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二 词牌名的来源大全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二)

28、水调歌头29、 相见欢30、踏莎行31、南歌子32、浪淘沙33、渔歌子34、水龙吟35、定风波36、一剪梅37、满江红38、帝台春39、摸鱼儿40、桂枝香41、清平乐42、南乡子43、卜算子44、贺新郎45、凤凰台上忆吹箫
28、水调歌头
  《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必有歌头,《水调歌头》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调创始于隋唐间,《隋唐嘉话》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隋大业元年八月,刚刚挖好的大运河上,一只浩大的船队徐徐而至。隋炀帝正站在船头欣赏着千里堤路和盛大的船队。
  春风绿过江南,岸边,翰林学士虞世基出主意栽下的翠柳,早已青枝绿叶如同柳巷一般,清阴覆地,碧影参天,风过袅袅生凉,月上离离泻影。所乘坐的龙舟,由一千零八十个殿脚女用青丝绦绳牵引前进。众殿脚女从绿柳丛中行过,绛绍彩袖,翩翩跹跹。(殿脚女,牵挽龙舟的女子。)
  殿脚女中有一个女子,生得十分俊俏,腰肢柔媚,体态风流,雪肤月貌,纯漆点瞳。隋炀帝偶然一见,为之大惊:“这女子娇柔秀丽,西子王嫱之美,如何杂在此间?古人云:秀色可餐。今此女岂不堪下酒耶!”
  妃子袁宝儿在旁边凑趣说:“这女子果然与众不同,万岁赏鉴不差。”萧后也道:“陛下且不要忙,远望虽然有态,不知近面何如,何不宣他上船来看?”
  炀帝遂叫内相去宣,顷刻宣到面前。炀帝起初远望,不过见她风流袅娜的态度,等走到面前,仔细端详,只见她画了一双长黛,就如新月一般,更觉明眸皓齿,黑白分明。一种芳香,直从骨髓中透出。炀帝看见,喜出望外,炀帝便问她:“你是何处人?叫甚名字?”那女子羞涩涩的答道:“贱妾乃宁陵人,姓吴,小字绛仙。”炀帝又问道:“今年十几岁了?”绛仙答道:“十七岁了。”炀帝道:“正在妙龄。”接着问道:“何人引荐与孤来做殿脚女,心中可否愿意?”听到此言,吴绛仙愁云上眉,顿时秋水降露,脸含忿色。双膝跪下:“万岁,民女不敢说啊。”炀帝诧异,说道:“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但说无妨,孤为你做主,赦你无罪。”
这一番话,引出了当时一件惊天的大案,只教世人传流至今。也就是历史上麻叔谋吃人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负责开挖此次运河工程的总负责人叫做麻叔谋,当时职务叫做开河督护,乃是个心狠毒辣的贪官,他借开河征地之机,广挖古墓,比如张良墓啊、宋襄公墓啊,他见一个挖一个,发了很多横财,但他到达宁陵后却得病不能走了,也可能是心虚的原因吧,老是梦到挖过的古墓里的幽灵来找他讨债,那时候的人都很迷信,这一寻思,病情就更加严重了,卧床不起,满身疼痛难忍。隋炀帝派遣太医来给他看病,太医给他开的药方是用肥嫩羊加草药吃,不久就好了。从此后,麻叔谋怕犯病,便每天杀羊羔,加杏酪五味蒸熟,并取名为“合酥脔”。谁知这一吃,竟像吸大麻一样地吃上了瘾,每顿没有这道菜就吃不下饭。这一来,名声就传了出去,当地的官僚争着进贡给他献来羊羔。吃羊羔,对于荒淫的官僚自然算不了什么,但却偏偏引出了一段荒唐与残忍的故事。
  宁陵下马村有个叫做叫陶榔儿的人,家中很有钱,兄弟5人十分凶悍,应该算得上地方一霸。说来也巧,挖河工程路线正好要经过他们家的祖坟。虽然他们横行乡里无人敢惹,但皇帝和官家他们是惹不起的。他们害怕坏了自家的风水,不肯搬离。于是想到了麻叔谋的这个嗜好,便寻思着做开了名堂。他认为,只是晋献羊羔还不足以买通麻叔谋,那谁都可以献啊。他挖空心思的想起,婴儿的肉比羊羔更细腻,更上口味,久吃还可以成瘾。所以,他就偷了一个四岁的男童,去掉头和脚,蒸熟后献给麻叔谋。按照书中所写,说是“咀嚼香美,迥异于羊羔”,麻叔谋“爱慕不已,召见榔儿”,别有用心的陶榔儿,故意装着醉酒,而告诉他真话:“刚吃的不是羊羔,而是婴儿,将军觉得口味如何啊?”生性残忍的麻叔谋并没有感到惊奇和害怕,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不但没有责备他,反倒赏赐给黄金十两,并嘱咐他多多献上这样的美味,把河道自然也就绕开了他家的墓地。而陶榔儿呢,以后也就源源不断地盗去婴儿供麻叔谋服用,从此,这里便经常有儿童失踪。
  而麻叔谋第一个吃的孩子就是吴绛仙的小弟弟。吴绛仙父母查到线索后,找到陶榔儿去论理,可这老实厚道的民间乐师哪里是这些恶霸的对手啊,一言不合,就被打出门外。他们又去县里告状,可县官又怎敢惹钦差大人?他怕惹起麻叔谋的不快,便加个不守法度诬告乡绅钦差之罪,收监去做了苦役。陶榔儿还想强霸吴绛仙,她只好跑了出来,遇到了征殿脚女的官差,便糊里糊涂被抓了来,就这样做了炀帝龙船的殿脚女。
炀帝听完大怒,世界上竟有如此恶人恶事,这还了得,马上传旨中书令令狐达前去查实处理。后来果然如吴绛仙所诉。麻叔谋、陶榔儿危害乡里,众人告发,就与现在很多人上访一样,经炀帝亲笔御旨,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谴贼盗宝,擅易河道”四大罪将麻叔谋处以极刑,斩为三段。恶霸陶家五兄弟等受鞭刑死。而民间也留下了那首童谣“杨树叶,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找妈妈。乖乖宝贝儿你睡吧,麻胡子来了我打他!”
  炀帝本是千古风流皇帝,不但文才出众,对乐理更是深有研究。当听到吴绛仙说是民间乐师之女,愈加兴趣。命人取来秦筝,听吴绛仙弹奏一曲《汉宫秋月》,只见绛仙纤手拨弦,将个《汉宫秋月》弹弄的缠绵哀怨,如泣如诉,将汉宫幽女悲郁的愁绪表达的淋林尽致……
  一番演奏,将那风流才子皇帝听得如醉如痴,半晌说不出话来。乐曲完毕,他连声叫好,又说道:“孤家昨夜无眠,刚作一曲《水调》方欲传王令言演奏,却遇卿家,来,来,待孤稍微修改,与你奏演。”原来炀帝夜来激动,信手作一曲子,刚听到吴绛仙拨出那悲愤之音,深受启发,去修改曲子了。当时民间早有《水调子》曲子,但不规范,属于老百姓信口唱的小曲。由于激动,他将听到的《水调子》做一番改良,成一首大曲《水调歌》。
  片刻,吴绛仙接过炀帝的曲谱,纤手十三弦,轻轻拨动,接着伴歌应声而起:“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此乃隋炀帝所作之《无题》诗。
  许是对麻叔谋吃人的故事心有感触,一曲《水调歌》忧伤悲戚。据说,隋炀帝巡幸扬州,带去了许多乐师。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令言的乐师,当他听到此曲,感觉凄哀之下没有回婉之音,去则无回,曰为不吉之声,预测隋炀帝肯定会死在江南。
  【《乐苑》:“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怨切。王令言闻而谓其弟子曰:'但有去声,而无回韵,帝不还矣。’后竟如其言。”】
  我们熟悉的词牌《水调歌头》,便是截取《水调歌》之曲首部分“另倚新声”而成。
  《水调歌头》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北宋苏舜钦,他号称苏学士,性格豪放张扬,自视很高,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后因政见不同,受排挤乃至遭诬陷,年纪不大罢居苏州,建了后来那个著名的沧浪亭,意取屈原《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调歌头·沧浪亭
  <</SPAN>北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一个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即使寄情山水,表露微婉古淡、含蓄深远的意境也总是带了忧愤和不甘。范蠡归隐,张翰回乡哪一个是出自心甘情愿,不过是入世不能,退隐也不宁罢了。
  《水调歌头》后代佳作甚多,最著名的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了,《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滂词,名《元会曲》
  张榘词,名《凯歌》。

29、相见欢
  据《白香词谱》考证:本调始于唐,原是唐教坊曲名,正名《相见欢》,调名本义及源流已无考。
  唐代音乐非常发达,唐宫里面有二个管音乐的部门,一是太常寺,二是教坊。大乐署是太常寺八署之一,唐十部乐就录隶于大乐署。唐曲分大曲、次曲、小曲,太常为政府官署,主郊庙,所用的音乐多为大曲,但大曲结构复杂、遍数繁多,每每多至数十遍。唐玄宗喜好民间音乐,为了不受太常礼乐制度的约束,于是在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内在蓬莱宫侧,外又分两所,右为光宅坊,左为长乐坊,右善歌,左善舞,利用教坊将俗乐引入宫廷。因而唐教坊曲许多都是源于民间音乐,《相见欢》应该是这个时候引入至教坊曲的。
  由乐曲转为词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调与曲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唐曲中的大曲,结构复杂,不便于填词传唱,故只盛于宫廷。民间引进的音乐多为杂曲小唱,便于填词,也便于传唱,也为后来的词这种文学体裁夯实了基础。
  最先把《相见欢》从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治国无能,却极精音律。李煜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已在归宋之后。二年的囚徒生活,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深感亡国之痛。忆起往昔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怆然泪下,但一切都不复存在。于是,写下一首凄惋的《相见欢》:
  
  相见欢·秋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有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
  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顾王国维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被太宗赐鸩毒杀后,他的词也从囚所流传出来。因词写得非常真挚,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于是成了不少人仿效的作品,也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随后也出现了各种别名。
  
  因李煜所作题目是“秋闺”,词中又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后人也用《秋夜月》作为《相见欢》的别名。
  李煜的《相见欢》,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由此可见《乌夜啼》也是《相见欢》的别名。(《乌夜啼》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因李煜词起句为“无言独上西楼”,故名《上西楼》
  李煜词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宋蔡伸词易此名为《西楼子》。
  宋张辑《相见欢》因下阙结句有“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故后人取名《月上瓜州》。
  金元好问《古乌夜啼·玉簪》,按律即是《相见欢》
  宋康仲伯《忆真妃·相见欢》,按律即是《相见欢》
  个人更喜欢另一首: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0、踏莎行
  明杨慎《词品》谓调名取唐韩翊诗“踏莎行草过春溪”句。但翻阅各诗集却为发现韩翊有此诗句,唯有《全唐诗》第348卷第036首载唐代诗人陈羽一首《过栎阳山谿》有此诗句:
  
  过栎阳山谿
  <</SPAN>唐·陈羽>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注:蹋字亦作“踏”)
  由此可知是取陈羽诗的“踏莎行”三字冠以词名的。
  《踏莎行》作为词调是寇准的自度曲,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事。所谓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自己谱写新的曲调。《湘山野录》记载说:“莱公(寇准)在早春季节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让乐工演唱。”可见寇准通音律,能自己填词作曲。另外《踏莎行》的“行”,是指步行之“行”,而非与乐府歌行之“行”。
  《宋史》载,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说起寇准大家免不了想起葛优那个光头以及那部电视剧《寇老西儿》。老实说,楼主对于称寇准为寇老西儿表示很奇怪,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戏称,寇准明明是陕西人,到底是谁在讹传?

 寇准不仅是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诗风对“晚唐体”有所突破。不过,楼主对他不太喜欢,看了关于他的野史,觉得他那人忠臣是忠臣,但是,不知变通,自以为是,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说话刻薄不饶人在“溜须”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丁谓,苏州人,也就是“拍马溜须”中溜须的主角。
  当时他任参知政事——主管监察和人事的副宰相。因为他一直得到宰相(当时的官名叫同平章事)寇准的提拔和推荐,又给人家当副手,所以时时陪小心,处处想讨好。某次宴会上,大臣丁谓见汤水弄脏了他的胡须,就帮他擦干净。寇准却不领情,还公然嘲笑道:“你这参政也是国家大臣,竟为长官溜须,哼哼!”搞得丁谓一时下不了台,从此结下梁子。
  好吧,丁谓确实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寇准的处事方式,我只能说:你下半辈子被人害得这么惨,实在是纯属活该!
  另一个著名的武将曹利用也被他逼成了敌人。因曹利用在“澶渊之盟”中立过功,受到真宗赵恒的重用,进入枢密院作了寇准的副手,但寇准老是嫌弃他文化不高,只要曹利用对政事提出不同意见,就会遭到寇准当众大声喝斥:“一介武夫,懂什么国家大事?”而寇准喜欢饮酒作乐,也经常强迫同事与他同醉,曹利用不肯多喝酒。寇准大怒,骂骂咧咧道:“不过一介武夫,敢尔耶?”曹利用也是性子刚烈之人,再也受不得这等鸟气,厉声回驳:“皇上安排我在枢密院,相公却诬蔑为一介武夫。好,明日一早,我跟相公在皇上面前辩个明白!”两人闹得极僵。
  宋真宗赵恒晚年多病,无暇来调停这种“办公室矛盾”,而太子赵祯年幼,朝中大事,均由皇后刘娥主持。寇准当年就反对立卖唱出身的刘娥为皇后,现在,自然没好果子吃。皇后与丁谓联合,栽他个“企图搞太子监国”的罪名,罢了寇准相位,然后提拔丁谓为相。丁谓就联合曹利用,借着周怀政事败被诛之事,打着刘娥的名号,把寇准一贬再贬,恨不得把他往死里整。

 然而,寇准并没有体会到是自己言行不检惹的祸。他在贬谪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时,悲愤难抑,百姓围观送行,马亦复踖蹙不行。寇准狠狠地挥鞭打马,喝道:“皇令在此,我都不敢逗留,你还敢不走?”马于是跑起来。寇准流着泪,对送行的同事道:“你们有机会问问丁谓,我到底负了他什么事,他竟恨不得整死我!”再后来,丁谓也被贬谪到海南,经过道州时,有人谈起寇准的话。丁谓还愣了愣,叹道:“对他不满的人太多了,岂独我一人!”
  不过他也有让楼主觉得可爱的时候,据说寇准对自己晚年的不幸遭遇愤愤不平,曾在某寺庙前插下几支竹笋,发誓道:“我寇准一生,如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这事楼主初看的时候笑到打跌,觉得这老头忒逗。听说后来枯竹茂盛生长,也算是给了他些许安慰。
  寇准创作的《踏莎行》与一歌妓有一则民间传说。
  寇准在第二次被罢官,先被贬成道州司马,替长史管理一些府衙的事物,其实是个闲职。后来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宋朝各州设司户参军,掌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也就是一差役。从一个决策国家大事的宰相被贬成这样一个小卒,寇准意志消沉,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舞酒色之中,他当时迷上了一种叫做“柘枝舞”的舞蹈,这个舞种起于西域,流行于唐朝。跳舞的时候用鼓伴奏,到了宋代的时候,舞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就是跳舞的人数增多,有说是二十四人的,有说是四十人的。是一种群舞,气势非凡,场面宏大,且舞曲热烈急速。
  初春后的一天上午,寇准携了他最喜欢的小妾茜桃去踏春,来到了一个青萍草地,看到了很多人在跳这个“柘枝舞”,寇准痴迷,一时技痒,也就拉着茜桃上去跳了。寇准当时被称做“拓枝癫”,可见其沉迷拓枝舞的程度。
  跳着跳着,他突然听到了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铃,一找,是位姑娘手腕上配戴的金铃在摇晃,她人也如一阵风样地旋转着。婀娜俏丽的容颜配上艳丽的长裙,小巧的锦靴,珠链玲珑,舞袖飘举。随着伴奏的乐声和鼓声,她时而轻盈柔软,时而刚健明快。舞到急处,如一团飘扬的飞雪,眼前仿佛有无数的人影在舞动,彩云一般的罗衫如花瓣儿片片绽放。舒缓处,她眼波流转,曼妙含情。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鼓声又起,她如一枝越转越快的牡丹花,飘到寇大人的面前来与他对舞,鼓声骤停,满堂喝彩,把寇准高兴的魂魄飘然。

一般来说,官妓在宴席上献艺之后,一般都会得到主人的“花红”(注:旧时风俗,插金花披红绸是表示喜庆的意思,名为“花红”。后来,在喜庆时赏给仆役的钱物也叫“花红”。后来凡是“犒赏”及“奖金”都称“花红”不一定在喜庆的时候了。)
  寇准一时高兴,就上了一匹绢的钱,当时市价是850文。侍妾茜桃出身贫苦,目睹寇准奢侈豪阔的生活,心里很不高兴,歌妓们扭扭屁股扭扭腰,张口一支歌就可以轻松得到,殊不知织女寒窗织布多辛苦,寇准这般阔手是过于破费,于是写了《呈寇公》二首劝之: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苦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寇准见了茜桃的诗,不以为然,并和了一首诗: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尊前听艳歌。

 茜桃见寇准并没有知过之意,一生气转身就走了。寇准在朝中可是刚直、脾气暴烈的人,他就更不高兴了。不过他又想:“踏青本是取乐来了,怎么如此不快呢?”看着眼前的溪水、芳草,他想起了唐人“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来。于是,他马上作词一首,自己唱了起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如此,便有了词牌《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有“谁调清管度新声,有人高卧平阳坞”句,故易名《平阳兴》
  贺铸《江南曲》,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不辞寸断九回肠,殷勤更唱江南曲”句,因易名《江南曲》。
  贺铸《芳心苦》,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因名《芳心苦》
  贺铸《芳洲泊》,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兰桡明夜芳洲泊”句,因名《芳洲泊》
  贺铸以《踏莎行》调作《江南曲》,因词中有“紫箫闲捻度新声”句,故名《度新声》
  贺铸《踏莎行》上阙结句为“微云度汉思牛女”,故名《思牛女》(原词已缺失七字)
  宋赵长卿有词名《柳长春》,按律即《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上阙有“年年有子惜馀春”句,易名为《惜馀春》
  宋曹冠有词名《喜朝天》,共两首,两首词的谱都是《踏莎行》的谱,由此可见《喜朝天》即是《踏莎行》
  还有一堆别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个人最喜欢欧阳修的《踏莎行》,虽然韵律不咋地。

 踏莎行
  <</SPAN>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1、南歌子
  《南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曲调名源于汉张衡的《南都赋》。
  《南都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舞描述:“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薛足}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因“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唐教坊取以为曲调名。隋唐以來,曲多称“子”,因此,曲调调名《南歌子》。据万氏《词律》注:“歌又作柯”。所以曲调转为词调名时又名《南柯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亦有“《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这一说法,却有些望文生义的嫌疑。
  《南歌子》作为唐教坊舞曲,在玄宗开元以前就有了。唐代的《清商乐》,有“吴音”、“西声”、“南歌”等地域之分。开始都是一些五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言绝句类似。这些五言诗唐代非常流行,常常被用来作饮筵行令间的著辞,并配以小舞、短歌。如《全唐诗》裴諴《南歌子词》三首:
  
  不是厨中丳,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也有七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七言绝句类似。如《全唐诗》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一作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敦煌卷子内有舞谱二种,可惜均为残卷。敦煌曲中有《南歌子》词,有双调,也有单调,多咏故事。如敦煌曲中的《南歌子·夫妻问答》:
  
  南歌子·夫妻问答(夫问词)
  
  斜影朱帘立,情事共谁亲?
  分明脸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
  红妆泣泪忆何人,分明殿前直说,莫沉吟。

南歌子·夫妻问答(妻答词)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梦中面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
  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南歌子·夫妻问答》是歌舞戏脚本中的歌词,现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些民间剧种。这些曲调虽然曲调名一样,但歌词的字数并不一定相同,应该是人们在表演过程中,为增加剧中的艺术感染程度而增加的唱词,这些唱词多为衬词。现在流行在粤西地方的傀儡戏,依然保留着这些唱法。
  敦煌曲子词多为“齐言体”,也有温庭筠的“杂言体”,二者同时并行。(长短句式为杂言体,对偶性句式为齐言体。)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南歌子》在晚唐为单片二十三字之调,有温庭筠词七首在,可信为'真的,原始的调子’也,敦煌曲恣肆于衬字,遂较多六字”,“寝假而成别体矣”。此说较可信。
  《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温庭筠。所作“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为现存最早的《南歌子》,是以被词家当做正体。双调平韵最早见于五代毛熙震,双调仄韵见宋石孝友《金谷遗音》。另有五十四字、五十三字添字体。
  词的形成始于晚唐。虽说李白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白居易写有《长相思》、《忆江南》等词,但真正使词体形成,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温庭筠了。温庭筠辞章律赋极佳,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是排行十六,所以称“三十六体”。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他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据传原有《握兰》、《金荃》等词集,可惜已失传。

 温庭筠《南歌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因词中有“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句,故又名《春宵曲》。
  张泌《南歌子》:“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精帘额,衬斜阳。”因词中有“高卷水精帘额”句,故又名《水晶帘》。《水晶帘》同时也是另一词调《江城子》的别名,韦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水精:即水晶,光亮透明的物体。)
  张泌《南歌子》:“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因词中有“惊断碧窗残梦”句,故又名《碧窗梦》。
  郑子聃《南歌子》:“我爱沂阳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鞠园扉。”因郑子聃以“我爱沂阳好”为起句所作的词共十首,故又名《十爱词》。今仅存一首。
  贺铸《宴齐云》与《南歌子》无异,《宴齐云》即是《南歌子》。
  贺铸《南歌子》因贺铸词有“醉厌厌”句,故又名《醉厌厌》(原词已缺失十字)。“厌厌”两字出自《诗经·小雅·湛露》,《辞源·厌厌》:“安静,和悦。”
  张辑《南歌子》:“词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因张辑词有“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句,故易名《断肠声》。
  宋程垓有词名《望秦川》三首,与《南歌子》词无异。《望秦川》即是《南歌子》。
  宋田不伐《南歌子》:“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却一年憔悴、待春归。”因田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故后人用《风蝶令》作为《南歌子》的别名。
  全真教主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王重阳喜改调名而不改调律,通常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借助的便是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一天,淳于棼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给他祝寿。宴后,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把他带到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也参加了三场考试,结果得了第一名。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婚后,淳于棼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大败。有人向皇帝推荐淳于棼,于是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作战。结果,同样被敌军打得落荒而逃。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辞海》:柯,树枝。
  这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由,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渲染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飘渺的消极思想。
  个人最喜欢吕本中的《南歌子》(其实我只是喜欢“江左好风光”这五个字而已):
  
  南歌子·旅思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公元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微寿县)人。绍兴进士,做过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他赞助收复失地,要求政治清明,因得罪秦桧而被罢官。此词是作者身在江南旅途,睹景伤情为思念中原故里而作。

32、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俩只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音乐融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是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形成的青城洞经古乐。后人考究这个洞经古乐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乐原型。
  敦煌曲虽有《浪淘沙》的曲调名,但有目无辞,根据《乐府诗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中猜测,敦煌曲里面的《浪淘沙》应该是七言绝句体。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白居易杂曲歌辞·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从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咏都是江浪淘沙,选择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体。
  五代皇甫松和司空图也曾咏过浪淘沙,所用的依旧是七言绝句体。此时已出现双调的长短句词。
  词家认为“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始于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这是因为李煜有二首非常出名的长短句《浪淘沙》:

 其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二: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又名《浪淘沙令》,词家认为李煜借旧曲之名而另倚新腔,此后,其调为世所习用。
  但是再在李煜之前,就已经有人把“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此人是吕岩。
  吕岩(公元789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字乃“洞宾”,也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者也。
  《唐才子传》:吕岩为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公元860—873)初年进士及第(其他书籍多言他未曾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吕岩深感世道险恶,便浩然生栖隐之志,遂携家归隐终南山,自己则放浪江湖。在此之前,有一位得道仙人叫钟离权,他在世上时隐时现。有一次,吕岩在太华山遇到钟离权,知道他非常人,就用诗向他求道:“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钟离权便教授他炼丹之术,吕岩于是著《灵宝毕法十二科》一书,详尽地研究性命的含义。吕岩后入庐山,修道数十年,终于炼成金丹。他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的法术。
  多行善事是道教视为修道成仙的前提,吕洞宾继承了这一主张,并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宣传道教,吕洞宾有一首《浪淘沙》: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
  无遮四壁任萧然。
  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
  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
  修成功行满三千。
  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这首作品是我们见到年代最早的长短句体《浪淘沙》,吕洞宾比李煜早出生了148年,长短句体《浪淘沙》应该始于吕洞宾,李煜是依照吕洞宾的格式写成的《浪淘沙》。咱不能因为人家被仙化了就无视他的作品,撇开他说是李煜首创。
  当然了,和《相见欢》一样,《浪淘沙》也是因李煜而流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宋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词:“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由此词可见《卖花声》即是《浪淘沙》。另外《卖花声》也是另一词调《谢池春》的别名。
  宋贺铸《浪淘沙》词:“一叶忽惊秋,分会东流。殷勤为过白苹洲。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回首恋朋游,迹去心留。歌尘萧散梦云收。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此词《花草粹编》注云“一叶忽惊秋”一首名《曲入冥》。又,村丛书本《东山词》校记云:“毛抄本旁注'亦名《曲入冥》’。”可见《曲入冥》就是《浪淘沙》
  宋史达祖《过龙门》词,按律即是《浪淘沙》
  金马钰《炼丹砂》词,按律《炼丹砂》即是《浪淘沙》。
  《词谱》将李煜所作《浪淘沙》具名《浪淘沙令》。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过龙门令》:“冒险过秦关,跋涉长江,崎岖万里到钱塘。举不成名归计拙,趁食街坊。命蹇苦难当,宝有词章,片言争敢动吾皇。敕赐紫袍归故里,衣锦还乡。”由此词可见《过龙门令》即是《浪淘沙》。
  个人最喜欢的是欧阳修的浪淘沙,明年花更浓,谁能与我共?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33、渔歌子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鱼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渔歌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体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到先秦的《诗经》。齐言体民歌发展到中古时代的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并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
  沿水居住的人们多以打渔为生,所以渔歌特别丰富。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用艺术手段再现了鄱阳湖渔歌的动人情景。可见渔歌不但喜闻乐见于劳苦大众,也深得诗人们的喜爱,以至教坊的乐工把渔歌编曲而成了“教坊曲”,但当时“教坊曲”的调名是“鱼歌子”而不是“渔歌子”,敦煌曲子词也是叫“鱼歌子”。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的也叫“鱼歌子”,自《花间集》后才叫“渔歌子”。《云谣集杂曲子》载有“敦煌词”二首,日本桥川氏藏本敦煌写卷亦有“鱼歌子”二首。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可见稍后出现的《渔父》、《渔歌子》、《渔父乐》等等都是源于敦煌曲子词的“鱼歌子”。
  《渔父》是指张志和的《杂歌谣辞·渔父歌》,《全唐诗》也叫《渔父》。

 杂歌谣辞·渔父歌(渔父)[五首]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唐开元前后,有人从增(衬词)、减字数的唱词中得到启发,尝试性的打破齐言体的格式,最终使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并成为我国诗坛的一枝奇葩,而李白、张志和却是使得“词”得以形成的先驱。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等和张志和的《渔父》都是词家认为最早成型的词调。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二) 词牌名的来源大全
  张志和(约730——810年),原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自幼就聪明好学,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他曾向肃宗献策,很受唐肃宗赏识,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为南浦尉,不肯赴任,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他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便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供其居住,他将居所题为“馆真坊”。肃宗赏赐奴、婢各一,他便与之结为夫妇,并取名“渔童”、“樵青”。人问其故,他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可谓恰到其分。
  《词林纪事》记载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见老朋友来访,便约张志和、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炬等朋友聚会饮酒赋诗词,每人各唱五首,张志和就是吟唱了这五首《渔父歌》。张志和所作的五首《渔父歌》,都是被打破了的“七言绝句”体,即每首的第三句都减了一个字。后来这五首《渔父歌》被流传出去,许多诗人争相唱和、仿作。《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渔也。尝撰渔歌,即此词。清人刘熙戴的《艺概》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但可惜的是,据野史传,这次聚会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逞那渔夫水上功夫,他不顾初春水寒,脱衣攸然而入,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酒、谈笑和吟唱。那张坐席在水上一来一去、时快时慢,发出水上行舟一样的声音。说也奇怪,此时,竟然有云中飞来仙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盘旋、追逐。颜真卿他们在岸上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异的。不多时,另一个奇异的场面出现了,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陆羽和皎然表示谢意,然后缓缓地上升飞去……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后人判断他可能是冻冷抽筋,溺水而亡。当时在场的颜真卿给他做的碑铭记载曰:“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这里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都是隐隐约约的叙述张志和的最后。
  【《续仙传》:“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
  《渔父歌》后来收入在《花间集》时把其更名为《渔歌子》,分单、双调两种。单调以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为正体,双调以顾夐“晓风清”、孙光宪“泛流萤”词为正体。《词谱》将单调之《渔父》与双调之《渔歌子》列作《渔歌子》一调。

张志和《渔父歌》,《全唐诗》调名作渔父。
  张志和所作《渔父歌》,《花间集》收录时,把调名变更为《渔歌子》。
  宋徐积有《渔父乐》六首,格式与《渔歌子》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渔父乐》就是《渔歌子》。宋徐积《渔父乐》六首中的第二首,又名《无一事》,第三首又名《堪画看》,第四首又名《谁学得》,第五首又名《君看取》,第六首又名《君不悟》。
  唐吕岩(吕洞宾)有《渔父词》十八首,格式与《渔歌子》一样,可见《渔父词》即是《渔歌子》。
  宋戴复古有《渔父慢》四首,即十八字体《渔歌子》。
  另,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五首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
  这个词牌没有特别偏爱的词句,作罢!

 34、水龙吟
  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水龙吟》名字取自李白《宫中行乐词》的:“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但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注谓此调名本唐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这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说法。
  《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编成了笛曲。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后来遂以“龙吟”比喻笛声。
  总之,《水龙吟》为正格,其取义更当远于李太白诗。《易系辞》说“云从龙。”紧接下面的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真正出处。
  “吟”字,系连系“龙”字,作动词用,与乐府的《白头吟》、《梁甫吟》之“吟”不同。因为本调的缘故,又名《龙吟曲》。
  《水龙吟》的词调,首见于北宋柳永的咏梅之作(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今本《乐章集》不载),次见章质夫、苏轼的唱和词。
  《水龙吟》的异名甚多。
  秦观词有句“小楼连苑横空”,故名《小楼连苑》;
  宋吴琚《水龙吟》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
  宋方味道为赵丞相祝寿词,其序云:“恭审某官间期淑气,特立高标。仰维岳之生贤,一朝献颂;赋緇衣而入相,四海同声。欣逢五百年之期,愿上八千岁之祝。可占耆艾,曷尽形容。音寄《水龙吟》,名为《庄椿岁》。倘蒙省览,万有荣光。”词之结句为:“看他年、接武叁槐,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
  欧阳修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
  宋史达祖“夜寒幽梦飞来”词名《龙吟曲》;
  无名氏“洞天景色常春”一首,名之为《水龙吟令》;
  无名氏“玉皇金闕长春”一首,则名《水龙吟慢》;
  《词律》卷十六,另记一名《海天阔处》,然,宋无存词。

 万树在《词律》中认为:《啸余》又另收《庄桩岁》一调,解方叔词;大家却不知就是《水龙吟》的别称。大慨是解词末句是:“伴庄桩岁”之故,遂巧立此名。
  这个词牌辛弃疾填得不少,皆算得佳作。个人却不大喜欢。较为喜欢的还是苏轼的那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苏词向来以豪放著称,所以他偶然为之的婉约词在我心里总觉得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柔软,颇有些张飞说情话的错觉。“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杨花落水为浮萍”这份意境用在抒情词里,总给人以离情袅袅的韵味。
  

35、定风波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是“千余年来未睹之秘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简称曲子),为当时社会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定风波》一名,就是来源于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 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 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表达了作者在边塞战争紧张之时,自愿投笔从戎,为国家勇定风波的爱国激情。算是一曲激励思想的曲子词,与杨炯名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和刚烈豪气。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因而出了一本流传千古的词选集—《花间集》供歌伎伶人演唱。《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每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而为《花间集》作序的人,便是当时的词坛巨匠欧阳炯。《花间集》中收录其十七首。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前蜀亡,随王衍至洛阳。补秦州从事。孟知祥镇蜀,炯复回成都。知祥称帝,任中书舍人。后主孟昶广政三年(940)四月,官武德军节度判官,为赵崇祚编《花间集》作序。十二年(949)拜翰林学士。次年,知贡举,判太常寺。后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二十四年(961)五月,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宋乾德三年(965)元月,后蜀亡,炯随昶至汴京。六月宋除炯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后分司西京。开宝四年(971)卒。年七十六。《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六有传。
  欧阳炯在为《花间集》作的序中说过,那些写在花笺上的曲词,交给了美丽的歌女,让她们敲着檀板的节拍在酒筵歌席间歌唱,那些柔美轻艳的歌词足可用来增加歌女们妖娆的姿态,那些风流多情的辞章正可用来增加才子学士们游园聚会时的兴致。所以,毫不意外,传唱于民间的一首长啸之曲《定风波》,便被欧阳炯改作了艳词,不忍卒观。
  
  定风波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看到这样一首旖旎艳丽的闺怨词,谁会相信和原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定风波》是一个曲调呢?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可惜的是敦煌《定风波》的词谱没有传流下来,后世一直传唱着的是欧阳炯的《定风波》,实在令人扼腕。
  欧阳炯用这个曲子词掀起了一个新的风波,来考验人的定力。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又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跃然纸上。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李珣词名《定风流》,张先词名《定风波令》。
  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武陵流水卷春空”,故又名《卷春空》
  贺铸《定风波》因结句有“琼枝半醉醒”句,故名《醉琼枝》

 36、一剪梅
  宋代称一枝为一剪。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剪梅》)、张抡:“一剪玉梅花小”(《画堂春》)、甄良友:“一剪梅花香细”(《感皇恩》)、周紫芝:“一剪无多,桃李漫山奈俗何”(《减字木兰花》)、石孝友:“一剪艳波横,两点愁山重”(《卜算子》)、韩玉:“一剪梅花,一见销魂”(《行香子》)。白香词谱载:元好问《牡丹诗》:“'金刀一剪肠堪断,绿鬓刘郎半白生’;是一剪梅者,即一枝梅也”。可见一剪为一枝已是沿袭下来的。
  前面扒《一枝春》的时候便说过,古时远地赠人,辄以梅花一枝表相思。词名一剪梅,就是于斯取义的。
  《一剪梅》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周邦彦,是周邦彦的自度曲。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广泛地吸取了温庭筠的浓艳,韦庄的清丽,冯延巳的缠绵,李后主的深婉,晏殊的蕴藉,欧阳修的秀逸,特别是柳永的绵密和冶艳,最终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对南宋的姜夔、张炎影响极深。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我们知道当年的宋词是供传唱的,写词的人却并非个个精通音律。一代才女李清照就曾笑话过苏东坡的词不合音律,骨子里还是诗。她几乎挖苦遍了当时所有的词家,却唯独没敢提周邦彦的不是。
  周邦彦堪称当时最精通音律的词家,曾经还与宋徽宗一起谈诗论词。他的词,端丽典雅,法度精严,有“词家之冠”的称谓。(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有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其地位。)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大概地方上的人大都鄙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唉,一个柳永,一个周邦彦,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

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风流皇帝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置六宫佳丽于不顾,“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一次,周邦彦正和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橙子,亲手剥了,道:“师师,这可是刚从江南进贡来的,来,尝一口!”喂进师师口中,对“新宠”极尽温柔之能事。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谑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浅显直白,“丽极而清,清极而婉”,含蓄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婉细腻的恋情,屡屡受到称颂,清沈谦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几天后,赵佶再度光临,听到师师演唱这首词,明白作者当天也一定在屋里,顿时打翻醋坛,问是何人所作。师师不敢隐瞒,只得道:“周邦彦词。”赵佶甩一下衣袖,大怒而去,立刻召见宰相蔡京,责问道:“开封府有监税周邦彦者,听说不交课税,京尹为何不予处理?”蔡京一时不明所以,媚笑道:“陛下,且容臣退朝,马上召来京尹,问个究竟。”京尹到了,满腹狐疑,道:“整个开封城中,就惟独周邦彦的课额交得最多。这事,莫非搞错了吧?”蔡京板起脸,大骂道:“混帐东西!上意如此,只得迁就交差,还罗嗦什么!”京尹不敢再多言,回去胡乱寻个罪名,将周邦彦开除,不日押出国门。
  赵佶为拔去了眼中钉而窃喜。过了一两日,赵佶又驾临师师家,却被告知:师师为周邦彦送行去了。赵佶醋意又作,闷声静坐一整天,直等到初更时分,才见师师姗姗来迟,且“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赵佶大怒,狠狠一跺脚,道:“你去哪里了!”
  师师跪下,掩面而泣,道:“臣妾万死!臣妾得知周邦彦犯了罪,押出国门,特去致酒送别。实不知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

赵佶冷笑道:“不知今日,他又作得甚词!”
  师师泣然奏曰:“有一首《兰陵王》词,即今柳阴直者是也。”
  赵佶哼了一声,道:“唱一遍看!”
  师师道:“容臣妾奉一杯酒,歌此词为皇上祝寿!”于是,抹去泪痕,轻舒云板,慢展歌喉,娓娓唱来: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章法回环曲折,题为咏柳,写的却是离别情怀,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体,“绮丽中带悲壮”。经师师深情一唱,赵佶顿觉抑扬悦耳、酣畅淋漓。道君皇帝到底也是精通音律的大艺术家,转怒为喜,有找到知己之感:“这周邦彦,也是一难得的大才子啊!”立即赦免周邦彦,“复召为大晟乐正”。两位情敌化干戈为玉帛,一起交流音乐艺术,“同嫖一妓”,称得上是“君臣同乐、一体均沾”了!
  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后,我还曾给周邦彦鼓掌:敢嫖皇帝的女人,这周邦彦的胆子该有多大啊。

不过后来这个“艺高人胆大”的形象却被王国维先生摧毁了,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考订甚详,指出:首先,周邦彦在徽宗继位时,已近六十岁,难以置信他竟会和二十出头的道君皇帝去争风吃醋;其次,宋徽宗朝,并无“大晟乐正”和“大晟乐府待制”之职;最后,周邦彦在“大晟府”只干了两年不到,就因不肯拍赵佶马屁,“知顺昌府,徙处州,卒,年六十六岁,赠宣奉大夫”。
  不过,话虽如此,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周邦彦风流总不是假的。当然,才学也不是假的。我们多学学他的才学,至于风流,还是留给他自己吧。
  周邦彦风流事讲完了,就讲讲《一剪梅》吧。
  
  一剪梅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曲调已丢失,要不然,真想听听这位风流才子的曲是否和他的词一样委婉缠绵。
  提到《一剪梅》,头一个想到的是费玉清,第二个想到的自然是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词大都用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更或许身为女子的缘故,她对于感情总写得细致微妙,委婉动人。这大概也是后人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李清照的词我非常喜欢,但是《一剪梅》这个词牌我更喜欢宋人蒋捷的那首: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也飘飘,雨也萧萧。   
  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人称竹山先生。元大德年间,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不肯去,抱节以终。其词内容广泛,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音节浏亮,风格清峻。有《竹山词》。
  这首词写在离乱流亡途中春舟乡思的心歌。明媚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于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作者于南宋亡后,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写出了这一首夹着风声雨声而惆怅莫名的心歌。
  这首词,在宋词中称不上“绝唱”,但人活一世,我们总会在偶然的偶然被某个人、某件事、每个词、某个句“秒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巴蕉”这句话就曾把我给“秒杀”,直到现在读起来,都会不自觉的嘴角带笑。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童鞋同楼主一样被它“秒杀”过呢?

宋韩淲《一剪梅》:“一朵梅花百和香,浅色春风,别样宫妆。西湖衣钵更难忘,雪意江天,浑断人肠。清夜横斜竹影窗,赢得相思,魂梦悠扬。玉溪山外水云乡,茅舍疏篱,不换金章。”因韩词起句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后人易《一剪梅》为《腊梅香》。
  宋李清照《一剪梅》起句有“红藕香残玉簟秋”,故后人易《一剪梅》为《玉簟秋》,见《漱玉词》。
  清代毛奇龄截用张炎体《一剪梅》(剩蕊惊寒)词之一半作词:“光宅坊前十字街,梅子花开,杏子花开。钿头栎子有人猜,恐是铜钗,不是金钗。”故名《剪半》。
  另外,有人将《南乡子》和《一剪梅》组合成另一个词调,调名是《南乡一剪梅》。
  

 37、满江红
  前面偶然提到岳飞,因而自然想到他的《满江红》,索性开扒!童鞋们的提名先挪后,希望不要见怪!O(∩_∩)O~
  《满江红》这个词牌的出处,两个地方有记载。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
  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
  也就是说,满江红这个词牌是源自《冥音录》这本书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红”,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
  《冥音录》是本类似《聊斋志异》的鬼怪类的小说,作者朱庆余,一说高彦休。
  我们现在摘取和《满江红》相关的那个故事。
  唐朝时候,庐江有个府尉叫做李侃,家住在陇西洛水之南。太和初年时他死于任上。活着的时候有个情妇姓崔,是广陵的歌妓,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已快长成人。李侃死后,因为没有名分,李家不认他,亲戚朋友也怕向他们求助,都主动疏远,不跟她们来往。(二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现在的二奶小三引以为戒!)
  这崔氏出身歌妓,有个特长会乐器,很有音乐细胞,在当时也算是有名。崔氏有个妹妹叫做菃奴,比她更厉害,擅长弹筝,在当时就特有名气,有很多的粉丝。但可惜在十七岁时候就死了。
  崔氏从小就教两个孩子学习音乐。长女儿天资不甚聪慧,小时候,每当教她技艺时,稍有学不会,就用鞭子抽她。可越抽越笨,把崔氏急的要死。(教育方法很重要,希望现在的父母引以为鉴!)
  每次学不会挨打的时候,这个女儿就忍着痛在心中想念她的姨,默念着说:“我是姨的外甥女,姨活着时那么有名气,你能不能帮助我开窍学会这些技艺呢?”除此之外,每到节日和初一,她都举起酒杯流着泪默默地向姨姨祈祷。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了八年时间。

 唐文宗开成五年四月三日,她在夜晚睡觉时,突然惊醒了,大哭了起来,她对妈妈说:“刚才我梦见我姨了,她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我自从离开人世,在阴间户籍上属音乐部门,教李元凭曲子。元凭屡次向宪宗皇帝推荐我,皇帝就把召我进宫中住了一年,让我在穆宗皇帝宫中轮流值班,指导各位妃子学筝。后来天帝杀了郑注,在唐朝各个皇帝的宫中选拔歌舞艺伎,我因此又能够侍候宪宗了。我每月五天到长秋殿值班一次,其余日子可以随便游玩参观,只是不能出宫。你心情我知道了,但是我来不了啊。不过最近襄阳公主把我收为女儿,我可以随意走动了。所以偷偷跑回来满足你的心愿。你可要抓紧学习,阴间管理很严,让皇帝知道了,这可了不得’”
  第二天,崔氏就按照妹妹的嘱咐,帮女儿收拾好了一间屋子,洒了净水,摆上了酒和果品,当中安排了一个空着的坐位。长女进来,隐隐约约看到姨怀抱着筝坐在了她的对面,便凝神听着教诲学弹了起来。真的是似有神助,想当年妈妈教给她的曲子,十天也学不会一曲,此时听了就会,拨弦而成。而且,还有很多曲子,根本不是人间的调子,。声调哀怨深幽,像猫头鹰哭又像鬼啸,听到的人没有不呜咽的。这些曲子有《迎君乐》、《槲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窗影》还有这个《上江虹》,《冥音录》著明是《上江虹》(正商调,二十八叠)。”
  十支曲学完了,姨对长女说:“这些都是阴间宫中新谱出的曲子,皇帝尤其喜爱。《槲林叹》《红窗影》等曲,每当宴会时,就飞球舞盘,把它作为助酒的乐曲,进行通宵达旦的娱乐。穆宗还让元稹作了数十首歌词,用以配曲,都很美。当宴会达到高潮时,就叫宫人轮流歌唱。皇帝亲手拿着玉如意,敲着节拍进行配合。皇帝对这些曲调保密极严,唯恐被泄露,所以我不能告诉给你。等到了寅年,地府会有大的变动,这些曲子就会流传于人世。现在我通过你跟人间进行联系,也是万代难逢的事,你就把我这十支曲子献给阳间的天子吧。”
  崔氏听完有些不相信,可女儿演奏的这些真的如其所说,于是就报告了官府,县报州,州报府,最后府刺史崔璹亲自召来长女试奏。果然发现那奇异的琴调不像人间之乐。他找来很多知名乐师,用各种乐器跟它配合,却发现宫商调很不相同。
  过了几天这个鬼姨又来了,对长女说:“几天后扬州的连帅要让你去,我不能再陪你了,我再传授你一个曲子吧,叫叫《恩归乐》。教完就消失不见了,再没有回来。不久,州府果然叫人送女到扬州,弹奏后,毫无差错。廉使即原来的宰相李德裕商量表彰这件事,可惜不久长女就死了。

 这就是《上江虹》曲子的来历。虽然不知道唐时的曲调是什么样的,大概是很恐怖的调子吧?地狱之音,我想我是喜欢不起来的。幸好《冥音录》只赋予它躯壳,却不曾赋予它生命,真正赋予它生命的是另两个人。谁呢?柳永和范仲淹!
  柳永,风流才子的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如此这般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景佑元年(1034),他改名柳永,隐瞒自己身世,才勉强中了进土,但已年过半百,鬓毛花白。
  半辈子过去了,终于当官了。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睦州团练推官,柳永还是很开心,也不嫌弃官职太小,高高兴兴的去赴任了。
  (宋代睦州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建德县古镇梅城。在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均置此属官。其后,各州、府亦皆置“推官”,称为“军事推官”。宋代沿用此制。实际上“推官”已成为一郡、一州、一府之佐官。“团练使”执掌军事,军训壮丁,担当乡土防御。也就是说,柳永当时是负责睦州府军训、防御的辅佐官。)
  由于柳永年过半百才得此官职,自然非常勤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到任才一个多月,就得到睦州州守吕蔚的赏识。州守与盐司联名向朝廷推荐他。“永到官,州守吕蔚知其名,月余,与盐司连荐之。及代还,赴铨,侍御史郭铨奏:'永释褐未久,善状安在?尉私永,不可从。’遂诏:'初仕宦,须成考,及得举荐为例”。从这条记载来看,柳永确实很有才干,做出了较大成绩。否则,在短时间内何以获得赏识?但州守与盐司的推荐遭到大臣郭铨的反对,认为他干的时间不长不能提拔,这从干部选拔使用的角度来说,也是正常的。因此,柳永在睦州团练推官的位置上干的时间估计不会短。

 这个时候的柳永,思想很是矛盾,在内心深处,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依然沉湎于“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意留连”的往事回忆之中。放不下闲云野鹤般自在出入于秦楼妓馆,填词作乐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呢,书宦世家出身的柳永,也不想放弃当官的追求。在近五十岁时才谋得一官半职,哪能悄然放弃呢?“念利名,憔悴长萦伴”。在入仕途中,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谋得团练推官一职,为柳永人生理想带来了无限希望。但不管怎么想,柳永在这个时期是寂寞的。
  为了解闷,有一天,在秋天的潇潇细雨里,他单人匹马沿着风光绮丽的桐江山水去溜达着玩。走着走着,到了傍晚十分,他突然看到江上红光一片,如若彤云落江,神仙下凡,夕阳潋滟,仙雾洗晚,真的煞是好看。他急忙下马细看,原来是江中一种水草在摇曳放光,它在仲秋江面生色弥漫,只见叶色红艳,点缀在绿色浮萍间,端得是十分好看。此时,恰有渔人驾舟归家,唱着一首曲子,竟与那水草的扶摇十分合拍,在歌声、雨声里,碧红的水草像是长袖轻舒,在为那歌声而舞蹈。
  他急唤那舟子靠近,问道:“老丈有礼了!请问您刚唱的曲子是什么名字?这满江的水草又唤做甚名呢?
  舟子笑了笑说:“客家看来不是本地人了,小子如实相告,刚唱的曲子乃本地流传的'上江虹’,取自冥音录所传。至于这水草,幼时为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叶子就会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
  此时,天上的雨竟渐渐地停了,但他已经被刚才景色与曲子所迷,像入禅一般不能自主了。那柳永是才子,熟通音律,尤善作词,一时灵感悸动,竟默默地掏出笔墨,坐于江边,将那舟子所唱曲子写成音谱,即刻细调宫商,润色得当后,合着节拍,口占一词配出一首崭新的曲词来,好一首妙词,将当时景况,自己心情一一描述了出来: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写完后,又细细的看了一遍,在词前题上了《上江虹》三个字。想了想,觉得不满意,又把“上”与“虹”字改成了“满”和“红”,完全于江中水草名字取代,于是,《满江红》一词就诞生了。
  后来,范仲淹被贬睦州,初来严子陵祠堂拜谒,便逢到了此地的祭奠庙会。在庙会其间表演中,他便听到了柳永作的这阕《满江红》曲词。感觉妙趣横生,耐人寻味。遍急唤歌者,问是何人所作。当听到是柳永后,点头称赞不止,为了褒合这阕《满江红》,他马上提笔写下了“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的千古诗句。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
  范仲淹整理了柳永的《满江红》,带回了京都,直接呈献给皇帝,成为了宫廷音乐,成为了华夏佳词,在举国传唱。可以说,是范仲淹将柳永的《满江红》从民间传唱升华到了皇家乐曲,再一次赋予了《满江红》词牌崭新的生命。
  《满江红》一词,历史佳作甚多,宋代吴潜的《满江红》“这一堆心思总成灰,苍波容。”的悲怆,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的凄凉,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的衰败,这个词牌可算得上是缠绵与悲壮交织。

 而最为人称道的悲壮而豪迈的始作者自然是岳飞。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就是高宗,改年号建炎;1130年改年号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五月,岳飞自鄂州出兵3万进攻伪齐,夺下郢州,杀敌七千。随后,其部将牛皋克随州,同年7月17复邓州,7月23日复克唐州,8月中旬又收信阳,自此收复襄阳六州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岳飞第一次北伐取得完胜。8月25日,岳飞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这一年岳飞32岁。
  后又以五万军队击毁伪齐李成三十万大军,并与韩世忠大破完颜宗弼五万援兵。五年,平杨么,并以贼攻贼,并破二安。平洞庭之后,并命杨再兴斩伪宣赞,收复长水县,中原为之震动。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驻到鄂州。
  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他痛感错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百感交集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曲豪迈之音,使得《满江红》这个词牌从此跳出了忧凄与愤怨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本草纲目》载有名叫“满江红”的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这是水生蕨类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满江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东等地水域都有分布。
  所以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民间已对这种植物有此称呼,以植物名作词牌名也是可能的。
  满江红同时也作药用,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可以解表透疹,祛风利湿。只可惜南宋这个朝廷,几乎是由里烂到外,《满江红》这样微小的药力又怎能治得好那个讳疾忌医的朝廷呢。只能留一抹血红,让我们后人在翻阅残卷时,遥想着千百年前染红江水的水草,以悼念岳武穆的忠魂。
  另:明代董谷的笔记《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的船名。但董谷是明代人,则这些船应该从明太祖开始,不可能做宋词的词牌名。
  

38、帝台春
  《钦定词谱》云:“《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琵琶曲有《帝台春》,属无射宫。”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辨《帝台春》为《章台春》之误,唐教坊当无《帝台春》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琵琶独弹曲破内。若据《宋史》此名以改本书者、是否即始于格本,俟考。《高丽史·乐志》列入'唐乐’,唐指中国,其实乃宋乐。”
  可见,《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至于是不是唐教坊曲,有待考证。
  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李甲,宋代人,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号华亭逸人,生卒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年云:“李景元,元符中,嘉善县令。”善填词,工小令,有闻于时。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有自题山水诗曰:“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苏轼东坡集亦有题嘉兴景福寺李景元画竹诗曰:“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其见重如此。有周泳先本《李景元词》,存词9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另有一说法说,此词为李煜思念弟弟所做。
  
  注:这个李甲非杜十娘家的李甲。杜十娘家的李甲是明代人。

这个词牌楼主实在没什么可扒,词作只有一首,作者还生卒不详~~~o(╯□╰)o

 39、摸鱼儿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喜爱音乐,置宫中梨园,便到处搜罗歌曲、舞蹈,以及各种词谱,其中,有首渔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进宫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鱼儿》。
  此曲虽然在民间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宫,经过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摈弃了渔人那种萧远和浪漫疏旷,变成了一种低沉跌宕之音,多用来表达沉郁委婉的心情和苍凉绵长的词意。很受常年锁闭深宫里宫女们的喜爱,经常选用其曲倾诉衷肠幽思。逐渐失去了百姓民间歌谣的韵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间所闻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此词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摸鱼儿》便是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所作。晁补之回到家乡后,许是感怀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买了一块叫做“陂地”的旧池塘,自己画图设计,招募工人,亲自操锨执箕,参加劳动,修葺了东山“归去来园”。
  建成后,他看着满园的景色,心潮起伏,诗意顿起,突然想起了《摸鱼儿》欲语还休的哽咽情调,疾笔泼墨,融进自己的思绪,在其音调基础上稍加增减,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此词迭用旧典说明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不足恃,总不如及早归隐高蹈的好。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最后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总结出: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表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的《摸鱼儿》比之原有《摸鱼儿》的怨忿更多了些激昂,这算是晁补之赋予这个词牌的味道,而另一位词人也赋予了《摸鱼儿》另一种味道。
  这个人便是元好问。

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十六岁,随继父到太原赶考。在汾河边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件奇异的故事。几天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缚网中。猎人将雌雁擒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跟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看到爱侣已亡,那雄雁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以头撞地,殉情而亡。
  年轻的元好问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没有埋怨猎人的无情。他从猎人手中买下了这对大雁,将这对忠烈的爱侣埋葬在了汾河边,并用石头垒起了墓,为他们的爱情写下了一首《雁丘词》,用的是《摸鱼儿》的词牌,写下了那曲千古绝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因其题记上有:“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是未按《摸鱼儿》格律所填,曲调多是根据自己思绪自度而成,尽管词句掷地有声,但未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范谱,但此词于民间流传甚广。
  此词牌已晁补之词为正格。

 因晁无咎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又名《陂塘柳》,还有《买陂塘》一名,因而“买”与“迈”字音谐,又作《迈陂塘》。
  辛弃疾赋怪石词,名《山鬼谣》;
  李冶赋并蒂荷词,有:请君试听双蕖怨“句,名《双蕖怨》。(李冶(1192-1279)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
  
  《神雕侠侣》李莫愁临死前还痴痴的呢喃着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把楼主给哭的。不过生死相许的情在现在怕是已经不存在了吧,现今的情大多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佛曰:废物!这大概是现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40、桂枝香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釭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冰魄银蟾的月亮上有一颗高大的桂树,枝繁叶茂,四季飘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盖天上的凌霄殿,却缺少一根栋梁,此时他忽然看见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树,于是选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吴刚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吴刚却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树,那棵大桂树反而越长越精神,香风从天上一直飘到人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绮思,也给文人们带来说不完的话题。
  唐代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772—846)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桂枝香》这个词牌最负盛名的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陵即今南京。
  1067年(治平四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江宁知府)。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这首词传唱到苏东坡那里,苏大学士赞叹说:“此乃野狐精也!”
  【《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文人雅士,登临怀古,颇多感慨。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更是将忧思之情,凝于笔端,引得众人尽皆赞叹。
  王安石留下的词作虽不多,但这首词却不失为词史上的杰作。正如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所云:“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却颉顽清真、稼轩,未可漫诋也。”把该词与周邦彦、辛弃疾相比,可见推崇之至。
  宋张辑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有“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句,故又名《疏帘淡月》。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又能节文,号矛东仙 ,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十年之间,习隐事业,略无可记,而江湖之号凡四迁,视人间朝除夕缴者,真可付一笑。”据此知他有号凡四,曰庐山道人、曰东泽、曰东泽诗仙、曰东仙。辑得诗法于姜夔,与冯去非(可迁)交好。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九云:“有词二卷,名《东泽绮语债 》,朱湛卢为序,称其得诗法于姜尧章 ,世所传《矣欠乃集》,皆以为采石月下谪仙复作,不知其又能词也。其词皆以篇末之语而立新名云。”

 疏帘淡月·秋思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沉水。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这首词情景交融,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
  

41、清平乐
  《清平乐》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名。调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沈括说的“雅乐”是指战国以前的古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诗经》。“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歌词经流传后成了当时的乐府诗。“燕乐”是指隋唐时代流传的中原音乐,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区域的扩展,融合了各民族的音乐而成的新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起初多半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短句体,当时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即唐宋词。
  “清商乐”是指“清商三调”。相和歌中有“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
  据传,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一见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贬谪下凡的神仙,“呼为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就把身上用黄金做的小乌龟抵作了酒钱。贺知章是八十多岁的一个著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非常地喜欢。总之,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马上就在长安声名鹊起。
  于是,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供奉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流传下来的诗名就叫“清平调”,为何叫“清平调”呢?大概是因为唐玄宗喜欢“清调”、“平调”而恶“瑟调(侧调)”。【王灼《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
  既然是“择上两调”,那么乐师李龟年为其二人弹奏的乐曲就是“清调”和“平调”,吟唱的歌词当然就是李白的三首新诗,因而李白的诗冠名为“清平调”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看来,前面提到《清平乐》词牌名来由的第一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取“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冠名的是李白的“清平调”的三首诗,而非词牌《清平乐》。这两者完全是无关的,李白的“清平调”的风格是沿袭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清商乐),而《清平乐》却是长短句的“曲子词”。
  《清平乐》调名来由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
  所谓“应制”,《辞海·应制》:“旧时指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李白待诏翰林之时,处于宫廷侍从的地位,应召写一些应制供奉之诗是不可少的。《全唐诗》有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据《本事诗》所载:“即应玄宗诏命之作。”所以《清平乐》调名来由是李白作应制词后被用来冠名的说法是可能的。《清平调》与《清平乐》都是李白的应制作品,前者用的体裁是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后者用的体裁是“曲子词。前者因为用“清调”和“平调”歌咏而冠名“清平调”。那后者又是因什么而被冠名为《清平乐》的呢?
  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考“清平”二字云:“《鉴戒录》载五代时陈裕诗:'阿家解舞《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温庭筠《清平乐》辞:'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

 由此可知调名中“清平”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而是指一种舞蹈的名称。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的:“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据《唐书》载:南诏有清平宫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专司朝廷礼乐。如果杨宪益所说属实,那么这“清平乐”词名的来由与历史上的南诏国的南诏乐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与南诏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阁逻凤的南诏国打败了唐朝,阁逻凤统一了整个云南,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诏王。他令人撰文,详述天宝战争的原因、经过,并着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将其刻制成巨碑,这个碑就是云南最大的唐碑――德化碑,于公元766年立于王宫门外。安史之乱后,唐朝也重新调整对南诏的政策。于是,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南诏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下,叛唐43年的南诏又与唐重修旧好。次年唐德宗又派御史中丞袁滋前来南诏,重新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
  如果词调名《清平乐》确是因南诏乐而得名,那么始作者决不是李白而另有其人。因为,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时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而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全唐诗》写有《清平乐》词的作者除李白外,还有李煜、温庭筠、韦庄、尹鹗、毛熙震、欧阳炯、孙光宪、冯延巳。他们当中必有一个才是《清平乐》的始作者,毕竟由民间先写成再流传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作为应制作品才会迅速流传。
  综上所述,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在欣赏了一种叫“清平”或“清平乐”的舞蹈后,李白应制而作《清平乐》。”
  李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
  宋张辑《清平乐》词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易名《忆萝月》。
  元张翥《清平乐·寄山居道人约看杏花》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故后人更名为《醉东风》。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2、南乡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多咏江南风物。
  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才用作词调。
  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认为《南乡子》来源于此。而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密云:“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式与'竹枝’体一样。”
  《白香词谱》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是古地区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当时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东面是荆州南部,西面是诸部落(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吐蕃尚未建立)。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国的一部分。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归晋后,南中版图归属晋代,晋亡时,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于此。
  《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但是如果调名取于欧阳炯的“路入南中”,那调名就应该是《南中子》而不是《南乡子》,何况欧阳炯所作的词调名已是《南乡子》了,可见欧阳炯是依《南乡子》的曲调填的词。
  我们知道唐教坊许多教坊曲都是乐工收集的民间曲调,这些曲调名一般都保留原地名。《南乡子》就是采集于南乡的曲调,“子”是曲子的简称。原来的“教坊曲”是没有歌词的,文人为使曲调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于是依曲填词,最终形成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南乡子》本是舞曲,文人配上歌词后被后人仿效,于是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最早为《南乡子》作词的是欧阳炯和李珣。《花间集》载此调,计欧阳炯八首、李珣十七首,所咏皆是南方风物。
  欧阳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南乡子》始作词调另一个人李珣(约855-约930),字德润,生于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生卒年月不详。李珣的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李珣少年时很有诗名,以秀才豫宾贡,事蜀主衍。国亡不仕。李珣词风清婉,他作的《南乡子》十七首写南方风土较具特色,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50余首,载《花间集》及《樽前集》中。
  《南乡子》本为单调,五代人填此调字数有增减。冯延已将原调添作双调,成今体的五十六字体。

元代马钰《莫思乡·继重阳韵》,依律即是《南乡子》
  元代诗人侯善渊写了七首《仙乡子》,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仙乡子》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丘处机有《好离乡》词二首,依律即是《南乡子》,所以后人把《好离乡》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清人蒋起荣有词名《蕉叶怨》。所用谱即《南乡子》。后人将《蕉叶怨》作为《南乡子》的别名。
  元代虞集将《南乡子》和《一剪梅》二调组合而成的词调,名《南乡一剪梅》
  此词牌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延巳、李珣俱本此添字,属添字体。
  这个词牌个人更喜欢辛弃疾那首,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鍪,音móu。兜鍪:即头盔,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43、卜算子
  相传唐代骆宾王作诗喜欢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用为调名。(见《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故称骆义乌。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赋《咏鹅》诗,被传为佳话,时称神童。父骆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东济南东北)令。可惜父亲早逝,生活窘困,母亲带着他到袞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文如其人,宾王的豪爽及侠义精神自然也现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
  青年时代的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参军、录事之类的小官。适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禅,宾王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因此被赐为奉礼郎,后又任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骆宾王以奉礼郎的身份从军西域,正遇薛仁贵战败于大非川,滞戍边塞两年多,回到长安不久又进入蜀地,从军姚州(今云南楚雄一带),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总府里任书记,随军征战,拟写檄文布告等。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后又调任明堂主簿、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升任侍御史。此后不久因事入狱,究其因,据说为“坐赃左迁临海丞”。《新唐书·文艺本传》中却记载为:“武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丞。”诗人在狱中作有《萤火赋》、《狱中咏蝉》和《狱中书精通简知己》,屡次诉说自己的冤屈。仪凤四年改年号元调露元年,大赦天下,宾王因此得以出狱,之后又赴幽燕进入幕府。
  调露二年秋天任临海县丞,因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以匡复李唐王朝的名义征讨武则天。骆宾王加入了匡复府在其中任艺文令,此期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名扬天下。武后读之亦为之惊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不明。史诗记载说法不一,《朝野佥载》称:“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本事诗·征异》则说他落发为僧。民间又有他在灵隐寺与宋之问联诗的传说。骆宾王现存的作品,有《骆临海集》十卷,《全唐诗》中收入其诗三卷,共一百多首。
  另有一说法是取自黄庭坚词“似扶着、卖卜算”,大概是取现在卖卜算命之人的意思。
  据《唐宋词学大辞典》记载,“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这个可能是最多变体的词调了。《词谱》以苏轼“缺月挂疏桐”一首为正体。
  
  宋秦湛《卜算子·春情》因上阙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因易名《百尺楼》
  宋僧如晦《卜算子》因下阙首句有“目断楚天遥”句,故后人更名为《楚天遥》。
  苏轼《卜算子》,因上阙首句有“缺月挂疏桐”句,故后人更名为《缺月挂疏桐》;因上阙结句有“缥缈孤鸿影”句,故后人更名为《孤鸿》。
  宋无名氏《卜算子》:“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因上阙首句有“蹙破眉峰碧”句,故后人更名为《眉峰碧》。
  宋无名氏酒令《卜算子令》:“我有一枝花,斟我些儿酒。唯愿花心似我心,岁岁长相守。满满泛金杯,重把花来嗅。不愿花枝在我旁,付与他人手。”
  元代道教将《卜算子》改为《黄鹤洞中仙》。
  唐五代钟辐有词名《卜算子慢》:“桃花院落,烟重露寒,寂寞禁烟晴昼。风拂珠帘,还记去年时候。惜春心、不喜闲窗绣。倚屏山、和衣睡觉。醺醺暗消残酒。独倚危阑久。把玉笋偷弹,黛蛾轻斗。一点相思,万般自家甘受。抽金钗、欲买丹青手。写别来、容颜寄与,使知人清瘦。”这是最早见到的《卜算子慢》,见于《唐五代词》,但仅此一首。宋人的作品中有省了“慢”字的,名《卜算子》,例见柳永《乐章集》。

 这个词牌佳作无数,因了周传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个人最喜欢的便是苏轼的那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陆游的那首: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4、贺新郎
  杨湜《古今词话》记载,苏东坡做杭州太守的时候,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官妓秀兰。这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苏东坡很喜欢她,著名的“参破老僧禅矣”的故事就是苏轼带她而为的。
  大通禅师和苏东坡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日,苏东坡带着朋友上山逛庙,其中还有官妓秀兰。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更别说女人了,大家知道大通和尚的老规矩,就在山门外面等候。苏东坡仗着是大通和尚的老朋友,竟然带着秀兰先进了寺庙。大通和尚一见苏东坡带了一个妓女进来,一脸的不高兴。显出不悦之色,高声念佛:“阿弥陀佛!”
  苏东坡听出了禅师内心的不满与责怪,正想陪个不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大通禅师又沉着脸说:“施主名满天下,何苦如此?来破坏老纳的清规!”
  苏东坡心虚,嘻皮笑脸地说:“禅师若肯把自己诵经的木鱼借给秀兰姑娘,我愿意写一首道歉诗,叫她唱给禅师。”
  大通禅师拿他没办法,摇摇头把手中的木鱼交给了东坡。东坡又将木鱼递给了秀兰,随即写下《南柯子》,令秀兰歌唱,秀兰将东坡的词稍加揣摩之后,便敲动起木鱼,打着拍子,盈盈地唱了起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东坡的调侃之作,使大通和尚也开怀大笑,忘了佛家的清规戒律,苏东坡一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得意地说:“今日我参破老僧禅矣。”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之幽默,而秀兰天性黠慧,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亦可见一斑,也可知秀兰惹苏轼喜爱的缘由了。
  一天,苏东坡又在西湖中与社会贤达召开宴会,自然是高朋满座,杭州各界达官名流纷纷前来捧场,苏轼点的几个官妓都到了,只有秀兰依仗苏东坡的宠爱迟迟未来来。在大家要求下,苏轼也觉得没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阵子她才来。苏东坡便询问原因。秀兰就撒娇着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场合,就特意洗发沐浴,洗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有些困意,就小睡了一会儿。刚睡着,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就急忙起来问情况,才知道是乐营的将官催促我参加宴会。并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官爷。姗姗来迟,并非本意,还请各位老爷原谅。”苏东坡听完便顺坡下驴,笑了笑,说:“算了,来了就好。”

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吧,由于某种原因,还是不肯原谅她,现在看到秀兰迟到,也不顾苏东坡的面子,大发雷霆,骂秀兰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来了,就你一个人迟到?”秀兰觉得很委屈,就极力辩白,但还是不能平息这位参军的怒气。”苏东坡一看苗头不对,就以眼色示意秀兰。聪明伶俐的秀兰,顺手将路边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娇艳的一枝亲手送给这位参军,其他人也纷纷出来打圆场,才勉强平息了这位参军的怨气。苏东坡见冷了场,赶紧说“我作一首新词给大家解解闷,好不好?”顿时宾客纷纷鼓掌齐声喊“好!”于是,苏东坡当场挥毫,立填了一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他将刚才发生的事,巧妙写入词中,即显示了自己才学,又洋溢着十分的风雅。书闭,要秀兰当场演唱。秀兰当然高兴,放婉呛,拨筝琴,响遏行云。在歌声中,大家尽情的畅饮。
  另,据苏东坡该词的小序亦有记载:“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秀兰歌以侑觞。”
  两个记载均是说此词名为《贺新凉》,“凉”与“郎”只是一音之转,不知道是何人改成了《贺新郎》,而后人就将错就错,干脆以“凉”替“郎”,就这样传流了下去,就将本曲永远沿作《贺新郎》了。
  不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不认同《古今词话》的说法,他认为,苏东坡这首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岂能是为一妓女所作?'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化用的是古诗“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之意,而《古今词话》却解作'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这是第一可笑之处;“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中写幽闺之情;而《古今词话》却道“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这是第二可笑之处;苏轼此词乃是调寄古曲调名《贺新郎》而来,而《古今词话》却言'取其沐浴新凉,曲名《贺新凉》,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这是第三可笑之处。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不知道了,谁叫古时不流行写日记呢。要是东坡先生自己把事情记录下来,后人也不用各自脑补,争论不休了。
  PS:个人也不太认同《古今词话》那个故事,翻看原文,索隐的痕迹太浓了。就好像是我们听到一首歌,然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词脑补出一个故事,写了一本小说,没趣得很。不过我也不认同胡仔的说法,他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明显也是自己脑补的,至于第三点,除了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有一古曲调名叫《贺新郎》,所以也难以让人信服。
  苏轼词,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晚凉新浴”句,名《贺新凉》,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
  叶梦得词,有“唱金缕”句,名《金缕歌》,又名《金缕曲》,又名《金缕词》
  张辑词,有“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句,名《貂裘换酒》。
  这个词牌没有偏爱的词,作罢!

 45、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取自《列仙传》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忆秦娥》的时候提过,但既然现在要讲《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少不得再罗嗦罗嗦。
  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海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亿侗寻到华山,才闻声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这么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传说自然就引得后代文人墨客争相歌诵。
  景龙(中宗年号)三年(709年)八月十三日,唐中宗驾临长公主府看望太平公主,席间皇帝命臣下以此事为题作诗,当时任同平章事的李峤便作了一首七律: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因尾联有“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句,后人便于此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词牌名。《高丽史·乐志》一名《忆吹箫》。
  这个词牌始见于晁补之《琴趣外篇》,最有名的则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写于赵明诚和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赵明诚重返仕途之时。旨在写临别心神,也就是作者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
  文中的“阳关”是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武陵人指的《幽冥录》所载关于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事,这里借指心爱的人远去,个人猜测,怕还有另一层担心,丈夫独自远行,作为妻子自然会担心他是否有“天台之遇”。秦楼指的是弄玉与萧史所居之所,这里借指李清照与丈夫在青州的居所。
  丈夫即将远行,任凭词人吟唱千百遍婉转凄切的《阳关曲》也留不住。遥想当年弄玉萧史双双随凤比翼双飞,再看看自己,只能孤单单的留在被烟雾笼罩的“秦楼”。
  丈夫离开以后,词人怕是只能终日痴痴凝望丈夫归来时必经的路口。那份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走“远”了的“武陵人”又岂能了解,恐怕只有那整日为伴的楼前流水,才能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终日凝望的眼神。
  结合通篇深意,所以个人认为“惟有”较“记取”更适合。
  楼主语言匮乏,所以甚是讨厌写鉴赏,勉强写了一点,不知道把我的看法写清楚了没有。
图有点小,个人认为意境很符合,所以就用它,大家包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7384.html

更多阅读

荠菜的做法大全 荠菜的功效与作用

荠菜的做法大全——简介 荠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其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 秋分物候特征

七十二候的物候特征与八节二十四花信什么是物候?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

鲥鱼的做法大全 海立鱼的做法大全

鲥鱼简介: 鲥鱼的特点:又名鳃鱼、瘟鱼、时鱼、三来鱼、三黎鱼。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鲥鱼的做法大全 鲥鱼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清蒸鲥鱼(海鲜家常菜) 砂锅鲥鱼 新派沪菜&amp;nbsp;清蒸鲥鱼好鲜甜&amp;nbsp; 杭州特色

笑的分类与笑的词语大全 搞笑词语大全

微笑的艺术:笑的分类与笑的词语大全笑的分类哄然大笑,坏笑。微笑、狂笑、傻笑、哈哈大笑,咧嘴笑、暗笑、痴笑、嘻皮笑脸地笑、哄笑、咯咯地笑嗤笑,耻笑,讥笑,嘲笑,讪笑,非笑,见笑,齿冷,笑话

声明:《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二 词牌名的来源大全》为网友年轻人的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