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三山,以名气论,当以金山为先,北固山次之,而焦山最后。盖因“水漫金山”之典几乎无人不晓。而我们在镇江只有一天的行程,三山难以竞游,不得不有所选择,没怎么为难,我们就选择了去游焦山和北固山。原因很简单,金山之名多附神话,且节日人必然很多,北固山与三国故事及辛稼轩的怀古词相关,而焦山则是观长江的胜地。
焦山原名樵山,汉处士焦光隐居于此,三诏不起,因易今名。古时金、焦两山,人称"东、西浮玉"。明代王思任品评它们:"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宜隐。金宜月,焦宜雨。金宜小李将军,焦则大米。金宜神,焦宜佛。金乃夏日之日,而焦则冬日之日也。状景摹物,可谓各尽其妙;然砥柱中流,锁钥长江,东望海门,西顾夔峡,南绝吴越,北襟淮杨,以形势而论,则焦山又为京口三山之最胜者矣”。
当年朱偰先生游焦山颇不顺利,第一次因风大浪急而无奈放弃,几年后再游,“是日风大逆,一江惊涛,雪浪滔天,舟人扬帆就风,横折而下,可六七折,始近焦山。”想来也是担了不少惊吓、周折。因此,在我心目中,焦山应独处大江之中。可到了才知道,长江已然淤积狭窄了不少,焦山与江岸不过二三百米的水程,且水势颇缓。远望焦山,一塔高耸,其余绮竹苍松,翠色滴人。
山门全景
定慧寺新寺门
古定慧寺寺门临水
古定慧寺寺门
游船转瞬即达对岸。弃舟登岸,过石牌坊、影壁,则为定慧古寺。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古寺辉煌,为近年新建。而寺旁保留着清定慧寺的老寺门,比新寺要狭小不少,已弃之不用。旧寺门临水而建,当年船即泊于寺门外,登岸即可进寺,朱先生想必就是从这里开始焦山游历的。老寺门左右两石狮,门上对联为,“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此圣人当指隐士焦光了。门后影壁上书“海不扬波”,为佛教语,明天水胡缵宗所书。
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藻顶辉煌,堪可与十三陵长陵媲美。殿内有一盏长明灯高悬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两个大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莲花宝座上,据说金身请自北京和五台山。
大雄宝殿
寺东的观澜阁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旁为碑林。估计绝大多数人不知焦山碑林仅次于西安碑林,独步江南。碑林中众多唐、六朝遗物,直至近代。其间明杨继盛(字椒山)题碍月亭联最值得一提,其联为“杨子怀人渡扬子,椒山无意合焦山”。想椒山铮臣风骨,留芳百代,此联人地两合,观其手泽,如见其人。
杨继盛手泽
焦山碑林镇山之宝为瘗鹤铭,原为摩崖石刻,后坠入大江,清陈鹏年募工打捞,方得部分出水。据说近年镇江数次打捞,不知收获如何。瘗鹤铭专有亭存之,字硕大,初看难窥其妙。世传作者为王羲之,想是字以人名之故了。
瘗鹤铭
瘗鹤铭局部
出得碑林,是当年要塞的古炮台,炮垒森然,炮口对着大江下游,然江水已经退得很远。焦山自明清后为长江要塞,百多年前,英军逆流而上,意欲金陵,清军将领海山曾在这里组织过一次气壮山河的阻击战,毙伤英军无算,后全军覆没身死,英军报复对镇江进行了屠城。这一仗之惨烈,在中国近代史也属少有,甚至使远在欧洲的恩格斯惊叹。
沿山路蜿蜒而上,有吸江楼,为镇寺塔旧址。楼为二层,六角,焦山未建万佛塔时,此楼所在为观景胜地。今不开放。楼周围树木茂盛,遮天蔽日,已无法远眺大江。亭旁小舍,传为郑板桥读书之地。
吸江楼
焦山绝顶新建万佛塔,塔高十数丈,登塔而望,远景毕收,象山隔江左峙,北固山、金山右拱,大江古拙,如练天际,远岸瓜洲秋意已浓,万里平原,如烟似幻。此景正合了半山一处亭中的对联所写:"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直有江山胜迹,百年兴废之叹。难怪历朝骚人墨客,多有徘徊不舍。据说元朝时,此处江面宽达四十里,明朝亦有十五里宽,汪洋如海,江宽则风浪大,焦山砥柱中流,确有万钧之势。朱偰先生当年曾留有一张照片,大江宽广,焦山于天际,近则一帆孤影,日斜江上,壮丽非凡。今天江水骤减,仍有如此气势,想百年前当为何等气概!
万佛塔
万佛塔上长江远景
北固山、金山在望
远处长江干道,眼底为古要塞炮台
顺南坡下山,经壮观亭、塔林、三诏洞,下沿江栈道,有石刻坠于江中。路途中断,无法去参观摩崖石刻。只得回返。江水扑岸,顿觉天地雄奇,古今通灵。仲秋天气,气爽神清,得游古今名胜,心神大悦。唯遗憾时日无多,不得夜游赏月,茶酒当歌。终究是今人古人之别,无可奈何了。。。。壮观亭望金山、北固山
坠入江中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