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民间文化 邢台反应名胜的字画

1.扁鹊医药文化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座落于邢台内邱神头村鹊山脚下的扁鹊庙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全国扁鹊庙群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它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占地4.5万平方米,由27个建筑组成,顺中轴线分布,按天、地、人三才布局。主要建筑有:回生桥、山门、碑楼、献殿、扁鹊庙、药王庙等,?为国家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赵襄子的父亲,邢台是赵襄子的封地)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台内丘的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予扁鹊。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入乡巡医,邢台的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鹊。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内丘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

华夏医祖扁鹊以邢台内邱为行医故里,形成的史迹及衍生的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民生福祉。因此,传承历史文明,研究扁鹊文化,弘扬扁鹊精神成为邢台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七夕爱情文化

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原生态“七夕”文化采集基地,“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邢台众多的七夕文化遗址堪称全国之最。集中在天河山和内邱线内,邢台市流传着大量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歌谣,全市21个县市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独特的“七夕”风俗,仅“七夕”庙会就有七处。每年七月初一到初七,数十万人云集内邱县的玉皇庙,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近年来在邢台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清代的“七夕”祭祀用品——摩柯罗(泥模)一千多种,图案之丰富,品种之繁多,为全国所罕见。五十年代,让牛郎织女传说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牛郎织女》正是在邢台南康庄拍摄的。据《内邱县志》记载:“七月七日暴衣书,不知乞巧。”是最早一批记录“前乞巧节”风俗的文本之一。

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世像和遗迹,共同构成了邢台市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遗迹为轴心,以“七夕”庙会、牛郎织女祭祀仪式为载体,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的“七夕”文化大观。

3.郭守敬科技文化

郭守敬,字若思,(公元1231-1316年),邢台县人,是我国宋元时期最负盛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郭守敬一生的科技成就有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制成了世界最早的自鸣钟--大明殿灯漏,比欧洲同类产品早400多年;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大型赤道仪--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制作出了最早发明和运用了滚动轴承,比达·芬奇发明的滚筒轴承早2个世纪。他制成了《授时历》,推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环绕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跟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的一周期一样,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为了纪念郭守敬的贡献,月球上一座环行山他名字命名,一科小行星也以他名字命名,在邢台和上海均有纪念他的郭守敬路(街)。

?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科学家群,包括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刘秉忠、张文歉、郭伯玉等等,他们是邢台人的骄傲,也是邢台科技文化的精髓。邢台人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历史科技科技文化。

5.梅花拳武术文化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中国主要的武术拳种之一。

梅花拳创派祖师-邹宏义,字光大,顺德府(邢台)人,自幼天资聪颖,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

后来邹宏义父子定居在邢台平乡后马庄,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梅花拳根在邢台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邢台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历史上,梅花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国巨大影响,梅花拳传人赵三多(邢台威县人)改梅花拳为义和拳,率先开坛授拳,领导发起了洪洪烈烈的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著名的冀南暴动主体就是梅花拳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以梅花拳民为主的红枪会、大刀会为解放邢台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拳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做为邢台人有义务和责任把梅花拳和梅花拳的精神发扬光大。

4.邢窑白瓷文化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今邢台市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的陶瓷业,以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和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最受人们推崇,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朴素无纹,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时人赞之谓:"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如雪"。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我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唐三彩的发现成为我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邢窑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仍需辩行深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直到今天,邢窑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科研价值。?

唐代邢窑的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邢窑白瓷。?

邢窑白瓷以其精美的作工,高尚的瓷品赢得了时人及后人的关注,对后代彩绘瓷器亦影响巨大,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世人忽视。?

英国人称颂邢瓷“唐代美瓷”,“唐时烧白瓷的地方很多,而惟一值得称为瓷器的白瓷是邢州所造”。1981年日本人更是不惜以1000美金,从新华社买去两张邢瓷相片。?

作为邢台人应该大力把邢窑白瓷文化发扬光大。

5?百泉的泉文化

“顺德有一景,家家有口井。”邢台是座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古城,还曾是芦花摇曳、柳绿荷香的泉城。邢台以“泉城”为傲.

有水则有灵气。

泉城邢台,历朝历代都留下过诗词和传说。“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台周围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内容,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思泉涌”、“泪如泉涌”等。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

商周以前邢台“邢”字的最初写法是“井”,一个由“井文化”为根衍生的文脉,注定了它与水的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老邢台的八大景之中,有一半与泉、与水相关——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鸳水灵井、玉泉夕照。

如果措施得力,科学规划,百泉复涌是可以预见,由此大力发扬邢台泉文化,是邢台人的责任和义务。

6."周公与桃花女"汉族婚俗文化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邢台市一带,民间婚嫁的习俗风尚至今还沿袭着许多传统形式,如男方求婚时,要“下庚贴”、“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新娘到了夫家门口要“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撒“门卫子”、竖“秆草个儿”;门头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冀南一带及华北许多省市民间婚丧习俗大多出自“周公与桃花女”这个传说,而邢台市的周公村和桃花村就是这个传说的发祥地.

周公与桃花女是两个传奇人物,特殊的身世和机遇使他们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本领,周公得到了天书的上卷《天文》,桃花女得到了天书的下卷《地理》,上卷可推算阴阳运转,下卷能破解沉浮祸福。两个人都用自己的本领为老百姓化危解难,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但拥有天书上卷的周公还总想得到下卷,于是设下一个个玄机加害桃花女,结果被桃花女一次又一次识破。最后,周公竟想出了假意求婚的招,在迎亲的途中设下连环计欲害桃花女,结果又被桃花女个个破解,由此留下了汉族婚俗绵延至今.?

不论这些婚嫁习俗有何解释和演变,都是周公与桃花女结亲时流传下来的,沿袭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邢台的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石坯头村等村庄都因这个传说而得名。这些村落里,至今还保存着与传说有关的遗址实物。?

看多了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其实咱们汉族人的婚俗也非常精彩有意义,大力发扬源于邢台的"周公和桃花女"的汉族婚俗文化"是邢台人的责任和义务.

7.邢台古碑刻书法文化

邢台历史悠久,现存古碑不少出自名家手撰,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书体逐渐由繁到简,风格、流派日益丰富多彩。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今存于邢台区域的唐代名碑甚多,其中有欧阳询的《安乐寺碑》、禇遂良的《道德经碑》、颜真卿的《右丞相宋璟碑》和李邕《光业寺碑》。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唐代书法名家。博通经史,书法各体俱精,以楷书为最工。自成一家,称“欧体”。其手撰的楷书《安乐寺碑》,现存于隆尧县文管所碑刻馆内,保存尚基本完好。

?禇遂良,生卒年月比欧阳询稍晚,据《旧唐书》记载,“遂良博通经史,尤工隶书,文友欧阳询甚重之。”禇遂良手书的《道德经碑》,高七米,八面棱形,分三截,共二十四面。文字系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刻成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现存放于原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文革期间这座千年古幢被用炸药炸毁,现尚存的两块幢体字迹清晰可辨,已重新托加保护。

?邢台区域今存唐碑,以颜真卿的《右丞相宋璟碑》最为出名。“学书当学颜”,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座落在沙河市留客和东户两村之间的《右丞相宋璟碑》,是颜真卿六十四岁时书法艺术已经完全成熟时的名作,早已成为国内外人士所重视的历史文物。此碑字迹刚劲雄厚,大气磅礴。字形结构宽绰,端庄平稳,表现出雍容大度,开阔雄壮的气概。颜氏书法,传世之作约有六十多种,《右丞相宋璟碑》是其代表作之一。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朝,邢台亦多有出自名家的古碑留世。

?宋徽宗时著名的大奸臣蔡京,在政治上十分反动,但在书法上造诣却很高。今存于平乡县的蔡京手撰《大观圣作碑》,建于公元1107年,此碑系用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阴刻而成。笔法清劲,风格独特,目前我国保存的此类碑刻极少,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古碑,今存邢台区域的有柏乡县的《贾母贞节碑》、《贾氏家庙碑》、邢台市的《文庙碑》等数座。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元史》谓之于“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国中宝之。”

?在邢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碑,历史最为古老的,当数《杨翚碑》。现存于隆尧县碑刻馆内。该碑建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此碑文字上大下小,犹如宝塔,笔法苍劲有力,有典型的魏大观圣作碑拓片书风格。清代著名书法家鲍世臣写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辑》,均收录了此碑,给以高度评价。

?邢台区域现存古碑中书法价值较高而年代较近的为清代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书撰的《南宫碑》。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原为南宫文庙之物,现移存于南宫县政府院内。该碑字体里圆外方,笔锋劲健有力,曾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内邱的《神应鹊王碑》,该碑由元朝太医院提点颜天翼(内邱人)撰写,由“建一代成宪”的太保、藏春居士邢台人刘秉忠书丹,此碑文章与书法双擅其美,充分反映了刘秉忠的书法造诣。

邢台现存的古碑刻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隆尧石刻群、内邱元朝石刻群、澧水碑、《光业寺碑》、等待人们去保护,去发扬,作为邢台人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些古碑刻所承载的书法、历史就这样远去,甚至连个拓本都不曾留下一个。

  图为邢台现存的蔡京手撰《大观圣作碑》的拓片

8?邢台长城雄关文化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的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崇山峻岭之间。邢台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因山险制宜,绝大部分地段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而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因此,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根据调查,关隘有:内邱县的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邢台县的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邢台境内的长城历经350余年的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残破严重,相对完整的几处重点关隘情况如下:

一、鹤度仙踪、月牙城----鹤度岭长城

鹤度岭长城位于内邱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的鹤度岭上,"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上原有门楼,镶嵌“鹤度仙踪”石匾,由关门、营堡及向两侧延伸的长城组成。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丈五尺,在月牙城北墙内侧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一处为“万年天险”,左下方刻“周恪题”,另一处在“万年天险”左下方2米处,中间大字为阴刻竖行楷书“鹤度仙踪”,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左下方刻“管工典史杨廷珊立”,后又刻五人姓名。陆宗龙,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此题记为当时其在任时偕同时僚到此所书。

二、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马岭关

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的马岭上,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不老青山)与牛群垴之间,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鬼谷子)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马岭关为太行五大雄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沟涧之上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马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以前就筑有关隘。据《汉书》记载,韩信伐赵代,沿太行山西麓北进,就曾驻军马岭关,指挥汉军作战。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于明嘉靖年间刻立,是修筑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可见明嘉靖年间曾大规模修建马岭关长城,现存马岭关长城即是此时修筑的。

三、黄榆岭明长城

黄榆岭长城,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2.3公里的黄榆岭上,北距马岭关11公里,长城即沿山脊修建。“黄榆岭,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明初,都城在南京时,就有明朝兵将驻守黄榆关,“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土木堡之变”  后,更设重兵防守于此。

四、支锅形胜---支锅岭长城

支锅岭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因附近三座山岭起伏,状如支锅,故名,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关门位于长城中段,门额嵌有石匾,横书“支锅形胜”,右侧三行竖书寸楷“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史姜”,左侧刻字被毁,可辨认“□明□□”,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址.

五、郭公关---黄背岩长城

黄背岩长城,位于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西北距支锅岭长城20公里,南去数道岩长城18公里,为明长城要塞之一。“长城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是邢台境内现存最长的一处,在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上述明长城关隘,规模宏大,建筑雄奇。城堞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更加雄伟壮观。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曾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诗中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9 邢台尧山文化(省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北有燕山,西有太行,两座大山,高大巍峨,绵亘千里,国人大都知道,而在华北平原腹地的邢台市内,在京广和京九铁路之间的平原上,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这座小山就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宣务山。

宣务山座落在我市隆尧县境内,历史上曾叫尧山,又名唐山,在今隆尧县城以西六公里,原尧山县城而今的尧山村以北4公里处,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拨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周围盘绕着许多公路,而围绕着山根下,路两旁而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村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重镇——山口村。

历史典籍和古迹文物都载明,宣务山一带曾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是我们祖先最早开始活动的地区之一。从《尚书》、《山海经》到《左传》、《史记》;从魏,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阚骃所著《十三州志》到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从隋、唐地理志到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南宋罗泌所撰《路史》,从《大明一统志》到明末清初著名史地学家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从汉人建于山顶的尧祠,立于柏人城西门内的徐整碑到东魏武定3年修的彭乐记功碑,从元代郝经撰的唐帝庙碑、杨刚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时柏乡县举人韩瑶撰的“万古流芳”碑,都记载着,宣务山是我们祖先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国都。他曾在这一带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开发土地,种植庄稼,繁殖生民。尧帝为了选拨继任人,他还在这里考查、接纳了舜,并从此把帝位禅让给舜了。舜的异母弟象曾住在宣务以东的固城,因此历史上山以东的隆平县曾叫象氏县,象城县;舜的继承人夏禺曾在宣务山以东疏导黄河之水,修成大陆泽(《尚书·禹贡》所谓“大陆即作”即此)。

如何发扬“唐侯故土”的尧山文化,修复尧、禹殿庙,修复大唐皇陵,修复尧山石窟,修复尧山碑林、修复伯仁古城、柴荣故里、修复仙人王乔的骑鹤亭等等一系列工程,是我们邢台人的责任,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停止开山取石对尧山遗迹的刻骨的不可恢复的伤害!

10.?邢台黄巾文化(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

黄巾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数百次农民起义中惟一留下的文化遗存,黄巾军创造的太平道是我国道文化的重要流派,祭祀音乐现在仍有较好的保存。”这也是黄巾文化被列入“河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原因所在。?

遗址留存可现当年?

公元184年,即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其领导者是当时的巨鹿人张角。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进步。?

在邢台广宗县县城西北的大柏社村,有个方圆约一亩地的大坑,坑的西边有座庙,村民们把坑叫做“圣水坑”,把庙叫做“灵仙庙”。传说,这就是当年张角为人们求神治病的地方,所求的神是“灵仙”,“灵仙”在坑里的水中放了药,人们喝了水就能治好病,所以水被称为“圣水”。据说张角学过医,因此“圣水”能治好一些病也就不奇怪了,而张角也正是利用这种方式把人们聚集了起来。后来,“灵仙庙”遭到破坏,村民们又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建了一座小庙,供奉“灵仙”。?

另外,该村还有“一杆旗地”、“张角井”和据说是当年黄巾军挖的地洞,黄巾军和东汉军队作战的重要地点黑风口据说也在这里。这里的很多村民们都能讲一大串关于张角的“黄巾军”和太平道的故事。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是黄巾文化的发源地。?

邢台县西北的灵霄山是黄巾军的遗址。这座山海拔1062米,位置偏僻,山体陡峭,险峻异常,但山顶上却有一片能容纳上万人的大面积平地,上面有点将台、八角琉璃井、水牢和一些古建筑的断壁残垣。文物保护有关人士认为,根据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特点和作战需要的战场规模,这里可能是黄巾军的残部驻守之地。?

对民间艺术影响深远?

黄巾起义对民俗和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一直流传到现在。邢台广宗有种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它既有道教音乐清净超然的神韵,又有粗犷、雄浑、质朴的风格,在所用乐器和曲调上与一般宫观道院的风格不同,可谓独树一帜。这种乐曲是在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和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张角组织黄巾起义是从创立太平道开始的,因此该乐曲被称为太平道乐--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太平道乐以管、笙、笛、箫为主,分两种,一种被称为“文乐”,是召集民众进行宣传时演奏的;还有一种叫“武乐”,用来给战场上的将士们助威。每年正月,大柏社一带人们进行的“打醮”最初也是用来召集民众的,现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

此外,在南和县民间花会中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抬黄杠”,参加有36杠36马,代表天下36方的百姓,表现的是农民为黄巾军送粮草的场景,该舞蹈参加者要数百人,涉及十几个村镇,自从汉朝以来,基本每十年举行一次,延续千年至今。

在邢台县的灵霄山顶,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有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纪念张角的,也有纪念三黄公(即张角、张梁和张宝三兄弟)的。

11.?邢台沙丘平台文化

在广宗县平台村南,有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附近的群众曾经从这里拣过一些古代的陶、铜饰件残片和绳纹砖瓦片。据史书记载,这就是有名的沙丘宫平台遗址。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曾发生在这里。?

《广宗县志》说:广宗全境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商代时这里便建有离宫别馆。《史记》载,商纣王在沙丘大兴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种鸟兽,还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游戏,狂歌滥饮,通宵达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骇人听闻。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三年后,赵主父离都城邯郸,北游沙丘。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了“示强威,服海内”,他多次出巡全国。公元前二一零年,他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宫的平台病死。当时,他的小儿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赵高随从。他们秘不发丧,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指责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不能辟地立功,令他自杀。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发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就用车装了很多鲍鱼,护送着回到都城咸阳,才正式发丧。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

秦汉以来,沙丘宫遗址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来此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文。有的感叹“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有的伤情“鱼分龙臭曾兹台,野寺清钟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间广宗县吴存礼的一首七律《沙丘宫怀古》,堪为其中代表。诗云: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12?邢台内邱神马文化(河北省民间抢救工程)

内丘年画俗称纸马,以其对自然神的崇拜、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及制作工艺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原始性,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丘年画的神灵人物汇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体,云集了各路人物,如书房贴儒家的孑L子像,家堂贴道家的八仙像,南墙贴佛教的南海观音像等,把三教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地方民间宗教,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对各类先祖人物的崇拜。正因人们有了这种对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也形成了内丘盛行的地方民俗。因纸马是纸印神像,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都在春节前县城的集市和庙会上出售。家家户户年年春节前都必购买,贴在所供位置,谓之“请神”。春节时为其上供烧香以图吉祥,祈祷降福增寿保平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态。春节时当地居民把贴神灵马看得比贴春联还重要,许多农民特别是老太太,虽然一字不识,却认识神灵马,并讲得头头是道,形成当地一整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地方民俗。

著名作家、学者、书画家冯骥才于2003年1月21日看内丘年画后感慨地说:“内丘年画是非常独特的,是无法取代的,它有它独特的价值。”并强调指出,你们现在抢救搜集整理内丘年画,“给内丘将整理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为中华民族整理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13?邢台丰富的赵文化

邢台市区西北部有一个赵孤庄,该村原名单羊村,晋景公时,奸臣屠岸贾他借机报复赵盾,以“弑君”之罪,谋杀赵盾。韩厥劝赵盾逃命,赵盾不听,致使全家被杀。因赵朔(赵盾儿子)妻子庄姬是公主身份,在韩厥帮助下逃到宫内得以幸免。

庄姬后来生下一个男婴,屠岸贾闻讯后要斩草除根,赵盾的心腹门客公孙杵臼和知心朋友程婴为保住赵氏后代,二人定计救出赵孤儿,程婴携赵氏孤儿藏在邢台西山的单羊村。为孤儿取名赵武,忍辱负重十五年,抚养赵武长大成人。

后来在韩厥帮助下,晋景公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和官职,将赵武立为赵氏继承人。韩厥奉命从邢台单羊村接回程婴和赵武。赵武奉命发兵铲除屠岸贾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全国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古邢台的单羊村因藏匿赵氏孤儿而改名赵孤庄,后为书写方便,逐步演变为赵古庄。

后世已将此事件载入历代地方志书,今存的明清两代《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均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25里,相传程婴匿赵武处。后又被搬上戏剧舞台,如《搜孤救孤》、《赵氏孤儿》等,千余年来久演不衰。历代文人墨客为此吟诗题词,怀念英烈。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楼览古书怀》一诗中就有“入郭登高楼,山川为云平。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之句。邢台内邱的吴村仍然有保存完好的韩厥墓,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继位后传赵成(景叔),赵成传赵殃(简子),赵殃传赵无恤(襄子)。邢台原为赵氏的封地和后来成为赵国立国的根据地。邯郸原为赵午的封地,与赵简子经常发生冲突,公元前497年左右,赵简子杀死赵午,赵午儿子赵稷联合中行氏、范氏与赵简子发生叛乱,战争长达8年,赵简子以晋阳至邢台一带为根据,自邢台出发,北战柏人,南战邯郸,最终大胜,从此柏人、邯郸都成为赵氏地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作为七雄之一的赵国开始建都晋阳,后来迁都邢台,邢台为赵国都城后,前后由赵武后人(主要是襄子)治理达30年之久。至迁都邯郸,此后又一直为赵之别都,直到赵灭.

从赵武藏匿赵孤庄,到赵襄子在邢台作为封地、直至建立赵国,赵氏后人在古邢台的历史时空中,留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载入史册、众所周知的赵简子与中行、范氏大战柏人城;赵简子患病,神医扁鹊为其治病,简子赐扁鹊封地于内丘鹊山;赵襄子称雄古襄国,在古邢台西山射箭求水,留下太子井,在古城西北建造梅花园;智伯家臣予让在板桥行刺赵襄子;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在柏乡县一带赐其封地“汤沐邑”;赵成侯在邢台建立信宫檀台,大会天下诸侯;赵武灵王与中山大战鄗城(柏乡一带),并饿死沙丘宫等一系列的事件,再到秦朝末期赵氏后人赵歇重建赵国,立都襄国(邢台),由此引发项羽指挥的救赵义军和秦军的巨鹿大战,再到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在临城泜水一带指挥了与赵军的背水一战等等。虽然时过2500余年,时至今天,在邢台地区仍然有隆尧县双碑乡的柏人城,内邱县蓬山的扁鹊庙,内邱县吴村的飞燕将军韩厥墓,邢台市清风楼后的襄子殿,予让刺襄的予让桥,邢台县的太子井、梅花寨,广宗县的大平台沙丘宫等众多的历史文物遗存,广袤的邢襄大地上无不留下赵氏家族的足迹.

我们应该发扬邢台的赵文化

14?邢台藤牌战阵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藤牌阵法是邢台市独有的、我国北方仅存的一种古代兵法实战阵法技术.

自明至今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藤牌阵是一种历史内涵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蕴涵着中化民族不畏强暴、无坚不摧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对研究古代人文社会、古代军事、兵法战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社会价值。?

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溃败南退,途中一义军将士化名"老掘"隐遁于邢台十里铺村,。后来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来护村、防身。由于某种不便言明的原因,留下阵法“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老拙临死前才告诉弟子,他本是李自成的兵,他所教的乃是打仗的阵法,据专家以该人掌握的兵法知识判断,此人很有可能是李自成义军中一个高级将领。?

清朝以前,这一阵法一直处于秘密传承状态,直到清末民国后,发展为半秘密半公开状态.

制作藤牌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太行山一带常见的藤条。经过沤泡,编成一顶大圆形藤制品,中间夹上棉花之类的物料,尖顶部罩上画有虎头的生牛皮。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或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攻防皆备。作战时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跳跃滚动,迅猛向前,滚至敌人面前时,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进退灵活,尤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

藤牌阵实战时的阵法变化无穷,常见的变阵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四门迷魂阵”、“五方梅花阵”、“八卦连环阵”、“九门穿心阵”等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千军万马。?

藤牌阵在对打竞技或集会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其器具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在300余年的历史中,藤牌阵传人出过不少武功高人,解放后,在1982年邢台地区文艺汇演中,十里铺的藤牌阵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从此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如今,藤牌阵面临灭绝,应该好好整理和发扬之

15.隆尧秧歌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邢台为水乡,种植稻米,农民在从事劳作或休息当中,经常在田间哼唱小曲,称为稻歌,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

隆尧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也有其他的剧目。隆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艺人出身都是农家子弟,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什么家庭朝代文武戏,喜剧悲剧神话剧,小戏大戏连册本,甚至还有一百零八出的《黄蛤蟆娶亲》长篇巨型连册戏,可说是无所不全,应有尽有。其中贴近农家生活的剧目占很大比例:如独角戏《小二姐做梦》、二人台《借髢髢》、大戏?《闹大厅》、《山东歉》、《跑沙滩》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现在老艺人大部分都驾鹤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目前,当地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16?威县乱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乱弹是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并发源于今邢台威县。"乱弹"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作为花部"诸腔"的代称与昆腔相提并论,谓之"花雅二部",至今南北不少剧种仍保留着"乱弹腔"。乱弹腔高亢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武功见长,在音乐的用律上,采用"纯律",其唱腔与伴奏之间"支声复调"的科学运用,在全国其他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一种仅存的稀有剧种,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受到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它历史久远,声腔独特,剧目丰富,表演粗犷,被专家称为戏曲研究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威县乱弹兼容河北乱弹的东、西两路和山东乱弹,不仅是一个剧种,同时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在戏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临潼山》,<杨金花夺印》、《大刀王怀女》等众多剧目,都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邢台威县有中国唯一的乱弹剧团,如何整理和发扬这个剧种,是邢台应该好好考虑的

17.邢台"徽宗语"文化(濒临失传)

在邢台地区流传着一些神秘的徽宗语,有师承的算命卜卦的盲人,几乎个个都会说,除此外,在邢台尤其威县一带(已知的),8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人都还能说这种语言.

徽宗语,又称“襥语”,俗称"瞎子语",是汉语的一种隐语,是运用反切发音等技巧对汉语的另一种使用和运用.“襥语”有“徽宗语”这个雅称,据说和徽宗有关。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造诣颇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间,为防止与钦宗和随囚大臣的商谈被人窃听而专门研究出来的,这种交流方式是北宋徽钦二帝被囚金国后为寻机逃走做联络准备的.

“襥语”流传开来,则是因为封建社会,民间艺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负,他们就选择了“襥语”作为交流工具,逐渐成了“行话”。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选择了这种语言,盲人卜卦时,师傅也会将“徽宗语”传授给徒弟,便于同行间的机密不为外人所知。此语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小,外人根本听不懂。在解放前,由于感兴趣,除了盲人外,还有许多人会说这种语言.但是解放后,这种语言成灭绝的态势.

“徽宗语”就是汉语反切法的分读,即把每个汉字分为两个汉字读。比如“我”字读作“歪、各”二字,取“歪”字的声母“w”,“各”字的韵母“e”(“徽宗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发音不尽相同),拼在一起就可以读成“我”音,声调同韵母的声调,为上声。他举例说“我今天做了一大宗买卖”就可以说成:“歪各皆根贴甘最个列高也给代尬最更莫改莫盖”,意思就是当天为人算卦赚了一大笔钱。

然而,“徽宗语”并非字字反切,有时是反切与汉语混合使用,一般是在保密的话中使用。“徽宗语”是为了隐秘需要使用的,如果被外人发现了,可以随时替换一些音继续使用,从而依然不被人知晓.

“徽宗语”用法如下:

你好

拼?音:ni?hao

“天语”:ningni?heng?hao

福娃

拼?音:fu?wa

“天语”:fengfu?wengwa

七夕节

拼?音:qi?xi?jie

“天语”:ceng?qi?xing?xi?zeng?jie

?香港的一些女子中学里现在还流传着类似“徽宗语”的话,每个字后面都加一个S开头的音,韵母不变,比如我爱你说成普通话就是woso?aisai?nisi。叫作“S语言”。入学后师姐会教给师妹,可以在课堂上、与别的学校的运动会上说,让别人听不懂,可以说是一种秘密语。

18.?邢台大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河,是中国享誉世界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流动着的、活着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6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在河北段大运河流经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四个地级市,邢台市境内大运河自临西尖冢流入,沿临西、清河两县边界北去,于清河渡口驿出境,是冀鲁两省的边境河流,境内长58公里。过去包括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常说:“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公)里过邢台。”邢台有歌谣“运河古渡数临清(临西、清河)”,在邢台运河段有丰富的文物遗迹,仅在清河渡口驿至油坊段就发现大运河寺庙遗址、古村落遗址、古驿站、沉船遗址等7处,大运河河北段文物资源调查执行领队白晓燕说:“大运河河北段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两岸居民的民俗、民风及生活面貌,比如邢台的油坊码头和廊坊的红庙码头,保存得都比较完整,能清楚地反映清代码头的状况。”?这些翔实的资料成为中国“申遗”的一部分,它不仅弘扬了邢台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也为邢台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考古人员也提到,廊坊、沧州、衡水、邢台等市的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较多遗址、墓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由于盗掘及村民取土,这些遗址和墓群已经千疮百孔,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邢台有两条南北大铁路动脉穿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邢台有两条南北大运河穿过:南水北调运河、京杭大运河,这在河北省中是唯一的,如何发扬和保护邢台悠久的大运河文化,并借运河申遗机会发展规划好邢台东部,这是应该好好考虑的事情。



19.?广宗太平道乐文化(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道教是中国古有的宗教,道教音乐是中国古老的音乐。目前,大江南北各著名宫观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乐,一是正一派道乐,唯独在太平道的发源地邢台这一带保留着太平道乐,它在国内外始终以稀有夺人,被称为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太平道乐起源于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打醮的科仪音乐。经过道乐艺人1800多年师徒相承、口传心授,其神曲俗韵传承了下来。目前守望坚持演奏的艺人尚有38名,能演奏134首曲牌。太平道乐在全国独树一帜。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演奏时或坐或立,一种是边演奏边行进,又称道舞。道舞的音乐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盏灯”、“龙摆尾”、“芝麻开花”等9种图谱,这些道舞图形均来自儒家的阴阳五行、八方九官、太极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单独表演,也可连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乐舞融歌、舞、乐为一体,三者相得益彰。

太平道乐的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特色,?依据教义的内容,曲调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凄楚,旋律起伏叠宕,幽雅婉转《朝天子》欢快热烈;《大开门》肃穆悠扬;《倒卷帘》幽雅婉转;《小风韵》流畅开朗;正宗的民族乐器,民族风格,笙、管、笛、箫,鼓、锣、铙、磬均为传统工艺精心制做,音色纯正。静坐演奏之后,改为行进式演奏,又称道舞。只见他们头顶九阳莲花巾,身穿蓝黑道袍,腿缠雪带玉袜,脚蹬莲花云靴,边走边舞边演奏,令观者赏心悦目,如痴如醉。

太平道乐在当地有深厚的基础。并曾得到唐朝皇帝的欣赏.唐高宗李治在邢台隆尧为其祖上修建皇陵时,得知道乐名曲多出自广宗道人潘师正之手,后来在在洛阳亲自召见他,潘师正把精作《太常新曲》献上,高宗大悦,并亲自把《太常新曲》御批更名为《祈仙》、《望仙》、《翘仙》“三仙曲”。由于太平道乐1800年来一直靠师傅口授心传,故而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庆幸的是,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无比的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经过无数次口传抄袭,辗转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遗风流韵。现保留下来的曲牌尚有134多首,如《迎身旗》、《小凤韵》、《救命食》、《小花园》、《慢板》、《万年花》等。

?建国以来,在邢台农村最能体现太平道乐音韵的是醮场音乐。它囊括了庆典、祝寿、祭祀、庙观等活动的各种韵律,其用场趋势于民俗化,在庆典、祝寿、祭祀等场合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地民间的一种民俗音乐文化。?



20.邢台招子鼓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招子鼓是邢台地区一种传统的乡艺,广泛流传在邢台地区隆尧东部滏阳河与澧河一带。其中以隆尧千户营乡最为盛行。隆尧招子鼓有其独特的风格,最明显的标志是每个小鼓演员背部都负有一杆引人注目的鼓招子。

招子鼓的器乐全是打击乐,大致分鼓、锣、钗三类。鼓又分为大鼓、小鼓两种。锣按大小分为4种。钗分钹、饶、钗3种。锣与钗因直径的大小不一,分别发出低、中、高不同的音响,与大小鼓相配,和谐悦耳,铿锵有力,格外振奋人心。

招子鼓以鼓招子为主要道具,目标鲜明,招引观众。鼓招子的结构由招子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为使鼓招子牢固缚绑在小鼓演员的背部,另备有6至8个枕形小沙袋,贴于招子杆和演员脊背之间,鼓招子绑好后,演员将小鼓挎在小腹前,舞动起来,鸡毛掸子左右摇摆,小彩旗、护身条随凤抖动,弹簧绒球上下颤动,小响铃叮叮有声,使小鼓演员异常精神,增加了舞美。

招子鼓的演员,按行当可分为五种。最引人注目的是丑角,他身穿彩衣,手持纸扇,动作诙谐,相貌滑稽,善于逗乐,其职能是引鼓。丑角可多可少,人数不定,少则一人,活跃于大小鼓之间,多则每面小鼓伴配一名,与小鼓演员密切配合,双双起舞。?

招子鼓是一种在街头广场演出的民间艺术形式。招子鼓以击鼓为主,就纯打击乐来说,招子鼓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乐谱最明显的特点是休止符多,其乐谱的长短也有差异,最短的是24番,也有的是32番,最长的是72番。在演奏方法上,有领奏。齐奏、轮奏、合奏,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听起来和谐悦耳,振奋精神。

仪仗队也是招子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子鼓的仪仗队主要是供夜间演出照明用的彩灯群。每年春节前后,是招子鼓活动最盛行的时期。行进中,无数盏彩灯列为两排,明灯高照,光彩夺目,宛如星河降落人间。演出时,为了照明,彩灯四处散开,星罗棋布,金光闪烁,犹如天女散花,令人心旷神怡。

招子鼓原是广场、街头演出的艺术形式,经过加工整理,把它搬上了舞台,丰富了它的舞蹈语汇。河北省歌舞剧院曾以隆尧招子鼓为素材,编排了民间歌舞《庄户余秋》,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



21.邢台梨花大鼓文化(快要灭绝)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区独有的曲种之一,也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梨花大鼓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梨花大鼓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可见梨花大鼓很早就传流于世、倍享盛名。



清嘉庆年间,邢台籍梨花大鼓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五大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女)、孙金兰(女)、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地区的梨花大鼓著名演员有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威县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堪称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她的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她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施展技艺。一九五八年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22.邢台丝弦文化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邢台地区一带的为南路丝弦。也叫做"弦子腔",这是因为它最初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叫做"弦子"的小琵琶,故而得名。它曾遍及全区,并扩展至河南、山西等邻省。?

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句末尾用"二本腔"(即"小嗓")演唱,行腔婉转,别具一格。丝弦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各行当表演均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我区平乡县丝弦剧团演出的《小刀会》、《杨门女将》等戏的选场和选段,曾在中央及省电台播送过,深受群众欢迎。

23.威县跑竹马文化

跑竹马乡艺形式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农村中的节日庙会、婚丧仪式,如有跑竹马表演,就会顿增声色,更加热闹。邢台市以威县城南苏留寨村的竹马最具代表性

跑竹马艺术在威县源远流长,城南的竹马班子就有冯庄、沙河辛、苏留寨?3个。每个班子都有表演出色的演员,各异的表演风格。苏留寨的竹马班子已传三代,每一代都培养出一批演技很高的竹马艺人。如刘家三代吹鼓手,赵家三代的“怪骡子”,张家二代的“头马”和“二马”都是享有盛誉的竹马艺人。?

跑竹马的道具是八匹竹马和一头“怪骡子”。竹马的表演形式,不但具有戏曲艺术的特点,而且比戏曲更有威武雄壮的气势。首先跑竹马的演员要按一出传统戏要求“上装”,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具备,马鞭子跟舞台上用的一样。苏留寨的竹马表演,常饰演的剧目有:《杨金花在印》、《杀官》、《赵公明下山》等,在表演中唱的是“乱弹”剧。

竹马的表演,像戏曲一样有固定的程式,首先是“叫马”敲起激越的“叫马鼓”,八匹骏马集合整队;然后是“领马”敲起“领马鼓”,通过长街把马队带到表演场地。竹马表演的步法奇特,都是“罗圈腿”脚后根先着地,快慢按角色不同而不同。

在激越的鼓声、唢呐声中,八匹骏马和一头怪骡子驰骋于圆场内,好像把人们带进了古战场,在跑阵子花时,最引人注目的是“怪骡子”,他属于丑角,黑脸白鼻,卡“八”字胡儿,戴辣椒帽儿,穿“黑夸衣”,肩上斜挎一串铜铃,用脚尖走路,有节奏地抖动着膀子,使那串铜铃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跟骏马奔驰的铃声一样。他在场内行动无拘无束,乱跑乱跳,尥蹶子,打立峨,横踢竖咬,模仿怪骡子的各种动作。他有时在旦角马的前后左右,动手动脚,挤眉弄眼,捻胡子,打响鼻,与旦角调情;有时在威武的将军马前缩作一团,作出种种滑稽像,不时引逗得观众一阵接一阵的哄笑。一场竹马表演,有没有一个好的“怪骡子”往往决定着观众对这场表演的褒与贬

24.邢台扇鼓舞

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台民间称之为“打扇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形状和构造是,直径25--30厘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是一根较粗的钢筋棍儿,鼓柄下端用细钢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

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牵》、《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余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扇鼓舞灵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看,有走圆场、老龙摆尾(走~形)、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看有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

25.临西”二呼噜”文化

二呼噜系由四股弦、落儿腔等剧种的唱腔融汇变通而来。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自制的发音近似“呼噜”之声的“二呼噜”,故得名。?

该剧种于清末民初产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张白地村.该村已有五代艺人,演唱二呼噜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艺人叫张思爱,绰号“干巴脸子”,随母到张白地村落户。张是一位会唱四股弦、落儿腔、河南曲子等剧种的艺人,多才多艺。他将这些曲调糅杂在一起,加以变通,用自制的拉弦乐器“二呼噜”伴奏,在村里教会了张克俊、张学江、张思存、张思春等人,组成子弟班进行演出。张克俊绰号“老套子”,工旦行,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后馆陶、清河、邱县等邻县少数村庄也有人来张白地村学唱二呼噜,如张兰祥、张兰周、张景宇等。再后又有黄传荣、王凤山,张书勋、邓元鳌、张廷龙等习此剧种。六十年代,又有一班青年人开始学唱。该村业余演出一直持续至今。?

该剧种流行区域较狭窄,演出范围东抵卫运河,南达山东冠县桑河镇,西到邱县香城固以西冀鲁交界处,北至威县邵固、清孙庄,方圆约百余里。历史上无专业班社,只有农民自娱性的业余演出组织,除年节化妆演出外,平日也为村民婚丧嫁娶唱“清音桌”。?

二呼噜的剧目,多移植于其他剧种,据统计有《辕门斩子》、《血汗衫》、《王子荣掉印》(即《双合印》)、《宝莲灯》、《双喜合》、《宋江杀楼》、《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吕蒙正赶斋》、《卖妙郎》等二十一出。邢台四股弦的剧目,临西二呼噜可以一字不动的搬演,只改动唱腔即可,艺人谓之“改嘴”。?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散板]、[三板]、[翻腔]、[娃娃]、[垛子]、[念板]等,以及[哭迷子]、[含韵]、[栽板]、[留板]等辅助性板式。用大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大摆门]、[二板揣]、[打水牌]、[研磨牌]等。?

乐队由八人组成。文乐有二呼噜(后为板胡代替)、二胡、笛、笙、唢呐(兼);武乐有板鼓、大锣、镲、小锣等。

该戏曲作为邢台土生剧种,由于每人整理,基本处于快灭绝状态,

26.邢台四股弦文化

“四股弦”是邢台一种地方戏。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人,加之它的白口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及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四股弦文化现在处于低潮,如果把它申请为邢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可惜没人整理它.

27.宁晋《八仙七巧灯》文化

《八仙七巧灯》是流传于邢台市宁晋县的一种民间灯舞。它以灯为主要道具,由“八仙人”和“七巧灯”两部分组合而成,多在夜间表演,常和其他民间花会联合演出。

《八仙七巧灯》灯会,一般由29人左右组成。即:持灯者7人,扮“八仙”者16人,乐队4人(堂鼓1人、大锣1人,钹1人,手锣1人),放烟火者1人,打旗者1人。出会时,由打三角旗的会首引路,持七巧灯的7人组成牌楼随后,8名“仙人”一手提灯,一手持各自的宝物,随着锣鼓的节奏,边扭边走。后边是“狮子”、“龙”、“海螺”等花会组织。

表演时,《八仙七巧灯》大都和“狮子”、“灯龙”合演,自己单独演出的时候较少。每到一宽阔处,“七巧灯”组成的牌楼图形占居演出场地的中心,“狮子”舞会的两头雄狮蹲在牌楼两侧,烟火起处,“龙灯”花会中的持珠者挥舞而出,宝珠引处,龙头探出,放烟火者即用火扇燃放烟火,但见火光闪出,龙头起舞,随即又缩回牌楼之内,如此三四次后,火龙即腾跃而出,盘旋起舞,貌似真龙。接着是“八仙”、“海螺”等由牌楼下相继而出,场面显得极其生动、热闹。当所有花会全部出场之后,两只雄狮才开始表演。这些热闹、红火的场面结束后,《八仙七巧灯》便开始表演。

“八仙人”的“底座”,多是20-30岁左右的男性演员,而扮演八仙的则以10周岁左右的儿童为宜。这是与该舞的特定形式分不开的,因两层人表演之,则要求驮八仙者年富力强,而被驮者年少体轻。

“七巧灯”的舞蹈特点则与之相反,持灯者多用细碎轻快的“台步”、“跑场”来组织图形,每组成一图形,七人则绕场一周,让围观群众都能看到。所组图形千变万化,常见的有鸟、鱼、荷花、船、桥等以及人的各种劳动姿势,生动地反映人民生活。

当“七巧灯”组成牌楼时,“八仙人”即用“蹲步”由牌楼下边舞边出。“八仙”自报姓名后,配以烟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持灯者组成“五行山”时,“八仙”则立于山凹之处,火光闪处,烟火升腾,好像云雾中的“八仙”俯瞰人间的灯火盛会一般。

“八仙人’和“七巧灯”的基本步子、动作和风格虽然迥异,但民间艺人却巧妙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既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形成了一个完美、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

《八仙七巧灯》,突出了一个“巧”字;而矫健有力做“八仙人”部分突出了一个虽拙实巧的“拙”字,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28.邢台村田乐-拉碌碡

谈到邢台民间社火,不能不提“拉碌碡”。这是社火队中一项主要歌舞,流传也很广泛。几名化装成不同农村人物的演员,伙拉一个彩布或彩纸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铙声中边舞边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词,时常引起人们大笑不止。群众喜欢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以至不少村庄看社火不说看社火,而代之说“看拉碌碡去!”?

拉碌碡起源何时,不见明文记载,但从歌舞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和宋代已经兴起的“村田乐”有些相似之处。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在提到民间社火舞队时,都写到竹马、划旱船、和村田乐。当时的村田乐是扮做田舍儿、村女等人,表现农村的劳动和生活。明代朱有?酢痘浦幼砘ㄒ酢飞⑻字性?写道:“贺贺贺,一齐的舞起村田乐”。农村打场、轧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从村田乐发展变化而来,成为表现农家劳动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邢台各地拉碌碡演员人数不等,一般要四人:一个老汉手拖犁地鞭,在后面赶碌碡;一个老婆儿和一个媳妇,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个跳担后生,扮演送饭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有的地方挑担后生挑的不是竹篮、瓦罐,竟是两个便壶,固然滑稽可笑,但终嫌油滑庸俗。人数多的还加上一个卖膏药的和一个托鸟笼的,算是不务正业的人吧,也是引逗老婆儿和媳妇儿。念词也很可笑,如老汉念:“叫你纺花不纺花,给个碌碡叫你拉”,卖膏药的给那媳妇念:“嫁给我,比他强,砖漫地,粉白墙”之类,被老汉一鞭赶开。虽近粗俗,但也是对劳动的赞扬,对不务正业的讽刺。?有的台词“长鞭一甩啪啪响,丰收锣鼓喜洋洋,打场老汉满心欢,膝盖翘到下巴上。"也充分表达的丰收的喜悦

29.邢台饮食文化

邢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在1956年5月对曹演庄殷商遗址发掘中,共出土完整器物3999件,其中多为陶鬲,陶盆、罐、骨刀、盘、碗、钵、尊、豆等烹饪器具,说明邢地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的烹饪技术就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邢台曾是我国最大的皮货交易集散地,皮革生意的繁荣带来了西北回族地区的饮食习俗,到解放前,邢台光真楼、复馨昌等清真饭店都是邢台规模较大的饭店之一。明朝初年“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带来了嗜醋的饮食习惯,对造成邢台“咸鲜微酸”的饮食特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时,神医扁鹊受封于邢台蓬山,他不仅首创了中华医学“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治方法,还用中药配方制成了四季扁鹊饼。据记载其春饼能驱瘟防病,夏饼去酷暑,秋饼暖肠胃,冬饼驱寒冷,堪称我国药膳的始祖。1958年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邢台剧场演出,就餐时品尝邢台名菜“海参蝴蝶汤”,蝴蝶栩栩如生浮于汤面,汤味醇厚,色香俱佳,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高度赞扬,此事在邢台传为一段佳话。1974年邢台地区商业局组织了两期邢台地区烹饪技术学习班,并由党俊田、张立辉、常学三等人编辑出版了《烹饪讲义》一书,此书系统整理了邢台菜品的烹饪方法,提升了邢台饮食文化品位。

邢台既有太行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众多河流泉区的鱼虾水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富饶的物产为邢台饮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烹饪原料。由于历代厨师的精心研制和不断创新,形成了邢菜的“选料广泛、注重营养、酱香醇厚、咸鲜微酸、精于制汤”的烹饪特点。邢菜如“内邱挂汁肉”、田园香肘、天桥酱肉、铁锅群鱼、酒香红焖鸭、椰茸蛋黄卷等深得广大食客的喜爱成为冀菜流派中的独特一支。

邢台历史上农耕业发展较快,为酿造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北宋年间邢州所产“金波酒”、“沙醅酒”就已成为当时的两大名酒,出土的文物“金波酒”保存完好,如今“金波酒”工艺已经成功复制出来,近代邢台所产“水仙花”邢台大曲,“古顺”系列白酒,浓香纯正,口感柔和,余味爽净,深受消费者喜爱;“泥坑”、“隆泉”白酒,清澈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醇香柔和、回味悠长。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枣花佳”牌酸枣汁,具有独特的风味及开脾健胃、安神降血脂增加免疫功能,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这些产品都极大的丰富了邢台饮食文化的内涵。

本地特色小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台锅贴为河北省10种地方名吃之一。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路过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庄,独家经营锅贴,因其“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享誉牛城,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品”。

“义兴张”道口鸡为河南滑县张炳所创,1938年张炳七世孙张长荣带其徒弟卢玉俊辗转来到邢台制作道口鸡。,因此鸡味香肉烂,形美色佳,在1959年荣获河北省食品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河北省肉食类名牌产品。

黑家饺子创始于1943年为我省清真名吃,1992年被河北省烹饪协会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1994年获得“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另外:威县火烧、南宫熏肠、临西饼卷肉、隆尧魏庄熏鸡、平乡酥鱼、广宗薄饼、清河菜豆腐、邢台梁清泉的崩盖烧饼、邢台石头饼,都是邢台久负盛名的地方名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临城赵云故里传说

31?内丘县郭巨孝文化(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3?邢台县长信排鼓?(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4?隆尧县泽畔抬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5?临城南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6?广宗手工木镟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7?广宗县柳编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8?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扁鹊医药文化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座落于邢台内邱神头村鹊山脚下的扁鹊庙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全国扁鹊庙群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它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占地4.5万平方米,由27个建筑组成,顺中轴线分布,按天、地、人三才布局。主要建筑有:回生桥、山门、碑楼、献殿、扁鹊庙、药王庙等,?为国家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赵襄子的父亲,邢台是赵襄子的封地)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台内丘的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予扁鹊。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入乡巡医,邢台的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鹊。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内丘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

?????华夏医祖扁鹊以邢台内邱为行医故里,形成的史迹及衍生的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民生福祉。因此,传承历史文明,研究扁鹊文化,弘扬扁鹊精神成为邢台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七夕爱情文化

?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原生态“七夕”文化采集基地,“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邢台众多的七夕文化遗址堪称全国之最。集中在天河山和内邱线内,邢台市流传着大量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歌谣,全市21个县市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独特的“七夕”风俗,仅“七夕”庙会就有七处。每年七月初一到初七,数十万人云集内邱县的玉皇庙,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近年来在邢台出土了大量唐代至清代的“七夕”祭祀用品——摩柯罗(泥模)一千多种,图案之丰富,品种之繁多,为全国所罕见。五十年代,让牛郎织女传说享誉海内外的电影《牛郎织女》正是在邢台南康庄拍摄的。据《内邱县志》记载:“七月七日暴衣书,不知乞巧。”是最早一批记录“前乞巧节”风俗的文本之一。

?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世像和遗迹,共同构成了邢台市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遗迹为轴心,以“七夕”庙会、牛郎织女祭祀仪式为载体,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的“七夕”文化大观。

3.郭守敬科技文化

?郭守敬,字若思,(公元1231-1316年),邢台县人,是我国宋元时期最负盛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郭守敬一生的科技成就有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制成了世界最早的自鸣钟--大明殿灯漏,比欧洲同类产品早400多年;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大型赤道仪--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制作出了最早发明和运用了滚动轴承,比达·芬奇发明的滚筒轴承早2个世纪。他制成了《授时历》,推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跟地球环绕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跟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的一周期一样,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三百年。为了纪念郭守敬的贡献,月球上一座环行山他名字命名,一科小行星也以他名字命名,在邢台和上海均有纪念他的郭守敬路(街)。

?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科学家群,包括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刘秉忠、张文歉、郭伯玉等等,他们是邢台人的骄傲,也是邢台科技文化的精髓。邢台人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以郭守敬为代表的邢台历史科技科技文化。

5.梅花拳武术文化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中国主要的武术拳种之一。

梅花拳创派祖师-邹宏义,字光大,顺德府(邢台)人,自幼天资聪颖,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民间

后来邹宏义父子定居在邢台平乡后马庄,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梅花拳根在邢台平乡,花开四方。自清初以来,以邢台平乡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著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历史上,梅花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国巨大影响,梅花拳传人赵三多(邢台威县人)改梅花拳为义和拳,率先开坛授拳,领导发起了洪洪烈烈的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著名的冀南暴动主体就是梅花拳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以梅花拳民为主的红枪会、大刀会为解放邢台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梅花拳不单有一套完整拳术、套路和习练功法,还有一套系统的武术理论,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意义。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受奥林匹克仲裁委员会之邀,中国梅花拳之梅花桩功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间竞技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做为邢台人有义务和责任把梅花拳和梅花拳的精神发扬光大。

4.邢窑白瓷文化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今邢台市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的陶瓷业,以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和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最受人们推崇,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朴素无纹,以洁白、细腻、滋润、类银类雪的色调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时人赞之谓:"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白如雪"。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白瓷的“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此之前,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薄胎透影瓷始于明永乐时期(当时欧洲称“中国白”),而邢窑隋代透影瓷的发现,将我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唐三彩的发现成为我国第三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邢窑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仍需辩行深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直到今天,邢窑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科研价值。?

唐代邢窑的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邢窑白瓷。?

邢窑白瓷以其精美的作工,高尚的瓷品赢得了时人及后人的关注,对后代彩绘瓷器亦影响巨大,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世人忽视。?

英国人称颂邢瓷“唐代美瓷”,“唐时烧白瓷的地方很多,而惟一值得称为瓷器的白瓷是邢州所造”。1981年日本人更是不惜以1000美金,从新华社买去两张邢瓷相片。?

作为邢台人应该大力把邢窑白瓷文化发扬光大。

5?百泉的泉文化

“顺德有一景,家家有口井。”邢台是座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古城,还曾是芦花摇曳、柳绿荷香的泉城。邢台以“泉城”为傲.

有水则有灵气。

泉城邢台,历朝历代都留下过诗词和传说。“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台周围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宝贵水资源。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还以独特的形貌声色美化着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生活。华夏民族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内容,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思泉涌”、“泪如泉涌”等。河北邢台的百泉灌区,元明以来就一直以灌溉之利造福当地百姓。元代著名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船。至明代中叶,泉区渠系更加发达,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灌田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经过多次治理,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引泉浇地达40万亩,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冀南明珠”。?

商周以前邢台“邢”字的最初写法是“井”,一个由“井文化”为根衍生的文脉,注定了它与水的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老邢台的八大景之中,有一半与泉、与水相关——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鸳水灵井、玉泉夕照。

如果措施得力,科学规划,百泉复涌是可以预见,由此大力发扬邢台泉文化,是邢台人的责任和义务。

6."周公与桃花女"汉族婚俗文化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邢台市一带,民间婚嫁的习俗风尚至今还沿袭着许多传统形式,如男方求婚时,要“下庚贴”、“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新娘到了夫家门口要“拉弓射箭”、“过马鞍”、“踩红毡”;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撒“门卫子”、竖“秆草个儿”;门头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秤”;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冀南一带及华北许多省市民间婚丧习俗大多出自“周公与桃花女”这个传说,而邢台市的周公村和桃花村就是这个传说的发祥地.

周公与桃花女是两个传奇人物,特殊的身世和机遇使他们获得了常人没有的本领,周公得到了天书的上卷《天文》,桃花女得到了天书的下卷《地理》,上卷可推算阴阳运转,下卷能破解沉浮祸福。两个人都用自己的本领为老百姓化危解难,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但拥有天书上卷的周公还总想得到下卷,于是设下一个个玄机加害桃花女,结果被桃花女一次又一次识破。最后,周公竟想出了假意求婚的招,在迎亲的途中设下连环计欲害桃花女,结果又被桃花女个个破解,由此留下了汉族婚俗绵延至今.?

不论这些婚嫁习俗有何解释和演变,都是周公与桃花女结亲时流传下来的,沿袭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邢台的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石坯头村等村庄都因这个传说而得名。这些村落里,至今还保存着与传说有关的遗址实物。?

看多了少数民族奇特的婚俗,其实咱们汉族人的婚俗也非常精彩有意义,大力发扬源于邢台的"周公和桃花女"的汉族婚俗文化"是邢台人的责任和义务.

7.邢台古碑刻书法文化

邢台历史悠久,现存古碑不少出自名家手撰,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书体逐渐由繁到简,风格、流派日益丰富多彩。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今存于邢台区域的唐代名碑甚多,其中有欧阳询的《安乐寺碑》、禇遂良的《道德经碑》、颜真卿的《右丞相宋璟碑》和李邕《光业寺碑》。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唐代书法名家。博通经史,书法各体俱精,以楷书为最工。自成一家,称“欧体”。其手撰的楷书《安乐寺碑》,现存于隆尧县文管所碑刻馆内,保存尚基本完好。

?禇遂良,生卒年月比欧阳询稍晚,据《旧唐书》记载,“遂良博通经史,尤工隶书,文友欧阳询甚重之。”禇遂良手书的《道德经碑》,高七米,八面棱形,分三截,共二十四面。文字系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刻成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现存放于原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文革期间这座千年古幢被用炸药炸毁,现尚存的两块幢体字迹清晰可辨,已重新托加保护。

?邢台区域今存唐碑,以颜真卿的《右丞相宋璟碑》最为出名。“学书当学颜”,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座落在沙河市留客和东户两村之间的《右丞相宋璟碑》,是颜真卿六十四岁时书法艺术已经完全成熟时的名作,早已成为国内外人士所重视的历史文物。此碑字迹刚劲雄厚,大气磅礴。字形结构宽绰,端庄平稳,表现出雍容大度,开阔雄壮的气概。颜氏书法,传世之作约有六十多种,《右丞相宋璟碑》是其代表作之一。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朝,邢台亦多有出自名家的古碑留世。

?宋徽宗时著名的大奸臣蔡京,在政治上十分反动,但在书法上造诣却很高。今存于平乡县的蔡京手撰《大观圣作碑》,建于公元1107年,此碑系用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阴刻而成。笔法清劲,风格独特,目前我国保存的此类碑刻极少,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古碑,今存邢台区域的有柏乡县的《贾母贞节碑》、《贾氏家庙碑》、邢台市的《文庙碑》等数座。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元史》谓之于“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国中宝之。”

?在邢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碑,历史最为古老的,当数《杨翚碑》。现存于隆尧县碑刻馆内。该碑建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此碑文字上大下小,犹如宝塔,笔法苍劲有力,有典型的魏大观圣作碑拓片书风格。清代著名书法家鲍世臣写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辑》,均收录了此碑,给以高度评价。

?邢台区域现存古碑中书法价值较高而年代较近的为清代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书撰的《南宫碑》。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原为南宫文庙之物,现移存于南宫县政府院内。该碑字体里圆外方,笔锋劲健有力,曾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内邱的《神应鹊王碑》,该碑由元朝太医院提点颜天翼(内邱人)撰写,由“建一代成宪”的太保、藏春居士邢台人刘秉忠书丹,此碑文章与书法双擅其美,充分反映了刘秉忠的书法造诣。

?邢台现存的古碑刻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隆尧石刻群、内邱元朝石刻群、澧水碑、《光业寺碑》、等待人们去保护,去发扬,作为邢台人我们怎么忍心看着这些古碑刻所承载的书法、历史就这样远去,甚至连个拓本都不曾留下一个。

  图为邢台现存的蔡京手撰《大观圣作碑》的拓片

8?邢台长城雄关文化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的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太行山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崇山峻岭之间。邢台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因山险制宜,绝大部分地段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而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因此,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根据调查,关隘有:内邱县的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邢台县的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邢台境内的长城历经350余年的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残破严重,相对完整的几处重点关隘情况如下:

一、鹤度仙踪、月牙城----鹤度岭长城

鹤度岭长城位于内邱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的鹤度岭上,"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上原有门楼,镶嵌“鹤度仙踪”石匾,由关门、营堡及向两侧延伸的长城组成。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丈五尺,在月牙城北墙内侧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一处为“万年天险”,左下方刻“周恪题”,另一处在“万年天险”左下方2米处,中间大字为阴刻竖行楷书“鹤度仙踪”,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左下方刻“管工典史杨廷珊立”,后又刻五人姓名。陆宗龙,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此题记为当时其在任时偕同时僚到此所书。

二、太行山五大雄关之一-----马岭关

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的马岭上,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不老青山)与牛群垴之间,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鬼谷子)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马岭关为太行五大雄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沟涧之上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马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以前就筑有关隘。据《汉书》记载,韩信伐赵代,沿太行山西麓北进,就曾驻军马岭关,指挥汉军作战。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于明嘉靖年间刻立,是修筑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可见明嘉靖年间曾大规模修建马岭关长城,现存马岭关长城即是此时修筑的。

三、黄榆岭明长城

黄榆岭长城,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2.3公里的黄榆岭上,北距马岭关11公里,长城即沿山脊修建。“黄榆岭,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明初,都城在南京时,就有明朝兵将驻守黄榆关,“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土木堡之变”  后,更设重兵防守于此。

四、支锅形胜---支锅岭长城

支锅岭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因附近三座山岭起伏,状如支锅,故名,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关门位于长城中段,门额嵌有石匾,横书“支锅形胜”,右侧三行竖书寸楷“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史姜”,左侧刻字被毁,可辨认“□明□□”,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址.

五、郭公关---黄背岩长城

黄背岩长城,位于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西北距支锅岭长城20公里,南去数道岩长城18公里,为明长城要塞之一。“长城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是邢台境内现存最长的一处,在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上述明长城关隘,规模宏大,建筑雄奇。城堞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更加雄伟壮观。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曾以《黄榆岭》为题即兴吟诗。诗中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9 邢台尧山文化(省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北有燕山,西有太行,两座大山,高大巍峨,绵亘千里,国人大都知道,而在华北平原腹地的邢台市内,在京广和京九铁路之间的平原上,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这座小山就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宣务山。

宣务山座落在我市隆尧县境内,历史上曾叫尧山,又名唐山,在今隆尧县城以西六公里,原尧山县城而今的尧山村以北4公里处,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拨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周围盘绕着许多公路,而围绕着山根下,路两旁而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村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重镇——山口村。

历史典籍和古迹文物都载明,宣务山一带曾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是我们祖先最早开始活动的地区之一。从《尚书》、《山海经》到《左传》、《史记》;从魏,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阚骃所著《十三州志》到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从隋、唐地理志到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南宋罗泌所撰《路史》,从《大明一统志》到明末清初著名史地学家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从汉人建于山顶的尧祠,立于柏人城西门内的徐整碑到东魏武定3年修的彭乐记功碑,从元代郝经撰的唐帝庙碑、杨刚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时柏乡县举人韩瑶撰的“万古流芳”碑,都记载着,宣务山是我们祖先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国都。他曾在这一带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开发土地,种植庄稼,繁殖生民。尧帝为了选拨继任人,他还在这里考查、接纳了舜,并从此把帝位禅让给舜了。舜的异母弟象曾住在宣务以东的固城,因此历史上山以东的隆平县曾叫象氏县,象城县;舜的继承人夏禺曾在宣务山以东疏导黄河之水,修成大陆泽(《尚书·禹贡》所谓“大陆即作”即此)。

如何发扬“唐侯故土”的尧山文化,修复尧、禹殿庙,修复大唐皇陵,修复尧山石窟,修复尧山碑林、修复伯仁古城、柴荣故里、修复仙人王乔的骑鹤亭等等一系列工程,是我们邢台人的责任,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停止开山取石对尧山遗迹的刻骨的不可恢复的伤害!

10.?邢台黄巾文化(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

黄巾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数百次农民起义中惟一留下的文化遗存,黄巾军创造的太平道是我国道文化的重要流派,祭祀音乐现在仍有较好的保存。”这也是黄巾文化被列入“河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原因所在。?

遗址留存可现当年?

公元184年,即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其领导者是当时的巨鹿人张角。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进步。?

在邢台广宗县县城西北的大柏社村,有个方圆约一亩地的大坑,坑的西边有座庙,村民们把坑叫做“圣水坑”,把庙叫做“灵仙庙”。传说,这就是当年张角为人们求神治病的地方,所求的神是“灵仙”,“灵仙”在坑里的水中放了药,人们喝了水就能治好病,所以水被称为“圣水”。据说张角学过医,因此“圣水”能治好一些病也就不奇怪了,而张角也正是利用这种方式把人们聚集了起来。后来,“灵仙庙”遭到破坏,村民们又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建了一座小庙,供奉“灵仙”。?

另外,该村还有“一杆旗地”、“张角井”和据说是当年黄巾军挖的地洞,黄巾军和东汉军队作战的重要地点黑风口据说也在这里。这里的很多村民们都能讲一大串关于张角的“黄巾军”和太平道的故事。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是黄巾文化的发源地。?

邢台县西北的灵霄山是黄巾军的遗址。这座山海拔1062米,位置偏僻,山体陡峭,险峻异常,但山顶上却有一片能容纳上万人的大面积平地,上面有点将台、八角琉璃井、水牢和一些古建筑的断壁残垣。文物保护有关人士认为,根据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特点和作战需要的战场规模,这里可能是黄巾军的残部驻守之地。?

对民间艺术影响深远?

黄巾起义对民俗和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一直流传到现在。邢台广宗有种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它既有道教音乐清净超然的神韵,又有粗犷、雄浑、质朴的风格,在所用乐器和曲调上与一般宫观道院的风格不同,可谓独树一帜。这种乐曲是在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和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张角组织黄巾起义是从创立太平道开始的,因此该乐曲被称为太平道乐--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太平道乐以管、笙、笛、箫为主,分两种,一种被称为“文乐”,是召集民众进行宣传时演奏的;还有一种叫“武乐”,用来给战场上的将士们助威。每年正月,大柏社一带人们进行的“打醮”最初也是用来召集民众的,现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

此外,在南和县民间花会中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抬黄杠”,参加有36杠36马,代表天下36方的百姓,表现的是农民为黄巾军送粮草的场景,该舞蹈参加者要数百人,涉及十几个村镇,自从汉朝以来,基本每十年举行一次,延续千年至今。

在邢台县的灵霄山顶,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有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纪念张角的,也有纪念三黄公(即张角、张梁和张宝三兄弟)的。

11.?邢台沙丘平台文化

在广宗县平台村南,有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附近的群众曾经从这里拣过一些古代的陶、铜饰件残片和绳纹砖瓦片。据史书记载,这就是有名的沙丘宫平台遗址。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曾发生在这里。?

《广宗县志》说:广宗全境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商代时这里便建有离宫别馆。《史记》载,商纣王在沙丘大兴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种鸟兽,还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游戏,狂歌滥饮,通宵达旦。其荒淫奢侈程度骇人听闻。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三年后,赵主父离都城邯郸,北游沙丘。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了“示强威,服海内”,他多次出巡全国。公元前二一零年,他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宫的平台病死。当时,他的小儿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赵高随从。他们秘不发丧,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指责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不能辟地立功,令他自杀。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发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就用车装了很多鲍鱼,护送着回到都城咸阳,才正式发丧。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

秦汉以来,沙丘宫遗址成为一方名胜。文人骚客,来此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文。有的感叹“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有的伤情“鱼分龙臭曾兹台,野寺清钟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间广宗县吴存礼的一首七律《沙丘宫怀古》,堪为其中代表。诗云: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12?邢台内邱神马文化(河北省民间抢救工程)

内丘年画俗称纸马,以其对自然神的崇拜、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及制作工艺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原始性,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丘年画的神灵人物汇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体,云集了各路人物,如书房贴儒家的孑L子像,家堂贴道家的八仙像,南墙贴佛教的南海观音像等,把三教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地方民间宗教,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对各类先祖人物的崇拜。正因人们有了这种对万物崇拜的虔诚心理,也形成了内丘盛行的地方民俗。因纸马是纸印神像,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都在春节前县城的集市和庙会上出售。家家户户年年春节前都必购买,贴在所供位置,谓之“请神”。春节时为其上供烧香以图吉祥,祈祷降福增寿保平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态。春节时当地居民把贴神灵马看得比贴春联还重要,许多农民特别是老太太,虽然一字不识,却认识神灵马,并讲得头头是道,形成当地一整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地方民俗。

著名作家、学者、书画家冯骥才于2003年1月21日看内丘年画后感慨地说:“内丘年画是非常独特的,是无法取代的,它有它独特的价值。”并强调指出,你们现在抢救搜集整理内丘年画,“给内丘将整理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为中华民族整理下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13?邢台丰富的赵文化

邢台市区西北部有一个赵孤庄,该村原名单羊村,晋景公时,奸臣屠岸贾他借机报复赵盾,以“弑君”之罪,谋杀赵盾。韩厥劝赵盾逃命,赵盾不听,致使全家被杀。因赵朔(赵盾儿子)妻子庄姬是公主身份,在韩厥帮助下逃到宫内得以幸免。

庄姬后来生下一个男婴,屠岸贾闻讯后要斩草除根,赵盾的心腹门客公孙杵臼和知心朋友程婴为保住赵氏后代,二人定计救出赵孤儿,程婴携赵氏孤儿藏在邢台西山的单羊村。为孤儿取名赵武,忍辱负重十五年,抚养赵武长大成人。

后来在韩厥帮助下,晋景公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和官职,将赵武立为赵氏继承人。韩厥奉命从邢台单羊村接回程婴和赵武。赵武奉命发兵铲除屠岸贾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臣。全国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古邢台的单羊村因藏匿赵氏孤儿而改名赵孤庄,后为书写方便,逐步演变为赵古庄。

后世已将此事件载入历代地方志书,今存的明清两代《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均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25里,相传程婴匿赵武处。后又被搬上戏剧舞台,如《搜孤救孤》、《赵氏孤儿》等,千余年来久演不衰。历代文人墨客为此吟诗题词,怀念英烈。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楼览古书怀》一诗中就有“入郭登高楼,山川为云平。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之句。邢台内邱的吴村仍然有保存完好的韩厥墓,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继位后传赵成(景叔),赵成传赵殃(简子),赵殃传赵无恤(襄子)。邢台原为赵氏的封地和后来成为赵国立国的根据地。邯郸原为赵午的封地,与赵简子经常发生冲突,公元前497年左右,赵简子杀死赵午,赵午儿子赵稷联合中行氏、范氏与赵简子发生叛乱,战争长达8年,赵简子以晋阳至邢台一带为根据,自邢台出发,北战柏人,南战邯郸,最终大胜,从此柏人、邯郸都成为赵氏地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作为七雄之一的赵国开始建都晋阳,后来迁都邢台,邢台为赵国都城后,前后由赵武后人(主要是襄子)治理达30年之久。至迁都邯郸,此后又一直为赵之别都,直到赵灭.

从赵武藏匿赵孤庄,到赵襄子在邢台作为封地、直至建立赵国,赵氏后人在古邢台的历史时空中,留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载入史册、众所周知的赵简子与中行、范氏大战柏人城;赵简子患病,神医扁鹊为其治病,简子赐扁鹊封地于内丘鹊山;赵襄子称雄古襄国,在古邢台西山射箭求水,留下太子井,在古城西北建造梅花园;智伯家臣予让在板桥行刺赵襄子;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在柏乡县一带赐其封地“汤沐邑”;赵成侯在邢台建立信宫檀台,大会天下诸侯;赵武灵王与中山大战鄗城(柏乡一带),并饿死沙丘宫等一系列的事件,再到秦朝末期赵氏后人赵歇重建赵国,立都襄国(邢台),由此引发项羽指挥的救赵义军和秦军的巨鹿大战,再到楚汉争霸时期,韩信在临城泜水一带指挥了与赵军的背水一战等等。虽然时过2500余年,时至今天,在邢台地区仍然有隆尧县双碑乡的柏人城,内邱县蓬山的扁鹊庙,内邱县吴村的飞燕将军韩厥墓,邢台市清风楼后的襄子殿,予让刺襄的予让桥,邢台县的太子井、梅花寨,广宗县的大平台沙丘宫等众多的历史文物遗存,广袤的邢襄大地上无不留下赵氏家族的足迹.

我们应该发扬邢台的赵文化

14?邢台藤牌战阵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藤牌阵法是邢台市独有的、我国北方仅存的一种古代兵法实战阵法技术.

自明至今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藤牌阵是一种历史内涵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蕴涵着中化民族不畏强暴、无坚不摧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对研究古代人文社会、古代军事、兵法战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社会价值。?

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溃败南退,途中一义军将士化名"老掘"隐遁于邢台十里铺村,。后来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来护村、防身。由于某种不便言明的原因,留下阵法“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老拙临死前才告诉弟子,他本是李自成的兵,他所教的乃是打仗的阵法,据专家以该人掌握的兵法知识判断,此人很有可能是李自成义军中一个高级将领。?

清朝以前,这一阵法一直处于秘密传承状态,直到清末民国后,发展为半秘密半公开状态.

制作藤牌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太行山一带常见的藤条。经过沤泡,编成一顶大圆形藤制品,中间夹上棉花之类的物料,尖顶部罩上画有虎头的生牛皮。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或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攻防皆备。作战时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跳跃滚动,迅猛向前,滚至敌人面前时,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进退灵活,尤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

藤牌阵实战时的阵法变化无穷,常见的变阵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四门迷魂阵”、“五方梅花阵”、“八卦连环阵”、“九门穿心阵”等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千军万马。?

藤牌阵在对打竞技或集会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其器具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在300余年的历史中,藤牌阵传人出过不少武功高人,解放后,在1982年邢台地区文艺汇演中,十里铺的藤牌阵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从此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如今,藤牌阵面临灭绝,应该好好整理和发扬之

15.隆尧秧歌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邢台为水乡,种植稻米,农民在从事劳作或休息当中,经常在田间哼唱小曲,称为稻歌,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
邢台民间文化 邢台反应名胜的字画

隆尧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也有其他的剧目。隆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艺人出身都是农家子弟,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什么家庭朝代文武戏,喜剧悲剧神话剧,小戏大戏连册本,甚至还有一百零八出的《黄蛤蟆娶亲》长篇巨型连册戏,可说是无所不全,应有尽有。其中贴近农家生活的剧目占很大比例:如独角戏《小二姐做梦》、二人台《借髢髢》、大戏?《闹大厅》、《山东歉》、《跑沙滩》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现在老艺人大部分都驾鹤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目前,当地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16?威县乱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乱弹是河北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并发源于今邢台威县。"乱弹"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作为花部"诸腔"的代称与昆腔相提并论,谓之"花雅二部",至今南北不少剧种仍保留着"乱弹腔"。乱弹腔高亢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武功见长,在音乐的用律上,采用"纯律",其唱腔与伴奏之间"支声复调"的科学运用,在全国其他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一种仅存的稀有剧种,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受到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它历史久远,声腔独特,剧目丰富,表演粗犷,被专家称为戏曲研究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威县乱弹兼容河北乱弹的东、西两路和山东乱弹,不仅是一个剧种,同时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在戏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临潼山》,<杨金花夺印》、《大刀王怀女》等众多剧目,都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邢台威县有中国唯一的乱弹剧团,如何整理和发扬这个剧种,是邢台应该好好考虑的

17.邢台"徽宗语"文化(濒临失传)

在邢台地区流传着一些神秘的徽宗语,有师承的算命卜卦的盲人,几乎个个都会说,除此外,在邢台尤其威县一带(已知的),8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人都还能说这种语言.

徽宗语,又称“襥语”,俗称"瞎子语",是汉语的一种隐语,是运用反切发音等技巧对汉语的另一种使用和运用.“襥语”有“徽宗语”这个雅称,据说和徽宗有关。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造诣颇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间,为防止与钦宗和随囚大臣的商谈被人窃听而专门研究出来的,这种交流方式是北宋徽钦二帝被囚金国后为寻机逃走做联络准备的.

“襥语”流传开来,则是因为封建社会,民间艺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负,他们就选择了“襥语”作为交流工具,逐渐成了“行话”。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选择了这种语言,盲人卜卦时,师傅也会将“徽宗语”传授给徒弟,便于同行间的机密不为外人所知。此语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小,外人根本听不懂。在解放前,由于感兴趣,除了盲人外,还有许多人会说这种语言.但是解放后,这种语言成灭绝的态势.

“徽宗语”就是汉语反切法的分读,即把每个汉字分为两个汉字读。比如“我”字读作“歪、各”二字,取“歪”字的声母“w”,“各”字的韵母“e”(“徽宗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发音不尽相同),拼在一起就可以读成“我”音,声调同韵母的声调,为上声。他举例说“我今天做了一大宗买卖”就可以说成:“歪各皆根贴甘最个列高也给代尬最更莫改莫盖”,意思就是当天为人算卦赚了一大笔钱。

然而,“徽宗语”并非字字反切,有时是反切与汉语混合使用,一般是在保密的话中使用。“徽宗语”是为了隐秘需要使用的,如果被外人发现了,可以随时替换一些音继续使用,从而依然不被人知晓.

“徽宗语”用法如下:

你好

拼?音:ni?hao

“天语”:ningni?heng?hao

福娃

拼?音:fu?wa

“天语”:fengfu?wengwa

七夕节

拼?音:qi?xi?jie

“天语”:ceng?qi?xing?xi?zeng?jie

?香港的一些女子中学里现在还流传着类似“徽宗语”的话,每个字后面都加一个S开头的音,韵母不变,比如我爱你说成普通话就是woso?aisai?nisi。叫作“S语言”。入学后师姐会教给师妹,可以在课堂上、与别的学校的运动会上说,让别人听不懂,可以说是一种秘密语。

18.?邢台大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河,是中国享誉世界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流动着的、活着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6个省市,沟通五大水系,在河北段大运河流经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四个地级市,邢台市境内大运河自临西尖冢流入,沿临西、清河两县边界北去,于清河渡口驿出境,是冀鲁两省的边境河流,境内长58公里。过去包括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常说:“运河之水天上来,五十八(公)里过邢台。”邢台有歌谣“运河古渡数临清(临西、清河)”,在邢台运河段有丰富的文物遗迹,仅在清河渡口驿至油坊段就发现大运河寺庙遗址、古村落遗址、古驿站、沉船遗址等7处,大运河河北段文物资源调查执行领队白晓燕说:“大运河河北段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两岸居民的民俗、民风及生活面貌,比如邢台的油坊码头和廊坊的红庙码头,保存得都比较完整,能清楚地反映清代码头的状况。”?这些翔实的资料成为中国“申遗”的一部分,它不仅弘扬了邢台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也为邢台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考古人员也提到,廊坊、沧州、衡水、邢台等市的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较多遗址、墓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由于盗掘及村民取土,这些遗址和墓群已经千疮百孔,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邢台有两条南北大铁路动脉穿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邢台有两条南北大运河穿过:南水北调运河、京杭大运河,这在河北省中是唯一的,如何发扬和保护邢台悠久的大运河文化,并借运河申遗机会发展规划好邢台东部,这是应该好好考虑的事情。



19.?广宗太平道乐文化(世界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道教是中国古有的宗教,道教音乐是中国古老的音乐。目前,大江南北各著名宫观演奏的道曲一是全真派道乐,一是正一派道乐,唯独在太平道的发源地邢台这一带保留着太平道乐,它在国内外始终以稀有夺人,被称为道教音乐的活化石。?

太平道乐起源于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打醮的科仪音乐。经过道乐艺人1800多年师徒相承、口传心授,其神曲俗韵传承了下来。目前守望坚持演奏的艺人尚有38名,能演奏134首曲牌。太平道乐在全国独树一帜。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演奏时或坐或立,一种是边演奏边行进,又称道舞。道舞的音乐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盏灯”、“龙摆尾”、“芝麻开花”等9种图谱,这些道舞图形均来自儒家的阴阳五行、八方九官、太极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单独表演,也可连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乐舞融歌、舞、乐为一体,三者相得益彰。

太平道乐的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特色,?依据教义的内容,曲调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凄楚,旋律起伏叠宕,幽雅婉转《朝天子》欢快热烈;《大开门》肃穆悠扬;《倒卷帘》幽雅婉转;《小风韵》流畅开朗;正宗的民族乐器,民族风格,笙、管、笛、箫,鼓、锣、铙、磬均为传统工艺精心制做,音色纯正。静坐演奏之后,改为行进式演奏,又称道舞。只见他们头顶九阳莲花巾,身穿蓝黑道袍,腿缠雪带玉袜,脚蹬莲花云靴,边走边舞边演奏,令观者赏心悦目,如痴如醉。

太平道乐在当地有深厚的基础。并曾得到唐朝皇帝的欣赏.唐高宗李治在邢台隆尧为其祖上修建皇陵时,得知道乐名曲多出自广宗道人潘师正之手,后来在在洛阳亲自召见他,潘师正把精作《太常新曲》献上,高宗大悦,并亲自把《太常新曲》御批更名为《祈仙》、《望仙》、《翘仙》“三仙曲”。由于太平道乐1800年来一直靠师傅口授心传,故而太平道乐没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庆幸的是,师祖的曲谱在后人的心目中具有无比的神圣性,不得妄自更改,因此经过无数次口传抄袭,辗转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道曲主旋律的遗风流韵。现保留下来的曲牌尚有134多首,如《迎身旗》、《小凤韵》、《救命食》、《小花园》、《慢板》、《万年花》等。

?建国以来,在邢台农村最能体现太平道乐音韵的是醮场音乐。它囊括了庆典、祝寿、祭祀、庙观等活动的各种韵律,其用场趋势于民俗化,在庆典、祝寿、祭祀等场合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地民间的一种民俗音乐文化。?



20.邢台招子鼓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招子鼓是邢台地区一种传统的乡艺,广泛流传在邢台地区隆尧东部滏阳河与澧河一带。其中以隆尧千户营乡最为盛行。隆尧招子鼓有其独特的风格,最明显的标志是每个小鼓演员背部都负有一杆引人注目的鼓招子。

招子鼓的器乐全是打击乐,大致分鼓、锣、钗三类。鼓又分为大鼓、小鼓两种。锣按大小分为4种。钗分钹、饶、钗3种。锣与钗因直径的大小不一,分别发出低、中、高不同的音响,与大小鼓相配,和谐悦耳,铿锵有力,格外振奋人心。

招子鼓以鼓招子为主要道具,目标鲜明,招引观众。鼓招子的结构由招子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为使鼓招子牢固缚绑在小鼓演员的背部,另备有6至8个枕形小沙袋,贴于招子杆和演员脊背之间,鼓招子绑好后,演员将小鼓挎在小腹前,舞动起来,鸡毛掸子左右摇摆,小彩旗、护身条随凤抖动,弹簧绒球上下颤动,小响铃叮叮有声,使小鼓演员异常精神,增加了舞美。

招子鼓的演员,按行当可分为五种。最引人注目的是丑角,他身穿彩衣,手持纸扇,动作诙谐,相貌滑稽,善于逗乐,其职能是引鼓。丑角可多可少,人数不定,少则一人,活跃于大小鼓之间,多则每面小鼓伴配一名,与小鼓演员密切配合,双双起舞。?

招子鼓是一种在街头广场演出的民间艺术形式。招子鼓以击鼓为主,就纯打击乐来说,招子鼓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乐谱最明显的特点是休止符多,其乐谱的长短也有差异,最短的是24番,也有的是32番,最长的是72番。在演奏方法上,有领奏。齐奏、轮奏、合奏,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听起来和谐悦耳,振奋精神。

仪仗队也是招子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子鼓的仪仗队主要是供夜间演出照明用的彩灯群。每年春节前后,是招子鼓活动最盛行的时期。行进中,无数盏彩灯列为两排,明灯高照,光彩夺目,宛如星河降落人间。演出时,为了照明,彩灯四处散开,星罗棋布,金光闪烁,犹如天女散花,令人心旷神怡。

招子鼓原是广场、街头演出的艺术形式,经过加工整理,把它搬上了舞台,丰富了它的舞蹈语汇。河北省歌舞剧院曾以隆尧招子鼓为素材,编排了民间歌舞《庄户余秋》,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



21.邢台梨花大鼓文化(快要灭绝)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区独有的曲种之一,也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梨花大鼓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梨花大鼓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可见梨花大鼓很早就传流于世、倍享盛名。



清嘉庆年间,邢台籍梨花大鼓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五大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女)、孙金兰(女)、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地区的梨花大鼓著名演员有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威县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堪称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她的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她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施展技艺。一九五八年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22.邢台丝弦文化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邢台地区一带的为南路丝弦。也叫做"弦子腔",这是因为它最初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叫做"弦子"的小琵琶,故而得名。它曾遍及全区,并扩展至河南、山西等邻省。?

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句末尾用"二本腔"(即"小嗓")演唱,行腔婉转,别具一格。丝弦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各行当表演均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我区平乡县丝弦剧团演出的《小刀会》、《杨门女将》等戏的选场和选段,曾在中央及省电台播送过,深受群众欢迎。

23.威县跑竹马文化

跑竹马乡艺形式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农村中的节日庙会、婚丧仪式,如有跑竹马表演,就会顿增声色,更加热闹。邢台市以威县城南苏留寨村的竹马最具代表性

跑竹马艺术在威县源远流长,城南的竹马班子就有冯庄、沙河辛、苏留寨?3个。每个班子都有表演出色的演员,各异的表演风格。苏留寨的竹马班子已传三代,每一代都培养出一批演技很高的竹马艺人。如刘家三代吹鼓手,赵家三代的“怪骡子”,张家二代的“头马”和“二马”都是享有盛誉的竹马艺人。?

跑竹马的道具是八匹竹马和一头“怪骡子”。竹马的表演形式,不但具有戏曲艺术的特点,而且比戏曲更有威武雄壮的气势。首先跑竹马的演员要按一出传统戏要求“上装”,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具备,马鞭子跟舞台上用的一样。苏留寨的竹马表演,常饰演的剧目有:《杨金花在印》、《杀官》、《赵公明下山》等,在表演中唱的是“乱弹”剧。

竹马的表演,像戏曲一样有固定的程式,首先是“叫马”敲起激越的“叫马鼓”,八匹骏马集合整队;然后是“领马”敲起“领马鼓”,通过长街把马队带到表演场地。竹马表演的步法奇特,都是“罗圈腿”脚后根先着地,快慢按角色不同而不同。

在激越的鼓声、唢呐声中,八匹骏马和一头怪骡子驰骋于圆场内,好像把人们带进了古战场,在跑阵子花时,最引人注目的是“怪骡子”,他属于丑角,黑脸白鼻,卡“八”字胡儿,戴辣椒帽儿,穿“黑夸衣”,肩上斜挎一串铜铃,用脚尖走路,有节奏地抖动着膀子,使那串铜铃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跟骏马奔驰的铃声一样。他在场内行动无拘无束,乱跑乱跳,尥蹶子,打立峨,横踢竖咬,模仿怪骡子的各种动作。他有时在旦角马的前后左右,动手动脚,挤眉弄眼,捻胡子,打响鼻,与旦角调情;有时在威武的将军马前缩作一团,作出种种滑稽像,不时引逗得观众一阵接一阵的哄笑。一场竹马表演,有没有一个好的“怪骡子”往往决定着观众对这场表演的褒与贬

24.邢台扇鼓舞

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台民间称之为“打扇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形状和构造是,直径25--30厘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是一根较粗的钢筋棍儿,鼓柄下端用细钢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

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牵》、《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余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

扇鼓舞灵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看,有走圆场、老龙摆尾(走~形)、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看有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

25.临西”二呼噜”文化

二呼噜系由四股弦、落儿腔等剧种的唱腔融汇变通而来。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自制的发音近似“呼噜”之声的“二呼噜”,故得名。?

该剧种于清末民初产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张白地村.该村已有五代艺人,演唱二呼噜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艺人叫张思爱,绰号“干巴脸子”,随母到张白地村落户。张是一位会唱四股弦、落儿腔、河南曲子等剧种的艺人,多才多艺。他将这些曲调糅杂在一起,加以变通,用自制的拉弦乐器“二呼噜”伴奏,在村里教会了张克俊、张学江、张思存、张思春等人,组成子弟班进行演出。张克俊绰号“老套子”,工旦行,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后馆陶、清河、邱县等邻县少数村庄也有人来张白地村学唱二呼噜,如张兰祥、张兰周、张景宇等。再后又有黄传荣、王凤山,张书勋、邓元鳌、张廷龙等习此剧种。六十年代,又有一班青年人开始学唱。该村业余演出一直持续至今。?

该剧种流行区域较狭窄,演出范围东抵卫运河,南达山东冠县桑河镇,西到邱县香城固以西冀鲁交界处,北至威县邵固、清孙庄,方圆约百余里。历史上无专业班社,只有农民自娱性的业余演出组织,除年节化妆演出外,平日也为村民婚丧嫁娶唱“清音桌”。?

二呼噜的剧目,多移植于其他剧种,据统计有《辕门斩子》、《血汗衫》、《王子荣掉印》(即《双合印》)、《宝莲灯》、《双喜合》、《宋江杀楼》、《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吕蒙正赶斋》、《卖妙郎》等二十一出。邢台四股弦的剧目,临西二呼噜可以一字不动的搬演,只改动唱腔即可,艺人谓之“改嘴”。?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散板]、[三板]、[翻腔]、[娃娃]、[垛子]、[念板]等,以及[哭迷子]、[含韵]、[栽板]、[留板]等辅助性板式。用大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大摆门]、[二板揣]、[打水牌]、[研磨牌]等。?

乐队由八人组成。文乐有二呼噜(后为板胡代替)、二胡、笛、笙、唢呐(兼);武乐有板鼓、大锣、镲、小锣等。

该戏曲作为邢台土生剧种,由于每人整理,基本处于快灭绝状态,

26.邢台四股弦文化

“四股弦”是邢台一种地方戏。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人,加之它的白口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及京、津、鲁、豫、陕、晋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四股弦文化现在处于低潮,如果把它申请为邢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可惜没人整理它.

27.宁晋《八仙七巧灯》文化

《八仙七巧灯》是流传于邢台市宁晋县的一种民间灯舞。它以灯为主要道具,由“八仙人”和“七巧灯”两部分组合而成,多在夜间表演,常和其他民间花会联合演出。

《八仙七巧灯》灯会,一般由29人左右组成。即:持灯者7人,扮“八仙”者16人,乐队4人(堂鼓1人、大锣1人,钹1人,手锣1人),放烟火者1人,打旗者1人。出会时,由打三角旗的会首引路,持七巧灯的7人组成牌楼随后,8名“仙人”一手提灯,一手持各自的宝物,随着锣鼓的节奏,边扭边走。后边是“狮子”、“龙”、“海螺”等花会组织。

表演时,《八仙七巧灯》大都和“狮子”、“灯龙”合演,自己单独演出的时候较少。每到一宽阔处,“七巧灯”组成的牌楼图形占居演出场地的中心,“狮子”舞会的两头雄狮蹲在牌楼两侧,烟火起处,“龙灯”花会中的持珠者挥舞而出,宝珠引处,龙头探出,放烟火者即用火扇燃放烟火,但见火光闪出,龙头起舞,随即又缩回牌楼之内,如此三四次后,火龙即腾跃而出,盘旋起舞,貌似真龙。接着是“八仙”、“海螺”等由牌楼下相继而出,场面显得极其生动、热闹。当所有花会全部出场之后,两只雄狮才开始表演。这些热闹、红火的场面结束后,《八仙七巧灯》便开始表演。

“八仙人”的“底座”,多是20-30岁左右的男性演员,而扮演八仙的则以10周岁左右的儿童为宜。这是与该舞的特定形式分不开的,因两层人表演之,则要求驮八仙者年富力强,而被驮者年少体轻。

“七巧灯”的舞蹈特点则与之相反,持灯者多用细碎轻快的“台步”、“跑场”来组织图形,每组成一图形,七人则绕场一周,让围观群众都能看到。所组图形千变万化,常见的有鸟、鱼、荷花、船、桥等以及人的各种劳动姿势,生动地反映人民生活。

当“七巧灯”组成牌楼时,“八仙人”即用“蹲步”由牌楼下边舞边出。“八仙”自报姓名后,配以烟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持灯者组成“五行山”时,“八仙”则立于山凹之处,火光闪处,烟火升腾,好像云雾中的“八仙”俯瞰人间的灯火盛会一般。

“八仙人’和“七巧灯”的基本步子、动作和风格虽然迥异,但民间艺人却巧妙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既形成了鲜明对比,又形成了一个完美、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

《八仙七巧灯》,突出了一个“巧”字;而矫健有力做“八仙人”部分突出了一个虽拙实巧的“拙”字,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28.邢台村田乐-拉碌碡

谈到邢台民间社火,不能不提“拉碌碡”。这是社火队中一项主要歌舞,流传也很广泛。几名化装成不同农村人物的演员,伙拉一个彩布或彩纸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铙声中边舞边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词,时常引起人们大笑不止。群众喜欢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以至不少村庄看社火不说看社火,而代之说“看拉碌碡去!”?

拉碌碡起源何时,不见明文记载,但从歌舞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和宋代已经兴起的“村田乐”有些相似之处。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在提到民间社火舞队时,都写到竹马、划旱船、和村田乐。当时的村田乐是扮做田舍儿、村女等人,表现农村的劳动和生活。明代朱有?酢痘浦幼砘ㄒ酢飞⑻字性?写道:“贺贺贺,一齐的舞起村田乐”。农村打场、轧地要用碌碡,“拉碌碡”,便从村田乐发展变化而来,成为表现农家劳动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邢台各地拉碌碡演员人数不等,一般要四人:一个老汉手拖犁地鞭,在后面赶碌碡;一个老婆儿和一个媳妇,在前面拉碌碡;另有一个跳担后生,扮演送饭人,一面走一面和拉碌碡的人逗耍。有的地方挑担后生挑的不是竹篮、瓦罐,竟是两个便壶,固然滑稽可笑,但终嫌油滑庸俗。人数多的还加上一个卖膏药的和一个托鸟笼的,算是不务正业的人吧,也是引逗老婆儿和媳妇儿。念词也很可笑,如老汉念:“叫你纺花不纺花,给个碌碡叫你拉”,卖膏药的给那媳妇念:“嫁给我,比他强,砖漫地,粉白墙”之类,被老汉一鞭赶开。虽近粗俗,但也是对劳动的赞扬,对不务正业的讽刺。?有的台词“长鞭一甩啪啪响,丰收锣鼓喜洋洋,打场老汉满心欢,膝盖翘到下巴上。"也充分表达的丰收的喜悦

29.邢台饮食文化

邢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在1956年5月对曹演庄殷商遗址发掘中,共出土完整器物3999件,其中多为陶鬲,陶盆、罐、骨刀、盘、碗、钵、尊、豆等烹饪器具,说明邢地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的烹饪技术就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邢台曾是我国最大的皮货交易集散地,皮革生意的繁荣带来了西北回族地区的饮食习俗,到解放前,邢台光真楼、复馨昌等清真饭店都是邢台规模较大的饭店之一。明朝初年“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带来了嗜醋的饮食习惯,对造成邢台“咸鲜微酸”的饮食特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时,神医扁鹊受封于邢台蓬山,他不仅首创了中华医学“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治方法,还用中药配方制成了四季扁鹊饼。据记载其春饼能驱瘟防病,夏饼去酷暑,秋饼暖肠胃,冬饼驱寒冷,堪称我国药膳的始祖。1958年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邢台剧场演出,就餐时品尝邢台名菜“海参蝴蝶汤”,蝴蝶栩栩如生浮于汤面,汤味醇厚,色香俱佳,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高度赞扬,此事在邢台传为一段佳话。1974年邢台地区商业局组织了两期邢台地区烹饪技术学习班,并由党俊田、张立辉、常学三等人编辑出版了《烹饪讲义》一书,此书系统整理了邢台菜品的烹饪方法,提升了邢台饮食文化品位。

邢台既有太行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众多河流泉区的鱼虾水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富饶的物产为邢台饮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烹饪原料。由于历代厨师的精心研制和不断创新,形成了邢菜的“选料广泛、注重营养、酱香醇厚、咸鲜微酸、精于制汤”的烹饪特点。邢菜如“内邱挂汁肉”、田园香肘、天桥酱肉、铁锅群鱼、酒香红焖鸭、椰茸蛋黄卷等深得广大食客的喜爱成为冀菜流派中的独特一支。

邢台历史上农耕业发展较快,为酿造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北宋年间邢州所产“金波酒”、“沙醅酒”就已成为当时的两大名酒,出土的文物“金波酒”保存完好,如今“金波酒”工艺已经成功复制出来,近代邢台所产“水仙花”邢台大曲,“古顺”系列白酒,浓香纯正,口感柔和,余味爽净,深受消费者喜爱;“泥坑”、“隆泉”白酒,清澈透明,窖香浓郁、入口绵甜、醇香柔和、回味悠长。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枣花佳”牌酸枣汁,具有独特的风味及开脾健胃、安神降血脂增加免疫功能,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这些产品都极大的丰富了邢台饮食文化的内涵。

本地特色小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台锅贴为河北省10种地方名吃之一。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路过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庄,独家经营锅贴,因其“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享誉牛城,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品”。

“义兴张”道口鸡为河南滑县张炳所创,1938年张炳七世孙张长荣带其徒弟卢玉俊辗转来到邢台制作道口鸡。,因此鸡味香肉烂,形美色佳,在1959年荣获河北省食品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河北省肉食类名牌产品。

黑家饺子创始于1943年为我省清真名吃,1992年被河北省烹饪协会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1994年获得“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称号。另外:威县火烧、南宫熏肠、临西饼卷肉、隆尧魏庄熏鸡、平乡酥鱼、广宗薄饼、清河菜豆腐、邢台梁清泉的崩盖烧饼、邢台石头饼,都是邢台久负盛名的地方名吃,也是邢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临城赵云故里传说

31内丘县郭巨孝文化(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清河县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3邢台县长信排鼓?(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4隆尧县泽畔抬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5临城南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6广宗手工木镟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7广宗县柳编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8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0101.html

更多阅读

电脑反应慢的原因 游戏运行慢是什么原因

电脑反应慢的原因——简介你在为电脑很卡而烦恼?我作为一名富有爱心的电脑爱好者觉得有义务为大家详细全面的解答导致电脑卡、运行速度慢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彻底打消大家电脑卡怎么办的烦恼。首先电脑能实现多媒体的功能,就缺少不了硬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 邢台历史名人

邢台历史上的十大长寿名人众所周知,邢台历史名人众多,其实邢台名人中的长寿者也不少,比如北宋名将王彦超(临西)高寿73岁(914—986),唐代名相宋璟(南和)高寿75岁(663-737),元代邢国公刘肃(威县)也高寿76岁(1188—1263),元代洪妙真人李志柔(广宗)高寿达78

英美文化中女孩名字的寓意(A篇) 英美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中女孩名字的寓意abigale原为古希伯来名,意思是"最初的欢乐"或"欢乐之本"。在圣经撒母尔记上篇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了一位早期名叫abigale的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之中,她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人。她有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因而,她後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声明:《邢台民间文化 邢台反应名胜的字画》为网友一世泪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