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读《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从大儒荀卿,学帝王术,西士于秦,为客卿,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官至丞相,对于统一中国是有贡献的。但他的文章留下来的不多,最有名的就是这篇《谏逐客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李斯列传》说,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拜为秦客卿,适值韩国人郑国来秦做间谍,被秦宗室大臣发现,因上书秦始皇,要求驱逐一切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此上书。

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一些大臣商议要逐客,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两句话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议论的中心。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论述逐客的建议为什么是错的。

首先从秦国的历史来论证:秦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都用客不疑,因客之功而成秦之强。一共讲了四个君主。第一个是秦穆公。秦穆公很注重使用有才能的人。由余原是晋人,后来成了戎王的臣子,曾被戎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穆公看到他很有才能,就想法使他降秦。由余降秦后替秦穆公出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百里奚和蹇叔都是秦穆公的主要谋臣。百里奚曾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被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后来又逃到楚国的宛,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仅用五张黑羊皮买回来一个贤臣,这价格不是太低了吗?这是秦穆公怕用重价赎他,楚人反而不给了,所以就用低价把它当做奴仆买回来。百里奚得到重用后,又向秦穆公推荐说:“我还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于是秦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丕豹和公孙支也是从晋国招来的大臣。根据《史记》,称霸西戎主要是采用了由余的计谋。为什么《谏逐客书》说秦穆公用此五子取得这样的成果呢?因为,“并国十二,逐霸西戎”是秦穆公一生主要的功业,是秦穆公在位三十年秦的国力逐渐增强而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这里面当然包括百里奚、蹇叔等谋臣的功劳。秦国原本是一个地处西北边远地区的小国,被中原各国当作夷狄看待,到秦穆公时才开始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在穆公三十九年,他并国二十,广地千里,这就为秦国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文中“并国二十”可能是“十二”之误。因《史记》有“并国十二,开地千里”之说,也可能是古史传说不一。)

第二个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继秦穆公之后又一个对秦国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君主。他的主要功绩是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商鞅两次变法,破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打败了楚、魏的军队。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但商鞅不是秦国人,他原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所以叫“公孙鞅”又叫“卫鞅”。起初在魏国的相门下做事,魏惠王不重用他,他就跑到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40年,商鞅用计大败魏军后,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地五十邑,号为商君,所以又称商鞅。

第三个是秦惠王,秦惠王时秦孝公的儿子。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中,有“合纵”和“连横”两种主张。所谓“合纵”是苏秦提出来的,其要点是让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针对“合纵”提出“连横”,让秦国与六国中的一个结盟,攻击其余国家,最后达到对六国的各个击破的目的。张仪是魏国人,入秦后为客卿,后为相。秦惠王时,秦国的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西南有了巴蜀,南面有了汉中,东面一直到黄河,并占据了成皋天险,处在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在这里,张仪确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张仪的“连横”的主张,以后一直为秦国所奉行,以此把六国各个击破。

第四个是秦昭王。范雎是魏国人,魏国的相误以为他出卖魏国的机密给齐国,将他打得半死,后来偷偷跑到秦国,做了秦昭王的相。范雎以利害说秦昭王,于是秦昭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免除穰侯相国与华阳君等并逐出关,这些私家权利被削弱后,王室的权力大大增强。范雎为相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出谋攻取魏的邢丘、韩的南郡,并用反间计让赵罢免廉颇而以赵括为将,因而大破赵军于长平,坑赵卒四十万。这一段时间,秦国相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夺诸侯之地。秦昭王在位共五十三年,建立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以上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个君主凭借着客卿的功劳,这样看起来,客卿并没有辜负秦国,秦国的富强离不开客卿。以上是第一段,这一段从秦国的历史论证“客”所起的作用。这是符合历史情况的,也是富有说服力的。

下面是第二段。

李斯从秦王室中的随侯珠、和氏璧、垂挂的明珠、佩带的宝剑,乃至骑的骏马、竖的翠鸟羽装饰的旗帜、设置的用鼍皮做的鼓,这些宝物,没有一样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喜欢它们。意思是说只要是有价值的宝物就应当用,不要问它是否出于秦。

如果必为秦国之所产随后可用,则夜明的宝玉、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物,这些玩赏的东西就没有了。后宫中也没有郑国和卫国的美女,马房中就没有骏马,江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颜料不作为彩饰。如果娱心悦目这都是出产于秦地的话,那么宛地出产的明珠装饰的簪,镶着珠子的耳环,五彩的丝织品,不进贡到你秦王的跟前,而善于随着时俗的好尚改变服饰打扮的容貌美丽的赵女也不可能站立在陛下的旁边。敲打着瓮和缶,拍着大腿叫喊,这是秦人歌唱的风俗,而现在流行的不论是新乐和古乐,都不是纯真的秦国音乐,现在放弃了秦国的音乐而采用异国的音乐,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放在面前能使人感到快意,看起来舒服。这样看来,取物的标准不能看是否出产于秦,而是看是否适用。

现在取人是另一个标准,不分青红皂白,非秦不用,一切逐客。这一切是说,对于色乐珠玉还能有所选择,而对于人才却不知选择,相比之下,就是看重前者,而看轻后者了,这不是用来成帝业的方法,因为成帝业要靠人才,而不能靠色乐珠玉。

这一段是以物作比方,说明对人才要看是否有用,而不能看是否产于秦。

下面看第三段。

地广才能粮食多,国大人众,军队强大,士兵就会非常勇敢。这是常识。然后以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作比喻,点出了本文论述的正题“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者不却众庶,指接纳所有来归附他的百姓,故能明其德,意思是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都知道他的德行。只有这样,四方的土地都能占有,各国的民众王者都能接纳。“四时充美,鬼神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对天、地、人都能充分利用,这就是他们无敌的原因。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乃,却。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资:资助,帮助。业:名词用作使动。也就是说,是诸侯成就功业。这两句是说,逐客等于是给别国帮忙,这样的做法,后果是很严重的。“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藉:借给。寇:杀人抢劫者。兵:武器。“寇”和“兵”是藉的双宾语。下面“赍盗粮”同。赍:给人财物。盗:偷东西的人。粮:干粮。“藉寇兵而赍盗粮”是当时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借给杀人抢劫者武器,赠给偷东西的人干粮,这是愚蠢到家的做法。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进一步说明逐客的荒谬,不近情理,这样的做法只能以资敌国,损害了国家利益,使仇敌得到好处。这样做的后果,使自己虚弱,而那些被逐之客到诸侯国去做官了,它们都怨恨秦国。“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斩钉截铁,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最后两段通过正反的对比说明了逐客的害处。

这篇《谏逐客书》上给了秦王后,果然打动了秦王。他废除了逐客之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据《新序》记载,李斯上《谏逐客书》时,已经被逐,秦王政看了《谏逐客书》后,使人追到骊邑,把李斯追回来,后来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如果没有李斯,秦还是能统一中国的;但如果“逐客令”不取消,在秦的“客”“一切放逐”,则秦是否能统一中国,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所具的大量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有序。

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

二、结构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议论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稍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滔滔不绝的气势。

《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朝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当然《谏逐客书》也是古代一篇优秀的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具有明显的实效性,而李斯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变逐客为留客、用客、重客。

对事的论断,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公文的本质,贵在一切皆从国计民生上着想。

无疑李斯做到了:《谏逐客书》主旨说明逐客则国危,非秦之福也。所以它的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内容为论说文。

附录:谏逐客书

〔战国〕 李斯
  【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题解】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读《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同意。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  
  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于听命,诸侯国亲近服从。俘虏了楚魏的军队,开拓千里疆土,直到现在国家治理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划,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并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南占有汉中,包举众多夷族,控制楚国国都鄢郢;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地区,割据富腴的田地。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去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弄权,侵占了诸侯国,使秦国建成了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的功劳。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假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不任用,这是使得国家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现在大王得到昆冈的宝玉,有宝贵的随珠和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立着翠凤旗,架起了鼍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样都不生产,王上却喜欢它们,为什么?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牛角、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为玩好,郑魏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为采色。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嵌着宛珠的簪子、配上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用,而化俗为雅、艳丽美好的赵女也不立在旁边。敲着瓦甕瓦器、弹着筝、拍着大腿唱呜呜以满足视听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朝廷乐舞,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击甕接近郑卫的音乐,不用弹筝而用韶虞的雅乐,这是为什么?要使情意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赶走,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人民,这不是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臣听说土地广大的粮多,国家大的人多,军队强盛的战士勇敢。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王者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教。因此,土地不论四方,百姓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谓帮助寇盗兵器并且给与粮食啊。
  东西不产在秦国而可以宝爱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国而愿意效忠的多。现在赶走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百姓来加多敌国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国建立怨仇,要想国家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周振甫)
  【注 释】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殽地击败。(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死,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西南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ó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20)说:同“悦”。 (21)駃騠(juétí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ì闭):拍大腿以节歌。(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顓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ī几):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6196.html

更多阅读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读《贾谊论》有感 贾谊论 ppt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可是,即便看透了这些,苏轼的人生不还走在类似的路上?苏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功亏一篑和功败垂成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

声明:《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读《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为网友淡意衬优柔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