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第1课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江南景色的,而且每首诗都有题眼,围绕着题眼勾勒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一种宁静之感,《独坐敬亭山》是静中有孤寂,静中有孤傲,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诗人紧紧围绕一个“独”字展开描写,表面上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但孤寂背后是诗人清高不肯同流合污,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心情。《望洞庭》的静是和谐之静,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天上秋月、地上洞庭、湖中青山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图画。《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后怀念杭州时写《忆江南》中的第一首。此词写江南春色,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提高对古诗意境领悟能力。三首诗语言比较直白,学生根据文后注释可以读懂意思,因此,理解古诗的意思不应该作为主要目标,应着力引导学生品读诗歌,用想象画面的学习方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名句,进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能结合插图,用想象画面、阅读写作背景学习方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阅读感受、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个最有名的诗人,能“斗酒诗百篇”,他是谁?(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初读

1.读题,说说题止的意思?你从题中的“独”字可了解到什么?

2.反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三、读、悟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你想象到的图画,评议交流。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即:你看我,我看你;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里出现“相”“两”二字同义重复,你怎么理解?(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与高飞尽的众鸟和飘然而去的白云相对,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文重复,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2.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小结诗歌中的图景。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透过这幅图画,你看到怎样一位

诗人?(孤独、悠闲、安慰)

四、简介背景及总结

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五、反复读、诵《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想想诗人望到了洞庭怎样的情景。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试着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1. “两相和”,引导学生看图、吟诵体会——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镜未磨”是没有经过打磨的逮蒙的铜镜。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

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3.读读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怎样的一幅画?

2.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说读后感受。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1、江南风景好在哪里?读读诗句,找一找具体词句(红胜火、绿如蓝、江花、江水)。

2、这两句对仗句又让你感受到什么?(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常常叫我梦萦魂牵。)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待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五、作业:1、自由朗读课文;2、同桌背诵;3、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 何 增 丽

第2课 《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文第一特点: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流畅。其中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部分,结构相似,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适合学生朗读背诵。第二特点:词藻华丽,四字词语甚多,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四字词语归于,如:“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认读,发现词语规律,进行语言训练和积累。其次,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如“嶙峋”、“兀立”、“无瑕”。而在阅读教学时应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与积累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圈画重点词语,编写背诵提纲的方法积累语言,通过仿写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运用有关句式。

教学要求: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4.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陶冶爱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课时:二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瑕的翡翠”, 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 )啊!我真想( )” 说话。

4.指导朗读: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5.总结学法:

(1)读课文;

(2)找出关键词体会;

(3)融情入境,展开想象。

(4)指点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协作学习。

重点讨论:

1.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1)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

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

(2)练习说话,看图展开想象:桂林的山还像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3.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

会山势之险。

4.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5.反复诵读课文,特别强调三个“啊”的变调:真奇啊(ya),真

秀啊(wa),真险啊(na),读出韵味。

第二课时

一、复读入情

诵读直接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研读蕴情

(一)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课文二、三小节,你发现这两个段落有什么共同点?

2.作者写的是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拿“西湖、大海、泰山和香山”

来比较呢?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桂林的水胜过西湖和大海,说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同样,泰山是“峰峦雄伟”,很美;香山“红叶似火”,也很美,说明桂林的山更独特,更美! )

(二)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读第四小节。

2.桂林的山是奇、秀、险,桂林的水是静、清、绿,这么美丽的

山水融合在一起,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学习重点词、句:“画卷”、“连绵不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抒情

1.“百里漓江,百里画廊”,请你用一句话赞美桂林的山水。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 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四、作业

1.片断练习。①读文中写桂林山或水的语段,体会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②学生仿写(可另选内容,也可写桂林山水风光片中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抄写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山—— 奇、秀、险 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 林 桦

第3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文章线索清晰是: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另一条线索是从头至尾“水”在其中: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作者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防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善于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自己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是学生学习事物描写的极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品味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习按一定顺序记述的方法,初步领会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自己感觉到的情况去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初步领会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写特点的方法,积累语言。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图象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上网搜索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和图片资料,搜集其他自然风光旅游景点的文本与图片。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教师导入:听说过双龙洞吗?在哪里?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那可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大溶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题,说一说,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范读或放朗读录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

1.生自学课文,要求:

(1)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么写的、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并用横线画出提示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检查汇报:

(1)指名学生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读通顺,学生评读;

(2)结合教学生字字音,着重引导学生读准“浙、呈、臀、稍、转”等字的音;指名汇报;

(3)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一幅简笔画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根据游览简笔画和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脉络。按游览顺序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到到外洞——通过孔隙——到了内洞”四个部分。

4.分别指名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语进行解释,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教师引导: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启程喽,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

(1)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大家评议,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找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及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3)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启程喽,过了罗甸,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一丛一簇的大油桐花,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明艳”一句,概括写出了金华一带小区明亮艳亮的春色。齐读: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

教师:真是美不胜收啊!尤其是那映山红!出示句子:“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作者把“映山红”与“杜鹃”比较,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

引导学生感悟到: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能使语言不重复;其次,这与写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映山红”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春季在山野开花,远远看去,漫山遍野一片粉红,因而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映山红。映山红当然要开得漫山遍野,所以叶圣陶爷爷在前半句中写道“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而“杜鹃”是学名,不含环境色彩。如果把盆栽的“杜鹃”说成“映山红”,就会使名字与景色不对应了;如果把山野里的“映山红”说成“杜鹃”,就不能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漫山遍野的一片粉红色了。大家看到叶圣陶爷爷遣词造句的功力真高,景美文更美!

3.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2)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3)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4)自由朗读此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5)集体诚背此自然段。

作者不直接写山势,而是通过水流的宽窄、急缓、声响来暗示山势的变化多端,以水写山。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

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导:沿途秀美的景色没看够,入山就到了双龙洞洞口,这洞口和外洞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具体说说“突兀”“森郁”的意思。在山势高耸、树林茂盛繁密的气势中,洞口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洞口:“高”“宽”“大”。高山密林,使人感觉到双龙洞天然而成、鬼斧神工的神秘感。)

3.“走进去”的外洞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石顶石墙石地,仿佛到了一个大会堂。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用大会堂来形容外洞的大,并通过“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不会拥挤来具体说明。教学时还可以再进一步换算理解:我们教室能容纳50人上课学习,一千人的大会堂相当于20个教室,使学生更具体想象外洞的“大”。)

4.洞宽、大、高,给你什么感觉?(气势雄伟,鬼斧神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说到“孔隙”,大家都会想到很小的窟窿眼或很细小的缝儿。那作者乘船进去的孔隙有多小呢?

1.带着问题默默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先强调这个孔隙大却可以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再说明小船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子的小船。

3.用多种形式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理解“臀部”、“额角”等词语。

②体会“我”的这种感觉,并说说体会到的这种感觉。

③集体朗读“眼前昏暗了”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三)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描写“内洞”段落。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内洞给人第一感觉是什么?(伸手不见五指,一片阴森漆黑。)

工人点亮星星之火,引导作者观赏到洞内哪些景物?(蜿蜒的双龙、石钟乳、石笋等。)

2.出示溶洞内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读了文本,看了图片,内洞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除了课文所描写的内洞景物外,在图片中你还看到哪些景物,感受到了什么?

(内洞凹凸不平,比外洞还要大,有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像龙、像神仙、像动物、像器皿……名目繁多,给人的感觉神奇而有趣。)

(1)看一看。内洞的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语言标志?

(内洞的景色描写用“首先、其次”来标明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线路十分清晰。)

(2)“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形状颜色各异,神奇无比,“奇”的特征使作者感受“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进”是过去大宅院建筑深度的单位,一般一排平房为一进,“十来进”相当于十多排房子深度距离那么大。

3.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内洞奇异的景色。

作业:

1.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双龙洞的美

1.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的游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二、总结写法、积累语言

1.总结写法:按照游览顺序,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2.背诵积累。结合图片与录象,检测积累的效果。

3.完成课后作业:读句子,体会带点词语,抄写句子。

三、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 应华静

第4课 《七月的天山》

一、教材分析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可以抓住主要的长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读议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下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天山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瑰丽的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吗?(天山)是呀,“天山”令人神往,今天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有关天山的美文,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资料交流

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三、初读畅游

1.通读全文,文中一共描写了几个美丽的画面?并给这些画面加上小标题。(雪峰美景、幽静森林、繁花似锦)

2.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画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并找出有关语句。(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如: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四、细读畅谈

细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是如何把这七月的天山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1.第二自然段——雪峰美景

展开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为什么喜欢?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C.读一读体会这些描绘方法的好处。

2.学习第三自然段——森林幽静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蜿蜒无尽——森林之广大。

雪水漫流、马蹄溅水——森林之悠闲、幽静。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森林之稠密。)

读读重点语句,体会“无尽的翠绿。像撑开的巨伞,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句带的比喻的确切,用词的准确。

3.第四自然段——繁花似锦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描其色多—— “五彩缤纷”

绘其艳——“像……锦缎……霞光……彩虹”

显其多——“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

夸其高——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

4.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七月的天山之美。

五、精读品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书汇报:把你认为读得美的,写得美的语段读得大家听。(每当学生读后,引导大家品味,体会写得精妙之处。如: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景物的形态描写、比喻的确切运用等等)。

3.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 林 桦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紧扣“自然风光”主题进行内容安排,口语交际内容是写景文章的准备,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提示学生在写作时采用本组课文中学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引用古诗佳句,宽带网将此次春游活动延伸。教学中,要沟通四项内容内在联系,使之相得益彰。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

2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在观察中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学习在习作中运用。

4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想象画面,积累诗句。

5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课时安排:4课时

学情分析

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小草纷纷探出头来,柳枝抽出点点嫩芽,看到这个是充满生机的季节,一个念头情不自禁地冒出来,我们春游去。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题目中心是:如何去春游?

二、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订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

组员

活动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三、小组汇报,评选最优

1.各小组汇报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如: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以计划是否可行,周全等等。)

2.各小组评议。

3.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我的发现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讨论后总结:

A.三个相同的句式是: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B.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

C.你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比如: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D.你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呢。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的那一段: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E.我发现作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

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变化着。

海石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浅水海底,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有的像春天的柳枝……色彩明丽。

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合团欢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

f我发现这样的句子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

五、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有关描写祖国优美山水的资料。

2.走进大自然,仿照上面的句子记录大自然的美。

3.进行汇报展示,可以将搜集到或自己观察到的向同学们介绍。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平时看到或搜集到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佳句名篇,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比一比谁积累得丰富。

5.预习“日积月累”部分内容。

第二、三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2.观察后认真思考:准备写哪一处景物?这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来写?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要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一、导语激趣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开了;夏天,树绿了;秋天,树叶黄了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二、交流观察,自由选材

1.分小组交流,把你观察到的景物讲给同学听,再互相评一评谁讲得好。

2.集体交流,把自己观察的景物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等方面加以评议。

三、指导写作,点拨思路

1.指导选材,确定题目。

2.回忆课文写法,用到写校园景物中来。

A.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的记叙方法。

B.引导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如;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C.强调要抓住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

3.指导构思,点拨思路。

A.总写----分写(空间方位变化)-----总写

B.总写----分写(春夏秋冬变化)-----总写

C.开头----对比写景(静态动态)-----结尾

四、动笔写作,独立修改

五、评议习作

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

六、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习作

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

七、誊写习作

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八、展示佳作

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断赏读。

九、评选最佳

评选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句子、小作家、小小书法家……

第四课时

一、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

1.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优美诗句。

2.交流展示自己描写的优美句子。

3.交流展示自己发现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二、日积月累

1.亲情导入,启发谈话。

这里选编了五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看看谁能读懂诗句大概的意思。

2.学生诵读。

3.讨论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自《使至塞上》一诗。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任职节度判官。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出至《将至桐城》。

诗意:诗人在路上看到了枫树,火红的树叶把道路两旁打扮得格外美丽,加上此时正值傍晚,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美。

C.落叶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出自《登快阁》一诗。诗句写出了季节和周围的环境: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这是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江暮景图。

“快阁”——在江西省泰和县东赣江畔,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而得名。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出自《鹧鸪天》。原词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诗意: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出自《春江花月夜》。这两句的意思是: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4.指导小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5比一比谁写得棒。抄写诗句,评选“小小书法家”。

三、宽带网

1提示谈话:本次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大家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2这次实践活动,我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a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

b提供收集的途径,如网上查找、报刊图书中摘录。

c指导收集后的整理,可用自编手报、列表格等形式,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和评奖活动。

d有困难的学生可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3学生动手搜集资料。

4集体展示交流,评选最佳。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5学完宽带网后要求学生能记忆的是:五岳及五大淡水湖的名称。

四、学习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同桌互查;

2.学生质疑:哪些词语不理解?

3.再写出“重重叠叠式的词语五个。

4.抄写四字词语一遍。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 张苗

第5课 《中彩那天》

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一个外国小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事情的经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诚实、守信的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

本文故事性很强,叙述清晰,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句话,为下文埋下伏笔,也照应了文章的结尾。四年级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基本上没多大障碍,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这种表达方式。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善于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情、语言,通过我与父亲的表现对比,揣摩他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适时通过补白的手法,凸显人物的形象:如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怎么矛盾;当车被开走后,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等等,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也使大家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精湛、财富、器重、闷闷不乐、迷惑不解、道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4.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学习复述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

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根据课题质疑:

如:文中讲谁中彩啦?他中了什么奖?中彩后他的表现怎样?……

3.《中彩那天》到底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梦寐以求、精湛、器重、迷惑不解、面临,同桌互助,教师巡视。

2.自学检查:教师抽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3.联系课始质疑的问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品词析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1.出示:梦寐以求 ,找出课文中所在句子,说说意思。

2.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后的心情。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后,我们会极度兴奋,那么当父亲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后,他是否和你们一样呢?

3.学习三~五自然段,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①说一说当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自读,比较,用 “──”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③学生汇报学习情况,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④还有哪些描写更让我们体会到父亲中彩后的反常?

(联系“梦寐以求、拮据、维持生计”等词句来体会)

⑤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

4.仔细研读7—8节,父亲碰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5.联系上下文,讨论交流:到底难在哪儿?

(生活的拮据,可意外中奖却要放弃;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现在已拥有奔驰车可却要拱手相让;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而且同事已忘记,自己却要承认冒领;自己家里的贫穷而库伯家里的有钱;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6.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

四、布置作业

百般矛盾、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及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感受父亲人格魅力。

1.学习六~八自然段

自学思考:百般矛盾、万般无奈的父亲,他该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呢?他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做了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3.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4.找出我的言行,理解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5.比较、深入探究心理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画出父亲处理这件事的语句,读一读。

6.出示投影,理解父亲的选择。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二、课堂练笔。

1.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是什么表情,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一写“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

车被开走了, 。

2.交流

三、研读开头、结尾。

1.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3.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富有”的特殊意义)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同学们,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及格言。

2.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教学反思

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魏剑婷

第6课 《万年牢》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作品,她回忆了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真实感人。

这是篇略读课文。它叙事清楚,极有条理,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在具体细节的叙述上也有条不紊,如父亲选材,筛选、制作糖葫芦的过程都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感受到父亲的认真、实在。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自学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文含义深刻,紧扣题意,三次提到了“万年牢”,耐人寻味。本课教学就可围绕这个中心词,围绕这几句重点句展开:让学生先找一找,搞清每一处都指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再联系实际,补充、拓展课外相关文章让学生理解“万年牢”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通过对三处“万年牢”的理解,体会父亲做事认真、为人实在。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个“万年牢”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

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本文的要求。

2.布置自学要求:

①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②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③课文几处写到了课题——万年牢,想想是什么意思?

3.检查字词:

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

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哪两件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并想想这“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2.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做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①为什么叫万年牢?

②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通过找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③齐读出示的句子后,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工艺高,质量好,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3.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齐读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①什么叫正道?

②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③说说这里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

4.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读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怎样的人?

5.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

么?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

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拓展延伸,深入体验

1.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2.读读下面的故事,补充省略号所包含的内容。

信誉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卖出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头痛哭,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

3.收集“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不怕………不怕………不怕………(质量好)

万年牢 买卖走正通(生意好)

无论……都……(人品好)

教学反思

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魏剑婷

第7课 《尊严》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但是“尊严”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含义,还应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入手。本文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来体现的。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生动的语句,特别是人物的对话反复朗读,加深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理解,感受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往往是他内心思想的真实反映,从而真正达到对“尊严”这个词语的理解。本文是个外国故事,有些人名、地名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在阅读之初宜帮助扫清障碍。丰富的词语也应引导学生理解其构词方式,加以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6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话柄、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的自尊的品格,从中感悟人物形象,从中感受“自尊者自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准备:

PPT课件、每位学生一份资料库。(包括哈默的资料、一些地名及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教时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学调整

第一教时

一、谈话揭题: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名人故事。

板书:尊严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圈读生字词。

我们先来把故事读通。这是一则外国名人故事,里面有些外国的人名、地名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先把他们圈出来,反复读几遍;带生字的新词同样可以这样做,有些词语理解有困难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看看老师提供的资料库(亚蒙·哈默资料、南加州活尔逊小镇介绍及几个重点词语意思注解),或是让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学生浏览课文,圈划生字词,反复朗读,理解。

哈默 杰克逊大叔

南加州沃尔逊小镇

2.通读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困难处做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3.抽读检查。

分小节开火车读文,其余同学用心倾听,做好记号。

发现问题随机正音纠错。

4.通过读课文,你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

相机板书:

哈 默 年轻的逃难者

杰克逊 善良的镇长

小结:看来,这两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现在我们再来用心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老师这里有一个提示,请看着提示说一说。(出示)

一个寒冷的冬天,年轻的哈默逃难来到( )小镇时,已经( )。但是,当杰克逊镇长拿食物款待他时,他( )。

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

1.出示插图;看,这就是当时的情景。那么课文中写这个情景的是哪几个段落?请很快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2.自读课文2—5段,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用心体会一下哈默和杰克逊镇长当时的内心世界。

3.齐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交流说说“例外”的意思,这句话写了什么?这个年轻人有怎样“例外”的表观,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理解“款待”、“狼吞虎咽。”

4.品读哈默的语言、行动、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和他的做人原则。

哈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引读)

(2)当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干时,他的目光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他说(引读)

(3)当杰克逊大叔让他吃过饭再干活的时候,他说?

(4)教师小结;读着这一句句质朴而又坚定的话语,相信同学们都从哈默身上感受到了点什么,请你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它主要讲了个什么意思,你读后有什么想法?

5.出示哈默的名言,齐读哈默名言:

哈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得到的

才是报酬。

四、结课:

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第二教时

一、复习词语。

读读下列词语,看看它们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饥寒交迫( )( )( )

狼吞虎咽( )( )( )

骨瘦如柴( )( )( )

疲惫不堪( )( )( )

二、理解重点句,及课题的含义。

1.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从年轻人哈默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得到的才是报酬。

2.哈默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课文中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你知道杰克逊大叔赞赏哈默的什么吗?

3.理解重点句:

对,杰克逊大叔赞赏的正是哈默的尊严,正是哈默在饥寒交迫中,在穷困潦倒中依然保持着的那份做人的尊严,所以他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齐读。

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你觉得从杰克逊大叔话中,看到杰克逊是个怎样的人?还从文中哪些语言中体会得到?

5.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

(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三、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板书设计】

7 尊严

哈 默

年轻的逃难者

“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得到的才是报酬。”

杰克逊

善良的镇长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教学反思

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魏剑婷

第8课《 将心比心》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篇略读课文。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两个小故事在表达上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故事情节结构类似。都先写我亲耳听到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然后写我自己的感受,让读者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教学时可采用扶放结合,通过自学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

特别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最使人感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采用反复朗读、移情体会的方法,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并创设情境,延伸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学调整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

板书。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介绍:这是中国的一句成语,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2.指名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3.交流:

一位阿姨帮助素不相识的奶奶推门。

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反倒给予鼓励。

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1.自读这两件事,想想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第一件事。

①推开沉重的大门 才松开手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

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②阿姨轻轻对老奶奶说的话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③带着温暖的感觉读读这件事。

3.交流第二件事

①母亲的神情、语言、动作

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会这样做,这样说吗?

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②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③从平静的眼神,平静的话语中,你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④鼓励的结果

4.复述这两个小故事。

5.学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想对课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亲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平时生活中有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学习文中两位人物的语言)

①在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给老人让座。

②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忙着在山上种树。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朗读、背诵。

请男孩子把这句话对女孩子说——

请女孩子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5.读名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教师最后在板书上画一颗爱心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

五、联系生活,指导实践。

联系亲身经历,写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帮助 关心 宽容 理解 信任 鼓励 支持 尊重

(画于一颗爱心中)

教学反思

慈溪市范市镇中心小学 魏剑婷

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

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

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四课时。

学情分析

教 学 预 设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揭题:以诚待人

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

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三、联系生活,感受“以诚相待”。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

2.指名交流:

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

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

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

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再创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030.html

更多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潮起潮落,日月如梭,转眼间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2010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上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纪律较为松散,学习积极性较差,语文成绩也较差。学生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我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本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 语文3年级上册词语表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全册目录地址:第一单元:1、我们的民族小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PPT课件2、金色的草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PPT课件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金色的草地PPT课件2新课标人教

声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教案》为网友作风高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