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

 

 

关键词:贸易顺差 经济 劳动力 土地 汇率 工资 通货膨胀就业 依存度

 

一、 前 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特别是2005年以后,贸易顺差额急剧增长,贸易顺差将保持一个较长期的态势,贸易顺差增加引发了国际收支的失衡,以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分析了了贸易顺差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并阐述了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真正主因,是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的禀赋问题。探索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方法“把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增加广大群众的收入,提高产业工人的工资”的观点,探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途径:一、积极拉动内需;二、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为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寞定政策和舆论基础;三、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四、调整引资政策;五、将我国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什么是贸易顺差

贸易差额是一个国在一定时期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的差数.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称为贸易顺差,也叫贸易出超;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也 叫贸易入超;如二者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由于贸易收支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贸易差额的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反之,就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出现贸易顺差预示着增加外汇储备,出现贸易逆 差则相应减少外汇储备。如何看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与逆差,应根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外汇储备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二)我国贸易平衡状况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收支平衡经历了从贸易顺逆差交替向持续的贸易顺差演变的过程(见图表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78年—1989年,贸易逆差为主阶段。该阶段的12年中有10年处于逆差状态,累计逆差468.4亿美元,年均逆差39亿美元。(2)1990年—1994年,贸易顺差逐步发展阶段。该阶段,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的逆差外,均为贸易顺差,累计顺差143.8亿美元,年均顺差28.76亿美元。(3)1995年以来,贸易顺差高速增长阶段。该阶段,贸易顺差持续增长,1995年—2006年的12年间累计顺差高达4959亿美元,年均顺差413.25亿美元。

 

 

 

 
浅谈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

 

 

 

 

 

二、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基础

我国的贸易顺差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从2004年后,更是急剧增长,根据有关资料估计200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额将达到275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存在将保持一个较长期的态势。贸易顺差增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有人认为,人民币估值太低是主要原因,于是,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借以解决顺差的问题。然而,就日本等先进国家发展史可以发现,本币升值不能解决顺差问题。这些国家的高顺差几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币值不过是顺差的其中的表因。应该不是主要原因。那么造成我国真正的贸易顺差的主因何在?我认为真正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两个方面

1、低廉土地和劳动力助推加工贸易的出口

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真正主因,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资源禀赋的问题。就禀赋而言,可以把世界各国划分成两大阵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据增长理论,发达国家资源禀赋是技术和资本,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土地和劳动力。所谓贸易顺差,表面看来是双方产品相互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实质上是双方的资源要素禀赋问题,要素禀赋越悬殊,发达国家越是需要从发展中国家配置土地和劳动力,越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或者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资本.技术需求,则发达国家的逆差就越大,相应发展中国家的顺差就越高。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土地+劳动力+汇率,在当前的国际社会可能是最低的,否则就成不了制造业的大国地位,土地价格不仅表现为绝对价格低,同时表现为污染成本低;劳动力价格低,则自源人口过剩,综合低汇率水平,我国形成了过低的“土地+劳动力+汇率”的组合。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加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总额里,加工贸易之比例超过一般贸易,2005年分别是6905亿美元和5948亿美元,2006年分别是8318亿美元和7495亿美元。以近6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顺差一直大于顺差总额,而每100美元加工贸易就会产生30美元左右的顺差,这一附加值,应该说主要体现为我国土地和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贸易顺差的本质是,我国额外、更多地输出土地和劳动力,或者说,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要向世界配置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另外国际市场对我国价格过低的产品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发达国家出于多种原因,限制对我国的技术类产品等高端出口,这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廉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低廉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所带来的产品低价,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2、高储蓄导致高投资。低消费

回顾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这些东亚经济体基本上都属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路径与我国有颇多相似之处,经管日本、韩国及东亚经济体的起飞的具体有所不同,然而,高储蓄率却是共性的因素。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我国当前46%储蓄甚至远远超过日本.韩国经济起飞时的30%多的储蓄水平。高储蓄率直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

(1)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从20年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过高储蓄转化为过高投资,进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4年我国的投资率达42%,2005年达43.4%,2006年突破50%,而美国、德国、印度等国的投资率仅仅为10—20%,比我国低20多个百分点。

(2)储蓄高意味着消费相对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最终消费率从20世纪90年代65%的水平降到近几年55%的水平,2004年降到53%,2005年降至52%,2006年甚至降至46.8%,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这一水平比世界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也远低于日本70年代.中国台湾与韩国80年代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

目前来看,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导致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衡。消费相对不足,使得过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得到满足,必然加大出口比重,而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也对我国相对低廉的产品形成了持续的需求,而过度的储蓄与投资,在压抑我国居民消费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对国外产品的进入需求,顺差因而扩大。我国之所以形成高储蓄,除民族文化观念使然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前的人口结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状况,决定居民必须多储蓄,另外,在整个社会分配结构中,我国通过税收等手段,分配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得整个国家被动性地增加储蓄和投资。经管高储蓄最终成了高储蓄的充分条件,但是真正重要的还是我国资源的禀赋问题。也正为如此,只要汇率升值幅度,无法抵消土地和劳动力带来的比较优势,那么,贸易顺差就不可避免。然而,相对低廉资源禀赋和国民的高储蓄率,推动投资热的升温,同时使国际产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系统性通过产品竞争的提升,推动了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在较长时间内高顺差就成为我国的常态。

(3)尽管扩大内需方针已提出多年,居民的消费生活也日益丰富,但消费仍未成为我国经济循环的起点,消费不足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十五”期间经济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进一步扩大消费.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人们不愿花钱.不敢花钱,收入、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是抑制着即期消费,这就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强化消费意愿。

3、我国出口生产的全面发展

我国通过扩大出口带动了第一、第二、第三进行了大规模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出口的不断扩大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了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比较优势的领域,并使其专业化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首先,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充分发挥自身土地.劳动力价格方面的优势,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最初从事加工贸易,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开始,逐渐在机电产品及高科技领域掌握了一部分国际领先技术,并占领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结构不断完善,使我国在机电产品劳动密集环节的生产中取得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其次,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倒导向带动了一批新型产业的发展,我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比重日益提高。高科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起了指向和带头作用,近5年来的产值均增长20%以上,高技术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时期,外汇收入是实现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实现现代化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技术和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须的资本品.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贸易“加工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应是难以在国内市场实现的。

 

三、从贸易顺差形成基础看有利之处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出口贸易飞速增长,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巨额顺差首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的产业竞争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得到释放,造成了2005年以来中国外贸井喷式的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出口贸易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直接也有间接,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国民间接影响更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巨额贸易顺差有利于外需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对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扩大出口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加,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带来大量国外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结构

升级和技术进步。其次,相对充裕的外汇储备也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关键领域改革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增强了我国对外偿付和抗风险能力。1、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内容,也是联结国际分工参与过程的共同纽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外向度高,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标志着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强,从中可能得到的利益也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国际条件,它对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我国通过扩大出口,可以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某些资源还是缺乏,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多。通过对外贸易进口我国稀缺的物资,达到国内市场供求平衡。

(2)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也有自己的价格比较优势,多出口那些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的商品,多进口那些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的商品,通过消耗同样劳动和费用,就可以得到更多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同类的各国商品的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国别价值如果低于国际价值就有较强的竞争力,若高于国际价值,就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努力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四、从贸易顺差的结果看有利之处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技术和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须的资本品.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贸易“加工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应是难以在国内市场实现的。

(二)促进产业发展

出口的扩大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的狭小性,国际市场需求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和单位成本不断下降。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当生产和投资到达规模经济之前是边际收益递增,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是边际收益递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小,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很大,如我国的制造业,其比较优势不仅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更突出表现在制造业数量庞大和高.深组装业巨大的规模。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居全球第四位,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业上百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制造国和出口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规模和出口制成品低成本已将比较优势转化成为我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通过规模的扩张,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较高的出口水准意味着我国有了提高出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逐渐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测算,目前我国的外贸顺差对GDP的贡献已经将近25%。

(二)拉动需求、增加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额26%,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源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成为技术密集型的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既能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又能比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带动更多的就业。目前,在我国第三产业、私营个体、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新增就业岗位80%以上就业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8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出口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劳动力资源通过物化产品的形式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一个强劲动力。外商投资在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为国内带来了相应的就业机会。

(三)、促进了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既互为联系又互为市场,企业出口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后连锁和前连锁的效应。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程度较深的制成 品出口的扩大,必然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投入物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不但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大大地促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即扩大出口对国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扩张作用。 我国曾是一个物资和产品匮乏的国家,改革开放使我们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而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商品制造基地,并已建立了一个由上百万家工厂组成的全球最庞大且最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目前我国的医药、建材、电力、纺织服装业、钢铁、化学、机械和电子工业发展较快,这些行业的出口扩 大,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正逐步加强,其中有些行业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日益增长的出口贸易将众多与出口企业相关的行业带动起来,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出口企业赢利的示范效应,既推动了出口企业也推动了向出口企业提供物资的部门投资的增加,并促进了地方或部门条块分割的市场的统一。

(四)吸引面向全球市场的外资流入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吸引外资取得了突出成就,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收外资国。尽管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随后稳步增加,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外资经济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为主转变为外商独资为主。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采用,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性风险的降低及投资政策的逐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额217.53亿美元,首次超过合资企业(172.86亿美元),改变了以往合资企业独大的局面。2005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459.09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七成以上,以绝对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方式。投资来源地在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外资来源地亚洲、欧盟,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我国的持续投资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显示出中国的外资来源趋于多元化

 

五、贸易顺差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利方面

然而,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偿还能力,增加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将带来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并引发贸易额急增,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一) 较高的出口依存性将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较高的出口依存性首先意味着GDP的较高比重对国外市场的依存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就业和增长具有较高的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高,所以较高出口依存度对就业的影响特别重要。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一些国家保护主义政策等,目前我国对外出口依存结构上的不平衡,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从而可能使我国在国际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例如:美国、日本两个市场占我国总出口市场近一半,而这两个国家又是我国国际斗争的主要对手,使我国在国际斗争中必须较多考虑经济的影响。对美日两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也将约束我国对我国台湾问题上斗争的回旋余地。在美国政治军事干涉我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同时,贸易限制也极可能成为他们采用的一种手段。另外。我国出口依存还表现在出口集中在低端产品,这些产品在许多国家具有生产能力只因劳动力价格的差异和投资条件相对好些的目前集中在中国。但是我国的这种劳动力优势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所替代。这种经济竞争的风险在国际斗争复杂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低端的产品结构使我国出口产品缺乏结构上真正动力。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走上经济开发的发展道路,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条件,跨国公司的重新选择余地较大,我国出口产品存在着被替代的风险。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外部需求,目前我国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达到37%,外贸依存度已达到80%,名副其实的成为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二)抑制了国内消费的增长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应该达到70%左右才属正常。比如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贡献达78%,日本更高,占85%,而我国却恰恰相反,我们在为“世界离不开中国”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是否也要为“中国离不开世界”而忧心呢?首先,消费需求是最终的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保持较高投资率是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只依赖高投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作用,但由于投资形成生产能力不能与未来的消费相匹配,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导致供求失衡,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其次,国内消费不足,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较少,这也违背了生产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贸易顺差激增可能带来国内通货膨胀

近两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幅攀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地产、教育、医疗及副食品的价格无不以惊人的速度爆涨,物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有可能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面临形势与80-90年代的日本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外汇储备激增,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本币承受着较大的升值压力。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前,食品价格也涨到离谱的程度:一粒葡萄的价格接近一美元,一只西瓜的价格能卖到30美元。不过,相对日本的房地产的价格,食品的涨价还算温和的。当时日本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商品价格扭曲严重,凡是面向国内销售不出口的东西价格都在疯涨,而出口的商品则不涨价。导致日本当年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贸易顺差激增,高额外汇储备导致日本流动性严重过剩,进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是一种典型的外汇占款剧增引发的通货膨胀。自从2005年开始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已经累计升了8%,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贵。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都在下降,也就是说人民币对内在悄悄贬值,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因此,虽然现在还无法预测人民币对外升值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同时存在确实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另外,生产要素价格放开,会引起下游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风险最终要由消费者来承担。如果工资改革不能同步进行,对实际收入下降的担心会造成消费萎缩。一旦通货膨胀程度超出社会承受范围,将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可能会出现20世纪70年代席卷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

(四)贸易顺差过大造成了大量国民财富流失

我国对外出口商品,普遍存在着低价倾销的问题,造成我国资源白白送给国外。造成这种“盲目出口”的局面,跟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不无干系,由于贸易交换极不对等,长此以往,在我国将永远被发达国家挤在国际分工低端水平上,在我国资源、能源透支完以后,中国很可能逐渐穷下去,这种外贸模式,是典型“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是指这一种发展模式或发展现象:勤俭节约、省吃俭用、重储蓄、轻消费、积极肯干,尽量压低自己的产品成本,扩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和出口量,赚取更多的外汇。我国为此付出巨大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然而,这种“创汇”的思维却使我国对外贸易中。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由于人民币近几年币值过低,使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造成大量国民财富流失。譬如:我国每年从日本进口1000亿美元的东西,日元一升值,就要拿1200亿美元去购买这些东西。而我国每年出口日本1000亿美元的东西,现在日本只需800亿美元就可以买到原来1000亿美元的才能买到的东西。这一贵一贱,我国国民财富在进出口贸易中无形地转移到了他国。这种发展模式完全是一种自身资源和资产廉价向外界出卖的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顺差是成绩而逆差总是要刻意避免,这几乎成了大多数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目标,这种高额的顺差,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国家,可能是件好事,但对于经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大国,则是一件比较被动、比较危险的事情。目前,顺差的性质已不再是实物之间的交换,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顺(逆)差的性质已经改变—就对外贸易而言,它已经变成了货币交易,当我国向国外输出大量实物的同时换来却是一纸美钞,而我国储存的美元却很少变成实物,手中换回的美元除了具备安全与储存意义之外,没有其他好处。由于对外创汇及顺差问题等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对外贸易看似不断增长,可事实上却是大量国内资产落入外国人之手,这是典型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种试图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就像毒药,刚开始起到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那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国对外贸战略,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了。

 

六、探索解决贸易顺差的途径

(一)积极拉动内需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应把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发展促进因素主导地位,通过扩大内需可以让产品出口转为内销,从而减少顺差,但是由于体制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束缚,让扩大内需的难度极大。唯有增加医疗、养老、教育三项的财政投入,才能释放平民肩上的“三座大山”,让平民敢于消费,可以消费,从中拉动内需。扩大国内居民的购买力,让国内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又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到依靠自己本国的庞大市场上。有眼光的人都已经看到,中国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是因为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但是这一市场现在还远未成熟,除了市场规范,人民财富增加,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摆在中国人的面前,市场经济必须由消费来推动,中国的数千年的一些传统观念是跟市场经济冲突,是很尖锐的。目前我国加上国内需求途径除了大上国债项目、增大投资外,还要提高人口消费能力,通过减税和增大货币供给等手段,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国内消费适应提高几个百分点。

(二)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为提高产业工人工资福利水平奠定政策和舆论基础。

顺差的过大的真正根源是收入分配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相对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长时间保持普通职工工资偏低或者增长缓慢的状况,它的弊端也将逐步显现出来,体现在不仅会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利于促进消费,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亚当·斯密《国富论》闻名于世,而他的《道德情操论》则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撼动社会稳定。在现阶段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好处多多,而且必需。当然涨工资并不是要央行开动印钞机接人头发放钞票,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应依靠法律和政策措施。首先应根据各地消费水平和劳动生产因素,尽快出台符合普通劳动者利益政策,为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水平奠定政策舆论基础,其次,大幅度提高现行最低工资标准。重点要提高一线产业工人和农民工工资水平,因为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的商品出口主要是沾他们的光。无论是从减少顺差来讲,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都到了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时候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价格,让“老外”消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多“出点血”,也让中国老百姓真正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实惠。对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少些抱怨。在减少顺差过程中,要关注国内经济运行特别是就业受到影响,同时要采取扩大国内消费措施,把减少顺差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大家荷包鼓了,也将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否则,老百姓拿什么去扩大消费?

(三)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1)我国主要贸易顺差来源于欧洲美国、日本,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外贸依存度很大,很容易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开拓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战略之急。继续巩固和深化工业发达国家市场,因为这些市场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上适销对路。加之这些国家和地区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巨大。因而是我国产品市场的主销市场,当前要努力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开发新产品,使出口商品跟上这些市场的变化。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进、出口总额仅占世界总量20%左右,但是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整体上是一个有潜力的大市场。我国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是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商品结构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我国出口的轻纺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我国普通机电产品,操作简单,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生产水平相配套。二是不少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如非洲有“世界原料库”之称,农业、林业、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其中很多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同时不少国家工业品短缺,而我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因此,双方经济上有一定互补性。

(2)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与美欧处理好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四).调整引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我国长期对外资企业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这种“超国民待遇”使得外资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50%,成为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集中点。换个角度分析,外资企业在促进我国投资、出口、消费发展的同时,把一些高耗能、重污染产业也迁移到我国,对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等造成了一定损害。目前,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外资企业在华的生产型出口将加大这种瓶颈限制。为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引资政策,并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对其进行相关调整。可以从合并内外资企业税开始,逐步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提高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



(五) 确立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1)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具有垄断优势;(2)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高,这种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为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佼佼者。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关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1046.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文章摘要: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前教育这片神圣的事业上,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对于教育目的的划分与思考、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而最有影响意义的思想莫过于对于幼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边城悲剧色彩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摘 要]《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四个传说流传了四对有情人的爱情悲剧。现在,究其原因,我们控诉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封建统治者。其实不然,放

刘立潇:试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试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刘立潇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100875[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面对当前多方面、深层次、高强度的世界竞争发展趋势,如何继续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难题。本文从影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 台海关系与两岸局势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2008年3月,台湾地区大选结束,马英九当选“总统”,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台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

声明:《浅谈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为网友城市冇丶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