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2012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一、<《论语》十则>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㈡文学常识:《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㈢理解默写:

①《论语》十则中表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格语句是: , ?

②《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欲与友人相见时心情的句子是: , ?

③《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应具备 的能力。

④在生活中,要表示善于随时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 。

⑤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⑥《论语》十则中使你终身受益的警句是 , 。

⑦《论语》十则中“ ,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⑧《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⑨《弟子归》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 。

㈣课内阅读

⑴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从哪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⑵曾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

⑶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做老师,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⑷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谈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㈤比较阅读:

A.甲[《论语》十则]与《论语》节选比较阅读

乙.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选自《论语》

注释:陈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伯鱼:即孔鲤,孔子的儿子。异闻:听到不同的话。陈亢觉得孔鲤会从孔子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弟子的教诲。趋:跑,疾走。因孔鲤敬畏父亲而快步过庭。无以言:无法来讲话,即不善于说话。立:立身做事,即立足于社会。远:此指陈亢认为孔子应该对自己的儿子更亲近一些,而孔子却一视同仁,与其他学生同样远近,所以陈亢觉得“远”了。

理解:

1.依据孔子的观点,在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2.孔子认为学习《诗》《礼》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

3.陈亢说:“问一得三。”其中第三点是什么?

B.甲.[《论语》十则] 与乙文 《韩诗外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节选《韩诗外传》

阅读理解:

1.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3.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C. 甲.[《论语》十则]乙《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1.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D. [《论语》十则]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1.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谈谈。

E. [《论语》十则]与《公输》比较阅读:

1.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 “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㈢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温故而知新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㈣(1)A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B前两句从立身处世的角度加以反思,后一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加以反思。⑵道路或完成重大任务的道路。⑶⑷略。

㈤A1.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恼怒。2.《诗》帮助人学会讲话;《礼》,帮助人立身做事,立身于社会。3.一视同仁是君子的品行。

B1.一个人谦虚,不要自满。2.孔子想验证宥座器的特点。3.有必要,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表现了孔子认真求实的精神。

C.1.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精要,做到学有所获。

D.1.客观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样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E.1.“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今天,既要重视人个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每句至多划两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又名潜,字元亮,是 (朝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 》一诗。

㈢理解默写: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林美景是“ , , , 。”

2.《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

3.《桃花源记》一文中,表明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5.陶渊明笔下桃花林之奇,奇在: , 。

6.《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7. 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于美丽的天府之国。

8.《桃花源记》展现桃花源人美好生活情景的句子是: , , ,

, 。

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

10.《桃花源记》中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

1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 。”两句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2.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句子,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 , 。

13.请用《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补充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使之完整成句:

⑴在这儿,在这 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⑵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

㈣课内阅读理解:

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8.根本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

9.从第二段第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⑴ ;⑵ ;⑶_______;⑷_______

㈤比较阅读:

A.甲《桃花源记》与乙课外作比较阅读:

乙文: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释:囷: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薪:柴禾。 樵:砍。 斫:砍削。

阅读理解:

1.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_一词相仿。

2.“深山中有人迹”的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3.结合甲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B.甲《桃花源记》与乙《郑板桥集》中选段作比较阅读:

乙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急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阅读理解:

1.如何理解甲文中渔人做了标志却“不知得路”这个情节?

2.甲文桃花源能形成平和的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请分析。

3.乙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性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C.甲《桃花源记》与乙《资治统鉴》选文作比较阅读:

乙文: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yì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资治统鉴》选文)

阅读理解:

1.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D甲《桃花源记》与乙《晋书》节选作比较阅读:

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微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阅读理解:

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㈢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7.屋舍俨然,阡陌交通。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0.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㈣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与“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补充内容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与“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3.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他希望百姓能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6.略7.示例一: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二: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8.欲穷其林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9.⑴环境优美⑵物质富足⑶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和乐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㈤A.1.豁然开朗。2.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B.1.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有种神秘色彩,表现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说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作者设置这样的情节,是用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2.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居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3.描述了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4.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固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C.1.示例一:我认为关注民间生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不苛扣百姓钱粮,这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二: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尽管心情抑郁,但仍勤政为民,与民同乐。

D.1.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2.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三.《陋室铭》刘禹锡(唐)(2006年中考河南题)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㈡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本文作者_____,是___代诗人、哲学家。

㈢理解默写:

⒈《陋室铭》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陋室铭》中最能说明陋室不陋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⒊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⒋《陋室铭》点明主旨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欣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⒍本文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

⒈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⒊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⒋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㈤课外对比阅读:

A.甲《陋室铭》与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⒈甲乙两篇文章都对世人大都汲汲功名、为俗务所累,给予了批判,写出这两句话。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

⒉甲乙两文作者都是在贬官之后写出的名篇,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B.甲《陋室铭》与乙《列子》中选文比较阅读:

乙文: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i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

1.甲文作者和乙文中的“齐人”,对物质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请简要分析。

2.从甲乙两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C.甲《陋室铭》与乙《陆游筑书巢》比较阅读

乙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饭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评价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评价自“_________,__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__”;陋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D.甲《陋室铭》与乙《爱莲说》比较阅读

1.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_______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比较含蓄。

2.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甲:

乙:

㈡刘禹锡,唐

㈢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⒉惟吾德馨。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⒍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㈣⒈D⒉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老百姓。⒊以诸葛亮和扬雄自比,展现自己高尚的节操。⒋连片的青苔漫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

㈤A.⒈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牘之劳形。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⒉虽然是被贬之身,但他们都通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淡然与超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与积极向上乐观的情怀。

B.1. 甲文通过对陋室的空间、景致以及摆设的描写,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而其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而乙文中的“齐人”“攫其金而去”,正好说明他的利欲薰心,见钱眼开。2.甲:我们青少年虽然不是生活在“陋室”之中,但应当学习刘禹锡的精神:身居陋室,生活窘迫,却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一种安贫乐道和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乙文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利欲薰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总之,为人不能见利忘义。

C.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1.托物言志,(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和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四.《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㈡文学常识:作者_______,字茂叔,______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_____,可_____,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 ㈡理解默写:

⒈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⒉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周敦颐的“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坚守高尚的节操;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而毛泽东的一句“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则给我们道出了万丈豪情!

⒋为人处事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⒍《爱莲说》中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请从《爱莲说》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并把它完整地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

㈢课内阅读:

⒈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⒉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⒊文中的莲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不可亵玩”等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⒍文中写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者独爱莲各有什么意义?

⒎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⒏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表达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表达________;周敦颐借“莲”表达________。

㈣比较阅读:

A甲文《爱莲说》与乙文李渔《芙蕖》比较阅读:

乙文: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妖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蒂下复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⒈“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

句子:

启迪:

B甲文《爱莲说》与乙文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比较阅读:

乙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⒈甲文用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⒉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C甲文《爱莲说》与乙文张大复《梅花草堂集》节选 比较阅读:

乙文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氲氲yù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 ,“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⒉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⒊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说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兰——___________

⒋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的品性。

D甲文《爱莲说》与乙文李绅的《寒松赋》比较阅读:

乙文: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注释:芊眠:茂密状。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盘簿:牢固状。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叶:相合。隆:高。谅:确实。固:鄙视。取:取法。

⒈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⒉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⒊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E甲文《爱莲说》与乙文白居易的《养竹记》比较阅读:

乙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本:根。体:体悟。虚受:虚心接受。实:充实,充满。

⒈甲文从莲生长的环境、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⒉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____、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的表达方式。

㈡周敦颐,北宋。记叙,议论

㈢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⒊出淤泥而不染,任重而道远,直挂云帆济沧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⒏莲,花之君子者也。

㈣⒈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它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此题,写出喜欢的句子,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⒉示例: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既可得满分)。⒊莲花比喻君子或道德高尚的人。以菊花和牡丹进行对比衬托,从而衬托君子的高尚气节。⒋照应上文:世人甚爱牡丹,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附炎趋势世风的鄙弃。⒌“不染”“不妖”:质朴、高洁; “中通外直”胸怀豁达;“不蔓不枝”:品行无邪,不张扬炫耀;“亭亭净植”:纯洁高雅,独立自主; “香远益清”:美德广布四方; “不可亵玩”:庄重自持,不可亵渎。⒍分别表明陶渊明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⒎文章借“莲”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持力弱,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近墨者黑”。⒏陋室,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㈤A. ⒈ 句子:“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示例二:句子“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境地,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示例三:句子“迨至菡萏成花,妖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蒂下复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启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

B. ⒈菊花、牡丹;冰天雪地、悬崖风雪 ⒉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

C. ⒈B.⒉B⒊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⒋洁身自好,高洁。

D. 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⒉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⒊都运用了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E. ⒈外形、体态香气;性情、品格;香味。⒉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议论

五.《三峡》郦道元 (北魏)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㈡文学常识:

郦道元, 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 》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㈢理解性默写:

⒈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 , 。

⒉写山高峻的句子: ,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

⒊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 。

⒋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 。

⒌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 。

⒍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 ,__________, , 。

⒎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

⒏《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与《三峡》中所写的景物“________,______。”⒑学过的古文中,你认为集写山水树于一体而又最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理解:

⒈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⒉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突出了这些季节的什么特点?

⒊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_______,________

⒋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⒎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⒏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②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㈤比较阅读:

A.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

B.甲文《三峡》文与乙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⒈甲乙两文都写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⒉判断正误:

①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 )

②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 )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

C甲文《三峡》与乙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⒈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清澈的语句:

甲:

乙:

⒉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⒊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_。

D甲文《三峡》与乙文陆游《入蜀记》比较阅读: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⒈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

甲文:

乙文:

⒉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㈡北魏,《水经注》

㈢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⒊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⒍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⒏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⒐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⒑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㈣⒈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⒉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大流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⒊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⒋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⒍⑴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⑵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⒎①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②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③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⒏①理由A: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B: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②A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C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㈤A答:《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B.⒈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风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⒉①√②√③×④√

C⒈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水尤清冽;潭中鲆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⒉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分析:这几句既有节奏感,又写出了三峡山峰连绵不断和山势高峻的特点。

⒊下句:琅琊崇山峻岭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D⒈甲文: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绘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⒉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㈡文学常识:文章作者_____,是_____(朝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其父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同属“____八大家”之列。我们还学过他的诗词《______》《________》等。

㈢理解默写:

⒈苏轼在文中暗写寺中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⒉文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表明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⒌文中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⒍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苏轼是写“月”的高手,他有很多描写“月”句子。有的句子尽管是疑问,却不需要回答,如________(用文中的原名回答);有的发出疑问,需要回答,如:________?______(用《水调歌头》中的语句答)⒏文章中表现作者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⒐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憾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⒑文章中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文中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⒉“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⒊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⒋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㈤比较阅读:

A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柳宗元《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⒈甲文在不明写月光,但体现月光意境的高度传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在月光下从容漫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⒉乙文在写潭中鱼时,既有动,又有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描写潭中景致来写人凄苦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水的_____、_____特点,运用了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⒋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

⒉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C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二则》第二则 比较阅读:

⒈这两文都写了“月景”,描写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D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比较阅读: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注析:(1)虎丘:苏州名胜之一。(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林杪:树梢末端。(6)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7)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8)过:造访。(9)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⒈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⒉承天寺夜色的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

㈡苏轼,北宋,唐宋,《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

㈢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⒋怀民亦未寝

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⒎何夜无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⒏欣然起行。

⒐念无与为乐者。

⒑怀民亦未寝

㈣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⒊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句中没有写“月”字,皎洁的月光却无处不见,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⒋一轮皎洁的明月之下,庭院下的地面如同积水一般澄澈透明,如同水一般的地面中,藻荇等水生植物相互交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吧。形成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㈤A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相与步于中庭。⒉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⒊清澈,空明。侧面描写。⒋甲作者不得志的落寞情怀。乙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B⒈“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总之,作者用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⒉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饱含其中。乙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C⒈(1)句子: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描写方法: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D⒈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色,藻、荇喻月下竹柏倒影。⒉月色美好,幽静。

七.《马说》韩愈(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㈡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______》,《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作者_____是____(朝代)文学家,属“____八大家”之列

㈢理解默写:

⒈文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中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 优秀的人才常常需要识才的慧眼去发现,韩愈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在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同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才华横溢的他,偏偏遇见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没有人赏识他,更没有人重用他,最后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韩愈《马说》中的文句填写) 。

⒎有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马说》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⒏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不少于50个字)

⒐《马说》中提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马说》一文中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⒉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⒊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⒋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⒌从文中看来,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⒍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⒎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⒐“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㈤比较阅读

A甲文《马说》与乙文周敦颐的《爱莲说》比较阅读:

⒈同为“说”这种文体,《爱莲说》与《马说》写法上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B甲文《马说》与乙文《初潭集》选段比较阅读:

乙文:骥服盐车上太行,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苎衣以幕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造于天,忻伯乐之知己也。

注释:骥:千里马。服:拉漉汁洒地,白汗交流:嘴里吐出白沫,汗流浃背。中坂:半山坡。迁延:挣扎。纻zhù:麻的一种。造:达 忻:同“欣”,欣幸。

⒈甲文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集中抨击了________的社会现象。

⒉甲文中的哪几句话,最能印证乙文中所写的“千里马”的遭遇?

⒊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C甲文《马说》与乙文《宋史 岳飞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文: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宋史 岳飞传》节选

注释:介:备上鞍甲;褫chì:脱云,卸下。秣:喂食。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比: 汗:

⒉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 “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⒊岳飞和韩愈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

答案:㈡《杂说》韩愈,唐代,唐宋

㈢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⒏言之成理即可。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㈣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⒉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⒊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懑之情。⒋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⒌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各种屈辱。⒍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的现实社会。⒎首先,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他们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⒏表达了他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的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㈤A⒈虽然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但《爱莲说》自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来写;《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B⒈食马者;千里马;发现人才、爱护人才的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⒊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能表现文段内容即可)

C⒈等到;出汗 ⒉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敬取力裕而不求逞⒊反面正反对比,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 八.《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 (09年中考副卷)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补充省略的两段: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字义】:1.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____,字景濂,是了____(朝代)文学家。“序”是古代一种文体,它有“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_____。

㈢理解默写:

⒈天气十分寒冷,宋濂仍然坚持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中表现宋濂讲诚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表现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⒋文中表现德业有成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宋濂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宋濂求师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以说是:_______,________(用补充文段中的话来回答)。

⒎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文中写作者幼时信守诺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文中对所求之师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⒒文中描写同舍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⒓文中总括上文,直言道出自己求学艰苦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

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学们很多都追求时尚,追求名牌,我们应有宋濂的“________,________。”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不像宋濂时代的老师“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⒉阅读文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⒊本文的“德隆望尊”的意思是:_________,它与现代成语“__________”的含义基本一致。

⒋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一样勤奋刻苦的人或事不胜枚举。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的精神的成语典故。

⒌请写出两则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警句(课内外不限)。

⒍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⒎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农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贵,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⒏选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他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⒐文中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⒑[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寻求疑难却得不到回复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㈤比较阅读

A甲文《送东阳马生序》与乙文课外阅读段比较阅读

乙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⒈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⒉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B A甲文《送东阳马生序》与乙文《宋史杨时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文: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xí然师之。时(杨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游定夫,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并称为“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绝学:失传了的学说。 翕然:一致。时:即杨时,人名。道:思想,学说。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游酢zuò:人名。

⒈甲乙两文都写了寒冷的天气,但目的不同。甲文这样写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而乙文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

⒉甲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之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乙文中的杨时对待教师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评价他们这种师生关系?

⒊当你细细品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读书苦乐观?(或:通过阅读甲乙两篇短文,你怎样看待读书苦与乐的辩证关系,请简要谈谈。)

⒋乙文中的故事已演化为一个成语,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请根据你对乙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个成语的来历。(不能翻译乙段全文)

C A甲文《送东阳马生序》与乙文乙文《明史 宋濂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文: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饮食,吃喝:】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皇帝自称)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明史 宋濂传》节选

⒈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乙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

㈡宋濂,明,赠序。

㈢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⒉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⒊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⒌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⒍有冻馁之患,有奔走之劳。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⒐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⒑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⒒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⒕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㈣⒈幼时借书抄录学习,成年远行求师学习。⒉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要树立远大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是充实而快乐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相对。⒊道德声望高。德高望重。⒋程门立雪、囊莹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⒍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⒎B⒏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⒐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著追求等。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㈤A⒈甲:抄书求师;乙:偷光佣作⒉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B⒈作者自己学习刻苦勤奋,从而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杨时对老师的尊重(恭敬)。⒉甲文从读书难、从师难、求学难、生活难四个方面叙述作者求学之艰;字里行间流露出刻苦攻读,虽苦犹乐的情怀。乙文作者对待老师的态度诚恳、尊重(恭敬)。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⒊(1)苦中有乐。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是优越的,与古代先贤们的苦与累比较起来,我们所谓的苦,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2)以学为乐。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学有所成,勤奋是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前提。⑶苦与乐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树立志向,培养兴趣,变苦为乐。(意思对即可)。⒋这个成语是: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他,在旁站立等待,等程颐醒来,门前的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C⒈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的启示: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

九.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11年河南中考题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㈡文学常识:

文章的作者_______是____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___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____。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㈢理解默写:

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⒉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⒎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先闻其声的,那种水声“__________”优美动听,使他很高兴,从而欣然前往。

⒏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⒑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⒒文中描写这个小石潭源头的神秘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也寄寓了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 ⒓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_

⒔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㈡柳宗元,唐代,唐宋 柳河东

㈢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⒋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⒍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⒎如鸣佩环;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⒐佁然不动。⒑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⒒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⒓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十、《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10年河南中考

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贬到邓州时。全文通过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色引发感慨,继而托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层层展开,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文章骈散兼行,铿锵朗炼,精彩纷呈,是难得的名篇。

【正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_____代文学家,政治家______。著有《______》。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㈢理解默写:

⒈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⒉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福。

⒊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所坚持的政治信念,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境界。

⒋文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⒍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⒎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__________,_________。”

⒏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是人生的常态。面对生活,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襟气度。

⒐范仲淹在文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

㈡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㈢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⒋浮光耀金,静影沉璧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⒎横无际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09年河南中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_代的文学家,“_____八大家”之一,字_____,号____,又号_____。

㈢理解默写:

⒈有的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大多不是让他们“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生活。

⒉《醉翁亭记》中所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之奇,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的“陋室”环境之雅“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所描写的山间朝暮景色多变,变在“_______,_____。”

⒌《醉翁亭记》中描写秋冬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神来之笔捕捉到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花草芬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⒑《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清晨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⒒《醉翁亭记》中表现饮酒旨趣并不在酒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欧阳修在最初写《醉翁亭记》的时候,写到了滁州四面的景色,最后修改的时候,只用了五个字一言以蔽之,总领了滁州的山水自然环境的特点:_______

⒔《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语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⒕《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喝醉后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与上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

⒖《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被美景所吸引的欢乐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⒗《醉翁亭记》中写山间夕照下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㈡北宋

㈢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⒊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⒌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⒍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⒐野芳发而幽香 ⒑日出而林霏开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⒓环滁皆山也。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⒖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⒗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十二、《出师表》诸葛亮(三国) 2010年河南中考副卷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篇文章是他写给_____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______的一种文体。

㈢理解默写:

⒈《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样。

⒉灾情十万火急,党中央一声令下,英雄的子弟兵“______________”,迅速集结,赶赴灾区。

⒊人们常常用《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一个人临危受命,勇挑重担。

⒋《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西汉“兴隆”的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⒍《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出师表》中高度概括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为)。

⒑《诸葛亮向刘禅表明自己的身世与志趣(不求功名利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⒒出师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强调依法办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出师表》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时写先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颂了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⒔《出师表》表现作者出山之前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⒕诸葛亮向刘禅表明伐魏时机成熟(北伐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出师的最终政治愿望。

⒘《出师表》从正反两面分析两汉兴衰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⒚表现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殷切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⒛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

⒉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

⒊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 ”的热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⒋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⒌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 “不宜偏私”“宜自谋” “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 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⒍(1)历史上流传的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有很多,请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妄自菲薄”一词无论在本文中,还是现在,都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可用现代一个成语来概括,即是_________

(4)“计日而待”也可以用成语________来表达。

(5)对于后主刘禅,用一个最著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表现其昏庸无能、只知享乐的性格。

(6)“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句话也可以用_____________来表达。

(7)本文演化出许多成语,除以上举出的外,请再写出3-4个,并解释其含义。









⒎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法,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文中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⒏从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㈤比较阅读

A甲文《出师表》与乙文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选段比较阅读:

乙文: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______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选段

⒈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⒉“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结合甲乙两文回答,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⒊甲文用一成语概括其事件是_______________,而乙文用一词语概括其事件是:_______________

B甲文《出师表》与乙文 宋 岳飞《书 <出师表>后记》节选 比较阅读:

乙文: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诸葛亮的祠庙),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_________宋 岳飞《书 <出师表>后记》

⒈用原文回答,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岳飞书写《出师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⒉岳飞夜读《出师表》,为什么会深受感动,泪下如雨?请结合甲文中诸葛亮和乙文中岳飞的形象特点,用自己的话简析其中原因。

C甲文《出师表》与乙文诸葛亮《后出师表》选文比较阅读:

乙文: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⒈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北伐的三个理由。

D甲文《出师表》与乙文诸葛亮《临终遗表》选文比较阅读:

乙文: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诸葛亮《临终遗表》

⒈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⒉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E甲文《出师表》与乙文李白的《行路难》比较阅读:

⒈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㈡诸葛亮三国后主刘禅陈情言事

㈢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⒉奉命于危难之间。⒊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⒌亲贤臣,远小人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⒏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⒐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⒒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⒓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⒕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⒖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⒘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⒙亲贤臣,远小人。⒚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⒛不宜妄自菲薄。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㈣⒈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⒉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⒊略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⒌示例: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⒍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⑵过分地看轻自己。⑶集思广益⑷指日可待⑸乐不思蜀⑹苟且偷生⑺①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②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③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衡量得失。④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⒎B⒏内外异法 亲小人,远贤臣。

㈤A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于大事也 (或临崩寄臣于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⒉表达了什么对蜀汉政权竭尽全力的一腔忠诚;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后主的劝勉之情,对完成平定中原、兴复汉定的决心。⒊鞠躬尽瘁,白帝城托孤。

B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稍舒胸中抑郁耳。⒉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岳飞为此感动落泪。

C⒈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及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D⒈尽职尽责,忠心耿耿,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⒉亲贤臣,远小人。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用人也得任人唯贤,而不能任人唯亲,更不能重用无德无能,只会溜须拍马的无庸之辈。

E⒈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_______,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还学过他的《________》等文章 ,著有《______》一书传世,此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深响深远。

㈢理解默写:

⒈5月26日,是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它旨在锤炼人的意志、挑战极限,这与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何其相似。

⒉文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⒎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谋发展,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指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化用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和南宋词人______的“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⒑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地震灾区看望北川中学的师生,勉励大家用信心、镇定、勇气和力量战胜灾害。他说,对国家我们要记住四个字,然后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孟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

⒒有的同学很自卑,嫌自己的家境不好,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影响将来自己干大事业,因而也不积极进取了,请你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典型名人事例来劝告他们:________,______。(连续两句即可。)

⒓你与好友约定星期六上午去书店购书,可是一上午她都没有按约来,你很生气,甚至想到与她绝交,但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于是又释然了。

⒔当你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痛苦疲惫时,不妨用孟子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

⒕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⒖“有对手 ,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⒗艰难困苦的环境能考验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所以孔子在<《论语》十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炼一个人的才干,所以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结合链接材料 ,联系实际,说说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把每周二为安全教育日,专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习中,固定疏散路线,要求每班必须成单行,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操场固定的位置。他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楼人流量大的时候都要站在各楼梯的拐弯处。汶川地震时,他在出差,而学校20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有人认为“动心忍性”也是一个成语,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章第二段演化为一个现代成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⒋请根据内容回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⒌第一段运用了______论据,作者从个人__________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_______方略,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⒍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第一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⒎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⒏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第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⒐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⒑文章首先采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__________的论点。

⒒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㈤比较阅读:

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A甲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乙文诸葛亮《出师表》第一段比较阅读:

⒈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急”的办法是“___________”

⒉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都具有强烈的“________”意识。

⒊甲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⒋乙文作者分析了国家当时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之后,提出了什么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B甲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乙文<《论语》十则>比较阅读:

⒈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次(借鉴)。”用乙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在乙文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该具有哪些风范?

⒊甲文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句子属于____论据,作者从个人_________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______的方略,最终提出了________的中心论点。

⒋甲文中,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⒌你对甲乙两文中哪句话感悟最深?请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

甲:

乙:

C甲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乙文《韩诗外传》卷九节选比较阅读:

乙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喧(xuān):通“谖”,忘记。②裂:割断。3 引:拿起 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  9 喧:遗忘  10 戒:警告   11 .方:正要

⒈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⒉你认为乙文中孟母的教子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D甲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乙文《史记》节选比较阅读:

乙文:越王句践(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焦虑思考),置胆(胆囊,胆汁极苦)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⒈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⒉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E甲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与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⒈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

㈡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鱼我所欲也》,《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㈢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⒌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⒒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⒓,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㈣⒈居安要思危,安逸中要不忘危机,忧患意识不可失、不可少。⒉使他的内心受到惊动、警觉,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⒊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⒋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⒌事实,成才,治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⒍第一段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一句,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以前后较长的句子连接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⒎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有错就要改正;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没有改正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或少犯。⒏D⒐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⒑举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⒒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

㈤A⒈侍卫之臣。开张圣听。⒉忧患⒊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⒋广开言路。以塞忠谏之路。

B⒈择其善者也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⒉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⒊事实,成才,治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⒋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⒌示例: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论述了学习和思考互为依存的关系,强调学和思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给我们的学习以启迪。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以提升能力,这样,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不会被淘汰。

C⒈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炼,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来教子,明确,自然巧妙。⒉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她的言传身教,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D⒈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⒉印证了以下说法: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所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现实意义: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我们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3.在艰苦磨砺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E1.C

十四. 《鱼我所欲也》《孟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㈡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_________》。本文作者______,名轲,是_____时期著名的____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被尊为“_______”,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____及其门人所著,是_____经典著作之一。它与《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㈢理解默写:

⒈现在人们常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

⒉体现“性本善”思想(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⒏《鱼我所欲也》中孟子用口腹之欲来类比舍生取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鱼我所欲也》中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鱼我所欲也》一文告诉我们,当生与义面临选择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⒒《鱼我所欲也》中证明义重于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⒓《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⒕有人见利忘义,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⒖《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设喻,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用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推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论证了“义”的存在。

⒗《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⒘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⒚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写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中的“成仁”出自《论语》“杀身成仁”,“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

⒛孔子在《论语 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1.《鱼我所欲也》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生命是宝贵,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的当“生”与“死”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_____________。”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孟子在 《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 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⒉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个字)

⒊本文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成语“________”概括,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如果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就是:__________。

⒋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在第二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哪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⒍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80字以内)

⒎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动准则。请你举出文中出现的符合此观点的人物并写出他们的相关言论。(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气节的名句。)

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㈤比较阅读:

A甲文《鱼我所欲也》与乙文刘禹锡的《陋室铭》比较阅读

⒈甲文中证明“义”重于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乙文中表现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甲文中指出“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的用意是什么?乙文使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甲:

乙:

⒊甲乙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态度和情趣的?

B甲文《鱼我所欲也》与乙文《晏子谏景公》比较阅读:

乙文:景公(齐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安乐,安闲)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听您的话)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⒈甲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句话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⒉乙文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C甲文《鱼我所欲也》与乙文范仲淹《岳阳楼记》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⒈填空:《鱼我所欲也》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段都运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

答案:㈡《孟子 告子上》,孟子,战国,思想,亚圣,孟子,儒家,《论语》

㈢⒈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⒍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⒑舍生而取义者也。⒒所欲有甚于生者。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⒔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⒕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失其本心。⒖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⒗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⒘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⒙舍生而取义者也。⒚舍生而取义者也。⒛舍生而取义者也。2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2. 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㈣⒈本文运用比喻说理,提出人们在生活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应坚持道义原则,要懂得取舍。⒉苏武不辱使命,20年牧羊而不投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等⒊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人不能为获得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⒋不应该因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⒌得到饮食就可以保全生命;得到饮食就将失去人格尊严。⒍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的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夏完淳: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⒏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㈤A⒈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⒉甲文激励大家崇尚正义,不要见利忘义而丧失“本心”;乙文表现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品德高尚,具有远大抱负。文中引用典故是使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贤思齐的思想感情。⒊示例:甲文中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采取“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乙文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在世风日下的时期,能够保持节操而不受玷污也是应该值得学习的。

B⒈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⒉掌有一方权利的人不能只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下属和百姓,应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既要雪中送炭,更要无雪送炭。

C⒈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比论证。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㈡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所作,是一部____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史称“________”

㈢理解默写:

⒈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曹刿对鲁庄公说百姓不会跟你作战,因为“__________”;神灵也不会保佑你胜利,因为“_________”。

⒋文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对此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忠之属也”的标准)

⒍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之后,追击敌人应在___________的时候。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⒉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⒊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⒋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⒌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⒍文中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⒎文中表现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⒏下面两句话所强调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又是什么?说说看。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㈤比较阅读

A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⒈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打休取胜的最关键因素“人生”。两则材料中所强调的得“人和”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的句子)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找出材料乙中运用对比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句子,并翻译出来。

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比较阅读: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sì)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xí)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rù)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人: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绑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rù)食:在睡垫上吃饭。

⒈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或_______之时 (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以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⒉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C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公羊传》节选比较阅读: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⒈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D甲文《曹刿论战》与乙文《宋书 岳飞传》节选 比较阅读:

乙文:或问:“天下何是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不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宋书 岳飞传》节选

注释:舍:驻扎休息。课:督促。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徇:示众。劳:慰劳。统制:武官名。蹙额曰:皱眉,表示忧虑。

⒈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文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进行具体的描绘。

C甲广开言路 “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习之”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⒉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岳飞:

曹刿:

㈡左丘明,史学,长勺之战。

㈢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⒊小惠未徧,小信未孚。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⒎齐人三鼓,辙乱旗靡。

㈣⒈他的“远谋”表现在:战前他懂得取信于民;战中,他懂得抓住有利战机和详察向敌情。懂得适时出击,适时追击。⒉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电动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⒊不矛盾。孟子认为“人和”和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共同条件是取信于民,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⒋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的军事才能。⒌政治上取信于民。⒍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⒎他认为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⒏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人和是战前准备的关键。不同的是:曹刿强调要取信于民;诸葛亮强调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要激励官兵。

㈤A⒈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得道或施行仁政。⒉对比句: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⒈齐人三鼓或彼竭我盈之时;视其辙知己,望其旗靡;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⒉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C⒈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他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懂得如何指挥作战,战后不明白取胜的原因。因此,他很“鄙”。⒉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在战场上给敌人讲礼节,礼让,结果只能失败。

D⒈C⒉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曹刿:有政治远见,作战小心谨慎,知己知彼,伺机出击。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㈡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又称《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朝代)经学家,文学家。

㈢理解默写:

⒈文中,齐威王发布的第三条命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描写邹忌优美形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写出“忌不自信”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当邹忌问“我与徐公孰美”时,他的妻、妾、客的回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齐王令初下之时,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⒎说明齐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强盛,威震诸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⒏本文中,形容群臣进谏热闹场面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⒐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与理解:

⒈邹忌是如何启发诱导齐王纳谏的?

⒉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⒋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㈤比较阅读:

A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乙文《说苑·敬慎》选段比较阅读:

乙文: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⑧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

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二度为楚相,有贤名。②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③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 ④吊:慰问,吊唁。 ⑤不肖:品行不好。⑥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⑦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⑧去:离开⑨擅权:擅弄职权。⑩恶:厌恶⑾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之隆重。 ⑿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⒀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 ⒁心益小:思想越小心谨慎⒂一:全部 ⒃国:国家⒄衣(第一个):穿⒅为:担任

⒈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B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乙文《战国策》节选 比较阅读:

乙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⒈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乙文告诉我们:

C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乙文《战国策》节选 比较阅读: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⒈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⒉两个语段中的齐五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D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乙文《》比较阅读:

乙文: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王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1) 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2) 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3) 三言:三个字。(4) 益:增加。(5) 趋:小步快走,古时臣下面见君主的一种礼节。 (6) 反走:即还走。犹言撒腿往回跑。 (7) 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8) 亡,通“无”,不。更:再。 (9) 止:捕获。牵:牵引,犹言钓住。荡:放。得意:满意。 (10)阴:庇护,荫庇。 (11)隆:高,用如动词,使之高。 (12)失水:离开水 (13)趋:小步快走 (14)臣请烹:我情愿受烹刑。

⒈“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⒉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⒊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与乙文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㈡《战国策 齐策一》《国策》刘向,西汉。

㈢⒈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⒊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⒍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⒏门庭若市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㈣⒈邹忌以事设喻说理(以小见大,由家事到车事,由浅入深,推已及人),委婉地劝说齐王纳谏除弊。他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齐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接受规劝,改正错误。⒉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⒊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形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并类比齐王的情形,为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蓄势。

㈤A⒈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了直言不讳的方式讲道理,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B⒈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C⒈C⒉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D⒈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说真话。⒉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⒊邹忌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进谏。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音画图文

职场技巧

感悟哲理

星座运情

生活智慧

史海钩沉

健康智慧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分    秒感谢光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156.html

更多阅读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2010年9月6日景志红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 答案 2011新课标全国卷语文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语 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

声明:《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为网友饥荒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