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原则和底线是什么?犹豫易变没有原则 自重之人,有自重之心 做人做事的底线
原则是一种立场,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放松严格要求自己,不被这个现实社会所改变的一种坚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永不随波逐流永不改变自己的坚定。
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底线?
做事情做人一辈子,只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跟底线没关系,真正让人敬仰的人,是有原则的人,并寻找和保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做人要有原则,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
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個自己的思想。
在把握做人的原则上,要有个度。给自己定做人原则的时候,要合情合理,还要切实可行。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能没有追求,但是,要让自己感觉到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突破了这个原则。那么,太重的压力是让自己背包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做人,无论是做人的原则,还是目标和理想,最终目的是快乐,这样才能达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活的太累,是永远快乐不起来的。
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因为做好人有原则,他有道德水准的约束,需要忍让谦和。忍: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小不忍祸端常起,互无欺各自平安;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能让人并非我儒,变干戈和睦常乐;谦:人有成绩莫自夸,骄胜自大无益多,历览天下许多事,成由谦逊败归奢;和:世上谁能无有过,莫为小事动干戈,和与人交受众敬,百忍堂中有太和!
说到底,做人做事都是要有原则的,也希望这些原则能够成为自己不断完善人生的起点,把握适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断进步中快乐自己,奉献社会。智慧的善良是最大的底线
13项做人原则
1、 自制。自我克制,不放纵自己。
2、 慎言。要说于人于己有利的话,注意沟通方式。
3、 秩序。充分利用时间,每一事务都要安排时间。
4、 坚定。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既然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
5、 节俭。花钱应对人对己有利,不可浪费。
6、 勤勉。不浪费时间,做有用的事情,力戒无益的行为。
7、 诚实。不以骗术待人,思想要存有良知,生活亦如此。
8、 公正。不做损害别人的事情,要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9、 宽容。以德报怨,别人冒犯你时要善于容忍。
10、整洁。不允许身体、衣物存在不洁,注意个人形象。
11、平静。不为小事或寻常之事或不可避免之事而惊慌失措。
12、忠贞。忠实自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忠贞。
13、谦虚。
做人一定要有原则,善良只是最大的底线。太放纵自己,或太放纵他人,结果弄的彼此遍体鳞伤,只因目的不明确,做人没原则。
你生活中的规则和原则是什么?
Question: What are the rules and principles of your life? Since, presumably, they are based on your own conception of love, beauty, truth, and God, what is that conception?
问:你生活中的规则和原则是什么?它们想必是基于你自己关于爱、美、真理和神的概念的,那么那些概念是怎样的?
Krishnamurti: What are my rules and principles of life? None. Please follow what I say, critically and intelligently. Don't object, "Must we not have rules? Otherwise our lives would be chaos." Don't think in terms of opposites. Think intrinsically with regard to what I am saying. Why do you want rules and principles? Why do you want them, you who have so many principles by which you are shaping, controlling, directing your lives? Why do you want rules? "Because", you reply, "we cannot live without them. Without rules and principles we would do exactly the things that we want to do; we might overeat or overindulge in sex, possess more than we should. We must have principles and rules by which to guide our lives." In other words, to restrain yourselves without understanding, you must have these principles and rules. This is the whole artificial structure of your lives - restraint, control, suppression - for behind this structure is the idea of gain, security, comfort, which causes fear.
克里希那穆提:我生活中的规则和原则是什么?没有。请批判地、理智地跟上我说的话。不要反对地说:“难道我们不应该有规则吗?否则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不要用对立面的方式来思考。用心想一想我的话本身内在的含义。你们为什么想要规则和原则?你们有如此之多的原则,你们根据它们来塑造、控制和指导自己的生活,你们为什么需要它们?你们为什么想要规则?“因为”,你回答说,“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它们。没有规则和原则的话,我们会完全为所欲为;我们可能会暴饮暴食或者沉溺于性,过多地去占有我们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有规则和准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换句话说,若要在尚未理解之时就约束你自己,你就必须要有这些原则和规则。这就是你们的生活中人为搭建起来的整个结构——约束、控制、压抑——因为在这些结构背后是想要求取、安全和舒适的想法,而这导致了恐惧。
But the man who is not pursuing acquisitiveness, the man who is not caught up in the promise of reward or the threat of punishment, does not require rules; the man who tries to live and understand each experience completely does not need 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it is only conditioning beliefs which demand conformity. When thought is unbound, unconditioned, it will then know itself as eternal. You try to control thought, to shape and direct it, because you have established a goal, a conclusion towards which you wish to go, and that end is always what you desire it to be, though you may call it God, perfection, reality.
但是不追求占有的人,没有困在奖赏的承诺或者惩罚的威胁中的人,不需要规则;试着充分体会和了解每一个经验的人,不需要原则和规则,因为只有局限的信仰才要求遵从。当思想未被束缚、不受局限,那么它自己就会知道永恒。你试图去控制思想,去塑造和引导它,因为你建立起了一个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或者结论,而那目标始终是你所希望的样子,尽管你也许称之为神、完满或者真相。
You ask me concerning my conception of God, truth, beauty, love. But I say, if someone describes truth, if someone tells you the nature of truth, beware of that person. For truth cannot be described; truth cannot be measured by words. You nod your heads in agreement, but tomorrow you will again be trying to measure truth, to find a description of it. Your attitude towards life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reating a mould, and then fitting yourselves into that mould. Christianity offers you one mould, Hinduism offers another, Muhammadanism, Buddhism, Theosophy offer still others. But why do you want a mould? Why do you cherish preconceived ideas? All that you can know is pain, suffering and passing joys. But you want to escape from them; you don't try to understand the cause of pain, the depth of suffering. Rather, you turn to its opposite for your consolation. In your sorrow, you say that God is love, that God is just, merciful. 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you turn to this ideal of love, justice, and shape yourselves after that pattern. But you can understand love only when you are no longer possessive; from possessiveness arises all sorrow. Yet your system of thought and emotion is based on possessiveness; so how can you know of love?
你问我关于神、真理、美和爱,我的概念是什么。但是我说,如果有人描述真理,如果有人告诉你真理的本质,当心那个人。因为真理无法描述,真理无法用语言衡量。你点头表示同意,但是明天你又会试图衡量真理并寻找对它的描述。你对生命的态度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即铸造某个模式然后再把自己塞进那个模子。基督教提供给你一种模式,印度教提供另一种,伊斯兰教、佛教、通神学会则提供另外一些模式。但是你们为什么想要某种模式?你们为什么抱持先入为主的观念?你所知道的一切是痛苦、苦难和转瞬即逝的快乐。但是你想要逃避它们;你不去试着了解痛苦的根源和深度,而是,为了寻求慰藉将目光转向它们的对立面。在悲伤之中,你说神是爱,神是公正的、仁慈的。你们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将目光转向了爱和公正这些理想,并根据那些模式来塑造自己。但是只有当你不再有占有欲,你才能领悟爱;所有悲伤因占有而生。然而你的整个思想和感情体系都基于占有,所以你怎么可能懂得爱呢?
So your first concern is to free the mind and heart from possessiveness, and you can do that only when that possessiveness becomes a poison to you, when you feel the suffering, the agony which that poison causes. Now you are trying to escape from that suffering.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what my ideal of love is, my ideal of beauty, so that you can make of it another pattern, another standard, or compare my ideal with yours, hoping thereby to understand. Understanding does not come through comparison. I have no ideal, no pattern. Beauty is not divorced from action. True action is the very harmony of your whole being. What does that mean to you? It means nothing but empty words, because your actions are disharmonious, because you think one thing and act another.
所以你首先关注的是将头脑和内心从占有欲中解放出来,而只有当占有欲对你来说变成了毒药,只有当你深切体会到那毒药导致的巨大痛苦时,你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你却试图从那痛苦中逃脱。你想让我告诉你我关于爱和美的理想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把它变成另一个模式、另一个标准,或者把我的理想与你的理想相比较,期望能从中得到领悟。领悟并不能由比较得来。我没有理想,没有模式。美与行动不是分离的。真正的行动就是你整个生命本身的和谐。这句话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空洞的词语以外,毫无意义,因为你的行动是不和谐的,因为你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You can find enduring freedom, truth, beauty, love, which are one and the same, only when you no longer seek them. Please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 am saying. My meaning is subtle only in the sense that it can be carried out infinitely. I say that your very search is destroying your love, destroying your sense of beauty, of truth, because your search is but an escape, a flight from conflict. And beauty, love, truth, that Godhead of understanding, is not found by running away from conflict; it lies in the very conflict itself.
你可以发现永恒的自由、真理、美和爱,这些都是一体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有当你不再追寻它们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它们。请试着理解我说的话。我的意思只有在它被无限领悟的时候才是微妙的。我说正是你们的追寻破坏了你们的爱,破坏了你们对美、对真理的感受能力,因为你们的追寻不过是对冲突的一种逃避和逃离。而美、爱、真理以及对神性的领悟,无法从对冲突的逃避中发现,它就存在于冲突本身之中。
The Art of Listening, Adyar 4th Public Talk, 1st January, 1934
《倾听内心的声音》之“什么是真正的满足”
问你什么都摇头,什么也不说!--了解也协助孩子表达情绪
妈妈对小明说:「你最近怎么了?怎么常常跟同学吵架、跟哥哥打架呢?怎么最近都变得很不听话呢?」小明低着头,摇摇头什么也没说。妈妈不耐烦地说:「每次都这样,问你问题,你都是摇摇头,怎么什么都不说呢?」
生活中常常有许多的事件,可能不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相事件累积起来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压力,当我们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时,很容易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将情绪表达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一般而言,成熟的个体(成人),会以语言作为基本的表达方式,大人们常常以口语的方式表达感觉与感受,可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随着年龄的降低,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逾失去其优势,小学中年级以下的儿童,常常无法使用贴切的语言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与情绪,儿童往往是以一些不寻常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受。例如:孩子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比较可能出现易怒、焦躁不安、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听从父母或师长的指令,或者故意犯规,惹恼周遭的大人。如果大人们不能正确地解读孩子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常常会直接地指责或惩罚孩子,结果不仅无法协助孩子抒解情绪,反而因为经常的惩罚,使得儿童情绪变的更糟,并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变的更不听话、爱捣蛋、唱反调。相反地,如果老师、父母能够了解,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问题时,可能反映出孩子在生活上遭遇困难、学业面临困境、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或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压力时,父母或老师才有可能会进一步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困境。
一般来说,要直接和儿童谈论他们遇到的困难,可能比较不容易,孩子也比较不习惯以「我….…」为出发点,来谈论个人面临的困难。当大人们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或感受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说故事或玩游戏,透过使用动物玩偶或虚构的人物,随着和儿童一起玩游戏或说故事的过程,观察孩子的行为,听一听孩子在游戏中表达的看法与感受。
在与孩子说故事的过程中,大人们可以将故事的情节逐渐转移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事件,或是考试成绩表现不佳等事件上,再让孩子自由发挥故事的情境与其所扮演的角色的心情、想法或看法时,往往能有效的协助大人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和孩子一起说故事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从前有一只小熊,他在森林理和其他的动物一起玩,在玩游戏的时候,他突然就咬了身边的长颈鹿,其他的小动物都吓了一跳!」然后大人可以问小朋友:「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随着孩子的回答,我们可以请孩子谈一谈,小熊咬其他动物的原因、小熊的心情、小熊对周遭的看法、小熊遇到的问题….…等。
当我们透过游戏或说故事的过程,了解孩子的心情或困境之后,同样地,也可以再利用游戏或说故事的方式,教导故事中的主角问题的解决方式,或是对故事主角的看法。如此,能够以一种比较和缓与不具威胁性的方式,提供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协助孩子成功地摆脱心情的低潮。
教宝宝需用“三无原则”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儿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幼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幼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幼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幼儿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学会表达愤怒
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Jaques Rillaer)说:“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它是由感到不公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无论是一触即发,还是一味隐忍,愤怒都是坏情绪的红色警报。“愤怒告诉我们,别人对我们使了坏,或者我们内心的愿望无法满足。”心理学家艾耶·古罗·勒内(Harriet Goldhor Lerner)说:“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的愤怒,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保持个性的完整。”
很多时候,我们不但拒绝承受别人的愤怒,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其实,只要方法恰当,愤怒也可以表达出来。一味隐忍可能会让愤怒更加强烈地爆发,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毫无疑问,认清自己的需要,学会表达愤怒,就是和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愤怒,男女有别
人们一度认为愤怒是一种雄性情感。然而,雷斯利·布鲁迪(Rasely Broudy)在《两性情感与家庭》一书中却指出:“认为男性表达愤怒多于女性的看法,并不准确。”一般来说,男性更多地以攻击性的方式表达愤怒,而女性则常以口头方式表示。而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往往在争吵时的态度更为激烈,甚至比男人更倾向于暴力。
男性发怒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权利受到威胁,比如想做某事却被禁止;而女性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尤其是感到被拒绝、被忽视和嫉妒时。托马斯教授说:“女性常常希望某人或某事有所改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又看不到出路,于是发怒。”心理医生多丽丝·赫尔明(Doris Hellmin)在《感觉能力》一书中指出:“女性更多地是在家里发脾气。她可能会在工作中忍受上司的无理而一言不发;而在家里,孩子磨蹭却能气得她大怒,暴跳如雷。”
社会规范也在左右着人们对男女表达愤怒的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小男孩的攻击性是得到认可的。男人提高嗓门,或者想动手捍卫自己,往往被认为是男子汉气概;相反,女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就有可能被看成是泼妇,形象大损。
压抑还是爆发
心理治疗师让-包罗·奥斯特(Jean-Paule Austruy)说:“有一个误区是,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要让怒火酿成苦果,害人害己。”
然而压抑愤怒会引起一系列的机能障碍:不满情绪会转化成一种内心的狂躁,让神经饱受考验,甚至变得更敏感易怒;怒火很可能会找到一个替罪羊,发泄在无辜者身上。最关键的是,压抑愤怒并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倒增加自己无能的痛苦。最后,身体会慢慢用不易察觉的病痛来消化这些情绪。“那些压抑的怒火会回转头来对自身进行攻击。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就该遭殃了,比如背部疼痛、溃疡、银屑病等等。”奥斯特说。
一项基于面部表情观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不是过于激动,愤怒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当出现紧张情绪时,那些以短暂的愤怒做出反应的人,会有一种控制和乐观的感觉,而这正是那些反应为害怕的人所缺乏的。
心理学家詹尼弗·莱纳(Jennifer Reiner)说:“在令人紧张害怕的情况下,愤怒是一种合适的情绪。愤怒不是坏事。事实上,愤怒比恐惧对人的健康更为有利。”当然,长期的爆发性的愤怒或者对外部世界持有一种敌对情绪,则对健康有害。
发怒三步曲
“怒火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痛苦,”奥斯特认为,“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发脾气也是愚蠢的。”必须学会把失望的这种能量向外发泄。当愤怒来临时,试试下面的“发怒三步曲”:
● 分散注意
当突如其来的愤怒袭上心头,言辞冲撞歇斯底里只能让局面变得更糟。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冷静。这不太容易,但你可以试试:默念从1到10;去一个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摔打枕头撕纸片等,转移注意力;或者给好朋友打电话倾诉一番好了。只有克制对刺激物的瞬间情绪反应,你才能进入下面更理性的环节。
● 理清思绪
注意到了吗?有时候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就能让你变得气急败坏,怒不可遏。到底是什么点燃了你心中的怒火?试着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是你感到受伤害吗?他/她是有意还是无心?“别人肯定是故意的”,你肯定自己没有弄错吗?是不是你太敏感的原因?情况真的严重到你暴跳如雷吗?有没有不发怒却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大吼大叫倒底是想达到什么目的?让对方望而生畏,还是希望和他沟通?......天呀,如果是在盛怒之下,你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你应当试图回答这些疑问。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 表达不满
一旦觉得已经控制了情绪,你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但请注意,要真诚,也不要降低自己的原则。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Thomas Gordon)为我们推荐了一个方法: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和对方说哪些行为让你感到不满:“当你......”;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和对方分享你的期望:“我希望能这样,因为......”;表达你现在的需要并说明原因:“我请你......是因为......”,等等。不要忘记你的目的是重新找到关系中的平衡。不要滔滔不绝,不要不容对方说话,也不要在他/她面前让步。只有找到修整你们关系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目的,让每个人都保留自己的完整性。“表达愤怒的好处远远不止是出了口恶气”,奥斯特说:“它的可贵之处是重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所以,好好地小小地发一次怒,会让我们找回和谐。
愤怒的风险
容易愤怒与不友善的男性易患心脏病,但这个结果并不适用于女性。美国密苏里大学首席研究员Daniel Vinson认为:愤怒的人更容易受到严重的伤害,愤怒的男人面临的风险要比女人高。另外,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妇女之所以易怒和情绪化,可能和她们体内一种变异的“愤怒基因”有关。女性大脑内有一种基因,它能产生复合胺。在易怒的女性体内,这种基因发生了变异,它使复合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越易动怒的女性,这种基因的变异就越明显。
发怒时身体会怎样
愤怒情绪就像冲锋号,会令身体进入一种“战斗”状态:肾上腺分泌出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短促而浅,肌肉紧张,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同时,心脏输入四肢的血量也开始增多,而消化和免疫系统却几乎完全关闭。在《夺命怒火》一书中,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威廉姆斯教授指出:“愤怒造成的典型紧张反应,使我们处于战斗或逃避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人人都说“我弱势”
【策划人语】
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中国梦”和“抱怨文化”的赛跑。一方面,人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成功的人生,另一方面,人人都深感无力和无助,人人都说,“我弱势”。
人人都说“我弱势”,这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一种愤怒,一种疼痛,一种诉求,一种抗争,一种“我需要尊严需要安全需要公平”的态度。
远离弱势之痛,政府责无旁贷——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都知道保障民众的这种救他与自救的权利的重要性。
远离弱势之痛,你我责无旁贷——每一个个体,都应该遵从良心和法律,保持尊严和善意,救自己,救他人。因为,你我,就是环境,就是体制,就是社会,就是国家。
(执笔/黄菲)
【本刊立场】
远离弱势之痛,你我一起给力
□黄 菲
“弱势凶猛”的时代
关于弱势群体,“万能的百度”是这样解释的: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可见,弱势群体这个词语,充满了无力感、无助感和悲伤感,并不是一个讨喜的称呼。然而,这个世界常常呈现出荒谬和怪诞的景象,令人费解,证据之一,就是这个本该人人避而远之的“弱势群体”大受青睐,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将之据为己有。
某权威媒体做过一项严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57.8%的公司白领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55.4%的知识分子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高达七成。
在农民兄弟看来,乡镇干部是强势的。然而,乡镇干部却自称弱势。社会学学者于建嵘曾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今天听课的是50个乡镇书记。刚才有一书记很悲伤地对我说:我农村的祖居要被强拆了,我父母和兄弟实在不想搬迁,地方上就动用黑社会吓他们,制造各种事端。我找家乡的镇书记,希望能看在同是乡镇党委书记的份上,高抬贵手。可那个书记说:我们都是乡镇书记,都应知道县委书记要干的事是不能反对的啊!
在弱势群体矿工的眼中,煤老板是强势的,但煤老板也有自称弱势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的山西煤老板冤屈之声:“再逼下去,要跳楼了!”——面对一句话就可以使他们财富缩水甚至负债累累的公权力,这些人除了愤愤不平,只能无可奈何。
在普通市民眼中,交警是强势的。然而,交警却也自称是弱势。很多交警表示,遇到耍霸气的官车,有关系的关系车,执法的交警瞬间就会变成“弱势群体”,特权车、关系车,已经成为交警执法的心腹之患。一名交警曾遇到这样一件事——违法的奔驰轿车司机说:“知不知道车上坐的是谁?你们交警总队的领导都不敢得罪他,看你活了几十岁,怎么这么不懂事!” “面对这个大有来头的人,我不得不让步,妥协地予以放行。”
在老百姓,官员是强势的,但利益协调机制不公,官场秩序混乱,当权力运作违背了法治,利益配置迷失了公正的路向时,官员亦无法幸免,脱缰的权力机器也会碾碎他们的权利。一位党政干部这样分析自己的“弱势”: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不少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没有背景就容易沦为官场边缘人。
在常人眼中,公安警察是强势的,然而袭警多发,民警屡遭伤亡,警察也自称正沦为新的弱势群体。袭警多发,折射了这种“强势”“弱势”的畸形变迁。有些地方,警察权的膨胀、滥用,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使警察看起来十分“强势”。但群众对警察的种种不满,不断转化成执法中的抵触与对抗,袭警多发由此产生,警察又沦为“弱势”。
在没有“铁饭碗”的工薪阶层眼里,公职人员是强势的,但公职人员也有“弱势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公职人员自杀等非正常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就有13名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2010年以来,媒体已公开报道的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有10余起。
于是,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弱势凶猛”的时代:在我们所见的各类新闻中,时常会见到医生说自己弱势,教师说自己弱势,商人说自己弱势,公务员说自己弱势……而且,他们的弱势都有各自的道理:扭曲的医患关系损害了医生的职业形象,不被信任的医生会认为自己“弱势”;商人面临无序的竞争,或目睹资源的垄断,会自感弱势;官员面对权力秩序与潜规则的机器无能为力,自感弱势;而作为平民存在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没资本、没关系、没权力,在生活的重负之下,更容易感到自身的弱势。
当“弱势”沦为一种社会宿命
“弱势群体”有三大标准:收入消费低、就业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中低收入者的“弱势心理”。看到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而自己辛辛苦苦攒一年的工资还买不了几平方米房子,“弱势感”怎能挥去?工资增长的速度跑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弱势感”如何避免?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企业主对工人的非法剥削、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官员的腐败行为和暴力拆迁、城管粗暴执法等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激起民众'弱势感’的导火索。
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加重了人们的“弱势心理”。 只要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权钱相对集中,就会有社会成员生出“弱势”的感叹。人人都自称弱势,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
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失业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老弱病残人群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我们能理解。但,常人眼中的精英阶层,为何纷纷自称是弱势群体?正是由于他们是社会精英,相比通常意义上的 “弱势群体”,拥有某种更高端的参照系以及更为敏感的洞察力,因此他们对于“弱势感”的体认,甚至会更为痛切一些。精英群体在某些方面或许的确有其“强势”之处,但一旦远离自己“强势”的领域,他们往往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势者”。倘若没有一个正派的社会,即一个拒绝和反抗一切形式的歧视、凌辱、霸权、诬陷、剥夺、欺压等等非正派行为的社会,那么,遍地都将是弱势群体,“弱势”将沦为一种社会宿命,每个阶层的人都无法逃脱,精英群体也无法隔岸观火。
人人自称“弱势群体”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
在一个规则不明确、环境不公平的博弈过程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病人被医生开了高价药,感觉“弱势”了,说不定转眼这名医生就被“医闹”搞得焦头烂额;房奴被开发商毁约涨价,悲愤交加,明日开发商就有可能在拿地时被地方政府坐地起价,敢怒不敢言;钉子户被官员威胁强拆,徒叹无力,说不定第二天这名官员就会因为一句“雷语”而被汹涌民意摘掉“乌纱帽”……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每个人都可能随时沦为“弱者”,“弱势心理”自然也就挥之不去。
当今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相互伤害经济体系:你给我吃加苏丹红的辣酱,我给你家孩子喝添三聚氰胺的奶粉,他又在大家都进的餐馆中使用地沟油……相互伤害体系其实就是一个没有规则的体系,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弱者。于是,社会就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时期,人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了:官员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自己哪天会被问责、何日会成为边缘人;企业家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哪天政府会发出什么样的指令,哪天自己的资金链突然就断裂了;学生没有安全感,毕业即失业、沦为蚁族;工人、农民没有安全感,自身权益保障缺失……
如果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缺乏,各个阶层都会自觉弱势,因为各种伤害早已借由机制、程序的漏洞而层层转嫁,你在这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个环节就变得弱势。这种不公,使经济、政治的链条变得像“食物链”一样,不管你身处“食物链”的哪一个环节,总有上一个环节在向你转嫁伤害,你同时也在将伤害转嫁到下一个环节。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社会能量,即便是一个有财富、有身份的人,当你成为患者时,你同样有可能在医生面前变得弱势;当你的子女接受教育,而不得不为择校而伤透脑筋时,你会觉得自己弱势;当你消费时,面对各种商业伎俩而深感无奈,且维权的成本又相当昂贵,你会觉得自己很弱势……如果是身处一个权利都在相互伤害的关系中,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又开始弱势,最终是谁都成不了受益者,大家都在玩着零和游戏,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于是,很多人都在图谋社会关系,希望增添自己的社会能量;很多人都希望将自己的职业、专业优势转变为身份优势,借以创造属于自己领域的特权;人们努力寻找能够转嫁伤害的渠道,譬如医生向患者转嫁,商家向消费者转嫁。
在转嫁伤害的过程中,人们怎么可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就不能提供刚性的稳定,种种社会关系、身份、特权都不过是浮云,飘忽无常,无根无基,闹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保不定哪一天自己成为伤害的被转嫁者。
缺乏公平的制度环境,人人在相互转嫁伤害。如果说还有所谓的绝对“弱势群体”,那他们只能是些根本无法继续转嫁伤害的人,是真正的最底层,是处于整个“食物链”最末端的人。
让我们离“弱势”之痛越来越远
人人都说“我弱势”,但,弱势心态并不等于弱势群体。一个让人不能不反思的问题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因为身处底层越来越无法发声,而有些高高在上、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精英却屡屡喊弱。我们不能说强势群体自称弱势是出于矫情,但不可否认,与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生计之忧有着显著差别的是,强势群体的“弱势感”其实更多来自担忧手中权力与既得利益失去的患失情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势群体也弱势,真正的弱势群体会怎样,其实才更令人担忧。
一个“人人皆弱势”的社会,与其说是人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毋宁说是社会本身有了毛病。只有推动深层次的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从制度上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才可能使整个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和弱势心态同步减少。法治彰显,民意有力,社会约束健全,权力和权利之间有序平衡,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畅通,人际关系和谐,才是我们避免弱势心态大面积传染的必由之路。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政府责无旁贷。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势化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于有些现有的制度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和公正是消减弱势心理蔓延最好的良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良性的竞争程序和刚性的制度,人人都可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内心的归属,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尊严的生活中的核心要素。
制度的安排需要避免“相互伤害”。在我们的有些制度设计中,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例如,在劳资关系中,有的制度设计者认为,为了中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可以不惜牺牲农民工的权利;在医患关系中,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可以给医院特殊政策,从而容许他们“宰”病人;在生态与环境问题上,为了本地GDP的增长,可以允许厂方超量排放有害污染物,尽管这会对本地居民的健康造成潜在或现实的危害;为了同样的理由,尽管本地企业所生产的食品可能对消费者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当地政府却可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加以袒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个相互伤害的社会环境,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都无法逃离弱势感。尊重每个个人的权利,就是潜在地尊重我们自己的权利。反过来,伤害他人的权利,其结果是潜在地伤害我们自己的权利。要避免社会走向相互伤害,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人性总是相通的,对于平等、自由、尊严与安全的追求,举世皆然。这便是通往好社会的人性基础。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应该坚守这个基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力改变需要改变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但个人的力量同样是强大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从良心与法律,让遇到自己的人多一份尊严与温暖,少一份受害心理和弱势心理,这个社会将会在每一个人的推动下,越来越接近公正、公平、和谐。而唯有在一个越来越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个体才能感受到安全、自由,以及生命的尊严。对“上”,保持你的尊严,不卑不亢;对“下”,保持你的谦卑,平等以待。这,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能为自己、为同胞、为社会、为国家做的事。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这样的底线:保持尊严,保持善意,不作恶。公平和公正不是上帝的礼物,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一起发力,一起践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就是环境,就是体制,就是社会,就是国家。
让这个我们将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国度离公平、公正与和谐越来越近,让我们更多的同胞离弱势之痛越来越远,是历史交给我们的光荣的使命,你,我,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背景·盘点】
8个人的8种“弱势感”
一个地产公司老总的“弱势感”
前几年,我留学归国后,挑起了管理家族企业的担子。几年间的商场打拼,企业逐步强大,但是,“弱势感”却有增无减。
最大的纠结是,在官员面前,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一些官员的“弱势感”,是相对的,在上级领导或“一把手”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却算是“强势”。
如果说他们在领导面前是“孙子”的话,那么我们这些老板在他们面前也算是“孙子”了。他们随便找个借口,就能让我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能解决问题。
也许在员工或客户面前,我们也算有些“强势”,但这种强势没有“攻击性”,至少我不会恃强凌弱。而在一些官员面前,我作为纳税人,却很难去平等对话。
有朋友建议我和官员搞好交情,多些一起吃饭、娱乐的机会。我知道如此一来,寻租的空间会多起来,将有机会拿到“独家”的资源,从而把事业做得更大。但平心而论,我并不想这样做,因为底线很难把握,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官商勾结让我时刻保持警惕。
也有朋友建议,一切都公事公办,和一些官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样,这个尺度也很难把握。比如,有一次我去某个管理部门办事,对方说让帮个忙,他老婆所在单位要评职称,需要论文。我想拒绝,但拒绝了他,也等于拒绝了自己。后来,只好托人帮忙把论文的问题给解决了。
有一次,一位官员把我介绍给另外一位商人,让我借钱给对方,愿意从中作保,结果钱借出去了,只有一张借条,却没有担保人的任何影子,那位官员说如果他出面担保会违反纪律。可是,如果不是因为他要担保,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把钱借出去的。最后,那个商人出问题了,这笔钱没法偿还,我吃个哑巴亏。
作为一个商人,我只想老老实实把生意做好,压根没想去欺负谁,得罪谁。即便如此,每天都要为如何与“官员”打交道而头疼。
这样的“弱势感”谁能理解?在这样的“弱势感”中生活,企业如何才能做大?(苏旭)
一个记者的“弱势感”
我小时候的理想当是当律师或者记者。这缘由发生在我舅舅身上的一起冤案。那一年,舅舅家附近的水电站丢失了70块钱,派出所怀疑是舅舅偷的,把他抓走了。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月,直到水电站一个员工在他们的抽屉里又找到了那70块钱,才放出来。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十分大。让我第一次对这个世界的公正产生了强烈的怀疑。那时候,我认为,律师和记者是最能维护公平和正义的。
我后来真的当了记者,却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冲动,只是无奈和麻木。我想起一件事。一个据说特别牛的法律教授的搞讲座,讲得慷慨激昂,听者无不动容。讲座上,有一个妇女拿出一叠材料,诉说起自己身上发生的冤案。没想到,教授沉默了很久,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这种事情太多了。
我能理解这位教授的感受。前几年,我在央视的时候。在戒备森严的央视大门前,上访者不断。还有一些干脆在那儿安了家,裹着一床被子,就靠着大门睡。我也看到,写血书,穿孝衣,在央视门前跪成一排的上访者,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朝火里扑的飞蛾一样,感到很悲哀。实际上,在央视大楼里行走匆匆的人,自己也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自顾不暇。
其实,我自身何尝不是弱势群体呢?生病了怎么办?有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老了怎么办?发生在那些上访者身上的变故,发生在我身上,我同样承受不了。(何申权)
一个小公务员的“弱势感”
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了。这些年下来,有喜有忧。
喜的是,在公务员岗位上,接触到的事物要比在一般企业的岗位上多一些,人生的阅历也会多一些。
忧的是,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收入不多,压力不小。外界经常说公务员工资高,饭碗稳定,活又轻松。在我看来,上海的公务员大概不是如此。公务员的工资在上海不算高。我毕业的学校是名牌大学,我的收入在班级同学里是倒数的。
上海由于比较早地取消了实物分房制度,也绝少有向公务员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情况,导致最近机关很少能招录到外地籍男性公务员。因为男性一般要承担购房,至少是付首付的责任,而一般上海的家长大概能帮儿子一把,但是外地到上海读书的男孩,很少有能力付首付。
现在机构改革,区域调整的机会也不少,常常会有换位子、换办公地点的要求。别以为换个办公地点是简单事,让你从松江到崇明工作可不是好玩的。工作量也很大。我所在的单位,加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和他父母认真严肃地谈了一次,主题是不准向邻居、新结识的朋友透露孩子是公务员的信息。他是这么说的:
由于公务员中存在着极少害群之马,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公务员存在“三分嫉妒,七分怨恨”的心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买房子的时候,根本不告诉中介自己是公务员。在社会上,有什么摩擦,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来不敢透露自己是公务员。一般人都会认为公务员是以权势压人,其实普通公务员哪有什么权势。(龚雾媛)
一个学者的“弱势感”
年初,我带82岁的父亲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打针,感觉他们的排队程序不合理,使父亲那样的老人和一群中年人一起等了好几个小时,体力不支,就去问护士:“为什么等这么久?”结果她立即回了一句:“大家都在等,你没看到?”我挺生气的。我把 “生气”发到了微博,结果竟然有几十位网友指责我“欺负弱势”、“不换位思考”,甚至上升到“恃强凌弱”。我一看,坏了,还是删掉吧,我都快成“特殊利益集团”了。
我当时之所以会生气,正是因为觉得82岁的父亲是弱势,医院一点也不考虑这种不合理安排,才理直气壮,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的气还没有撒出来,我就被指责为“欺负弱势”,于是在舆论上,我感到自己也沦为弱势群体。
2004年我回国后写了一本小说,《致命武器》。这是一本把“弱势群体”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的通俗小说,常常写得我泪流满面,而书中所使用的有关“弱势群体”的故事,都是从新闻上搬过来的,无一编造。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威胁这个国家、危及中华民族、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最“致命武器”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弄出了的这么大一群“弱势群体”……
这本书受到读者普遍好评。只是,我没有来得及告诉我一辈子都处于“弱势”的母亲。来自“弱势群体”的母亲,始终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与支持。一切货币都在贬值,只有母亲留给我的这种与弱势群体站在一起、为公平与正义而呐喊的信念与勇气,是坚挺的“货币”,陪我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危机。
我们弱势但不自暴自弃,我们坚韧且充满激情地去面对与改变中国人的“弱势”,我愿与诸位分享我的座右铭:三种简单但又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堪忍受的悲哀!(杨恒均)
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弱势感”
北京“新光天地”的巨幅广告在夜色里很打眼。可这些奢侈品商标,我这个出租车司机一个都拼不出来。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走过的时尚男女,只为有人招呼我“拉活儿”。
我一个月3000多元左右的收入支撑着全家的开支。在北京,这点钱真不够花。老婆从不去超市买菜,总是赶在大市场收摊时买人家挑剩下的菜。开了16年出租,我的颈椎、腰椎都不好,但还顾不上看病。家里存款不多,怕不够孩子上大学用,不敢歇。我不是弱势群体谁是?新光天地那些顾客买一件衣服的钱,我可能一年都挣不回来。
我目前每个月开出租能挣8000多,但是要交5000元左右的“份儿钱”。所有的司机都抱怨“份儿钱”重,可没人敢和老板说不。谁敢跟'饭碗’叫板?现在出租公司都是私营的,找个借口就能把你开除。十来年前报纸上还替我们出租车司机呼吁过这事儿,但现在没人提了。(李云强)
一个农民工的“弱势感”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没有技术,没有文凭,全凭一身蛮力,在城市的夹缝里艰难地生存。头上的白发又添几许,当初的愿望渐成泡影。然而,生活的无奈,让我别无选择。物价上涨得很快,我也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我一年的薪水存下来买不了一平方米;世博会很诱人,但是门票让我望而却步。面对老板的刁难,我也想冲动地离开,但老人的医药费、儿女的学费不许我这样,我只能忍。传说张公百忍,今有我农民工一百零一忍。不要对我说“怒其不争”,我们肩负着全家的生活重担,我们有太多的羁绊。
然而即便是忍字为先,还是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我陪几个老乡一起去找老板“讨薪”,没想到老板态度凶狠,大叫大骂,双方吵了一个多小时无果。正当我们几个准备回住处时,恼羞成怒的老板竟然叫来十多个打手手持铁棒打了过来。我们当时手无寸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我只记得自己头部被铁棒打了几下就晕了过去,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 (王小彬)
一个工薪族的“弱势感”
在决定买房子前,我对兰州楼市的高价位多少还是有所耳闻。
我一个月的工资,连一平方米都买不上,按照目前房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我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买得起。父母将这些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仔细盘算一番,加上借亲戚的,凑了20万。父亲告诉我:“再等等看,房价一定会降的!”
就这样,我抱着幻想和楼市开始较劲。
2009年6月,兰州新房6月再次迎来价格大调整。吃了“败仗”的我开始进入购房的实质性阶段。
周末,酷暑。我跟着中介一家一家看房子。一次,看了整整一天房子,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到一家面馆吃饭。但没吃几口,胃里一阵恶心,吐了。中暑了。
“痛苦、焦躁”这两个词语是我对找房子的感受。每次当我步入售房大厅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售楼小姐都会用爱理不理的眼神告诉我:这里的房子贵着呢,你买得起吗?
最后,我终于选定了房子,在购房预订书上签了字。这是一个普通家庭10余年内无法正常生活的“卖身契”,我丝毫没有购房后的喜悦。以前,我一直纳闷,房价这么贵,都谁在买啊?现在明白了,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在买,逼得你非买不可。这些必须将房子看做生活必需品的普通百姓,成了所谓的刚性需求者。既然是刚性需求,开发商可以放心地将房价涨起来。
现在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就是35万元的“债务”压力。一个月还2000元,我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就打水漂了,要持续整整20年!
买了房子后,日子过得紧巴巴。不敢出门,每一笔钱都要详细算好了花;不敢接电话,怕朋友叫出去玩,囊中羞涩,太过尴尬。我以前同情弱势群体,没想到一套房子就让自己也成了弱势群体。(陈辉)
一个教授的“弱势感”
本来,“弱势群体”是指诸如农民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无权无势的群体,但这两年,一些向来被老百姓视为有权有势的人,也纷纷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2008年初,学界开始质疑“许霆案”,在一个讨论会上,某银行行长对我说:“教授你要笔下留情,我们银行也是弱势群体。”2005年,湖南某地官员在和交警发生冲突时被交警殴打,事后,该官员愤愤不平:“在交警面前,我们行政官员是弱势群体!”2006年,山西省侯马市,交警和刑警发生冲突时被刑警殴打,事后,躺在医院里的交警对媒体哭诉:“我们交警是最弱势的一个警种!”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说的都不错。在老百姓面前,他们一贯强势,但一旦遇到更强势的人群,他们又都成了“弱势群体”!
是的,也许你是官员,你位高权重,你只相信权力。你的信条是“权大好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但你应该知道,总有人官比你更大,总有你权力管不着的领域。看看成克杰、胡长青、郑筱萸以及类似难以计数的名字,你便知道“以权办事”的后果。
也许你是商人,你腰缠万贯,你只相信金钱。你的信条是“有钱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总有人比你更富有,总有金钱腐蚀不了地方。看看周正毅、黄光裕等一个个近年从胡润中国富豪榜上消失的名字,你便知道“金钱挤兑法律”的后果。
也许你是黑社会头目,你有众多喽 ,你一贯相信暴力,你认为暴力可以使任何人屈服。但总有更大的暴力等着你,总有暴力屈服不了的人。看看沈阳的刘涌、阳江的林国钦、许建强等一个个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你便知道“用拳头说话”的后果。
也许你觉得上面的那些人运气不好,刚好撞到枪口上了。你运气好,你现在很安全。但请你不要忘记,你同时也是儿子、丈夫和父亲。在你觉得安全的时候,你的父亲也许正吞下两片含有致癌物质的假药,你的妻子也许正从市场上买回两斤含“瘦肉精”的猪肉,你的孩子也许正喝下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或别的什么“胺”的牛奶!你买的房子也许无缘由“整体垮塌”,你交的社保基金也许正被人挪到境外去赌博。
也许这些你都没有碰上,但明天,谁敢保证被你欺压的“弱势群体”中会不会出现第二个杨佳、第二个艾须强?
一旦法律成了权势、金钱、暴力的婢女,我们便都是“弱势群体”,我们逃无可逃!
只有公平正义的法律才能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变得强大;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我们才能成为长久的“强势群体”!
因此,依法办事,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是警察,请你依法询问嫌疑人,即使你真的相信他们犯了罪;如果你是法官,请你坚守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即使你正承受种种外来压力;如果你是医生,请你牢记“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即使这意味着你可能少拿奖金;如果你是行政官员,请你善待老百姓,尽管他们不会给你任何好处!
别人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善待他人,正是善待我们自己。(徐松林)
【公众表达】
“弱势”标签不是创可贴
你不要认为你是强者,在一个公权力缺少约束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底层。所以需要建立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
在权钱对应着社会地位、生活境遇的当下,官员和富商养尊处优,叫嚷“我是弱势群体”,实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强权阶层主动装弱,别有居心。
——辽宁省铁岭市第七中学 华为
强势群体不甘示“强”,自命弱势,恰是规则不公笼罩下精神困顿的“后遗症”。不幸的是,“弱势”标签不是创可贴,止不了现实的创伤。光喊弱哭穷,对制度改善无济于事。只有身为不公体制蹈行者的官员,能亲自践行公正,规范权力运作,“弱势”的阴霾才能逐渐驱散。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学生 佘宗明
中国快速转型,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任何一个群体的内部分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都会形成“弱势心态”。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这样的制度安排,公民权利的弱化,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个“相互伤害”的社会,使民众产生了弱势心理。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杜凤娇
全民弱势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没有基本权利的保护下,今天是我侵害你、明天是你侵害他、后天可能就轮到我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这个网络,早晚都能尝到滋味,然后大家就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
——知名媒体评论员 五岳散人
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因为获取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邹立言
人不怕穷,怕的是一直穷,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人不怕冤屈,怕的是有冤无处申,有屈没处诉,公平公正难寻。这种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利益和权益表达渠道的阻塞,才是“弱势心理”蔓延的深层原因。
——时评作者 李正伦
那么多人都感觉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是因为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是依靠法律规章制度等显规则来竞争的。今天的既得利益者,很可能明天就沦为相对的弱势群体。
——网友“京华倦客”
令人担心的是,某些强势群体“哭穷”,会不会成了其进一步逐利的借口,其逐利的过程会不会损害普通人利益?
——网友 未央歌
坚持的是原则还是偏见?
圣严法师著
不被自己框住
执着和固执
我们常说坚持己见的人太执着,到底什么是执着?执着与固执又有什么不同?执着又有什么不好呢?
固执的意思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最对的,一旦决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够改变他,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这就是固执己见。
执着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或自己的立场、态度以及身份,只要是与自己相关的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于任何观念,你都很在乎的话,那就是执着。
表面上看来,固执和执着好像是一样的,但是执着不仅如此。执着是心中放不下的牵挂,有的是牵挂着爱情,有的是牵挂着名位,有的是放不下名利权势。有时候虽然没有特别的对象和原因,但就是对任何事都非常在乎,包括在乎自己帽子戴得怎么样?头发梳得怎么样?脸上长了什么东西?只要跟自己有关系的事情都非常在乎。
过度的执着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病症,因为样样东西都很在乎的人,他的精神一定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中,没有办法放松休息。
以佛法来讲,执着又叫“我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且非常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他不仅在乎自己的存在,或者不存在;还在乎别人对他的想法,对他的价值判断,也会非常希望别人知道他。对于他所关心的人,他也会非常在意,在乎那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乎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在乎他变成什么样子。
譬如说,如果一个做母亲的,总是对她的孩子不放心。孩子小的时候不放心或许还有道理,可是当他都已经长大成人,结了婚,甚至也生了孩子了,这个母亲还是把他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随时随地担心着不说,还想掌握他在做什么、想什么,这就叫做执着。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都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她的母亲还是把她当小孩子看。她只要出去一两个小时,没有打电话回家,做母亲的就会到处打电话找她,弄得她很痛苦。后来,她只好把母亲送到老人院去。看起来虽然好像很残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这样做可能对两人都比较好一点。
另外,有些人认为“择善固执”也是一种执着,其实两者间还是不一样的。
执着,是一种过分的在意、在乎和担心,会让我们像根紧绷的弦,不能放松。结果自己痛苦,周遭的人也跟着痛苦。
“择善固执”则是朝着正确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方向和愿力,并且以意志力——毅力、恒心和决心来完成,这和执着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说这也是执着,至少这是一种好的执着。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方向感,如果能以意志力,持久地朝着自己的方向,持久地让自己努力,持久地坚持自己的心愿,便能够将生命导向积极成长的路。
你所坚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则,还是自己的偏见呢?
待人处世的过程中,“坚持原则”本来是正常的,问题是:你所坚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则,还是自己的偏见呢?
如果对任何事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都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为任何人改变自己,不替别人设身处地着想,到最后可能于人于事都会造成伤害。你以为这是坚持“原则”,其实不是!你所坚持的,不过是个人的偏见,这就是“我执”。
坚持原则,是指自己所坚持的,也会为其他人所接受,不仅现在的人可以接受,未来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过去也曾经被人接受过,这才叫做原则。
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原则首先要“保护自己”,可是保护自己并不意味着要伤害他人,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对他人有帮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场,这种原则才是对的。
做事的原则,应该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量,如果所坚持的原则,是出于自私或为了少数人,或贪图一时的方便,这就是偏见,就是执着。
但许多人经常分不清到底是“择善固执”,还是把个人的偏见当成了原则。其实,只要观察别人对这件事情的观感,就能判断出究竟是偏见还是原则了。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让每个人都觉得受不了、很痛苦,每个人都觉得那是错的、有问题的,只有你认为是对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见。能够符合每一个人或是多数人共同的想法和意愿的,那才是原则。
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或区域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定是为众人着想,能够为大家所乐于接受的。
执着偏见的人,就是我执太重。我执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因为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中心太坚固,就会坚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猬般长满利刺,“棱角”很多,动则伤人,而无法圆融待人。
所以有人说:“做人处事要内方而外圆。”“内方”就是原则,“外圆”就是不伤人。虽然在心里有一定的标准,可是当需要变通的时候,也不要执意不变,食古不化。必须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观念想法适时地转一个弯、换个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软语,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你很难相处,事情才容易成就。
时时提醒自己“内方外圆”的原则,也是化除我执的方法之一。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我执,不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够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偏见,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积极的人生
积极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态度。积极跟消极是相对的,如果不积极,就会变成消极。
什么叫消极呢?消极是得过且过,有也好,没有也好;死也好,活也好。有人说:“这个社会太紧张忙碌了,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反正我的要求不多,只求有一口饭吃就好,干嘛跟大家一样劳碌呢?流浪汉不都是这样过日子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消极的。
消极的人生观,是灰色的,是沉闷的。对个人而言,会扼杀成长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则是增加社会大众的负担,这是连做人的基本责任都不顾了。因此,我当然是赞同积极的人生。
不过,追求积极的人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认为积极的意思就是努力追求成功,不外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很高的收人、响亮的名气,希望获得名利、财富的享受,仿佛人生值得追求的就是这些东西。
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的确很容易就丧失生命的原动力,而一般人的努力,无非是追求名、追求利、追求权、追求势、追求位。其实,追求的本身并没有错,更不是罪恶,问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是不是不择手段,有没有伤害到别人,或是伤害了自己的品德?
再比如,虽然很努力地追求,目标却愈来愈远,这时候该怎么办?是不是还要追求?是不是非要得到它不可?
积极的确是很好,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如果太在乎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忽略自己所处的环境因缘,忽略周遭别人的感受。所以,除了积极的追求之外,还要常保平常心。能够得到固然非常好,即使不能得到,那是因缘不具足,不必那么难过。所以进取心、积极心要有,但是得失心最好少一些,一切“尽其在我”就可以了。这样子,生活才会过得比较愉快,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积极,而让他人受到伤害。
所以说,积极是一种态度,本身并没有对错,如果动机不纯正、目标不对,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积极才是不对的,或是目标达成后就得意洋洋,目标达不成就痛苦万分,这样的积极就是错的。唯有当目标正确,做法正确时,积极就会成为一种优点,会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快乐。
这道理听起来像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两者还是有一点不同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只是态度有一点消极。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耕耘之前,做好更多的准备,譬如哪一种耕耘的技巧最好?市场上有没有这个需求?有没有销路?市场上消费得完吗?消费不了又该如何处理?……等等问题。详细考虑之后,耕耘的结果,才容易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在考虑清楚之后,动手去做,如果达不成目标,也不需要难过,这才真的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那么,要如何培养积极的心呢?首先要确定目标,因为有了目标,生命才有方向。这个目标最好是“少为自己,多为别人”,譬如现在地球的环境充满危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能做些什么?你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投入环保工作,也可以只在自己家里,或家的附近,做一个小小的环保义工,这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像这样,将自己推向一个好的方向,剑及履及地去完成它、实现它,你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这就是积极人生的真意。
自重之人,有自重之心
什么叫自重?自重就是注意自己的言行,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自重就是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自重就是志存高远。
自重是做人的关键品格,是人格形成的内在力量有人讲:“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人自重,不失之尊严。”自重是人生的重要准则。
历史上有一些不能自尊自重,向他人曲意迎合、卑屈谄媚者。汉文帝时,有个叫邓通的人,除了会划船,“无他能”,惟有“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并因此而得到汉文帝的宠信。有一次,汉文帝患病生疮,邓通便“常为帝吸允之”,用嘴将疮中的脓血吸出。这番举动使汉文帝对其更加宠幸,加官至上大夫,赏赐财物无数。虽然邓通成为“财过王者,”的爆发户,但他失去了做人的品德和做人的尊严,被后人耻笑。
《论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故而吾人立身处事,不但不能自傲,更不能自轻也!
由此可见,自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伦理理念和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和道德共识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内容。如果没有自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那么,做人应该拥着一颗自重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八点:
自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自重就是你在生活中要学会如何的既要真诚的尊重别人,又要虔诚的尊重自己。自重了你自己,就等于你学会了一门做人的必修课,而这门“自重的必修课”就是你一生都要坚持不懈的用心修炼,才能抵达宝剑的“如火纯青”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不管学问、修养有多高,也不管能力、本事有多大,都应该有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如果,孤芳自傲,自以为是,迟早会令自己大失所望。自重就是自我珍重,尊重自己的人格,注重自己的言行,待人处事端庄厚重,不失之流俗与浅薄。自重不是自傲,更不是老成持重,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更深层次的善待自己,是健康人格的一种实现。
自重是人间的一种修养。《四书》中“大学”篇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做人放在首位。修身就是加强人格修养,追求崇高的人格,就要自尊自重。换言之,自尊自重是形成崇高人格的内助力。“看轻自己”就是有自知之明,就是懂得自重。自重自爱才不会受辱。人只有“看轻自己”,才没有包袱,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才不会为尘世中的各种诱惑、烦恼左右,才能以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步履轻松、潇洒走一生。不刻意显示自己,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和人格魅力。
自重是人类的一种尊严。尊严二字,表明人的威信理念和意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浑;人自重,不失其尊严。古人云:君子不重则不威。自重是强音,自重是力量,自重是征服,自重是尊严。人们常说的“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体现了对人尊严的崇尚,对人精神的重视。自重,不是叫你自命清高的眄视别人,而是让人总是自知之明的珍视自己;不是叫你总是自以为是的轻蔑别人,而是让人总是自始至终的爱惜自己;不是叫你总是自命不凡的歧视别人,而是让人总是自力更生的创造自己;不是叫你总是自圆其说的诋毁别人,而是让人总是自强不息的超越自己。
自重是人格的一种品德。人总是要求获得别人的更多尊重;但常常忘记最重要的是:自重。自尊自信,拥有自主精神,才是生命的本质。自重,是一个人品德、气质的基础,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只有自重的人,才会有自尊;而一个人有了自信、自尊,才会自我约束,积极进取,才会维护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人格。自重的人能正确估价自己,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才能做生活的强者,做事业的成功者。自重,我们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炼就较强的自制能力,因为只有明智,有坚强毅力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原则。自重,我们还要学会奋发向上,只有奋发向上,才有资本不受他人的挑衅;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加强修养;只有奋发向上,才会有足够的智慧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自重是人品的一种尊重。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能够尊重你,如果一个人自己的行为不当,做出损人利己、道德沦丧的人,你怎么能够有自尊心呢?怎么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呢?要做到自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严格规范自己言行自立自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古往今来,许多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人不仅要生存发展,而且要创造超越。一个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变得自立自强。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从而创造出人生的崭新乐章。自立自强决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它需要毅力的支持,凡是自强的人,往往都有坚强的毅力。
自重是人缘的一种人格。人格品性是开创事业最基础的资本。公平、正直和真诚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不管有多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抗拒的诱惑,千万不能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失去人格的人只会葬送自己的自信和尊严。自重,就是一种自我看重的良好行径,不需要他人老是牵强附会,也不需要他人老是颐指气使,更不需要他人老是挑拨离间。而需要的是你自己尊重自己的所做所为,包括你自己的言行举止也需要谦虚谨慎,不能出口成“脏”却放肆狂言。只有你时刻谨记这样的俗话:“病从口进,祸从口出”,你方可提醒自己在各种场合中见机行事而左右逢源。
自重是人情的一种品行。自重,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或者暴风骤雨,你都得坚持自己心底那一份最坚韧的意念而沉稳。也许他人的闲言碎语、热嘲冷讽也只不过是对你的“当头棒喝”一下罢了,你没有必要和他们斤斤计较那么多的妒忌与谩骂,你只须和自己过的去就是最大的安慰与宽心了。人要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宽容了你自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人既要尊敬别人,也要学会尊敬自己;尊敬别人是你的一种善举行为,而尊敬你自己就是一种自视行经。
自重是人性的一种沉默。自重才是你的尚方宝剑,没有自重的人是永远没有能力把握自己那把尚方宝剑的,尚方宝剑的锋利无比确实需要你的一朝一夕的千锤百炼,才能铸就成雪亮不朽的。也许有人会说:“你光是站着说话腰不痛,没有什么值得可信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做人原则是什么,这就不会有“心怀鬼胎”的不良思想储存了。只要你经常磨练自己的韧性与耐性,锻炼你的胆识与勇气,凝练你的思维与心绪,你就可以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馈赠与机遇。
文/罗文博
更多阅读
美丑鉴定法是什么? 日本美丑鉴别法操作办法 美丑鉴别法
美丑鉴定法是什么? 日本美丑鉴别法操作办法——简介用食指就能鉴定一个人长的美与丑,你信吗?这是网络上最近流行的美丑鉴定法。究竟美丑鉴定法是什么? 日本美丑鉴别法操作办法是什么呢?看下面的文章。美丑鉴定法是什么? 日本美丑鉴别法操
怎样做亲子鉴定,个人亲子鉴定的程序是什么? 个人隐私亲子鉴定
怎样做亲子鉴定,个人亲子鉴定的程序是什么?——简介 亲子鉴定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什么是亲子鉴定呢,怎样做亲子鉴定才是最准确的方式,怎样做亲子鉴定才不会伤害到孩子,个人亲子鉴定的程序是什么呢?弄清楚这些和亲子鉴定有关的问题,对孩子的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 韩剧爱情是什么国语版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爱情?据我的经历分析爱情,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爱情是一种带有吸引力的感觉。只可惜我从未体会到这种感觉,当我还懵懂的时候,我以为爱情就是男女之事,当我成熟之后,
《医者仁心》中的插曲是什么?部分歌词“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从你的全世界走过插曲
医者仁心》中的插曲是什么?部分歌词“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好汉”浏览次数:1662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1-16 10:55 | 提问者:匿名最佳答案歌名叫做 Blowin
刷机必看recovery和fastboot是什么意思 fastboot进recovery
[经验教程] 刷机必看recovery和fastboot是什么意思一、 recovery在刷机这件湿中你经常会看到recovery的身影,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恢复】的意思,大家可以直接把recovery当作一个【刷机界面】。一般某些手机的刷机和提ROOT也需要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