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作者:高考直通车 | 来自:文化_腾讯热门博文
【考情分析】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
(1)考查热点和重点。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2012和2013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如果你喜欢“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就请关注我们并加入“特别关心”吧,你就可以持续收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实用的2014年高考备考资料。
【学习方法指导】
反复吟咏 悟诗歌魅力
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
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
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
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
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如: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清新明快与后期词的深沉低吟,便要知道李清照晚年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与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状况。
四、融身诗境,引发共鸣觅知音
融身诗境,就是沉浸在诗歌给读者营造的情绪里。我国的古典诗歌常常是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在吟咏诗词时,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产生共鸣,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比如王维的山水诗,喜欢游山玩水、热爱大自然的人,读后无不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而没有此经历的人则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其中的妙处。正如没有到过泰山的人读了杜甫的《望岳》,同样能够想象出泰山的巍峨。
五、聚焦尾句,妙得诗歌真言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2013年7月最新版高考状元笔记(手写版)面市,淘宝店网址:kehuduan,淘宝旺旺号:高考宅急送,该套笔记精选衡水、黄冈、华师一附中、东北师大附中、哈三中、哈师大附中、淮北一中、临川二中、银川一中等十余省份重点高中高考省级状元和市级状元的原版复习笔记,并邀请状元对笔记进行整理加工而出,纯人工手写版。通过该套笔记的学习,让你知道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怎么记笔记,如果才能科学使用课堂笔记和错题本。凡订购2013年7月最新版高考状元笔记(手写版)的同学,我们将随笔记附提供一个内部专用微信,每周提供2014年高考备考信息、高考资料等。
【要点名师透析】
新课标最新《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阅读欣赏古代诗歌主要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考点本身要求来看,本考点需要考生具备以下知识储备:
(1)能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3)能够把握各朝代重要诗人的语言风格。
从考点本身的特点来看,本考点能提高考生以下素养:
(1)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准确无误地鉴赏古代诗歌;
(2)能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能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能感悟我国古代诗人的节操。
☆从以下两点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
一、形象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命题方式有: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分析评价词中作者形象及其观点态度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倾注了浓烈的主观色彩。“波神留我看斜阳”“水晶宫里奏《霓裳》”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他的英姿以及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采。“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答案:①达观、豪迈的胸怀。②“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自己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
二、语言
1.炼字
(1)炼字(词)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2)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2.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特色(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三、表达技巧
1.鉴赏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
(1)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3)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4)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典例】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
2.鉴赏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概况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望
□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
2.把握思想情感
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式有: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典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 (南宋)林景熙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②
□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情感相似之处有:①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②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③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④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
3.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应否定。“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这就是诗句的内涵。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基础知识梳理】
一、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能力层级D),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性格,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现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诗人自身形象。
(9)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个爱民惜才的诗人自身形象。
(二)、意象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古诗中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如三国时刘桢有《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有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词:“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5.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在古代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柳营”指军营。《史记》载抗匈奴的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词《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三)、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
二、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一)、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们通常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华子岗》)“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对象。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2.妙用叠音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渲染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形象拟声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二)、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为适应格律的要求,为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
4.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等。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幽默讽刺。
诗中多用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8.雄浑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9.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10.沉郁顿挫。
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12.英俊飒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绵长。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如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的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对比。也叫对照,就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6.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的作用:(1)语意丰厚,余味深长;(2)含蓄委婉,耐人寻味;(3)形象鲜明,印象深刻。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7.对偶。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用表述语:语言工整,音韵和谐,描绘了或渲染了(什么)形象。
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用表述语:正反对比,态度鲜明,突出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8.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乐景写哀情。如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②以哀景写乐情。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③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辛夷花,又叫木兰花、毛笔花,阴历二月开花)此诗第一、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那么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请读三、四句: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么可爱啊,它不改清新阴凉,殷切地等我归来。这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与内美和谐统一的象征吗?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爱吗?读到这里,我们恍然领悟出,原来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明乎此,作者抒发的钟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达的赞美坚贞节操的题旨,就显得鲜明可感了。
④以声衬静。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⑤以有衬无。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⑥以明衬暗。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9.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10.反复。指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法。作用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优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中“硕鼠硕鼠”与“乐土乐土”的反复重唱,使得气氛越来越浓烈,感情越来越激越,不仅深刻有力地揭示了剥削者贪婪、残暴的本质,还充分地表现了农民对剥削阶级深恶痛绝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第二联用记叙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4.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想象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
1.描写手法
(1)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
①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描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②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角度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的写作手法。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2)根据描写所用笔墨的多少可分为:
①白描。它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相信每一个读此诗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很自然的,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什么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
②工笔。它也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如《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亮彩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2.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
(2)间接抒情。
①借人抒情。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该诗通过描写踏青丽人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
②托物言志。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③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A.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以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B.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C.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利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
D.以哀景写乐情。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
以上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④借议论来抒情。如杜甫《咏怀古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八句,除第二句外,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
⑤借叙事来抒情。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结尾两句叙事,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其他手法
(1)虚实相生。“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洌,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3)点面结合。点面结合,烘云托月,能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派怡人的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5)赋、比、兴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个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②比。“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据说斑鸠吃了桑葚会醉,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比喻女子容颜变老。
③兴。“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使语言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如果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则会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比兴经常一起用而彼此不分,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做题时不要求作单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6)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7)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①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②先扬后抑又叫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8)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9)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①以少总多。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指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溅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增加了个性,以少总多,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②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这一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又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野草、燕子等几个小意象反映昔盛今衰的大主题。
(10)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即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篇章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有: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2.曲笔入题
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3.伏笔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4.照应
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下面就每一种照应类型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作简单的分析。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彰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6.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览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7.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8.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指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句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最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浑然天成
浑然天成指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指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的评价,对作者在诗歌中描述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感悟、态度、观点的评价。
(一)、思想内容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分析意境。古诗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忧国伤时。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有的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有的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高》。
2.建功报国。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有的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的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有的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有的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写羁旅愁思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写思念亲友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边关思乡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写闺中怀人的,如王昌龄的《闺怨》。
4.离愁别绪。写依依不舍留恋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渭城曲》;写情深意长勉励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坦陈心志告白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5.生活杂感。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的写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写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的写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的写对生活哲理的阐释,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这一类的诗歌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1.伤别离情类。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
2.咏怀类。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等等。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怀古诗也是一种咏怀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都遗响千古。
3.讽喻类。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喻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罗隐的《蜂》、林升的《题临安邸》等。
4.边塞类。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5.咏史类。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类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等,均为名篇。
6.咏物类。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时期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蒹葭》《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等。
8.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引起注意。
9.山水诗。描写山水风光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甫的《望岳》。
10.田园诗。表现淳朴诚挚的农村风情及诗人忘情田园、依傍田园的心境。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夜行黄沙道中》。
11.闺情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如温庭筠的《更漏子》、王昌龄的《闺怨》。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羁旅诗。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的种种情思和感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张继的《枫桥夜泊》。
15.离乱诗。描写战争中的离乱和感伤,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苦难。如杜甫的《春望》《恨别》。
16.游猎诗。通过描写游猎场面表现人物的勇武精神及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如王维的《观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17.游侠诗。描写侠义行为、表现侠义精神的诗。如曹植的《白马篇》、王维的《少年行》。
18.悼亡诗。追悼死者,寄托哀思。如李白的《哭晁卿衡》、元稹的《遣悲怀》。
19.观览诗。记游观光览胜时所写的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陆游的《游山西村》。
(三)、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通常表现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毕竟诗歌是表情的,与说理性的文章不一样。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2.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感悟高考真题】
【2012新课标全国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2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9.(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
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
现心情的低沉。
【2012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0(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2012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012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12、(1) “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解析:略
(2)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
(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小。词的上阕,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根据词意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2011·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本诗是绘画诗,鉴赏时要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一般来说,涉及诗评的试题,大多和诗歌表达技巧有关。分析本题,判断是不是“太过”、太夸张了,要看作者的意图,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作者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具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写了山泉美妙的声音与奇异的色彩,在结构上与上面的描写形成抑扬关系,也为下文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附赏析:
唐代诗人储光羲,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澄清,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冷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然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和谐统一,使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解析】这首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首联两句,一写暴雨将至,一写暴雨已至;两者相距仅在“牛尾”“牛头”之间,正如俗谚所说的“夏雨分牛脊”。而颔联的“怒涛”“卷”“十万军声”“吼”等词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夏雨的来势之猛、之大。颈联,则介绍牧童的放牧情况。尾联则写夏雨来去“骤然”的特点,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
解答本题第(1)问,要分析出这两个词语是如何表现“骤雨”特点的。第(2)问,要分析出 “骤晴”“山又绿”所隐含的意思,可从夏雨的特点及牧童的情绪上考虑。第(3)问,可根据自己对诗歌前后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问具有探究性,答案也较开放,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2011·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考点模拟演练】
【2012 广东实验中学高三考前热身】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联分别是怎样表现其居处之“幽”的。(4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①首联直接写清“幽”之景。诗人写乡间小路横斜幽深,周围绿荫环绕,写出居处之幽静。②颔联侧面衬托环境之“幽”。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飞下,以动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直接抒情,不仅感叹自己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也感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3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三种情感每种1分,大意对即可)
【2012 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八校第二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诗歌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本诗的七至十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2)请简要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2分)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2)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2分,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2分)
【2012 江苏省扬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1)请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2分)
(2)有人认为,末句的“香消酒未消”的两个消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4分)
(3)简析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答案:9.(1)能力目标:理解、概括诗词内容。
早春之喜思乡之愁 (1点1分共2分)
(2)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诗词用字。
参考答案:消:消散。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1分)醉深说明愁重,(1分)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1分)对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1分)
(3)能力目标:比较准确地分析诗词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乐景衬哀情)(1分)上阕写早春时天气的暖和和词人欢欣的情绪,衬托下阕愁思深重,借酒浇愁,(1分)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和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201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个问题。(8分)
滕王亭子
杜甫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
注释:歌吹,霓旌,皆为君王仪仗。
(1)本诗第二联,有人改为“古墙映竹色,虚阁响松声。”你更喜欢修改前后的哪一种?试说明理由。(4分)
(2)宋代葛立方说,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试从全诗角度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012 黑龙江哈九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 ·七夕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答案: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更多阅读
2014年高考落榜怎么办 今年高考落榜怎么办
与往年一年,2014年高考落榜的学生数量仍然是非常庞大的,前几天有学生咨询:自己高考分数300分能上什么大学。从分数上来看,可以选择的余地其实并不是太大。 目前摆在高考落榜生面前的出路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就是复读,但小编
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
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3文言文阅读【2012高考题】(2012山东卷)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
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古诗鉴赏答案与解析:查慎行《早过大通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广东卷)参考答案与解析(古诗鉴赏)韶关市田家炳中学李达均(版权所有,任何引用或转载均须注明出处)【真题回放】10.阅读下面这
2014年高考真题360°解析·诗歌鉴赏·山东卷 山东高考诗歌鉴赏
2014年高考真题360°解析·诗歌鉴赏·山东卷陈振永第一部分真题分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
状元郎:2014年高考各省市状元分数及经验快报已更新27省市
状元郎:2014年高考各省市状元分数及经验快报(已更新27省市)1.宁夏【文科状元】程道琰,女,总分655分(含加分20),毕业于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中三年,程道琰几乎次次考第一,在老师眼里,她最珍贵的品质是她对事物极敏锐的思考能力。很多时候,程道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