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动画片并不只是给小朋友们看的,也很受青年朋友们欢迎。现在市场上的动画片层出不穷,有些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有些却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动画片却差别这么大。
在市场上,美国的动画片总是很受欢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相对来说,中国动画片只能在孩子圈里受到青睐,而大人却不是很喜欢。同样是动画片,美国的动画片可以同时受到大人和孩子的欢迎,而中国的动画片却只能哄哄小孩子,对成年人没有吸引力。
中国动画片和美国动画片存在较大差距的首要原因应该是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血缘的混合和文化思想的交融带来的是新的活力、青春和丰富的想象力。它是没有本土文化的,它的文化是综合欧洲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文化而产生的。这使得它的文化呈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在它们动画片的角色设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在美国动画片中,动画角色宣传了典型的“美国精神”,像米老鼠、唐老鸭和高飞狗,它们的活泼调皮中结合了美国人开朗幽默的个性,融入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再加上令人发笑的故事,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例如:《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熊猫是中国元素,但是熊猫阿宝的性格特征分明是个家境平凡而又心比天高的后街少年。他天真善良,对未来充满幻想,那肥硕的身材跟让人联象到吃多了汉堡和薯条的“麦当劳体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动画片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大闹天空》《三个和尚》······大批的动画名作震惊了当时的整个世界,它们以其特有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使中国动画雄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中国画派。20世纪50年代的剪纸片,60年代后的水墨动画片,以及后来工笔重彩式的,民族漫画式的动画片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动画片的探索过程,以及动画片在风格样式上的创新和多样化。而近几年,中国动画片在追随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制作方式后一度迷失了自身的方向,自身话语的缺失,未能掩盖现实的尴尬。慢慢的中国的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消失了,现代化元素也含糊不清了。而国外动画片在设计中却不断研究着中国的文化,寻找中国元素。无论是“熊猫”还是“花木兰”都是中国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设计制作不出这样的好动画片呢?我们守着巨大地宝藏无所作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熟练方便地自取自用。
美国动画片中角色造型设计规范,强调自然、柔和,形象优美,与生活中的差别不大,大多不大变化。巧妙的设计让观众看到动画角色真身来演绎,构思十分独特有趣。在动画角色造型上的认真探索和研究使得美国动画在真实感和现代感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动画片一般都是大制作、大成本、大投入。无论年龄大小,观众一般都能从美国动画中感受到自己喜欢的情感和意义。在中国国内,极少有公司愿意承担如此高的风险。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创作主要作为儿童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一直奉行“寓教于乐”的创作标准,往往是“教”大于“乐”。国产动画片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局限于改编动物童话、民间神话、古代故事,定位在十岁以下的儿童,缺少青少年现实生活的题材,画面、节奏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停留在说教上,没有童趣,编剧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想像儿童的兴趣爱好,塑造了一批成人眼中的动画角色形象,以至于成人看着浅显幼稚、孩子们觉得缺乏趣味。
美国动画片在上世纪30年代,其定位的主要观众也是低龄儿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审美眼光的变化,动画片的目标消费群体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动画最大的市场消费群体实际上是14~25岁的青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比较有消费能力,是动画周边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美国从根本上寻找到了动画片发展的动力,不仅坚持着自己国家的风格而且积极吸取别国的优点促进本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是美国动画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原因。中国动画曾有过辉煌可是短暂,中国动画可以适当参考别国动画的创作方式,但要坚持本国原有的风格,不能在别国的风格中迷失自己的路。
潘佳英
人文学院 11汉本(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