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在央视《电影传奇—董存瑞》中的镜头实据 央视警告凤凰传奇

郭维在央视《电影传奇—董存瑞》中的镜头实据

文 存

  到达北京应诉的第二天,铁血网站给我提供了央视《电影传奇—董存瑞》碟片。此片央视2005年10月29日起几次播放,甚至在中央领导已经批复不允许恶搞董存瑞,和央视连续播放抨击恶搞董存瑞的三个专题片之时的8月19和9月16日在央视电影频道顶风播放对抗,影响恶劣。因为碟片不能上传网络,现在我将片中内容截图发出,以公众明断是非。

  1、我要写一个从普通的农民……我在他家里生活了几天,群众讲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嘎小子,还是个烂眼边,他就是胆儿大。实质上他家据我看,是个富裕中农,他早早娶了媳妇。

  2、当郅顺义模仿董存瑞的壮举讲道:“就这么拽下来导火索,我一看举起来的炸药包着了”,镜头被掐断,画外音说:“不不不,老人的记忆一定出现了误差,无数次从爆炸中惊醒,无数次在梦里试图找回战友,无数次回到那一刻,这一切混在一起,已经使最后一个场面犹如梦幻。”

  3、紧接着画外音,导演郭维说:“我了解的是什么呢?郅顺义是真正跟着董存瑞冲上去了,但董存瑞冲到碉堡前头后,找不着他了。以后怎么知道、确定他是托着炸药包炸的呢?就来了一些军事专家,因为谁炸的不知道。怎么着呢?那就是托。托可能吗?最后有人建议挖底下,挖这个桥底下。结果最后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挖出一个袜底来,就是董存瑞媳妇给董存瑞缝的。班里的同志都知道,这是董存瑞的袜底。这么确定这是董存瑞。”

  片中引用了大量见证者郅顺义的镜头,但在郅顺义说到关键时刻,掩盖了其声音,出现了三个‘不’的画外音,郭维接着画外音说了“谁炸的不知道”这句很关键的话。

附一:中影协刊物《大众电影》文章1996年第10期

英雄 启示 录
——郭维:重提现实主义

记者:狄翟

  四十一年前,著名导演郭维拍摄的《董存瑞》公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即便在今天,重新观摩这部影片。亦依然打动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心,显示了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样一部优秀的精品,对于今天努力投入“精品战略”计划的创作者们来说,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榜样的效力!为此,记者走访了年近古稀而精神甚旺的郭维同志。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话虽老些 ,但却是真理!

  记者:回首往事,能使您成功地拍摄出《董存瑞》,个人的生活是否起了主要作用?
  郭维:每个人走过的道路不同,的确对其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我一参加工作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敌人的后方同日木鬼子战斗。客观条件使你必须生活在群众之中,创作的作品必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方向更加明确。我越拍戏就越强烈地感觉到:一个导演不可能纵横八万里,上下几千年,什么都能拍;只能拍自己熟悉的题材,绝不能比着葫芦画瓢。因此,“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是空话,是真理!
  《董存瑞》就诞生在生活中。一九四三年起我就在冀中和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天天混在一块,一起行军宿营,摸爬滚打,都是好朋友。此外,我非常熟悉一个普通农民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战士的过程。那时新兵刚入伍时,都是些十六、七的庄稼汉,可几年小米一吃,一晃长成个大汉子,当了排长、连长,成了英雄了!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内涵却相当深刻:当时,无论你是干什么的,士兵、文艺人、医生……党教育你就是用到群众中去这个路子。所以我认为拍精品,首先要反映时代精神,艺术价值的取向是关键;其次,还要观众喜欢。有些电影一时间轰轰烈烈,然而观众很快就忘却了!艺术作品必须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现在仍然要高呼:现实主义万岁!

  记者:建国后十七年间,许多精品的创作,都严格遵循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面对今天这个时代,现实主义对干现代精品的创作,您认为还有指导作用吗?
  郭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肯定地说,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首先,现实主义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就要求艺术家体验生活,不是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意味着你要观察提炼生活,其正地总结、理解生活的本质。
  我拍《董存瑞》是1954年,当时抗美援朝刚刚结束。就我个人而言,我两次去朝鲜,亲眠目睹了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连盐也吃不上,跑肚拉稀,有的战士行军干脆不穿裤子,一边走一边拉,军情紧时间急嘛!就这样,肩扛一杆步枪,面对着比抗日敌后艰苦的生活。志愿军把美国佬赶过了“三八”线。这些事细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啊!靠什么!精神哪里来?来自发扬硬骨头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自豪感!
  从大处说,当时全国上下一致呼唤英雄,洋溢着浓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氛,是一个召唤英雄的年代,人们也渴望艺术家把它表现出来。我拍影片,就是要把这种独特的背景反映出来,把这种哈哈大笑的心情和对英雄壮烈事迹崇敬的心情表现出来。所以,那时我拍一都戏前,就大致可知它将来的观众反映,看片时哪些段落观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环境决定了你的作品嘛!现在也有一些影片是以军史为题材的,但拍出来八路不象八路、解放军不象解放军,好比一杆枪,看着简单,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拿起来就不是那回事嘛。其中,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功夫欠佳是共其因之一,从理论上说现实主义精神还没有吃透。
  其次,现卖主义要求艺术家加工提炼生活素材,不能照搬生活,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如《董存瑞》,真实的董存瑞参军前就已娶了亲,他家是富裕中农,那时农村十四、五就娶媳妇,早婚很多。他举炸药包牺牲是许多专家经半年考察论定的,论据就是在桥下也炸出一个坑,是炸药爆炸时反作用力将人扎入土中造成的。人的身体全炸飞了,可是坑底下发现了一层袜底,战友们认出来那是董存瑞媳妇给他做的,上面还绣了一朵花。后来,董作为英雄的照片还走从他媳妇保管的一张日伪时期办的良民证上的照片放太的。董牺牲后,他媳妇因各种原因被迫再嫁给别人,不久就忧伤而死!所以,我在影片中为董加了一个姐姐,保持了一个女性形象。这也算人物身份的一种转化吧!这样,更容易被接受。若要照搬生活,就可能削弱人物的力度。

先验论要不得!

  记者:那么,您所拍摄的董存瑞,与真实人物有无距离呢?
  郭维:其实的董存瑞不叫四虎子,叫四嘎子,我们到他的村里采访,村民们提起他都说,嗬,四嘎子嘛,小时候烂眼边,从小这捅捅,那桶捅,什么都敢于;很欣赏他。他就是北方农村中那类不怕苦不怕累,再艰难的环境也有办法弄到吃的那一类孩子,就羡慕当兵。这类孩子我熟悉。因此,给董设计了一个磨咕的性格,死缠着赵连长,想尽一切办法要当兵,引出了“摔跤”的情节。这个性格,在我们的队伍中很普遍。参军以后,又有了“十发子弹”等细节的设计,直到“挂帅点将”争当爆破手,直到炸桥牺牲时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前面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最后这一瞬问的英雄形表的立起,只有过程写好,结论才能成立。
  记者:您为何选择张良来演呢?他好象并不具有“英雄相”。
  郭维:首先,他来自都队,最起码我不用教他扛枪;有部队生活,遇到情节一启发,马上就反应上来了。此外,我还喜欢他那一笑,嘎吧讥的,象农村天真无邪的机灵小子,真诚自然,敞露了他的内心。这种性格在我们部队河北籍的战士中很普遍。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董存瑞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逐步成长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的过程,张良很刻苦、很用功,出色地塑造了英雄的形象。
  记者:写英雄人物,是平凡中见伟大,还是伟大中见平凡?普通人性和超人行为如何掌握分寸?
  郭维:这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见其伟大,但过程要平凡,不能神化。生活细节出彩,才能将大关节处升华出来。以《董存瑞》而言,“摔跤、十发子弹”等见其平凡;而“挂帅点将”,他当上了爆破组长,选择了平素与自己有争议的王海山任掩护机枪手,观众看到这儿都落泪了。因为从中看到了英雄宽阔而伟大的胸怀。
  我拍《董存瑞》前,当时立志要突出创新,不能庸俗,要浪漫一点,即写生动的人!此片是人物传记片,一定要让董的命运引起观众的关注,靠的是把过程写足,“炸桥”是画龙点时之笔了。写炸桥,我的处理是先让董冲到桥底,因未带炸药包支架而四处寻找支撑点,作为一个战士不但要消灭敌人,也要保护自已呀。由于桥下找不到支撑点,董只好用枪托敲打石桥放炸药包,好不容易一块石头松动了,这时,冲锋号响了,一批批战士冲上来被敌人机枪扫倒,每耽误一分钟就有许多战友倒下,这时董才毅然托起了炸药包。后来审查时非要我剪掉冲锋战士大批倒下的镜头,说太残酷了,真是可惜呀!缺少了紧张度和其实性了嘛!因此,庸俗社会学要不得啊!一定要人整天端着个英雄相,不可能嘛!所以我最后说一句:今天要想出精品,还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坚决杜绝先验论的影响,认其向生活吸取创作的源泉。

附二:中影协刊物《大众电影》文章2006年第8期

《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
文:沙丹

  受命之作万事源于生活
  1954年的一天,中央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把郭维叫了去,递给他一个电影剧本,郑重地说:“这个戏给很多导演都碰了钉子,交给你拍吧!怎么改都行,但是有一条,咱不署名。”郭维有点疑惑地接过剧本,上面赫然三个大字:董存瑞。这个人的名字郭维以前隐约听说过,是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大英雄。可为什么别人都不拍,偏偏落到自己的头上呢?
  董存瑞的故事,先前确有许多导演接触过。他们大都认为,主人公是个过于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反而不好出戏,因此纷纷婉言推辞。而郭维凭借先前的处女作《智取华山》一炮成名,观众反响颇佳,上级踌躇之际,自然想到了他。
  任务是接受了,编剧栏里挂不挂名也无所谓,不过如何表现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英雄,全军学习的榜样呢?郭维一时也陷入两难:人物太理想吧,显得虚假;生活化一些吧,自己又不熟悉。思考良久,一个大胆的念头从他脑海中倏地滑过:董存瑞的生活不清楚,战争时期的生活自己却并不陌生。与其写一个虚构的董存瑞,倒不如就写自己所经历所看到的那些真实的人和事吧!
  还记得影片中,董存瑞和郅振标千方百计地想要参军的情景么?那便是郭维亲眼目睹的。“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只有解放了生活才有保障,男儿胸前佩带大红花、妻子牵马送郎参军的情景可是有根源的。
  “当时的群众真是把自己嘴里的吃的掏出来养活我们的。”郭维随着部队行军,只要老百姓粮食没了,他们也立刻减粮,送给老百姓。晋察冀的老百姓觉悟很高,搞地道战地雷战对付敌人,为了保护郭维他们,即使被打死也不暴露地道口。郭维感觉当时老百姓和八路军真是血肉相连,鱼水情深。什么叫团结群众、依靠群众,那时是做到家了。所以日本鬼子这么凶也毫无办法,即使“三光”政策,把房屋都烧了,全村也能够立刻盖起来。
  有一次郭维遇到一个老乡,忙上前招呼说:“哟,你们村不错呀,还有七八个小伙呐!”哪知老乡倒叹了一口气:“嗨!没出息货!八路军不要!”那时候“优军优属”根本没法执行,因为大家都是军属。参军的热潮,简直没二话可说。少年们自己往军队里跑,绝不新鲜。
  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故事,让郭维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巨大威信,也使后来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不是单纯地为英雄人物树碑立传,而要将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倾注到作品之中。“源于真实、以情动人”,打始至终,这都是不可动摇的一条生命线。
  抽丝剥茧确定故事主线
  郭维对自己的电影创作不是没有遗憾,先前的《智取华山》,挺牛的片子——国外获奖,首长肯定,观众踊跃——可“群戏”这一题材的限制还是在郭维的心中落下了病根,他明白所谓“英雄群像”,其实也就是“没有典型”。而董存瑞其人其事,真正留下的线索并不太多,反倒给了郭维很大的创作空间,使他可以较为自由地勾勒心中所理解的英雄形象。(企图明显:英雄是被自由勾勒出来的,这个英雄是假的!)
  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作者的别有用心臆断、玷污)——经年的战争岁月,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何止千万!董存瑞无疑只是其中伟大却又平凡的一例。
  也许正是时势的需要,呼唤这样一个英雄典型的出世!(即英雄是因政治需要造出的!)

  曾经亲自指挥过隆化战役的冀察热辽军区政委程子华,了解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亲自撰写了《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一文,将他立为全军学习的榜样。2005年的《炎黄春秋》,刊载了程子华女儿的回忆录,郭维才得知董存瑞是程子华树立起来的典型。他与程子华是旧交,拍完《董存瑞》之后曾有过多次接触,但是对这件事两人没有任何交流,程子华对自己的这点功绩从来也是缄口不提。满头华发的郭维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想着要是当初知道的话,拍完电影一定让他先看看,奈何如今故人已去。
  郭维拍《智取华山》时还在北影,这会儿又到了长影。英雄的踪迹已渺,导演和摄制组走过长城内外,踏遍董存瑞的家乡、部队和他牺牲的地方,对许多人进行了访问。他们不仅关注英雄的经历、思想和性格,也不放松任何细枝末节的探索——从日常生活的谈笑嬉戏、衣着打扮、长相模样和笑声、嗓音,直到生活琐事的具体情节。然而,真实过于零散,许多情节是不适合搬上银幕的。
  据郭维当时研究,董存瑞的家境大约属于上中农,参军前就娶了媳妇(董存瑞牺牲后,婆媳关系一度僵化,媳妇被迫改嫁,不久抑郁而终);此外他还患有红眼病,得过结膜炎,是后来到了部队才治好的。(这些琐碎无聊的所谓“真实”,其目的是给英雄泼黑水!)对此,郭维在真实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取舍。
  郭维创作影片的信条,首先就是反对“先验论”。他不愿把一个小孩描写成天才,出了娘胎什么都懂,就跟过去把皇帝写成“龙种”似的。反映到抗日战争影片里,就是小孩像大人一样,什么马列主义、阶级斗争样样精通。郭维心里设想着,这个英雄应该是可学的,不是高不可攀的。此外,他还时时铭记着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为此,郭维确定了《董存瑞》的主线:从一个不懂什么叫战士的农民,到最后用生命实现了一个真正战士的神圣职责。据此,他在接到文学剧本后,立刻着手丰富和修改剧本:从少年时代开始,突出董存瑞“嘎小子”的性格,抓住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的情节,如“泡蘑菇”、“摔跤”、“十发子弹”、“检讨会”、“反扫荡”、“参军”、“连长谈话”、“争过推功”、“入党”、“选爆破队长”。(这些是正常的,无可厚非)
  在完成了分镜头剧本之后,郭维又写了长达三四万字的导演阐述,对分镜头剧本中每一场景的拍摄要求及主旨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分析。这时的他,真是干劲冲天,恨不得饭不吃、觉不睡,也要把活生生的董存瑞“塑造”出来。(?!)
  贵在神似张良浮出水面
  郭维在导演阐述中说:“董存瑞既非天生的英雄,也非理想的人物,而恰恰是一个在追求真正的人生,对生活抱有热情的诚实的普通人。”
  毛主席说,军队是个大学校。在郭维的记忆中,连长对自己的战士爱护极了,还时常自豪地冲他嚷嚷:“老郭,你看这群小子,一个个多精神!来的时候,一脚踹不出个屁来。来了以后啊,八路军的粮食一吃,两三年就起来啦!”
  郭维亲身经历过敌后抗日的艰难岁月,即使是扫荡最为疯狂的时候,人们也没有失去抗战必胜的信心。所以他要塑造的,就是一个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舍身报国的战士。
  剧本定稿以后,郭维开始寻觅演员。真实中董存瑞惟一一张相片就是他的烈士遗像,还是从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上抠下来的。郭维没有考虑去找和董存瑞的真正长相类似的演员,他选演员,力求做到神似。于是,他敲定了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
  郭维惟一遗憾的,便是最后的炸桥场景。在他看来,一个成熟的战士,不但敢于自我牺牲,也应当善于保护自己。在董存瑞高举炸药包的一瞬间,他需要充足的心理基础。郭维认为,董存瑞之所以能够挺起炸药包,是看到自己的战友死得太多。战士们一听到冲锋号,没有一个临阵退缩,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结果纷纷倒下。
  盛名之下,质疑也是有的。看完电影后,有观众千方百计地询问,董存瑞最后喊的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是怎么回事?他现实中究竟喊了没有?其实这是郭维故意编排的。(注:艺术作品来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当的渲染是非常正常的。有的人特别挑剔,常以不可能真实来作否定。试想不分取舍的什么都往里面写,那就成了大杂烩,那不是艺术作品!郭维导演更清楚,即使是笔下添花,他会说他是故意吗?)如果他觉得,如果董存瑞就那么干举着炸药包,高潮显然就上不去。写分镜头剧本的时候,应该怎么写呢?如果是抗日战争,那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到了解放战争,顺理成章的就是“为了新中国”了。
  争议更大的,则是王平临死前不忘交党费的细节,今天的年轻人不理解,当年也有不少人心存疑惑。实际上,这同样出自郭维的亲身经历。在战争生活中他见识了许许多多的老党员,牺牲前还是一贫如洗,身负重伤后先把小本掏出来,把剩下的帐结算了,弄清楚自己哪儿还欠着别人的钱,都交待清楚了才放心而去。另外,当时许多战士都认为八路军就是共产党,后来听说还要“入党”,觉得很奇怪,怎么自己还不是党员呢?就像电影中的董存瑞,直到救出了小女孩,才想到要入党的问题。
  哪知,“战争贩子”不知怎么的,后来倒成了郭维的罪状,“反右”运动让他吃尽苦头;文革时,又被扣上“宣扬战争残酷论”大帽子,批斗游街。性格倔强的郭维就是不明白,“没有真实就没有历史”,自己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也曾带着摄影队两次赴朝,见识过尸横遍野的景象。为什么反映到电影里,就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了?
郭维在央视《电影传奇—董存瑞》中的镜头实据 央视警告凤凰传奇
  如今,谈到这个问题郭维仍然很激动:“战争不是跳舞,战争就是要死人的!即使当时的游击战,死的人也不少,真的两军对垒,那就是倒下一片,趟着血前进了!”
  这便是郭维,一个执拗而为艺术执著的性情老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080.html

更多阅读

电影《惊天魔盗团》中的光明会秘密 秦始皇陵惊天秘密

出神入化 光明会控制的娱乐产业 摘自:http://www.moontor.com/illuminati/1231/524.html今年六月就有网友推荐这部电影《出神入化》(Now You SeeMe),还附上上面第二篇中文文章的连结,但我对魔术没兴趣,因此一直拖到前几天才上网看,却

怎样认识《蜘蛛侠:破碎维度》中的四位蜘蛛侠

本人爱玩游戏,更爱了解游戏自己的文化。《蜘蛛侠:破碎维度》的宣传标语中就有一句“四个蜘蛛侠总比一个蜘蛛侠给力”(当然,这是我根据英文翻译的)。那么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四位蜘蛛侠吧!怎样认识《蜘蛛侠:破碎维度》中的四位蜘蛛侠——

《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十三种美德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也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三位还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华盛顿《富兰克林自传》(摘)我的道德完善计划(培养自己的十三种美德)(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二)沉默。除非于

声明:《郭维在央视《电影传奇—董存瑞》中的镜头实据 央视警告凤凰传奇》为网友吃梦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