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 非紫云守恭公子孙 高坑镇

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 非紫云守恭公子孙 楼主: 高坑黄 来自:125.77.144.120

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 非紫云守恭公子孙
作者:文莱国 黄宝新
  2006年12月是我第二次回祖国, 到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和诏安县梅岭镇高坑寻根谒祖。在诏安高坑老家探亲时,有一位宗亲赠送我 ‘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 (一)至(四)’四本书,作参考之用。回国以后阅读这几本书发现高坑黄氏被列为 ‘紫云黄氏诏安房’,高坑黄氏祖祠被列为 ‘紫云黄氏诏安房高坑黄氏祖祠’(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四)第29页),还有一些歪曲高坑黄氏族源的文章(把高坑黄氏列为紫云纬公派下),使我感到震惊。身为高坑黄氏子孙有责任澄清高坑黄氏族源, 以免今后有子孙误认祖宗。诏安高坑原有的族谱早已在几十年前被烧毁,不过我近几年来收集的资料显示诏安高坑黄氏明确是邵武峭山公后裔,非泉州紫云派始祖守恭公第五子纬公繁衍后裔。
  紫云派安溪房黄双辉宗长主编的《安溪山珍黄氏族谱》,26-27页,有讲到泉州黄守恭(629 -712)于唐垂拱二年(686年)遣送四个二子分赴四安之事。此时黄守恭之 “次配夫人司马氏,因爱子心切,坚持异议,不为所纳,乃负气奔回绥安(漳州)娘家。时有身孕,后生一子名纬(又名安)开基立业”(绥安即今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黄磐石在《黄姓紫云派始祖黄守恭世系综合》(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二)第82页)说“纬公,守恭之子,分居漳浦绥安,后迁诏安高坑”;黄既济在《泉州江夏紫云黄氏源流,繁衍与分布概况》(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四)》第112页)也说‘纬公后来又从漳浦移居诏安高坑’,在《紫云黄氏五房纬公定居地暨传衍发展的探考》(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二)第170页》)说: ‘黄纬公到诏安高坑开基,至今已有1300多年’。如果纬公真的在诏安高坑开基,那高坑黄氏应该是最早在诏安梅岭开基的家族(高坑位于诏安梅岭), 在明朝十六世纪时(黄纬公800多年后), 经八百多年的子孙传衍, 保守地说也有几千户几万之众,为当地大族,不过根据Albert Chan博士所撰的《The Glory and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1982 年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Oklahoma 出版), 第86页说: “In Fukien...at a time befor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a small town called Mei-ling 梅岭 in Chaoan 诏安 was said to have had over a thousand families, most of them with the surnames Lin 林, Tien 田, or Fu 傅. ”(笔者翻译: 在福建... 在十六世纪的下半之前时, 一个在诏安叫梅岭的小镇据说有一千多户, 他们多数姓林, 田, 或傅), 并没有提到黄姓!纬公(686年)至今1300多年高坑黄氏也应该传至四十多五十代了,但今高坑黄氏(海内外)子孙只传至十六到二十代(一千三百年只传十六至二十世,一代平均为65到81年,不合情理!)。黄既济在《泉州江夏紫云黄氏源流,繁衍与分布概况》(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四)》第113页说高坑纬公裔孙现已传至四十八,九世也不属实,现高坑黄氏(海内外)嗣孙只传至十六至二十世,何来的四十八,九世?!此外,高坑黄氏世代相传的一世始祖并不是(紫云)纬公,而是添海公,是属峭山公派系(这个事实在诏安高坑人人皆知)。可见,纬公到诏安高坑开基是无根据,不可信!
  另外,关于黄道周(1585-1646年)“石斋先生”,黄既济和黄金愿在《五房诏安派黄纬世系分卷》(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二),第152页)说“漳浦博物馆所收集保存的黄道周生平史料的一张他家族世系表,可以确证黄道周乃紫云黄氏五房纬公裔孙”,不过没有作详细说明,我想黄氏各派都很感兴趣知道如何可确证黄道周是紫云黄氏五房纬公裔孙;黄既济和黄金愿又从黄道周的“六代始祖黄德钦应是出生于明洪武至明英宗正统年间,乃是紫云黄氏28世之时”来 ‘断定’黄德钦是紫云28世高坑27世,黄道周(1585-1646年)是紫云33世高坑32世”,请问这样的依据可靠吗?可信吗?!(之前已说明高坑黄氏至今只传至17-20世,《五房诏安派黄纬世系分卷》文章里说明朝十六世纪高坑已传30几世,根本是胡说一通!然后在153-157页又把诏安高坑分支云霄开塔仔和竹港传衍世次每一代‘添加’多二十几世(例如把开塔仔祖公高坑10世黄锥(砖)‘变成’高坑39世!),这不是造假吗?!);又说黄道周的六代始祖“黄德钦从诏安高坑徒居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这与历史记载事实不符!《黄漳浦集》卷四十六,第888页,黄道周对莆田郑郏、郑郊兄弟的到访,用“吾乡才子”,“君是我亲亲”诸语(见朱金明所撰的《黄道周祖籍莆田新证》(莆田新闻网2006年12月21日))和《黄漳浦文集》其中有黄道周撰自己身世的《乞言自序状》一篇,黄道周在叙述自己的身世时称:“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矣,诸从兄弟皆繁富自豪,公独淡然緼袍不耻” (见朱金明所撰的《黄道周祖籍莆田新证》(莆田新闻网2006年12月21日))就可以断定黄道周的祖籍在莆田,不在诏安高坑!
  诏安高坑乃邵武峭山公后裔有以下的证据。诏安高坑 ‘祀先堂’楹联 ‘乡名画锦里号和平乔木于今思旧德;派衍高山支分江夏醴泉自昔有真源’ (在祠堂里非常明显,奇怪的是紫云派一些人到高坑祠堂访问时,既然没看到!)。‘乡名画锦里号和平’是指峭山公的故里(唐时叫绥城画锦乡和平里,即今邵武和平,),与峭山公第十六子潭公所撰的《峭公行录》记载峭山公遣子时(951年),新修家乘教育子孙:“知吾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画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坎头,皆吾一脉之亲所比屋而居之处也” 完全符合!。况且峭山公为诏安高坑黄氏的祖先是高坑黄氏乡亲族老都认同的。
  高坑世代相传《祖公诗》:
    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祖公诗》最后一句提及 ‘三七男儿’是指峭山公三个夫人各生的七个儿子(共廿一子)。
  诏安高坑又有《三妈诗》: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兴家立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九与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也载于黄有才主编的《黄氏江夏谱传》,第40页“摘录诏安高坑三妈诗”。)
  这首《三妈诗》都提到峭山公,他三位夫人和廿一子。另外, 高坑祖祠里边庚午年(1990年)立的碑记说: “祠乃邵武世泽高山支分堂”(而不是黄既济在《紫云黄氏五房纬公定居地暨传衍发展的探考》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二)第170页》所说的“祠乃邵武世裔支分堂”)。以上所列出的高坑《祖公诗》,《三妈诗》, 祖祠《楹联》和《碑记》已清清楚楚表明诏安高坑确实是峭山公后裔,非紫云分派。
  高坑 ‘祀先堂’楹联的第二句: ‘派衍高山支分江夏醴泉自昔有真源’是指高坑黄氏乃漳浦高山(今漳浦县,沙西镇,高山村)分支,高坑的先祖是从漳浦高山迁移过来的(这也是高坑乡亲族老人人皆知和认同的)。高坑祖祠里边的碑记也说: “祠乃邵武世泽高山支分堂”。高坑黄氏第二房高坑田畔村‘绍基堂’ 楹联 “绍高山而衍派延延绵绵总思根深本固;基梅岭以发祥承承继继方知源远流长” 也有提到 ‘高山’这个地方。这很明确显示高坑黄氏乃峭山公派漳浦高山分支,而不是泉州紫云分派。更为重要的历史渊源的证据是诏安开基祖添海公的身世和上祖世系可以在《高山黄氏族谱》查到! 根据漳浦县杜浔镇黄玉磐老宗长和其弟弟黄玉昆宗长(已故)编撰的《漳浦高山历史资料汇编》(依据漳浦古雷宗亲黄启安秘藏的《高山黄氏族谱》,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公元1566年邑生黄元魁和黄曜编纂手抄本整理)和黄玉磐老宗长函件提供给我的添海公世系资料知道,(高山六世)恭公,锐公次子,是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迁铜山(今东山县)东钵,礁头,再支分诏安高坑,称 ‘添海公’,为开基之祖。添海公生三子:尚德,大目,睦禅。(高山七世)尚德公,添海公长子,字弘资,室官径戴氏,生五子:琳,碧,诲,琰,继。(高山八世)继公,尚德公幼子,字汝续,室正阳洪氏,迁诏安高坑,有六个儿子(高山九世):志,徒,怨,伍,陵,陆(符合高坑黄氏六房支系!)。据高坑族老相传第六子系义子,原籍广东饶平紫云乡(属紫云派),后被高坑祖先收为义子,列为高坑第六房。高坑第六房裔孙黄钟雄(已故),热心宗亲事业,负责修建高坑黄氏祖祠。高山八世黄元魁和黄曜修谱时间是在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公元1566年,谱是以名卿公为一世,只列至第十世。诏安高坑开基祖添海公(恭公)列入高山第六世。当年高山修谱时,高坑宗亲所提供世系资料只列至高山第九世。添海公的上祖世系也可以溯至唐末邵武峭山公(871-953),世世代代都很清楚, 皆知添海公乃峭山公的十八代孙(若以峭山公为一世计起),其传衍世系以下:峭山公-化公-道公-文公-省察公-春公-仁公-潜善公-久美公-义公-元吉公-四使公-名卿公-德兴公(1309-1386)-伯尧公(1340-1398)-仙歌公(1371-1412)-锐公-恭公(添海公)。今高坑十七世则峭山公卅四代孙。
  添海公至今五百多年,传高坑十六至二十世,合情合理。在二零零三年年底, 当我首次回老家诏安高坑寻根谒祖时,也特地前往漳浦高山寻根溯源,当时有几位高坑宗亲陪同,在高山受到高山宗亲的热情接待。我们在高山祖庙 ‘世德堂’里听黄玉磐老宗长讲解有关诏安高坑开基祖添海公的世系,还有他幼年时和他父亲(锐公)的传说故事。高山宗亲也提到百多年前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诏安高坑十三世裔孙黄开泰高中进士时,也曾来过漳浦高山 ‘世德堂’祭祖(黄开泰与我高祖父是同辈)。据《漳州黄氏文化研究丛书-福建黄氏世谱-漳州编宗祠卷》,第 126页,位于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的‘燕冀堂’是黄开泰重修的。可见当时高坑黄氏族人是很清楚知道高坑祖先是从漳浦高山先迁移到东山(当时叫铜山),然后再迁居诏安高坑的。这也证实了东山宗亲传说: ‘添海公(恭公)先住东山礁头,铜钵,后代再移居诏安高坑’(见《漳浦高山历史资料汇编》,第77页)。
  有关黄既济在《访问吕洋,诏安,饶平黄氏宗亲联谊活动的启示》(见《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四)》, 第188页) 提及诏安高坑有些楼房的大门顶上的横波, 刻有‘紫云毓秀’堂号,我再从兄宅的大门上也有这四个字,不过当我询问时,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那四个字是代表什么,只跟我说那是他门盖房子时遂意找的黄姓堂号,据他们说只要是黄姓堂号就行了。可见在高坑‘紫云毓秀’这四个字并不表示紫云根源的意思。
  以上所列出的证据已清清楚楚表明了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非紫云守恭公子孙,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论的。紫云派有些人肆意编造族源把明明百百的峭山公后裔诏安高坑黄氏编进其派下,这种搞乱族源的作为应该谴责!
                                                文莱国黄宝新
                                              诏安高坑十七世孙

                                               峭山公卅四代孙
                                               2007年1月15日

图片:
1.诏安高坑 ‘祀先堂’楹联。

  http://www.geocities.com/bx_huang/SIXIANTANG_YINGLIAN.jpg

2.高坑二房田畔村 ‘绍基堂’ 楹联。
  http://www.geocities.com/bx_huang/SHAOJITANG_YINGLIAN.jpg
 

[ 发表时间:2008-3-10 20:59:32 ]

黄氏134世?高山6世、高坑1世 第1楼: 高坑黄 来自:125.77.144.120

黄氏134世?高山6世、高坑1世

恭公(锐公次子)明由漳蒲高山迁铜山东钵礁头(今东山县东钵镇),后裔分诏安高坑(今诏安县梅岭镇高坑),称添海公,为开基之祖。又分峰崎,石城,下崎,溪仔,城关,四都圩,广东陆丰念山镇,饶平黄旗山,大埕,南沃山顶庙前,台湾台北市,文莱,美国,加拿大等地。
生三子:长 尚德,次 大目,三 睦禅。

黄氏135世?高坑2世

尚德公(添海公长子)字弘资。
娶官径戴氏,生五子:长 琳;次 碧;三 诲;四 琰,字汝重;五 继,字汝续。

黄氏136世?高坑3世

继公(尚德公五子)字汝续。[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7年)初叶]由铜山东钵礁头迁诏安高坑建居。
娶正阳洪氏,生子:长 志,次 徒,三 怨,四 伍,五 陵;养子,陆,立为第六子。

黄氏137世?高坑4世

志公(继公长子)创居峰崎村,分高坑村,田畔村。
徒公(继公次子)创居高坑田畔村,分虎穴,北甲倒向,学社,东南亚文莱,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地。生二子(名缺)居高坑田畔村:长房建‘绍基堂’;次房建‘振兴堂’。九世孙(高坑十三世)黄开泰,清道光登进士,授河北满城知县。
怨公(继公三子)创居石城。
伍公(继公四子)创居石城,分陆丰念山镇,饶平黄旗山,南沃庙前。
陵公(继公五子)创居下崎村,分诏安城关,云霄塔仔村。
陆公(继公养子)立为第六子。创居诏安城关,分溪仔,城关四都圩,台北,华安县汰口。

黄氏138世~145世 高坑5世~12世(无考)

黄氏146世 高坑13世

(缺) 公(徒公长房嗣孙)生卒年无考,葬诏安高坑崎尾山大坎。
娶吴朴素。生年无考,卒于清光绪癸卯年(公元1903年),葬诏安高坑崎尾山大坎。生四子:长平静,次(侍考),三 平齐,四(侍考)。

黄氏147世 高坑14世

平齐公((缺)公三子)生于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五。卒年无考。忌辰十二月初八日。祖妣合葬诏安高坑赤土。
娶甲洲陈氏。生于清同治七年戊辰(公元1868年),卒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享年八十一岁。生四子:长 中文,次 朝成,三 江德,四 朝武。

黄氏148世 高坑15世

朝武公(平齐公四子) 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戊(公元1906年)。三十岁(民国24年乙亥,公元1935年)越洋飘海至南洋谋生,历经新加坡,砂拉越 (今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美里镇,后于民国27年戊寅(公元1938年)六月初九迁文莱定居于马来奕镇甘榜松盖德拉班(村)。卒于甲戌年(公元1994年),享寿八十八岁。祖妣合葬文莱马来奕县双溪岭镇东姑岭华人义山之原。
娶后港李巧玉,又名李玉仔,生于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卒于庚午年(1990年),享寿七十七岁。生七子:长 建生,次 建斤,三 健发(我父亲),四 建福,五 建来,六 建川,七建坡。



[ 发表时间:2008-3-10 21:02:36 ]

诏安乡镇:梅岭镇 第2楼: 高坑黄 来自:125.77.144.120

诏安乡镇:梅岭镇
   梅岭镇位于诏安县东南沿海的突出部,土地面积 30 平方公里,辖 15 个行政村 3 万人口。梅岭镇三面临海,东与东山县一水之隔,西临宫口港,南与广东省南澳县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 22 公里。

   梅岭海洋经济发达。全镇现有虾池 5000 亩,牡蛎吊养面积 13000 亩,灯围捕捞船只 36 艘,对虾育苗场 45 家,年水产品产量 11 万吨,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牡蛎吊养基地和最大的灯围捕捞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对虾幼体培育基地。全镇现有各类企业 1000 多家,包括烤鳗厂、制冰厂、速冻厂以及船舶修造业、水产品加工业、捕捞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东瀚实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出口烤鳗 8000 多吨。首期投资达到 3000 万美元的安邦水产有限公司是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和滚动发展,对加快全县水产业产业化进程,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海岛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天然良港赤石湾一级渔港、田厝二级渔港,港区建有千吨级码头、电站、自来水厂、加油站、接待站、银行、通讯等配套设施;贯穿全镇的下宫公路与国道 324 线连接,同疏港公路、旅游道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容量达到 3.5 万千瓦变电站 1 座,可充分满足用电需求。随着总投资达 1.5 亿元的赤石湾一级渔港、岛外引水工程、赭角万吨级码头等 3 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梅岭临海经济区的开发,梅岭半岛将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海岭半岛名胜古迹甚多。有祥麟塔、悬钟古城、望洋台、果老山碑林、古练兵场等 18 处景点,还有梅岭海滨浴场以及万亩防护林环抱着的海滩,是滨海旅游和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今年总投资达 4 亿元的漳州东京岛生态综合性旅游项目落户梅岭半岛后,将进一步完善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

[ 发表时间:2008-3-10 21:08:06 ]

大陆迁台第一县----诏安客家历史文化(转贴) 第3楼: 高坑黄 来自:125.77.144.120

大陆迁台第一县----诏安客家历史文化(转贴)
作者:程征

前言:这篇文章是91年冬季,猫儿干文史协会总事杨永雄前往福建省诏安县调查客家文化所带回的资料,当时尚未公开发表,作者黄家祥先生同意杨总干事带回台湾公开发表。本文统计数字是根据寻根祭组团打探消息推算而得,这是一份有关诏安客的宝贵资料。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文化大致于宋代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目前客家人广泛分布在国内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和境外五十多个国家、地区。在我县常住人口中,客家人逾十四万,聚居于域内北半部山区。历史上客家人「从唐山到台湾」诏安是个重要中继站,其移民后裔近六十万人。

  一、千百年间,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客家人,为求生存发展辗转万里南迁。

  秦汉时期,客属先民大多聚居在汝水之东,颖水之西,淮水之北,北达黄河一带,包括现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其中,游姓居广平郡、王姓居太原郡、张姓居清和郡、廖姓居武威郡、李姓居陇西郡、邱姓居河南郡、林姓居西河郡、吕姓居河东郡、陈姓居颖川郡;少数南迁至长江流域,其中:黄姓居江夏郡、沈姓居吴兴郡。

  具家族谱牒、宗祠碑铭所载,诏地客家人的祖先入闽时间在唐宋时期。因避战乱等因素,各族姓渡黄河、过长江,沿武夷山迁移南下,在崇山峻岭怀抱的闽西汀州安家落户薪火相传,与当地的汉、畬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客家文化,几百年间,其后裔的居住地虽然以所变更,但大多位超出汀州范围。由诏安来台的几个大姓游、李、张、吕、黄、林等均出自汀州治下的宁化县石壁村。客家人迁入诏安较早的是在元代,黄姓九隆是于元廷佑元年(1325年)入居我县径口村; 源堂,林向日则于元末年在诏定基,其它姓氏集中在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居住在江河上游和山区腹地的古二都。

  山区贫瘠、交通不便,随着人口逐渐增加,人与地的矛盾更行突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客家人不得不再行迁移,诏安与台湾一水之隔,在帆船时代,沿东溪而下,由梅岭半岛的宫口前门或东山岛的铜陵、澳角上船,快则一昼夜,慢则两天,便可抵达台湾溪岸的红毛、梧栖、鹿港、笨港等港口。明末清初岛上鸿荒甫辟、百业待兴,「台湾好赚食」的传言对客家人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家族便以这块宝地来规划向外播迁,以求兴盛的蓝图,而携妻带子,引亲呼朋冒险渡台的。

  明崇祯三年(1630)年,闽南闹饥荒,福建督师熊文灿采纳郑芝龙的建议,招募饥民,「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运至台湾,令其在岛上西岸平原的南端□舍开垦荒土为田。当时县人应募者众多。其中包括客姓游氏、吕氏、邱氏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择师收复台湾,官陂张、张廖等姓氏将士并眷属、乡亲数百人随之东渡,囤垦台南。其后,郑经将全部秀篆人游廷院转战福建兴化一带,兵败身亡,所部退距岛上。后廷院之子游一涵及游姓子弟在宜兰番割田、北角庄、桃园南圣角、台北三貂岭等地解甲归田。

  清领台湾(1683年)后,翌年设台湾府,「及流亡垦荒地」,诏安人亦加入群迁群垦行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许台湾居民以东南沿海搬取家眷,廖姓族人100多人、张廖氏134人入台。秀篆焕塘村黄姓自乾隆七年(1742年)起12世至16世子孙先后渡台,垦殖于桃园县的南兴庄,更寮下和台北土城庄五十九番地;霞葛五通黄姓则自「保存公」之后族人一批批跟进,沿浊水溪垦殖,入彰化平原,在埔心乡建立旧馆、阜霞等五个村落。乾隆末年允许沿海居民移住台湾,延至嘉庆,其间客家入台近400余人。

  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绪元年,出于牢事、政治因素,清政府也曾多次严禁沿海居民偷渡台湾或无照携眷入岛,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于沿海航点甚多,官府亦防不胜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的廖朝孔、廖朝间、廖朝路三兄弟与堂兄廖朝近、廖朝厅一行五人,就是冒着禁令,携带少量干粮,五谷种子和扁担、柴刀、锄头、十字镐、畚箕等生产工具,乘孤舟登临台湾,落脚于云林县二仑的。

  今日台湾「土地精耕,无处不辟」,俨然海上乐土,乃无数移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度台首先要征服台湾海峡。昔时以帆船为运载工具,船小浪大,若遇狂风暴雨,白浪涛天,则船翻人亡;如遭海盗抢劫,杀截生灵,也要失财丧命;而禁令设置的人为障碍,使渡台更添风险。有的奸顽客实恐汛口觉察获罪,将船驶至外洋,遇荒岛,诡称到台,促客登岸,人烟断绝,让其坐以待毙;有的将人赶入箱中,封钉箱盖,不使上下,比到岸,不敢靠码头,遇有近岛沙汕,辙赶骗离船,沙汕距岸尚远,行至深处,全身陷入淖中,为潮流漂溺,即使平安登岸,一抵台地,生番彪悍,出草杀人,互相拼头,难免有无辜毙命者;垦荒中也曾毒蛇出没伤人,动则死于非命;出辟时瘴气熏蒸,瘟疫丛生,移民水土不服,不性罹病,无处求医损命者,也不计其数。各种天灾人祸,使迁台之旅险象环生。涂氏族谱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赴台,在海上历险阻,最后只有一人登陆的记载,至于一出梅岭港便不知所终者,族谱中不乏记载。

  二、在发展台湾的活动中,移民为应付险恶环境,便于大规模拓垦,往往聚同乡、同姓、同宗而居。

  台湾的同乡、同姓聚落比比皆是,有的同乡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诏安厝,云林的诏安里、台南的新营乡。官陂新坎村有个圆形土楼,「井头楼」,村民在台湾新居地也建起一个规模相似并以井头名之土楼。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刘厝、许厝、沈厝寨等,嘉义县的沈厝寨,当年辟这个地方的是诏安沈姓楸公派的移民,今天居住还是我县的沈姓后裔。

  比同乡、同姓聚落形成较晚的事同宗聚落。家族从来台始祖迁台创业,一般要经过数代繁衍,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血缘聚落。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氏,就是一个血缘家族聚落的形成,过程较典型的个案。该家族来台的始祖李善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生于秀篆乡大坪村,乾隆年间率妻黄氏及儿子先火球、先仅、先洛、先忣、先抓渡台。起先帮人挑猪肉,后来自己卖猪肉,赚了一点钱,变迁到今大溪镇美华里,垦田耕作谋生,日子并不好过。其子先抓到30岁到月眉自闯天地,几年间务衣智利,娶妻生子,却不幸四十一岁早逝,其妻廖氏带着三个幼儿,努力撑持。待李家三个儿子长成,适逢大溪作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商埠,进入繁盛的时期,长子李炳生以所产米谷,经营未业,又购置帆船,往返于台北、大溪之间载货商行,后又购地兴建了和平路街道。历经数代;该地以成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区域。

  诏安客家乡亲入台发迹的,已知有张廖、张、廖、王游、王、游、李、邱、黄、吕、沈、林、陈、程、许、谢、钱、钟、杨、赖、卢、涂、吴、江、田等25个姓氏。经过数百年繁衍,其后裔近60万人,有的姓氏已成为泱泱大族,其中张廖氏人数近39万,分布于云林县的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县大雅乡、台北县土城乡、南投县南投镇等地;游、王游氏人数约十二万人,分布于宜兰县的罗东、礁溪番割田,北角乡北六村、庄溪、竹溪、桃园县大园南圣角、桃园市、彰化县员林、台北市中和和台南县凤山,基隆市三貂岭以及台中市,高雄市等地;李氏约三万人,分布于桃园县中坜市、大溪镇、大桧溪、宜兰县机笼山、基隆市、台北市等地;林氏约2.5万人,分布在嘉义县大目根堡白杞寨、溪洲新社坑竹头崎和台北市等地;邱氏约2.2万人,分布于桃园县八德乡、中坜市等地。黄氏约3.2万人,吕氏1.2万人,程氏约1.1万人。台湾资料表明,游氏迁台人口以诏安占大宗,在福建迁台的吕姓族人中,秀篆居第二位。

  明清时期,诏安客家乡亲渡大海入荒陬,同其它台湾住民一道,胼手阺足,沥血流汗,将林野遍地,满目蛮荒之地并辟成阡陌纵横、田园肥美的宝岛。秀篆乡游氏的一部份移民,早年发迹彰化县大埔厝,光绪五年(1879年),由永明等五人自大埔厝迁埔里社四角城「开发垦农」,八年后,又有游龙发、游坤士等,从四角城迁出,开垦一个叫做「水蛙堀」的山间小盆地,奋力拓耕山火田,使这处难于开发,无人问津的荒地变成良田。移民带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种苗,在台湾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生根开花结果。张廖族人聚居的西螺,所产大米饮誉海外,蔬菜也长期称雄于台岛。米、糖、茶是清代台湾大宗的商品,诏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兴经营米业的成功范例,在糖、茶加工方面,则不但带去家乡的技术,甚至设备也从诏安运去,为台湾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客家移民的后裔,广泛分布于台湾各行各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界皆有崭露头角者,现任台湾总统、行政院长游锡堃祖家就在诏安。

  三、客属台胞根在大陆,尽管山海阻隔,岁月移易,对先组故土却难以忘怀。

  在带去的客家语言、风俗的同时,客家人去台,大多还带上祖宗香火牌位,开发初期条件艰苦,一般在族人较集中的地方见简陋茅舍置香案供宗亲膜拜。到清末,人丁渐渐兴旺,血缘聚落略具规模,兴建宗祠风气渐盛。日据时期,传统的返乡春、秋二祭活动受阻,各家族更热中于建祠,到如今,举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设。

  官陂张廖氏和秀篆王游氏属一嗣双祧的独特姓氏,在台宗祠为数众多,仅张廖宗祠就有30余座。云林县张廖氏聚居西螺镇,镇中福田里有座崇远堂,族人年年举行春秋两祭及迎神赛会,散居各地的族姓宗亲届时齐聚一堂祭祖省亲。为弘扬祖先业绩,训勉子孙后代,大祭之日,族中长者都要把祖训「七嵌」宣读一番,各个族群去台时,往往要留下族人在诏安继承祖业,奉祀香火。台湾游氏、王游氏1991年集资200多万,将西洋、东升、龙潭、浦坪、上井等诏地祖词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资对龙潭家庙(圣衍堂)(秀篆最大的宗祠,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按原规格予以重建。近20年来,台湾客家各姓宗亲捐资修建宗祠、校舍、道路、桥梁等等不胜枚举。

  在带去祖宗牌位的同时,有的移民还带去祖地的神祉。彰化黄姓聚居的乡村,几乎都建有五通宫,供奉从霞葛五通宫分香的五显帝;分香去台的,还有彰化溪州乡的伏魔大帝等,在台湾,「三山国王」是客家人普遍敬奉的地方守护神。而官陂奉祀的「靖天大帝」则引自台湾,其缘起颇带传奇色彩。相传康熙年间官陂开台组张元聪的裔孙返乡祭拜祖坟,在昊坑蛇地山野中,反复寻觅找不道归途。张氏顿悟,将身带的靖天大帝刘备香火袋挂于树上,跪地叩拜,方得走出蛇地。从此该地香火旺盛,闻名遐弥。两岸官陂张姓,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共聚蛇地祭神拜组,演戏做醮。后又立下祭规,每12年搭大彩楼,每3年搭小彩楼。1993年节庆所搭大彩楼高25米,底长15米,宽10米,由五屋主楼和东西阁楼组成,整做彩楼装饰万盏彩灯,300多幅古典人物像以及狮、龙等彩礼。其间,漳州地区10余万游客、信士、商人、艺人和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宗亲云集官陂,观彩楼、赏潮剧、谒祖祀神,盛况空前。

  客家人重视生命本源,锲而不舍修谱的情状,亦颇感人。返乡抄谱续谱的人,带着族亲的嘱托,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东问西找,日夜兼程好不容易寻到祖居地。家乡的族亲照例要向来者询问宗族堂号、世系、昭穆等事项,确认后,首先要举行祭祖形式,欢迎台湾宗亲的到来,然后抄录族谱的存本,并详细续记迁台族人的情况。修成后,将新族谱用红布包裹,置于列祖列宗神位前,摆上祭品,由抄续者主祭,族亲陪祭,事毕择日返台。居美国犹他家谱协会在台湾所做的田野调查,诏安37姓有353部族谱(还不包括日本侵略者从台湾搜刮去的部分),其中客家族谱战大多数,可见移民续谱热情之高。诏安二都林婆社开台十八世裔孙林先对此感慨良多,以诏安两字藏头,作诗约:诏海通台阳,万派同流,岂非一本,安山绕角版,千枝一树,总是同源,以此做修谱纪念。

  1987年11月11日,台湾放岛内民远赴大陆观光探亲,隔绝40多年的两岸关系解除,客家后裔欣起寻根热。世界丘(邱)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为探求家族迁移轨道,多年往返山东、河南、江西、广东、福建,在寻根睦族之旅中,为修复各地宗祠、祖坟捐资200多万元。客家人「从唐山到台湾」,其间在诏安少则以历几代、多则十余代,因此,对诏安感情犹深。近20于年来,到诏安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客属台胞共约8200人次。单是游氏、王氏组团回乡就达70余次,最多一个团人数134人。

[ 发表时间:2008-3-10 21:17:46 ]

诏安悄然崛起,成了闽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桥头堡”。 第4楼: 高坑黄 来自:125.77.144.120


中新福建网漳州一月十七日电  (作者 林国瑞 陈惠强 李瑞滨)地处福建最南端,是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边陲小县。近年来,通过发展边界经济,诏安悄然崛起,成了闽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桥头堡”。
  近日,记者来到闽粤边界的诏安汾水关,感受这里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扭过头看汾水关 发展思路转过来

  诏安汾水关是闽粤沿海交通必经之地,站在汾水关上,看着这里不断涌动的人流、物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由于山高路遥,荆棘遍地,被人称做“鬼门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诏安这个边陲县域,一直难以扮演发展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大格局下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福建省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战略,使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边陲县,大梦初醒,开始转换角度审视汾水关的价值。
劣势与优势、边缘与前沿,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中共诏安县委书记黄浦江认为:“行政是有边界的,经济是无边界的,诏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之间是一个连接点,从这个角度看,诏安在行政区域的边远劣势恰好铸就经济发展的对接优势,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议论,我们都坚定地在对接中,发展无边界经济。”
  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诏安的决策者就一直摸索与相邻发达地区经济对接的途径。到了新世纪,福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后,诏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底气”,,定位明确了,思路也更清晰了,经济发展也走上全面对接的快车道。

汾水关下大整合 对接平台搭起来

  汾水关下,记者看到沿国道三二四线两侧,大片的土地被平整为开发区,厂房一排连着一排。闽粤边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工厂大部分是从广东引来的。
  据介绍,为了与“珠三角”实现对接,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诏安县以国道三二四线为中轴,两头拓展,把位于县城西郊的闽粤边界开发区和位于汾水关的闽粤边贸旅游区连为一体,整合为十五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规划建设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普通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和商贸生活六个功能园区。原来工业园区存在的“多、散、小”及融资难、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之后,诏安又按照“区中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汾水关工业园”、“泛珠三角工业园”、“嘉达工业园”、“梅岭临港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使开发区成为对粤协作的重要载体,项目“虹吸”效应不断凸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诏安已初步形成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三个主导产业的一百五十多家企业中,来自广东的企业占四成,台资企业占三成。诏安逐步发展成为福建承接珠三角、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真情弥漫汾水关 对接项目涌进来

  “子欲取则须先予。”在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种先予后取的热诚。
据介绍,为了营造浓厚的亲商氛围,诏安县在政策、管理等方面与广东全面对接。政策上,大胆移植广东优惠政策,取消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新办工业项目“一年试产”的规定,为工业企业用车发放“用车通行证”;组建企业项目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及时处理各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和事,为企业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管理上,加大对粤交流协作力度,在经贸、文化和执法等领域建立边界协创、协管长效机制。
  福建省嘉源嘉达光电有限公司是当地引进的第一个投资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公司总经理说:“公司是生产CD—R需要批文,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福州等有关部门帮忙办理有关手续。”
  据统计,目前诏安县累计引进珠三角客商投资的资金近二十亿元人民币,落户大小项目一百五十多个,年增税收二千多万元。
  对接,使诏安从“边沿”走到“前沿”,成为闽粤边界一方新热土。中新福建网漳州一月十七日电  (作者 林国瑞 陈惠强 李瑞滨)地处福建最南端,是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边陲小县。近年来,通过发展边界经济,诏安悄然崛起,成了闽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桥头堡”。
  近日,记者来到闽粤边界的诏安汾水关,感受这里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扭过头看汾水关 发展思路转过来

  诏安汾水关是闽粤沿海交通必经之地,站在汾水关上,看着这里不断涌动的人流、物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由于山高路遥,荆棘遍地,被人称做“鬼门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诏安这个边陲县域,一直难以扮演发展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大格局下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福建省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战略,使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边陲县,大梦初醒,开始转换角度审视汾水关的价值。
劣势与优势、边缘与前沿,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中共诏安县委书记黄浦江认为:“行政是有边界的,经济是无边界的,诏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之间是一个连接点,从这个角度看,诏安在行政区域的边远劣势恰好铸就经济发展的对接优势,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议论,我们都坚定地在对接中,发展无边界经济。”
  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诏安的决策者就一直摸索与相邻发达地区经济对接的途径。到了新世纪,福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后,诏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底气”,,定位明确了,思路也更清晰了,经济发展也走上全面对接的快车道。

汾水关下大整合 对接平台搭起来

  汾水关下,记者看到沿国道三二四线两侧,大片的土地被平整为开发区,厂房一排连着一排。闽粤边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工厂大部分是从广东引来的。
  据介绍,为了与“珠三角”实现对接,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诏安县以国道三二四线为中轴,两头拓展,把位于县城西郊的闽粤边界开发区和位于汾水关的闽粤边贸旅游区连为一体,整合为十五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规划建设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普通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和商贸生活六个功能园区。原来工业园区存在的“多、散、小”及融资难、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之后,诏安又按照“区中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汾水关工业园”、“泛珠三角工业园”、“嘉达工业园”、“梅岭临港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使开发区成为对粤协作的重要载体,项目“虹吸”效应不断凸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诏安已初步形成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三个主导产业的一百五十多家企业中,来自广东的企业占四成,台资企业占三成。诏安逐步发展成为福建承接珠三角、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真情弥漫汾水关 对接项目涌进来

  “子欲取则须先予。”在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种先予后取的热诚。
据介绍,为了营造浓厚的亲商氛围,诏安县在政策、管理等方面与广东全面对接。政策上,大胆移植广东优惠政策,取消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新办工业项目“一年试产”的规定,为工业企业用车发放“用车通行证”;组建企业项目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及时处理各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和事,为企业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管理上,加大对粤交流协作力度,在经贸、文化和执法等领域建立边界协创、协管长效机制。
  福建省嘉源嘉达光电有限公司是当地引进的第一个投资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公司总经理说:“公司是生产CD—R需要批文,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福州等有关部门帮忙办理有关手续。”
  据统计,目前诏安县累计引进珠三角客商投资的资金近二十亿元人民币,落户大小项目一百五十多个,年增税收二千多万元。
  对接,使诏安从“边沿”走到“前沿”,成为闽粤边界一方新热土。中新福建网漳州一月十七日电  (作者 林国瑞 陈惠强 李瑞滨)地处福建最南端,是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边陲小县。近年来,通过发展边界经济,诏安悄然崛起,成了闽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桥头堡”。
  近日,记者来到闽粤边界的诏安汾水关,感受这里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扭过头看汾水关 发展思路转过来

  诏安汾水关是闽粤沿海交通必经之地,站在汾水关上,看着这里不断涌动的人流、物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由于山高路遥,荆棘遍地,被人称做“鬼门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诏安这个边陲县域,一直难以扮演发展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大格局下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福建省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战略,使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边陲县,大梦初醒,开始转换角度审视汾水关的价值。
劣势与优势、边缘与前沿,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中共诏安县委书记黄浦江认为:“行政是有边界的,经济是无边界的,诏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之间是一个连接点,从这个角度看,诏安在行政区域的边远劣势恰好铸就经济发展的对接优势,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议论,我们都坚定地在对接中,发展无边界经济。”
  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诏安的决策者就一直摸索与相邻发达地区经济对接的途径。到了新世纪,福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后,诏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底气”,,定位明确了,思路也更清晰了,经济发展也走上全面对接的快车道。

汾水关下大整合 对接平台搭起来

  汾水关下,记者看到沿国道三二四线两侧,大片的土地被平整为开发区,厂房一排连着一排。闽粤边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工厂大部分是从广东引来的。
  据介绍,为了与“珠三角”实现对接,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诏安县以国道三二四线为中轴,两头拓展,把位于县城西郊的闽粤边界开发区和位于汾水关的闽粤边贸旅游区连为一体,整合为十五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规划建设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普通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和商贸生活六个功能园区。原来工业园区存在的“多、散、小”及融资难、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之后,诏安又按照“区中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汾水关工业园”、“泛珠三角工业园”、“嘉达工业园”、“梅岭临港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使开发区成为对粤协作的重要载体,项目“虹吸”效应不断凸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诏安已初步形成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三个主导产业的一百五十多家企业中,来自广东的企业占四成,台资企业占三成。诏安逐步发展成为福建承接珠三角、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真情弥漫汾水关 对接项目涌进来

  “子欲取则须先予。”在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种先予后取的热诚。
据介绍,为了营造浓厚的亲商氛围,诏安县在政策、管理等方面与广东全面对接。政策上,大胆移植广东优惠政策,取消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新办工业项目“一年试产”的规定,为工业企业用车发放“用车通行证”;组建企业项目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及时处理各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和事,为企业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管理上,加大对粤交流协作力度,在经贸、文化和执法等领域建立边界协创、协管长效机制。
  福建省嘉源嘉达光电有限公司是当地引进的第一个投资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公司总经理说:“公司是生产CD—R需要批文,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福州等有关部门帮忙办理有关手续。”
  据统计,目前诏安县累计引进珠三角客商投资的资金近二十亿元人民币,落户大小项目一百五十多个,年增税收二千多万元。
  对接,使诏安从“边沿”走到“前沿”,成为闽粤边界一方新热土。中新福建网漳州一月十七日电  (作者 林国瑞 陈惠强 李瑞滨)地处福建最南端,是距离省会城市最远的边陲小县。近年来,通过发展边界经济,诏安悄然崛起,成了闽省对接珠江三角洲的“桥头堡”。
  近日,记者来到闽粤边界的诏安汾水关,感受这里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扭过头看汾水关 发展思路转过来

  诏安汾水关是闽粤沿海交通必经之地,站在汾水关上,看着这里不断涌动的人流、物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由于山高路遥,荆棘遍地,被人称做“鬼门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诏安这个边陲县域,一直难以扮演发展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大格局下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福建省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战略,使过去一直默默无闻的边陲县,大梦初醒,开始转换角度审视汾水关的价值。
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 非紫云守恭公子孙 高坑镇
劣势与优势、边缘与前沿,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中共诏安县委书记黄浦江认为:“行政是有边界的,经济是无边界的,诏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之间是一个连接点,从这个角度看,诏安在行政区域的边远劣势恰好铸就经济发展的对接优势,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议论,我们都坚定地在对接中,发展无边界经济。”
  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诏安的决策者就一直摸索与相邻发达地区经济对接的途径。到了新世纪,福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后,诏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底气”,,定位明确了,思路也更清晰了,经济发展也走上全面对接的快车道。

汾水关下大整合 对接平台搭起来

  汾水关下,记者看到沿国道三二四线两侧,大片的土地被平整为开发区,厂房一排连着一排。闽粤边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工厂大部分是从广东引来的。
  据介绍,为了与“珠三角”实现对接,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诏安县以国道三二四线为中轴,两头拓展,把位于县城西郊的闽粤边界开发区和位于汾水关的闽粤边贸旅游区连为一体,整合为十五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规划建设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普通加工制造、商贸旅游和商贸生活六个功能园区。原来工业园区存在的“多、散、小”及融资难、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之后,诏安又按照“区中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汾水关工业园”、“泛珠三角工业园”、“嘉达工业园”、“梅岭临港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使开发区成为对粤协作的重要载体,项目“虹吸”效应不断凸显,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诏安已初步形成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三个主导产业的一百五十多家企业中,来自广东的企业占四成,台资企业占三成。诏安逐步发展成为福建承接珠三角、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真情弥漫汾水关 对接项目涌进来

  “子欲取则须先予。”在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种先予后取的热诚。
据介绍,为了营造浓厚的亲商氛围,诏安县在政策、管理等方面与广东全面对接。政策上,大胆移植广东优惠政策,取消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新办工业项目“一年试产”的规定,为工业企业用车发放“用车通行证”;组建企业项目服务中心、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及时处理各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和事,为企业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管理上,加大对粤交流协作力度,在经贸、文化和执法等领域建立边界协创、协管长效机制。
  福建省嘉源嘉达光电有限公司是当地引进的第一个投资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公司总经理说:“公司是生产CD—R需要批文,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北京、福州等有关部门帮忙办理有关手续。”
  据统计,目前诏安县累计引进珠三角客商投资的资金近二十亿元人民币,落户大小项目一百五十多个,年增税收二千多万元。
  对接,使诏安从“边沿”走到“前沿”,成为闽粤边界一方新热土。

[ 发表时间:2008-3-10 21:20:5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7660.html

更多阅读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江夏黄氏族谱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为诸暨孝义花亭黄氏所写的谱序,目前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因原文系文言文,又无句读,传抄之后出现许多谬误,现

潮人黄姓 - 黄氏名人 黄姓名人

  历史名人 黄畴若 黄畴若 宋丰城(今江西丰震)人。一岁而孤,寄居外祖家,淳熙五年(1178年)登进士,授祁阳主簿,任卢......黄子平 黄子平(1351-1424)字逢熙,号观澜,元朝末仁宗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出生于电白县水东区长......黄损 黄损 五代连州(今

黄氏宗亲网 江夏黄氏族谱辈分排行

广西黄氏行政区划南宁市: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良庆区、邕宁区、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 县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桂

黄氏源流 黄氏来源

黄日黄土炙黄肤,黄山黄河飞黄龙。肇自黄帝,崇拜黄鸟,受姓南陆,源于潢川之黄族,经过历史上的一次次大动荡,大迁移,大组合,从中原纵衍蕃播到江南,由是古黄国、江夏郡、金华黄氏、邵武黄氏,成为中华黄裔发祥的亮点。语云:“水有源,木有本”。敬祖念

声明:《诏安高坑黄氏乃邵武峭山公后裔, 非紫云守恭公子孙 高坑镇》为网友沫沫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