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小重山令
类别:词牌名
词牌简介
《小重山》是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1]
词牌格律
![小重山 小重山 岳飞翻译](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70928t01193ab666c1aa045c.jpg)
格律对照例词:【唐】韦庄《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一闭昭阳春又春。
中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夜寒宫漏永,梦君恩。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卧思陈事暗销魂。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罗衣湿,红袂有啼痕。
中仄仄平平(韵)。
歌吹隔重阍。
中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绕亭芳草绿,倚长门。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万般惆怅向谁论?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1]
典范词作
1.【宋】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2.【宋】米友仁《小重山·醉倚朱阑一解衣》
3.【宋】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4.【宋】汪藻《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
5.【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6.【宋】姜夔《小重山·人绕湘皋月坠时》[1]
7.【宋】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8.【宋】陈亮《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
9.【元】王哲《小重山·堪叹犊儿堪叹牛》[2]
10.【当代】刘瑞仕《小重山-匹马良途走昭平》
词作赏析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参考资料 1.主要资料来源.
2.部分词作来源.
开放分类: 文化,文学,诗词,艺术,词牌
沁园春 如梦令 减字木兰花 西江月 木兰花 满江红 清平乐 蝶恋花 渔家傲 菩萨蛮 十六字令 忆秦娥 念奴娇 浪淘沙 水调歌头 临江仙 浣溪沙 忆江南 风入松 秦楼月 望江南 忆仙姿 大江东去 酹江月 踏歌词 抛球乐 鹊桥仙 苏幕遮 唐多令 调笑令 扬州慢 声声慢 水龙吟 瑞龙吟 南歌子 更漏子 天仙子 柳枝词 洞仙歌 子夜歌 双双燕 昼夜乐 玉楼春 摸鱼儿 点绛唇 相见欢 踏莎行 鹧鸪天 江城子 江神子 青玉案 横塘路 卖花声 定风波 一剪梅 鹊踏枝 一斛珠 南乡子 虞美人 太常引 贺圣朝 山花子 桃源忆故人 画堂春 阮郎归 醉桃源 宴桃源 诉衷情 谒金门 生查子 长相思 相思令 乌夜啼 上西楼 捣练子 捣练子令 六州歌头 迈陂塘 雨霖铃 石州慢 翠楼吟 桂枝香 八声甘州 满庭芳 蓦山溪 御街行 何满子 离亭燕 谢池春 锦缠道 河传 摊破浣溪沙 忆王孙 凤凰台上忆吹箫 霓裳中序第一 骤雨打新荷 瑶台聚八仙 瑶台第一层 贺新郎 望远行 青玉案·元夕 元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六字令三首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