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肥的全面知识介绍 2015年微肥10强企业
目录
第一章 微量元素肥料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叫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
第二节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第三节 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四节 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前景
第二章 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第一节 四川盆地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第二节 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的条件
第三节 土壤锌的含量分布
第四节 土壤硼的含量分布
第五节 土壤钼的含量分布
第六节 土壤锰、铜、铁的含量分布
第三章 主要作物的缺素症状和防治
第一节 作物缺素症的识别步骤和方法
第二节 几种主要作物的缺素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四章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
第一节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节 几种常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第三节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 稀土元素简介
注意:本文由中国农资人才网(http://www.nzrcw.com)收集与网络,不代表中国农资人才网拥有此文件的修改及商业权利,仅供植保类人员学习使用,致谢!
第一章 微量元素肥料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叫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有人说它们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它们比作是一对形影相伴、亲密无间的情侣。正因如此,在目前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施用越来越广泛普遍的情况下,人们谈及微量元素肥料时,往往都要联系到微量元素,反之亦然。尽管二者关系如此密切,但应当指出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它们在涵义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鉴于微量元素,尤其是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是诞生微量元素肥料的先导,也就是说,只有当大量的科学试验与研究,证实了某种化学元素确实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成分之后,这种元素才会被用来制成化工产品,使之成为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微量元素肥料。因此,欲知什么叫微量元素肥料,还得先从微量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的涵义谈起。
一、什么叫微量元素
1.微量元素的一般概念。大家知道,自然界或者说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是植物、动物和人等有机生命体,还是矿物、岩石、空气和水等非生命无机体,都是有各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的。那么,自然界究竟存在有多少种化学元素呢?根据已有的研究证实,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107种。这107种元素在自然界或各种物体中的含量,差异十分悬殊,有些元素含量很高,而有些元素含量却又甚低。
对于自然界所存在的化学元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有着不同的分类。其中一种分类是根据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或多寡,分为大量元素(或称常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亦称痕量元素)等三类。前者是含量很高的化学元素的统称,后者是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的统称,而中量元素的含量则介于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近若干年来,对某些含量极低的化学元素,又称之为超微量元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微量元素是针对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所谓微量元素,顾名思义,微者少也;少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含量很少,二是指植物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因此,从广义来说,微量元素系泛指自然界或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中含量很低的,或者说很分散而不富集的那些化学元素。从狭义来说,农业上所说的微量元素则系指植物体中含量很少,特别是植物生育期内需要量很少的那些元素。但究竟含量低到什么程度才叫微量元素呢?一般认为含量在n×10-6—n×10-5,即百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最高不超过千分之一范围内的所有化学元素,都统称为微量元素。
就植物体中的化学元素而言,目前植物体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70多种,其中碳 (C)、氢 (H)、氧 (O)、氮(N)、磷(P)、钾(K)、钙(Ca)、镁(Mg)、钠(Na)、和硫(S)等10种元素含量较高,加上微量元素硅占了活基质的99.95,它们是大量元素;其余60多种元素如硼(B)、锌(Zn)、锰(Mn)、钼(Mo)、铜(Cu)等的含量甚微,总共仅占,这些元素就是所说的微量元素。此外,有的元素含量极低,如银(Ag)、铷(Rb)、汞(Hg)、镉(Cd)、镭(Ra)等的含量低至,它们是超微量元素。
应当指出的是:大量或中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并不存在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不同学科研究领域所指的微量元素,其包括的对象不尽相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在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之间往往存在交差。也就是说,某些元素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是大量元素,而在另一学科领域内却是微量元素、例如就元素锰(Mn)、铁(Fe)和硅(Si)等来说,它们在地壳和土壤中的含量较高,因此,在地球化学和土壤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属大量元素;然而在生物体内含量甚低,同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它们的需要量亦少,因而在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研究领域内,它们却属于微量元素。
土壤学领域所研究的微量元素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可以泛指土壤中所有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也可以专指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实际上二者并无本质上的截然区别,因为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进步,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微量元素还会逐步被发现而增多。
2.微量营养元素的概念。动植物有机生命体几乎含有全部已知的化学元素,不过有些化学元素至今在动植物体内还没有被发现。前面己经谈到,目前植物体内己发现的化学元素只有70多种。而植物体中的这些化学元素是否均为植物所必需呢?对于这一问题,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完全解决。但一般可以这样认为:必需的元素一定存在于植物体内,而植物体内所存在的化学元素却并非都是必需的。因此,从目前的观点看来,植物体内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按其生物学意义可区分为生命需要的、生命可能需要的和生命是否需要尚未确定的三类(见表1—1)。
从上述可见:所谓营养元素是生物有机生命体,包括植物、动物和人,正常生长发育或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但是生物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并不相同,往往对某些营养元素需要较多,而对另一些营养元素却又需要甚少。因此,人们通常将需要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称为大量营养元素,而将需要量甚少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营养元素。
现已证实:植物、动物和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有20余种。其中对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硅、钠和氯等10余种元素的需要量较多,它们就是大量营养元素;而对铜、锌、钼、铁、钴、钒等10多种元素的需要量甚少,它们是微量营养元素(见表1—2).
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动物和人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不尽阳同。就微量元素而言,除了铁、锰、锌、钼、铜是动植物都需要的而外,植物所需要的硼并没有证实为动物所必需,而动物需要的硒、铬、镍、锡、氟和碘亦没有证实为植物所必需。但喜硒植物中却有大量硒的富集,缺硒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有的抵等植物还需耍钒、镓、锗和钨。近年来还证实有许多植物不可缺少钴和钒,但却没有证明所有植物需要它们。
应当指出的是:微量元素有益还是有害,生命需要还是不需要,这都是相对的,而不能将其绝对化。现在认为对生命是不必需的或有毒的元素,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是有益的或生命所需要的。即使是现在已经确定是生物营养所必需的元素,也有一个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数量范围,不足可以引发缺乏病症,过量又会产生中毒。
3.微量元素的计量单位。微量元素的含量既然很低,那么通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它们呢?目前一般用份数浓度来表示微量元素的含量。常用的份数浓度单位(见表1—3).
一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即1ppm,它相当于一百万份的固体,液体或气体中含有一份某种微量元素。对于固体来说,ppm一般指重量,1ppm意味着一吨物质中才含有一克,或者一公斤物质中才含有一毫克。
二、什么叫微量元素肥料
通过上文论述,大家知道了微量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的概念之后,什么叫微量元素肥料的问题也就很清楚了。
所谓微量元素肥料,通常又简称微肥,它是指经大量的科学试验与研究已证实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也就是说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那些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工业加工过程所制成的,在农业生产中作为肥料施用的化工产品。它们多系化合物,诸如硫酸锌(ZnSO4)、硫酸锰(MnSO4)、硫酸铜(CuSO4)、硫酸铁[Fe2(SO4)3] 、钼酸铵[(NH4)2MoO4]、硼酸(H2B4O7)等,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微量元素肥料。当然,微量元素肥料还应包括其他含微量营养元素的物质,如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废渣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希望不要把它与细菌废料(亦称菌肥)混淆起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微量元素,以致于微量营养元素并不是微量元素肥料。因此,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说的“施用微量元素”,实际上是指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而绝不是前述的广义的微量元素或微量营养元素。
虽然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目录还不多,但可以深信,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会逐步被发现而增多,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与品种,也必然会随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多。
第二节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多为酶的组成成分。酶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对生物体内的多种化学反应起着催化剂作用,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功能。就单个元素来说,在植株体内一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着通常所说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而有些时候,它们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则又可能起着相似或完全相同的作用。以下列举植物氮素代谢中的硝酸还原过程(见下面图式)作进一步说明:
在硝酸还原成氨(即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的最初阶段,首先必需要有硝酸还原酶作催化剂,以加快这一还原反应。微量元素钼则是硝酸还原酶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没有钼的参与,这一阶段便不能完成,硝酸盐就会在植株中累积起来,最终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在整个还原过程的最后阶段,因锰素是胺还原酶的成分,如果没有锰素,由胺还原成氨的阶段不能很好通过,氨就难以产生,同样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形成。而亚硝酸还原成控胺的两个阶段,钾、铁是亚稍酸还原酶和次亚硝酸还原酶的组成成分,缺乏铜或铁,这两种酶的活性就会大大降低,亚硝酸还原成胺的反应必将受到影响。
由上述可见,钼、锰、铜、铁四种微量元素虽然都与蛋白质的合成息息相关,但是它们在硝酸还原过程中的各有关阶段,钼和锰各自起着专门化作用,而显示出很强的专一性,不能互相代替,铜和铁对亚硝酸还原酶和次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相似,专一性不强,能够互相替换。正是由于一些微量元素对作物新陈代谢的影响相同或相似,就构成了某些微肥试验中,常常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同时施用时,对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的提高,未能产生增补效应的理由之一;并可用以解释因缺乏不同元素而使作物出现类似病害症状的原因。
微量元素不仅对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蛋自质合成产生影响,而且对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运移、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输送以及繁殖器官的发育……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微量元素的这些功能,往往就是它们能够提高植株抗旱、抗热、抗寒、防冻等抗逆性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是防治植株缺素所引起的生理病害,增强植株对某些细菌、真菌称病毒所致病害抗性的重要原因。
为了便于逐个了解各有关元素在植物体内具有的生理生化功能,现列举几个常见的微量营养元素概述如下:
一、 锌
1.增强光合作用。锌是一些酶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些酶在缺锌的情况下活性大大降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需要有含锌的碳酸酐酶的参与,它主要存在于植株的叶绿体中,催化二氧化碳的水合作用,提高光合强度,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已有不少资料说明,葡萄、西瓜等施锌后,降低了果实的酸度,提高了含糖量。可见,锌是影响醣类代谢的重要因素。锌还能使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向繁殖器官的输送得到改善,从而对该器官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有人认为植物的受精到结实期是锌素营养的临界期之一。
2.促进氮素代谢。在植物的氮素代谢中,锌发挥着重要作用。缺锌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要发生紊乱,造成氨的大量累积,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植株的失绿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蛋白质的合成受阻有关。施锌不仅能迅速纠正植株的失绿症状,而且还能提高籽粒中蛋白质饱含量。
对植物的遗传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的核糖核酸的形成,与锌素营养状况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在缺锌的条件下,植株体内的核糖核酸含量减少,植物生长变差。
3.有刊于生长素的合成。锌与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的合成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即生长素含量高的部位,含锌也多。植物缺锌时,体内的色氨酸含量较少,而色氨酸是合成叫吲哚乙酸的基本材料,因此,缺锌就必然导致吲哚乙酸的含量相应降低。可见锌与该种生长刺激素的关系实际上是间接的,但施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的效应是相当显著的。华中农学院的研究表明:玉米施锌能使植株抽雄期提前三至七天,吐丝期提前五至八天,成熟期提早六至九天。这一缩短生育、促进早熟的作用对于回避不良气候,条件,改革、巩固三熟制具有现实意义。
4.增强抗病、抗寒能力。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施锌不仅能防治水稻的赤枯II型病 (即缺锌坐兜症),玉米花叶白苗病、柑桔小叶病等营养生理性病害;而且能减轻小麦的条锈病、大麦和冬黑麦的坚黑穗病、冬黑麦的秆黑粉病、向日葵的白腐和灰腐病的危害,提高菜豆对炭斑病的抵抗力,降低棉花萎蔫病、亚麻立枯病和炭疽病以及细菌病的感染。国外资料介绍,在锌素影响下,甜橙、柚子等果树的耐寒性有所提高,玉米植株的耐寒性也有增强。
二、硼
1.促进碳、氮代谢。硼在植物体内的碳、氮代谢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硼素不足常常导致蔗糖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的氨基化速度降低,蛋白质合成受到阻滞。植株缺硼将直接影响到叶绿素的形成,从而使光合作用的强度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受到影响。同时硼素对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输送也具有促进作用。
2.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植株缺硼产生的有害作用,首先表现在根尖上。在缺硼条件下,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和伸长得不到正常进行,甚至发生枯萎。有人发现,在缺硼的根系中咖啡酸和绿原酸有所累积,据认为这些酸是形成木质素的前身。因而它们的累积可能是促进缺硼根系木质化的原因,也许还是引起组织坏死和死亡的理由。还有人提出硼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点死亡,是由于植株体内蔗糖的形成及其向根部的运转受到阻碍所致。因此,植物得到的硼素越多,根系的发展越好。这对于根用和块茎作物,如甜菜、萝卜、洋芋等产量和品质的高,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促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硼同锌一样,对于生长素吲哚乙酸的合成有着重要影响。植物的硼素营养不足,体内的生长素含量大大降低,致使营养器宫的生长受到抑制。硼素对生殖器官的发育也至关重要。缺硼植株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就是不能形成或形成不正常的花器官。表现为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粒的发育不能健康进行。硼对花粉管的形成也是必要的,对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具有刺激作用。因此,硼素在植物的受精阶段以至种子形成以后的发育时期中均有着巨大影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农作物的硼素营养不足,可以出现油菜大面积的“花而不实”(即只开花不结籽)、麦类的“小花不孕症”(即不结实症)、棉花的“蕾而不花” (即只现蕾不暴桃)等生理危害;更为常见是,使棉花,油菜、黄豆、苜蓿和果村等的落花、落果现象严重,对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极大。
4.促进作物早熟。硼对加速植株发育,促进种子早熟的作用也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据有关资料报道,在硼素的影响下,冬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可缩短八天。玉米和水稻施硼使各种生育期提前,种子提早五天左右成熟。棉花施硼,霜前花增多,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有提高。硼的这种促进早熟的作用,对于山地寒冷地带以及两熟·三熟制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此外,在水稻杂交制种中施用硼肥,可使父、母本植株的生殖器官成熟期趋于一致,促进制种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还能提高远缘杂交种的结实率。可见,硼在育种工作中,也同样能起重要作用。
5.增强抗逆性。硼素营养状况与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洋芋等作物施硼,能使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丙 (即抗坏血酸)的含量大量增加;而植株体内维生素丙的含量多寡与植物的抗旱性和抗寒性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硼素不足是洋芋疮痂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施硼可使小麦的坚黑穗病和黑麦的黑粉病感染率大幅度降低,甜莱腐心病减少,产量和含糖量提高,二代植株对立枯病和褐斑病的抵抗力增强。红薯的软腐病、向日葵的白腐病和灰腐病、菜豆的炭斑病、亚麻的立枯病和细菌病均可大大降低。还能清除葡萄幼苗导管因镰刀菌感染而死亡的现象。
三、钼
1.促进氮素代谢。钼在植物体肉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影响氮素代谢过程。植物将硝态氮吸入体内后,必须首先在硝酸还原酶等的作用下,转换成胺态氮以后,才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钼又是硝酸还原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因此,在缺钼的情况下,硝酸的还原反应将受到阻碍,植株叶片内的硝酸盐便会大量累积,给蛋自质的合成带来困难。此外,也有人认为,在合成蛋白质的整个过程中,钼都能发挥其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植物对钼的需要与所供给的氮源有关,以硝态氮为氮源时需要钼,以氨态氮为氮源时就不一定需钼了。这是施用钼肥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2.促进生物固氮。钼与生物固氮作用的关系极为密切。钼是多种固氮细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它能提高固氮能力二至五倍,亦有报道能提高六至七倍的。豆科植物含钼较多,且集中在豆科植物的根瘤内。根瘤中的固氮菌是固定空气中氮素的执行者。钼素不仅能促进根瘤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还影响根瘤菌固定氮素的活性。因为这种活性是受固氮酶所制约的,而钼是固氮酶的组成成分。所以,钼素供给不足时,豆科植物的根瘤发育不良,根瘤少而小,且分散在根系的各个部分,其固氮能力弱或者不能固氮。
土壤中固氮细菌能否存在与该土壤内钼素的含量有关。据试验研究,栽培棉花对土壤中的固氮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棉花连作地的第一年,一克土壤中的固氮菌即从原来的十万个急剧减少到三万个;第二年又减少到两千个;第三年就剩下三百个了。但如施用钼肥,不仅消除了这一不良影响,而且使固氮菌数量增加了三到三倍半。
3.增强光合作用。钼素能提高植株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稳定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尽管钼素能否直接参与光合反应还不得而知,但的确能提高冬小麦、玉米、荞麦等的光合作用强度。尤其是在荞麦开花期,钼素能纠正白天高温条件下光合作用受抑制的现象;在玉米叶片开始衰老时,钼仍然有促进其光合作用,使叶子的生活能方得以长久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4.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移。钼能够改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从叶部向茎秆和生殖器官流动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很有意义。施钼可促进小麦、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棉花种子的发芽率,降低蕾铃脱落率,促进早结桃、早开花,从而提高了籽棉产量和品质。
钼素还能加速作物春化阶段的通过,与硼一样可使冬小麦的春化阶段需要的时间缩短八天;并且对长日照作物的玉米、燕麦和冬小麦的光照阶段亦有加速通过的作用。
5.提高抗旱、扰寒能力。保证植物钼素营养供应,对提高作物抗旱和抗寒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钼能增加洋芋上部叶片的含水量,以及玉米叶片的柬缚水含量;调节春小麦在一天中的蒸腾强度,使早晨的蒸腾强度提高,白天其余时间的蒸腾强度降低。有人认为,喷钼酸铵溶液可使冬小麦叶片的保水能力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冬小麦的抗旱力。
钼素对玉米、冬小麦,苜蓿和车轴草等抗寒性的增强均有良好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低温条件下,钼和其它一些微量元素一样,能促进玉米种子的发芽,提高含糖量,特别是对抗寒性有决定意义的蔗糖的含量。因而,使细胞质的浓度增大,降低了冰点,减轻了低温的伤害和植株的死亡率。有人还认为,提高了抗寒性的幼苗,含有更高量的抗坏血酸(即维生素丙),抗坏血酸的增加对提高植株的抗寒性具有良好作用,这是与它能维持植株为适应恶劣环境所需要的氧化还原状况有关。
6.增强抗病力。钼对增强某些植物抗病力的良好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据试验,每亩施用五公担的一种红色硫酸钼废渣(含钼量0.09%),可使小麦黑穗病的感染率明显降低,使燕麦黑穗病的病株率减少。盆栽试验表明,施用高剂量的钼(4克/盆),不仅能使感染花叶病的烟草植株具有健康植株的外观,而且可使烟草产生对花叶病的免疫性。
四、锰
锰对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生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它参与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有关。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氧化还原过程也有联系;并且是植物氮素代谢中的活跃因子;还是合成维生素丙和核黄素的重要因素之一。
1.增强光合作用。由于锰是叶绿体的结构成分,是维持叶绿体结构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叶绿体中含有丰富的锰。植物体内锰素营养不足,常常引起叶片失绿、而使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锰素供给充足时,能够减少正午光合作用所受到的抑制,从而使光合作用得以正常进行,有利于体内的碳素同化过程。
2.调节体内氧化还原状况。锰还能提高植株的呼吸强度,调节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如植物体吸收入硝态氮时,锰起还原剂作用,而在吸入铵态氮时,又起氧化剂作用。因此,在这些氧化还原过程中,担当着催化剂的角色。同时,在这些过程中,锰和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锰素能调整二价铁和三价铁彼此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影响借助于铁盐而完成的氧化还原反应。
3.促进氮素代谢。锰素对植株的氮素代谢有着显著影响,缺锰的业主中游离氨基酸有所累积。这种累积与蛋白质的减少有关。可能是由于缺锰影响到蛋自质的合成所致。有人发现小麦施锰,使籽粒中全氮量和蛋白质成分中的麦胶蛋自质含量均有增长。同时,豆科作物施用锰肥,根系中的根瘤数目和大小均有增长,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增强,根的重量和土壤耕层中的含氮量均有提高。
4.有利于生长发育。在锰素的影响下,不仅对胚芽鞘的延伸有刺激作用,而且加强了种子萌发时淀粉和蛋自质的水解过程,使单糖和氨基酸的含量,比未经锰盐处理的种子要高,对促进小和带水稻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十分有利。它还能加速同化物质尤其是蔗糖从叶部向根部和其它器官的转移,为植株各部及时提供充足的碳素营养和能量,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如棉花施锰不仅减轻蕾脱落现象,而且使收获较早的一级籽棉显著增多;柠檬施锰还可使开花期大大提前,花量的增加也很明显。
5.降低病害感染率。孟素营养充足可以增强多种作物对某些病害的抗性。施锰使大麦对黑穗病、黑麦对黑粉病和坚黑穗病的感染率大大降低。东黑麦种子在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春化处理,可提高冬黑麦对锈病的抵抗力。施锰还能提高洋芋对晚疫病以及甜菜对立枯病和褐斑病的抗性。锰作亚麻的种肥,可减轻亚麻对立枯病、炭疽病和细菌病的感染。
此外,在锰素的影响下,能够增强小麦等作物的耐寒性。
五、铜
铜在植物体内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与碳素同化、氮素代谢、呼吸作用以及氧化还原过程等均有密切关系。
1.增强光合作用。植株叶片中的铜几乎全部含于叶绿体内,对叶绿素起着稳定作用,以防止叶绿素遭受破坏。可见,保证铜素的营养供给,对提高植物的光合强度具有良好影响,且能减轻晴天中午期间光合作用所受到的抑制。有人认为,铜素能增加叶绿素稳定性的原理,是与铜对蛋白质合成的良好作用有关。因此,植株的铜素营养不足,叶绿素含量便会减少,叶片则出现失绿现象。
硝态氮还原成铵态氮的过程中,铜和铁一样能提高亚硝酸还原酶和次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加速这些还原过程,为蛋白质合成提供较好的物质(氨)条件。
2.有利于生长发育。铜素的存在能改善碳水化合物(蔗糖等)向茎秆和生殖器官的流动,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在缺铜的情况下,常因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到阻碍,而使植株发生某种生理病害,有些谷类作物如大麦等甚至不能结穗。同时,有些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缺铜,不仅生长发育不良,而且还因牧草含铜量过低,牲畜食用这些牧草后,也易患缺铜症,其症状是毛发变白,食欲不振,患所谓“嗜异癖”,即得病的动物喜欢舔食周围的东西。动物营养中缺铜,易使铁塑造肝脏中累积,而不能参与血红素的形成过程,出现贫血、衰弱等症状。
3.增强抗病力。铜素对提高植物抗病力的作用尤其突出。对于许多植物的多种真菌性和细菌性疾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如:洋芋施用铜肥,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生长发育期包括块茎形成期,以及储存期对晚疫病的抗性,而且还能减轻细菌病、普通疮痂病、粉痂病和丝核菌病的感染;甚至在喷施铜肥后的第二年,尽管未继续施用铜肥,可能,铜在防治洋芋的晚疫病、细菌性软腐病便得到彻底根除。此外,施铜使菜豆对碳斑病、番茄对褐斑病以及亚麻对立枯病、炭疽病和细菌病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使用含硫酸铜的波尔多液来防治作物的多种病害,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植保措施之一,从这一侧面也可反应出铜素对提高植物抗病力的重要作用。
4.提高抗寒、抗旱性。铜素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的。已有材料说明:在铜素的影响下,不仅提高了冬小麦的耐寒性,而且还能增强茎秆的机械强度,起到抗倒伏的作用。用硫酸铜稀溶液进行种子处理,发现在低温条件下,对提高棉花种子的发芽率有极良好的反应;对增加玉米和车柚草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效果,并增强了玉米、车柚草幼苗抵御冻害的能力。同时,铜对提高柑桔类的耐寒性也有一定作用。由于铜素对植物组织的持水特性具有良好影响,能够提高植株的总含水量和束缚水含量,降低植物的萎焉系数。因此,铜素营养充足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抗旱性。而缺铜破坏了植株的水分状况,使吐水量增多,严重者会显著增加萝卜等作物的魏焉病的发病率。
六、铁
铁在植物体内是一些酶的组成成分。由于它常居于某些重要氧化还原酶结构上的活性部位,起着电子传递的作用对于催化各类物质(酷类、脂肪和蛋白质等)代谢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铁与碳、氮代谢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1.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铁并非是叶绿素的成分,可是叶绿素的形成必需要有铁的参与,而成为合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植株铁营养不足,就会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叶片便发生失绿现象,严重时叶片变成灰白色,尤其是新生叶更易出现这类失绿病症。铁与叶绿素之间这种密切联系,必然会影响到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2.促进氮素代谢。铁和铜一样,在硝态氮还原樐铵态搮的蟇程?起着良兽作用。在缺铁的情况下,亚硝酸还原酶和次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使这一还原过程变得相当缓慢,蛋白质的合成和氮素代谢便受到一定影响。铁还是固氮酶中两个组成成分之一的铁蛋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于生物固氮具有重用作用。
植物对铁的吸收除了受到土壤条件的限制以外,还与植株内其它营养元素的多少有关。植株中锰、铜、钼、钒、锌的含量偏高,或者钾的含量偏低都会降低植株对铁的吸收,而加重缺铁症状的出现。铁又是症状吸收利用氮、磷的限制性因素,缺铁时植株不能很好利用氮和磷。
3.增强抗病力。保证植物的铁素营养有利于增强某些植物的抗病力。有人用氯化铁溶液对冬黑麦种子进行春化处理,提高了植株对锈病的抗性。施铁肥能使大麦和燕麦对黑穗病的感染率显著降低。铁盐还可以大大增强柠檬对真菌病的抗性。
以上所谈的内容,只有涉及到几个常见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一些主要功能。各种微量元素对生理病害的防治作用详见本书有关章节。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上施用微肥,能够提高收获物的产量和质量,就是上述功能的具体表现。必须说明的是这些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不少进展,但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得结果的成熟程度还不尽一致,其中有些结论还是初步的,也是很局限的,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在生理生化功能方面会有更多的内容有待于研究发现。
第三节 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根据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状况以及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有针对性施用微肥能够获得增产大、品质好和成本低的良好效果。已有大量试验、示范的结果说明,各种微肥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蔬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锌肥
水稻是一种对锌敏感的作物。对严重缺锌的“坐篼”田施锌,产量可增加几成甚至成倍增长。施锌肥的田块,苗架长势好,分多,穗大,粒多,粒重。群众把锌肥誉为“坐蔸药”。我省1982年66个县土肥科(站)的田间小区试验资料统计,在12个主要土属的土壤上,水稻施锌试验点121个,381项试验,增产的374项,占98.2%,不增产的仅7项。其中增产5%以下的有118项,占30.5%;增产5—10%的占27.4%;增产10—20%的占26.3%;增产20%以上的占13.7%。每亩增产幅度为43—310斤,效果极其显著。
玉米对锌肥更为敏感,有人认为玉米是缺锌指示植物。土壤供锌不足,玉米植株常发生白苗花叶病,施锌肥不仅可以防止该种生理病害,而且可以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1977—1979年四川微肥科研协作组进行的66项玉米施锌试验,平均增产11.1%。1982年66个地县土肥科(站)在12个主要土属土壤上进行的57个施锌试验点统计,152项试验,只有一项不增产,增产5—10%的41项,占26.9%;增产10—20%的39项,占25.6%项;增产20%以上的34项,占22.4%。田亩增产幅度为24—199斤。施锌地块的玉米植株高度、双穗率普遍增加,秃尖减少,果穗粗大而沉重,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效果十分显著。
此外,小麦、红薯、棉花、麻类以及柑桔、苹果、桃等果类和番茄等蔬菜作物,施用锌肥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二、硼肥
油菜(甘蓝型)、棉花和果树等施硼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1977—1979年四川省微肥科研协作组进行的106项油菜施硼试验,平均增产16.2%。1982年66个地县土肥科(站)在20个土种上的75个试验点统计,153项试验,不增产的仅占3项,增产5%以上的115项,占75.2%。其中增产5—10%的占27.5%,增产10—20%的占23.5%,增产20%以上的占31.6%。每亩多收油菜籽10.2—91斤,平均多收31.6斤,增产14.3%。获得了良好的收成。
广汉县在1978年前油菜地从未施过硼肥,常常出现只开花不结实的病症,致使油菜籽亩产仅200多斤,1981年对11万亩油菜施用硼肥,使全县16万亩油菜平均亩产达325斤,创造出历史最高水平。群众反映,油菜施硼后,根系发育良好,幼苗长势健壮,减轻了落花、落荚现象,基本上控制了“花儿不实”病症的发生。
1977—1979年四川省微肥科研协作组进行的23项棉花施硼试验,增产5%以上的18项,占78.3%,平均增产11.7%。
射洪县对三千余亩棉花喷施硼肥,平均每亩多收皮棉11.73斤,增产率达12.97%。四川省棉区的施硼示范已相当普遍。施硼后的棉花植株长势喜人,蕾铃脱落率降低,且有促进早熟的效应,使伏桃增多,暴花提早,纤维长度和强度都有增加。
重庆县360万株柑桔喷施硼肥获得大幅度增产,一般增产在60%左右,高的竟达一倍以上。还有试验材料说明苹果施硼,不仅能提高单果重和座果率,使产量大大增加,而且果皮光滑,色泽鲜明,品质也有所改善。
玉米、小麦、水稻施硼都有一定增产效果。甜菜、洋芋、萝卜、三月瓜、韭菜、芹菜等施硼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增产效应。
三、钼肥
钼肥对于豆科作物的增产作用是最显著的。根据对大豆、胡豆、豌豆、花生和紫云英、苜蓿等的施钼试验,增产率一般在10—20%。近年来,阿坝州对胡豆地施用钼肥,每年都在五万亩以上,平均每亩增产15斤左右。施钼肥后,植株的叶色更加葱绿,长势健壮,株高和分枝以及单株荚数都有增加,籽粒饱满,百粒重也有提高。
十字花科和茄科、葫芦科等蔬菜作物,对钼素也很敏感。如:花椰菜、油菜、大白菜、萝卜、番茄、海椒、三月瓜以及青笋、韭菜、菠菜等施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钼肥对禾本科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和果树(柑桔等)在严重缺钼的土壤上施用,也有一定增产效应。
四、锰肥
粮、油、棉、糖等主要作物和一些果树蔬菜施用锰素都能表现出肥效反应。粮食作物中以小麦、高粱等对锰素最为敏感。四川省的崇庆、石棉两县在严重缺锰的沿河石灰性沙土上,对小麦进行施锰试验,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其它省在石灰性土壤施锰,对小麦的增产率一般在10—20%之间。小麦施锰后,麦苗浓绿,分增多,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都有增加。
锰肥对豆科类作物的肥效反应跟钼肥相似,也十分良好。施锰可使花生、黄豆、胡豆、豌豆和苜蓿、紫云英等作物增产,尤其是对花生、黄豆的效果最佳。能使花生的成荚率和荚果数增多,空瘪率减少,百果重和百粒重提高。豆科绿肥作物施锰后鲜草增产也很显著。
苹果、桃、柑桔、葡萄等果树对缺锰相当敏感。因此,在缺锰的土壤上对这些果树施用锰肥,往往能获得大幅度增产。如渡口市农科所对红壤苹果园进行的锰肥试验说明,单果重有明显增加,品质和外观均有一定改善。
锰肥对黄瓜、青笋、萝卜、菠菜、番茄、洋芋、花椰菜、芹菜等多种蔬菜作物都有良好的增产效应。渡口市将锰肥用于番茄、洋芋和三月瓜,分别增产23.3、23.4和41.2%。糖用甜菜和叶用甜菜是对缺锰高度敏感作物,预计施锰可获得高产。
五、铜肥和铁肥
目前国内这两种微肥的试验和大田应用都很少。但是,已知铜肥对禾谷类作物,尤其是小麦、大麦、燕麦等的肥效反应较好,在缺铜的条件下,植株发生失率现象,穗和芒发育不全,空瘪率高,产量显著降低。绵阳地区农科所对小麦进行铜肥肥效试验,有一定增产效果。福建省在红壤型稻田和烂泥田内,对晚稻施铜比对照每亩平均增产48斤,增产率为6%。如前所述,因铜素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在缺铜的土壤上补施铜肥,对不少作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
铁肥多用于果树和观赏植物,以防治失绿黄化症。渡口市利用铁肥(硫酸亚铁铵)对苹果树进行叶面喷施,不仅防治了嫩叶的黄化早衰现象,而且十分显著地提高了座果率和单果重。河北省农业大学唐山分校,近几年来涟续应用有机铁肥,防治苹果、梨、桃、海棠、杨树、松柏等树木的缺铁失绿症,对三万六千多株树木的观测表明,施铁肥后,可使黄化叶转绿,果树结果多,果实品质好。石灰性土壤或常年大量施用石灰和厩肥的碱性土壤以及沙土等往往缺铁,在这些土壤上施用铁肥的效果,需要试验证实。
必须指出,微量元素肥料只有在缺素土壤上施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增产作用;同时,也只有在保证其它养分得到充足供应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最大增产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保持大量养分元素 (氮、磷、钾)和微量养分元素之间,以及各种微量养分元素之间的营养平衡,换何来说,就是要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施适量微肥,才可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四节 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历史极其应用前景
肥料是植物生活的食品、养分的给源,它对植物有如食物对人一样重要。肥料,尤其是化学肥料,其产生和发展与植物营养的研究、及农业生产发展对它的需求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植物营养的研究好似十月怀胎,而化学肥料的问世则似一朝分娩。因为只有植物营养研究,证明了某种化学元素确实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之后,人们才会将它制成化工产品,即通常所说的化学肥料。
目前农业中施用的微量元素肥料,大多数是化工产品。因此,微量元素肥料的产生和发展与一般化学肥料一样,只不过它是随微量营养元素的证实而诞生的吧了。所以在论述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历史之前,首先必须对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历史作一概略回顾。
一、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历史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植物营养研究中脱胎而出的一个新兴领域。因此,人们谈到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时,往往都与植物营养研究联系起来。那么,植物营养研究究竟从何时开始的呢?
1.植物营养研究的历史。提起植物营养的研究历史,一般都要追溯到1699年伍德华德 (Woodward)的工作,因为他在1699年最先发表了“关于植物的某些认识和试验”。但植物营养研究的真正启蒙者应当说是de Saussure,因为他在180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植物化学的研究”(Recherches Chimiques la Vegetation)中,首次提出了植物营养的正确概念。dpSaussure及他的继承者们,根据他们控制植物营养的实验所得的结果,提出了新的论证,认为组成陆生植物的化学元素中,被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元素碳、氢、氧系来自空气和水,它们约占植物千重的90%,其余10%的植物化学组成则来源于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四十年后,法国的包辛高尔特(Boussingault)、英国的劳斯(Lawes)和吉柏特(Gilbert)以及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李比西 (Liebig)等陆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李比西1840年发表了“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他从理论上有力地说明了矿物质是植物营养的基础,但他末用实验证明他的学说,仅是一种推论。两年之后,维格曼和鲍里斯托尔夫用实验证明了李比西的学说,提出了采用人工补充土壤中植物所需养分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农业的科学革命。李比西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即称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从此,开创了用化学方法研究土壤中养分和植物成分的新阶段。
植物营养的研究,进入十九世纪申叶以后,开始探讨哪些化学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问题。在此时期,萨切斯(Sachs)和诺普 (Knop)在1860年同时发表了水培方法,他们用这种方法来精确控制植物根系吸收的物质,从实验申得出氮、磷、钾、钙、镁、硫和铁是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加上上述的碳、氢、氧共10种元素。后经许多学者广泛探入的研究,陆续又发现了植物生活必不可少的其他元素。迄今为止,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已证实的有20余种 (见本章第一节)。
由此可见,植物营养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大致始于十九世纪初,迄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2.微量营养元素研究的历史。1869年劳林 (Raulin)发现低等植物黑鞠霉除需要上述10种元素外,还需要锌。这一结果揭开了植物可能还需要一组完全新型的无机元素的奥秘,但植物对它们的需要量可能极小。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之后,现已证明这一组全新的无机元素就是在植物生理上有特殊作用、在生产上意义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究竟始于何时呢?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一般说来大致始于本世纪20年代。尽管格里斯(Gris)1844年就发现了铁是植物正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绝大多数是1922年以后发现的。自1922年麦克哈古 (McHargue)发现锰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后,又相继先后发现了硼、锌、铜、钼、氯、钠、钴、钒等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许多文献或介绍中,一般都说微量元素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原因就在于此。某些微量营养元素发现的年代 (见表1一4)。
微量营养元素的发现与应用,是近几十年来植物矿质营养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和农业施肥的巨大进展。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施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改善了收获物的品质;另一方面是它还解决了病虫害理论不能解决的植物缺素症(一种生理病害)的病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微量元素的研究,现已远远跃出了它们的生理作用和农业化学效益或肥效的范畴,而渗透到了其他分支学科中。它的重要性,不仅引起了生理学家、土壤学家、农业化学(肥料)家和农学家们的重视,而且生物化学家和生态学家、以及医学、卫生学与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些科学家和学者们,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对微量元素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例如,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人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人类疾病、衰老和长寿的关系,微量元素在环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都十分引人注目。另外,微量元素与植物起源、演化和分类的关系,与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关系,与形态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以及微量元素与动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和绿化建设的关系等等,都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极大兴趣。显然,微量元素研究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
3.我国微量元素研究工作的历史概况。我国的微量元素研究工作,起步较国外略晚一些,大致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教授等人于1940年从理论上探讨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开始的。在此初期阶段,他们主要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种子萌发、幼苗和花器官的生长,淀粉水解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作用。例如,汤玉韩和姚暖1942年将含锰琼胶小块置于燕麦胚芽去尖芽鞘一侧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引起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罗宗洛等1943—1945年研究了微量元素对水稻、小麦、玉米种子萌发、初期生长和淀粉水解的影响,发现有促进作用;罗宗洛和汤玉韩1945年的试验证朋锰能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和初期生长;罗宗洛和黄宗甄1945、1947、1948研究了微量元素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崔徽1941—1942年证明了微量元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初期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金成忠1947—1948年,罗宗洛等1945—1948年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发现锰等微量元素能促进菜豆中淀粉的水解。总之,前人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我国微量元素生理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罗宗洛1947年在“学艺”上曾以“微量元素、生长素与植物之生鵿”为邘写蟇一珇综蟰,叹于我国微量元素研究早期,即四十年代的工作作了总结。
解放以后,我国微量元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不仅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改良品质的效果,而且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深入到微量元素对代谢过程的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酶活性的影响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数以百计的科学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它们对阐明植物生命活动的内在基本规律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这方面的成就,崔徵1964年曾以“我国微量元素生理作用方面的进展”为题写过一篇综述,对此作了系统的总结。
我国微量元素的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的研究,基本上是解放以后开始的,在这方面解放前儿乎完全是一个空白领域。五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的土壤研究所和林业土壤研究所,从分析测试技术系统方面,为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做了有益的准备,先后确立了不同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测试方法,使光谱、极谱种比色分析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土壤的微量元素测定中。例如,刘铮1964年同时发表了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比色测定、极谱测定。方肇伦1964年发表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光谱定量测定法;唐丽华等1964年发表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光谱半定量分析法等。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工作者对部分地区及部分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以及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例如,朱兆良1957年发表了“中国土壤中的氟及氯”,1964年刘铮等同时发表了“酸性水稻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及与水稻生长的关系”和“微量元素对柑桔的作用及各元素间的关系”;方肇伦等发表了“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的土壤微量元素”;何电源等同时发表了“华南某些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初步研究”以及“华南某些砖红壤中钼的含量及钼肥对豆科作物的效应”;杨玉爱等发表了“辽宁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等等。至于微量元素肥料的肥效试验结果的文献数量就更多了,主要是由各地农业科研机构来进行和完成的。
我国微量元素的土壤化学和肥效试验研究工作,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有了显著发展,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进入高潮,不仅研究的内容广,深度也提高了一大步,而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微肥出现了大好形势。例如刘铸等1981年在完成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为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勾划出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张乃凤等1981年对山东全省土壤锌的含量分布进行了普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微量元素组1971—1979年对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我国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上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到1981年已普及到22个省、市、区,占全国30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的73%,面积达2000多万亩。对于这方面六十年代初及以前的工作,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和农业化学家李庆逵教授1964年曾以“我国微量元素研究工作在农业化学方面的进展”为题,做了系统总结。另外,刘铮1980年又以专论形式发表了一篇“微量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展望”,文中根据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相当明确而且比较具体地提出了几种主要微量元素在我国应用的前景。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历史
微量元素营养是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一个极重要的部份。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植物矿质营养领域内的巨大进展,引起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虽然微量元素肥料出现的准确时间尚难考证,但根据微量元素肥料伴随微量营养元素的发现而诞生的道理,微量元素肥料大致出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鉴于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中应用是一项具有现实生产意义的措施,因此,国外在研究发现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同时,几乎也就开始了微量元素肥料肥效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收到的经济效果,三十年代微量元素肥料开始在农业中示范和推广应用。例如,苏联1937—1939年间施用的硼肥(硼镁肥)就达1646—2700吨。到四十年代中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氮、磷、钾肥的普遍施用和用量的增大,对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愈来愈多,微量元素肥料也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美国四十年代后期年施用量最高达:硼砂4146吨,硫酸铜3850吨,硫酸锰332吨,硫酸铁260吨,硫酸锌160吨。五十年代,美国年施用量最高达:硼砂2446吨,硫酸铁7327吨,硫酸锰1573吨,硫酸铜4843吨,硫酸锌3311吨;苏联:硼砂4000吨,锰化过磷酸钙108,000吨。微量元素肥料发展至今天,无论其种类和品种之多,还是生产和使用数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就美国来说,它有30多个微肥生产工厂,生产的微肥品种多达50余个,其年产虑量达数十万吨之多。我国目前虽能批量生产锌、硼、钼,锰、铜、铁等六种元素14个品种的微肥、但产量很有限,远末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缺素土壤普遍施用的需求。因此,我国微量元素肥料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从上述可见:微量元素肥料有着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才正式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化学肥料,至今只不过才四十来年的历史。
尽管它的历史甚短,但因其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很大,故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美国、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德、东德、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度、捷克等国,在各类缺素土壤和各种敏感作物上广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它们不仅使用的微肥种类和品种多、数量大,而且施用的作物种类繁多,诸如粮食作物的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黑麦,经济作物的棉花、茶叶、烟草,油料作物的大豆、油菜、花生,薯类作物的红薯(即甘薯),洋芋(即马铃薯),糖料作物的甘蔗、甜菜,以及多种牧草,果树和蔬菜等,均收到了明显增产效果。同时,近来一些非洲和南美国家也开始重视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和试验研究。我国国土面积大,缺素土壤广,作物种类多,因此微量元素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计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三、四川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前景
四川是我国开发较早,耕种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农业区,尤其是四川盆地更是如此。它因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多样,物产丰富,粮、油总产一向占居全国首位。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但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氮、磷化学肥料用量的急剧增加,作物需要的其它营养元素逐渐失去平衡,以致近些年来,生产中常常出现少见的病害。诸如水稻“坐蔸”,玉米花叶、白苗,油菜“花而不实”,棉花落花、落蕾、落铃,小麦“小花不孕”等等。这是一般农业技术难以解决的。经大量试验研究证明,土壤缺乏微量元素是其主要原因,只要作到有针对性地施用微肥,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四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总土地面积近57万平方公里。1亿亩耕地中,稻田约占5000万亩。全省的土壤类型多,缺素土壤面积广,作物种类多,需要的营养元素差异大。因此,推广应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条件好。首先,各级领导重视。自1981年11且全国微肥会议以后,四川省政府批准省经委、科委和农业厅联合召开了全省微肥会议。批转了三家联合起草的《关于我省微肥科研、生产和推广使用的意见》。随即又将微肥列为全省1982—1983年科技推广重点项目。切实加强了此项工作的领导。第二,微肥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全省微肥试验研究,继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微量元素组1977—1979年对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丰缺状况初步调查和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进行了有关微肥试验以来,一些地县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土肥科 (站)、土壤测试部门等,也都在微肥的试验示范和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初步可以看出,(1)盆地区土壤普遍缺硼,大部缺锌,其中尤以碳酸盐紫色土和某些水稻土缺锌最为突出;缺钼土壤也有存在;某些局部地区的土壤中,锰、铜、铁三种元素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2)水稻玉米施锌效果顺序是,红棕紫泥(遂宁组)>棕紫泥(蓬莱镇组)和灰棕紫泥(沙溪庙组)>黄红紫泥(城墙岩群)>矿子黄泥(雷口坡组、嘉陵江组)>紫色、灰色冲积土>老冲积黄壤。施用方法的效果是,沾秧根>耙面肥>叶面喷施>土壤追施。(3)油菜施硼造成顺序是,老冲积黄泥>矿子黄泥>黄红紫泥、暗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红棕紫泥>灰色、紫色冲积土。施用方法效果是,底肥根外追肥浸种。这些对于今后推广都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三,推广应用已初步打开了局面。全省自1973年在局部地区的少数作物上开始试验推广钼酸铵肥料以来,使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品种逐渐增多,数量增加,仅1982年,全省施用锌、硼、钼、锰等微肥就达52592.2吨,施用面积达751.43万亩。其中,施用硫酸锌肥5036.9吨,面积580.76万亩(用于水稻521.64万亩,玉米56.63万亩),硼砂肥243.8吨,面积151.27万亩(用于油菜107.04万亩,棉花29.23万亩,果树15万亩)。推广到全省18个地、市、州的150多个县(市、区),不少地方已把推广使用微肥纳入农业生产责任制,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甚至将它誉为“灵丹妙药”。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四川是微量元素肥料的用武之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其前景也是极为广阔的。
第二章 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第一节 四川盆地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四川盆地 (包括盆周山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即龙门山、邱脉山、夹金山、大相岭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气候区。盆地四周为中低山构成。盆地内海拔250—800米,以丘陵为主。东部为平行低山间丘陵漕谷,中部是丘陵,西部为平原和台地。由于地表主要出露侏罗系与白系的紫红色岩层,故有“赤色盆地”之称。
土壤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体,是自然因素(生物、母质、地形、气候。时间)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复杂,耕作历史悠久,形成的土壤多种多样。按照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盆地内的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红壤、黄棕壤和山地棕壤等。考虑到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而任何母质形成的土壤经过人为灌水、种稻都可发育成水稻土。因此,这里就不再将水稻土单独列出加以叙述了。
一、 紫色土
集中分布于盆地内丘陵和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盆边山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占盆地面积的80%,耕地约6000万亩,其中水田占50%。是我省主要的农耕土壤,也是粮、棉、油、蔗的主产地。
紫色士是紫色砂岩风化物上产生的土攘。其主要特点是物理风化为主,风化度浅,土性和岩性基本一致,一般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缺乏。在中性偏碱的钙质紫色土上,施用锌肥,在一些紫色砂岩风化发育成的酸性沙土上施用钼肥,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手受不同气候、母质、地形等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利用及改良方式互不一样,可分为以下七个土属。
1.暗紫泥。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海拔400米左右的低山区,以自贡、威远、荣县、五通桥、资中、内江一带最为集中,土壤母质为侏罗系自流井组和三叠系飞仙关组的泥岩,风化度浅,胶体品质好,含磷钾较高,pH6.5—8,抗旱抗冲,保水供肥力好,为紫色土中肥力最高的土属。主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甘蔗闻名。主要土种有大泥土、二泥土、油沙土、梭沙土等。发育成水稻土的有大泥田、二泥田、黄沙泥田、白鳝泥田等。
2.灰棕紫泥。主要分布在资阳、内江、大邑、潼南、南充、达县以南海镀200—500米的丘陵区和盆边低山边缘一带。母质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的沙泥岩。土壤呈浅棕色及灰棕色。胶体品质较好,富含磷、钾,pH6.5—7.5,碳酸钙含量低于1%,属微碳酸盐型。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条件好,土质普遍显得肥沃,宜于各类作物生长,也是我省柑桔主产区。主要土种有夹山土、大眼泥、豆办泥、黄紫泥、石骨子土等。发育成的水稻土有紫黄泥田,豆办泥田、沙田、冷浸烂泥田、大眼泥田和白鳝泥田等。
3.红棕紫泥。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资阳、遂宁、南充、营山等县及大足、潼南、岳池、渠县一线以北的丘陵、低山区,忠县、万县、开江、通江、巴中、广元、安县、仁寿等县也有零星分布。母质以株罗系遂宁组的厚页岩为主,pH7.5—8.5,碳酸钙含量高达6—11%。土性干瘦,土层薄,跑水跑肥,施用锌肥效果显著。主要土种有红石骨子土、红沙大土、紫黄泥等。发育成水稻土的有大泥田、红石骨子沙田、紫黄泥田、豆办泥田、鸭屎泥田、烂泥田等。
4.棕紫泥。集中分布于仁寿、简阳、三台、盐亭、阆中、平昌以南,达县、西充、安岳、资阳一线以北,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和低山区。母质为株罗系蓬莱镇组砂页岩,土壤中性偏碱,富含钙、镁等盐基物质,熟化低,土层浅,含砾量多,保水保肥力差,多属中等肥力。施用锌肥有较好的效果。主要土种有粗沙大土、黄泥土、油沙土、沙石骨子土、瘦沙土等。发育成水稻土的有大土田、紫黄泥田、夹沙田、油沙田,沙田等.
5.黄红紫泥。分布于简阳、三台、间中、平昌、宣汉一线以北,安县、江油、广元、旺苍、南江、万源一线以南地区。母质为白系城墙岩群浅黄灰钙质沙岩和紫红页岩,北部为剑阁组黄灰,黄褐砂岩及棕红、珠红页岩。中性至微碱性,富含钙质,化学风化深,胶体品质差,保水保肥力低,施锌有一定效果,肥力属中下等。主要土种有羊肝石土、沙土、夹沙泥土、大土泥土。发育成的水稻土有紫黄泥田、红沙泥田、白鳝泥田等。
6.红紫泥。分布于盆地西部、西南部低山及丘陵区,母质为白系夹关组和雷打树组的粉砂岩。由于储水性好,受水作用深,化学风化强,多为酸性土。土种以红沙土最多,其次为黄泡泥土,均属中下等肥力。发育成水稻土主要有红沙田,冷浸田。
7.砖红紫泥。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海拔700—800米的低山丘陵区。即大邑、邛崃、名山、丹棱、眉山等县。母质为自系灌日组的棕红色泥岩和泥质粉沙岩夹薄层泥灰
岩,由于分布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主要土种有大生、小土、石骨子土、茶末土等。
二、冲积土
冲积土系流水侵蚀地面土壤,由高处冲往低处,沿江、河、溪流两岸沉积而成。分布于盆地内江、河、溪流域范围内。以成都平原面积最大。该类土壤母质来源于流域的土壤类型,一般组成比较复杂,养分丰富,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易于耕作,供肥力强,宜于种植多种作物。按其母质来源和水文等条件的差异,盆地内的冲积士可分为灰色冲积土、灰棕冲积土、紫色冲积土、红黄冲积土四个土属。
1.灰色冲积土。分布于岷江及其支流两岸一级阶地。主要在青白江以南、崇庆西河以东各县,眉山、彭山县也有一定面积,母质为岷江灰色新冲积物,土层厚。不砂不粘通透性好。土壤多呈中性,有机质含量高。加之气侯条件好,又是自流灌溉,一年二熟或三熟,大面积亩产为全省之冠,是我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主要土种有油沙土、大泥土、二泥土、沙土等。发育得主要水稻土有油沙田、半沙泥田、泥田、下湿田和沙田。
2.灰棕冲积土。分布于嘉陵江、沱江上游及涪江、渠江、长江沿岸冲积坝。母质为灰棕和浅灰色新冲积物,土壤一般呈中性,富含钙质,养分高,地下水位低,肥力中上等。为高度利用的土壤之一。主要土种有白沙土、潮沙土、潮沙泥土、潮泥土等。稻田土种有泥田、二泥田、半沙泥田。沙田、下湿田等。
3.紫色冲积土。零星分布于盆地内各中、小溪河两岸的河漫滩及阶地。比较成片的有峨嵋平原、濑溪河流域、高县的怀远坝和遂宁的安居坝等。开县、开江也有较大面积分布。母质为各种紫色沉积物。一般土层深厚,稀松,养分含量丰富。分布于盆地北部的呈中性偏碱,盆地东南的则为中性。肥力均属中山等。主要土种有优沙土、紫泥土、夹沙土、沙土。发育成水稻土有红油沙田、大眼泥田、半沙泥田、下湿田。
4.红黄沉积土。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边缘各县和东南西阳.秀山的平坝。系中.小河流经.黄泥山地和老沉积台地,将红.黄泥搬运至低平处沉积而成。质地粘重,风化度深,酸瘦缺磷,主要土种油潮沙土、黄泥大土、黄胶泥土、小粉潮土。稻田土种有沙泥田、黄泥田.胶泥田.白鳝泥田。
三、黄壤
分布于盆地山地和平坝阶地,一般海拔为500—1000米。系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系硕石层、粘土等。黄壤因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具有粘重、酸性、冷湿、缺磷的特点。根据肥力差异和母质不同,分为四个土属。
1.矿子黄泥。分布于川东低山区和盆边山地。为石灰岩经化学风化形成。土质细腻粘重,胶体品质差。坡土厚薄不均,土石相间分布,结构不良。主要土种有矿子黄泥土、黄泥土、黄沙泥土、火石子黄泥土、豆面泥土、石渣子土。水田多以冬水中稻为主,酸瘦缺磷,易旱易涝。土种有鸭屎泥田、黄泥田、死黄泥田、豆办泥田、白鳝泥田。
2.冷沙黄泥。分布于盆边山地及川东南低山边缘,母质为三系须家河组厚沙岩,质地多为轻壤。但因此学风化深,铁质普遍水化,胶体品质差,酸、冷、缺磷,肥力很低。主要土种有冷沙土、黄沙土、矿渣土、扁沙土。发育成水稻土的土种有冷沙田、黄泥沙田、沙白鳝泥田。
3.老冲积黄泥。分布在盆地西部,包括邛崃、蒲江、夹江、洪雅、乐山、眉山、峨嵋、名山、雅安、天全、庐山等县。母质为第四系冰水沉积物。棕红色,酸性,粘土层深厚,夹有数量不一的卵石,在排水不良地区,白鳝化过程比较普遍。种粮食作物一般产量很低,特产生姜、海椒、地瓜。主要土种有卵石黄泥土、黄泥土、死黄泥土、白鳝泥土。水稻土种有二黄泥田、黄干泥田、黄泥田、鸭屎泥田。
4.姜石黄泥。主要分布于简阳、龙泉山至射洪、南部、巴中一带西北的江河两岸。奉节、巫山、巫溪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母质为第四系沉积物。土多粉粒,土中含有姜状碳酸钙结核,土壤黄棕色,中性反映,肥力较低。宜种粮、棉、海椒、烟草、地瓜等。主要土种有姜石黄泥土、大黄泥、二黄泥、铁子黄泥、白沙土等。水稻土土种有姜石黄泥田、大黄泥田、二黄泥田、铁子黄泥田、白沙泥田河鸭屎泥田。
四、红壤
分布于盆地西部老冲积台地及盆东南山间盆地。主要成土母质有变质岩、石灰岩、沙页岩及第四系老沉积物。在长期湿热条件下,母质经深刻风化,土壤发育深,胶体品质差,存在着粘、酸、瘦、缺磷等特点。盆地内有两个土属。
1.黄红壤。属于红壤在湿热条件下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盆边东南部的老冲积阶地及漕谷内,集中见于酉阳、秀山及筠连等县。母质为寒武系、二叠系的石灰岩、页岩经深度化学风化的红色粘土。pH4.0—6.5。由于水化作用,土壤呈橙红或橙黄色,底层有铁子和铁盘。主要土种有黄红泥土、红泥土、死红泥土、泡红泥土。水稻土有红耳巴泥田等。
2.老冲积红壤。主要分布于岷江流域的邛崃、蒲江、彭县、眉山和青衣江流域的雅安、名山、洪雅、夹江、峨嵋等县,母质为第四系更新统雅安期冰水沉积物。为橙黄或橙红色粘土,中夹大小不等的卵石,土质粘、酸、瘦、板,有铁锰沉积。可分为卵石红泥,二红泥,铁杆子红泥等七种。水稻土土种有红胶泥田、大红泥田、鸡粪土田。
五、黄棕壤
分布于盆边山地的大巴山南—巫山西、米仓山南坡、娄山北坡以及岷江中下游山地。海拔约1500-2200米。母质多为砂页岩、灰岩、玄武岩等坡积于残积物。兼黄壤和棕壤的发育特征,属黄壤向暗棕壤过度的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暗棕色,心土浅棕黄色,酸性至微酸性反应,粘中、紧实、结构不良。凹坡背风处土层厚的多垦为农田。坡地则生长果、茶、林木等。主要土组有山地黄棕壤、老冲积黄棕壤、洪积黄棕壤等。
六、山地棕壤
分布于盆边山地,海拔位置比黄棕壤高,母质多为风化度较低的沙页岩、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残积和坡积物,也有重庆群的紫色砂页岩。土壤中性至微酸性,质地较粘。有明显的枯枝叶层,表土层为暗棕色,心土层为棕褐色,底土浅黄棕色。是林业良好的土壤资源。
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统计遵循的土壤分类,是根据微量元素含量研究的特点,主要按照土壤的发生学特点和成土母质类型划分的。其中冲积土冠以河流名称。它与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的对照关系见表2—1:
第二节 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的条件
为了弄清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的条件,首先得知道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的概念。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总含量通常称为“全量”。全量中又根据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分为可给态和不可给态两部分。可给态是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态含量”或“速效态含量”;不可给态有时也叫固定态,是指植物无法吸收的,至少是暂时不能吸收得部分,即全量减去有效态含量剩下的部分。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可给态往往占了绝大部分。而有效态的含量一般很低,但它却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说土壤缺乏不缺乏微量元素,通常就是看有效态含量。有些土壤微量元素的全量比较高,但它的有效态含量却很低,生长在这种土壤中的农作物依然会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出现缺素症状。
形成土母质的岩石所含有的微量元素常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岩石的形成环境条件和成岩物质的类型不同造成的。有些岩石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甚至形成很有价值的矿床,但有的却极少。在微量元素含量极少的岩石主形成的成土母质,以及在此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常会出现这些微量元素缺乏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的“先天性”原因。
土壤形成过程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也很显著。在砖红壤化过程中,土壤铁、锰、钴都有增加,但在土壤的表层锌、铜、钼都减少了。在灰化过程中,土壤的锌、铜、锰,钼可被淋溶到土壤的深层累积起来。而在盐渍化过程中,又可使硼富集在土壤的表层。与土壤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死亡以及土壤动物、微生物的活动等也可引起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累积和迁移发生深刻的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可以从整个土层中吸取微量元素,又通枯枝落叶堆积在土壤的表层,使土壤表层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别是有效态含量通常都比底层高。但如果表层土壤流失,就可能使土壤缺乏微量元素。植物根部的分泌物可以促进不可给态的微量元素分解、释放出来,变为有效态。
人类活动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某些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都可以给土壤带进或多或少的微量元素。一些耕作措施和耕作习惯可能改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别是有效态的含量与分布状况。如在中性和偏碱的土镶中施用一定的酸性肥料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效锌的含量。但如果施用石灰或其他碱性、钙质肥料,则又会降低有效锌的含量。这些人为的影响,有时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后果,如带来某些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含量过高而毒害农作物或使土壤,特别是耕作层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不足而造成农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各种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千差万别,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然而,哪些土壤会缺乏微量元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加剧土壤微量元素的缺乏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元素分别简单地加以介绍。
一、 缺锌
1.淋溶强烈的酸性土壤(尤其是砂土)。这些土壤的全锌含量很少,有效态锌含量更少。如果在这些土壤中大量施用石灰,把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有效锌又加以吸附和固定,就很容易引起诱发缺锌的现象。
2.花岗岩风化母质发育的土壤有时含锌量也很低。这是由于发育这些土壤的母质中锌的含量往往较低所致。
3.碱性土壤中由于锌很难从固定状态下释放出来而使锌的可能性很差。在缺锌的土壤中,pH值大于7.5的微碱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占的比例很大。四川的情况尤其如此。
4.一些有机质土壤,例如泥炭土和腐泥土。这些土壤由于水分太多有机质分解不完全,使未分解的有机质大量累积。在这种条件下,土壤中的锌约有机质结合成极不易被植物利用的形态,造成土壤缺锌。
5.土壤粘粒部分硅/铝比率很低的土壤,因为锌易被含铝高的粘土矿物所吸附固定。
6.新平整的土壤或修梯后表土未复位的土壤。这些土壤因有效锌含量低的心土暴露在表层,而肥力高、有效锌含量较高的表土则被散失或埋在底下,造成表土有效锌缺乏。
7.大量施用石灰和磷肥的土壤。大量施石灰能提高土壤的pH值,而且石灰和磷肥本身也可以固定锌,这就使土壤有效锌含量大为减少而导致缺锌。同时,磷还会减缓锌从根系向植株上部转移,并造成植物体内磷锌关系失调引起代谢失常。
8.大量施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尿素的土壤也常引起锌的缺乏。
9.土壤板结或地下水位高的土壤常使植物的根发育受到限制而引起缺锌。
10.老果园除了土壤板结限制根系发育外,还可能使土壤中的锌由于长期利用而得不到补充而不足。
二、缺硼
1.酸性火成岩和陆相沉积物的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因为母质的全硼含量本来就较低,有效硼也往往处于低水平。
2.石灰性土壤,特别是含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硼易被固定,常引起有效硼含量低。
3.淋溶强烈的酸性土壤往往处于高温或冷湿的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非常强烈,硼也同很多营养元素一样,在长期的淋溶作用中大量流失,造成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全硼含量、有效硼含量都低的状况。
4.质地轻的砂土。这些土壤质地粗、砂粒多、含硼低、易淋失。
5.酸性的腐泥土、泥炭土、沼泽土以及其他排水不良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硼也容易被吸附固定。
6.腐殖质含量低的瘠薄土壤。这种土壤肥力低,有效硼含量也低。
7.pH值较高的土壤。pH值在7.1-8.1之间,土壤硼的可给性大为降低,很容易引起缺硼。
三、缺钼
1.含量铁结核的酸性土壤。在铁结核和铁盘形成过程中,吸附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钼,因而造成缺钼。
2.pH值低于6.0的土壤。在酸性条件下,钼极易被固定。而pH值超过6.0的土壤,特别是碱性土壤,钼极易释放。因此在酸性的土壤上栽种豆科植物时常需要施用适量的石灰。这一方面补充了豆科植物生长时所需的钙,同时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土壤对钼的释放能力,增加土壤有效钼的含量,达到增产的效果。
3.含钼量低的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性土壤中钼虽然较易释放,但因全钼含量低,释放出来的有效钼还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4.蛇纹适合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以及酸性砂质土。这些土壤母质中钼的含量一般都较低,加之酸性条件下钼又容易被固定,因此常常引起缺钼。
四、缺锰
1.质地轻的石灰性土壤通常含锰量就低,如果又存在大量对锰有吸附固定作用的含钙矿物,就和容易引起有效锰含量过低而造成农作物缺锰。如果这种土壤处在水旱轮作的条件下,更易出现农作物缺锰现象。
2.富含钙的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有时尽管全锰含量较高,但因土壤富含有大量能吸附固定锰的钙质矿物,所以依然会发生锰缺乏的现象。
3.过量施石灰的酸性土壤,特别是酸性砂质土壤。这类土壤的锰通常较易被释放,但过量施石灰后,一方面会提高土壤的pH值,同时又增加了钙,这两方面都会使土壤一般含锰就不多,大量施石灰后缺锰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4.排水不良富含有机质的石灰性土壤也很容易使锰吸附固定下来,造成土壤锰缺乏。
五、缺铜
1.碱性和石灰性土壤,特别是砂土。pH与含钙矿物质对土壤中铜的作用类似于锌。在碱性和石灰性土壤中,铜的可给性都会降低。pH值大于7.0时有效铜的含量就会明显下降。含钙物质对铜也有吸附固定作用。因此,碱性和石灰性土壤容易出现缺铜。
2.淋溶强烈的酸性土壤,特别是砂土。在这种土壤中,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淋溶作用都很强烈,铜在长期的淋溶中也大量损失,因而造成缺铜。
3.有机质土壤,如泥炭土、沼泽土、腐泥土等土壤中,铜极易被末充分分解的有机质吸附固定,而引起有效铜的不足。
4.施用大量氮肥的土壤。
5.舍铜量低的土壤。正常土壤的全铜含量是15-40ppm,平均为2Oppm。矿质土壤全铜含量低于6.0时容易发生缺铜;有机质土壤则不一样,就是全铜量高至30ppm也肯能出现缺铜现象,这是有机质对铜的吸附固定所致。
六、缺铁
1.石灰性土壤、施用大量厩肥的碱性土壤。土壤中存在的大量游离碳酸钙会抑制土壤有效铁的释放,增加了缺铁的可能性。厩肥中大量尚未充分分解的有机质对铁也有吸附固定的作用,促进土壤的铁缺乏。
2.盐土。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盐分会抑制植物对铁的吸收。
3.含有大量重碳酸离子的土壤和二氧化碳过多的通透性不良的土壤。
4.含有大量锰、铜、锌的土壤。
5.缺钾的土壤。植物缺钾时对降低植物对铁的吸收能力。
6.施用大量磷肥的土壤。因磷过多会抑制铁的活性,从而增加了缺铁的可能性。
7.土壤pH值高的土壤。在酸性条件下,土壤中可给态的铁比较丰富,pH值6.0-6.8时也还不致造成缺铁。但pH值超过7时,就存在缺铁的可能性。
此外,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重铁缺乏。
为了初步查明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状况,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在四川盆地范围内采集了1045个土壤样品,包括81可土壤剖面。一些农业科技单位也提供了其中部分样品。土壤微量元素的全面用两米光栅光谱仪测定;锌、锰、铜、铁的有效含量用螯合剂DTPA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效硼用热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测定。621个表层样品测定值一律用算术平均值表示。各种土壤水田与旱地的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也分别进行了统计。
下面对四川盆地土壤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作一简述。
第三节 土壤锌的含量分布
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元素之一,土壤缺锌会导致作物发生缺锌病害而减产。锌以二价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的含锌矿物位闪锌矿(硫化锌),其次为红锌矿(氧化锌)、菱锌矿(碳酸锌)。含锌矿物分解产物的溶解度大,并以二价阳离子或一价络离子[ZnCl]、[Zn(OH)]、[Zn(No3)]等状态存在于土壤中,进行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由于受到土壤酸碱度、吸附固定、有机质和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等因子的影响,锌的溶解度常常会很快降低。当pH值增大一个单位时,溶解度就会下降一百倍。在还原条件下,并且有硫化氢存在时,溶液中的锌又被沉淀或被包在铁镁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另外,锌离子和含锌络离子参加代换反应时,又会被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吸附。所有这些都会降低土壤锌对植物的有效性。通常土壤中有效锌的含量只占全锌含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一、 锌的含量分布
1.全锌含量。土壤全锌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母岩含锌量的影响。地球岩石圈的锌含量平均为80ppm,但不同的岩石锌的含量水平差别很大,变幅从几个ppm到几百个ppm。碳酸岩的含锌量差别很大,这些岩石风化所形成的成土母质的含锌量也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岩石含锌量高的,它所形成的成土母质含锌量就高,反之亦然。而土壤的全锌含量于成土母质的全锌含量又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即成土母质全锌含量高则土壤全锌含量也高,成土母质全锌含量低则土壤全锌含量也低。四川盆地土壤全锌含量的范围为35-400ppm,平均为108ppm,比世界土壤的全锌含量50ppm高得多,接近我国土壤的全锌含量100ppm。从表2-2可以看出,梅江冲积土、灰岩黄壤和其他岩类黄壤全锌含量较高,而黄棕壤、棕壤的全锌含量则较低。
2.有效锌含量。四川盆地土壤有效锌的含量范围为0.08ppm-9.60ppm。各种土壤的平均含量变化较大,最低的时碳酸盐紫色上,0.97ppm;最高的棕壤,3.00ppm。各种土壤有效锌的平均含量顺序如下:
棕壤(3.00ppm)、梅红冲积土(2.63ppm)、青衣江冲积土(2.14ppm)、灰岩黄壤(19.8 ppm)、黄棕壤(19.1ppm)、砂岩黄壤(1.88ppm)、其他岩类黄壤(18.4ppm)、嘉陵江冲积土(1.68 ppm)、沱江冲积土(1.65 ppm)、老冲积黄壤(1.51ppm)、酸性紫色土(1.47ppm)、中性紫色土(1.37ppm)、岷江冲积土(1.28ppm)、涪江冲积土(1.23ppm)、碳酸盐紫色土(0.97ppm)。四川盆地各种土壤有效锌含量见表2-3。
3.有效锌出现的频率。为了更好地了解四川盆地土壤有效锌含量的详细状况,我们对四川盆地各种土壤有效锌的各级含量进行了统计。含量等级分为:小于0.50ppm,0.50-1.00ppm,1.00-1.50ppm和大于1.50ppm。
由于四川盆地各种土壤有效锌的含量范围和含量水平都不同,各种土壤各级含量所出现的频率也有很大的差异。
有效锌含量小于0.50ppm的土壤出现的频率在碳酸盐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岷江冲积土、砂岩黄壤和老冲积黄壤都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都不高,在10%左右。
有效锌含量小于1.00ppm地土壤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是碳酸盐紫色土,占68.7%;其次为岷江冲积土,占49.2%;再其次是老冲积黄壤,占46.3%。此外,涪江冲积土、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别占45.7%、41.7%和37.8%。其他土壤有效锌含量小于1.00ppm的频率都比较低。上述的情况说明四川盆地有效锌含量低的土壤是广泛分布的,四川盆地各种土壤有效锌各级含量出现的频率见表2-3。
4.水田与旱地有效锌含量的差异。四川盆地各种土壤水旱之间的比例差别较大。冲积土中水田占了绝大多数,所采集的样品皆为水田。碳酸盐紫色土旱地多于水田,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水、旱之间的比例比较接近。老冲积黄壤水田占多数。棕壤、黄棕壤基本上是自然土壤。其他土壤也主要是旱地。
从表2-4可以看出,除老冲积黄壤外,其他各种土壤,水田的有效锌含量均高于旱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水田的肥力一般都比旱地高。因为水田的灌溉条件好,一般都可旱涝保收,施肥(特别是施用农家肥)也方便。在农家肥中,特别是肥,含锌量是比较高的。
比较各种土壤水田与旱地小于1.00ppm的有效锌含量出现的(见表2-4),也能发现旱地有效锌含量小于1.00ppm所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由此可见,四川盆地的土壤,旱地的有效锌含量一般都比水田低。
5.有效锌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在土壤剖面中,有效锌的含量通常在耕作层(自然土壤的A层)最高,然后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见表2-5)。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分布有关,因为土壤有机质在剖面中也是自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这种关系自图2-1中可以反映出来。因此,我们从事农业生产时尽量不要打乱土层,并尽量保护好表层土壤免遭流失,以防止心土暴露,引起缺锌。
6.有效锌含量与pH值、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四川盆地土壤pH值的差异很大,这是由岩石的性质、水热状况和植被类型的差异造成的。四川盆地各种土壤中,平均的pH值最低的是酸性紫色土,只有5.0;最高的是碳酸盐紫色土,高达7.8。土壤锌的有效性通常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pH大于6.0的土壤往往缺锌。四川盆地几种有效锌含量低的土壤,如碳酸盐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岷江冲积士等,pH植都在6.5以上,只有酸性紫色土例外。酸性紫色土有效锌含量不高的原因可能与其母质含锌量低而又具有比较强烈的淋溶作用有关。而有效锌含量高的土壤,pH值基本上在6.0以下或6.0左右,只有青衣江冲积土例外(参看表2-6)。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通常与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有关。在耕作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还与施肥、耕作方式、水土保持等有关。在气温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条件下有机质的累积较难,含量有般较低;而在温和湿润、植被保护较好的条件下有机质比较容易累积,含量通常都是较高。四川盆地底部与盆周山地相比,气温高、降水较少,比较干燥,发育的几种土壤,如几种紫色土,有机质含量都较低。而盆周山地的各种土壤,如灰岩黄壤、其他岩类黄壤、黄棕壤等,有机质含量都较高。四川盆地土壤有效锌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即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效锌的含量一一般都比较高;而有机质含量低的,有效锌的含量通常都比较低(表2-6)。
二、哪些土壤缺锌
衡量土壤有效锌的丰缺状况,土壤缺锌临界值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土壤缺锌临界值,随有效锌测定时提取方法的不同而异。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不同,对土壤有效锌的需要水平也不同,农作物出现缺锌反应时的土壤有效锌含量水平也不同。
综合国内外的有关意见,并结合四川盆地施锌反应的具体实践,用DTPA提取测定的土壤有效锌含量1.OOppm可作为我省旱作土的缺锌临界值。四川盆地大量施锌试验表明,旱作土有效锌含量在1.OOppm以下时,玉米施锌通常都可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平均可达10%以上)。水稻土缺锌临界值比旱地要高,有效锌含量在1.OOppm以下都有较好的效果;在1.00-1.50的情况下,施锌也有一定的效果。
据上述提出的临界值指标,碳酸盐紫色土的旱地有71.8%缺锌,中性紫色土的旱地缺锌的占52.1%,在这两种旱作土中,肥力低,质地轻,重施氮、磷,心土暴露的土壤,以及老果园等,就更容易缺锌,是施锌的重点。在水稻土中碳酸盐紫色土的水田有89.1%的有效锌含量在1.501ppm以下,岷江冲积土为73.7%,清江冲积土为72.9%,中性紫色土61.9%,沱江冲积土为59.7%,缺锌也是普遍的。在上述这些水稻土中,冬水田,地形部位低的下湿田、漕田、冷浸田以及盐井附近受盐水污染而而造成盐分过高的水田,缺锌的情况会更加严重。重施氮、磷、石灰的水田,也很容易诱发缺锌。这些都是水稻土中最容易发生缺锌坐蔸的土壤,是施锌的重点。
第四节 土壤硼的含量分布
士壤中的硼主要来自电气石等含硼矿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含硼矿物发生风化,形成的硼酸根离子进入土壤溶液,这部分硼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态硼。它可以供植物生长发育之需。土壤中全硼含量高低,决定于含硼矿物的存在量多少;有效态硼含量的多寡,则与风化形成的硼酸根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大小有关。各类土壤中硼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四川盆地土壤并不例外。
一、 全硼
四川盆地土壤中的全硼含量范围,在17-370ppm之间,平均为81ppm,略高于全国土壤的平均含硼量(640ppm)。从表2-7中可见,不同类型的土壤含硼量存在着一些差异,黄壤和黄棕壤的全硼量一般较高,紫色土和冲积土较低。在同类土壤中,因成土母质和母岩不同,含硼量也不一样(如图2-2)。一般来说,灰岩和泥岩等发育的土壤,含硼量较高,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含硼量较低;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冲积土,其含硼量随冲积物质来源不同而异。如梅江冲积土的含硼量较其它几种冲积土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梅江冲积土的母质,来源于含硼量较高的灰岩黄壤所致。
总的说来,四川盆地土壤的全硼含量都比较高,但是可给性差,表现在各类土壤中的有效态硼含量均低。
二、有效态硼
1.有效态硼的含量。土壤有效态硼,目前认为热水浸提土壤所得的水溶性硼的代表。四川盆地有效态硼的含量,变动在0.01-1.61ppm之间,平均为0.23ppm。各类土壤有效态硼的平均含量来看,相对而言,冲积土的含量较高,多数在0.26ppm以上,可能是耕作历史悠久,连年施用有机肥和含硼的其它肥料较多,土壤得好人工培肥的结果;同时,也与地处平坝,受侵蚀淋溶较轻有一定联系。位于丘陵山地的紫色土和黄壤,有效态硼含量较低,大多在0.20ppm左右;耳黄棕壤的有效态硼含量居中,为0.24ppm。各种土壤有效硼含量依次为:青衣江冲积土0.52ppm,岷江冲积土0.29ppm,沱江冲积土0.28ppm,涪江冲积土0.26ppm,黄棕壤0.24ppm,其它岩类黄壤0.24ppm,碳酸盐紫色土0.22ppm,中性紫色土0.21ppm,灰岩黄壤0.19ppm,棕壤梅江冲积土、老冲积黄壤和酸性紫色土军委0.18ppm,砂岩黄壤0.16ppm,嘉陵江冲积土0.11ppm。
同种土壤中,无论是水田或旱地,其有效态硼的含量都未出现明显差异。
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与全硼含量、有机质、pH值和质地等的关系密切,同时与耕作施肥尤其是施用石灰等农业技术措施也有关系。施用石灰降低量硼的有效性,造成作物缺硼,主要是由于改变量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际环境的酸碱度提高,根系对硼的吸附数量增多,妨碍硼素向地上器官的输送,而导致植株硼素营养的不足,也有人认为,施用石灰增加了土壤中钙的浓度,使钙硼比例失调,进而引起缺硼。因此,在缺硼土壤上施用石灰,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盆地土壤有效态硼含量都很低,其间的差异也不大,因此,很难用上述的单一因子来概括对有效态硼含量的影响。但在同一土壤剖面中,各层的有效态硼与有机质或质地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机质含量高或质地偏粘重者,其有效态硼相对较高;反之,含量较低。
2.硼的供给状况。土壤有效硼的含量的高低。是反映供给植物硼素营养能力的主要物质基础。而土壤有效硼的临界值,是衡量土壤有效硼丰缺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土壤缺硼临界值为0.5ppm,对砂性较强的土壤可降低到0.3ppm。
前面已经提及,盆地土壤中除青衣江冲积土的有效硼衡量为0.52ppm,与临界值相当外,其余14种土壤的有效硼平均衡量,都低于缺硼临界值的低限0.3ppm。也就是说,盆地土壤从总体上看是缺硼的;从621个土样的实测值来看(图2-3),低于0.30ppm的土样所占的百分比是:青衣江、岷江、沱江和涪江四种冲积土分别有41.6、56.9、64.3和64.9%,其余土壤有80%以上低于该值,而呈现出严重缺硼。如果以0.50ppm为准,衡量有效态硼的丰缺状况,则只有青衣江冲积土所占比例较低,约有58%的土壤缺硼,其余土壤缺硼比例竟高达90%左右。
四川省已有大量田间硼肥试验结果表明:西昌、绵阳、温江等地在有效硼含量低于0.3ppm的各种土壤上,对油菜施硼已取得十分显著的增产效果;简阳、射洪、仁寿、遂宁等县在中下等肥力的碳酸盐紫色土中和中性紫色土上,对棉花施用硼具有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安县、仁寿、大竹、巴中等县将硼肥用于水稻杂交制种以及常规稻已显示出增产苗头;越西、渡口、重庆等地对苹果、柑桔和某些蔬菜(韭菜、三月瓜、洋芋、叶用甜菜)施硼,均有良好的肥效反应。因此,从四川盆地土壤有效硼衡量水平与植物施硼效果两个方面来看,均反映出土壤缺硼的范围相当广阔。
植物对硼的需求除受植物种类不同的影响而外,还与气温、光照、温度等气候条件有关。气温高、光照强和气候干燥时,植株需硼量便明显增多。因此,经常发生干旱的地区,更容易引起缺硼。当然,氮、磷化肥施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植株为了保持各种养分的平衡,也必然会增加对硼的需要量,在缺硼土壤上更应注意增施硼肥。
第五节 土壤钼的衡量分布
土壤中的钼主要来自母岩或母质中的含钼矿物,主要的含钼矿物是辉钼矿。在成土过程中,这些矿物也发生风化,其产物中有一小部分成为钼酸根离子,转入到土壤溶液之中,作为植物钼素养分的给源。这部分钼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态钼。土壤中的钼和其它微量元素一样,由不同母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其钼的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已有资料说明,花岗岩等火成岩发育的土壤含钼较高;砂岩等沉积岩发育的土壤含钼较低。有效态钼的含量,除与土壤全钼含量有关外,更与土壤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化性质以及农业技术措施有联系。
一、 钼的含量分布
四川盆地土壤中全钼含量的变幅为1.5-16.5ppm,平均4.1ppm,比全国土壤平均含钼量1.7ppm高出1.4倍。由表2-8中可见,各类土壤中的全钼含量的差异不大,黄壤和黄棕壤含钼较多,其平均值的变幅在4.2-5.4ppm之间;其次是紫色土,三种紫色土都是3.7ppm;冲积土的含钼量一般较低,大多在3.1-3.6ppm,而梅江冲积土的全钼平均含量特别异常,竟高达6.5ppm,为四川盆地土壤钼,为四川盆地土壤全钼含量最高的一种土壤。这可能是由于成土母质含钼较高所致。
虽然盆地土壤中的全钼含量,都远远超过全国土壤的平均含量水平,说明盆地土壤中钼的储藏量是相当丰富的,但是有效态的含量水平初步看来并不高。
根据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用草酸-草酸铵溶液提取土壤有效态钼,对几种土壤的初步测定结果说明,采自荣县的三种紫色土和砂岩黄壤,有效态钼都低于0.10ppm,郫县的岷江冲积土为0.13ppm,邛崃县的老冲积黄壤为0.14-0.18ppm,遂宁县的碳酸盐紫色土为0.17-0.19ppm,成都的姜石黄泥最高为0.20ppm。从这些测定数据来看,都未超出土壤缺钼临界值0.15-0.20ppm的范围。其它各种类土壤的有效钼含量值,有待今后继续测定。
二、钼的供给状况
事实说明,土壤全钼含量高,但能够供给植物利用的有效态钼不一定高。因为土壤有效态钼的含量,虽跟全钼含量有一定关系,但是,它更受土壤性质(pH等)和化学成分(磷、锰、硫等的含量状况)以及施肥、施用石灰等各因素的影响。以下根据前述部分测定数据和钼肥试验结果,结合影响有效态钼含量的因素,对盆地土壤有效态钼的丰缺状况作些估计。
盆地东部的砂岩黄壤(俗称黄砂土)和盆地南部的砂质酸性紫色土,有效态钼含量分别为0.07和0.03ppm,远远低于缺钼临界值,可能是四川省最缺钼的土壤之一。这些土壤的pH值一般低于6,为酸性和强酸性反应,钼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常被粘土矿物和胶体所吸附,加之这两种土壤砂性强,本身含钼量低,因而供钼能力势必很差。这已被一些试验结果初步证实。
盆地西部比较集中成片分布的老冲积黄壤,有效钼含量为0.14-0.20ppm,略低于缺钼临界值,许多单位的多点施钼肥效试验证实:对紫云英、油菜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对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增产效果不稳定,也不太显著。可见,老冲积黄壤基本上属于较为缺钼的土壤。
盆地内的碳酸盐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有效钼含量约在0.09-0.19ppm之间。一般认为这两种土壤大多含有较丰富的速效磷,并且在这些土壤上施用磷肥已成为正常的农业技术措施。在作物磷素营养充足时,对钼的需要量便会增加。这两种土壤缺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因现有分析资料较少,田间试验伤需加强,因此,是否缺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盆地内的冲积土,根据成土条件和土壤性质以及目前的耕作施肥情况综合分析,除秀山、酉阳一带的梅江冲积土有可能比较缺钼外,盆西平原的岷江、沱江和青衣江三种冲积土以及嘉陵江、涪江冲积土,目前看来还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缺钼问题,但是局部地段地块对钼肥也许会有一些良好反应。对此,加强田间试验和土壤有效钼测定是十分必要的。
梅江冲积土可能缺钼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多呈酸性和强酸性,土壤这铁锰结核又较多,促成了钼的可给性降低,难以满足作物的需要。然而,这一区域全钼含量相当丰富,如果采取适量施用石灰的办法,降低土壤酸性,即能促进土壤钼的转化,改善钼的供给状况,以满足或部分满足农作物对钼的需求。
第六节 土壤锰、铜、铁的含量分布
锰、铜、铁三元素在土壤中是广布元素,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凡是土壤都含有它们。不过,其含量随土壤类型不同而异。这主要是成土母质或母岩和成土过程不同所致。
一、全锰和全铜的含量
四川盆地170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土壤全锰的含量范围为41-1550ppm,平均641ppm,低于世界土壤和我国土壤的含量水平;全铜的含量范围为9-125ppm,平均33ppm,高于世界土壤和我国土壤的含量水平(见表2-9和表2-10)。
土壤中的锰、铜、铁来源于成土母质。形成成土母质的岩石,由于其成岩的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不同岩石所含有的锰、铜、铁常有很大差异。就这三个元素而论,一般说来,基性岩的含量较高,沉积岩次之,酸性岩最低。同时,土壤中的含量往往都低于地壳或地球岩石圈的含量,这是因为成土过程中,化学元素遭到淋溶之故(见表2-11)。
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或者说岩石的化学元素含量,对土壤化学元素的含量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后四川盆地黄壤中锰的含量为例,亦可大致说明这个问题。四川盆地的黄壤分别发育于不同地质年代的灰岩、砂岩和冰水沉积物母质山,虽然形成成土母质的岩石均属沉积岩类,但其岩石的种类却不相同,因此分别由它们所形成的黄壤的锰含量也不一样。其中灰岩黄壤全锰的含量最高,平均为938ppm;老冲积黄壤次之,平均为681ppm。砂岩黄壤最低,平均为593ppm。
二、锰、铜、铁的有效态含量
四川盆地土壤中锰、铜、铁三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根据600多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其表层土壤有效锰的含量范围为0.18-262.4ppm,平均27.8ppm;有效铜的含量范围为0.1-9.44ppm,平均2.53ppm;有效铁的含量范围为0.86-401.4ppm,平均61.1ppm。各种土壤这三种元素的有效态含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见表2-21)。
从表2-12可以看出:四川盆地不同土壤类型间,有效锰的平均含量为10.6-46.9ppm,有效铜的平均含量为0.95-5.05ppm,有效铁的平均含量为19.8-200.3ppm,其差异是很明显的。各种土壤有效锰、铜、铁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如图2-4所示。
另外,从表2-12还可以看出:水稻土这三种元素的有效态含量,除了其它岩类黄壤有效锰的含量和灰岩黄壤有效铜的含量之外,一般都高于同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这与水稻土因其长期淹水种稻,盐基物质或离子受到淋溶,pH值一般低于同母质的旱地,而土壤肥力和熟化程度一般又高于同母质的旱地有关。
三、土壤锰、铜、铁的供给状况
如果从土壤含有的锰、铜、铁全量来看,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该说一般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锰、铜、铁的含量,却只占土壤全铜的1%左右;植物可吸收利用的锰和铁的比例虽然略高于铜,但二者也只不过占土壤全锰全铁的1-10%左右。因此,一些土壤也往往存在锰、铜、铁的缺乏问题。
土壤缺铜的临界浓度值指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刘铮等认为:用代换态锰(1N醋酸-醋酸铵[pH7.0]提取的)3.0ppm和易还原态锰(1N醋酸-醋酸铵[pH7.0]加0.2%对苯二酚提取的)100ppm作为土壤缺锰的临界值,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代换态锰和易还原态锰的总和称为活性锰,它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有效态锰。
关于土壤缺铁的临界浓度值指标,目前积累的资料还不多。国外曾有人提出2.5ppm(以DTPA提取的有效铁含量)为土壤缺铁的临界值,2.5-4.5ppm为边缘值,4.5ppm以上为适量。我国,尤其是我省对土壤中的铁,以及有关结合土壤有效铁含量所进行的生物试验还很少,故土壤缺铁的临界值还不清楚。这还有待今后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鉴于上诉情况,我们借用前人或外地已有的临界值指标,对四川盆地土壤锰、铜、铁的供给状况作一初步估价。从四川盆地各类土壤有效锰、铜、铁的含量水平(表2-12)看来,四川盆地土壤有效锰、铜、铁的含量较高,各类土壤这三种元素有效态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上述的缺乏临界值:锰为1.0ppm,铜为0.2ppm,铁为2.5ppm。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土壤供给这三种元素的能力较强。粗看起来,四川盆地的土壤并不缺乏锰、铜、铁。但事实上,各类土壤均有一部分样品,有效态含量低于临界值,说明局部地区仍然有少量缺乏锰、铜、铁的土壤存在。例如盐亭县的砂质碳酸盐紫色土就缺铜,绵阳地区农科所在这种土壤上作的小麦施铜试验,收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岷江冲积土,尤其是分布于近代河流两岸的砂土缺锰。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的小麦施锰试验和土壤分析初步表明:岷江近代河流两岸,分布着严重缺锰的土壤。
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土样分析结果,四川盆地各类土壤缺乏锰、铜、铁的状况如图2-5所示。
由此图可见:四川盆地土壤锰、铜、铁三元素可以说基本上不缺,各类土壤有效态含量低于缺乏临界的样品最高者亦未超过10%。涪江、青衣江、嘉陵江的冲积土和黄棕壤,这三种元素的有效态含量都比较丰富。缺铜的比例以砂岩黄壤、酸性紫色土和其它岩类黄壤较大,但均未超过10%;缺锰的比例以中性紫色土、梅江冲积土、砂岩黄壤、其它岩类黄壤及岷江冲积土为高,但最高者亦未超过8%;缺铁的比例以酸性紫色土、沱江冲积土和碳酸盐紫色土为高,但缺乏比例是很低的,最高者也未超过5%。
从上述四川盆地缺乏锰、铜、铁的土壤情况看来,这三种元素的缺乏,多出现在石灰性强的土壤如碳酸盐紫色土、长期施用石灰的次生石灰性土壤,和沿江河两岸的沙土及其他地形部位的砂质土壤,低洼冷浸的下湿槽田和烂泥田上。同时,大量施用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的土壤,如高产或丰产试验田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缺乏锰、铜、铁的问题;
以上结果,不仅与微量元素缺乏的一般土壤条件和土壤类型相吻合,而且也得到了部分生物试验证明。例如在沿河沙土或砂质上、石灰性土壤和碳酸盐紫色土上,所作的小麦施锰、施铜试验,已取得较比较明显的增产效果,就足以证明这类土壤较易发生锰、铜、铁缺乏。
第三章 主要作物的缺素症状和防治
第一节 作物缺素症的识别步骤和方法
微量元素缺乏病症的防治象治疗其它病害一样,都必须是“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得首先要能正确识别各种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要象医生看病一样,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周密的调查、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化验和严谨的验证。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运用逻辑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演绎、归纳、排除其它因素后才能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周密的调查
在作物发生量不正常的生长或出现病症的时候,要进行纵的即历史的,横的即地域的调查,排除大量的不可能因素,把“可能性”尽量缩小到某一特定的原因上,然后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试验,以求得正确的结论。微量元素缺素症很容易与大、中量元素缺素症和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真正病害相混淆,更应认真排除。而对这些可能性的排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包括:
1.发病历史河土壤类型。大面积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应不足。因此,缺素症经常在固定区域、固定土类上发生。由于不同土类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因此,发病情况在不同的土类上有着明显差异,而且有随化肥用量增加而加重的趋势。例如酸性土壤容易缺钼,而碱性土壤容易缺锌、硼、锰、铜、铁等。沙土缺素症比粘土严重;薄土干旱时比厚土湿润时严重;两季田缺锰比一季田严重。
因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地域分布上与缺素症有明显的不同。真正病害的发病土类界线不很明显,有的病害发生虽有一定区域性,但多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气温越高,土壤越潮湿真正病害的发病就越重,而缺素症则是在气温回升时病症往往减缓。真正病害多发生在好田好土上,而缺素病多发生在瘦田瘦土上。
对发病土类的调查很可能排除另一些发病因素:如石灰性土壤上不可能缺钙、缺镁;酸性土壤和水田不但不可能发生缺铁,而相反甚至可能发生铝、铁、锰的毒害;含钾丰富的土壤不可能发生严重缺钾……等。
表3-1是国际水稻所提出的不同土壤水稻可能发生的营养失调症。该表指出:在碱性高钙的土壤上水稻容易产生缺钾、缺磷、缺锌的营养失调症。我省土壤,特别是紫色丘陵区的稻田,多数是pH值高、含钙量高、而钾并不低的土壤,有机质或低或高。这种土壤上的水稻容易产生缺磷或缺锌。只少数地区可能产生缺钾的失调症。而在磷肥保证供应的地区,则缺磷将变得更不可能。这样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缺锌了。在局部矿山附近则有可能发生铁毒害的情况。
2.施肥和栽培情况。施肥情况的调查可排除大、中量元素的缺乏症。如果施用了氮、磷、钾肥,当然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缺素症。长期施用过磷酸钙或水稻前作施用了大量磷肥,在水稻上也不可能发生缺磷;施用了过磷酸钾或硫酸铵的不可能发生缺硫;施用了钙、镁、磷肥的不会发生缺钙、缺镁。相反,长期大量施用氮、磷肥还可能导致或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尿素与种子接触有时要造成幼苗白化萎缩。浓度过大的根外追肥常常会在叶面造成灼伤斑痕。
一般情况下,栽培措施带来的作物生长不正常总是局部的、个别的。如整地不良、播种过深、过浅或不匀。栽插质量差等带来的出苗不齐、不壮,深插造成的返青迟……等等,但这些情况总是零星分布,而与某些农活质量差的人的作业区一致,即总有人为痕迹。施肥、喷药造成的危害,药害总是总该项农活进行后不久出现,叶面有灼伤斑痕,而且能找到当事人详细询问予以验证。增加而加重的趋势。例如酸性土壤容易缺钼,而碱性土壤容易缺锌、硼、锰、铜、铁等;沙土缺素症比粘土严重;薄土干早时比厚土湿润时严重;两季田缺锰比一季田严重。
因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地域分布上与缺素症有明显的不同。真正病害的发病土类界线不很明显,有的病害发生虽有一定区域性,但多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气温愈高,土壤愈潮湿真正病害的发病就越重,而缺素症则是在气温回升时病症往往减缓。真正病害多发生在好田好土上,而缺素病多发生在瘦田瘦土上。
对发病土类的调查还可能排除另一些发病因素:如石灰性土壤上不可能发生缺钙、缺镁;酸性土壤和水田不但不可能发生缺铁,而相反甚至可能发生铝、铁、锰的毒害;含钾丰富的土壤不可能发生严重缺钾……等。
表3-1是国际水稻所提出的不同土壤上水稻可能发生的营养失调症。该表指出,在碱性高钙的土壤上水稻容易产生缺钾、缺磷、缺锌的营养失调症。我省土壤,特别是紫色丘陵区的稻田,多数是pH值高、含钙量高、而钾并不低的土壤,有机质或低或高。这种土壤上的水稻容易产生缺磷或缺锌。只少数地区可能产生缺钾的失调症。而在磷肥保证供应的地区,则缺磷将变得更不可能。这样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缺锌了。在局部矿山附近则有可能发生铁毒害的情况。
2.施肥和栽培情况。施肥情况的调查可排除大、中量元素的缺乏症。如果施用了氮、磷、钾肥,当然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缺素症。长期施用过磷酸钙或水稻前作施用了大量磷肥,在水稻上也不可能发生缺磷;施用了过磷酸钙或硫酸铵的不可能发生缺硫;施用了钙、镁、磷肥的不会发生缺钙、缺镁。相反,长期大量施用氮、磷肥还可能导致或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尿素与种子接触有时要造成幼苗白化萎缩。浓度过大的根外追肥常常会在叶面造成灼伤斑痕。
一般情况下,栽培措施带来的作物生长不正常总是局部的、个别的。如整地不良、播种过深、过浅或不匀,栽插质量差等带来的出苗不齐、不壮,深插造成的返青迟……等等,但这些情况总是零星分布,且与某些农活质量差的人的作业区一致,即总有人为痕迹。施肥、喷药造成的危害,药害总是在该项农活进行后不久出现,叶面有灼伤斑痕,而且能找到当事人详细询问予以验证。
3.气候情况。一般说来,缺素症的发生或加重常出现在当季作物生长期的低温阶段。在四川大春作物多发生在3~5月份,小春作物多发生在11~12月份,移栽作物多发生在老根死亡新根将长出阶段。这是因为这时土温、气温,土壤养分括化差,有效养分(包括微量元素)含量低。同时,由于作物幼小,根系还未形成或不发达,生长缓慢,吸收养分的能办也很弱。低温还会对作物产生直接冻害,但冻害与缺素造成的危害很容易区别。前者损害作物的部位有明显的时段性,即总在某一叶位或穗段发生,全田、全区相当一致,几乎无一幸免,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强的霜冻或低温后。当然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也会引起或加重冻害。
4.环境情况。环境情况的调查旨在排除一些特殊物质的危害。这种危害也总是局部的。如附近是否有化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近期或很久以前是否施用过不明成分的肥料,矿渣、污泥、农药等。发病田块附近是否敞放或泼施过氨水或堆放过化学物质或工厂下脚料。这些都可能造成作物的毒害而被误认为缺素症状。
二、细致的观察
这是指对发生症状的田间进行实地考察和对发病作物进行直观分辨。
时间孝察要求对实际发病的田块的地理环境作一宏观了解。为直接观察地形、水势、地块的平整度、灌排渠系的分布、田间开沟和垄作情况等,以推测是涝害或干害的影响。考察症状是全区、全田发生,还是局部或呈点状分布,以排除真正病害的可能。因为真正病害开始发生时往往只是点状发生,即有所谓“申心病团”。
田间观察还可进一步了解不同台位、不同地质、不同地力、不同前作等的发病情况。坡顶土、沙土、瘦土和前作种过吸肥多的作物的土。缺素症发生较重;而真正病害恰与此有相反的情况。对发病植株的观察包括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一般说来,缺素症多在叶片和茎杆上呈现病斑,植物细胞和组织遭破坏使光合产物少。导致根的生长发育受阻,新根生长缓馒,变少,变细,变短,老根死亡。如果是稻根则有变黑的情况,但这些根部的表征几乎是各种病症都可以造成;差异不大,不好分辩。而地上部分发病则有不同部位,不同色谓,不同病斑,不同的发生期和发展状况,较易分辩。因此,应着重观察部分,特别是叶片。
养分的缺乏,化学或物理的原因造成的损害以及病害都可能使叶片变色。那么出现各种各样的斑点、条纹,又如何鉴别呢?
喷药或施肥造成的化学的或物理的损害总是局部的,个别的;污染造成的毒害则会成片分布,且必定有污染源,只要沿着灌溉水系上游或上风方向寻找,总能找到。
比较困难的是如何确切鉴定由微生物引起的真正病害。如果叶片上产生孢子、菌丝、菌液或茎杆中有菌核,无疑是真正的病害,这是很容易排除的。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田间观察没有前述症状,而且又有一定植保经验的同志在场也说这一症状不是我省常见的病害时,我们也不要轻易排除是真工病害的可能(特别是判定某种缺素症的依据不足时),因为肯定还有未被我们认识、发现的真正病害。
叶片上出现白化和花斑,有许多是遗传现象,但这些并不难排除,因为遗传现象总是特定品种的特有现象。不管这一品种种在哪种土攘上,也不管在哪种栽培条件下,这种现象都会出现。至于偶然出现的一、两株白化苗,那是变异现象,用不着考虑。
微量元素同大量元素的缺乏也较易鉴别。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缺氮黄一片,缺钾干叶尖,缺磷红杆杆,缺钙死尖尖。
缺氮:植物缺氮生长缓慢,植物瘦弱,分枝少,无论老、嫩叶片颜色都褪淡、变黄,但叶片无任何斑点条纹,这点很重要。缺氮变黄应同生理上某一发育阶段的正常褪色相区别。正常褪色的植株一般生长都比较健壮。
缺磷:许多植株缺磷时叶片不仅不发黄,反而加深或转向蓝绿,但生长纤细,分枝减少,茎杆基部和老叶常变成紫色。但要注意有的品种的茎杆或叶片本来就是紫色,应加以区别。
缺钾:钾在植物体内较易移动,所以缺钾多出现在老叶上,有的叶片上会出现褐色得不连续的斑点,但最终叶片边缘,特别是叶尖要干枯。
缺钙:钙在植物体内不易运转,所以严重缺钙会导致生长点或茎尖弯曲或死亡。
好几种营养元素都与叶绿素的形成,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密切关系,这些元素只要有一种欠缺,都会产生失绿。因此遭到失绿的叶片要加以仔细观察才能鉴别。
如果把营养元素在体内的运转和再利用分为较易或较不易两大类,则前者包括氮、磷、锌、镁等,后者包括钙、硼、硫、锰、铜、铁、钼等。较易运转元素的缺乏引起的失绿症,多从老叶开始。因为元素不足,所以老叶中的元素必须转向新叶以维持生命;而不易运转元素的缺乏,则往往殃及顶端和心叶。就一片失绿叶子而论,则除主脉或主支脉是绿色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或淡黄色。
缺锌还伴有变厚,顶叶小而丛生即所谓簇生现象。
缺铜一般全叶失绿不很明显。但要出现白色叶斑,禾谷类缺铜则有叶片变细、变长、发生卷曲现象。
缺铁失绿特别严重,甚至全叶变白且不易矫正。
缺硼一般不失绿,严重时叶片还出现紫色,甚至边沿坏死,有的顶叶要绉缩上卷。缺硼的另一特点是生长点坏死,腋芽丛生,落花落蕾,花而不实。无限花序植物的顶端不断翻花。柑桔类则产生“石头果”,果小皮厚,粗糙。蔷薇科果实则发生木栓化。
上面的一些症状是比较典型的。有人把作物缺素症归纳为表3—2,但在生产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单纯,症状也不会如此典型。因此在应用中综合其它因素,特别是土壤因素来鉴别。
三、正确的化验
在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之后,往往还不能肯定发病原因,这时就要借助于化学分析。分析样本应该包括土壤和植株,还应采集生长正常的样品同时对比分析。
土壤样品的采集应注意取样工具和包装品的清洁,最好用竹木工具取样,用清洁塑料袋盛装。植株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相同部位的样本,并按规定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清洗烘干。如需要测定其中某些有机物含量,应即时置于80—90℃烘半小时杀酶;如果不能即时分析,也应在60℃下烘干保存,否则有机物要分解转化。发病和未发病植株样本应是同一品种,同一生育期,其栽培、施肥条件也最好一致。如果要分析全株,则应充分洗净根上泥土。如果不研究元素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则可剪去根部,只分析地上部分,因为根上粘附的物质很不易洗净。更常用的是采集倒数第一、二全展叶或心叶分析。
表3—3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出的土壤含量分级指标,基本符合我省情况,可参考应用。表3—4是国外的一些作物养分含量指标,因为土壤、品种、分析方法不同,因此,应用时只能作为参考。
一般说来,土壤中有效态的微量元素含量在临界值低限以下的会产生缺素症,或施用该种微量元素有良好效果的也可说明缺素。但与其它环境因素、栽培因素的关系又甚为密切,因此,对土壤指标的应用也应综合分析、判断。
植物体内的临界值含量在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分析部位差别也很大,应用时也要综合考虑。总之,不能简单地运用土壤、植株指标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
四、严谨的验证
对缺素症的最可靠的判断方法是进行生物试验,即把相应的肥料施用于产生缺素症的作物上进行验证。如果有效,肯定缺乏这种元素;如果无效,且用法用量又合理,则可排除这种元素缺乏的可能性、这一方法可以在己经发病的作物上进行,也可以重新播种试验。但都要有多次重复。主要方法有:
1.田间试验。严格按照肥料试验操作规程在典型发病土壤上作肥效试验或经济用法试验。
2.盆栽试验。最好在发病地区进行,用当地发病的土壤和当地的水灌溉。如果搬到别处进行,可能有环境污染,特别是灌水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因为不能用自来水或抽地下水来灌溉(这些水可能含有各种各样的元素),而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灌溉,则花费太大。盆栽试验可搞幼苗法,在幼苗时看到差异即可停也,也可进行到收获产量为止。
不管是田间试骚还是盆栽试验,特别是幼苗法,最好用发病地区种子播种。因为种子里富集了很多微量元素,不同地方的种子含量差别很大。如果用含微量元素丰富的地区的种子到缺素地区播种,很可能幼苗或整个生育期都不出现缺素症。
3.应急试验。在发病现场进行简单的肥效对比试验,可用叶面喷施或土施,也可进行茎、叶灌注或浸渍。喷洒时,喷与不喷的小区一定要用塑料布隔开,以免肥液飞溅到对照区,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土施则是将肥料溶于水中或清粪水中施用。不管喷施或土施,对照均均应施用等量清水或清粪水。
叶片灌注或浸渍就是将待测的微量贡素制成0.05—1%的溶液,设法引入发病植物的体内,注意观察植物色泽的变化。引入的渠道有叶脉间、叶尖、枝条和根尖。脉间引入是在叶片间穿一个2毫米大小的小孔,孔间穿入一根灯,灯心另一端浸入待试验液中,这样溶液就可不断沿灯心进入叶片;也可切一小口夹滤纸条,将纸条浸入试液中,叶尖浸渍是将叶片切去不部份浸入试液中,禾谷类作物叶片一般切去约八分之一,阔叶植物约四分之一。枝条灌注是将嫩枝尖端剪去,将其插入相同直径胶管中,使紧密不漏液,另一端连接上盛有试液的玻瓶,瓶子应高于枝尖,使试液具有一定压力能将试液注入枝条。根部灌注的方法与枝尖同。
此外也可用毛笔蘸上试液涂于典型发病叶片上,观察其变化。某些元素,如铁,还可选用同株同型叶片对比观察。
第二节 几种主要作物的缺素症状禾防治方法
一、水稻缺锑坐蔸
1.缺锌坐蔸的症状。水稻缺锌坐蔸一般发生在本田中,但是近年来也发生在秧田中。从水稻类型看,多发生在中稻上,但是近年也出现在早稻甚至晚稻上。总的来看,还是以中稻本田坐蔸发生的面积大,病害重。
中稻本田坐蔸一般出现在秧苗返青后,即栽后10—30天内。严重的田块也有栽后一直不返青就开始坐蔸的。坐蔸秧苗下部叶片的中部首先出现细小的褐色斑点,叶背比叶面明显,这些斑点逐渐连成一片并向两端发展,使整个叶片都变成褐色,而且变得易碎。病情继续发展,可使整株的叶片变褐。严重缺锌坐蔸时叶片中脉和叶鞘颜色变淡,甚至变白。这种情况可能在田中零星分布,在少许稻株上出现,也可能没有,因此,不应以一定要有褪色的叶鞘和叶脉来判断是否缺锌,而是应以是否有褐色斑点为主。水稻坐蔸后叶片变窄,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不分枝或很少分枝,老根变黑逐渐死亡,新根不长或生长迟缓。严重时整株死亡,甚至全田死亡,只有犁翻重栽。坐蔸末死的秧苗后生分枝多,无故分枝多,小花不孕增多,着粒少、空秕率高,成熟期推迟。水稻缺锌坐蔸症状见图版1。
一般情况下,特别严重的坐蔸症状不一定会全田发生,即使全田发生,其发病程度也是不一的。因为缺锌坐蔸除了土壤中锌含量低以外,还与其它环境条件,如气候、施肥、土壤因素,以及秧苗本身的素质有关环境条件复杂繁多,千差万别。就以土壤含锌水平而论,也不可能全田处处相等。
2.缺锌坐蔸与其它坐蔸的鉴别。水稻缺锌可导致坐蔸,但缺磷、缺钾,以及低铁、硫化氢和有机酸引起的毒害,也可引起水稻坐蔸,其症状的分别简介如下:
(1)缺磷坐蔸。缺磷坐蔸的秧苗一般叶色较深绿甚至呈蓝色,叶片与茎杆间的夹角较小,呈所谓“一柱香”状态,茎杆有时要变紫。同时缺磷坐蔸绝不可能发生在施了磷肥的田中,更不会坐蔸后施磷还挽救不了。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采集了29个正在坐蔸的土壤分析结果,有效磷平均为8.7ppm,高于5ppm缺磷低限(见表3-5),说明这些田坐蔸不是缺磷引起。
(2)缺钾坐蔸。缺钾坐蔸主要是先在老叶片上出现较大的斑点,然后是叶缘、叶尖干枯。发生时期多在生长后期,与缺锌坐蔸出现在早期不同。我省大部分坐蔸区域又多分布在含钾量不低的土壤上。据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采集正在坐蔸田土壤分析有效钾结果,29个土壤平均为99.6ppm,高于50ppm缺钾低限(表3-5)。所以这些田的坐蔸不可能是缺钾。
(3)低铁毒害坐蔸。低铁毒害主要发生在pH值低于5.5的土壤上,我省大面积缺锌坐蔸田pH值一般都在7.0以上。根据资料6.5以上大土壤淹水后低价铁很少超过200ppm,而能引起铁中毒大低铁浓度为400ppm以上,所以我省近年大坐蔸一般不是低铁毒害引起。
(4)有机酸毒害坐蔸。水田产生有机酸要同时具有两大条件:一是土壤处于还原状态,二是有大量新鲜有机肥供分解。虽然淹水土壤具备了还原条件,但我省近年绝大多数地区绿肥下降,一般不具备产生有机酸大物质基础。同时有机酸的分子状态,而在碱性条件下,有机酸多呈解离状态,即使危害也不致引起严重坐蔸。据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测定六个坐蔸田结果,无论两季田或冬水田,除一块田只有痕量乙酸外,其余几块田大初级有机酸简直测不出来。
(5)硫化氢毒害坐蔸。硫化氢可与锌结合生成难溶大硫化锌,因此说水稻坐蔸有硫化氢大影响,不妨解释为由于硫化氢大产生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见表3-6)。
3.缺锌坐蔸大主要土壤。我省容易产生缺锌坐蔸大土壤主要分布于紫色丘陵区大各种碳酸盐土壤,包括发育于遂宁组、沙溪庙组、蓬莱镇组、自流井组、灌口组和城墙岩群等地层上大土壤,以及川西平原大次生、原生石灰性土壤。此外,长期大量施用石灰、磷肥大土壤,各类沙土都会发生缺锌坐蔸。在这些土壤上,囤水田、冬水田、深脚田、过水田、正冲田、倒旱田、干板田等更容易发生,病情也较重。
4.施锌防治坐蔸大效果。1978年以来,我省即开始研究施用锌肥防治水稻坐蔸。特别是1981年省、地科研院、所和土肥科(站)进行了几十个严格大正规试验,结果看出,在常年坐蔸田中,在合理施肥范围内,无论氮磷化肥施用量的多少,只要不施锌肥就会发生坐蔸,施了锌肥就防止了坐蔸。施用有机肥对坐蔸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不能彻底防治。表3-7和表3-8看出,在亩用7斤或14斤纯磷基础上,不管施用化学氮肥是15斤或24斤,不施锌肥亩产只达816.7-845.0斤,每亩增施两斤锌肥后则亩产增加至914.7-934.8斤,施锌增产约100斤。在等氮磷的基础上不施锌肥,每亩增施2000斤猪粪水,比不施猪粪水的只增产1.8斤。同样氮磷水平每亩只增施2斤锌肥,则比只增施猪粪水的增产86斤。可见锌肥对防治水稻坐蔸的良好效果。
不同施用方法的增产效果见表3-9和表3-10.从表3-9看出:栽秧前不同施锌方法对比中,以亩施一斤硫酸锌沾根最好,每亩增产114.7斤。次为亩施二斤锌肥作耙面肥,每亩增产99.2斤,这两种用法都能在早期土壤供锌不足时保证水稻对锌的需要。锌肥作秧田肥施用虽然有效,但每亩只增产29.4斤,这是因为许多地方栽的是洗根秧,秧苗吸收的锌少,遇上严重的缺锌仍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如果要防止严重坐蔸,秧田施锌还需要结合本田施锌。据广汉农业局试验,每亩施5斤硫酸锌可提高秧苗素质。施锌后4天调查,施锌比不施锌秧苗的分枝多增加1.8个,株高多4.0厘米。此外,乐至县试验亩用5斤锌肥作送嫁肥带泥移栽,每亩增产133斤,每亩本田只摊锌肥0.6公斤,价省效宏。
表3-10看出:坐蔸后每亩追肥两斤锌肥仍然有效,但已不及底肥施锌的效果,每亩只增产89.3斤。用0.2%锌液喷施3次也可每亩增产75.1斤。
施锌防治坐蔸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施锌对有效穗的变化影响不大,因为坐蔸后秧苗的后生分枝仍然多。
5.缺锌坐蔸的主要原因。水稻缺锌坐蔸的原因很多,在大面积钙质土地区和土质较砂的地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土壤含锌量低。据测定结果,我省缺锌坐蔸田土壤平均有效锌含量为0.6ppm,多数低于1.0ppm的临界值。有效锌低的原因除土壤本身含量低以外,还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关系密切。
(2)化肥施用不当。我省施用的化学肥料大多数是碱性,这些肥料与土壤中锌结合生成溶解度低的碳酸锌、氢氧化锌、以及与磷肥中的磷结合生成磷酸锌,从而降低了锌的有效性(表3-11)。同时碳酸氢铵所含的重碳酸根和尿素转化生成的重碳酸根离子能研制优质稻根对锌的吸收。再者,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是按比例的,这些单一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势必要求提供更多的其它养分(当然包括锌),来保持这一比例。
(3)高产品的引入。高产品的生物产量高,需要较多的锌。同时这些品种又要求早生快发,土壤锌一时供应不上,供需矛盾加大。
6.座蔸土壤的简易鉴别。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分析了58个坐蔸田土壤的有效锌、pH和COˉ3反映(表3-11)看出:碳酸盐含量高的土壤pH就高,pH高的有效锌就低,再结合坐蔸症状来判断是否缺锌引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无药品测定CO3,可凭常识推断,在我省情况下,长有成片柏树的地区或长白螺蛳的田一般都含有碳酸钙,即是说这些田有效锌含量都较低,水稻如果坐蔸,很大程度上是缺锌引起。
综上所述,我省钙质土地区和沙土地区近年水稻大面积坐蔸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锌不足,施用锌肥的防治效果显著。在施用锌肥的同时如能配合其它栽培措施,如提高整地质量和秧苗素质,合理施用氮磷化肥,合理灌水等,增产效果就更大。同时,在判定是缺锌坐蔸后,如果底肥中已有适量氮、磷肥则不能再施用氮磷化肥,特别不能再施用石灰去挽救,否则不仅不能防治坐蔸,还会加重病情。
二、玉米缺锌花叶
1.缺锌花叶病的症状与鉴别。玉米缺锌花叶症在出苗一周后即可发生,大面积发生多在3—4叶期,特别是移栽后遇到寒潮时更为普遍严重。出苗初期,幼苗发红,叶片褪色或变白。新生时幼叶呈淡黄色或变白,幼苗老龄叶出现细小白色斑点,最后整片变白。典型症状是老龄叶沿叶脉平行地出现白色条带,未失绿部分与失绿部分界线明显。这种条带从叶舌处一直平行引伸延至叶尖(玉米缺锌花叶症状见图版II)。严重时叶片变紫干枯。缺锌玉米节间缩短,雌雄花序不能抽出,空杆多,结实的果穗顶端歪斜、不满尖、中部也是稀癞子。这种花叶病很容易同遗传现象和某些毒素病相混淆。
(1)花叶萎缩症。玉米患此病虽然也要产生花叶,但最大的特点是经近茎杆矮缩,节间缩短,叶片几乎重叠。由于此病是昆虫传播,开始发病时田中只有少数中心病株,在气温上升后昆虫繁殖旺盛时才会全田传开,而缺锌花叶则是一开始发病时病株数就比较多。
(2)遗传白化现象。某些杂交玉米亲本具有白化基因,用以制成的种子播后就易出现花白叶片。现在四川玉米推广品种中的中单二号或以330为亲本制的种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是遗传现象,这些品种不管种在哪里都会出现白苗花叶。
2.缺锌的土壤。从表3—12看出:玉米的缺锌增产效果依次是冲积性沙土>紫色土>黄壤。
玉米叶片含锌量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是否缺锌的依据。表3—13看出,产生花叶的玉米叶片含锌量为38.6ppm,正常叶片为71.3ppm,几乎为花叶的一倍。
3.施锌防治缺锌花叶病的方法。据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崇庆县的试验,对缺锌花叶降至6.3%而未喷锌区仍有32.5%。资中县农业局试验,对出现缺锌症的玉米用0.1%硫酸锌液喷施后增产37.1%,用0.2%锌液窝子增产27.4%。广汉连山公社试验,每亩玉米苗床施磷酸锌5斤增产15.5%,移栽时亩施2斤磷酸锌增产12.6%,喷0.2%锌液只增产4.4%。各地试验表明玉米施用锌肥不仅减少了空秆,增大了果穗,减少了秃尖,还提高了种子品质。
锌肥施用方法,最好是施于苗床土移栽,每亩苗床一般亩施磷酸锌5—10斤,要注意肥料与营养土充分混匀;次为作底肥,一般亩施2斤,可与渣肥混匀丢窝子或用少量清水事先溶化后分别加入粪水中施用;再次为叶面喷施,喷施次数2—3次,时间是苗期至起喇叭口时,浓度为0.1—0.2%,气温高时浓度宜低,同时还应注意不要让肥液过多地流入心叶,浓度也切忌过高,否则要产生严重灼烧。
三、油菜缺硼症
1.缺硼症状。
苗期:缺硼生长迟缓,心叶卷曲,叶肉变厚,下部叶片失绿,叶片出现紫色斑点,叶缘枯焦,叶柄上部开裂,茎的木质部发育不良,韧皮部比正常植株肥大。根呈桔黄色,细根少,主根肿大或心腐而矮缩,茎杆龟裂,但在肥水条件好,生长旺盛的情况下,茎杆也要龟裂,应注意鉴别。
开花时:群众叫“远看一片黄,近看心发慌”,即远处看油菜还在开花,一片金黄,走近仔细观察则才发现果荚不膨大,或是花蕾脱落,造成严重减产。油菜缺硼花器官发育不完全,或不能受精主花序萎缩,或者一边开花一边脱落,甚至未开花就脱落。已经开花的花瓣淡白色,细小雌蕊柱头突出,果荚不膨大,即使膨大,种子也很少。由于顶芽死亡和不结籽,营养物质无处运转消耗,所以腋芽不断萌芽,出现丛生和不断翻花现象,同一时间栽的油菜都收了,缺硼田的油菜还在开花。在一块油菜田中,凡是后期老是翻花的,仔细调查,必是全部或部分花而不实的植株。我省油菜开花结荚时期遇低温造成冻害,但油菜受冻造成的花而不实有明显的时段性。即在严重冻害期间开花的油菜如果受害,不管主轴、分枝、每株、每田出现的花而不实都在相同部位,而这段时间前后开花的结荚都正常,这一情况很容易同缺硼引起的全株不实或部分不实相鉴别。
油菜开花至结荚期的吸硼量占全生育期需硼量的60%以上,因此苗期无缺硼症的,后期也可能发生严重缺硼,即所谓“徒长型”的花而不实。如果苗期就严重缺硼,则前期生长受阻,产生“矮萎型”的花而不实(油菜缺硼“花而不实”症状见图版III)。
2.缺硼原因和防止效果。我省油菜缺硼的主意原因是土壤有效硼含量低,绝大多数土壤有效态硼含量都低于0.3—0.5ppm的缺硼临界值。从表3—14看出:施硼增产效果依次是黄泥、白鳝泥>酸性紫色土>沿河冲积沙土>漕田、下湿田>碳酸盐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灰色冲积土。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分析试验田土壤有效硼,其平均含量分别为:酸性紫色土0.11ppm,黄壤0.17ppm,沙土0.19ppm,紫色土0.23ppm,与施硼增产效果趋势一致,即含硼量低的施硼增产效果号。此外氮肥过多也会加重缺硼。
尽管试验表明,亩用1—2斤硼砂,增产效果优于用0.2%硼砂液沾根,又优于0.1—0.2%喷施。但底肥施硼用量大,且不易拌匀,容易产生毒害,在大面积生产上不宜提倡,而沾根又比较费事,所以对一般缺硼地区,仍主张在苗床和移栽至初花期前后用0.1%至0.2%硼砂液喷施2—3次,也可亩用半斤硼砂兑入四、五十挑清粪水中在栽时作定根水施用。由于作物对硼的正常需求与中毒量之间的界线很窄,施硼一定不要过头。氮肥过多和干旱会加重缺硼,因此应注意合理施用氮肥禾适当灌溉。
从表3—15看出,油菜施硼除增加荚数、粒数和粒重外,种子含油量也有增加。
四、棉花缺硼症
1.缺硼症状。棉花严重缺硼时,顶芽萎缩,腋芽丛生形成多头棉,或是顶部心叶变小,叶的边缘和主脉失绿,叶片皱缩向上反卷,但无红蜘蛛、蓟马等害虫;下部老叶较大、肥厚、色深、易脆,叶脉突出,严重时木栓化坏死,叶柄出现明暗的环带,在颜色较深的环带处的组织发生膨胀,向外突出,使整个叶柄呈节状,不平滑(棉花缺硼症状见图版IV)。剖视可见与环带相应髓部变白,严重时变褐坏死,好似有虫咬食,不久则脱落,花小儿少,花冠缩短不易伸出,并向中心包裹不张开,花粉生活力差,幼龄发育迟缓,往往较尖,也易脱落,果节数少而短。
2.防治方法。棉花缺硼症的有效防治办法是:(1)0.1% 硼砂或硼酸液浸种12小时。(2)苗期至花期用0.1—0.2%硼液喷施2—3次。过多的钾会加重缺硼,因此施用钾肥的田块更应配合施硼。
五、小麦缺锰花叶症
1.缺锰花叶症状。小麦缺锰花叶症最早出现在小麦3—4叶期。远看麦田一片淡黄,好像被氨气熏过或遭受过霜打一样,将病株拔起细致观察,麦苗无分枝,根系不发达或变黑死亡。最典型的特征是病叶沿叶片中脉平行地出现许多细小的淡黄色或白色斑点,这些斑点最初只在老叶叶片中部出现,并逐渐连接成线状,片状,至使叶片中部干枯下垂,但这时叶尖部分基本上还是绿色的也比较完好(小麦缺锰症状见图版V)。这一症状逐渐从下部叶片发展至上部叶片,元旦至春节前后,病势达到高峰,有的甚至全株死亡。病势较轻的在气温回升后,由于小麦根系下扎吸收了底层淀积的锰,病况有所好转,但发病严重的在剑叶上也有白色条纹。由于缺硼,光合作用大为减少,麦粒千粒重大大降低。
2.缺锰花叶与锈病的鉴别。小麦缺锰花叶症与小麦条锈病掉了孢子后留下的白色条纹容易混淆,但也容易鉴别。首先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合,缺锰症发生在苗期,而不管是那种锈病严重发生时都在小麦拔节以后。第二,缺锰症叶片上自始至终绝无孢子,而锈病不管是那种类型都会产生孢子。第三,各种锈病的发生都由中心病团开始逐渐发展至全田,而缺锰症一开始就全田发生。
3.缺锰花叶与缩二脲中毒白苗的鉴别。第一,尿素中的缩二脲中毒产生的白化苗一定与施尿素有关,一般施小尿素(颗粒较小,但形状不规则)比施大尿素容易发生,特别是尿素用量较大,又作为和种子一道撒施或干撒尿素后直接播种时更易发生。第二,缩二脲造成的白化苗或是全叶、全株变白,或是部分叶片或一张叶片的一部分变白,但绝不会像缺锰叶片那样会产生条纹。
4.缺锰花叶的土壤条件和防治效果。一般说来,土壤含锰量相当高,是不会产生缺锰症的。但由于锰是变价元素,淹水后高价锰很快变成低价锰,失水后空气进入土中,低价的锰又很快变成高价的锰,因此我省产生严重缺锰的土壤条件有三大特点:
(1)石灰性土壤。由于pH值偏高,化学的原因降低了锰的有效性。
(2)砂土。全锰低,有效锰也低,加之土砂渗漏大,灌水量大,在还原条件下锰随水流失的量也大。
(3)水旱轮作田。在种稻时,锰被大量渗漏,种麦时又被很快氧化为不可给态,如此反复数十年,表层土壤含锰量逐年减少,直至不能满足小麦需要而出现严重症状。
以上三点,几乎是缺一不可,因此,我省现在发现的缺锰土壤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近代河流和小溪两岸的一二级阶地上,以及大渡河沿岸石灰岩扇形冲积地及紫色盆地沿河砂质土等的两季田中。
表3—16看出,愈是土壤偏砂,碳酸盐含量高,pH值高,土壤有效锰含量就低,小麦缺锰症就重,而叶片中的含锰量就低。
据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崇庆县的试验,缺锰土壤施锰比未施锰增产小麦34—74%。主要施用办法是每斤小麦种拌3克硫酸锰,严重的缺锰田还应增加2—3次叶面喷施,浓度为0.2%。
化学氮肥过多会加重缺锰,因此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
由于水田底层有锰的淀积,因此,深翻表土,把底土的锰翻上来,可以有效防止小麦缺锰症。同时用黄泥客土,即可改良土质,也施入了大量的含锰土壤,防治缺锰症效果相当良好。
六、小麦和豆科作物缺钼症
1.小麦的缺钼症状及其防治。小麦缺钼花叶症发生在苗期,发病时叶色褪淡,开初老叶叶片前半部沿叶脉平行出现细小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连接成线状,叶缘向叶面一侧卷曲、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或不能抽穗。小麦缺钼和缺锰同样要产生失绿条纹,但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缺锰失绿开始主要发生在叶片中部,而缺钼则发生在叶片前部9小麦缺钼症状见图版VI)。
在缺钼的土壤上,如果小麦施用了较多的氮肥,往往在苗期发生冻害。冻害主要发生在一年的最低气温时段,即立春前后,这时如果遇上大雪或严霜并且持续两天以上,即可出现冻害,轻者下部叶片受冻,受冻部位主要在叶片中部,因此叶片耸立下垂,以手触之,轻软无力,并逐渐变紫干枯。受冻严重的麦株只有心叶完好,其余全部如烫伤状。据蒲江县同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协作的两年试验结果:在老冲积黄壤上,凡施钼的小区苗期均未出现冻害,而无钼区则发生严重冻害,施钼比不施钼增产11.4—14.3%。
据重庆市农科所测定,在发生缺钼死苗的酸性沙土上,施钼比未施钼的小麦体内硝态氮积累降低,光合效率提高。每亩拌种15克钼酸铵比不拌的增产143斤。
2.豆科作物的缺钼症及其防治。一般说来,豆科作物对钼比其他作物敏感,容易产生缺钼症,轻微缺钼只是叶色褪淡,与其他作物缺氮症状相似,因为缺钼降低了根瘤的固氮能力。中度缺钼则叶片上出现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缘干枯,直至整个叶片干枯,缺钼不能形成根瘤或根瘤少而小呈灰白色,固氮能力弱。据省微肥协作组1973年至1976年的七十项试验结果平均,豆科作物施钼比未施钼增产19.1%。这些作物包括紫云英、胡豆、苜蓿、花生、豌豆、大豆等。
3.我省缺钼土壤和钼肥的用法。我省缺钼土壤主要是发育于三迭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凉高山段、白垩系夹关组等砂岩发育的酸性砂土以及第四系老冲积物和各种石灰岩发育的黄壤,这些土壤的有效钼含量多在0.15ppm以下。
经多年试验,在我省情况下,不管豆科作物还是小麦,钼肥的经济用法是每斤种子拌钼酸铵0.5—1.0克。苗期至花期用0.05%左右钼液喷施虽也有效,但远不如拌种。
七、柑桔和苹果缺硼症
1.柑桔。缺硼的柑桔开花量并不少,但幼果白色层变黑而大量脱落,甚至全树掉光。缺硼的成熟果实皮厚而硬,称为“石头果”,汁少渣多,种子多败育,果皮及中心核常流胶,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缺硼的幼叶有不透明的水渍状斑点,老叶叶脉木栓化破裂,常反卷,无光泽,易脆裂,树梢增多,生长不良。
据试验,柑桔盛化期施硼对防治落果和提高产量效果较大,盛化期可能是喷肥的临界期;花期和开花后亦可喷肥,由于硼在体内利用率低,故多次喷肥比单次喷肥效果好。最常用的是0.1—0.2%的硼砂或0.05—0.1%的硼酸溶液喷施。如用硼泥,可亩用20—50斤撒施,注意避免与根直接接触。
2.苹果。缺硼苹果新梢嫩叶叶脉两侧有不同程度的皱纹,叶肉有不同程度的褪绿较重,叶片向反面弯曲,严重的新梢和叶片干枯死亡。春季严重缺硼时部分枝条萌发晚,似休眠状态,但未干枯。果实则因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1)干斑型果。在落花后幼果即开始发病,初期在果皮上出现圆形水渍状坏死,后变为褐色,病斑干缩凹陷,果小而畸形,有的病斑开裂。轻病果可继续生长。病果种子多空瘪。(2)木栓型果。多在后期发生,病果着色较早,呈暗红色,果形正常,果内维管束坏死,变成褐色,呈海绵状。
苹果缺硼防治办法是用0.2—0.3%硼砂液在花期或花后期喷施1—2次或每株土施硼砂125克。
八、柑桔缺新、缺铁症
柑桔轻度缺锌时,叶片失绿,但叶脉附近仍是绿色。严重缺锌时幼枝顶端叶片变小、变窄、向上直立,节间缩短,叶片聚在一起,呈簇生现象,失绿也加重,甚至有的顶端叶片脱落,形成顶酷(柑桔缺锌症状见图VII)。
柑桔缺铁也要产生失绿,严重时全株黄化。它与其他缺素失绿不同的特点是:缺铁失绿严重,且失绿部分在叶脉间,而叶脉仍为绿色,呈网纹状,绿色与白色差异明显;缺铁严重时侧脉也要失绿,只留下主脉是绿色。也有落叶核顶枯现象。缺铁使果实未熟先掉,或果皮褪色(柑桔缺铁症状见图版VIII)。
作物缺乏微量元素除了土壤含量低以外,还与土壤其他因素有关(见表3—17)。因此在防治微量元素缺素症时,除施用微肥外,还应采取其他综合农业措施。
表3—18是前面提到的一些情况的综合资料,虽不全面,可供参考。
第四章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核施用方法
第一节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核性质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很多,性质和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分类也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所含营养元素划分。这是大家极其熟习、并普遍应用的一种分类。它按所含有的微量营养元素而定肥料的名称,例如一般将目前应用较多的微量元素肥料称为:硼肥、锌肥、锰肥、钼肥、铜肥、铁肥和钴肥等。就这些元素的离子状态来说,硼和钼常为阴离子、如硼肥、硼酸盐和钼酸盐等;而锌、锰、铜、铁、钴等元素则为阳离子,常用作肥料的多为它们的硫酸盐和氯化物。
2.按养分组成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单质微量元素肥料。这类肥料一般只含一种为作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硫酸锌、氯化锌硫酸锰等即属此类,而肥料中所含的其它成分则不一定为作物所必需,或不是靠其为主要给源。这类肥料多为盐类,如为硼酸、钼酸、硫酸和氯等的化合物,多数能溶解于水。故既可作基肥、浸根、沾根、拌种,又可作追肥,还可作叶面喷施。作物施用,不受其它养分牵制,非常方便。
(2)复合微量元素肥料。这一类肥料多是作制造肥料时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而制成,它包括大量或常用元素与微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复合。例如,以氮磷复合肥料加微量元素所制成的复合肥料即属此类,常用的有磷酸铵锌、磷酸铵锰、磷酸铵铁、磷酸铵铜等。因此,这类肥料除含有微量元素之外,还含有作物所需要的氨、磷等常量元素,多为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合物。这类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比较固定,一次施用能同时补给几种养分,比较方便,但难以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施用,往往容易出现这一种元素满足了,而另一种元素可能又不能满足或不需要,这是推广使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3)混合微量元素肥料。这类肥料是在制造或施用时,将各种单质肥料按其需要混合而成,当然它也包括了微量元素肥料与常量元素肥料,以及微量元素肥料与微量元素肥料的混合,例如,硫酸氨与硫酸锌的混合和硫酸锌与硫酸锰、硫酸铜的混合等。它的优点是组成灵活,肥分较多或全;可以解决单质微量元素肥料因其施用量小,而不易施匀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外多在配肥站按用户的需求进行混合。另外,有的把单质微量元素肥料与腐植酸类物料如泥炭、褐煤等混合施用,可以起到有机、无机配合的作用,在园艺作物和蔬菜作物上效果较好。但混合须依不致降低其营养元素的肥效或有效性为准。
3.按化合物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易溶性无机盐。这类微肥多数为硫酸盐、氯化物和硝酸盐等无机盐类。但也不全是如此,例如硼肥为硼酸和硼酸盐,而钼肥则为钼酸盐等。这类微肥易溶于水,肥效快,施用灵活性大,既可作基肥、根肥(沾根、浸根)、种肥(拌种),又可作追肥,还可作叶面喷施。
(2)难熔性无机盐。这类微肥多为磷酸盐、碳酸盐类物质,其中最常见的如磷酸铵锌、磷酸铵锰、磷酸铵铜、碳酸锌和碳酸锰等,它也包括一部分微量元素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如氧化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亚铜(Cu2O)、氧化亚铁(FeO)和硫化锌、硫化铜等。这类物质的溶解度小,肥效缓慢,一般只宜作底肥施用。
(3)玻璃肥料。这类微肥多是含有微量元素的硅酸盐粉末,经高温熔融或烧结而呈玻璃状的物质,如冶炼厂的炉渣等,它们一般含二氧化硅(SiO2)50%以上。常见的玻璃肥料有含硼玻璃肥料和含锰玻璃肥料。这类微肥溶解度极底,肥效特别迟缓,一般也只能作底肥或基肥施用。但由于它们的碱性较强,所以又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好肥料,但如用作种肥时,应切忌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引起烧芽。
(4)螯合物肥料。这类微肥是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螯合作用的化合物,与微量元素(硼、钼除外)螯合而生成螯合物。如螯合锌、螯合锰、螯合铁等,均是含微量元素的螯合物肥料。另外,也有用腐殖酸肥料与微量元素与微量金属营养元素螯合,制成螯合物肥料,供农业生产中使用。这类肥料一般宜作底肥或基肥。
(5)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渣。如冶炼的炉渣、化工的废渣、电力工业的炉灰、水泥窑灰和选矿砂等废弃物。它们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多种微量元素,或作为制造微量元素肥料的原料,或直接作为微量元素肥料使用。但这些废渣的组成成分复杂,其微量元素的含量很不固定,并且还可能含有多种有毒杂质,因此,要在严格分析其成分和进行试验之后才能使用。它们一般都是缓效性肥料,仅宜作底肥、基肥或种肥施入土壤中。
4.按养分供给速率划分。可分为速效性微量元素肥料和缓效或迟效性微量元素肥料两类。前者如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等盐类(具体种类如前所述),以及硼酸、硼砂和钼酸铵、钼酸钠等,它们都是易溶性微肥,可作种肥,也可作追肥;后者如玻璃肥料,螯合物肥料和工业废渣等,它们都是难溶性微肥,一般只宜作底肥。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
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因其种类和品种不同,表现也不一样。表4—1介绍几种主要微量元素肥料的化学分子式、养分含量和物理性状、供参考。
应当指出:微肥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往往随其品种和来源而异,例如美国的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其中铜的含量就不一样,分别有13%、26%、34%、53%等四种含量;另外,由于大多数为微肥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杂质,而且放置过程中易于吸湿,往往影响到产品的颜色。因此,表中的物理性状只能供鉴别微肥品种时参考,而决不能仅依颜色来判定其微肥品种。为了避免混淆,在购进和贮运微肥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商标,否则会给微肥施用带来不良后果。
第二节 几种常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
一、一般施肥方法
1.浸种。就是先将微肥溶解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然后把种子浸泡在其中,在一定的浸种时间内,借用种子吸水膨胀的过程,把微量元素吸入种子。需要注意的是:(1)水质要清洁,不能用脏水,也不要用清粪水。田间浑浊水要澄清了再用。因为浑浊水含有许多悬浮物质,会将微量元素吸附而不能进入种子;(2)浸种的水要多,特别是需要水量高的种子,不仅水要多,同时应经常翻动,以保证吸水均匀,发芽整齐;(3)浸泡过的种子水分已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萌动,如为旱地作物,则在播种时土壤一定要湿润,或播种后一定要浇水,以免引起抗芽。
2.浸根。就是先将微肥溶解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然后把幼苗根部浸泡在其中,在一定的浸根时间内,让微量元素通过幼苗根部进入植物体。水稻浸根之前,要把泥土淘洗干净,把秧根的水挤压干净后再浸。如果泥土夹杂得太多,则微量元素会被大量吸附,直接影响浸根效果。其次要掌握好浸根水分。根部水分太多,溶液将被稀释,也会影响浸根效果。三是浸根前最好把秧子置于干燥地上,让水滴尽,然后再放入肥液可以加快吸收。此外,如果是旱作油菜等浸根,不能混合泥浆,因为泥浆容易把根糊住,影响呼吸,阻碍生长。
3.沾根。沾根多用于水稻。分干沾和湿沾两种。干沾就是用适量微肥与钙镁磷肥堆渣肥等混合后,均匀沾附稻根上。我省一些地方干沾用肥量高,如果本田又有施用大量氨水或碳酸氢铵作粑面肥的习惯,秧子栽后很容易因田水养分浓度过大而烧苗,因此干沾时应加适量细干土稀释肥料浓度。湿沾是以猪粪尿等有机肥料为主,加入适量化肥或微肥,让其均匀沾附在稻根上。无论干沾和湿沾,都应注意减少化肥用量,以降低肥料浓度,避免烧苗。
4.包粪。包粪有的地方也叫挖粪。就是头年浆好或堆好的土杂粪,于栽秧时一坨土粪一窝秧同时施入田里。应当注意得是微量元素肥料最好事先与人畜粪,细土等混合均匀再拌入土粪中。近几年许多地方在土粪中,加了化肥,由于土粪紧紧包住了秧子,因而造成局部肥料浓度过大而烧苗。所以再加入微肥的话,就更应注意减少其它化肥用量,否则效果不佳。
5.苗床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微肥混入细土,撒施于苗床厢面上。秧田可在包秧厢后,将微肥撒于厢面,然后耙平厢面,使肥料分布于一寸左右的土层中,不深不浅,能及时供给秧苗生长。旱地作物可施于表土2—3寸左右的土层中,或混于营养土中,均可达到施肥效果。
6.剷秧。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微肥混入细土,于栽秧前干施于秧厢面上,然后连根带土打铲移栽。有的也可在移栽前三五天内将微肥作送嫁肥施下,但效果不如前者好。
7.底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微肥于细土干,细渣肥混合或加入水中,于栽种作物前,结合耕翻整地施入土中。由于它的用量少,一般都不宜深施,应针对作物需肥特点,适时施用。水田可在栽秧前进行最后一次耙田时,先施肥,后耙田。施肥方法用混入干料撒施,兑水泼施均可。旱地则以集中施用为好。可先施肥,再下种,移栽或下种后盖肥,但都需注意稀释。如果用矿渣微肥,则因用量大,碱度高,应在施肥覆土后再下种或移栽,尽量减少种子或幼根与混料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也可在犁耙最后一道时全地块撒施,泼施,施后耙平。
8.追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微肥与细土等混合或兑水,于作物生长期中施土中。稻田可用细土拌和撒施,也可兑水泼施。撒施应在晴天露水晾干以后进行,否则肥料会沾附叶面造成灼伤。施肥后需及时秧,关好田水,不让肥水外流。旱地一般是兑入干粪或水粪中施用。
9.喷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微肥兑成溶液,于作物生长期中采用喷雾器进行根外喷施。喷施前先要取用清洁水调兑,并注意搅拌,使之浓度均匀。其次,喷施时间不宜选择在早上或中午进行。早上露水大,肥液不易粘附而易被稀释,中午太阳大,叶面蒸发快,易造成烧伤而不利吸收。因此最好在下午四点以后进行喷施,此时气温下降,叶片较干,肥液容易附着,通过一晚上的时间,养分就能较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10.埋瓶。铁肥施于果树,一般不易被吸收运转。但采用埋瓶施用,则效果较好。方法是:在早春,果树开始萌芽时,在离树干一米左右的地方挖开表土,露出树根,再选直径5毫米左右的树根切断后插入事先盛有硫酸亚铁的瓶中,然后将瓶埋好,即可达到施肥目的。
二、几种常用微肥的施用方法
1.锌肥。对锌敏感的作物较多,按其各自的需要量可分成三组:
(1)需锌较多的作物有:玉米、高粱、大豆、及多种豆类、棉花、柑桔、葡萄、桃子等;
(2)需锌中等的作物有:水稻、洋芋、甜菜、三叶草等;
(3)需锌较少的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等。
锌肥种类很多。现有品种有一水硫酸锌、七水硫酸锌、碱式硫酸锌、氧化锌、氯化锌、碳酸锌、硫化锌、螯合态锌和含锌复合肥料等。其中磷酸锌和氧化锌应用最多。由于氧化锌价钱较贵,且溶解度低,一般制成1%得悬浮液沾根。硫酸锌分一水和七水磷酸锌两种,前者含锌虽比后者约多30%,但价格却贵一倍。因此我省绝大部分施用的锌肥是七水磷酸锌。
七水磷酸锌含锌23%,为无色有光泽得斜方体结晶或白色晶形粉末,味涩,易溶于水,呈酸性反映。可作底肥,追肥,和叶面喷施。底肥亩田用量一般为2—5斤,追肥亩用量2斤左右,喷施浓度为0.1—0.2%,每亩用液50—100斤。浸种浓度为0.02—0.05%,以浸匀为准。水稻浸种可用0.1%浓度浸24小时;拌种以每斤种子拌1~3克为宜。
其余的锌肥,如能溶于水,则可作底肥,追肥以及根外喷施;如不溶于水,可作悬浮液沾根或底肥。用量大致同于磷酸锌。
锌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且易被固定,可施在种子下面或旁边。锌肥可与生理酸性肥料混用,也可与尿素或酸性农药混合喷施,但不能与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
2.硼肥。对硼敏感的作物很多,根据各自的反映,可分为以下三类:
(1)需硼较多的作物有:甜菜、苜蓿、三叶草、花菜、十字花科植物、芹菜、莴笋、向日葵、苹果等;
(2)中等需硼的作物有:洋芋、红薯、棉花、玉米、大麦、烟草、豆类和多种蔬菜等;
(3)学硼较少的作物有:小麦、燕麦、柑桔、、梨子、西瓜等。
硼肥品种有硼酸、硼砂、硼镁肥、硼镁磷肥,含硼过磷酸钙,含硼玻璃肥料以及硼泥等。
硼酸含硼17%,为无色透明具珍珠样光泽的鳞片状六角形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味微酸而带甜,与皮肤接触、有滑腻感,溶于水,溶液呈酸性反应。由于硼酸价格太贵,多用作医药和化工原料。所以我省农业上大多使用的是硼砂。
硼泥含硼约2%,碱性特别强,更不宜接触种子或幼苗,最好施于酸性土壤,一般亩用量30—50斤。其它含硼肥料一般多用作底肥。
硼肥施入土壤中,旱地一般肥效可持续三年左右。硼对植物的有效量和中毒量的界线很窄,稍有不慎,很容易产生毒害。因此,虽然硼砂、硼酸都可作底肥施用,而且效果较好,但在大面积生产上不宜提倡。在施用技术能够正确掌握的情况下,可亩施含纯硼2—3两得硼肥。施用时应让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且不宜直接接触种子或幼苗。喷施浓度为0.1%—0.2%,在苗期或初花期喷1—2次,严重缺硼土壤苗期喷施后,花旗也要喷施,亩用量不宜超过100克硼砂。沾根和浸种浓度0.01—0.1%,水稻克达0.1%。
3.钼肥。对钼敏感的作物主要是豆科植物和十字花科植物,花菜、甜菜、柑桔等。
常用的钼肥有钼酸铵、钼酸钠,以及三氧化钼和含钼的工业废渣等。
我省使用的钼肥主要是钼酸铵。它含钼54%,为无色或浅黄色粒状结晶,溶于水,遇酸分解,如加热至190℃时也分解。由于钼酸铵价格特别昂贵,经济而有效的施用办法是拌种,每斤种子拌0.5—1.0克;其次是叶面喷施,浓度为0.05%左右。无论拌种或喷施均应先溶解于水中。
专门为农业生产用的钼酸铵是比较能直接溶于水的。我省一些厂生产的钼酸铵因含有较多的三氧化钼,则只能溶于碱性溶液。使用时,可先把此种钼酸铵置于少量开水中,然后慢慢滴加氨水或碳酸氢铵,边加边搅,直到溶液逐渐变得清亮为止。加入氨水或碳酸氢铵的量约等于钼肥重量。如果氨水用量已加够,溶液仍不清亮,也不要再加,加多了用于拌种会影响发芽。溶解后的钼肥不仅可以拌种,也可按比例稀释作根外喷施。拌种的水量以能拌湿种子而又不剩肥液为度。按正常操作的钼肥有的种子拌后种皮会变红,但不会影响发芽。但注意随拌随播,不可久置。
钼的一般不宜过大。虽然田间施用有发生植株钼中毒现象,但动物食用含钼量过高的食品,则对健康不利。
钼肥配合含磷肥施用,效果更好。除了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考虑土壤酸碱度。为啥酸性土壤容易发生缺钼呢?一是酸性土壤钼的有效性很低;二是酸性土壤活性锰的含量较高,都会影响到植物对钼的吸收和利用。为此,有人提出了钼值的概念,即钼值=PH值+有效态钼的含量(ppm)得绝对值×10。例如,某类土壤的PH值为5.2,有效态钼为0.13ppm,则其钼值为5.2+0.13×10=6.5。当钼值<6.2时,一般都缺钼,特别是豆科作物施钼效果好;当钼值=6.2—8.2时,可能缺钼,施钼是否有效,则应看土壤和作物种类及其他栽培措施而定;当钼值>8.2时,一般不缺,不必施用钼肥。但这一概念不一定适于石灰性土壤。
4.锰肥。对锰敏感的作物可分为三类:
(1)需锰较多的作物有:小麦、燕麦、洋芋、大豆、豌豆、洋葱、莴笋、菠菜、萝卜等;
(2)需锰中等的作物有:大麦、甜菜、玉米、三叶草、芹菜、萝卜、胡萝卜、番茄等;
(3)需锰较少的作物有:苜蓿、花菜等。
目前可供生产使用的锰肥共有两类。一类是可溶性的锰盐,如硫酸锰、氯化锰等,为红或浅红色的结晶,有潮解性,易溶于水,可作基肥或追肥施用。但由于缺锰症多发生在石灰性土壤(特别是砂土)上,锰肥直接施入土壤中容易被固定或转换成高价锰而失效,或者淹水后还原被流失。所以,这一类锰肥一般多作拌种、浸种或根外喷施使用。另一类是不溶性或难溶性锰肥,如碳酸锰、氧化锰,以及一些冶炼工厂的炉渣和下脚料等。它们多为白色、黑色或浅棕色的固体。作物很难吸收利用。一般多作底肥或基肥施用。
我省所用锰肥多是硫酸锰,含锰26—28%。一般拌种每斤种子使用2—4克,浸种浓度为0.05—0.1%,喷施浓度0.2%左右。
5.铁肥。对铁敏感的植物主要是多年生果树,如柑桔、苹果、梨等。容易引起缺铁的一年生作物有大豆、蚕豆、洋芋、甜菜、大麦、燕麦等。
现有铁肥有硫酸亚铁、硫酸铁、磷酸铁铵、硫酸铵铁、以及氧化亚铁和氧化铁等。前四种多为蓝色、浅黄、青色结晶、颗粒状或粉末,可溶于水;后两种为黑色或粉红色粉末。生产中最常用的铁肥是硫酸亚铁,含铁29%。铁肥施于土壤,效果不好,所以一般采用喷施,浓度为0.05—3.0%。
铁作植物叶片内很难转移,故喷施次数宜多。果树施用铁肥可以采用埋瓶的方法。虽然麻烦,但效果较好。另外,硫酸亚铁很容易氧化变为高铁,从而大大降低了肥效。因此,、使用中要注意密闭存放。
此外,一些有机态螯合铁也、有较好效果。如尿素铁可用1%、黄腐酸铁二胺可用200倍稀释液喷施。
6.铜肥。对铜敏感的作物分四种类型:
(1)需铜量最多的作物有:小麦、洋葱等;
(2)需铜较多的作物有:大麦、燕麦、胡豆、向日葵等;
(3)需铜中等的作物有:洋芋、红薯、甜菜、苜蓿、蔬菜等;
(4)需铜较少的作物有:玉米、大豆、豌豆等豆类和油菜等。
铜肥品种有:硫酸铜、碱式硫酸铜、碳酸铜、磷酸铵铜等。它们多为蓝色透明结晶或颗粒、粉末状,易溶于水。
最常用的铜肥——硫酸铜,含铜25%。由于价格较贵,一般都作种肥和根外喷施。硫酸铜浸种浓度为十万分之一到五,拌种为每斤种子0.5克,喷施为万分之四到五。喷施时溶液中最好加入少量熟石灰以免产生药害。
此外,铜肥施入土壤中的后效较长,但过量容易产生毒害。如发生中毒,可增施磷肥进行解除,因磷与铜有拮抗作用。
第三节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的问题
微量元素肥料多系化学药品,在选购、储存、运输、施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不能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微量元素肥料是作为肥料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对其纯度不一定要求很严。一般说来,只要是不含有毒物质的产品,如铁(非作铁肥用者)、铝、钠、钙、镁、硫、硅等含量多少,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产品纯度越高,工业投资越大,价格就越贵。但另一方面,它们被作物吸收以后又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如果含有过量的镉、汞、铅、铬、砷、硒、以及其它放射性元素等,则又会污染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农业生产上仍应提倡施用高效、低毒、优质的微肥产品。不合格的产品应当坚持不卖不用。
此外,对那些含量低、耗费劳力多的炉渣、矿渣和工厂废液,更应详细了解其组分,严格把握使用关,以防不良后果。
2.贮运中切实搞好包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有的还易吸潮结块。有的则因商标弄脏弄坏,或是散装没有标签把微肥当作氮、磷化肥施用,带来了减产和环境污染。因此,搞好微肥的包装特别重要。
3.微肥的混合施用。微肥的混合施用,应视土壤和作物而定。一般说来,适于碱性土壤的硼、锌、锰、铁等微肥可以混合施用;适于酸性土壤的铜肥则无必要进行混用。此外,尿素、硫酸铵、硝酸铵和过磷酸钙肥等可与微量元素肥料混合施用,但必须是在干燥情况下作拌种或作底肥。除钙镁磷肥外,也可混合喷施。锌肥不能铜氨水等碱性较强的肥料混施,最好也不要同时磷酸钙等可溶性磷肥混施,以免形成磷酸锌沉淀,降低肥效。
各种肥料作与堆渣肥混施时,要注意逐渐稀释,充分和匀。最好是先同少量细泥土充分和匀后再加堆渣肥一起拌合。微肥兑水、兑粪,应先把肥料兑成少量水溶液,再逐步分配到水、粪中去,并充分搅拌以免造成局部浓度过大而烧种烧苗。
此外,微量元素肥料最好不要同草木灰混用,更不能同石灰混用,以减少损失,提高肥效。
4.微肥与农药混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存在也不必要与农药混合土施或作粉剂撒施的问题。至于微肥能否与农药混合作叶面喷施,则要看混合后是否产生浑浊或沉淀而定。浑浊、沉淀者不能混合,反之可以混合。因为不浑浊,对微肥本身的肥效无损失,但是否会降低农药的药效,则要通过试验才能确定。另外,许多微量元素的盐类都是由强酸或强碱制取的。成品中一般都残留有一些氢离子或氢氧离子,使肥料偏酸或碱。这些产品用作底肥土施问题不大,但在浸根、浸种、拌种和喷施时,则因肥料过酸过碱将对作物生长不利,拌种会影响发芽,叶面喷施也易造成烧伤。因此,在购买或使用微肥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叫稀土?
稀土是很稀少的土吗?不是。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查证,稀土是一大类化学性质极其相似的金属元素的统称。它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的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它们的邻居钪(Sc)和钇(Y)等共十七种。
稀土不“稀”,存在范围也广。早在十八世纪时,就有人从自然界的矿物中提取稀土,但发现较少,并只能提取象“土”一样的氧化物,故名为“稀土”。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矿石和土壤中,乃至植物里,比地壳中常见的铜、铝、锌、锡等金属元素还要多,比金银、钨、钼等高几十乃至几百倍。稀土更不是“土”,它们完全能够提取成单一的金属元素。只是因为这些元素在矿石中大多是好几种共生在一起的,化学性质又极其相似,有的人竟把它们称为“稀土十七姊妹”。由于工业上分离较为困难,成本较高,生产上常常使用它们的混合物,故又称混合稀土。农业生产中多采用它们的水溶性盐类作为肥料,叫农用稀土。
二、稀土家族的发展历史
在有色金属这个家庭里,稀土是镉年轻的小弟弟。从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宁发现第一个稀土元素钇算起,到1947年从原子核裂变中得到最后一个元素钷为止,前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人类生产实践上大量使用,还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稀土的范围扩大,需求数量也不断增加。据资料介绍,美国、日本、西欧等国,1960年共消耗稀土氧化物(以R2O3表示,下同)仅3000来吨,而1979年即达24000多吨,不到二十年即增长了八倍,美国矿物年鉴预测,未来十年,世界稀土的需求量,将由现在每年30000吨的耗量,递增6.1%。由此表明,稀土的特殊优异性能,将在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稀土的研究与生产应用发展也是很快的。据资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它分布广,类型多,品种齐全,使用价值大。从现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中,仅工业储量就为国外总储量的五倍。远景储量一亿多吨。仅西北部的包头白云鄂博矿储藏量即超过稀土主产国美国、苏联、加拿大等国稀土氧化物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从稀土工业生产来看,已完全在自己研究试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形成了从开采、选矿、冶炼到分离单一稀土元素等一整套稀土工业体系。总的生产能力,以稀土氧化物计算已达万吨以上,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产品价格太高,质量不很稳定,前些年国内应用很少,每年使用量仅为美国的11%,日本的31%。近几年,随着稀土科研的深入和发展,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在逐年下降,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应用和销路也在逐年扩大,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看来,发展前景都是极其广阔的。
三、稀土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据国内外资料报道,稀土元素主要用于石油、冶金、玻璃、陶瓷、机械、化工、电子、原子能、军工等轻重工业及医药工业。在钢铁工业上,把稀土加进铁中,可以起到“以铸代锻”,“以铁代钢”的作用。如加入钢中,可延长钢的寿命,从而使稀土合金可代替许多进口的贵重金属和合金钢。在石油工业中,用稀土制造的催化剂和分子筛,可使生产能力提高30%,出油率增加25%以上。将稀土抛光粉用于玻璃抛光,生产效率可提高几十倍。用稀土光学玻璃制成镜头的照相机,远距离、高空摄影,图像清晰度将大大提高。在陶瓷器皿中加进稀土,器皿的色调丰富,艳丽夺目。用稀土制成的永磁材料,磁力之大,为世界之冠。再用此材料制造的电子器件,重量最轻,体积最小,性能最好,可以广泛应用于航天技术、微波通讯、微型马达、电子手表等事业和器械方面。
此外,稀土又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如在X感光屏上加进稀土,其清晰度可提高五至八倍,射线的照射量减少四分之三,可大大减轻射线对医生、患者的危害。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使用稀土,可使红色信息更加艳丽。用稀土荧光粉制造的三基色日光灯,光源柔和,节点和显色性能良好。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点吉他音色优美,、音域分外宽广。
总而言之,稀土元素可说是、有色金属中的一颗新星,应用范围广泛,经济效果良好。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加强应用研究和推广,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四、稀土元素在农业生产上的研究和应用
1.试验研究情况
稀土元素在农业生产上的研究和应用,是从1935年苏联植物化学家特甫洛夫所进行的稀土肥效试验开始的。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否可作为肥料或生长刺激素以及肥料增效剂而在农业上使用,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至于稀土为什么能使作物增产?稀土是不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或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植株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机制是怎样的?到目前为止,也都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可以说明。有关报道很少,而且争议也很大。
我国将稀土作肥料试验研究,是从1972年开始的。近十年来,国家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湖南、黑龙江等省市农科院土肥所和江西大学、云南科技情报所等单位,先后在河北、河南、黑龙江、江西、云南、湖南、广东、内蒙古等地配合当地生产进行了大量的稀土元素肥效试验与示范,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在此基础上,1979年,、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院卫生所、北京工业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北京医学院以及有关农业科研和农业部门等二十几个单位组成了全国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稀土元素试验研究协作网,广泛开展了稀土元素对作物、土壤、人畜、环境以及稀土毒理学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开展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每亩耕地施用10—30克硝酸稀土,能促进种子发芽,提高种芽和幼苗素质,促进早生快发,利于作物生长。一般可使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增产8—10%(但小麦增产不很稳定),水稻增产5—8%,烟叶、西瓜、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不但能增产,而且还能提高产品质量。
2.稀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据湖南省农科院土肥所宁加贲同志所作的试验和整理的资料,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上施用稀土,不仅能促进土壤有效的增加,还能促进水稻、小麦、、黄瓜、大豆、玉米等作物对氮、磷的吸收;能使作物根部吸收的磷素迅速地输送到地上各部器官中去,特别是加强了果实的磷素供应;能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和增强光合效应,促进营养器官内暂存的碳水化合物向结实器官的转移,从而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重。如提高烤烟的优质品比率,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和糖类作物的含糖量,以及降低农产品中“六六六”等化学农药的残留量等。
又据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新疆原子能所试验用浓度分别为30、60、250、500ppm等的硝酸稀土液浸泡小麦种8小时后,比对照发芽率提高6.4—14.6%。湖南省农科院土肥所试验,用0.01—0.05%的稀土液(以R2O3计算)浸泡水稻种12小时,在25℃左右就能正常破胸,而清水浸种需35—38℃,大大降低了水稻破胸和发芽对温度的要求,而且日长量为后者的几倍。黑龙江省农科院用稀土拌种冬小麦,出苗率比清水拌种的提高20—30%,三叶期株高平均高1.2—2.0厘米,鲜重多10%左右,早出苗2-3天,拔节期提前1-3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黄瓜幼苗上用不同浓度的吸收,而低浓度的稀土则对根系的吸收活力有促进作用。中国麻类研究所试验,稀土浸种黄麻,出苗率比同浓度的硼、锰、钼都高,比清水浸种高55-63%。
在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根外喷施0.01-0.05%的硝酸稀土,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据湖南省农科院土肥所试验,水稻苗期喷施稀土,比不喷的苗高,叶数、叶宽都有增加,白根最多,脚秧明显降低。棉花盛蕾至盛花期喷施稀土,可减少蕾铃脱落,提高纤维长度。用于黄麻拌种,株高增长6.2%,茎粗9.4%,分枝部位高31%,鲜茎出麻率增加1.2%,纤维产量增加26.2%。二年生茶树喷施稀土后,芽头重量和素质有明显提高,白芽重和二叶芽大大增加,三叶以上的芽和对荚叶明显减少。烟草施用稀土,表现出叶片宽、厚、根系发达,抗病力增加,死绿烟减少,烘烤后正黄烟上黄烟增加。对柑桔、西瓜等也有良好效果。
3.农用稀土的种类及其性质
农用稀土多数是工业稀土元素生产的中间产物或含稀土元素的矿渣制成的,属于混合稀土。目前常用的品种主要是硝酸稀土,其次是氯化稀土和硫酸稀土。各类稀土的性质如下:
硝酸稀土,分子式为R(NO3•4H2O)(R代表稀土),是低毒的水溶性稀土盐类。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为结晶型、易溶于水,水解性很强,不用时,一定要密封。但水解后仍可继续使用。硝酸稀土为混合稀土,常伴生有钍或铀元素,故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由于硝酸稀土作为肥料还处于、试验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尚未定出质量标准,现根据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建议标准,提供参考:
有效成分(以R2O3为计)含量≥37%
比放强度<5×10¯8居里/公斤
水溶液 液:固=100:1
水不溶物≤0.5%
PH≥4
铽(T6)含量≥0.03%
4.农用稀土的有效施用条件和方法
从现在研究结果来看,稀土的施用效果与土壤条件,作物种类、施用时期以及方法和浓度均密切相关。因此,施用时必须遵循以下条件进行合理施用。
(1)针对稀土含量少的土壤施用。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所试验,不同的成土母质,稀土含量各异,发育的土壤稀土含量也不一样,一般为0.015—0.02%。如酸性火成岩的花岗岩中,稀土含量为0.023%,发育的土壤稀土含量多;反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稀土含量少。在这类土壤上施用稀土的效果就好。
(2)针对敏感作物施用。据资料介绍,植物中稀土总含量为0.002—0.057%,玉米为5-690ppm,豌豆61ppm,菠菜51—168ppm,苜蓿21-51ppm,萝卜22ppm,小米14ppm,番茄才4ppm。各地试验表明,稀土施于烟草、茶叶及豆科作物效果较好,用于棉、麻、糖、果树、蔬菜和玉米、小麦、水稻也有一定增产作用。
(3)施用方法和浓度应因作物而异。一般说来豆科、小麦、玉米、大豆等拌种、浸种较好,水稻则以沾秧根、叶面喷施效果好;棉、麻、烟、茶、蔬菜等最便宜根外喷施。稀土不宜多用,一般亩用30-100克即可,喷施浓度以0.03%适应性最广。并应以“多吃多餐”的施用最为经济,附作用也少。
(4)必须是在氮、磷、钾肥基础上配合施用。
(5)施用时间以幼苗期和始花期各施一次,效果最为理想。
5.硝酸稀土的施用方法。硝酸稀土可作拌种、浸种、喷施用。在溶解固体硝酸稀土时,要注意溶剂水的pH值。方法是先用硝酸或醋、硫酸铵、硝铵等将水pH调至5,再加入固体稀土。这样可以防止硝酸稀土水解。另外拌种、浸种时,还应注意不要使用铁器,播剩余的种子不能食用。
(1)拌种。每亩用硝酸稀土15-40克。先用少量水稀释后加稀泥浆水混匀,再与种子拌和均匀,以减少稀土对种子的直接影响。室内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2)浸种。稀土兑水稀释浓度0.03—0.1%,浸种10-12小时,取出晾干后即可播种。
(3)根外追肥。喷施浓度以0.03%为宜,视其植株大小,每亩用80-120近稀土溶液,于晴天上午10点钟前或下午4点以后叶面喷施。
(4)作底肥。一般不提倡。对旱地作物,每亩可用40-50克稀土,拌合几十斤细土,均匀撒于土面,作耙面肥。
五、稀土元素中的放射性与毒性
稀土是一种低毒物质。本身并无放射性,但它常拌生有现有工业生产难以除净的天然性放射性元素——钍和铀。因此,利用这种含有放射性核素(即致毒、致病物质)的混合稀土肥料,施入土壤后,可能被作物吸收和积累,进而参与食物链,并通过消化道进入人、畜体内引起中毒。目前,对于这类农产品能否食用?食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等,都是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关于稀土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危害与毒性大小,国外早有研究,但多注重药理作用的研究,且报道较少。据资料介绍,铀、钍、镭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是属于生命有机体的超微量元素。它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使用一定计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植物还有刺激效应,而且稀土在土壤中一般形态是惰性的不易被植物吸收,因此,人通过食物摄入过多的稀土可能性不大。但也有人认为,人体吸入放射性稀土后,有辐照损伤。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稀土放射性和毒性研究表明,施用硝酸稀土糊的土壤和农作物中,一些放射性元素或核素钍、铀和镭的含量,都在本底含量水平内波动。据湖南省劳动卫生所研究,在水稻、大豆、烟草上,每亩使用20-80克含RE2O3为38.71%、a——比放射性*为(1.53±0.06)×10¯8居里/公斤,ß——比放射性*为(1.97±0.34)×10¯9居里/公斤的混合稀土喷施,测三种作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在国家标准食品放射性物质限制以内,且施用稀土的小区与对照区的放射性水平无明显差异;施稀土后的土壤a——比放射性7×10¯7居里/公斤,和湖南的实验地土壤平均比放射性7×10¯8居里/公斤的标准,比亩用尿素40斤,按放射性核素6.5×10¯9居里/公斤计算其总量为131.8×10¯9居里/公斤还低得多。因此,可以说在这样的作物和施用水平上,稀土对农田和环境是不会造成大的污染的,同时农产品对人畜也是不会造成大的毒害的。
关于稀土的毒性问题,国外研究较早。¯有人认为,食用稀土后,动物会降低心肌和平滑肌的收缩力,降低血压,最后导致虚脱与呼吸麻痹而致死。国内对稀土用于农业的毒性研究,主要是指人、畜食用施稀土的产品后,在人畜体内的残留量所造成的毒害。据江西工业卫生研究所对几种轻稀土毒性试验,用含稀土为100和1000ppm的饲料喂养小白鼠,3-6月后,白鼠各器官的放射性积蓄未见异常变化。其中急性中毒剂量大体与铁相当,属低毒或微毒物质,慢性中毒大小,尚无可靠的资料说明。使用高于生物剂量几百倍至几千倍的稀土饲料连续喂养白鼠三代,对其生长发育和生殖各器官的发育未发现异常现象。在致畸和致突变研究中,与对照也未看出明显差异。
更多阅读
2015年情人节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女朋友 情人节送给女朋友的话
2015年情人节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女朋友——简介2015年情人节就要到了,让恋人们头疼的一件事来了,那就是送什么礼物给自己的女朋友最合适呢?一份相同的礼物,不同的女生会有不同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都有什么样的礼物推荐吧。2015年情
2015年考驾照的学习科目流程?
2015年考驾照的学习科目流程?——简介驾照考试现在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应该人手必备的一门学问。所以学习驾照刻不容缓。下面说一下2015年目前的考试流程。2015年考驾照的学习科目流程?——工具/原料可下载 驾考宝典。逛学
从2015年开始的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迷惘的新一代——从2015年开始的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俞昌斌2015-01-11当前,我个人把2015年戏称为景观师/景观公司的“迷惘元年”。因为从1994年到2014年的房地产行业黄金二十年上涨行情基本结束了,这条曲线开始向下走了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简介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复习侧重点。考生们如果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按照以下复习进度展开复习,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2015年考研英语复习计划——工具/原料冲刺
属马的人2015年运程大全及破解 属鼠72年的婚姻
苏民峰属马的人2015年运程大全及破解马年出生的人2015年全年各方面运势分析完整版生肖属马的人,在2015年羊年里,年逢六合贵人,且有“太极贵人”及“玉堂”贵人相照,流年诸事大吉,事业与财运均步步高升,大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