之蛊”,是以六五为母的,六五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六五又成了“干父之蛊”的主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易经》卦爻的取象无非是打比方,角度不同,所比的事物也就随之变化。各爻处在动态关系中,不能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去看。六五在九二爻中可以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则是治蛊的主体,这并不奇怪。

客:看来,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取得了成功,因而备受称誉。

主:整治前人的积弊并非易事,过缓则姑息养奸,过急则增加阻力。九三失于急,六四失于缓,一过一不及,都不能做到适度。六五以阴居阳位而得上体之中,以刚柔相济的中道治弊,恰到好处,因此取得成效。六五是以道德的力量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这正是最值得称誉的地方。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译文]上九,不谋求王侯事业,把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看得很高尚。(事:从事,谋求。事:行为。)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译文]<象传>说:不谋求王侯事业,这种高洁的志向是值得效法的。(则:以……为则,效法。)

[提示]治弊大功告成之后,应该退出名利之争。

客:这一爻没有说到治弊的主题啊。

主:治弊之事发展到了六五爻的阶段已经大功告成,因此,本卦之终的上九爻,谈的就是治弊完成之后的行为原则了。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功劳卓著、众口交誉的人往往会经营自己的权势地位,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看得很高尚的行为是功成身退,超然地退出名利之争,而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治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于社会。

客:这样看来,整治世事之蛊者,也要防治人心之蛊啊!所以《大象传》提出要“振民育德”。

主:本爻也体现出卦辞中所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鉴前戒后、慎始慎终的精神。总之,蛊卦对除弊治乱之道作了完整的论述。在六爻中,初六爻谈了“子”除“父”弊的必要性.九二、九三、六五各爻专论除弊治乱的各种策略问题,六四爻指出宽容养弊的危害,上九爻归结到除弊成功以后的行为道德。全卦以精深的哲理、象征的形式揭示了惩治腐败的举措法则,是古人的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我们珍视。

19.临卦——论统御之术

兑下坤上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文]临卦象征以上临下:极为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到了八月将有凶险。

[提示]指出以德临人的原则。

主:“临”的意思是以上临下、以尊临卑、以君临民,换句话说就是统御民众。在除弊治乱完成以后,就面临着如何统御民众的问题,所以在蛊卦之后就是临卦。

客:君临天下,为众人之长,当然是极为亨通的;但是有附加条件,也要为尊为长者坚持正道,,以德临人,才为有利。所以卦辞说“元亨,利贞”,这不难理解。“至于八月有凶”,似乎是算命推吉凶的口气,这就带有迷信色彩了吧?

主:不然,这是含有象征意义的一句话,我们不要忘了《易经>里面处处都是象征。这里以时令为喻。春生、夏长、秋杀、冬藏,这是自然现象。秋七月肃杀之气已生,八月更旺,摧残生机。草木凋零。所以《礼记?月令》讲仲秋之月(八月)说:“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卦辞“利贞”二字已经从正面强调“临下以正道有利”,这里又从反面指出“临下以苛虐必凶”,“八月”正是肃杀之气、苛虐之道的象征。正道而行、以德临人,这应该是统御民众的总原则。如果以威压人、以暴虐民,民众口服而心不服,非长治久安之道。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o

(译文]《彖传》说:以上临下,说明此时阳刚之气逐渐增长,万物喜悦而顺从,刚健者居中而上下相应。(浸:逐渐。说:悦。)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临卦的卦象,在四个阴爻的下面生出两个阳爻,正象征着阳气已生、逐渐增长。临卦下为兑、为悦,上为坤、为顺,象征着在阳生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顺从天时而生长。这一切都说明阳道亨通、人心和附、上下志同的局面已形成。

客:这正是以德临人的标志,说明领导者统御有方,大见成效。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由于坚持正道而获得大亨通,这是自然的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险,这是因为阳气消减,好运不能长久。(以:由于。)

[提示]解释卦辞。

客:《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很清楚明白。

主:值得深思的是,在春天阳气增长之时,已经想到秋季阳气衰减的可能。这是基于对阴阳消长规律的透彻了解的理性观照,处盛而知衰,居安而思危,正是《易经》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文]《象传》说:水泽上有土地,象征以上临下。君子因此要教化、关心民众,永无穷尽;要包容、保持百姓,永无止境。

[提示]要以恩德教化来保民、容民。

客: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

主: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想到,不仅要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统御之道。

客:土象征领导者,水象征民众。土在水上,以上临下,但是土和水总是互相浸润而亲密无间的。领导者也应该以德亲民。如果处置不当,激起怒涛,就有冲垮土岸的危险了。

初九,咸临,贞吉。

[译文]初九,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咸:感,感化)。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初九的思想行为端正。

[提示]在统御民众的初期要实行感化。

客:“临”是指以上临下地统御民众。初九地位卑下,怎么也能起“临”的作用?

主:临卦六爻,四个阴爻在上,两个阳爻在下。在取象上。四个阴爻取以上临下之义;两个阳爻则不同,取以刚临柔之义。阳刚为主导,阴柔为附从,仍然是统御民众的象征。正如《彖传》所说,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处在“刚浸而长”的主导地位,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不过初九毕竟是在“f临”之初始阶段,象征刚刚上任的领导者,更加注意以德临人。于是屈尊降下,用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群众当然会喜悦地顺从,一切都很顺利吉祥。这就是爻辞“咸临,贞吉”的含义。

客:《易经》的取象命义确实是灵活多变的,不小心就搞糊涂了。从初九的情况看,它处在阳长之时,以阳爻阳位而得正。当然是会“志行正”而“贞吉”的。

主:初九这位初出茅庐的领导,不仅思想行为端正,而且能以感化的方法打开局面,出手不凡,初战告捷是必然的。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译文]九二,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因为这时民众还没有顺从命令。

[提示]在民众未顺命时要实行感化。

客:九二对群众也是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当然也是“吉无不利”的。

主:九二与初六的情况有相类似之处,刚才已经谈过了。九二居于下卦之中,形成与六五阴阳感应的关系。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不利因素,由于九二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因而产生被统御的民众“未顺命”的不利情况。这时九二必须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客:统御者不能滥用权势,应该讲究领导艺术,在感化中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主:权、势、术三者是不可分的。不讲究统御之术,最终会失去统御之权与势。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

[译文]六三,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已经知道忧虑而改正,就可以免除过错了。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译文]《象传》说: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说明六三居位不当。知道忧虑而改正,过错就不会长久。

[提示]不可以空言欺骗,失信于民。

客:以甘美的空言欺骗,口惠而实不至,这种领导作风是最要不得的!

主:以言辞之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百无一利。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象传》说它“位不当也”,故其心术不正。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众。

客:骗术不可能长久生效,必有技穷之时。

主:如果六三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译文]六四,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至:亲临现场)。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译文]《象传》说: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说明六四居位正当。

[提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接近下层。

客:六四能亲临现场指挥,领导作风踏实深入,一定会受到欢迎的。六三“既忧”才能无咎,六四无须忧就可以无咎,看来关键在于前者“位不当也”,后者“位当也”,对吧?

主:你看得很准确。六四居于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再说,六四以阴居阴而得正,象征领导者温和虚心地亲近群众。这些都是六四“位当”之处,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值得细心地领会。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译文]六五,以智慧统御民众,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吉祥。(知:智。宜:适宜,应当。)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译文]《象传》说: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是说六五应该实行中道。

[提示]统御民众要选贤任能。

主:六四指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叫做“至临”,可以“无咎”而已。而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的统御之术是“知(智)临”,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客:汉代开国君主刘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善取臣下之智以临众的“大君”了。不过,何以见得六五能行“知临”之术呢?

主: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

上六,敦临,吉,无咎。

[译文]上六,用厚道统御民众,吉祥,没有过错。(敦:敦厚,厚道)。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译文]《象传》说:用厚道统御民众是吉祥的,因为用意敦厚存在内心。

[提示]统御民众要心存厚道。

主:居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得暴政以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惠,是“志在内也。”

客:上六的素质能够实行“敦临”之政吗?

主: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再说,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

客:临卦的核心思想是为临人、治人者着想,实质上是统御之术。然而,给人的感觉又不仅仅是权术的研究,而与伦理思想融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内心的真诚仁厚、心灵的沟通感应。

主:这种精神正是《易经》的精髓。《易经》虽然是人类生存竞争策略的集大成之作,却处处体现出儒家伦理哲学的“诚”的精神、“正心诚意”的原则。所以《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人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从临卦论统御之术的六爻看,初九、九二实行感化(咸临),六四亲临下层(至临),六五知人善任(知临),上六敦厚待人(敦临),皆获“吉”而“无咎”;只有六三以虚假的甘言诳众(甘临),因而“无攸利”。在统御方略中贯穿着“正心诚意”的精神,这也就是《易经》中反复强调的“利贞”(利于坚持正道)二字的实质。据我看,《易经》是人生策略为其表、人生伦理为其里的。伦理道德是其内在实质,方略对策只是其外部表现。

[周易研究]20.观卦——论观察事物

坤下巽上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译文]观卦象征观察:把手洗干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可以看出充满诚敬的样子。(盥:音guan,祭祀前洗手。荐:供献祭品。孚:诚信。颙:音y6ng,肃敬。若:语气词)

[提示]提出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

主:观卦专谈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观卦在临卦之后,构成一组,卦形也恰好是临卦的颠倒。《序卦传》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居高临下的东西一定很大.成为众人观望的对象,所以临卦后面是观卦。

客:观卦论述对事物的观察,怎样从祭祀的仪式说起呢?

主:祭祀的基本精神是心中诚敬,而不在于祭品是否丰盛。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就是说,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灵就在你面前。卦辞说,看见祭者洗手时虔诚肃穆的样子,即使还没有摆出祭品,已经可以判断祭祀是庄重诚敬的。因为已经看到了祭祀的本质——心诚,至于祭品,那只是现象,是无关紧要的。

客:就是说,观察事物要看其实质,而不是只看表象。后者只是肤浅的观察,前者才是深刻的观察。

主:现象当然也要看,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卦辞通过祭祀的比喻,所揭示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也正是观卦中所蕴含的“观”之道的基本精神。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译文]《彖传》说:站在高处,眼界阔大,纵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巽:逊)。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彖传》指出,观察事物立足点要高,眼界要阔大,才能纵览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大观”。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极目楚天舒”的气魄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而不是目光如豆,坐井观天。

客:登高望远胸自宽,此种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

主:这还不够,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又要看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

客:既有阔大的眼界,又有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观”,才是“观天下”的“大观”,才算穷尽了“观”之道。

主:《彖传》为“观”的阐释和发挥,是从卦象中推演出来的。观卦的两个阳刚之爻雄踞于上,这是“大观在上”之象。观卦下体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这是“顺而巽”的象征。九五爻居于上体之中,又以阳爻居阳位(第五位)得正,既中且正。“中正以观天下”便是指九五而言。

观,盥而不荐,有孚颞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

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观看祭祀,祭者把手洗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表现出充满诚敬的样子,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忒:音te,差错。)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

主:《彖传》又进一步指出,祭祀时的诚敬,是为了使观礼者受到感化。就是说,诚敬的祭祀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形式。

客:这就更深一层地透过诚敬祭祀的形式,观察其实行教化的根本实质。下文更明确地说,对神灵的祭祀,正如同观察神奇的自然规律,借以施行教化而使百姓信服一样,其实质可以说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

主:《彖传》对祭祀的实质所作的观察和提示,可以说是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在两三千年前,已经能这样明快地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这正是观察和分析的一个范例,是对卦辞所提出的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挥,是“观”之道的生动体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地上,象征观察。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实行教化。(省:察看。)

[提示]实行教化之前要广泛地观察民情。

客:观卦上为巽、为风,下为坤、为地,是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之象,象征广泛、全面地观察。先王受此启发,于是像风行地上一样巡视天下,考察民情,以便于普遍地实施教化。<象传)的寓意是很清楚明白的。

主:《象传》往往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上作引申。

奏.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必然会有遗憾。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短浅。

客:“童观”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浅见”,这比喻很生动。儿童蒙昧无知,视力稚弱,认识肤浅,没有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的能力。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之初期,离开九五、上九的“大观”境界很远,当然谈不上远见卓识。为什么说“童观”对于小人是“无咎”的呢?

主:因为小人卑下,鼠目寸光,并不足怪;况且小人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也无需苛责。而君子肩负重任,欲有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所以同样是“童观”,对于小人来说无咎,君子则可吝。

客:这种比较式的判断是发人深省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处在小人童观的境界里,而没有君子远瞩的见地。

六二,闚观,利女贞。

[译文]六二,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闚:音kui,窥。)

<象>日:阀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象传》说: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狭隘。

主:“童观”是说观察的幼稚性,像个小儿;“闚规”是说观察的狭隘性,像个女子。所谓“小儿之见”、“妇人之见”,都是古人认为不可取的。

主: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可羞丑了。

客: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确实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男子汉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要像宋词里所写的那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见者广,所蓄者大,不计较一时之成败得失,这才是做大事业的胸襟气度。怎能效小女子行径,“个人痴小,乍窥门户”,目光狭小,只见眼前,岂不令英雄齿冷!

六三,观我生,进退。

[译文]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生:生活中的行为举措)。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提示]自我省察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主:初六、六二讲的是向外观察,六三“观我生”讲的是向内观察,反身自省。人们往往注意观察客观环境,而不注意省察主观行为。在认知客观环境以后,必须据此调整主观行为,以求适应环境,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观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以决定是继续坚持而进取呢,还是加以舍弃而退守呢?作出调整和修正,这才不失为“观”之正道。

客: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客观,但是永远不要责怪客观,而要求之于主观,以主观去适应客观、改造客观。

主:为了不断地改造客观,首先要不断地改造主观,这就是“观我生进退”的工夫。从六三来说,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很容易搞得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译文]六四,观察国家政绩的光辉,利于在王朝从政。(宾:作宾;仕进。)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国家的政绩光辉,说明六四有志于从政。(尚:志尚。)

[提示]考察国家政治情况以决定是否从政。

客:六四“观国之光”,观的范围更大了。

主:这是有志于从政的人的观察。六四以柔居阴位得正,能够观察到九五中正之君的治国德政,这就是观国之光”。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王朝作官,为王朝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

客: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主:目前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译文]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观察民风民情。

[提示]当政者观己要与观民相结合。

客:六四是从政之臣,九五是执政之君。九五应该怎样行“观”之道呢?

主:执政之君坐在令人眩目的权位顶峰,颂歌盈耳,威势逼人,最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最需要作清醒的自我审察。所以九五爻辞提出“观我生,君子无咎”是十分明智的。独踞权势之颠者,如果没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绝对无法免除过错的。

客:《象传》又提出“观民”的问题,这与“观我生”有什么关系呢?

主:《象传》进一步指出九五“观己”的途径,要通过“观民”来“观己”,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作为一个君王,能向他直言相谏的人极其罕见,而人们又总是难得有自知之明,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很难实现客观的自我评估。所以九五虽然认识到了自我审察的必要,但是实现自我审察极其困难。而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的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乎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所以三国时青年易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说:“欲察己道,当观民也。”欲观“我”的行为、德政如何,是否应当坚持、更改、调整,只要观民风、民情以及民生状况如何就清楚了。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观民风”,这与今天我们经常强调的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客: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这样的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象传》说: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上九的心志才不致于安逸松懈。(平:安宁)。

[提示]居上位者要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

客: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

主:变动这一个字,大有讲究。“观我生”是自我审察,“观其生”是被人审察。就是说,居上位者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这样才可以避免过错。在众目睽睽之下,才会警惕戒惧,不致于心志安逸,放纵自己为非作歹。清代易学家李光地在《周易折中》里解释说:“志未平,言心未敢自安也。”可见接受群众监督是必要的。

客:这样看来,《易经》中还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很值得珍视的启示。

主:上九居于本卦最上位,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时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这当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很可宝贵的遗训。总的说来,观卦论述如何观察事物,涉及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提出不少有关人生策略和政治道德的精辟见解。观卦六爻,初六“童观”、六二“闚观”,从反面指出目光短浅和眼界狭窄的弊病。六三“观我生”,揭示反身自省以决定进退的原则,这是重要的人生修养。六四“观国之光”,则是出仕从政的重要前提,反映出古人对用舍行藏的审慎。九五和上九两个阳爻高踞于四个阴爻之上,一则“观我生”,一则''观其生”,特别强调居于上位的执政柄者不仅要以观察民情为鉴作自我省察,还要主动地置于民众的审察之下,如此方为坦荡”君子”,方可“无咎”.否则是难以免除过错、改正过错的。这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客:这真是“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绝妙写照啊。把“观”之道发挥到这样的境地,真能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乐趣。

21.噬嗑卦——论执法断狱

震下离上

噬嗑:亨,利用狱。

[译文]噬嗑卦象征咬合:亨通,利于执法断狱。(噬嗑:音 shi he,咬合。狱:讼案)。

[提示]指出执法惩恶的必要。

主:噬嗑卦论执法断狱。这不仅是司法人员的事,每一个人都必需具备法制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其应该如此。《易经》不仅重视德治,也很讲究法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客:“噬嗑”的卦名很奇怪,这与法制有什么联系呢?

主:“噬”为咬,“嗑”为合,噬嗑就是用牙齿咬合,这是本卦卦形的象征。本卦上下是阳爻,中间三个阴爻,其中又夹着一个阳爻。这形状很像一张嘴,满口牙齿,牙中梗塞着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咬断,嘴才能合上。推演到治国之道上,这就象征有强暴梗阻,必须用刑法除去,社会才能安宁。

客:只有惩恶才能扶善,断然地以刑法除奸惩恶,是势在必行的,在任何社会都必须这样做。非如此,便无“亨”无“利”可言。

《彖》曰:颐中有物,日噬嗑。

(译文]《彖传》说:嘴里有东西,咬断了才能合上嘴。(颐:音yi,面颊;口腔。)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主:嘴里塞了件东西,必须咬断才能吐出。罪恶行为妨害社会,也必须除去这种祸害。

客:这个比喻很生动,把道理表述得直截了当,又十分透彻。可见执行刑法是不得不如此。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译文]噬嗑卦的亨通,由于包含刚柔分明的两个因素,能够迅速行动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电一样互相配合,从这里显示出卦理。(章:显示,显明。)

[提示]解释卦辞“噬嗑而亨”。

主:从卦象看,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震的象征意义为刚、为动、为雷,离的象征意义为柔、为明、为电。这就意味着本卦由刚柔各异的两种因素构成,就是说,既要迅速行动,如疾雷之奋威,又要明察秋毫,如电光之照耀,这道理是很明白的。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的含义。

客:执法断狱,正需要“动而明,雷电合”的精神素质,才能确保贯彻法制的亨通。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译文]柔爻居中,并且在上体,虽然不当位,利于执法断狱。(上行:柔爻居上体称为“上行”。)

[提示]解释卦辞“利用狱”。

客:前面由卦象推演,这里看来转为由爻象进行推演了。“柔得中而上行”是指哪一爻呢?

主:是指主爻六五而言。六五以阴柔之爻,居于上体之中的尊位。虽然以阴爻处于阳位,在爻象上称为“不当位”,但是这种性质和品格是有利于执法断狱的。治狱之道,过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六五以柔居刚且得中,意味着内怀温柔仁厚之心,外示刚毅果决之行,刚柔相济,宽严兼施,行于中道,用来执法断狱是最为适宜的。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译文]《象传》说:雷电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因此严明刑罚,公布法令。(敕:音chi,公布命令。)

[提示]执法要将威与明相结合。

主:噬嗑卦下为震、为雷,上为离、为电,正是雷闪交加之象。君子观察此种天象,应该受到启发,效法雷的声威与电的光明,既有威严又能明察,用这样的精神搞好法治,首先要“明罚敕法”。

客:什么叫“明罚敕法”呢?

主:“明罚”就是严明刑罚,将什么罪定什么刑罚作明确规定:“敕法”就是公布法令,普遍告知民众。这样,严行告诫,广泛宣传,使得民众有所畏惧,有所躲避,不致触犯刑罚。所以.“明罚敕法”也是一种法制教育。孔子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

客: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教为主,辅之以法治。在刑罚问题上,着眼于事前的防范,不是事后的惩治。这是与法家在根本精神上有所不同,法家在刑罚问题上偏重于惩治主义。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译文]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没有害处。(屦:音ju,在脚上穿套。校:木制刑具。)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译文]《象传》说: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初九就不能继续行走。

[提示]小惩大诫,防其再犯。

主:“屦校”,就是把木制刑具像穿鞋一样套在犯人脚上,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这并不能造成什么创伤,只是约束他不得自由行走罢了。

客:这真是小惩而大诫了。限制他的自由,使他不至于在犯罪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对他当然是没有害处的。

主:初九是第一爻,象征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所以不必严惩。初九又是以阳爻居阳位,刚暴好动,能力很大,所以又必须加以惩罚。量刑的结果,是加以较轻的足刑,以警诫后来,防止他继续发展,犯更大的罪行。这样做,看来是惩治,实际上是挽救。在《系辞传》引用了孔子对这一爻的解释,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译文]六二,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没有过错。(肤:松软的嫩肉。)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译文]《象传》说: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说明六二应该乘凌于刚强者之上。

[提示]柔顺中正者要注意执法深严。

主:噬嗑六爻的象喻意义值得注意。初、上两爻以刑具为喻,从执法对象的角度谈量刑断狱;二、三、四、五各爻则以食肉为喻,从执法主体的角度谈审讯治狱。

客:就是说,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六二、六三、九四、六五是指执法者而言?

主:对了。六二以阴爻处阴位,又居于下体之中,象征柔顺中正的执法者。这样的人审讯治狱,不能一味用柔,要防止优柔寡断,要注意执法的深严,要像咬松软的嫩肉一样,一下子就深深地咬进去,甚至连鼻子也陷进肉里。总之,像六二这样个性的人,执法深严一些是没有害处的,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噬肤灭鼻,无咎”。

客:六二作为执法人员,要扬长避短,在耐心细致的同时,必要时要抓住时机,像“快刀切奶油”一样坚决果断,才能办好案子。对罪犯一味地用柔是不行的,必须压住他的气焰,乘凌于强硬的罪犯之上,执法深严,宽猛相济,才能制服罪犯,进而达到改造、挽救他的目的。

主:这就是《象传》指出的“乘刚”的含义,这也是从六二居于初九之上、以柔乘刚的爻象中得出的启示。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译文]六三,咬于硬的腊肉,中了毒,会小有不适,没有过失。(腊:将肉晾干。)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中了毒,因为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阴居阳位者执法,会遇到麻烦。

客:咬腊肉要比咬嫩肉困难多了。

主:咬嚼风干的腊肉,很难咬断,还可能中毒。比喻六三在办案时,罪犯不服,甚至反诬执法人员。

客:六三怎么会遇上这块咬不动的硬肉呢?

主:这原因要在六三自己身上找。由于六三居位不当,阴居阳位,而又不居中,以柔弱之质,居于执法者的刚强之位,犯人也会欺软怕硬,因此而顽抗,所以难免会遇到些小麻烦。不过六三毕竟上承于九四,得到刚强的上司的支持,这块硬肉终究会咬下来,中点毒也不过是小有不适,无伤大体,尽管放胆执法好了。所以爻辞说它“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译文]九四,咬带骨头的干肉,得到铜箭头。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吉祥。(乾:干。胏:音zi,带骨头的肉。金矢:铜箭头。古代称铜为金。)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可获吉祥,但是执法治狱之道尚未发扬光大。(光:动词,发扬光大。)

[提示]刚直者执法,利于以艰难中守正。

客:咬带骨头的干肉,咬出一只铜箭头,一定是打猎时射进动物体内的箭头。这又是什么兆头呢?

主:带骨头的干肉比腊肉更难啃,这意味着案子更加难办;居然啃出一只铜箭头,这就暗示办案人员要像金属那样刚硬。要像箭头那样正直。由于九四以阳居阴,失位而又不中,在主客观因素上有这样弱点,所以在执法治狱时遇到重重困难,十分艰苦。不过九四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秉性阳刚,正直不阿,有此品格,就能够在艰难中坚持守正,所以爻辞断为“利艰贞,吉”。六爻中只有这一爻吉祥,可见执法人员刚直的品格十分可贵。

客:《象传》为什么又评判为“未光”呢?

主:九四虽然刚直守正,难能可贵,但是从儒家的理想政治的高度来看,还没有达到治狱之道充分实现的光辉境地。有两点还不够理想,一是客观上阳居阴位是“失位”,没有足够的职权:二是主观上不居中位(属第四爻)是“失中”,不能掌握中道的分寸。尤其是中道哲学:德治与政治、奖与惩、宽与严、急与缓、擒与纵等等问题的处理,都有个“中”的度量,这是儒家的大学问,九四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译文]六五,咬干肉,得到一粒黄铜。守持正道以防危险,可以免除过错。(黄金:黄铜)。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译文]《象传》说:守正防危,可以免过,说明六五的行为得当。

[提示]位尊性柔者执法,要发扬刚中之德,守正防危。

客:咬干肉,咬出一粒黄铜,看来是猎人射进动物体内的弹丸。这又有什么寓意呢?

主:六五虽然高居尊位,但是它性格柔弱,以阴居阳,以柔乘刚,在审理上报到国君面前的大案要案之时,显得魄力不足,正像咬嚼干肉一样困难。六五咬干肉时,无意中咬出一粒黄铜,这似乎是神灵的启示,使得处于治狱困境中的六五有所领悟。“黄”在五色之中是中央之色,暗示六五居于中位,要注意发扬中道;“铜”为刚坚的金属,暗示六五以柔居刚,要注意刚决果断。总之,黄铜是刚中之德的象征,要求六五以“刚”来克服阴爻性格的“柔弱”,以“中”来克服以阴居阳的“不正。”

客:六五以这样的精神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守正防危以免过,这就是“贞厉无咎”了。

主:可见,六五原本是可能“有咎”的,由于行为“得当”,也就转为“无咎”了。

上九。何校灭耳,凶o

[译文]上九,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有凶险。(何:音he,负荷。校:木制刑具。)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译文]《象传》说: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说明上九听觉失灵。(聪:听觉。)

[提示]不听告诫,积恶不改,必有凶险。

客: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 “无咎”,罪行较轻;上九肩上扛着大枷,遮住了耳朵,“凶”。看来罪行加重了。

主:初、上两爻是始与终的关系。初九是初犯,故给以薄惩,使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上九却是最后一爻,这意味着罪行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必须严办,处以重刑,以儆效尤。所以上九被钉上了遮住耳朵的死囚大枷,这当然是极为凶险的象征。

客:初犯之时,实行小惩而大诫,但是上九怙恶不悛,对于改恶从善的告诫充耳不闻,所以《象传》说它“聪不明也。”

主:综观噬嗑卦六爻,初九、上九两爻指罪犯而言,以刑具为喻谈量刑断狱;六二、六三、九四、六五各爻指执法者而言,以食肉为喻谈审讯治狱。合在一起,就是古代的一部刑法学大纲。这里面所体现的法治思想,涉及主体和对象两个方面,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法治思想包融着德治的精神。不仅对于罪犯以惩诫作为教化的手段,对于各种性格类型的执法者也特别重视各种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咎”、“吝”、“艰”、“厉”的情况下顺利地执法治狱。噬嗑卦中所表述的这些原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2.贲卦——论文饰美化

离下艮上

贲: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贲卦象征文饰:亨通,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贲:音bi,文饰。)

[提示]指出文饰的作用。

主:“贲”是文饰美化的意思。看问题当然首先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外表。像某些包装华美的商品,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到底是骗不了人的。但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包装粗劣,同样地打不进国际市场。可见外表的文饰美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优秀,如果再加上外在的仪表高雅,秀外而慧中,那就更显示一种人格的魅力了。

客: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品质,正是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双兼,就有彬彬之美了。

主:贲卦专谈文饰美化的道理,涉及《易经》的美学思想。适当的文饰,有助于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文饰要恰如其分,不可太过。因为文饰只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助因,而不是主因,只起辅助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在的实质。如果文饰太过,超过限度,不符其实,那就适得其反。文过盛,实必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贲卦的卦辞对于文饰的作用作了辩证的说明:“贲:亨,小利有攸往。”

客:卦辞首先肯定适当的文饰可致亨通;接着指出文饰的作用是有限的,所利者小。这话确实说得很辩证。贲卦排列在噬嗑卦后面,其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主:《易经》重视卦象的社会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噬嗑”象征刑狱一类的法治手段,“贲”象征礼仪一类的教化手段,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两卦的内在联系。两卦的卦象也是互相颠倒的,构成一组。

客:礼仪也是一种“文饰”吗?

主:礼仪正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文饰,可以优化社会环境,起有移风易俗、教育感化的作用。从这种意义看,贲卦象征德治的一种形式,与噬嗑卦所象征的法治是相辅相成的。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译文]《彖传》说:文饰,亨通。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分出阳刚居上,文饰阴柔,所以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一段《彖传》不好懂。“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是什么意思?

主:这是以卦象的变化说明两种文饰的含义。贲卦的下体为“离”,“离”本是“乾”刚之体,由于“坤”的一个阴柔之爻来交于“乾”的第二爻而成“离”,这就是“柔来而文刚”。由此可见,“离”以二刚爻为质,一柔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刚强,却以举止的温和作为文饰。以刚为本,刚柔双兼,这是理想的人格类型,可以导致事业的亨通。正如三国时名将关羽,既有刚毅的个性,又有儒雅的风度,所以获得“儒将”的美名。

客:这确实是东方型的理想人格。

主: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分刚上而文柔”应该由贲卦的上体“艮”来推演。“艮”本是“坤”柔之体,由于“乾”分出一个阳刚之爻来交于“坤”的最上爻而成“艮”,这就是“分刚上而文刚。”由此可见,“艮”以二柔爻为质,一刚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柔弱,仅仅以外表的刚强作为文饰。这样的人格类型并不能有大的作为,充其量不过是“小利有攸往”罢了。

客:这样的人格类型,使我想起唐诗里描写的男装宫女:“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王建《宫词>)虽然学男子式的跪拜,不过是博得君王一粲的新颖姿态罢了,并无男儿气质。由于这一“逆向文饰”,反而更显女子内在的妩媚来。

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姽婳词>,写美女习武,更是以刚文柔、尤显其柔的绝妙写照,竟成了男子玩赏的对象。记得有这样的句子:“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可见仅以“刚”的文饰是无法改变“柔”的气质的。所以贲卦承认适当文饰可以致“亨”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易经》的美学思想更为重本色、重气质,文饰应与实质相得益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阳刚与阴柔互相交错,)这是大自然的文饰。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这是人类的文饰。观察大自然的文饰,可以了解四时变迁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下。

[提示]进一步阐释卦理。

客:日月运行,这是大自然剐柔交错的文饰,这是所谓“天文”,比较容易理解。“文明以止”的“人文”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贲卦下为离、为火,象征光明、文明;上为艮、为山.象征静止、止限。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饰,但是要恰到好处,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彖传》所说的“文明以止”。过分讲究文明礼仪,就会导致浮华虚伪之风盛行,反而掩盖了质朴真诚的本色之美。要倡导文明,使之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火光,象征文饰。君子因此要通晓各种政事,但不敢依此判决案件。(明:弄明白,通晓。折狱:判决案件。)

[提示]文饰可用于一般政事,不可用于执法断狱。

客:贲卦上为艮、为山,下为离、为火,是山下有火之象。这里面又有什么微言大义呢?

主:山下有火,山间草木被火光映照,流光焕彩,这是文饰的象征。《象传》告诫“君子”,文饰可以运用于一般政事,礼仪制度等都是社会政治社会的文饰;但文饰不能运用于执法断狱。执法断狱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如果以文饰之辞为依据判决案件,只能造成冤假错案。可见文饰的运用是有一定范围的。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译文]初九,文饰双脚,不乘车徒步行走。(趾:脚趾,代指脚。舍:弃。)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象传》说:不乘车徒步行走,因为初九在道义上不屑乘车。

[提示]最简陋的文饰表现出质朴之美。

客:“文饰双脚”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初九处于“贲”的初始阶段,所以文饰程度最轻。把脚包扎一下,这是为徒步远行作准备的最基本、最初步的文饰,简直可以说是朴素无文,表现出的是一种质朴之美。

客:为什么初九弃车不乘,徒步行走呢?

主:初九是最下面的一爻,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寒士。假如他愿意像战国时的冯谖那样,弹铗于贵族之门,他也可以有鱼吃、有车乘,也可以混得满不错的。然而初九却颇有些骨气,像诗人李白所说的那样,有一种“曳裾王侯不称情”的人格的自尊。他宁肯徒步,也不愿向人乞求,在道义上不屑于乘坐乞来之车。所以他“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客:初九以布衣草鞋的最粗陋质朴的文饰,在人生旅途上仆仆于风尘之中的形象,自有其动人之处啊!

主:初九以阳爻居于阳位,地位虽然低下,其精神并不卑下。虽然没有高车大马,那种一往无前的刚毅精神就足以壮其行色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需包扎好一双硬脚板,就可安步当车,风雨兼程,一路行歌,坦然前进。

六二,贲其须。

[译文]六二,文饰胡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o

[译文]《象传》说:文饰胡须,说明六二是随着上面的九三而动的。(兴:兴起,活动。)

[提示]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客:文饰胡须,大概是指对胡须加以修剪、美化。“须眉”是男子的象征,古人对胡须的美化很重视,三国时的关羽长须飘拂,有“美髯公”之称。从《易经》本卦“贲其须”的爻辞看,美化胡须的习俗很古老了。

主:胡须一定要附着在脸面上,才能装饰人的仪表。如果没有脸面,胡须也就不能存在。胡须与脸面的关系正如文与质的关系,胡须是一种文饰,脸面才是实质,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客:本爻的爻象可以说明这种关系吗?

主:从爻象看,六二与九三两爻,各得其位(六二以柔爻居柔位,九三以刚爻居刚位),皆无应爻,二者亲比依附,正像胡须和颜面的关系。六二为纯柔、为胡须,是文饰的象征;九三为纯刚、为颜面,是实质的象征。正像胡须依附于颜面、要随着颜面而动一样,文也是依附于质的,是由于质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象传》说六二“与上兴也。”

客:《易经》最善于把抽象哲理表述得十分明快晓畅,这正是以卦象、物象为工具的唯象思维方式独特的长处。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译文]九三,又文饰,又润色,永守正道才能得到吉祥。(如:语气词。濡:润色,使事物有光泽。)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译文]《象传》说:永守正道能获吉祥,说明终究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陵:凌,凌驾。)

[提示]应该避免文饰过分造成文胜灭质。

主:九三爻处在两个阴爻之间,下比于六二,上比于六四.一个刚爻同时受到两个柔爻的文饰,可以说是上下文饰,锦上添花,到处是鼓掌声和赞美辞,这就叫“贲如濡如。”

客:这样恐怕过于浮华了吧?

主: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过分了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成了“文胜灭质”。九三处在这样情况下,尤其要头脑清醒,要坚持求实精神,不要被“假、大、空”的表面浮华迷惑。“求实”才是正道,坚持永守正道,才能获吉,这就叫“永贞吉。”

客:“文”应该从属于“质”,为“质”服务。文饰过分,文胜于质,那就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了。

主:文饰自然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文饰过分了很可能是鲜花掩盖的陷井。所以必须对文饰加以限制,终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终莫之陵”,才是“永贞之吉。”

客:“永”字后面又下一个“终”字,强调的语气很重。可见要永远坚持、始终留意,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把“文”抬高到“质”之上,否则真的要吃苦头的。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译文]六四,文饰得全身素白,白马翩翩像飞的羽毛。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皤:音p6,白色。翰:羽毛。匪:非。)

《象》曰:六四当位,疑出。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译文]《象传》说:六四所处的位置,是疑惧之地。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终于没有什么可怨尤的。

[提示]素洁之美适应于刚实之质。

主:贲卦发展到九三,是象征文明的“离”体的最后一爻。已经出现文胜于质的倾向。发展到六四,已经进入象征停止的“艮”体,文饰应该到此为止,到了贲极返素的时候了,便由文饰转为质朴,尚质而不尚文。所以六四素装白马,不加文采,以朴素为贲。

客:爻辞中突然接上一句“匪寇,婚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突如其来的跳接,往往叫人摸不着头脑。

主:我们看到“婚媾”二字,就应该想到与本爻阴阳相应的另一爻,在这里当然是指与六四阴阳相应的初九。初九虽然以刚质处阳位,气质刚强,又舍车徒步,风尘仆仆,但他并不是打家劫舍的鄙夫,而是不慕浮华的志士。它与洁身自好、素朴为美的六四阴阳相应,同气相求,实在是理想的配偶。

客:初九已徒步而来,六四理应飞马相迎啊。

主:由于六四处于下体之上、上体之下,是上下相交的疑惧之地,“当位疑也”,所以开始时对初九有些误解;后来经过观察了解,“匪寇,婚媾”,并非强寇,是可以联姻的爱侣,六四终于毅然与之结合,“终无尤也。”六四与初九联姻,这也是“柔来而文刚”的象征。以六四之“柔”文初九之“刚”,以六四“素洁”之美文初九“刚实”之质。一为“白马”尚素,一为“舍车”弃华,志趣相投,珠联璧合。如果以古人作比,初九是亲自劳作的高士梁鸿,六四就是举案齐眉的贤女孟光了。糟糠夫妻,相敬如宾。双方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就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这是必然的。

客:前面学过的屯卦六二爻,爻辞与本爻十分相似,都是迎亲,但是前者艰难缓行,后者则飞马速往,倒是相映成趣。

主:前者是以下求上,不可太急,太急就是逢迎了;后者是以上求下,不可太缓,太缓就是倨傲了。由此可见,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掌握行为的分寸,否则就有失风度了。在这些地方,反映出《易经》行为规范的微妙之处。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译文]六五,文饰山丘中的庭园,只花费一束微薄的丝帛,虽然显得吝啬,终将吉祥。(戋戋:音jian jian,微薄,极少。)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喜庆。

[提示]国君应提倡简朴之风。

主:六五以柔居尊位,象征仁厚之君。他并不兴建壮丽的宫殿,只花费一束之帛,戋戋之数,修饰一下山丘中的庭园。看起来吝啬得很,没有国君的排场和气派,但是这种崇尚简朴无华的清廉举措,对政风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吉祥喜庆的征兆。

客:传说的上古时代贤君尧、舜,提倡俭朴,带头住在茅屋里,墙上连白灰也不涂,与百姓同甘共苦,受到万民拥戴。

主:其实,茅草覆顶的房屋,连同生活在其中的非凡的人。正有一种朴素之美的特殊魅力,这往往是沉浮在花花世界中的庸夫俗子们所不能理解的。

上九,白贲。无咎。

[译文]上九,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因为这完全符合上九崇本尚质的心志。

[提示]以白为饰,饰极反素。

客:纯白无色,怎么能够作为文饰呢?

主:上九处于贲卦之极,文饰至极,则反归于素,由追求文饰转为崇实尚质。“白贲”是以白为饰,以无色为文采,以质素为贲。“贲”至于极点,饰极反素,无饰就是最好的饰。任其质素,不劳文饰,才见其自然真趣,才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本色的美,才是纯美、真美的象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加以文饰反而是亵渎,反而泯灭其真趣。真美是本质的美,是不用再美化的。真正的“天生丽质”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是“却嫌胭脂污颜色”的。所以“白贲”由绚丽归于纯白,以白为饰,以无色为美,进入返朴归真的美的最高境界。

客:无怪乎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淡水墨画,古典诗文也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漫不经心,随意涂抹,而有无穷韵味。淡到了看不见“诗”,却又蕴含着隽永之趣,令人玩索不尽。

主:这正是超脱了外表的美、附加的美,而表现了内在的美、本色的美,这也正是“白贲”的境界。归结到伦理教化上来说,提倡“白贲”则敦本尚实,华靡之习不足以累之,又何咎之有?所以爻辞说“白贲无咎。”

客:这样看来,贲卦虽然专论文饰,但是并不是无条件地赞成文饰。在文质关系上,主张文从属于质,崇尚质朴自然的伦理规范和美学境界。这些见解无疑是很精辟的。

主:从贲卦六爻表述文质的辩证关系看,下三爻属“离”体,“离”为文明,故侧重于从“文”的角度谈文从属于质的道理。初九“贲其趾”,谈文饰应表现质朴;六二“贲其须”,谈文不能脱离质;九三“贲如濡如”,谈应避免文胜灭质。上三爻属“艮”体,“艮”为止,主于笃实,故侧重于从“质”的角度谈文反归于质的道理。六四“贲如皤如”,谈素洁之美;六五“贲于丘园”,谈简朴之风;上九“白贲”,谈饰极反素。全卦以文与质为命题,通过卦象和爻象的剖析全面表述了现象与本质、外在仪表与内在精神的辩证关系。从下离上艮的卦象中,从中抽出文明而有所止的原则,这正是贲卦的精髓。外表的华美固然表现了一定的文明,但是无限度地追求文饰和浮华,会愈来愈远离自然质朴之美,奢靡腐败的恶劣风气就会泛滥成灾,甚至由于物质文明繁荣和精神文明堕落的巨大反差而危害人类。这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不能不加以重视。

23.剥卦——论退守待变

坤下艮上

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剥卦象征剥落:不利于有所前往。

[提示]邪盛正衰之时,应该安居待时。

主:文饰标志着繁华,繁华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向反面转化,就要衰落,正如华美的装饰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剥落一样。所以在贲卦后面出现剥卦。从卦象看,剥卦的寓意很清楚,阴生于下,逐渐滋长,阳气消退,形成“五阴剥一阳”的局面,象征邪气上升,正气消亡,阴气极盛,阳消将尽。

客:这时正是小人嚣张的时候,邪气进逼,正气衰微,君子几乎不能立足了。

主:此时天时、.人事、力量均对君子极为不利,君子不能作正面抗争,宜藏器待时,保存自己,勿有所往,静待时局变化。所以剥卦象征正气剥落衰微,探讨的是处衰败之道、退守待变的哲学。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译文]剥,是剥落的意思,由于阴柔的浸蚀改变了阳刚的性质。不利于有所前往,因为小人的势力正在增长。

[提示]解释卦名和卦辞。

主:“柔变刚”三字,道出了形势的险恶。由于阴柔的进逼,阳刚陆续变质,为阴柔所取代,大有阴霾压城、众芳芜秽之感,只剩下微弱的一阳硕果独存。这仅存的一阳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这正是本卦的命题。

客:这使我想起毛泽东在《冬云》这首诗里所描写的形势:“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不正是阴盛剥阳的景象吗?

主:在这种危急关头,首先要保存住这一丝即将消散的阳气、这一星即将熄灭的火种。由于形势极为不利,切忌轻举妄动,要退守安居,等待转剥复阳的时机。

(剥卦象征犹如被大雪覆盖的植物一样,此时要安静守护好自己根部的阳气,待大雪自己融化之后,在生长发芽,蒸蒸日上;如果此时硬要向上生长,必然会灭亡。对于君子而言,此时象征小人当道,不可与之硬拼,守正静观其变,待其嚣张势头过去之后,再东山再起。)

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译文]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这是从观察卦象得到的启示。君子崇尚消息盈亏互相转化的哲理,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消息:消减与增长。盈虚:盈满与亏虚。)

[提示]发挥卦理。

客:剥卦下为坤、为顺,上为艮、为止,所以观察卦象得出“顺而止之”的启示。这暗示君子处“剥”之时,要顺应形势,停止进取,以利于保存自己。难道这时就毫无作为了吗?

主:不,君子应该研究并掌握阴阳的增长和消减的自然变化规律,把它应用到人事上来。要明白一切力量对比都是动态的,增长到一定时候就要消减,正像月亮盈满了就要亏损一样,又像冬天阴气极盛之时就预示着春天阳气的回归。所以君子既要顺时而止,又要冷静观察,把握机遇,适时而动。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译文]《象传》说:高山颓落,附着于地,象征剥落。在上者因此加厚下面的基础,以求安固宅屋。

[提示]固本可以防“剥”。

客:剥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坤、为地。高山经风雨侵蚀颓倒于地,这是剥落的象征。剥落是从下面开始的,下剥则上危。只有下面的基础厚固,上面的宅屋才会安全。这就是观察“剥”之象可以得到的结论吧?

主:在上位的统治者把这种观念引申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应该想到,君应以民为根本,厚待下民,则君安于上。下民受剥,居上者就难以保全。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译文]初六,剥蚀到了床脚,不守正道,有凶险。 (以:及,到。蔑:轻视。)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译文]《象传》说:剥蚀到了床脚,说明已经损害下面的基础。

[提示]开始剥落,危及基础。

主:剥卦的卦形像一张床,所以爻辞取床为象。再说,剥卦下为坤,坤地可以载万物,床具则可以供人安居休息。阴剥阳首先从床脚开始,好比潮湿的阴气对床的剥蚀,首先从床脚开始,这叫“剥床以足”。

客:这样看来,阴对阳的剥蚀是渐进的,首先从下面的基础开始,所以《象传》说“以灭下也”。

主:不过,初爻意味着剥蚀刚刚开始,如果能够及时地按照《大象传》所指出的“厚下安宅”的原则行事,保护、加固下面的基础,问题还不致于很严重。如果此时仍然无视于正道,继续剥蚀下去,就难免会有凶险了,这就是爻辞所说的“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o

[译文]六二,剥蚀到了床身,不守正道,有凶险。(辨:指床体。)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译文]《象传》说:剥蚀到了床身,说明六二没有相应相助者。(与:同盟者,友好者。)

[提示]被剥而又无助,应守正防凶。

客:阳消阴长的形势继续发展,剥蚀渐及于上,六二已经剥到床身了。当然,不守正道,更有凶险。《象传》指出“未有与也”,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阴阳相应为“有与”,六二与六五都是阴爻,互不相应,没有援助,这叫做“未有与”。

客:这就是说,由于六二阴柔中正,如果上有阳刚相应相助。还不至于陷入险境,对吗?

主:是这个意思。请与六三作比较,六三虽然不如六二的中正,但与上九相应“有与”,就得以“无咎”。

六三,剥之。无咎。

[译文]六三,剥蚀,但没有过错。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译文]《象传》说:剥蚀,但没有过错,说明六三脱离了上下同类。

[提示]被剥而有助,可以免过。

客:六三之所以“剥之无咎”,就是因为它与上九相应吗?

主:是的。六三虽然被消剥成阴,但是它以阴爻居阳位,与上九阳刚相应,这就意味着六三仍然存有“含阳待复”的因素和“转剥复阳”的可能。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阴退阳回,阳气复生,所以能够“无咎”。当然,处“剥”之时,因得阳刚之助,也仅能免过而已,毕竟无“吉”可言。

客:《象传》说六三“失上下”,是怎么一回事?

主:六三处在本卦的五个阴爻的中间,上下各有二阴,唯独它与上九阳刚相应而“无咎”脱离了上下同类。“失上下”三字,意在指出六三在群阴中的特殊性,引起解卦者的注意。

六四,剥床以肤,凶。

[译文]六四,剥蚀到了床面,有凶险。(肤:指床面。)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译文]《象传》说:剥蚀到了床面,说明六四已经逼近灾祸了。

[提示]剥落至极是最危险的时刻。

客:六四剥蚀到了床面,问题非常严重了,不是“蔑贞凶”,而是直截评断为“凶”,甚至“切近灾”了。

主:“剥床以肤”,可以说剥到极点了,借以坐卧安身的床快要剥蚀完了。不过,正当剥落至极、大祸临头之时,转机也会随之而来。我们看下一爻“六五”的“无不利”,就知道已经出现“转剥复阳”的苗头了。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译文]六五,鱼贯而来,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主,无所不利。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译文]《象传》说:带领宫女们求宠于君王,说明六五毕竟没有过错。(尤:过失。)

[提示]出现“阳剥为阴”向“阴复为阳”转化的契机。

客:群阴剥阳到了六五这一爻,已经逼近最后仅存的阳爻,局势不是更加危急了吗,怎么忽然又变成“无不利”了呢?

主:阴阳之间的斗争、依存和转化是十分微妙的。我们看剥卦中的五个阴爻,初六、六二、六四这三个阴爻,都与阳爻上九无应无比,故表现出斗争的一面,所以步步进逼剥阳,从“剥床以足”,到“剥床以辨”,直至“剥床以肤”,局势也都是“凶”的。而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与阳爻上九存在着或应或比的关系,就表现出了依存的一面,甚至含有转化的契机,局势就大不相同了,六三“无咎”,六五“无不利”。六五以阴爻居尊位,是众阴之长。当剥极将复之时,它以阴柔之性与上九阳刚邻近而相比,以阴承阳;不仅如此,它又以众阴之长的身份,影响并带领众阴一起顺承上九,就像后妃带领一群宫女向天子邀宠一样,听命于上九。由于鱼为阴物,所以又用一串首尾相接的鱼来比喻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等五个阴爻。群阴鱼贯而进,归顺于孤阳上九。

客:这样就形势大变了,这正是“阳剥为阴”的终极和转化的关键,预示着“阴复为阳”的契机已经出现,当然是“无不利”的。

主:看到这个转变的契机是很重要的。六五虽然仍处在“阳剥为阴”的过程之中,但同时已经处在“阴复为阳”的转换之中,所以《象传》说它“终无尤也”。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译文]上九,硕大的果实没有被吃掉,君子得到大车,小人剥蚀房屋。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译文]《象传》说:君子得到大车,说明万民得以乘载。小人剥蚀房屋,说明小人终究不可任用。

[提示]孤阳独存时会有两种可能。

客:诸阳都已被剥成阴,只剩上九独存阳实,犹如硕果仅存。对这种爻象应该怎样看呢?

主:这仅存的一阳,下乘众阴,关系非常重大。预后如何,有两种可能。如果君子能够得到这可贵的一阳,把握矛盾转化的时机,就可以力挽颓势,转剥复阳,那么得此一阳就犹如得到一辆大车,运装万民滚滚向前,历史就会展开一个新的历程。

客:这样,经过了拨乱反正,整个局势就转危为安了。

主:如果在此危急关头,小人竟占了上风,扑灭了这仅存的阳气,那就无异于破坏了安身的房屋,大家都无法生存了。一阳在上,覆盖五阴,也正像一间房屋;如果剥掉这一阳,岂不是掀去屋顶了吗?可见在此危急关头,切切不可任用小人,否则遗患无穷。

客:在同样的局势下,却有两种天壤之别的发展趋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主:这正是“剥”尽“复”来、君子有为之时,所以爻辞作此吉言,殷殷勉励;这同样又是独枝孤果、摇摇欲坠之时,所以爻辞又特设危言,谆谆告诫。

客:把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作了对比式的表述,确实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使人产生千钧一发的危急感和千载一时的紧迫感。

主:剥卦不仅指出了阳气逐渐消亡的被“剥”之过程和退守待变的处“剥”之策略,尤其可贵的是,分析了在正气衰败的严峻形势下“剥”尽“复”来的契机。剥卦六爻中,初六、六二、六四这三个阴爻,由于与阳爻上九无比无应,故步步剥阳,形势凶险,特别要提防。对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要看到它们具有“含阳”和“承刚”的一面,“阴复为阳”的希望正在这里。而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则是上九这最后独存的孤阳。星星之火,既可以燃成燎原之势,也有可能被扑灭。君子得之则存,小人剥之则亡。鱼死乎?网破乎?在此最后一搏。

客:本卦所述的哲理,确实大可玩味。

主:凡此种种,对于在人生历程中如何善处衰败、退守待变,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这要看学《易》怎样去领会、运用了。

24.复卦——论正气回复

震下坤上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译文]复卦象征回复:亨通。阳气生长没有害处,结伴前来没有过错。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过了七天必然回复。利于有所前往。(出入:生长。“入”为自内生,“出”为向外长。)

[提示]概述正气回复的卦旨。

客:从卦形看,复卦正好是剥卦的颠倒。这再明显不过了:剥卦是独阳在上,复卦则是独阳在下。

主:阴极而阳返,这是必然的道理。群阴剥阳,剥至极处,阳便要复生了。阳被剥于上,复生于下。复卦就是一阳复生?于下之象,“复”就是返本回复之意。虽然只有一阳,但它是新生的,蓬勃向上的。正如冬至之后,阴寒最盛之时,一阳复生,这就预兆着大地回春之时将至,其欣欣向荣的生生之势毕竟是不可阻挡的,当然是必“亨”无疑的。

客:“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这两句话的含意似乎不很明白。

主:这是对“亨”之义作具体说明。“出入”指阳爻从内卦产生、逐渐进入外卦。“朋来”是指一阳萌生则众阳将会陆续皆生,诸阳将像朋友一样结伴前来。总之是阳气萌发、勃勃生长的一片兴旺景象。《易经》中常有不要轻举妄动的告诫,然而当此之时,情况不同了,这正是任凭阳气萌生、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可以尽情地生长和扩展,都不会犯错误的,都是“无疾”、''无咎”的,都是“利有攸往”的。“复”道之“亨”,就“亨”在这里。

客:这与剥卦的“不利有攸往”,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对于正气来说,时来运转了。“待时而动”,待的就是这个时候。

客:“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又该怎样理解呢?这些话似乎带有神秘色彩。

主:这里指出阳气回复的必然性。“反复其道”,是说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这个规律在《易经》中表述为“七日来复”,就是说,从“一阳消退”到“一阳复生”,要经历七次变化。具体过程是:“一阳消”为“骺”,“二阳消”为“遁”, “三阳消”为“否”(奏),“四阳消”为“观”,“五阳消”为“剥”,“六阳消尽”为“坤”,“一阳来复”为“复”。当“剥”之时,阴进阳退,阳消将尽,所以“不利有攸往”;当“复”之时,阳进阴退,阳气方生,所以“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

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译文]《彖传》说:回复,亨通,说明阳刚返回。阳气萌动,并能顺应客观规律而运行,所以产生、滋长没有害处,结伴前来没有过错。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过了七天必然回复,这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利于有所前往,说明阳刚在生长。回复,大概体现着天地主宰万物的用心吧?

[提示]解释卦辞。

客:《彖传》对卦辞逐句解释其大意,简明扼要。

主:其中“动而以顺行”一句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从复卦卦象推演而得(复卦下为震、为动,上为坤、为顺),指出了复卦的基本卦旨。处“复”之时,行动是顺应客观规律而动。这与剥卦《彖传》指出的“顺而止之”的基本卦旨恰好相反。君子处“剥”、处“复”,或止或行,都是顺乎规律。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并且能灵活主动地顺应它,也就从必然中实现了自由。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译文]《象传》说:雷潜藏于地中,象征阳气回复。先代君王因此在冬至日闭关静养,商人旅客不外出远行,君主不巡视四方。(后:君主。省:巡视,视察。)

[提示]微阳初生时需要静养。

主:复卦下为震、为雷,上为坤、为地,是雷在地中之象。雷潜于地中,象征着阳气刚刚回复,一阳始生于下,还很微弱,还无力奋出地面。在节气上,这正是阴气极盛、阴极生阳、阳气初生的“冬至”之时。由于阳气始生,不能随意损耗,应该静养以待其壮大。人在此时也要安静保养,闭上关卡,君王百姓都要停止活动,以利于养精蓄锐。

客:本卦卦辞中强调“利有攸往”,《象传》中又强调“闭关”“不行”,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主:《易》有“变易”之旨,读《易》也要有灵活变化的观念。卦辞强调进取,是着眼于发展的趋势;《象辞》强调静养,是着眼于暂时的现状。这二者立意虽相反,其精神实质却并不矛盾。猛力前冲之前,先要后退几步,这叫“蓄势”。静养正是为进取而积蓄力量。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初九,走得不远就回复到正道,不至于悔恨,大吉。(祗:即“抵”,至。)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译文]<象传>说:走得不远就回复到正道,因为初九善于修身。

[提示]偏离正道者贵在及时回复。

主:初九处在复卦之初,首先回复于阳。犹如一个人离开正道不远,很快就回来了,还不至于达到悔恨的程度。

客:这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所写:“适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时偏离正道、误入歧途,总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善于省察、修正自己的失误。

主:所以爻辞称初九的不远而复为“大吉”,这真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六二。休复。吉。

[译文]六二,喜悦地回复,吉祥。(休:喜庆。)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译文]《象传》说:喜悦地回复,吉祥,因为六二谦逊地亲近仁人。(下:谦逊。)

[提示]亲近仁人者能够乐于回复正道。

客:六二之“复”,“休”在何处,“吉”在何处呢?

主:《象传》指出,原因在于“以下仁也”,这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爻义的门径。这里的“仁人”指率先回复于阳的初九。六二当阳气回复之时,性柔居中得正,与初九最为亲近,最早受到阳刚之气的影响,以回复于阳为可喜庆之事。因此,六二虽然在初九之上,却能视初九为“仁人”,亲而下之,谦逊地归向于它,这就是《象传》所说的“下仁”。这样,六二就会心悦诚服地向阳刚回复,而得到“休复之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译文]六三,愁眉苦脸地勉强回复,虽有危险,却没有过错。(频:同“颦”,皱眉。)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愁苦地回复虽有危险,从回复于正道的.意义上来说,是没有过错的。

[提示]痛苦的回复对于改过自新是必要的。

客:六二“休复”,能够心怀喜悦地主动回复到正道上来;六三“频复”,却是愁眉苦脸地勉强回复到正道上来。同样是回复于正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情境界呢?

主:六二居中得正,又亲近于初九,所以对于回复于阳是心悦诚服的。六三以阴爻居阳位而失正,在素质上并不很好;又与初九无比无应,对于回复于阳并无内心需要。只是处于阳气回复之时,在客观形势的裹挟之下,不得不勉强地回复于正道。由此可见,是否回复于正道是问题的关键,哪怕是内心不很情愿地回复,也可以免过。不过,“频复”只能“无咎”而已,到底不能与“休复”之“吉”同日而语。

客:一个人滑向邪恶的泥坑十分容易;重新回到正道上来却很不容易,有时候就是要强迫自己改邪归正,要忍受脱胎换骨的痛苦。所以,愁眉苦脸的“频复”也是很必要的,这可以视为洗涤灵魂的“炼狱”。

六四,中行独复。

[译文]六四,走在中间,独自回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译文]《象传》说:走在中间,独自回复,是为了遵从正道。

[提示]与阳刚相应,可以独自回复于阳。

主:六四上下各有两个阴爻,它居于五个阴爻的中间位置,所以叫做“中行”。它以阴爻居阴位得正,而且与初九阴阳相应。在五个阴爻中,唯独六四处在与阳刚相应的位置,这是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六四虽然居于群阴包围之中,却独能顺利地回复于阳。这就叫“中行独复”。

客:在阳气初生之时,要认清趋势,坚决果断,敢于独自回复于阳。要提倡这种“独复”的精神。

主:一般人都习惯于随大流,受“从众”意识支配。六四独能“从道”而不“从众”,独自走自己的路,确实有其超凡出群之处。

六五。敦复。无悔。

[译文]六五,敦厚地回复,没有悔恨。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译文]《象传》说:敦厚地回复,没有悔恨,说明六五能够以中道反省考察自己。

[提示]品格敦厚,有利于回复于阳。

主:六五以柔爻居尊位,持中而不偏;又处于坤体之中,而坤地是厚实的象征。所以六五能够敦厚诚恳地一心向善,回复于阳。本来,由于六五与初九阳刚无比应关系,处于阳气回复之时,应该有悔的;但是由于六五居中而且能复,以中道作自我考察,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就变“有悔”为“无悔”了。

客:这样看来,品格敦厚,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主:正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所写:“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能否回复于阳,外部的条件固然不可忽视,内在的秉性尤其能起决定作用。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译文]上六,迷失了回复的路,有凶险,有灾祸。如果用于行军作战,最后只有大败,使得他的国君也遭凶险,以至于十、年不能再出征打仗。(灾:外来之灾,天灾。眚:音sheng,自作之祸,人祸。)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译文]《象传》说:迷失了回复的路,有凶险,是由上六违返了阳刚之道。

[提示]迷而不复,极为凶险。

客:上六居于极外之地,离初九阳刚最远,又与初九无应,已经无法复归于阳,确实是迷而不复之象。称为“迷复”,十分确当。

主:误人歧途是难免的,回来便是,回头就是岸。最可怕的是昏迷而不知回复,迷迷糊糊地愈滑愈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必然遇到灭顶之灾。

客:如果带兵打仗的话,会导致全军覆灭,连累整个国家陷入险地,甚至一蹶不振,这后果太严重了。不过,上六为什么会迷失回复之路呢?

主:原因在于上六认不清事物发展的大趋势,逆潮流而动。当阳气回复、众阴归向阳刚之时,它仍然违反阳刚之道,一意孤行,不知回头。(阳为君,是主导因素;阴为臣,是从属因素。所以《象传》把阳刚的主导作用称为“君道”。)复卦的基本精神就在于揭示正气回复、顺之则亨的道理。初九不远而复,“元吉”;上六远而不复,“凶有灾眚”。这一首一尾两爻,对比最为突出。初九是全卦唯一的阳爻,一阳初生,生机勃勃,这是阳气回复的根本。五个阴爻,除了上六迷而不复、终致灾凶以外,其余四阴,都在不同程度地向阳刚回复。其中六二比于初阳而“休复”,有“下仁”的佳誉;六四应于初阳而“独复”,获“从道”的美称。六三、六五,虽然与初阳无比无应,但六三终于忍受痛苦而“频复”,六五则秉性忠厚而“敦复”,都回复到归向阳刚的正道上来,得以“无咎”、“无悔”。总之,正气回复的关键时刻,正是人生之旅的紧要关头,何去何从,何归何依,需要作出明智的抉择。复卦六爻,展示了六种行为品格的不同类型,其中的得失长短,值得仔细推敲。这无疑地有助于我们在人生大谋略问题上作出正确抉择。

25.无妄卦——论行为无妄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译文]无妄卦象征不妄为: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如果不守正道就是祸患,不利于有所前往。 (匪:非。眚:音 sheng,祸患。)

[提示]守正才能无妄。

客:回复于正道,当然就不会妄为了,所以复卦后面是无妄卦。《序卦传》说:“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无妄”就是不轻举妄动、不胡作非为。无妄卦上为乾、为天,下为震、为动,含有“回天而动”的意思。因而天动,即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而动,当然就不会妄为。所以卦辞评断“无妄”为“元亨”,即至为亨通;附加条件是“利贞”,要坚守正道才会有利。反之,如果不守正道就不利,反而有祸,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这是从反面设诫。

客:我们只要反省一个自己的日常行为,违背正道而“妄为”的成份太多了,有时简直是浑浑噩噩地打发日子。做到“守正”和“无妄”,又谈何容易!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

刚中而应。

[译文]《彖传》说:无妄,阳刚从外卦来,成为内卦的主宰。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阳刚居中而又应合于下。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和卦义。

客:这段话比较费解。

主:无妄卦的内卦(下体)为震,它是由外卦(上体)乾的一刚爻来与坤的初爻相交而形成,所以称震的初爻是“刚自外来”;又因为震的初爻处于内卦,按《易》例以少统多的原则,凡二柔一刚均以一刚为主,所以外来的这一刚作为震之初爻,又是“为主于内”。这就叫做“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在刚爻未来之前,坤属阴柔,阴柔为虚。在“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之后,坤变为震,震属阳刚,阳刚为实。阴虚转为阳实,这意味着真实取代了虚妄,所以称为“无妄”。这是以卦象的形成来解释卦名。

客:“动而健,刚中而应”,大概是以卦象来解释卦义吧?

主:是的。无妄卦形成后,呈下震上乾之象。震为动,乾为健,包含着“动而健”之义。运动不息而又刚劲强健,这是以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永恒性。再看上下二体的中爻,九五的阳刚居中与六二的阴柔居中,上下相应,阴阳相合,万物由此而生生不息。“刚中而应”就是指此而言,这又是以二、五两爻的象征意义来说明天道运动的规律性。这些都是真实无妄的大自然的法则。

客:这样看来,“无妄”首先要求遵守天道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

主:这正是“不妄为”的根本含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译文]由于守正而大为亨通,这是天之道啊。如果不守正道,就有祸患,不利于有所前往。处在无妄之时却要妄行,哪里有路可走呢?天道不保佑,能行得通吗?

[提示]解释卦辞。

客:只有守正才能实现无妄,才能大为亨通,这是天道的体现。如果不守正道,就必然是妄为,就无路可走,因为那样做是违背天道的。

主:这里反复强调的“天命”(天道),实际上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行事,才是“守正”,才能“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

育万物。

[译文]《象传》说:雷声传行于天下,万物响应,象征不妄为。先代君王因此以此勉励自己,顺应天时,养育万物。(与:响应。茂:勉励。对:配合,顺应,适应。时:时机。)

[提示]顺应天时则无妄。

客:无妄卦上为乾、为天,下为震、为雷,正是“天下雷行”之象。这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主:冬季处于潜藏冬眠状态的万物,到春季都因雷震而苏醒,应声而惊起,所以春天有“惊蛰”的节气。由此可见天道的规律毫无差错,所以象征“无妄”。统治者应该体会无妄卦象的,精义,把它用到国家治理上去,从而勉励自己,一切举措都要像万物闻雷而奋起那样地顺天行事,绝不违背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无妄”,才能利国养民。

初九,无妄。往吉。

[译文]初九,不妄为,前往是吉祥的。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而前往,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意愿。

[提示]起步无妄,前途吉祥。

(现在的人,不仅违背大自然生长规律,乱采乱伐,惟恐不能竭尽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的私欲,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早枯竭。而且就人的本身而言,不顾自己的身体,劳作无度,恨不得不睡觉、不休息,过度使用自己身体,使自己精力过早衰竭。这些都是妄为的表现。)

客:初九为什么能够实现“无妄”?

主:初九以刚爻居阳位,纯阳不杂,实而不妄,在素质上有利于实现“无妄”。这样,它就没有妄想妄行,一切按照天道规律行事,当然就无往而不吉,能够得遂进取的心愿。初九又象征事情开始的第一步,起步不妄,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预示着吉祥的前途。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译文]六二,不耕种就想收获,不开荒就想种熟地,难道这样做会有利吗? (菑:音zi,初开垦的瘠田;垦荒。畲:音 yd,耕种多年的熟田。则:岂。)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译文]《象传》说:不耕种就想收获,说明六二阴虚而不实。

[提示]寄希望于虚妄,无利可言。

客:企图不耕而获,这岂不是虚妄吗?镜花水月,必然落空,无利可言。这道理并不难懂,但是这种违背常识的虚妄企求在社会生活中却并不少见。六二的虚妄是怎么造成的呢?

主:六二无求实之心,无视于实事求是的行为原则。六二以阴爻居阴位,阴虚不实,因而产生虚妄之求。所以《象传》说它企图不耕而获的原因是“未富也”。在《易经》中,以阳为富、为实,以阴为不富、不实。不富、不实即为虚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译文]六三,不妄为也有灾祸。有人栓系着一头牛,被过路人顺手牵走了,当地居民却遭了殃。(邑:众人聚居的村镇。)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译文]《象传》说:过路人牵去了牛,这就使得当地居民遭了殃。

[提示]虽不妄为,也可能因偶然因素而遭灾。

客:六三爻辞好像说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邻居把牛拴在路边,被过路人牵走了,我却被诬告成偷牛的嫌疑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真是“无妄之灾”,无缘无故而受灾。这看来是偶然事故造成的,该倒霉的人即使不妄为也无法逃灾。

主:前人对本爻辞往往也是这样理解,如关朗在《关氏易传》中说:“运数适然,非己妄故,乃无妄之灾。”“运数”就是命运、气数。倒霉的事正好让它碰上了,该他倒霉,这是“运数”所注定的。这种说法虽然看到了在偶然性中隐藏的必然性,但是把那种以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归结为神秘不可知的“运数”,当然是不科学的。

客: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呢?

主:在这里,偶然并非完全偶然,无妄也并非完全无妄。让我们分析一下六三这一爻。首先,六三处于上下体交接处的是非危惧之地,这是很容易惹麻烦的地方,所以他被无端地怀疑株连而致祸。六三本人虽然“无妄”,但他处于虚妄的人和事之中,邻居的粗心大意和妄告无辜,路人的顺手牵“牛”,这都是“妄”。与他人之“妄”相牵连,本人就难以完全“无妄”。我们再看六三的主观因素,他以阴居阳而不正,处于下卦之终而不中。既然本人原来行事就是不正不中,又怎能避免在时间和地点上偶然交叉的意外事件中涉嫌呢?如果六三之为人一向道德高尚,难道会突然被怀疑为偷牛贼吗?既然主观上本来就存在着“妄”,又遇上了客观之“妄”,这样又怎能做到真正的“无妄”呢?

客:是啊。只有行正才不怕影子歪。

九四,可贞,无咎。

[译文]九四,能够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译文]《象传》说:能够守正就没有过错,这是九四本身固有的品格所决定的。

[提示]守正而不妄为,可以免过。

主:九四爻下无所应,又处于“近君”的危地,本来是很容易动辄得咎的。但是它以阳爻居阴位,这象征着刚而能柔的品格,有助于它正确地应付复杂的环境,坚守正道而不妄为,终于得以免过。

客:六三虽然“无妄”竟也遭灾,九四坚守正道仅能免过。这样看来,三、四这两个爻位的确是危惧之地。

主:处在这种情况下,在主观上自求无妄就够了,祸福只有听其自然。历史上有一种“孤危之臣”,就是这类人物。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译文]九五,不妄为却得了病,不用服药就会有自愈之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而患病所用的药,是不可以试服的。

[提示]无妄而有疾,不必服药攻治。

客:九五以阳刚居中得正,处于尊位,这一爻从各方面看都是最优越的,无可指责,当然是“无妄”的,怎么会出了毛病呢?

主:九五本身确实是无懈可击,并无致疾之由;现在出了毛病,原因一定来自外部。从爻象上看,九五与六二相应,而六二有“不耕而获”的虚妄之求,九五的毛病可能是受六二的牵连所造成。

客:既然有疾,又无须用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既然无妄,就没有妄想、妄行需要纠正,就意味着思想行为是合乎正道的;如果用药攻治,岂不是否定和改变自己的正确行为吗?所以,无端地得了无妄之疾,应该坚持守正安常,泰然处之,疾病会不治自除。这是以“勿药”为药,以不治为治。换句话说,只要自己的思想行为是正确的,就不应改变初衷,一切外来的诽谤和非议都会不攻自破的。度过了难关,就会领略到最后胜利的喜悦。这就是“勿药有喜”。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译文]上九,不妄为,但行动会有祸患,无所利益。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的行动,处于穷尽之时也会遭到灾祸。

[提示]时穷难行,行则遭灾。

主:“无妄之行”本来当然是好的,但行动得不是时候仍不好,仍会遇祸。上九处于全卦之终,这是终极之地、穷尽之时,已经无处可行。这时就宜止不宜行,宜静不宜动。上九以阳爻居阴位,刚躁易动,在时穷难行、动则遭灾之时,仍然偏要前行,这样无妄就变成有妄了,因此“有眚”而“无攸利”。

客:看来,任何事物发展到穷尽之时都不好,即使是“无妄之行”,也会遭遇“穷之灾也”。物极必反,无妄也将转为有妄,好事也将转为坏事。这正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一样。

主:真的,“好事”提倡到了极点,就会变质,产生副作用,变成“坏事”了。例如,过度地宣扬“好人好事”,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假典型”。所以《老子》中说:“智慧出,有大伪。”这样,“无妄”就转化为“有妄”了。

客:从本卦六爻的情况看,“无妄”这一命题并不简单。

主:六爻虽然大都呈“无妄”之象,但具体情况和吉凶利咎却很不相同:初九起步无妄而获吉,六二希求虚妄而无利,六三虽不妄为而遭灾,九四守正不妄而免过,九五无妄有疾而自愈,上九时穷无妄而遇祸。六爻所提供的行为类型虽然表现出复杂的变化,但其包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说,欲达到行为无妄,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守正”。也就是卦辞所强调的“利贞”、“匪正有眚”。任它情况千变万化,坚守正道不变,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正如朱熹所说:“《无卦》一卦,虽云祸福之来也无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于正。”二是“审时”。要审察时机和形势,以决定进退行止。最要紧的是主观要符合客观,客观情况变了,主观对策要相应而变。这样,才能在事物的动态变化中不断地作灵活的自我调整,才能确保行为的“无妄”。

[周易研究]26.大畜卦——论德智蓄养

乾下艮上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译文]大畜卦象征巨大的蓄聚:利于坚守正道。不在家中自食,吉祥。利于涉越大河。

[提示]指出德智蓄养的原则和意义。

主:行为无妄当然就会大有收获,以至大有蓄聚,所以无妄卦后面是大畜卦。两者卦象互为颠倒,构成一组。

客:大畜卦与前面的小畜卦(第9卦)有什么联系吗?

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两卦的“畜”(蓄)字都含有蓄止、蓄聚、蓄养的意思。止则聚,聚则蓄,蓄则养。小畜卦谈的是作为从属因素的“阴”对于作为主导因素的“阳”所起的微小的蓄聚作用,故称之为“小畜”;大畜卦谈的则是道德和智慧的蓄聚、培养,这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蓄聚,所以称之为“大畜”。德智的蓄养只有“守正”才会带来利益,这就是“利贞”的原则。“正”的概念,据我理解,既包涵自然原理的“真”,又包涵社会伦理的“善”。 “真”与“善”方为“正”, “伪”与“恶”则为“邪”。这样,以正道蓄聚德智,这才是最大的财富,是物质、金钱所无法比拟的“大畜”。

客:卦爻辞中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话,像这里出现的“不家食吉”,就叫人莫名其妙。为什么不在家里吃饭就吉祥呢?

主:凡是道德、智慧所蓄极大的贤人,不能让他们在家中困守,自己谋食,英雄无用武之地;国家、社会应该把他们蓄养起来,让他们食天子、诸侯之禄。对于国家、社会来说,这也是一种“大畜”。他们才能发挥才智,一定能涉险历难,大有作为,这当然是国家、社会之吉。所以卦辞说:“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由此可见,“大畜”不仅是指个人的德智蓄养,也指国家的人才蓄养。正如《彖传》在解释卦辞时所说:“不家食吉,养贤也。”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译文]《彖传》说:大畜,刚健而充实,乃至光辉焕发,日日呈现新的气象。(笃:音du,厚。)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客:为什么乾下艮上的卦象称为“大畜”呢?

主:因为乾的性质刚健,象征奋发修养,自强不息;艮的性质蓄止,蓄止则能充实,象征德智蓄养不断地蓄聚充实。德智蓄于中,光辉必然发于外,以至风度、气质,日日呈现新的气象。这就是道德、智慧大为蓄聚的“大畜”的含义。

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

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译文]本卦所体现的道德是,阳刚居上,贤人受到崇尚,同时能够蓄止刚健者,这是宏大的正道。不在家中自食,吉祥,说明要蓄养贤人。利于涉越大河,说明行为合于天道。

[提示]解释卦辞。

客:本段开头几句看来是对“利贞”的解释,说明什么是“大畜”的正道,文字比较难懂。后面对“不家食吉”和“利涉大川”的解释,比较浅显明白。

主:开头几句文字,是从剖析卦象入手的。“刚上而尚贤”,是指上九阳刚居于六五君位之上,象征贤人受到明君的崇尚,君主礼下于贤人。这是“尚贤”之义。“能止健”,是指本卦上体为艮、为止,下体为乾、为健;乾的性质刚健有为,艮在上制止它急于用世。这象征有能力的人急于进取,受到蓄止和限制,使他的道德、智慧得到蓄养之后再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养贤”之义。蓄养刚健者的贤德,这才是“养贤”的真谛,而不仅仅是指社会在物质上的供养。既能尚贤,又能养贤,这是合乎“大畜”之正道的,所以《彖传》说:“大正也。”这就从剖析卦象人手解释了卦辞“利贞”二字,同时阐明了什么是“大畜”的正道,进一步发挥了“大畜”的卦旨。

客:我觉得《彖传》中“止健”二字的含义十分深刻。

主:《彖传》通过分析卦象,明确地提出“止健”二字,极'为重要。的确,《彖传》是打开卦理奥秘的钥匙,所以《系辞传》中说:“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对刚健有为者,要抑止他的急于进取用世,才能积蓄他的德智,所以需要“止健”。这思想是深刻的,是本卦的要旨。全卦六爻都蕴含着这一基本精神。

客:是谁在抑止刚健者的急进呢?

主:是急进的刚健者必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抑止了他。这种抑止既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进取者德智的蓄养和成熟又是十分必要的。逆境能玉成于人,就是此意。刚健者初出茅庐,缺少历炼,蓄养不厚,就急于进取,欲成大事。诚如庄子所说:“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难免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碰钉子。遭挫折,而担当不起大事业。然而这种挫折正是必经的历程、必要的历炼。宋人辅广说:“人不经忧患、穷困、顿挫、折屈,则心不平,气不易,察理不尽,处事多率,故人须从这里过。”这就是说,这种磨炼,促使了进取者德智的蓄养,有助于他由蓄止而达到蓄聚的“大畜”。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的体现,是“天道”使之然,也是德智蓄养的必修课程。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译文]《象传》说:天包含在山中,象征巨大的蓄聚。君子因此多多记取前贤往哲的嘉言善行,用来蓄养品德。 (识:音 zhi,记在心中。)

[提示]最大的蓄聚是德智的蓄聚。

客:大畜卦上为艮、为山,下为乾、为天,正是“天在山中”之象。山能包含至大无比的天,这真是“大畜”了。不过。山能容天,未免太荒唐了。

主:这只是一种虚构的喻象罢了,正如朱熹所说:“不必实有其事,但以其象言之耳。”再说,高天之中的空旷窟洞,不是也有“洞天”之称吗?大畜卦取此为象,不过是借以喻示人心虽小,却可以蓄聚无限的历史经验,从而蓄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方寸之间,蕴蓄无穷,以“天在山下”为象喻,很有令人玩索的意味。所以孟子感叹地表述自己的体会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这才是了不起的“大畜”啊!

初九,有厉,利已。

[译文]初九,有危险,利于停止前进。(已:停止。)

《象》曰:有厉则已,不犯灾也。

[译文]《象传》说:有危险就暂停不进,是说不可冒着灾祸向前。

[提示]初九遇险被蓄止。

主:初九是刚健之才,然而初出茅庐,阳德卑微,不待德智有所蓄积就急于进取,而被位置相应、性质相反之柔爻六四所蓄止。“有厉”是警告它贸然前进有危险,“利已”是说止而蓄德为有利。

客:六四蓄止初九,使它蓄养德智之后再作进取,这就是“止健”的作用吗?

主:是的。如果初九不可进而强进,必然因蓄养不厚、德智不足,无力冒险犯难而招致灾祸。

蚕.九二,舆说輹。

[译文]九二,大车脱下轮輹不走。(说:即“脱”。)

《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译文]《象传》说:大车脱下轮輹不走,说明九二守中道,没有冒进的过失。(尤:过失。)

[提示]九二审势而自止。

客:轮輹是什么东西?

主:轮輹(音fu),是车轴中心的方木,车身与车轮由它连接而不脱离。车子脱下了轮輹,就不能行走了。所以, “舆说(脱)輹”就意味着车子停下不走了。

客:九二为什么也停下不走呢?

主:九二也是刚健进取之才,像车子一样,本来是要向前运转行走的。但是它居于下体的中位,能行“无过无不及”的中道。所以当“大畜”之时,它被位置相应而性质相反的柔爻六五所蓄止,就能够审度其势,可行则行,应止则止,终于停止前进,就像车子自行脱下轮輹一样。止而不进,蓄养其德,当然不会有过失。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

[译文]九三,良马奔驰,利于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熟练车马防卫的技能,这样就利于有所前往(日:语气词。闲:即“娴”,熟练。)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译文]《象传》说:利于有所前往,因为九三与上九意志相合。

[提示]九三蓄养已成熟。

客:九三爻“良马逐”、“有攸往”,并没有“蓄止”的意思,难道卦旨发生变化了吗?

主:止而蓄德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利涉大川”,为了更好地进取。大畜卦发展到了九三这一爻,已经经历了初九、九二的磨炼阶段,道德、智慧已经有了相当的蓄养,像一匹经过训练的“良马”,可以向前奔驰了。

客:就是说,初九、九二是处于遇险而止、蓄养德智的阶段,九三则已经到了蓄养已厚、奋起进取的时候了?

主:对了。九三的德智蓄养已经臻于成熟,可以说是“大畜”已成了。请看,它不仅向前驰逐,还严守“利艰贞”(利于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的原则,并且能够“闲舆卫”(熟练车马防卫的技能)。这时九三也就不会再受到挫折的蓄止。反映到爻象上,与之相应的上九,已经不是性质相反、起蓄止作用的柔爻,而是性质相同,起促进作用的刚爻了。

客:既然九三与上九都属阳刚,都有力求进取的本性,这就志同道合了。所以《象传》说:“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主:以上谈的是大畜下卦乾体的三爻。上卦与下卦相对应,六四、六五两爻处于对阳刚蓄止的阶段,上九爻则处于蓄道已成的阶段。上、下卦的角度不同,下卦是说“乾”的被止、被蓄的过程,上卦是说“艮”的止之、蓄之的作用。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译文]六四,戴在小牛犊角上的木枷,大吉。(牿:音gd,木枷,戴在牛角上,使牛不能用角顶人。)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译文]《象传》说:六四大吉,值得欣喜。

[提示]六四以防护法蓄止。

客:按照前面的说法,六四与初九刚柔相应,应以“止健”的精神对初九阳刚加以蓄止。给牛角戴上木枷,大概就是对阳刚加以蓄止的一种比喻吧?

主:你说对了。小牛刚长出角,喜欢用角到处乱顶。既有可能伤人,又会把自己刚生出的嫩角顶伤,所以要戴上木枷防护。本爻正借驯牛之事比拟六四对初九的蓄止。初九的刚性初生,正像喜欢以角顶人的小牛。六四就是木枷,对阳刚起着制约、蓄止的作用。

客:这个驯牛的方法也很巧妙,既防止小牛顶人闯祸,又保护了新生的牛角不致受伤,同时驯服了牛的野性。

主:这个比喻启示我们,既要以“止健”的精神蓄止刚健者过早的、过度的冲动,又要保护刚健的气质,以利于时机和条件成熟以后的进取。这就两全其美了,所以大吉,值得欣喜。

六五,豮豕之牙,吉。

[译文]六五,阉割过的公猪的牙齿,吉祥。(豮:音f6n,阉割。割去公畜的生殖腺,以驯化其刚烈之性。豕:音shi,猪。)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吉祥,值得庆贺。

[提示]六五以治本法蓄止。

主:“阉割”也是古代畜牧业的一种驯养术,其法沿袭至今。猪性刚躁,常以利齿伤人,阉割后则牙齿犹存而凶性已除。初九的刚性初生,像以角触人的小牛;而九二的刚暴之性已长成,就像以牙伤人的公猎了。对治之法,只治猪的牙就不行了,需要治本,以阉割法制约公猎过刚的烈性。六五柔中而居尊,能以柔止刚,有效地蓄止了九二,因此吉祥可庆。

客:保存牙齿,去掉凶性,既能觅食,又不伤人,当然是吉祥可庆的事。

上九,何天之衢,亨。

[译文]上九,何等畅达的青天大路。亨通。(何:感叹词。衢:音qu,四面畅通的大路。)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译文]《象传》说:何等畅达的青天大路,说明蓄养之道大为通行。

[提示]上九蓄道得以成功。

客:上九虽然与九三位置相对,但两者都是刚爻,起不到蓄止的作用了吧?

主:九三的德智蓄养已经成熟,也用不着继续蓄止了。在本卦中,对乾体的三个刚爻的蓄止、蓄养,都用古代的畜牧驯养术打比方。初九是顶人的小牛,需要加以防护;九二是咬人的公猪,需要去其野性;九三则是经过驯养的良马,可以任其奔驰了。所以这时上九已经不需要对九三再加以蓄止,而是放开通天大路,任凭九三这匹“良马”奔驰了。大畜之道,至此得以充分体现。

客:请你把大畜卦的要旨再指点一下。

主:大畜卦以德智蓄养为主要命题,以“止健”为实现德智蓄养的基本手段,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性格刚健、急于进取者起有蓄止其轻率冒进、蓄养其道德智慧的作用。把逆境视为有益于德智蓄养的必要的人生磨炼,这种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卦六爻,从上、下卦两个角度,又各分为两个阶段,展现了蓄止和蓄养的整个过程。上卦表述“艮”对阳刚的“蓄止”和“蓄养”的作用,下卦表述“乾”的阳刚“被蓄止”和“被蓄养”的情况。第一阶段,对“艮”体的下、中爻(六四、六五)来说是对阳刚的蓄止,对“乾”体的下、中爻(初九、九二)来说则是阳刚被蓄止;第二阶段,对“艮”体上爻(上九)来说标志着蓄养之道已经成功,对“乾”体上爻(九三)来说则是意味着德智蓄养已经成熟。

[周易研究]27.颐卦——论养生之道

震下艮上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译文]颐卦象征颐养: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观看嘴巴,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颐:音yi,面颊,腮,其中为口腔。)

[提示]指出养生的原则。

主:“颐”就是嘴巴,嘴巴是吃东西的,吃食物则是为了摄取营养、保养生命,这就叫颐养。东方文化很重视生命的颐养,称之为“养生之道”,对这门学问有精深的研究,各种学派林立。颐卦专论生命的颐养。卦象是上艮下震,上下两个阳爻像上下腭。中间四个阴爻像两排牙齿。上艮为止,象征上腭静止不动;下震为动,象征下巴咀嚼食物。观看这一卦象,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以利于养生,这就是卦辞所说的“观颐自求口实”。从这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出发,可以推衍出颐养生命的许多道理,总的原则是“贞吉”,守正则吉。顺应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是守持正道,如此则利于养生。

客:颐卦接在大畜卦后面,两者有内在联系吗?

主:《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颐。”事物蓄聚以后需要加以保养。大畜卦讲德智的蓄聚,而德智聚集于身以后要继续给以滋养,使之得到扩充和发展。颐卦论生命的颐养,偏重于精神养生,认为养德性比养口体更要紧,这正好是大畜卦旨意的延伸。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

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

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颐养,坚持正道可获吉祥,说明用正道养生才能导致吉祥。观看嘴巴,是观察所养的什么;观看自求口中食物,是观察怎样自我养育。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者并且普及于万民,及时的颐养是很伟大的啊!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段《彖传》里面的“观颐”以下几句话,真是不解释倒还明白,越解释越糊涂了。

主:看人吃食是最简单的事,但是善于观察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象征性的启示。口中吃食者,所养的是口腹;口中节饮食、慎言语者,所养的是德性。这是“观颐”的启示。凡廉洁寡欲、不.贪饮食者,皆得养生之正道;凡贪食无厌、欲壑难填者,尽入戕生之邪途。这是观“自求口实”的启示。《彖传》又推而广之,不仅养身养德是颐养,而且天地养育万物、君主养贤人养万民都在颐养之道范围内,都可以用本卦的哲理去推论。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雷声,象征颐养。君子因此谨慎言语,节制饮食。

[提示]养生要兼顾养德和养身。

客:颐卦上为艮、为山,下为震、为雷,是“山下有雷”之象。但很难看出这是“颐养”的象征。

主:雷动于下,山止于上,这一动一止,正可假借为口腔咀嚼之象,故称为“颐”,象征颐养。人的口,出者为言语,入者为饮食。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如不谨慎节制,就会危害养生。震之动象征言语、饮食,艮之止象征慎之、节之。慎言可养德性,节食可养身体,养生的功夫正要在口的一出一入之间留意。当然是养德性为重,养口腹为轻;精神养生为重,物质养生为轻。

客:这话很有道理。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主:良好的心理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所以,养生不仅要适当地摄取物质营养以颐养口腹,更要不断地摄取精神营养以颐养德性。从颐卦六爻看,分为两种类型。下三爻为震、为动,象征下腭咀嚼食物,所求在物,贪于口腹之欲,只养体而不养德,结果是戕生而多凶;上三爻为艮、为止,象征上腭止而不动,节制饮食,所求在德,清心寡欲,以德自养并养人,身心皆安,这才是养生的吉祥正道。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译文]初九,舍弃你灵龟般的智慧,来看我鼓满两腮大吃东西,有凶险。(朵颐:鼓着腮帮子咀嚼食物。)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译文]《象传》说:观看别人大吃东西,说明初九的所求不值得看重。

[提示]初九舍弃养生正道,贪于口腹之求。

主:灵龟食欲不强,能够吐纳气息而致长寿。初九以刚居阳位而得正,本来是有养生正道的,完全可以像灵龟那样以内质自养而不求养于外食。然而由于它象征下腭主于动,易起口腹贪欲之心,又与六四相应,犹如以阳刚之实求养于阴虚。所以爻辞借用六四的口吻责备说:你本来是不求外食、以气自养的灵龟,怎么放弃了养生正道,竟然贪婪嘴馋起来,看着我大快朵颐而淌口水呢?贪于口腹之欲,对养生来说必然是凶险的。

客:吃喝之风,有损于德性,有害于健康,百无一利,是养生之大敌。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译文]六二,颠倒向下求养于比邻的初九,还不满足,又违背常理,越过六五向上九求食。试想,上九与六二并无比、应关系,二者身份高下又如此悬殊,腆颜求养,能有什么好结果吗?再说,脱离了阴爻同类,厚颜求食,既无补于身体,又有损于品德。

客:人到无求品自高。因口腹之累而不顾自尊,以至自轻自贱,这样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坦荡自然的胸怀,确实不利于养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译文]六三,违背颐养的常理,要坚持正道以防凶险。将有十年之久不能有所作为,无利益可言。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译文]《象传》说:十年之久无所作为,因为六三与颐养正道大相违背。(悖:音bei,违背。)

[提示]六三不中不正,贪求无厌。

客:六三与上九阴阳相应而互补,取阳实以养阴虚,应该是可以的,怎么也违背颐养的常理呢?

主:因为六三是阴居阳位,违中失正,同时又处于下卦动体之极,乃是邪辟浮躁之徒,贪食无厌之辈,为了求养于人,必然无所不至。由于拂逆常理,媚上贪求,最终会被断绝食物来源。不仅无法满足口腹之欲,甚至造成道德沦丧。这样的人,长期不能振作,身心交病,无所作为,极为有害于养生,所以爻辞告诫他要守正防凶。

客:本爻的告诫,对于招摇于吃喝场中的“食客”们倒是一贴苦口良药。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译文]六四,颠倒向下求养,吉祥。像老虎一样眈眈注视,欲望很迫切,没有过错。(眈:音dan;眈眈:专一注视的样子。逐逐:急迫的样子。)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译文]《象传》说:颠倒向下求养而得到吉祥,说明六四居上而能放出美德的光辉。

[提示]六四向下求贤问道,以德自养。

客:六二“颠颐”为凶,六四“颠颐”为吉,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六二、六四“颠颐”,都是颠倒向下求养,所不同的是六二居于下卦震体,而六四居于上卦艮体。震为动,是贪食之象,只养体而不养德,敟颜求食于人,所以戕生而多凶。而艮为止,能清心寡欲,节制饮食,所求在道,以德自养,身心皆安,所以得养生之正道而吉祥。在震体的下三爻与在艮体的上三爻都有此差异。

客:那么,爻辞所描写的“虎视眈眈,其欲逐逐”都是六四迫切求道的表现了?

主:是的。贪于物质欲望,心愈贪则愈加凶险;而从事精神追求,愈迫切却愈为吉祥。六四是阴虚之体,下与初九阳实相应。阴处阴位,自感不足,主动地向下求贤自辅,问道于初九,以自养其德,其吉固宜。不耻下问、乐于向善,正是美德的表现,所以《象传》“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译文]六五,违背常理,安居守正可获吉祥,不可涉越大河。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译文]《象传》说:安居守正可获吉祥,说明六五应该顺从上九。

[提示]六五向上求贤养德,守正安居。

客:六二“拂经”、六三“拂颐”皆凶,六五“拂经”却吉。大概也是因为六二、六三处于下卦震体,贪食无厌,而六五处于上卦艮体,止而不动的缘故吧?

主:是的。震体三爻皆凶,艮体三爻皆吉。六五本来是违逆颐养的常理的,它虽居于至尊的君位,却是阴虚无实之质,不仅不能养天下,甚至连自己也要求养于上九阳实。这就是六五违逆于常理的地方,所以称为“拂经”。不过,六五有柔顺之性,又居于上卦艮体之中央,能够安居而守中,以阴承阳,顺从于邻近的上九阳刚。这就象征着谦虚的君主礼求于贤人,问道于能臣。借他人的智慧以自养其德。这便是处于六五的处境中自我颐养的正道,所以《象传》说:“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客:六五只能安居,不可有所作为吗?

主:不可以。六五以阴虚之质,只宜静养,以利于生命力的逐渐生长和积累,切不可轻举妄动,冒险犯难,随便损耗虚弱的元气。所以爻辞告诫说:“不可涉大川。”只有当元气积蓄充足之日,阴虚转化为阳实之时,养己已足,才能兼养天下。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译文]上九,由它获得颐养,谨慎防危可获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厉:危险。)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译文]《象传》说:由它获得颐养,并能谨慎防危而得到吉祥,这是大有福庆之事。

[提示]上九以德自养,并且兼养天下。

客:颐卦发展到了上九这一爻,已经可以兼养天下了吗?

主:是的。“由颐”就是天下由之以养。上九处于颐卦之极,这时元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积蓄,阴虚已经转为阳实,不仅因刚实能够自养,同时又能养四个阴虚,既养己又养人,既养体又养德,最得颐养之正道,是颐道大成的象征。当此之时,排难涉险必利。即使在这时,也要防危虑险,心存戒慎,以免功亏一篑。不知防危,是为养生家所忌。阴虚勿损,阳实防危,这些养生原则都为后来的内丹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客:我发现,颐卦六爻,上下两个阳爻皆可自养或养人,中间四个阴虚皆需求养于人。

主:正是如此。阳实者自养并养人,阴虚者则养于人。这是一种情况。本卦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处于震体的下三爻皆只养体不养德,不得养生之正道,多凶;处于艮体的上三爻以养德为主导,身心兼养,得养生之正道,皆吉。颐卦六爻中存在着这两种规律的交叉,表现出自养、养人及养于人,养德与养体的复杂现象。拿上下两个阳爻来说,初九虽然阳实足以自养,却因处于下体之下,境界低卑,贪于口腹之求,以致舍己之“灵龟”、观人之“朵颐”;而上九则不仅阳刚充沛,更兼境界高超,所以能以德自养并且教养天下,以致大有“由颐”之庆,再看中间的四个阴爻,虽然皆因阴虚之质而求养于人,境界又大有不同。处于下体的六二、六三的“颠颐”、“拂颐”,皆是以贪损德,颊颜求食,身心交病,害于养生;六四、六五的“拂颐”、“拂经”则是求贤问道,自养其德,身心两益,利于养生。

客:总的说来,颐卦提出的养生原则是什么呢?

主: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以德为本,身心兼养。在这里,精神因素起有主导作用,心理卫生制约着生理卫生,心泰则身安。这也正是东方古典养生学的精髓所在,必然会引导我们进入身心安泰的新境界。印度瑜珈术的良性心理诱导法、中国内丹术的性命双修法以及佛家的形形色色的禅定法,无不与此密切相关,无不由此起步入门。

[周易研究]28.大过卦——论以柔济刚

巽下兑上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译文]大过卦象征大为过分:栋梁弯曲,利于有所前往,亨通。(桡:音nao,木材弯曲。)

[提示]指出阳刚过度,需要调整。

主:“颐”为养,万事万物都养而后成,有所作为,利涉大川,这时往往会产生举动过分的问题。所以接在颐卦之后的就是大过卦,这两卦构成一对。颐卦的卦形有些特殊,颠倒过来卦象不变,所以与他构成一组的大过卦就改用另一种变卦法,即六爻的阴阳相反,组成新的卦形(薹)。这种特殊情况。在六十四卦中共有四组:“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奏、墓),“中孚”与“小过”。

客:请谈谈大过卦的基本含义。

主:“大过”,从字面上理解,是“大为过度”的意义。卦辞中以栋梁弯曲作为比喻。四阳在中间,两阴在头尾,中间过强,两头太弱,然而栋梁是着力于两头的,柔弱的两头不胜重压。以致栋梁弯曲,呈现危象。房子要倒塌了。这时必须有所前往,也就是有所作为,采取措施,调整阴阳强弱,才能转危为安。这就是“栋桡,利有攸往”的含义。

客:阳刚过度了,大大地超过了阴柔,因此需要调整,这就是本卦的基本卦旨吗?

主: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大过”的“过”,就是“过犹不及”的“过”。凡事都要适度,不及或者过头都不好,都要纠正。这个“适度”的“度”就是“中”。要使事物处于恰到好处的“适中”状态,使得阴阳强弱的力量对比处于相对平衡的中界线上,保持中和的协调关系,这样就排除了危象,恢复了平安和亨通。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

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

哉!

[译文]《彖传》说:大过,是指刚大者超过了限度。栋梁弯曲,说明头尾两端柔弱。阳刚过分时,要以中道来调节,逊让、.和悦地实行整治,这样就利于有所前往,会得到亨通。把握大过的时机十分重要啊!(本末:指木材的首尾两端。)

[提示]解释卦名卦辞。

客:《彖传》中“刚过而中,巽而说行”两句,看来是说明怎样做才“利有攸往”。

主:是的。从卦象的象征含义看,中四爻虽然表现阳刚过度之象,但九二、九五两爻居于上、下二体之中,启示我们要以中道行事,把阳亢阴衰调整到相对平衡的“适中”状态。这就是“刚过而中”的原则。再从本卦上下二体看,下为巽、为逊,上为兑、为悦,这又启示我们,在阳刚过度的“大过”之时,要逊让、和悦地实地整治,以避免危机。这是“巽而说(悦)行”的原则。

客:从“大过”的卦象看,确实太过分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阴爻几乎被排挤得没有立足之地。《彖传》指出“中”、“巽”、“悦”是治“大过”的原则,十分正确。

主:在现实人生中,“大过”的现象并不罕见。当权者过于刚强,下级往往会无法忍受,如屋上的栋梁、不胜其重压,就有弯曲断裂之虞。个性刚强而修养不深者,即表现为刚有余而柔不足,缺少弹性和韧力,易于摧折,难以持久。这样类型的人格。往往流于急功好利、刚愎自用;遇到阻碍,则变本加厉,一意孤行。为害之烈,.并不亚于碌碌小人。在“大过”现象发生时,要特别引起重视,所以《彖传》以饱经世故的睿智向人们呼吁:“大过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

无闷。

[译文]《象传》说:湖水淹没了树木,象征大为过分。君子因此独立而不畏惧,避世而不苦闷。

[提示]以大过人之举,处“大过”之时。

客:大过卦上为兑、为泽,下为巽、为木,是泽灭木之象。水本来应该滋润树木,现在竟然把树木给淹没了,这当然是大大地超过了限度,所以是“大过”的象征。

主:君子观“大过”之象,应该得到启示,在“大过”的非常时期,要有大过人之举,立大过人之行。君子大过人之处,就在他能进能退,进则力挽狂澜,无所畏惧,退则避世隐居,无怨无尤。君子正是在“大过”的灾祸中磨炼出大过人的德才,这是《象传》中蕴含的人生真谛。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译文]初六,用白茅草衬垫祭品,没有过错(藉:衬垫。)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译文]《象传》说:用白茅草衬垫祭品,说明初六在阳刚之下,要柔顺敬慎。

[提示]初六过于柔弱,需要济之以刚。

客:“藉用白茅”是怎么一回事?

主:古代祭祀敬神,十分虔诚庄重,祭品不能直接放在地上,要用白茅草垫上,以示洁净。

客:这里谈祭祀之事也是一种比喻吧?

主:柔软的茅草垫在祭品下面,这是“柔在下也”。这就喻示我们,在阳刚过盛的“大过”之时,初六以一阴处于极下,是柔弱卑小的,要敬慎柔顺地上承阳刚,就像以白茅垫衬承物奉上那样。这样初六的阴柔才能得到九二阳刚的调济,才能在相比的初六、九二之间促成阴阳互济。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译文]九二,枯杨树生出嫩芽新枝,老男人得到年少的妻子。无所不利。(稊:音ti,新生的枝芽。)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译文]《象传》说:老男人娶了幼妻,说明阳刚过度,但能和阴柔相配。(相与:相配。)

[提示]九二阳刚过分,需要以柔济之。

客:枯树生嫩枝,老头子娶少年妻。这倒很像是民谣里的话。

主:卦辞中确实有不少内容采自民谣。本爻的两句民谣恰好形象地说明了初六、九二两爻的特征和关系。当“大过”之时,阳刚发展过度,所以用枯杨、老夫比喻九二;阴柔过于幼弱,所以用嫩枝、幼妻比喻初六。两爻比邻,正好取柔济刚,以阴柔抑制过度的阳刚,这当然是无所不利的。这种阴阳调济的情况,爻辞比喻为“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老夫少妻”确实是不同平常的过人之举,但是,当此“大过”之时,非此过人之举不足以纠正阳刚的过度偏胜。

九三,栋桡。凶。

[译文]九三,栋梁弯曲,有凶险。

《象》: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译文]《象传》说:栋梁弯曲有凶险,因为无法辅助补救。

[提示]九三过刚而折,无法辅助。

客:大过卦之四阳都是阳刚过度,为什么只有九三像栋梁弯曲一样呈现凶象呢?

主:因为九三不像九二那样,可以得到与之相比的初六阴柔的辅助,而抵消掉过度的阳刚,使阴阳归于平衡。所以《象传》说九三“不可以有辅也”。九三虽然与上六阴阳相应,但它以阳刚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居刚用刚,过刚而不中,对阴柔是加以排斥的,这样就失去了阴柔的辅助,而有摧折之危。不像九二,虽是阳刚之质,却处于阴柔之位,又居于下卦之中位,对于初六阴柔的辅助具有和亲倾向。由此可知,在阳刚过盛的“大过”危机中,能否接受阴柔的反向作用,能否取柔济刚,是能转危为安的关键。在生活实境中,阳刚气质的人富于进取精神和决断能力,但阳刚过甚就会流于急功好利和刚愎自用,优势转而成为弊病。阴柔气质的人较为宽容退让和优柔寡断,但是正好可以弥补阳刚者之不足。

客:卦辞中称“栋桡”为“亨”,而本爻称“栋桡”为“凶”,这是什么缘故?

主:卦辞称“栋桡”为“亨”是有条件的,“利有攸往”则“亨”。就是说,当阳刚过甚以至“栋桡”之时,要有所作为,取柔济刚,调整阴阳,如此则“亨”。而九三不能以阴柔为辅,无法转危为安,当然是“凶”的。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译文]九四,栋梁隆起,吉祥。如果发生其他变故,还是会出毛病。(吝:毛病,憾事。)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译文]《象传》说:栋梁隆起,吉祥,因为不再向下弯曲了。

[提示]九四阳刚过度,以阴柔纠正。

客:大过卦阳刚过度,造成栋梁弯曲。九四仍是阳爻,栋梁竟下向下弯曲,反而向上隆起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这不难理解。请看九四爻,它以刚质居于柔位(第四位是偶数,属阴柔之位),性刚而能用柔,这已经部分地抵消了阳刚过度之质。同时它又居于上卦的下位,并且与初六阴阳相应,这就更容易得到阴柔的辅助,实现刚柔相济。于是,九四阳刚的过度,在初六阴柔的反向力量的作用下,就得到了纠正,因阳刚过甚向下弯曲的栋梁就向上隆起而平复了。注意,这里的“栋隆”是指栋梁在向上弯曲的情况下,由于适度地向上隆起,因而恢复了水平状态。并不是说原来向下弯,现在又反过来向上弯了。所以《象传》特别指出,说栋梁隆起是吉祥的,就在于它不再向下弯了,平直了。加上这句说明,正是为了避免对“栋隆”二字产生误解。

客:这就是说,九四由原来的阳刚过度,经过纠正,恢复了阴阳平衡的“中”的状态,所以吉祥。

主:如果又有其他变故,那又会打破平衡,那就是又出毛病了。所以爻辞补充说:“有它,吝。”意思是强调指出,只有恢复处中适度的状态才是吉祥的,“有它”则“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译文]九五,枯杨树开花,老妇人得到年轻丈夫。没有过错,也不值得称誉。(华:花。士夫:未婚男子。)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

丑也。

[译文]《象传》说:枯杨树开花,怎么能长久呢?老妇人嫁了年轻丈夫,也算是可羞丑的事了。

[提示]九五过盛之阳,很难以衰极之阴调济。

客:爻辞中所说的枯树新花、老妇少夫,看来是指九五与上六的阴阳匹配了。

主:是的。这与九二爻辞所说的枯树新枝、老夫少妻相映成趣,既有类似之处,又有不同。九五的过盛之阳,亲比上六衰极之阴,虽然阴阳和合,勉强调济,目的也是取阴济阳,以阴柔抑制过盛的阳刚,纠正“大过”的弊病,当然是“无咎”的;但是,以极衰之阴调济极盛之阳,必然收效甚微,而上六又乘凌于九五之上,是以阴乘阳,调济作用也很有限,所以“无誉”可言。阳刚过盛的九五如同小伙子,残存衰竭的上六如同老太婆。小伙子找不到配偶,无可奈何地与仅有的老太婆结婚,虽然是在“大过”的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举措,也算是过人之举;但是这种婚配正像枯树开花,毕竟只能新鲜一时,长久不了,而且只能是有花无果,因为老太婆已经失去生育能力,即使得到少夫依然不能生育。所以《象传》说这种婚配“亦可丑也”,根本谈不上是美满的结合,仅仅是形式上的凑合而已。这就意味着,如果阴柔已经处于过度衰竭而失去生机的阶段,表现出毫无作为的消极因素,它就不能发挥抑制阳刚过度、实现刚柔相济的调节作用。因为在刚柔相济的理想状态下,刚与柔两者毕竟都是有所作为的手段,使得人生行为趋于科学化。这与失去生机、无所作为是大异其趣的。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译文]上六,涉水而淹没头顶,有凶险,但没有过错。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译文]《象传》说:涉水而有凶险,不可以视为过错。

[提示]上六孤阴残存,势必被阳刚排斥。

主:上六处在阳刚过盛的大过卦之终,孤阴残存。下面的四阳刚健强盛,上六自然无法与之匹敌,随时都可能被阳刚排斥掉,正如涉水过河随时皆有灭顶之灾。《大象传》中所说的“泽灭木”的大过之象在这里表现出来了。

客:既然遭遇灭顶之灾,为什么又说“不可咎也”?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

主:既言“凶”,又言“无咎”,看来是语无伦次,不可究诘。读《易》时,在这些地方要用心地推敲参悟。我认为。“凶”是指客观境遇的恶劣凶险,“咎”则是指主观作为的失误过错。上六以残存之孤阴,在客观形势上已经没有可能与过盛之阳刚相抗衡。上六处于这样的卦时卦位,已经无法免祸。这不是上六主观努力不够或决策失误所造成,而是客观形势使之然,这时只有白损其身。所以虽遇凶亡身而无咎,不能归咎于它。事情失败了,如果是由客观形势所造成,谓之“凶”;如果是由主观失误所造成,则谓之“咎”。上六的覆灭,是遇“凶”,它本身“无咎”。《象传》强调指出:“不可咎也。”这就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意味。

客:这就是说,大过卦发展到最后阶段,危机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上六孤阴,更无回天之力,当然也就不必指责它。

主:从全卦的六爻看,展示了“大过”之时阳刚过度、阴阳失调的种种危象,从中探求调济阴阳之法,转危为安之术,走向亨通之路。总的原则是:处于上下两阴的境地时,要取刚济柔;处于中间四阳的境地时,要取柔济刚,这样才能救活阳刚偏胜的“大过”之弊,回到阴阳协调、刚柔适度的相对平衡状态。

客:从六爻的具体情况看,吉、凶、利、咎的表现相当复杂。

主:全卦六爻,分为三组。初六、九二阴阳相比,善于互相调济刚柔,所以初六“无咎”,九二“无不利”;九五、上六虽然也相比,但是阴弱阳强,悬殊太甚,上六居九五之上,又是以阴乘阳,不利于调济刚柔,所以九五“无咎无誉”,上六“凶,无咎”;九三、九四两个阳爻,分别与上、下两阴相应,但九三性刚用刚,居位不中,以致排斥阴柔而致“凶”,九四则性刚用柔,居于中位,能够以柔济刚而获“吉”。可见大过卦的基本精神是反对阳刚过度,主张以阴柔济之,接受阴柔的反向作用,以纠正偏差,拯治弊病,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态势。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帮助我们掌握处中适度的处事艺术,获得理想的行为效果。

[周易研究] 30.离卦——论依附行为

离下离上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译文]离卦象征依附:利于坚持正道,亨通。畜养母牛,吉祥。(牝牛:母牛。牝,音pin。)

[提示]指出依附行为的原则。

主:《左传》里有一句话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毛总是要附着在皮上,人在社会中也往往是有所依附的,离卦专论这方面的人生哲理。“离”含有附丽、附着、依附的意思。坎、离两卦阴阳相反,构成一组。坎为水,离为火。水总是流聚在陷穴中,所以“坎”又有险陷之义;火总是依附在燃烧物上,所以“离”又有依附之义。遭遇险陷时,要有所依附,才能获援脱险,所以在坎卦之后就该是离卦了。

客:离卦论“依附”,与前面的比卦(第八卦)论“亲附”,有什么不同呢?

主:“比”是紧靠、并列的意思,强调的是一方亲近地辅助另一方,侧重于主宾之间的亲辅关系;“离”是附丽、附着的意思,强调一方密切地依附于另一方,侧重于主从之间的依附关系。

客:现代人应该有独立人格,难道应该提倡依附人格吗?

主:社会中的人是需要互助依存的。必要的依附行为,并不等于是依附人格的表现,也并不妨碍独立人格的发展成长。应该把“依附”看作是一种人生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所以,卦辞中首先提出的依附原则是:“利贞,亨。”依附要有正确的目的和适宜的策略,要有种种讲究,才会有利,才会亨通。如不守正道,则很可能造成偏差和弊病,甚至真的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那就谈不上“利”和“亨”了。

客:卦辞说“畜牝牛吉”,岂不是说要像母牛一样温顺吗?

主:母牛既温顺又能任重。一般人往往爱耍小聪明,投机取巧,不能取信于人。要有温顺而又任劳任怨的大聪明,才能被人倚重。这种素质需要加以培养,这就是“畜牝牛吉”的含义。“畜”就是“养”。

客:处于从属地位为人提供服务,确实需要培养温顺而又任劳的“牝牛”品质。

主:总之,“依附”是正常现象,是旨在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行为。我们虽然反对在人身和人格上的依附,但是并不一概否定依附行为。离卦正是对这种人生行为的研究。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

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译文]《彖传》说:“离”是依附的意思。太阳月亮依附在天上,百谷草木依附在地上。英明君主依附于正道,才能教化天下。(丽:附着,依附。重明:重重光明,明而又明。)

[提示]解释卦名。

主:本段不仅解释了卦名,同时用例证说明“依附’’这一命题的意义。“离”象征光明,离卦为两离相重,所以是明而又明,称为“重明”。

客:道理是明白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常常依附他物而发挥作用。人也不能遗世独立,也处于互相依存的关系中。

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译文]柔顺而又依附于中正之道,因此亨通。所以,畜养母牛可获吉祥。

[提示]解释卦辞。

主:这里特指离卦最吉祥的一爻六二而言。六二以柔爻居中得正,象征着在依附之时应有的品格:柔顺、持中、守正。有此三者,当然事事亨通吉祥。

客:母牛温顺而淳厚,不像公牛倔强,发起牛脾气来就不顾一切,说母牛具备中正之德也是可以的。

主:依附于他人,依附于别物,都不如顺从地依附于中正之道。所以卦辞中“柔丽乎中正”这句话,实在有更深一层的哲理惫义。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译文]《象传》说:光明两次升起,象征依附。伟大人物因此要用连续不断的光明照临四方。(作:兴起。)

[提示]依附天道,光明无量。

客:离卦为两离(象征光明)相叠,所以称为“明两作”。“明两作”大概是日月相继升起之象吧?

主:可以这样理解。正如《彖传》所说:“日月丽乎天。”日月相继升起,依附于天空,这真是伟大壮观的依附景象。大人物观此天象,有所启悟,自然地联想到应有日月经天的气魄,依附于天道而行,以明而又明之德施惠于天下。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译文]初六,步子错乱,保持恭敬谨慎,就没有过错。(履:步履;行为。错然:杂乱无章。)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译文]《象传》说:步子错乱时保持恭敬谨慎,是为了以此避免过错。(辟:避。)

[提示]在依附之初,要敬慎行事。

客:初九刚上场就乱了步伐,是怎么搞的?

主:初九处“离”之始,以刚居刚,这意味着处于刚刚依附于人之时。就躁动冒进。这时还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也不知应该如何做事,行为举止必然有不得当处,难免乱了章法,这就是“履错”之象。依附之事贵柔,初九以阳刚的姿态出场,这就错了。幸亏初九居下,有谦虚恭敬的优点,这才没有继续闯祸,挽回了不良影响,避免了过错。本文就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着眼,指出依附之初易犯的错误和补救的方法。

六二,黄离,元吉。

[译文]六二,黄色附着于物,大吉。

《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译文]《象传》说:黄色附着于物为大吉,说明六二有得于中道。

[提示]以中道依附,最为吉祥。

客:记得坤卦六五爻辞也有“黄裳元吉”的话,看来黄色总是大吉大利的。

主:黄在五色里为中之色,象征中道。“黄离”这里指六二爻,它以柔爻居阴位得正,又居于下体之中。处“离”之时,它能以柔顺中正之道依附于人,当然是至为吉祥的。《彖传>所说“柔丽乎中正,故亨”,就是指此爻而言。当依附之时,初九过刚当然不可取,六二能柔并不难做到,难在一面柔顺依人,一面又不失其中正。“黄离”的可贵在于此。

客:这大概就是“外圆内方”的人格类型吧?

主:外圆内方,确实是在依附于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微妙的处世艺术,明智与正直兼而有之,这很难做到。对利和义的追求,二者很难平衡。要防止陷入两重人格的误区。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译文]九三,太阳西斜,仍然依附在天空,这时如不敲着瓦器唱歌,就会因为老朽而叹息,凶险。(昃:音ze,太阳偏西。耋:音die,年八十为耋。)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译文]《象传》说:太阳西斜仍然依附在天上,怎么能保持长久呢?

[提示]依附不得其时,必有凶险。

客:太阳已经西斜了,仍然恋恋不舍地依附在天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人生暮景的写照吧?

主:天将向晚,生命垂暮,这是九三爻的象征图景。九三处于下离之终,光明已接近终点。日薄西山,精力俱衰,这时如不及时退休,颐养天年,等到年岁更加老迈时就该叹息后悔了。

客:唱歌行乐,以娱晚年,这是老人的最佳选择。如果仍然恋栈不舍,难免被视为老朽昏庸,到那时含羞带愧,叹老嗟卑,焉能不凶!

主:西沉的太阳总是要落山的,挥戈退日毕竟是神话。九三

已到了下体之终,却是以刚居刚,过而不中,以致不当依附而依

附,不应进取而进取,本应以达生为乐,反兴垂老之叹,自取其

辱是必然的。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译文]九四,突然而来,如同火焰熊熊,会有生命危险,会被抛弃。(如:语尾助词。)

《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译文]《象传》说:突然而来,说明六四将无处容身。

[提示]依附者以强宾逼主,必有凶险。

客:这一爻的爻辞文字很奇特,似乎九四遇到了很凶险的事。

主:九四处于上下两离之间的“多惧之地”,急欲向上逼近六五。但是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失正而又不中,不能以中正之道行事,突然来“依附”居君位的六五,以阳刚进逼阴柔,如火焰之燎人,有强宾逼主之势。名为“依附”,实为逼迫,这必然会引起六五的戒备。六五处于尊位,在上面以柔乘刚,这显然是拒绝、抵制九四的态势。九四下无正应,上无正承,虽然咄咄逼人,毕竟失道寡助,贸然履险,凶多吉少,弄不好要丧失性命,或者被充军流放,弃于荒野。总之,这样“突如其来如”的“依附”是不会被人容纳的,所以《象传》说九四“无所容也”。

客:九四从“突如其来如,焚如”,到“死如,弃如”,可以说是暴兴暴灭。真像老子所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主:违反了卦辞“畜牝牛吉”所喻示的柔顺任劳的依附原则,当然就无“吉”可言了。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当他势单力薄之时,曾经多次依附于人,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处处谦顺任劳,韬晦自抑,深得“畜牝牛吉”的真谛。在辗转寄人篱下的过程中,不仅保存了自己,还逐渐地积蓄了力量。即使在实力强大、进占益州之时,他对刘璋也是采取柔顺依附的形式,等待时机,缓图进取,并不操之过急,更不采取“突如其来如”的强宾夺主的形式,以利于收揽人心,建立政治威望。刘备的成功,确实有值得深思之处。

客:吕布的做法正好与刘备相反。吕布先后依附过丁原、董卓、袁术、刘备等人,处处以强宾夺主,咄咄逼人。最后被曹操所擒,又欲归依于曹,曹不受,终于被杀。“突如其来如,焚如”的吕布,落得了“死如,弃如”的结局。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译文)六五,泪如雨下,悲伤叹息,吉祥。(沱若:下大雨的样子。若:语气助词。)

《象》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的吉祥,因为它依附于王公的尊位。

[提示]依附于尊位而知忧惧,可以避凶得吉。

客:六五泪流滂沱,悲戚嗟叹,大概是因为受了九四的逼迫吧?怎么反而获“吉”呢?

主:是否得中是判断吉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得位是判断吉凶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六二阴居阴位,既得中又得位,所以获得“元吉”。六五以阴居阳不得位,内柔弱而外躁动,所以有危象,以至流泪嗟叹。幸亏它在尊位而得中,居危而知惧,所以能够在强宾压主之时避凶得吉,当然及不上六二的“黄离元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 咎。

[译文]上九,君王任用他出征,嘉奖他斩杀首恶分子,俘获没有依附的人,没有过错。(匪:非。丑:即俦,同类。)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译文]《象传》说:君王任用他出征,是为了整顿邦国。

[提示]最后仍不依附者,则加以讨伐。

客:离卦专论依附,这里怎么突然又冒出杀气,大谈征伐之事呢?

主:离卦发展到最后一爻,离之道大成,众人皆来依附;这时仍有少数顽固分子,就要加以讨伐问罪了。但是居君位的六五柔弱,无力征讨。六五承上九,以阴承阳,是君王崇尚贤人之象。于是具有柔中之德的六五,任用具有刚健之才的上九为将,去征伐尚未依附的异己力量,动起干戈兵革来了。

客:征伐的结果如何?似乎大获全胜了。

主:六五作为君王以柔中之德指导战争,上九作为将领则以刚健之才带兵打仗。君王有令,要诛杀首恶分子,其余没有归附的民众俘虏过来就行了。武力征伐和分化争取相结合,使得非其俦类者归化依附于己。

客:征伐是为了“正邦”,说到底还是实现百姓依附的一种手段。

主:所以“王用出征”时,明确指出:“有嘉折首,获匪其丑”,如此则“无咎”。否则就是穷兵黩武,滥杀无辜,就会“有咎”了,达不到取得对方依附的目的。即使征伐胜利,臣民归附,也仅仅“无咎”而已。用这种办法使人归附是无吉可言的。

客:正如李白诗中所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不过,从上九爻看,离卦所说的依附,不仅仅是依附于人,也包括使得别人依附于己。

主:以前者为主,附带论及后者。本卦主要论题是怎样应用依附行为这一人生手段,总的原则是“利贞”,是“畜牝牛吉”,要行中正之道,要温顺而任劳,来不得强硬和偏激。同时要相机行事,灵活运用。从离卦六爻看,六二实行中道,六五位尊知惧,都由于阴柔而居中,故获吉;而九三日暮失时,九四强宾逼主,都由于阳刚而不中不正,故遇凶;至于初九、上九两爻,阳刚不中,本来是有咎的,但初九处下而敬慎,上九与柔中的六五亲比,都得以免咎。总之,离卦论依附,当然崇尚“柔中”,这与坎卦论行险、崇尚“刚中”恰好相反。

客:《易经》的前三十卦为上经,到此告一段落了吧?

主:上经三十卦,始于乾、坤,这是众卦之首的“祖卦”;终于坎、离,这是乾、坤的体用。坎卦,一刚陷入二柔之中,象征艰险;以二柔为体,一刚为用,刚动而出险。离卦,一柔附着于二刚之内,象征依附;以二刚为体,一柔为用,柔顺则吉祥。上经三十卦到此结束。

客:上经三十卦林林总总,森罗万象,其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主:始于乾坤、终于坎离的上经三十卦,展现了天、地、人三元宇宙秩序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生长不已、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可以说,上经三十卦主要是通过对“天道”的描述,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

[周易研究]31.咸卦——论感情交流

艮下兑上

咸:亨,利贞。取女吉。

[译文]咸卦象征感应: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取妻吉祥。(取:娶。)

[提示]指出以正道相感的基本原则。

主:我们的《易经》历程已经走下来一半,上经三十卦已经讨论过了。你还有兴趣把路走到底,继续探讨下经三十四卦吗?

客:我不改初衷。通过你的解说,我对《易经》特殊的思维方法和表述模式已经逐渐熟悉,略知门径。现在当然是欲罢不能,非学完这部号称神秘难解的奇书不可。下经首卦咸卦也是接着前一卦说下来的吗?

主:不。咸卦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然,整个六十四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起于万物的开端乾、坤两卦,终于万物的结局既济、未济两卦。其中,上经三十卦是一个段落,起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三十四卦又是一个段落,起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之始,用《序卦传》的话说,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之始,始于阴阳二气。咸、恒为人伦之始,用《序卦传》的话说,是“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 妇”,“然后礼义有所措”;人伦之始,始于夫妻。这样,下经三 十四卦就从男女夫妇开始,围绕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社会道 理等论题,从“人道”的角度直接探讨人生哲理和立身处世的行 为规范,而与上经三十卦从“天道”的角度论述形成了对应关系。

客:咸、恒二卦便指男女和夫妻关系而言吗?

主:是的。我们先看咸卦。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少男(唯一的阳爻是第三爻),兑为少女(唯一的阴爻是第三爻),象征男女相感,少男少女的相感尤深。再说,艮为笃实,兑为喜悦,象征少男以笃实的态度相求,少女以喜悦的态度相应,交相感应,爱情专一。

客:如此说来,咸卦专谈男女间的感情交流。

主:不只是男女之间可以相感,推而广之,各种社会人群之间都有是否相感的问题。感情沟通了,双方的关系才能和顺,所以,感应可致亨通,但是利在守正。相感不以正,只能算是酒肉朋友、淫盗伙伴,当然谈不上亨通。男女以正道相感,结为婚姻必然吉祥如意。卦辞说:“咸:亨,利贞;取女吉。” 。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译文]《彖传》说:“咸”是感应的意思。阴柔在上,阳刚在下,阴阳二气互相感应,互相亲近。笃实而喜悦,男子谦下地向女子求婚,所以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娶妻吉祥。 (与:亲近。)

[提示]解释卦名和卦辞。

客:这段话的大意可以看懂。咸卦由上兑下艮组成,兑为少女,又是阴柔、喜悦之义,艮为少男,又有阳刚、笃实之义。男子谦下而又笃实地向女子求婚,引起女子的喜悦,这就是阴阳二气互相感应而互相亲近的体现,这就是阴阳交感的正道。不过。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咸卦竟然提倡“男下女”,倒是值得注意的。

主:古代社会虽然重男轻女,但是在夫妻感情上还是知道尊重女性的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交相感应的融洽的夫妻关系,才会有“亨”、“利”、“吉”的家庭生活。所以古代的婚姻礼仪,有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礼节,都是男先下于女,然后女应于男。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

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天地之气相感而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太平。观察这些互相感应的现象,天地万物的情形就可以明白了。

[提示]发挥卦旨。

客:《彖传》不仅解释卦辞,还往往把卦旨推广开来讲,推广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彖传》讲自然天道,是为了增强哲理性;它更重视把卦理推衍到人类社会,更重视从中得出治理国家的法则。男女相感而成婚姻,天地之气相感而兴云致雨,杰出的领袖人物应该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也要致力于感化民众,才能做到上下协调。天下归心。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译文]《象传》说:山上有湖泽,象征感应。君子因此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提示]虚心容人,才能实现感情交流。

客:以浙江的雁荡山来说,主峰上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宿,这真是“山上有泽”了。不过“山上有泽,,的奇观似乎与“感应”的卦旨了不相干。

主:湖泽高踞于山颠,泽水必然浸润下面的山体,而山下的水气又上升归于湖泽,这就是《说卦传》中所讲的“山泽通气”。山泽互相感应,所以用来作为咸卦的象征。

客:咸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兑、为泽,果然是“山上有泽“之象。,怎么又联想到“君子以虚受人”呢?

主:山能容泽,泽能纳气,由此造成山泽通气、交相感应。君子观此景象,受到启示,想到要虚心地容纳不同意见的人,才能实现感情交流,沟通上下。

初六,咸其拇。

[译文]初六,感应在脚拇指上。(拇:指脚拇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译文]《象传》说:感应在脚拇指上,这时初六已经有意向外追求了。

[提示]相感之始,凶吉未卜。

主:咸卦通篇喻示男女的感情交流。六爻用人体的各部分作比方,表述感情交流的各种情况和得失长短。初六是咸卦最下一爻,所以取象于脚拇指。相感之始,所感尚浅。正像人举步抬足。脚拇指首先伸出。初六与九四相应,相应则感,这是男女两相感应的开始,如同抬足的第一步,脚拇指有所感触罢了。

客:哦,虽然是最初的情感碰撞,但初六毕竟已经怦然心动,毕竟有感于心了。

主:所以这时初六已经萌生“志在外”之心了。因为九四在外卦,初六心向往之,有感于九四,想与之亲近,不能在深闺独处了,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这春情萌发的将动之始,因为善恶未现,吉凶未卜,所以爻辞也不言凶吉,但是隐然含有慎重初始、避凶趋吉的告诫。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译文]六二,感应到了小腿肚,有凶险,安居不动则吉祥。(腓:音fei,小腿肚。)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凶险,但是安居不动可获吉祥,说明六二顺从于九五没有害处。

[提示]不宜操之过急,应该安居待时。

客:初六位置最下,所以拿脚拇指为象;六二位居下体之中,就该以腓(小腿肚)为象了。

主:“腓”是躁动的象征,因为走路时总是腿肚子的肌肉先动。六二处于下体,与上肢的九五相应,隐喻在男女感应之时,女子有急躁冒进之象。如果真的如此急于求成,未免有失女子的稳重端庄,预后必然不妙。不过六二毕竟具备柔顺中正之德,如能安居不动,等待九五来求,会得到吉祥的。安居不动,其实是以逸待劳,以守为攻。这是女子在男女关系中的策略。爻辞指出“居吉”,《象传》指出“顺不害”,这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两心相应,最好稍待以时,男子一定会紧追不舍的,此时再顺从好了。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译文]九三,感应到了大腿,执意于随从别人,如此前往会受到羞辱。(股:大腿。执:执着,执意。吝:可羞。)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

也。

[译文]《象传》说:感应到了大腿,说明也不会安居独处了。志在随从别人,说明执意是卑下的。(处:安居不动。)

【提示]不宜随人盲动,应该持有主见。

主:大腿自己不能走路,总是跟随着小腿和脚活动,这就叫“执其随”(执意于随从别人)。九三处在下体之上,正是“股”的位置;又是刚爻居阳位,性躁好动,看到初六、六二两爻有感而动,也要随之而动,不能安居独处了,前往与相应的上六新近。这样,九三追求上六只是随从别人而行动,并无真情可言。上六当然不会以真情报之,仅用言语敷衍,使九三受到了羞辱。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往吝”。(关于上六爻我们下面再讨论。).

客:九三是阳刚之才,行为却不能自主,一味随从于人,难怪上六看它不起。

主:所以《象传》中批评说:“志在随人,所执下也。”随人盲动,毫无主见,执意甚为卑下。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译文]九四,坚持正道则吉祥,悔恨会消亡。心神不定地频频往来,朋友会顺从你的心愿。(憧憧:心神不定的样子。憧,音ch6ng。)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

大也。

[译文]《象传》说:守正则吉祥,悔恨会消亡,说明九四未曾因为感应不正而遭害。心神不定地频频往来,说明感应之道还没有发扬光大。

[提示]以正道相感应则无悔。

客:九四爻也是以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喻象吗?爻辞里并没有指明。

主:九四在九三“股”(大腿)之上,到了身体的上半部。从爻辞“憧憧”然的描写推测是以“心”为喻象。所以这里是把九四隐喻为“心”的。心灵的感应,以正为吉。心正则感应也正,就不会有悔恨之事了。

客:但是九四以阳爻处于阴位,居位并不正啊,怎么会“贞吉悔亡”呢?

主:九四以阳居阴,本来是不正的,不正则理当有悔。爻辞“贞吉悔亡”是说,如果九四能够守正而行,是可以得吉而无悔的。吉与不吉,悔与无悔,全要看六四是否能守正。

客:地位不正的人,也可以守正而行吗?

主:可以。比方说,古代的妓女,地位不正,但是妓女中也有爱情坚贞、守正而行的人,照样留下千秋佳话。从本爻看,九四虽然地位不正,却内刚而外柔,以刚健之质,行温柔之举,向与之相应的初六表达衷情,甚至神魂牵绕,往来不绝,以真挚执着的爱情去感动对方,真可以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客:初六终于被感化而响应,顺从了九四,两人像朋友一样情意通感,倾心相从,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主:虽然地位不正而能守正,虽然有悔而悔亡,所以《象传》说:“未感害也。”

客:《象传》为什么又说:“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主:因为这里说的毕竟只是男女间神牵魂绕的私情感应,还谈不上完全扩充发展了感应之道。

九五,咸其脢,无悔。

[译文]九五,感应到了脊背,没有悔恨。(脢:音mei,脊背肉。)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译文]《象传》说:感应到了脊背,说明九五的志向肤浅。(末:浅末。)

[提示]感应迟钝者无大志。

客:脊背肉(脢)不能活动,是人体反应最迟钝的部位,能有什么感应呢?

主:九五以阳刚居尊位,态度高傲,对六二的主动追求反映冷漠,所以用最不敏感的脊背肉作为喻象。对于感情交流反应迟钝,漠然置之,虽然没有凶险,当然也说不上吉祥。仅仅可以“无悔”而已,不会闯祸罢了。居尊者,应该有“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大志才是。这样看来,本卦九五的志向无疑是浅而且小的,所以《象传》评判为“志末”。

上六,咸其辅颊舌。

[译文]上六,感应到了口舌上。(辅颊:面颊。)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译文]《象传》说:感应到了口舌上,说明上六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滕:即“腾”,喧腾。)

[提示]仅以口舌感人无益。

主:上六以柔质居柔位,又居于感卦之末,同时也是感卦上体兑之末。咸为感应,兑为和悦,故有巧言令色之象。爻辞里连用“辅颊舌”三字,强调上六惯于摇唇鼓舌,腾扬空言,企图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感动与之相应的九三。以言感人,未为全非,毕竟不如九四的以心感人,能够收到“朋从尔思”的效果。《象传》加以“滕口说”的评论,明显地带有贬意。

客:甜言蜜语,未足为凭,因而感人也浅。要防备口是心非、甚至口蜜腹剑的人。

主:从感卦六爻看,都以人体感应设喻,展示感情交流的不同情况和长短得失。含义最好的一爻,正是以心灵感应为隐喻的九四爻。其他各爻,初六感于足指,吉凶未定;六二感于腿肚,躁动则凶;九三感于大腿,盲从则吝;九五感于脊背,冷漠迟钝;上六感于口舌,徒托空言。只有九四感于心灵,守正获吉。可见,无论男女相感,还是其他人际感情,都要相感以心,相感以正。

客:只有真情才能发挥感应作用,具有感应魔力。

主:怎样才是真情呢?《庄子?渔父》篇里有一段话说得好:”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客:这段话果然精辟,真该字字加圈。

[周易研究]32.恒卦——论人贵有恒

巽下震上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译文]恒卦象征恒久:亨通,无害,利于坚持正道,利于有所往。

[提示]分析持之以恒的益处和恒的含义。 、

主:咸卦从男女关系谈起,强调感情交流;恒卦则以夫妇为象,强调夫妇之道贵在恒久。

客:恒卦的卦形与咸卦的卦形互为颠倒,正好构成一组。

主:咸卦艮下兑上,少男在少女之下,象征男女交感。恒卦卦形颠倒后,成巽下震上之形,少男少女已变成长男长女(巽的象义为长女,唯一的阴爻是第一爻;震的象义为长男,唯一的阳爻是第一爻),而且位置是长男在长女之上,已经越过了恋爱交感的时期,正式结为夫妻了。

客:男在女之上,这是否体现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

主:对。古代的夫妇之道,男尊女卑,男主外而女主内,所以代表长男的震在上,在外;代表长女的巽在下.在内。这就是巽下震上的恒卦取象为夫妇的卦理。

客:夫妇之道与“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主:自周代一改“殷道亲亲”而为“周道尊尊’’之后,古人的思想意识上就认为:男在上在外,女在下在内,和由此衍生出的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等是天经地义、恒常不变的;而且这种关系一经确立,就应当保持其稳定性,以恒 久为贵。《序卦传》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

恒。恒者,久也。”这就是恒卦取象于夫妻关系的内在含义。

客:恒卦卦辞对于恒久之道是大加褒美的。

主:对。恒卦的卦辞不仅指出了坚持恒久之道的益处,而且

指出了“恒”的两重含义:不易之恒与不已之恒。“利贞”指的

是不易之恒,守持正道不可一刻动摇;“利有攸往”指的是不已

之恒,施行正道必须坚持不懈,进取不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

个统一完整的“恒”。下面我们来看《彖传》的分析。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

而动。刚柔皆应,恒。

(译文]《彖传》说:恒,意思是恒久。阳刚在上,阴柔在

下。雷与风相助,逊顺而后动,阳刚阴柔皆相应,这些都反映了

恒久之意。(与:助。巽:通“逊”。)

[提示]依卦体、卦象、卦义、爻象分别解释卦名。

客:《彖传》这段话很难懂,不过你的提示给理解这段话提

供了一把钥匙。根据提示我先来试着分析一下。恒卦的意思是恒

久。从卦体来看,上体震卦为阳,为刚;下体巽卦为阴,为柔。

阳刚在上,阴柔在下,故日“刚上而柔下”,此为恒常不变之事,

故有恒久之意。“雷风相与”则是从卦象方面来解说。上体的震

喻象为雷,下体的巽喻象为风,雷与风相激相助,这也是一种常

道,常道就有恒久的意义。“巽而动”则是从上下卦体的卦义来

谈的。下体巽,其义为逊顺,上体震则为动,逊顺而后能动,也

是恒常不变之理。“刚柔皆应”是就六爻而言的。初爻与四爻,

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均为阴阳相应,没有孤立不应者,故可

长久。

主:分析得很准确,下道接着看《彖传》。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

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译文]恒久,可以亨通、无害,利于坚持正道,说明要永久保持美好的道德。天地的运行规律是恒久而不停止的;利于有所前往,说明事物的发展终而复始。

[提示]解释卦辞。

客:这段话好理解,主要是对卦辞:“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的解释。但其中的真义,还望指点。

主:一是恒于正道,一是恒于动而非静,前者是就人事而言,后者具有哲学意义。恒久就可以亨通、无害。但进一步说.还要看在哪个方面恒久。如果是干坏事,那么愈久危害愈大,.哪里会有亨通?久于正道,坚持而不舍,才会亨通、无害。所以《彖传》特别强调卦辞的“利贞”,劝人们要永久保持美好的道德。美好的道德是“利”之所在,是”恒”之根本。对于卦辞“利用攸往”,《彖传》主要发掘其哲学意义。“恒’’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天地的运行规律似是恒久不变的,但它又是永无止息的,所以它是动的,而非静的。推而广之,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终而复始的过程。一件事情的完结也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事物发展到极限则要求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恒”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只是相对的。

客:经你这么一阐发,我恍然大悟。其实你在讲卦辞“利贞,利有攸往”时已经讲到了“恒”的两种含义:不易之恒与不已之恒。不易之恒的前提就是守于正道,然后才是不动摇;不已之恒的哲学基础就是恒的动态观,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所以在坚持不懈地施行正道的同时,还要进取不息,探索不止。

主:看《彖传》的最后几句话。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

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日月依靠天这个载体而能永放光芒,四季终而复始变化不已才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持之以恒地保持美好的道德就能用教化来成就天下人。观恒卦所揭示的恒久之道,天地万物的一切事情均可明白了。

[提示]申述卦旨。

主:《彖传》最后由日月、四时等自然界的恒久之道讲到人类社会的恒久之道,并对恒卦做一总结。

客:日月照耀大地是永恒的,但《彖传》强调日月“得天”即依靠天顺行天道(宇宙规律)才能永照,这是否也是继续阐明恒久之道的相对性,同时也说明久于正道的重要性?

主:说得对。

客:“四时变化而久成”更是明确说出了“变化”的绝对性,同时也说明恒而能变的重要性,只有终而复始变化不已才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既深知恒久之道的辩证法,又能持之以恒地坚守正道而不断进取,自然能推而行之以教化万民、成就天下。而学《易》之人通过日月、四时、圣人守恒之例,自然可以深明恒卦大义。

主:看来你已融会贯通了。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译文]《象传》说:雷震风发,象征“恒久”。君子观此象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持之以恒,不改其道。(方:道,此处指正确的思想。)

[提示]指出君子应持之以恒。

主:如果说《彖传》是一篇有关恒久之道的哲学论文,那么《象传》就是一则有关持之以恒的人生格言。

客:《象传》还是从卦象谈起。

主:对。恒卦上体为震、为雷,下体为巽、为风,雷在上,风在下,这是天地间一种恒久的观象;而且风雷激荡,有雷必有风。这也是一种恒久的现象。所以尽管雷震四方,风行八面,雷与风都有着万般变化,但它们又有相对不变的守恒性。君子从中看出,世间万物虽然酬酢多变,如雷迅风骤,但为人立身则要持之以恒,坚守正道,不能改易。

客:“立不易方”的确值得玩味。人生一世要有远大目标,要干一番事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主:《荀子?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得其三昧。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译文]初六,深求恒久之道,固守此道必凶,没有利。(浚:音jun,深。贞:贞固。)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译文]《象传》说:深求恒久之道的凶险,是由于初六刚开始就遽求深入。

[提示]指出求恒久之道须日以浸深,戒遽求深入。

客:恒卦以失妇取象来论恒久之道,那么六爻的爻辞与夫妇的恒久之道有无关系呢?从初六的爻辞来看似乎没有谈到夫妇之道,甚至说求恒久之道会有凶险,这是怎么回事?

主:元代吴澄《易纂言》说:“恒者,夫妇居室之常也。内卦巽女为妇,外卦震男为夫。故爻辞内三爻言妇道,外三爻言夫道。”六爻实际上是专从夫妇关系的各个层面来讲恒久之道,并以此推及人事的。初六的爻辞当然也是谈夫妇之道的,不过这是一对年轻夫妇,也就是刚刚结婚呢。

客:我有些明白了。初爻为夫妇恒久之道的开始。长男与长女刚结婚,长女就要求长男像相处多年的夫妻一样对她感情很深,所以爻辞说“浚深”。恐怕双方并不是自由恋爱,相知不深而又相求太急,欲速则不达,所以反而不能得恒久之道。如果长女固守此道不变,以为这就是夫妇恒久之道,必然会招致凶险.没有任何好处。故《小象传》说,深求恒久之道之所以凶险,在于刚开始就遽求深入。

主:你的理解完全正确。从爻象来看,初六居恒之始,又是巽体的主爻,但以柔居刚不当位,质柔而志刚则性躁,于事总想一步到位。固守这条道走下去,自然是只有凶险,没有好处。《序卦传》说:“恒者,久也。”恒之道贵久,久就是逐渐积累。做什么事都有个日就月将的积渐过程,不唯是夫妇之间的恒久之道。宋代胡瑗深谙此理,他在《周易口义》中的一段阐释对理解初六的爻旨很有助益,特移录在此以供参考:“是故为学既久,则道业可成,圣贤可到;为治既久,则教化可行,尧舜可至;为朋既久,则契合愈深;为君臣既久,则谏从言听而膏泽于下民:若是之类,莫不由积日累久而后至,固非骤而及也。今此初六居下卦之初,为事之始,责其长久之道,永远之效,是犹为学之始,欲亟至于周、孔;为治之始,欲化及于尧舜;为朋友之始,欲契合之深;为君之始,欲道之大行:是不能积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

客:很有启发。请你接着讲九二。

九二,悔亡。

[译文]九二,悔恨消失。(亡:无。)

《象》曰:九而悔亡,能久中也。

[译文]《象传》说:九二悔恨消失,是由于能恒久守中不偏。

[提示]恒久之道,在于守中。

主:从爻象看,九二以阳居阴位,不得正,本应有悔,但九二以刚居中(居下卦之中位),又与六五正应,是动静皆得中。而恒卦尤其贵中,因为能够恒久于中,正也就包含在内了。因此九二以恒久守中而消悔,故爻辞日“悔亡”。《象传》进一步解释“悔亡”的原因是“能久中也”。

客:以此来看九二夫妻之间的恒久之道,就很清楚了。按照一般的秩序,男子用刚不用柔,女子用柔不用刚。现在九二以刚居阴位,是女子以刚行妇道,有失正之“悔”,好在九二居中.又应六五之中,能够用中和之道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节制,才得以“无悔”。

主:对。《周易》非常重视“中”的思想。《中庸>说:“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与《周易》是一脉相承的。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译文]九三,不恒久保持自己的德行,时或有人施加羞辱;若与之将关系贞固下去必有悔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译文]《象传》说:不能恒久保持自己的德行,说明九三将无处容身。

[提示]从反面说明人贵有恒。

主:九三以刚爻居阳位,得正,然而由于九三处于下体之上,越过了中位,不能守中持恒;且应于上六,躁动不安,有守德不恒之象。

客:难怪有人施加羞辱。以夫妻关系而论,如果女子质刚而又用刚,且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当然会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指责,招来羞辱。若与这样的女子继续保持夫妻关系,必然会发生不幸。

主:九三爻辞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朝三暮四的人,别人因不信任而猜疑,因不欢迎而排斥,自己也感到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所以《象传>说这种人将“无所容也”,即无处容身。

客:看来,这里的“不恒其德”之人,也就是《诗经>里鞭挞的“二三其德”之人。

主:性质是一样的。不过在《诗经》中,无论是《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之士,还是《小雅?白华>中的“二三其德”之子,批判的都是男士。《诗经>由于成于众手,有些诗篇来自社会下层,反映了下层人民要求社会平等的呼声。而《周易》在这里显然是提倡男权、妇德的思想,这是周代以来的旧社会的正统思想,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是应该加以批判的。《周易》的取象,不仅是这一爻、这一卦,有许多在今天看来是不健康的,它不可能超越时代。但我们在开篇已经谈到,我们学习《周易》主要是以积极的态度从中探索其人生哲理和处事智慧,而不是以消极的态度全盘接受。

客:你说得有道理。我读《周易》经常觉得有些卦辞或爻辞的思想、立场有问题——恐怕下面也还会遇到,现在明白了。对《周易》的精华和糟粕要分析,我们主要是发掘其有价值的东西。

主:对。即以九三爻辞来说,对我们做人就很有儆戒作用,是从反面说明了人贵有恒的重要性。如果为人处事两面三刀、出尔反尔,必然要被朋友、同事所不齿,最后闹得个身败名裂、无处容身。

九四,田无禽。

[译文]九四,打猎没有获得禽兽。(田:通“畋”,打猎。禽:古代为飞禽与走兽的统称。)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o

[译文]《象传》说:长久地在不适宜打猎的环境中打猎,怎么能获得禽兽呢?(安:设问之辞,如何,怎么。)

[提示]久非其位,劳而无功。

主:九四已离下体而入上体,上震为长男。上体三爻是从“夫”这一方谈夫妇恒久之道的。

客:古代以烹饪、女红为妇之职,田猎征战为夫之事,这里的打猎正是男子之事。不过看来他很不走运,什么猎物也没有捕到,这是怎么回事?

主:九四以阳居阴位,既不得正又不得中,因此纵然恒久,也不会有成就。正如打猎的人跑到鸟兽稀少或根本没有鸟兽的地方,呆得再久,也不可能有所收获。

客:九四一无所获,说明他不能尽夫职以养其妇,如此则夫妇间的恒久之道就难以为继了。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译文]六五,恒久保持柔美的品德,守持正固;妇人可获吉祥,男子必有凶险。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

妇凶也。

[译文]《象传》说:妇人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是因为妇人要跟从一个丈夫一直到死;男人则必须因事制宜,若顺服妇人必有凶险。(义:宜,适宜。)

[提示]指出守恒之道应因事制宜。

主:六五居上体的中位,恒卦贵中,得中位即得恒久之道,也就有恒久之德,故爻辞说“六五,恒其德”。但六五以阴居阳、以柔居刚,所以这个德是柔顺之德,而且六五下应九二刚中,呈妇人恒久其德、守贞从夫之象,故将此种柔美的品德守持正固下去,对妇人来说是吉祥的。男子行夫妇恒久之道用刚不用柔,因此这种柔顺之德不适合男子,男子若守持此德必有凶险。《象传》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为什么妇人守持此德则吉呢?因为妇人在操守上应从一夫而终其身,正是服合柔顺之德,故“妇人贞吉”。夫子应以阳刚去决断、制裁事理,不应长久地去行柔顺之德,甚至听从妇人摆布,否则必然会坏事而致凶,故“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客:六五爻辞与《象》辞的蕴义有合于“妇从夫”的礼教。特别是“从一而终”成了后世压在妇女头上的一座大山。不过去其喻象,单就其哲理而言,六五的爻辞是要告诉人们恒是动态的、变化的。同样“恒其德”,妇人则吉,夫子则凶,这就启示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恒,要因事制宜。

上六,振恒,凶。 .

[译文]上六,躁动不安于恒久之道,有凶险。 .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译文]《象传》说:躁动不安于恒久之道而又高居在上,说明上六处事完全无功。

[提示]指出躁动不安,将一事无成。

客:六五的“夫子”不知恒的动性,静止地去看待恒,结局是凶;上六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以动为恒,长久地躁动不安,结局当然也是凶。

主:上六处在恒卦之极,居上位,象征一家之长,可是他长久地躁动不安,甚至以动为恒,夫妇间的恒久之道当然要被他败坏了。《象传》以“大无功”解释爻辞“凶”字,意为完全失败,无回旋余地。

客: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恒卦的卦辞很好,但爻辞却很不好?六爻之中,除居中位的九二与六五之外,均是凶、吝之类,九二也不过是“悔亡”,六五则是半吉半凶。

主:恒卦所阐发恒久之道,是《周易》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高深的理论,但落实到人事上,全卦的大义就是“人贵有恒”。只要真正懂得恒久之道的精髓,即持中守正的不易之恒与终而复始的不已之恒,并在立身处世时真正地持之以“恒”,那就会亨通,无害,利于守正,利有所往。所以卦辞对恒久之道极尽赞美之能事,称“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但是恒久之道毕竟是极其高深的理论,非一般人所能掌握和运用,因此恒卦六爻无一爻全吉。初六遽求深入恒久之道,欲速则不达,凶;九三不能持之以恒,吝;九四虽然能持之以恒,但恒而不得位,恒而不知守正,故劳而无功;上六则片面理解恒的变动的一面,长久地躁动不安,甚至以动代恒,亦凶。九二知恒守刚中,但由于位不得正,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是悔亡而已;六五恒守柔德。

但不知变化而能久成,不懂因事制宜,只得吉凶参半。由此看来,人贵有恒,而持恒实为不易,故六爻无善辞。

客:明白了。卦辞从正面立论,说明只要真正懂得并做到持之以恒,则必然亨通无害,所以卦辞非常吉祥。爻辞从反面立论.分别以夫妇之道为喻象,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不能持恒的各种情况及后果,所以各爻兆辞均不吉利,这实际上是从反面警醒世人,道出持之以恒的重要。因此卦辞与爻辞只是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全面地阐述“人贵有恒”这一命题,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5064.html

更多阅读

*太极图解说 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解说(一)何为太极?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一

关于中国诗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古代,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圣人用卦象把要说的意思乃至事情的

周易诠释上 周易系辞上译注

读《易》须知:为何学《易经》客:不知不觉已经年近半百了,回首往事,糊里糊涂地过了半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现在想从《易经》六十四卦里学些古老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谋略,只怕为时过晚了。主: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晚

太极图解说一 何为太极?二 太极图含义三 应用篇 ps太极图制作

太极图解说(一)何为太极?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声明:《周易诠释上 周易系辞上译注》为网友心跟着感觉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