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故事(上万言书) 上皇帝万言书

二 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1388)对解缙来说真是喜事连绵,这年会考,解家“一门三进士”: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解家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19岁解缙一见。皇帝召见新科状元这是常事,而特意召见一名新科进士,却是少有的事,解缙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

朱元璋把解缙召到御花园,见面就以《垂柳》、《春风》为题考解缙赋诗二首。解缙写道:“御柳青青近绿池,迎来攫秀不违时。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慢慢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莺调。君王不肯误声色,何用辛勤学舞腰。”

朱元璋让解缙把这两首诗写在白绢上。解缙提笔龙飞凤舞,很快写就。明太祖朱元璋未料到,解缙小小年纪,却写得一手好字(解缙的草书在当朝官宦中是数一数二的)。这两首诗更应合了朱元璋极力推崇的诗文风格:诗应写得“明白好懂、通道术、达时务”。解缙诗中借柳说风雨,既歌颂了当今的“舜韶”盛世,又赞美了“不肯娱声色”的“君王”,朱元璋当然是满心喜欢,对解缙更是十分地爱惜起来。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于解缙中书庶吉士。这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是给新科进士练习办事的一种称呼,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中书就是中央的文书处理机关。也就是说,当时的解缙,是在皇帝朱元璋身边做秘书。这种“常侍帝前”,加上朱元璋“甚见爱重”,虽然解缙还不是正式的官,但身份显要,就好比现在的总统秘书,其权力有多大就不言而喻。

更有甚者,解缙还是明朝功臣之后。《明史》记载:解缙的父亲解开“太祖尚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是说解缙的父亲解开,太祖朱元璋曾经同他一起讨论元朝的事情,朱元璋给解开官做,解开辞掉不做,回吉水当乡馆教书先生,有闲时也帮夫人做豆腐卖。

解缙是朱元璋的老朋友解开的儿子,朱元璋开始并不知道,有一次在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时无意间知道的。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的好父亲,于是朱元璋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年青的解缙有了他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当天,解缙他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全篇以“封事”的形式出现,解缙虽把朱元璋的错说成是“天下皆谓陛下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而实际上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用一代政治家独特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的施政新理念,

《万言书》的主要内容有:

1、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提出应加强正面教育,“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身,终始如一”。也就是说,要赞扬好人,赏识他、宣传他,让他的同乡像他一样,始终如一地做好事。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心理学中所讲的激励法,不是通过杀鸡给猴看,采取高压姿态,威慑、恐吓的办法,而是通过表扬、宣传好的典型,激励人们祛恶扬善、遵纪守法、积极上进。

2、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提出愿“集志士儒英,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上海建平中学有一位学生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第一代统治者靠的是造反精神,通过造反变革社会关系,让社会趋于稳定;第二代统治者靠是的经济头脑,通过发展经济,迅速恢复国家经济实力,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第三代统治者靠的是法治意识,通过法律和民主手段使国家走向太平和谐。这位学生的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光知道杀人是不行的。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这也可能是后来编纂《永乐大典》的初衷。

3、提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要彻底禁止歌舞杂技艺人,另行安置宦官。同时解缙又提出:“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也即:禁止鬼神巫术以及淫乱的祭祀;革除多余的官员,合并小的县衙;彻底革除法令之外的残酷刑法,永远释放京城的杂工苦役。

4、批评朱元璋“台纲不肃”,相信“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历朝各代都是以皇帝的个人好恶来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根本就没有一套考核官员的具体办法。因此,有不少官员在处理案件时,严刑逼供、罗列罪状、加重量刑,以显示自己有能力、会办事;把审讯的囚犯越多看作是自己功劳越大(“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用以博得皇上的喜爱。有些官员听说皇上有什么宽赦,则故意坚持说不应宽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突显皇恩浩荡(“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这些都是奸邪小人的献媚伎俩,象这种只顾揣摩上级领导意图的官员,怎么去“励清要,长风采”?

5、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朝捐刀镊,暮拥冠裳,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所以“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这些人“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6、批评朱元璋“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提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族之复之,为民表帅。”那么,新风气会不断出现(“作新可变”),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比屋可封”)也就不难了。

7、批评朱元璋“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还是相信所说的神仙传教之人。并且“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用夺取宝物为名而发动战争,用得到神仙征验为名来蛊惑百姓。

8。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土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突出表现为:

其一,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地有盛衰”),是丰收还是歉收(“物有盈虚”),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率皆定额”)。这就使得丰收了奸猾的人能够欺诈,不交税收(“盈也,奸黠得以侵欺”);歉收了,忠厚善良的人没办法却要拿自己的家当来补交税款(“歉也,良善困于补纳”)。

其二,税收过多过重。夏季要征收一次税(“夏税一也”),而茶叶、椒米有粮税(“茶椒有粮”),果子丝绸有税(“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为何“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

解缙提出:“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即采用平均分配田地的办法,同时公平征收税收,在受灾之时,国家实行开仓放粮等举措,来革除世弊,拯救百姓。

9、批评朱元璋“狃于晏安(贪图安乐),堕名城(毁除城墙),销锋镝(熔化兵器),禁兵讳武,以为太平。”如果这样下去,“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提出要马上下令“整葺”,采取措施补救,要在乡村设置弓箭手,教老百姓操练武器(“守之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时刻准备打仗。提出要“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

10、批评朱元璋“连坐”的酷刑。指出“连坐起于秦法”,“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这真是“听之(处理他们)于不义”。提出“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处罚这个人不要连带其妻子和儿女,惩治这个人不要株连到其子孙后代。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连坐”的所谓“习惯”。

11、批评朱元璋的官吏政策。提出“郡守县令,不应回避乡帮”。在明朝南方出生的官员要到北方去任职,北方出生的官员却要到南方去任职。这种南北大交流,在当时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状况下,并不是什么聪明之举。又提出官员之间应该“同寅协恭(互相尊重),相倡以礼”,而不应该“捶楚属官,甚于奴隶”。同时提出“笞杖之刑勿用”,“小有过差,薄鞭示辱,亦足惩矣”。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杀人10万有余。他还太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都统统杀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比如司冠钱塘,抗疏入谏,被箭射死;员外郎张来硕,谏止将已许配少女作宫女,被碎肉而死;县官叶伯臣应召上书,言皇上分封太多,用刑太繁,被下狱处死。解缙这篇赤裸裸地批朱元璋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解缙比唐朝的魏征还要魏征,其铮铮忠言把自己度于生死之外,为了大明王朝,为了大明百姓,其一腔热血,日月可鉴。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发展不止,就是有一批像解缙这样硬骨头的人。所以,我认为因为有解缙的《万言书》,方有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杀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朱元璋看后不但没杀解缙的头,还称解缙是个奇才,更加得到重用。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人长得矮小。有一名电影导演曾问过我,解缙到底有多矮,我回答说:“邓小平有多高,解缙就有多矮”。解缙的矮,当时在朝中是出了名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解缙矮子”。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很不尊重地对解缙说:你个子那么矮还用得着保镖吗?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骂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以达到公报私仇的目的,于是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朱元璋。
解缙故事(上万言书) 上皇帝万言书

解缙与兵部尚书沈溍怎么会有恩怨呢?原来,在乡试中,解缙不是经过辩卷才得到了解元吗?而在其中作梗的就是兵部尚书沈溍,他想让自己的外甥得解元,出面给主考打招呼,要主考把解缙拿下来,可解缙通过辩卷打破了他的美梦,他一直耿耿于怀。解缙不仅得了乡试第一,还进京考取了进士,做了皇帝的秘书,皇帝还十分宠爱。他便无从下手,今天有了把柄,他便要对解缙新帐旧帐一起算。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冗散自恣”(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做宰相又是李善长推荐。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朱元璋把开国大臣几乎都杀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轮到杀他们,所以有很多大臣想为李善长鸣冤,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出头,谁都知道一出头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这时,虞部郎中王国用想到了解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

解缙血气方刚,也认为朱元璋杀李善长不应该,于是应好友王国用之邀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状中所阐述的几条理由,从表面上看确实很有道理。

其一:“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示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李善长在朱元璋手上被封为韩国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做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做到了极点,他再帮助胡惟庸谋反,也不过如此而已。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功利动机。

其二:“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知道要取得天下有多么的难,搞得不好就身败名裂,身首异处。更何况李善长年事已高,他没有去冒这个险的必要。

其三:“今善长之子祺备陛下骨肉亲,无纤芥嫌,何苦而忽为此。”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附马,是内亲,两亲家没有什么隔阂。李善长谋反没有外在动力。

其四:“臣恐天下闻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皇上这样无缘无故地把有功大臣处死,天下人会有什么想法,一旦老百姓失去对皇上的信任,“水可覆舟”国家就将解体。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又要杀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无事。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骂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剌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也反对父皇杀有功的大臣。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又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剌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仔细细,用两指去拎,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很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对太子说的一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

第三件事: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来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他并不去理会这是朱元璋在贬他,他想,有一个到地方来接受实际工作磨练的机会,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年轻的解缙在洪都尽职尽责的做他的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监察御史直接隶属朝廷,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直接面呈皇上。应该说把解缙放到洪都做监察御史,朱元璋还是“甚爱”解缙的。

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解缙的上司,可袁泰却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画图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连同事下属也不放过,使朝中百官人人自危。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口角,才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解缙甚是生气,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袁泰深恶痛绝,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令有司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从此,袁泰对解缙怀恨在心。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又是解缙所为,也觉得解缙过于锋芒,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做出些不该做的事,有必要再给他焠焠火,让他反思反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将朝中近臣的父母接到南京,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解缙的父亲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朱元璋曾要解开出来做官,解开给推辞了,朱元璋因此对解开很敬佩,而且他又为朝廷培养出三位进士,于是大赞其了不得。这次千叟宴,朱元璋自然要找他单独聊聊。俩人在谈到解缙时,朱元璋对解开说:“解缙才学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令他好好读书,工资照发,就算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晚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到时大用未晚”。

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亲回到了吉水老家。十年后的解缙会是怎么样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335.html

更多阅读

明朝三大才子解缙 杨慎 徐文长 一代才子解缙

纵观整个明史,英雄好汉辈出,人才多如牛毛,为何我只提三大才子呢?事实证明此三人实至名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就是;编修《永乐大典》的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屹立三朝不倒的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正德六年的状元杨慎,嘉靖年间协助胡宗宪平定沿海寇

明代大学土解缙的故事 解缙对联故事大全

奇才留逸事 古今传美名历史上的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出生在育水鉴湖(今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是洪武进士,官至翰林学士,5岁应口成诵,7岁能文,有“神童”之称,在历史上是个在诗文和书法

明朝大才子解缙之死 大明才子解缙

明朝大才子解缙之死凉月轻风伟人毛泽东引用过他的名联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报告,题目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篇报告中,伟人引用了一条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

声明:《解缙故事(上万言书) 上皇帝万言书》为网友风起人散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