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中,有论述阿赖耶识的偈颂: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拙无心粗哪!于唯识义理,只得了个大概仿佛,就贸贸然下此结论,这不是治学应有的态度啊!尤其是探究名相如此繁密细致之唯识理,恐非所宜。
“八识因七识而有,七识因八识而有”,是说第八识与前七识互为因果,并非说第八识只与第七识互为依托。《成唯识论》云:
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如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成唯识论》第二卷
在第八识与诸转识之因果关系中,拙无误把“七识”理解成“第七识”了。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①,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②,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③,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④,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⑤,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⑥,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⑦,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成唯识论》第三卷
此处说第八识有种种名,其中四个名是通名,即于一切修行位都可说之名,另外三个是专名,即特定修行位之名。
其实,除上述四个通名外,还有“第八识”、“藏识”也是通名。
说“阿罗汉位舍”者,无烦恼粗重障,即舍“阿赖耶识”之名,而得“异熟识”名,并非就舍一切杂染种子。若阿罗汉位即舍第八识,而转得无垢识,阿罗汉位应该即是佛。但其实不是,阿罗汉连大菩萨境界都尚未达到,更何况佛位。
譬如一个人,当他进入十八岁时,即舍“少年”之名,而转名之曰“青年”。阿罗汉位舍阿赖耶识之名,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