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传 有字幕观世音菩萨传
释开森谨述
观音之事迹
观世音菩萨之事迹,传者异言,即其法相之是男是女,亦多所争辩,此实世俗之未能深察也。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印光法师之言曰:观世音菩萨于往生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乎此则菩萨之应化无时,宜妙相之不一矣。
至菩萨之应化事迹,历代所纪,何可缕指,要以弘赞之观音慈林集,周克复之观音持验记,尤惜阴之观音灵感录,诸书所记,为详实有据,信而可征,凡信仰菩萨之人,对于此等事迹,皆当详解而审知之,俾知大道之所在,一心修持,同归正觉,然上述诸书,文义深奥,非夙昔知文之士,不能了然于胸,殊非普救众生之道,故曼陀罗室主人援引各书,将菩萨之事迹,演为小说家言,言浅意深,使世俗之人皆能浏览,则效果较为广大多矣,凡信仰菩萨者,非但能历知种种事迹,且足为劝善化恶之助焉,手兹一编,如身居莲台之下,亲闻菩萨说慈悲法,有善者可以增福,有恶者可知改过,同心向化,会见争名攘利之场,一变而为清净无为之地,苦海无波,慈云久荫,岂不善哉!然则若此书者,又岂得以寻常小说视之哉,谓为尘海中之暮鼓晨钟,信无愧也。
观音之经典
观音之化现,为相不一,有六观音,八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因此而观音之经典,亦随之而繁多矣,兹分述如下,千手观音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圣观音有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等,马头观音有马头观音心陀罗尼,仃耶揭唎婆像法等,十一面观音有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准提观音有佛说七俱胝佛母准胝大明陀罗尼经,七俱胝独部法等,如意轮观音有如意轮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等,青颈观音有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青颈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等,叶衣观音有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不空罥索观音有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佛说不空罥索咒经等,白衣观音有白衣莲花咒。
观音之现相固不止此,尚有所谓水月观音,鱼篮观音,蛤蜊观音,不空钓观音,杨柳观音,龙头观音等法相,但无经典以赞述之,有所赞述者仅上述之诸宝相观音而已,而经典之传译者,不一其人,各人之时代又先后不同,因此之故,往往有同一经典以传译而成为数部,互异其名,以致浩如烟海,一时无从剖别矣,其实倘能精心研究,互相参证,其意旨未有不相同者也。以上列举各经典,固未敢谓尽备,亦文豹之一斑,睹之已足知其大略,对于信仰菩萨者,稍示途径,使有所遵循,不致无所适从而已,若欲尽其底蕴,则堂奥甚深,非循序而入不可也。
观音之考证
观音菩萨之本地,乃既开正觉之正法明佛也,为济渡众生,今现菩萨之身,又于未来现成佛之相焉,如伽梵达摩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现作菩萨,悲华经云:于西方极乐阿弥陀涅盘之后,观音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来,观音授经记云: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补处而号普光功德如来,均为方便示现也。
至于观音之净土,则世俗皆知为普陀落迦山,实则为补陀落山也,山在印度南海之岸,故大悲经云: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山观世音宫殿七宝庄严道场中,八十华严经六十八云: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西域记十(秣罗矩咤国南印度境)云,秣刺耶山东有布呾落迦山,山径危崄,岩谷倾欹,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据此则补陀落山即补怛落迦山矣,盖审辨字音,亦极近似,普陀落迦山云者,或云译音之传变乎,今浙省有普陀山,世俗不察,竟以为观音之净土者,实系误传,特菩萨亦曾于此示现,故留莲花洋及不肯去观音诸圣迹,其沿误亦非无因,宜崇礼大士者,皆趋于是也。至于观音之忏法,则自梁武帝始,而今举世所通行之法式,则宋遵式所治定者也,观音签则分两种,一为一百签,一为一百三十签,百签者源于天竺寺之观音院,百三十签者则源于越之圆通寺也,凡此种种皆班班可考,世之礼大士者亦不可不知也。
观音之法相
今世丛林之中崇奉大士者亦多矣,或于寺中另辟一殿以奉之,或独奉大士以名寺,此盖由菩萨慈悲普化之所致也,顾对于菩萨之法身,则成一疑问焉,盖纵观各处丛林所奉之菩萨像,类多装作女身,仅赤着双趺,鲜有作男装者,而据庄岳委谈云:今塑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像甚多,但不饰妇人冠服,太平广记载,一仕宦妻为神所摄,因作观音像奉焉,其妻寻梦一僧救之得醒,则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依此则大士应是男身,而今都作女身者抑又何耶,按,观音感应传载,唐马郎妇观音出陕右,此地俗习骑射,不知有三宝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女挈篮鬻鱼,人竞欲娶之,女曰: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则吾妇之,黎明能诵者二十余人,复授以金刚般若,能诵者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期以三日通彻,独马氏子能之,乃具礼迎归,入门女称疾,求止别房,须臾便死,体即糜烂,遂瘗焉,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启视,惟黄金锁子骨而已,谓众曰:此观音大士悯汝辈障重,故垂方便示现以化汝等,言讫,飞空而去。
又观音慈林集载,宋翟楫,京师人,居浙江湖州泗安镇,五十无子,绘观音像虔祷,其妻方娠,梦白衣妇人,以盘送一儿,姿甚清秀,欲抱取之,一牛横隔其中,竟不可得,既生男,弥月不育,又加虔祷,有闻其梦者,告楫曰:子嗜牛肉,岂为是欤,楫悚然,遂誓举家不复食,仍梦前妇人送儿至,果生男,后贵显,山庵杂录载,明天童僧照,素多病,洪武丙辰,病日笃,勉藏主劝其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照如言,日诵万遍,明年十月十七日午时,自念病势去死不远,莫如,照惊讶失措,既定心谛观,知是菩萨示相,照涕泣哀求,须臾不见,越五日,病尽脱,据此则观音之现女身,亦不尽无稽,况观音圆通广大,无不拯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亦可以释群疑矣。
至元僧以观音为妙庄王女之说,虽不足征,但亦有所本,盖释迦牟尼佛以善慧仙人,因欲救众生,无量劫降生迦维罗国为净饭王子,说见释典,元僧之于观音指为妙庄王女,或亦因此而附会也。我人对于观音大士,但求诚心敬礼,而祈福佑,斤斤于此细流,亦甚无谓耳,曼陀罗室主人之演观世音传,亦沿此说,盖本通俗之旨,而欲示人以修持之苦行,坚人之信心,苟同苟异之说,非所以论其书,贫僧于阐述大士事迹之余,乃并揭其旨,以告读此书者。改诵阿弥陀佛,方兴此念,忽见一美妇人,身穿法衣,手持净瓶,自户外入,立其面前,照惊讶失措,既定心谛观,知是菩萨示相,照涕泣哀求,须臾不见,越五日,病尽脱。
据此则观音之现女身,亦不尽无稽,况观音圆通广大,无不拯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亦可以释群疑矣。至元僧以观音为妙庄王女之说,虽不足征,但亦有所本,盖释迦牟尼佛以善慧仙人,因欲救众生,无量劫降生迦维罗国为净饭王子,说见释典,元僧之于观音指为妙庄王女,或亦因此而附会也。我人对于观音大士,但求诚心敬礼,而祈福佑,斤斤于此细流,亦甚无谓耳,曼陀罗室主人之演观世音传,亦沿此说,盖本通俗之旨,而欲示人以修持之苦行,坚人之信心,苟同苟异之说,非所以论其书,贫僧于阐述大士事迹之余,乃并揭其旨,以告读此书者。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警痴顽菩萨化身
话说我们中国的宗教,向来分为儒道释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国本部所创始,释教却是由西域传入的,因为他拿觉世渡人为宗旨,信仰的人也就不少,势力也与儒教道教鼎足而三,一直流传到现在,依然保持着他的地位。
在佛家的区分,把全世界划成四大部洲,称为: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我们中国是属于南瞻部洲的,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号称佛国,这四座山就是九华、五台、峨嵋、普陀,管领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四位大士:故九华礼地藏王,称为大行;五台礼文殊,称为大智;峨嵋礼普贤,称为大勇;普陀礼观音,称为大慈。
领域也是很分明的,在这四位大士里边,最受一般人所礼的,无疑的要首推观世音菩萨。因为我们若然在人群中提起他的佛号,端的是老幼咸知,妇孺都晓,差不多人人的脑海里,都深深的嵌着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法相。这种普遍的敬礼,是观音法力所感化的么?这却未必,其中倒有九分以上是迷信的观念所造成的,他们的理想,并且与观音大士相反。
观音的宗旨,是要使世人大澈大悟,共登觉岸。照法华经上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宗旨,可是现在我们看见那一班信仰观音的人,谁不在迷信里讨生活哩!他们以为只要相信了观音,随便自己的作为如何,观音就会来保佑的,一切不遂的欲望,观音也会赐予圆满的。他们最怕的是死,就以为只消平日多烧香多念佛号,便可以却病延年。
最怕的死了倒入地狱,永不超生,就以为只消平日多持斋多诵经卷,便可以死后到天堂佛国中去享乐,甚而至于一切的罪恶,都可以念几声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完毕的。因此念佛人的心理,就不免弄坏了,以致会有「若要心凶人,念佛淘里寻」的两句俗语来了。
相信观音的人,存了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供奉来,寻常求福求寿的,供着白衣观音;求子的,供着送子观音;渔户人家求打鱼利市,便供着鱼篮观音。形形色色的附会着,越是如此,越是与佛理相去得窵远,故世人崇奉观世音的,虽然多似牛毛,却没有个能登正觉,这的确是很可叹息的。
闲言少叙,我摇笔做这部观世音传,并不是提倡迷信,一则是将观世音菩萨的前后事迹,介绍给世人,使他们有相当的认识,二来揭出佛经的奥旨,使一班误走迷途的佛弟子,能够大澈大悟,同登觉岸。但是虽然是有此宏愿,还不知一枝拙笔,可能助我达到目的否?我现在既决意替观世音菩萨作传,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回,有两个疑问,却不容不先解决。
第一点,观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观世音法相或是画像,很不一致,有的打扮似男身,有的装束似女身,就引起了这一个疑问。依着世俗的见解,都当她是女身,所以有许多人还会称他观音娘娘哩!
但是据胡石麟笔丛,王凤洲观音本记,又都指观音萻萨是男身,说得有凭有据,另一方面根据了北史的记载,徐子才病中所见,以及北齐武成皇帝梦中所见的观世音菩萨,又都是美妇变的。因此这个疑问竟不易解决,不过根据了观世音菩萨的前后事迹,这问题不难迎刃而解,因为观世音悯念众生,随缘普护,曾经三十三度化身,到各处去点化众生,到处都现化着不同的庄严宝相,或者化为菩萨学徒,宰官玉人,天龙神鬼,因时地而变换,以便利她点化的工作。
因此世人所看见的观世音宝相,也就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各各不同了,这不是我的无稽之谈,冰署笔谈里面也明明载着这些事迹,到此,观音男身女身的疑问可以搁过。
第二点就是观音菩萨只有一位,如何会有许多不同的头衔出来呢?
像什么白衣观世音,高王观世音,送子观世音,鱼篮观世音等名目,法相也就因之互异,这许多名衔不同的观世音,还就是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的那一位观世音菩萨么?还是另外有这不同的几位观世音菩萨?
关于这一点,我敢说就是因为当初应化时所现的法相不同。譬如他老人家在这一个地方化身的是一位美女,穿着白素的衣服,去设法点化众生,到临了人家知道这位白衣美女是菩萨化身,造像供奉,自然依着他们所见的法相,于是后世就有了白衣观音。
因东海鳌鱼有害,海边的居民不能安居乐业,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为渔人,前去降鳌,以救众生,于是就有了鳌头观音的法相。其余种种的宝相,也都化身时留下的,后人不察,就发生种种附会了,这并不是作书的胡说乱道,诸君不信,待我在正传的前面,先举一段观世音化身的历史,来做个引子,证明以上的说话。
我现在别处的观音宝相都不说,单说少林寺里的那一尊观音法相,又是与众不同。塑得环眼巨鼻,阔口广颡,头上边乱发如蓬,两只耳朵长大无比,穿着一对粗而且大的金环,直垂两肩,衣折痕也散乱不整,赤着一双大脚,手中还斜支着一条黄金宝棍,这尊法相,倒像五百罗汉里边的鸠摩罗多尊者,俗眼凡胎的人,谁也不会当他是观音大士,但少林寺中却又明明的将他供在观音阁中,僧徒们也都认为观世音菩萨,这不是很奇怪么?可是少林寺的观世音法相,所以塑得这般模样,中间也有一段故事,待我慢慢讲来。
少林寺本是中国一大丛林,有很悠久的历史,自从初祖达摩禅师开山以来,非但禅乘远播,就是武功也极著名,但是在初建的时候,却并没有观音阁。
直到元朝时代,红军作乱,兵祸蔓延到中州,那个红军首领李全,已深知少林寺的武功,要想招致寺中的僧徒,收为己用,不料少林寺僧众等是严守戒律深明大义的人,不肯相从,因此李全便老羞成怒,率众围攻少室山,声称非扫灭少林寺不肯罢休,那时,少林寺僧虽说是擅长武功,到底众寡悬殊,势不能敌,竭力防守,后来渐渐不支。
正在危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个莽和尚来,手提铁棍,直冲到红军队里,众人看时,却正是新来的挂单和尚,只见他宝棍起处,如同疾风猛雨一般,寒光万道,杀得那班红军马仰人翻,声声叫苦。就是那为首的铁鎗李全也大败亏输,率众远遁,那时众人都觉眼前金光一闪,就失了那莽和尚的所在,四下探望,纔见他正站在嵩山御寨之上,现出丈六法身,自称是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王来解厄的。
于是少林寺就依他显化的宝相,塑成此像,盖造观音阁供养,这件事在少林寺志上也载得明明白白,可见并非虚造了,也可知观世音有种种不同宝相,正是显化时遗迹了。
第二回濁酒三杯涼亭小讌明珠一顆好夢投懷
話說時在周朝的末年,中原列國互相征伐,刀兵相乘,連結不解,正鬧得人無安枕,野無淨土。那時西方興林國,卻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講起這興林國,在西域諸國之中,可稱是巍然獨立的大國;領袖各邦,但因地勢關係,與中原素來不通往來,雙方隔絕。這也只因兩國中間,隔著一座須彌山,這一座山高可接天,廣懋有數千里,橫亙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
在當時交通不便,中原人雖知道有這座名山,只因此山幽深險阻,氣候又異常寒冷,山上的積雪,就是盛暑的天氣,也一般的不會融化,終於沒人敢去冒險西行。那興林國又恰恰建立在須彌山的西北,在閉塞的當時,自然不會與中國相通了。這興林國在西方諸部落中,歷史最為久遠,開化也比較早些,又佔著三萬六千里的國土,幾十萬人民,自然雄長一世,惟我獨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那時在位的國王名叫婆伽,年號妙莊,倒是個賢明之主,統治著數十萬人民,使得男耕女織,各安生業,在位十多年,把一個興林國治理得國富民豐,蒸蒸日上。
妙莊王是一國之主,安富尊榮,自不必說;正宮王后名叫寶德,又是個賢良婦人,與妙莊王十分敬愛,家庭方面也充滿了和融氣象。但是天下無十全十美的事,人生雖富貴無雙,到底不能沒有缺陷,妙莊王貴為國主,富有天下,只是有一樁事情,不是國王威力所能攫取,也不是金銀所能買到的,即是膝下只有二位公主,並沒一個太子。妙莊王已是六十多歲的人,嗣位無人,自然望子情殷,為著此事,常使他悶悶不樂,有時不免要長吁短嘆。
俗語說得好,子息是有錢買不到的,有力使不出的;他縱然煩惱,也終歸於無用,他在希望和焦急愁悶的環境中,一天天的過去。春來秋去,匆匆的又是數年,那時正是妙莊十七年的夏季,御花園中的一池白蓮,正迎風爭放,香霧輕浮。寶德王后因這幾天來,覺得妙莊王愁悶不樂,便在蓮池的涼亭之中,設下筵席,請妙莊王飲酒散悶。當下夫妻二人在亭中分上下首坐定,宮娥彩女分班斟酒送菜,妙莊王心中雖然為著子嗣問題不自在,但深體寶德后的一片好意,不免強顏歡笑。另一方面看著池中的萬朵白蓮參差的開放著,襯著碧綠的荷葉,靜雅可愛,微風過處,輕輕的顫動著,好像含羞欲語的神情,那一陣陣淡淡的清香,也從風中傳播過來,泌人心脾;妙莊王在這種環境裏邊,也覺別有天地,很是有趣,心上的一片愁悶,早被清風吹散,蓮香蕩淨。
就此與寶德后互相傳杯,開懷暢飲,有說有笑起來。寶德后見他快樂,也自歡喜,親自執壺斟酒,又命群姬當筵歌舞,正是笑聲縱,樂聲揚,風光異樣。如此一鬧,早就是明月西斜,妙莊王酒已過量,不覺玉山頹矣,乘著一團酒興,命人撤了席,扶著宮娥,攜了寶德后,逕回寢宮安息去了。一覺醒來,已是紅日滿窗,寶德后已梳洗完畢,便伏伺妙莊王起身,讓他洗盥之後,一面端整飯食,一面向妙莊王道:「妾昨夜得一奇夢,未知主何吉凶?夢到一處地方,正是海邊模樣,一片白茫茫的無邊無岸,波浪滔滔,很是怕人。正看間,忽然嘩的一聲響亮,海中就湧出一朵金色蓮花。初出水時,大小與尋常蓮花無異,離水面也很近,不料這金色蓮花,卻愈長愈高,愈放愈大,金光也越發耀目生輝,連眼也睜不開來。
於是便將眼合了一會,待到重新睜開來時,那裏有甚麼金色蓮花?兀立在海中的,卻好端端是一座神山,山上卻縹縹渺渺的,似有許多重疊的樓閣,以及那寶樹珍禽,天龍白鶴。這許多景象,究竟距離得遠,倏現倏隱的看不真切,中間只有一座山頭,峰上湧出一座七級浮屠,浮屠頂上端端正正安放著一顆明珠,放出千萬道奇光異彩,十分莊嚴。我正看得出神,那一顆明珠,忽然冉冉的升空,轉瞬之間,變著一輪旭日,漸漸逼近海岸,不多時已高高的懸在我的頭頂上,又是轟的一聲響亮,那輪旭日,竟拋拋滾滾的落到我的懷中來,我嚇得忙了手足,欲待逃去罷,兩足又好似生了根的一般,我不覺拚命的一掙,竟自掙醒過來,好端端睡在床上,那裏有甚麼海?有甚麼山和一切的景象?到此始知是南柯一夢。這種夢不知是何預兆?主何吉凶?」
妙莊王聞言,心中暗暗歡喜,向寶德后安慰道:「御妻夢中所見,分明是佛國極樂世界的真形,凡人難遇,自然是大吉之兆。再說那明珠,分明是佛家舍利,化為旭日,就是陽象,投入懷中,不消說是孕育之兆。御妻得此夢徵,今番懷孕,一定生男無疑,正是大可慶幸哩!」
寶德后聽了這番話,自然歡喜不盡,此事傳遍宮中,於是合宮上下,都存著萬分的希望;再說寶德后自從這天起,懷孕的象徵,逐一的顯露出來,經過了兩三月時間,腹部也顯著的彭亨起來。可是自從懷孕之後,身體倒很強健,只是有一樁,凡是魚肉一類的葷腥,一點也不能入口,就是平日間最愛吃的東西,只要是葷的,一見了便要起惡心。勉強吃得一點兒,包管會連苦膽汁都嘔將出來,這也是孕婦常有的事情,人家也不以為怪,又那裏知道內中卻另有一番奧妙哩!
如此一天天的過去,不覺又是冬盡春來,寶德后的產褥之期,也愈迫愈近。妙莊王滿擬今番一定生男,非常的高興,忙著先預備起慶賀的事情來,合宮上下,也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話下。直到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那一天,妙莊王婆伽正在園中觀賞美妙的春天景物,出神的幻想,忽有宮女岔息奔到面前奏說:「王后在辰時三刻,又添了一位公主,請賜題名。」
妙莊王一聽生的又是一個女孩子,就把心頭的高興早消滅了一半,但這是無可如何的事,只怪自己前世沒有修透,才致如此。當下便向宮女問起王后生產後可安好如常?那宮女道:「啟奏我王,娘娘當生產的當兒,有許多異色良禽,集在庭樹爭鳴,如奏仙樂,屋中也有奇香發現,氤氳陣陣,隔不多時,便產生了三公主。如今大小平安,娘娘精神健旺,公主啼聲也自洪亮。」
妙莊王聽了此話,暗想仙禽集樹,異香繞室,又想起寶德后懷孕時的一夢,遮莫此兒有些來歷,生具夙根,也未可知。他便題取妙善二字,做三公主的名字,因為上肩兩位公主一名妙音,一名妙元,都拿自己年號的首字來排行的,當下便親用金箋硃筆,書就付與宮女去了,正是惟善堪稱妙,兒生有慧根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三回-怪老人妙舌说慈航,小公主停哭听佛偈
话说妙庄王在先听说又生了一个小女儿,心中老大有些不高兴,及至听得生时有许多异兆,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梦境,暗想这孩子遮莫有些来历,心中才宽慰了不少,就挨着妙字的排行,替他取名叫妙善,朝野的臣民,闻知国王又新添了一位公主,大家都欢欣鼓舞,闹起庆祝的大典来。
妙庄王就在宫中大燕群臣三日,在这三天里面,兴林国中端的举国如狂,到处悬灯结彩,演剧开筵,喜气冲天,欢声雷动,好一派升平气象,本来百姓在承平丰稔之余,又逢到如此喜庆之事,自然值得快乐了。
闲言休表,再说妙庄王在宫廷欢燕的第三天,命宫女将妙善公主抱到殿上,与群臣相见,不料这小孩子在宫中倒也无事,一到殿上,见了群臣酒醺肉炙的情形,马上放声大哭起来,再也休想住口,连乳她都没用,闹得乳娘慌了手脚。群臣停了杯箸,妙庄王满腹不快,正在此时,忽有黄门上殿奏说:朝门外有一位龙钟老叟,说他有物献与公主,求见我王。
妙庄王便命宣到殿上,只见那老者仙风道骨,品貌不凡,妙庄王便向他问道:老人家你姓什名谁?何方人氏?今天到此有什么事情?快快从实说来。
老人道:我王且休问老拙姓名来历,先把我今天来此的原因,讲给我王知晓,老拙闻说我王新添了一位妙善三公主,大燕群臣,故而特地赶来,一则替我王道贺,二来要将这公主的来历告知我王,须知这位公主是慈航降生,来救世间万劫,我王不要小看了这位公主,他会将现在人王的国家,将来化作佛王的国家哩!
妙庄王听了这一番玄妙的话,不觉哈哈大笑:看不出你偌大年纪,倒会胡说打谎,那慈航大士,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清福,倒肯重堕尘劫,托生这里来,做个凡夫俗子,这岂是情理以内的事?还说什么人王国佛王国哩!根本就是你这老头儿编的谎言,你想骗得孤家么?
老人道:我王有所不知,佛门之内,虽大都是抱出世观的,但也未尝没有抱入世观的,慈航大士因为看了世人尘劫深重,苦厄难消,故发了寻声救苦的宏愿,今番投胎入世,岂是偶然,老拙何人,敢在我王面前打谎,此事委实是真。
妙庄王又道:就算老头儿的话有些来历,纵使慈航大士发愿入世救劫,也该化作男身,不合投生一个女儿,这也出于常情之外啊?我终有点不信。
老者闻说,连称善哉善哉!此中因缘,岂能一一向我王说明,不信只索由你不信,但到将来,终有分晓的一天,如今老拙也正不必分辨,正在说话之时,那位抱在怀中的妙善公主,哭得越发厉害了。
妙庄王听了小儿的哭声,不觉心头一动,接着向老者道:如此说来,你这位老人家,既然知道此儿宿世之因,想来是个有道之人,现在这小儿如此狂啼大哭,究竟是为了些什么?你可知道不知道?
老者打个哈哈道:知道知道!一切前因后果,无有不知道,公主的哭啊!这叫做大悲,公主因为见我王为了她诞生,大开筵席,不知共残杀了多少牛羊鸡豕,虾蟹禽鱼,伤了许多生命,供大家口腹之惠,增自己无穷之孽,因此大大不忍,故而啼哭不住,况且大悲的主旨,不仅限于人类,凡是有生机之物,一概包括在内,就是一草一木,也同样的慈愍,又何况牛羊禽鱼的生命呢?
妙庄王道:既然如此,你老人家可有什么方法,使这孩子住哭吗?
老者道:有有有,待老拙念一偈,她听了,自然不会哭。他于是便走到妙善公主身旁,用手摩着她顶门,喃喃的念道:莫要哭,莫要哭,莫要哭昏了神,闭塞了聪明,莫要忘了你大慈的宏愿,入世的婆心,须识有三千浩劫,须由你去度,三千善事待你去行,莫要哭,听梵音。
说也奇怪,那老者如此一念,那妙善公主果然像懂的一般,竖着耳朵听,睁着眼睛向老者看了一看,已理会得他的意思,立刻就止了哭,两只小眼睛,却钉住了老者。这么一来,把妙庄王与合殿群臣惊异得面面相觑,啧啧称奇。
正在此际,忽听得老者说道:如今公主哭是止了,老拙也不能在此久留,就此告辞了,说罢,向妙庄王打了一个躬,两袖一挥,清风起处,径自扬长下殿而去,看他腰轻脚稳,健步如飞,不像是老人的行动,
妙庄王到此,知道他是一个有道高人,失之交臂,岂不可惜,便吩咐值殿侍卫,快去追赶,将老人请回,说孤家还有事要请求指教,务必请他回转,但是要善言相请,不可卤莽得罪于他。
侍卫领命而去,直到朝门,已不见老人踪影,于是大家乘着快马,分东南西北四路出发追寻,可是寻遍了六街三市,终究没有老者的影子,向众百姓问问罢,他们又都处身在狂欢极乐的环境中,忙着饮燕取乐,谁也没留心什么老者不老者,因此也问不出一个究竟来,那一班侍卫弄得没有法子想,只得再向四处寻访了一番,依然不见,只好回宫复命。
妙庄王向群臣道:分明看那老者走的,只一瞬间,就命他们去追,如何就会不见,难道那老者竟会插翅飞去不成?群臣个个惊异。
大臣婆优门奏道:臣想今天百姓庆祝,六街三市,热闹异常,老者又健步如飞,当他闯出朝朝门,混在人丛之中,自然一时不易寻见,若着侍卫逐户挨家的寻访去,定有老者的着落。
话声未完,早有左相阿那罗接着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天百姓正自欢欢喜喜的庆祝盛典,若挨家逐户的搜寻老者,岂不打断了他们的高兴,扰乱了大典,照老臣看来,那老者决非等闲之辈,只听他刚才一番议论,和来去的行动,就可以知其大概,他既不肯少留,寻访也终于没有,不如任他去罢,我看此位老者,多半是佛祖现身点化哩!
你道他如何指说老者是佛祖呢?原来这位年高有德的阿那罗丞相,却是深信佛法的,故无论何事,都会拿佛法来解释的。
再说妙庄王一听了阿那罗的那一番说话,又将顷间之事,仔细思忖了一番,不觉也有些将信将疑,说道:倘果如贤卿所言,难得佛祖降临,十分有幸,只可惜肉眼凡夫,当面竟识不破,不然,多多请求佛祖指点,岂不是好,偏又当面错过这种良机,不曾求到一点半点的指示,真是可惜,这算来都是孤家德薄所致,如今也没得说了。
当下阿那罗丞相又不免用言语,将妙庄王安慰了一番,君臣又畅饮了一番,方才欢然而散,不过那佛祖显化的一番情事,从此传遍了民间,大家都当一件奇事宣扬,几乎街谈巷议,没一个不拿此来做谈助。
本来这兴林国的百姓,根本早被佛教所化,大部份都已倾信佛祖的,另外一小部份虽非倾诚相信,但脑海里也一般的有佛祖的印象存留着,故一闻此事,都认起真来,还加上许多推测和许多附会,闹得满城风雨,通国皆知,好像释迦牟尼佛祖竟坐了兴林国的宝位一般,
正是众生诚扰扰,我佛总闲闲。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四回-物色乘龙欲传大位,闲观斗蚁引动慈心
话说自从阿那罗丞相几句说话,把那寻觅不着的老者,认为佛祖显化以后,传说出去,兴林国的百姓,没有一个敢于不信,而且又不免加油添酱的加上许多穿凿附会之谈,闹得通国人的心理,都移向佛门,这也是西方佛教发达的开始。
本来呢,自从释迦牟尼创设佛教,立志要普渡众生以来,大家都视西土为佛国,兴林国与佛国甚为接近,早就有些同化,再经如此一闹,自然益发要认真了,话休絮烦,再说那一位妙善公主,由宝德后悉心抚育,渐渐长大,脱离了襁褓,转眼之间,已是三四岁了,出落得美丽聪明,能说能笑,比了两个姊姊更高出一筹。
不过她的脾气大大的与人不同,若是寻常的小孩子人家,总是欢喜红红绿绿的衣服,喜吃美好的东西,她虽然小小年纪,对于那繁华锦绣,山珍海味,一概不爱,只欢喜布草粗粝。最奇怪的便是生来就吃素,不要吃荤腥,这并不是她不愿吃,实在是不能吃,油腻荤腥一入口,立刻就哇的呕吐出来,再也不能下咽。
妙庄王与宝德后见她如此情形,虽觉有些奇怪,但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情,又不忍使娇女呕吐伤身,只好备净素的食物给她吃,方才合她的意。六岁上学读书,好似有夙慧的一般,端的是一教就朗朗上口,并且过目不忘,远出两位姊姊之上。因此,妙庄王与宝德后十分爱她,真视同掌上明珠一般,老怀也很安慰,以为有女如此,也无异男儿。
妙庄王常向宝德后说:「待妙善公主将来长大成人,一定替她招一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十全十美的人物,来做他的驸马,非但郎才女貌相配,就是到那时再不生太子的时候,那座兴林国王的宝位,也好传与驸马,还不至斩断婆伽氏的血统。」
宝德后对于这个主张,也非常的赞成,夫妻两个安了这个心眼儿,连望子的心也渐渐的冷淡下去,只顾暗中物色相当的人才。这件事不知如何传到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耳朵里去,都不免自叹命薄起来。
有一天,妙音、妙元两位公主一同在花园中观赏桃花,无意间走到仙人洞旁边,只见妙善公主蹲在地上,旁边立着一个宫女,二人都默不作声,不知在那里做些什么?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见了这种情形,不免动了好奇之心,缓步走过去看,却原来是蚁斗,那时妙善也看见二人,便喊道:两位姊姊快来帮我将这些斗死的蚂蚁,掘潭埋葬。
妙音、妙元两个相视的笑了一笑道:「妹妹,你自去斗了,我怕污了手,却不耐帮你做这些爬地皮的玩意。」谈着便携手走了开去。
妙元低低的向妙音说道:「姊姊,你看三妹妹专门欢喜干这些爬土掘泥的村野勾当,父王母后倒当她宝贝一般,说什么要找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招为驸马,万一母后就此不再生育,驸马还有继承大统的希望,她还得做皇后娘娘哩!世上几曾听见过爬泥的公主,你想可笑不可笑?」
妙音道:「三妹妹的举动,我也看她有点下流,只是父王母后偏爱着她,这就是没法的事,只恨你我生得命薄,轮不到那些好处,这正是命中注定的啊!」她二人怨天尤命,我且不表,再说三公主妙善,她究竟在那里干些什么?这倒不容不叙个明白。
原来那天妙善公主在宫中闷坐无聊,便带了一名宫女,到花园中闲游,无意之间,就走到仙人洞旁,蓦然间瞥见地上一队黄蚁,一队黑蚁,在那里斗作一团,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双方死伤累累。妙善见了,好生不忍,暗想这小小的蚂蚁,就是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一生的性命也已短促透了,何况还有异类的残害?自保尚且不暇,为什么还要自相争斗自促寿命哩!
「你看那许多死伤的遗骸,是多么凄惨啊!倒不如让我来替他们分解了罢!」于是就蹲下身去,欲待用手去拂,却又呆住了,不敢下手。
你道为何?原来黄黑两队蚂蚁已入了混战状态,斗成一团,身体又小,那里分得清楚,若是捉对儿的替他们去分拆,分到何时,方始可以终了,况且蚂蚁这种东西,不斗便罢,若是斗争起来,真是至死方休,并且敌人如被他咬住,就是自己到力尽而死的时候,依然不肯放松,故每次蚁斗以后,总有许多捉对儿同死的蚁骸发现在战场上,
若有人真的一对对去分拆时,两蚁一定同时受伤;就算不受伤的话,你一松手放下地去,他依旧会找敌人死斗,如此一对没分开,一对又斗起来,周流不息,永远也拆不完结,妙善公主想到了这一层,不由她不缩住了手。她毕竟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细细的一想,就被他想出一个方法来,她想蚂蚁的争斗,无非是为了食物,只消双方大家有了充分的食物,自然大家各去搬运食物回洞,争斗就可以解开了。
她于是就命宫女去取了许多香甜的饼屑,一方面又察看了两队蚂蚁的巢穴,把饼屑撒在洞口的四周,果然两队蚂蚁后队出来的生力军,见了食物,不再前赴战场,都来搬运粮食,前敌的战争也渐渐的松懈下来。她于是取过一把小扫帚儿,将斗住的蚁,轻轻的拨扫,阵线散乱了,只向四面的乱跑,此时后面传令的蚂蚁也来了,大家得了信,也都赶回后方去运粮,一场恶斗才算结束,可是战地死伤的蚂蚁,已有好几百个。
妙善看了那种折手继足的情形,好生伤感,暗想:「蚂蚁虽然是个小小虫儿,到底也是一条生命,只这么一斗,就涂炭了这许多生灵,不知牠们前世造了什么孽,要如此惨酷的横死,如今搁在这里却不妥当,万一被异类来啄食,岂不是惨上加惨吗?不如待我来掘潭埋葬了罢!」
于是她就在近处掘了一个小小潭儿,正在收拾蚁尸去葬,恰好遇到妙音、妙元二位姊姊走来,便喊他们来帮忙,不料她们竟不顾而去。她也不再呼唤,只将蚁尸完全捡得,送到潭中,用土掩埋了,圆满了这场功德,方才带着女侍回宫,心上才觉舒适。
补注:文中所指「潭」,应该是挖个「坑」吧!诸君认为咧?
再说那妙音妙元二位公主,因为父母偏爱着妙善,又听了物色驸马,预备承继大统的话,女儿家胸襟是最狭的,就不免由慕羡进而为妒忌了,故对于妙善的行动,有点看她不过,今天见她干这爬泥葬蚁的勾当,将她讥笑了一阵,又先行赶回宫去,将此事告诉宝德后。在二人以为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母后钟爱之心,移念到自己身上,但是宝德后听了二人的话,只付之一笑,还说她这种举动,真能体上天好生之德哩!
妙音妙元不防宝德后会说出这般的话来,心上怎不气苦,几乎连眼泪都迸出来了。那时妙善公主正圆满了她的功德,带了侍女回宫,见过母后,看了两位姊姊那种气苦的神情,只当是受了娘娘的训斥,不敢动问,宝德后见了她,问起刚才在何处闲玩,妙善便将顷间的事,细细的述说了一番。
宝德后笑道:「你也忒煞淘气了,好有心思去干这些勾当,不嫌污了双手,若遇着毒蚂蚁,被牠咬了,生起蚂蚁疮来,才够你受用哩!以后快别再闹这些玩意儿才好。」
妙善公主听了她母后的教训,一面唯唯的答应,一面却又说出一段道理来。
正是看她多夙慧,小语畅禅机。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回-救孤蝉公主受伤,医创瘢国王悬赏
话说宝德后听了葬蚁之事,将妙善公主教训了一番,她一边连连称是,一边待娘娘住口之后,便又接着说道:「母后有所不知,蚂蚁虽然是微小的虫类,但到底也是一个性命,孩儿看了牠们两队争斗,死伤累累,好生凄惨,心上十分不忍,故设法将牠们排解开来,以免继续的残杀,那些蚂蚁也好似有灵性的一般,却并没有一个咬了孩儿呀!」
她正说到这里,恰好妙庄王也回进宫来,问起大家在这里讲些什么?宝德后又不免将此事告诉了一遍。妙庄王听了也笑着说道:「这孩子聪明伶俐,别的都好,只是生就这种古怪脾气,全没有小孩儿家的气息,举动有些像老佛婆一般,使人不大快意,还得你多费一点心,好好的教导,使她改了这种习惯,纔讨人欢喜哩!」
宝德后唯唯应诺,妙庄王这一席话,在妙善公主听了,倒不在意,可是妙音、妙元两位公主听了,十分快意,把刚才一片气苦之情,完全压下,渐渐的满面春风,露出笑容来了,她们明知妙公主这种脾气,生就在骨子里,终究是更改不得的,父王既然有这几句话,由她闹下去,一定有失欢的一日。
本来呢,古人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说「三岁定终身」,这就说人的生性,从小到老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啊!妙善公主既然生就有了佛性婆心,任你外界的力量如何?休想改变得她一分一毫,宝德后时常用温言去劝导,她依旧是我行我素,半点不动心。
有一天正是炎夏,傍晚时候,他因为室内闷热,到外边散步,走在柳阴之下,清风徐来,甚觉凉快,便在柳阴之下的石凳上坐着纳凉,好风送爽,清静异常。有一只孤蝉,倚在枝头,不住叫着,好似在那里自鸣得意,妙善公主在这一片天机寂静之中,忽然一个人自思自想道;「世上的人,劳劳碌碌争名夺利,到头来终不免遭到许多魔难,受尽一切苦厄,至死不悟,多么可怜!如何想个方法出来,使举世的人都大澈大悟,免了尘劫才好……」
因此她的思路,越想越远,凝神静坐好似入定的一般。正在出神的当儿,那一片很和悦的蝉声,忽然急噪起来,似乎遇到了甚么侵袭。这一来妙善公主心上一惊,把遐思收住,循着叫声寻去,只见一根绿柳枝上,一只鸣蝉抱在枝头,嘶声极叫,旁边另有一只螳螂,两把利斧已将那只蝉抓得牢牢的,昂起了细长的头颈,正待去咬来吃哩!
妙善公主见了如此情形,暗想那只蝉分明是在那里向我求救,我若坐视时,她的一条命就断送在螳螂爪牙之下了,好得那枝垂柳并不算高,站在石磴上尽管攀得够,她于是便不迟疑的走过去,立到石磴上,一伸手就去捉那螳螂。
那螳螂见有人来,急撇了蝉,举起他一对利斧来斫公主的手,那只蝉得了如此一个好机会,吱的一声,刷翅飞去。公主看得一呆,那只右手正待抓住螳螂,现在见蝉已飞去,不劳再去捉牠,欲将小手缩回。不料在此一转念之间,那螳螂的利斧,却毫不留情的斫住了她的手背,使劲的一拖,早深入皮肉,拖出两条一寸多长的血路,鲜红的血直冒出来。公主当时受了此创,痛澈心肺,不料手上一吃痛,眼前就是一暗,两只腿随之酸软起来,一个站脚不稳,倒栽葱一般跌下石磴去。
这一跌非同小可,右额角正磕着一块石子,成了一个小小窟窿,左足踝又摔在树根之上,扭脱了骱,头上血流如注。妙善公主如何经得此等创痛,故立刻晕厥过去,不省人事,直到觉得满身疼痛,醒过来时,已在寝宫的卧榻上。
妙庄王和宝德后都守在旁边,大家都现着手忙脚乱的情形,见她苏醒,都道:「好了!好了!如今清醒过来了!」
公主纔想起刚才的事情,觉得痛的厉害,头上的疮口已经裹好了,足踝的脱骱尚没有接上,这两处的疼痛格外难熬,不禁哼呼呻吟起来。
读者诸君,你道她昏倒在绿柳树下,如何会到寝宫,原来宝德后独自坐在宫中,好久不见妙善的踪迹,心上十分记惦,便叫宫女到园中去找,找到到树下,见她满头是血,昏迷不醒的跌在地上,于是忙了手脚,急急奔回宫中,告诉了宝德后,大家纔七手八脚用软垫将她抬回宫中,敷上止血药,裹了疮口,好容易待得她苏醒过来。
当下妙庄王便向她问道:「儿啊!你如何跌得这般模样,如今又觉得身子怎样?快快的告诉给为父的知道。」
妙善公主虽然心惮妙庄王的严威,明知说了出来,一定要受到埋怨,但她生性就诚实,不肯打半句谎语,硬着头皮将刚才驱螳救蝉以及跌扑的情形,是一是二的讲了出来。
妙庄王听了不觉摇头咂嘴的说道:「儿啊!我不是常常向你说,叫你不要干这些无益之事,你偏不肯听,今天为救一个鸣蝉,就跌得这般模样,岂不是自讨苦吃么?俗语说得好,『吃一番苦,学一回乖』,今天你既然吃了这么一个大苦,往后去总该牢记,不要再任性的胡闹了。」
公主闻言,只得连应了两个是字,接着又呻咽起来。此时宝德后见了她那种痛苦的神情,十分伤心,也向她问道:「儿啊!你如今到底觉得如何?」
公主忍着痛答道:「满身都有些疼痛,只是右额与左足踝痛得更是厉害,左足踝还有点像脱落的一般呢!」
娘娘便用手去在她左足踝上一摸,骨骱果然不衔接了,急得直跳起来,连说:「怎好!怎好!」
妙庄王便传旨去宣了一位大夫入宫,替她接骨上骱,又开了药方给她吃,忙乱了好一会,疼痛少止,悠悠的睡去,大家方才定心。妙善公主这么一睡,就是个把月不能起身,竟似生了一场大病,若在旁人以为蝉和螳螂的缘故,累自己吃此的大苦,一定要生怨恨之心,可是这位公主却大大不然,她一些儿也不懊恨,反以为如此一来,身体上虽吃了点苦,心中却得到万分的安慰。缠绵在床第中,并不感受到多少痛苦。
一月之后,渐渐的起坐,步履如常,足踝上的伤已经完全好了,其余如手背被螳螂抓伤等轻微的伤痕,也都退尽,只有右额角的创处,还不肯合口,大家又不免求取好药给她敷擦,又经过好多日,纔算收功。
但额角边却添了一个龙眼大小的黑瘢,好似美玉上有了瑕疪,很不雅观,宝德后见了此瘢,心中甚是不悦,向妙庄王说道:「好一个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孩子,现在额上有了一个瘢,岂不损了美观,我想国中不乏善医之人,陛下又贵为一国之君,若是降旨招求,找个灵验方儿,来治女儿的创瘢,想来不是难事,陛下何不下诏试试呢?」
妙庄王听了,点头称是,次日临朝,真的降旨广求治瘢的良方,说如有人退得三公主额上瘢痕,赏白银千两,封为御医之职。
此旨一下,国中的大夫希图重赏,争着进献方药,端的络绎不绝,可是依他们的方法试去,一连试了几十种方药,竟没有丝毫应验。 妙庄王心上不悦,以如此一座大国,竟都是些庸医,没有一个有本领的人物,看来女儿额上的瘢痕,是终于没法子除去的,美玉微瑕,怎不叫人惋惜。他自顾的着恼,事有凑巧,此时却来了一位奇人,
正是莫愁瑕不去,尚待有缘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六回-众庸医都无丹鼎药,怪修士指说雪山莲
话说妙庄王因为得不到良好方药,退去妙善公主额上瘢痕,心中老大不悦。他就立意要把国内医生,一齐驱逐出境,不准在兴林国内存身,以免百姓受他们的欺骗。他曾将此意与阿那罗丞相商量过,在他恨不得立刻实行,还亏阿那罗多方相劝,才算定下七天的限期,如其七天之内,再没人医得好公主额上瘢痕,就实行驱逐医生。
这一个消息传出朝去,把一班靠医吃饭的人,都吓得面如土色,叫苦连天,只希望苍天保佑,降个奇人治了公主的疾患,免得医人受流离之苦。可是这种希望如何会有成验呢?一天过去了又是一天,兀自没个好消息儿,再过一天依然是石沉大海,那一班医生的苦心焦思,真个是如与日俱增,转眼之间已到了第七天,只剩这短短限期,希望自然是格外少了。
可是天不绝人之路,正在大家希望垂绝之时,妙庄王召阿那罗丞相商议,下驱逐医生的旨意。忽黄门官上殿奏称,朝门之外现有一位青年书生,要见我王,说是他有方法治三公主的疾患,待我王旨下。妙庄王为了此事心上异常不快,现在听说有人能治,自然欢喜,便命宣书生上殿相见。黄门官去不多时,带来一位青年上殿。
妙庄王举眼将他一看,只见生得风流儒雅,相貌端庄,态度大方,好一个青年学子,当下书生行过大礼。妙庄王赐锦墩给他坐下,开言问道:「卿家姓什名谁?家居何处?从实详细说来。」
青年躬身答道:「草民楼那富律在南方多宝山中居住,向来采药研医,专替人家救治疾苦。今番闻说公主额上瘢痕,医治无效,我王大发雷霆,意欲尽驱国内诸医。草民想此辈虽属庸劣无能,其实公主这种疾患确非庸俗所能治,尽行驱逐,未免有点冤枉。故特地赶来向我王陈述,路远来迟,还望我王恕罪!」
妙庄王听了此话,发声冷笑道:「好大胆的书生!我道你来此献什么灵丹妙药,却原来替那一班庸医做说客,就该治个妄上之罪!」
楼那富律也微笑道:「灵丹妙药倒是有的。我王既欲治草民之罪,草民却就不说。」
妙庄王道:「如此,你且说来。果然治得公主,无罪有功。倘然不灵,就是欺骗孤家,两罪俱发,决不宽恕!如有灵丹妙药,快快拏来。」
楼那富律打个哈哈道:「我王倒底是贵人,不知高低,这是何等之事,谈何容易?你道公主的疾患,是寻常药物所能治得么?」
妙庄王听他如此三真七假的说着,心上有些发怒,厉声说道:「不是凡药可治,难道要仙丹不成?如此,不遇真仙,依然治不得公主,看你这个小小书生,难道会有仙丹吗?」
楼那富律点头说道:「毕竟我主聪明,若说此物虽然也出在人间,多少却带些仙佛灵根。草民有虽没有,知却是知道的。」
妙庄王道:「光是知道,有什么用!寻求不到,仍旧是枉费劳心,有何益处?」
楼那富律道:「凡事只要有虔诚的真心,肉身还可以成佛,莫说这人间所有的东西,如何会寻不到?」
当下阿那罗丞相躬向妙庄王道:「老臣眼看此人却有点儿来历,他的言语也似乎可信。倒不如着他讲个明白,再作计较,或者竟能有效的。」
妙庄王点了点头,又向楼那富律说道:「楼那书生,你且不要三真七假的说废话!果真有什么灵药,此药产于何处?如何寻求?快快详细说与我知道,好着人去寻求。倘使果真将三公主的瘢痕除去时,我一定重加封赏,酬你的功劳,决不有负你的。你如今不必再恁般吞吞吐吐了。」
楼那富律这才正颜厉色的说道:「草民何敢戏负我王,刚才只因我王信心未坚,故不愿说。如今既蒙我王不再狐疑,自当说个明白。草民所说的东西,不是他物,却是一本莲花罢了!」
妙庄王哈哈大笑道:此物何奇,现在御花园荷池中,宝贵青莲不下万本,要一本有何难处,值得如此大惊小怪,
楼那富律双手乱摇道:「非也非也!那种青莲莫说万本,就是百万本也一般的不中用。草民所说的莲花,不长在池中,却生在山上,根不沾泥,盖不染尘,冒雪而开,闻声而隐,如得此花一瓣,公主的疾患不难立刻全愈。」
妙庄王听了此话,那里肯信,连连遥头道:「这分明是你编造出来的谎话欺人,世上那有如此的莲花。」
楼那富律接口道:「有却是有!只是少有。从古到今,一共只有三朵:一朵被王母移上天宫,种入瑶池;一朵被佛祖带往西方,做了莲台;还有一朵流落人间,专待有缘的人哩!」
妙庄王道:「如此说来,此莲花终非凡人能够得到,说了半天,还是白费唇舌。毕竟这流落人间的一朵,在于何处?如何才可以弄得到?你且说说看?」
楼那富律道:「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此间东南有座须弥山,居中有座笔陡高峰,唤作雪莲峰。那流落下的一朵莲花,就生长在此峰的冰窖雪窟之中,山下有时可以望见。白雪环护,香露远闻,委实是件宝物。若要求取此物,无缘之人虽吃尽千辛万苦,也得不到手。若是有缘的人,只要一念诚心,不避艰苦,迟早总会如愿。」
妙庄王沉思了一回,摇头道:「不对不对!你既然知道莲花的下落,有许多好处。难道你就不能发一愿之诚,前往求取,反来此间饶舌何为?这分明全是一片胡言乱道,还是替一众医生做说客,来至孤家面前捣鬼!如今我也不必与你分说,权且将你监下,得我派人往须弥山雪莲峰上探个明白。得了回报,若果真有此物发现,那时用上宾之礼相待;倘然没有此物的话,那么休怪我执法如山,不肯饶你性命。」
楼那富律连声称好,又道:「既然如此,那驱逐医生出境的事,也得暂缓,待见了分晓再说。」
妙庄王也答应了下来,当下便吩咐将楼那富律软禁起来,好好款待,一面便和阿那罗商量采莲的人选。阿那罗道:「这倒是个难题?一来此去须弥山遥远,广漠高原,深林绝壑,奇险百端,非是个勇武绝伦胆识俱佳的人,如何去得?再有一层,此人还得是心腹,否则难免路上畏难躲避,造言虚报,故请我王三思。」
妙庄王低头沉思,一时也想不出一个相当人物,便道:「此事待明日早朝,召集众文武共同商议,再行定夺。」说罢,便退入宫中,阿那罗也下殿回归府第不提。
次日早朝百官齐集殿上,行过了礼,分班站定,妙庄王便将以上事情向大家说了一遍,问谁可去得?当时即有值殿将军迦叶愿往,此人在武臣中好算得智勇双全,的确当得此任。妙庄王甚为喜悦,赐了三杯御酒壮行。
迦叶退朝之后,回到府第,挑选了五十名勇武精壮的兵士,预备下清水粮食,一应蓬帐,各各乘了骆驼,收拾妥当,即刻启程。一路东行,去寻须弥山头的宝物,这一队人马,在广漠中一路行去,端的是一路十分艰难,万般困难。
正是有心医瘢额,去访白莲花。欲知后事如何?须待下回分解。
第七回-须弥山迦叶寻莲,兴林国宝后受病
话说迦叶准备了一切,带了五十名从人,各各乘着骆驼,马上出发,取道向须弥山而来。一路上不是广漠沙碛,便是幽壑深林,十分不易行走,日间赶路,夜间就在旷野搭了蓬帐休息。常常数十里之内不见人烟羊犬,就是水草也不易得到,幸而骆驼能耐得饥渴,否则就更感困难哩!
如此晓行夜宿,一连半月有余,方才看得清须弥山各峰的雪顶。你道为何峰峰都是雪顶?原来须弥的山峰,高可接天,上面的气候实在寒冷不过,就在盛暑之时,也比了平地的冬天要冷上两倍。故冬令下了雪,积聚起来,永远没有融化的机会,因此,山顶就成了一白无垠。
远远的望上去,好像有许多白头老人,参差着并立一般,别是一种奇观。这一队人既然近了须弥山,一个个都非常欢喜,进行也更是迅速,如此不止一日,已到了须弥山的北麓。可是在近围十里之内,却找不到一个部落,却又不知这三五十个高峰之中,那座是雪莲峰,真弄得信都没有处问。
天色又是不早,势难再走,于是迦叶带着这一队从人,拣了个僻静所在,搭下篷帐,权且歇宿一宵,预备到了第二天再行设法寻访。大家饱餐一顿,各就篷帐休息。迦叶有事在心,兀自不能入睡,翻来覆去,好生不自在。于是便披了一件长毛的大氅,佩了一口长剑,独自走出帐外,观赏这须弥山下的夜景。他一个人走到树林边,只觉得月暗风高,刺入肌骨,举目远望,只见黑越的长林,在昏沉的月光中摇摆,反是山顶上面积雪被月光一映,发出耀耀的银光,极为灿烂。
迦叶挨着一峰一峰的看去,甚觉有兴。看到居中一峰上,忽然觉得光彩有异,心上就是一动,暗忖这一座山峰莫非就是雪莲峰,那异光莫非就是我们欲采的莲花罢!他怀了此念,便聚精会神的观看。果见有一朵砵盂大的白莲,亭亭的立在积雪里面,奇光果就从莲花上射出。这一喜真是非同小可,一口气奔回篷帐中,唤醒了一般从人,领着一同出帐观看。那些人却是俗眼凡夫,何曾看见过这层奇珍,故一见之下,都欢喜得手舞足蹈,不知不觉的脱口欢呼起来,
只大家这么一阵欢呼之下,就惊动了那莲花,竟渐渐的隐到雪中去了。迦叶才知此物果然是闻声而隐的,当下大家只好回帐安睡,预备第二天再看它一个清楚。不料它不再出来,一连三五夜不见影踪,迦叶知道等也无益,好得今番是奉命来探有无的,如今即有了着落,又大家都看见的,也可以覆得命了。于是整队由原路回去,如此一来一往,前后共历三个多月。
不料回到兴林国都,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迦叶着实惊骇。原来妙庄王后,宝德国母竟在一个月之前逝世,此时举国都哀痛异常。迦叶屈指一计算,国母辞世的日子,正是自己在须弥山前发现宝莲的时倏,暗中不觉有些奇怪,以为如此凑巧,这里边定有什么因缘,决非偶然之事。
当下他安顿好了从人,便径自入朝复命,把沿途险阻以及发现雪中白莲的详细情形,从头说了一遍。妙庄王在王后新丧之时,心中沉闷不乐,如今听说雪莲有了着落,更增了许多惊悔,勉强向迦叶慰劳了一番,竟悒悒回宫,论情论理,雪莲有了着落,正是一件可喜的事,他正该喜悦,为何反而惊悔呢?
他惊些什么?原来他惊的世间果然有这一品的莲花;悔的是不该一时胡涂,非但不信楼那富律的金玉良言,反而将他幽囚受苦,终于被他脱身逃跑了。要不然非但雪莲可以求到,就是其余的事,也不难靠他指点而解决,如今一切都没有希望,叫他如何不惊悔呢?
慢来,那位楼那富律不是仅予软禁,还优予款待,以待迦叶的回报么?怎么说是幽囚受苦,与脱身逃遁呢?这里边却另有一个原因,且待我慢慢讲来。原来自从迦叶动身之后,楼那富律起初本来软禁在一个花园里,行动很是自由,一切供应也很周到,只不放他走出园门罢了。
隔了没有几天,宫中那位宝德后,忽然生起病来,起初不过感到精神欠缺,终日沉睡昏昏,但是喊醒了时,却也清清楚楚,并没有什么病状,只是不喜和人谈话,立刻就睡去。妙庄王向她问时,也说没有什么痛苦,妙庄王不免有些奇怪,为了谨慎起见,即召御医,替她诊察之下,连连摇头,说是六脉全无,不知何病?无从下药。
妙庄王听了,怎不着急,一连召了几个医生,却都是一般说法,大家束手无策,妙庄王急召众大臣商议此事。阿那罗奏道:「前天那个楼那富律,他不是说过在多宝山中采药研医的话么?我看此人倒有点来历,也许有奇才异能。现软禁在庭园之内,何不将他唤来一问,或者他倒会得治此奇病?」
妙庄王也很以为然,即命人去将楼那富律唤到,问起此病,他说要诊了脉再讲,于是便命内侍同去诊了宝德后,经过了约有半个时辰,方才回到外面。妙庄王一见急问如何?你可会医此病?
楼那富律摇着头道:不行了!不行了!六脉全无,这就是魂升魄降之兆。草民在初按的时候,也当是六脉全绝。但照例就不会生存着,很觉奇怪,后来仔细一按,却原来六脉还有游丝般的一线隐伏着,若继若续,所以还不至于马上就升天,可是神魂已经离了躯体,至少不过七天的寿命。这大概是前孽未满,还要受几天床席之灾,才得咽气哩!
妙庄王听了,心上好似油煎的一般,含着两眶眼泪说道:「你且莫讲这些无益之话,我只问你,此病毕竟从何而起?现在可有什么医治的方法?快快的说来,好救王后的性命。」
楼那富律摇头叹息说:「不行!不行!若要医此病,除非佛祖家中药,老君炉内丹,或者可以重生魂魄,得庆更生。若要靠凡间的医药,却是无能为力的了,我王不必存着万一的希望,还是快些替她预备后事吧!至于此病的起因,却非三天二天之事,说来很长,待草民从头说来。人生在世,到了智识开时,就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六感于内,色声香味触法六贼诱于外,把一片浑然凝聚的精气神,扰乱得分崩离析,不能相驭。
故人生短短如一场春梦,上寿也不过百年,到得精气神完全散失时,就免不得长眠不起。况且国母生长富贵,表面上看来,自然件件都比常人好,可是这七情六贼的侵袭,也比了常人来得凶,精气神的崩离,也格外来得快。平日间妄自杀生,以充口腹,造下了许多恶业,才有这许多日子床席之灾,只待业满便自然咽气了,若问这个病名,就叫七情六欲之症,是无药可救的。」
妙庄王听了楼那富律这一番言辞,不觉大怒道:「你不会治此奇症,倒也罢了,如何却编造出此等话来,自掩庸陋,侮辱国母,还当了得!左右与我将厉口的贼绑去斩了,看他还敢胡说?」
当下两旁武士,一声答应,便过来七手八脚的将楼那富律五花大绑,捆个结实,簇拥着向殿外走,刽子手已亮出晶光耀目,寒气逼人的钢刀,只待行刑。楼那富律的性命,正在千钧一发之时,殿上忽闪出一个人,在妙庄王面前替他乞免。
正是良言招祸至,险上断头台。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八回-留偈语暗藏后事,感死生了悟禅机
话说众武士绑了楼那富律,正待下殿去斩首,忽见班中闪出阿那罗,匍匐案前奏道:「臣愿我王暂息雷霆之怒,听臣一言,楼那富律此人胡言乱道,罪故应诛,但现在国母得此奇病,尚未得个治法,反在此间杀人,似乎有点不吉,何苦自己讨蹇钝,依臣愚见,倒不如权且赦了他,别商救治的方法。」
妙庄王道:「既然老卿家替他讨情,都看你的分上饶了他,但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使命推回来,给我打二百大棒,然后发到死囚牢里受罪。」
阿那罗几句话总算救了他一条性命,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归班侍立,众武士将楼那富律松了绑,揿倒在地,结实的打了二百大棒,押下殿去送到死囚牢里,钉上镣铐,穿上铁链,让他去受罪,
不料到第六天的夜间,狱官查监到楼那富律所坐的地方,不觉大吃一惊,那里还有他的踪迹,只见那镣铐铁链都折毁了,抛在地上,坐板上放着一张纸条儿,写着四句歌偈道:妙法从来净六根。善缘终可化元真。观空观色都无觉。音若能闻总去寻。
狱官便传齐一般牢役军头前来询问,都说收号之时,明明将他加锁在总炼上,因为他是个重犯,还另有链子穿了头发,将他吊定,如今门不开,户不启,如何会得逃走呢?
于是大家点起灯球火把合监搜寻,连阶石缝中也寻到,那里有个影踪,狱官因为职责所在,不敢怠慢,急忙去禀告提刑大臣,提刑大臣拿了那纸条儿,连夜入朝启奏。当时妙庄王因宝德后病已垂危,正集群臣在殿上商议后事,闻得此报不觉大怒,正欲将提刑大臣斥革,狱官斩首,以正疏忽之罪,一面派官府军兵,四出搜寻,务必捉回楼那富律正罪,他心中这么想,话却还没有出口,忽见一个宫女,踉跄上殿伏地奏称:「王后已于顷间升天了。」
妙庄王一听此话,心中十分悲伤,两泪直流,就再没有心情去问楼那富律的事,霍地立起身来,直奔寝宫而去,原来宝德后自从那一天诸医束手之后,虽由大家定了一张滋补的药方配给她吃,但是终究像浇在石之上一般,丝毫不发生效力,却越发显得力疲神瞀的精神,一天不是一天,直到九月十九这天晚上,竟伸伸腿瞪瞪眼与世长程了,
当时妙庄王心悲意乱,一切事务,统由各大臣治理,忙乱一场,不在话下,那楼那富律失踪一件事,自然也不追究。
过了几天,妙庄王忽想起楼那富律留下的那首歌偈,取来读之再四,终觉得可解不可解之间,有些玄妙莫测,那四句却是并行横写的,无意之间,忽悟到是藏头隐语,第一第二两句头上,明明嵌着三公主的芳名「妙善」二字但三四两句的头上却是「观音」二字。
又不得一个适当的解释,他想:「观是用眼的,声音只可用耳去听,眼睛是看不见的,这二字如何连用一起呢?」
妙庄王对于这四句偈语,虽得不到确当的解释,但心中知道楼那富律此人,决非寻常之辈,故能脱了锁械,如神龙般的破空而去,可是他既然脱逃了,总不见得会重新回来,想也是没用,只索放过了此念。
我在此且将这边之事暂时搁过,再来谈谈宫中那位妙善三公主,她自从跌伤病愈之后,宝德后对于她的行动,异常注意,闲常不放她往外游玩,就是到园中去,也得命三五个宫女相伴,不准再作救蝉葬蚁的勾当,如发现此等事情,不加阻止,闯出祸来,要将作伴的宫女处以极刑。
妙善是心地最软不过的,经这么一来,她生怕因自己的行动害他人受苦,增加罪戾,故改变了不少,她因此也不愿常到外面去走动,终日的宫中习静观书,闲时便和两个姊姊下弈抚琴,消遣寂寞,一向安然无事,万不料快快乐乐过着安逸日子,宝德后会生起奇病来的。其时妙善公主虽祇有七岁,但夙根甚深,天性独厚,一见母病,心上就焦虑万分,终日求神问卜,吁地呼天,愿折自己的寿算,以延母亲的寿命,但是宝德后大限已尽,任你如何求祷,终于一些应验也没有。
三位公主日夜侍奉汤药,陪伴着时刻不离,直到她弥留之际,宝德后握了妙善公主的手,有气没力的说道:「儿啊!为娘的等不得你长成,半途抛撇了你,是多么伤心啊!为娘的死后,你须善事父王,不要再使那平日执拗的脾气,使父王多增伤感。」说到这里,便哽咽着不能成声。
妙善公主听了此话,正如万箭穿心,忍不住两股热泪,直淌下来,忽然眼前一暗,晕倒在地,宝德后也就在这一剎那间,长辞人世了。
当时大家将妙善公主唤醒过来,不免悲伤痛苦,在许多人里面除了妙庄王以外,要算妙善公主哀毁最甚,但在她哀毁之中,却又悟了一片禅机,她想母亲生我育我,辛辛苦苦一直把我扶养这般大,恩深德重,今丝毫没有报答,她已弃我而去,这深重的罪孽,如何可以消得呢?
她灵机一动,忽想起了慈悲的佛祖,她想佛法能超越三界十方,救这一切苦厄,使同登乐土,最具神通,如今欲报答慈母深恩,和忏悔自己的罪孽,只有向这一条路上去求,她存了此心,便发愿修行,舍身佛门。在当时却也并不将己意告人,惟终日诵经礼佛,把长日光阴都消磨在经卷里面,可巧她有个寡姨,也是个虔诚奉佛的人,现在宫中作她的保姆,二人聚在一起,端的是水乳相融,有了伴侣,越感到清修之趣。
但是妙音妙元二人看了她们的行径,老大的不以为然,背地里自然不免笑她们痴顽,生在王宫之中,大富大贵却有福不要享,反作此空心之想,岂不令人齿冷。
有时也在妙庄王前絮聒着,在初妙庄王心烦意乱,也没闲心绪去问这些细事,以为这一种也是消遣方法,倒可免再去救蝉葬蚁,闹出意外危险,只索由她,但并没想到这位妙善公主,却早已舍身佛门,发愿修持到底的了。世上任便什么事,大半由心理所幻成,现出种种不同的境界来,这就是所谓境由心造是了,别的且不必讲,但就我们做梦来谈谈,一定在作梦以前,心中有了一种理想,然后熟睡之后,这种理想就在梦中实现,梦境万物出于理想以外的。
当时妙善公主信心既坚,故心中常盘旋着西方佛祖,以及将来功行圆满之后,如何救苦渡劫,使世人同登极乐,她常存着这种观念,不免造出一种境界来了。那一天,她躺在床上,似睡非睡,蒙眬之间,忽觉满屋三间里大放光明,光明之中涌现出佛祖庄严宝像,丈六金身,顶上舍利放光,脚下莲花遮地。
妙善公主见了,便倒身下拜,请求佛祖指点迷津。佛祖道:「尘劫未消,苦难未受,如何便得成道,只能够坚心耐苦,修持下去,心境自能逐渐明澈,到得净如明镜时,一切都能了悟。」
妙善又问成道的日期。佛祖道:「早哩!早哩!只待你取得须弥山下白莲花,有人送你白玉净水瓶,那纔是使成道之时,记着记着,我佛去也。」
说罢这几句话,就觉金光收敛,眼前万象都灭,依旧蒙蒙眬眬的睡在床上,何曾有些什么佛祖?这明明是黄粱一梦,可是在妙善却以为刚才的佛祖显化,特来点化自己的,信心更是坚决,
正是妙境由心造。黄粱转眼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九回-梦见佛容喜出望外,违逆父命罚作灌园
话说妙善公主因为心中萦绕着佛祖二字,积久便幻成梦境,竟见释迦光临,但她毕竟相信得过分,却并不当是梦境了,认定是我佛来指点她迷途的,当下便起身向空拜谢指点之恩,然后回到床上。这一来休想再睡得着,不住的将佛祖说的话,往复寻思,想到须弥山白莲一事,更是喜出望外,分明以前听父亲说过,楼那富律曾指此物可以医额上瘢痕,且曾派迦叶前往探访过,果然有此珍品,佛祖今番又如此说法,看来这朵白莲花,倒和自己命运有很深切的缘法。
要想超凡入圣,势非寻觅这朵宝物不能成功,她一路想去,不知不觉已是雄鸡三唱,东方发白,她那里睡得稳,一骨碌爬起身来,恰好那位保姆也起身入内,大家洗盥过了。妙善公主便将夜来之事,绘声绘色的向保姆说了一番,她听得目定口呆喜形于色,合掌当胸,不住的宣诵佛号,她本来信佛甚虔,现在听了妙善有成道的希望,就存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倘使妙善将来得成正果,自己少不了也有相当的好处,如此一设想,怎不叫她喜出望外呢?
自此之后,妙善公主心中又平白的嵌上一朵白莲花,魂梦之中时常不期而然的涌现出来,但她也曾想,「自己深处宫中,不能出外一步,须弥山又去此千里之遥,纵使有了那白莲花又如何可以求得到手?」
「欲仗他人之力罢,却算不得自己的功德,看来此事倒是困难。」忽又心想道:「不对不对,修道之人是不知有难字的,越是艰难当前,越是要将难关打破,才会有光明之路,才能超登彼岸,纵然千劫万难当前,也不可贪安趋避,如此一步步做去,缘法来时,莫说相距千里之遥,终必有机会可到,就是再烦难些也一般可以达到愿望的。」
她这么一想,便将一切杂念完全摒绝,一心一意的研究佛家的经典,专等缘法的降临,光阴荏苒,转眼已是数易寒暑。
妙善公主已是十六岁了,她的功行自然与日俱进,从静修达到内观之境,再进便可以入定了,到得此时心地更觉得光明朗澈,一尘不染。不料到此却起了一重魔障,你道为何?原来宝德后服满之后,妙庄王因为长次两位公主年纪已长,便先后替她们择配,各招一位驸马,一文一武,都是国中有名的英俊少年。但对于妙善公主的姻事,格外来得注意,因为在前与宝德后有过传国的说话,如今膝下依旧无子,意欲实行前言,可巧妙善年已长成,此事也急于办理,一方示意各大臣,叫他们留心物色,一方面便向女儿说明。
不料妙善公主一听他议婚的话头,却大大的吃了一惊,一口回绝父王,只说是情愿终身修道,拯拔苦厄,决计不愿嫁人,并且早已在佛祖前发下愿力,舍身佛门,若然违背了信誓,永堕泥犁,万劫不复。
她这一番说话,正把个妙庄王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白瞪着眼,半晌说不出话来,隔了好一会,才向她善言开导:「你不要执迷不悟,你不想世上的人,那一个没室家之好,琴瑟之欢,岂有放着现成的荣华富贵不要享受,反去修那虚无渺茫的道,妄冀成佛之理,你现在不过一时受了佛经的蒙惑,闭塞了本性,才至如此,终究是不免要后悔的,还是听了我的好。」
妙善又说道:「孩儿立志已决,要修行到底,一则报父母生育之恩,替父王和已故的母后积些功德,将来好同证正觉,二来孩儿自己忏除恶业,愿替众生受一切苦恼,已发过严誓,决不生懊悔之心,愿父王成全了孩儿的志向,莫要再提婚嫁之事。」
妙庄王到此,不觉震怒道:「这都是保姆的诱惑,就着保姆解劝公主,限三日之内复命,如其三天之内,仍旧不能将公主劝得回心转意,听从王命,到那时定叫你二人一同受罪,决不宽恕!」
保姆唯唯应诺,妙庄王便拂袖而去;保姆虽知这是个大大难题,但王命又不可违背,只得苦苦劝解公主,那知她竟是铁心肠,任你如何也劝不动分毫,说得急了,她便咬钉嚼铁道:千刀万剐,一切都凭处置,只有嫁人却万万不依,保姆也弄得没了主意,只准备着这身躯受罪罢了。
三天的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妙庄王便传了保姆来问话,保姆照直说了一番,妙庄王恨恨的说道:「谅来这贱骨丫头!不给她些苦水吃,终究不会觉悟。」便命将妙善公主贬入御花园,充当莳花灌水的杂役,倘有过失另行处罚,非到悔悟前非,顺从王命,不复公主名号,与杂作宫女同样待遇。
这道旨意下来,大家都吃惊异常,但妙善却处之坦然,同了保姆迁到园中居住,清晨起来,便不敢躲懒,凡是汲水浇花扫地洗桌等事,无一件不是躬自去操作,园中地方又广大,收拾周到,却非容易,幸得保姆帮同料理,才算省力了些。可是他究竟是骄养惯的,一向深居宫中,百事都有他人奉侍,不用自己操劳,何曾做过这些劳力的工作,不数日已弄得胼手胝足,筋疲力竭。
在妙庄王的所以忍心如此,也总以为她一定受不了这种魔折,吃苦之后,自然会回心转意的,不料妙善公主却是另有一番心肠,她以为修真的人,一定要身历许多魔难,劫满之后纔会有成正果。
「现在所受的痛苦,不过是魔难的开始,算不得多大的困厄,这些如其受不了,那就永久不会有成道的希望。」她打了这么一个主意,非但不回心转意,信道的心,益发坚决,身体上虽受到不少痛苦,心中却闲适,后来做得惯了,竟连劳苦也不觉得了。妙庄王也时常暗中视伺察她的行动,见她如此,心中兀自气恼,但也无可如何?
那一天恰值妙庄王的小生日,妙善公主清晨入宫祝寿,妙庄王见她头乱粗服,举动之间,竟像个尼僧,心中好生不自在,及至看了憔悴的神情,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又有些不忍,当下也不说什么,只微微的叹了一口气,隔了好一会儿,才向她问道:「儿呀!你受得恁般苦,总该有些醒悟了!」
妙善公主答道:「孩儿没有苦,所经历的一切,皆人生分内之事,算不得苦楚,至于孩儿的心境,一向朗澈,本来没蒙闭过,无从说到醒悟,还求父王明鉴。」
妙庄王听她如此说法,便冷笑一声道:「好!谅你苦还没有吃够呢?同回头两位姊姊和驸马都要拜寿,我须在园中排筵相待,好好的到来侍候,稍有差池,叫你受用,还不去与我洒扫来!」
妙善公主领命,回到园中,将各处洒扫收拾,本来这座园林,自从由她管理以来,所有各树花木,都栽培得欣欣向荣,生机畅茂,各处的亭台殿阁,都整理得次序井然,十分清洁。今天再加上一番洒扫,端的是几净窗明,一尘不染,她和保姆收拾地道,专等妙庄王等到此开筵,到了停午(11~13)时候,只听悠悠扬扬的一班宫女前导,后面接着一阵笑语之声,知道他们来了。
正是清修由我愿,富贵让人骄。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回- 祝寿筵前畅言妙旨,再贬厨下杂作苦工
话说妙善公主将园中整理清洁,时届停午,耳边厢一阵悠悠细乐之声,随风送到,接着又是一片融和笑语之声,知道他们来了,本来就想迎上去接驾,后来心中一动,想起刚才妙庄王说过,有两位驸马同来,男女有别,昧然出去相见,倒觉不妥,且看两位驸马是否同来,再作计较,于是就在僻静之处站定,暗中观瞧。
只见一队宫女奏着细乐前导,妙庄王居中,大公主妙音、二公主妙元,各携着驸马的手,依次随在后面,再后面便是一班从人,看他们一个个都是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妙善公主不觉微微吁了一口气,暗想:「人生上寿不过百年,这种荣华欢乐,能够享得多时?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梦,又何苦呢?」
当下她见两位驸马果然同来,便一转身回到佛堂中去,再也不肯出去相见。我且按下不表,再说妙庄王带了一班人,一路向逍遥阁而来,却不见妙善的影子,起初以为她总在阁上相候,不料到了阁上依然不见,只有保姆一人接驾,妙庄王在阁上坐定,两位公主驸马也赐了坐,才开言向保姆问道:「妙善往那里去了,缘何不来见我?」
保姆与妙善公主相处既久,知道她的脾气,便答道:「三公主本则早在园门候驾,后来因见两位驸马同来,因避男女之嫌,这才躲开去的。」
妙庄王道:「胡说,这分明是伊目无尊长,故意规避,两位驸马是自己姊夫,相见也该的,难道就能够永远避面么?快与我去将她传呼到此,若再如此装模作样,我就着人来抓。」
保姆听了,如何敢道个不字?连连答应,连跌带撞的奔下逍遥阁去,直到佛堂,将前话向妙善公主学说了一番,起初妙善还坚执着不肯去,经保姆再三苦劝,情知也躲不过,只索硬硬头皮,踉跄着同走。到了逍遥阁上,参见过父王和两个姊姊,妙庄王又叫她过去和两个姊夫见礼,这一来真把妙善公主窘得无处藏身,勉勉强强的各下了一礼,就退在一旁。
她又将阁上四下一瞧,只见共排着四席,居中一席自然是妙庄王,下面上首席是大驸马与大公主并肩坐着,下首一席是二驸马与二公主并肩坐着,最下一席却一般设着两个位置,却是空着没人坐,她心中免不得狐疑万种,正在独自猜详。
忽见那妙音公主扯了妙元公主,一回走到自己面前,开言说道:「好妹妹,我们自从分手之后,时常记惦着你,又闻你忤了父王的意旨,被贬谪在这园中受苦,今天相见,果然清瘦到如此地步,这虽说是父王的加罪,算来到底也是你自取的啊!你想人生在世,为着些什么?荣华富贵人家求还求不到,你有了却不要享,岂不是愚蒙透了么?况且男婚女嫁,这是礼上应得的,如何可以违背?你看我和你二姊姊,现在不是享尽闺房之福么?别的不说,就是同来同去,同息同游也就够人艳羡,这不仅作了一个人应当如此,你不看那梁间的燕子,岂非也是双飞双宿的么?」
说到这里,妙元公主也接口道:「是啊!大姊姊的话,说得一些也不错,我们且将眼前的快乐丢过不讲,传宗接代也是必然要的,倘使世间女人都和三妹妹一般见识,人类不就要因而灭绝,那时还成什么世界?父王的希望也就于这一点上,故今天也替三妹妹设下了一个双坐的席儿,你就去坐了末席,虚左以待乘龙客罢!好妹妹,你看在我们两个姊姊面上,也不能再使性执拗了!」说完,妙音妙元各牵着她一条臂膊,想送她入坐。
不料妙善一听了两位姊姊如此一番说话,不觉心头乱跳,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现在又见她们动手来拉扯,急得她双手一阵乱摇,连吁带喘的说道:「二位姊姊且休动手,听小妹一言,两位姊姊的话固然是不错,但是对寻常人说的,也就是世俗的见解,却决不是对修真学道之人说的,世俗之人看不破的荣华富贵,因为看不破,就人人都想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倾轧争夺,甚至狡谋暗算,不屑拼死的去争求,争夺得到的,又是百无一二,就算争到了,又能有几时的享受,转眼都成为泡影,又何苦损德败行的争夺?
那些争不到的呢?就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一切劫夺盗杀的事,都从这里边产生出来,造下弥天的罪恶。可见荣华富贵这四个字,实是迷人灵台的毒雾,闭人聪明的魔障,也就是沉人的苦海,一堕其中,永不能自拔,惟有佛门广大,佛法清静,打破一切魔障,使人澄心绝虑,一念归真,可以修成正觉,六根清净,无人无我,无相无空,永远得大自在,然后发慈悲愿,为众生说法,救度世间一切苦厄,使同归极乐,惟我佛祖能够与天地并寿,这就是不慕荣华富贵的善果。小妹因看破了这些机关,故而才立志皈依我佛,决不再堕尘世的魔障业缘,却并非敢故违父王的意旨,两位姊姊一片真心好意,小妹只有铭诸心版,多替两位姊姊祈福罢了!至于那一席委实不敢僭坐,一则不成体统,二来小妹生来即茹素,向未开戒,席上都是荤腥滋腻之品,断断不敢下箸,请二位姊姊坐了用酒,待我来侍候父王就是了。」
妙音妙元二人听了她一片玄妙的解释,似乎含着讽刺,心上都有些不悦,即便各各回坐。
那位妙庄王本来已带着几分怒气,却未发作,如今听了如此说法,不由将案一拍,骂声:「我把你这不识抬举的贱骨头,你情愿做下作货,倒也罢了,不合造出这一派胡言乱语来惑人,还敢当面冷嘲热讽的,连自己生身的父亲和两位同胞的姊姊,也一同骂在里面,好一个真学佛的公主,你几曾看见无父无君的人,到得极乐国成得活佛来!」
妙善公主道:「父王息怒,孩儿斗胆也不敢犯上,刚才的话委实是从至诚中所发出来的,不料触怒了父王,该死之极,还望恕罪,待孩儿侍候父王饮酒,替父王上寿,」
妙庄王怒冲冲的瞪了一眼道:「谁要你这不识抬举的贱骨头假殷勤,不把我气死就够了,提得到上寿吗?」
便命左右取了百结鹑衣,褫了随身便服,使她换上,连鞋袜也不准穿,从今日起,发往灶下去充执炊婢女的工作,每日要汲满一七石缸清水,劈两担硬树木柴,一切淘米烧火的事情,都要一身担当,不准他人帮忙,另派一名宫女随时监察,如有差池,或有偷懒情事,即用皮鞭责打,中间如有闲暇,还得编织细草芒鞋,不得有丝毫偷闲。当时妙庄王打发过了妙善之后,方才与两位公主两位驸马,开樽饮酒,
你道这位妙庄王如何这般忍心,用此惨酷才段去对付亲生女儿?这是他一则在气恼头上,不免责罚的过分些儿,二来也有他的用意,他以为妙善充灌园的职司,痛苦尚轻,故还能安之若素,并且空闲时间也多,一有空闲就不免诵经念佛,所以才如此发放;一方面使她受极度的痛苦,易生悔悟之心,一方面使她一天到晚,不得须臾空闲,白日里做劳苦的工作,到晚间神疲力倦,睡眠休息,再没有诵经礼佛的机会,使与佛逐渐脱离,自然不再会执迷不悟了,可是妙庄王这一番的心计,依然是归于失败。
正是立志如金石,宁为挫折渝?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一念精诚感彼宫女,半宵操作怜此劳人
话说妙庄王与妙善公主,毕竟是情关骨肉,所以忍心将她发往灶下受苦,原想使她受此磨折,回心转意,顺从自己的主张。不料这位公主,立志坚决,情愿身体受尽苦恼,却始终不改变修道的信念。
她自从发往灶下之后,清晨起身之后,便去井中汲水,虽然力量不够,还是勉强做去,直到一七石缸水汲满,日已停午,便去淘米烧火,午饭之后,再拿了刀去劈柴,到规定的柴劈完,已是日暮时分,又要去淘米烧夜饭,一日之间,却没有一点的闲暇,照这么繁重的工作,就是年青的壮汉,也必然感到痛苦,何况她是个骄弱的公主呢?不消说要腰瘫背折,力尽筋疲了,这么一来,她果然不似灌园时可以按时做她的清课,但她坚决的信心,又怎会因此磨灭,于是她熬忍着身体上的痛苦,在晚饭之后,燃起一炷清香,一方面取过麻皮编织草履,一方面却一念诚心的念佛,到夜深了才就草榻上安眠。
第一天如此,在灶下执役的下人们,还以为她一鼓作气,勉强忍受,不足为奇,以后却见她每日都是如此,不荒不怠,大家不觉都敬佩起来,很可怜她的处境,就是妙庄王派来监察她的宫女永莲,也向她表十二分的同情。
大家既然一致同情于她,自然不再冷看,你去帮她汲水,我去替她劈柴,争着帮她去做事,不料那位妙善公主,却又生就的古怪脾气,一一将她们谢绝,她只说:「我因为得罪了父王,端的论罪时,就死犹轻,幸父王开格外之恩,贬我到此间罚作苦力,已属万分从轻,若还不肯自己去做,要借重他人,莫说对不起父王,也对不起天地,更对不起自己良心,此事断乎使不得,我应做的事,还得我自己做的好,你们众位的厚爱,我只有感激于心罢了。」
永莲等劝道:「公主的话也自有理,但公主一心礼佛,平日朝夕都做清课,如今一天到晚,只忙了汲水劈柴等事,再没有余暇及此,修也有修的时间,我们因此愿替公主分担这些杂务,等公主好腾出功夫来礼佛修道,早成正果,那时我等也要叨公主的化度,公主可以不必坚执了。」
妙善公主闻言,喜形于色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们倒也具有夙根,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礼佛修道只在一颗心上,心上若是虔诚向佛,就是不诵经不礼忏,也终会得到感应,要是心不向佛,虽然做尽许多诵经礼忏的形式,也决不会见功德的,我如今虽然没有空闲做形式上的课诵,但一颗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佛 左右,故那些杂务,尽管由我自做,不劳你们费心,至于你们真心向佛的话,大家可依我刚纔的话做去,自然迟早会有感应的。」
永莲等见她如此坚执不从,当下也不好再去相强,只索由她,暗中却商议了一个方法出来,等妙善公主睡觉之后,大家瞒着她,将缸中汲得满满,,木柴也替她劈碎捆好,只剩淘米烧火等轻淡的事情让她自己去做。
妙善公主第二天起身,正就井中汲了一桶水,想去倾入缸中,不料那七石缸中清水已满,心中很觉奇怪,再到柴场上一看,应劈的柴,也完全劈端整了。她便向灶下执役的男女问道:缸中的水是谁汲的?场上的柴是谁劈的?快快说来,切不可增我罪过,那班人却一个个都说我们恰纔起身,谁也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就算要做的话,也没有这般的飞毛快手,在片刻之间,就能了当这许多的事,此事端的有些奇怪,难道御厨中出了甚么神灵不成,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
那宫女永莲,却乘机进言道:「公主啊!婢子倒有个见解,这些事并不是谁替公主做的,也不是甚么精灵,只是公主诚心礼佛,佛祖鉴于公主一片丹忱,故特施法力,暗中帮助公主也未可知,我等只要静观以后,倘然每天都是如此,那么一准就是佛力护佑无疑。」
妙善公主一听此话,也点头称是,不免口宣佛号,表示申谢的意思,她现在水不消汲,柴不消劈,日常做惯的事,到有两桩吃重的放开了,时间的闲暇,也就多。但她却并不将这闲暇的时间去诵经礼佛,还依准了妙庄王吩咐,有了闲暇,便编织草履,力行不辍,那许多执役的人,因此益发尊重她的能够守信义,端的当如来佛一般的看她。
自此以后,每日背地里替她将汲水劈柴的苦工做去,在妙善公主每日见是如此,也只当真的是佛祖法力,故除了诚心礼佛,报答护佑之外,其余的事,一概不去问她。你道她是聪明伶俐的人物,对于这一点小小机关,如何竟猜不透呢?这都是心只在佛,并不旁骛,一听了永莲之言,不再疑心别处,故没有察破她们的设计。
妙善公主有了这么的闲暇,对于灶下的一切,自然更是十分注意,凡是富贵人家的灶下,暴殄的天物,自然不免,何况是王家的御厨呢?她见了杀鸡宰鸭的那种惨状,恻然心悯,必替念上百十来遍的往生宝咒,又见她们对于米粟未知宝贵,一方面用善言劝化大众,使以后注意惜谷,一方面又将他们所抛弃的败粟冷饭,收拾起来,霉腐的淘漉干净,放在日光下晒干,然后用布袋盛好,稻草上的剩谷也一般的加以收藏,这也算了她日常的功课。
光阴易过,转眼之间,她执炊灶下,忽忽已是一年,妙庄王也时常召监察她的宫女永莲问话,无奈那永莲已受了公主的同化,两人已心心相印,自然一味庇护着她,那里肯说她半句坏话。
妙庄王听了,心上虽不以为然,但见她能耐得恁般劳苦,没有怨忿之心,倒也不免有些佩服她的毅力,惟有付之一叹,他已明知前次的希望,是永不会成为事实的了,但终究还有些看不破。
趁着元宵佳节,宫中闹花灯,长次两位公主入宫庆贺的时候,叫她们再去善言劝导她一番,看是如何,这也不过是尽人事罢了!二位公主奉命之下,便到妙善公主的卧室中去,姊妹相见之下,自有一番契阔,然后渐渐的谈到正文。
妙善公主不等两个姊姊开言,便先说道:「两位姊姊的好意,小妹一概都知道的,只是小妹立志已决,自不能中途改变,如其两位姊姊端的见爱,看在同胞分上,只求在父王面前添句好话,求父亲如了小妹修行的夙愿,拨个寺观给小妹做梵修之地,那就感激不尽,这场功德胜造七级浮屠,还望两位姊姊成全。」
妙音妙元两人见她如此说法,明知劝不醒她,多说也是没用,便略略敷衍了几句,告别出来,见过了妙庄王,将前事告诉一番。临了妙音公主反劝妙庄王:「依孩儿看来,三妹妹是不会回心转意的了,她到底也是父王亲生之女,如其使她在灶下杂作受苦,倒不如成全了她的志愿,竟让她去祝发空门,或许她生有宿根,将来竟会得成正果,万一果能得道,与父王也多少有点好处的。」
二公主妙元也是一般的从旁相劝,不由妙庄王不回心转意,当下摇了摇头,接着说出一番话来。正是精诚能感格,金石亦为开。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二回- 鉴精诚老父回心,愿修行女奴宣誓
话说妙庄王听了妙音妙元两位公主一番劝解之后,不觉长叹一声,说道:「儿啊!你们还只道为父真的忍心叫你三妹妹受苦?却不知为父的另有一片苦心,原想使她受些磨折,抛弃修行的心念,好好的招一个驸马,共享荣华之乐,不料她的意志,却如此坚决,端的百折不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若讲到你家这三妹妹,看来是注定要修行的,她自小就是茹素,而且言语行动,都常带着几分佛家气息,人家说是夙根,或许有的,最奇怪便是三朝庆贺时的怪老人,几句偈悟就止了她的哭。还有那个楼那富律临逃时留下的藏头偈语,隐嵌着妙善观音四个字,凡是这些似乎都有关系,如今想来,都应在她身上,或者她有修成正果的希望,也未可知,如今是没法使她改变意志的了,只索由她。
城外耶摩山下有座金光明寺,在前本有僧侣住持,后来因为山中出了猛虎,常常出来为害,寺中的僧侣一个不小心,便被猛虎攫食,吓得一般光头,亡魂丧胆,不敢再在寺内居住,四散逃奔别处存身。这金光明寺就此荒废,以后凡是行脚僧人等过此,也都不顾而去,一来寺中没有招待食宿,歇不得脚,二来又怕猛虎伤害,不敢存身,以后便成了习尚,故荒废到今已有十来年之久,依然没有僧徒法侣,可幸是虎患早就没有了,如今妙善既要求个舍身之所,这金光明寺正是个绝好的所在,待我命人前往修葺一番,待功竣之后,择了吉日,送她入寺便了。」
妙音妙元二人听了这一篇话,才明白了妙庄王向日所以命妙善灌园和发往厨下作工的用心,当下大家庆贺令节,不在话下。
到次日,妙庄王果然下旨,命在国库拨了款项,派定大臣鉴督,招工兴修金光明寺,那时三公主执炊灶下,本来不知此事,可是宫女永莲最先听到消息,不由得喜出望外,一路手舞足蹈的跑到妙善公主的寝室,大呼小叫地闯进去,连称三公主喜事来了。
这么一嚷,倒把个妙善公主吓得一跳,因为她那时正坐在佛前闭目定心,做她内观的功行,忽然被永莲一嚷,乱了心神,又听得喜事二字,怪觉刺耳,亟睁开眼看定永莲道:「有何喜事,值得如此大惊小怪!要不是我功深,神魂都被你扰出窍去,毕竟何事?快快从头讲来。」
永莲也自觉莽闯,便含笑认错道:「我因为欢喜过了份,才致如此,不料惊吓了公主,真是万分的罪过,可是这一件事,却是出人意外的,如今我且不说。三公主,你是绝顶聪明的人,生就的九窍玲珑心眼儿,这件事我请你猜上一猜,看是中也不中!」
妙善公主也带笑说道:「你这伶俐鬼儿,怪会弄乖巧,叫我又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如何猜得你心中之事呢?好在我也不一定要知道这闲事,可以省却些精神哩!」
永莲见她又要合目入定,便道:「我说!我说!原来主上自前次大公主、二公主苦苦相劝之后,他知道你三公主立志坚决,不再阻挠你的意念,听凭三公主舍身空门,又从了两位公主的请求,命将城外耶摩山麓的金光明寺做梵修之地。三公主啊!你想这不是天大的一桩喜事么?」
妙善公主听了,也自暗暗欢喜,还恐她的说话不尽可靠,便道:「永莲呀!你休要编造了这一套谎言来哄我,我却有些不信。」
永莲发急道:「好公主呀!我奉侍了你许多时倏,何尝有一次哄骗过你来,今番之事,端的千真万确,现已雇匠兴工,修葺金光明寺,还派了大驸马爷,做督造大臣哩!好公主!你如其不相信时,我肯对天立誓!」
妙善公主听她如此说法,知道永莲刚才的话,完全是真,不由她不喜溢眉宇,合十当胸道:「毕竟父王是仁慈之辈,今番竟成全了我的素志,还大兴土木,重兴金光明寺,这一场功德委实不小,定然答报于将来哩!」
永莲又插嘴道:「此事呢,端的可喜,只是三公主后日往金光明寺修行时,须多招些猎户,住在左近纔好。」
妙善公主道:「这却为何?猎户与修行有什么关系?」
永莲道:「公主有所不知,那金光明寺以前本来有僧徒居住的,后来耶摩山中出了猛虎,时常吃食僧人,纔将他们吓散伙了,至今成为废寺,公主如往那里,万一猛虎重又出现,那便如何是好?」
妙善公主闻言,并不惊惧,含笑说道:「那个不打紧,猛虎是山中之王,能够通灵,故佛祖曾封为巡山夜叉,牠所吃的都是些造孽多端的人物,那些人已失了为人道理,在猛虎眼光里看来,只当是禽兽,全非人形,故扑来果腹,若是虎眼中看出是人形的,牠决不肯吃,又何况是皈依佛祖一心修行的人呢?」
永莲听了,不觉拍着手呵呵的笑起来道:「公主呀!这一来你可说错了,从前金光明寺中所住的,都是和尚,也是佛门弟子,一般的吃素持斋,一般的诵经礼佛,结果就有许多被猛虎所食,难道这般和尚就不成人形,或者还是那巡山夜叉一时沙灰蒙了眼,纔致误食呢?这就是一件不可解的事情。」
妙善公主听了此话,不觉哈哈大笑道:「永莲啊!你算得聪明伶俐,这一片禅机你可是却参不透了,你道只要吃了长斋,每天每天宣诵佛号,就可算得修行,成得正果么?我且说一个譬喻你听,现在有一个人,斋是吃的,佛是念的,可是另一方面,却在作奸淫盗窃,杀人放火的勾当,造成种种的恶业,你道这种人能够算是佛门弟子?能修成正果,在巡山夜叉眼光里看会得是人形么?
再说和尚在表面上看,虽然同为佛门弟子,虽然真心修行的自然属不少,但是也不是没有禅棍子和心术不纯洁的人在内,寻常人犯过,罪孽五分,念佛的人犯了就要加倍,变成十分,这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意思。那一班被猛吃食的和尚,一定有他们的孽根,再不然就是生前的夙孽,否则是决不会遭此魔劫的,况且外魔之来,都系自肇,倘然心志专一,外魔是决不会来侵袭的,故耶摩山中虽有猛虎,尽管无妨,猛虎自猛虎,我们修行自修行,两下绝不相干,你放心好了!」
永莲听了这一大篇话,似乎心境开朗,点头称道:「如此,婢子愿随三公主一同去出家修行,免除一切尘世的灾障,和轮回之劫。」
妙善公主又道:「你的立志端的可嘉,但是修行一事谈何容易?在此时一鼓作气,自然心念无二,万一到将来遇难思退,见异思迁,徒费了一番苦功,依旧是不得成道,那又何苦呢?凡事须要慎始全终,你要修行,可有始终不变的毅力。」
永莲道:「有有有!婢子随侍公主有年,难道公主还不知婢子的脾气?若是不信时,待发个誓愿你听。」说着真的朝外跪下,说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一切过往神明,共鉴我心,婢子永莲如今发愿修行,如有三心二意,半途反悔,雷击火焚,甘心承受!」
说罢磕了三个响头,方才站起来,妙善公主看着她如此虔诚,又添了一个清修的伴侣,心中十分喜悦。正是清修非异事,端在有信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三回-兴土木重修金光寺,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话说妙善公主见永莲当天发下了重誓,立志修行,此后又添了一个清修的伴侣,心中自是万分欢喜。她从这一天起,情知出家的日子,定然不久,于是预备一切手续,专等剃度,不在话下。
再说妙庄王自从下旨招工兴修金光明寺,又派了大驸马督工,大兴土木,这消息不久就传遍了通国,一班高手匠人都纷纷来归。还有一班百姓,听说是三公主舍身修道,重修金光明寺,都十分敬佩,表示同情。本来呢,一位国王的公主,安富尊荣的日子不要过,却情愿含辛茹苦,冷冷清清的度此红鱼清磬的生涯,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众百姓既生了敬佩之心,于是争献奇珍异宝,点缀这庄严的宝剎,你献宝石雕佛祖伽蓝,我献南檀做雕梁画栋,故今番修建的材料,都是人民所乐献的。这也因为国中连年风调雨顺,百姓富有,输财纔如此踊跃,材料既然富丰,工程的进行自然顺利迅速,况且这座金光明寺虽然长久无人居住,不免倾圯毁坏,但规模到底尚在,比了平空建筑,难易也就悬殊。
故自二月初旬开工,一路风日清和,没有阻碍,到了五月初旬,殿宇禅房已经全工造竣,把一座颓垣败瓦的金光明寺,修建得庄严灿烂,金碧辉煌,黄瓦红墙,十分轩敞。可是屋宇虽已完工,还有许多雕塑的佛像,还未工竟,又隔了多时,才把里面布置得井井有条,督工的大驸马复命消差。
妙庄王亲自前往验看,果然十分合意,回宫之后,便命观星司礼等官分别选择吉日良辰,和拟定公主舍身出家礼节,大家又不免一番忙碌,择定六月十九日为公主舍身入寺之日,十七日行拜别先王陵寝大典,十八日行辞朝大典,十九日清晨辞朝入寺,一切仪仗都依佛家规程。
正午由妙庄王亲到寺中,在佛前举行披剃大礼,一切拟定之后,妙庄王才召见妙善三公主,将各事告诉与她,叫她作准备,妙善公主谢了父王成全之德,自去收拾一切,不在话下。
直到十七这天,妙善公主仍旧穿了公主之服饰,坐着宫辇,仪仗执事,前呼后拥,出得宫门,一路到王陵而来,祭拜过了历代祖先,祝告一番,不外出家的原因和自责的话,献酒奠帛,然后打道回后宫。城中百姓先已知晓,故路上瞻仰公主玉容的着实不少,宫辇过处,歌声雷动,妙善公主在辇中只是含着笑容合十当胸,算是与众人答礼。
至次晨妙庄王照例身登宝座,见过文武百官,忽黄门官入奏三公主在午门辞朝,妙庄王便命宣上殿来。不多一会儿,公主上殿,行过嵩呼大礼,匍匐金阶启道:「臣儿不孝,只因一念礼佛,未能常侍父王左右,罪该寸磔,惟愿仗佛祖法力,替父王增福益寿,明日为舍身之时,故今日特来辞驾,愿父王万寿无量。」
妙庄王一听此话,心中着实难受,就好比刀钻箭射一般,险些儿淌出两行老泪来哩!你想这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好容易抚育成人,现在却要与自己断绝关系,舍身出家,怎叫他不难受呢?当下勉强的忍住了泪,向妙善公主安慰勖励了几句,便命用自己的玉辇,送公主回宫。
妙善公主虽然立志坚决,可是十多年父母之情,也不能抛撇干净,倒也觉得有些依依不舍。回到宫中之后,坐不多一会儿,长公主妙音、二公主妙元也都来了,大家手足情深,又不免殷勤叙聒一番,直到薄暮方始别去。
妙善公主在事前早已布置妥当,故此时倒反没事干,此去的伴侣除了保姆和永莲二人之外,那灶下也有十来人愿跟去替三公主执役,她们也不管主上准许不准许,各自拾掇着,预备明天随三公主一同出宫,故这般人却忙碌起来。这一来是妙善公主为人和善,大都心悦诚服,二来那一班人多少有点夙根,故愿抛撇了繁华,去过那冷淡的生活,一宿无话。
直到来朝五更起身,洗盥已毕,公主因为此时尚未受剃,故仍穿宫装,晨曦微茫中,早有宫女报称:执事已齐,请公主示下。
妙善公主又向宫门行了大礼,正待到妙庄王寝宫辞驾,忽妙音、妙元两位公主走来,同声说道:我等奉父王之命,特来相送三妹妹,父王且说不必入宫辞驾了。
妙善公主又向寝宫遥遥拜了九拜,然后方与两位姊姊拜别,到底是同胞姊妹,终不免依依难舍,叙了一番衷曲,方才黯然登辇。长次二公主也乘辇在后相送,一路直出宫门,就钟鸣鼓响,梵乐悠扬,旛幢前导,羽葆后随,一对对提炉燃着诸品名香,香烟枭绕,直透九霄,一对对花篮插着百样奇花,香风结聚。保姆与永莲一个手执白玉如意,一个手执麋尾拂尘,分侍宝辇左右;值殿将军迦叶带着三百御林军,随辇护送,长次两位公主的宝辇,也自有宫娥彩女簇拥。
这一天六街三市的人,拥挤得不堪设想,因为大家事前知道今天是三公主舍身入寺的日子,一清早就有许多人在要道侍候,都要一睹容光,并且有许多人带了鲜花珍草,预备献给公主,后来愈聚愈多,把由王宫到金光明寺的一条大路,挤得只见人头,真个是万人空巷,举国若狂了。公主宝辇过处,大家都欢呼舞蹈,争着将鲜花异草向辇中抛去,虽经御林军驱逐,也休想赶得散他们,宝辇行得没有多少路,辇中的鲜花已堆得满满,远望上去,好似鲜花扎成的一般,香气氤氲,好一派景象,一路上出得城关,缓缓向耶摩山麓进发。
公主坐在辇中,远望那座耶摩山,虽算不得十分高峻,却也生得雄奇秀丽兼而有之,距城约有十里之遥,地绝尘嚣,天生是绝好修真之地,行行重行行,已到山前,转过一个山坳,再抬眼望时,眼前就是一亮。只见面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山门,里边一条白石砌成的通道,直达天王殿前,红墙四面环护,屋面都是用金色琉璃瓦盖就,此时朝阳射在上面,只见万道金蛇缭绕空际,耀目生辉,真是庄严灿烂,无与伦比。
妙善公主到了山门,便下辇步行,到天王殿礼过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再进来便是一片极大的广场,场上苍松古柏,如螭蟠龙斗,翠盖张天,上面便是一座白石砌成的法台,台后便是大雄宝殿。那时台旁对立着两行比丘尼,约有三十余人,见公主驾到,都排开闲人,鱼贯下台迎接,这原来是各处尼僧,听得公主舍身本寺,故特来挂褡常住的。
当下台上台下本挤着不少闲人,如今见公主到来,都向四下让开,两队尼僧就迎公主上了大雄宝殿。此时殿上钟鸣鼓响,案上宝烛通明,炉内香烟缭绕,红鱼各各,清磬丁丁,大家瞑目合十,高诵楞严。公主礼过世尊,一卷经毕,方才由众尼僧引领来到禅堂休息,众尼僧逐一参谒,报过法名,一方面端正香茗,给公主解渴,此时一班闲人,又都挤到禅堂外面,喧喧嚷嚷闹成一片。
幸而闻得妙庄王驾到,大家恐干罪戾,方才向外散去,可是这么一来,把庭院中的花木已踏坏了不少,栏干等也不免有些损坏,但众人对于公主的热情,却也可以想见了。正是今朝归佛座,他日渡芸芸。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试金刀斩断六根,入空门静观三界
话说一般群众,因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迹所经,大家都如浪一般的涌过去,毕竟因为人数太多了,把院庭的花木,已踏坏了不少,雕栏之类,不免受到损害。这并不是群众不顾功德,却因为如此愈见他们对于公主的热情,后来听说国王驾到,大家恐干犯严威,方才纷纷散去,其实此时妙庄王方才出宫呢!
妙善公主听说父王驾到,即忙起身来,常领了一班尼僧,鱼贯的出了禅堂,一直的来到山门,预备接驾。大约候了一个时辰,才见清道的飞骑赶到,接着护卫执事,蜂涌而来,提炉香袅,御盖风摇,王驾已到,众大臣追随于后。三公主带了一众尼僧,当道跪拜迎驾,那班观礼的百姓,也都匍匐道旁,肃静无哗。
妙庄王的御辇,直到天王殿前停下,出了辇,便径往禅堂休息,众大臣都在外边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见过驾,分侍左右,坐了一会儿,妙庄王便命各殿点齐清香名烛,待我先行拈香,然后替三公主剃度,下边一声答应,隔不多时,报说已预备停妥。妙庄王便起身带了三位公主,先行来到正殿,文武百官后随,正殿拈过香,又到罗汉堂,又到伽蓝阁,都拈过了,其余天王殿等处,派各大臣代拈,然后回到大雄宝殿,一班尼僧,已撞钟击鼓,朗声念佛。
妙庄王在偏首里坐下,妙音公主站立在上首,手中捧定玉盘,盘中放着一把锋利金刀,妙元公主站立在下首,手里捧定一个钵盂,盂中盛着半盂清水,保姆永莲也分立两旁,一个手中捧着黄色袈裟,一个手中拿着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观鼻,鼻观心,寂静无声。那时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换了平民服饰,杂在尼僧队中,同念着法赞,观象官上殿奏称:「良辰已到!」
妙庄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时自有执事人等,打着一对长幢,携着一对提炉,到尼僧队里,引了三公主来到妙庄王面前,跪拜如仪。
妙庄王开言道:「儿啊!此时我和你还是父女,隔一会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坚心修行,光大佛门,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够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广布佛法,救渡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诚发过愿心,然后待为父的替你剃度。」
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走到佛座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诚祝告,发过了愿心,然后回到妙庄王跟前跪下。妙庄王在白玉盘中取过金刀,一面将妙善公主的头发,向四下分开,使披下露出顶门,一面就在她顶门上剃了三刀。这么以来,不由他一阵心酸,两股热泪,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堕,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旁边的执事尼僧,见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堕地,便跪上一步,在妙庄王手中接过刀来,将妙善公主的头发,一阵苏苏的剃,瞬息之间,已变成一个光头。
妙庄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过手巾,从钵盂中蘸了清水,在光头上揩拭一周,又亲自取过袈裟替她披上,又赐了鞋帽,妙善当场换好,合十拜谢过了妙庄王。站起身来,重又参拜佛祖,此时她竟与众尼僧一般无二,妙庄王睹此情形,不便久留,便命排驾回宫,二位公主跟随在后。妙善率领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妙善口称:「贫尼妙善,率领合寺尼僧,恭送我王御驾,愿我王万寿无疆。」
妙庄王与两位公主一听如此称呼,心上又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话也哽住了说不出,只将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辇而去,妙善见他们去远了,才站起身来,带领群尼回到寺中不表。
再说那一班观礼的百姓们,见如今大典已告完毕,再没有甚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携幼,呼男觅女的纷纷散去,寺中才清静下来。从此以后,妙善公主竟变成了妙善大师,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诚修行,贴身又有保姆和永莲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旧时宫女,故她视此金光明寺,无异是西方乐土,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虽然一般的会得诵经念佛,对于佛家的奥旨,却没多大了悟。
因此妙善大师便在课诵参禅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们讲经说法,随时加以指点,又定每逢三六九日,为演讲之期,合寺众人须齐集讲堂,听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来听,也并不拒绝,还备了斋点,供这班人果腹。如此一来,到了三六九的讲期,就有许多远近贫民,纷然而集。
在他们的初志,不过是叨光些斋点,并不是诚心来听甚么经,但经不起这位妙善大师,妙舌生莲,说得天花乱堕,把许多愚顽之心,渐渐的凿开了窍,大家都有些觉悟,信心也就深切起来。那些起初为了图口腹而来贫民,到此竟得听经之癖,大有非听不可之势。并且还替他宣扬传说,故三六九讲期的听众,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阴道上,络绎不绝,国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增加起来了。
若照常情而论,出家人本就受十方供养,如何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供养起十方来呢?一来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顷,衣食丰足,不必要人家斋供,二来妙善大师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顽,拯拔苦厄,光大佛门。若不是如此,决不能吸引群众,好得多着钱也没用,备办些斋点,究竟所费有限,所造的功德,却非常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么一来,连城中的贫民,也闻风而来,讲期竟如市集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气勃勃了。光阴易过,转瞬之间,已是冬寒天气,北风肃杀,刺入肌骨,那一班贫民,身上没有棉衣,禁不起冷气的侵袭,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因此听讲的人,一期少似一期。
妙善大师虑知其故,不觉恻然心悯,使命人入城去,买了许多布匹棉絮,亲自加以剪裁,成大小不等的袄裤数百件,分交合寺尼僧侍役去缝纫,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几天,已经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锅,每逢讲期,预先煮下几斗米热粥,待大家饱餐一顿,再上讲堂,凡是没有棉衣的人,就将袄裤分给他们,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风中走冷了,又有热粥可吃,再也不愁甚么?于是听讲的人,又重行增加起来了。
话休絮烦,如此大家替她宣扬传说开去,通国的人民,都视这座金光明寺,好像慈善机关一般,一班赤贫如洗,毫无依靠之人,竟有数百里老远赶到耶摩山来,投身金光明寺。这位妙善大师却一视同仁,凡是出家的尼僧来投,一概收留在寺中,也不讲甚么三餐一觉的话,他们不想走,也不去催赶动身,由他住到几时,好得禅房广大众多,不愁容不得。
至于在家人老远来投的,其间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师又每人发给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们自去山麓,择地搭盖茅舍居住,每人各给些少本钱,叫他们去自谋生计,博个餬口之资。如此一来,不消几时,把这凄凉冷落的耶摩山麓,竟变成一个很大的村镇,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师的恩惠,一个个都感激于心,将她的说话,奉为金科玉律。每逢到讲期,不论男女老幼,都齐集讲堂,听他说话,故兴林国中最早觉悟的,倒是这班下愚的贫民。
正是聪明能自悟,愚拙信心坚。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五回- 一念兴定中尘劫现,功行满心上白莲生
话说耶摩山下,经妙善大师济贫救苦之后,已成为一个市镇相仿,一班贫苦的人们,做做小本经纪,倒也足资糊口,安居乐业,都出于妙善大师一人所赐,故大家对她的信仰,自然格外坚诚,她的讲经说法,深入人心,也格外来得容易,不久便变成一个小模型的佛国。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怎么不喜?就是永莲的功行,也是一日千里,有显著的进境。
有一天她告诉妙善大师道:「我昨日夜间在禅房打坐,忽然似梦非梦,好像神魂出舍一般,一路上飘飘荡荡,向东方飞过去,不知有几千百里,纔见有许多百姓,聚集海滨,困苦流离,一个个面有菜色,我便向他们寻问,为何如此困苦?他们争着说道:『我们这一群人,四方万国之民都有在里面,只因中原战伐连年,闹得男不能耕,女不能织,就此无衣无食,还不免刀兵之祸,不得已逃亡到此,虽然受些困苦,杀身之祸不会再遭,比了在故土时,已有天渊之别了。』
我看他们拿树皮草根充饥,败絮箬叶蔽体,比了我们耶摩山下的百姓,确有天堂地狱之判,只可怜那边没有一位慈悲的大师,救拔他们的苦厄,又不能将那班困苦百姓,立刻移到耶摩山下,同沐我佛的恩光,但于临别时曾告诉过他们,若要寻觅乐土,除非到西方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受佛的庇荫,才会免掉你们的魔难,我说过了这几句话,正待寻旧路西归,不料一阵狂风过处,飞沙走石,那一班困苦的百姓忽然一个个都变作虎狼,向我扑来,我正着急,却有人喊道:『永莲永莲!你走魔了,』我听了此话,心神才又收摄,睁眼看时,却是保姆奶奶在旁声唤,这不知是何景象?还望大师慈悲见告!」
妙善大师闻言,合十当胸道:「善哉善哉!永莲呀!倒看不出你功行如此迅速,已居然能入定了,这入定一事,就是坐禅的功行到家,神魂出舍,离开了自己躯壳,遍游十方世界,下可以观看尘世的烦恼,上可以见到佛国的清静,无往不可,你能够入定,自是可喜!但是入定须志心澄念,一念不生,六贼外魔不致来扰,若兴一念,外魔立刻应念而至,若生了邪恶之念,六贼齐来,会扰得你不能出定,有因为坐禅而成为疯痴病废,就只为此缘故。
你在定中见到了种种情形,觉得可悯,便发慈悲心,指示他们出路,这原是善念,只不合指点他们到这里,因此就不免存些儿自私之心,只此一念,故招了外魔,引发了后来许多可怖景象。好险啊!若不遇奶奶(叫唤),观透了走魔,一时还不得出定呢?永莲啊!你往后去须要小心在意,切不可胡思乱想,须知这是入道的紧要关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啊!」
永莲合十,谢了指教之恩,却又问道:「往常听大师说法,如何不曾闻得这些妙旨,却是为何?又不知由此入道,还要经过如何的程序,敢乞指示!」
妙善大师道:「永莲呀!你有所不知,早日间听我说法的人,都是些愚昧未启之辈,若就拿这种深奥的道理去讲给他们听,非但如对牛弹琴,白费心机,并且反而会将他们的心窍闭塞,永远没有开凿的希望。故我向这班人说法,先求正他们的心志,心志正了,方才灵台间自然光明,愚蒙既启之后,再与他们讲求入道的机关,那才易于领悟哩!这是我向日不曾讲过入定的缘故。
至于由入定达到证果的程序,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似乎可说,实不可说,入定一回事,不过是有了相当功行,神魂能出舍,遍游十方,但是终究不能脱离躯壳。若是入了定,无法出定,要不多时,躯壳固然如常人萎化腐烂,就是已脱离躯壳的神魂,也要不了多少时候,就会分崩离散,终于消灭,这与常人的老死,也没有什么判别,故在这一个期间,入定之后,必然要求能够出定,由这些功夫做去,逐渐进步,就会达到身外身的境界。什么叫着身外身呢?
就是在躯壳之外,另成一身,神魂尽可与躯壳脱离,简单说一句,就是入定之后,不必再求出定,神魂依然团结,永不会分散消灭,到此,即可脱却皮囊,得成大道了。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但要坐禅功深,礼佛念切,还要积满三千功德,受尽万般苦难,方始有望,你不闻佛祖当年也一般的受了许多意外魔障,方才得道的吗?我们现在论功行,还未及一半,功德未积,苦难未受,要望成道,路途远哩!可是只要心坚,终究不会白修的,就如你能够入定一事,就是个大大的明征,只要耐心修去就得了。」
这一番话听得永莲乐不可支,不觉手舞足蹈,不在话下,再说永莲已有如此程度,那位妙善大师功行的高深,自然更不消说,如何她不能证果莲台呢?只为的是尘劫未满,功德不足,她自己灵根不昧,对于这事也自明了,却不向人宣说,惟是在暗中累功积德罢了。
光阴荏苒,一转眼又是三年,那一日大师正在打坐,方将入定,忽似有两人对话道:「灵台上莲花开否?」
另一人道:「开了开了!只少一位菩萨!」大师暗暗道声不好,什么外魔敢来相袭,性急收束心神归舍,却见自己一颗心,变成一朵白莲,莲花的上面,趺坐着一位菩萨的法身,低眉合眼,仔细看时,那菩萨却就是自己化身,不由得一欢喜,这眼前的景象完全绝灭,仍就冷坐在禅床上面,
妙善大师明知就里机关,也不向人说破;第二天朝上做完功课,才对大家说道:「我前蒙佛祖显化指点曾说过,如要证果,定要须弥山上雪莲花做引,我想我自从舍身以来,闭门苦修,并未出去朝过名山,如何有得到雪莲之日,故现在决定往朝须弥,顺便寻访白莲,你等在此好生修行,将来少不得都有好处。」
大家听了,觉得突兀,不免面面相觑,那位保姆和永莲听了,都赞成此说,并且她二人愿作伴前往。妙善大师闻说甚喜,便将金光明寺中一切内外诸事,托付给执事尼僧多利,并且叮嘱她以后一切事情,务须仍照往时,不可变更成法。
我们此去多则一年,少则半年,不论是否觅得到雪莲,一定要回寺的,多利一一领教,妙善大师交代过了一遍,便带了保姆和永莲二人,回到自己禅房内,收拾些衣帽食粮,叫永莲打开一只板箱,只见里面放着一整箱的细麻织的草鞋,拏来一数,恰是一百单八双之数,便双双的打迭起来,扎做一捆。又取过一只木桶,里边分贮着米谷,取出三个黄布口袋,分别装了,预备各人背负一袋,这些都是她贬谪在灶下受苦之时,编织拾掇的,今番要走长路,恰正用得着。
三人的衣服合打着一个包囊,大家在路上好轮流背负,那一只紫金钵盂,是出家人出门挂褡的信号,并且系妙庄王所赐,自然格外宝贵,由大师自己带在身旁。三人收拾停妥,携了包囊等物,走到外厢,到大殿上拜过佛祖,通诚祝告一番,方才动身登程,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就是耶摩山的一般信士,也都手持清香,来送大师朝山。
正是朝山心念切,证道尚须时。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了因缘往朝须弥山,施米谷安度神鸦岭
话说妙善大师等收拾行囊,从金光明寺动身,要去朝须弥山访寻雪莲,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山下一班住户都是受过她恩惠的,此时闻她要离金光明寺,往别处去,大家那里舍得,故顷刻之间,都扶老携幼遮道相留,不肯让他三人过去。后来经妙善大师竭诚开导,说明不久就要回来,并非抛弃此土,众人方才放心。
又见她三人意志坚决,谅来阻挡不住,只索各自燃了清香,也随着众尼僧相送,直到五里之外,经妙善大师几次劝阻,方才拜别回去,不在话下。再说妙善大师等三人,离了耶摩山金光明寺,取道向东而行,一路上晓行夜宿,腹中饥饿,便拣有人家处化斋果腹,一连数日倒也安然无事。直到第七天午后,走到一个所在,前面一座高山阻路,山势异常险峻,回望无路,唯靠南一条羊肠小道,似乎可以行走,三人自然择有路的地方走,却忘了须弥山是在东北,因此误了路程。
当下走入深山,上高下低,颠踬得十分困苦,却又越走越深,不知何时得出,三人抱定不屈不挠的毅力,一路前行,看看天色将黑,便找一个石崖,权且度夜,幸而没有遇见什么。到了次日天色黎明,纔背负行装向前赶路,又整整的走了一日,方才出得山口,她们还只道所行的方向是正东,不料这一座山阪是迤南的,依山向走去,却是一直往东南,不知不觉,越走目的地越远。
如此又是五七日,遇到一村人家,因天晚前去借宿,就逢着一位花甲老人,把她们留到家中,供斋已毕,问起她们意欲何往?
妙善大师说明一切,老人不觉呆了一呆道:「你们欲往须弥山,可是走错路了!你们来时,不应出戒首山的南谷,一直沿山向北而去,转过山嘴,有条大路是往须弥山的快捷方式,你们却为何不走那边?却出南谷,就走岔了,一直向南来,才到此地,已多走了三百里,若不遇老丈,你还越走越岔呢!」
三人听了此话,都面面相觑,永莲插言道:「老丈啊!如此说来,我们得走回头路,仍过南谷再向北行了。」
老者道:「这倒不必,你不知世上的路,原是路路通的,不过远些近些罢了!况且南谷那面不是平安之路,深山豺狼虎豹,那一种没有?常人都须结了大队才敢出入,你们来时平安到此,已经是万幸了,难道又回去入虎狼口中吗?」
妙善大师合掌当胸,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向老者说道:「老丈啊!多承指教,感激不尽,现在只求你老人家大发慈悲心,指引一条上须弥山的正路,使我等得早日朝山,圆满功行,那才功德无涯哩!」
老者道:「这个有何不可!明天你等由此出去,一直向东北大道而行,五十里之外,有座高山,名叫神鸦岭,越过此岭,一直落北走去,再走三百里路程,转向正东,就是上须弥山的正路了。可是这座神鸦岭极不易过,因为山上有一群神鸦,共二三百只,比了鹰隼还要大,性极猛骛,山下乡村人家,逢到祭祀的时候,所有的祭肉并不煮食,却用来占卜吉凶祸福,占卜的法方法也很奇特,便于撒祭之后,将所有的祭肉完全抛弃在山麓之下,如撒下时就有乌鸦来争食,乃大吉之兆,如当时没有神鸦来食,第二天便去探视,祭肉没有了,认为神鸦食去,此是中平之兆,若祭肉丢在那里,三天仍没有神鸦食去,那是大凶之兆,他们一定要将肉脔切了,去喂猪狗,算是祓除不祥之兆之意,因此就养成神鸦食肉的习惯。
尚在平时无祭肉可吃,那群神鸦就在山中搜捕野兽来充饥,若是有人在山中走,神鸦饥饿时,也会将人啄死,大家分吃。那里还有一个风气,就是对神鸦的尊敬,比了敬天地还要厉害,故神鸦虽攫食人畜,都不敢去赶逐,猎人的弓矢,也不敢加于神鸦,山中的野兽到底有限,被吃的被吃,逃跑的逃跑,因此吃人便成了常事。人在被啄的时候,连抗拒都不敢抗拒,凭一群神鸦分尸果腹,如有人被鸦吃了,大家指此人一定有什么亏心之事,才受此罚,非但不加怜惜,还以为如此以来,此人的罪恶也就得湔涤呢!
这一条有此危险,不过我替你们想,如今欲上须弥山,眼前只有这两条路可走,不出南谷就出神鸦岭,两下却一般的险恶,较量起来,南谷更凶,猛虎既多,道路又长,不易避免,这种神鸦虽猛,但过岭的道路,只有十来里,日中时过去,或者可以不遇见神鸦,并且现在祭祀期已到,有些赶早的人家已在设祭,神鸦已有祭肉可食,就算遇到,或者不至于受到危害,也未可知,因为两下相较,似觉彼凶于此,况且路途又此近于彼,故老夫叫你等从这条路走啊!」
当下永莲听了此话,不觉失色道:「有这等险恶地方,叫我等如何过去呢?但不知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一条路可通?」
老者道:「小路却是甚多,只是还要来得险恶,非有虎豹豺狼,即有妖魔鬼怪,更休想走得。」
妙善大师道:「妙哉!妙哉!老人家的指教,一定是不错的,我们明天就此走去便了,永莲你休生害怕之心,要知我们出家人,除诚心修行外,其余都没相干的,躯壳之见切不可存,我们此去危险正多,岂止神鸦岭一处,若就此畏惧不前,如何有达到须弥山的一日呢?一切自有佛法维护,包管平安可以过得岭去,此时不劳你担得半分心儿。」
老者也就告辞入内,让她们三人打坐休息,一宵易过,直抵来朝,大家起身洗盥一番,老者又去备了早斋给她们吃了,三人谢过老者,告别登程,一路向东北取道进发,大家预备午未之交,赶过神鸦岭,免生意外枝节。
故沿路不敢停留,直到巳牌时候,已望见那神鸦岭矗立在面前,郁森森的树林,黑越越的草径,就是很远望望,已是怕人,若在此中行走,岂有不心惊胆战的呢?又走了一程,已抵山麓,恰有一条石径,可以拾级而登,大家默诵佛号,鼓勇前行,直到岭巅,倒一些儿没有遇见什么,连神鸦的影子也没有看见一个,于是便转下山阪,隐隐见数里之外,有一个很大的村落。
妙善大师便道:「善哉!善哉!你们看前面不是一个村落么?我们到得那里就好了,」
其实她口中虽如此说,两只脚却已疲乏得不堪,好得此时下山势,比了上山省力得多,顺步而行,行程还不算慢,片刻之间,已到山腰,这里却是一片平岗,极为宽阔,树石也疏落有致。
此时妙善大师实在力乏之极,不能再走,一路上却没遇见什么,心中倒很安定,总以为今天不与神鸦相遇的了,故向永莲等二人说道:「我们今日奔波,已走了五十来里路程,我如今足疲腰瘫,可真的走不动了,此间风景很好,倒不如大家在此休息一会再走罢!」
保姆也道:「我也来不得了!歇歇最好。」
永莲却不以为然道:「大师呀!昨日老者不是叫我们赶快过去么?莫要贪了半晌安闲,惹出意外祸殃,反为不美,我看还是一直过去的好。」
保姆道:「你又来了,我们走了这许多路也没有什么?难道小歇片刻,就会出岔枝儿么?」
永莲弄得没法,只得放下包囊,就石上坐下,不料须臾之间,鸦声四起,把三人吓得发呆。正是安闲偷片刻,为此惹虚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七回- 遇善士指点前程,恋风景旁生枝节
话说永莲好意劝她两人前行,到了村落之处,再找地方休息,可是一人拗不过俩,妙善大师,和保姆因为腿酸脚软,委实不能再走,只得放下包囊,各各找块平净的大石,坐下休息。走路也有个秘诀,最忌的便是中途休息,你若走长路,到半路上觉得力疲,尽管放缓些脚前行,虽然觉得勉强,但勇气不退,始终可以走到。
若觉得力怯,便坐下休息,非但越休息越觉疲乏,并且连前进的勇气也会因之减退,重新站起来走时,竟有寸步难行之势哩!她们三人都不曾走惯长路,故不知此种诀窍,当时一坐下,竟如生了根一般,恨不得就在此间过宿,还算永莲催迫得紧,好容易催妙善大师和保姆站起身来,拂了拂身上尘埃,正待各携着包囊往前走。
不料正在此时,当头哇哇哇!一连几声乌鸦叫,吓得三人没了主意。永莲道:「常言说得好,老鸦叫,祸事到,何况叫的又是吃人的乌鸦呢?我早叫你们走路,若听了我的话,此刻相去已远,避得过乌鸦之厄,如今却是怎处?」
她们说话之际,四方的乌鸦都闻声而集,满天空都是哑哇哑哇的叫声,也不知共有多少,牠们好似今天得了可口的食物,大家在那里欢欣鼓舞,互相庆幸似的。这一来,把永莲等更是弄得手足无措,到底妙善大师修行功深,定力坚固,却反而坐着下去,向二人说道:「你等且都坐下,收摄心神,休得惊慌,我自有道理。」
二人没法,只索坐下,听候乌鸦来啄食,那恐惧一念早已抛向九霄云外,但那些乌鸦,嘴里虽然哑哇哑哇的叫,在三人的头上不住的来往盘旋,却并不下来啄食,原来心神不乱的人,异类眼中看得极伟大,是不敢骤然相侵的,乌鸦盘旋不下,也只为此。
但乌鸦虽不下来啄食,却盘旋飞鸣,围守着三人,也终究不肯舍之而去,如此约有半个时辰。妙善大师坐到分际,忽然觉得灵台间光明一闪,就似乎有人告诉她道:「你这人好呆,乌鸦飞鸣,志在求食,牠又不是一定要吃人,你如给牠一些东西,牠们自去争食,你等不是就可以脱身了吗?你那袋中的饭干,不是很好的食粮吗?」
妙善大师此心一动,便立刻将自己身上的黄布袋儿解开,抓了一把饭干,用力向平地上撒去,乌鸦见了,果然都争着去啄食,她于是撇撒了大半袋饭干在地,空中已不见一只乌鸦。她这才唤同二人,各各带了行李,三步当两步的一路踉跄下山,也不顾脚下高低,直奔到山麓,果真不见有乌鸦追来,方才安了心,缓缓向村落前进,直走到红日西沉,方才达到村舍。
那村中的人见三众打扮离奇,不像近地之人,男男女女都围上来观看问询。
妙善大师南无着手,向大家说道:「贫尼妙善,是兴林国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的住持,只因发愿往朝须弥,与她等二人一路行来,不料错走了路程,出了南谷,幸蒙善者指点,才绕道越过神鸦岭,方得到此,如今天色已晚,前面又没村庄,不能再走,还望那一位施主慈悲,借一席之地,容过一宿,讨一盂素斋果腹,别无所求,明朝一早就得告辞的。」
大家听说是从神鸦岭那一边来,都面面相觑,其中有好事的人问道:「既是从那边来,一路上可曾见神鸦?」
妙善大师回说遇见,又将刚才的情形诉道了一遍,众人听了齐声说道:「奇事奇事!这三个人有何魔力,连神鸦都不去伤她们,遮莫竟是神人吗?」
其中有个村长模样的人向众说道:「尔等且休啰苏!这三位呢,原不是寻常人物,修行之人,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三十六道,无不畏敬,何况神鸦又是通灵的,自然不会去难为她们了。现在既然来到我们村上,前面又是数十里没有人烟的去处,我们就好好的款待,老汉家中现成有着空房子,就请三位到我那里去歇宿罢!」
妙善大师等三人都合掌称谢,众人也都说道:「刘老儿!今番倒叫你当一次上门差了。三位高尼明天不上路的话,我们好歹轮流备斋款待,以尽地主之谊。」说着大家散去,刘老儿便领了三人,一同到他家内,让她们坐下,然后命家人出来相见,
他一家的人的确都是好善向道之人,一见三位高尼,忙着去烧茶送水,准备斋饭,让三众吃了,天色已经不早,便将她们送入一间洁净上房,床褥整齐,十分清爽。妙善大师等就在此中打坐参禅,次日清晨,刘老儿备了早斋,请三位吃过,苦苦挽留。
妙善大师道:「现在因朝山心切,不敢多留,有负老人家的盛意,只请指点前途路径,那就感激不浅了。」
刘老儿情知留她们不得,便道:「从此间一直落北而行,走了三十里,前面有座小小山头,名唤金轮山,你们不必翻山而过,只稍迤东而行,抄过山嘴,再投北走十七八里,就是塞氏堡,可以投宿,但在金轮山左近,却须悄悄地从速过去,不可有所留恋,到得塞氏堡,包就没事,前途路径,可从那边再行探问。」
大师等三人连连称谢,告别登程,出了村子,一直取道向北而行,起初只见一片漠漠平原,除了黄沙滚滚,白日昏昏之外,旁的一无所见,四边连水草都寻不到,只有她们三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在幽寂之中稍稍露着一点生机。她们呢?毕竟定力坚固,全不觉得有艰难畏惧之意,若在常人走到这种人烟水草都没有的地方,谁也不免要心惊胆战呢。
再说三人行了一程,果然远远望见一座山头,斜迤在西北,虽不甚大,倒也林木森然,风景很是壮伟。这分明就是金轮山了,他们在寂寞如死的荒野走动,如今忽见一座生气勃然的山林,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连脚步也觉轻了不少,鼓勇向山下而来,不多时已到金轮山麓。
只见那座山麓,虽不高大,却生得怪石嵯峨,奇峰迭嶂,青青的树木,碧碧的小草,中间还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花,好一派宜人的风景。妙善大师看了山景,不觉口中喃喃的说道:「善哉!善哉!我等一路上行了这许多的路,经过的山岭也不少,何曾见过如此好风景,不料在这广漠之间,却有如此好山,这可见天地造物,出人意外了。」
她对于此间风景,生了爱之一念,于是贪着山色流连不进,但那永莲却从旁催促道:「大师呀!我劝你莫要恁地留恋不舍,刘老儿顷间,不是曾经说过,叫我们到金轮山下,要悄悄地从速过去,话中有因,看来此间定有什么危险之处,我们还是快快过去罢,休再弄出枝节啊!」
妙善大师道:「刘老儿不过如此叮嘱,他究竟没有说什么?我看这座山生得如此可爱,也决不至藏什么妖魔鬼怪,况且在青天白日,看一会又怕怎的?」
永莲道:「话虽如此说,但到底仔细为妙,贪闲玩毕竟也迟了朝山路程,况且我往常听大师讲过,六贼之来,都由自肇,照目下的情形讲来,大师对于此山,已生了爱的意念,留恋不舍,又动了贪的意念,一念尚不能妄生,如今兼生二念,如何了得?我们还是走罢!」
妙善大师听了这一番话,也自憬悟,收摄心神,连说好好好!走走走!可是待要走时,已经来不及了!正是刚在收心处,邪魔已到来。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十八回- 金轮山大师被劫,塞氏堡同伴求援
话说妙善大师听了永莲一番劝导,即摄心神,连连说道:「好好好!走走走!」
大家匆匆前行,走不到三十步远近,忽闻一阵钩辀格磔之声,好似众人讲话一般,那声音从一座深林内送递出来。
三人一听,情知不妙,举眼看时,只见有一队夜叉野鬼,从树林中直扑过来,她们不看也便罢了,如今一见了这队夜叉,不由得大家心惊胆战,欲待拔脚奔逃,可又奇怪,两条腿好似生了根一般,再也休想提得起分毫。看那些魔鬼,已是越来越近。永莲在这危急之中,也顾不得什么?一把拖了妙善大师的手,拔步便走。
跌跌爬爬,走不多远,妙善大师已栽倒在地,于是就有一个夜叉,直扑到大师跟前,一伸手把她擒了过去。永莲没法可想,只得舍了大师,一直奔了二三里路,回头不见有夜叉来追,方才定了心,放缓脚步,慢慢走去。一路寻思道:「今番可是完了,大师既被夜叉劫去,老奶奶又不知下落,谅来也是难逃灾障,如今只落得我一个人,独行踽踽,如何是好?」
正在没有主张的时候,忽后面有人喊道:「永莲慢行,等我一下啊!」
永莲一听,知是保姆的声音,索兴立定了脚,回身看去,果真见保姆一颠一跛走来。永莲急问道:「老奶奶你倒脱险来了,大师怎样了?」
保姆摇摇头叹息道:「休再提起,那群夜叉自抓得大师之后,一个个都欢呼跳跃,簇拥着她向深林而去,却丢下我,毫不相顾,我又见妳逃了,故特赶来和妳做一起,且商议一个救援的方法。」
永莲道:「那一群夜叉鬼,生得多么凶恶,料想大师被他们劫去,决无好相与,但我与老奶奶,都是手无捉鸡之力的人,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救得她呢?」
保姆道:「话虽如此说,见死不救,到底失了出家人慈悲之旨,我想前面离塞氏堡不远,不如且到那边寻几个善姓,一同商议援救大师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无可如何中的办法,聊尽人事罢了!」二人计议定了,便取道向塞氏保而来,不在话下。
我写到这里,不免将夜叉之事表明一番,免读者误会,你道那群黑鬼果真是夜叉么?其实却是山里的特种人类,这一群人尚未开化,他们仍旧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身上也不穿衣服,生着寸把长葺葺的黑毛,脸上的毛,虽比较短些,但也足以掩蔽皮肉而有余,只露出滴溜溜的两只眼睛,和一张血盆般的大口,远望上去,好生怕人。
永莲等不知就里,故一见之下,只当是夜叉野鬼,这一班未开化的毛人,向与外界隔绝,他们只在山中猎取禽兽来充饥,吃饱了不是四散闲游,就是在林中酣睡,不知什么生产作业,也不到山外来与人相通。但山外的人,如其在山前走过,不声不响,他们在深谷中也不会听得,可以安然来往,若被他们知道时,便要出来和人为难。
倘然是远地方人不知利害,误入他们的山谷中去,那么你再也休想生还,因为他们生性异常残忍,会将捉到的俘虏,演出那生吞活剥,开膛破腹等惨剧。故附近的居民非必要时,或可以绕道走时,总不肯轻易在金轮山下来往,就是必须由此道来往时,也都凝神静气,悄悄的过去,再不敢作声,惊动他们。
今番大师等必须在此经过,故刘老儿也曾叮嘱过,只是并没有说出原因来,要是早说明了,妙善大师也不至贪看山色,和永莲高谈阔论,惊动这一班毛人,惹出陷身虎口的灾难了,其实这也是她命中的一重魔劫,不能逃免的啊!
再说保姆和永莲二人足不停步,一路往塞氏堡而来,足足走了大半个时辰,方纔到得堡外,那时堡外正有一班人在那里挑泥担水,收拾堡墙,看见了二人就知是外路来的,因为这里是向来没有僧尼羽流的,故服饰上一见便知。他们很觉诧异,都停了手中的工作,围上来向二人问询,保姆便合十为礼,先将自己来历详细说了一遍,接着便把金轮山经过,妙善大师被夜叉擒去之事,告诉了众人。
大家一听此语,不觉即伸出舌头来,半晌缩不进去,同声说道:「好险好险!你二位不知福分有多大,才被你等脱逃到此。要不然,此刻连性命都结果了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嘈杂着,早惊动了堡内一位官人,疑是这班工人有什么事在此争吵?故闲闲的踱步出来,喝道:「大家不在工作,啰苏些什甚?」
工人闻言却说,孙大官人来了,就中有个工头模样的人,走上前去禀了一番。那位孙大官人便和颜悦色的说道:「如此就请两位进堡,到舍下坐地,再作计较!」
原来这位孙大官人单名一个德字,是这里的堡主,平日乐善好施,远近很有他的名声,现在看见了这两个可怜的尼僧,自不免招呼她们到家去款待了。
当下保姆永莲二人跟了孙德进堡,一直到他家里,分宾主坐定,永莲心念着妙善大师,便首先开言道:「大官人啊!我们二人虽然脱险逃得此间,只是还有同伴的妙善大师,如今却陷身在夜叉队中,不知如何受苦?总要求大官人大发慈悲,想个方法出来,搭救于她,这场功德,比了修桥补路还要大呢!」
孙德闻言,连连摇着头,一面将山中所遇的野人,并非夜叉的话告诉了她们,一面又说道:「这班毛人与外间隔绝,彼此言语不通,又没情理可讲,山谷中就是他们的世界,谁敢去撩拨他们,又有何法,可以救得妳们那位同伴。况且这班毛人生性十分残忍,凡误走入山的人,总被他们生吞活剥,决无生还之望,妳们同伴的那位师傅,既被毛人擒进山去,想来生命早已不保的了,就是端的有了相救方法,此刻却也嫌迟了,又何况无法可施呢?我看朝山的话,只好你们两位自去,那位被陷的师傅,是没有希望的了,就是两位前往,前途的危险也正多着,却须一路仔细。」
保姆和永莲一听如此说法,不由得心上如刀钻剑刺一般,两股热泪扑簌簌直滚下来。永莲呜咽着说道:「大师啊!妳一向心志专一,声不能悦妳的耳,嗅不能乱妳的鼻,味不能扰妳的口,色不能恋妳的目,一切富贵荣辱不能动妳的意,修到如此田地,今番不合贪看山色,招出这一场灾祸,弄到功亏一篑,叫人怎不可惜?」
保姆接口道:「永莲啊!妳且休一味的埋怨着她,她现在虽陷入绝境,生死存亡,究竟还不曾有个实在的消息,那我们对于她的希望,还不曾完全断绝,她毕竟是个志心修行的人,佛祖岂有不加保佑之理?佛法无边,或者竟能化险为夷,也未可知。我们虽没救她的方法,但是三众出来朝山,终不能就此抛撇下她,我们却另行前去之理,就是果真她已不幸的被毛人所害,我们就不该独生,死也死到一起去,才见得我们一德一心啊!」
永莲道:「奶奶说得是,如此我们仍回到金轮山去,入山寻访大师的踪迹,就被毛人生吞活剥了,也只算前生的孽障。那么此地非久恋之乡,我们去罢!」
于是二人起立,合十向孙德告辞,孙德却起立拦阻道:「陷了一个,再平空送上两个,此事断断乎使不得!」两下正在争持,喜信却自天外飞来了。正是忧疑刚聚结,喜信忽飞来。
第十九回 -草履几双黑人争去,圣尼一位白象驮来
话说保姆、永莲二人,起身向孙德告辞,要入金轮山去寻访大师。孙德急忙拦阻道:「慢来,慢来!陷了一个,再送去两个,天下哪有如此的情理?况且那位被陷的师父,我等实在限于实力,无法可以救得,故只好付之天命;如今二位既到舍下,还想送入虎口去,在下如其坐视,岂非见死不救吗?这不义的名声,在下却担当不了。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放二位去的。」
永莲道:「这是我们自己情愿,与大官人何干?况且我等三人同去,如今失去一个不能同生死,这岂不是一个更大的不义吗?还望大官人莫加阻挡,成全了我等的志愿,虽死也是感德的!」
当下,一面定要走,一面定是不放走,两下争持,不得解决。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忽有一个打杂模样的人急急忙忙奔入院来,口中喊道:「大官人,堡外又有一个尼僧,骑着白象远远而来。大家疑心就是那位失陷在金轮山的师父,故特来报知。」
永莲插嘴道:「不对,不对,我们的妙善大师是徒步而行的,却没有坐骑,定是另一位师父。」
孙德含笑道:「凡事眼见为真,此刻背地悬猜,如何算得?既然那边有人来,我们不妨一向出堡去看看,验个是非。就算来者不是你们的大师,既属尼僧,也当有同门之谊,大可见见啊!」
二人很以为然,便一同出了孙家,直到堡外,举眼向金轮山那条路上望去,只见二里外,果然一只白象迎面缓缓走来,象背之上,端坐着一位尼僧。此时距离虽远,在陌生人固然看不出面目,但在保姆和永莲目光中看去,却是清清楚楚,那端坐在象背上的,不是妙善大师还是谁呢?
这一来把二人乐得什么似的,尤其是永莲,更手舞足蹈,牵着保姆的衣袖说道:「老奶奶,你瞧,那象背上驮的,不是我们的大师吗?她不但没有遭殃,连带得到一只坐骑,这才是因祸得福呢!往后去有了代步,路上要顺利得多哩!」
孙德和众人听了此话,也都啧啧称奇!永莲两只脚哪里还忍耐得住?连窜带跑地迎上前去。不多片刻,妙善大师已到得堡前下了象背,与大家合十为礼。孙德便让她们一行三众进堡,可煞作怪,那只白象也跟着同走,好像养熟的一般。
众人直到孙德家中,重新叙礼坐定,孙德道:「恭贺大师得庆生还!这座金轮山,向为毛人盘据,凡误入其中的人,从来没有生还的。今天大师算来还是第一人哩!毕竟佛法无边,才会有此灵感,敢请大师将脱险的情形说来与我等知道,也好为世俗劝导,宣扬佛法!」
妙善大师谢了招待的盛意,然后将被擒入山以及脱险情形,详详细细说将出来,听得大家忽惊忽喜!
你道妙善大师如何能够这般安安稳稳地出来呢?原来,她在遇见毛人的时候,那衣帽包囊正轮着她挑在肩头,她因为这里边都是随身应用的对象,不肯轻易放弃,故那班毛人将她扛头拽脚,擒捉入山,她仍是两手抓定,竟将其带了进去。
毛人将她拖到一个所在,只见一个极大的山洞,洞前有一片广场,广场的四周都是丛莽深林,望上去黑黝黝的,异常可怕。毛人就将她放在广场的中间,席地而坐。他们口中各发出嘘嘘之声,不多片刻,就有许多同样的毛人应声而至,男男女女不下二百来人。男女的分别,只在装饰的铜环上,男子穿着鼻子,女子穿着耳朵。大家除一片兽皮遮蔽着下体外,其余完全赤裸着,就是两只脚,在乱石上走也不穿鞋袜。
许多毛人将妙善大师团团围住,由那为首擒捉的人,向众咿咿呀呀地说了半晌,好似自夸胜利似的。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欢呼跳跃,捉对儿跳起舞来,表示他们的快乐。看他们越跳越起劲,足足跳了一个时辰,方才觉得疲倦,打圈儿围坐着休息。他们千百道可怖的眼光都集中到妙善大师身上。妙善大师自知今天身入虎穴龙潭,绝少生机,她拚了一死,倒也不觉得惧怕,只是凝神一志地坐着,看他们使出什么手段来对付自己。
当下见许多毛人都咿咿呀呀谈论,像商议处置办法似的。不多一会,就中有一个毛人,忽然看见了妙善大师足上所穿的麻草鞋,一面指给众人瞧着,一面又不知说些什么。妙善大师会意,便将草鞋解下,那毛人便上前劈手夺去,拿在手中看了又看。隔了一会,又蹲下身去,拿来穿在脚上,扣紧之后站起来,试行几步,觉得适意,便翘起拇指在众人面前赞扬几句。其余的毛人,各各欣羡,都托开了手向妙善大师讨取。
大师一想,他们倒喜欢此物,好得我现成带着百来双在此,拿来送给他们,博得欢心,或许可以不加杀害,那时就可乘机脱身了。打定主意,便将藏草鞋的那一个包囊打开,露出一双双崭新的麻草鞋来。许多毛人一见之下,欢呼了一声,一拥上前,七手八脚地一阵乱抢。
这一来可不好了,本来百把双麻草鞋就不够二百多毛人的支配,何况在乱抢之下,一人抢到两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只的也有,可是一只也没抢到的,却居多数。在抢到的,固然没有问题;那一班没有抢到的,如何气愤得过?在妒羡交并之下,就起了争夺。草鞋是微小之物,怎禁得毛人大力地抢夺?你一扯,我一扯,纷纷毁坏,于是便激怒了对方,撇了草鞋,扭着就打,秩序也紊乱了。
他们拚死地对打,早不把妙善大师放在心上。可是那位妙善大师见毛人专心厮打,不注意自己,暗想:「机会来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也顾不得赤着双足,站起来一闪身便向丛莽之中奔去。幸而没人看见,她一口气奔了一里多路,两脚被荆棘所伤,血流如注,疼得难熬,大有行走不得之势,却又不知何处是出山之路,心中好生着急。
正在彷徨歧路,进退维谷之际,只见前边有一头白象缓缓而来。妙善大师暗暗说声:「罢,今番可真休矣!刚脱了毛人之厄,却又逢到白象之灾,还想留得性命吗?」
她正急得走投无路,那白象却已到跟前,撩着鼻子,扇着耳朵,用头在她身上摩着,很是亲善,却并没有伤害之意,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方才放了心,暗想:「这白象遮莫是佛祖特派来救我的?」于是便用手去摸着白象的头额道:「白象啊,你可是前来救我出险的吗?如其是的,请你把鼻子撩三撩;要不然,我这身体与其被夜叉果腹,倒不如让你吃食,就请动嘴。」
说起象这件东西,在野兽中,心地的确好算得慈善,而且通得灵心。往往有小孩子等被别的野兽所窘,它要是看见了,总肯冒死去救,从来不作兴看冷眼的,这也是它生就的天性。当下那头白象,听了妙善大师一番说话之后,好似理会得她的意思,果真将一条长鼻子高高地撩了三撩,大耳朵「啪啪」地扇了两扇,俯首来就妙善大师。
这一来把个妙善大师喜得如获至宝,连称:「善哉,善哉!你如救得我出险,将来朝了须弥山,得成正果,定当度你入佛门,超脱畜牲孽道哩!」她正如此说,不料有几个毛人,已跟踪寻来了。正是:生机刚获得,魔鬼又重来。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回- 妙善师赤足赶行程,加拉族游牧居沙漠
话说妙善大师正和那白象说话,不料那时毛人已发现她脱逃了,跟踪寻来,后面喧声大作,妙善大师听得,道声不好!
「白象呀!那边夜叉追来了,如何是好?你端的有心相救时,便请早些领我出险!」
那白象闻言,便略不迟疑的伸过三尺长的大鼻,飙的就是一卷,把妙善大师拦腰卷住,轻轻一提,提在半空,拨开四足,一直向前途飞跑而去,其速无比,真如腾云驾雾一般,不消片刻,已出了金轮山口,又走了三五里,不见毛人追来,方才停下步子,轻轻的将妙善大师放下。
大师微微的喘过一口气来,弹了弹衣上尘沙,抚摩着象额道:「白象呀!今番多亏了你,才救得贫尼一命,如今贫尼可以自投塞家堡,访问失散的两个同伴了,你可回山好好休养,多积几桩功德,待我朝山证果之后,定来渡你,决不食言就是了!」
不料那白象闻言,非但不走,索性伏在地上,动也不动,妙善暗想,「这象儿不肯回山,虽道想跟我朝须弥去吗?」
便又问道:「白象呀!你既不愿意回转金轮山,想是要随我往须弥,你如有此意思的话,就把头点三点?」
果然那白象将头点了三点:接着把鼻子向自己背上指点着,好似叫大师乘坐的一般。
妙善大师十分喜悦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倒是与佛法有缘的,但是做我坐骑,得累你负重跋涉千里了。」说罢,便爬上象背,趺坐其上,白象就站起身来,缓缓的向塞家堡而去。大师正想到了那边,再访问保姆和永莲的踪迹,她对于两个同伴,虽然散失,可是并不疑心她们被毛人所害,因为她想二人如其也被毛人擒去,在山中时一定会得看见,如今山中既然没有看见,一定逃往塞家堡,故她打定主意,到堡中去探访。
不料到得将近,永莲已迎面上来了,当下孙德等闻了妙善大师一番话说话,齐声说道:这是佛法无边,才有此巧事,那白象一定是佛祖差遣的,自属无疑,只不知大师又何来那许多麻草鞋?
永莲接口道:「若要问起这麻草鞋的来历吗?苦哩!苦哩!」于是又将往日宫中之事,详细诉说了一番,
孙德肃然起敬道:「不料这位大师,乃是兴林国的公主,生在帝王之家,却不被荣华富贵萦了心,一念诚心的修行,吃尽痛苦,不稍变志,这真是古今难得。后日证果佛门,是一定无疑的了!可是那些麻草鞋既然被毛人夺去,此往须弥山又有千里之遥,一路上没得穿换那是不行的,三位倒不如在此小住一两日,待我命人多做几双僧鞋相送,免得赤足而行。」
妙善大师合掌为礼道:「多谢大官人盛意,小尼只是心领,不敢拜赐,大官人不必多劳。」
孙德道:「这却奇了,出家人本来是受十方供养的,几双僧鞋算得甚么?却如何不肯受领?」
妙善大师答道:「大官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受十方供养是不错的,但一饮一食莫非前定,佛法有因缘,不可过求,前次在宫中罚织草鞋是种的因,今番因草鞋得以脱身,逃出虎穴龙潭,就是收的果,因果相抵,草鞋对于小尼的缘法,已经尽了,切不可再在此时另行种因的了,况且草鞋对于小尼,有救命之功,也万无再穿之理。譬如一位救命的恩人,我们就该感激敬重他,视如父母神佛一般,那才是个正理,若是不感激敬重有恩之人,反去糟塌凌辱他,天下有此等的道理吗?草鞋虽然比不得人,但其理则一,故小尼自此以后,宁愿赤足行程,决不再穿鞋子,况且有这驯顺的白象路上代步,就是赤足也不至于有甚么痛苦,所以请大官人不必劳心。」
孙德听了此话,更是敬服,也不相强,当下便命开设斋饭与三众果腹,制鞋之事也就搁过不提,三众就在孙德家中,歇宿一宵,次日用过早斋,问明前程,道谢作别。
孙德领了一班善姓相送出堡,妙善大师合十告辞,上了象背,保姆永莲分侍左右,别了众善姓,一路向北而来,自晨至午,走了三十多里,一片黄漫漫的沙漠,非但不见人烟,连水草也无处可见,远远望去茫无涯涘!
永莲道:「前路茫茫,望去何止百里,只不见有甚么可以栖身之处,我们从此刻起,走到日暮,至多不过再走五十里路,今夜如何歇宿呢?」
妙善大师道:「你且不必预作忧虑,有了前程自顾走,走得一步是一步,就算到日暮时,再没个栖身之处,即在此沙漠中,权歇一宿,也无不可,此刻纵然预先忧虑,也是没用,总不见得因了我们的忧虑,前途会幻化出栖身之所来的。」
永莲听了,不便再说甚么,三个人一头象,寂静无声的向前走,一路无话,直到日落西山时分,还没有山林村落。妙善大师坐在象背上,运用慧眼向前看去,只见数里之外,似有人畜往来,明知是一班游牧之民,便道:「好了好了!你等且看前边不是有一队游牧吗?我等脚下加紧一点,赶到那边,就可以托庇了!」
保姆永莲二人,起初因距离得太远,看不出甚么?又走了一程,才有些隐约,后来越走越近,那边人畜蓬帐,才历历在目,三人很是喜悦,待到得切近,天色已昏昏入暮了。
妙善大师跳下象背,抢上几步向一个酋长模样的人,合十为礼,说明来意,可巧那班人,却是兴林国所属东境部落的加拉族,他们向来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听了妙善大师的话,知是上国修行之人,自是肃然起敬,将三人邀入帐中,席地而坐,那头白象就伏在帐外守护。
那班加拉族人对于三众,倒是十分恭敬,略事寒喧之后,就有人献一瓶清水,一大盘牛肉,来给三人充饥,在他们是一片好意,无奈三众连小荤腥都不吃,何况这牛羊大荤呢?
妙善大师看见了连称罪过,向那人谢道:「贫尼自有生以来,即不吃荤,这些肉类,快请收过,留着自用,贫尼只叨扰一杯清水就够了。」
那酋长道:「你们赶一天的路,想必是饿了,此间除了肉类之外,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充饥,那便如何是好?」
永莲道:「这倒无妨,这今天我们在塞家堡启行的时候,承孙大官人施给一袋模模,大约可供几顿果腹哩!」
妙善大师道:「是几时给你的,怎么我却没有知道?」
永莲道:「在出堡以前,我恐怕大师知了,又要推却不受,故悄悄的收了,以备不时之需,不料今天就用着它了!」
妙善大师道:「你怎不早说,使我也好向孙大官人致谢」!
永莲道:「我已替大师重言申谢过了。」一边说,一边从袋中取出几个模模来,大家分吃,又喝了些水润喉,其时帐中昏黑,又没有灯火,只有那蒙沙的沉沉月色,从罅隙中透入,有些微的光明。
三众坐禅入定,游牧的一班人,也横七竖八的沉沉睡去,不在话下,直到来朝,大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那加拉人的行踪,我且不去管。这边妙善大师等三众,一路往北而来,晓行夜宿,一连数日,倒也平安无事,那一天走到一个所在,只见一座高山阻路,离山数里之处,有座村落,也有百十来家住户,其时天色已经薄暮,三众便径投村落而来,不料中间却又发生了阻力。
正是此去须弥路,风波尚未完。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一回 -卢庄求宿又遇因缘,糯米相贻治愈痼疾
话说妙善大师等三众,见天色已经不早,前边又有高山阻路,其势来不及越过此山,幸离山数里处有个村庄,三众不免径投村中来借宿,顺便化些斋饭来充。到了村中,见有一家高门大户的人家,一望而知是村中的首富,常言道:「出门要看天时,化缘须看场面。」
他们三人,自然往这家门首而来,走到门前,只见门口,坐着一位老者,年纪约有七十岁,面上却现出忧虑之色,两眼直视在地上,眼珠不稍转动,正在那里思量甚么?三人走到他近边,他兀自不曾看见,永莲生性卞急,抢上一步,合手向老者道:「老人家沉思些甚么?贫尼这厢有礼了!」
老者出于不意,听见有人说话,不觉吓得一跳。抬眼看着三人道:「何方比丘尼?到此何干?陌猝间倒把老汉一吓!」
妙善大师合十谢罪道:「多有惊扰,还望恕罪,贫尼等乃是兴林国人氏,因立志往朝须弥,路经宝庄,因天色已晚,特造尊府,请求借宿一宵,明日清晨就动身,决不多扰,还望老人家行个方便。」
老者摇头道:「你等来得不巧,若在往日,莫说留一宿,就是多留几宿也无妨,可是现在不行了,你等还是往别家去罢!」
妙善大师道:「这又奇了,究竟甚么缘故?敢请告知!」
老者叹了一口气道:「说起我家主卢员外呢,端的是个行善的人,往日里最爱救困济贫,斋僧念佛,数十年来,未曾改变,只是一向没有一男半女。在前年春间,才生了一位小官儿,合家庆幸,村中人也都说是行善之报,不料在本月初旬,这小官儿忽起了腹泻之症,当时就请了大夫诊治,都说是脾虚之症,不易治愈,故难定方,服药也是无效,在药力到的时候,稍为好些,药性一过,使依然如旧。
据一个老医说:『如要治愈此症,须得三合糯米,煎汁服下,使中土得了生机,然后才可用药医治,只可恨我们这里是不产稻谷的,要求此物,须要越过这座天马峰,渡过碧溪河到那琉璃城,方可求得。』本来相去百余里,前往求取,也非难事,奇不奇巧不巧,这天马峰中,本是平坦之路,向来连豺狼都没有的,在半年之前,忽来了四只斑烂猛虎,据住山头,出攫人畜,闹得山中不得安宁,大家不敢由此来往,与琉璃城的来往,也因此隔绝,故明知那边有糯米,却无人敢冒死去取啊!只眼见那小官人的病,一天沉重一天,据那老医说:性命只在此一两天之内,现在我家员外,正急得死去活来,滴水不入,已有三四天了,情形如此,那里还有闲心招得你等呢?故请你们往别家投宿去罢!」
妙善大师口称:「善哉善哉!老人家据你说不巧,我却来得正巧,这也是注定的缘法,你去告诉员外,叫他不要着急,若要别物,出家人却没有,三合糯米囊却有,如能救小官儿性命,出家人决不吝惜。」
老者听了,待信不信的说道:「真的吗?出家人说话须要当真,不可打诳,莫要骗过一宿就走路!」
妙善大师道:「那有这等道理,你看我那两个同伴布袋中藏的不是米谷是甚么?你只快去告知员外就是了,」
老者道:既然如此,三位在此小坐,待比汉去通报,说着便兴冲冲的向内奔去,口中连呼:「员外员外!好了好了!小官儿有了命了!有人送糯米来了。」
那时卢员外正坐厅上发闷,见他如此神情,便喝道「:卢二你可是发了疯吗?叽哩咕哝,在那里说些甚么来!」
老者连道不疯,果真有人送糯米来了!于是便站住了脚,定了一定神,方将妙善大师的话,从头至尾,学说了一遍。员外听了,不觉一跃而起,连说卢二快去开了正门,说我出迎三位活佛。卢二那敢怠慢,一路踉踉跄跄的奔出来,开了正门,向三位说道:「我家员外出迎三位活佛。」
妙善大师连称不敢,那卢员外走出正门,向三众一躬到地,口称:「下士卢芸,不知三位法驾光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现在请三位入大厅用茶用斋。」
妙善大师等合十还礼道:「贫尼何德何能,敢劳员外出接,只因朝山远来,欲打扰宝庄一宿,就惊动了员外,真是十分罪过!」
当下卢芸便让三人进了大门,直到厅堂,重新叙礼,分宾主坐定,略略寒喧了几句。妙善大师就开言道:「闻得小官儿病重,须得糯米浆吃,才可保无虑,可巧贫尼袋中粳糯米谷都有,只消拿来拣择一下,莫说三合,就是三升也有。」
卢芸闻说,真是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妙善大师自己随身带的一袋饭干,已在过神鸦岭时撒给乌鸦吃了,现在永莲身旁一袋米,保姆身旁一袋谷,却依然存在,他当下便向卢芸讨了一只盘来,命永莲将米倾入,仔细择糯米,不消片刻,已拣了一升光景。卢芸连称够了够了,其余的请活佛收了罢,永莲乃收米入袋。
妙善大师又吩咐道:「此米煮时,不用淘擦,以免伤了元气,减少效力,且须用文火,不可使它沸溢,若是沸溢了,脂膏尽失,便不生效。」
卢芸一一答应,请三位宽坐,自己亲手将盘中糯米,捧到里边,交给老奶奶,说明煮法,叫她去煮,一面命安排素筵,款待三众,准备洁净房头,让她们安置。一面又吩咐家人去请那老医到来,商议药方,我且不表。
再说老奶奶当下捧了三合光景米,放入瓦罐之中,配好了水,放在炭炉上,自己坐在旁边看定,以防沸溢,约有半个时辰,已经成为粥糜,香气扑鼻,于是便在上面稀稀的盛了一盏,去给小官儿吃。
那时小官儿已经神气耗散,不进饮食,已有多天,此时只好用汤匙慢慢的灌下去,灌完了一盏,看他好似沉睡的一般,老奶奶倒很喜悦,便去收拾过了瓦罐,熄了炉火,再回到房中,伸手去摸小官儿的四肢,不觉大吃一惊,原来那小官儿的手脚,先前虽不似常人的温暖,却还有一点热气,现在吃了一盏粥下去,却反变得冷如寒冰,一点儿热气也没有,连头上也是如此,那光景已是回去的了。
老奶奶急得忙了手脚,一口气奔到厅上,告知卢芸,卢芸与妙善大师等正在用斋,一听这话,却惊得呆了,老奶奶只当那糯米中有甚么花样,定要和妙善大师拼命,卢芸好容易劝住了。正在纷扰,恰好老医到来问明原因,便道:你等且休纷扰,待我进去诊了一诊,好歹自见分晓,于是与卢芸和老奶奶一同入内,诊了小官儿的脉。
便向卢芸道:恭喜员外!小官儿有了生机了,卢芸闻言虽然欢喜,但不知为何却反现如此情状,便向老医问道:「大夫啊!这小孩子如此手足冰冷,气如游丝,分明是个死兆,如何反说是生机呢?」
老医答道:「员外有所不知,这就是叫做神气内聚,小官儿病了许多日子,神气已两不相属,幸得米汁助了原气,故内部聚敛起来,外首却反有此现象,你且待他这一觉醒来,包管大有喜色!」
大家听了此话,方才定了心,老医生就定了药方,才告别而去。妙善大师得知如此情形,心中十分喜悦,卢芸合家出来拜谢请罪。妙善大师道:「你等这么一块好地方,却想不到不产米谷,真是个缺陷,现在贫尼尚有数升谷在囊中,倒不如送你们作了种子罢!」
正是此日留佳种,他年万顷禾。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廿二回-天马峰歼除虎患,琉璃城路得光明
话说妙善大师见这好好一个地方,却不产米谷,就动了慈悲之心,便向卢芸说道:「员外呀!你们这里很好一个地方,却不料不生米谷,只有麦菽,真是一件大大的缺憾!现在贫尼囊中还有几升谷,里边粳糯都有,倒不如送给你们做了种子,弥补了这缺憾。」
卢芸等一班人听了此话,都乐得手舞足蹈,谢天谢地,当下妙善大师便叫保姆将贮谷的布袋解下,交给卢芸,又将粳糯壳的分当,和莳种灌溉的方法,一起详详细细的告诉了他们。卢芸拜谢受领了,真是感激不尽,夜深时便各自去安息不提,次日清晨,洗盥过后,大家在厅上相见。
妙善大师便问小官儿的病情,果真如那老医所说,已经神志清楚,泻泄停止了,三众也兀自替他家欢喜,用过早斋,妙善大师便向卢芸告辞。
卢芸那里肯放,并且说道:「三位此去须弥,一定要从天马峰经过,不料半年前来了四头猛虎,专门伤食人畜,因此这条路就无人敢走,三位又都是孱弱之人,如何去得?倒不如权且在敝庄小住,待卢芸悬赏征求猎户,入山除了猛虎,那时再送三位过山,一则除了虎患,二来也略报三位的大德,此时却万万不可前往!」
妙善大师笑道:「不妨!不妨!猛虎是佛家的巡山夜叉,我们既皈依佛祖,牠决不至于伤害我等,请员外尽管放心,我等往朝须弥要紧,不敢在此多留,行员外的盛意我等心领了!」
卢芸还是不敢放行,两下争持了好一会,卢芸说道:「既然三位一定要走的话,那么让卑人挑选一队精壮壮丁,各带武器,护送三位过此天马峰,以免意外。」
妙善大师推辞不得,只索由他去挑选,片刻之间即已挑选得三十二位精壮力健之人,各执着刀矛叉棍,齐集庄外,至此妙善大师,方才告别了卢芸,同着保姆等二人,出了庄门,坐上白象,一直向天马峰大路而行。
卢芸与合庄老少,又送了一程,才止了步,望着三众由一队壮丁护送而去,由此上天马峰,本来东西两条路径,西路比较险峻,林木也多,野兽容易匿迹,东路比较平坦,树木也少,似乎平安一点,故当下一班壮丁,因欲避免与虎相遇,直趋东谷而来。不料天下的事情,自有出人意外的,你要避时,却撞个正着,此时若走西谷,倒是平安无事,如今,走入东谷,却免不了一场虚惊。
众人入谷,一路迤逦而上,走到半山腰里,却是一道石梁,四周乱石踪横,林莽丛杂,有一个老于走山路的人,关照大家道:「留心啊!生怕那家伙藏匿在乱草之中,兄弟们手中的兵器预备着啊!」
大家哄然的答应了一声,不料这一声答应,就惊动了这山中的猛虎,原来有两只猛虎,夜间由西山出洞觅食,直抄到东山,一点东西也没寻到,天色已经大明,牠们也疲倦了,就在丛莽之中,伏着打盹,忽然听得人声,正是饥不择食,狂啸一声,分左右直蹿出来,扑向人丛里去。
妙善大师吃惊非小,口中叫声苦也,已翻身跌下象背,永莲二人也都跌倒在地,休想爬得起身,那些壮丁各执家伙,向四周下里散开,围攻猛虎,那猛虎煞也乖觉,见有人跌在地上,便舍了壮丁,争着去扑三众,壮丁抵死救护,只挡住了一只,另一只扑到妙善大师相近,说时迟彼时快,看看已不及相救。
忽见那头白象,将身一横,障住三众,待虎切近时,牠猛地用鼻子将虎腰卷住,狠命的就是一摔,将那只猛虎摔倒数丈之外,摔在巨石之上,跌断脊梁,再也蹿不起来。那班壮丁见白象杀了一虎,顿时胆壮,叉矛齐举,把另一只猛虎也结果了,在两下争持的时候,闹出一片狂嘶乱喊之声,在山头更觉宏大,山鸣谷应,把睡在西峰的两头猛虎,也惊醒了。
牠们一听人声鼎沸,又不见两个同伴,情知在那里争斗,便一同出洞,听了声音的方向,各腾起虎跳,一律风卷去,飞砂走石,一对大虫便翻山越岭,直奔喧闹之处而来。这里一班壮丁见扑杀了两头猛虎,正想扶持三众前行,不料狂风过处,腥气触鼻,齐说声:「不好!又有大虫来了!」
于是各操兵刀预备迎敌,那头白象也迎风冲上前去,待得猛虎来到切近,牠又是把鼻子一倦一摔,早将一头猛虎摔在尘埃,众壮丁一拥上前,刀棍齐下,又刺死一个。余下一只,见三个同伴被杀,不觉大怒,磨牙奋爪来斗白象,白象究竟只有一个鼻子作用,其势有些难敌,幸得牠皮粗肉厚,虽被抓伤咬伤,牠却不在乎,依旧撩着大鼻子苦斗。
那一班壮丁见四头已死了三头,明知这一头尽是猛虎,也不济事,于是便助着白象环攻,那头猛虎直斗到筋疲力尽,方扑倒在地,被众人所杀,却还被牠抓伤了好几个人,天马峰的虎患,总算由此除去,那四头死虎,回头自有壮丁抬回卢家庄上,我算一言表过。
再说当时妙善大师等,虽受了一场虚惊,如今已没事,使定了心,从地上爬起,重新上了象背,向前途进发,壮丁送她们过了天马峰的北麓,方才告辞回去。妙善大师等三人谢过壮丁,一路向琉璃城大路而来,一过了这座山头,景象就大不相同,一路上里镇市集,到处都有,不似那边的荒凉寂寞。
三众行了两日,纔到城中,一样的设有官府,驿馆宾舍,妙善大师当时便取出路引,亲到府中呈验,加盖了印鉴,就有人引她们到驿馆舍中安歇,供应了斋饭。次日便离了琉璃城,向东取路往须弥山进发,这纔是上须弥山的正路,她们三人只因当时一个错误出了南谷,多走了三百来里路还不算,路上又着实多受魔难与虚惊,好容易纔得此一条光明之路。
她三人自此一路上晓行夜宿,非止一日,远远见了须弥山顶,大家的希望渐渐的接近了。勇气越发增加,行路也越迅速,平常每日走五十里的,现在竟能走到七十里,还不觉疲倦,行行重行行,已到得须弥山下,可是这座须弥山非但高峻接天,并且又十分广袤,大小山峰共有七十二座,峰峰连接,起伏不断,宛如游龙一般。
故妙善大师一行三众,虽然到了山下,却不知那一座是雪莲峰,若要遍朝列峰,未免太无意思,一旦不遇雪莲时,仍旧不会知道此峰的着落,徒然多此一行。那山峰左近十里间,又没有村庄居民可以探问,这一来,可把她难住,踌蹰委决不下,商量了一下。
永莲忽发奇想的说道:「这座雪莲是须弥山著名主峰,一定是又高又大,比较不同,我们且不去管他是否,只拣高大的山峰往朝,就算走错了,万一精诚所至,那雪莲受了感应,也自会出现引导我们的。」
大家在没有办法之中,也只得依她的主意,于是把群峰的高低大小一一比较,只有居中偏左的第三峰为最大,就认做目标,一同向那座山峰前行。到得山麓,又好容易寻觅了一条上山的小径,永莲便驱着白象,想径从此路上去,不料那一向驯善的白象,今天却发起性来,强住了一定不肯走。
正是莲峰究何处,白象暗中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廿三回-上高峰巴蛇吞象,入幻境神将击人
话说妙善大师等一行三众,走到那座最高峰的山脚下,只当它是雪莲峰,找到了一条路径,驱动白象,要往山上走时,不料那头白象,在一路上过来,都是驯顺异常的,今天却不知为了何故?却自只管强住了,一步也不肯走。
永莲见驱赶不动,便道:这倒奇了,白象难道今天没有吃饭,故不肯向前,于是就在布袋里掏出一个化来的模模,去喂给牠吃,白象却又不要吃,依旧站着一动也不动,把个永莲恨得牙痒痒的。骂道:「孽畜,如此怪张怪致的,敢是讨打,再不走时,赏你一顿精拳头受用!」
那白象一听了此话,便侧转头向她望了一望,呼呼的透过一口长气,好像在那里对永莲说,那里边气味不对,一定有怪物藏着,危险的很,进去不得!永莲虽然号称聪明,但终究猜不透象的意思,只管顿足怒骂。
妙善大师见了如此形,便下象背,抚着象鼻道:「白象呀!你是通灵的了,你自从金轮山中救了我的性命,随我朝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辛苦,此为山九仞之时,难道却发起野性来吗?」
那白象闻说,连连把头摇了几下,表示不对。
妙善大师又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不肯前行之故,大约因为这座山不是雪莲峰吧!白象又摇摇头,可怜牠喉间生着三寸横骨,不能将不肯走的原因,明白告诉出来,只是摇头,把妙善大师弄得莫明其妙。做书的在这里倒不能不替牠表明一下,这座山峰到底是不是雪莲峰?那白象到底是个畜牲,叫牠怎生会知道?
牠所以不肯入山的缘故,只因闻得一股腥膻之气,异常触鼻,知道这山中一定有怪异的东西,而且那东西又是牠生平最怕的长蛇,因为是对头,牠的辨别格外真切。论象这种东西,在野兽中性情虽极驯良,但生得皮粗肉厚,力大无穷,自卫的能力,极为充足,就是虎豹,牠也不怕。所怕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老鼠,会从牠鼻孔中钻进去吃牠的脑子,一种就是长蛇,会缠绕牠不得脱身,到死方休,故象对于这两件东西的气味,有特别的感觉,一闻便知,那么这种腥膻之气,白象已经闻得。
妙善大师三众,却又如何一点都没有闻到呢?这因为兽类的嗅觉,比人类来得灵敏,故三人还没有得知,当下妙善大师又谆谆的向白象劝告,叫牠不要有始无终,功亏一篑,是十分可惜之事,得成正果与否,也只在此一念。
白象似乎领会她的意思,才点了点头,好似在那里说我不走,并不是偷懒,只为前途危险,生怕于你不利,既然主人一定要去,我也顾不得许多了。妙善大师见牠点头肯走,甚是喜悦,又上了象背,白象果然缓缓的依山径而行,走了五七里,清风过处,三众也闻得风中夹杂一种腥秽之气,十分刺鼻,闻了令人作恶。
永莲道:「咦!这是甚么气味,怎地难闻?」
妙善大师道:「山林阴森,经过日光蒸晒,潮湿之气上腾,故有这般气味,至于难闻好闻的话,永莲啊!你又说错了啊!你岂不闻,出家之人要六根净灭,何谓六根?你且讲来!」
永莲道:「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六根。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谓念虑之根。这些事常常听得大师讲的,如何会忘怀呢?」
妙善大师道:「你既知道六根,却又说难闻的,六根岂不是还没有断绝吗?」
永莲连连称是!收摄心意,跟着走了一程,那腥嗅一发令人受不了,那头白象好似中毒一般,步子逐渐的迟缓下去,十分勉强。
妙善大师觉得奇怪,便招呼永莲等停了步,自己跳下象背,来看白象时,忽然平空呼呼的起了一阵怪风,刮得林木震撼,砂石齐飞,连眼也张不开来,风过之处,腥秽难当。妙善大师迎风看去,只见前边树林中游出一条大蟒蛇来,一个头,不说鬼话,有茅厕大小,两只眼睛,如同一对灯笼,一张嘴宛如小小一个月洞门,一条两歧的舌头,好像出鞘的一对双股宝剑,在林外已有二三丈长,还不知尾巴在那里,身长多少,实在无从测摸。
妙善大师叫声:「不好!大蛇来了!我们快些避让!」那时保姆和永莲也都看见了,三人口中乱叫,一同飞步向斜刺里小路上逃去,
那头白象,一见了蟒蛇出来,也不住的急叫,四蹄却是不能举步,那蟒蛇游到白象相近,张开了血盆大口,对着白象呼呼的嘘气,那象一受了蛇气,便自筋疼骨软,不消片刻,再也休想支持得住,扑通一声,跌倒在地,蟒蛇过去一阵乱咬,把那白象顿时咬死,一口噙住,连拖带曳的游向对面一个峰上。
妙善大师等三人,逃了一程,不见动静,回身看时,却远远望见那条蟒蛇将白象拖去了,都说:「可怜!可怜!此象护送我们到此,不料却伤在那孽障手里,真是可惜!」
永莲道:「可怜!可怜!牠倒负送了我们这么一程,我们如今眼见牠被大蛇吃去,却自救牠不得!」
保姆道:「如此我们只需多诵几遍往生咒,使牠早日登极乐,也尽了我们的一片诚心!」
妙善大师道声好,于是三众都默诵起往生咒来,一方面仍旧觅路前进,上高落低,直走到天色昏黑,向下望望,离开平地却已好几十丈。
再向山顶看时,仍旧与地上仰望无异,这许多路好似未走,当下便找了山崖边,一个石洞藏身,趺坐入定。但是三众因为日间看见蟒蛇,受了一番惊恐之后,心神不能十分宁静,心神不宁,是坐禅最忌之事,足以由此生出种种恐怖幻象,与常人做恶梦一般无二,三众里边,自然是妙善大师功行最深,收摄了心神,没有枝节。那保姆虽然功行不及大师,但还可以勉强镇住方寸,不让它旁骛。
只有永莲功行最浅,坐不多时,便觉周身火热,如同在洪炉之中一般,急睁眼看时,只见满个石洞,都是熊熊的烈焰,三人一同处身火中。但那妙善大师与保姆,却自顾瞑目趺坐,一些儿不觉甚么。
永莲暗想:「不好!她们没事,只我觉得发热,一定又是走了魔了!」急急抛开杂念,收摄心神,那一洞的烈焰,果然熄灭无遗,身上也不觉得热了。
可是她一颗心,却终于不得宁静,又隔了片刻,幻境又发生了,只觉得浑身冰冷,如同浸在冰屋里边一般,还觉得似乎受到很剧烈的震激,再睁眼看时,只见滔滔滚滚,浊浪排空而至,满石洞都是水,三个人同浸在水中,只是妙善大师和保姆,仍是不知不觉,那浊浪却不近二人之身,永莲暗道:「不好了!怎么今天却一味的走魔,如此还能得成正果么?」
她生了这么一念,心上不免有些烦恼,只这一烦恼入魔愈深,转眼之间,那滔滔的浊浪,却又不见了。只觉得霹雳一声,半空中来了无数金盔金甲的天神,都生得身高丈二,腰大十围,手中都执着八棱金瓜锤,一个个怒目相视,内中有一个环眼的天神,飞身走入石洞,举起金瓜大锤,不问情由,照她顶门上飕的打下来。这一下不由永莲不吓得神魂出窍,极声嘶叫,啊唷一声!
早惊动了妙善大师和保姆,争着问道:「永莲啊!为何极声嘶叫?」
「啊!」到此她纔如梦初觉。
正是幻境由心造,何曾可当真。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四回-遇白熊三尼装假死,避灵猿七步学朝真
话说永莲入魔愈深,忽见金甲天神,手执八棱金瓜锤,闯进石洞,照定她顶门就打,她那一吓真是非同小可,故哎啊一声极叫,妙善大师等二人,竟被她叫出定来,看她失张失致的情形,便喊道:「永莲!是怎的一回事,却怪叫起来!」
永莲到此,纔如大梦初觉,仔细看时,三个好端端的坐在石洞之中,那里有什么水火?更何来甚么天神?才悟一切都是幻象,便将顷间之事,向二人说明。
妙善大师道:「永莲啊!你如何又走了这遭魔来,这怕是日间受了蟒蛇的惊恐,故心神才收不拢来,以致如此,幸而金甲天神将你惊醒,否则要多损几分功行呢!」
永莲连连称是,其时天色已经黎明,三人便收拾了一切,出了石洞,觅路上山,沿途采些野果充饥,走到日中的时候,忽远远望见有一头大白人熊,迎面走来,似乎还没有看见三人。
妙善大师便牵着二人,一同逃到树林去,悄悄的道:「我们躲避得过最好,如躲不过时,大家倒卧地上,屏住气息,扮作死人模样,切不可呼吸动弹,或者可以避过此难。」
那白熊走到林子相近的地方,闻得人气,就四下里找寻,她三人看见,早已倒卧在地上,屏气扮死,那白熊一路寻到林中,一见三个人,便却立不动,注视了半晌,见她们无声无息,一动不动,真的当是死人,便哼哼的叫了几声,表示牠的失望,然后踱步过去,头也不回,一直走了。
妙善睁眼看白熊去得远了,才招呼二人起来,原来人熊最忌的便是死人,一见死尸,牠再也不肯走近,妙善大师知道牠这种脾气,故用此法来解危。当下三人乃出了树林,依路上行,又走了五七里,三人走得口干舌燥,疲倦已极,恰好有一条山涧当前,妙善大师道:「且坐着歇息一会,待舀些水吃了再走!」于是大家倚石而坐。
永莲便取了钵盂,到涧中去舀了半钵盂清水,先递给妙善大师吃了几口,余下的和保姆分吃了,也席地坐下,拾着小石块,向涧中抛掷,看水花飞溅来取乐。妙善大师看了,含笑说道:「永莲啊!石激水飞,这其中也含有禅机啊!你可参得透吗?」
永莲道:「敢请大师先说。」
妙善大师说:「水本是静的,被你石子一激,便变成为动,飞溅起来,一动一静,这里边便是造化之机!」
永莲道:「不对!不对!水是动的,你不看就是我不用石子去激,也兀自昼夜不停的流着吗?石头纔是静的,要不是我去抛掷,它决不会自己飞跃到涧中去哩!」
妙善大师频频点首,连称:「善哉!善哉!」
正在此时,忽平空飞来一块石子,扑的打在永莲的额角上,她很奇怪的说道:「静的也动了,动的谅来终会静的啊!」
妙善大师道:「这纔又观透一层哩!」
她们正在谈论禅理,忽对面涧里吱吱吱的跳出一群狝猴来,永莲才悟刚才一块石子,是猴子打过来的,那群猴子,因见永莲抛石激水,牠们就抛石来击人。
你想这边三个人,如何经得三五十个猴子的抛击,永莲保姆二人站起身来,欲待奔避,妙善大师道:「莫跑莫跑,我等一跑,猴子就追上来,牠们脚步敏疾,我们终是跑不了,那时反要被牠们所困,不易对付。我想猴子这种东西,生性最灵,更欢喜学人的动作,我等三人不妨一字排着,向前途进行,走三步拜一拜,猴子如其学我等的行动,虽在后面跟上来,也不怕牠们再来伤害我们了。」
当下大家依言,果然排成一字儿,三步一拜的向前走,那群猴子见她们如此,以为好耍子,果真学起样来,也一路上走着拜着,再不用石子抛掷三人了,这三步一拜的朝山,实是妙善大师权宜避猴之计,后来信佛的人,就传为定轨,无论朝什么山,都由山麓三步一拜的直拜到山顶,源流实是此时起始的。
她们三众在前拜走着,猴子也一路跟定,如此走了很远一程,忽然天空中一阵拍拍之声,搧出了一阵好大的风来,三人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大鹏在空中盘旋飞舞,此鸟比了寻常的要加上几倍,真是翼可蔽日,足乱浮云,两翅飞动,就搧出狂风。
猴子这种东西好似顽皮孩一般,天不怕地不怕,却只怕鹰鹞之类,因为牠由上而下,不易防躲,爪牙又异常锋利,难于抵敌,牠们擒住了猴子,飞在空中,不消几啄就得毙命,猴子若用力抗拒时,牠便两瓜一松,从高空将猴子摔下摔死,然后飞下啄牠脑子吃,因此猴子见了鹰鹞之类,就如同老鼠见了狸猫一般的骇怕,何况今天所见的是鹏呢?
猴子的生性极为灵敏,在牠们一听见空中刷翅的声响,就知道对头来了,那里还敢学三众的跪拜,一阵吱吱吱的乱叫,纷纷四散的向丛林深草中乱奔乱蹿,藏躲得无影无踪,一个也找不到了。
妙善等三人见猴子已经逃散去,便不再拜,一路缓缓的上山,走到昏黑之时,又找了一个石洞藏身,好得一路悬崖削壁之间,大小等石洞很多,故得随处安身。这一晚上大家坐禅入定,各自安然无事,直到次日清晨,重又上路,一连走了足足三天,才算走到半山,一过山腰,景物却大大的不同了。
在山麓一路的上来,虽觉得山中的气候比了平地寒冷,但还不至于手僵足冻,此刻过了山腰,却一步冷似一步,山顶上的雪,被风刮得吹下来时,扑到面上,却好像刀割的一般。地上有水沾濡之处,东一块西一块的结成坚冰,又冷又滑,行走十分不易,一路上除了些耐冷的松柏之外,找不出寻常的树木,欲寻些果子来充饥,也兀自无从寻得。
永莲看了这番情形,暗暗叫苦,腹中又饥,身上又冷,如此一路的冷下去,岂不把浑身的血,都冻得凝结起来,那便如何是好?就连保姆见了这种情形,也觉得有些绉眉蹙额,独有那妙善大师一本诚心的自顾走,有如木石一般,纵然赤着脚,也毫无所苦。
走了大半天纔看见两棵栗子树,上边长着不少毛团,永莲便去敲了几个下来,用脚踏开了大家分食,居然吃饱了肚子,可是说也奇怪,肚子一吃饱,血上的寒冷就觉减了不少,精神也振奋得多了,于是又走了一程,天色昏黑又觅了一个石洞歇夜,这一晚上寒气袭人。
永莲实在煎煞不得,不住的喊冷。保姆也说道:「端的寒风刺骨,令人难耐,最好弄些树枝,敲个火燃烧起来,大家烤烤纔好哩!」
妙善大师道:「你等休恁地扰嚷,深夜山中何从得火,就算敲石燃得火,火光照处,难免不惊动山中的野兽,倘然望火而来,岂不是自惹灾祸,故千万使不得,并且我们欲求成道,必须精诚专一,神魂完聚,身体上越受到痛苦,神魂就越发坚强,多受一分痛苦,即多增一分的力量。待受过千劫百难之后,神魂即万分的坚强完聚,永远不会分散,那纔可以成道。成道之后,抛撇了身体,这神魂即另成一我,大千世界环行无碍,具大神通,无所不可。我等三人既想成正果,一切寒冷饥饿之苦,原是应当受的,若连这些儿也受不了,那里还有证道的希望呢?我等已经历过不少辛苦,如造塔般祇欠一个顶了,你难道肯前功尽弃么?」
这一席话,说得二人心中恍然大悟。正是九仞功成后,肯因一篑捐?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五回-绝岭登临迷津悟澈,高谈往事竖子弄人
话说保姆永莲听了妙善大师一席话,都觉得心地光明,寒冷也就减了不少。打坐入定,过了一宿,次日仍旧前行。如此又走了三日,那天正走之际,忽然看见一座牌坊,横额上刻着胜境两个大字。
妙善大师道:「好了好了,有这一座牌坊,一定有修真之士,或庙宇了。」于是三人又三步一拜的进了牌坊,又约摸走了一里光景,只见悬崖之上,有一个很大的石室,石室里面却趺坐一位长眉老者,慈眉善目,实相庄严。
妙善大师向二人道:「遮莫是佛祖显化,即不然独自个在此修行,也一定是位有道高人,我们正该叩求他指示迷津呢!」
二人也同声称是,于是三众直到石室里,拜倒座下。妙善大师口称:「活佛在上,弟子妙善等一行三人,从兴林国来此朝山,拜求仙踪圣迹,指渡迷津,一直到得此地,方得遇活佛,缘法凑巧,还望活佛大发慈悲,指示迷途,使得归正道,那就受赐不尽了!」
长眉老者听了这番话,方才睁开眼睛,向三人看了一看道:「善哉!善哉!难得你们三众不辞跋涉之苦,老远的来到此地,总算有缘,只是我须问你,你既然抛撇了一切尊荣,皈依佛教,一志修行,可知道佛家清修的本旨为的是什么?修成正果之后你的愿心又是如何?你且一一说来。」
妙善大师道:「启禀活佛,佛家清修的本旨,原只为人救世,并没有一点自利之心,故佛祖身经百劫,为的也是替世人消除灾障,至于弟子的愿心,那么将来万一能够脱却凡胎时,誓必走尽十方三界,救渡一切苦厄,使世人都归正觉,未识弟子此志,尚合佛家宗旨否?」
长眉老者频频点首道:「毕竟有些来历,可是你该知道,凡修真之人,成道有一定的地方,这地也逃不过一个缘字的,你等今番虽然历尽艰苦,跋涉到此,但据我看来,证道之所却并不在此。」
妙善大师再拜道:「既蒙活佛指迷,实为万幸!但弟子等来朝须弥,却有个原因,只因为当年在兴林国时,有个多宝山修士楼那富律,曾经有过欲成正果,必须求得此间的白莲,方可证道的话,故特地来朝。」
长眉老者点头微笑道:「原来是他在那里弄这玄虚!但是,他不如此说,你们也不会到此地来,一路上的魔劫,也不会历尽,不历尽这些魔劫,就不得证道,这也是一定不易的。」
妙善大师道:「大约那楼那富律特地指点弟子等,到此拜见活佛,指点正觉的罢!」
长眉老者道:「总而言之,缘法所在,要逃也逃不掉的。如今索兴待我来说你听罢!你前生本是慈航,只因立意要救渡世间苦厄,故转劫入世,投到兴林国,纔有此根气,如今尘劫将满,不久证道。此间白莲原是有,现在却已有人替你移到南海普陀落迦山做了莲台,备你后日受用。那边紫竹林中,纔是你的净土,此间却没有你的缘份,至于脱化的地方,却还在于兴林国中的耶摩山金光明寺。这因为要借你的脱化,使一班愚民知所感动,大家好一齐归化佛门,免受一切苦厄。至于她们二人,因缘还没有到,还得苦修几时,但终究也得证菩提的。」
妙善大师道:「承蒙指点,感激不尽,敢请示活佛法号,以便供养瞻礼。」
长眉老者道:「这倒不必!好得将来你自会知道,但我还有一件宝物送妳。」
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白玉净瓶,递给妙善大师道:「此瓶妳可带回去好好供着,但见瓶中有水,水中长出柳枝,那就是妳成道之日。切记!切记!此地不可久留,如今你等可回去了。」
妙善大师接了那羊脂白玉净瓶,再拜辞谢,带了二人仍依旧路,出了胜境牌坊,一直下山,一路晓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没有什么意外的枝节发生,出得谷口。
妙善大师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于是定了定神,辨明了方向,一直向西进发,路上并无书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行行重行行。
那一日已到兴林国耶摩山下,那些居民等一见大师朝山回来,大家扶老携幼的前来迎接,欢声雷动,早有人报入金光明寺中去,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钟击鼓,排着班直到山麓,把大师簇拥着迎入寺中去了。妙善大师到得禅堂坐定,众尼过来参见,慰问已毕,妙善大师不免将路上之事,从头至尾向大众宣说一番,听得大家眉飞色舞,不住口的宣佛号。妙善大师亲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净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众尼知道是件宝物,只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来,早让大师成佛。
事有凑巧,在大师讲说的时候,原有不少闲人在听,闲人里边老少都有,中间有一个童子,名唤沈英,他生来很是聪明,只是一味顽皮好弄,一天到晚的和人家开玩笑,老诚些的人,常常会平空上他的鬼当。
他听大师讲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赶上去玩一趟,后来听到那白玉净瓶自会有水,自会长出柳枝来,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个瓶儿,若没有人去灌水和将柳枝插进去,是决不会自生自长的。他于是灵机一转,又想闹顽皮故态,来与妙善大师打趣一场,但当时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踱步出去。可是他既存了这一个念头,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于在别人却也并不知道他的念头,不过禅堂之上,终日不断人迹,夜间又关门闭户,外人如何能够入内,故沈英虽然想了种种方法,终未能如愿。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数月,那一天沈英忽想出一个毒计来,他先顶备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杨柳,去藏在隐僻之所,然后独自潜往柴房,敲石取火,就在柴草上点着,无情的烈焰,熊熊的燃烧起来。
合寺尼僧,闻得柴房里失火,都吓得手忙脚乱,一齐奔往后边,忙着汲水救火,前面禅堂中,连人影也没有一个,沈英便趁此机会,拿了预备下的东西,走到禅堂,耸身跳上供桌,将罐中的水倾入净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净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后匆匆的退了出来。那时山下居民,也都闻警赶来,帮同灌救,来来往往,情形很是杂乱,谁也不会留心沈英的行动,更不会想到这把无情火,却是这小子使的促狭,见他提着一个瓦罐,还只当他是来帮同救火的呢?
可是那沈英却自肚里寻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师说,一见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如今我弄个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时,便可和她大大的开一场玩笑,那时看她还有何说?」
再说柴房失火,幸而发觉早,救的人又多,一会将火扑灭,未成巨灾,忙碌一场,已是黄昏时候,大家吃过了饭,收拾停妥,各自回禅房中去各做清课,匆忙之间,却没有谁顾念到供桌上的那白玉净瓶,
故沈英虽忙了一场,当日却并没有发现,一宿无话,直抵来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处去洒扫揩拭,值大殿的性空,刚揩到供桌,即发现净瓶中的柳枝,凑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满满清水,她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来,恰好此时永莲采了一束鲜花来上供,两人撞个满怀,险些儿各跌一跤。
正是看她传喜讯,不见眼前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当头一棒喝破三千
话说性空揩抹供桌发现白玉瓶中,果真有了净水柳枝,她往常听说,这就是妙善大师证果成佛之时,故不由她不喜出望外,丢了手中抹布,撒腿往殿外就跑。恰好永莲摘了一束鲜花,前来上供,大家一个不留意,竟撞了个满怀,大家险些儿跌倒。
永莲定了神,看着性空道:「你为何老是如此莽莽闯闯的,恁地奔蹿!毕竟为着些甚么事来?却把人撞得好生疼痛!」
性空也立定了脚,合着手乱拜道:「永莲师父呀!我只因见白玉瓶中,已有了净水柳枝,故而喜出望外,奔出来想给大师报个喜信去,不料匆忙之间,却撞了师父,还望恕罪!」
永莲道:「真的有这回事吗?」
性空道:「此事端的千真万确,小尼斗胆也不敢打谎!」
永莲道:「既然如此,这花你拿去上供,我去给大师报信!」
性空接了花自回殿上,永莲便向大师禅房而来,只见大师正和保姆谈话,一见永莲进来,便说道:「永莲呀!你却来了,我正有话和你讲呢!大约今天是我坐化的日子了,我昨夜入定,忽觉心上白莲开放,这怕是个预兆。」
永莲也将净瓶中有了净水柳枝的话,说了一遍。妙善大师道:「既然缘法已到,你们且到玲珑阁上去安排道场,就在那里示寂。」
永莲自去吩咐众人前去预备一切,妙善大师,便去用香汤沐浴,换了一套庄严的服装,然后徐步登阁,在居中的禅床上跏趺坐定,宛是入定一般。保姆和永莲率领众尼,分两班站定,鱼磬齐鸣,香烟缭绕,各念动楞严经句。
我且慢表,再说那童子沈英,他本来安排顽皮的心眼儿,有心与大师胡闹,故一早起了身,连东西也来不及吃,便一口气奔到寺中,只见众尼正在忙碌,又听说大师今天果真要成佛,好生奇怪,便踱到阁上来观看。那时山上居民,也有人知此消息,传扬开去,就有许多人入寺参礼,把一座玲珑阁的上下,挤得满满的。那班尼僧故然各各低眉合眼,朗诵着佛号,就是一班参礼的人,也都摒息兀立,无敢喧哗。
就中只有那沈英看了妙善大师的情形,不觉暗暗好笑道:「打盹就老实的打盹,说甚么成佛不成佛,分明在那里捣鬼,且待我来吓她一吓,包管叫她直跳起来哩!」
他打定主意,便溜到大木鱼座旁,取过那老大的鱼搥,挨到大师面前,大喝一声,对头就是秃的一下,说时慢彼时快,虽有人瞥见,却也来不及阻止,这一下有分教,就名为当头棒喝。一下打去,即有一道红光冒出,大家只当是打破了头,冒出来的血,仔细看时,红光冉冉上升,渐渐凝聚起来,结成大师的另一法像,赤脚而立,手中捧定插杨枝的净瓶。
你道为何一击之下,就会如此幻化呢?原来大师的神魂,已修到无须躯壳的地步,可是久处人间,为烟火尘埃所熏染,泥丸宫闭塞,神魂无从脱离躯壳,等到受了意外的一棒,泥丸宫突启,于是就借此脱胎而化了。沈英的顽皮,正也是缘法凑巧呢?
当时一众尼僧,固然争着膜拜,就是一群闲人也都望空礼拜,后来只见大师的法像,愈升愈高,渐渐的没入白云之中看不见了,大家方才各自起身。永莲走过去一摸大师的遗体,已经冰冷,于是便命众尼僧诵经念佛,自己预备与保姆一同进城,奏闻妙庄王。
指拨停妥,二人一同下得玲珑阁,转出正殿,一路上出门,只听得迎面鸾铃响处,飞也似来了两骑快马,上面坐着两位差官,见二人便问道:「二位尼僧何往?我等奉庄王之命,特地前来降谕,快去唤现在的住持出来接旨!」
当下保姆和永莲拜见一过,陈明所以,让两个差官入寺,就正殿上放了香案,大家跪听宣读,原来妙庄王对于大师坐化事,早已知道,因他坐朝之时,就见大师法像来到殿前,站在半空,说:「现在业已得成正果,佛祖封为『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立刻就要往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去观自在了。故特来辞驾,将来我王升遐时,再来相渡。」
故妙庄王便降旨,命将菩萨留下的肉身,招人漆髹,即供养在玲珑阁上,永受香烟,将玲珑阁改名为慈悲观音阁,大家自然遵命办理,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话下。
在这里,我却有几句话要交待一下,上边这一段神话,似乎太荒诞无稽了,超出于情理之外,可是照佛家的说数,却还不仅于此而止呢?这大概是时代的关系吧!除了我们先师的儒教,没有详些神话以外,其余的宗教,恐怕都跳不出这一个圈子。
道教的神话,固然最多,可以不必去谈它,就如现代文明各国奉行的耶教,也有耶苏复活的一件故事,我们对于妙善大师的成道,一变而为观世音菩萨,也不妨作如是观。况且照现代灵魂学讲来,人在身死之后,她的灵魂,尽有团结着,经过好久的时期,依然不散的,已故伍廷芳博士,他还可以用某种方法,与灵魂讲话,替鬼摄影。
并且灵魂学在欧美各国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界的新发明,并不视为荒诞,那末我们对于观世音菩萨的成道,就多了一个新的解释。她在修行时,就是锻炼灵魂,使它团结的时候,她的坐化,正是身死的时候,她的成道,就是那团的灵魂,虽仍旧在那里活动,并不离散消灭罢了。与现代的灵魂学,正是两下吻合,这也不能全责佛家的荒诞啊!
并且灵魂的活动,迅疾得如流电一般,无与比拟,别的且不说,但看做梦,一梦的时间行大约不过几十分钟,可是梦中所做的事,喜怒哀乐,不知要多多少少,甚或包括着人的一生。梦是灵魂活动的象征,是谁也不容否认的,那么观世音菩萨成道之后,祂的活动,宜乎要瞬息千里了。
现在我将这紧要关目解释过了,回笔过来,再说到耶摩山金光明寺中,保姆当然受人推戴,做了一寺的住持,奉旨招了高手的匠人,一方面将菩萨遗留下的肉身,用上好光明宝漆,漆髹起来,一面将玲珑阁的匾额除去,换上慈悲观音阁的匾额,又在阁中造了一座佛龛,将菩萨的肉身供入,永受香烟,一连忙了多日,方才竣事,不在话下。
再说那时兴林国中,上至妙庄王,下至一班愚夫愚妇,见持志修行,果然能够正果成佛,于是大家都生了信心,不期然而然的,都皈依佛门,果真应了人王国变成佛王国的预言。后来妙庄王也被菩萨渡化,归入罗汉班中,保姆封为保赤君,永莲亦归南海,永侍莲台,就是侍香龙女,还有那顽皮小子沈英,他自从看了菩萨成佛之后,倒也顿时恍然大悟,他本是南方火德之精,灵气所锺,自是高人一等,平时尘蒙心窍,故演出种种顽皮之事,一旦醒悟,功行超人,久后也被菩萨收在莲台之下,就是善财童子。
这些都是后事,我算一言表过,后文恕不再叙,且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辞了妙庄王之后,一路云浮风荡,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不消片刻功夫,已到灵山宝境,气象万千,果非凡俗可比。
正是瑞霭垂缨络,祥光护白莲。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廿七回-观自在南海清修,悯苦厄中原化度
话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脱却凡胎,辞了妙庄王,一路足踏浮云,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她此时身轻脚健,不消多少功夫,已到落迦崖下。此间毕竟是灵山胜境,不同凡俗,奇花异草,生遍四周,灵兽珍禽,迎人舞蹈,白莲池上,送来万缕幽香。
紫竹林中,升起千般瑞霭,中间却是一座二品莲台,霞光万道,却是空着,菩萨到此,口说一声「善哉!」便跳上莲台,端身趺坐,其时正是九月十九日啊!故现在民间习俗,凡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一概认为观音生日。
其实二月十九是转劫诞生之日,六月十九是舍身披剃之日,九月十九是证道正位南海普陀落迦山之日。习俗虽一齐视为生日,却也非绝对没来由的啊!再说观世音菩萨证果莲台,一心观自在法,渡化了妙庄王等一班人以后,与善财龙女,同居紫竹林中,讲清净大法,逍遥自在。
有一天却有一个僧人,叫做沙门跋陀,他自西方佛国,受了菩萨戒,行大愿力,往东土传教。如来谅他道行未深,虽其志可嘉,明知此去定然徒劳往返,故曾劝阻,无奈这沙门跋陀立志坚决,执意要去,如来只好付了路引牒文,让他自去,这也是他数中应当有此跋涉。
他费了几天功夫,才到了中土,云游各处,向众生说法,宣扬佛教,无奈一则因语言隔绝,中土人民,不知他讲些甚么?就没人去理睬他,二来那时中土人民,并不知有佛教,对于僧人,都视为异端左道,就算言语能通,也决不会有人信他说话,因此两个缘故,他虽然走遍中原各地,终是到处受人奚落。他当下便打算西归,一路上顺便朝名山,那日恰巧到得南海,闻得观世音菩萨在此,便志心往朝,请教一切,菩萨见他立志可嘉,便向他问起东土情形。
沙门跋陀道:「不可说!不可说!那边刀兵不绝,灾障重重,人心险恶,争夺频频,弟子向他们说法,全然不悟,还把弟子当做恶人,到处受他们奚落。弟子生受这些,倒也罢了!只可怜那班芸芸众生,灾劫当头,还自执迷不悟,欲化渡也自无法,只得西归向如来请得妙法,再行东去点化他们了。在此经过,特拜朝菩萨,还望慈悲慈悲,用大法力感化这一班迷途众生,一来使他们脱离苦厄,二则来也可宣扬佛法。」
观世音菩萨道:「善哉!善哉!这是你功行未深,言语隔绝之故,如今你且归礼如来,改日再行东去,我本着寻声救苦之志,既然知道有此等事情,万不容坐视,只索待我往中原走一遭了。」
沙门跋陀谢过了菩萨慈悲,径自西去,观世音菩萨便吩咐善财龙女,好生看守灵山,自己便化身为一老媪,离了南海,一路上向中原而来,化身丐妇模样,一路上沿门托钵,与一班下愚百姓异常接近。
她看那各地的乡风,处处不同,善良的固然也有,顽恶的却占多数,那方的男子呢?到底受了圣人的教化,懂得礼义,但是妇女们却大大不然,可分高下两层说,高贵的妇女,自然出身名门,也一般的略谙诗书,但是颐指气使,平日间养尊处优,养成骄奢淫佚习惯,造下了许多恶业,难免轮回之厄。在下的愚夫愚妇,从不曾闻得圣人之教,一切行为,自然更不必说了,忤逆不孝,攘夺争杀,那一件没有,他们不知果报,更觉可怜。
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决计先向下愚说法,当她法驾一路到得中州地界,选了太室山一个石屋,做显化之地,夜间即示梦给附近百姓,说明日内观世音菩萨要在此经过,点化有缘法的人,拯拔一切苦厄,你得留心相待,不要当面错过,说罢便现出她的庄严宝相,悠然而隐。
到了第二天,一班百姓互相谈论,都道昨夜得这么一个同样的梦,大家觉得奇怪,谈论纷纷,不外乎怀着万分的希望,专等菩萨的降临,又明知菩萨显化,决不会将本来面目向人的,但又不知今番她究竟化身何等人物,前来点化众生,因此又引起许多枝节。
他们因认不得菩萨,凡是见了一个面生可疑的人,就指为菩萨,大家环着向他礼拜,往往把那受拜之人,弄得莫明其妙,直到双方说明真相,彼此付之一笑,如此一连闹了好几天,误会却发生不少,只还是不见菩萨来临,反弄得大家心上疑云迭迭,就算见了面生可疑的人,也不敢冒昧拜认。那时观世音菩萨却仍旧化装为一个穷苦老媪,下山到得城市,一路求化饮食,大家反没有留意。
那年正值亢旱,入夏以后,已有四十多天没有下雨,田中的禾苗,都呈枯萎之色,农人等吃尽辛苦,日夜戽水,终于无济,看看灾象已成,倘使天公再不下雨,行见颗粒无收,乡农们忧愁焦虑,自不必说,就是城中人也愁着荒年。
故观世音菩萨托了钵盂,向人家求化时,不约而同说道:「天公如此亢旱,今年的收成,已经无望了,自己还愁着来日的难渡,那里更有余物,给你这老婆婆呢?」
菩萨长叹一声道:「水旱虽然说是天灾,到底还是由人自肇,你等这一方百姓,若是尊敬天地,广行善事,改轻杀戮,归化佛祖,上天岂会降这灾祸,使你等受苦呢?就如我这么一个穷苦的老婆子,到此地半天,一路求化了数十家,兀自不曾化到一粒米,半粒谷,足见这一方的百姓,全无向善之心。人无向善之心,受这些水旱天灾,谁说是不应该的呢?」
当时就有一位姓刘名世显的老人,听了菩萨的一番话,心上就是一动,暗想:「这老婆婆遮莫是菩萨的化身了罢!」待我来和她谈论谈论,便上前拱手为礼道:「老婆婆见得甚是,但依老婆婆的话,此间百姓,早以前未曾积善,故有今日的旱灾,就算大家从此改过自新,今次的旱灾,也是救不得的了。」
菩萨道:「这却不然,天心最为仁慈,福善之心比罚恶之心还胜三分,只要人肯诚心悔罪,上天决不会不容的,只要这一方的百姓,肯从今天起,发誓改过日新,一心向善,目前这旱灾,也未始无法可救啊!」
刘世显听了这一番话,不问情由,倒身下拜道:「多承观世音菩萨显化指示,弟子俗眼,不识慈容,几乎错过,辛闻法语,心窍顿开,伏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降霈甘霖,救得旱灾,弟子自当建庙供养菩萨,广劝愚顽,使他们改心向善,同归座下,还望菩萨慈悲方便。」说着又连连叩头。
菩萨道:「姓刘的啊!难得你一片诚心,替众人求援,可见你无自私之心,我如何不答应你的请求?只是我看此方百姓,愚顽特甚,明天午时三刻,我将显化,施展法力,大霈甘霖,叫他们亲见我佛法无边,坚固他们的信心,你再善为劝导,那便容易感化了。」
刘世显再拜而起,菩萨已隐身而去,他便将遇见菩萨的话,向众宣说。大家有些疑惑,都说青天白日的菩萨显身,怎样只你遇到,我们却都没有看见呢?
刘世显道:「看见或许都看见的,只俗眼认不出罢了!刚才那个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菩萨的化身啊!」
众人听了,果真见过这婆婆,只不当她是菩萨,当面错过,懊悔已嫌迟了。正是都因缘法异,对面不相亲。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八回 -洒甘霖救济旱灾,卖鲜鱼感化下士
话说大家听刘世显说那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觉互相惊异起来。刚才看果真是看见过的,但是谁也不知道这贫苦婆婆,却就是观世音菩萨啊!于是有的自怨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良机,有的自怨不曾施舍,结个善缘。大家懊丧的情绪一言难尽。
当下刘世显又讲:「菩萨以慈悲救苦为旨,这些都属细事,绝不加罪,只要以后诚心相信就是了。并且菩萨定于明日午时三刻,显示宝相,祈霈甘霖,你等那时尽可瞻礼慈容,同沾雨露哩!」
大家听了此话,又都喜悦起来。从此传扬开去,不消片刻,合城全知。再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出去,到当日晚上,四乡八镇已经完全都知道了,听了这种消息,没一个不喜形于色。直到次日清晨,端的是农停耕,妇停织,商停市,大家都焚香点烛,虔诚顶礼,专等午时三刻,看观世音菩萨显示法身。无论男女老少,一个个仰起脖子望着天空,连眼也不敢多瞬一瞬。
直等到分际,只见太室山顶悠悠地起了一片白云,逐渐地蔓延开来,愈延愈广。忽见白云中间,天开一线,山头之上,现出丈六金身,头戴锦兜,身披袈裟,手中捧定羊脂白玉净瓶,瓶中贮着甘霖柳枝,赤着双足,站在光明石上。
大家见此情形,一齐倒身下拜,口称观世音菩萨,又默默通诚,都愿皈依座下。罗拜既毕,只见菩萨手执柳枝,蘸着甘露,向东南西北有田禾处一阵洒。说也奇怪,一忽儿云气四合,大雨如注,足足半个时辰,方才云收雨住,霁色重开,菩萨的法相早已不见了。自此之后,那一班百姓,果真都敬信佛法。刘世显捐了资财,就在太室山菩萨显身处,建立一庙,塑大士像供养起来,菩萨所憩息的石洞,也改名为观音洞,至今还留存着哩!
这是观世音菩萨到中土后第一次显化,所现的乃大慈相,就是圣观自在菩萨啊!当时曾留下有《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行仪轨》一卷,直到唐代始经释不空译出,至今仍流行于佛门。
再说菩萨自从广施法雨,点化了刘世显,此间自有刘老儿向众劝善,不必久羁。于是她坐观清静,运用她的慧耳,谛听一切。她觉得东海之滨,各处岛屿之民,身居化外,不知礼义,与禽兽无异,甚为可悯,故就离了中州,直向东海边而来。
菩萨知道那边半属渔民,故就化成一渔妇模样,挽着叉儿髻,穿着蓝布裙袄,依旧赤着双足,生得美丽非常,手中提着鱼篮,中间放着几条鲜活的鱼儿,杂在众渔人中,入市卖鱼。市人因为这位渔妇,生长得十分美丽,故争着都去买她的鱼。可是菩萨却向买鱼的说道:「你们买我的鱼去做什么用处?」
买鱼的就说是做莱肴下饭。她却摇头说道:「我这个鱼不比等闲,不供人口腹。你等要买鱼,请照顾别人,我这鱼却只卖给人家做放生之用的。」
人家听了她的话,不免笑她痴呆,以为鱼虾之屑,本来是供人口腹的,如何却说是放生?果真买了鱼拿来放生,还不如将金钱向海中抛掷好得多呢!于是就望然而去。
菩萨到了晚间,也和众人杂居在金沙滩畔。次日仍旧提篮入市,可是依旧找不到主顾,如此一连几天,就惊动了一位有心人。此人姓马,大家因为他是个卖鱼郎,故都叫他马郎。他看见菩萨卖鱼,天天没有生意。她那篮中却天天老是那两条鱼儿,干放着却如何并不会死,兀自有些奇怪。他便留心察看,又不见什么特异之点,马郎十分纳罕。
同时金沙滩上的许多渔户,对于这美丽的卖鱼女子,都生了爱慕之心。不久,就有许多人向她说亲,争着要娶她为妻,一共倒有二十余人,马郎也是其中的一个。菩萨倒也并不嫌他们亵辱,只善言向这许多求婚的人说道:「一女配一个丈夫,这是天经地义。我现在只有一个身躯,终不成尽配你们这二十多人啊?我如今却有一个办法在此,做选择的标准,但不知你们可肯依从?」
大家争着要想得她为妇,听说有办法,自然都乐于接受。向菩萨请教,菩萨道:「我会得教人诵经,现在就拿这个做标准。由我将《普门品》口授给你等,凡是在一夕之间诵得熟的,我就嫁他为妇。」
于是大家就请她教授,由菩萨一句一句地背诵出来,大家一句一句跟着念去,教了一遍又是一遍,倒来倒去,念不绝声。学诵的人都专心一志,可是天分生得各有高下,一夕功夫,其中能够背诵的,却有半数。那一半背诵不出的,自然绝望而去,惟留着的一半又争着要娶她了。你说你诵得绝熟,这女子应该归你,我说我念得流利,这女子应该归我。不免纷扰起来,几乎成功打局。
菩萨止住大家道:「你等休得相争,我还得再行挑选哩!《普门品》是佛家初乘,容易学得会,不能算数。现在可换《金刚经》,仍由我口授,也规定一夜,学得会的我就嫁他为妇。」
大家又高兴起来,仍请菩萨口授,十多人又静心学习,一句一句地念着。这《金刚经,可就不比《普门品》来得容易了,整整地学了一夜,十多人中只有四人学会,那其余的被淘汰了,怏怏而去,自然不消说得。
那四个人同声说道:「美女啊,我们现在还有四人哩?你到底愿嫁哪一个?爽快些说一声吧,我们绝不争夺的。」
菩萨道:「不行,不行!须知对于你们诸人,一视同仁,并没有什么好恶之见存在里边,只看大家的缘法。若由我指定,就欠公平。如今还得待我再挑选一番,以定此身的谁属。」
四人没法,只得听她的指挥,向她问道:「《普门品》不算,又是《金刚经》:如今《金刚经》依旧无效,不知又要弄些什么花头经出来哩?你快些说出来吧!」
菩萨笑道:「你等休要猴急!我这部经却非同小可,是佛家大乘宝藏,名为《法华经》,如今就用此经教授你等。如能在三天以内,将此经诵熟的,我一准嫁他为妇。」
四人得妇心切,自然一口答应。于是仍由菩萨一句一句地教诵,转眼三天期满,能够背诵的却只有一个马郎。其余三个,懊丧而去,自不必说。当下菩萨吩咐马郎先行回去具礼成婚。入门之后,菩萨却弄了一个小小神通,变成死的模样,并且皮肉立刻腐烂。马郎白喜欢一场,到此也只是没法,就将尸体去瘗了。
大家闻知此事,反觉自己庆幸,把以前懊丧却全抛了。马郎到此就誓不娶妇,闲时就把菩萨教他的三种经文,念诵消遣,觉得津津有味,有些感悟。再说菩萨自脱身而去之后,时隔数月,见马郎悟性已开,便化身为一个和尚,前去找到马郎,与他谈论佛法,指示迷津,然后问起他娶妇之事,马郎一一告之。
菩萨道:「你可知那美女毕竟是谁人啊!她却是南海普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啊!她却特地到此示现,感化与你的。你如不信,可同你去将坟刨开来,一验她那骨植就可知道了。」马郎果真带了一把铲子,来到坟前,扒开来一看,不觉大喜过望!正是佛法无明净,有缘度众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廿九回- 责贡蛤蜊民不堪命,消除疫疠手到生春
话说马郎听了和尚的话,果真携铲来到美女瘗葬的地方,扒开坟头一看,不觉大为惊喜!哪里是什么尸身,却留着一付黄金锁子骨。
和尚道:「如何?你如今可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法力了?菩萨因为这一方的百姓,不知礼义,愚蒙可怜,故特地化身美女,前来点化大众。合该是你的缘法,授了大藏《法华经》,你就该本菩萨的宗旨,抱定宣扬佛法,引导大众的心志,将来功德圆满,不怕没有你的好处啊!」
马郎连连应喏,说话之间,和尚却又不见了。从此,马郎便把三间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但所塑的还是卖鱼美女的形状,一手提着鱼篮,故世称为鱼篮观音。又因为当时名义上曾嫁给马郎,故又称为马郎妇观音,其实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罢了。
再说菩萨自点化了马郎之后,一路遵海而行。那一日到一个所在,见有一股怨气,聚结不散,菩萨就动了慈悲之念,化身为一个行脚僧人到民间去访问。原来此间地名宁波,是东南海口的重地,出产丰富,尤其是海洋珍味居多数。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又值盛世,本来不知有什么疾苦。可是近几年来,因为一件贡品,就闹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起来。
你道为何?原来那时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爱如生命一般,几乎不可一日无此物,没有此物就不能吃饭。蛤蜊一物,虽各处海口都有出产,但要算宁波出产的最为名贵,肥嫩鲜美,无出其右。既是皇帝爱到此物,自然要责令宁波贡献了。蛤蜊是宁波的土产,宁波的渔户又多,进贡些些,讲来也算不了什么啊!却为何竟民怨沸腾呢?
端只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责贡这问题,就大大地骏削起百姓来了。渔户进呈贡品蛤蜊,自然不敢含糊,先行选择一遍,然后呈缴给责贡的差役。那时差役便摆出他们上命差遣的面目,左不是,右不是地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选择不均,就是说货色不佳,总不肯绐你爽爽快快过秤录收的。
你若是事先送几贯给这衙役,就是货色果真欠佳,他们也一样地收下来;你若是不花钱的话,他们就给你一个干搁,三天五日不给你过秤,纵然磕破了头去求他,也是不瞅不睬。蛤蜊是最易死的,几天一搁,又得重行采捉,结果还是要用钱。你若是因此而误了限,就捉到当官,办一个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着走。
并且,别种贡品,每年一回或每年二回,次数是有一定的。独有蛤蜊,却是一年到头不断地要贡。故宁波一班渔户也就一年到头地在责贡中度日。贡些蛤蜊本没有什么,但是要每次贴上几贯差役钱,这却老大吃不了。故数年之中,把那班渔户,富的弄穷了,穷的弄得卖妻鬻子,家破人亡了。因为一人口腹之好,不知破了多少人家,说来正自可怜呢!
那么这班渔户未免太笨了,难道就不能改业避免这种苛政么?却又不然。官府事前就有准备,先将渔户查明记录,凡是名字被落去的人,就逃不得差,并且不准中途改业,非到本人身死,绝不能逃免。故很有些人因欲留些产给后辈,不惜牺牲他自己性命去自杀的。
你想,在这种情形之下,又怎教那些百姓不怨气冲天呢?当下观世音菩萨来到宁波,问明了这种情形,兀自摇头叹息。暗想:「这一班可怜的百姓,也是前生造的孽,才罹此厄。如今我不相救,他们哪有脱离苦厄的日子呢?」
菩萨便走到海滩,见那时正好潮头欲上,许多蚌蛤之属都张壳迎潮,那些渔户却冒死地捕捉,只听得一片长吁短叹之声。观世音菩萨便暗中运用她的法力,把自己的庄严宝相,深深地印入蛤蜊中去。在那些渔户,可是始终没有觉得,各各捕捉满了数,自顾地前去缴纳,好似还债一般。这班渔户正在无法摆脱这种苛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忽然上面下旨停止责贡蛤蜊,并且禁止捕捉,诏各县设立观世音菩萨庙宇,供养大士。
宁波的一班渔户,听了这个消息,怎么不喜出望外,距跃三百呢?但如何会特然有此一道旨意下来,大家终是猜详不透。后来几经打听,方才知道个中原因,却是观世音菩萨暗中救助之力,受惠的人自免不了皈依莲台之下。
原来那一批蛤蜊进贡入都之后,御厨见了新鲜之品,少不得就里边挑择了几个肥大的,预备做羹上进。不料第一个剖去,就坚如金石,再也剖不开来,御厨就觉得十分可疑。待到用力一劈,只见金光闪处,「砉」的一声,那蛤蜊就裂开了,中间却不是蛤肉,倒是端端整整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质地晶莹透澈,似玉非玉,似珠非珠,只觉得光华夺目。御厨见了,不觉大骇,不敢隐瞒,便拿去奏明上边。
文宗也十分骇愕,便命用金饰檀盒贮藏起来,一面下旨罢贡蛤蜊。后来召见恒正禅师,问起此事,禅师道:「物无虚应,这是菩萨欲启陛下的信心,以节用爱人罢了。佛经上说:『应以菩萨身得度的,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文宗道:「菩萨身却是见了,只是没有听得菩萨说法。」
禅师道:「我只问陛下信与不信?」
文宗道:「事实彰明,怎敢不信呢?」
禅师道:「既然如此,陛下已不啻听得菩萨说法了。」
文宗因此大悟,以后永戒食蛤,并令合天下的寺庙,都另辟一殿,供养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一次的观世音菩萨法像出现在蛤蜊之中,故世称为蛤蜊观音。这并不是做书的胡诌,好为玄谈,此事在《佛祖统纪昔陀山志》等书都有同样的记载哩!
当下观世音菩萨自海滩将法相感应了蛤蜊,救了一班渔户贡赋之苦,便一路行来,直到山东登州府地界。其时正值盛夏,疫疠盛行,死伤相继,实在凄惨万状。一班庸医俗子,又没有奇方妙药救得此疾。菩萨知道此病都由正气亏耗,被外邪侵袭所致,只有霍香可治。便入山采药,化为一个卖药老叟,肩荷药囊,入市求售。
那边的百姓,起初见了这外来的人物,不敢尝试,后来有一班贫苦无钱的人,听说他肯施诊给药,于是渐渐有人求治。果然药到病除,这才大家注意,纷纷求治。在两三个月不知救了多少生灵。直到疫气全消,菩萨才示现给智林寺优昙禅师,传了霍香治疫的灵方。
优昙禅师向大众宣说之后,大家才知道是菩萨示现。于是一班受惠的人们,各自捐金起建观音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虔诚供养。但是所塑的法像,面目打扮,虽与别处的相同,但手中不捧净瓶杨柳,却是拈着一棵药草。这也是当地人民不忘报德的意思,既受了药草之惠,就请菩萨拈着药草做个纪念。这就是世称为施药观音的啊!
后世病家在危急无法时,往往到观音堂里去求签请药,实在也是滥觞于此哩!更有那一班叫名和尚,滥刻药方,凭人求取,借此敛钱,这非但是佛门之蠹,并且还得害人,那真可恨得很,岂是菩萨救世济人的本旨啊?菩萨此去又化身不肯去观音往潮音洞住息,留下许多圣迹,受人瞻礼了。
正是圣迹经留处,慈悲救世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回-游五台夷奴盗法像,拒寇乱菩萨现奇容
话说观世音菩萨自在登州府施药救灭了疫疠之后,当地百姓经优昙(禅师)宣说,知是菩萨示现救世,大家都捐资建造观音庵,塑着施药观音供养着。菩萨便隐身在此小息,间中出入民间,点化有缘之辈,那一天心中忽然一动,菩萨便施出天眼通的妙法,运用慧眼,向四下一看,就明白一切。暗想原来那夷鬼子在那里出花样,倒不可不去走一趟哩!
于是便又一路向浙江而来,你道为何?原来那时有一班东夷国人,到中土游历,听得五台山的胜境,便先到那边玩赏。但五台山佛寺众多,并且规模宏大,所有的佛像,不是宝石雕成,定是白玉琢就,端的是庄严灿烂,五色缤纷。那东夷之人,生性最为狡猾,一见了许多珍宝,就动了觊觎之心。
他见法华寺中,有尊观世音菩萨的法像,完全是白玉琢成,手中捧定净瓶,瓶中却插着一朵莲花,坐下的莲台,也是白玉雕就,而且是整块的羊脂白玉雕就,十分工细,长有三尺左右,确是希世之物。那班东夷看在眼里,就动了不良之念。
大家一商议,便乘着寺内役人不留意的当儿,偷窃了就走,等到寺中人觉察,那一班夷人已经逃得不知去向,失去的玉观音,自然也没有着落,只索罢休。再说那班夷人,自从偷得玉观音,一路欢欢喜喜的逃过来,绕道浙江,想由此出口,渡海回国,观世音菩萨就在此时受了感应,立刻动身赶来,恰好夷人舣舟在潮音洞下,待晓开船。
菩萨就施展法力,霎时间洋面上生出万朵莲花,绿叶摇风,把洋面完全遮蔽,使人辨不出东南西北。到得天明,夷船待要解缆,却竟找不出一个去路,正在慌急之际,忽然风浪大作,将一条小船吹得上下不定,几乎翻过身来,把几个夷人,吓得魂飞魄荡,不知所措。大家再向普陀岩上望望,却见观世音菩萨手捧宝瓶莲花,端端整整的立在巅上。夷人到此,方知菩萨的法力,于是再拜哀求,愿将五台山偷来的观世音菩萨玉像,留在潮音洞,让这一方百姓瞻礼,
祷告一番之后,顿时风平浪静,洋面的莲花不见了,夷人将玉观音送到潮音洞,然后开船远去,不在话下。当菩萨显迹之时,适有张氏居民,亲眼看见此事,便传扬开去,张初又募化了金资,就将自己的屋宇,改建为观音庵,供奉玉像,自己便皈依座下,当时远近的人,闻知其异,都来瞻礼,大家因为这尊观音,不肯随夷人东去,故呼为「不肯去观音」,其实乃是「持莲观音」的宝相。
该处洋面,因为观世音菩萨用莲花阻止夷舟,故称为莲花洋。普陀山直到现在,还算是江浙一带佛教最盛之地,世俗竟有小西天的话头,善人善地,故菩萨肯将这尊法像,留在此地啊。
再说那时正当唐末,天下扰攘,黄巢李克用等尤为残忍不仁,弄得生灵涂炭,浙江临安人钱镠,虽则是一个寻常小百姓,但生就的忠肝义胆,练得一身好武功,看了当时扰乱情形,甚为不平,便召集乡勇,自成一军,屡建奇功,吴越安堵。当他起兵以前,虽有保障东南的意思,但资粮器械既不易得,万一不巧,反弄得个作乱犯上的名头,贻羞钱氏,他有了种种顾忌,对于起兵之事,便迟迟不决起来。
那一天忽然梦见观世音菩萨向他说道:「钱镠钱镠,你莫再踌躇,你既有保障东南之意,拯民水火之心,这就是一片善念,天佑善人,虽百战也不会败衄,快些起兵罢!」
钱镠便将种种困难之点,告诉菩萨,菩萨道:「你莫畏缩,须知道千般手眼只在一人,你如不信,且看我来!」
当下钱镠只觉眼前金光一闪,菩萨已现出千手千眼的丈六金身,向他说道:「钱镠啊!你须知道,为人要有千般千眼才做得千秋事业,你休要迟疑不决,尽管放胆做去,东南无数生灵,都系在你一个人身上哩!二十年之后,可到天竺山中来寻我便了。」
钱镠一梦醒来,不觉大异,暗想既然是菩萨指点于我,一定是不会错的,便决计起兵,一面召集大众,告知菩萨示梦的情形,一面命人画了一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法像,悬挂在家中,朝夕焚香礼拜,虔诚供养。当下投奔他的人,听说有观世音菩萨在暗中护佑,大家自然心宽胆壮,能收百战百胜的奇功,也只为了一念,果然保障得东南半壁平安。钱镠也由杭州太守做到吴越王,留名千古。
二十年后他记起了菩萨天竺访寻的话,便往天竺山中去寻,寻到天竺,只见一个僧人,端坐石上,手中执着一本经卷,专心阅看。钱镠只当是菩萨化身,便倒身下拜,口称弟遵菩萨吩咐,得有今日的功业,大家已不敢正视东南,现在局势粗定,弟子也厌倦尊荣,还望菩萨方便收录。
那僧人急忙还礼道:「大王休得误认!贫僧一空,实因往礼潮音,行脚经过此地,果然遇见过菩萨,但当时却不知道,也只见一位僧人,坐在地上看经,贫僧就向他问讯,他说与贫僧有缘,愿将这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经各一卷,授与贫僧。并且说今天大王要到此地来,叫贫僧在此相候,如见大王,顺便传言,现在大王功成名就,百姓爱载,宣扬佛法收效必宏,劝大王在这上面积些功德,将来机缘到时,再来相度。贫僧到此,才知遇到菩萨,礼拜一番,菩萨又隐身去了,故此贫僧就在此相待大王。」
钱镠道:「既然如此,正是我们合该有此缘法,菩萨示现于此,原来是个善地,我想在此间建造一座看经庵,就烦大师主持一切,未知大师意下如何?」
一空和尚连声称善,于是这位吴越王钱镠就去拨了一笔资财,由一空招工雇匠,上天竺大兴土木,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看经庵,所塑的观世音菩萨,乃是趺坐看经之状,坐下的莲台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石,雕琢而成的,从此世间又有了「持经观音」法像。
那座看经庵由一空住持,吴越王自听了一空传述菩萨法谕之后,除建造了这座看经庵之外,到处兴修寺,广宣佛教,大江东西,大小数百余寺,都是钱镠一人所兴建。当时吴越的百姓,因为受到钱镠的保护,得能平安度日,爱戴之心,自然不消说得,钱镠王既然信仰佛教,那班百姓们自然景从响应,大家都成了佛国的信民。
此风流到现在,苏杭一带的百姓,相信佛的,也比别处来得众多,外路的人,且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话,直把苏杭当作佛国了。
再说菩萨自点化钱武肃王之后,随处化装了各色人物,在民间来往,指点迷途,拯拔苦厄,游行自在,但世人却无从识得。那一天来到九华山下,抬头观看,此山端的生得清秀宜人,上面有九个山峰,虽则高下参差,但都与莲花无异,九个峰就如天空中长着九朵莲花一般,九华山的得名,也就是为着这一点,山中寺院也就不少。
菩萨此时化装着行脚和尚模样,一路上山,想去指点愚僧,留些显迹,走到一个山坳里,忽听得有人在那里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菩萨循声走过去一看,却原来是一个西域僧人。正是空山清净地,风动杂梵音。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卅一回 -莲花峰番僧面壁,少林寺李全招降
话说菩萨到了九华莲花峰的山腰里,忽听得有人在这里朗诵多心经,便循声走过去,举眼看时却是一个西域僧人,面壁趺坐着,在那里志心虔诵,你道这个和尚是谁?说起来却也是个很大的来头,他本是罽宾国的王子,因为生有宿根,故自幼即敝屣尊荣,遁入空门,研究佛家奥旨,功行精进,早已深入三藏,博通大乘,自号为求那跋陀。发大愿力,誓将西方大乘之教,传入中土,故飞锡东游,欲向大众宣诵法华经。
可是与前次的沙门跋陀一般,因言语隔绝,讲解不通,心中十分愧叹,深恨自己功行未深,以致有此,就遁入九华山在莲花峰一个石窟中,面壁趺坐,不断的念诵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希望感动菩萨,指示迷津。可巧今天菩萨适从此处经过,闻声而至,早就知道他的意思。
菩萨暗想,难得这求那跋陀有此坚定意志,如今我不点化于他,更有何人能点化他呢?于是便将身隐过,暗中幻化了去指示他。那求那跋陀当日夜间,在入定之时,就觉得石壁之上忽发现了一片光华,隔了半晌,光华之中,就涌现出一朵莲花,莲花中间,又涌现出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菩萨顶上,又现出一匹宝马,求那跋陀便将事诉说一番,请菩萨慈悲,菩萨只是含笑不言,却见那匹宝马,发开四蹄,在寰宇之中奔跑。
求那跋陀到此恍然大悟,明明菩萨在告诉我,欲通华语,非周游中土,用心学习不可,他领悟了之后,石上的幻影就不见了。求那跋陀次日即便离了此地,到处云游,九年之后,所有华语,无所不通,于是重归九华山,宣说华严经,果然人人了悟了。
求那跋陀于是就在昔年面壁处,建庵塑像供奉,那一尊观世音菩萨法像,其余与平常的一般,只是顶上却多一匹宝马,故世人称为「马头观音」,也称为马头明王,后人尊为畜牲道的教主。自从这一尊异状的观音塑成之后,一班善信,都有些疑惑起来,以为好好的一尊观世音,如何顶上却添上一匹马,畜类居上,岂不亵渎了菩萨,于是在求那跋陀讲经说法之余,便将此意,向他请教。
求那跋陀将前事告知大众,然后说道:「佛家轮回,分为六道,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观世音菩萨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宗旨,故也分为六相。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现大慈相,世传的圣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狮子无畏观音,破畜牲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现大无畏相,这位马头观音就是此道部主。
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三障,此道猜疑嫉忌,宜现普照相,世传的十一面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佛性,称丈夫,故宜现天人丈夫相,世传的准提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世传的如意轮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
所说的三障就是惑障、业障、苦障三样,观世音菩萨既各主一道,宝相也就因之而异了。这尊马头观世音在六观中还算不得异相,像十一面观音,共有十一副面目,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作金刚面,后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各各不同。
又如准提观世音,一身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两手作说法相。右面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鬟;左边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密经箧子。七宝庄严,又是一副法相。
至于如意轮观音,六臂金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右面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第三手持念珠,为度众生苦;左面第一手接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手持莲花,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这又是一副宝相。世俗见识不广,故见了这尊马头观音以为诧异相,实不知菩萨具广大神通,何相不可以幻化,异相正多着呢!贫僧从今起,发愿化缘,塑全这六尊观世音菩萨法像,也好垂示后来。」
大家听了这番话,方才恍然,各各认捐金资材料,不足的由求那跋陀到民间去募化,完成这六观音的工程。我算一言表过,以后不再提及了,我在这里,又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
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与劝善两途,至于菩萨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虽如此说,我们正也不必斤斤较量他的有无,大概所现示的善相,那就是劝善的意思,所现示的畏惧相,那就是警惕的意思。菩萨不必真有此相,说的人不妨如此说,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说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萨心肠。
譬如说沙尘的微细,我的目力辨不明白,这并不是没有沙尘,乃是我目力所不及。他说菩萨有这种种宝相,人家不能见到,也就不能说没有这回事,只能怪自己的目光不广罢了。我只要能够接受菩萨劝善和警惕的苦心,那么任便菩萨现何宝相,左右还是一个菩萨,所说的善知识三字,大家正当细心体会啊!
再说当时菩萨的真身,早已离了九华山,又折向河南地界而来,那边本是历代帝皇之都,素称为洞天福地,不料近来却又遭了兵燹之灾,弄得百姓颠连困苦,四散逃亡。
原来那倡乱的却是李全,他们夫妇二人,各使一条浑铁枪,勇猛无比,号称李铁枪,又说甚么李氏梨花枪,天下无敌,故声势非常浩大,所部也着实不少,到处劫掠焚杀,无恶不作,真如海堤水决,端的势如破竹,没人敢撄他的凶锋。因为这班人都用红巾为号,大家都呼红贼,贼势蔓延,直到登封县地界,方才屯住,不敢长驱直入,你道为何?
原来登封县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达摩禅师所开创,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众,个个精于拳棒,并且是独家秘传,神奇变化,不可测摸。李全虽勇,但震于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们,他们打算设法将僧侣招降下来,另编一枝和尚兵,合着自己的所部,那才可横行天下哩!他打算了这一个主意,故暂时屯兵不进,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贵,不投降时,就要兴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语。
你想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班徒众,也都一志修行,断绝尘缘,那里肯跟这班红贼去干那杀人放火的勾当,造那万般恶业呢?故一口回绝,送信人回营,告诉了李全,可是他心还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币去诱致他们,和尚仍旧付之一笑。临了儿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说,限期三天,如其不率众归顺,就要围攻山寺。
寺中住持,见他们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就把传言人割下两个耳朵,撵出山门,这一来就伏了祸机。正是持心维正道,割耳警强梁。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红军,洛阳市群生照宝镜
话说少林寺住持和尚因红贼李全遣使招降,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便向来使道,出家人受十方供养,与世无争,如何肯甘心从贼,本当将你杀了,以绝李贼之念,现在看在佛祖分上,饶了你性命,割去两耳示警,回去对李贼讲,叫他绝了这条心念罢,于是便将来人两耳割下,撵出山门。
那人一路抱头鼠窜逃回营中,告知李全,李全不觉大怒,便传令进兵围山,那附近的百姓,恐遭寇祸,都扶老携幼的逃避。
观世音菩萨见了如此情形,问明一切,暗想佛门清静之地,万不能容这班强寇去滋扰,少林僧众,虽擅武功,究竟众寡悬殊,势难相敌,还得待我去帮助一臂哩!菩萨此时,本来化装一个行脚僧人模样,赤着双脚一路往少林寺而来,到得寺里,照例拜了佛祖,参了执事众僧,挂单小住。
那时适因灶下缺少一个烧火的和尚,执事的便命菩萨去充数,如此一住两三天,红贼攻下山头,十分紧急,合寺僧众虽协力同心的守御,到底众寡悬殊,看看有些支持不得。菩萨想:「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便抽了一根铁棍在手,冲下山去,大吼一声,挥动宝棍杀入贼人队里,如同风卷残云一般。
远远望去,只见棍头起落,马仰人翻,就是李铁枪上前交手,不及三回合,一棍打下马去,被乱军践踏而死。李全的妻子也战败倒下去,仰天长叹道:「四十年梨花鎗天下无敌,不想今天却输在一个和尚手里,还有甚么面目见天下人呢?」就倒鎗刺喉而死。
主脑既去,一班部众死伤的死伤了,余众都四散奔逃,从此红军之乱,竟一鼓荡平。菩萨到此,一耸身跳在嵩山御寨之上,现出大威猛宝相,少林僧众才知是菩萨显化,都罗拜称谢,于是便将此大威猛相塑成金身,另起观音殿供养。这是「阿摩提观音」,怒目瞋容,手执宝棍,相貌很是可怕,与别处供养的又是一副面目。
当下菩萨虽然将红军杀散,还恐怕他们变成散股,为害民间,便又化装了一个村妇模样,拿着一只锦匣,匣中放着一面青铜宝镜,走到洛阳市上求卖,当时就有一班人去向她问价。
菩萨道:「我这面镜子,是件希世的宝物,实实的要卖一千两纹银,多一文也不要,少一文就不卖,若然失此机会,往后去,就出十万八万银子,也是买不到哩!」
有一个好事的青年插嘴道:「小小的一面铜镜,却要这大价钱,毕竟有甚好处,你且说说看来。」
菩萨道:「我这面镜子好处正多着哩!第一便能照见人心的善恶,第二便能照过世去的一切。好好呆呆,丝毫不爽,有这么两样好处,难道一千两银子还不值吗?」
那少年道:「老奶奶你休打谎,世间那有此等宝物,却叫人有些不信,不知你肯让我试照一下吗?」
菩萨道:「这倒也使得,只是借你一照,须纳三文青钱。」
少年果真摸了三文青钱给菩萨,菩萨便从匣中取出铜镜,执在手中,向少年道:「来照!来照!但须要聚精会神,不要胡思乱想,才照得真形。」
少年对镜约有一杆烟功夫,果然见镜中现出的一切,都是自己已往的所作所为,临了儿却堕入畜牲道中,投生为一条母狗,他看了不觉心惊意乱,连称奇怪,可是别人从后面看去,仍旧是一面空空洞洞的铜镜,一些儿痕迹都没有。菩萨将镜收了,问道,照得可满意,三文钱值不值,少年额汗涔涔,神色灰败,连称:「好!好!好!值!值!值!」
旁人见了他如此神气,争着向他询问所以然来,少年那里肯说出真情,自出其丑,只向众声言道:「众位也不必问我,如其有意思,不妨化费三文,也照一照,包管能够满意是了。」
毕竟好事的人多,一听了少年的话,争着要试一试这新鲜把戏,你也出三文,我也出三文,轮流着试照,没有照过的争先恐后,照过的不是哭丧着脸,便是攒眉蹙额,现出失望的颜色,最低限度,也得露出十分惊异的神情,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口虽不言,却是彼此心照不宣。这么一来,瞧热闹的人,也着实不少,风声一传开去,真有万人空巷来观之慨呢!
菩萨却只向着大众含笑不言,由辰至酉,足足照了三千来人,这三千来个人里面,照了忧愁懊丧的倒要占十分之九,喜悦愉快的不过十分之一。当下菩萨向众说道:「如此宝物,只卖一千两银子,却终于只有照的人,没有买的人,可见俗眼,到底没有识货的人,天已不早,老身却要走了。」
说罢,便将铜镜收放在匣子里边,站起身来,弹了弹衣上尘沙,抬起头时,法像却又换了,在各人眼中变成种种不同的形状。在恶人眼中看去,那老奶奶顿时变成金神七煞模,十分凶恶,看了令人胆战心惊;在寻常人眼中看去,或作瞋怒之容,或作忿恨之状,也是令人寒心;只有在善人眼中看去,却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观世音菩萨。
当下有一班人受了惊吓,纷纷逃走,在一阵乌乱之中,那老奶奶已不见了,于是大家知道是菩萨来点化大众,于是各述所见,大概可分为三副面目:一付是慈眉善目的菩萨面;一副是大忿怒面;一副是含瞋面。其中有几个老人提议,好在刚才每人所出的照镜钱,仍留在此,就用来在原处建庵塑像供养。
这一尊像,也分三面,正面菩萨面,左厢是大忿怒面,右厢是含瞋面,手持宝镜,俗称为三面观音,其实是「游戏三昧观世音」啊!
自此之后,那一班有过作恶之人,因为照见来生受苦情形,也都憬然觉悟,改过自新,湔涤罪业,此间民风,因受了这个感化,真是醇良了不少哩!
再说菩萨自洛阳留了一相,脱身而去,一路云游直到江北地方,只见那边民风强悍刁恶,不知礼义,只贪财物,只要有利可图,为盗为娼,都心甘意愿。故奸淫盗杀之风,比了随便甚么地方都厉害,连官法也治不胜治。菩萨要点化他们,便化装了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带了无数金珠宝物,一路行来。
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便生了觊觎之心,结党呼群,将他拦路邀住问道:「何方僧人?大胆到此,出家人又何来这许多宝物,敢莫是抢劫来的,快快献出,放你过去,要不然休想得性命。」
菩萨道:「我并没有甚么宝物,也不知世间甚么叫做宝物,只有为善修心,那纔是宝物哩!」
众人道:「休得胡说!你身上的金珠翠玉,还算不得宝物吗?快快献上来。」
菩萨道:「你等指这些东西吗,贫僧正嫌它累赘呢?」于是就将一众宝物,取出放在地上道:「你等只捡喜欢的拿吧!」
大家便一哄而上,七手八脚,争着拣值钱的抢夺,转眼间抢个罄尽,只留下一串婆罗子的数珠,却大家都不要,丢在地上。菩萨拾在手中,含笑说道:「没中用的东西,倒一齐拿去了,怎么如此一串宝珠,却竟没人问信,这可见此间百姓,生来没有善根。」
当下大家也不去管他,各各夺了东西,想到市肆中去变卖,不料那些宝物,一件件都变作飞灰,随风吹散,连踪影也不留一点,那许多人不觉疑神疑鬼起来。正是佛宝人谁识,愚蒙疑鬼神。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卅三回-幻香梨小警贪顽,托梦兆庇护善士
话说那一班人想拿了宝物去变钱花用,不料却都变作灰尘,随风散尽,大家都十分惊异,一商议之下,都以为和尚此时,当没有去远,大家去找他说话,于是结伴追赶。直到慈云寺里,果见那和尚在此挂单,于是声势汹汹的向他责问。
菩萨含笑道:「贫僧所有的东西,列位已都拿去了,如今只剩得一串数珠,一只钵盂,列位原来也用不到这东西,故留还贫僧,如今却何故又来寻找贫僧呢?」
众人道:「你那宝物,我们拿去,片刻就都变为灰尘,这一定是你这和尚用的法术,故特地寻你来讨取,快快拿出来,」
菩萨道:「原来如此!我早就说过,那东西并不是宝物,你们却一定要当它是宝物,现在我的话应了,却又说我作了法,要讨二重,叫我那里生出来呢?如列位一定要时,依旧是那话儿,一定变不得钱,须知贫富各有天命,若用强力挣来的,一定享受不得,我劝列位还是省悟省悟罢!」
大家闻言,那里肯就此罢休,都说这和尚刁滑,非要给他些厉害,决不肯拿出来,于是大家四面围攻。菩萨却乘此脱身,用一段香梨木植在地上,由他们扑击,众人打得手酸脚软,只索住手,定睛看时,见是一颗大木植在地皮中,大吃一惊。原来这段香梨木,正是寺中重价买来,预备雕刻佛像的,观世音菩萨因与此木有缘法,故特移来作替身的。
众人中有认得字的,见木上隐隐有「多宝观音菩萨」六个字,到此大家才知道,那和尚是菩萨的化身,当时倒也深悔鲁莽,纷纷的散去。寺中的和尚,就将那段梨木雇匠雕成「多宝观音菩萨」法像,一身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与准提观音像彷佛,这是寺僧因欲符多宝之意,故引准提相来雕刻的,其实当时菩萨并未有此等示现啊!
自慈云寺里雕成了这尊多宝观音供养起来之后,民间因为有那许多人的传说,知道菩萨灵,却十分相信,香烟甚盛,在菩萨的原意,要使他们一心向佛,不作越分之事,不料那边的人,的确没有善根,就误会了意旨。
在起初不过求财求福,倒还罢了,到后来他们不问甚么事,都到菩萨面前来占卜祈祷。甚至于妓院鸨儿,也来烧香叩求菩萨,保佑她们生意兴隆,小偷儿也来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他顺风得利。还有那痴男怨女,也暗中请求菩萨替他们作合,野鸳鸯也来求保佑他们白头到老。烧香人中,甚么都有,如此一闹,把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闹得乌烟瘴气,此间再也留存不得。
本来观世音菩萨虽说是拯拔一切苦厄,又那里管得这许多歪缠的事呢,况且菩萨也不能因为受了一炷香烟,就保佑他们去做那不法的勾当呢?只索叹此方业障太重,无法点化,终于迁地为良了,可巧那尊多宝观音像,手中所有的珠旛宝幢,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宝物做成的,那一班鸡鸣狗盗的东西早就生了觊觎之念。
中间有一个胡七,是一党的头领,因为屡做巨案,人家防范得严密,失了几次风,潜伏了几时,弄得十分窘急,于是召集了几个同党一齐商议,决计去偷那多宝观音手中的宝贝,在初大家还多顾虑,后来胡七自告奋勇,只叫大家在外把风,有甚么事都有他的,方才各各无话,安排停妥。
到了晚间,果真由他独个翻入慈云寺里,索性把观音像背负了出来,驮到僻静所在,各自动手,把那法像十八手中所有的宝物,完全取下,然后把观音像抛入长江之内,看他随波逐流而去。他们得手之后,自然欢喜万分,将贼物俵分了,各自散去。
再说菩萨的真身,明知此事,所以不去施展法力,阻他们的行动,也委实因为此间不可久居之故,在他们将法像丢下江心的时候,菩萨早已渡江到了金陵,觅到一位有缘法的善人。此人姓潘名和,是金陵一个商人,开一家粮食行,家道小康,生平笃信佛教,行善修心,远近都称他为潘好人,只是他虽一心礼佛行善,生平却有一件缺陷,膝下止有一个女儿,却没有子息,他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自揣无望,便打算将女儿招赘一个如意郎君,以作半子之靠,却又因选择过苛,高不对低不就,一向延搁下来,直到眼前,仍旧一无成就。
他那一天忽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位兜头的白衣尊者,向他说道:「潘老儿!你明天到江口去等候,巳午之交,对江有一个四面十八臂的多宝观音法像,由江北那面汆来,你可好生打捞了,送往清凉山鸡鸣寺里,重行修整供养,就有无量功德,那边的石荷叶,也正好改作莲台。」
潘和道:「小老一切尊教,只是小老年将耳顺,膝下犹虚,不知是否还有生育之望?」
白衣人道:「这个容易,我就赐你一子便了!」说着从怀中取出一颗白围棋子,付与潘和,潘和正欲再问白衣人的尊号,却被他一推,就此惊醒。
当下便将此事告知老奶奶,到了次日,往江边去等候,果然捞得了多宝观音的法像,信心益坚,送到鸡鸣寺里,又出资将一片荷叶石,雕成莲座,重塑金身。可是那尊法像,略有损伤,不能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于是世俗就称这一尊观音叫做「莲卧观音」,又成了一相。
再说潘和不觉恍然大悟,知道托梦给他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于是便请了有名画工,将梦中所见的白衣人模样描出,怀中又加上一个小孩子,称为「白衣送子观音」,供奉在家,后来他果真不久,就生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儿子,善人有后,也不枉他一生信佛的结果啊!
故此风直传到现在,江南一带,凡是无子的人,往往向白衣观音祈祷,拜求送子,其实潘和梦中所见的白衣观音,手中却并不抱孩子,就是给他的也不过是一颗白围棋子,这抱孩子的法像,不过是潘和以意为之,叫人家见了,知道虔礼观音之后,无后的人,也会得子罢了,后人就误会为大士当年果真有此示现哩!
至于白衣观音呢?在三十三相中,原是有的,乃胎藏界的一尊,莲花部的部主,白衣是表示淳净的菩提心啊!今世所传诵的白衣大悲咒,就是此尊的法门,那时菩萨又离开了金陵,一路来到姑苏,其时恰值兵燹之后,姑苏的百姓,遭金兵惨杀的不下数十万,冤魂遍野,苦恼万分。
菩萨见了,好生不忍,于是就大发慈悲,广施法力,解除他们的苦厄,便化装为一个中年美妇,手捧杨枝宝瓶,来到冤魂结聚之处,迭石为台,高可数丈。菩萨就趺坐石台之上,念诵那破地狱障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每诵千遍,便取过杨枝,在宝瓶中蘸了甘露,望空四面遍洒一周,然后仍插好杨枝,诵经如故。
当地百姓,见了菩萨如此情形,不明其故,诧为异事,于是传说开去,一时传遍了街坊里巷,一窝风的前来观看,有的说是化缘,也有说是作法的,纷纷不一。菩萨见大众疑念杂生,便向他们说出一番话来。正是群疑难自决,一语破迷津。欲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四回-水月朦胧慈容隐现,情怀荡漾浪子操刀
话说菩萨结台诵经,超度那一班冤魂怨鬼,当地人士,不明究竟,纷纷往观,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不一。菩萨见他们疑神疑鬼,便向众宣说道:「此间不幸受了金人之难,冤死了数十万无辜百姓,凄惨不堪。可是这许多冤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漂泊无归,十分苦恼,贫尼本我佛慈悲之旨,既然有缘来到此方,不容不加拯拔,故此发愿结台,诵经四十九日,遍洒杨枝甘露,使他们脱离苦厄,往生乐土。众位不必猜疑,贫尼既不要募缘,也不要化斋,只了此一愿罢了!」
大家闻说,方才明白,但中间又有那些好事之人,你一言我一语,向菩萨寻根问底起来,或者问她诵的甚么经?或者问她为何洒水?好似乌鸦鸣噪!
菩萨又道:「众位不必如此纷乱,此刻贫尼誓愿未了,恕不能与众位多谈,且等四十九日功德圆满之后,再与众位细谈这些。」
大家听了,因为她是在那里替姑苏人做功德,又不索取酬报,一片好心,委实难得,故也不再追问,大家纷纷散去,由菩萨一人去诵经洒水,专等四十九日之后,与她细谈一切。
光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四十九日已如电光火石一般的过去了,那日晚间,菩萨功德圆满,大众也如期而集,听菩萨说法。菩萨开言道:「前承询问所诵何经?所洒何水?且待贫尼来说与诸位知道,此经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可破地狱诸障,度一切幽冥苦厄,诵满一万之数,万劫全消,此水乃是功德水,遍洒十方,只要受得一滴,就可往生乐土。贫尼也算与地方有缘法,故无意云游到此,自应设法超度,使解除苦厄,如今功德圆满,贫尼也要往别处去了。」
那许多姑苏人,见菩萨干了这么一场功德,端的不索酬报,一致向她拜谢。中间有人问道:「我闻得观世音菩萨游戏人间,各处时常现示宝相,不知我等这班人,有没有福分看见菩萨之面?」
菩萨道:「有有有!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你等既有欲见菩萨之念,心中就有了一菩萨,当然可以看见的了。」
那人道:「菩萨在于何处?」
菩萨指着河边道:「那河水中央,不是菩萨吗?」
大家就向指示处看去,果然看见水中一个影子,现出七宝庄严之相,众人相率膜拜,那一天正好是月中,一轮圆月,照得寰宇通明,水中团团的月影,也反映生辉,只见那菩萨的宝相,冉冉的走入月该中去,渐渐的隐没。
众人拜罢起身,那石台上的尼僧,却已不知去向了,大家到此,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尼就是菩萨的化身,于是一众善姓,各出资财,即就菩萨诵经之处,建筑一座观音庵,塑着观世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供养起来,民间都称为「洒水观音」。
在那看见菩萨在水中显身的人里面,有一个丹青妙手,名叫邱子靖的,又将菩萨显身时的情形,用工笔画出,月影婆娑,水光荡样,大士七宝庄严的法相现身其中,端的出神入化,名为「水月观音」。
此帧画像一出,一班善姓,纷纷的求他绘画,或是借去临摹,故在当时,人家所供养的菩萨画像,大半是「水月观音」,其余便是「洒水观音」了,相沿至今,苏州一带,民间私家所供,还以水月观音为多哩!
其实菩萨所以化现之意,不过示人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使大家澈悟不生不灭的大旨,难得邱子靖也是生有宿根,悟得此旨,画出此尊宝相,留示后人,也无非要使人澈悟罢了。不过现在一班供养水月观音,念佛诵经的人,能够悟得此旨的,恐怕是百不得一罢,因为他们是单诵字句,不参义理啊!
闲文少叙,再说当时菩萨并未离开姑苏,只是化了一身,寄迹人间,欲看此一众善姓之中,谁有缘法,度化数人,以为世俗劝,使佛教可以广播。暗中观察,果然被她寻到了一个,菩萨见他生有慧根,将来得能证道,但目前灾祸临头,他既虔诚礼我,我不救他,谁还可以援手呢?于是便去化身指点他去了。
你道那人是谁?却是一个药店主人名叫:贾一峰,平日间他抱定薄利主义,嘉惠贫病,总比别人家来得便宜,遇到实在窘迫无钱的人,他又肯赊欠,却并不索讨,因此有善人之名,他平日最信佛教,家中店内,都供着观世音菩萨,晨夕礼拜之外,没事时便坐在佛前,念诵观世音经,一日不间。
但是他虽然是个好人,他那妻子,却生性淫荡,与邻家子有些不清白,外边都有些知道,只瞒过了一峰,人家都说善人不善报也罢了!却如何反受恶报呢?况且他又是信佛之人,难道菩萨是无灵的吗?
却替他暗中叹息,可是因果报应终是有的,那一天,一峰要往别省去进货,先一天夜间,忽梦观世音菩萨在他家现身,手中执着如意,顶上现出一条金龙,用如意敲着他顶门说道:「贾一峰听了,你不久有大祸临头,我因你相礼甚虔,不忍见你身罹此厄,故来救你,如今有四句偈语在此,你听真了:『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切记!切记!不要忘了此话!」一峰拜领而醒,将此四句偈语,倒来倒去的念熟了,谨记在心,菩萨的吩咐,他那里敢于忘怀呢?
第二天坐船动身,行不到半日路程,忽然遇到倾盆大雨,恰好行到一座桥下,舟子想在此桥洞中躲雨,一峰记起前言,连称使不得,我们快摇过去,莫停莫停!舟子看了他如此情形,不知何故,既然此说,只索冒雨摇桨过去,不到一箭之地,只听轰通一声,那桥已中断,
舟子道:「好险好险!要不是贾老爹吩咐,大家都没有命了!贾老爹看你刚才那副神情,好像预先知道一般,真奇怪哩!」
一峰便将菩萨示梦的事,细说了一番,舟子也从此虔心礼佛起来。一峰到了目的地,与各行商接洽就绪,付款载货而归,路上一来一往,足足有两个月跋涉,这两个月中,他那妻子与邻家子正打得火一般的热,大有难解难分之势。
一峰那日到家,已是黄昏时候,他因菩萨救了他断桥之厄,故一进门便到菩萨像前焚香拜谢,拜罢起身,那梁上挂的一盏长明灯,忽然断落下,里边的油,倾得他肩背上淋漓尽致,他猛里却记起偈中的第二句,便略不迟疑的把油向头上抹,抹得满头光致致的,与女人一般。当下换去外衣,与妻子叙了一番契阔,少不得提起断桥之事,少停吃过了晚饭,一同入房安息,不在话下。
再说那邻家子见一峰回来,不能过去和他妻子追欢取乐,不觉忿火中烧,睡在床上翻来覆去,那里想睡得着,越想越恨,到后来突的动了杀心,去厨下找了一把切菜刀,翻墙过去,悄悄的掩入房中,步到床前,揭开帐子。举刀待砍,忽又缩住了,暗想不要杀错了,那倒有点儿舍不得,略一筹思,女人头上一定有香油气味,这个倒也不难辨别,于是用鼻一嗅,只闻得外床一个,油气扑鼻,便认定里床一个是一峰。
重新举起刀来,用尽平生之力,向里床的一个头上劈去,只听得秃的一声,脑瓜儿已劈成两半。一峰从梦中惊醒过来,大声呼喊!敲石取火,便要一些儿功夫,邻家子已乘间遁去,四处搜寻,那有一点儿踪影。正是今朝漏网去,终有被羁时。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人空门剃度一峰
话说邻家子一刀砍去,正砍在妇人左太阳上,秃的一声,劈开半个头颅,两脚乱蹬,已自死了。一峰从梦中惊醒,一面大呼婢仆,一面取出火镰,打火点灯,一阵子手忙脚乱,耽搁了好一会功夫。
那邻家子已自脱身而去,一峰见妻子被杀,十分伤惨,四下里找寻凶手,却又踪影全无,不得已便连夜去告知岳家,丈人到来一看,却硬指是一峰所为,他说门不开,户不启,发生这杀人之事,不是你还是谁?弄得一峰分辩不得。
第二天便告到当官,官府相验之后,也疑是一峰所干,用严刑询问,一峰是个正当商人,又非江洋大盗,身体又极孱弱,那里经得起种种苛刑,到煎熬不得时,只有自叹命中注定,前世冤业,如其活受罪,不如一死完事,他打了这个主意,便一口承认了。官府将他打入牢中,一面预备拟定谳词,通详出去,不料下笔之时,却有十来个青蝇,飞集笔端,把笔头抱住,用手扑开,待下笔写时,却又群集,屡试都是如此,县官却疑心起来,暗想此事遮莫里边真有冤枉,故灵蝇示兆,于是与师爷一相商。
师爷道:「待我到狱中去向他询问看来!」到得狱中,只见他在那里念佛。
师爷只说:「你的罪名已定,念佛还有何用?」
一峰道:「菩萨曾说过相救的,决不谎人。」于是便将赠偈之事,细说一遍;师爷听了「青蝇捧笔头」的话,不觉一惊。
只第三句「斗谷三升米」,却解释不出,想了一会,忽灵机一动道:「一斗谷除了三升米以外,其余七升不是糠还是什么?你可认得康七吗?」
一峰道:「认得认得!我家左邻那个少年,他就叫康七。」
师爷点头而去,将此事告知县尊,第二天便出签提康七到案,一询而伏,果然是他干的。一峰的奇冤,总算因此昭雪。
贾一峰自从受了这意外之灾,虽然脱了杀身之祸,但对于世事,一发感觉到变幻无常,灰心已极,于是便将财产全部施舍给贫苦之人,决意到杭州灵隐寺,去投师剃度,顶礼空王。他一路上行脚而往,那日到了嘉兴地界,他正睡在一家旅店之中,恍惚间似有人唤他的名字,举眼看时,却是妻子和康七二人,迎面浴血而来,一个手中提着血淋淋的断头,一个斜披了半个脑袋,形状十分凄厉可怕,正欲扑上前向他讨命。
一峰见了,怎么不心惊胆战?待要逃时,可是房门却被两个厉鬼挡住,又无别条出路,弄得他无处脱身,正在惶急之际,忽想起菩萨来,便索性将两眼一闭,默念观世音菩萨法号,隔了一会,却不见鬼物扑近前来,才放胆睁眼看时,那里还有什么厉鬼,只见一尊菩萨,站在一张莲叶之上,一个赤身童子,南无着手,对立作合掌朝拜之状,倏忽之间,也就隐灭了。
一峰到此方如梦初觉,回忆刚才之事,似乎是梦,又似乎是真,弄得他莫明其妙,但菩萨两度显化的法相,却深深的印在他心上,其实境由心造,他这番就如入定的走魂,是一般无二的。
次日他离了嘉兴县城,一路向杭州的路上而去,沿途过了不少乡村市集,到得一个胡家庄附近,见有一群人围聚在田陇间,不知何事?便走上前去一看,却原来有王姓农人刨田,忽然触着一件坚硬之物,于是用锄在四周留心的刨去,到二尺深时,却现出一尊一尺半左右的佛像来,本是碧琉璃瓦质造成,十分工致,虽被泥沙掩住,亦可见其须眉毕现,故大家多争来观看,围着一大群人在那里。
一峰挨身进去,仔细看了一遍道:「合该你们这一方的百姓有点福份,故菩萨此身,托咐到此,你们应当虔诚供养,包管往后去保佑你等岁岁丰登,此间可有庙宇,宜将此尊法像送往供养。」
那姓王的问道:「你这人既然口口声声说是菩萨,但是菩萨也有好多的名号,这一尊又是什么菩萨呢?」
一峰道:「这是观世音菩萨啊!」
大家听了,都说:「不对!不对!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我们也曾看见过,却非如此装束,「且多是女身,为何此尊却是男身,你倒说说看来。」
一峰道:「菩萨自从成道之后,周行寰宇,随时幻化,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不一定,有时还作种种法身警世哩!你等何必大惊小怪呢?」又将自己两度见菩萨示现的事,讲给他们听了,大家方才相信,果然把那尊法身送入庙中去供养,因为此尊佛像得自田间,故大家都称为「陇见观音」。
再说一峰来到杭州灵隐寺,拜了元寂禅师做师父,祝发为僧,随众修行,一般的诵经礼忏,打坐参禅。打坐这件事,做书的在前屡经说过,大非易事,心头着不得一点尘滓,若然着得些微尘滓,便要走魔,弄得不巧,还会变成疯颠哩!
一峰和尚,虽然有些根基,到底被凡俗所蒙,初入手时,终究不能静定,心中一有了事,在打坐之时,每次总见康七和自己妻子的怨鬼,提着血淋淋的头,前来相扰,使你不得入定。他自己对于此事,也非常不安,那一天又在打坐,硬抑心怀,不料康七等二人领了一班无头野鬼,又来与他相扰。
正在危急之际,忽见一位青颈菩萨,一首三面,正面作慈悲熙怡之状,右边作狮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身的无量寿佛。一身四臂,右第一臂执杖,二臂执莲花,左第一臂执轮,第二臂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虎皮络于左膊角,披黑蛇为绅线,在八叶莲花上立,璎珞臂钏,环佩光焰,十分威猛。不片刻功夫,把一群野鬼完全吃尽,用杖向一峰和尚一击,顿觉心地光明,不留尘滓。
次日做完课诵,便将夜来之事,去请教元寂禅师,所见的究竟是什么菩萨?元寂禅师道:「善哉!善哉!你所见的却是「青颈观自在菩萨」啊!是观音菩萨所变的明王相,虔念此尊菩萨,可以脱离一切怖畏。」
于是便将青颈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一卷,传给一峰,叫他在发生怖畏时,便念此经,可以解除,从此一峰和尚,功行精进。数年之后,便到各处去朝礼名山,因念观世音菩萨屡屡点化之恩,遇到名奇石,便相度情形,雕刻一尊菩萨法像,留示后世,所刻的就是他曾经看见的宝相。故至今各地所留的菩萨石像,不是龙头观音,就是一叶观音,或青颈观音,一叶观音俗称为童子观音,其像最多,其乎到处可见,却都是一峰和尚的手迹啊!
一峰和尚后来往朝南海又无意间,在海滨巨浪之中,见到一尊琉璃观音法像,方长一尺三寸,遍体通明,庄严七宝,一峰便在巨浪之中,设法捞起,带归杭州灵隐寺里去供养,这一尊或称为琉璃观音,或者因为他是从水中汆来,便叫「汆来观音」,也是大家的附会。
后来一峰和尚在灵隐寺住持多年,坐化之时,预先知道,香汤沐浴,趺坐神龛,一室之内香气缭绕,鼻垂玉筋二尺有余,拜送的在万人以上,见他如此,都说是罗汉后身,故示寂时有这种种瑞兆,如今又重回佛国去了,自此以后,杭州人的笃信佛教,更比前增加信心。正是善因从早种,好果此时收。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六回 -画观音指示善士,卖药草忻逢孝子
话说上一回书中,因为叙述一峰之事,把菩萨那边搁过,如今却又要回转笔来,补叙菩萨的行踪了。
菩萨自从救度了贾一峰,当时姑苏的人民,见贾一峰行善得了恶报,妻子被杀,自己又吃冤屈官司,屈打成招,免不了杀身之祸,甚是替他不平,有的竟指菩萨没有灵感。直到后来,县官审清了这一桩无头案,知道是菩萨留偈指点,纔能破案,于是又把疑团打破,愈发深信菩萨的威力,虔诚供养。
菩萨游踪,一路来到太仓,又遇见一位善人,此人姓王名锡,爵号叫荆石,曾经做过显宦,现在息影家园,享清闲之福,他虽曾做显宦,但乐善好施,终身不二色,晚年喜欢谈佛学,信心坚定,凡远近大小寺院,他却亲自写了匾额送去悬挂,为众指导。恰好那时有位圆通法师,乃是一位有道高僧,来到太仓,创兴佛法,荆石与他往来极密,谈禅说法,非常透澈。
当时太仓有了这一位显宦,一个高僧的提创,大家都自景从,佛法极为兴盛,荆石十分欢喜,又想起观世音菩萨的种种灵迹,便发愿聘请名手画家,画一千幅菩萨法像,施舍民间,使他们一心向善。这一来是信佛心虔,二来也可以借此移风易俗,使合境的人民,不要为非作恶,补政教所不及,他打了这一个主意,便去和圆通法师商议道:「我们得观世音菩萨列代显迹,所现宝相各各不同,我今欲画菩萨像一千副,施舍民间,使大家信奉,不知画何种宝相为宜。」
圆通法师道:「居士肯如此尽力佛教,功德真是无量,若问菩萨宝相,照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上边说,共有八相:第一是金刚观自在菩萨;第二是与愿观自在菩萨;第三是数珠观自在菩萨;第四是钩召观自在菩萨;第五是除障观自在菩萨;第六是宝剑观自在菩萨;第七是宝印观自在菩萨;第八是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八尊菩萨有八画相,各有一般神通,究竟宜画那一相,贫僧也不敢断定,还待居士自决。」
荆石踌躇了一会道:「那么如此罢!我们就多雇几个画工,先期命他们斋戒沐沿,虔诚祷告菩萨请赐一兆,菩萨愿现何相,即叫他们看见,然后依梦中所见的照画,岂不是好。」
圆法师道:「如此却好!」
荆石于是命人招雇画工,一月之内,恰恰的招到八位,便将画像祈梦的事,告诉了他们一遍,大家自然照办。可是一连九日,八人中一个也没有得到梦兆,荆石心中甚为不解,其时菩萨恰巧在此经过,闻得此事,便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模样,造门请见,说是善画各相观音。
荆石一听此话,甚是喜悦,连忙请入相见,谈论之下,甚为合意,秀士自称曾七次梦游佛国,故熟悉诸般菩萨的面目,既是善士发此宏愿,愿相助成功。荆石又问画那一副宝相。
秀士道:「既然圆通法师向善士说起八相,愚意不如八相都画,以免缺陷。」
荆石大喜,便命设下香案,预备了金银针,纯净笔砚,清洁纸张,请秀士动手。秀士略不凝思,提起笔来就画,出手迅速异常,真是运笔如风,挥毫似电,不消片刻,一尊已就。重又取过一幅纸铺了,又是一阵子挥洒,又成了一尊,如此费了大半天功夫,八尊宝相已完全画就,端的是八样法身。
看那第一幅,题着:金刚观自在菩萨,画得棱眉怒目作瞋之状,云是忿怒相,摄伏群魔。
第二幅题着:与愿观自在菩萨,画得慈眉善目,左手执一经卷,右手作施愿之状,云是大慈之相,广结善缘。
第三幅题着:数珠观自在菩萨,合目冥坐,手中扣着一串念珠,作默数之状,云是大悲相,了除尘劫。
第四幅题着:钩召观自在菩萨,一首三面,正面熙怡,头载天冠,冠有化身阿弥陀佛,左面怒目可畏,鬓发耸竖,首戴月冠,右面颦眉怒目,狗牙上出,一身六臂,一手持绢索,一手持莲花,一手持三叉戟,一手持钺斧,一手施无畏,一手把如意宝杖,结跏趺坐,云是圆通相,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
第五幅题着:除障观自在菩萨,一首三目,右手执宝镜,左手作施愿状,云是普照之相,破除六道三障。
第六幅题着:宝剑观自在菩萨,顶上涌现莲花,一手执宝剑,一手举胸前,云是解脱之相,斩除六贼。
第七幅题着:宝印观自在菩萨,一身三面,都现慈悲状,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铃铎,一手执旛幢,一手持剑,一手持宝镜,一手把莲花,云是迅奋之相,驱驰三界。
第八幅题着: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玉面含笑,首戴宝冠,冠中有化身无量寿佛,两手捧金轮作旋转状,云是如意相,转除恶业。
荆石看了这八幅图像,大喜过望,赞不绝口。那秀士又说道:「如今善士有了此八幅蓝本,可以给画工临摹,小子却要告别了。」
荆石苦留不住,送金银给他,又不肯受,反是他取出一颗圆子,送给荆石,说是西方无患子,常佩在身,可以免除灾害,益人智慧。荆石谢了又谢,一直送到大门之外,纔拱手而别,于是他就带了画,去找圆通法师,告知一切。
法师道:「恭喜居士,今天却遇见菩萨了。」
荆石道:「此话怎讲,难道作画的白衣秀士,就是观世音菩萨不成。」
法师道:「怎么不是,要不是菩萨,凡间人即能画出这种宝相,又从何得此无患子呢?」
荆石方才恍然大悟,于是益发高兴起来,将八幅画相,悬挂在大厅之上,命八个画工,每人认定一帧去临摹,一帧脱手,他便自己写上一卷多心经,送给人家。又把那一颗无患子种在地上,果然发芽结子,分送人家,使大家获福远祸,整整的一年有余,才送满了一千画观世音像。
菩萨手画的八副留在家中,奉为传家之宝,从此太仓的佛教大兴,尤其是王氏一门,大小都信仰菩萨,子孙如王烟客等都是科名望重,大家以为是奉佛的善报。
菩萨自从留画给王荆石之后,便又化装为一个卖药草的行脚医生,挑了两个藤斗子,内中放着好几十样药草,走到闹市之中,在人烟稠密处,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将担子放下,取出一块巾袱来,铺在地上,盘膝而坐,专等主顾上门。暗中观察那一班来来往往的行人,细辨忠奸贤佞,正在观看,忽来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身上穿得破烂不堪,鹑衣百结,赤足蓬头,奔到跟前,劈口问道:「卖药的老丈,你可会得治病?」
菩萨道:「痴孩子,不会治病,如何好卖药,岂不要误人性命?」
小孩道:「那么请你治病,不知要多少钱纔行?」
菩萨道:「行医之人,原是半积阴功半养生的,我只要遇见有缘之人,贫苦之辈,非但不要诊金,连药也肯送哩!」
小孩子听了此话,不觉喜得跳跃起来,拍着小手道:「好了!好了!今天我父亲遇见你老丈,就有了救了!我只求老丈慈悲一下,医治我父亲得活,永世也不敢忘了你的大恩。」说着拖着菩萨就要走。
菩萨道:「你且莫慌,可将你父亲的病,先说与我知道,看我医得医不得,如其是医得的,那时跟你同去不迟。」
那小孩子便将父亲的病情,说了出来。正是看他纯孝子,宜是有缘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七回-治危病煎服薄荷汤,医痧症传说观音柳
话说那小孩子听了菩萨的话,一面放了手,一面说道:「我家父亲名唤张四,一向卖烧饼为活,家中除我们父子二人之外,没有旁人。穷也穷到十分,一天卖下来的钱,只够吃薄粥,不料两天前父亲却说身子不好,可是还勉强出去卖饼。因为一天不卖,就一天没得吃,晚上回家,就支持不得,倒头就睡。这一睡就睡胡涂了,竟然不省人事,喊他也不答应,推他也不动弹,身上热得好似烘烧饼的炉子,干焦焦的灼手。我急了去找二伯,无奈二伯也穷得腰无半文,没法可想,第二天就想请位郎中来看看,只是没有诊金给他们,一个也不肯来。倒是前天晚上病倒的,昨天整整的一天不声不响,今天又是半天了,身上的热更烧得厉害,看来是难救的了。我正想到城外去请娘舅,不料在此遇见老丈,真是再巧也没有,请你好歹去替我父亲医治一下,那纔是阴功积德的呢!」
菩萨道:「如是我们同走好了!」于是便收拾担子挑好,跟着小孩子一路行来,连转了两个弯,来到一座破碎不堪的土地庙中,只见张四直躺在一张板铺上面,咬紧牙关,闭着双目,如已死去的一般。
菩萨见系风寒蕴结所致,使从藤斗里取出一束药草交给孩子,叫他去煎服,不多一会煎好了,倾在瓦罐里,只觉得香气四溢,清心开胃。菩萨又帮同孩子用竹筷撬开了张四的牙关,热热的灌了一碗,隔了半个时辰,又浓浓的灌了一大碗,只见头面渐渐的滋出汗来。
菩萨说:「如今不妨了,出得一身畅汗,自然清醒,病就好了。」
当时便告别要走,孩子道:「老丈且慢!你的药也要本钱的,我身上还有五个青钱,就送了你罢!你莫嫌过少,这是聊以致意的啊!」
菩萨暗想:「难得穷苦人家,出此孝顺儿子。」当下便对他道:「不消你破费钱钞,我这药草却是自往山中去采取的,不会费得本钱。我看你小小年纪,倒有如此一片孝心,甚为可敬,如今给你一包种子,你尽可往河岸之处种了,长成收获之后,你便可割了去卖给药店之中,名叫薄荷,也可以得些蝇头之利,与你父图活。」
孩子接了,拜了又拜,谢了又谢,菩萨就扬长而去,那张四在夜间果然出了一身畅汗,又下了一次大解,顿时清醒,不久便愈,便依了菩萨的吩咐,自此种薄荷为生,后来竟得成小康。薄荷这一件东西,现在各地都有得出产,但终以太仓的出品算最好,据说还是因为菩萨的手泽,纔能不同凡品哩呢!其实或许是地气的关系吧。
再说菩萨又离了太仓,一路向西北而行,走入海虞地界。路上听人家说起,近虞山之上,忽然产生了一种怪虫,似蛇非蛇,全体翠绿,生有四脚,形似壁虎,却又大上几倍,当地的人呼为四脚蛇。此物匿伏草间,行动极为迅速,且与草木颜色相类,很是不易辨认,况又毒而无比,一咬了人,奔跑不上十步,就得毒发倒毙,无药可救。
故近来一班靠山为生的人,都吓得不敢入山,绝了生计,叫苦连天哩!菩萨一听此话,记在心头,便又化装一个卖眼药的捕蛇化子模样,直到海虞城外。果真说有此事,大家因他是外来的捕蛇者,谅来有些本领,便都来请他设法除此四脚蛇之害。
菩萨是有求必应的,当时就答应下来,独自个儿背着贮蛇的簏子,走入深山,找到蛇洞,施展法力,将合山的四脚蛇完全捉到,放入簏中,带下山来当众说道:「此物虽毒,却可以入药救人,世间缺不得牠,故我不能加以杀害,如今待我用禁咒之法,使牠箝口,以后不再咬人就是了。」
众山樵也但求如此,自然无话可讲,只见菩萨咬破了一只中指,从簏中一条一条将四脚蛇捉出,在每条头额之上,滴上一小点鲜血,仍旧放入草间。说也奇怪,自从这么一来之后,那四脚蛇虽然很多,见了人却只有逃避的份儿,再也不会咬人,直到如今,虞山的四脚蛇,额上的确还存留着鲜红的一点,据说是个特点,别处四脚蛇,却无此标记的。
闲言少叙,却说那时正是春夏之交,因为天时忽寒忽暖的关系,一班小儿,多患痧疫之症,差不多到处都有,并且最危险的是丹痧【麻疹】,往往透了出来,一不留心,偶然受了一点风,或是热得太过,以致内陷,毒气攻心,不可救药。
菩萨见了,好生不忍,在药物中一算,只有赤柽柳可以救得此危,幸喜此物民间野生的很多,又恰当夏令,正是此物盛生之时,当时菩萨想寻觅一个有缘之人,将此方法传授给他,以救一方小儿之命,于是一路行到辛峰之麓,听见有两个人坐在山麓上面讲话。
一个年轻的说道:「如今天道是反了,行善的人,一向弄得七颠八倒,作恶的人,倒反而消遥快乐,老伯伯你想,城东严家的老员外,他是多么行善的啊!修桥补路,他那一件不做,夏令开堂施诊给药,冬天开厂施粥给衣,也不知救了多少性命,如今弄到他自己孙儿出丹痧,据说受了一点子风,丹痧隐了,诸医束手,已是没有生望的了,你想可气不可气呢?」
老者道:「这由于数和命罢了,论理严员外这种人家,非但不当有这种顽逆的事,正宜公侯万代哩,但如今弄到身上,又有甚么办法呢?不过大家替他同声一叹罢了!」
原来他们严姓,却是严文靖公之后,有一位道彻先生,他一生就一副慈善心肠,好为善举,三十无子,人劝纳妾,他只说未得其人。有一天偶然到亲戚家中,见一个婢女,却光着头没有蓄发,先生无意间问起,纔知是个哑子,于是便向那亲戚说道:「叫她把头发留起来,我便娶她为妻。」
那亲戚如何肯信?道彻便申约留聘,第二年便娶了回去,人家问他为何却纳一个哑子?道彻道:「她天生瘖哑,已是十分可怜,况且主人不使蓄发,人家知道她是哑子,自然不会去娶她,后半世的日子,岂不是更加凄苦?我因此纔收纳下来啊!」
当时人家不免讥笑他,后来他果真得到三个儿子,行善也格外认真了,那两人谈话中所说的严老员外,却就是这位道彻先生啊。
菩萨那时正在路上采得一束赤柽柳在手中,听了二人之话,便将过去向二人说道:「丹痧内陷,委实不易调治,惟有这赤柽柳煎服有效!你可拿去送往严宅,叫他们赶紧煎成浓汁服下。在一个时辰后,如其再不见效验的话,另用炭风炉一只,烧了炽炭,取红枣杂置罐中煨炖,痧子自然会推出来的。这是秘方,你等倘能广为传布,也是无量功德。」
那少年接了赤柽柳正待要走,忽又站住道:「先生,敢请教你老人家尊姓大名?现住何处?回头严老员外问起来,我好回话。」
菩萨道:「我却没有姓名,若是严老员外问你时,你只说有一个落伽山人,云游过此,闻知员外家小儿病重,故特传此秘方,员外听了,他自会知道的。」说罢,便与二人作别下山,不在话下,再说那少年拿了一束赤柽柳,拔脚飞跑,直入严府,将上面一段话,说个明白。
员外道:「既然如此,你可问得那人姓名?」
少年道:「他说没有名姓,却叫做落伽山人。」
员外一听此话,倒身向空便拜,把个少年倒吓得一跳。正是慈悲真面目,俗子未曾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卅八回-严居士建造白衣庵,刘贤妇刲股疗姑疾
话说严道彻听少年说出落伽山人四字,就知道是菩萨现示,不觉倒身向空拜谢。拜罢起身,便命少年稍待,自己却拿了那一束赤柽柳,送到里边,说明就里,叫家人快去煎给小官儿吃。
家中上下人等,听说菩萨指示,都喜出望外,笑逐颜开,知道小官儿今番有救了,自去煎煮,道彻便去拿了五十两银子,送给那少年做酬劳,又说明他们所遇见的是观世音菩萨。还问明了菩萨示相的地方,那少年只因多了一番嘴,奔跑了一趟,却获到白花花五十两银,怎不欢喜,道谢而去。
道彻重新入内,那时药已煎好了,便灌给小官儿吃了一盏,隔了半个时辰,面部已斑斑点点的推出痧子来,当晚就推齐了,大家小心看护,一周时之后,渐渐的回了点,延医调治,不久痊愈。
再说那少年回去,知道遇见了菩萨,便告知老者,大家以为菩萨所传的方药,自然是灵应的,于是广为传布,患同样病症的人家,争着如法泡制,果然十分灵验,这以来真救了不少小儿的性命。大家感激观世音菩萨的大德,因此赤柽柳一物,便改名为观音柳,纪念深恩,再说那严道彻在孙儿病好之后,便招工雇匠,大兴土木,在辛峰之阳,菩萨当日示相之处,造起一座庙宇,题名为白衣庵,塑着白衣观音的法像,这位菩萨的手里,不拿杨枝,却拈着一枝赤柽柳,作施舍之状,大家因为菩萨救护小儿,使能延年益寿,故称为「延命观音」。
这座白衣庵当时香烟鼎盛,直传到现在,依然矗立山腰,香烟不绝,逢到二月、六月、九月三个十九日,四乡八镇的人,都来烧香,盛况不下杭州三月的香市哩!
再说菩萨自传了丹方之后,即便离了海虞,一路依江岸而行,到处广行方便,拯拔众生,但不轻将真面目示人,故受惠的人,也不尽知道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那一日来到沧洲地界,在一个小村子里求宿,他求宿到那一家呢?也非无故,因看见他有瑞气笼罩,故此去一瞻究竟,走到那家门前,只见里边走出一个妇人,面有忧容,手中拏着一个药罐,出去倾药渣。观世音菩萨那时也已化装了一个中年妇人模样,上前说道:「大嫂啊!我是过路之人,因天色已晚,无处存身,故特来向大嫂商量,愿借一宿。」
那妇人道:「本来可以相留,现在因为婆婆有病,家中又没有人手,照顾不周,如何可以相留尊客,还是另投别家罢!」
菩萨道:「别家都有男子,诸多不便,还望大嫂方便方便,我也并不要大嫂照顾甚么,只求借一角之地,过这一夜,明早即便登程,决不有扰的啊!」
那妇人心地慈悲,见她是过路之人,不愿绝人太甚,当下便答应了,倾了药渣,让她进得里边,在灶下坐了。又向她说道:「锅中有饭,壶心有茶,饥渴时不妨自用,我去服侍婆婆,等一会再来给你被褥。」说罢,自去。
菩萨就在灶下存身,现在我且将这家人家来叙述一番。她家姓汪,那妇人却是刘氏,丈夫早已去世,只留下她和一位年纪七十的老婆婆,幸而家中有些赀财,还够婆媳两个度日,刘氏对待婆婆十分孝敬,一切总是先意承旨,从不违拗,一向相安无事。不料今番婆婆病起来了,病的是呃逆,历经大夫医治,百药无效,病势一天重似一天,危险异常,刘氏十分着急了,她曾听得人家讲过,刲股疗亲的故事,说是极端灵验的,她当下便打定主意,也自割一片肉,疗治婆婆的危疾。
此际恰巧来了菩萨,坚拒不得,只索让她入内,将她安顿厨下,刘氏便先去瞧看婆婆。见她呼呼熟睡,才回到自己房中,取过一把锋利的剪刀,捋起了衣袖,用口将左臂上的一块肉噙住扯起,霍的就是一剪,鲜血直冒。她唾下口噙的一片肉,放了剪刀,然后撒上香灰,将血掩了,扯了一块布条,扎缚好了,然后拏了那块肉,走到外厢,放在瓦罐中去煎煮。
人家说刲股疗亲,是不觉得疼痛的,这句话却不见得,因为好好的皮肉,用针刺一下还觉得疼痛,又何况剪去一块呢!不过在刲股的人,意志专一,不感觉过分的痛苦罢了!刘氏煎煮时,早惊动了菩萨,便走过去问道:「大嫂啊!你在那里做些什么?」
刘氏起初只说是药。菩萨道:「你休瞒我,你左臂之上刚才还好好的,现在为何却裹了创呢?罐中所煮的,还不是人肉吗?」
刘氏知道瞒她不过,只索明白告诉给她。菩萨长叹道:「世上几曾有人肉治得好的病?毁伤了父母之遗体,去干这勾当,也非常理,但是一片纯孝之心,却也愚不可及呢!况且婆媳之间不比母女,人家诟詈百端的也正多着,大嫂能够如此孝顺婆婆,真是万分难得,真令人十分起敬!但不知妳家婆婆所患何病?倒要请教。」
刘氏道:「是呃逆之症!接连不断的呃着,吃得药下去,稍为平复一点,隔不了多少时候,却又发作起来。我想婆婆年纪已高,常是如此呃逆不住,岂有不屏坏的,故纔割臂相疗,不料却被大嫂所知。若端的再治不好,那便如何呢?」
菩萨道:「此病不妨,我倒有一个灵验丹方,只去药店中买一两大刀豆,一两柿蒂,和水煎服,自然有效。」
刘氏于是依言记牢,到了次日清晨,菩萨作别而去,刘氏便托人到市上药铺之中,买了那两味东西回家,浓浓的煎上一碗,送给婆婆吃了,一面再煎二盅,一碗吃过之后,顿时平伏了不少,沉沉的睡去了,醒来时虽还有些呃逆,但不似先前那般厉害了。
刘氏又奉二盅给她吃了,隔了半日,呃逆果然完全平息,真似仙丹妙药一般的灵验,呃逆既愈,经刘氏悉心看护,不消多日,婆婆已病体痊愈,康健如昔,不在话下。
再说菩萨此时已游遍中土各区,广传佛法,中原佛教兴盛,心上甚是喜悦,便折向南行,意欲间道闽粤,返归南海。不料半路之上,又遇见一个吴璋,菩萨暗想近来所遇的倒都是些孝子贤妇,却真难得,但此人往生劫中,宜受到许多磨折,不免待我来看护于他。
你道这吴璋方何等样人物?且待我细细讲来,吴璋是个孤儿,十岁上就丧了父亲,他母亲陆氏工于刺绣,贞静幽娴,安心守寡,不料那时上边有令挑选民妇,供内廷及各王府差遣,陆氏就被选入都,留下孤儿吴璋,寄给他叔父教养。
吴璋天性独厚,自母亲去后,怀念不忘,一连读了几年书,直到十六岁上,他想世间岂有无母之人,我明明有着母亲,如今却不去相见,还成得人吗?于是便辞了叔父,略略收拾些盘川行李,搭船入都,去寻访陆氏,一路上陆行水船,逢人打听,好容易打听得母亲分发在某亲王府,心中甚是欣慰。经过好多日子,纔得到都城,找客店安顿了行李,再去打听王府时,不觉大失所望,因那时亲王已经分封广东去了,陆氏也当然不会独留在京了。
吴璋当时好像兜头浇了一勺冷水,继又想道:「他们能够去的地方,难道我就去不成?虽然盘川用尽,讨饭也得要去。」他打定主意,回到客店之中,顶备歇宿了一宵上路,不料病魔却来相扰了。
正是慈亲还未见,疾病又相侵。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卅九回-吴孝子万里寻亲,观世音几番现示
话说吴璋听说母亲已在广东,初是十分懊丧,后来一想,「他们可以去得的地方,难道我就去不得,纵然川资告竭,求乞前往,也是可以的。」便回到客店,预备耽搁一宵,然后动身。不料这天夜半,觉得腹中疼痛,一连下了几次泻。
直到天明,觉得精神疲乏,但还付了房钱,勉强上路,走了三天,实在再走不动了,泻泄的次数也逐渐增加,只好找了一座破庙,暂时存身。那时寒热大作,不省人事,但昏愦之中,常常唤着母亲。那时菩萨恰好在此经过,化身一个行脚和尚,替他去医治,费了五七天的功夫,才算将他治好。吴璋询问姓名,菩萨只说是叫蕴空,并不明言,又送他数百青钱作路费。
吴璋始得重行登程,一路上历尽艰辛,好容易总算被他摸到广东,可是又扑了一个空,你道为何?原来那时亲王又改封到江右饶州去,已不在广东了。
吴璋见母心切,既然有了着落,便又转道向饶州而来,一路在沙碛中行走,七高八低,十分困顿。连走了几天,鞋破袜穿,又无钱购买,只索赤足而行。又是几天,两足迸裂,浓血交流,寸步也不能移动,倒身在野寺的厩中。思想前后,不觉大恸起来,放声大哭道:「母亲啊!我不辞千里迢迢,奔来奔去,原想一见慈亲,不料天不从人,竟弄得我寸步难行,如今是再不能走到你跟前的了呀!」
一边喊一边哭,端的十分沉重,这一哭却惊动了庙中的一位焦老道,出来问明情由。老道便道:「莫哭!莫哭!我这里现成有药,可以医得你。」于是便入内取了一瓶药,一盆清水,倒来替他冲洗净,然后将药调敷了,背他到房中,叫他安心睡着,三天之内,包管可以行动。
吴璋伏枕叩头,谢了又谢。次日,老道又替他冲洗换药,三天之后,果然完全好了,道人又送了一双麻鞋给他穿了。老道向他说道:「如今你可以上路了,但此去山深林密,须好生提心,不可大意。」
吴璋谨领受教,当即拜别道人,重行前进,路上果真山岭重迭,他谨记道人的话,小心翼翼的走去,翻山越岭,两日间倒也安然无事。不料第三天午后,走过一个山头,丛莽蔽路,他披荆掠棘的走去,将近达平坦大道时,那丛草里面却飕的一声,游出一条长蛇来。吴璋看见,欲待躲避,那里还来得及,那蛇已蹿到近前,照准他足踝上就是一口,吴璋觉得这一口,不比等闲,痛彻心肺,眼睛一暗,两足那里还想站立得住,扑通一声,已跌倒在丛草之中。
原来那一条是岐首蛇,其毒无比,不消半个时辰,毒气已攻了心,任你什么仙丹灵药,也不能救治,但有了好药,及早救治,也不是绝对无效。当时吴璋跌倒在地,晕厥了过去,不省人事。观世音今次却现此大慈宝相,远远走来,先将吴璋扶到平坦大石上躺着,便将杨枝甘露洒在他的创口,半晌吴璋果然悠悠醒转,大呼母亲何在?
菩萨在旁应声道:「吴璋啊!你为母忘躯,真是纯孝的铁汉,上天决不负你这一片苦心的,你与母亲相见的时候,距今也不久了,只是前途还有一点儿小小魔障,只要抱定坚苦的心念,或可免得。」
吴璋见是观世音菩萨显化指点,喜出望外,一骨碌从石上爬起,倒身下拜,谢了救命之恩。
菩萨道:「如今你可以过岭去罢!时候也不早了,切记我刚才的话,不要忘怀,我去了。」说罢,菩萨的法相就隐没不见。
吴璋便寻路下山,刚到山麓,天色已昏暗,恰有一座山神庙,便在里边权宿一宵,次日黎明再走,那时正是十二月中旬,天气逐渐的冷,彤云密布,朔风怒号,吹在身上,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十分难熬,他虽然鼓足勇气,赶奔前程,到底脚步下也迟缓了不少,奔了一日,身上又冷,腹中又饿,看看天色将晚,鹅掌似的雪花,纷纷降下,更是困人。
幸喜前面有个三家村舍,烟囱里正袅袅的冒炊烟,吴璋便向那村舍走来,走到一家门首,正好一位白发老者,倚在门前看雪景,他便走上前去,拱手为礼道:「老丈请了,小子因往饶州去寻亲,路过宝庄,天晚雪大,不能赶路,敢借贵处一宿,明早即行,感恩不浅!」
老者一听他是江南口音,知道所言不虚,便道:「好说!好说!」如此便请里边坐地,二人一同到了中间见礼,分宾主坐定,各展邦族。
原来那老者姓尤名鼎,早岁岁以负贩为生,着实有几文积蓄,有一个儿子,现继他的行业,远商在外,媳妇白氏,年尚二轻,乃是一个风流人物,如今家中除翁媳二人之外,没有旁人,故当时吴璋入内叙话之际,尤鼎就叫白氏也相见了,烹茶敬客。不料那白氏一见了吴璋就动了邪念,当下尤鼎又命出酒肉飨客,晚餐之后,引吴璋到厢中去安睡。
他们翁媳,二人也各归房,那白氏和衣躺了一会,一心想吴璋相貌堂堂,清秀可爱,那里还睡得着,约莫半夜光景,便悄悄的走到厢房跟首,轻轻叩门。那吴璋正好一觉醒来,听得有叩门之声,便问道:「外边是谁?」
白氏道:「是我呀!因为怜念你孤眠独宿,特来相伴。」
吴璋听了大惊道:「使不得!使不得!娘子名节要紧,不可贪一时之欢,贻终身之玷,快请回房!」无奈白氏春心荡漾,一味纠缠,那门本来没有闩,竟被推开进来。
吴璋急忙披衣下床,用好言相劝,白氏竟钻入被窝中去,吴璋弄得没法,仔细一想,非立刻离开此地,两下的名节绝不会保全,于是他便拿起自己的东西,不别而行,开门出去,幸得地上积雪光耀,认明路径,连夜踏雪而行。那白氏未能如愿,便将厢房里不相干的东西,藏过两件,自去房中睡觉。
第二天起身,尤鼎不见了吴璋,正在诧异,白氏假意来点什物,这也不见了,那也不见了,便指吴璋是窃贼。尤鼎因所失甚微,并不去追究,也终料不到夜半有这么一回事。再说吴璋一路过去,虽然风雪载道,却都是平坦大路,不上一日,已到饶州,打听到亲王府第,他母亲陆氏,果然在那里,他便上书给亲王乞母终养。
亲王不准,屡次上书,终未得亲王的允许,他便在王府右边,租了一间房子住下,匾额上大书寻亲二字,门上贴一付对联,写着「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母,纵九死以何辞。」
他独居在内,虔诚念诵观世音经,如此大约一个月光景。那一天恰好亲王在他门前经过,看见了匾额上对联,不觉惊异道:「不想吴璋此人,倒端的是个孝子!」便命召他相见,问明一切。吴璋便将路上之事,原原本本的历述一番,亲王听了,也为感动,便依他的请求,命陆氏相见,准吴璋奉母回籍,又赠了不少川资。
吴璋母子因此事端赖菩萨的看护,才能达到目的。故决计先买舟往朝南海,然后回吴江原籍,后来子孙极为繁荣,也算是纯孝之报。我算一言表过,在他母子往朝南海之时,观世音菩萨正化为一个渔人在粤海之滨,结那不空的钓绢索,万法紫金明光钩,钩取海中一怪物,替这里的百姓除害哩!
正是孝子了夙愿,观音救大灾。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四十回- 钩金鳌解除苦难,归南海结束全书
话说菩萨自从解救吴璋毒蛇咬足之厄,便一路云游到粤海之滨,见此地蛮夷杂处,风俗远非苏杭等地可比,故尘劫也较为深重,蛮烟岚嶂,固然毒厉。最近海中还出了一件怪物,为民间大害。
观世音菩萨暗想,「虽然尘劫已注定了,颠扑不开,但是方便处总要给他们些方便,见那海中怪物,我不替他们除去,还有谁能除它呢?」于是便化身为一个渔人,来到海滨,结那宝索金钩预备擒那怪物。
读者们!你道那怪物是怎样的一种东西?且待我细细说来。
那东西似鱼非鱼,似龟非龟,头生得龙头相仿,却没有须,身上披着一重坚厚的甲壳,与龟相似,身体的高度,却较龟要加上两倍,头颈完全像龟,尾巴像却像大鱼,也生着四脚,趾间厚皮相连,用为划水之具,通体深褐,略现金色光彩,体长一丈六七尺左右,形状极为怕人。
此物平常匿居水底,觅食时,就出水面,如同一只小船一般,行动极快,最奇怪的是,此物不仅能在水中活动,一般的也能上岸游行,凭着牠一副锋利的牙齿,和坚厚的皮和甲壳,甚么都不怕。牠最喜欢的食品,就是猪羊牛犬之类,尤其喜欢吃人,力大无穷,海船如遇见牠,无论船身多少大,只消牠用背一掀,不是打个老大窟窿下沉,就是翻身打滚,绝无幸免之理。
上岸时,就是农家最大的水牛,被他一口咬住,拖着走时,强也强不得一下,其余畜类遇到牠时,自然更不消说了。粤海里边本来没有此物,在前一年的夏季,牠不知从何处闯进粤海?
在起初还不过为害渔船海舶,大家已经受了牠的大累,行商视为畏途,渔户绝了生计,于是近海渔户商议捕捉之法,屡次用大网滚钩去与牠火并,非但不能将怪物捕获,并且死伤累累。这一来反激怒了那怪物,牠本来只在水中猖獗,并不上岸为害,一火并之后,牠索性闯到陆上来横行了,见了人畜,恣意拖了果腹,有时深夜冲破了墙垣,到屋中去捕人充饥,人家在睡梦之中,如何防得。
虽用火铳鸟枪去打牠,牠也不会损伤,附近村落的百姓,禁不得此物的相扰,都迁到内地居住,再也没法奈何。今番恰好菩萨过此,知道了金鳌在此为害,故大发慈悲,为民除害,当下菩萨就在海滨找了一座空屋存身,去找了十万八千根天蚕之丝,结成了一条绢索,又取宝瓶中的杨柳枝,削成九个刺儿,贯在绢索的一端,然后取海滨的沙土,堆捏成一个人形,九个倒刺钩儿,就深深的埋在泥人腹内。
菩萨做这件东西,倒也费了不少时日,附近百姓有几个胆大的人,时常到海滨探看,见了菩萨如此举动不免动问。菩萨便将捕捉金鳌的话告诉他们,大家听了都有点儿不信,以为那火铳都不怕的怪物,难道这几件些微之物,就可制得下牠?
又争着询问,菩萨道:「天下之物都有克制,你们不瞧那巨大的象,却怕老鼠;巴山的蛇,却怕蜈蚣,这正可见不在乎物的大小。」于是那些人便传言出去,好事的人又一天天到海滨走动,要看菩萨毕竟如何捕捉金鳌,一广眼界。
菩萨做好那几件东西之后,等了数日,那一天傍晚时候,那金鳌蛰伏海底,连日捕捉鱼虾充饥,吃得怪腻烦的,到海面上望望,又不见有船舶经过,心想,还是到陆地上去寻找,或者有些人畜可得。牠便涌着波浪,一直向海滨而来,那时恰有百十人聚在海滨与菩萨讲话,一听那波浪的声音不对,都嚷道:「怪物来了!」果见波掀浪涌,壁立数仞。
菩萨便右手持了绢索的一端,左手提着泥人,约退大众,自己迎面上去。金鳌到了近岸之处,便冒出水面,一见了菩萨又沉下水去,只听得一阵呼呼吸水之声,水面上就现出大大的漩涡来。牠吸足了一口水,重又冒出水面,昂着头伸着脖子,只见一道水,如游龙一般向菩萨射过来。
菩萨兀立不动,那股水打在身上,水花四散飞溅,如同顿时下起一阵大雨,溅得那般看的人,都淋漓尽致。大家在此时,一个个都替菩萨担心,看了那副安闲镇静的样子,又知有十分把握,急欲看他捕捉,金鳌喷那股水,足足有一袋旱烟功夫,方才射完。牠见一股水没有将菩萨打倒,也似十分惊异,接着忿怒起来,大叫一声,张牙舞爪,一直扑奔菩萨而来。
菩萨等牠到得切近,喝道:「孽畜!休得无理,连我也认不得起来!如今却赏你一个人吃!」说罢,把手中泥人迎头摔去。
那金鳌一见有人吃,便张开血盆大口,拍的一声,囫囵吞下,接着还想来奔菩萨。不料那泥人一入腹中,立刻融化开了,绢索上九个倒刺杨枝钩儿,苛苛的捧在牠一颗心的四周,拢得紧紧的,无从摆脱。牠扑上去时,只见菩萨将手中绢索,轻轻一扯,金鳌却杀猪般的狂叫起来,不住的在沙滩上打滚,失却了威猛态度。
菩萨道:「孽畜!在人间已久,不知残害了几许生灵,照理应受天诛!如今我本慈悲之旨,度你到南海去修行,好忏除夙孽,你愿也不愿?」说着放松了手中绢索。
那金鳌毕竟有些通灵,听了此话,便伏在沙滩之上,眼望着菩萨,一动也不敢动,好像表示满意的一般。当下一般看的人都觉得诧异,暗想怎么如此一根绢索,就制得下这么巨大的怪物。
但是天下事,理无二致,且瞧一头绝大的牛,只因为鼻子里穿了一根绳,就是数岁小儿,也能呼叱牠,俯首帖耳,一强也不敢强,若去了这根穿鼻绳,那可对不住,莫说小儿,就是大人牠也不卖你的账,这就叫一物一制。何况那金鳌被菩萨的杨枝钩捧住了心,自然不能发威了。
菩萨收了金鳌,向众人作别道:「我替你们将此物捕了,你们尽可重归故土,安居乐业,如今我要回南海而去,不能在此久留。传语世人,多行善事,少种恶因,虔诚信佛,自有你们的好处。」
说着便跳上金鳌之背,现出本来面目,只见那只金鳌发开四足,转身入海,浮在水面,一路南去。众人到此,方恍然大悟,知是观世音菩萨示现,都倒身下拜,谢了除怪之恩,移去的百姓,却又搬回来,重理旧时生计。因感菩萨大恩,就并凑了金资,建造了一座观音禅院,塑起菩萨踏鳌的法相,虔诚供养,不在话下。
再说菩萨一路回到南海普陀落迦山,自有善财龙女来接,菩萨便将金鳌放入白莲池中,教牠悔过修心,自己便走入紫竹林中,高坐莲台,享受清福。我书写到这里,也乘机结束,所有余事,不再详叙了。
菩萨的事迹,本来很多很多,大有记不胜记之慨,除了经卷之外,还有观音灵感录,普陀天竺各志,高僧传等,都很多记述菩萨的事迹,有了这些书本,我更不必剿袭陈编,滥入本书了。自观世音菩萨赤足入中原,前后一共现示了三十三宝相,其间男女身都有,故现在各处庙宇中所供的观世音菩萨,宝相也各各不同。这最后一尊法相,人家都称为「鳌头观音」,寺院中往往塑在三世诸佛的后壁,这倒是各地相同的啊!
正是看破菩萨相,竟自占鳌头。
全书完
更多阅读
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破+Q」OST+电影高清下载 福音战士新剧场版 ▎
生肉无字幕1080P/DVD + 在线有字幕/480P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d5de90101c9vj.html新世纪福音战士 -新劇場版「Q」OST
ILoveMyJob/我爱我的工作 myjob我的工作网
这一首英文诗很有趣,第一次看的时候让我哈哈大笑。很幽默又讽刺的体现了一些工作上的无奈,劳累,压抑和言不由衷。但是我没有办法翻译的同样有趣是因为这个东西写得很押韵,我只能把它的意思翻译过来,可是就没了英文押韵的味道。就像把中
华严字母 mp3下载 华严字母唱诵全集mp3
【华严字母】[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 华严字母 下载(1)华严字母(1小时5分钟 有字幕) (2)华严字母(1小时5分钟 有字幕) (3)华严字母(1小时 有字幕)节录于黑龙江大庆净觉寺2007年11月2日举办的为期十五天华严经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名人教学 演示 二十四式太极拳视频
二十四式太极拳示范:邱惠芳太极拳背向整套演练(邱会芳示范、图像带各式的字幕)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xMjQwODg=.html二十四式太极拳 邱慧芳 演示 比较好两遍:第一遍有字幕,标准动作。后一遍有解说,动作慢http://v.youku.com/v
《名侦探柯南》第469话怪盗基德与四幅名画(前篇) 名侦探柯南vs怪盗基德
今天,有字幕版本的第469话终于出来了,我下载完以后,又火速上传到了网上,和大家共享一下!进入下载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