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电影《黄宝妹》艺术性纪录片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谢晋;编剧:陈夫/叶明;摄影:沈西林;录音:周云麟;美工:王月白;作曲:吕其明;导演助理:陈蝉;制片主任:丁里;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主演:黄宝妹(黄宝妹/配音张瑞芳)、张庆芬(编剧)
1958年谢晋导演的艺术性纪录片《黄宝妹》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颗遗珠。1958年的黄宝妹,是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她的事迹和照片广为流传,成为各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原型,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便是由她的事迹改编、由她本人主演的电影《黄宝妹》,在谢晋、沈西林、吕其明、叶明等一批艺术家的加工下,成为那个时期最出色的影片之一。
黄宝妹及其同事的表演,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谈到自己第一次拍戏的经历,老年黄宝妹笑说自己当时“闹了不少笑话”。比如第一次看到剧组的照明灯问谢晋,这灯光照人身上会不会吸干血?拍一场擦窗子的戏来回走了9遍都没有通过,浪费了不少胶卷,让最反对浪费的黄宝妹内心懊恼不已。……电影上映后不少人如剧作家夏衍专门询问黄宝妹是不是愿意做职业演员。黄宝妹说,拍了戏才知道当演员那么累,还是情愿回车间工作。电影《黄宝妹》总共拍摄历时2个多月,国棉十七厂的工人全脱产、无片酬参与拍摄,谢晋后来赠送了黄宝妹一本剧照相册为礼物,“谢晋在拍摄期间对我们非常好,很和蔼。后来我虽然没有当演员,但和当时的一些大演员像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都认识,他们反过来追着我要签名。”
影片以真人真事介绍了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纺织女工黄宝妹。上海国棉十七厂纺织女工黄宝妹小组,在学习郝建秀的先进经验,她为了带动大家,主动用自己的好车子和张秀兰的不好使的“老爷车”对调,并且在张秀兰认为没有办法减少断头和白花的机器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了思想落后的张秀兰,使小组成为先进经验的推广者。继之,黄宝妹在报上看到上棉七厂李素兰七天消灭白点的先进事迹后,又主动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她经过几昼夜废寝忘食的思索,终于找到了“消灭白点”的接头方法。随后,她们小组提出半月消灭白点的倡议。在擂台上,杨桂珍小组提出一天消灭白点的保证。黄宝妹小组提出五小时消灭白点的保证。正当黄宝妹带领小组女工争分夺秒苦战时,杨桂珍来请教黄宝妹“消灭白点”的方法。黄组的夏佩芳怕竞赛红旗被对方夺去,反对黄宝妹去传授经验,黄说服了夏佩芳,前往杨桂珍小组传授经验,结果不但没有影响自己小组的计划,反而在四个半小时里提前完成了消灭白点的任务。黄宝妹还帮助杨桂珍小组超过了自己的组。接着,她在党支部和小组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创造了“逐锭检修”法,从而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八大”。
影片的诞生
1958年5月9日至19日,文化部电影局在长春召开了长影厂、北影厂和八一厂创作思想跃进会议,明确提出要遵照上级指示加强创作,反映“大跃进”的面貌。与此同时,上海也召开了相同内容的会议,因成功编导《女篮五号》声誉鹊起的上海天马厂导演谢晋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真诚表示:“我们一定要热情地、顽强地来表现我们的无产阶级,表现我们的伟大时代、伟大的人民。”
随后,遵照厂里的安排,谢晋负责去采访青年先进模范人物。上海团市委的同志向他介绍了许许多多青年在“大跃进”中的先进事迹,其中着重谈了黄宝妹。她是上海人都很熟悉的一位劳动模范,从1953年起就一直保持着先进旗帜的光荣称号,报上经常报道她的先进事迹。在这次大跃进中,黄宝妹小组又创造了四个半小时消灭细纱上接头白点的神话奇迹。
事情很凑巧,天马厂党总支书记、副厂长齐闻韶刚和黄宝妹一同从北京参加“八大”二次会议回来,谢晋又从他的口中得知黄宝妹人很活跃,非常喜欢看电影,据说会唱越剧……很快一个念头从谢晋脑子里闪过:要是黄宝妹的事迹写成电影剧本后,让她自己来演自己,这对观众会有多大的说服力啊!这一意图马上得到了天马厂领导的支持。
谢晋迅速付诸行动,前往上海国棉十七厂看望黄宝妹,但第一次未能谋面。正值号称“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代,劳动模范当然更加忙得不可开交,许多人都说简直不知道黄宝妹做什么班,有时她夜班完了,白天还要在厂里开会,做早班也到晚上很晚才回家。接连约了几次,谢晋才好不容易趁有一天黄宝妹上夜班前的几小时空隙,赶到她家里去作了访问,还见到了她的母亲、也是纱厂工人的爱人和她的孩子,他们住在两间十分简单朴素的平房里。后来影片的美工师到她家里去画图样,回来很有感触地说:“一个全国劳动模范,还住在这样简单的平房里,而我们住的条件比她好多了,还老是要求公家配给更好的房子,想想真是惭愧。”
虽是第一次见面,谈得却很愉快。当黄宝妹听说要把她的事迹拍成电影,连忙笑着说:“我没什么,我的事情很平常,有什么可以值得拍电影的呢!”她给谢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蔼可亲,谦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剧本创作在天马厂和国棉十七厂的党委直接领导下展开。十七厂党委专门抽调了宣传部长陈夫,与叶明、谢晋一起编写剧本,黄宝妹小组以及过去与黄宝妹有过接触的人员都参与进来。
进入具体创作过程中又遇到新的问题,经过精心挑选的许多事件犹如一盘散落的珍珠,虽然每一颗都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可以独立存在,但是它们还不能形成一出完整的戏,如何将这些事件串连在一起成为一部影片呢?最初创作人员力图寻找一个可以贯穿全剧的冲突,结果却感到非常为难。天马厂领导再度出马,召开“诸葛亮”现场会,号召破除陈规大胆创造,人人动脑筋、出点子,共同突破这个表现方法上的难关。结果被一位非本摄制组的创作人员想出了办法,这就是运用一个电影编剧访问黄宝妹的形式,完成串连片中众多事件的任务。“编剧”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出场之后,剧本很快就顺利编写完成。
进入拍摄阶段,谢晋决定实施接受《黄宝妹》创作任务之初就曾有所酝酿、并得到厂领导首肯的创新构想,片中除了虚拟的“编剧”由专业演员担任,所有人物均由工人同志自己来扮演,包括主人公黄宝妹及其小组成员,还有厂长、车间支书等,全都“自己演自己”,更好体现和突出反映新人新事的“纪录性艺术片”的特点,
工厂方面人员对参加拍摄表演也有一个接受过程。黄宝妹起初听到谢晋告诉她“这片子可能考虑由你本人来演”,就“一直担心”,她坦言:“过去只看人家演,现在要自己来演,觉得不是这么简单,怕拍坏了要给国家损失几十万元钱;另一方面,还觉得自己演自己蛮难的:突出了个人作用,就会影响到降低党的作用,这很不好,假使没有表现出先进思想,也会给人家不好的印象:‘黄宝妹就是这样一个人啊!’那也就麻烦了,因为这不是我个人问题,会影响到全国劳模的称号,也会影响到党和全国劳动模范的威信。”当厂长、党委书记转达电影厂正式邀请,她连忙回答:“不可能!”理由是:“我是在厂里演过一次越剧,那不过是为大家开开心,出一次洋相罢了,真要叫我拍电影,这怎么行呢?勿好瞎来的。”经厂领导说服动员,黄宝妹才答应“试试看”。
毕竟是在几万支强光的水银灯照射下第一次面对摄影机镜头,黄宝妹开始还是感到不习惯,加之摄制现场又不是原先的车间,闻讯而来看拍戏的人很多,置身在一个乱哄哄的陌生环境之中,听见导演一声“准备”,她就心跳得特别厉害,待到开拍令下竟不由自主,跑循环跑不来,接头也老接空头,纱的断头很多,显得非常着急。导演一再耐心开导要放松,启发她就像平时工作一样,后来在转换镜头暂停的间隙,她不是忙着去补接头,就是与围观者打招呼,导演又提示她“注意力集中,勿要管人家”。厂长了解到她是担心别人会不会认为“你上银幕了,架子大得来”,特意叮嘱说:“人家不会这样看的,如有这样的想法,厂一级会上加以解释。”这样她消除了各种杂念,一心一意投入到拍摄中去,而且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努力熟悉并适应电影特点,逐步由导演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变成也能自主加以表现。待到整个拍摄工作结束时,她“笃定”地表示:“要是现在开始拍,我保证会拍得更好。”一向对演员要求严格的谢晋也评价道:“从完成的影片来看,愈到后来拍的戏愈自然,表演上愈有深度。”
实践证明,让工人自己演自己,也是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对影片的思想与艺术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甚至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片中要否逐锭检查这场戏在原剧本中是没有的,拍摄中感到“到底是人掌握机器,还是机器掌握人”是黄宝妹思想中的重要一环,经过研究决定加上这场戏,但对如何写没有底,于是发动黄宝妹小组与技术员等一起开个真的辩论会,片中扮演“编剧”的张庆芬与导演谢晋也加入进去。在黄宝妹严肃阐述自己看法的带动下,大家争相提出不同意见,辩论空气愈来愈激烈,一共进行了几个钟头。助理导演对发言及动作、语气详加记录,后来整理形成片中的这场戏,很多的生动语汇是“闭门造车”难以想象出来的。实拍时也采取了会怎么开、就怎么讲的做法,结果非常生动、自然。当时还特地用上海话录了一条参考声带,生活气息比后来完成片中的国语声带还要好。
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特地莅临摄制现场观看,与参与拍摄的黄宝妹及其小组成员亲切交谈,热情勉励说:“中国工人阶级自编自导上银幕,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影片于1959年国庆参加上影献礼新片公映后,工人演员的表演受到广泛好评,认为突破了以往一些影片中由演员表演工人的水平。《黄宝妹》赢得“纪录性艺术片代表作”的评价,与这一“亮点”有很大关系。主管创作的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还特别把它带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伐利电影节去放映,宣传这是我国正在探索的一种电影艺术和现实生活融合的新样式。
五十年代《上影画报》纺织女工黄宝妹
1958年影片拍摄期间剧组为欢送蒋永康去北大读书合影留念(蒋永康是领着谢晋去找黄宝妹的介绍人,后成为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
第1排左2起:技术员胡载午、导演谢晋、十七厂宣传部干事蒋永康、黄宝妹、摄影师沈西林。2排左2为全剧唯一的职业演员张庆芬,右1站立的是制片主任丁里,3排左3是副导演陈蝉。其他女工都是黄宝妹小组成员,男的都是灯光组等剧组成员。
黄宝妹到向上棉七厂参观学习李素兰“消灭白点”的经验
黄宝妹与李素兰
黄宝妹从报上得知上棉七厂李素兰七天消灭白点的先进事迹后,带领小组姐妹历时四个半小时“去白点”成功
上海越剧院著名演员傅全香是工厂越剧班的辅导老师
神话里最会纺纱织布的是七仙女,但仙女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仙女是我们的纺织女工
傅全香和工厂越剧班的女工一起演出
黄宝妹小组与技术员等一起开辩论会“到底是人掌握机器,还是机器掌握人”黄宝妹对“要否逐锭检查”阐述自己的看法
电影文学剧本《黄宝妹》电影连环画《黄宝妹》 陈曙改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12月北京1版1印
连环画《黄宝妹夜战白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白英改编胡祖清画 1959年1月1版1印,37页
连环画《黄宝妹和浦玉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郑航改编何铭画 1958年1版1印
黄宝妹(1931-)著名全国劳模。13岁进厂到55岁退休,黄宝妹没离开上海国棉十七厂。她是1953年纺织工业部首届18位全国劳模之一,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3次出席国际会议;8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的接见。1958年,谢晋拍摄了以真人真事创作的电影《黄宝妹》,37岁的她在影片中饰演黄宝妹,影片不仅留下她的青春岁月,也记载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情感。1960年,黄宝妹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脱产学习。“文化大革命”中,黄宝妹受到批判,批判她的人中有后来成为“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王洪文当年在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黄宝妹曾经帮助乡镇企业建厂。退休后,她应邀赴新疆石河子筹建棉纺厂。1991年,黄宝妹在上海市劳模协会帮助下,牵头成立了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把赢利部分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人们都亲切地称该公司为“劳模公司”。
18岁的美丽女工黄宝妹奉母命与邻家小伙相亲
1952年春节前,周恩来到上海总工会视察时与黄宝妹亲切握手。
黄宝妹和工友浦玉珍
浦玉珍和袁诗咏的小家庭
黄宝妹等在浦玉珍和袁诗咏家
1953年以来,黄宝妹(右)月月全面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是全厂白花出得最少的一个。
1955年9月,苏联青年代表团应邀出席了我国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图为苏联织绸女工库德里亚谢娃、石油工人齐尔科夫和我国棉纺织厂挡车女工黄宝妹、石油工人郭云生在观看苏联青年团赠给我国青年的炼油厂模型。
1956年4月30日到5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
1956年4月30日-5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黄宝妹在会前作技术表演,苏联优秀纺织女工玛丽娅•库丽科娃也来观摩。
1958年,徐玉兰到上海国棉十七厂辅导黄宝妹表演越剧
1958年3月19日,上海越剧院著名演员徐玉兰与黄宝妹演唱越剧《盘夫》选段
1958年4月,出席全国青工代表会议,前排左4杨富珍,左5黄宝妹,左6韩西雅,右1裔式娟,后排右1张乾源。
1958年6月23日,黄宝妹在机器前操作,她创造了逐锭检修减少二级纱、增加一级纱的技术。
1958年10月7日,宋庆龄视察上海国棉十七厂,和黄宝妹一起观看影片《黄宝妹》。
1958年10月7日,宋庆龄视察上海国棉十七厂,和工人们一起用餐。
1959年在莫斯科被前苏联记者要求摆拍的一张照片,相机是记者提供的拍照“道具”。
1959年在莫斯科访问时,参加招待晚宴。
1960年9月,黄宝妹去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前身)脱产读书,“什么都学,化学,电工,材料。”当时黄宝妹主修的专业相当于现在流行的企业管理,1963年毕业。当时郝建秀也在纺大进修,黄宝妹曾经极力推广和改进“郝建秀工作法”,影片《黄宝妹》中也多次提及。后来两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组“姐妹信笺”。
1963年1月,周总理在上海会见“五·卅大罢工”老工人施小妹和劳模王林鹤、黄宝妹。
2001年回娘家参加纺织工会建会50周年活动(左起:裔式娟、黄宝妹、杨富珍)
2009年是黄宝妹和老伴结婚60周年大庆,也是电影《黄宝妹》上映50周年纪念日
2010年电影《海上传奇》在黄宝妹的回忆段落里,上海展览中心的东大厅被拍得富丽堂皇,在视觉上与黄宝妹充满幽默感的回忆一样达到了双重奇观的效果,一种关于1950年代的怀旧热情被燃烧了起来。但很快地,黄宝妹出现在了如今已成废墟的国棉十七厂之中,她依然自豪的神情和话语......。
2013年12月28日下午,《徐玉兰从艺80周年慈善赠书仪式》在上海文新大厦举行,黄宝妹唱毕越剧《盘夫》选段后,与徐玉兰合影留念
(转载)《海上传奇》黄宝妹的回忆
55年或者56年初,有一天总工会通知我,叫我去开座谈会。到了门口,上海市副市长刘述周,当时的统战部长都在门口等。
他们说:你刚刚来呀,主席老早来了。
我想是大会主席呢,我说:我也急死了。我跑进去,把大衣放进衣帽间,把门帘拉开一看,
毛主席立起来了,
陈毅市长也立起来了,
那时候呆住了,昏掉了,自己根本……糊里糊涂像做梦一样。糊里糊涂的,我也没注意,握住毛主席的手以后,叫也不叫一声,就一直握着手,望着他。一直望着他,就是握着手,呆住了,糊里糊涂的。
那后来主席想了想,这样一直搀着我的手也不行呀。主席就说:你坐!坐!请坐!
毛主席问我,他说:你是啥地方的人?
我说:我是上海人,我是浦东的。
他说:哦,浦东蛮好。
他问我:做啥工作的?
我说:是纺织工人,纺纱的。
他说:哦,很好啊,纺纱工人很重要。将来,我们全国人民穿衣服要靠你们。多纺纱,让大家穿上衣裳。
大概9点多钟了,再进去看戏,就是在这里的电影院看戏。看戏的时候,毛主席是很认真地看。我跟毛主席坐一起,他很认真,说明书也看。可做戏的人紧张的不得了,做给主席看啊,紧张得不得了。翻啊翻,一个跟头翻到台下去了。演员紧张得吓人,这样一弄呢,他们立起来重新再做。
我到了59年的时候,还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维也纳开的,整个维也纳,奥地利人车子全部都停下来,看我们中国人。中国人没看到过啊,看中国人怎么这么漂亮!
以前他们橱窗里放的都是小辫子、小脚的,那种样子的中国人。那么我们去了以后,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所以他们看到中国人,整个维也纳都轰动了,看见我们中国人就翘大拇指。
中国!China!China!中国,万岁!万岁!翘大拇指。
这个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自豪,非常骄傲。回去以后我觉得生产上真的劲道很足的,回到生产上后,后来结果拍了一部电影。
那些未被讲述的记忆《电影故事》杂志重访上影纪录片《海上传奇》的讲述者:黄宝妹
M:《电影故事》H:黄宝妹
M:你为什么14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纺织厂工作了?
H:我小时候家庭很困难,父母都没有工作,爸爸做小生意,卖豆腐的,妈妈帮别人带小孩,自己的奶水给别人家的小孩喝,结果自己的小孩一直哭,哭瞎掉了,就死掉了,生了9个孩子只剩下3个,所以当时家庭是很苦的。
后来妈妈到浦东高桥种地去了,爸爸也没有工作,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所以我就到现在的国棉十七厂,以前叫裕丰纱厂,日本人开的。十四岁就去了。我记得当时是年初四。
M:我们记忆中纺织女工的工作都非常艰苦,是这样吗?
H:我那个时候还算是童工,就像老电影里面拍的一样,一天工作12个小时,晚上6点到早上6点是晚班,早班就上午6点到晚上6点。
那个时候没有食堂,都是自己带饭,天很热的时候饭都馊掉了,馊掉也要吃,不吃也不行,否则工作没力气,所以很苦的。然后下班的时候还要抄身,弄得我们像小偷一样,从上面到下面都检查一遍,排队抄身,进去的时候铁门一关就都关在里面了。
所以那个时候早上不见天,晚上不见夜。每天三点就起床了。
M:后来你是怎么得到拍摄《黄宝妹》这部电影的机会的?
H:解放之后,我被评选为劳动模范。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对上海市委说:“劳动模范上海已经很多了,是不是能拍一部电影?”于是那个时候市委就决定拍我,还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上影厂的谢晋导演。因为我比较活跃,唱歌跳舞都不错,所以谢晋导演来我家和我聊了聊之后,就决定让我自己演。
M:那时候一点都不怯场?
H:我第一次拍电影吓都吓死了(笑)。导演一喊“开始”我都不知道要干吗,走路都走不来了。有一个镜头是在夜校里擦玻璃窗,一个镜头拍了整个上午,换了是我肯定想:你怎么这么笨?不过谢晋导演很耐心,一次不行再来,一共拍了8次。拍了8次之后还不行,已经到中午了,谢晋导演说:“算了算了,休息休息。吃完饭再拍。”
当时我还想,这样一次次不行太浪费胶片了,我就问谢晋导演怎么办,他说:“你放松一点,不要紧的,你不要当它在拍电影,你就照你平时一样做。”后来下午再拍,就放松多了,就拍好了。那个时候谢晋导演才30多岁,很年轻,人也很和气。
后来在车间里拍,纺织车间又吵,叫“开始”是听不见的,后来就用哨子吹。拍戏还打着灯,非常热,浑身都是汗,身上还粘着棉花,非常累。
因为我们都说上海话,但是电影要普通话,所以我的声音是张瑞芳帮我配的。
M:电影出来之后,应该说评价很高,有没有觉得自己可以转行?
H:后来去北京参加“庆祝解放十周年”的活动,周总理、茅盾先生等和大家在一桌吃饭,他们都说我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专业演员。我说不行不行,要我做演员,连跑龙套的都挨不上。
M:这个电影在当时应该是很有影响力的,你从一个劳模变成了电影明星,是不是一下子多了很多影迷?
H:那段时间报纸和杂志上关于我的消息每个礼拜都有,那个时候大家对劳模特别尊敬,那个时候劳模最光荣。所以很多人写信过来,要和我谈朋友,其实我结婚很早,18岁就结婚了,20岁就已经有了孩子了。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宣传,所以大家不知道。
给我写信的人里面有不少是朝鲜志愿军,有的信里还写:我身高多少,是做什么职业的……都写得很详细的。
我那时候哪有时间回信呀,寄来的信都由党委负责接收,这么多信怎么办呢,人家写来总要回信的,我们厂里有个常驻的作家,就由他起草,我自己也没看过,就用油印机油印,那个时候油印还是大家自己拿手一张一张推的,不像现在有机器。
油印好送到上海市总工会,总工会一看,不行的,怎么可以用油印的信回给人家呢,那怎么办呢,就拿回来发动科室里的同事来抄,大家提出来:抄可以的,要叫黄宝妹送张照片给我们。所有抄的人每人一张照片。后来我去印了很多照片,一寸的,戴着奖章的。发给大家,大家就抄信,抄完就寄出去。
但是经常这样一批批的信寄过来也不行,后来就有意识地宣传,写我的报道的时候,会把我和爱人与我的孩子的照片一起登在报纸上,后来逐渐逐渐就少了。
上影厂演员张庆芬(1921-1990)
1952年《南征北战》张庆芬饰永贵妻
1954年《不能走那条路》张庆芬饰张拴妻
1954年《三年》张庆芬饰高金妹
1957年《羊城暗哨》张庆芬饰女特务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